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那写754bb怎么现在不管了图片,只可惜到现在wwW754bbCoM还是不行

& & & & & & &
& & & & & &
& & & & &&引言
  申爸要荐书,推荐的书,是为了孩子的教育的。着眼点,归根结蒂,要落到孩子教育上面来。所以,这个荐书吧,第一个要说的,是这些书怎么用,怎么用来教育孩子。......申爸着眼的,只是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素质的书......
  第二个,你说,那些书,扔在旧书堆里发霉,都多少年了?都长了多少老人斑了。它们的价值,不是很多人能够看得出来,或者知道怎么去看的,申爸呢,要利用荐书的机会,说说怎么挑书,怎么欣赏书......
重点推荐:
1、《申爸大礼包--阿西莫夫》:
http://www.xici.net/d.htm
2、《基础<font color="#f7》:
http://www.xici.net/d.htm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4-12-25 16:46
&&[第7版 01-22 20:32]
001---1982年版宝文堂一版一印《红楼梦》(茅盾节本)
申爸推荐的书,大致有个时间范围...考虑到智力建构的特点,划分出看或听的时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嗯,开始说书的事情吧。
这个书呢,于孩子,是这样:在孩子自主阅读之后,孩子自主选的书,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申爸说的孩子的阅读,和别的地方所说的孩子的阅读,它不一样。别的地方,是说孩子喜欢什么,就找什么,来给孩子看。
申爸要说的,不是这个事情。
孩子喜欢什么,就找什么来给孩子读,这不需要爸爸妈妈操心....当然,前提是家里已经有很多书了。孩子会喜欢什么?喜欢读两类东西。一类是孩子曾经看过的。以前呢,孩子是看图,或者听爸爸妈妈讲,现在,孩子自主阅读了,把以前接触到的东西,再翻出来,重新看过一遍。这是第一类阅读。这种阅读,不需要爸爸妈妈介入。你把书放到那儿,孩子自主阅读了,他自己就看了。
第二类阅读呢?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自然地”看以前没看过的书。比如,你等孩子长到三年级下学期,孩子就会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那种十分枯燥的东西,孩子就是喜欢看,不知道为什么。申爸会推荐适合于孩子各个年龄“新疆域”的书,这些书呢,不是很多。到时候,申爸想起来,就会推荐大家找来给孩子读,这是第二种阅读。
申爸最看重的,是第三种阅读。我们从后往前看,就可以看清楚,申爸所说的阅读,是怎么一回事了。
我们先来看这两幅图:
这什么玩意儿啊?这是申爸给大申网上淘的高中课本,用过的旧书,这是有目的地淘的。不止是因为这书便宜,更是为了找高中生,尤其是高中的女孩儿写的批注。写批注是一件没意思的事情。可是,读批注,却不一定。申爸特意找啊找啊,找到的这些课本。这两幅图呢,是高三的一个孩子的语文课本。
上面那幅是选修课的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下面那幅是必修课本里《陈情表》中的一页。大家发现什么明显的事情没有?大家说说看。
把这两幅图切出来,放在一起,对照着看,就能看出明显的问题来了:这是两本孩子每天都要带到学校课堂上的课本来的。必修呢,因为要“考”,所以,都读烂了;选修呢?同样是课本...要是选修课本在大家手上,你拿过来,就会明显感觉到:新!根本没看过。
做成图片,这感觉就没有了。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孩子把必修要考的课文,看到烂;同样是课本,选修,根本不看。可是,看看版权页:必修课本,才16万字;选修呢?17万9千字。这个孩子吧,把两本书,放书包里背一个学期,六个月的时间。里面的内容呢?她根本不看!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孩子为什么不看?
李密的《陈情表》是好文章不假,可是,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的《狱中杂记》,它也不是坏文章啊?两者,伯仲之间而已。同样是好文章,一个读到烂;旁边一个根本不读,为什么?爸爸妈妈们可能会说:这有什么稀奇的?不都这样吗?
“都这样”,问题就在这里。高中的孩子,他们读什么?他们识字了,阅读都不是问题。我们再看,几乎所有的家长,大孩子的家长,都在为“看课外书”这件事情,跟孩子打冷战;加入战群的,还有老师。老师在学校,发现孩子在书桌堂里看课外书,就没收。是这样的吧?
其实呢,到了高中...甚至,到了初一,问题就来了:老师和家长想让孩子读的,孩子不读;孩子喜欢读的,老师家长不让读,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申爸要问:这种“错位”,是怎么造成的?你去问孩子,孩子就说:那些书不好看,不乐意看;你去问老师家长,老师家长就说:那些书是正经书,孩子必须看
可是,老师家长也有当学生的时候啊....他们那个时候,“那些正经书”,似乎也不怎么喜欢...
这个古老的故事,一代一代在重复...
我们分开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件事情。一个呢,从书本身来看。那些“正经书”,真的没有趣味吗?当然不!那些正经书的趣味,是那些烂书所达不到的。那些书之所以“正经”,是因为它们的趣味,是经历了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筛选,剩下的“有趣味”的书。其它的趣味不大的书,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经烟消云散了。
说那些书“没趣儿”,实在是冤枉那些书和文章。可是,事实却是如此:那些书和文章,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喜欢。这是怎么造成的呀?
我们分开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件事情。
所以呢,我们think the end in the mind。我们看看,这样的问题,到底是怎么造成的,于孩子,是什么时候造成的。可以肯定,高中的孩子,她不喜欢看《狱中杂记》,这问题一定不是在高中形成的初中呢?也不是!初中的时候,喜欢看《狱中杂记》,就喜欢了;不喜欢呢?到了高中,也不会喜欢。剩下的,就是小学了。
事实上,从建构的角度来看,孩子到了高中,不喜欢看正经书,起根子,在于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去建构读那些书的智力基础。高中不看书,不看有价值的书,错不在高中初中,错在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孩子根本没有接触过那些书!
每个孩子啊,都有阅读敏感期的。在小学阶段,在阅读敏感期,孩子喜欢阅读。在阅读敏感期的某个阶段,孩子更是不管什么,给什么看什么,这就跟孩子在伴随聆听敏感期的一个阶段,给什么听什么,一样一样的。
家长错在哪里?家长错在,在给什么看什么敏感期,家长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有价值的书籍,让孩子自己在小头脑里去建构。
家长呢?在这个阶段,还是给那种200-100的流行垃圾。为什么给呢?孩子刚开始阅读,家长高兴啊!孩子喜欢什么,就拼命给什么;孩子想要多少,就给多少。孩子“看书”啊,“看书”是好事情!好事情,就多给,给那些垃圾,搞得孩子到了初中高中,非那些垃圾不读。可是,那些垃圾呢?都是“没用的书”。于是,老师家长孩子,就为了看课外书,无穷无尽地打拉锯战。孩子到了高中,不肯看有价值的书,问题不在高中。在小学。在小学三四五六年级。
下面呢,申爸要按照说好了的,推荐一些好书。
申爸的计划吧...是每天推荐一本,推荐一到两年,孩子的基本藏书,就差不多了有四五百本书,足够了。
这些书呢,真正的好书,带有书香的书,确实比较难找。现在呢,申爸刚刚开始推荐,妈妈们不要一哄而上。一哄而上,就谁也抢不到了。不用着急....好书,要慢慢淘,慢慢找。总能找到的。
首先,要推荐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书呢?这本很重要,申爸琢磨了半天:把哪一本当成第一本呢?
这本中国最优秀的小说吧。每个孩子必备,小学阶段,必看的一本书。不过,申爸不是说要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丛书里面的80版的红楼梦哈。当然,80版红楼梦,也是好书,但是,80版红楼梦,是长销书,如果红楼梦全本,自然是人文社80版。
申爸要推荐的第一本书,是茅盾先生节选的《节本红楼梦》。
这个节本红楼梦呢,是1935年7月间,茅盾应开明书店的老板章锡琛先生之邀,特意为学生节编的版本。
目前比较容易找到的版本,是这个哈:
北京宝文堂书店82年版。这书82年10月一般一刷就印了12万册,现在,比较容易找到,上下两册。定价:上册0.86元;下册1.05元。
申爸要说的是,宝文堂的《节本红楼梦》,和宝妈给出的那本《红楼梦》,从教育的意义上,在孩子那里,它们完全是不同的书!
这是宝文堂《节本红楼梦》上册的封面:
这书当年不是印了12万册,而是20万册。人文版的红楼梦是全本。宝文堂的这个版本是节本,它们的封面设计的风格类似。但是,人文版封面题字是沈尹默先生,宝文堂的封边题字是王遐举先生。
沈先生的字,那自然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比的,沈先生给人文版四大名著的题签,已经成为人文社的镇社之宝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就这么12个字,亘绝今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可以看到,一本书,就那书名的“红楼梦”三个字不一样,它就不一样。更不要讲,一本书还有很多很多要素...封面的设计、版式的设计、字体的选择、扉页的设计、序言、注释......
就是说,书,是一种极其特殊的东西。一本书的品位,是否闻上去有“书香”,是由一个个微末的细节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本书,是一件艺术品。一本好书,是一个个微末的细节,都做到极处,汇集成的一件艺术品。
我们培养孩子呢,一个最简单,最容易的法子,就是要把孩子浸泡在这些艺术品里面。这些书香浓厚的书,潜移默化,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四年之后,孩子就形成了稳定的对“这种艺术品位的偏好”。而将来,凡是具有“这种艺术品位”的书,都是散发着书香的好书,孩子喜欢看的“这种类型的书”,都是“有价值的书”。
钱锺书先生有一些书房的照片。尽管钱先生不藏书,他把书都藏在脑袋里,可是,书房里的书,还是不少。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书架书桌上的书,都是那些“浑身上下散发着书香”的书,那些200-100的书,一本也没有...这就是口味习惯偏好的力量。
为什么有这种“书香”的书,都是好书呢?这要从这样的书,是怎么炼成的谈起。
首先啊,我们需要知道,一本书,最基本的品位,是书的内容。那为什么书的内容好,它就会有书香味呢?我们不要忘了,好的内容,是大家写出来的。他这个大家吧,他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是长期长成的。这些大家呢?他们成长过程中,也要读书,对吧?小孩子,从小读。他们读什么书?哪个出版社出的书?&如果他们从小读的就是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生活书店、新知书店、中华书局的书,等到他们长大了,成为大家了,他们自己写了书,好书,你说,他们会去找谁去出版?
自然啦,他们会去找商务印书馆,会去找中华书局啦。那些真正的学者,大家,他们在年轻的是时候,都是把自己能在商务印书馆出一本书,能在中华书局出一本书,当做极大的荣耀来看待的,这是从小就养育我的出版社啊...
