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宿舍房,房子位置与丁字路口正路对着房子,路是我们项目部的进出的路。

4楼的南面主卧室窗户正对丁字路口好吗推荐回答:卧室着左右通行道路没问题着垂直路口风口风水说冲煞气流稳卧室需休息需要安静聚气保证身体健康进运势稳步升所着路口吉利化解首先卧室阳台放几棵盆栽自卧室内着主道窗户或者墙挂专门挡煞久遇五帝钱串风水解决种冲煞另外卧室晚定要窗帘拉三楼房间,窗朝东,正对着丁子路口,南北墙,想在北面墙种一排竹子,这样的风水好不好?推荐回答:窗户朝东房直冲丁字路口建议栽种竹或其树种风吹啪啪作响俗称鬼拍手即使栽种起化煞作用用其化解丁字路冲租的房子门在东,两窗朝西,窗外正对丁字路口的竖,请问风水如何?有什么化解方法?推荐回答:在窗台上摆放一对挡煞象。风水问题:我家大门外正对前面房子侧壁,厕所窗外正对丁字路有问题吗?如何化解?推荐回答:外面风水格局住户影响楼房风水格局要看房面布局再条直行马路属水房风水外行仅素决定房风水坏房能量场能量场形东西能量场越强、越祥、房主越利能量场坏由住房念决定房子正对丁字路口,建房能否安窗户推荐回答:房丁字路口建房能否安窗户——安窗安门行门玻璃窗玻璃反射效化煞红旗、红窗帘、红联、红灯笼都化煞红旗顺便牵涉问题关于何改造风水句诚实:风水要确认识现实田园风景家字画装表、物件摆放花草种植、物养植风水终作用能理诱导、理调节情趣培育良理诱导情趣培育决定良理素质完良理素质决定及其代功关健本风水间或替做风水14岁始即外闯荡知道定邪术研究定邪本信邪术觉些三烂东西用处极其限几十本信东西——书本家些书工具书、教科书、科普书、名名著本想信古、现代风水书二种说:圣贤书神清鬼伏避百煞压百邪圣贤书旺龙气、改宅运、旺财运风水书原句本没加字没减字原原本本摘抄供参考亲身体实实受益确改龙运、旺家宅、旺财运、百邪功用想要避煞解邪建议买些书存放家必处胜于任何风水布局胜于任何驱邪、捉鬼、画符、镇宅书:1、工具书2、教科书3、科技、科普书4、名名著红旗作用:风水放认妥家门口家适位置挂红旗1、红旗功胜利标志2、向往希望且实实希望挂面红旗树起种家民族信仰3、红解百煞邪气入鬼秽惧怕4、五团聚气胸邪念怕恶煞;娇艳庄严神圣窗户对面 大道好不好?我买个新房是16成的住在8楼,我的厨房和一个小屋正对着一条小区道口。这事好不好?推荐回答:丁字路口难道家厕所算风水宝文明哦询问:Lz定细相信实际您定喜欢考虑安装套西班牙圣岛新风系统能效解决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平、夜晚档(32w)超静音房污浊空气、油烟、异味都能效解决西班牙圣岛您打造呼吸房屋我住在二楼,上楼梯的门正对着丁字路,二楼的窗户,餐厅的窗户也开在丁字路这边,这套房子是不是不好,...推荐回答:丁字路应该没问题房算问题主要理问题请要担风水师请进:最近想买房,客厅和主卧的窗都是朝东的,应该说是东西朝向,外面有个丁字路,但不算正对着推荐回答:说朝向房坐北朝南主卧客厅都朝东影响 采光通风特别窗外着 丁字路口冲(平注意般发现凡路尽处着 门 或者 建筑般关着门或门前建类似屏风类遮挡用建筑建筑底部加高台阶通做目挡煞所记住门窗户能着 笔直路)展开全部下一篇:书房里的书桌摆放不要对着书房门或窗,尤其是对于那些还在就学的中低年级的孩子的书房尤为如此。因为房屋格局的关系,有些人买的房子一进门是正对着墙的,并不是一进门就看到玄关或是客厅等等,只留入一个小小的走道空间给人们进到房子里面。关于厨房门风水禁忌很多业主都不太清楚,厨房门对着卧室门好吗?厨房门正对着大门好吗?很多房型我们都很常见却不知道是否需要改造。今天小编就来给大酒柜一般出现在家居面积较大的住户人家,对于那些家里既有酒柜又有神台的,最好不要让酒柜正对着神台。公司前台风水的摆放是有规律性的,如果摆在正对着大门的位置的话,这样的摆设是错误的,至于错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现代家庭中,有很多厨房的设计都是正对着大门的,从风水上来说,大门正对厨房是个不好的现象,那么,大门正对厨房风水怎么样呢?餐厅与卫生间就功能来说完全就是两个极端,如果上卫生间的门正对着餐厅在风水上是相当不好的现象,下面是小编为你介绍的 餐厅对着卫在风水上冰箱代表贮藏、聚财之所,其性属水。水最怕火攻,水遇火易使家人感到身体不顺。镜子对着窗户好吗?介绍一镜子是不能乱摆放的,根据风水理论,镜子摆放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宅主的事业、财运、婚姻乃至健康等诸多方面。大门朝向风水摆设禁忌是如何的?大家知道在大门方面上摆设风水的吗?大门正对窗户风水又是如何?关于大门的招财风水摆件到底有哪些呢?拆迁中的记忆一秦关路、东横浜路和横浜路上 - 美篇
/&&&&拆迁中的记忆一秦关路、东横浜路和横浜路上
扫码分享到微信
拆迁中的记忆一秦关路、东横浜路和横浜路上
阅读 15357
Kiss The Rain ?? ?? - Yiruma
编者按:该美篇的制作素材文字和照片由儿时同窗一苇提供;部分文字修改和润色及史料的提供和照片编排由大兴坊老街坊丁哥、张哥等的鼎力赞助,也得到之刚哥提供许多珍贵的照片;一些名人资料及该地区的史料笔者借助百度进行了反复查证。秦关路的资料参考了朱鹰文2004年编导的《秦关路十号》纪录电影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在此特表示感谢!大兴坊、景云里过去的一些历史及趣闻逸事则来源于我们这批还健在的40后朋友圈。通过这次编辑还发现,大兴坊17号的建筑结构居然是上海市区十分罕见的绞圈房子二层楼结构的三合院。借助此美篇,笔者希望有关专业人士可以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供有关部门备案,以防止今后被误拆迁了。最后还特别感谢复兴中学已进入古稀的学姐竺姐和大兴坊的学长之刚哥日前专程为此文补拍了秦关路、东横浜路、横浜路最新拆迁现场照片,令本篇增色不少。所有这个地区百度卫星截图均由之刚哥逐张下载剪辑而成,令人感动不已!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了两个多月对相关史料的查证、更新、补充和修改,本篇已基本完成。