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的副作用为什么要做到三直四顺

[转载]《太极拳正宗》所述的练法
&&&&&&&&&&&&&&&&&&&&&&&&&&&&
&《太极拳正宗》所述的练法
&&&&杜元化根据任长春老师的传授和到赵堡访问师叔、师兄弟,加上自己的练拳用拳实践的总结,提出了赵堡太极拳一系列的练法,其中有很多在现在的太极拳经典文献中是绝无仅有的。他为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许多有创见性的内容。这些内容至今还有它的现实意义。值得指出的是,他所提出的新理论和新的练法至今没有受到太极拳界的重视。对于他的这些新的思想和练法,本节予以逐一分析。
杜元化《太极拳启蒙规则》记述了然条规则,这里7条规则是:一是空圈,二是三直,三是四顺,四是六合,五是四大节八小节,六是不撇不停,七是不流水。
这七条规则除了空圈和六合二条与现在流行的其他太极拳相类似以外,其余的都是其他式的太极拳所没有的或是没有详细论述的。从这点看,他给太极拳的宝库增加了新的内容。就是空圈和六合也有他自己新的说法。
杜元化这七条规则是根据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的。他说:“师述蒋老夫子所传赵堡镇太极拳,只太极之先,天地根源二语尽之。”他在《练法》一节中说:“当洪蒙之时,天地未分,无边无际,浑圆而已。恍恍惚惚,其中含有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虽在恍惚之中,绝未见其气有撇有停,毫无主宰而踏流水。此天地未分之现象也。”
杜元化在这里先讲天地、恍惚。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说:“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反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这里说的看它看不见的、听它听不见的、摸它摸不着的东西,是无法进一步去追究的。但它实在是混而为一的东西。它的上面并不显得光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渺茫得难以形容,回复到无形象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相状的相状,没有形状的形象,这就是恍惚。老子在第二十一章中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德达到了高境界时,一切都是尊从道行事的。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没有固定的形体。但恍惚之中又好象有形象;恍惚之中又好象有实在的物体。它是那样的深远,深远到看不清楚,但是这中间含有精气,这些精气十分&具体,也很真实。从古至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能认识万物的开始,我如何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形呢?原因就在这里。
老子这两段话说明了恍惚的内容,杜元化所说的恍惚与老子所说的恍惚是一致的。杜元化在无极图《图解》中是这样写的:“空圈之中天地未分,恍恍惚惚,阳中有阴。恍惚之际又觉不仅阳中有阴,还象阴中有阳。究竟辨其何为阴,何为阳?仿佛似按不实。若谓其无阴与阳,俨然实有此阴阳之现象,亦不得谓其为无。至于积久而阴阳自分,当未分之时,故曰无极。人身也犹是也。当初练拳时亦不知何为阳、何为阴,纵有时,觉察也在恍惚之中,故也号曰无极。”杜元化这里完全是承老子关于恍惚的这种认识来观察太极拳的现象。处处紧扣老子“真源”这一源头。
这里说了那么多,主要是说明&杜元化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分析太极拳,天地是浑圆恍惚的,人在练拳之初也是浑圆恍惚的。这是源于老子的思想。
