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三国志玩家心灵治疗区是几区

您所在的位置:&&&&&&游戏标签&&&少年三国志
该标签暂无游戏当前位置: >
家庭疗法是治愈心理创伤的有效方法
(一)“爱”为何物?
生命的祖先原本是单性繁殖的。大自然为了使生命形式更为绚丽多彩,生命由单性繁殖进化为有性繁殖,出现了异性异体(在人类表现为分化成男和女)。有性繁殖通过染色体的重组,后代有机会获得更多的遗传性状,通过“适者生存”大自然法则的淘汰,后代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能力,这促进了生物包括人类的进化。但是性别的分化,使生命的每个个体不再完整及饱和,而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异性之间的差异与不稳定性就演变为一种巨大的引力,这种力量是推动生命回复到那种饱和稳态的驱动力,它是生命追求完整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爱”。
有性生殖的过程就是个体将原有的一半染色体故意丢失,留下空缺与异性的另一半相结合。延伸到心理学层次上,要找回原来丢失的那一半已不可能,只能找一个近似的、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另一半,这是有性生殖的必然结果,也是大自然生物包括人类得以进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毕竟个体利益必须服从同类的整体利益。
人类,生命的完整性需要异性两个个体的有机结合,但因①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才能完全认同,②你无法真正找回自己曾经丢失的另一半,③与你结合的那一半也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和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人格;所以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这种结合都是短暂的、有限的、开放的,是一种暂时有限的稳态——可变的夫妻关系。唯一可以使二者永久、真正合二为一的方式,就是我出一半(染色体),你出一半(染色体),组成另一个生命个体即子女——不变的亲子关系。所以子女是父母两个个体结合的生命形式,是一种“爱”的体现。父母对子女的“爱”才是真正的、无条件“爱”,只有奉献没有索取。这在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上子女也只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而不是全部,从“包含关系”(胎儿)变成“交叉关系”(监护人与未成年人)和“并列关系”(子女成家立业)后,父母还难免不对孩子控制和“迁怒”,而同时孩子也在反控制和反“迁怒”。
所以,从夫妻关系到亲子关系,绝对不掺或没有杂质的“爱”,是不存在的;进而,“爱”的最高境界,从夫妻到亲子关系也就都难能实现。因此,“爱”也有矛盾和烦恼。
于是有人把现实中的“爱”分为“交易型”、“友谊型”、“吝啬型”、“掠夺型”、“奉献型”和“自我实现型”等6种类——
1、“交易型的爱”,愿意给予,但这种给予仅仅是为了换取回报;没有回报的给予对于他(她)来说,就是被她(他)欺骗。
2、“友谊型的爱”,双方互相施爱的动机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共同的情感,而不夹带别的私心。
3、“吝啬型的爱”,把给予当作是一种自己力量的枯竭、利益或价值的损失,不会有回报或收获,所以拒绝给予。
4、“掠夺型的爱”,将爱作为一种工具,拼命地榨取对方爱的乳汁,膨胀自我,而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
5、“奉献型的爱”,认为给予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德性和德行。这种德性和德行的驱使,使他不思回报。他认为给予比接受具有更高的道德标准,经历奉献的过程就是在体验享乐并更能体现自我。
6、“自我实现型的爱”,在给予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的能力和伟大。不断地给予需要一个强大的自我,这会促使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掘潜能。这种提高生命力和发挥潜能的体验,使给予者充满了升华的快感。他并不是将“给予”当作是被剥夺,而是在“给予”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爱”的存在,感到“给予”比“接受”更能体现自我的价值。
(二)婚姻的本质:
钱钟书把婚姻描述为“围城”,说里面的人想逃出来,外面的人想冲进去。其实更令人困惑的是有些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过了生死搏斗才得以脱身,却又将自己囚禁到另一座“围城”。究竟这“围城”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为何这般神秘?
1、在远古时代,人类的进化,沿袭了其它动物的本能,性活动也杂乱无章,甚至近亲“乱伦”随处可见,性活动公开地在群体间进行。但人类不象动物只有在排卵的时候才发情,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性交,且有较高的欲望。因此为争夺性伴侣,性活动曾是一片混乱。因为人类的IQ高,能制造工具包括制造武器,故争夺性伴侣的战斗异常血腥。有时相互残杀使某个种族濒临灭绝。随着人类的进化,混乱导致了规则的产生,用一种机制将性活动规范起来,将性活动规范在相对稳定的性伴侣之间,这时婚姻习俗形成并逐步具备制度的雏形。就好像十字路口的来往车辆,你争我夺,争先恐后,造成交通瘫痪,一片混乱,最终就发明了红绿灯。红绿灯轮流放行车辆其实就是规则,对大家都有利。而体现性伴侣固定的婚姻习俗和制度可以避免和克服“乱伦”、混战现象。婚姻习俗和制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沿袭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婚姻是迫不得已的产物。
2、人类婚姻习俗和制度的产生还有其内在的缘由。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有赋予某些东西以象征性意义的能力,如两性的结合。两性的结合被看作是两个不稳定的生命个体融合成一稳定生命的过程,性爱的对象很自然被认同为自己生命的另一半,得到后当然不愿让给别人,若被别人霸占就意味着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被人别人掠夺,故会誓死捍卫,这种对性的独占本能导致了“占有欲”的形成。“占有欲”是婚姻习俗和制度得以形成的主要内在动力。
3、人类为了实现自我,发明了“爱”,赋予性以“爱”的意义,“爱”是需要对象的。没有固定的性伴侣就没有“爱”的对象,进而“爱”也没有稳定性和专一性(假定是“一夫一妻制”)。因此,体现性伴侣固定、能够酝酿爱情的婚姻习俗和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4、人类在“婴儿期”独立生存能力是动物界中最弱的,很多动物一生下来就能站立、行走,甚至独立生活,而人类则不能。人类需要长期的养育。这就要求生命的制造者要承担养育的责任。但是母亲在生产过后身体极度虚弱,需要休养,本身也需别人要照顾,这就要求另一方要承担起这一义务,这也是双方契约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原因。
5、人类的真爱也体现在对子女的爱,在对子女的无条件的奉献中体现着爱的最高境界。父母必须知道哪一个是自己亲生的,他们无条件的爱才可得以实现。性伴侣必须固定,性爱双方才可知道哪个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这也是婚姻习俗或制度产生的原因。
6、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明了婚姻这种装置,约束着人类的性行为。婚姻的承认并保护,使人类的性活动才变得合理、合法。这种性行为的正统化装置,以一种习俗的形式存在,即在局部地方、局部群体中举行特殊的结婚仪式,仪式过后即可以洞房花烛。这种仪式代表着某种意义,它向周围的人群表达一种信息:我们两个已经安装上了婚姻装置,可以合法性交,大家已经知道并承认了。这种仪式是公认的规则,群体的力量规范着这种规则,大家都必须遵守,若违反这种规则如有婚外性关系,就要接受惩罚。但这种仪式只能是局部的,随着人类交流的日益广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局部的仪式已不能满足广而告之、普遍承认的要求,所以这种婚姻习俗和婚姻制度雏形逐步演变形成法律制度,变成一种国家机器,这就是婚姻制度——“婚姻法”。
7、基于美好的愿望,每个人都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另一半与自己结合。若真的如愿以偿,两性得到中和,达到饱和稳态,这种婚姻是稳固的,“第三者”的诱惑不起作用,因性与“情感势能”均已因两性的完美结合而中和释放,无多余的性与“情感势能”存在。这种婚姻体现真爱,真爱不需监管、约束,“婚外恋”动机不会产生,会的是完全地、永远地拥有、忠于对方。
