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个阶段及过程

(二○一九年七月修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而设置的面对全校本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对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修订。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2018年“两会”有关精神,对下编尤其是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行修订,这是本次教材修订最重要的内容;同时,对教材其他部分也作必要的增补、修改。

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梦想。

具体说来,应当达到以下的目标与要求:

一是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三是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是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自觉地以之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五是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习近平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加深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及其重大和深远意义,牢记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进行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抉择;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通过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历史性飞跃;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广大青年要自觉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明天。

二、课时内容及学时分配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本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一、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三、  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二节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第三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本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实践教学、自主学习为辅,充分利用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等手段,以增加讲授的直观性、丰富学生对近现代史的感性认识,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本大纲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制定。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学生。

本课程闭卷考试(全院统考课)

2.考核成绩(100分)考核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四次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

1. 课前准备充分,备课认真,遵守教学纪律;为人师表,关心学生,要求严格。

2. 语言规范、清晰、准确、简洁、生动;板书(多媒体课件)工整、美观,层次清楚、布局合理;课件内容展示体现讲授过程,展示与讲授同步。

3. 讲授内容熟练,思路清晰,知识结构严谨,教学进度合理;

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能灵活驾驭课堂。

4.育人为本,德育渗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重视能力培养,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5.讲授内容科学、正确,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表述准确、规范。

6.教学内容饱和度高;知识结构讲授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重点突出,难点讲授透彻。

7.新旧知识联系紧密,处理得当,熟练自如;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等。

8.根据课程特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引用资料正确、准确,能够介绍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

9.不照本宣科,注意启发学生,善于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思考;

讲授深入浅出,逻辑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10.与学生间有良好的互动,能够有效把握课堂气氛,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2、熟知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明确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4、掌握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5、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关于重视历史学习与研究的论述

1、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两对基本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1、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2、近代中国两大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一、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  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建性质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2、封建经济和专制统治的保持

 3、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及其障碍

 4、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等)

 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三、  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

 2、掌握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不屈斗争

 3、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1、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第二节  抵御国外武装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学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1、了解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派的思想、洋务运动的影响

2、了解维新变法的主张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1、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行动,了解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

2、各种反动势力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的背景及过程

 2、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世凯斗争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必然性)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2、全面客观地评价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3、阐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191949

本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与中国

 2、明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3、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命运的较量

 4、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1、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对中国各政治派别在政治趋向上的影响

2、中国革命的对象是“三座大山”

1、中国三种政治势力三种建国方案

2、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一、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  三座大山的重压

1、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2、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封建经济

3、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三、  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2、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3、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的论述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与三次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4、阐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

1、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

2、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3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如何建立专制统治

2、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

3、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1、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宁汉合流后国民党政权及其性质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性质和意义

3、长征胜利及意义,长征精神的含义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

2、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奋斗

3、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

2、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作战情况

3、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4、中国人民遭受深重伤害与英勇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及其历史地位的问题

2、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抗日救亡运动和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1、内战爆发的原因,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

2、广大人民与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

3、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政治经济的大崩溃,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4、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1、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协会议的重要意义

2、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及其原因

3、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中国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实践

3、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举措

4、了解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1、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三、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2、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

3、认识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1、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2、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1、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3、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

2、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3、总结十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1、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

2、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1、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

2、“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要认识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认识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认识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中共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2、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1、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展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把握好什么是新时代,新时代有哪些特征

2、 深刻理解中国梦、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3、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4、新时代更好发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执政能力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2、中国梦的提出既内容

2、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二、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一、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曲折发展及其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中国近代史》李侃著、中华书局1994

2、《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论》王付昌、郭文亮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蒋士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6、《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文献室人民出版社198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N].人民日报,(1.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N].人民日报,(1.

