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大战之后,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会有第二次大战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短短30年时间内,人类再次被拖入世界大战的深渊.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没能避免,学术界的共识多是雅尔塔体系在激化帝国主义矛盾方面存在的问题、30年代经济危机在催生法西斯势力、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加快战争到来等方面寻找原因.错误:___改正:___.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相反的使得各国矛盾加剧,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所以,题干中雅尔塔体系应该改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体系.故答案为:错误:雅尔塔体系;改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为您推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战后的国际形势.
本题考点: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
考点点评:
注意准确识记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扫描下载二维码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的,又是什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_百度知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的,又是什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带来了永久和平,结果不到一个月整个捷克被德国吞并,这跟他以前生活的地方有很大关系,保持10万人,德国还要给美英法货币,并偷偷调动军队集结莱茵河,希特勒还是个演说家,他非常会说话,他要捷克的苏台德区。奥匈帝国崩解退出一战,二战发生原因是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此会议是各列强之间勾心斗角自私的体现,带领英国人开始一场持久的,惨烈的二战'就是这个,乔治皇帝召见丘吉尔,这严重引起德国不满,因此纳粹精神深入德国人心,古德里安建立一支拥有钢铁洪流般的坦克集团军,给力希特勒一个惊喜,美英有所察觉,并签署凡尔赛条约,条约规定德国不许有大规模军队,希特勒用一系列障眼法逃过美国的眼睛,英法的绥靖政策导致希特勒更加放肆,英国首相张伯伦回到伦敦后下飞机说,希特勒建立纳粹党后通过一系列恐怖事件并嫁祸给德国共产党而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后来成为德国总理建立第三帝国,丘吉尔宣誓就职,积极扩军备战,后来美英放弃打压而放松对德国的警惕,于是开始扶植德国并给予德国10万美元援助,德国又进军波兰,其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那个日本也出现纳粹思想,其后我就不说了,我已经很细心了,这不是电脑,手机纯手打,希望给分,因为他去这里,他看见犹太人很野蛮的欺负人,这里还不止一个,于英法两国找希特勒在德黑兰开会,捷克代表不准入内,于是找希特勒会谈,希特勒用高超的演技又一次令美英法相信德国不会乱来,希特勒后来开始要土地了,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张伯伦因压力下台第一,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在1917年3月发生革命武装推翻尼古拉二世,由此退出一战,并建立临时政府
采纳率:56%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历史揭秘:德国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的图书馆
历史揭秘:德国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和1918年一样,全世界面对着同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战败的德国。这一次,战胜国的领导人差点儿重蹈覆辙,做了一战后同样的事情。正是处理战败问题的方式,让一战战败的德国人不愿善罢甘休,再一次将世界拖进战争的火海。《凡尔赛合约》规定,德国必须向法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以及工业产品、原材料和工业机械。图为1920年作为战争赔偿发往法国的各种机械。一战结束的时候,阿道夫·希特勒下士正在波罗的海附近的一座陆军医院。日晚,他所在的团受到了英军的毒气攻击。英军在对比利时小镇科明斯的德国据点攻击时,发射了数吨的芥子气,这种化学毒气因气味类似芥末而得名。11月10日,医院的牧师告诉这位伤员战争已经结束。希特勒听闻此消息后变得歇斯底里。他的自传中记载,这是他自母亲的葬礼之后第一次情不自禁地嚎啕大哭。在他口述的自传《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将德国一战战败日描述为自己的政治启蒙日。德国的集体记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是第一场全球范围的冲突,只有极个别国家未受一战的影响。