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款横版忍者跑酷游戏ps1横版过关游戏 1p好像是个咒术师,2p是把武器,能无视地形随意

过关的游戏 我记得开始好像是 1P 好像是个穿盔甲的战士 2P 好像是个狼不是狼就是狗_百度知道
过关的游戏 我记得开始好像是 1P 好像是个穿盔甲的战士 2P 好像是个狼不是狼就是狗
横版过关的游戏 我记得开始好像是 1P 好像是个穿盔甲的战士 2P 好像是个狼不是狼就是狗
游戏一开始 好像是宇宙飞船坏了
坠毁在地球上
这个游戏好像可以2段跳
攻击方式很像PS1的恶魔城里的无数真空刃的攻击
武器我就记得几种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求一款ps1横版过关游戏 1p好像是个咒术师,2p是把武器,能无视地形随意_百度知道
求一款ps1横版过关游戏 1p好像是个咒术师,2p是把武器,能无视地形随意
求一款ps1横版过关游戏1p好像是个咒术师,2p是把武器,能无视地形随意行动并攻击,好像还是无敌的,求好心人告知
我有更好的答案
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39be0ab0dc3f28e22b22cc/a6efce1b9d16fdfa04aa2fe6bc8f8c.jpg" esrc="http://d.hiphotos://d.baidu.com/zhidao/pic/item/f9dcd100baa1cdb112c8fcc2ce2dc2.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a href="http.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d8df6f23b851f819f1700b4eef8466db/f9dcd100baa1cdb112c8fcc2ce2dc2://b.jpg" esrc="http.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58cc96a8fe03738dde1fc69/f9dcd100baa1cdb112c8fcc2ce2dc2.baidu快速天使<a href="http://b.hiphotos
采纳率:79%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90723b6cccac11a7d4f671f3dde8ce4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90723b6cccac11a7d4f671f3dde8ce41_r.jpg&&&/figure&&p&&b&看频响曲线图,对玩耳机有什么用?&/b& &/p&&p&简单说,频响曲线指标能从整体上看出耳机风格,告诉你耳机适合听哪类歌,在不能亲耳听的情况下,大体判断耳机声音适不适合你,减少盲狙风险。&/p&&p&&b&怎么看频响曲线图?&/b&&/p&&p&&b&第一步、准备两张图&/b&&/p&&p&&b&一张是等响度曲线图,如下。直接下载本图就可以。&/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8fc734c74fb26f21744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8fc734c74fb26f21744c_r.jpg&&&/figure&&p&&br&&/p&&p&&b&另一张是耳机的频响曲线图,这里以索尼N3AP为例,如下。&/b& &/p&&p&&b&(乙迷免费提供耳机扫频响曲线图服务,但来回邮费须自理)&/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90723b6cccac11a7d4f671f3dde8ce4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90723b6cccac11a7d4f671f3dde8ce41_r.jpg&&&/figure&&p&&br&&/p&&p&&b&第二步、看懂等响度曲线图(蓝线最有参考价值)&/b& &/p&&p&等响度曲线是什么?&/p&&p&人的耳朵对中高频率(Hz)尤为敏感,而对低频段(20-160Hz)、中频段(160-1280Hz)、高频段(Hz)和极高频段(5120Hz以上)的频率不够敏感。&/p&&p&什么意思呢?比如听一架钢琴发出2000Hz的声音,你只要把手机音量键调一格就能听见,而一个80Hz的鼓声你用一格音量却是听不见的,可能你需要调到两格甚至三格音量,耳朵才觉得和那个2000Hz的钢琴键响度一样大,极高频同理,这是人耳的生理特点。&/p&&p&图中蓝色线是测试了40款耳机后的综合等响度曲线值,为了方便大家明白,我们就用这条蓝线做参考。&/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4ffeecb43be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4ffeecb43bee_r.jpg&&&/figure&&p&&br&&/p&&p&&b&第三步、将两张图融合&/b&&/p&&p&融合要求:参考线重合、1000Hz频点重合。&/p&&p&用修图软件,比如PS,将两张图重合在一起,建议将等响度曲线透明度调整为20%。&/p&&p&将等响度曲线图和耳机频响曲线图(N3AP为例)的参考线重合,然后将蓝线和频响曲线的1000Hz频点重合,我们就获得一个对比图。如下。&/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e47c491c49d77bdadd07b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e47c491c49d77bdadd07b3_r.jpg&&&/figure&&p&&br&&/p&&p&&b&第四步、看频响曲线图的方法(以N3AP为例)&/b&&/p&&p&&b&要点一、先看整体。&/b&&/p&&p&&b&波动越小,三频越均衡,耳机对不同风格的适应性越好。&/b&&/p&&p&(1)低频(20Hz-160Hz)和中频(160Hz-1280Hz),各自区间响度差在5dB内,属于波动较小、均较平直的。根据等响度曲线原理,低频段声音衰减逐渐减少,直到160Hz,中频段声音基本持平,略有补偿。&/p&&p&(2)中高频(1280Hz-2560Hz)和高频(2560Hz-5120Hz)呈缓升趋势,幅度约在5dB,根据等响度曲线原理,从1.5KHz起应有3dB-12dB的补偿,因此响度会相对突出。&/p&&p&(3)极高频(5120Hz以上)从7KHz起就开始滚降,至10KHz已有10dB以上的衰减,根据等响度曲线原理,人耳对极高频更不敏感,故声音的延伸感偏弱,耳朵不容易捕捉到这频段声音。&/p&&p&&b&可以看出:N3AP低频量感不会多,中频偏均衡;中高频和高频声音亮;极高频声音欠缺&/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9a3f7fb6d3a917a04d2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9a3f7fb6d3a917a04d21_r.jpg&&&/figure&&p&&br&&/p&&p&&b&要点二,再看重点频段。&/b& &/p&&p&(1)从低频段(20Hz起)到高频段(5120Hz止),响度差最大值约在10dB,根据等响度曲线原理,人耳对低频较不敏感,因此低频不会产生掩蔽效应,影响高倍频泛音产生的音色清晰度。&/p&&p&(2)中频段(160Hz-1280Hz)走向基本与等响度曲线吻合,在人声的基音和男声的低倍频泛音区表现平稳,声音没有明显的凹陷或前凸感。&/p&&p&(3)1.5KHz-3Khz的略微抬升使得女声的低倍频泛音列有所增益,由于人耳对这段频段最为敏感,整体音色偏亮。&/p&&p&(4)14KHz以后的极高频泛音被中频和中高频响度所掩盖,导致小提琴与钢琴的高倍频泛音响应不足,使音色不够自然。