10、《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三联书店2017

}

——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规律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和21世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因为它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古人说“四十而不惑”,什么是“不惑”呢?不惑,也就是对事物发展变化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虽然改革开放40年了,但是在国内外都存在着“读懂改革”和“读懂中国”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讲?对国外来说,特别是那些对我国抱着友好态度、客观态度的人来讲,他们非常希望了解改革为什么能深刻地改变中国?对国内来说,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他们也想了解到底什么是这40年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我围绕着“读懂改革、读懂中国”这个题目跟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是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生历史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是举世公认的。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概括这些历史性变化。我总结了一下有三种不同的概括或者说有三种不同的分析:第一种,对这40年来改革开放的变化作言简意赅的描述;第二种,用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具体数字来加以表述;第三种也就是我今天采用的概括,我们党的文献的表述。

第一种概括,言简意赅的描述。有这样一段话:“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这是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一段言简意赅的描述。他告诉大家,孙中山先生当年擘画的美丽蓝图在今日中国已经实现。

第二种概括,用老百姓生活水平显著变化来表述。经历过改革开放40年的家庭都很有体会。就家庭生活水平来讲,20世纪70年代,中国老百姓家庭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是百元级的,当初有个叫法是“三转一响一咔碴”。“三转”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一响”是收音机;“一咔碴”是照相机。到了80年代,中国老百姓家庭的生活水平升级,升到了千元级,那时候有个说法叫“三机一箱”,也就是电视机、洗衣机、录放机和电冰箱。到了90年代,中国老百姓家庭的消费水平又继续升级,升为万元级,我们简称为“两电一调”,也就是电脑、电话和空调。到了21世纪,到了今天,中国家庭消费达到了百万元级的水平,汽车、住房、旅游成为很重要的生活方式。这是从老百姓生活水平显著变化来表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

第三种概括,党的文献的表述。我这里讲的党的文献主要是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尤其是最近这两次有关讲话,第一次是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第二次是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目前为止,这两次讲话是对改革开放40年历史性变化及其原因最权威的解读。下面我就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尤其是最近的两次讲话,通过4个方面来概括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第一,改革开放40年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对于这个变化,我想用几组数字来加以表达。习近平总书记也是用数字来表达的。他说:“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们简称为四个“大”。今天,我们国家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

第二,改革开放40年来,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讲到了在改革开放中主要推进的三个方略:第一,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第二,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第三,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成功开辟是非常有意义的。意义就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话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段话非常重要,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的概括,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获成果的意义的概括。

第三,改革开放40年来,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这40年中,“两个相互”很重要,即: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和结果中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充分显示了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

讲到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保障力量,我想在这里再举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亲身经历过且印象深刻的五场主场外交,它们分别是: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会议;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201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四,改革开放40年来,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在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面,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些目标和建议都已经写进了联合国重要决议中。此外,我们国家在推进绿色发展、消除贫困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这些内容下文还将展开论述。

(二)改革40年来我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以上这些历史性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刚才讲了,我今天无论分析概括历史性变化的表现还是原因都是以党的文献为主。我们党的文献也体现在毛泽东著作、邓小平著作、江泽民著作、胡锦涛著作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特别是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是怎么概括改革是我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的?第一,邓小平同志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会在1978年提出改革,而不是在其他年份。邓小平同志说:“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第二,邓小平同志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讲“改革也是一场革命”。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有这样一段名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把改革看作是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同志指出,“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