时至今日,一战的参战国在如何纪念这场战争的问题上分歧非常大。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法国和英国,作为战胜国,将一战当作塑造民族认同的大事件来纪念,称之为“伟大的战争”。另一方面,在战败的德国,纪念这场战争的文化从来未成气候。在德国,有很多地方都设立了纪念碑,缅怀战死沙场的士兵,然而德国人集体记忆深处,那些最血腥的战役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之战、加里波利战役、坦能贝格战役和日德兰海战。胜负双方对待一战截然不同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伤亡人数的不同。德国在一战损失了200万士兵,比其他任何国家要多,而且这一数字在二战期间翻了一番还多。而英法在二战损失人数要比一战少得多。英国一战伤亡人数比二战多出一倍,一战期间法国伤亡人数要比二战期间多四倍。当后人缅怀战争的时候,伤亡人数不仅可以表达战争的惨烈程度,还是一个国家英雄主义的象征,在神化一些战役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对死难者的纪念相比,战争的胜负更多地影响了双方国家对战争的态度。虽然很难统计有多少德军士兵会像希特勒那样听到停火协议时震惊不已,但是《凡尔赛和约》最终签订时,由于战胜国强加给德国太多的羞辱性苛刻条件,德国人已经完全被复仇的火焰包围了。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在凡尔登和斯大林格勒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强调这两场战争在时空上的延续性,某些历史研究者甚至将这两次世界大战冠之以“第二次三十年战争”的称号。在他们看来,1914年和1945年之间的战争是同一场、不间断的冲突,两场战争只是隔了一个长时间的停火协议。如果1914年德国没有进攻比利时,那么25年之后德国是否就不会对波兰发动闪电侵袭呢?这种简单的看待问题的看法,容易导致我们在解释历史事件时得出不可靠的结论。如果将20世纪的这两场世界大战看作一场旷日持久的冲突,那么必须从其他角度去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联系。起点任何和平协议,要使和平长久维持下去,不仅要消除引起冲突的因素,还要想方设法防患于未然,使这些因素不再重现。任何战略失衡都必须予以解决。在解决德国的问题上,一战后达成的和平协议完全背离了上述原则。一战开始的时候,德国惧怕法国和俄国的包围。这也是所有后来事件的导火索。《凡尔赛和约》似乎恰恰强化了德国人的恐惧。根据《凡尔赛和约》,法国方面坚持要求德国归还年普法战争期间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还必须进行战争赔款,但是割地赔款还不足以使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满意。根据该和约的第231款,德国被迫承认独自对战争的起因负责,战胜国以此要求战败的德国屈服,从而向战败国提出各种赔偿要求。克列孟梭的目的不仅要德国进行战争赔款,他的目标是一劳永逸地削弱德国,让德国老老实实地知道自己的地位。酿成大错很多迹象表明,如果困境没有改善,法国人可能会与德意志帝国单方面签订和平协议。美国的参战最终扭转了一战的局势。从1918年春季开始,德军的对手有着休整充分、战备完善且数量几乎无限的军队可供调度。到这年8月,美国向欧陆投送了130万士兵。最终,当9月27日,盟军突破德军在西线的最后防守据点的时候,德军元帅埃里希·鲁登道夫领导下的最高陆军指挥部知道德国已经战败了。这位德军的副总参谋长精神垮了。第二天,他向德国皇帝提出开启与协约国的停战谈判。他已经受够了国内政客对勇往直前的军队的背后中伤。很多人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个极大的错误。战胜国法国在制定这一严苛的和约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他们一心想要报复德国。但事实上,一战之后欧洲秩序的混乱更多地是因为美国方面没有履行自己应负的责任。在威尔逊的战后蓝图中,一战之后将会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每个国家都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此时的美国刚刚获得世界霸权,对于这一新角色,国会相对保守,决定不支持威尔逊总统的倡议,并强迫威尔逊严格遵守不干涉别国的对外政策。欧洲人又一次地取得了自己决定命运的时刻,而这时的欧洲秩序与战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战开战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但是战后却沦为了美国的债务国。尽管法国在一战结束后仍旧以战胜国的姿态屹立不倒,但法国早已不是军事强国。惧怕东方强邻的法国在东边构筑了马其诺防线,这是一条绵延1000公里的掩体壕。事实上,这条防线更多是起心理安慰作用而非实际的防守作用,因为德军在1940年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了马其诺防线。历史和法国人开了个玩笑,《凡尔赛和约》的直接目标就是削弱德国,让其放弃战争,但正是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和平秩序的设计美国方面的踌躇不前,政治精英对待美国世界霸主这一新角色的意见分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和平谈判中就已表露无遗。而一战达成的和平协议,有着诸多旨在永久性地削弱德意志帝国的规定,这使得这份和约有些先天不足。