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沙盘模式,人肉天谕热气球任务,那个任务怎么走

|  
|  
|  
|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24|回复: 14
打了升级补丁教程模式卡死的进来(有解决方法)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 积分
本帖最后由 Mao丶 于
11:05 编辑
我也用过机翻的那个补丁,然后用的最开始的0.9那个汉化然后又用1.0没出现什么问题啊。
就是教程模式-1W进去会卡死而已(正的还没测试)
沙盘模式是正常的啊钱超过不会卡死。
还有我开档的人物设定那些是用机翻玩的时候弄的很兼容现在的补丁啊!!!
而且我开了自动存档。
金钱不能超过1W要不然必死。沙盘模式-1W后就无法建设东西
但是教程模式可以可以是可以但是你建游戏就会卡死。
还有不知道正的1W金钱会不会卡死。
你们可以试试我没玩到过我玩死了几次就到了沙盘模式
字体弄大点,你们看的也舒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Powered by广空导弹突破极限性能 击落超低飞行目标
来源:中国军网
原文配图:广空导弹发射。
  训练与实战,到底是否贴近,没有经过战争的检验,这个话题似乎永远停留在一个充满未知的答案之中。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着这样事实:未来战争需求与军事训练实际水平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军事斗争准备阶段,我们首先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练与战之间的差距由哪些因素造成?理清思路之后,才能避免军事训练中空洞的口号、走样的形式、程序化的过程以及让人难辨真伪的成绩,从而真正达到实战化训练的目的――
  现在,广空导弹某部营长庄业国要面临突如其来的新课题――抗击某类目标。让他们打这个目标,是一个几分钟前刚做出的临时决定。按照计划,这个课目应该由另外一个营负责,他们为这个课目研练了几个月。
  这是日的上午,渤海边,万里无云。就在一个小时前,庄业国的营刚刚打飞了一发导弹。在抗击高空远界目标的课目中,导弹在最后的几秒钟由于受到不明干扰而未能成功引爆,最终穿越目标。
  指控车内的气氛很凝重。不期而至的新任务,加剧了这种紧张气氛。
  临阵做出决定的是部队长聂笋,原因很简单――对手不会按照我们想象的套路出牌,面对战争,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如果你第一发没打中,那就再打第二发。”
  引导技师毛兵很快捕获了目标。信号很微弱,毛兵几乎把增益调整到了最大。这是一个逐渐远离的目标,每晚一秒钟发射导弹,就意味着多一分难度,也多一分脱靶的可能。即便如此,营长还是耐心而又紧张地等待――他要等到理论上的临界值。
  终于,营长下达了发射指令。发射技师郑德杰的大拇指在发射按钮上狠狠地按下,直到他听到指控舱外导弹发动机点火时“轰”地一声才松手。
  被气浪吹起的沙子狠狠地拍打着方舱。
  “弹一发射!”从他胸腔里蹦出一句口令。
  “导弹截获良好,飞行正常。”操纵人员的口令此起彼伏。连长紧紧盯着液晶显示屏上的那个代表导弹的小三角,直到它变成红色,与目标遭遇。
  目标消失了。空军地空导弹兵抗击某类目标的新纪录诞生。
  极度的压抑得到释放,引导技师毛兵喜极而泣。而部队长聂笋却很平静。他说,日常的实战化训练让他对自己的部队放心,在关键时刻能够冲上去。
  部队不仅仅要冲得上去,而且还要打得下来。显然,聂笋的这次指挥,呈现出这样一个练兵思路:所有可能出现的未知情况,都要提前准备,而且有能力面对。简而言之,这是一套实战化训练思路。
  正是实战化的训练,让这支部队频破极限,屡创纪录。同时,训练与实战之间的那条鸿沟逐渐趋于填平。
  武器的秘密
  武器效能的发挥拥有着各种各样的可能。一把木剑,在高手手里,可能就是致命武器;一张弓箭,在特殊时候,或许胜过火枪。不同的战术战法,配合特定的战场环境,难说武器相对落后的一方,不能够战胜对手。