&/p&&p&&b&可以看出:N3AP低音不轰头、男声音色准确、女声偏亮、小提琴无“松香味”&/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b410e155d32bb79f9d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b410e155d32bb79f9da_r.jpg&&&/figure&&p&&br&&/p&&p&&b&要点三,最后看重点频点。&/b& &/p&&p&(1)3KHz频点:是敏感频点,未作适量衰减,吉他明亮度、低音鼓敲击声,以及Bass擦弦噪声都会有所增强,但听感不够自然,偏生硬&/p&&p&(2)6KHz频点:有个谷,响度被3KHz-4KHz的峰所掩蔽,影响弦乐明亮度,同时鼓和风琴的临场感也有减弱,但有利于独唱和合唱。&/p&&p&(3)7KHz频点:未过分突出,齿音区总体响度较小。&/p&&p&&b&可以看出:N3AP声场不拥挤、器乐质感偏生硬、齿音少&/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329cfb560ae1cc38ecde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81& data-rawheight=&40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1&&&/figure&&p&&br&&/p&&p&总结N3AP适合的音乐风格:&br&&/p&&p&N3AP适合绝大多数流行歌曲,女声听感优于男声,治愈型清亮女声或者唱功优秀的女高音尤其擅长,民谣、轻摇滚的不插电Live也表现不错。&/p&&h2&下载清晰大图,请看乙迷论坛频响曲线图专区。&/h2&&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77edad3b27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4& data-rawheight=&3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77edad3b270_r.jpg&&&/figure&&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b2c7c2d80ba3eb352e02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b2c7c2d80ba3eb352e025_r.jpg&&&/figure&&p&&/p&
看频响曲线图,对玩耳机有什么用? 简单说,频响曲线指标能从整体上看出耳机风格,告诉你耳机适合听哪类歌,在不能亲耳听的情况下,大体判断耳机声音适不适合你,减少盲狙风险。怎么看频响曲线图?第一步、准备两张图一张是等响度曲线图,如下。直接下载本…
“网站Das Programm收集整理了Dieter Rams任职博朗期间推出的经典产品,访问地址:&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dasprogramm.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as Programm&i class=&icon-external&&&/i&&/a&(可能需要代理),Flickr地址:&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flickr.com/photos/dasprogram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flickr.com/photos/daspr&/span&&span class=&invisible&&ogram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站酷@ 洛梦知多少
“网站Das Programm收集整理了Dieter Rams任职博朗期间推出的经典产品,访问地址:(可能需要代理),Flickr地址:。”——站酷@ 洛梦知多少
结论很简单:没有一个绝对有效的跨时间的同一性标准。而说到底,只有一个松散的同一性标准。这个同一性标准是如此之松散,以至于它在直观上会导致不一致。&br&&br&我们在能够达成共识的地方达成共识,而在不能达成共识的地方搁置问题。&br&&br&自然,我们会说「一个物体和自身是同一的」,但是这种话毫无意义,因为它不能帮我们作出任何预测,这里的自身是一个时间点上的自身,因此即便我们成功地描述了一个物体在某个时间点的状态,我们也不能据此推断这个物体在一段时间之后的情况,因为说到底,我们会问,一段时间之后的「这个物体」指什么。&br&&br&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一个绝对的同一性标准,还需要一个跨时间的同一性标准。但是这个同一性标准是非常松散的,往往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而制定的。以人为例,在日常语言中,我们自然会说一个婴儿和若干年之后长成的老人是同一个人。但是我们不会说这个老人死后千年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遗骸也是同一个人。甚至,我们会很明确地说,尸体是尸体,人是人,即便刚死去的尸体也不是人。虽然这个尸体和濒死前的差异远远小于这个濒死前的人和他幼儿状态的差异。(A 是婴儿,B 是几十年之后濒死的 A,B' 是 B 的尸体,无论从时间尺度、物理状态还是从功能上来说,A 和 B 的差别都要远大于 B' 和 B 的差别。)&br&&br&一个松散的同一性标准会造成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认为一个对象和每个与它近似的对象都是同一的,那么,只要我们允许同一性的传递,那么每个对象都和其它对象同一。Ridiculous!&br&&br&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论证:&br&&blockquote&初始步奏:原始特修斯之船具有性质「是特修斯之船」。&br&归纳步奏:如果一个对象具有性质「是特修斯之船」,那么这个对象就算少了一个原子也具有性质「是特修斯之船」。&br&因此,根据数学归纳法,&br&一个特修斯之船上的铁原子具有性质「是特修斯之船」。&/blockquote&这就是另一个方向的悖论:堆垛悖论。实际上这个论证和题目中的论证仅仅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向而已:题目采用的是替换,而在这个堆垛悖论的版本中我直接让它消失了╮( ̄▽ ̄&)╭ &br&&br&那么,我们能否用&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解决堆垛悖论的方式&/a&来解决同一性悖论呢?&br&&br&看上去,考虑取消全局的 cut 规则是一个不错的做法。考虑超赋值方案也是一个好的方法。&br&&br&逻辑中的 cut 规则隐含在「证明」这个概念的定义中:一个证明是一个命题序列,其中这一串命题的最后一个被称为结论,而前面的命题被称为前提,每一个命题,这个序列中的每一个命题,要么是公理或者前提,要么是之前的命题通过推理规则得到的。而这种定义「证明」的方式, 就隐含了我们可以构建任意长度的证明序列,并且,如果我们首先证明了 A 能推出 B,然后证明了 B 能推出 C,那么我们就自然能证明 A 能推出 C。所谓的 cut 规则就是指这种能把两个短证明拼接成一个长证明的性质。而如果我们取消了 cut 规则,那么我们就会在特修斯之船变得过于怪异之前,暂停我们的长推理,转过头来思考这个地方的特修斯之船是否因为语境的转变而大大改变了意思。&br&&br&如果考虑超赋值方案,我们就会提出一系列的小的标准,每个小的标准都和同一性概念有关,但是丧失其中任何一个都不会被认为直接失去了同一性,但是,当每个小的标准都不能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认为同一性在这里已经丧失了。