他接着在练法中说:“人身亦,如天地是浑圆,人身无处不是浑圆。天地有三直是上中下,人身亦有三直是头身腿。天地有四顺是寒温暑凉,人身亦有四顺是手身腿脚。天地有六合是上下四方(笔者按:四方是东南西北),人身亦有六合是手脚肘膝膀胯。天地有四大节是春夏秋冬,人身有四大节是两膀两胯。天地有八小节是四立(笔者按:四立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笔者按:二分是春分、秋分)、二至(笔者按:二至是夏至、冬至)。人身亦有八小节是两手、两肘、两膝、两胯。”
&&&&杜元化这种把人身比天地的说法在太极拳的经典著作中没见过。这是从人的身体的若干个部分来阐述天人合一的观点,从实际练拳中如果真的能时时想到自己处于天地中间,设想自己能与天地融为一体,应该说,这是有一定的境界的。我们研究艺术,重点是研究它的合理部分,从点上说,杜元化说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不要轻易否定杜元化的这种认识。
接着杜元化进一步从理与气方面论述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说:“天地旋转,未见有撇有停是气数。人身动作亦是不撇不停,亦是气数。不过未免有时嫌滞。天地有主宰是理,而不流水是节候。人身亦是有主宰是心,而不流水是节制,不过有时未免嫌混。”&杜元化这里提出了人可能出现的嫌滞和稍混的&情况很符合实际。事实上现在的练拳人就是在这两个方面出现的问题比较多,这里不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里主要是谈杜元化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杜元化认为,先人是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原理来造拳的,练拳的人必须从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做起。他认为,太极拳这种与天地合一的情况,不是强为牵拉的。不经过修练是无法体会到的。
从以上内容看,杜元化在自己的书中,运用天人合一的学说,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叙说了人身太极与天地太极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练习太极拳的新的概念。这些新的概念,到60多年后的今天,也还没有人说过,同时,也没有人认真&重视和分析其中的合理的有助于太极拳发展的内容。
杜元化在《太极正宗》中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背丝扣”。在《太极正宗》出版以前,没有人使用过这一概念,《太极正宗》出版以后,也几乎没有人使用过这一概念,(按:这恐怕与这一概念难以理解有关),只是最近出版的个别版本的太极拳书中提到过这一概念。可以说,出现这一概念是赵堡太极拳的创新结果,也是杜元化为太极拳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内容。杜元化所写的《太极拳正宗》是运用这一概念来总结和剖析赵堡太极拳的,弄不清楚这个概念就无法理解《太极拳正宗》这部书。这里试图分析一下它的内涵,也是为以后考证和分析《太极拳正宗》这本书去掉主要的障碍。
杜元化在《太极拳正宗》中的《太极拳启蒙序》中说:“今编述太极拳第一册,名曰启蒙,因其中动作着着浑圆,与天地之无极同,由着着浑圆,历三直、四顺、六合等等,本人身之混圆而造为背丝扣,与天地根源同,既与天地之根源同,则人身之背丝扣非即为人身练太极之母乎?既为人身练太极之母,则太极拳之基实肇于此。太极拳之基既肇于此,则其中所练之两仪、四象、八卦诚无不肇于此矣。然此册本名曰联,实为太极拳入门之初步,所以名之曰启蒙,撮其要旨,则曰纲领,举其全体则曰太极拳正宗。”杜元化在这里首先提出了背丝扣的概念,什么样的情形是背丝扣呢?从文中可以理解到,人在没有练拳时,没有做到三直、四顺、六合等等这些要求时,人的身体没有呈浑圆状态,这时还不成为背丝扣,一旦做到了三直、四顺、六合等等就进入浑圆状态,这时人身已经变为背丝扣的状态了。这种状态就是人身练太极之母,两仪、四象、八卦也是根于此。而太极之母是什么呢?