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胡锦涛同志在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变化时指出,“30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有句话叫“兼听则明”,下面我们听听对中国抱着客观态度的一些外国人士他们是怎么评价改革的,是怎么看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变化的。这些人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学者、有外国政要。第一位是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亨廷顿曾经说过,改革开放使中国命运彻底跳出了近代以来的“下降通道”,中国改革,最复杂也最成功。在亨廷顿看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直处在走下坡路的位置,只有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跳出了“走下坡路”的状况。第二位是世界贸易组织前任总干事帕斯卡·拉米。他说,自从邓小平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就呈现出很多优点,中国是在经济领域犯错误最少的国家。第三位是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他说,“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不仅将改变全球经济,而且也将以其自身的模式来挑战西方的民主政治”。奈斯比特多次讲过,中国几乎每一天都有精彩的故事。第四位是“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他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也被很多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他看到了中国倡导的社会发展模式、政治价值观念和对外政策在世界上的影响一定会越来越大。第五位是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他是个“中国通”,对中国情况很了解。他认为,中国领导人从来没有否认和掩盖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几乎在所有领域,“中国政府都有足够的政治意愿、足够的处理这些有关中国长期发展模式的重大问题的政策方向”。第六位是知名的实业家、慈善家比尔·盖茨。他来过中国多次。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在谈及多次访华感受到中国最大的变化时说到了两点:一是中国创造了发展奇迹,速度之快令人惊奇;二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日益重要。第七位是奥地利现任总统范德贝伦。2018年4月,在聆听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后,他说,中国坚定推进改革开放,不仅造福中国,还造福全球。当然,这类比较中肯的、客观的评价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只要我们坚持辩证思维,就一定会对这些客观的赞扬的话保持清醒。我们既可以做到充分自信,又不会妄自尊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殚精竭虑、身体力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过40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改革开放是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他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发现有两个判断的提法不一样。这充分表明,今天我们对改革开放是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以上论述,主要是我们党的文献对改革开放是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的论述,我们可以深刻地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所说的“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二、中国的改革实践与改革理论相互推动相得益彰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鲜明特点和成功经验就体现在改革实践与改革理论相互推动、相得益彰,这也是读懂改革、读懂中国所必须要把握的。

我国改革理论从改革实践中来,又回到改革实践中接受检验并指导改革实践,从而形成了改革理论体系。

中国的改革,今天看是成功的,但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好像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改革之前就有一套完整的改革理论来指导,那是不对的,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但是,中国共产党这个党有这么个特点——善于总结经验。改革每前进一步,我们总结经验就跟进一步。这点是世界上其他政党很难比拟的。

前面讲到过,1978年我们决定改革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摆脱贫困、缩小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一段话,这段话实际上是对为什么在1978年要进行改革的原因进行了朴实而有力的注释。邓小平同志讲,“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的序幕。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我们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短短几年时间,改革的效果就非常明显。同样是那些地,同样是那些农民,同样种的是庄稼,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到5年就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没能解决的农村温饱问题。所以,邓小平同志讲:“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已经见效了,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这是因为农村改革把几亿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党中央在总结农村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决定适时把改革推向城市。城市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我国五大经济特区就是在城市改革中先后建立起来的。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并写进了党的十三大报告。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苏联和东欧共产党从改革走向改向,从而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这个惨痛的教训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在讲到深刻反思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当中的一段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什么意思呢?杜牧在参观了阿房宫之后留下感慨,秦朝被刘邦、项羽推翻了,秦朝统治阶级已经来不及对他们失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只能由后面的人来替他们反思。但是,后面的人反思了以后,如果不借鉴失败教训,那么只能由再后面的人替他们来反思。杜牧在这首诗中既表达了他的深刻见解,也提出了一些困惑和不解。他的见解深刻在什么地方?他认为,六国不是被秦国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打败的;秦朝不是被刘邦、项羽打败的,而是被秦朝自己打败的。同时,他还提出一些困惑和不解,他不明白为什么历代统治阶级总是处于一种循环,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因为历代统治阶级根本不代表人民,他们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所以肯定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所以,在总结20世纪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之后,特别是在反思苏联、东欧从改革走向改向的教训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提出了两点。第一,改革不能停步。不能因为苏联、东欧的改革失败了,中国的改革就停步了。第二,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党的文献中一些重要的提法。江泽民同志在这一时期指出,“不进行改革,就不可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保持蓬勃生机;在改革中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会葬送党和人民七十年奋斗的全部成果。要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同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的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开放’的根本界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这就很清楚地提出:第一,改革开放不能停步;第二,改革开放中有两种改革开放观,一种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另外一种实质上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改革开放观。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更是高屋建瓴,他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虽然他没有表明这是对苏联和东欧经验教训的总结,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南方谈话,就会感到他的“四个不”是针对苏联和东欧的教训讲的。苏联和东欧为什么从改革走向改向,并最后失败、丢掉了政权,就是因为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这就是他们的结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地看到,我们正处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系统总结以往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这个顶层设计作了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还发表了一系列对改革开放具有规律性认识的讲话。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中就讲到,“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意味着现在的改革与以往不同,以往的改革是先易后难,这是对的,但现在的改革不存在着先易后难。他指出,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为我们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再难啃我们也得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四句话十六个字: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定信心,就是指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凝聚共识,就是指要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统筹谋划,就是指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也就是要注意改革顶层设计;协同推进,就是指要增强改革措施的协同性,要注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已经多次明确地讲到全面深化改革要正确处理六个重要的关系。我认为,正确处理改革中的六个重要关系,也就是要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这六个重要关系是:第一,要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第二,要正确处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第三,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第四,要正确处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第五,要正确处理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第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改革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讲话都再次指出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功经验和鲜明特点就是,我国改革理论从改革实践中来又回到改革实践中接受检验,并指导改革实践,从而形成了改革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第一,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解放思想是指思想层面,改革开放是指实践层面;第二,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观念创新是指理论上的创新,实践探索是指实践中的创新。这“两个相互”充分显示出了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鲜明特点。

