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是趋利避害,而不是趋害避利?

以下为朗读小姐姐全文音频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研究却发现,相较于收益,人们更关心避损。

我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为关心,这一发现对行为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想法早在1979年就由Dan Kahneman和Amos Tversky提出。

从那时起,这个发现已经在大量的实例中得到了证明,影响人群遍布销售团队和学生。以2016年的这一发现为例:当学生在学期开始时得到最高的分数,然后根据他们在考试和作业中的表现减分时,他们最后的表现比从零分开始积累分数的学生更好。

人们通常认为,这些干预措施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我们总是希望为了避免损失而付出更多努力,而不是为了取得收益而付出精力。

里斯本大学的Ana Farinha和Tiago Maia在他们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的新论文中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研究的重点不是参与者的任务表现,而是参与者为避免损失或取得收益而选择付出多少努力。

在第一项研究中,32名年轻的参与者需要给屏幕上两个气球中其中一个“充气”来获得分数,或是防止失去已有的分数。其中一个气球总是比较容易充气,只需用食指按25下空格键就能充满,它被称作“低度努力”的气球。为了给另一个气球充气,参与者必须用小指按75次空格键,它被称作“高度努力”的气球。

这些实验中有两种测试类型。在“增益”类型中,屏幕指示器显示,给“高度努力”的气球充气会给参与者带来一定数量的分数(数量在不同的试验中有所不同),而给“低度努力”气球的选项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在“损失”类型中,给“低度努力”的气球充气会导致丢失现有的分数,而给“高度努力”的气球充气则可以防止分数的降低。显而易见,在这两种情况下,选择努力程度高的选项总是更有利于实现在最后拥有尽可能多的积分的目标。

结果显示:参与者普遍选择付出更多努力来防止损失,而不是取得收获。在避免损失的试验中, 79%的时间内参与者都选择了“高度努力”的选项;而在获得分数的试验中,这一时间只有59%。该小组还对29名7至17岁的儿童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们发现了一个非常相似的结果:在“损失”类型中,84%的时间内孩子们都选择为“高度努力”的气球充气,但这一时间在“增益”试验中只有64%。

目前,研究团队认为,这项新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比其他先前的研究更明确地证明“人们明确地选择付出更多努力来避免损失,而不是获得收益”。

同时,他们也补充道,儿童表现出与成人非常相似的结果的发现十分重要。尽管目前许多针对成年人的干预手段都是基于我们对损失的厌恶比对收益的驱动力更强,但这并没有被应用到学校和教育行业中。

总而言之,在这个领域,研究者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无论是避免损失或是追求收益,未来的工作都需要探索更多、更完备的方法,帮助所有人最有效率的实现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点击滑动查看)

点这里,让朋友知道你热爱脑科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趋利避害的人心太恐怖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