&br&&br&&br&但是让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例子:&br&&blockquote&A 是一艘船,A' 是这艘船 10 年之后的样子,而 B 是 10 年之后,依据 A 的样子造成的摹本。&br&在这种情况下,显然 A 和 A' 的差异要远大于 A 和 B 的差异。但是我们不会认为 B 是 A 而 A' 不是 A。&/blockquote&再考虑另外一个类似的例子:&br&&blockquote&假设路人甲的女儿长得非常想他的妻子年轻时候的样子,而他的妻子这个时候已经人老珠黄面目全非了【哦草别乱用词!】,那么这时候,我们依然很清楚,那个长相性格都很想年轻时候的妻子的女儿毕竟也还是女儿。&/blockquote&&br&事实上,特修斯之船和堆垛悖论的解决方式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在这里,我们考察的不再是一个模糊的谓词,而是一个&b&专名&/b&。&br&&br&Kripke 在 Naming and Necessity 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除了平凡的自身同一性「a 就是 a」之外,不存在一种情况,使得我们可以说,如果满足条件 A、B、C、D、E、F……那么这个对象就是 a。&br&当我们使用专名的时候,我们永远都可以做出一个&b&反向&/b&的假设,比如说:「如果里根没有当选美国总统……」,「如果春哥是个萌妹子……」,「如果地球是方的……」,「如果亚里士多德不是亚历山大的老师,……」,「如果……」……&br&&br&Kripke 指出,对于可能世界,我们并不是先观察情况如何,然后来决定期中某个对象是不是 a,而是预先就规定好了这个是不是 a。这也就使得,我们无法通过属性给出一个跨可能世界的对象和自身同一的充分必要条件。对于任何一个属性,我们总可以假象一种与事实相反的可能性。&br&&br&当然,这里的属性还是有限制的,只有满足了这些限制,我们才算是在良好地使用语言。但是,这些属性本身针对的并不是对象,而是概念。比如说,我们会要求一个概念是一致的,这就是在要求这个概念本身,而不是在要求这个概念所指的对象如何如何。&br&&br&&br&不过我们要问,为什么专名和属性的差别会那么大呢?原因很简单,专名本身的结构性质是不同的。最初 Quine 发明了一种十分之坑爹的方式:把所有专名都摹状词化。比如说,我们要讨论对象 Pegasus(希腊神话中的飞马帕格索斯),那么 Russell 会将「Pegasus is」(或者,「Pegasus exists」,即「帕格索斯存在」)分析为:「There exists such a unique x, that x is a horse, x can fly, and x blah blah blah…」&br&&br&这没问题。因为我们知道 Pegasus 是飞马,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它在神话中是如何行动的,和谁有什么样的关系,把它的性质全部填进去。就像是当初 Russell 将当今法国国王分析成几个句子的合取那样。&br&&br&但是,对于有些专名,我们甚至不知道它具有什么性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如何分析呢?Quine 给出的解答方案是,创造一个专门的谓词。比如说,我们提到了一个对象,Alex,但是我们不知道 Alex 具体有什么确定的属性,甚至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分析「Alex exists」呢?我们创造一个属性,这个属性的解释就是「等同于 Alex」,但是它并不是被形式化为「=a」这样,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拆分的属性出现。而这个谓词,不如我们就随便命名为「Alexize」吧,它是这样用的「There exists an x such that x Alexizes」。如果依照这种方式分析,那么特修斯之船中的同一性问题就和堆垛悖论中的模糊属性问题有着完全一样的结构了(参考前面那个堆垛悖论中的谓词「是特修斯之船」)。而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特修斯之船的例子似乎比一般的堆垛悖论更为奇特一些,而这是为什么呢?&br&&br&原因很简单。Quine 的翻译方式漏掉了一个词「唯一」。Russell 在翻译「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的时候,是这样翻译的:「存在唯一一个 x,x 是当今法国国王,并且 x 是秃头。」,而所谓的「存在唯一一个 x,x 满足 P」要被翻译为「存在 x,x 满足 P,并且(对于任意的 y,如果 y 满足 P,那么 y 就是 x )」。Quine 的翻译漏掉了这一点。而正是这一点,让特修斯之船出现了问题。&br&&br&假设我们用「Theseus」表示「特修斯之船」,那么根据 Quine,「Theseus is」可以翻译为「There exists an x, such that x Theseusizes」。由于我们寻求的并不是一个精确谓词,而是一个模糊谓词,这就会使得集合 { x | x Theseusizes } 不仅是一个模糊集,而且有很多元素。这就糟糕了啊喂!在谷堆的情况下,假设你面前有两个差不多的谷堆,其中一个只比另一个少一粒谷子,那么自然我们会说,它们两个都是谷堆。但是,如果你面前有两艘几乎一样的船,其中一个只比另一个少一个铁原子,我们总不能说它们都叫 Theseus 吧!&br&&br&因此,把特修斯之船和堆垛悖论放在一起比较,最终会发现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可能完全相同。&br&&br&&br&Searle 曾经写过一篇名为 Proper Name 的论文,专门解释了一下专名的工作方式。但是这种解释对于&b&确定&/b&特修斯之船是&b&没有帮助&/b&的。他的解释如下,专名在我们的语言中就是一个钩子,这个钩子上松散地挂了许多的性质,在知识更新的时候,有些性质会被取下来,而一些新的性质会被挂上去。因此,按照 Searle 的观点,似乎两个方向上的特修斯之船都可以被称为特修斯之船。&br&&br&所以,我需要另外给出一个解决方案。&br&&br&考虑一下精确语言方案。&br&&br&特修斯之船版本的精确语言方案如下:我们并不使用「特修斯之船」这个名称,而使用这个名称的完整模式,每一次使用的时候,都精确地表述这是哪个状况下的「特修斯之船」。比如说,假设特修斯之船一年换 1/10 的零件,那么我们在 0~1 年的时候可以将它称为「原始特修斯之船」,在 1~2 年的时候将其称为「第一次更换零件之后的特修斯之船」……并在 10 年之后,将其称为「第十次更换零件之后的特修斯之船」,同时我们有「在第十次维修之后由原始特修斯之船的零件组成的复古特修斯之船」。并且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加谓词的方式来作出我们需要的区分。&br&&br&那么假设两艘刚造好的特修斯之船只相差一个零件,都没有设定船长是谁,也都没有出航经历,那要怎么办呢?特修斯&b&一号&/b&和特修斯&b&二号&/b&啊!我们的语言怎么会被这种问题难住呢?&br&&br&被改名什么的也很简单啊,写作这样就行了:泰坦尼克号(原经历过十次维修的特修斯之船一号)。&br&&br&你可能会问,这样的区分不就意味着它们和最初的特修斯之船或多或少有些不同么?废话!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当然每个时刻的都是不同的!并且这里的不同已经大到了我们必须要用语言指出来。&br&&br&这个时候,Searle 的观点就非常有效了:我们并不期待一组属性可以确定一个专名,或者,偶尔不满足属性就会导致一个对象不能被称作如此这样,因为专名和属性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因此,当我们使用语言不会导致歧义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有人傻乎乎地硬是要去弄一个特修斯之船第二出来吧),我们的专名可以不加任何修饰。