刚才讲,我们这个党很善于总结经验,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讲,我们今天已经形成了改革的理论。所以,根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根据对1978年以来我们党关于改革的文献论述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国的改革理论可以用这六个方面的理论来概括:一、改革目标论;二、改革动力论;三、改革主体论;四、改革条件论;五、改革保障论;六、改革方法论。我们称之为“改革六论”。这“改革六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新时代新起点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重大关系

大家知道,所谓关系也就是矛盾。正确解决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正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以下我们着重分析四对关系。

1.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我们深刻体会到,40年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始终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解放思想的重点。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讲,解放思想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和重大成就的法宝。

在改革开放之初,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之下,我们突破了很多僵化的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到五年的时间就解决了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但是就这么一个好的东西,在党内的看法也不是一致的。邓小平同志十分实事求是,他知道党内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一旦实践证明这个做法行之有效的时候,就需要突破一些旧的传统观念,需要解放思想。有的人讲,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今天的改革已经进入新时代了,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像以前那样这么高调地提解放思想?我觉得不对。今天,我们改革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强调解放思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军号角。习近平总书记讲全面深化改革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如果我们不解放思想,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改革的突破点和着力点也就很难找到,改革的重大举措就更难拿出来了。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这个话的时候讲到,“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这个讲话是很有针对性。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改革开放4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他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他还指出,“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论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他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实事求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又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敢闯敢干,大胆实践,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国改革步伐。”

2.正确处理立足国情、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略就是,中国人民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一个最大成果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对中国国情认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仍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所以,立足于这样的国情,我们仍然要坚持建国以来自力更生的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

同时,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邓小平同志指出,“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所以,当年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闭关自守的苦头,因此今天我们不能再闭关自守了。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的实质就是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谈到“三种潮流”滚滚向前。习近平总书记说,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在历史潮流面前,社会主义中国只能选择开放,而不是封闭,只能选择前进,而不是后退。非常遗憾的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样的滚滚潮流面前感到忧虑,甚至要选择后退。这是没有前途的。当然,要走向世界,要赶上时代,那肯定是有风险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

