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居士男女能单独在一起吗?

  • 居士是可以在佛门寺庙等地方申请。也可以处处行善被人称颂之后就有名号了。一般来说都是行善布施等等。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要遵守佛家的五戒等等
  •  成为佛教居士需要去寺院受 三皈依。受完三皈依这个仪式之后,便是一个正式的佛教弟子了,又称居士。皈依,就是归向,归属的意思。三皈依,也就是在您归属佛教时,需要遵守的三条约束。这三条在您皈依的时候,寺院师父应该会带着您念出来。
    一 自皈依佛,宁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天魔外道。
    (皈依佛教后,仅以佛教为信仰,不可信仰道教基督教等) 二 自皈依法,宁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典籍。 (皈依佛教后,只相信佛教典籍才能帮自己究竟解脱) 三 自皈依僧,宁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徒众。 (皈依佛教后,不可皈依道士或神父等其他修行人) 然后还要发四个大愿,又叫四弘誓愿,也是皈依的时候要念的: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每个寺院都可以给想皈依的人皈依,皈依仪式一般都是农历的 初一 和 十五。当天去,当天皈依完,就可以回家了。也不用提前去寺院住,早点赶在皈依法会开始前到寺院填表排队就行。带上一张自己的证件照,照片大小,您可以打当地114查询您要去皈依的寺院的电话,咨询一下寺院要求相片的规格大小即可。
    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皈依,并不是皈依哪个人,也不是皈依哪个师父或哪个寺院,而就是您本人皈依整个佛教,成为佛教弟子意思。皈依后会给您一个法名,类似:印苏,妙明这样的法名,会跟您的照片一起,出现在您的皈依证上。 成为居士后,就是佛的弟子了,为了要谦卑,也不要自称居士。
    居士之间,无论年龄大小,性别男女,都以“师兄”相称。既然是佛的弟子,就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成为居士后,因为是佛的弟子,所以那些护持佛法的护法神们,天人们,也会跟随着您,护持着您。而您自己平时,也最好念一念佛,诵一诵经,常去寺院,或在家中,礼拜佛像等等。
    总之尽到一个佛教徒应尽本分。 有些初学者误认为皈依就是出家,其实不是。皈依也不受戒。您皈依的时候,并不会同时让您受五戒(杀盗淫妄酒),皈依就是证明自己成佛教弟子而已。受五戒还有专门的受戒仪式,还要穿受五戒有关的衣服(曼衣)。所以皈依是皈依,受五戒是受五戒,这是两码事。
    。。只是说我们皈依的人,应该依照五戒来严格要求自己而已。要真正想受持五戒,还要重新参加受五戒的仪式,这在皈依仪式中是没有的。
  • 去寺院联系客堂,课堂安排皈依。带上一寸免冠照片,身份证。参加皈依。皈依师给你授皈依,取法名,发皈依证,给你佛经入门书籍。你就是在家学佛的居士了。不过这只是刚入门。如果想深入学习了解佛法,那就得再拜个依止师父,依止师会系统的传授你佛法知识。你就是在家学佛的大居士了。
  • 我以前没学佛前也不知道如何开始,看到寺庙会去烧香磕头,但不知道如何修如何学。也就是3年前,有一次亲戚叫我和父母去参加一个寺庙的开光法会,那个法会结束后2-3天后我心里突然在想佛教是什么?就去网上搜索,也是看到了皈依,在家居士这些。后来就去当地的一寺庙去问如何皈依。当时碰到了我的皈依师父上清下缘师父。师父给我和一同的一个师兄安排了皈依的时间,到那天皈依后,我问师父,学佛要如何学,师父给了我一本功课本,叫我把里面的心经背下来。我学佛就从背心经开始了。清缘师父是我的善知识,她平常给我说的不多,但很多事情过后都是对的。除了学佛外很多事情我都要去麻烦她,生活的事情,家里的事情。她都不厌其烦的帮我,对师父的恩情真是感激不尽啊。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开始学佛,寺庙和出家人还是我们的依靠,尽管很多人对寺庙和出家师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没有寺院和出家师父学佛的人就没有一个依止处。
  • 首先,楼主必须明白佛教的本质。
    佛家的最高宗旨是普渡众生脱离苦海。请问楼主为普渡众生做过点什么?如果没有,即使在家修行一千万年,也是徒劳无功的。
    其次,楼主必须明白什么是舍本逐末。
    现实中众多修行者,是远避红尘欲世,无欲无为的,而真正的修行者,不但是修身,还修性,至于履行什么手续、注册证明、法名之类的东西,那都是些荒唐透顶的东西。那都是给世间人看的东西,和佛家的宗旨没有什么关系。
    