多少有学术造诣的人,把自己的书,有资格套进商务印书馆的“四菜一汤”里面出版,当做终生的梦乡来的?在我们不知道的隐秘而高傲的圈子里,那些谈笑间的鸿儒,他们的希望,真的就是这样的。完了呢,好的出版社,出好书,有书香的好书;这些书,滋养了一代代的大家;这些大家长大了,又把自己的大作,交给这些从小养育自己的出版社去出版...
生生不息,直到永远...
这你就会明白,申爸为什么老是提出版社出版社的。同样的内容,你给商务人文社去出版,他们印出来的书,和一个不入流的烂社,引出来的书,完全不是同一个东西。所以呢,申爸在荐书的时候,一直要提一件事情:初版!第一次制版印刷,一版一印。好书来自大家,大家来自传承;大家的一版一印,非常重要。
至于,书时间长了,版权自由了,很多出版社都争着印,版本五花八门。可是,五花八门尽管五花八门,最好的,最有价值的,永远都是第一版第一印。
后来那些为了赚钱而“策划”出来的书,根本不用去理会,把书当做一件商品,去“策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策划”出来的书,是当商品来制作的东西;有书香的书,是书人当做“书”来完成的一项责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玩意儿。
为了让孩子将来成为“某种类型的人”,最好从一开始,就让孩子远离那些策划出来的商品;把孩子放在用作书的态度做出来的书的海洋里,孩子自己就长成“那种类型的人”了。
其实呢,有些事情,想起来很玄乎;可是,做起来,却非常简单。让孩子从小就习惯闻“书的香味”,书香,让孩子远离商品书的铜臭气,这也是一种“洁癖”。这种洁癖呢,要得。
很多爸爸妈妈呢,可能不习惯这些古旧的书,不要紧,慢慢习惯。当你手上有百十本这样的书,你习惯了,你自己就明白,为什么申爸把某些书称作垃圾了。那些书,你看一眼,就能感觉到刺鼻子的劣质药水儿味儿。
嗯,那个什么,说说这个节本红楼梦吧。
爸爸妈妈们都知道茅盾。中学时候学过他的《白杨礼赞》,茅盾,沈德鸿,雁冰,我们知道他,是知道他是一位小说家,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我们以为,茅盾一开始就是写小说的,其实呢,不是这样的。
茅盾一出茅庐,是在商务印书馆,当小编辑的。茅盾在商务,应该干了十一年的小编辑,当然,后来成为大编辑了,他呢,最开始发表作品,是翻译作品。小说啊,这个文学体裁,在中国,是不发达的,别看我们有那么多叫做“小说”的古代作品,其实呢,我们的小说,比起小说传统厚重的西方...西班牙、法国、英国、俄罗斯来,那简直不值一哂,就如同他们的诗歌,比起中华诗歌来,一样的不值一哂。他这个每个文化,有不同的各自擅长的文学体裁。你不能什么都行。说自个儿什么都行的,那不是疯子,就是傻瓜。
小说,中国的小说,真的不行。唯一比较好的,能上得台面,拿出去较量较量的,就是《红楼梦》。其他的,像四大名著里的水浒,他这个确实不错。不错呢,也就是前半部不错,每个人物,栩栩如生,各有各的特点,读起来,让人兴味盎然
可是,等到宋江们一受招安,水浒立马就不行了,鲜明的人物一个个都陷到混沌里面去了,就像北京的雾霾。你看不出哪个是哪个,糊涂涂混沌沌一大片,没意思。
这个小说啊,长篇小说,里面场景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那实在是人类智力的巅峰之作。你比如说那个什么,堂吉诃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太《战与和》、安娜、复活,这个智力所搭建起来的空中世界的错综复杂,恢弘大气,掩卷静思,实在让人敬畏莫名。可惜,这不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不是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初期的时候....所擅长的领域。
茅盾呢?在那个时候,他的主要工作,是译介世界上好的小说来中国,他是理论家来的。茅盾啥时候才开始写小说呢?1927年之后。这位共和国第一任文化部长,为很多人所不熟悉的是,他早在1921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内什么,一大不是说了么,十三位代表,代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3位党员....茅盾就是那53位党员之一。
大家要知道,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商务印书馆当个编辑,那可是金领的工作....那个时候,和现在,好编辑默默无闻,穷困一生,完全不一样....
现在呢,是那些能“策划”书的,赚钱,吃香。商务印书馆的老编辑们,皓首穷经,穷困异常。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为什么建国前,那么多大师涌现出来,群星灿烂。今天呢?要是那些书香扑鼻的好书,还在故纸堆里受潮发霉,200-100大行其道,就还是不行。
还是说茅盾。茅盾呢,金领,商务的工作,让他衣食无忧。可是吧,好景不长,国共合作时期,茅盾去国民党的党部,任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吧,那时候,国民党宣传部部长,大名鼎鼎。到了27年,四一二之后,茅盾一下子从贵族,跌落成逃犯,商务印书馆是回不去了。为了生活,茅盾只好写小说。你看啊,茅盾他这个人。他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这和绝大部分的小说家,走的路数是不一样的。
赶到1934年,章锡琛邀请茅盾节编《红楼梦》。茅盾的代表作《子夜》,已经在一年前一炮而红,洛阳纸贵,茅盾在那个时候,已经功成名就,忙得不可开交。他怎么会在人生的巅峰之时,抽出半年的时间,去“节编”一本给学生看的小说呢?章锡琛怎么又把节编红楼梦的任务,交给茅盾呢?章锡琛之所以把节编红楼梦的任务,交给茅盾,那主要是因为,茅盾是红楼梦的铁杆粉丝。
喜欢红楼梦的名家圣手,多得不计其数。比如张爱玲,那就是。可是呢,在小说的理论功底、小说实践创作方面,俱佳的人选,还真不好找。张爱玲的小说,确实不错。可是吧,单从小说...长篇小说艺术的角度来看,张爱玲的东西,拿过来和《子夜》放在一块儿看,那简直不是东西。张爱玲的小说是另一种美...“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这种,和《子夜》表现出来的长篇小说的恢弘气概,那完全不是同一个路数。
从理论到实践,茅盾适合节编《红楼梦》,那自不必说。可是,茅盾怎么就接受了这个邀约呢?这就是茅盾自己的内应了。茅盾是打心眼儿里喜欢《红楼梦》的人,说到茅盾粉红楼,有一个十分有趣儿的典故:话说,章锡琛有一次和郑振铎说,茅盾可以背诵全本的红楼梦,郑自然不信。那叫一百万字的小说啊...可不是一万多字的论语,更五千多字的老子,怎么可能。于是呢,章锡琛就带上《红楼梦》全书,邀了钱君⒅U耦臁⒚┒芩牵煌跃啤>葡希U耦烀撬姹阍诤炻ッ畏鲆灰常鐾罚┒芫鸵豢谄鞒┑匾宦繁诚氯.....这下子,全服了。
茅盾的这本节编本,是把曹雪芹高鹗的那一百万字,全都装进脑袋里,然后呢,以他构思出《子夜》的复杂大脑,回过头再节编的结晶。这样一本书,前不见古人,后,估计也再见不到来者。
那么,说说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和全本红楼,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知道,它这个长篇小说啊,全都是作者在头脑中构思出来的。硬想出来的东西。
咱们文化传统里,长篇小说的传统不行,表现在哪里呢?最大的表现,就在行文布局上,即便是四大名著,你去读过,也会觉得,情节松散,拖沓,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也不例外。茅盾的节编,主要是砍去了和主线没有什么关系的枝桠,让整部小说,更加紧凑。当然了,茅盾也有节制地去掉了原著中一些不太适合少年儿童的暗示性的话语,但不多。
嗯,这就是这两本砖红色封面的红楼梦节编本的一些事情....
发表于:14-12-26 08:29
&&[第4版 01-22 21:59]
002---周振甫先生节编《三国演义》
昨天呢,第001号书推荐出去了,茅盾节译的《红楼梦》。既然四大名著,《红楼梦》推荐了,那就顺势四大名著吧。
第二个,周振甫先生节编的《三国演义》。
这个三国演义呢,同是在当年张锡琛先生倡议下,节编的给孩子的版。这个版也是宝文堂书店的,和昨天的《红楼梦》同属“中国古典文学普及丛书”。
1982年10月版,印数137000册,定价1.55元。这个印量呢,没有《节本红楼梦》多,可是,也有14万的存世量,应该比较容易找到。
说说周振甫先生吧。周振甫先生呢,没有茅盾名声响,不过呢,那是社会上的情况。在某个圈子里面,这位中华书局的编审,那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周振甫的古文底子,古典文学的修养,绝佳....中华书局的编审,你想想....
就在茅盾发表《子夜》那一年,周振甫进了开明书店。那一年,他才22岁。就这么个年轻人,张锡琛怎么就让他担纲如此重要的工作,和茅盾一道,节编四大名著呢?
这主要在于周先生的古典文学造诣。和茅盾比起来,周先生当年....1934年,节编《三国演义》的时候....那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个毛头小伙子....你想想看,22岁,搁现在,不就是一个大学本科刚毕业的小伙子吗?这件事情,要是发生在现在,什么感觉呢?就如同,人民文学出版社要编辑一套书,邀请了周先生参加...负责其中的一本。22岁,大学刚毕业哦;而其他的负责编写的,是谁呢?都是王蒙、贾平凹、莫言这个级别的人物。
周振甫先生当年被张锡琛启用,是被当做一个少年天才来对待的。周振甫的古典文学方面的造诣,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
大家都知道钱锺书。钱先生呢,他的《谈艺录》,48年出版的时候,就是由周先生任编辑的。这个自己没有半斤八两,哪里可以在钱先生面前,过个一招两式的?《谈艺录》可是当年最看重的一部学术著作。即便纵观钱先生的一生,《谈艺录》也是钱先生仅次于《管锥编》的学术要著。这么重要的书,钱先生对自己书的编辑,其重视,可想而知。周先生呢?岂止在钱的面前,“过了一招半式”,书出版后,钱先生特意跑来大赞,说周先生就像观音一样,千手千眼。钱锺书呢?出名的杂家来的。他本人就千手千眼的。让这么个千手千眼的,大赞千手千眼的,那不是一般地厉害。你想想看,当时,编校《谈艺录》的时候,两个千手千眼的,云层里撕吧,那是多有意思的一个景象呃。
这是华夏版的节编三国:
华夏也是不错的出版社。不过哈,这个版,和宝文堂的,在书的香气上,那就差得远了。
14万的存世量,应该很好找的,大家不必都压在孔夫子里面,这些地方,都有旧书:
中国收藏热线:http://www.997788.com
孔夫子旧书网:http://www.kongfz.com/
淘宝:http://www.taobao.com/
可以慢慢去淘。
中青社的....哦,这个出版社不一般:它就是开明书店!中青社的这版三国,比起宝文堂的固然不如,比华夏的,那要好过多少多少公里了。
不过呢,申爸劝大家,要买,就买最好的版。慢慢找,慢慢淘,总会找到的....