但仍有个别历史盲点无法考证,如清末横浜路上的传染病医院所在补萝居花园的确切位置…。也真诚希望知情读者联系我们。编者将一如既往地将真实的历史奉献给读者!照片上部是3号线轻轨,右上角白色建筑物下面东西向红色顶建筑群是大兴坊;大兴坊下面是四座南北向红色建筑,从左到右,前三幢是景云里11-30号,第四幢就是大兴坊18号。这是一张珍贵的手工绘制的街坊分布图,涵盖了本篇所涉及的多伦路(窦乐安路)、吟桂路、东横浜路、横浜路等整个地区。绘制年代应该在抗战胜利1946年后,因为图中左上角已经淸晰标出市立复兴中学位置。而我母校复兴中学日伪时期一度为英美侨民集中营,1946年以后才命此名。下文提及的秦关路西端的德恩里、横浜路上的大兴坊,景云里里和横浜路7弄(东横浜路114弄1号)上海电信局仓库和宿舍,文彦坊,大兴坊西面的玻璃厂和对面的热水瓶厂,淞沪铁路横浜路段等都清晰地标出了位置。日前,小学同窗、街坊邻居一苇自四川北路秦关路进入,沿秦关路、横浜路步行至老宅进行了拍摄。沿途横幅高悬,瓦砾遍地。老宅弄堂对面的地块也进入拆迁进行时。看着这些照片,儿时的记忆却越发清晰起来…。我在四川北路一小幼稚园就读时,每天自己一个人上、下学,就是从这条路上往返。那时社会治安很好,父母不用担心5、6岁的女孩会被拐骗。这儿是秦关路东头,与四川北路联接。西头与海伦西路、东横浜路相接。秦关路是文革中得名,之前叫吟桂路。相传是一个名叫王吟桂的人出钱修筑的,后代子孙居住在此,起名为吟桂路。目前八十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该路曾经是条小浜蜿蜒流过,后被填平成路,是否就是王吟桂出资填平的已无法考证了。照片中是四川北路秦关路入口。秦关路长不过百米,一头联着繁华的四川北路商业街,另一头与东横浜路相连、可以走到著名的多伦路文化街和横浜路。
老一辈人说,当年日本驻沪守军就是从这条小路穿过横浜路,想偷袭驻守淞沪铁路从横浜路到天通庵站的中国守军。
最近核实了一下,根据闸北区(7) 纪实确有此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把矛头指向上海。
“民国21年1月28月,日军提出要中国军队撤离闸北,并要扩大日军陆战队占领区的荒谬通牒,未待答复,即于当日夜间,向闸北发动武装进攻。日清晨,日军分兵三路再次进攻闸北。一路由江湾路入天通庵路,一路由吟桂路(今秦关路)西进,一路由虬江路、福生路(今罗浮路)直犯北站。守军英勇抵抗。虬江路、川公路、广东街一带,均发生激烈巷战。”
秦关路因此而载入史册。照片左边是拆迁前的秦关路;右边是海伦西路。这是一个丁字路口。过了丁字路口,秦关路便向右拐,一直到与东横浜路相接为止。由于此路太小,且曲折拐弯的总长度地图上也无标注,估计也就百米多长。
秦关路可以说不是路而是一条长长的弄堂。而也并不是“里弄”、更不是“邨”,它是上海弄堂的另一种经典样式,仅就建筑格局来讲就是鱼龙混杂:一条秦关路上既有石库门,也有日租界时期的公寓洋房;有当年富绅自建的独门独户小连排,也有老百姓搭起来的小平房。《星期日周刋》记者戴震东评论为“它是混搭的草根弄堂,泥土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建筑群”,比较贴切。
秦关路一带的建筑风格也非常丰富多样,像是露天的博物馆。现在这一切都已随着拆迁进程而成为人们记忆了。
有“驴友”形容秦关路是“多伦路边上的一条小马路。说是马路,其实就是一条弄堂。同四川北路、多伦路相比,秦关路就像是小姐身边的婢女,一付“派”相,但沉淀了几十年的沧桑”,这样描述非常形象而又贴切。可惜这样有着浓厚老上海风情的市井文化区域又在地图上消失了一块,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历史资料之中了。拆迁前秦关路地区航拍照片。
照片中丁字路口淸晰可见,秦关路向右拐直通东横浜路,向左拐就是海伦西路。
这张照片中的房子除了右上角三幢以外,其他都列入此次拆迁范围内。该照片是前一张照片所拍摄的丁字路口那片建筑群行将被变成废墟。远处是四川北路上第四人民医院的高楼更加清晰。红砖建筑是“人見人不爱”的物业。尚有一点念想的是,大兴坊13号的老街坊山宝曾蜗居于此,今朝不知被派发到何方?
沿着秦关路往里走,弄堂很深,沿路上是连片的围墙,右边仅剩一栋两层楼的老公寓房的断墙残壁了。拆迁前样式有点像南洋的风格,开面很宽,二楼有廊亦有台。只是经年历久,看起来陈旧色衰。建于1937 年的培德里、积善坊等也都将烟飞尘灭了。基本没挪几步,便清晰看见多伦路鸿德堂的标志性的中式飞檐屋顶的两个角和大红柱子。
拆迁前的秦关路。依稀可见远处的第四人民医院大楼、近处的鸿德堂的钟楼。
多伦路鸿德堂建于1925年,为中国人集资建造。位于多伦路文化街59号,是上海乃至中国唯一一座中国宫殿式外形的基督教教堂,享誉海内外。也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标志性建筑之一,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国内外来宾纷至沓来参观访问。走到丁字路口,北面是秦关路10弄口的万源酱酒烟杂店,其位置恰好在秦关路的中点,当地人说这是一家百年老店,其实它是1937年开的。那年日本飞机轰炸上海,烟杂店的前身是一家茶馆店,茶馆店的杭州老板被轰炸吓得不行,用便宜的价钱抵给了在海伦西路上开酱园的启东张姓老板,杭州人便带着一家大小逃回了浙江避难去了。如今张老板已传至第三代手中,这个老板是个有故事的人。
幸好前几年曾经有部纪录电影,由年轻导演朱鹰文2004年编导的《秦关路十号》,详细纪录了这家店与秦关路上的昔日和今朝。但随着拆迁,地上建筑都将灰飞烟散了,但一切文字图片均成为宝贵的史料档案并且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就是秦关路10弄门口那爿老店的旧貌,卖烟酒之类。世道多变,营生照常。老板清秀白晳,其毌曾是这一带的大美人呢。今年是小烟杂店开到第78年,也可能是最后的一年了。站在秦关路中段向东方向回望:第一人民分院医院(原第四人民医院)新建大楼清楚显现。
