数学 数学 数学 理解正确吗?

我一直觉得词汇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们就仿佛是岩壁上的一个个凸起,而你的思考过程就好像在攀岩,一个人丰富自己的词汇,特别是和数学相关的词汇,会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很多年前社会上有这么一种说法,说“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数学学到初一就够了”,其实严格来说也不能算错,毕竟加减乘除之类的运算搞清楚了,处理衣食住行之类的日常问题确实足够了。

但如果一个人的数学真的只学到初一水平,那他的思维将被深深地囚禁于局促之中,因为他脑中的词汇库会由于停止学习而缺乏一些数学概念的名称,一个人的意识中没有这些名称,这些名称所对应的概念也将变得难以理解。

比如说“补集”这个词,一个初一数学水平的人没有学过(至少我初一时课本里还没有),那他在思考时将怎么用自己的日常语言去描述同样的意思?“在相关领域范围内除了这个东西之外的其余所有同类东西的总和”? 且不说是不是真的能在含义上准确地对应,就算能,效率低不低?本来两个字就可以对应的概念需要变成一段复合结构的长句,思考时费不费劲?

再比如说“指数增长”这个概念,没有学过的人要怎么表达同样的意思呢?毕竟他们大脑词汇库里根本没有这么一说,这个词汇对应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存在的,当他们看到一组指数增长的数据时可能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个规律的存在,就算模糊地感知到好像有这么个势头或规律,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想对其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就更是难上加难。

同样的,像“周延”、“离散”、“逆否”、“共轭”、“递归”、“互斥”、“期望”等词汇,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数学概念,学过以后很容易理解,但你如果就是没学过,那可惨了,你要不就是只能用效率低下的日常用语去做一个不甚严谨的冗长描述,并很快占满自己大脑的内存,要不就是根本无法展开思考,因为你的思考过程没有词汇可以作为前进的落脚点,思绪处于弥散的状态无法收敛为切实的概念,那感觉就仿佛要去攀爬一个岩壁,而那岩壁却像玻璃一样光滑。

这就是为什么继续学习而不是止步于初一是很重要的,因为学习的过程丰富了人的语言,扩充了人的表达,特别是和数学有关的表达,那些复杂的、间接的、自带前提和限制条件的概念,将被浓缩成一个个准确而直观的词汇,当你在思考时,将用手扣住它们,用脚踩住它们,充分发力,进退有据,扎扎实实地向高处的结论和答案推进,可谓既稳又快。

如果一个人的思考过程可以既稳又快,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用一个词汇来形容这种人:“聪明”。

}

不正确,数学中有边际函数,它在实际问题中的最值不一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计算是学好必备的扎实功底之一。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数学,计算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相比较应用题等其他题型而言,计算题是相对简单的,不需要额外地为阅读理解而发愁。因为计算是有运算法则的,这是准绳。

从一开始接受计算,大家都是按部就班地来,所以有人觉得计算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题,按说计算题是最容易得分的题,属于送分题。但大家有没有发现,不少同学为什么计算总会错那么一两题?

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家所学过的算法越来越多,同样一道题具体怎么计算?那就看你自己怎么决定了。计算的过程不同,也能大致体现大家的数感强弱程度。

我们以一道五年级的解方程的题来举例子。

求未知数x的值。相信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会这样来处理:上来第一件事情,用乘法分配律先把左边的拆开。原方程就变成了4x-4×5.6=1.6,然后再去按照解方程的步骤去解题。这样做能不能得到正确答案呢?毫无疑问,肯定可以得到正确答案的。

那这样做有问题吗?也不是说有问题,只是我们有更好的方法。一般建议大家用另一种:先不要去括号,直接等式两边同时除以4。那么变成了x-5.6=1.6÷4,这样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题的,是不是省去了一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不容易错?

我来说说为什么后面这种方法要好一些?就这样一件事情,其实就扯出了为什么有不少同学的计算总要错几题的核心问题。

我们看看,为什么有同学会先把括号拆开,原因是什么呢?首先第一点,因为在做纯数字计算练习的时候,我们的思维被固化了。

可能有网友要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别急,看看我分析的是不是那么回事?也就是说对于这种题目,大家是不是常常会有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实在不行,你就硬算嘛,你答案总能算得出来”。是不是这样子的?有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计算实在不行,列竖式应算肯定能算出来,对吧?

假如我们不停地去强调这样一件事情,给自己不停地心理暗示,那就叫作计算练习,思维固化。

其实我们更应该教给孩子的是什么?应该是拿过来的每一题,先观察,一览全局,后思考,再下笔,对吧?

比如说前面举例的这一道题,你要先观察一下,这个未知数它是在括号里面,只有括号里有呢?还是括号里、括号外还有很多未知数?又或是等号的左右两边都有分布?你要做的是先观察,再思考,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硬算。要能得到正确结果就可以了,这个思路是有问题的。

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吗?尤其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计算,你要思考一下,我有没有可能把步骤可以变简单一点?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你之所以想不到要把变简单点,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你对算式的含义理解不够清楚。

为什么?如果你理解这个式子,你就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是4个(x-5)相加等于1.6,是不是这样子的?你看当我们把这个式子翻译过来的时候,你马上就想到,我先求一个(x-5)等于多少?那一个等于多少?不就是1.6除以4吗?

第三点是最最核心的东西,为什么你的思维是固化的

到了四五年级之后,为什么一些要求严格的老师,不能接受你一上来不观察,不思考,直接咔咔就算?那些能简便计算而没有采用简便计算的题,往往会扣分,甚至有些会不给分。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计算的本质是什么?大家是不是想说,计算的本质就是我把计算练好,多做题,增加熟练程度,只要考试的时候计算就不出错,能拿到满分就可以了。

不!它的本质是基于数感的策略选择。有些网友可能觉得不好理解,说得直白一些吧。为什么你的计算你每天练,每天练,在考试的时候还是会做错计算呢?

就是因为你这件事情并没有做好。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更重要,因为解题过程中渗透的是你的数学思想,它针对的不仅仅是一道题。为什么我们不断地强调大家有必要去训练数感、增强数感?其实就是在为计算打基础。

我们拿到这道题目,我们的数感是什么?我们拿到这个题目,第一感觉就是我x-5.6=1.6÷4。可以使题目变得简单,容易算。

大家记住了,计算的本质并不是做对就行(这只是最低要求),而是基于数感的策略选择。你一旦遇到计算,你都能够做到先观察,再思考,然后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再下笔,你觉得你的计算还会错吗?大多数同学计算出问题,就是出在这些问题上面,思维固化,蛮干。这种问题不要再犯了,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要有策略,要懂得选择。

就好比,让你去拧一个螺帽,给你一大堆大小长短不一的工具,你是挑万能的工具(适用范围广,但一般比较笨重,效率低下),还是说挑一个最适合这个螺帽的工具呢?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是有经验的师傅,他会在已有的工具中选择最适合的一个,不在乎这个工具的大小形状,就事论事,哪个最好用,就选哪个。

如何增强数感?数字谜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它需要有数论方面的,比如奇偶性、数的整除、末位分析、估算等等知识做输出支撑。数论是以研究整数为主,它可以有效提升大家的数感,有条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一下。

人们说知错就改,你能做到吗?我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加油!增强数感,珍爱生命,远离死算。数感强了,以后对于代数的学习也将会游刃有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认为数学是什么?你对数学的理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