&&&&杜元化在练法中说:“若将此数层练过,其中之浑圆一变,即是背丝扣,斯拳之联备矣。再由背丝扣一变,即成太极。练至此,正气机变化之机也。然此是未变太极以前之事,故号曰无极,也名曰联。”
杜元化回答了背丝扣是什么?是无极。也就是人处于浑圆状态,未变成太极之前为背丝扣。如果单是这样的理解&&的话,背丝扣的内容意义是不大的。一个概念的提出,是由于它的有用才显出它的价值,背丝扣还有它更重要的内容。
《太极拳正宗》在署名陈清萍的《太极拳总论》后面有这样一段话:“背丝扣为太极拳之母,是此拳彻始彻终的功夫,此论此歌是教人单做背丝扣顺逆动作之法,故以总称之。”这段话十分重要,它说明了背丝扣是太极拳彻始彻终的功夫,还说《太极拳总论》是背丝扣的指导理论,背丝扣有顺逆的动作。对于这种顺逆动作,杜元化附上两个图(后文有破译),从这两个图中我们应该说是可以破译了背丝扣的基本内容。这个基本内容是背丝扣,是以手上的动作为主,当然手的动作是与身的动作有联系的,但是着重从手上的动作说明背丝扣的顺逆动作。当动作着着浑圆时,一般来说,两个手在做空圈的动作,每个手都不断地从阴变阳,又由阳变阴,双手在做动作时,是一个手如果处于阳,另一个手处于阴;一个手处于五阴时另一个手处于一阳;一个手处于四阴时,另一个手处于二阳;一个手处于三阴时,另一个手处于三阳;一个手处于二阳时,另一个手处于四阴;一个手处于一阳时,另一个手处于五阴。反之亦然。为了看懂这个图,笔者和赵堡太极拳的名家王海州先生一起研究了一定的时日,才看懂了。个别太极拳书在转载和印刷这张图时印刷错了,主要错在阴阳不分上。杜元化的这张图看明白了,后面拳架的背丝扣图就容易看得懂了。
杜元化在《背丝扣图解》中说得更具体,他说:“背丝扣为太极拳彻始彻终的工夫,其所以然者何哉?盖以太极拳之动作姿势仿佛若是也。试观空圈之中,恍恍惚惚,其气机发出一种现象,一向一背,分顺分逆,非象夫背丝扣乎?非象太极中一明一暗之曲丝乎?故以背丝扣名之,实以背丝扣代之,切&望练斯拳者要以斯图为必有事,方能寻着太极拳之真门径,准可造出太极拳之真铅汞。由是循序渐进,则庶乎其不差矣。”
现在我们可以概括一下背丝扣的内涵,背丝扣是太极拳之母,是无极,表现为人的身体的浑圆动作,主要是从手上表现出来,更具体一点是从双手的动作上表现出来。
在《太极拳正宗》的版权页上,杜元化特别注明:“蒋老夫子传太极拳正宗共八册,余所编皆系余师任老夫子所传。其一生所绘总图及十三样手法之图仅两见;在先与余师兄陈四典绘过一次,陈已没世,其次余焉。此外,未闻再绘。因余如弟刘&瀛&仙嘱余公开,公之同好------”《太极拳正宗》中的背丝扣图和十三样设手法图是赵堡太极拳的秘传,而由任长春亲自绘制,传给杜元化,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得出来。从绘制整然有序的背丝扣图以及《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原图》,人们看出任长春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厚和对赵堡太极拳研究的精深。但是,我们也要同时看到,只有在老子这个真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出现将赵堡太极拳这样具体化的表述。笔者用了不少笔墨来写这些,是为了让人对此予以重视,研究其中的有益之处,使《太极拳正宗》这本书能得到广泛的关注。
现在逐条分析《太极拳启蒙规则》中七条规则:
1、空圈。文中说:“一势一势都练成空圆圈,即是无极,既是联。故每势以转圆为主,不须断续,不须堆洼。如此做去,方为合格。”这一要求与现在的赵堡太极拳的要求是一致的,其他式的太极拳也有这样的要求。但是空圈的提法是现在的太极拳书中所没有的。一般都是说动作要圆,没有说是空圈的。杜元化在这里说一势一势都要练成空圈,不是一些动作的要求,而是所有动作的要求。这点有别于其他的太极拳书。
这里杜元化提出了一个要求是“合格”。合格,这是做每一项事情所必须思考和认识的。在练拳时,动作转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有断续、堆洼。这是练太极拳的、特别是练赵堡太极拳的合格要求,这点现在已为练太极拳的人所共识了。杜元化这里所说的新鲜之处是,他认为每势得练成无极圈。这种提法似乎其他太极拳书中并没有这样说。前面他对他的书命名为《太极拳正宗》,并不是说自己的太极拳正宗,而别的太极拳不是正宗,只是说太极拳之母是背丝扣,是无极,所以,在这基础上说,是太极拳正宗。他的书名没有任何贬低别人的内容。