上海第四人民医院7层大楼,于1920年日本人顿宫宽先生创办的福民医院,1949年更名为第四人民医院。至今已近百年了,是上海较早的一家西医医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儿科、五官科和产科都比较有名。住在附近居民孩子出生或生病一般都在此医院就医,医术精湛,口碑不错。目前是属二级甲等。
小时候生病时曾住在这7层楼的儿科内科病房半个月之久,那时是四川北路横浜桥山阴路地区最高的建筑物,视野开阔,我最喜欢站在病房(6楼)的窗口向外看四川北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和叮叮咚咚的有轨电车。
我和儿子都在此医院出生。最难忘的是1976年儿子出生时的主治大夫只知道姓倪,刚从“牛棚”中解放出来。我因胎位不正,儿子头冲上无法入盆,那年头剖宫产极少,一般来说都尽量顺产。三、四位女医生转了几周均无果,最后请出倪老先生,在我临产前半个月硬是妙手转胎,在肚皮外把个7斤左右的儿子臀位转成了头位,难产变成了顺产。这位老医生医术精湛闻名,类似这样的异常胎位难题只有他能解决。如果倪大夫还健在,应近百岁了。真想当面再说一声“谢谢!”。过了丁字路口的秦关路,到这儿得选择向左、向右了。去老宅,turn right。
从这里再倒走回去,往秦关路的另一头,那又是一片不同的建筑了。这里是丁字路口海伦西路285弄。
从秦关路走入海伦西路一带房屋结构就相对“推板”(差)了,是典型老棚户区的样貌。这一片最早是苏北劳工的聚集区,他们中不少是当年初到上海的黄包车夫和浑堂(澡堂)里的跑堂和扦脚师傅。当时的苏北人常常是一个人先到上海立足便又带出老家的一族人,几十年生根散叶。而今他们的后代不少也都搬离了此处,又换来一批新的异乡客。如今这片已经拆迁完,一片废石瓦砾。这里的居民也都享受阳光动迁政策后先后搬到新居。七拐八转的秦关路这次不用选。右边是垃圾箱,不算脏,还有更脏的。垃圾箱背靠的是大名鼎鼎的鸿德堂的后墙。
秦关路丁字路口往右下去,这里原先是本地乡绅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投资建造的两层楼独门独户复式公寓,那是一个标准的“U”字形建筑。从秦关路看过去,只能见到“U”字首尾的两栋门面房,再纵深走下去,这幢盘龙一样的建筑竟有20个独立门牌,规模不算小。每一户都是上下各两间,朝南主卧有阳台,顶层朝北有露台。它所仿效的是当时市中心最时髦的建筑样式。复式公寓的路对面则是几排很整齐的两层公寓房,看起来比复式公寓要大气一些,楼层更高,更阔,每户均是大幅近乎落地式样的红色的木窗框。这几排老房子是日据时期日本军官的家属宿舍。目前也仅剩下一片瓦砾碎砖,断墙残壁。叹这家绿叶依旧爬满墙头,惜主人已去,空惆怅!
行走过这一片,接下的这段便是清一色的石库门。拆迁中的石库门是该路上最大一片建筑群。目前已经人去楼空,一片狼籍。
这是当年本地的房产商所建,石库门最早是一门一户,这里的住户是这一带早期居民中最为富裕殷实的,以当时洋行的买办以及工部局的高阶职员为主。
至此,秦关路就要出头了。拆迁前的石库门建筑群风貌。
因为其建筑档次并不象徐汇、卢湾地区的石库门那样经典而更象是仿制品,故此不属于优秀建筑保护之列。我想这也是列为拆迁区的缘由。此时,已行至秦关路西尽头,与东横浜路相接。
青磚封门,不阻思念。拆迁前的秦关路44弄,又称德恩里,在秦关路西端南侧。我和一苇小学同学陈德美也曾居住在此弄,如今也不知迁至何处。拆迁前的德恩里秦关路44弄大门。
年著名作家沙汀()在德恩里13号居住过,后艾芜也搬来同住。建国后沙汀曾任四川省文联主席;艾芜曾任全国作家协会理事。著名作家周立波也曾在此弄居住,解放后曾任全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拆迁前的德恩里13号德恩里外靠东横浜路拐角,最早是家煤球店。我小时候家里烧的煤球都是到这爿店来买,老板都是送货上门。上海市普及管道煤气后这家店关门了,出租给外地人作菜场。目前这块建筑也不见踪影了。站在拆迁前的东横浜路秦关路口往北多伦路方向拍摄。
横浜路先于东横浜路于民国4年(1915年)而筑。而东横浜路则于民国20年(1931年)筑,因其在横浜路东,故名。前方远处是多伦路文化街,左边是五层楼。东横浜路和横浜路交汇处,该座院落有两块门牌:横浜路7弄1-5号,东横浜路114弄1号。
根据上文手绘地图所标示,该弄堂产业右边当年为四川北路海伦西路口的上海邮电局职工住宅,左边部分为邮电局仓库。拆迁中的东横浜路上(秦关路西端)硕大的"酱"字'特别醒目,一爿酱油店。只隔几步,还有一爿。同业竞争何其烈,迭格辰光,家家小囡啥人还没打酱油的经历?但不是个个有选择权,临出门,大人常叮嘱一句,叫侬去哪一爿买。我们印象中两爿店生意竟差不多,至今仍想不通是啥道理。
开酱园的老板姓张,在秦关路一带有三家门面,所谓酱园并不是做酱菜的店。当时上海鼎有名的酱油牌子有万通、万申,张老板便是做着两个牌子的酱油以及食用油代理生意。
张老板13岁从南通张謇所办的学堂毕业,因为懂一点英文,人又长得俊秀高大,便托人送到上海的英国洋行里给买办们打打下手,后来积攒了点钱便开了酱园以及前面丁字路北面的万源烟杂店。酱油店在秦关路西头与东横浜路相联的北面拐角处。动迁前紧靠该店有人搭棚做生意,蛮红火的,铁板炒饭喷喷香。
出了秦关路,穿过横亘的东横浜路,就进入了也是东西走向的横浜路。我和一苇居住的老宅就在横浜路63弄。此处的理发店照样开着。对面的五层建筑里也有居民在坚守。据说,尚有3%的人不领旧改的情,打着各自的算盘…酱油店面朝东横浜路,在东横浜路东面临街。站在酱油店门口向南看,右边十字路口树叶下就是上面提到的五层楼房!拆迁前的东横浜路一部分建筑群。拆迁前东横浜路,站在东横浜与横浜路十字路口向南海伦西路方向拍摄。东横浜路和横浜路交汇处的十字路口理发店煤球店向南拍摄,看左手边,对面右手边是杂货店!东横浜路和横浜路相交十字路口向南30米左右,站在东横浜路往北多伦路方向拍摄。左边是东横浜路80/82弄。该弄堂里50年代初有个横浜路小学,是私立学校。当时公办学校少,而且有年龄限制,私立学校可以早点入学。如今该弄堂也已拆得七零八落。我的一位中学同学曾住在此弄。恭喜他终于享受到了阳光动迁了。东横浜路80弄徳培里 1926 砖木二层 1400平方米 14幢;82弄兴立村 1948 砖木二层 1000平方米 10幢。东横浜路82弄2号,冯雪峰()年旧居(前门)。1949年6月冯雪峰携妻儿入住东横浜路82弄2号底层房子,直至1951年奉命进京担任新职。拆迁前的东横浜路24弄大陆里边门,建于1918年。该弄在3号线建设时已拆除一半,此次将完全拆除。