这个和约并未能化干戈为玉帛,却使得失败者获得机会后立即推翻原来的和约,发动新的战争。在德国人看来,胜利者的要求不仅欺人太甚,而且在时时刻刻提醒德国人战败的耻辱。德国总的战争赔款达到了1320亿金马克,分66年还清,另外再加上每年出口额的26%。今天的德国直到2010年还在承受这一巨额赔款带来的影响,在一战结束后的第92年,重新统一的德国政府兑付最后一笔国际债券的利息,这些债券都是德国在一战战后为募资偿还盟国的战争赔款而发行的。相比金额,战争赔款最让德国人痛苦的还是漫长的还款年限。随着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来临,战败屈辱这一心理问题成了影响德国人生计的生存问题。从1918年至1929年,德国经济勉勉强强还能应付,这多少要感谢美国的投资。而1929年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投资者开始回撤资本,外资的快速出逃直接将德国拖进了大萧条的漩涡中心。总理海因里希·布吕宁的通货紧缩政策更加剧了经济状况的恶化,德国的失业人数一度超过600万。尽管1918年德国宣布战败投降,但是德国的军人却不服气。对于法国依靠美国成为胜利者的行为,当时的德国军人不仅心理不服,更平添许多贪妄。至少,希特勒信心满怀地认为,再次发动战争,征服法国,就可以一雪前耻。速胜法国当德军在1940年入侵法国时,联邦陆军总结了前次所犯的错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先头部队攻势虽猛,但是因为后面的炮兵和步兵不能及时跟上,因此很多攻势虎头蛇尾,败下阵来。二战当中,德军将先头部队的坦克和俯冲轰炸机结合起来。俯冲轰炸机的炸弹成了空中火炮。仅用时两天,德军就推进到了马斯河,六周之后,法国战败投降。对于大多数的德国军官来说,对法国作战的速胜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但是对于他们的统帅来说,西线战役仅仅是德国更大规模的征服战的一个阶段。因此,整个世界再次被战争的地狱之火吞灭,起先的复仇之战成了一场灭绝战,规模和程度都远胜于被称为绞肉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处置德国?1944年夏天,同样的问题又一次地摆在了盟军的面前。美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之后,所有人都知道第三帝国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但是战胜国不得不面对25年前他们曾经面对过的问题:怎样阻止德国在战败后再次筹划下一次战争。亨利·摩根索,美国财政部长,是思考这一问题多时的人之一。他认为,日耳曼人是好战的民族,有着对战争难以抑制的渴望。如果德国发动第三次战争企图征服世界,整个世界或许将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二战战后的首要目标就是阻止德国人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不仅关系到欧洲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1944年9月,在递交给罗斯福总统的一项计划中,摩根索建议大规模地消灭德国人的重工业。任何可以用来生产武器的工厂、设备将被拆毁,没收或置于国际控制之下。这意味着德国的化工、钢铁以及机电工业将全被消灭。在他的扩展版的《德国战后计划》中,摩根索写道,德国人将被禁止生产任何比“面包机,吸尘器,卷发器更危险、致命的商品”,这个计划最终以书籍的形式在二战结束后出版。“如果德国人被允许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他们将在不久的将来用机械全面代替人工。”反对摩根索的也大有人在。美国国务部以及驻德国的高级将领都坚决反对将德国送回中世纪。他们认为,这样的政策将会使数百万德国人死于饥饿,因为德国没有办法出口产品换取粮食,德国自身也无法生产足够的口粮。但是这位财政部长不仅信念坚定,更重要的是,罗斯福总统也站在了他这一边。第一夫人和摩根索夫人是要好的朋友,总统夫妇和摩根索夫妇也交情甚好。“结扎”德国另外,罗斯福对德国人也不抱任何一丝同情。罗斯福小时候曾多次陪同有心脏病患的父亲到德国的温泉小镇巴德诺海姆治疗,那个时候罗斯福就对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有着深深的厌恶。其中有一则轶事,罗斯福曾在一天内被四次逮捕,所犯之罪无非是随地吐了几个樱桃核。1944年9月,罗斯福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会面,摩根索之流的观点完全占据了上风。丘吉尔起初完全反对摩根索的方案,他斥责摩根索,表示英国不愿被拴在一个“死气沉沉的德国”上。但由于英国欠美国巨额债务,英国人不得不在美国人面前低头。丘吉尔亟需美国方面提供新的贷款。英国方面的同意使得这一计划的最后绊脚石也被搬开了,英美两国首脑在协议上签了字,这份协议同意将德国改造成为“一个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国家。1945年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左起)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德国最终免于这一协议规定的命运,主要是因为美国国内对这一计划的激烈反对,以及美国自身出于对俄国人的提防。如果说罗斯福曾经幻想和苏联建立并保持长期的盟友关系,罗斯福的下一任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则对苏联统治者约瑟夫·斯大林的性格特点不抱任何幻想。丘吉尔方面也不需要别人给他指出斯大林的恶毒。