如果孩子不是现在就要看这本书的话。还有好多年,孩子才要看这书呢,急什么?买了不好的版,以后碰上好版,还要洗版,很麻烦。
还是说周振甫先生。周先生呢,申爸倒是老早就知道。在不知道钱锺书是何许人的时候,就知道周振甫了。申爷爷有一本《诗词例话》,就是周先生的大作,周振甫的“甫”字,申爸就是在《诗词例话》上学会的。后来,看《唐诗鉴赏辞典》,里面有巨多的周先生写的赏析文章。
这个版的封面,仍是王遐举先生题签的。申爸特找来人文社沈尹默先生题签的封面,放这里,做对比着欣赏。
三国演义,这四个字,写得多么大气。真漂亮。
这个书呢,连同前边儿推荐的《红楼梦》,都有叶圣陶先生的《重印前记》。当初,申爸是在读叶先生全集的时候,先读到这篇《重印前记》,才摸到孔夫子上,找到宝文堂的这两本书的。
嗯,这是叶先生的《重印前记》。
申爸不知道哪些出版社是“新出版社”。当然了,这个书,不同的书;同一种书,不同风格的版本。
在教育上,申爸是看做一种资源,来涵养培育不同的人才的。基本上来讲,将来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绝大多数,是在小学这个关键期,孩子接触到的书,所决定的。申爸呢,只对把孩子培养成“某一种人”感兴趣。所以呢,目力所及,精心琢磨过的书,都是这类的书。至于去培养“别的类的人”,什么书最合适,申爸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对于培养申爸目标中的哪一类人,申爸就目前所见,其出版者,就是那些出版社。很多别的出版社,他们出的书里,一本有书香的书,都找不到。
它这个书香浓郁的书哈,可不是谁想“策划”,就能“策划”出来的。这个东西,里边涉及的环节,实在太多太多。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水平的人把关,倾力协作,才能出来一本艺术品位俱佳的好书。
嗯,大家仔细看,就看这本三国吧。版权页上,写着1982年10月出版印刷,叶先生的《重印前记》里边儿呢,落款下面的签注的日期是“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六日”。也就是说,叶先生把“序言”写好之后半年,它这个书才出版。这么长时间!
其实呢,1982年的时候,叶圣陶已经权高位重,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了,要找叶先生写篇序言,那可要花大心思的。很可能,在1981年一月一日的时候,宝文堂的编辑团队,就开始动脑筋,琢磨怎么才能接触到叶先生,把“序言”拿下来
这么个周期啊,就是两年的时间。
现在呢?你什么出版社,出什么书,要两年的时间?序言写好了,半年之后才付印,那还赚什么钱?这么慢,出书的都等着去喝西北风吧。结果呢,现在,人们都讲快,什么讲抢....批评你们哈,书,教育孩子,讲究的是“涵养”。快是不行的....可是这个书哇,快是不行的。它是由一个团队....著者、编辑、校对、排版、装帧设计、印刷....充分合作,才能完成的。相互之间,需要大量的沟通和重复的试错过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现在呢,拿书作商品,跟流水线似的,就是要快。精心耕作的习惯,早已经没有了,所以呢,出来的产品,也就巨次。问题是,精心耕作的好产品,读者也不认。
哎呀.....一个出版社,精心组织,认真制作.....几年,十几年出来的一套书,完了吧,印,印呢,只印区区2350册,真让然唏嘘不已,那书,真的好哇。引导孩子们读....比那些流水线上下来的垃圾,那要强得不知道有多远,可就是没人认,印2350本,估计最后还有一半,剩在出版社的库房里发霉。大家要知道,一本书,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总的预算是一样多的。要是把钱花在制作上了,就没钱出去吆喝了,有钱吆喝的,都只好是把制作的钱省下来。
莫着急,慢慢地,申爸把这些书,都从库房里起出来,带到孩子面前,给孩子们看。
行啦,今天就说这么多吧,《三国演义》。
发表于:14-12-26 08:53
&&[第2版 01-18 18:36]
003---宋云彬节编&《水浒》
宋云彬节编的《水浒》。欣赏书本身。
水浒呢,这个节本,有两个品质相当,仲伯之间的版本:一个呢,是宝文堂版;另一个呢,是这个新华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c34k6d52mhk65b0k534en112/
买不到宝文堂版,拿这个新华版,也一样哈,这是新华版的封面:
绿色的封面,实际的封面,是绿色发亮的。
申爸这个扫面仪,太土,扫出来的东西,风格和感觉,全变了...不过呢,一百七十块,能看个影儿,也就行了...还能怎么着呢?申爸公司,有一台扫描仪,35000块呢,扫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这个扫描仪吧,尽管都能看到影儿,可是,你一深究,就不同了。
渝-灵妈:更像这个吧,申爸。
申爸:感觉和灵妈贴的,差不多。不过,要暗一点。灵妈的那个,太亮了。这个呢,就像书的不同版本。粗看上去,新华版和宝文堂版,差不多,可是,你深究,就完全不一样了。
申爸再上一个宝文堂版的封面:
宝文堂版的水浒,就是这个颜色的,这不是蓝色的,实物是一种带着青色的颜色,扫描仪篓,弄成这个颜色了。
嗯,这是35000元的单反相机的照片,实物就是这个颜色的。并且,在单反的镜头下面,有点儿书的质感了。尽管切过一次屏...从电脑屏幕到QQ....单反照出来的效果,还是能看出来一些。大家比较一下,上边抵挡扫描仪、手机、单反弄出来的图片,同一本书,感觉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搞艺术设计的人,都喜欢用苹果啊?苹果的Mac,就是因为,苹果在硬件设计的时候,对于色彩的还原,就有特殊的考虑。这样,在苹果电脑上,不同设计师、设计师和顾客之间,看到的设计稿,是完全一样的,微软的PC机,就不行。
同一幅照片,在申爸的电脑屏幕上,和在你的电脑屏幕上,看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如果把两台电脑,摆在一块儿看,就能看出差别了。
这不是洁癖,这是欣赏习惯的问题。
比如说,你去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湖北博物馆,里面有很多青铜器,对吧?青铜器呢,三千多年前的东西了,上面有铜锈,绿了吧唧的,脏兮兮地供在精美的防弹玻璃盒子里,他们为什么不把青铜器上的铜锈弄掉,变得光洁金亮啊?其实,不是不能,把青铜器往稀硫酸泡一会儿,拿出来,就是金色的了。啊...对了,大家可能不知道。青铜器,当年周朝刚铸造出来的时候,可不是黑的,绿锈的,是金灿灿的颜色的,黑色和绿锈,是好几千年,埋在地下,锈蚀成的颜色,一泡稀硫酸,立刻就变回原来的金灿灿的颜色了,为什么不呢?那是因为,青铜器的那种黑色绿锈,是岁月留下的自然痕迹,你看久了,习惯了,就会感觉那种岁月产生的美感,这个翘着皮的书,和锈迹斑斑的青铜器,是同样道理。
什么叫自然之美呢?这个就是。你要是习惯了旧书、青铜器、故宫斑驳零碎的地砖的自然之美,你就会发现,路边小报亭里面,摆着的那种流行时尚杂志,是多么的丑陋!
人的审美观,是会有变化的。当然,最好呢,是给孩子一开始,就是自然美的审美观,以后,就不用变了。比如说,大申。大申呢,这么多年的书看下来,有什么变化呢?申爸领着他到路边的报亭,让他自己选杂志看,大申看了半天,说,不好看,没有喜欢的。申爸说,怎么可能呢?再仔细挑挑,大申就挑了一本《中国自然地理》出来,买回家看。这个审美,是潜移默化的,当孩子习惯了某种风格....比如,这种自然的风格,他就会本能地拒绝那些花花绿绿的时尚杂志。
申爸自己呢?看那些时尚杂志,有种恶心反胃的感觉....反正是不舒服,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会引起某种生理上的不舒服感。不知道大申是什么感觉。他自己也说不上来。
不是审美很独特....你一直看某种类型的书,几年之后,自然而然,就变成这样了。申爸的目的是说孩子哈...最好呢,一开始,就让孩子有这种审美感,主要是因为,审美是相联的:书这个风格,他对戏剧、美术、绘画、音乐....都是倾向同样的风格。
申爸根子上,不反对别人看时尚杂志。时尚杂志呢,是给另外的“某种类型的人”看的,这种类型的人,为数众多。除了在孩子这个问题上,申爸尊重他们的口味和选择,并且,申爸有空儿的时候,也琢磨琢磨那些时尚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怎么用光,怎么选择拍摄角度...那些飘扬的发丝,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很多是PS出来的,申爸觉得。
就是说,那些时尚照片,它们第一次拍摄的时候,创意,也是很强的!那是“某一种人”拍出来,给另外“某一种人”看的,然后呢,大把地赚后者的钱。可是呢,如果你想让孩子能在十五岁的时候,自己考上北大,那孩子必须是“顺乎自然”的生长方式才行,在这一点上,艺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啊...岁月形成的斑驳的青铜器,岁月形成的卷着角的书,岁月形成的零碎的故宫前的地砖...如果孩子会欣赏它们,在和它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那会助益于孩子“顺乎自然”的生长方式的。
大家看水浒的左上角,那里露白,破了一块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国造纸机械的技术水平,还不好,这个水浒的封面的纸呢,在露白那里,可以看得很清楚:纸的纤维很长...很可能,里面掺了棉花,但是,由于造纸的技术不好,整个纸,不平,就是说,原料好,做出来的纸,感觉不好。
这就好比,你到外滩去,去看外滩上上个世纪留下来的旧楼,那些楼呢,大块的石料来的,很坐实的感觉,材质很好。你再往陆家嘴那边看,那边很多玻璃盒子。玻璃啊,这种东西,和那个浦西的老石头比起来,那个价格,廉价得一塌糊涂。假如,再过一个世纪,浦西的老房子,还是老房子。浦东那些神气的玻璃盒子呢?要是不早换过,那已经破烂得不能看了。
嗯...为什么说,宝文堂的那个水浒,要比新华的那个水浒,好呢?大家仔细看新华水浒的左上角,“洁本”两个字,都跑到书的边沿了,差一点点,就给裁下去了,这固然是印刷厂的问题,可是,书的质量,是出版社把关的。宝文堂的书,那个时候的书,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尽管,他们可能用的是同一个印刷厂!这就是细微地方,书的不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三联的书,就因为印刷厂调色师傅的水平不够,一本书的封面,调好的色,要在出版社的编辑和印刷厂之间,来来回回好几次。大家要知道,来回一次,半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那就是质量
最后呢,印刷厂指定一位老师傅,专门给三联调色,别人,都不行,那时候的书,就是这么做出来的。
现在呢?你去书店仔细看:封底上,竟然还有错别字!