向南过了大陆里,东横浜路就到尽头了,与海伦西路相联接。
海伦西路原名士庆路,要比多伦路(1912年)晚,从1932年的上海地图上看,还没有士庆路,先有海伦路,海伦路修筑于1908年,而那时的海伦路叫欧嘉路,是一个英国人的名字。与现在的海伦西路还相隔一条四川北路。海伦路西路(士庆路)在海伦路西面,故命名,曾用名库伦路。
1954年,我去四川北路一小幼稚园上学时经常沿横浜路绕道东横浜路-士庆路-四川北路去学校。而士庆路改为海伦西路的确切年份尚未查明。
小小士庆路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日军总司令松井在增援部队补充后,于9月29日晨下令海陆空三军全线总攻,限3日内占领闸北。30日晨6时45分,日军先用数十架飞机轰炸,继用大炮狂击。日军陆战队沿北四川路各路口向闸北猛攻。8时许,日机投掷照明弹3枚,作总攻信号,日舰齐向闸北开火,遭守军还击,日军死伤无数。30日晚9时左右,日军坦克10余辆,掩护步兵一联队,由北四川路向士庆路、虬江路、西宝兴路及东宝兴路一带进犯。守军即以手榴弹、迫击炮还击,日军被驻沪守军击退。
海伦西路139号(四川北路口)还保留一幢三层高的原上海长途电信局大楼。
该建筑物于1942年6月建成,3层混凝土建筑(1979年顶部加盖第4层),上海电话总局与所属长途台迁入,侵华日军经营的华中通信株式会社于 占领,直至抗战胜利后日,国民政府统一经营国内有线及无线电报、长途电话及原上海电话局营业区域内的上海市内电话业务并管理上海全市的广播电台。上海电信局与同时恢复成立的国际电台同属交通部管辖。1949年改为上海邮电部管辖的上海电信局,1956年7月恢复为国内长途电信局。至1949年底新中国成立时员工已达2382人,开放有线、无线直达电报电路67条,长途电话电路41条。如今上海长途电信局已经改名为上海电信有限公司北区电信局。
当时电信局仓库分散设在东横浜路114弄、横浜路35弄景云里等地。景云里还有电信局职工宿舍,便于三班制职工上下班。东横浜路122弄9号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年旧居。
1942年内山夫妇迁居东横浜路松桐里(今横浜路122弄)9号。日,内山夫人在上海病逝。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0月23日内山书店被国民党当局接收。10月内山迁回千爱里3号居住至1946年4月。1946年 10月内山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并与木刻家合影。1947年9月内山参加由许广平主持的鲁迅墓整修工作并一起致祭。同年12月国民党当局强制遣返内山等旅沪日本人归国。回到东京后的内山完造仍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1950年参加创建日中友好协会。1952年声明反对日本政府与台湾当局相互承认。1954年参加接待新中国第一个访日代表团。1959年,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脑溢血病逝于北京。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万国公墓(今宋庆龄陵园)。横浜路东起东横浜路,西至青云路,长626米,民国4年(1915年)筑,因俞泾浦流经此地段习称横浜,故名,沿路为住宅。被西头3号线轻轨和宝山路一分为二,习惯上称为路东和路西。路东为虹口区地界,路西为老底子的闸北区,现在划拨给静安区了。
站在横浜路烟杂店门口,向东边眺望,前方可清晣看见第四人民医院高楼顶。站在东横浜路与横浜路十字路口向西轻轨3号线方向。左边一个红色“停”字牌的位置是原烟杂店。这一堆废墟,之前可是横浜路上最早的烟纸店。且自始至终,主业不变。伊有二块门牌号头:东墙一块,东横浜路X号;北墙一块,横浜路X号。这就是上文提及的拆迁前东横浜路与横浜路拐弯的烟纸店。笔者最近查阅了有关资料:1,《上海历史-虹口区志》大事记:宣统二年(191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2月26日) 中国公立医院在横浜路补萝居花园创办,收治鼠疫、天花、白喉、猩红热等传染病患者。2,《清末地方自治与城市近代化》一文中又记载"上海在1901年流行鼠疫。绅商沈敦和"乃自谋立医院",绅商张子标愿将自己经营的宝山境内补萝园捐出,供修建医院,"自医院开办,鼠疫遂熄&。"沈敦和还与任锡汾、施则敬等联合中国各绅董及一些外国友人,创设"万国十字会"(后称中国红十字会),救护伤病者131177人,救济贫困者225128人(注:《上海县续志》第2卷,第47页。)"3,《上海卫生志-大事记》记载:闸北绅商在天通庵商公所西首补萝园(今西江湾路花园路西)创办了中国公立医院,专门收治传染病鼠疫、天花、白喉、猩红热等传染病患者,院长沈敦和。但是,补萝居花园作为专治传染病的中国公立医院是宣统二年1910年,而横浜路修筑是1915年。因此,横浜路上曾有补萝居花园的确切位置无从考证。站在烟杂店前红色“停”字牌位置向西方向拍摄。左边的那排房子均在拆迁之列。将一直拆到文彦坊,包括文彦坊。看到"旺季饮食店"了吗?
顶顶早辰光格搭是老虎灶。所谓老虎灶,就是用乡下人灶头烧开水可供应周边居民。泡开水,目前象阿拉这批6、70岁的人啥人不晓得?但侬晓得老虎灶还有汰浴哦?夜快头布拉拉,里厢摆只木桶,就可以淴浴了,迭爿店就有。当时大家都烧煤球炉,用煤球炉烧开水不合算,泡一只五磅热水瓶只要一分钱。随着管道煤气送到居民家中,老虎灶就淡出居民生活了。老虎灶是江浙一带的古老传统。实际上是供应热水的灶头。也有解释为因灶头形状而得名,因为有一个翘起的“尾巴”和灶头。也有其他传说,在此不细说了。
未能保留旧照,借用他处,似曾相似和熟悉!