但多数情况下,要找到自己完全认同的另一半并不容易。多数人会基于年龄、职业、收入、住址、房屋、财产、性格、身高、相貌等诸多现实因素的考虑,权衡一番,最后将就地找个可以接受的对象结婚。这样的婚姻容易失衡,这时就需要婚姻习俗和制度来约束,让两性的结合通过民俗或法律加以调适、整合、巩固,通过约束机制来规范双方的行为。当两性关系出现裂痕时,婚姻习俗或制度可以提供修复的缓冲地带。
也有些人找不到理想的另一半,为了避免被“半桶水”的婚姻约束,为了自由、洁身自好,于是选择独身,不要婚姻。这是理想化婚姻的另一个极端。
8、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女性主动默认了婚姻关系中的“从属地位”。女性在传统婚姻关系中的定位误区有三——
误区一:视婚姻为爱情的“堡垒”,忽视婚后对爱情的经营。许多女人一穿上婚纱就对她的男人这么说:“你要永远爱我!我把我的终生幸福交给你了。”婚姻一开始自己就抱不为自己的幸福负责的态度,这是一种依赖心理。男人一点头,就仿佛吃了定心丸,为所欲为。女人在婚前的“无条件奉献”都视为“有偿投资”,认为婚后有权力索取,坐享其成,而忽视了“再投资”。终有一天,爱情出现危机,男人离你而去。自己终于明白:婚姻不是爱情的“堡垒”,爱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投资”,自己只是婚姻这块土地的农夫,苦于经营才有收获。
误区二:视婚姻为生命的全部,盲目自我牺牲。“为了你,我放弃工作,放弃父母、朋友,放弃可以放弃的一切!”这些女人总是以为放弃自己的所有才能抓住男人,这是孤注一掷心理。她们常常放弃一些不该放弃的东西,否认她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顺应、取悦丈夫,听命于丈夫的要求多于自己的情感的需求。这种无谓的自我牺牲,最终导致女性的自我丧失。在健康的婚姻组合中,自我概念应该清晰,不应作无谓的牺牲。
误区三:视贤妻良母为己任,不注重自身建设。动辄说:“我做牛做马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你还抱着这种想法的话那就落伍了。你的抱怨已经没有人同情。别蓬头垢面地埋头苦干了,应该在投身家庭建设的同时,投入到自身建设中去。男人们也已经不再满足于只会煮饭带孩子的“保姆型”妻子了,也不再需要脑袋空空的“花瓶型”妻子了,而追求的是互相吸引、志同道合、心灵共鸣的“伙伴型”妻子。
这种关系定位直接影响了女性自身潜能的发挥,而且给婚姻埋下隐患。女性为这种关系定位承担着重大风险,一旦婚姻裂变,必成为“理所当然”的受害者。
9、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也不是爱情的“堡垒”——
随着悄然到来的一切心理革命,人们的爱情和婚姻观念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追求幸福不再单是经济方面的富足,而更注重情爱和性爱的满足,更多的人倾向于追求家庭的“满意度”。但恋爱时的浪漫激情很快被婚后平淡、无聊、乏味的现实生活所掩埋或取代,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发出无奈的感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相反,社会上还存在着另一种现象。注册了结婚,一块大石从心头落下。认为婚姻受到法律的保护,就好像财产登记一样,登记了就永远属于自己的了,也好像寄居蟹找到了硬贝壳,把婚姻当成爱情的“堡垒”。
把婚姻当成爱情的“堡垒”者,婚后意志松懈,不思进取,驻足不前,不是逛街、打麻将就是抱住电视、电脑不放。这样,夫妻主导的一方因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步成熟,而另一方则原地踏步。若干年后夫妻间家庭地位分化,心理距离拉开,最终也因“志不同道不合”而“劳燕分飞”。还有一种情况是,一方为了迎合或配合另一方,主动放弃自己的职业或事业,离开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安心在家相夫教子,自以为是在无私奉献,若干年后一方事业取得成功,应该共享富贵时尝到的却是离异的苦涩。所以,婚姻不是“堡垒”。
从恋爱到步入婚姻的殿堂,走向银婚、金婚,很多观念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这是人生不断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恋爱是浪漫的梦幻,充满激情,但同时也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包括欺人与自欺。人不可能时时处于激情之中,因为激情令“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激情本身就是一种身心能量的透支过程,长期的透支最终只会令机体衰竭。机体为了避免遭此厄运,在生命的演绎过程中早就建立了调节机制——重复的刺激令机体转趋于一种“抑制状态”,使机体对原先的刺激反应变迟钝。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然而人类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由于生存文化的熏陶,却养成了另一种习性,那就是“既寻求安全、舒适,又喜欢冒险、猎新求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激活生命。因此,人类的婚姻生活越来越变得不稳定、不饱和,人类自己在制造着夫妻的不和谐、婚姻的不平安,又不断地祈祷和谐和平安。
婚姻是现实生活,婚姻能给男女双方以充实感、安全感、满足感、舒适感,呈现一种稳定的饱和状态,是一种稳固的愉悦的两性互补关系。所以只有适时地将肉欲升华为亲情,及时地将浪漫激情的梦幻转化成安全、舒适、满足、稳固的两性生活,不断更新,修炼自我,提高爱的能力,给爱情注入新鲜活力,爱情之树才能得以长青,家庭才能得以稳固。健康的婚姻,男女双方应该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情感交流处于双向互动的稳定状态。合作、相亲时则融为一体,分开或结束时又各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既能获得情感的满足,又能保留自我的自由个性。如果合作、相亲时,以牺牲对方为代价,这是不公平的。保持在婚姻中的相对独立性,是个体的个性得以发挥的前提。个体必须积极进取发掘潜能,才可以与时代同步,才可以互相吸引、并驾齐驱。这样,这时,婚姻便不是爱情的“坟墓”。
(三)对象对象,对上相就是夫妻——“夫妻相”:
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成为爱人。你爱上的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是冥冥中的宿命,还是说不清的缘分?
在时光流逝中,共同的成长把两个人变得默契而且惊人地相似。——“夫妻相”是天生的,还是婚后相互磨合、融和的结果?“你们俩儿真的很像啊!”当你和爱人站在一起接受别人赞美的时候,你们的爱情和婚姻实际上如何?
有位相信“夫妻相”的女士哀叹:“我们夫妻不和,就是因为之间没有‘夫妻相’!”
有人做过调查研究并认为,一对男女,如果想建立成功的恋爱和婚姻关系,必须有“夫妻相”。而“夫妻相”并非是一模一样的克隆,它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和谐型夫妻相”。
这种面相的关键是比例。两个人额头的高度、人中的长度和下颌的长度这三组数据大致相同。这三组数据大致相同的两个人,面部轮廓的比例就会相似,而这是由他们头骨的形状决定的。这是通过数学方式对外观类型进行的模糊匹配。
有着“和谐型”面相的男女很容易被对方吸引。
当人们无意间和面相比例相近的人成为恋人或者夫妻时,就出现了情侣间的“和谐型”面相。两个人都会喜欢对方的外貌,并且也认为彼此在外貌上很般配、很协调。拥有“和谐型”面相的情侣常常在社交生活上相互支持,双方都能够给对方带来安全感,都能因为对方在场而感觉到有力量和信心。
大多数具有“和谐型”面相的恋人们,确实赢得了成功的爱情。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没有失败的。由于最初的关系是以容貌为基础的,而流水无情红颜易老,有时可能会是一种冰冷的结合,所以除非恋人们婚后能够幸运地发现彼此的“内在美”,否则,其爱情也很容易凋零。
因此,只拥有这种面相的两人可能并不像,除非他们同时还拥有“回应型”面相,即“和谐型”+“回应型”=“夫妻相”。
2、“回应型夫妻相”。
拥有“回应型”面相的人看起来很像对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夫妻相”。主要是由面部三个主要器官的形状决定的:上眼睑线(也就是长出上半部分眼睫毛的那条线,通常使用“眼线笔”的位置之一)、上唇线(粉色嘴唇边缘的那条曲线,也是“唇线笔”的使用位置之一,男性通常紧挨着“胡须地带”)和眉毛(对眉毛来说,重要的就不是上线或者下线了,而是它的整体形状或弯曲伸展的范围,也就是通常说的“眉型”)三部分的形状很相似,呈现相似的线条、弧度或曲线。在双方的脸上会形成三重回应。双方也许还会有其他相同的特征,但脸的大小和肤色的深浅,同“回应型”没有多大关系。
有着“回应型”面相的双方常常是同一类人,他们心灵相通,互为知己。他们可以做他们自己,不用改变内在的自我去适应伴侣的要求。因为“回应型”面相的双方是朋友,他们常常一起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也很可能沿用对方的嗜好和兴趣,在很多事情上“英雄所见略同”。
“回应型”的面相只是吸引力的起点,是出现在其它因素之前两人之间的一个共同基础。