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这个专名的过去和目前的意义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它的意义在地不断丰富中,一个初生婴儿的名字比一个垂暮老人的名字包含的东西更少,因为垂暮老人的名字中还包括了他几十年的岁月。&br&&br&当我们使用专名有可能导致语言上的歧义的时候,我们就会采取一种更为丰富的语言,而这时,问何者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就是没有意义的。一个大肠杆菌分裂成了两个,哪个才是&u&真正的&/u&母体呢?自然是那个&b&已经&/b&分裂掉的。当然,实际上专名的分裂情况很有可能并不像是大肠杆菌那样是对半分,而是三七开或者是别的分法,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一旦产生了这种分裂,那么分裂出来的两个对象都必然和原来的对象有所不同。在不同情况下的推理,需要沿用不同的性质。&br&&br&比如说,假设原始特修斯之船 A 分裂成我们有换过零件之后的特修斯之船 B(船长没换),以及,用原来零件拼成的特修斯之船 B',那么这时如果我们要根据 A 的材料寿命来预测材料的寿命,那么显然得到的是关于 B' 的材料寿命结论,而如果我们要根据 A 的船长来预测船长人选,那么我们得到的显然是 B 的船长人选。这也部分地解释了专名是如何分裂的。一个专名分裂成两个新的专名,这两个新的专名各自继承了原专名的一部分性质,这些性质中,有一些是可以被分享的,而有一些是不能被分享的。比如说性质「源自于 A」是 B 和 B' 都有,并且 A 本身没有的。而另一些性质,虽然在原则上是可以被多个物体分享的,但是有可能最终恰好只遗传给了一个人(比如说甲板的颜色)。还有一些性质在原则上就是不可分享的,比如说船长的人选。
结论很简单:没有一个绝对有效的跨时间的同一性标准。而说到底,只有一个松散的同一性标准。这个同一性标准是如此之松散,以至于它在直观上会导致不一致。 我们在能够达成共识的地方达成共识,而在不能达成共识的地方搁置问题。 自然,我们会说「一个物体和…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29b7abc4ba1ff542a0745c0_b.jpg& data-rawwidth=&1921& data-rawheight=&9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29b7abc4ba1ff542a0745c0_r.jpg&&&/figure&&p&通过前两篇文章,大家应该对色彩管理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对色彩管理及显示器色彩校正的原理、目的和必要性有了直观的感触。&/p&&p&第三篇文章将着重对整个色彩管理的流程,也就是从显示器校准到最终的Profile输出过程做详细说明。&/p&&p&在进入正题之前,先公布上一期中的那个悬念:&b&什么设备会出现严重的色阶丢失?&/b&&/p&&p&&figure&&img data-rawheight=&896& data-rawwidth=&1024& src=&https://pic2.zhimg.com/fc19cfcd215b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fc19cfcd215bb_r.jpg&&&/figure&&b&答案是配备了AMOLED以及Super AMOLED屏幕、以及其他广色域屏幕的Android设备。这里要恭喜&/b&&a data-title=&@HUGO LEE&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32ab56f73a& data-hash=&32ab56f73a& data-tip=&p$b$32ab56f73a& data-hovercard=&p$b$32ab56f73a&&@HUGO LEE&/a& 同学在上一篇文章的评论中答对此问题。看来群众对这个问题的意见还是很大的。&/p&&p&由于Android系统在4.0之前,色彩管理能力几乎为0甚至小于等于0,因此在配备了广色域屏幕的手机、平板等设备上,会出现十分明显的色阶丢失现象,直观感受就如上图,出现明显色阶断层(Color Gradient/Banding)。&/p&&p&上面这张图是Nexus One与Samsung Galaxy S II的显示效果对比(点击图片放大观看,现象更明显)。可以明显看出,在色彩过渡明显的场景下,搭配非广色域屏幕的Nexus One色彩过渡平滑,而SGSII由于搭配了色域过于广泛的Super AMOLED屏幕,因此在显示sRGB色彩空间的图片或程序时,由于无法正确将sRGB色彩空间映射到屏幕的Native Gamut上,因此出现了色彩丢失和灰阶丢失。此情况在Android 4.1(Jelly Bean)之前尤为突出。&/p&&p&别认为IPS屏幕的设备能好到哪儿去,搭载广色域IPS屏幕的Nexus 7的实际情况如下:&/p&&p&&figure&&img data-rawheight=&1280& data-rawwidth=&800& src=&https://pic4.zhimg.com/ee301dfc3c32c1ef1f5b0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ee301dfc3c32c1ef1f5b0b_r.jpg&&&/figure&相比Super AMOLED稍好,但仍然有明显色阶/灰阶丢失的现象发生。&/p&&p&而即使是在目前的Android 4.4(KitKat)有所改善的情况下,相较于iOS和Windows Phone而言,广色域屏幕Android设备的色彩表现也十分糟糕,而Super AMOLED依然是重灾区。&/p&&p& 下面这张图是我自己实拍的Nexus 5升级至最新的4.4.2官方系统之后,在CSR Racing游戏中的色彩表现:&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477& data-rawwidth=&2563& src=&https://pic1.zhimg.com/58c071ab2cb8bdeaf10c5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6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8c071ab2cb8bdeaf10c5b_r.jpg&&&/figure&&/p&&p& 虽然又稍微有了点好转,但放大到100%后仍然有明显的色阶能被观察到。由此可见Google真是没救了。。。。&/p&&p&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PC环境下的广色域显示器上。因此,对广色域显示器做色彩校正和色彩管理,能够保证显示器正确显示出图像应有的色彩和色阶。&/p&&p& 接下来就进入本篇的正题:显示器色彩校正以及系统色彩管理。&/p&&h2&&b&一. 回顾&/b&&/h2&&p&在开讲之前,先回顾一下前面一篇文章的一些概念:&/p&&blockquote&&p&&b&要实现完整的色彩管理,共需要三个步骤:&/b&&/p&&p&&b&1. Calibration:设备校准&/b&&/p&&p&&b&2. Profile/Characterization:特性化&/b&&/p&&p&&b&3. Mapping/Conversion:色彩映射/转换&/b&&/p&&p&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其中,Calibration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的方式来实现,而Profile/Characterization由于需要对色彩输出进行量化,因此只能借助专用设备(色度计或光度计)完成。&/p&&/blockquote&&p& 其
中Calibration可以由软件层面或硬件层面完成,Profile由于需要对屏幕色温、灰阶和色彩的表现做评估,因此需要专用设备完成。
Mapping/Conversion是依靠色彩管理系统,也就是Windows色彩管理或Mac