老虎灶泡开水场景景云里为横浜路35弄,1一30号,三层砖混结构,石库门,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根据编者反复查证:应分为两期建造。第一期是1一10号,沿横浜路街面,时间估计与隔壁大兴坊同期1922年前后。年在横浜路45号已经是原白鹅绘画补习学校(白鹅画会)旧址。(下文中提到)第二期是1925年建成,是目前保留的三排石库门建筑11-30号,按6、7、7幢分布。
该弄的产权也分为两种:1-10号为横浜路房屋管理所,11-30号为上海邮电局(原士庆路171号交通部电信局)物业。据目前还居住在这里的七十多岁的老住户讲:“解放前一直沿袭至今(具体那一年不清楚),但是当时17-30号是邮电职工(包括好几幢集体宿舍),而11-16号大概是邮电倉库没住人。而以前的集体宿舍从解放前就陆续搬出直到解放初(大概50年左右)已全部搬出后分配给邮电职工家庭居住了。而最早住进景云里的是抗战胜利后從成都、重庆回到上海的几户人家”。目前这些人如果健在都要近百岁了,第二代也在70-80岁了。因此,目前大多数是第二、三、四代居住在此。
11-30号是坐北朝南的3排三层小楼,是上海很普通的石库门,花岗岩门柱黑漆铜环大门。底楼客堂落地长窗,后门底楼为灶披间,2楼为亭子间,3楼亭子间原为卫生间,上面为晒台。
虹口区人民政府 批准景云里的历史遗址纪念地标誌牌。景云里东头的1一3号这排房,拆迁前的全景。解放前是日本人的福民药厂。这向东东横浜路方向拍摄。
拆迁前的景云里对面一排房子。向3号线方向拍摄。儿时记得做过医院,好像是产房,墙上画着挺着大肚的孕妇。
1929年,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结晶海婴就诞生在景云里对面的医院。景云里东头的1一3号这排房子,目前已经全部拆除了。从东向西拍摄。拆迁前的景云里弄堂口。
年,弄堂里先后集聚了鲁迅、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批文人。“景云里”承载的文化之重足以支起一个时代精神的杠杆。他们在这里倡导左翼文化,构建文化理想,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景云里由此成为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里。
景云里4号。1928年9月,陈望道先生创办的“大江书铺”设址就在此地。
陈望道先生(7.10)中国著名教育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共产党宣言》第一位中译本作者。1949年解放,首任复旦大学校长。
1928年9月,陈望道、施复亮、汪馥泉、冯三昧等人合作成立“大江书铺”,由陈望道任经理,施复亮任编辑主任。书铺主要出版文艺书刊,出版过包括陈望道、鲁迅、茅盾、丁玲、冯雪峰、沈端先等在内的众多作家的作品,成为当时上海左翼文艺运动的一个主要据点。并创办《大江月刊》与鲁迅主编的《文艺研究》季刊。景云里10号。
周建人先生()1926年左右入住景云里10号。1921年10月,经鲁迅等荐介,周建人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先后达23年之久。年,叶圣陶()、冯雪峰()、茅盾()等先后居住在11号。
1927年沈雁冰因躲避通缉,秘密住进景云里11号。他足不出户,蛰居10个多月,在苦闷和彷徨中创作了《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三个中篇,在这里他开始用茅盾作为自己的笔名。景云里11号后门,三块名人故居纪念牌:叶圣陶、冯雪峰、茅盾1926.11 景云里14号曾是上海市总工会短期办公旧址。
日,上海总工会召集各区100余名工人代表开会,议决总工会公开办公,委员长由汪寿华代理,定横浜路景云里14号为公开办公处。12月8日,上海总工会第四次被查封。11月11日,各产业工会代表2000余人前往总工会会所,他们把门口站岗的警察看管起来,自行撕去封条,打开大门,然后排成游行队伍,沿途高呼口号,燃放鞭炮,将桌椅用具一齐送到印刷总工会会所,作为上海总工会临时办公处。周建人1927年后搬入18 号。
不久,隔壁景云里17号空出,鲁迅喜欢它朝南又兼朝东,在日迁入17号新居。为图两家往来方便,在17号与18号之间打通并设一木门,仍从18号后门进出。1928年秋起的那几个月里,鲁迅象蚂蚁一样在17、18号之间搬来搬去,他空下的23号留给柔石租了。景云里23号。
鲁迅先生()日从广州来到上海和许广平住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长耕里的共和旅馆,5天后搬到了景云里23号。当时茅盾,叶圣陶和三弟周建人都住在此弄。1929年柔石()到上海后鲁迅把此处让给他住,搬进了当时住在18号的周建人隔壁17号。柔石在年一直居住在这里。在鲁迅的指导下,他在景云里写出了《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并担任了《语丝》的主编,又与柔石合作编辑《朝花周刊》(后改为旬刊),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柔石为左联五烈士之一,日被国民党政府杀害。郁达夫曾是左联发起人之一,日被日军在苏门答腊杀害。1952年被授予革命烈士。年,鲁迅先生在景云里23 号寓所内拍摄。横浜路38号,景云里对面。
现已查明,留美上海人笪耀先先生早先入东吳大学攻读法学,后留美华盛顿大学攻读商学管理学士,于1924年4月被美国卡拉玛素纸业公司作为商务代表派回中国,并在当时的横浜路38号创建了协新国货玻璃厂。1925年9月聘用技师生产出中国第一只麒麟牌2磅热水瓶。 当时9月17日-9月25日上海《申报》连续登了半个月广告。开创了中国热水瓶工业之先河。由于笪先生制定了以销定产的策略,后又被美国公司召回,因其继任者不善经营,1930年以后就淡出中国市场。1926年粤人梁伯枝创办的光明电器公司原生产玻璃灯泡,为了抵制日货,以现代企业生产和推广了“热心”牌热水瓶。此后国内民间资本纷纷进军保温瓶行业,保温瓶行业成为中国一个重要产业。拆迁前的景云里对面的文彦坊。横浜路58弄 旧式里弄 1937年 建成,砖木二层 5幢 810平方米。其"芳名”很符合上世纪20,30年代集聚在这附近的文人墨客的口味。
文彦坊内的小楼。这是拆前的文彦坊前的横浜路,小商小贩云集,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这排洋楼在景云里和大兴坊之间,曾经在二战期间住着几家犹太难民,上海解放后陆陆续续搬走了。当时虹口区为犹太人主要避难场所。