  在传统的军事理论里,战斗力的要素被归结为人与武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同时,武器装备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是形成战斗力的不可替代的工具。
  训练本身,就是人与武器不断契合的过程,最终做到人与武器最大潜能的双重发挥。而发挥武器装备潜能的前提,则是对武器的正确、深入的认识。
  在广空导弹某部实战化训练中,对于武器的认识也被摆在首位。
  杀伤区远界、近界、高界、低界、航路捷径,是某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基本技战参数。不过,一部武器系统的技战性能,显然并非这几个数字表述得那样简单。每一件武器都有它的边界性能,但是这个边界,未必一定是技术说明书上给出的技战参数。在实战中能否打出边界性能,关键在于平时能否正确认识到武器的真正边界。边界到底在哪里?又为什么在那里?有时候就连厂家的技术人员也未必能说清。
  几年前,当新装备刚刚落户该部时,官兵的整个知识体系都要更新。雷达元器件从电子管变为大规模集成电路,导弹从液体发动机变为固体发动机。“几乎没有什么相同的部分。”正是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装备,其“脾气”、“秉性”如何,需要认真观察、研究。
  2007年,该部高工孙增宽参加一次导弹打靶任务。在正式打靶前的训练中,靶场释放了一个携带靶标的气球。根据计划,气球飞到一定高度、距离雷达阵地一定距离后就会切割靶标,雷达对下落的靶标进行跟踪,以验证其低空性能。
  在雷达指控车内,孙增宽坐在连长的位置,盯着引导技师的屏幕。靶场发来的信息表明,靶标已经切割,可以对靶标进行跟踪了。可是孙增宽发现,目标的高低角却在缓缓增大。
  “跟上目标了吗?”孙增宽疑惑地问,引导员检查了一下操作。“没有问题!”
  这时候,一个念头突然在孙增宽脑海中闪现――难道跟踪的是气球?孙增宽跳下指控车,一路跑到了气球靶释放点。在得到靶标已经切割的消息后,孙增宽确认,他们“抓”的目标应该是单独的气球。“这个气球由橡胶制成,按理说雷达反射波极弱。”根据厂家给出的技术指标,孙增宽凭直觉认为,雷达不可能在这个距离上发现气球。
  返回营地,孙增宽赶快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理论计算,根据厂家给出的指标,雷达确实不可能在那么远的距离发现这么小的目标。此时,如果换一种思维,也就是说,雷达对这类目标真正的探测距离已经超出了技术指标。“这套系统对某类目标具备抗击潜力”。孙增宽初步得出了结论。
  这个结论,是孙增宽从未想过的。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这套武器系统的效能,就不仅仅是厂家给出的定义了。之所以孙增宽能发现这个细节,在于他对装备的深入了解,那些枯燥的数据,已经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一个偶然中带着必然的发现,为该部几年后抗击某类目标成功,奠定了基础。
  庞大而复杂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果真隐藏着许多秘密。这些秘密,就像散落在大海里的珍贝,需要潜到海底,顶着海水的压力,去摸索,去发现。随着武器系统不断地使用与掌握,这套武器系统所具有的厂家都不曾知道的一些属性,越来越显现出来了。
  又是一个在实战化训练中发现的属性得到突破――这套系统的杀伤区低界。
  2008年该部参加红蓝对抗演习。“敌”方航空兵采取超低空突防战术实施突防,加之该部装备的防空导弹系统“胳膊太短”,大部分“独立战果”都被兄弟部队的先进装备拿走。模拟射击命中的一些目标还是被判无效。原因很简单,“人家航空兵是从你杀伤区低界下面钻过去的。”
  这句话刺痛了部队长聂笋。
  他心有不甘――难道在低界下的目标根本就没办法打吗?“如果按照这个指标,未来战争中,人家一支空军都能从你眼皮子底下飞过去。”