人们常说一对伴侣在一起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的面相就会变得相似。对于“回应型”面相的伴侣来说,这种观点并不奇怪。他们在刚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长得相象了。当然,他们的相似之处并不总是马上就能被看出来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相似之处就会越来越明显。伴侣之间还可能会像照镜子一样,相互模仿对方。由于做出相同的动作或表情需要使用相同部位的面部肌肉,所以,由于肌肉运动的一致性,他们脸上的皱纹和面
部线条也会更加一致,就会更像对方了。
在共同的生活中,他们一起参加很多活动,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外貌。比如喜欢航海的两个人,他们的面容就会有风霜之色;一起去过异国风味的热带地区,两个人就都会有晒过太阳的痕迹。虽然岁月会对他们有所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还是会让他们一起舒适地生活,一起慢慢变老。
在激情慢慢燃尽、逐渐熄灭以后,拥有“回应型”面相的恋人仍然保持着他们的友谊和一定程度上的理解,经常会得到对方更多的谅解和宽容,这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
“恋爱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两人的关系不能继续的时候,“回应型”面相的恋人或夫妻也尽量不去伤害对方。他们很注意不把对方的错误拿到公开的场合去批评或评论。他们更像是伙伴。
在漫长而快乐的爱情关系中,双方都占据了对方“配偶兼知己”的位置。因此,在伴侣去世的时候,在人们最需要朋友的时候,“回应型”面相的人会感到有极大的失落,需要承受经历失去自己亲密朋友的巨大痛苦。
3、“亲缘型夫妻相”。
拥有“亲缘型”面相的人,会让对方感到像亲人。这个人可能是他的姐妹、母亲或者奶奶。他们会互相信任,有着很深的“依恋感”。
这种感觉以视觉上的相似为基础,当事人会对长得像自己一位至亲亲人(如母亲)的人,产生这种“依恋感”。这种对自己至亲的亲人在感情上和性倾向上的“依恋感”,参见弗洛伊德关于“婴儿期性意识”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男孩们在潜意识里渴望占有他们的母亲,并且会敌视他们的父亲;而女孩会爱上父亲,并且会敌视母亲。换句话说,早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恋爱就开始了,而且在潜意识里一直贯穿在我们的生命中。此后,我们进入“成人期”,遇到了那位和我们的至亲亲人长得很像的人,我们的本能就会让我们爱上这个人。
比如,如果一位男士在摇篮里的时候,母亲是一位栗色头发的苗条女性,那他找到的那位和自己拥有“亲缘型”面相的爱情对象,也多半会像他母亲在他自己摇篮边时的那个样子,而不会像他母亲年纪变大后的样子。因为从“婴儿期”到他后来恋爱,其中经过了很多年,他母亲那时的外貌和行为举止一直存在于他的潜意识中,一直到成年后,他在另外一个女性身上找到了同他母亲那时的形象相似的地方。
“亲缘型”面相者涉及的爱情是一种原始的爱情,这种激情常常和“童年期”的需求和不安一起燃烧。如果一个人的至亲亲人在他的“童年期”离开了,那末他就会更加强烈地需要这种“亲缘型”的感情(这种本来只能由他的至亲的亲人给予的感情)来填补那个至亲的亲人离去后的空白。
“亲缘型”面相的恋人之间的爱情常常特别强烈,还可能达到感情的顶峰。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冷静或者是约束,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也常常是无法抗拒的,它让当事人毫不拘束、敞开心扉,但同时又是敏感脆弱的。这些强烈的爱情关系能否成功,取决于个人给予和接受爱情的能力以及“儿童期”经历的影响。和平共处是很困难的,但与爱人分离会更加痛彻心扉。那些多次和同一个人离婚又结婚的人,两个人常常就属于“亲缘型”的面相。
4、“集成型夫妻相”。
“集成型”面相是上面三种面相的集合,就是貌合神也和。
当一对恋人同时拥有三种与爱情相关的外貌时,他们就将爱情类别都占全了。这意味着,一个人的爱人长得像他一位至亲的亲人(视觉爱情类别中最强有力的一类),同时两人还有着“和谐型”面相和“回应型”面相。
夫妻在一起就是缘分,如果再长得像,缘分就更深了。人在潜意识里都想找一个和自己相似的异性。刚开始还意识不到,时间长了,火候到了,相似的地方才能出现并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不停地外溢。
除了“夫妻相”,人们在婚恋中还注重双方的“星座”、血型、属相、生辰八字等。这些,都不无道理。它们的核心是体现双方的性格是否可以相容,所表达出的情感是否和谐。
(四)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和平过渡”,也带来了后遗症:
父系氏族是怎样取代母系氏族的?具体没有文字记载,谁也不知道,是个迷。一些史学家认为这次社会的变迁,没有经过流血战争。
为什么没有经过流血的战争?笔者认为,当时的男人想到,如果打起仗来,死的是女人,等于死的是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如果女人们都死了,那战争还有什么意义了呢?到那地步,男人也便不存在了,这又等于自己毁灭了自己。所以,是男人向母亲企求、跟妻子争吵着,才缴了女人的械,把当家的权力交接过来——和平移交。
如近年的电视剧《秦始皇》、《汉武大帝》中的某些情节就有这样的痕迹。那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对丈夫、儿子、孙子总是说:你的权力是我给的。我可以叫你上台,不听话也可以叫你下台!
作为母亲、祖母,女人认为,反正你是我养的,你还没长大,还不能独立执政,还得听我的,我来个“垂帘听政”,幕后操纵也行。
作为妻子,女人则是不心甘情愿的,但男人说:“一家人嘛,有什么可争的?我主外,你主内,在外我说了算,回家听你的。”女人虽然后悔,但终究是大势所趋。
男人需要“一家之主”的名分,让人知道妻子是在老公的领导下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可许多女人总喜欢在“一家之主”的问题上与男人争个短长,好像“一家之主”真的能够左右什么似的。其实男人要求的不过是一个名分而已,给外人看而已。回家还不是乖乖地听妻子的话?——“我当家,你说了算嘛!”赵本山在他的小品中说:我们家大事从来都是我说了算。可结婚这么多年,就没摊上一次大事。
女人以母亲的身份把权力(逐步)移交给了男人——儿子。后来女人发觉把权力交给的人是男人——丈夫!因此,作为社会,是进化到父系社会了;但作为家庭,男女为家庭掌管权,却一直争吵到今天。因为女人一方面无奈,一方面又不甘心。
在父系社会中,扒开男人正式掌权的有吕后、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等;蠢蠢欲动但终未成功的也有许多,当代的江青就是其中的一个。
父系社会以来,不知发生了多少次的女权斗争,经常是女人获胜: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主内管家、管钱,等等。为此,男女吵架、冷战不断,不停。有的男人说:“没办法,和平解放,后遗症就是多!”当然喽,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家庭里,在夫妻之间,女方想用“母权遗风”控制男人,男人的“大丈夫主义”更是企图渗透、表现在生活的每时每处。所以,今天,仍然是父系社会也罢,新社会也罢,男女平等也罢,文明进步也罢;在具体的家庭里,女人控制男人的现象,一直存在。男女在斗争,冷战,谈判,争吵,没完没了,不见休止。千百万年来,夫妻吵架之风,甚至遗传在血液里。——有位丈夫预测:只要“家庭”存在,夫妻间的争吵就会永远不止。
男女先天就有着差异——阴阳包括男女,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不是冤家不聚头”,夫妻间是又爱又恨、又需要又嫌烦。应当认识到或承认,除了后天两人阅历的差异,男女性别的差异本来在天生就形成了。
婚姻是一种矛盾——它一方面可以使夫妻中和、平衡,但另一方面也能形成对峙的两大阵营如夫妻的维持、排斥、离异。
家庭是差异和矛盾的产物——产物又天天产生着矛盾。旧的克服了,新的又来了,直到婚姻的寿命结束。
现在是进步、文明的时代,提倡男女平等。这在理论上绝对没错!但现实与理论却反差太大、距离太远。有人说现在还是“父系氏族”的社会或时代;但在实际上,女性并没有放弃对男性及子女的控制与管教。这是女性在“母系氏族”极不心甘情愿向“父系氏族”移交权力时产生的“远祖潜意识”一直遗传到今天的一种验证。
一个女人,当她成为母亲的角色以后,在亲爱子女和子女的父亲的同时,潜意识里也萌动着对他们的控制。
由此也可知,人的一些毛病是由先天的性别差异本身造成的,现在也知道了女人要控制男人、与男人争吵,原来是亿万年遗传下来的,几乎是共性的问题,你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作为男人,你只能接纳、适应她和它。
这里不是说非要流血不可,而是说吵架不可避免。
(五)当今有人对中国古代“房中养生”做了如下的归纳: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国古代对男女两性生活十分重视,不仅将性生活看得与饮食一样重要,而且把它与养生保健密切联系起来。古代称性生活为房室生活,简称“房事”,也叫“入房”、“行房”、“房中”、“房帏”或“隐曲之事”。古人认为“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故知能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者,立可致死。”意即性生活有两重性,既可以用来补益人体,也可能导致损害健康,甚至折寿短命。因此,人们要想多得补益,避免损伤,就需要掌握房中之术,也就是掌握男女交合的原则和方法,做到合理安排房室生活。