据大兴坊丁哥回忆,至今还记忆犹新:“有一位犹太人,约70岁穿一件黑衣斗蓬,戴顶黑礼帽,其下巴下有一根长黑毛,样子凶煞!一天他叫了辆黄包车朝宝山路"开"去,当时我们都是七,八岁的男生,从车后面吊住车帮,他馬上用斯迪克敲我们的小手,于是就记住他了。犹太人並不个个亲和,也可能那时已过"难民"期。这批难民似乎是东欧的,解放前后陆续回国了。”横浜路45号原白鹅绘画补习学习(白鹅画会)旧址,由画家都雪鸥、陈秋草、方雪鸪、潘思同等人于年间创立,是上海最早的职工业余美术学校。会址初设于横浜路45号。坐落在横浜路景云里和大兴坊之间的小洋楼,紧靠大兴坊一墙之隔的院子叫“黄家花园”。
1959年大跃进时代,里弄办过幼儿园,将黄家花园的住户迁至大兴坊18号大院内。而我家当时住在18号底层。1959年1月被里弄干部动员迁出,底楼两家、楼上一家先后被动员搬出,但幼儿园仅开了几个月因场地太小,就又搬到黄家花园。
花园洋房毗邻大兴坊的一间屋内老早辰光设有公用电话间。阿拉小时候从开着的木制百叶窗内望去,两台公用电话机放在窗口下的桌子上。打电话时只要手从窗口伸进去拨电话机转盘就行。小时候经常听到电话间阿姨手拿喇叭喊叫传呼电话的声音。弄堂里调皮的男生都会跟在传呼间阿姨后面边跑边学着喊,如"王家姆妈电话!”“李家爷叔电话!”沿横浜路继续西行,过了景云里,站在黄家花园门口转身向东望去,可隐约可見第四医院大楼顶。拆迁之前百度上的截图。大兴坊门口向轻轨与对面拍摄。上世纪40年代是丰盛热水瓶厂。70年代为工业玻璃四厂职工宿舍,如今不属拆迁范围。大兴坊是横浜路63弄。目前可供查阅资料圴描述为建于1922年的旧式里弄建筑风格,弄口牌坊上也标志为1922字样。但根据弄内现存18幢建筑物的风格来看,反复查考,笔者认为1一10号应建于1922年,建筑风格介于新、老式里弄结构之间。最近一位年纪82岁的老邻居时敏姐从网上看到此美篇(解放前曾住在大兴坊7号),提供了当时7号有电话和煤卫设施的信息。(后因人口激增,住房紧张,有些号头里将抽水马桶敲掉改为住房)
因此,按照目前上海市住宅房地系统划分规则,1-10号应属新式里弄住宅。11一18号与一墙之隔的景云里11一30号石库门建筑群可能于同一时期建造,大约在年。建筑风格也属石库门,花岗岩门柱,黑漆铜扣大门,砖木二层 ,前有天井,后有亭子间和混凝土浇筑晒台,唯一区别是景云里是三层石库门,有卫生抽水马桶和电话,属新里,而大兴坊11-18号(17号除外)是二层石库门建筑,无电话无抽水马桶,属旧里结构。从上海地区马路弄堂号码的编辑规律来看,大兴坊为63弄,西边紧挨的菜场昔日热水瓶厂为75号。两者之间应还有74号,记忆中的编号为63弄1号甲,为我小学同学的住所,那时我们每天放学都在一起玩耍。因此,当时修筑横浜路时大兴坊仅有1一10号也可以佐证了。
大兴坊目前有18幢建筑,总面积1500平方米。
小学同窗一苇住在11号,我曾经住在18号大院内。我出生于此,10岁搬离。
随着时代的变迁,老邻居后来大多也陆续搬离。但共同的回忆使得他们之中有许多人仍保持联系,谈论的话题,常常是发生在这里的过去和现在、或将来的故事。清晰可见的门楣上“大兴坊1922”字。
据《上海历史-虹口区志》上披露,"四一二”后于日中共在大兴坊成立了“全民通讯社”。同年8月茅盾入住景云里11号避难,10月鲁迅和许广平入住景云里23号。
右边红砖小洋楼就是犹太人曾经居住的黄家花园。可惜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如何时建设,原主人是谁?什么样的建筑风格,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大兴坊弄堂口原先东面有个烟纸店兼管弄堂口大门和弄堂内路灯开关,因为弄堂通多伦路201弄的后门是常年锁住的。
老板姓徐,有3个儿子2个女儿。我们小时候进出都会在烟杂店朝橱窗里张望,大人一般会差小孩去买肥皂、草纸、香烟自来火等。有时多余一分二分老板娘就說「買幾只橄欖吃吃。」
老闆老闆娘很和氣,平時9,10點就關大門留小門,再晚就鎖門了。記得我們小時候半夜去第四醫院掛急診,去回都要把老闆從被窩里叫出來,從來沒有見他發過脾氣。有时弄堂里居民大人上班,小人生毛病,老板娘就会帮忙带到第四医院去看病。小人就在自家门上写"大人不在,弄口小店老板娘陪我去四院看病”。那时邻里关系十分和睦。
大兴坊召开居民大会都是由徐老板一手摇铃一手握着喇叭喊,通知大家开会。大多在11一13号前水泥空地上。
最令人惋惜的是“文革”初期徐老板就因会几句“洋泾邦”日语被污蔑為“日偽漢奸”,含冤投河自盡。後來這爿小店就關了。他家其實一向安分守已,為人厚道,有目共睹。
徐老板的儿子大龍、小龍今不知何在?大女兒幾年前還有人見過,小女儿也不知是否安好?目前巳修整一新的大兴坊前弄堂。左边1一10号,右边是与景云里的隔墙。转弯后是11一18号。
大兴坊解放前的住户以小老板、私人医生、职员居多。还有一部分为46年抗战胜利后随国民政府接管上海而进住的中央银行的中高级职员。由此而推论,抗战期间有相当一部分东洋人居住在此弄,因此,东洋人遣返回国后有大量空置房屋被政府征用。1995年,由陈逸飞执导的电影《人约黄昏》曾在大兴坊取景。当时大兴坊南起横浜路北至大兴坊18号临时封闭,本弄以外行人一律不得通行。拍摄经过:一辆黄包車進入大兴坊后到10号门口停住,車上下来一位头戴白色礼帽的男主人公(梁家辉飾),踏上10号门前台阶,逕自入内到罗家即电影中的女友家“小歇”后接女友同往。在电影中“大兴坊”1922 大门牌楼巍然屹立!大兴坊从此被上海人所知晓。
大兴坊13号,山宝一家曾住在此。13号后就是17,18号。而且这几号房型均各异。我小时听老人讲"八一三”这里扔了一颗炸弹,把14一16号前院与前楼炸毁了,幸存灶披间与晒台。从结构上看,这部分是钢筋水泥现浇的,确实能抵抗一些炸弹的破坏。重修后门牌号也为13号。因此,大兴坊有两个13号门牌号头,而14,15,16号门牌号头则随着炸毁而消失。照片中的楼梯就是通往晒台的,小时候我曾上去玩耍。
最近查了一些资料,当初炸弹应是驻沪守军为了炸虹口日军司令部而扔的。
据曾住在大兴坊13号的小学校友淘淘的时敏大姐回忆: 13号里故事很多,当年住的好像是72家房客。有上海人,昆山人,嘉兴人,宁北人,福建人,山东人,苏卅人等。