OS的ColorSync,以及支持色彩管理的软件半自动完成的。&/p&&p&下面的流程图是EIZO校色软件使用手册中的校色流程及详细过程释义,对于详细了解校色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的目的和原理十分有帮助(EIZO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十分出色):&/p&&p&&figure&&img data-rawheight=&1141& data-rawwidth=&719& src=&https://pic1.zhimg.com/66b7bbdcb1b16d6aa4d692fc731f350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66b7bbdcb1b16d6aa4d692fc731f3509_r.jpg&&&/figure&(注:由于EIZO大部分显示器都配备了硬件LUT,因此几乎所有EIZO显示器都可以通过软件完成任何硬件层面的自动调整。因此对于普通民用显示器来说,在开始校色前,还需手动调整部分显示器参数。) &/p&&p&这里还需要啰嗦两句解释一下图中的一些细节:选择目标步骤,会有印刷用、相片用和Web制作三种选项。对于NEC和DELL显示器用户而言,软件没有直接提供这三种选项,因此这三种选项的实际操作是:&/p&&p&1. 印刷用:ARGB色域,D65(6500K)色温,亮度120cd/m?。&/p&&p&2. 相片用:ARGB色域,D50(5500K)色温,亮度120cd/m?。&/p&&p&3. Web制作:sRGB色域,D65(6500K)色温,亮度120cd/m?。&/p&&p&直接选择这三种目标的用户,一般是对工作基本状态有严格要求的用户,选择后,请不要再改变任何默认参数(例如亮度、色温、Gamma、增益等)。而除这类用户之外,其他用户可以在后续阶段按照自己的实际使用环境调整亮度、黑阶、色温。 &br&&/p&&p&接下来就按流程中的先后顺序来讨论每个步骤的详细方法。&/p&&h2&&b&二. Monitor Calibration&/b&&/h2&&p&第
一篇文章中就提到过,目前绝大部分的显示器,唯一的硬件控制项目就是亮度。一些中端消费级显示器可能会在OSD中提供对RGB三原色的调整项,但这些调整
项依然是基于显卡LUT完成的,并不会改变显示器自身的特性。通俗点说,如果我把一台DELL
U2410的RGB三原色在我自己的电脑上调整平衡了,再把这台显示器接上朋友的电脑,用校色器分析的结果可能又会变得不平衡。这种情况甚至会发生在同一
台机器上,重新开机后色彩可能就变了。&/p&&p&因此,在Monitor Calibration阶段,如果你的显示器没有搭载硬件LUT,而你又希望调整显示器参数,建议只调节硬件选项,即亮度这一项参数。&/p&&p&(&b&注:显示器在进行任何色彩调整之前,都应该进行充分的开机预热,对于CCFL背光的显示器尤为如此。视显示器档次和校色准确度要求而定,预热时间一般需要10~60分钟。&/b&)&/p&&h2&&b&1. 亮度的调节&/b&&br&&/h2&&p&目
前普遍认可的,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的显示器亮度值是120cd/m?。设置为120cd/m?亮度的优势有两个:一是在环境亮度较高的情况下,用户依然能
看到清晰可辨的图像。二是120cd/m?亮度下,色温更容易被控制在K范围内。但这并不代表亮度值就一定要被设定在120cd
/m?才正确。以我自己的使用环境而言,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环境光都不是十分明亮,仅有不太刺眼的背景灯光。&b&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调节显示器亮度,都应该以使用者自己觉得舒适、长时间使用也不易产生疲劳为先决条件。&/b&&/p&&p&&b&有一个例外,就是印刷行业。由于印刷行业,特别是杂志等彩色印刷对色彩精度要求十分苛刻,因此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应该以120cd/&/b&&b&m?以及6500K色温(色温的调节后面讲)作为基础工作标准。如果感觉屏幕过亮刺眼,就只能忍一忍,毕竟修图出图的时间是少数。如果环境太亮看不清屏幕,请选购原厂或副厂的显示器遮光罩。&/b&&/p&&p&以
上是不搭载硬件LUT的显示器的调整情况。而对于内置了硬件LUT的专业显示器或商用/行业用显示器而言(例如上面提到的EIZO以及NEC、DELL等
真正的专业级显示器),这项工作要轻松许多。你只需要安装显示器附带的校色软件,输入目标亮度值和色彩空间,接上显示器到机箱的USB线,并挂上校色仪,
剩下的工作就是点击“下一步”按钮了,其余测量及调整功能由软件和校色仪协同完成:&br&&/p&&p&&figure&&img data-rawheight=&718& data-rawwidth=&996& src=&https://pic1.zhimg.com/37a462cc0d2f2b1b9310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37a462cc0d2f2b1b93100_r.jpg&&&/figure&(图为DELL UltraSharp Uxx14系列显示器随机附带的校色软件)&/p&&p&这
里插句话。有部分准专业显示器,例如HP
ZR2740w以及ZR30w,由于是面向高端商用用户,并且两款显示器虽然使用广色域面板,但通过驱动电路将显示器限制在近乎标准的sRGB色彩空间
内,因此严格遵循了只提供硬件调整选项,其余一律不让用户调整的教科书式理念:显示器没有任何OSD菜单,仅在显示器上以及随机附带的软件中提供对亮度的
控制。&/p&&p& 这样的做法我个人是十分赞同的,因为一是降低用户对色彩管理的困惑简便流程,二是降低成本,将成本花在更有意义的方面。&b&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显示器厂家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让显示器的默认出厂状态就十分优异:&/b&&/p&&p&&figure&&img data-rawheight=&617& data-rawwidth=&631& src=&https://pic4.zhimg.com/ce55b6d14cb3efd7e4f80c1f4b540c2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e55b6d14cb3efd7e4f80c1f4b540c27_r.jpg&&&/figure&对
于这一点,HP做到了,ZR2740w在全默认的开箱状态下,色彩空间几乎与sRGB完全重叠(色彩空间比sRGB略微大一点,造成了右边的Delta
E分析结果是三原色的色差都偏高,但后续校色有足够空间可以修正),对比度也维持在1000:1左右,Gamma值偏离仅为3%,只是色温距离6500K
差距有5%但无伤大雅。在这点上,HP甚至做得比EIZO和NEC都要出色得多,因此不得不单独提出来赞叹一下。&/p&&h2&&b&2. 对出厂状态差,或天赋本就不好的显示器的补救措施&/b&&/h2&&p&有那么一大堆显示器,尤其是笔记本显示器,由于色域本来就十分有限,外加色差、色温偏差很夸张,因此已经不具备做严格校色的意义了。但色彩管理仍然是必要的,因此有了下面的补救建议。&/p&&p&对
于这部分显示器而言,花上千元买一个校色仪,或上百元请人上门做一次校色显然是不划算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简单且免费的手段来做一下适当的补救。网
上能找到很多种方法,例如Adobe出品的Gamma调节工具、各种色阶图和灰阶图以及调整方法等,但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却被大部分人忽略