}

  有人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所以,凡是人的生活,便不能脱离社会。所谓社会的定义,应该是「有组织的团体」,所以,我们最大的社会,可以包括全体人类,最小的社会,可以小到仅仅是二人以上的结合。

  因此,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社会是家庭的扩大。家庭,可以少到仅仅是夫妇两人的结合,社会可以大到全人类的组织,乃至在未来的太空世纪,可将星际的人类也概括在内。所以,社会的含义是不受空间及时间所限制的。

  从佛教的立场说,一个在家的居士,他所活动的范围,可比一个出家的僧侣深广得多,他所隶属的社会,也比出家的僧侣,繁复得多。所以,就居士而谈社会生活,乃是必须的。一个居士,在家庭中,有著很多的身分:对父母而言,是儿女;对儿女而言,是父母;对弟妹而言,是兄姊;对兄姊而言,是弟妹;对配偶而言,是夫妻;对父母的父母,对儿女的儿女,乃至对亲属的亲属等等,皆会成为各各不同的身分。由一个家庭扩大而成为一个家族,再扩大至家族以外的社会:对老师而言,是弟子;对弟子而言,是老师;对长官而言,是属下;对属下而言,是长官;对政府而言,是人民;对团体而言,是团员、党员、社员、会员;尚有朋友的朋友,关系人的关系人等等,都是形成社会形态的因素。一个居士,就是生活在如此繁复的社会关系之中。一个理想的菩萨道的实行者,便很乐意生活在如此繁复的社会关系之中。因为,有了关系,才有接触的机会,有了接触的机会,才能引导他们归向解脱之道的唯一处所——佛法僧三宝。

  但是,要度众生,单凭一股宗教狂热的情绪是不中用的,宗教的狂热,固然能使人们生出赴汤蹈火的勇气,去宣传、去辩论、去冲锋、去陷阵、去战斗、去牺牲,但那决计不能持久,也决计不能产生深远的良好影响,如果有的话,便像是学取了基督教的狂热精神,促成了共产主义的暴力**!

  佛教,是以服务社会为菩萨道的表徵。佛在往昔的无数生中,以种种身分、种种形态、种种方式,深入种种的族类群中,每每能居王的地位。所谓王,就是领袖,那些领袖的地位,不是仗武力打得来的,全是以服务大众的道德价值所感召而致的,因为,唯有真正能为大众谋幸福的人,才是最够资格做大众领袖的人,才是最能赢得众望所归并心悦诚服的人。否则,那不是王,而是贼、而是盗、而是匪、而是枭!

  因此,一个理想的居士,虽然不必在任何场合都要以领袖的姿态出现,至少,他该是受到任何场合所欢迎的人,乃至是能受到任何场合所尊敬的人。可惜不幸的很,就我所知,有些居士,当他们信佛学佛之后,竟与他们的社会关系疏远了、冷淡了、隔阂了,甚至被人视为孤独、冷漠、不近情理的怪物了。当然,这是由于他们的慕道心切,他们一心向往解脱之道的出世生活,所以跟他们的社会关系,渐渐地脱节了,接不上了。但是,我要告诉他们,这不是一个居士应有的态度,修道的居士,也是不该如此的。纵然是出了家的人,对于名利物欲,固然要冷,对于社会公益,仍当要热。事实上,在佛教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证大果位的人,对于社会的大众,无一不是热烘烘的。这种热,就是悲心——菩提心的流露。信佛学佛,是为发菩提心,信佛学佛之后的居士,反而放下了菩提心,岂不成了背道而驰?最低限度,一个居士,不该是惹人讨厌的对象。要不然,那就是他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乃至是亏辱了职守!既然不尽职守,仍然享受职守上的待遇或权利便是一种债务,便是一种罪行,便是一种因果!那绝不是一个居士的本色。有生活的义务,即使出了家的人,也不能例外。一个佛教徒的本色,应该是多尽义务,少享权利,才能获得他人的应该是爱戴。

  因此,佛为统摄一切团体(社会)的要求,说了四种德目,称为四摄法。摄是统摄和摄受,也就是领导或化导的意思。所谓四摄法,就是领袖人物所不可缺少的四种处世方法,切实地做好了四摄法的工作,便能感化群众,也能领导群众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女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