  聂笋深知,“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要突破这个极限,就要首先研究杀伤区低界为什么是这个值。“技术说明书里面并没有告诉为什么。”聂笋说,“后来我们从雷达波束宽度、波束扫描高低角、工作体制分析入手,终于找到了厂家将杀伤区低界确定为这一数值的原因。”
  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确保命中率的前提下,这个值还可以再往下压。
  最终,这个计算结果得到了上级指挥机构的认可。2009年再次参加体系对抗,该部所属某营“击落”一架高度只有杀伤区低界一半的目标,这是一个其他部队均未发现的目标。这次超极限的模拟射击决定了这次“红蓝”对抗的胜败。
  2012年5月,某营的实弹打靶验证了理论计算和模拟射击的结果。这次射击将这套武器系统的杀伤区低界降低了三分之一。而理论计算表明,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航空兵部队的超低空突防战术,在这套武器系统面前,没有了十足把握。
  当这支部队在实战化训练中,逐步摸清了这套武器系统的秉性之后,他们对训练的自信,才真正地建立起来了。“以前,我们在实战化训练中,容易存在这样一个心态:当我们没有最先进武器时,不能从武器的属性去认识,更不要说在潜能上去挖掘。而一味地拿武器作比较,以致于产生一种潜在的不自信,如此就会制约并严重影响实战化训练的效果。”聂笋说。
  其实,武器本身的性能具有广阔的挖掘空间,在世界战争史上,不乏武器超过极限使用的战例。在越南战争中,萨姆-2导弹按设计只能打击过载3G的飞机,但越南的防空部队不得不面对那些为了逃命飞出9-10G的过载的战斗机,有些导弹甚至因为追这些大机动目标而在空中折断,但是在那场战斗中萨姆-2仍然在严苛电子干扰下击落大量敌机。
  有时候,认识到一种武器系统的缺点,可能比认识到极限点更重要。在打靶中该部还发现,在雷达跟踪目标精度稍差的时候,目标往往都会被打的空中解体;雷达跟踪精度高的时候,命中的破片却较少。善于琢磨问题的孙增宽找到了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这一建议得到了武器系统设计总师的认可。该部论证抗击某类高技术空袭兵器的改进发展方向,可谓另辟蹊径,为第二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抗击这类目标找到了可能。
  “武器装备的真正边界在哪里?恐怕并不是每一个使用者都清楚。一些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聂笋称,“这还只是简单的杀伤区,至于兵器在哪种干扰强度、哪种干扰模式下可以射击,哪种情况不可以射击涉及的问题更多。这就需要不断地研究、验证。”认识一种装备显然并没有想象那么容易,同理,如果摸清了武器装备的属性,其在战场上所能发挥的效能也是不可估量的。
  破解未知的对手
  不同部队有着不同的任务特点,也装备着不同的武器系统,如果只是简单地去理解未来对手,那么实战化训练必定会走进死胡同。因此,各尽所责,各显神通,各谋其局,各思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可用力量,成为实战化训练中一项非常重要,又很特殊的隐性要求。
  要想战胜对手,就必须破解对手。
  可对手又在哪里?对手会怎样出现?这些常常萦绕在大脑里的问题,在实战化训练中,有时会变成一个笼统的概念。谁也不知道他们未来战争中会遇到怎么样的对手,拥有了现代武器装备的部队,在和平时期演兵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未知对手,又要破解对手。
  训练大纲里不会告诉你对手是什么样的,但实战化训练却是白纸黑字有着明确要求。在不同思路下的训练模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训练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实战化训练既是一个软指标,又是一个硬任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实战化训练亦然。如果说认识装备是一个知己的过程,那么研究对手,无疑则是一个知彼的过程。进行实战化训练,必须要瞄准对手、研究对手、破解对手。只有真正了解了对手,把对手的战法吃透,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战术战法。