了:Windows自带了显示器简单校色工具。&/p&&p&&b&在继续介绍之前要说明的是,这个工具仅限于对普通色域的显示器进行校正(大部分需要用到这个工具的显示器也只有普通色域) &/b&&/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87d7dcf3bb3_b.jpg& data-rawwidth=&366& data-rawheight=&1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6&&&/figure&&p&要使用Windows自带的显示器颜色校准,只需要在Windows7及以上版本的系统桌面空白处点击右键,选择”个性化“,并点击左下角的”显示“链接,之后在左上角会出现”校准颜色“的项目,点击即可。&/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1b4bddf8dc35aab46ebf9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1b4bddf8dc35aab46ebf9_r.jpg&&&/figure&&p&这是一个Step by Step的工具,根据界面上每个步骤的提示和说明,即可完成对&b&系统色彩&/b&的基本校准。如果觉得界面上的提示和说明还不够详细,可以点击”如何校准我的显示器“,打开Windows帮助文档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accf16995cfc86ff8a801d_b.jpg& data-rawwidth=&1128& data-rawheight=&7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accf16995cfc86ff8a801d_r.jpg&&&/figure&&p&过多的步骤这里就不做说明了,这不是本篇文章的重点。总之,利用这个小工具,能让显示质量不怎么好的显示器也获得尽量正确的显示结果,同时这个工具还会生成显示器Profile(特性化文件),虽然不精确,但也还是凑合用吧。(&b&一切通过软件手段实现的色彩、色温及Gamma调节,都是利用显卡驱动的软件LUT实现的&/b&,因此对于这部分用户而言,后续的色彩管理步骤显得更加重要,切记!!)&/p&&h2&&b&3. 翠花,上校色仪 &br&&/b&&/h2&&p&对于刚刚提到的死马当活马医的用户而言,这部分你们可以略过,或权当普及知识看着玩。对于中高端显示器用户,并且有意购买或能够使用校色仪的用户而言,请多加注意。&/p&&p&目前出品主流校色仪的厂家是DataColor和X-Rite。从知名度上讲,由于DataColor产品的价格略低,定位也略低,因此被更多国内用户所知,也就是所谓的蜘蛛校色仪。而X-Rite由于拥有&b&Pantone&/b&这个行业标准制定者以及研究色彩的权威机构(全资子公司),因此面向的用户是更加高端和专业的。当然,其校色仪的价格也就比DataColor的Spyder贵不少。&/p&&p&关
于校色仪的选择,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特别是民用非广色域显示器用户,选择一个二手Spyder3已经绰绰有余了。对于广色域显示器用户、准专业及专业单一
显示器用户而言,超值的选择是Spyder 4 Express,图方便的可以选Spyder 4
Elite(附带的软件有差别,硬件无区别,主要是对多显示器色彩一致性、色彩验证上的功能的多寡之分,这个问题不难解决)。而对于色彩准确度、可玩性要
求更高,以及要适配带硬件LUT以及内置光度计(EIZO)的用户而言,建议选择X-Rite的i1 Display Pro、i1 Pro
2、Color Munki等产品。更高端的用户,你们不需要看我的文章,因为你们已经有自己的土豪选择了.........&/p&&p&需要说明的是,Spyder和i1 Display Pro都是色度计,i1 Pro 2和Color Munki是光度计,因此这两个光度计的价格会比色度计高不少。建议选择光度计的用户就用Color Munki,并跟第三方开源校色软件搭配使用效果更佳。&/p&&h2&&b&4. 校色软件选择问题上的纠结&/b&&/h2&&p&由于对校色目标、校色准确度等等的要求不同,可以选择的校色软件也是玲琅满目。校色仪自带的软件是最方便最傻瓜式的选择,普通用户只需要装上软件,输入序列号,按界面上的提示按部就班就可完成校色工作。&/p&&p&但
对于更高阶的用户而言,校色仪自带的软件未免功能太单一,适用性太窄了,也不符合Geek和DIYer的”生命在于折腾“的口号。因此,dispcalGUI和basICColor Display这两个开源软件(开源≠免费)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basICColor
Display是开源的商业软件,需要支付钞票来购买授权。但在付钱之前,你能申请15天的试用期(仍然坑爹,试用也需要申请序列号)。&/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2f62cae1a3f4c455b6b9a5_b.jpg& data-rawwidth=&813& data-rawheight=&7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2f62cae1a3f4c455b6b9a5_r.jpg&&&/figure&&p&鉴于校色需要定期进行,并且也不主张使用盗版软件,因此dispcalGUI成为更多人的选择。dispcalGUI能完成Monitor
Calibration、Monitor Profile、Profile/Monitor Verify以及Profile
Loading等一系列步骤,涵盖了几乎整个色彩管理流程。当然,在Profile
Loading之后,接下来的工作仍然要交给Windows的颜色管理和相关软件的颜色配置来完成。&/p&&p&有一点又要说明.....使用软件进行Calibrate和Profile,能够得到比硬件LUT层面的Calibrate更准确的结果,有点奇葩是不是?因为硬件LUT虽然能改变显
示器的面板色彩特性,却无法做到根据环境光和用户对色彩感知的差异进行个性化调整。因此拥有这类显示器的用户,选择权在于自己。是要更方便呢,还是要更准
确呢?反正我选了更方便的那条路........&/p&&p&&b&由于dispcalGUI拥有更强大的功能、更个性化的选项以及更广的适用范围,因此本文将以dispcalGUI为准进行校色和特性化步骤的说明。其他软件虽然未能提供过多选项,但原理、主要步骤及最终校色结果都与之相差无几。&/b&&/p&&h2&&b&5. 终于进入正题中的正题:显示器校准及特性化&/b&&/h2&&p&对不住各位,由于我认为需要解释的地方实在太多,才在前面花了2又1/2篇文章的口舌来讲这么多东西。但在了解上面那么多基础之后,大家才能对后续步骤的原理和目的有更清晰的理解。&/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56a4d21f12fb3f9cb024_b.jpg& data-rawwidth=&861& data-rawheight=&7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56a4d21f12fb3f9cb024_r.jpg&&&/figure&&p&dispcalGUI
只是一个GUI,其后端是一个名为Argyll
CMS的开源软件,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免费软件。因此在使用DispcalGUI之前,我们需要先下载Argyll CMS(分Windows