“我们不应该削弱德国太多,我们还指望德国加入反苏同盟,”丘吉尔曾在1943年对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伊登说,“我可不想英国在欧洲单独面对北极熊。”与1918年不同的是,这一次,西方的列强们选择了宽大处理战败的德国。美国在《凡尔赛和约》中未能按自己意愿进行战后重建,这一次,他们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和投资让美英法占领区的德国人受益匪浅。而居住在东部苏联占领区的不幸的德国人,则承担了本应由东西德国共同承担的战败苦难。直到44年后,这种不公平的局面因为东西德国的统一才结束。通过宽大仁慈的方法,重新改造战败的德国人,使他们奉行和平主义,这是一项从没有过的试验。这一政策也收到了奇效,对战胜和战败双方的效果都非常好。吃一堑,长一智这一次,所有的应对方法都与上次不同。这一次,美国并没有羞辱性地对待战败的德国,没有居高临下地要求德国屈服于自己。美国小心翼翼地引领着德国重回世界大家庭。德国人也从此事中得到了教训。放弃武力,解除武装,在战后的德国已经深入人心。当德国的和平统一运动开始时,和平主义已经成了德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即使是新当选的政府要员在火把下宣誓都会让普通德国民众感到不自在(注,日,希特勒任德国总理,当晚纳粹在柏林举行声势浩大的火把游行)。当德国人决定要做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做得非常彻底。在有关欧洲一体化的辩论中,人们缺乏信心,觉得一体化可能随时崩塌的想法显而易见。任何有关欧洲团结的呼吁都会遭受质疑,让人们想起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关于维持和平的承诺。融入欧洲被人们看作德国这个庞大巨人的自缚行为,从而消除邻邦对这个欧陆大国和经济强国的恐惧。
  关注微信公众号【最牛新闻】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关注方法:打开微信-通讯录-添加-公众号-输入zuiniuxinwen搜索,或者直接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
馆藏&1831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第一次世界大战比第二次的还要疯狂太多了。这些照片会吓到你。第一次世界大战比第二次的还要疯狂太多了。这些照片会吓到你。纵横史观百家号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许多人而言似乎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举凡电影到电玩游戏、电视剧或是书籍等只要有牵涉到战争的主题,几乎都会有许多焦点围绕在二次世界大战,从这里也可以发现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主题的商品似乎可以带来无可限量的效益。然而,我们似乎都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从何开始的,是的,一切都要追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几个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趣事实,而这一切将可能让你对于世界战争的想法有所不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规模战争。其战争地点涵盖了全世界所有的大洋,而且战火几乎遍及了全世界所有的土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坦克车首次被使用在战争上,而当时的人称坦克为“陆战船”( Landships)。芥气(毒气)也是首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因为它的效果非常不稳定 ,所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再使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更多的士兵因为战争身亡,而不是因为疾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士兵为了回家,射伤自己的脚,只求可以从战争脱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平均而言,每 1 小时会有 230 位士兵在战争中被杀死。加拿大士兵之在受到敌军用化学物质攻击时,他们会尿尿在自己的手帕上,并盖住脸颊,才得以存活下来。俄罗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经拥有最庞大的军队,约莫有 1200万大军,但最后却有将近 75 %的士兵在战争中被杀、受伤或者是失踪。&战争是如此的可怕,或许并没有真实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事情不一定能让你有感觉,但是不是有人说过「历史总是不断在重复上演」吗?战争实在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事情,除了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外,我们也应当避免这样的可怕事情再度发生!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纵横史观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让我们重新拾起历史的记忆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