  “虽然未知对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防空部队的主要对手无疑是航空兵。抗击航空兵部队的突击突防,首先要熟知其装备性能和突击突防战术。”聂笋说。
  这是部队长聂笋的思路。实战化训练已经开展了多年。可是,对于以防御为主的地空导弹部队的训练,寻找假想对手去练兵,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研究对手,注定不能闭门造车。为了研究航空兵的突防战术,部队专门请到了军区空军负责航空兵训练的骨干来扮演敌方指挥人员。“我们告诉他我们要保卫的目标,他们就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实施突防、突击的航路,制定攻击战术,选择武器弹药。”部队长聂笋介绍说,“最后,我们针对他们设定的攻击航线,来确定我们的部署。这种研究模式的优点,不仅仅在于我们找到了对抗某一种进攻航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掌握了航空兵突击、突防作战基本方式和原则,并据此研究了对策。”
  这种与对手面对面的研究,让这支部队的抗击方案更有针对性。据参谋长介绍,“以往我们的地监哨向外撒,有些漫无目的,而如今我们能有针对性地部署地监哨。在2014年的一次演习中,我们的地监哨第一次为雷达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使得我们获得了一次重要的独立战果。这就源于我们研究对手、破解对手。”
  每年,该部都会组织理论研究,重点研究作战对手的装备技战术性能和可能的突防突击战术。据高工孙增宽介绍,在理论研究中,曾辉、李庆良等一批博士、硕士高学历人才发挥出了特长。李庆良在校期间,曾经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他们经常跟踪研究国际上最顶尖的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而曾辉学的是运筹学,往往能利用数学模型来解答那些只靠推理判断难以回答的复杂问题。在研究中,他们针对对手的战术,“一个相位一个相位地计算波束,一公里一公里地推算发射时机,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优化流程,一秒钟一秒钟地抠操作动作。”
  对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使得该部连续多年获得军事理论研究先进单位。但高工孙增宽说:“我们进行理论研究,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先进单位,而是为了指挥员在作战中做出关键而正确的决策。”
  研究对手,既要“纸上谈兵”,也要实装对抗。由于在日常的训练中,部队很难通过模拟目标或者过航的民机来训练捕捉大机动、强干扰的目标。为了对抗这类目标,他们主动上门,联系多个航空兵部队,利用其飞行训练的机会展开现阵地对抗。“航空兵部队练了突击突防,我们则锻炼了防空作战。”
  研究对手,既要有面对面交流,也需要背靠背的对抗。2014年,为了研究验证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如何抗击高强度空袭,该部主动请缨,把整个部队的几百台车辆拉到四五百公里外的训练场,与航空兵展开实兵对抗训练,使得参演部队对于大规模、高强度的防空作战有了深刻认识。
  聂笋认为,实战化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与对手的对抗化训练。只有在与航空兵部队的高强度对抗中,才能真正了解对手,才能发现不足。也只有这种演练才接近实战。
  历史经验表明,在长期和平环境中,由于训练得不到实战的检验,往往容易造成一些训练方法脱离实际,部分训练内容设置滞后于不断发展的作战需求。因此,实战化训练,本身就蕴涵着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一支部队的主动探索与作为,训战一致才是军事训练的永恒法则。