2、三直。书中所说:“头直、身直、小腿直,三者何以能直?细分之是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倒,不扭膀,不掉胯,自然上下能直。”
“三直”在以往的太极拳书中没有这种提法,就是已经出版了的赵堡太极拳书中也少见。这种说法的真理性是不容怀疑的。从逆思维来说,如果头不直,身不直,小腿不直,是不能练好拳的。在此,杜元化进一步解释说,要做到“三直”,要不左歪右倒,肩膀不扭,这是形象的。不掉胯则要说明一下,从字面上说,胯不要往下掉。怎样的形态是“掉胯”呢?也就是有的太极拳书中所说的敛臀,臀部不敛,肯定是上下不能成直。(注:根据自己的理解,不掉胯就是说“不撅屁股”,并非往下掉的意思)“小腿直”这句话有点费解,小腿应该是直的,这是正常人的身体的自然现象,这里说的直应该是当做某个动作时,要与相连的大腿和脚部成直。否则就会造成身体整体的散乱,所以说小腿要直。从《太极拳正宗》中的图像看,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3、四顺。书中说:“顺腿、顺脚、顺手、顺身,四者何以能顺?细分之是手向左去身顺之去,腿向左去,脚亦顺之去。惟顺脚时,先将脚尖撩起,随势而动,切记不可抬高移动身之重点。向右顺亦然。”这里杜元化提出了一个练太极拳十分重要的原则是顺,这四个方面顺了,人体可以说是处处顺了,顺了,人体的内部畅通无阻,所做的动作以及所发出的力量就完整。无论于锻炼身体,于推手技击都是十分必需的。现在一些练太极拳的人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动作不顺。如何做到顺,杜元化也讲得十分明白。做每个动作,手向左去,身体要顺手而去,不能手是手,身是身,互不联系。腿向左去,脚也顺之而去,同时,脚先将脚尖撩起,随身体的整个动作的需要而动,要求脚不能抬的过高,以免牵动自己的重心。杜元化的这些认识非常符合练太极拳的实际情况。可以说,将“顺”这样突出地提出来作为练太极拳的要求,在现在的太极拳书中是很少见的。一般的太极拳书中只是提及,或在某些章节中谈谈。杜元化这样重视在太极拳中顺的要求,这是与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有联系的。
4、六合。书中说:“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心与意合同,气与力合,筋与骨合。”这条要求是赵堡太极拳传人对练拳和推手的一般要求,其他太极拳也有这种要求,一些内家拳也有这种要求。有些太极拳书中将“膀与胯合”写成“肩与胯合”,其实肩与膀还是有区别的,字典里说:“脖子旁边胳膊上边的部分为肩。”而膀是“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从概念的内涵上说,应该说“膀与胯合”更为准确一些。杜元化在当时是一个为数不多的研究太极拳的文化人,他在写书时,对文字的表达要求很高,因此,他的文字用得比较准确。
5、四大节、八小节。书中说:“两膀两胯为四大节,膀为梢节之根,胯为根节之根,周身活泼全赖乎此。八小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节节随膀随胯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顺随,与膀胯为一。”这里先解释一下,“膀为梢节之根”和“胯为根节之根”这两句。按赵堡太极拳的传统理论,将人身分为三节,三节之中又分三节,这样从手臂来分,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膀为根节。所以,杜元化说:“膀为梢节之根节”。以人体的大三节来分,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腰以下为下节。那么,下节再分为三节是: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所以,杜元化说:“胯为根节(下节)之根”。在杜元化出书的那个年代所出版的太极拳书中,也没有看到过这样“四大节八小节”这样的内容,就是赵堡太极拳传人写的书也没有详细的说明。