x86/x64、Mac OSX以及Linux版本),这里提供Windows版本的下载链接:&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argyllcms.com/downloadwin.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ownload Argyll CMS Win32 Executables&/a&&/p&&p&下载并解压后,请将Argyll CMS的文件夹放在合适位置(例如C:\Program Files,或适合自己的路径) &br&&/p&&p&之后,就是下载和安装dispcalGUI:&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dispcalgui.hoech.net/download/dispcalGUI-Setup.exe&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ownload dispcalGUI from SourceForge.net&/a&&/p&&blockquote&注意,链接是跳转到SourceForge的,所以别把上面的链接直接扔到迅雷里面。 &/blockquote&&p&安装完毕,打开DispcalGUI主程序后,还需要先手动指定前一步下载并存放好的Argyll CMS的执行文件:&/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db6ad07bbd9bc79eacad6_b.jpg& data-rawwidth=&328& data-rawheight=&23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8&&&/figure&&p&点击左上角File按钮,选择Locate Argyll CMSexecutables,然后找到Argyll CMS文件夹,定位到bin子目录,点击确定:&/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da6bbbc2ead11dca0e2b0d7_b.jpg& data-rawwidth=&324& data-rawheight=&3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4&&&/figure&&p&由于Argyll CMS是开源软件,而各厂家的校色仪及驱动程序为闭源软件,因此要使用dispcalGUI校色,还需要手动安装Argyll CMS提供的开源驱动程序。驱动程序存放在Argyll CMS目录下的usb子目录当中,文件名是ArgyllCMS.inf:&/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c4c93a254beb_b.jpg& data-rawwidth=&571& data-rawheight=&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c4c93a254beb_r.jpg&&&/figure&&p&上图是以X-Rite i1 Display Pro为例(因为本人的DELL U3014只有搭配这货才能实现硬件校准),Spyder和Color Munki的驱动安装步骤与此相同。&/p&&p&64位系统的用户可能还会遇到驱动没有数字签名而无法被安装的问题,需要开机过程中按F8,选择禁止驱动程序签名验证,或按以下步骤执行(此操作不会对系统或硬件带来损坏或风险):&/p&&blockquote&1、在win7 运行窗口里或者cmd下&br&&br&bcdedit/set testsigning on&br&&br&2、
运行gpedit.msc&br&&br&用户配置-&管理模板-&系统-&驱动程序安装&br&&br&最后一个选项配置禁用驱动签名验证&/blockquote&&br&&p&安装完成后,设备管理器中即可看到这样的设备描述:&/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3d2295bcebea0bbd331ad2b_b.jpg& data-rawwidth=&438& data-rawheight=&4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3d2295bcebea0bbd331ad2b_r.jpg&&&/figure&&p&忍耐一下,最后一步准备工作:&/p&&p&为了方便起见,还需要点击dispcalGUI的Options菜单,将&b&Automatically detect instruments&/b&以及&b&Show advanced calibration options选中&/b&,以方便后面步骤中使用:&/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6af6e79c80ce708f3fcdf_b.jpg& data-rawwidth=&531& data-rawheight=&4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6af6e79c80ce708f3fcdf_r.jpg&&&/figure&&p&以上就是使用DispcalGUI的准备工作。&/p&&p&接下来就要进入显示器校准和特性化的环节了。&/p&&p&由于大部分中高端显示器用户的校色目的都是为了在看图、游戏、视频等方面获得更好的体验,因此在Calibration Settings这一栏当中,Whitepoint(白点)、White Level(亮度)、Tone Curve这些选项上,请按下图进行设置:&/p&&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8dda5cf54fd2d65b93df3afea3058ccc_b.jpg& data-rawwidth=&845& data-rawheight=&5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8dda5cf54fd2d65b93df3afea3058ccc_r.jpg&&&/figure&解释:将白点设置为As measured(强烈建议),或选择Color Temperature并将色温设置在6500K(如果你只用这台显示器处理图片,不用来上网看电影什么的,也可以选5500K这个色温),环境设置为Daylight(这个根据自身环境情况,也可选择Blackbody);亮度设置为Custom,并手动指定成适合自己的亮度值(我一般设置为85~90cd/m?,也可以选择As
measured,然后将显示器亮度调整到合适水平);Black Level与White Level在LCD上是互相矛盾的,亮度越高,黑场表现越差,因此只需要选择As
measured即可;Tone
curve是选择校色曲线,对于sRGB色域的显示器用户而言,可以选择sRGB,对于处理视频(比如非编)以及只用来观看视频的用户(比如投影仪校色),可以选择Rec.
709(绝大多数高清电影都是用这个色彩空间拍摄的)。而对于几乎所有用户而言,选择Gamma,并手动指定Gamma值为2.2,选择
Relative(相对色域)是最可靠的方法。&/p&&p&如果环境光多变,比如灯光变化较大或自然光变化较大,需要选中Ambient light
level adjustment,软件会根据当前环境光情况自动进行一些调整。Black point
correction一般是用在环境光很强烈的地方,在需要很高亮度的时候,选择这个选项有助于提升校色后的对比度,但通常情况下不需要选中(sRGB以及Rec. 707等色彩空间是必选)。&/p&&p&&b&对于确实需要调整显示器OSD中RGB色彩的用户来说(比如大部分非专业级广色域显示器都严重偏色),选中Interactive display
adjustment,可以在下一步操作中通过软件来衡量RGB三原色是否被调整到绝对平衡的状态(当然这个步骤因人而异,个人建议如果显示器质量较好,
这一步可以省略,后续可通过Profile过程被校正,而HKC之流的还是选上吧,这种显示器别太对校色结果的精确度较真)。&/b&&/p&&p&在Profiling
settings这一栏下面,Profile type需要选择XYZ LUT + matrix。注意,这已经是Profile步骤的选项了,跟上面Calibration是分开的,因此选择XYZ
LUT而不是Gamma,不会影响校色精确度,而无论Windows还是Mac OSX或Linux,其LUT都是以CIE
xy坐标体系为基准的,所以要选择XYZ LUT,除非你很清楚你选择其他选项的目的和后果。&/p&&p&Profile type右边的Advanced选项中也需要调整:&/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79bbdd4fbee036_b.jpg&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2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79bbdd4fbee036_r.jpg&&&/figure&&p&Source