  思维被突破之后
  对兵器装备极限值的突破,实际上是对人的惯性思维的突破。在人们以往的训练实践中,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使人习惯于常规的训练方式、战术战法,也就很少去想训练模式是否可以有所改进和突破,训练流程能否进一步优化,训练思路是否可以进一步拓宽。所以,训练日复一日开展,然而却成了简单的重复训练。训练要向实战进一步靠拢,就要冲破惯性思维、惰性思维的藩篱。
  在广空导弹某部,很多突破极限的战法、训法,不是苦练练出来的,更不是蛮干干出来的,而是突破常规思维研究出来的、创新出来的。
  压缩这套武器系统的战斗准备时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型武器装备列装后,根据训练大纲的要求,战斗准备时间为若干分钟。“当时我们就感觉时间有点长。”孙增宽介绍说,“我们以前的老装备,整套系统那么复杂,战斗准备时间也不过如此。”后来经过厂家和首先装备该型武器系统的部队进行流程优化,战斗准备时间减少了近四分之一。但是孙增宽感觉仍然有潜力可挖。于是他带着钟文雄等一批科研骨干开始了战斗准备的流程优化工作。他们首先找出了制约该武器系统战斗准备时间的两个瓶颈――发射架与制导雷达之间的标定和制导雷达的水平归正。
  在吃透标定原理的前提下,他们将老装备的标定方法与新装备结合起来,研制了新的标定器材,并将标定工作由几部发射架与雷达同时标定的并行操作,改为一部发射架接一部发射架与雷达进行串行分时标定。
  为了解决雷达水平归正需要在架设完成后单独进行,耗时过长的问题,他们在雷达上固定了一个与雷达车身完全平行的标准面。“只要这个标准面与地面水平,就表明整部雷达已经与地面水平,这样在架设雷达的过程中,就能完成雷达的水平归正。”孙增宽介绍。
  就这样,通过改进工具、优化流程,和最初的大纲要求相比,整套武器系统的战斗准备时间减少了将近一半,第一部发射架准备完毕的时间,降低为原来的三分之一。“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战斗准备所用的时间,如果换用新流程,已经完成第一波次抗击并撤出阵地了。”
  在地导部队,对装备的技术维护和排故是技术骨干的看家本领,但也是难点,因为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面对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不少官兵都很怵头。与一些部队要求死记硬背不同,该部组织力量创造性地研制了一款寓教于乐的理论学习软件。这套理论学习软件,拥有多个专业的十几万套考题,并将理论考试与游戏过关结合起来。某营教导员黄诚介绍,“只有答好题,才能玩好游戏。而且,上级通过联网,只要轻点鼠标,就能看到哪个官兵经常进行理论学习,哪名官兵排名靠前。这既提高了理论学习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官兵们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此外,为改变以往指挥所训练背台词、写脚本,缺乏变化,与实战脱节的情况,他们依托上级配发的软件系统,采取部队院校合作的方式研发“地空导弹部队模拟仿真训练系统”。与众不同的是,这套“红蓝”对抗系统,不仅仅能够单独进行模拟对抗训练,还能与指挥系统交联进行。据介绍,这几年,像这样的信息系统该部制作了十几套,应用于学习、训练、办公等多个方面,极大提高了效率。
  在战法研究上,该部如今正在研究如何抗击地、水面目标,这又是一个新的设想,也是一次思维突破。在人们惯性思维中,防空导弹是用来打空中目标的,怎能打地面目标和水上目标?但实际上,美国海军曾用标准-2防空导弹击沉过伊朗的舰艇。在那次攻击中,标准-2防空导弹和“鱼叉”反舰导弹几乎同时向对方舰艇发射,不过由于防空导弹飞行速度快,捷足先登,获得了世界第一个用防空导弹击沉舰艇的实战战例。“实际上,我们并非一定要用防空导弹去抗击水面战舰,而是为战争中任何可能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机会来临,不能让战机从我们手中溜走。”政委刘海峥说。