我国古代对“房中养生”有比较科学而系统的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古人认为房室生活是人之所必需的。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十问》说:“竣气宛闭,百脉生疾。”意谓阴阳不相交合,造成精道闭塞不通,必然产生各种疾病。竹简《合阴阳》说,房室生活能使全身气血流,能做到“中府受输而盈”,也就是使五脏六腑均受到补益。
晋代医学家葛洪曾说:“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意思是说,健康的成年男女如果禁绝性生活,非但于身体无益,反而会导致种种疾病,甚至会影响人的寿命。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得更明确:“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强抑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损一而当百也。”意思是说,凡健康的成年男女,必须有正常的性生活,如果勉强抑制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导致气血阻滞、梦遗鬼交、漏精尿浊及其他各种疾病,所造成的损害将更加严重。
古代文献曾经谈到,有不少疾病是因为缺少性生活而引起的。
据《史记•仓公列传》所述,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腰背痛,不时发寒发热,月经也很混乱。淳于意诊断:此“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意即韩女的病是因为性生活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
元代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中也曾谈到,有个富家子弟叫唐靖,因阴部生疮而溃烂不已,道人周守真诊断说:“病得之欲泄而不得泄。”说唐靖由于长期抑制性欲,致使精道郁闭而生阴部溃烂之疾。
清代诗人袁枚在所著《小仓山房文集》里,曾为当时的名医徐灵胎立传。该传谈到商人汪令闻因长期不过性生活而得病,请徐灵胎先生诊之。徐诊断后并不开处药方,只劝说汪令闻回家与妻子同寝而愈。书中写道:“商人汪令闻,十年不御内,忽气喘头汗,彻夜不眠。先生(徐灵胎)曰:此阳亢也,服参过多之故。命与妇人一交而愈。”由此可知,房室生活不但可以密切夫妻感情,给家庭带来和睦与幸福,而且还能预防某些疾病,促进双方的身心健康。因此,古人一再指出,性生活是成年健康人的正常需要。
第二、但“房事”必须有节制。
古人认为,房室生活适度则有益,而房欲太过则招灾致病;因此再三强调,房事必须有所节制。
《黄帝内经》反对强力入房和醉酒入房,并且指出,如果“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势必弄得“半百而衰”。
唐代医家孙思邈认为,放纵情欲必然导致早衰和短命。他尤其反对“兼饵补药,倍力行房”,因为这会弄得“精髓枯竭”,因此“极须慎之”。
元代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中,专门写下一篇《欲不可纵》,详尽地描述了极情纵欲的危害性。认为房事过多过滥,就会使真元耗散,髓脑枯竭,肾虚阳痿,耳聋目盲,肌肉消瘦,齿发摇落。还有糖尿病及各种虚损病,也大多与房劳捐伤有关。更有严重者,弄得命同朝露,英年早逝。其危害之大,亦不可轻视。
第三、性生活需要感情交融、和谐统一。
古人已经认识到,性生活是一种感情生活,男女双方的情投意合很重要。
马王堆汉墓竹简《天下至道谈》中指出:“先戏两乐,交欲为之,曰智(知)时。”意思是说,男女在交合之前,先应互相嬉戏娱乐,彼此密切感情,要等到双方都产生了强烈的性欲时再行交合,这就叫“知时”,即掌握了适宜的交合时机。竹简又指出:“不欲强之,曰绝。”意即一方不乐意,另一方不能强行交合。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女方不乐意,而男方强行交合,这样做非常有害,不仅危害女方身心健康,而且对优生优育也很不利。因此,强行交合被称为“绝”,犹言陷入绝境。
《洞玄之》在叙述交合方法时,头一条即为“叙绸缪”,“申缱绻”,就是讲的夫妻在交合之前彼此密切感情的过程。进而指出:“凡初交合之时,男坐女左,女坐男右,乃男箕坐,抱女于怀中,于是勒纤腰,抚玉体,申燕婉,叙绸缪,同心同意,乍抱乍勒,二形相抟,两口相……千娇既申,百虑竟解。”
孙思邈亦强调,行房之前,“必须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合良久”,乃可交合。同时只有在彼此感情高度和谐统一的情况下交合受孕,胎儿的质量才会高,才有利于优生优育。
第四、性生活应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体质变化来安排。
《玉房秘诀》认为,“人有强弱,年有老壮”,因此房事的安排只能“各随其气力”。进而具体指出:“年廿者日再施(泻精),羸者一日一施;年三十盛者可一日一施,劣者二日一施;四十盛者三日一施,虚者四日一施;五十盛者可五日一施,虚者十日一施;六十盛者十日一施,虚者廿日一施;七十岁盛者可三十日一施,虚者不写(泻)。”
孙思邈则提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一月一泄。”
两相比较,《玉房秘诀》所叙频率偏高,而孙氏所叙则偏低。可见孙氏是很注意节欲的,所以活了百余岁。事实上这些房事频率都不可能成为绝对标准,身体强壮者可能超过,而身体羸弱者则根本不可能达到。
至于老年人的性生活,孙思邈主张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来考虑。认为六十岁左右的老年人,如能真正做到不思性欲,自然很好。然而此种情况是“万无一有”的。如果尚有性欲而强行抑制则非但无益于养生,反而会导致种种疾病。因此,老年人也可根据各自的体质条件,安排适度的性生活。孙思邈就曾目睹一位古稀老人,竟因肆意行房而丧命。那是位七十多岁的村民,突然春情大发,阳事暴兴,甚至白天也想与老妻同寝。每次“春事皆成”。老人向孙氏求教,问主何吉凶。孙氏回答说,这是不祥之兆,就像灯火将灭之时,突然大亮一下,亮后很快就会熄灭。并且劝戒赶快禁绝房事。老人不听,仍然恣意行房,结果四十多天就一命呜呼了。孙氏指出,像这样的老人,不止一个两个,特举一例,叫人们引以为戒而已。
第五、务必遵守房中禁忌。
古人指出,在醉酒昏沉、精疲力竭、忧愁恼怒等情况下,在患病、大病初愈及女子月经期间,乃至在严寒酷暑或惊雷霹雳之时,均应禁止行房,否则后果严重。
比如在醉酒的情况下行房,不但严重摧残自己的身体,而且影响优生优育。《玉房秘诀》就说:“新酒饱食,谷气未行,以合阴阳,腹中彭亨,小便白浊,以是生子,子必癫狂。”又说,“大醉之子必痴狂。”醉酒者精子被酒精杀伤,如果此时交合成孕,胎儿必定受到损伤,虽不一定都成为“癫狂”或“痴狂”,但体质和智力受到损害是必然的,甚至形成白痴或头大身小等畸形儿。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嗜酒,他的诗几乎篇篇有酒,本人也几乎天天醉酒,结果所生五个儿子皆智能低下。陶氏在《责子诗》中写道:“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雍、端当是一对双生子,即阿雍与阿端,他们已经十三岁了,却分不清六与七两个数字孰大孰小。其智能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陶渊明认为这是“天命”决定的,于是继续饮闷酒。殊不知此种可悲的结局正是他酷嗜“杯中物”所造成的。
大汗淋漓不止,身体劳累疲乏的情况下,亦应禁止行房。否则疲劳加房劳,将使身体加倍劳损。而且“劳倦之子必废伤”,对繁衍后代很不利。
在忧愁恼怒的情况下,必须禁止行房,因忧愁恼怒使人精神内伤,而性生活是一种感情生活,在情绪不佳时行房,根本不可能得到快感,只会加重房劳损伤。
在患病或大病初愈之时,一定要禁止行房,否则后果难测。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督邮顿子献生病,华佗劝他禁绝房事。其妻子前来探望。因与交合,结果仅仅三天就丧了命。
孙思邈亦曾目睹几个大病初愈的人因不禁房事而丧命。
在女子月经来潮其间,应当严禁行房,否则就会严重损伤妇女健康,也是直接酿成各种妇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六、古人也提倡晚婚,反对早婚。
《礼记•内则》指出:“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意即男子要等到三十岁才能娶妻,只有到了这个年龄才具备做父亲和教养子女的资格。女子十五岁开始讲究发型,插下簪子,叫做“及笄”,要等到二十岁才能出嫁,有特殊情况,应等到二十三岁再出嫁。
古人认为,早婚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害。
元代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中指出:“男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
清代汪昂在《勿药元诠》中也说:“交合太早,斫丧天元,乃夭之由。”认为结婚太早,未成年就过性生活,必然摧残身体,甚至可能短命夭折。早婚对生育也很不利,马王堆汉墓竹简《十问》指出:“竣气不成,不能繁生。”认为性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就过性生活,这对繁衍后代十分不利。