下面,我么来说说这个封面设计。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很重要。大家看单反的照片,水浒传的封面,是用银粉印的淡淡的暗纹,取材自明清版水浒的插图。明清那个时候,做书的插图,大都用木版,用硬木雕出图案,蘸上墨,在吸墨的纸上印刷,这种制作方式,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质朴的感觉,这几本书的封面,就取这种质朴的感觉做背景。
迅雷爸:零零后这一代,也需要前瞻一下新媒体吧?新媒体的艺术品位是啥呢?
新媒体呢,注定不成气候。刚才,扫描仪扫的、单反相机照的、手机拍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对吧?可是,大家自己去看看那三幅图片,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么。
申爸没有说,798里面,没有好东西哦....也从来没有说过,只有古董,才好...
这么说吧,假如,人们每年能做出10个好东西。那...你说,从公元元年到2013年,2014年里,人们做出来的好东西多呢?还是最时兴的2014年这一年,人类做出来的好东西多?当然是2014年里积累起来的好东西多啦。所以呢,申爸说的老东西多,不代表新的都不好。只不过,新的,在绝对数量上,要少罢了,别上当哈。之所以去翻旧货堆,主要是吧,新货里面,好的东西,不够。要是当当上有现成的三五百种书,那申爸还费什么劲:直接给个书单,趁着光棍节打折,全抱回来不就行了么。
发表于:14-12-26 08:56
&&[第2版 01-18 18:39]
杂谈一 &四大名著
至此呢,四大名著,就齐了...
说还差西游记。西游记适合孩子,不用那个什么,节编。
今天呢,申爸多花点儿时间,说几件事情:
首先呢,是为什么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孩子在小学,一定要吃下。录音,阅读。不管是读节编本的,还是读原著。录音呢,评书也要听,原著朗读,也要听。
为什么四大名著这么重要?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呢,是文化习得上的需要;第二个呢,是智力建构的需要。
先说第一个。四大名著里面的故事,早已经渗透到我们这个文化里面去了,它已经融化掉,融化得那么利索,即便是说出来,我们都习以为常到根本不把它和四大名著去联系了。比如,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说,说周瑜打黄盖;比如说,跟猪八戒一样,跟猪八戒一样,是真么意思呢?贪吃呗。跟四大名著联系在一起的说法儿,那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
孩子习得这些日常用语,最好的法子是什么呢?自然,吃透原著。吃透了原著,就从根子上解决了文化现象中,很多很多很多的问题。要是孩子没有啃过三国,你怎么给孩子解释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很难。孩子如果已经啃过三国,并且,像骆那样,对三国非常非常感兴趣了,你不给他解释,他也十分清楚地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得非常到位,这是这个。其实呢,我们很多爸爸妈妈,自己小时候,也没啃过三国,四大名著,现在,还不也对和四大有关的文化现象,熟知了么?这里面,有个效率问题,直接砍根子的方式,效率最高。
光有习得文化的目的,还不足以说明,申爸为什么这么注重三国,四大名著。这其实,是和孩子的智力建构有关系的。换句话说,申爸重视四大名著,不止是四大名著本身。更重要的,是建筑在四大名著上面的其他的东西,后续,那个“一招存一机”里面的“一机”才是最重要的。
空口说,是很难讲清楚的。申爸来举例子。大申呢,接触四大名著,最早是孙敬修的故事。后来呢,在三上,听了曹灿版的《西游记》,在三下,听了《三国演义》。当时听的时候,很高兴听。故事么,孩子听进去了,就一直听,一直听。
听完了《西游记》呢,申爸就给大申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大申听了两下...西游记么,故事刚听完,还有点儿兴趣....就不听钱文忠了。转去听他的凡尔纳。听完了三国呢,申爸就给大申《易中天品三国》,还是听了两集,就跑掉了。然后呢,申爸就没再给大申四大名著。
一直到了四下。申爸发现,大申已经有了自省能力。自省,自我反省。孩子会思考,他思考外界的对象。当这种思考能力转向自己,自己思考自己,就是自省。大申很明显,四年级暑假一开始,申爸观察到,并确认大申有自省能力了。顺便说一句,这种思考能力,当转向思考本身的时候,就是哲学。就是说,思考思考,就是哲学能力,这种能力,在孩子十二岁、十三岁的时候,敏感期。孩子的思维,到了这个程度,原则上说,他在思维能力方面,已经发育完了:他已经无所不能了。成人能干的事情,原则上,他都能干了。嗯..这是插一句前瞻。
话说,申爸观察到大申能够自省了,第一件想到的事情是什么?你猜猜看?呵呵,是听、读《水浒》。于是,大申在刚刚过去的暑假,读完了宋云彬的《水浒》,也听完了水浒原著。水浒原著呢,是九月下旬听完的,宋云彬暑假就读完了,《水浒》是大申阅读的第一本四大。以前的,都听故事了。大申一听完《水浒》原著,申爸马上把《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鲍鹏山心说水浒》和《品读水浒传》装到Nano里面,让大申自己随便选着听。申爸笃定:这回,大申会很喜欢这些“讲水浒”的讲座,这和以前三国和西游,应该不一样了,果不其然。大申上来,试听了一下,就先选鲍鹏山。把鲍鹏山都听了,听完了鲍鹏山,大申开始听《品读水浒传》,今天早上还听了半个小时。
嗯....说一下哈,《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鲍鹏山心说水浒》和《品读水浒传》这几个东西,有什么区别。这三部节目,都是《百家讲坛》里面的,鲍鹏山新说水浒,属于解读性质的讲座,发幽阐微,从字缝里,从不为人说留意的细节里,发掘有意思的观点,当然,也从宏观上,阐述水浒每个故事里蕴含的道理。大申很感兴趣地听,一口气听完。十一期间,就听这个。
品读水浒传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讲座呢?品读水浒传,是百家讲坛早期的节目,00年或者01年那个时候的....记不清了,反正很早了。那个时候,百家讲坛那的定位,和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兼顾大众娱乐性。那时候,不管什么娱乐不娱乐的,就是一个学术讲座。现在的演讲者,嘴皮子都非常非常的利落,会讲,讲得好。
那个时候呢?请来的都是学者,搞学问的,现在大部分是讲者,讲课的。他这个学者讲东西,很枯燥,语气有时候,都不很连贯。可是呢?大申非常非常喜欢听《品读水浒传》,品读水浒传是侯会、刘世德、段启明、张俊、周先慎、刘荫柏、徐江、周思源和石昌渝九个人讲的,每个人讲一个专题,学术性的。
我们看看,它这个学术性的,讲什么,就知道,和鲍鹏山有什么不一样了。比如说,今天早上,大申听侯会的《水浒传成书之谜》,侯会讲些什么内容呢?他讲,这个水浒传里面的内容,是两百年间,民间渐渐流传聚集起来的,完了呢,到了施耐庵那里,他把流传的故事整理到一起,成书。
怎么证明水浒传不是施耐庵想出来的呢?侯会这么证明:施耐庵是苏州人,南方人,水泊梁山在山东,北方。他这个南方人,对北方的风物,就没有深切的体会。所以呢,你去看他这个水浒传,一写到水泊梁山的具体景物了,就模模糊糊,十分不真切。相反,那个谁,到了杭州,那景物就真真切切,描写得玲珑剔透,如在眼前,施耐庵苏杭人么,生活在那里,描写杭州,是他身边的景色,看得足,吃得透,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北方他没去过,写不出。
我们看哈,它这个事情。侯会是讲学术研究的事情;鲍鹏山是“戏说”,这两个不一样。可是,不一样在哪里呢?你要是去说,很难说的。但是呢,大申听完了水浒,看完了水浒,听完了鲍鹏山,听完了侯会,诶,这就行了。“很难说清楚”的事情,这回,申爸不用怎么说,就能说清楚了。
今天上学路上,申爸问大申,水浒原著和鲍鹏山讲的水浒,一样吗?大申说,不一样,但是呢,都感兴趣听。是感兴趣听,他已经都听完了么。申爸就跟大申说,原著啊,是故事。鲍鹏山呢?讲的是原著的欣赏。可不是么:林冲是个性格懦弱的人,鲁智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话,在原著里面,根本就没这么说。原著只是讲林冲具体的事情,怎么懦弱的,逆来顺受。鲍鹏山呢?他直接指出,林冲性格是懦弱的,这就是欣赏和原著的区别。
你们上课,马老师带着你们学习课文?对吧?马老师讲的,你想想,是不是就是在欣赏课文啊?大申想了想,点点头。对啊,语文老师上课,就是在讲课文的欣赏么。大家注意:语文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的本质,是很难直接说清楚的。你不要说对一个10岁的孩子,对于30岁的成人,你都很难说清楚,语文老师上课说的内容的本质是什么,怎么才能说清楚呢?用类比。
大申刚听完原著,也刚听完鲍鹏山,这两者在性质上的不同,在大申脑海里,是十分清晰的...尽管,大申描述不出具体是什么不同...不止是大申了,就是成人,也描述不出来。这种差异,很多是具有默会性质的。可是,不同是十分明显的事情。透过类比,这种不同的感受,就推移到语文课文和语文课上去了。
申爸接着和大申说,《品读水浒传》和《鲍鹏山新说水浒》,有什么不同?大申知道不同,但说不出怎么不同。申爸告诉大申:《品读水浒传》是学术研究;鲍鹏山是娱乐故事。啊,这下子,大申明白了“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了。学术研究啊,这个事情。每个妈妈都是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来的,专业的学术研究训练出来的。学术研究,怎么个性质?到底怎么回事?很难讲清楚的,很多时候,很多人,连学术研究体验都没有很好的体验。
大申听完了《品读水浒传》听完了了《水浒》听完了《鲍鹏山》,申爸只要一指出来,大申就明白了:哦,原来这就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就是这样的啊!尽管他说不出来...不止他说不出来,你让申爸说,申爸也说不出来。这东西,没法儿说。没法儿说的东西,怎么让孩子懂呢?&
嗯,这就回到主题了:为什么四大名著。任何的理解,观念,它们一定起源于具体的事物,要让孩子理解,感知,首先需要让孩子体验具体的事物。在理解什么是学术研究这件事情上,TMD具体事物就十分复杂,如果不能够有典型的、集中的事例,那人们就很容易迷失到体验中去,自己糊涂了,出不来。就像很多读完博士的人,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学术研究一样,他每天做的就是学术研究,可是他进去了,迷失了,出不来,他就谈不上体验。
那么,如果你要让别人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你怎么办呢?最好,是有一个典型的模型。诶,四大名著,就是提供这种典型模型的。在大申理解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的过程中,典型模型是由三个东西构成的:水浒原著、鲍鹏山和品读水浒。
原著好玩儿啊,故事,大申听,大申读;听完了,读完了,体验就有了,大申自省能力发展了,他接受鲍鹏山。也听,兴致勃勃地听,听完,他就有了体验。
大申呢?听完鲍鹏山,听《品读水浒传》,他对《品读水浒传》也有了体验,这三种体验,相互之间去比较,他比较了,这时候,申爸给他指出来,《品读水浒传》是学术研究,大申呢,就马上明白“学术研究”是怎么个回事了。
大家注意:这三个材料,水浒原著、鲍鹏山和品读水浒,是构成整个模型的构件。这个构件,它必须要有,先开发出来。就如同你盖房子,你得有预制板、砖块、钢筋一样,你没有预制板、砖块、钢筋这些建筑材料,你怎么盖房子啊?