  “一支部队战斗力止步不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因循守旧,盲目沿袭不科学的、不合理的陈旧套路。”聂笋说,“因此,抓战斗力建设,关键词不光要有&加大、强化&,更要强调&科学、创新&。”在他看来,提升训练的实战化水平,提升战斗力,必须要积极更新观念,做科学和创新的“加法”。
  实战化训练,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突破的过程。一方面,实战化训练作为未来战争的准备阶段,容易滞后于未来战争的需求,另一方面,未来军事领域的发展,必然牵引今天实战化训练的创新与突破。因此,必须摒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训练模式,在不断突破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取得训练效益。
  任务的界定
  有人说:“一名真正优秀的指挥官,不仅要做好要求你做的,还要乐于做更多的没有要求你做的。”一支部队执行上级命令,完成好上级赋予的任务,不仅要完成好具体的指标要求,还要发挥创造性、全方位达到任务的最终目的。
  实战化训练,是一项任务。可是,这项任务完成得如何,又怎样界定呢?在广空导弹某部,这是一个颇有启示的问题。
  他们的回答是“自”谋远虑,自行加压,获取训练效益最大化。
  该部进行的多个高难射击课目,没有一个是上级安排的;十几个装备革新成果,没有一个是上级要求的。很多课目都是自己争取来的,有的还是自己研究出来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训练更加贴近实战,在未来战场上多一分打赢的胜算而主动作为干出来的。
  在这种主动求战、积极作为之下,他们获得了十几项技术革新:革新操作方法,改进天线收发车性能,维护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九分之一;利用民用集装箱改装的“导弹通用运输装备”,一次性可转运导弹数量,比以往成倍增加&&
  他们瞄准未来战场上最强对手,主动请缨自我加压,创造了地空导弹部队多项先例:从有依托驻训到无依托野营部署,再到连续变换部署地域;从一般条件下的实弹发射,到复杂困难条件下的“打边界”,再到与“蓝军”实兵实装对抗;从武器系统抗饱和攻击到突破兵器理论极限抗击低空目标&&
  实际上,争取高难课目,需要冒着很大风险和压力。远征数百公里,可能面临车辆事故;抗击高难度目标,则要面对抗击失利的压力。但是在风险面前,他们选择了担当。这种担当,在这支部队是一个传统。
  那年7月,该部指挥班子率改装仅一年多的两个营数千公里机动,转战西北大漠戈壁,进行实弹打靶与战术演习。在众多课目中,他们选择了抗击复合干扰条件下、多通道、速度不同、高度不同的多个目标。这也意味着难度空前变大,风险成倍增加。保障单位都感到吃惊:你们可是近年来第一支主动要求打边界、打极限的地导部队。
  他们不是没有顾虑。但是按普通条件打,把握虽大,但收获有限;按实战要求打,即便“打砸了”,对装备和训练都有“试错”价值。“没有点担当精神,怎么可能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时任部队长毅然拍板,“为了今后能打赢,我们愿意冒这个风险。”打靶当天,天气条件异常复杂,电磁干扰异常强烈,参训部队弹起靶落。
  射击高难度课目,注定不会发发命中。2014年,庄业国所在营打高空远界目标失利。聂笋介绍,那次失利是导弹在最后几秒钟遭遇了不明干扰。“如果我们选择的是打近一些的目标,或许导弹已经命中目标了。但是,我们就可能失去了一个自我检讨,向更高目标冲击的机会。”在训练场上多流汗,在战场上就少流血。因为打高难目标、探索性课题,在靶场上多打丢一架靶机,或许在战场上就能多打下一架敌机。
  “对待风险两种看法,一种是控制风险,一种是回避风险。”聂笋说,“有的人选择回避风险,绕着走。但我们认为,哪怕有不可回避的风险,如果战争需要,我们也不能回避。我们要承担作战需要的风险。”
  任务,有时没有具体的界定,但有一个总体的要求,那就是:战胜对手!