一种思想或理论的提出不在于它的标新立异,而在于它能指导实践,并能给实践带来效果。杜元化把人的身体分为四大节八小节,已经把人体主要的关节都说了,并对这些关节的活动提出了原则的要求,就是四小节要节节随两大节运动,使全身关节顺随合一。这种说法非常符合练拳的实际,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会出现死滞,当然死滞是练太极拳的大忌。试想,人身这些主要关节得顺随了,人的全身气血肯定是畅通无阻了。杜元化提出的这点要求系统地说明了人的关节与练好太极拳的关系,这种提法对练太极拳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这是赵堡太极拳的特点所在。
6、不撇不停。书中说:“每动一着,左手动右手不动为撇,右手动左手不动亦为撇。脚之作用与手同。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名曰停。犯此为论如何锻炼,劲不连接中,终无效用。”在这里杜元化提出了太极拳的两个新的概念,即“撇”、“停”。字面上“停”是容易解释的,“撇”是费解一点。杜元化认为,做每个动作时,左手和右手要同时动,如果一手动另一手不动,是为“撇”,“撇”的意思是丢开,应该说杜元化用词用得是很准确的,如果在练拳时一手动另一手不动,不动的这个手是丢开了,也就是说两个手没有配合。脚也是一样,一个脚动,另一个脚不动,这不动的脚是丢开了,这也是“撇”。很明显,在练拳时,或者在推手、技击时,这种“撇”情况是不利的,特别是推手时,两手没有联系,怎么来与别人抗衡?而这种“撇”的情况在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中是很普遍的。
至于“停”,这一弊病的出现是一个动作没有到成势就停止了下来,它的结果是将自己的劲打断了。也就是说,练拳时,每一个动作都要练到位,只有练到位了,劲才能在到位时完整地发出来,没有到位劲在中途断了,这样无论练拳的人如何锻炼,到时,因为劲不连接,临敌时是无法使用的。杜元化提出的这点也是非常符合练拳人的实际的。
7、不流水。书中说:“每一着到成时一顿,意贯下着,是为势断意不断。如不停,一混做去,谓之流水。犯此,到发劲时,因势无节制,无定位,必致无从发劲,此宜深戒。”杜元化在这里又提出了一个练太极拳的新概念,即是“不流水”,他已经解释得很清楚,意思是练拳时,虽然动作不断地转圆,但是必须有节制、有定位,这种节制、定位是在练到一个动作的程序时要有一顿,但是这一顿要有意贯下面的动作,虽然这一顿好像是势断了,可是势断而意不断。这种到成势时一顿的练法的效果是能将自己的劲发出来,能发到位。如果不是这样,在练拳时,从头到尾,一混做完,到时劲无从发出。
杜元化的这种认识完全符合太极拳的实际,特别是符合赵堡太极拳的实际,这是真正的真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从众多的太极拳书中,很少见到对太极拳的练习有这样完整的提法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放松是要神松、意松、气松、形松。松的意思是松展、松柔、松沉、松通、松空、松开。而不能松懈、松瘪。一定要在静中松、在松中静,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得透,要一松到底。逐步达到通、空、开。通就是上下通、内外通,空就是空荡荡,无一丝滞点,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此时也就明白什么叫真正开合了。&&&&&&&& 1、做动作时不许端肩膀,也就是做动作时最大限度地使肩膀保持自然站立时的高度放松状态。&&&&&&&&&&2、动作慢,运劲如抽丝,虽动尤静。慢才能随时检查肩膀及手臂的状态(都不准使劲)。&&&&&&&&&& 3、除了动作的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肘抬起的高度必须低于手腕(以手腕把手臂领起,如同有一根绳把手腕吊起来,肘和肩即下坠,但又跟着向上走)。&&&&&&&&&&4、腰胯的放松必须建立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上身自然直和正。