近代学者梁启超写过一篇《禁早婚议》。他认为早婚有五大害处:一害养生,即影响健康;二害传种,即影响优生优育;三害养蒙,即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四害修学,也就是妨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五害国计,言早婚者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必然加重社会负担,给国计民生带来不利。他认为要想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改善人口素质,“其必自禁早婚始”。
这些意见,无论对房中养生或优生优育来说,均具极高之参考价值。
“性治疗”是在产生了“性心理障碍”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房中养生”则是对“性心理健康”的指导。如果做到了“房中养生”,何必还要去“性治疗”?“房中养生”真是中华之瑰宝哇!可惜世人多不珍视。
(六)也有人提出如此调理“性疲乏”、“性疲劳”或“性疲软”:
当今,都市已婚人群面临的最常见的性难题不是“老军医”们贴在电线杆上的那些(阳痿、早泄等),而是缺乏应有的性欲望或是过早地失去性欲望。尤其在平淡夫妻和长期独身的人群里,这种情况更为普遍。这种新病正是高节奏的生活带给都市人的一种新困扰——“性疲劳”或叫“审美疲劳”。
现在,人们都学会了一个时尚的词——“审美疲劳”(也许“审美疲软”恰切一些)。“审美疲劳”或“审美疲软”的前奏曲叫做“审美饱和”。“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饱和”到一定程度,心理疲劳就出现了。
夫妻结婚几年或十几年,一直在一起生活,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自然都了如指掌。渐渐,彼此之间失去了当年的新鲜感。而夫妻双方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理,觉得夫妻互相间要说的话都说过了,要做的事也都做过了,那末,一种隐藏着的厌倦就会萌生。此刻,一旦碰到别的异性向他投来异样的目光,他便会感到新奇,觉得对方比自己的配偶有趣。纵观各种婚外恋,属于“性疲劳”的要占相当的比例。
产生“性疲劳”,不排除生理病患和衰老两大因素;但很多有“性心理疲劳”的都市人,年龄并不大,健康状况也很好。对于他们来说,抑制性欲望最主要、最强大的因素是缓慢积累起来的“性心理疲劳”,这种疲劳对男性性欲望的摧残更为严重、持久。
有人撰文《谁搞垮了中国男人?》,说越来越多男人特别是中年白领男人“性待业”(45岁以上男人的性生活的频率低于每月一次,有人将此现象称为“性待业”)、“性下岗”(55岁以上的男人,一年平均一次性生活,这被称为“性下岗”),我国男性在性健康水平上已处于衰退状态;共性的原因是快节奏、紧张、抑郁等精神因素特别是忙于竞争甚至是无序竞争。
“性心理疲劳”主要来自工作和生活中的受挫感。受挫感带来的紧张、焦虑、多疑等不良情绪是影响性欲的杀手。如果仅从生理上看,性欲是必然产生的,只有严重的衰老或疾病才能减弱。但人是有心理、有情绪的,因此只有充分的自信心,才能保证生理上的性欲能顺利表现出来。
简便易行的办法,是自觉地、有计划地做好性生活之前的心理准备。可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选择几种最容易使自己轻松、乐观、开朗的活动,一般来说,凡是自己喜欢的活动,只要不消耗太多精力,人人都能从中感受到生机勃勃、意气风发。这时,性的心理疲劳能不逃走吗?把生活中的受挫感挤走,不要让它侵袭到性生活中来。性心理的疲劳解除了,性的欲望也就来了。
调理“性疲乏”(偏重于体力的、功能的)和“性疲软”(偏重于心理的、认知的)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分为“外在环境营造”及“内在因素改变”两类。
1、营造外在环境——
像声音、光线、气味、温度、色彩甚至于味觉器官接收的对象,这种种外在的诱因,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形成做爱的良好外部环境。
⑴以暖色系列如粉红、淡橙色等的布置,可令人感觉安稳,容易放松情绪。
⑵柔和的光线照明,不但可增加人体线条美感,也可消除人类天性对黑暗的恐惧。黑暗作业乏味;但光线太光亮则难以引起联想,也会影响对性爱的享受。
⑶适合的温度可以让皮肤感觉更敏锐,促进肉体互相触碰的快感。日本有专家做过实验,证明摄氏20—23度,是最宜做爱的室内温度。
⑷嗅觉是人类脑海中最深层的一种记忆,如能在做爱的环境中燃香,将更有助双方投入温馨烂漫的氛围,尽情享受性爱。
⑸还有月移花影。
2、改善内在因素——
单单借助环境的改变,仍未足以全盘改善“性疲乏”和“性疲软”的窘境,最重要的是本身观念的改变,放弃“女性在床上不宜过分主动,否则便会被丈夫视为淫妇”之类的陈腐思想;再来以行动将已更新的观念进行实践。
⑴不妨邀请,甚至以“突袭”方式,和丈夫共浴。睡前入浴,本来就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令男女都能产生亢奋的感觉,而在洗鸳鸯浴时的调情,在床上又能彼此爱抚对方微带幽香的皮肤,自然能够增添两人“想要”的感觉。
⑵正如名言“半裸胜于全裸”,很多男人都钟爱女伴以“若陷若现”的姿态,来挑起他们的情欲,所以各款性感内衣和睡衣可说是女性必备的闺房宝物,今古皆然。薄纱、甚或略带狂野味道的皮革,只要你敢穿,男人必定为你疯狂。
⑶披头散发,免去“包装”。一个懂爱的女人,会很注意自己的性爱形象,不要以为在自己人面前就不要美了。卧室里的女人与客厅里的女人,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披头散发演绎性感;后者发髻高高,体现高贵的前额和矜持的脖子。前者让男人冲动,后者让男人欣赏。在这个过程中的女人,是圣洁的,带一丝丝的香,但又不会太浓烈;有一点点的媚,但又不会太过;有一点点妖,让你的爱人心醉神迷……
⑷想要再“激”一些的话,也可试用一些“性工具”或“性玩具”,绝对可为两个人长久以来的“单打独斗”情况,加入新刺激。
3、分而治之——
⑴由“性期待”引起的性心理疲劳。
调查发现,经常同床而卧的夫妻,性的要求比不上分居或间断分床的夫妻强烈;丈夫经常出差而又归期不定或无规律者,妻子性反应周期变化大。这种反应除了受体内性激素的周期变化影响外,主要受“性期待”心理的影响。由此,很多女性的“性亢进”多是由“性期待”心理引起的“性饥饿”而导致的。当丈夫不能满足其性要求时,她往往表现为失眠、不安、易激惹、好发脾气或抑郁。如果此类现象经常发生,就会导致性心理疲劳,最终影响夫妻感情。
解决方法:
①夫妻间最好亲密有距、疏而有度。不妨间断分床而卧或偶尔小别几日,以便培养和调动妻子的性心理期待。
②夫妻尤其是丈夫,应注意观察妻子的性周期变化。发现妻子有性要求时,只要有可能,应尽量满足,——毕竟难得妻子有一回性主动。
③出差频繁的丈夫,应尽量按期返回家中。实在不能按时返回,最好跟妻子说清,主动多给妻子打电话。
④在发现妻子是由于“性期待”心理发作而发脾气时,不要针锋相对,以免产生误会,影响夫妻感情。
⑵由“性恐惧”引起的性心理疲劳。
作为女性,“性恐惧”心理比男性更突出,其表现常有两种:一是惟恐自己得了不干净的病影响名誉,二是害怕患性病,影响身心健康。毋庸讳言,随着性病的流行和蔓延,女性“性恐惧”心理也日益显著。为此,作为丈夫,除了要关心、爱护、体贴妻子,应尽量减轻妻子的体力和心理疲劳,给妻子留有性爱精力;更应自尊自爱,杜绝性乱。
⑶由工作、生活疲劳引起的性心理疲劳。
原因通常有四种:
其一,日常生活负担重,这是性厌倦的最常见原因。
其二,性生活单调或单一,没有新意。
其三,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意识的增强,导致夫妻间“性厌倦”,且表现得日趋严重和突出。丈夫步入社会后,由于过多关注事业或活动过多或对交际过于感兴趣,没有给予家庭和妻子更多的关心,造成夫妻关系疏远,夫妻感情交流和沟通也随之减少或中断,由此导致妻子“性厌倦”。
其四,随着竞岗的紧张或下岗的焦虑,特别是下岗女工,她们心理过度压抑,由此造成性欲低下。这就要求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⑷由“性嫉妒”引起的性心理疲劳。
这种心理的产生是由人类性爱的“专一性”或者说“自私性”决定的。所谓的“爱有多深,恨有多重”,便是指此。由于受“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影响,在一部分女性看来,男女之间接触频繁,往来较多,就是一种不轨行为,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嫉妒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便常常用敲山震虎或指桑骂槐的方式表现出来,久而久之便可因“性嫉妒”而引发性心理疲劳,影响夫妻感情。对此,应一分为二来看,做妻子的应尽量给丈夫一点“空间”。
⑸由“性无能”导致的性心理疲劳。
夫妻性生活不和谐导致的性心理疲劳,表面上看来好像是不可避免的,但事实上,凡是选择婚姻的人,结婚的目的肯定不单纯是为了性。婚姻给人的不仅是一种合法的性满足的权利,还有许多内涵,比如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宿感、天伦之乐、子女合法出生以及夫妻之间智力、社会经验、体力、家庭生活技能的互补等等。所以,有“性无能”的一方,一边通过药物治疗改善自己的性能力,同时又不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性能力上,而从精神方面给予配偶补偿,或许还能在性爱和感情生活两个方面收到好的效果。
(七)哪些人需要接受性心理辅导、咨询或治疗?