13号前和17号、18号所围成的一大块空地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从1一18号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聚在这里玩耍。大兴坊原来没有树,泥土地上挖几个坑,可以白相玻璃弹子。17号门口的水泥地上,一定还能看到打菱角留下的小凹坑!打弹子、刮香烟牌子、跳橡皮筋、跳绳子、抽“贱骨头”、玩“我们都是木头人”、捉强盗、捉迷藏、造房子、掼结子…,这些游戏都是当年的我们最爱。,在上海四川北路2121号(黄渡路口、东江湾路1号)有一座黃褐色的城堡式建筑,那就是当年的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舊址。正对多伦路口。地理位置与横浜路大兴坊间隔并不远。
此建筑始建於1924年,占地約6130平方米,四周為辦公樓、倉庫,中間是2200平方米的操場,整个建筑,远观如航行在海上的军舰。抗战期间,它是日本侵略军在沪的大本营。这是当年上海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旧址历史照片。
据百度查阅:
清同治九年(1870年),日本人开始侨居上海虹口地区,同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开始在虹口区内越界筑路,虹口地区被非正式地纳入公共租界管辖范围。
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原英、美公共租界改称上海国际公共租界,日本等国开始参与租界管理工作。次年,公共租界被划分为北、东、中、西四区,日本侨民在北区和东区占有优势地位。同年,日本人在虹口组织上海义勇团日本队,作为自卫组织。宣统二年(1910年),日本在虹口地区的侨民人数超过其他各国,位居第一。
日,五卅惨案爆发,日本借口保护侨民,于6月9日派遣海军陆战队抵沪,入驻虹口地区正式进驻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日,驻虹口日军挑动“一二八”事变,自照片中的海军陆战队总部出发进攻闸北,同十九路军激战。3月,停战。7月6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决定将虹口越界筑路地段交还中国,被实际占领当地的日本军队拒绝,此后,虹口地区即被称为“上海日租界”。
日,日军以有水兵被害为由,跨过租界边境布防,遭到上海市政府的抗议。日,上海市区内中、日两军发生小分队之间的冲突,淞沪战争正式爆发。当夜,蒋介石下令对虹口、杨树浦日军攻击。14日晨,中国空军轰炸虹口日军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和公大纱厂,炸伤日军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虹口日租界成为战场。8月20日,张治中部占领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不久,随着日本援军到来,战场情势逆转。11月12日,日军完全占领上海,公共租界也被迫承认日本对日租界区域有着完全的管理权。日,日本完全占领苏州河以北地区。
编者还查阅百度,“上海正是台风来袭,冒着台风,在中国空军三架战斗机掩护下守军轰炸了日军司令部”,“效果不好”,因为“250公斤的炸弹威力太小,无法炸毁日军司令部的水泥钢板墙。”
因此,可以认为因气候恶劣等原因,击中横浜路大兴坊14-16号,18-20号那两颗炸弹确实是这次轰炸误投的,所幸威力不大,所造成的后果也的确不太严重,没听老人说有什么伤亡。从大兴坊11号向后面拍摄一角,照片中弄堂正对着的红色门楼是17号。
左边是大兴坊从11号到13号外景。右边前边墙内是景云里,后边是大兴坊18号,均为石库门,二层砖木混合建筑物。但是,11号石库门有厢房;12,13,18号石库门都没有厢房。内部建筑风格各异。转角前右边高墙内是景云里。转角后是大兴坊17,18号远景。
曾居住在13号82岁的时敏大姐讲解放前17号是马宝山面包厂,临近解放该面包厂关闭了。
但据我近日查阅相关资料,解放前有马宝山糖果饼干厂而没有马宝山面包厂,解放后并入益民食品四厂。
马玉山、马宝山是广东香山(今中山)人,都是著名的南洋华侨和企业家,他们先后创办了香港马玉山糖果饼干公司、中华国民制糖公司和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并且都发行过股票。日,马玉山在上海南京路37号开设的上海马玉山糖果饼干公司开业,孙中山题赠“脍炙人口”匾额一块以示庆贺,并且亲自出席了当天的开幕仪式。上海马玉山饼干糖果公司先后在虬江路设立工场、在北四川路和福州路设立分店。估计离北四川路近在咫尺的大兴坊17号可能是马家的一个加工场或职工住房。最近丁哥在姊妹篇《大兴坊,最忆老宅》中说17号解放前居住的大多数为外贸公司职工。而马宝山糖果饼干厂注册地在香港,这也得以佐证17号是马宝山糖果饼干厂职工宿舍的信息的可靠性了。17号建筑型式有別于大兴坊其他门牌号头。这是环南、北两面厢房和西面正屋,为二层建筑。从南面大门进入是南厢房。居民都从东面小弄堂边门(建筑上称为仪门)进出。南面裙房外墙上有一个仿石库门建筑的大门,南厢房面朝天井也有窗有门与西面和北面厢房结构相同,砖木混合结构。记得小时候去串门时全是红漆涂面的木楼梯木地板木门木窗,只有墙是砖砌的。
大兴坊17号大门门厅据我儿时记忆曾被用作住房。门厅内住着姐妹俩,被称为“老小姐”。(旧时终身未嫁的女人的别称)俩姐妹均是医院护士,很受人尊敬。现在这间厢房目前作为居民活动室并未住人。为什么目前没人居住?传说是从风水角度来看,大门对大路主凶。且门楣上方原先的八卦型窗不知何时改为四方形了。也许是两位老小姐无后,此房间被房管部门收了,而后无人愿意居住。(见前一张照片)这是三面围屋一面高墙围合的中央天井,水泥铺地,地上面花纹至今清晰可见,可以接收阳光(見照片)。
根据笔者最近查阅相关资料,这种建筑形式实际是上海地区留存不多的绞圈房子结构,在市区内更是少见。这种由四合院而变成三合院,在第四面筑高墙留仪门以保证其安全性私密性,多为二层楼结构,最后演变成石库门建筑,都归属于绞圈房子结构。想不到小小大兴坊内有这样的建筑古董。
资料记载“四合院的绞圈房子一般是单层的,而三合院的绞圈房子往往是双层的,其中也与乡镇发展史有关。”这是从篇尾航拍照片大兴坊区域中截取的,图中右上角凵型红色屋顶就是17号。左下角是大兴坊18号红色屋顶,右下角的绿色部分是13号和17号、18号前面的空地。
从空中俯瞰,17号三合院绞圈房子结构一目了然。这是摄于2008年的大兴坊18号前门,我的童年在此高墙大院内度过。每当经过这扇大门或看见这些老照片就勾起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当年我们5家孩子们逢年过节在院子里载歌载舞欢庆春节,庆祝抗美援朝胜利,堆雪人打雪仗等情景历历在目,小时候还在院子里建猫公馆狗別墅…,纪录了满满的一个童年世界!