&&&&&&&&&& 5、做动作时,慢慢体会出最佳“松舒点”,比如做到动作的“定式”时,上身动作保持不动,腰胯可往左和往右转一下,找找哪一个地方腰跨觉得没使劲,哪个地方腰跨不别扭,哪个地方最自然舒服,找到这个点,以后做动作就直接往这个点上做。&&&&&&&&&&6、膝盖任何情况下不许绷直,也想着放松。&&&&&&&&&&&&7、手臂长时间不使劲,手臂自然的重量会使得手臂有一种往下掉的重量感,有了这种重量感,就是手臂的松沉感,这种手臂的松沉感就是手臂的松沉劲。&&&&&&&&&&8、松沉劲练出来了,其他劲自然也就出来了。&&&&&&&&&&松沉劲是逐渐练出来的,个人体会是由上往下的练出来,先是练出松肩坠肘,把松肩坠肘保持住,再把腰跨的松沉练出来。&&&&&&&&&&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就是不让使劲还要把手臂抬起来,不使劲能抬起来吗?能。注意使的不是肌肉力,而是用关节之间的韧带劲。&&&&&&&&&&其实,松肩坠肘,松腰松跨的目的就是要把身体各处的关节练得松开,骨关节韧带拉长,使得气血节节贯通,韧带长了,发出的松沉劲就越长,这一点非常重要,功力全在这里面,身体整体放松的结果就是身体的关节练活练开了,也就练出整体的弹簧劲,这种劲有一种穿透力,这才是太极拳的内力。&&&&&&&&&&还是那句话,简化太极拳是很难练出真功夫的。&
赵堡太极拳简介&&&&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是有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赵堡太极拳大架七十二式,小架郑悟清拳法有拳架七十五式,式式皆为画圆,走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指为筋梢。&&&&赵堡太极拳架轻灵柔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在演练过程中,练至数趟,一经启动,旁人观之、见走圆画圈,却找不到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赵堡太极,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绷、履、挤、按、之动作,活步推手,以练采、列、肘、靠、之法。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它除了具有一般太极拳的特点之外,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它的练习要求有不同于其它太极拳的要求。弄清这些特点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赵堡太极拳要领,从而学好赵堡太极拳。&&&&一、赵堡太极拳有适合各种人练习的三种架式&&&&赵堡太极拳经过历代前辈太极拳家的长时期的传习,总结创编出符合科学道理的拳架套路,这一架式在当时是从技击,搏斗出发创编的。随着身传口授,前辈拳家在教学中因人不同,因学拳的阶段不同,传授不同的高低架子。赵堡太极拳现在传习的架子有三种:&&&&第一种:中架。赵堡太极拳中架一般教授初学者,中架动作分清,难度适中,初学者易于掌握。&&&&第二种:低架。也叫盘功架,领落架,这适合青、壮年为提高太极功夫而传授的,低架赵堡太极拳,小腿与大腿形成的角度要成直角,手、臂、脚、腿、腰、胯等身体各部位运转幅度较大,以健身为目的的老年人、病人难以做到,故不宜练低架拳。&&&&第三种:高架。也称代理架,内功架,这是练技击、技巧、内功功夫的架。它的架子高,各种要求都要在架子上体现出来。由于它架高,在某种程度上说运动量不大,也适应于以健身、养生为目的老年人、病人练习。&&&&练习这三种架子,必须做到外三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立身中正,一举动手脚齐到,手脚起落的方位必须准确。低架拳要求大开大合,一切动作要走圆,手、脚、肩、肘、胯、腰、膝以及各个关节,各部位肌肉都要走圆,向前后退无不是圈,有平圈、立圈、斜圈以及各种形状的圈,不可直来直去。高架即圈由大变小,紧小脱化,在技击上起到小圈克大圈的作用,在练习中架熟习的基础上,可练盘功架,再练高架。也有的青年人一开始就学盘功的低架子。