3.正确处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关系

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还是在改革进入新时代的阶段,我们党始终强调的是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四项基本原则就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来的,那个时候正是我们国家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时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方面有很多重要讲话,而且讲得非常深刻和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治国如同栽树,根深才能叶茂,根深就不会造成树干动摇,树干不动摇的话,那枝叶才会茂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本根”。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多次讲到,“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断进行改革,绝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此我们改革的目的是让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好,而绝不是像某些人那样以改革为名丢掉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几个重大成果,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另外一个就是市场经济。我们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个认识成果是非常丰富的,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经过这30多年,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够充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很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当中要处理好这么一对关系,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坚持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

4.正确处理“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既是一个很接地气的说法,又是一个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同时,从理论上看,它是一个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科学方法。

设立经济特区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论。当年,我们党决定办经济特区,并把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应该说,这四个地方最多是地级市,甚至有的还是县级市。到了1988年,特区创办8年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要办更大的特区,就成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也就是指摸索规律,在还没有把握规律之前,我们要采取摸索的办法。今天,我们仍然要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因为在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何深化改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能够给我们提供现成方案。

现在,改革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不能仅仅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还要强调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用四次全会先后对“四个全面”作了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央深改小组的组长,先后主持了40次的深改小组会议。2018年,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改革理论中对四对关系的论述。这四对关系也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四个规律:第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第二,立足国情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关系;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关系;第四,“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关系。

四、中国改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我想,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对此既要做又要说,这才叫做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中国一定要而且能够为人类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这是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所决定的。

大家知道,我们要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的承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综合国力还不强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豪迈地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关于中国要对人类作更多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从两方面来讲的:一是我们摆脱了贫困,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做到了这件事,就可以给人类作更多贡献。这种贡献,包含对不发达的国家提供如何发展自己国家的经验,也可以对他们的发展提供比较多的帮助。二是中国每发展一步,就使国际的和平力量增加一分。”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说:“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次,如何理解中国改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是党的十九大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大家知道,现代化是世界潮流。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没有哪个国家说自己是拒绝现代化的。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先走上现代化道路将近200年之久。由于制度和价值观的原因,使西方发达国家认为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是最成功的、是最好的,世界各国都应该效法。但是,历史、现实和理论都告诉人们,现代化绝不是西方现代化这么一种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引用过这样一句古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也就是,事物不一样,这是事物的本性。同时还讲到由于环境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第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为当今世界作出重要贡献。这种贡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可以用数字来表达的贡献,另外一种是没办法用数字表达的贡献。

能够用数字来表达的贡献,前面我已经讲了,比如四个“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比如30%——我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无法用数字来表达的贡献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认为,最卓越的智慧就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历史潮流,契合了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所以,这个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已经写进了联合国的重要决议。“一带一路”就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下提出的倡议。

中国为解决世界问题还提供了中国方案。我就举两个例子。一是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和对策。这个问题迄今还困扰着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虽然个别发达国家现在想退出经济全球化,也只不过是个想法,目前还没看到有哪些重大做法。但是应该看到,很多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忐忑不安,还抱着观望的态度,甚至对经济全球化进行指责。关于这点,中国用自己的体会、经验和态度给世界提供了一个方案: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努力消解其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但是,我们认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这段话讲得非常好,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诚然,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是否要参与经济全球化有过疑虑。在解放思想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思想迅速赶上了时代,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制造出来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要努力消解其负面影响,这就是我们对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的一个非常好的中国方案。

二是中国既消除了国内贫困,又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贡献。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脱贫有明确的指标要求。中国提前超额完成了联合国对减贫的指标要求。

这里我介绍两次联合国的会议。2000年9月,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了联合年首脑会议。在会上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所有目标以1990年为基准年、2015年为完成年,其中包括,从1990年到2015年间,每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减半。到2015年,中国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2015年9月份,联合国又召开了由193个国家首脑参加的峰会,会上形成了一个成果文件叫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根据这个可持续发展议程,争取到2030年基本消除极端贫困。但是,根据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再过三年,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我们也将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中国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中国积极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69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银行,设立丝路基金,都是为了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从而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了活力。今天的中国正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实现全球范围的平衡发展而努力。

(严书翰,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宣讲家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