现在,申爸要问你:那种领域里面的东西,会有现成的预制板、砖块、钢筋?只有那些名著!你这个不是名著,谁会去“戏说”?谁会去“研究”?为什么要给孩子四大名著啊?原因很简单:只有围绕着四大名著周围,才有各种各样的已经做好,拿出来卖的“建筑材料”!
你说我逆反,我就不四大名著,我来个什么...镜花缘?镜花缘,文学价值也很高啊。镜花缘为什么不行?你镜花缘,镜花缘完了呢?你到哪里去找鲍鹏山新说镜花缘?没有么,这根本就没有。你要选镜花缘,镜花缘完了。完了就完了,没有了。要讲开发好,现成的建筑材料,水浒传西游记才哪儿到哪儿?三国演义、红楼梦才多呢,要什么有什么。所以啊,为了将来建筑起华美的高楼大厦,四大名著,必须的。
这是这个....说哪儿去啦?该说什么了,下边?嗯,先不说了,累死了。
那什么,顺便补充几句。老是有聪明的爸爸妈妈问,为什么《水浒》?为什么不是《战争与和平》?从小说的角度讲,《战争与和平》当然要比水浒强了,可是呢,我们给孩子资料,不只着眼于小说,小说本身,我们是要给孩子一个体系,一个系统。你说,你给孩子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完了呢?你在中国,找不到鲍鹏山说《战争与和平》啊?那完了就完了,白费了。
所以呢,申爸给出的资料,是一个精心构建的体系里面的一个角角,这资料呢,只是一个开头,大头在后边,还没来呢!你现在单从这个角角的角度,说那个角比这个好....申爸也同意。可是,那个角,完了呢?完了就没了。这个角呢?无穷无尽的后续,后续的那些东西,才是建构智力,建构世界观的关键的东西。
发表于:14-12-26 09:27
&&[第3版 01-18 18:41]
004&---《大卫.科波菲尔》
今天的荐书,荐了和没荐,啥区别没有:孔夫子上一本也没有了:
今天要推荐的,是这本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为什么没有了呢?本来,还有几本的,早些天....十一刚过的那天吧,申爸把这几本书交给宝妈去分配了。因为....因为要录音,宝妈她们已经买到了几本...几本,申爸也不知道....已经在录音了。
为什么要录音呢?因为,这本书,和孩子们学习古文,干系重大。这本书,是录音了之后,给孩子们伴随聆听。完了呢,学古文用的书。
申爸哈,推荐的书,昨天说了...是一个体系来的。起作用的,是这个体系;不是其中的某一个组建,所以呢,就会产生一些让外人看起来,十分不解的现象:一本英国人在十九世纪中期写的书,竟然和孩子们学习古文,干系重大!
确实重大。等申爸解释清楚,大家就明白了。和这本书呢,有关联的,还有几本。大家找到的版本贴个图片过来,给申爸看一眼。这基本书呢,是《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第二版,几本,繁体竖排。
说一下哈,这几本书,和刚才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都是林汉达先生素译的。不过,在语言上,却不一样。刚才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是第四版,简体横排。就是妈妈们去录音的这个版。
繁体竖排的《大卫.考柏飞》呢,使用“北京土话”写就的;简体横排的《大卫.科波菲尔》呢,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写就的。
这个是Charles&Dickens原著的忠译版。
林先生的David&Copperfield前后出过四个版。除了1951年和1953年潮锋出版社的繁体竖排版,还有一个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繁体横排版。横排版的两版,只是繁简字体不同,封面设计不同;其余的,都一样。繁体竖排两版,内容完全一样,装帧稍有不同,回头,申爸上图片给大家欣赏。
今天要推荐的,是这本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为什么没有了呢?本来,还有几本的,早些天....十一刚过的那天吧,申爸把这几本书交给宝妈去分配了。因为....因为要录音,宝妈她们已经买到了几本...几本,申爸也不知道....已经在录音了。
为什么要录音呢?因为,这本书,和孩子们学习古文,干系重大。这本书,是录音了之后,给孩子们伴随聆听。完了呢,学古文用的书。
申爸哈,推荐的书,昨天说了...是一个体系来的。起作用的,是这个体系;不是其中的某一个组建,所以呢,就会产生一些让外人看起来,十分不解的现象:一本英国人在十九世纪中期写的书,竟然和孩子们学习古文,干系重大!
确实重大。等申爸解释清楚,大家就明白了。和这本书呢,有关联的,还有几本。大家找到的版本贴个图片过来,给申爸看一眼。这基本书呢,是《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第二版,几本,繁体竖排。
说一下哈,这几本书,和刚才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都是林汉达先生素译的。不过,在语言上,却不一样。刚才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是第四版,简体横排。就是妈妈们去录音的这个版。
繁体竖排的《大卫.考柏飞》呢,使用“北京土话”写就的;简体横排的《大卫.科波菲尔》呢,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写就的。
这本应该是53年第二版,就是这个。
《大卫》的忠译版本呢,申爸很是费了思量。有两个比较好的版本。一个是董秋斯的人文社版;一个是张谷若的上海译文版。张的版本,我们不需要。可是,董秋斯的版,有个问题,人文社的装帧设计好,但是,美中不足,繁体字,人文社没出简体字版。董秋斯的大卫,简体字版是人民大学出版社的。
申爸拿到的是这个版本。人文社似乎出过两种不同封面的董秋斯,大家买的时候,留意一下就行了。
发表于:14-12-26 09:37
之二《大卫.考柏飞》序言
估计有几位妈妈,拿到了林汉达先生潮锋出版社的《大卫.考柏菲》了。《大卫.考柏飞》...那个版呢,前面有一篇序言。这个序言,是一个叫做陆志韦的人写的,这是那篇序言:
贴这个干什么呢?贴这个的地,是想让大家读一读陆志韦的序言,读一下,马上就有一种感觉:这个人写的东西,真的生动!太赞啦,陆志韦写的这个东西。陆志韦,何许人也?
要知道,林汉达在1951年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声望卓著的语言学家了,要不,后来,他怎么很快就成为教育部副部长了呢?像林汉达这样的一个人,探索性地出版一本书,那给他写序的,肯定不是一般的人。这个陆志韦呢,你去查查,他竟然是一位心理学家!曾经担任过中国心理学会的会长的,这个搞心理学的,怎么会给一本语言探索性质的书写序,并且还是本小说呢?
一个人,他搞心理学,当他搞到一定的程度,他就会发现:认知这件事情,和语言有密得分不开的关系。中国呢,汉语,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它受到外来语的影响有限。这就给出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研究环境:研究古代汉语音和韵的变迁,和人类认知之间,有什么关系。于是呢,陆志韦就从心理学,窜到了汉语的古语言学。后来,他发现,系统地整理一个区域的词汇,尤其是单音节词汇,对于研究这个区域的语言发展状况,非常有帮助,他呢,就开始着手,走入北京的寻常百姓家,街谈巷议,去采集北京话里的单音节词汇。
他这个大家啊,真的是厉害。一般的拿学问出来吓唬人的,都是引经据典,没一句没来头。这个大家呢,他不一样。他不去在乎前人怎么书,古人怎么说,权威怎么说;他呢,他直接钻进生活,去活生生的生活里面,去现实里面,去寻找问题的源头。他不看书上怎么说,他看的是:事实是什么。
话说,我们都说,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话。普通话的定义呢,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北方话。这个定义,是很清楚的,大家都知道,这个语言呢,基本单位是词汇,既然是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北方话,那么,北京方言,到底有多少词汇,应该搞清楚吧?扩而广之,北方话,有多少词汇,也应该搞清楚吧?嗯....这是语言最基本的问题。
可是呢,你看,新中国成立,一直到今天,全国培养出多少语言学博士,多少语言学硕士?没有一个博士,一个硕士,走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面去,到老百姓中间,把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调查清楚!一个都没有。那些博士们呢?整天写一些不知所云的“论文”,故弄玄虚地吓唬人玩儿,这么干,是谈不上什么原始创新的。就记载以来,唯一一次系统地调查北京话语汇的,不是语言学家干的...他是一个心理学家干的,这个人,就是陆志韦。
你看哈,他这个陆志韦,他给林汉达写的序,那个预言,多生动。可是呢,陆志韦和林汉达一样儿,也是浙江人,他不是用自己的方言写的北京话,他的序是一种硬在头脑里拼出来的一种语言。现在呢,我们要问:这样生动语言,一定意味着作者思维的灵动,你一个思维僵化刻板木讷的博士,你打死他,他也写不出这么生动的话来。
现在的问题是:是不是生动活泼的语言,反过来也塑造了作者的灵活的思维?不知道妈妈明没明白申爸的意思?
你看啊,这个陆志韦,他浙江人。北京土语里面的话儿呢,他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对吧?可是,一旦他在北京的接头,听到北京人聊天儿,他马上被语言里生动的语汇打动了...
打动了呢,他就立了那么个项目,来系统地搜集北京话里面的词汇。我们说,陆志韦在第一次听到生动的北京话的时候,他的思维已经是灵活的了,灵活的遇到灵活的,同类,马上就黏到一块儿了。
现在呢,我们往年龄小了推,这个陆志韦,他总有年龄很小...就像大家的孩子这个年龄....对吧?那个时候,他听不懂北京土话里那些词汇,生不生动,他都不懂。那么,陆志韦的那个灵活的思维,在小孩子的年龄,就浸泡在生动的语言里面,是不是就建构了他更加灵活的思维?这个,应该是肯定的!要不是的话,逻辑上肯定哪里就不通了!