  精确决定效益
  部队的实战化训练,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精细化、实案化训练,训练方案反映实战中的每一个可能的细节,才是一种紧贴实战的训练。于是,“基于效果,注重精细”,就成了这支部队的实战化训练遵循的法则。
  4月上旬,一场24小时耐受力训练在该部所属的几个导弹营相继展开。地空导弹某营营区内,下着小雨,天气阴冷。教导员黄诚正在二连进行安全把关。这次训练从早晨8时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部队完成撤收架设,并重新占领阵地,伪装防护、地面警戒、防核生化袭击、部队宿营等课目穿插其中。
  24小时耐受力训练,在大纲上找不到。这又是部队长想出来的锻炼部队的方式。黄诚介绍,因为在高强度作战中,对方的空袭会一轮接着一轮。“对手不会给你休息的机会。人家是专挑夜间你休息的时候进行空袭。就算给你休息的机会,你敢休息吗?”24小时连轴转很可能是战时的常态。耐受力训练就是考验这种情况下官兵的适应能力,并在训练中找问题,找对策。在训练中的小问题,在实战中都可能积累成致命的大麻烦。实战化训练,能细化到这一步,显然是对未来战争进行了深入思考。
  该部有一个规定,参加重大演习、打靶任务,官兵均是全副武装,防弹背心、头盔、防毒面具、防毒衣几乎是“面面俱到”。一套防弹背心、头盔有十几公斤重,但是每次演练都必须穿戴整齐。据副参谋长曹健介绍,这就是为了让官兵形成这种习惯。“平时训练不穿戴,战时就可能不习惯、不适应,最终造成弃之不用,导致增加无谓的伤亡。”这种细节,在训练中都做出了明确要求。
  就连如何选择阵地,机关都会做出明确的规定。聂笋介绍,阵地不能选择在有高草的地域,草很高说明根很深,这就说明下面有水,阵地偏软,一旦下雨,就容易积水,不利于作为导弹阵地。“最好是找不毛之地。以前选择阵地首先考虑可行性,能进入能展开,现在选择阵地,是由可行性向必要性转变,在这里抗击有利于发挥火力优势,哪怕这个阵地的进驻条件不太好,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进入。”
  这种“注重精细”的精神几乎体现在每一个方面。进入该部的自动化指挥所,除了大屏幕、自动化指挥系统等“标配”以外,记者还在指挥所的中央看到了一个少见的大型3D电子沙盘。该部在空军部队指挥体系中率先引入了这种3D沙盘。通过这个沙盘,该部辖区内地形通过3D画面一目了然。我方阵地、武器的杀伤区范围、敌我空情也都以非常直观的形式表现在画面上。这为指挥员决策提供了直观、快捷精确的条件。鼠标朝某一地域一点,该地区的遮蔽角等数据立刻出现在大屏幕上。曹健介绍,通过这个电子沙盘,阵地勘察时间缩短为传统图上作业的几分之一。
  机动是地空导弹兵的生命。然而,平时担负战备,大量作战车辆处于“重载停驶”状态,这种情况下,有些问题平时不易察觉,一旦长时间、频繁机动,就容易暴露问题,特别是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据聂笋介绍,以往在沙漠戈壁执行任务,路况较差,车辆容易爆胎,一直是压在官兵心头的大石。每次执行任务前,各级如临大敌,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召集司机反复搞教育、交代注意事项、反复组织理论知识考试,生怕发生事故。在去年的一次演习中部队数百台车辆驰骋大漠戈壁没有发生问题。原因很简单,出发前为每台任务车辆轮胎都充了氮气,配齐安全带,总计花费不到3万元。“我们把每个环节都细化了,并给出了&精益保障&的方案,花费不大,但起到了多少堂安全教育课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免除了数额巨大的野外维修开支,大大减轻了基层官兵的安全压力。”
  无独有偶,在那次演习中,军需部门也探索出了沙漠戈壁地区野战条件下社会化保障新模式,有效解决了饮食供应难题。军需科科长葛海洋告诉记者,该部分散部署大漠腹地,距离购菜市镇驻扎最近的营地有60公里,最远的有300多公里。此前,部队采购车跑一趟要一整天,肉类等生食运输途中容易变质,且占用的兵员多,行车安全隐患大,主副食采购一直是部队的“挠头事”。而在要求吃野战干粮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为了不影响演习,他们还精心组织了“试吃”,给有不良身体反应的官兵采取备份方案。