具体学习因人而异。总之,赵堡太极拳三种架式动作基本一样,功能不一样,学者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和根据老师的要求去选择。&&&&二、赵堡太极拳拳架套路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编排的&&&&赵堡太极拳每一式动作都要求全身的整体配合,全身协调一致,上下相随。但从架子的顺序分析,架子的编排表现出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练习意图。前面的约二十个式子是偏于练习手、掌、臂及脚的起落,划圈动作较单向。从第二十式开始有拳、捶的动作,转身连环的动作。从三十八式开始动作的难度有所增大,有踢蹬,二起拍脚,跳换脚,单腿,站立手推蹬脚,单腿支撑翻身的动作,有肘的动作。从七十一式“跌岔”开始有仆步,旋转,扫腿,金鸡独立震脚等较高难的动作,这种难度较大的动作一直延续到单摆莲,七星下式,双摆莲等式至结束。这种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的编排能让学者顺序前进,同时适当的重复一些动作,难、易相交,使学者比较易于接受。这种符合学拳规律的编排体现了前辈太极拳家的苦诣。&& 三、赵堡太极拳对用意的要求&& 用意不用力是前辈太极拳家总结出来最能反映太极拳特点的一个高要求,赵堡太极拳同样重视用意不用力。赵堡太极拳用意有着特别的内容,一般太极拳要求走架练拳时必须不用拙力,用意识引导动作。赵堡太极拳除了有这样的内容外,开始练赵堡太极拳的人必须十分注意用心去设想各个式中的用法,每打一式,要明白该式的意义,即明白自己在练拳时,对方从哪个方向。甩什么手法打来,我从哪个方向,用什么手法去应对方,在这里所谓意即是无论对方从那个角度用什么手法、腿法、身法来击,我都能观测到,并有相应的对付办法,这个应付过程为意。不单纯是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的操作。&&&&赵堡太极拳的用意,是由无到有,由淡到浓,熟练后,特别是到代理架练习时渐渐做到意已完全自然而至,身体随对方突然击来。无意识地良然接应。这时候,意与身体的自觉反映融为一体,是一种随心所欲应物自然的较高境界。随着习练者功力提高,意不再象开始那样强烈了。这是一个意由强到淡,有即有,无即无的高级层次。&&&& 总之,赵堡太极拳对用意有独特的要求,初学者按此要求去做,久而久之会登堂入室,不难窥其堂奥。&&&& 四、赵堡太极拳对呼吸与通大小周天的要求&&&& 呼吸是赵堡太极拳十分重视的。赵堡太极拳要求走架练拳时必须配合呼吸,并且无论是练架与推手都必须运用逆腹式呼吸法。即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微外凸,丹田要与架式动作配合,当然这种配合不是绝对的,一般的要求是呼气时气由丹田转动把气催到四稍,吸气时气由四稍落入丹田。初学者练习时难以做到。但必须按这要求慢慢体会会做,这种逆腹式呼吸法无论在技击和健身上都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提高技击水平,必须严格掌握和运用逆腹式呼吸法进行操作。因为逆腹式呼吸法对健身的好处,不少太极拳书中都很详细他讲述到,这里不再赘言。&&&& 赵堡太极拳要求走架练拳要通大小周夭。练习的要求是初练时,由四梢带动大小周天的循环,大小周天通以后,由丹田代理大小周天的循环,这一要求是赵堡太极拳家世代口授身传的秘诀。&&&& 小周天是气由百会经身前任脉落入丹田,经尾闾进入督脉上升到百会穴。气的一次循环为通小周天。大周天是气由脚(涌泉)起经两腿内侧到尾闾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穴,再经身前任脉落入丹田,下尾闾经两腿外侧下到脚(涌泉)。&&&& 练架子时四稍的运转与丹田、呼吸的配合,带动气在大小周天的线路上流动,通过这样的练习,练丹田的团聚力,到功夫深时,只要丹田的转动,大小周天即通气,气即随心所欲到自己所需要发放地方。这种丹田攻法必须经过长时间练习方能做到,但不是玄乎其玄,可望不可及的事。赵堡前辈太极拳家和现在不少赵堡太极拳家都能做到,做到了这一点,健身、技击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五、赵堡太极拳的功能&&&& 赵堡太极拳在近代和当代有文字记载的出过不少名家,它的效果是客观的,具体表现在技击和健身两方面。