1、美国DSM-Ⅳ中提到的男女性功能7种障碍——
性欲障碍、性兴奋障碍、性高潮障碍、性交疼痛障碍、躯体疾病所致性功能障碍、性欲倒错(性变态)和性身份识别障碍。这些患者都需要接受辅导、咨询或治疗。这在上面已做了表述。
2、在生活中需要接受性心理辅导、咨询或治疗的人是很多的,也是形形色色的。我国目前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恐婚症”、“性功能障碍”、“性变态”、“性心理偏见”、“无性婚姻”等患者以及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性困惑的人。表述如下。
⑴“恐婚症”的:
恐婚者说,谈恋爱的感觉挺好,很轻松、烂漫,何必要用一纸婚书把两个人绑在一起呢?结婚太麻烦了,还是做恋人比较好,和则聚,不和则散,没有心理负担。他们“理智”地认为,日子久了,彼此总会有厌倦的时候,何必束缚别人、也束缚自己?他们有的是理由在“围城”外徘徊,怕失去自由,怕被老婆、孩子套牢,怕婚姻毁了现有的快乐。因此他们始终对婚姻持观望态度,不肯把幸福的赌注押在未来的配偶身上。
恐婚者担心最终自己还是不能避免结婚的结局。漫长的未来,幸福与否,谁也无法预料。也许有一天,恐婚者咬牙切齿地说服自己克服了“恐婚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踏上“红地毯”;但心理上的巨大障碍仍可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并仍挥之不去。
恐婚者说:爱情使人新奇得睡不着,婚姻使人腻味得打瞌睡。延长爱情的惟一方法,就是推迟结婚的时间。结婚的意义在于:用那条“红线”连接两个人。一旦连接上,那“红线”从此也就变成一条绳索!
女人具有“水”的属性,男人具有“火”的属性,婚姻就是试图使“水火相容”!可是现实往往是“水火不相容”!
“恐婚症”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心理障碍。社会舆论对婚姻生活的负面宣传是“恐婚症”的起因之一。媒体经常就如何处理婚姻关系进行各种讨论,这种气氛使尚未走入婚姻的人们感到有种无形的压力。对婚后生活过多担忧,在面临结婚时的表现就是恐惧和逃避。很多人因此推迟结婚,甚至宁愿独身,也不愿意“活受罪”。
幸福的婚姻生活是治疗“恐婚症”的最佳方法。不要受社会负面宣传的暗示。——那媒体对婚姻生活的负面宣传,真正的动机也许是为了发行量或收视率。何必上当?不结婚,100%恐惧;结婚,有可能把100%减低为50%,你的病症就有一半治愈的可能;如果自信并努力呵护使自己的婚姻幸福,那你的“恐婚症”很可能也就会在婚后痊愈。
⑵“性功能问题”或“性功能障碍”:
为婚姻生活中性行为或性态度发生障碍。包括“性(欲)亢进”、“阳痿”、“早泄”、“阴道痉挛”、“性冷淡”、“性交恐怖”、“性快乐缺乏”等。
①“性(欲)亢进”。“性(欲)亢进”或“性亢进”、“性欲亢奋”,是指性欲大大超过一般人,不论白天、黑夜都有十分强烈的性要求。几乎天天都要求过性生活,甚至每天过几次性生活都依然不能满足要求。
②“阳痿”。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不能保持足够勃起硬度以完成性交。其心理原因:有的从小受错误认识影响,认为射精会伤元气,新婚时十分紧张,以至阴茎勃起不坚;有的因为对女方的厌恶;有的在过性生活时,情绪过于压抑,久而久之引起阳萎;有的缺乏性知识,对偶尔一次性交阴茎勃起不坚,就疑为阳萎,越是担心,越不能勃起;如果妻子焦躁、埋怨、指责,也就更不能勃起。
③“早泄”。起因往往是性刺激太多、性思念太强烈或过多迷恋色情所致,有的可能由前列腺炎等引起。
④“阴道痉挛”。
⑤“性冷淡”。是指有的女性,对性生活不感兴趣甚至有厌恶感。有的女性对性生活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性交时感到羞怯,甚至恐惧,只把性生活作为义务来承担;有的受到性攻击,精神上的创伤导致性冷淡;有的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男方性欲过急,过于粗暴,女方性欲未激发或刚刚激发,男方已经射精,女方全无乐趣可享,久而久之引起性冷淡;有的女方工作、生活负担过重,每晚筋疲力尽,没有性欲;有的生殖器官有病;有的性生活环境不好,不方便,女方思想负担很重,以致做爱的兴趣淡漠。
⑥“性交恐怖”。
⑦“性快乐缺乏”。
⑶“性变态”:
“性变态”是指人的性心理及性行为的表现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常态,偏离了正常人。
以前叫“性变态”,现在叫“性心理偏移”、“性心理偏离”或“性倒错”。
主要的表现是“同性恋”—“同性爱”。“同性恋”有几个定义——对异性人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同性别的人所吸引。与性发育和性指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性活动模式倾向于偏好同性。相反的性感受。一个人的“性欲望”、“性冲动”和“性行为”指向同一性别的对象,以获得生理、心理上的满足。
①对“同性恋”—“同性爱”,当今有争议。有认为不是“性心理疾病”,而属于正常的情爱、性爱或是性的一种自然差异。他们之间互称“同志”,大学生中的“同性恋者”叫“大同”即“大学生同志”。但应注意:“青春期”及其以前,一些同性伙伴密切地在一起,这不能轻易地称之为“同性恋”,“青春期”以后会发生变化。
“同性恋”最早被认定是罪恶;后来界定是性心理疾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统道德的被冲击,好多的性心理疾病已被否定和将被否定;所以笔者倾向“偏移”、“偏离”的一些提法,尽量少提“变态”、“畸形”或“疾病”。
关于“同性恋”的话题,可参见笔者写的《“同性恋”现象的宣传教育提纲》。
②还有性偏好等的偏离,如“窥淫(阴)癖”、“露阴癖”、“摩擦癖”、“异装癖”、“易性癖”、“恋物癖”、“恋兽癖”、“恋尸癖”、“恋童恋老癖”、“施虐和受虐狂”、“性窒息”、“自恋癖”。
性偏好的偏离,一是表现为性对象异常:在正常情况下,性的对象应该是异性人,而性心理偏离者则以同性作为性对象——“同性恋”,还有的是“恋物癖”(以收藏异性衣物,如胸罩、头巾、月经袋、发夹、内衣、短裤等,作为满足性欲的对象)、“恋兽癖”(以动物为性交对象)、“恋尸癖”(以女性尸体为发泄性欲对象)和“自恋癖”(以自身为性爱对象)等。
性偏好的偏离,二是表现为满足性要求的方法异常:表现为采取许多奇特的、非正常性行为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性要求,以达到性满足。如“露阴癖”是在不认识的女性面前突然暴露阴茎,但无侵犯行为;“摩擦癖”则在公共场所众人拥挤的情况下,用阴茎摩擦女性身体以射精;“异装癖”则是穿女性服装,带胸罩,涂脂抹粉,以招摇过市;“窥淫(阴)癖”则在浴室、厕所、窗口偷看女性赤裸的身体或性活动;“淫语癖”则是以淫秽语言使女性窘迫,而达到性满足;“施虐狂”和“受虐狂”则是通过暴力行为得到性满足。
产生“性心理偏移”的原因,一是生物和遗传因素,二是家庭因素,三是社会因素,四是个人因早期经历的原因,等。
⑷“性心理偏见”:
所谓“性心理偏见”,是指在人类性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看法。比较典型的“性心理偏见”有如下几种——
①“性迷信”。把性的问题看得非同小可,把性生活看得至高无上,似乎离开了性事万事皆空。这种对性顶礼膜拜的思想,对性健康不利。