发表于:14-12-26 09:49
&&[第2版 01-18 18:43]
杂谈二:关于一版一印
在书的版权页看版印情况和印刷数量。比如,林汉达先生的《大卫.科波菲尔》,一共出过四版,其版权情况如下:
1951年7月潮锋出版社上海初版(繁体横竖版):
以前,基本上所有的出版社,都把印数写在版权页上。现在,除了少数几个不版社,都不写印数了。写印数和不写印数,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不在于新书,而在于旧书。书旧了之后,存世量小了,就会升值....这从一开始印刷书,就是这样的。当一个出版社,他觉得自己的书有永久的价值的时候,它就会把印数印到版权页上,供后世收藏者为旧书定价做参考。现在呢,给自己的书标印量的,已经很少出版社了。就申爸目所能及,只有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标印量。人民教育出版社,是叶圣陶先生长期当社长的出版社。这个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就连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样的级别的出版社,也不标印刷量了。他们标印刷量,隐含的意义就是:我的书的价值。只有有价值的书,后世才会去当做收藏品收藏交易。当然,很多出版社,不标印刷量,有“偷印”的嫌疑;不过,大量的书都不标,还是使命感的问题:自己出的书,是不是用永久的价值,这根本不是他们考量的范畴。所以呢,选书,找好书,出版社还是非常重要的:有使命感的人做出来的书,才更有可能是好书。得给孩子好书。忘了中华书局了。中华书局标印数,嗯...好像人民出版社也是标印数的。
一般的时候,当有人提到商务印书馆,提到三联书店,提到中华书局,提到人民出版社的时候,很多的感觉是什么呢?刻板、陈旧、高深、远离大众的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其实呢,刻板陈旧,是有它的道理的。这个,就好像豪华车。你看,顶级的豪华车,奔驰600、劳斯莱斯、宝马7系、林肯....这些车子的设计,什么时候变来变去的了?只有普及型的车,低档车,才整天地“创新”。真正好的东西,不是天天要“创新”的。要有一种稳定的力量,维持。可是,不变吗?也不是。你去看上个实际四五十年的奔驰600、劳斯莱斯、宝马7系、林肯....和现在的,你一看,就知道是统一中车,但是,确实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创新;一看就是同一种车,体现其价值的稳定性:它已经是最好的了,不需要再变来变去的....
孩子呢,他刚出生,对世上的事物,都还没接触过。你给到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第一次的时候,孩子可没有什么高档抵挡车的概念:你给到他的,就是车。给他什么车,就是什么车。都同样给,为什么不奔驰600、劳斯莱斯、宝马7系、林肯?
当然了,车的价格不一样,奔驰600、劳斯莱斯、宝马7系、林肯....不是申爸能给得起的。但是,书特殊:书里的劳斯莱斯和书里的什么什么抵挡车,价格上,是一样的!书呢,是很微妙的一种东西。
如果你要是懂,从一个印数上,就能看出很多很多事情.....给孩子好的书,对于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某一类人的爸爸妈妈来讲,十分十分重要。有很多很多爸爸妈妈不懂这个,可知道书重要,就拼了命地找书。什么流行,找什么给孩子。
正好,把事情做反了。
申爸已经说过了,真正的好书,它一般不会是“流行的”的原因了。把事情做反了的恶果,表现是什么呢?等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凡是有价值的书,都不看;孩子想看的,家长老师都不让看。你看看这种现象有多普遍,就知道,有多少家长,在孩子小学四五六年级的时候,把事情给做反了的有多普遍了。
给爸爸妈妈们看看哈,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都长得什么样儿。那天,申爸去接大申,去早了,没事儿,就到大申他们隔壁的这几家出版社大门口去照照片了。
发表于:14-12-26 10:05
&&[第2版 12-26 10:05]
杂谈三: 为什么要选择《大卫.科波菲尔》
首先呢,我们需要看一下,我们面临的情况。孩子呢,以上小学,时间就不够用了,所以呢,申爸在讲,上学之前,妈妈必须砍课外班,在艺术修养类里面,只留一个,就是因为,孩子的时间不够用。
从修养的角度,发展的角度来看呢,我们需要看看清楚,孩子呢,在当今这个时代,他都需要什么?他需要掌握母语,掌握最地道最精准的母语,一般来讲,这就是指普通话。还有呢,孩子还需要什么?需要很多,在7.5岁以前,孩子需要伴随聆听,建构智力,孩子需要有外国文学的素养,孩子需要有古文的素养,能听懂能读懂,彻底掌握古文,孩子还需要掌握外语,听说读写...外语的哈...孩子还需要扩展是视野,能够看到别的地方,别的文化里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假设,这些事情,孩子都以听故事的方式来获得的话...这列了多少个这是....6个:普通话、外国文学、古文、跨文化视野、外语、伴听,六个。
假设呢,为了实现每一个,都让孩子听三部故事的话....那就这六个,就需要18部故事,没有18部故事,即便是有,孩子也没法儿听,为什么呢?
大申已经10岁了。大申从不到6岁开始听故事,一直听到现在,他怎么听啊?你比如说,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个大申,至少听了30遍了,一遍又一遍地听,听啊听,听个没完没了,暑假的时候,还听呢。听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听《海底两万里》;听完《海底两万里》,又回过头来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就这么磨磨唧唧地听,听个没完没了,这也不行啊,老是听这么几个,哪里行?
申爸没法子,只好把Nano藏起来了,不让他听了,大申又哭又闹,申爸就是不给,最后,大申也就只好打开电视,看BBC的纪录片去了。最后,申爸也忘了吧Nano藏哪儿了:现在,一个Nano不见了。也就是说,这个孩子聆听的方式,他伴随着伴随着,长大了,就变成反复不断地去品了。要是18个故事,好家伙,那孩子听到13岁,都听不完,怎么办呐?
很好办:复用,怎么个复用?好比说,我们给我们的孩子,听林汉达的《大卫.科波菲尔》,这个呢,是最正宗,最地道的普通话了,用词那叫一个讲究,那叫一个准确,孩子听这个,学习普通话。完了呢,给孩子听董秋斯,这个长,原著,让孩子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的情况。这两个,自然都是英国文学,这样,就把外国文学的素养给培养了,孩子,他要反复听啊,大申就听了好几十遍的《海底两万里》不是?
你不管是林汉达还是董秋斯还是林纾,他们的译笔下的故事,可都是狄更斯的那个故事。等孩子听了一两遍林汉达董秋斯,就给孩子林纾,孩子已经对情节有了解了,这时候,林纾上来了,尽管在语言上有些习惯,可是,在听林纾,也满足了孩子要反复听的要,这些呢,如果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做,自然都是伴随聆听。等到孩子的英语阅读能力上来了,他对狄更斯的这个故事也熟了,反正他要一遍一遍的反复过这个故事么....那就英文原著好了,学英语。
你看哈,这样的一个安排,六个目标,一个狄更斯的故事,全过掉:普通话、外国文学、古文、跨文化视野、外语、伴听。
要是当初大申五岁的时候,申爸手上有这些资料的话...那肯定拿这个狄更斯,换掉听了50遍的《海底两万里》,大申呢?从那个时候,听到现在,孩子已经把普通话、外国文学、古文、跨文化视野、外语、伴听,都解决过一遍了。
我们呢,教育孩子。孩子他的认知接受能力,那是杠杠地。可是呢,我们手里有的“建筑材料”,却捉襟见肘,这是约束孩子成长的最大障碍。
现在呢,好了,有二十多位妈妈,为孩子们录音。很快,小孩子们,就有足够的可以“一箭多雕”的聆听材料,可以用了。当然,申爸得先说好:这个材料,不是免费的。要收费。收多少钱,现在还不知道。收到的这个费用,用于给制作团队付酬,同时呢,也要保留版权的费用,将来,这部分钱多了,要找到相应的著作权人,给人家付费。多少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不盗版。给孩子的教育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的资料,要付给提供者费用。这是基本原则。当然了,我们“不盗版”,却有些侵权。原则上,我们需要预先得到著作权人的授权,我们才能做。可是....哎,尽管五十步笑百步,我们能省五十步,是五十步。等到咱们的群大了,人多了,资源足够了,再正式的按照正确的方式来做事。我们现在,能够把人家著作权人的权益保留,就是一大步了,多少呢,那是另外的问题。
我们说艺术修养。这个艺术呢,很重要。尽管,你说不出它哪里重要....可它确实,哪里都重要。可是这个艺术素养,你说,你怎么培养啊?上课外班?上课外班,有个问题,课外班呢,实际上,很多,都是在培养艺术的表达,而不是艺术
所以呢,申爸给大申一个课外班都没有报名。
艺术这个东西啊,靠熏陶,你把孩子放在艺术的环境里,呆上三年五年,孩子自己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了。申爸自己呢?既不会画,也不会唱,什么吹啊拉啊弹啊,申爸统统不会,申爸呢?申爸只会听,只会看,只会欣赏,这个是独立的艺术品位。你不管是书也好、画也好、音乐也好、舞蹈也好、建筑也好....不管什么,是把只要一看一听,就知道它好不好,申爸只会欣赏。换句话说,申爸只会艺术,不会艺术的表达。申爸觉得,对于大申,做到这个,就很好了,这对于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
可是,怎么才能学会欣赏呢?不是靠看欣赏书。看欣赏书,你是永远不会学会欣赏的,欣赏书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它不能雪中送炭。对于已经会欣赏的人,欣赏书可以让他的欣赏水平,更上一层楼。但是,对于一个根本不会欣赏的人,看再多的欣赏书,还是不会欣赏。当然,欣赏书看多了,可以教会一个不会欣赏的人,怎么“说欣赏”,可这个....这个是两回事儿。
欣赏怎么学会啊?只能靠熏陶,靠浸泡。熏陶时间长了,浸泡时间长了,他自己就会了,不要教,也没法教。
申爸说书,选版本,很多妈妈说,我不在乎版本,只要内容一个样,就行。其实呢,要是不理会艺术这个层面,这种观点是对的。可是,申爸的意图很明确: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给孩子有足够艺术水准的书,让孩子顺便把“会欣赏”这件事情,也解决掉。又不费多少额外的事儿,为什么不呢?
这和录音小组有什么关系啊?当然有关系了。对于音乐的欣赏,就要靠伴随聆听的资料来顺便解决,就是说,配乐。当初,申爸没法给大申听的资料配乐,就开两个音响设备,大申的Nano播故事,用hifi放音乐。可是,这太麻烦,申爸在家,想起来了,就放hifi音乐,申爸不在家,就没人放。申爸在家,没起来,也就没放,过一段时间,也就光故事,没音乐了。这回呢,咱们自己制作朗读音频,直接把音乐混到故事里面去,配音故事,孩子听上五六年故事,顺路,音乐欣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申爸会给后期制作小组,提供有足够质量的古典音乐,混到故事里面去,所以呢,咱们生产的故事,是带音乐配音的,还有一些已经存在的音频,希望配音小组也把音乐混进去。这是音乐欣赏的问题。
还想说什么来的?哦,对了,人名地名的译名问题。我们有三个版本的《大卫.科波菲尔》,里面的人名和地名,一般都是不统一的。比如说,在林汉达的早期版本中,大卫.科波菲尔就翻译成大卫.考柏飞,在董秋斯版中,是大卫.科波菲尔,这没问题。在最后一版林汉达中,也是大卫.科波菲尔,可是,在这一版前一版里,还是大卫.考柏飞,在林纾那里,是大卫考伯菲。
这样不行。译故事的尽管不是一个人,可是,听故事的却是同一个人。对付各种名字,孩子就晕掉了。为了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需要把各种版本里面,人名和地名,统一。在《大卫.科波菲尔》里面,所有的人名地名,都要统一到林汉达1982年4月版上去,就是林汉达的最后一版。如果最后一版中没有的专有名词,就统一到董秋斯的忠译本上去,这是一个挑战。
录音团队和义工团队,商量一下,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将来自己出版书,也是要统一各版本的专有名词。本来,我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孩子的教育来组织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出去,必须统一,所以,我们要想办法统一。
发表于:14-12-26 10:11
&&[第2版 12-26 10:24]
& & & & & & & &&
& & & & & & & & & & & 杂谈四:关于书
申爸要说的是,未来呢,申爸会推荐300-500本书给大家。这三五百本书呢,将会构成“成为某一类人”的基本图书。这个呢,三五百本书....现在还只有不到一百本哈...
