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现代汉语包括中可以作为哪些词性使用?

学习古代汉语要建立一种观念,即古代汉语是依据现代汉语作为参照体系而总结出来的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学习时,我们可以使用比较法,即拿现代汉语语法和古代汉语语法进行分析比较,不问相同,掌握相异,从而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翻译的与现代汉语相同。

古代汉语语法包括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两种情况。

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构成“名+动词(谓语)”现象。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表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天下云集响应;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翻译为“像……一样”的形式。

2.表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翻译为“像对待……一样”的形式。

3.表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翻译为“用(以)……(相应动词)”的形式,“用(以)”有时也可以省略。

4.表处所。如:廷见相如;面刺寡人之过者。翻译为“在(当)+名词”的形式。

5.表频率。如: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日饮食得无衰乎?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翻译为“每+时间名词”的形式。

6.表层递。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削月割;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翻译为“一天(月、年)比一天(月、年)地……”或“一天天(月月、年年)地……”的形式。

7.表趋向。如:孔雀东南飞;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翻译为“向+方位名词”的形式。

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名(代)。如:冠切云之崔嵬;左右欲刃相如。翻译为相应的动词,有时也可以附带上相关的状语,“冠”译为“戴着”,“刃”译为“用刀杀死”。

2.能愿动词+名词。如:云青青兮欲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能官能民。翻译为相应恰当、得体的动词,“雨”译为“下雨”,“水”译为“游泳”,“官、民”译为“做官、为民”。

3.所+名。因为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翻译为相应恰当、准确的动词,“罾”本意为“网”,这里是“用网捕(的)”的意思。

4.副+名。如: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不翼而飞;不毛之地。翻译为恰当、准确的动词,“雨”译为“下雨”,“翼”译为“长翅膀”,“毛”译为“生长(草木)”。

5.名+补。如沛公军(于)霸上。译为相应的、能够恰当搭配的动词,“军”译为“军队驻扎”。

就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简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其特点如下:成为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病”

↓∣“译为使……病态”,“王”译为“让……为王”。

主语……名词(动词谓语)……宾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汉语包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