②“性惧怕”。对性行为恐惧。尤其女性,对初次性交的疼痛、对性交后的怀孕等,都发生惧怕。
③“性罪恶感”。
④“性开放”。认为男女之间性交往是无所谓之事,可以不受社会、家庭的约束,于是道德败坏、性病泛滥。
⑤“性交邪恶”。认为性生活是淫荡、不洁与羞耻的事情,是一种邪恶。某些宗教色彩严重的人,或从小受到性禁锢思想影响的人,表现更为突出。
⑥“性爱分裂”。将“性”与“爱”分开对待,认为可以有无爱之性与无性之爱。肉体交合而心灵互不相爱,便是无爱之性;心心相印而从不肉体交合则为无性之爱,又称为精神恋爱。他们都忽视了完整的性爱应该是爱情与性欲的交融。
⑦“性交易”。利用性作为牟利的手段,赚取钱财、获取地位。这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例。
总之,形形色色的性心理偏见,都是不健康或不正常的性心理活动在作怪,这些都有害于正常的性心理活动。对有些性心理偏见,应该通过性教育、性知识传授加以矫正,还有的应施行必要的行政或治安管束而加以制止与克服。
⑸“无性婚姻”:
“无性婚姻”≠婚姻无爱≠双方无性欲。
①“无性婚姻”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
主要原因,或是因病(如男方患了糖尿病、前列腺病、阳痿等),或是因双方产生矛盾处于“冷战期”,或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身体处于疲惫状态而失去了性的兴趣。
②“无性婚姻”的性质和危害。
a.“无性婚姻”只是暂时的代价。
如男方工作压力太大、身体处于疲惫状态者,“无性”是暂时的,待身体恢复、心理稳定后,还会“有性”。
b.“无性婚姻”是带“菌”的婚姻。
有位来访者说:我们的婚姻在“无性”的那段日子里,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染上“病菌”了。丈夫有了外遇但又舍不得丢掉这个家。幸亏只属于“感冒菌”之类,还不算致命。而且我发现得早,治疗也比较得法,所以才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婚姻悲剧。她忠告说,如果出现了“无性婚姻”,夫妻双方就应该有所警惕,起码要找出“无性”的原因。因为性生活毕竟是人类特别是青壮年的一种本能需要。
c.“无性婚姻”是一种摧残。
d.“无性”,对健康有缺失。
近代性学研究发现:性爱是巨大的镇静剂。研究者认为,性生活越完美、越兴奋,过后则越容易入睡。在对“情绪与免疫功能”项目的研究中也发现:正常性生活能解除紧张心理,产生积极的情绪、乐趣和满足。此时,人体可释放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它是一种天然的镇静、镇痛剂,能给整个神经系统创造一种轻松、无虑的内环境,从而提高免疫系统功能,使抗病能力得到提高。
有人发现,妇女在达到性高潮时,其原来所患的慢性关节炎和外伤性头痛等会明显地减轻。
弗洛伊德指出:禁欲对身体是有害的,严重者男女皆可出现“神经症”病状。表现类似心理学上“歇斯底里症”的发作(如突然抽搐、一时性意识异常,或言行失态等)。
当今也常可见到长期两地分居或失偶、离异多时的男女,他们较常见的症状是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发“无名火”等,这是一种“性抑郁”的表现。当然,由于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观念的更新,他们一般可以通过“自慰”、“性用具”的使用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缓解。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婚姻“无性”,不但夫妻关系得不到巩固、家庭难以稳定,对健康也会有缺失。
③“无性婚姻”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意的“无性婚姻”。在这类婚姻中,“无性”并不是由于夫妻双方或者某一方的有意所为,也不是由于情感出现了实质性的问题;而是由于其它的原因。比如,工作不顺利,社会关系不如意,收入较少,应酬太多,身体状况不佳等等,从而大大压缩了性生活的时间和频率,降低了性生活的质量,出现了“早泄”、“阳痿”等现象。
这种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有统计显示:目前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大多数是白领阶层,而企业管理者则有高达85%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亚健康导致“无性”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
另一类是有意的“无性婚姻”。在这类婚姻中,至少夫妻的一方,尽管有性生活的能力,但却将性生活的对象,转移到他人身上了。比如,有了“二奶”或“第三者”。还有的人则是想通过“无性”的方式,来折磨现有的合法婚姻,达到使现有的合法婚姻解体的目的。
以上是当事人的体验和专家的结论。
④旁观者的见解。
旁观者说,男人是太花心了,女人和上帝都管不住他们;男人是太累了,因为他们太追名逐利了,社会的压力正在掏空他们的心力与体力,所以常常表现得“阳痿”。男人的身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女人的性生活质量。人们可以从女人欣喜、兴奋的脸上窥见她性生活的快乐。
在家庭中,女人应当体贴男人,男人应当呵护女人。因为一个“无性”的家庭对生命是最大的伤害。男女之间“性”的持久,不仅基于爱,也基于悠闲与优雅的滋养。一个在职场上疲惫且睡眠不足的男人,难以想象会有良好的性能力;一个心灵空虚、没有多少兴趣、也没有时间思考的男人,是绝对没有浪漫的性快感的。
恩格斯说,没有爱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旁观者说,没有性的婚姻同样也是不道德的。不仅是不道德,简直还是反人性和摧残生命的。
可在当今这个社会,一方面性混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转型和急功近利,直接导致人们生活节奏加速,一些夫妻,过着物质丰富但内心空虚的“无性”生活。这很可怜、悲哀。
一个案例:一个男人与他太太之间早就“无性”了,但他在与情人偷情时也不能达到性满足,原因是他总是想着明天的工作业绩和最近一次的提升。——这,或许就是当今部分中国男人的现实。这与中国目前正处在原始积累阶段有关,这个阶段的家庭生活并不是人人都美满的,只有等人们走过了这个草创阶段,社会变得更加繁荣、公平、安定了,人们才能从容地享受悠闲与优雅。那时,家庭生活中的男女才可能有充分的性欢乐。——美满的婚姻是性缠绵着爱,是爱激活着性。
旁观者说,当今的男人都在忙于奔跑。真是“鸡鸣万事无休歇”,无序竞争心力竭!当今的男性表面看起来气宇轩昂,但实际状况并不好,像是被抛在了一个冰冷的角落似的。无论是当官的还是商场中人,他们为了追求成功,很多方面都是在扭曲自己,以致精神、灵气都变得萎缩了。时间一长,人的情感包括性爱也随之而萎缩了。性爱是对人性精神品格的一种衡量标准。没有高贵的情感,是很难体会深刻的爱意的。性是需要内心的滋润的,是需要内心的爱意来使其“坚挺”的。今天的男人都忙于奔跑,于是,“性”于他们就变成了大汗淋漓中的一种劳动。这样一来,“无性婚姻”的出现也就并不奇怪了。
⑤现代人该如何走出“无性婚姻”的怪圈?