  部队还把这种注重细节的态度贯彻到了大纲的制定中去。该部参加了空军军事训练大纲的修订工作,将以前很多原则性的、模糊的细节问题确定下来。
  心中有全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从体系的角度来看,每一型武器有着不同的定位,每套战术战法也具有不同的效能。当各种武器与战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便能构成一张牢固的网络,而在这张网中,人与武器才可以发挥出最大效能。
  和平时期演兵的最大障碍,就是“左手”搏“右手”。尤其作为地空导弹部队,受战备、任务、阵地、训练、体制等因素无形制约,常常在相对独立的态势下练兵。这往往在实战化训练中制约了与对手过招的本领,并且思维也因此受到局限。而在现代战争中,任何单元火力都应在整体作战中才能发挥出威力。由此,给练兵者提出思考:如何把单元火力与整体布局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在未来作战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
  广空导弹某部在最初装备这套兵器时,曾面临这种困惑,如果单单把一件兵器放置于敌方的空袭体系下,训练越贴近实战似乎越无从下手――按照设计师的说法,这套武器系统是按照抗击第三代战斗机而设计的,并没有过多考虑抗击更先进战斗机的问题;而出于成本等方面考虑,武器系统的抗毁性能也十分有限。在面对当前先进、多样的空袭兵器面前,单套兵器不仅很难抗击成功,而且很容易成为对方攻击的目标。
  然而聂笋认为,体系是一个力量倍增器,把一种哪怕是稍微落后一些的兵器,置于一个体系中,那么它的战斗力也是单打独斗所无法比拟的。对手的体系也并非全无漏洞。即便是在发达国家的武器装备体系中,也并非全都是最先进的装备。美国的B-52轰炸机、俄罗斯的图-95都已经“廉颇老矣”,但是仍然活跃在各种演习中。“一种武器在体系中总是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关键是怎么运用。”聂笋认为,“单套装备抗击概率很低,那就多套装备集成抗击。在正面无法对抗时,我们还可以迂回抗击。”该部为了抗击某型高技术空袭兵器,发挥出体系作战的效能,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摸索出一套阵地部署算法,极大提高了对这种目标的抗击成功率。
  这种全局意识,还让部队善于找到紧贴实战训练的突破点,以点突破带动整体实力的提升。“尽管在技术上并非最先进的,但是由于制导体制的原因,我们的装备在一些方面也有&绝活&。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绝活&,又避免自身的缺陷,这就是练兵的切入点。”聂笋说。抗击某类目标,就是打赢未来战争所必须的突破点。从2007年发现兵器具有抗击这类目标的潜力后,部队一直就在申请空域进行研练。2014年,该部终于获得批准对某类目标进行抗击研练,在进行充分的演练后,一切就绪,“只差东风”。
  到了打靶前夜,靶场的领导和部队长见面,拎出了那个小靶标,半开玩笑地说,“这就是你们明天要打的目标,现在后悔还来得及。”这个靶标不仅比之前训练用的靶标还小,而且形状也不是训练中的标准球体,抗击的未知数更大,风险更多。打中了,部队的训练成绩也不会加分;没打中,就有可能是对前期论证的彻底否定。“一部无法抗击小反射目标的防空导弹系统,在未来战争中还有什么存在价值?”聂笋没有退缩。
  日,渤海边,庄业国指挥的导弹营将设想变为现实。从产生打小反射目标的设想到实现,可谓7年铸一剑。这一发弹,打出了部队与未来战场上强敌作战的信心。
(责任编辑:UM001)
原标题:训练VS实战:看广空导弹某部怎样“致命一击”
&&&&&&</div
军事热点推荐
令计划的独生子令谷在车祸中当场死亡…[]
军事历史精品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部落气球任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