是“又一个书单”吗?不全是。很多很多人,人家大家,曾经列过很多很多书单了,谁也不服谁。后来的人呢?也不服前边的,继续列。
换句话说,这书单,只是一个附属品,附属于一个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呢,是为了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某种人”的,这个书单里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建筑材料,是融合在那个教育的体系里面去的,只有在这个教育的体系中,这书,才有意义。别人的书单,申爸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列出来的。反正,申爸的书单,是这么个法子,列出来的。嗯,这是这个书单。
到了后年的这个时候呢,申爸把书都推荐完了。推荐完了呢,如果有妈妈,可以买到这些书里的60%旧书...那会怎么样呢?那会这样:假设,这位妈妈来自一年级群,就是,孩子正上小学一年级。正上小学一年级呢,等到12年后,就是孩子考进北京大学的那一年,妈妈可以把这些旧书里面,只适合小孩子看的书挑出来,完了呢,拿到孔夫子上去卖,能卖多少钱呢?挑出来八九本,孩子整个北大的学费,就够了。完了呢,等孩子北大毕业了。四年之后。毕业了呢,孩子会离开妈妈,到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城市,落下脚来,独立生活。你不管是那个时候,还是现在,在大城市里生活,首先,就是一套房子。那个时候呢,妈妈可以把剩下的书,都堆到孔夫子上去卖,卖完了,换来的钱呢,足够在任何一个城市,给孩子买一个足够体面的房子了。你不管是伦敦、迪拜、香港、莫斯科、北京、上海....哪里。哪里,最贵的地方,都一样,足够买了。
为什么呢?刚才,申爸在叙述的时候,悄悄隐含进去了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很重要,什么前提呢?妈妈的注意力都被什么北京迪拜买房子吸引去了,那么,你么手上的书,值一套房子?远远不止!如果你们不能把自己的孩子,12年后,培养去北大,你的书,就不值多少钱,当然,肯定比你买书的钱,加上邮费的钱
要多,多多少,你考不上北大,就不知道了。
现在呢,这个群里有133位妈妈。这一百三十三位妈妈,每位背后,都有一个孩子,你们呢,要是能把133个孩子都送进北大,你们手上的书,一套房子,几套都值!嗯,这什么意思啊?
成败,在于申爸的一整套教育体系:从适龄伴随聆听开始,建构良好的智力;在小学合适的时机,引导孩子聚焦,让意识产生作用,能够灵活地调控自己的目标和意志。到了12岁,励志,这几个过程,构成了一整套的教育体系。
这些书呢,是这整个教育体系里面,必须用到的。申爸说了,教育好孩子很简单:就是合适的时候拿合适的东西给孩子听;合适的时候拿合适的书给孩子读,孩子就教育好了。如果133个孩子都考入北大,这套教育体系就成功。成功了呢....诶,对了:到时候,你们哈,每个人,就可以对全世界宣称:我能让你的孩子稳稳儿地考进北大!你孩子现在几岁?什么?五岁半!最合适的年龄!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看到这幅图片了吧?这幅,是12年前,我们花果山群的成员,每一个哈,第一个西妈,第二个怡妈,第三个白骨精...这里是133个妈妈的电话。你随便打,看看,他们的孩子,是不是都考进北大了,这个没人不信。然后呢,你呢,你就自己开价吧:你照我说的做,12年后,把你的孩子送进北大,多少多少钱,你想开多少,就开多少。当然了,前提呢,你得遇到有钱的主儿,有钱的主儿,也很多的,这里才133个人,不够分的。
这些书呢,是建构一个孩子的人文素养、艺术品位、科学精神、自我认知所必需的。那边儿呢,怡妈西妈她们的群,里面有....申爸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了,反正,一年全国有1800万个孩子,那些群里的每一个孩子呢,都需要一套这书。不是一个年级的群哈....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年级,一套群,每套群里,最多有1800万人。
大家要知道,这个价格,是怎么回事。你拿了那些破破烂烂的旧书,对吧?要是那些旧书,没人认,没人要,当然就不值钱,就值个废纸钱,值个邮费钱,对吧?就像现在,申爸没推荐之前,一本《大卫.科波菲尔》,多少钱?2.00元一本。可是呢,到时候,12*1800万人,都想要这个东西的时候,它值多少钱呢?
它这个大卫.科波菲尔,从1951年7月初版,出到1982年4月,一共印了多少本啊?大卫.考柏飞,嘲讽出版社,1951年7月初版,印数是3000册;大卫.考柏飞,潮锋出版社,1953年6月二版,印数也是3000册;潮锋出版社印了6000册。大卫.考柏飞,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12月北京新一版,印了9000册。完了呢,文化大革命,全革没了。到了1982年再版,大卫.科波菲尔,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2版,印了23000册。一共呢,存世量是38000册。
要是....12*1800万人,追逐这三万八千本书....你想想,就这么个勾当。当初,这书印的时候,确实是38000册,不假。可是呢,它会消逝啊....1951年初版,印了3000册。到今天,63年过去啦,整个世界上,能剩下300册,就很好了。12*1800万人,哪里追逐38000册书。追逐3800册,就好了不起了!这样呢,你手里就有一册!哈哈,申爸手里有4册!这个值钱。
那么,刚才那哪个妈妈说来的,再印就好了。是的,当然可以印了,印多少都行。
可问题是,你再印的书,都不是年年印的,年年印的,那叫历史!
故宫,太和殿,对吧?现在的建造技术,完全可以复制一个啊。可是,你复制多少个,都代替不了故宫里那个,可是,还是有些许的不同。这就好比,你到深圳的世界微缩景观园,可以看到泰姬陵埃菲尔铁塔,可是,这能代替你去印度看泰姬陵,到巴黎看埃菲尔铁塔的感受吗?不能。有些感受,只有蕴含着历史的旧书,才能做到。新书,印得再像,也不行,这和微妙的艺术有关系,艺术感受。
嗯...所以说呢,申爸给这里义工们,发一个大红包....尽管,申爸一分钱也没出,可是,确实是一个红包.....将来最贵地方的一套房子....这红包绝对不小。过段时间,大家不这么抢了,妈妈买几本旧书,拿到手上,就会感觉到了,这涉及到艺术的微妙的体验,是不能说,只能亲身感知的。
内容很重要...这不假。可是,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要培养出一个孩子的人文素养、艺术品位、科学精神、自我认知。对于后三者,内容就足够了。不对,对于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自我认知这三者,内容就足够了。可是,艺术品位呢?艺术品位怎么培养?你给孩子一整套散发着书香气的旧书,孩子长到18岁,自然就有了这个“艺术品位”,不用刻意去“培养”,书本身,就自然做到了。
当然,肯定会有妈妈说,我不在乎“艺术品位”。如果不在乎,只要那三个,内容足够了,所有的孩子都能。只要你给孩子有足够品位的书,让孩子浸润其中,最后,就都有了嗯....这是这个。
下面,说说怎么得到这些书的问题。现在呢,刚刚开始,市面上有大量的这种旧书,没人要。妈妈们需要知道,怎么得到这些旧书。申爸呢,是这样,到首都图书馆去,坐在库本门口,然后,用商务印书馆做条件,搜书,搜出来的结果,按出版年代排序,然后,一本一本地看目录,找到有价值的,就填索书单,交管理员从库里面往外调,调出来就看,觉得好的,就把书目的详细信息记录下来,回家到孔夫子上淘。大家看到孔夫子,看到首页上几亿册几千万册的书,以为什么书都有了,其实,不然。申爸挑到的,大约有一半,孔夫子上根本没有。
申爸怎么办呢?申爸就把书的目录,交给旧书店的老板,或者在孔夫子网上,交给书店的老板,请他们代找。找到了,他们就打电话,或者发消息给申爸,申爸付钱拿书,这么做,没有找不到的书。
大家要知道,孔夫子上那个书店,他们是怎么经营的。他们的书呢,都来自废品收购站,去挑的,然后,论斤买回来。买回来之后,再挑。挑出觉得能卖出去,再照相、上传、做目录、填书品......到网上卖。这个一本书哈,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间,要大把的,完了呢,一本书,只卖2元钱,你可以想见,他们不是所有的书,都上网的,没那么多时间,他们绝大多数的书,都堆在库房里,上不了网,你给老板书单,他就帮你去物色。当然,这样物色来的书,要比网上排序的书,要贵一些,但是,相比你要找的书的品质,书价还是白菜价。
还有呢,有一些持续热门书,比如,申爸买过的,什么《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蛛丝马迹》、《贝奥武甫》、《珠还记幸》....这些书呢,孔夫子上已经很贵了,申爸不管,多少钱,见到就买,为什么呢?
首先,说它“很贵”,也不过一百块钱,两百块钱而已,申爸付得起,这是第一。其次呢,这些书,其艺术价值摆在那里呢。它现在,申爸180元买回来。买回来,看完了,申爸不要了,至少360块,申爸再卖出去,就是说,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是一种资产。这种资产呢,因为生产量有限,变成“古董”了,它的价格到了这里,以后,只会升,不会降!申爸呢,就是利用这一点,买最好的书回来看。看完了,不行就卖出去。白看,还能赚回来一些。这呢,把书,变成资产了,这个不细说了,反正,大致就这么个意思。
申爸在荐书的时候,都把书的原价写上,不知道大家留有到了没有,写原价干什么呢?写原价的意思是:你面对一本书的时候,自己可以估摸一下,自己花这个钱,买这个书,在经济上,到底会不会赔。
申爸推荐的那些书,将来涨到1000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样呢,一套1.91元的82宝文堂版红楼梦,将来假设到1910元一套...那么,你看到855元,就是一半价格一下的书,就可以拿下....还有一倍的升值空间,要是这书炒到1500块,就别买了,比较危险。大致就这么个意思....