婚姻生活是一门科学,需要不断地学习。虽然“无性”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性”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都有一分缠绵的“性”。
从大的方面来看,要尽可能地减轻社会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夫妻间要多沟通、多交流、多谅解、多体贴,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不少夫妻成为“无性婚姻”的受害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家后,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到了事业上,为创收、为房子、为车子等等而奔波,闲置了家里的“性资源”。当然,他们的行为目的,也是为了这个家。但是他们却顾此失彼。家里多了物质,却少了精神;多了家产,却少了“性趣”;多了物质享受,却少了性爱欢乐。要使“无性”变“有性”,首先就要善于加强对“性资源”的开发使用。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要改变不科学、不合理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不酗酒、不熬夜、不暴食、不动怒、不敛财、不贪色;多宽容、多忍让、多理解、多奉献、多运动、多锻炼。多吃素食少吃荤;多行仁义少气身。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有些男士坦言:“婚姻本身对性是没有影响的,倒是夫妻关系的好坏才会影响到性。”这说明结婚之后还应使爱情进一步深化、升华,要把结婚当作爱情生活的一个“加油站”。有一对结婚多年的老夫老妻,就很会给婚姻加油:男的是一位主管技术的领导,除日间有满负荷的行政事务,还常常需要用晚上的时间写书稿、搞科研,女的对此十分支持。他们有个不成文的分工。妻子下班顺路采购;丈夫住在单位大院早到家,所以负责做饭。吃饭时间是一次促膝谈心的机会,饭后一起洗洗涮涮又是很好的交流过程。之后,男的在书房忙自己的研究,女的继续忙洗衣、拖地板等家务活。但当女方忙完手头的家务时,丈夫一定会暂停手上的工作,陪妻子喝喝茶小憩片刻。这样,双方都感到十分称心。做丈夫的以此表达了对妻子支持自己工作的谢意;妻子则感受到了丈夫的体贴。
另外,夫妻睡在一起并不一定非要过性生活才可以得到满足。有时双方手心相握而睡,虽是处于静态中,也能得到诸多情趣,能给人几分温馨!
⑹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性困惑的人:
如有的儿童性早熟,对性问题格外感兴趣,以及中学生的“早恋问题”等。——说明:“早恋问题”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或老师的认知问题;所以,接受辅导或咨询的对象很可能首先应该是父母或老师。
有些青年人对性的问题羞于启齿,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心理咨询师就性问题进行沟通;所以,就应配合咨询,进行一些宣传、劝导、教育工作。
首先,一旦发现他们在性的问题上出现非正常倾向,应及时进行劝导,帮助他们认识到性乃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我们人类的遗传和身体结构所决定的,是一种传宗接代的需要。性行为、性生理、性心理早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某些性偏常、性心理怪异并不一定意味着个人道德的堕落,而是因童年经历或某些至今尚未为人了解的遗传因素决定的,是一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只有及时接受心理咨询才能早日解除心理上的压抑和痛苦,才能尽快地恢复心理健康。
其次,我们应告诉性心理不太健康的人,要大胆地、开诚布公地与咨询医师交流,只有彻底地暴露自己的性苦恼,包括每一个细节,咨询师才会帮助你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最后,在与咨询师谈论自己的问题时,最好能按时间顺序从具体事例说起,切忌含含糊糊、似是而非、欲言又止,也不要停留在抽象的、空泛的一般议论上;应就事论事,就问题本身细致深入地做分析。
此外,一些老年人的性困惑、女性特有的性困惑等,也都属于性心理辅导、咨询的对象。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人,只要在性心理方面出现了障碍都应及时求教性心理医生,都可接受性心理咨询。
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分类也就出现交叉或不一。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涉及到的这些问题或障碍,应及早接受性心理辅导、咨询或治疗。
(八)另外,简单一提“两性人”:
在人类性别的判别上,人们习惯地认为非男即女。然而,在多彩的世界中,不少事物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判断来区分,人的性别也是如此。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还有一类人,他们竟然有男性、女性两套生殖器官,这类人我们称之为“两性人”。
这是性分化异常的表现。
性分化异常的原因有:
第一,染色体发生变异。男性染色体是46XY,女性是46XX。但有可能因某种原因,染色体发生变异,出现47XX或45XY等,于是性别畸形就出现了。
第二,性别异常。由于性腺分化不正常,如卵巢、睾丸等“错位”,会出现“两性人”。
第三,患了某些病,中途变性。比如,女性患肾上腺病、脑垂体长瘤,就可能因雄性激素分泌过多,而“半路”变性。
第四,有的是母亲在怀孕时吃了雄性激素,可能使本来怀着的女孩出生后出现男孩特征。
另外,外生殖器异常,容易被人误作“两性人”。小儿外生殖器异常主要有“隐睾”(睾丸藏在腹腔里)和“尿道下裂”两种,这两种情况很容易把男性当成女的。
所以,一旦发现婴儿的外阴难分男女,就应尽早地搞清楚它的实质,根据其所属社会性别类型、外阴畸形的程度及表现来进行治疗,决定其性别。
就性别而言,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和社会性别,这三者应该一致。一般小孩出生后,两岁之内必须确定性别,否则等到年龄大了,想恢复本来性别,技术难度撇开不论,单是患者自己心理都很难接受,因为他或她已习惯了自己的社会性别。所以确定性别最好是在3岁以前。至于幼小时外观正常到以后的发育才出现性别改变的,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措施,赋予适合的性别。
对两性畸形,只要正确诊断,积极治疗,是可以恢复其本来或单一性别的。
“两性人”对自己的性角色的认知是模糊或混乱的。通过手术治疗,确定了单一的性别,再辅助,他们的性心理也就正常了。
关于“性治疗”部分就表述这么多,主要是以提纲的形式表述。其内容、观点和技巧、方法试图对中美方法进行整合,但主要是美国的。由于跨地域和跨文化的原因,这些理论、技巧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与中国的国情、民情相融和。所以,目前,“吹风”而已,“播种”而已,仅供参考而已。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应仅在物质方面提高,还应提高精神质量。应该知道,性不是肮脏与丑陋的东西,而是符合人们生理和心理饥饿的一种正常需要。从看“黄碟”、“黄色刊物”屡禁不止的现状来看,说明这是人们对性的需求。
汉语的文字似乎只少不多,而汉语的词汇的确只多不少。改革开放以来新造并逐渐被认可的词,可能比阶级斗争年代的还要多。笔者比较顽固,恪守“规范”和“约定俗成”;对造新词特别是广告领域篡改成语的行为十分反感,对男女领域新造的“‘性’福”也九分反感。但在学习、研究、整合“性治疗”后,仔细琢磨“性福”,令人玩味,所以逐渐接受了这个新词,并把此二字用双引号引起来,也许不几年后,这个词汇会蜕去引号并进入工具书中。——当写完、讲完“性治疗”部分后,笔者愿天下的情侣特别是有“性心理障碍”的情侣都能“性福”!
十二、战战兢兢的结论
有人婚后深有体验地说:如果说“求职”是一种拼搏,那末,“求爱”则是一种赌博。结婚是嫁娶了某种生活方式和内容,而不是一个人,木已成舟,后半生的命运全都押在这婚姻上面了。
天下有从不吵架的夫妻么,为什么要吵架?
吵架是在争夺“家庭领导权”,或把对方当作“精神垃圾筒”。
天下有从不打骂孩子的父母么?
打骂孩子是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有教养的责任,恨铁不成钢;对孩子控制;对孩子“迁怒”。
天下有从不逆反的孩子么?
孩子逆反是在争取独立、自由,摆脱父母的控制。
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肚子疼”,主要是指的“情感”之经、“心病”之疼。
民间说:夫妻是“冤家”,子女是“儿郎(狼)”、“孽债”。丈夫感到晦气,妻子也感到冤屈,到底谁不晦气、不冤屈?父母感到委屈,孩子也感到冤枉,到底谁不冤枉、不委屈?如果实在想不通,就以此自慰:因为,妻子是自己娶的,丈夫是自己嫁的,孩子是自己养的,父母是老天安排的,谁也不要怪谁;要怪,就怪自己没看准、无能、投错胎、找错人或运气不好、“前世欠的”。——你为人父母,不是也控制过子女么?你作为子女,当时听父母的话了么,惹父母生气了么,对父母的控制是否也逆反过,如今尽孝道么?人生不就是在这么轮回着么?
所以,与配偶,不能轻易划清界限;对父母不能选择,当孝敬,但不一定孝顺;对子女,既成事实,不能否认,他们既是夫妻吵架(教养方法分歧)的原因之一,也是两人情感的“黏合剂”,特别他们是18岁以后,一定不能控制。
如此而已。
正是:爱有多深,恨有多深。情有多深,怨有多深。
相关文章:
向医生咨询相关问题
有问题向医生咨询,百万医生在线解决您的健康问题。
大家都在搜:
健康加油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年三国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