&&&& 在技击方面,只要得到正宗传授,按正规操作练习,认真按要求练习架子,练习者就会自然提高功力,就会逐渐掌握各种技击本领。历代赵堡太极拳名家的学拳经历证明了赵堡流传的一句话:拳练十万八千遍,不打自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健身方面,只要按照要求走架练拳,并从自身实际出发练拳,全身各部位都会得到平衡锻炼,全身气血运转自如,周身经络畅通无阻,就不会生病。有病往往不用打针服药,病慢慢自然痊愈,练习赵堡太极拳所治愈的各种病例随处可见。有病可治,无病可防病,赵堡太极拳是人类健康长寿的良方良药。&&&&六、赵堡太极拳的推手及器械&&&&赵堡太极拳是一个较完备的拳种,除了架子外,还有推手,推手包括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乱踩花等。器械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六合刀、太极十三刀、太极棍、太极十三把棍、太极大枪、春秋大刀、锤、九节鞭等各种兵器的对打赵堡太极推手和器械都是有其独特的风格的,但由于历代单传秘传,至今社会上知道的不多。&&&&七、学习赵堡太极拳的顺序要求&&&&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优秀拳种,学习练习它有一定规律。过去学架子必须一着一式由老师传授,三个月学完全部架式。以提高技击水平为目的要每天练架数十遍。前辈赵堡太极拳名家一天练架百余遍,每遍拳一般用四分钟左右,造诣深的三分钟左右,以二分三十秒钟打完一趟架子为有高深功夫的人。以健身为目的的人每天早晚练半个小时即可,无论练拳目的如何,一定要连续练,不间断。学完架子,熟练的练上一年以后,练推手,然后学剑、刀、枪、棍等器械。&&&& 无论是以提高技击水平或以健身为目的,都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贪多图快,急于求成往往欲速而不达。&&&& 练拳的其它注意事项,需各人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体力、时间、老师的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安排合乎自己实际的最佳练习方法,要依规矩,又不能教条对待。现代的书有杜元化的《太极拳正宗》,它的神秘地方在于背丝扣,它传承的争议在于陈清萍,到底是不是陈式小架陈有本的徒弟。
松腰的感觉 &&&&&&&& 腰松开后,老师说呼吸时肚子和腰椎可以同时往外鼓,这只是松腰的一个体相。松腰的关键是腰椎能够逐节转动,腰椎的逐节转动是可以摸得到的。如果腰椎只会往后鼓动而不会转动,说明腰松得还是不彻底。我看过一些视频上的松腰演示,那是腰椎间隙拉大了,腰肌、背肌松动的比较好,但是真正的腰椎没有松开。真正松开以后,感觉脊柱和两侧肌肉象脱骨一样,椎体和肌肉非常清晰。 &&&&&&&&&&腰椎松开以后,可以沿脊柱往上松,直致每一节颈椎都会转动。然后就要对尾闾下功夫,尾闾怎么解决呢?我的练法是一开始收缩会阴,通过收缩会阴的肌肉,让尾闾逐渐松动。松尾闾和松腰椎一样,先是肌肉带动椎体转动,到后来是椎体带动肌肉转动。具体来说是通过提会阴,把尾闾练得松动,松动到一定程度就变成尾闾转动带着周围的肌肉组织转动。这样动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用手可以感触到。 &&&&&&&&&& 有时候坐在椅子上想尾闾,让尾闾动的一瞬间,可以听到尾闾和骶椎交界处“咔吧”一声,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尾闾基本就松开了。在这种情况下,不论站桩还是坐着,都可以让尾闾转动,但注意要把意念放在头顶上,否则老这么活动,精气容易下泄,晚上容易梦遗。“尾闾转动神贯顶”就是这个意思。
发表评论:
馆藏&1561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太极拳的好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