申爸要说一点的是:如果你想给孩子攒一套好书,教育好孩子,你尽可以买旧书。
你不会亏的。如果你想靠这个赚钱....就是你投资旧书....那申爸说的,你要自己琢磨琢磨。申爸不给投资做建议。投资,是一项艺术活儿,申爸的这些说法,实在太粗糙了。你照这个去做,赚不到钱,还会赔钱。
嗯...申爸没想到的是,西妈的能量有那么大:在十几个论坛里面,同步转申爸荐的书。这么个干法呢,很快,就会招来“投机者”,就是纯粹为了卖那些书,而买那些书的人。投机者呢,有好处。什么好处呢?如果有投机者加入,那么,妈妈们从孔夫子上买的书,就永远不会跌价。因为,这些人必须要保持住价格,以免手里的筹码跌价,自己亏损。从钱的角度呢,这些投机者作用,估计和很多妈妈们的下意思想法,正好相反:这些人,是好事!它可以保证你买的东西,不掉价,下意识想法,尽管,因为有投机者存在,你付出的钱,比没有他们,要多一些;但是,多的这些钱,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保值。好在,义工妈妈们有群里先得到信息的优势,以后推荐存货多的书,就会比投机者哄抬起来的物价,要便宜多了。嗯,就说这些吧。
有关钱的事情呢,申爸就说说,大家就听听。说完了,就完了;大家呢,听完了,也就完了。说完听完,大家该干嘛干嘛去。
发表于:14-12-26 10:26
&&[第3版 01-18 18:48]
005&---《块肉余生述》
前两天,申爸说了,这个《大卫.科波菲尔》和孩子学古文,很有关联。当时,就有妈妈感觉奇怪:这个古文和洋小说,不搭边儿的事情啊!怎么会“很有关联”?
要是没有林纾的《块肉余生述》这个译本,当然是不搭边的事情了。可是,有了这个译本,事情就不一样了,不但搭边,而且非常的搭边。
先说几句林纾这个人吧。林群玉,林纾,琴南,畏卢先生,冷红生,都是指这个人。我们这代人熟知的名字呢,大概要数林琴南这个名字,琴南是他的字。我们知道林琴南,实在是因为鲁迅,他正是鲁迅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冷嘲热讽的那个人。
我们的文化,有很大的断层,林琴南是以“翻译家”的身份立世的,但是,申爸相信,现在看到这个聊天内容的爸爸妈妈,应该没有一个人读过他的翻译作品。知道他,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才知道他。在鲁迅笔下,这是个拖着长辫子冥顽不化的腐朽滑稽形象。鲁迅呢,这么表现林琴南,自然有鲁迅的道理。可是,你要是仔细琢磨过鲁迅说林琴南的那些话,你会发现,鲁迅“下手”,还是很有分寸的,他漫画化林的形象,但不贬低林的工作。鲁迅是有眼光的人,林的翻译作品,去贬低那些东西,那是自讨其辱,鲁迅冷嘲热讽地对待林琴南,也是由林琴南的地位决定的。那个时候,新文化的发生,图强,无处不受到习惯力量的掣肘,鲁迅当时的时候,已经是大家了。他这个大家,如果不是重量级的人物,是不会成为他的对手的。如果申爸当时在世的话,不管申爸什么主张,鲁迅连理都不会理,申爸够不上鲁迅去冷嘲热讽的资格,有资格当对手的,只有林琴南这样量级的人物。
林纾呢,是翻译家。靠翻译,能成“家”的,林纾可能是独一份儿:林纾不懂外语。完全不懂!
那他怎么翻译的呀?他是靠了三四位懂外语的朋友,照着原书,给他一句一句说小说里的事。他呢?自己理解了之后,再写出来!是这么来的一个翻译家!
林纾翻译的时候,具体什么样?据他自己在译书序言里的说法,大致是这样的。那位懂外语的朋友,拿着原书,给他一句一句地说书里说了什么,他呢,一边听,一边拿毛笔用自己的语言,把听来的事情写在纸上。朋友说完了,他也写完了!每天干这么四个小时,每天能写六千字!
六千字!要是申爸写,即便就这聊天的方式,你打死申爸,也写不了,那累死了。大伙儿看申爸这么说的时候,可能只是感觉到好玩儿,对于能这么干的人,应该有多牛B,没仔细想。这个人,实在太牛了,你稍微体会一下,你就能知道。
他要翻译一部小说,好比说就是这个《块肉余生述》吧,和他合作的魏易,懂英文。魏易懂英文,他不是把全书给林纾一句一句讲了一遍,林纾在从头开始,一句一句地译啊,魏易顶多把全书的梗概,跟林纾说一遍,把评论家对这部书的主要评论,讲一讲,这就是开始工作之前的全部了。
1908年,当林纾开始着手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它就是这个样子的啊。你这个翻译,一句一句写,一句一句翻,它会有个什么问题?它有一个整体和局部的协调问题。
好比说,申爸要写今天的荐书,申爸得首先想好:我今天要讲那几个方面的事情,每个事情要怎么讲...完了呢,才能开写,对吧?要有全局观,才能一句一句往下写,全局观很重要的,要不然,写出来的东西,就结构性混乱,没法看的。
这个林纾呢?他没有全局观,就开始一句一句翻译!这是最牛的地方。林纾呢,自己也得意这一点。他自己说,自己最大的能耐,就是能以极快地速度,捕捉到原作者在情绪,口吻方面的态度,然后,把这捕获物,用典雅的古文,表达出来,这他娘的简直不可想象!可是,林纾真的就做到了。这是这个。
林纾呢,另外的本领,来自他的古文造诣。它这个古文吧,它有它的特点,简洁是古文的最大特点。古文家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完了呢,这就形成传统了。古文的行文词汇,在细致地描摹这方面,天然地不行。咱们的古文,就没怎么往这个方向发展过,都去言简意赅了。
可是,你这个小说吧,西洋小说,它擅长,就擅长在这个细致地描摹,你咋个用不顺手的文言,实现它那个细致描摹?要能做到这,那非古文的圣手不可,林纾就做到了。联想到,林纾是以多快的速度....会外文的人,把意思转述完了,他就写完了...叙说的,你就能想象得到,这个林纾,简直就不是人!这个也太邪乎了。
林纾的外国小说,全是用文言译就的。从1899年他译第一部小说,到1924年他死,25年时间里,他翻译了134长篇小说!平均每年5部。六十天的时间,就弄出来一部小说!&
并且,你想一下,到他去世的1924年,他72岁高龄,还在翻译小说呢!你看看你身边的72岁的老人,都在干啥,还能干啥。在他70岁那年,一年的时间,就翻译了5部小说出来。70岁的人啊,那么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他竟然做到了,真是个神人!
嗯....那个什么。林的小说,翻译的质量,到底怎么样呢?你从鲁迅批评他的方式上,你就能看出来:单从工作质量的角度看,那没毛病。你看,这个人,他呢,给自己起笔名,叫什么冷红生,这是个流行读物的作者的名字。这个笔名就说明:当年,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时候,林纾就是一个流行小说作家。
嗯,这是说一些林纾的事情。接下来呢,申爸要说说,这个东西,怎么让孩子学习古文呢。
发表于:14-12-26 10:30
被系统删除于: 10:31:45
发表于:14-12-26 10:34
杂谈五 :由林汉达谈语言的生动
申爸呢,很早就留意到一件事情:一个人呢,他要是聪明,他就能把一件事情说得很清楚。要是一个人,你跟他说话儿,他老是乱七八糟,颠三倒四的,那这个人呢,多半是笨人。
说起这个想法呢,里面还有一个故事。那时候,申爸上大二还是大三,记不清了。当时呢,上《电动力学》。给我们讲电动力学的,是徐承和先生。老先生有个生理上的缺陷:天生有些轻微口吃,所以呢,他给我们上课,我们听起来,费劲极了,大家都说他讲得不好。
电动力学那个东西,申爸跟你说,那个的难度是仅次于量子力学最难的一门课,比统计力学还难。那个东西,整页的都是公式。只知道只公式,不知道说些什么。徐先生就讲。他口吃啊,没法子,就不多说话,上了课,简单解释一下问题的背景,物理本质,就开始往黑板上写公式。
那么复杂的公式,他竟然能够背着写出来...当然,不是所有哈...
上完课,整个四块黑板,写满了公式。上徐先生课的时候,正好是申爸在北大玩儿够了,自己知道应该努力学习的时候。于是,申爸就拼了命地琢磨讲义上的公式。
你还别说,那些公式,渐渐地会说人话了。申爸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它那些公式后面的逻辑。完了吧,再听徐先生的课,就觉着:这个人怎么这么牛!他把那些公式后边的逻辑,三两句话,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口吃么,说不了太多。就那么三两句话,还磕磕绊绊地,费半天劲,才说完。可是,尽管听起来费劲,可那几句话,意思可是清楚明白的,每句话,都点在关键上面,他的那个思路,太清楚了。真赞!
申爸那个时候,教授很少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副教授。这一点,不像现在。徐先生自然是教授。这说明,徐先生的水平在那里呢。他讲得确实也好,尽管在语音字节上,听起来费劲,可在意义上,清晰可人。
申爸那时候,坐在座位上,就胡琢磨:你说这个人吧,他只要脑筋清楚,他的话就能说清楚。即便是像徐先生那样,天生有生理上的缺陷,可是,那只不过是让听的人,不习惯罢了。大家都习惯了不口吃的人说话,忽然遇到一个口吃的人,一定在感觉上,不习惯。可是,一旦你认真听,去掉语音感觉上的障碍,他清醒的头脑,通过他的话,就表现出来了。
再以后呢,申爸遇到的人,越来越多。
申爸发现,很多人吧,他不口吃,也能把话说得十分流畅,你初听起来,也感觉很有思想,很在理的样子。可是呢,这样的人,他好像是一只脑容量特别大的鹦鹉。记住了很多很多套话,每一套都说得溜光水滑,可是,一旦环境变了,他的套话,一句也套不上了。他就开始碌呷顾模硬磺辶恕U庋娜耍煜壬喾础P煜壬峭纺郧宄淼娜毕莸贾滤祷安涣鞒徽庑┤怂祷傲鞒上В际翘谆啊R坏┨谆坝貌簧狭耍越罹痛蚪崃恕
从前呢,申爸可羡慕那些一套一套的说些申爸不懂的道理的人了,他们怎么那么高深?说出来的话,申爸听不懂。后来,申爸慢慢地发现:所有那些说着申爸听不明白的高深的话的,一般都是空心的大个儿萝卜。其实,他说的那些,他自己也不懂。如果他要真懂,他一定能够想办法把话说出来,让你也懂的。这个语言和思维...或者说,和智力,有种微妙的关系。
现在呢,申爸倾向于认为:语言就是思维;思维呢,也就是语言!当然,这在成人世界,容易引发引发争论。申爸把范围缩小一点,对于5.5-7.5的孩子而言,语言就是思维!在这个年龄,孩子从环境中所接收到的语言的质量,就是孩子思维的质量!
什么是语言的质量?准确,清晰,生动。
你去读傅雷,刚才哪个妈妈说的来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傅雷的笔下,每一句话,每一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立案后警察就不管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