底楼是个两家人合用的大院子。院内有两个花岗岩石条凳。我小时候听老人说,”八一三”掼的 另一颗炸弾在这个院落前门,炸坏了围墙和大门。后重修时将3个门牌号围成一个院落,并将与景云里相邻的小弄堂也一并围入,统一为18号,院子面积相当于同期一个门牌号石库门天井面积的9倍多。残存原花岗岩石库门柱墩子和门楣被利用做成了石条凳子。小时候我们夏天都坐在上面纳凉休憩。院子里东南墙角母亲砌了个小花坛,种花、丝瓜、南瓜之类,成为我们儿时植物学启蒙教育实践地。
1959年1月我家被动员第一家搬出,里弄干部征用的理由是18号大院子可作为幼儿园活动场地。后底楼罗家二楼辛家又陆续搬走。但是幼儿园开办了没有多少时日又搬到横浜路上的花园洋房,即上文提及的黃家花园内。
照片中是大兴坊18号后门和多伦路201弄之间是窄窄的约1.5米宽的夹弄。图片左边是多伦路201弄。
那时18号楼下是底层两家的公用厨房。现在己经住满人了。
17号北墙与多伦路201弄之间的夹弄与18号后门为同一平面。但因17号没有北后门,因此里面是泥地,终年杂草丛生,两边墙上爬满爬山虎,偶尔还可以看见小壁虎。一到夏天,孩子们都到这里来捉蟋蟀、蝈蝈,是一个大兴坊孩子们的“百草园”。1958年之前与多伦路201弄隔墙上有扇木门,常年锁住,门上有扇小窗。大跃进年代拆了木门、打掉了隔墙,扩大了孩子们的活动圈和眼界,便捷了大兴坊居民生活,去多伦路、四川北路的距离大大缩短。但近些年,治安管理原因,该墙又重新砌好,安装了只能一人通过的铁管焊接的旋转门。见照片。旋转门后是多伦路201弄。大兴坊与祥吉坊之间有红色雨蓬处原是热水瓶厂,横浜路75号,现在是艺家精品酒店和集贸市场。该厂与大兴坊仅一墙之隔。5、60年代10号张哥家的亭子间窗口下可以看到工人吹塑火红的玻璃热水瓶胆。
1969年12月,上海三次火灾(文化广场付之一炬),工玻四厂也遭此厄运且殃及大兴坊居民。对当时救火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家住11号的一苇家也损失惨重,后来里弄召集开会让大家顾全大局,说工厂是国营的,国家损失更大,象征性每家补偿一点了事。要是现在,没那么便宜了。真是今非昔比!该艺家精品酒店所在位置上世纪40年代是艺中玻璃厂,马路对面是丰盛热水瓶厂。具体哪一年建厂尚未查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横浜路75号热水瓶厂着火前已改名为工业玻璃四厂。1977 年工业玻璃四厂和秦皇島玻璃研究所合作成功试制了中国第一条5吨的浮法玻璃生产线。何时改为工业玻璃四厂至今尚未查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和工业布局合理调整,横浜路75号工业玻璃四厂也被兼并重组为精轮工业玻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搬迁到虹口区安汾路。原生产场地一部分改造为菜巿场便利了周边居民生活;另一部分改建成酒店。
2015年上海精轮工业玻璃有限公司后又被重组为上海锦轮工业玻璃有限公司(注册地:宝山区长逸路)横浜路西头靠3号线轻轨的祥吉里也属于非拆迁范围。祥吉里为横浜路89弄甲支弄 ,建筑风格为旧式里弄 ,建于1948年 砖木二层 1幢 190平方米。从祥吉里向北穿过建于1932年的89弄瑞芳里与多伦路201弄小区相连通。3号轻轨线1997年3月开始在凇沪铁路原址上建设,历时3年多于日通车。
1997年6月,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开工建设,利用老沪杭铁路内环线和淞沪铁路架空进行改造。该项建设工程被列入上海市重大工程。 日,一期工程试通车,设19座车站路线,路线总长达24.97公里。通车仪式在石龙路站举行。 我小时候的淞沪铁路上火车开来的实景。淞沪铁路与宝山路段平行,将横浜路一分为二。我和一苇就读于铁路西面宝山路上的宝山路小学 ,小学六年,每天至少要跨越铁路2次,我们经常在铁道枕木上跳跃玩耍。火车每天要经过道口N多次,白天影响行人车辆正常通行;夜深人静时火车与铁轨磨擦声、鸣笛声一直扰民。我还记得每当火车通过道口时,孩子们会数火车的节数来消磨等待交通中断的时间,最长的货车有50多节。上海淞沪铁路的前身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吴淞铁路,日江湾段正式通车时,初次通车时间日,重建通车时间日。拆除时间1997年。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日,从天后宫北(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8月3日,因碾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10月24日,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并于次年10月予以拆毁。1897年,盛宣怀重建该路,日通车,全长16千米,设有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三民路(今三门路)、高境庙、何家湾、蕰藻浜、吴淞、炮台湾9个车站。当年铁路的开通后,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淞沪铁路东侧向北陆续建成北四川路(四川北路)、窦乐安路(多伦路)、施高塔路(山阴路)、狄思威路(溧阳路)等多条越界筑路以及虹口公园等公共设施,形成一片中等档次的社区。而铁路沿线两侧都是简陋棚户,住的都是贫苦人家和拾荒者。铁路沿线垃圾遍地,小时候我们偶尓还可见死婴。后来随着铁轨拆除棚屋也一并拆除,环境得到彻底改变。本篇到此暂告段落,3一5年后,新生后秦关路、横浜路将会给我们这批40后的年轻老人带来惊喜和感动!那时笔者将作下集呈现给大家!编后记:本篇公开发表后得到很多很多关注和点赞,还有一些儿时伙伴、大兴坊曾经的街坊、居住在这个地区的网友、尤其是宝山路小学的校友淘淘和时敏姐姐对相关史料热心地作了补充和修正,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诚挚地感谢!衷心地欢迎更多曾经住在大兴坊的街坊们请主动联系我们,加入我们“大兴坊邻居朋友圈”,让我们共同回忆共敍友情并为本篇内容提供更多更珍贵的史料点滴,不断地丰富此美篇更加真实地记录反映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同时也期聁更多的读者来关心关注这段即将逝去的历史记忆,我们也将尽最大努力来丰富完善这段真实的历史以此美篇示后人!
阅读 15357
打开美篇查看全部评论
美篇书,圆你一个出书梦!
&nbsp2351611
红楼梦里情商最高的人——贾母&nbsp8079
她是名门贵族之后,一嫁汉奸,二嫁白人,终成一代传奇。&nbsp66728
谁说林黛玉不懂人情世故?&nbsp14547
为什么你的孩子必须上大学?&nbsp134179
原配们,看看王熙凤是如何斗小三的吧!&nbsp4316
薛之谦|感情可以暧昧,钱财却要分明&nbsp24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子进门对着卫生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