Profile是你的常用标准工作色彩空间。比如你的显示器的Native Gamut是104%
NTSC,那么最适合你的标准色彩空间就是ARGB。如果你的显示器Native Gamut是75%
NTSC,那么这里就需要选择sRGB的icc文件。dispcalGUI已经提供了若干icc文件备选,我们只需要按需选择对应的标准色域描述文件即可。&/p&&p&&b&这里会牵扯出前篇中的一个问题:Absolute
colorimetric/appearance、Relative
colorimetric/appearance以及Perceptual等色彩空间映射/转换方式,也就是绝对色域、相对色域、可感知等。这个环节又需
要花较多篇幅来说明,因为它很重要。&/b&&/p&&p&Perceptual和Relative是两种在日常使用情况下最最常用的映射方式,包括处理
图像、网页浏览和设计等等。简单来说,Relative
colorimetric是将色彩一对一的映射到另一个色彩空间,即便是源色彩空间比目标色彩空间更大,它也会不顾一切去做映射,不关心目标是否有对应坐标。Perceptual与之不同,是将源色彩空间与目标色彩空间进行比对,并按照标准的算法将源色彩空间的所有色彩全部映射到目标色彩空间的坐标体系
中。&b&由于前面讲到过,色域的大小不能代表色彩数量的多少,&/b&因此即使用Perceptual将广色域的色彩空间映射到非广色域的色彩空间(比如将ARGB映射到
sRGB),在视觉上也不会感到色彩丢失的问题。但这两者都有劣势之处:Relative能保证映射的绝对精确,但只能一对一进行映射,超出目标空间的色彩将被压缩到最近似的目标上。
Perceptual虽然不会出现色彩丢失,但由于算法问题,无法保证完全的精确。下面这张图将形象地表示两种映射方式的差异:&/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dccc525ea9c5abfee2e75_b.jpg& data-rawwidth=&595& data-rawheight=&3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dccc525ea9c5abfee2e75_r.jpg&&&/figure&&p&由于原图的色彩空间超过了目标色彩空间,因此使用任何一种映射方法得到的目标图像都是失真的。但从上图也可以看出,虽然Perceptual是将超过目标色
域的色彩压缩到目标色域当中,但对于没有超过目标色域的色彩来说,Perceptual依然可以比较精确的进行映射。因此Perceptual的算法,也就是色域压缩的算法,取决于用户使用哪种色域转换引擎。目前常见的色域转换引擎有三种:Windows默认的Microsoft
ICM、Adobe的ACE以及Apple的Colorsynch。不过谢天谢地,这三家公司在这个方面都做得不错,最终得到的映射效果可以被认为是没有
任何差异。&/p&&p&由于Perceptual映射方式不会造成任何色彩信息的丢失,而Relative则不同,因此Perceptual从主观上
看,转换过程是可逆的(因为信息都还在),但要特别强调的是,所谓可逆,不是指广色域转非广色域,再重新转广色域后,还能得到与源文件毫无差别的东西,因
为此时的色彩坐标已经被重新映射过两次了,即使看起来差不多,实际上其中大部分颜色的精确坐标也已经发生了改变。只能说相对于Relative直接压缩超出范围的色彩而言,Perceptual在感官上能给使用者带来更能被接收的结果。&/p&&p&而另一种映射方式:Absolute
colorimetric,情况又有不同。Absolute
colorimetric与Relative colorimetric都不会改变能够直接映射到目标空间中的色彩值。不同之处在于Absolute colorimetric会丢弃超出目标空间的色彩(Clipping),并且其对于Whitepoint(白点)的处理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Relative将源色域映射到目标色域时,如果源色域与目标色域白点的&b&相对坐标&/b&不一致(比如将ARGB映射到sRGB上,&b&白点坐标都是0,0,0,但两个坐标在同一个CIE xy体系中的相对位置是不同的&/b&),则会将ARGB色域先进行”&b&扭曲“&/b&,
使源和目标的白点坐标完全对应(确实符合Relative的风格,只要能找到准确对应的位置就奔着去了)。而Absolute的作风不一样,它不是通过扭
曲,而是将整个源色域进行偏移,使目标色域的白点与源色域的白点重合(注意此处说法,Relative是对应,Absolute是重合)。&/p&&p&如果我们将色域看做是一个3D的立体模型的话,将源色域和目标色域的白点和黑点连起来,能形成一条贯穿整个3D模型的直线。&/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033de7ebff2cd73cefacc87e03d0183f_b.jpg& data-rawwidth=&611& data-rawheight=&2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033de7ebff2cd73cefacc87e03d0183f_r.jpg&&&/figure&&p&Relative
在映射后,会将目标色域这条直线拉斜或弯曲,但整个目标色域中的色彩都还能被保留在精确的位置。而Absolute在映射后,由于是将整个目标色域进行了
偏移,因此目标色域中的一部分空间将会被移动到它自己都不知道的位置,只关注白点是否准确。如果上面的概念太抽象,下面这幅图将能形象表达两者的区别:&/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170b938d940c26a6bfe8aaca0c6d3668_b.jpg& data-rawwidth=&609& data-rawheight=&1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170b938d940c26a6bfe8aaca0c6d3668_r.jpg&&&/figure&&p&上图的含义是,将Color Space #1通过Absolute和Relative两种方式分别转换到Color Space #2之后,其白点位置以及色彩空间整体的变化对比。&/p&&p&可以看到,Absolute做转换后,白点的位置依然&b&与源色彩空间&/b&重合,即在正中心,而Relative转换后,是将目标色域进行了扭曲,使白点位置与&b&目标空间&/b&标准的白点位置对应。&/p&&p&两者的不同,将造成通过Absolute
colorimetric方式进行转换后图像,色彩可能会发生严重偏移,红色不再是纯正红色,一个橘子可能会被显示成葡萄的颜色。这对于绝大部分用户而言
都是不可接受的。但另一方面,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对白点的绝对位置的要求是最重要的,因此Absolute
colorimetric仅在特定的行业及情况下才需要被使用。&/p&&p&另一个需要被提及的转换方式是Saturation。Saturation
也是一个在特定场合才需要被用到的转换方式。其目的与上面三种都不同,是严格保留色彩的饱和度。还记得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的使用广色域显示器,不做色
彩管理将会遇到欠饱和的情况么?Saturation就只是用来解决较小的色彩空间的色彩要映射到更大范围色彩空间时,可能出现的欠饱和问题的。听起来很
诱人,但Saturation只适配CMYK色彩空间,也就是说它被印刷行业,特别是不注重色彩还原度的印刷行业所使用(比如报纸)。因为
Saturation无法保证所有色彩的饱和度都能被还原,仅能针对纯色的饱和度做还原。我们用CMYK中cyan,blue,magenta和red四
种纯色作为例子(CMYK是青色、洋红、黄色和黑色的简写,之所以这里不用黑色,是因为黑色的饱和度最不容易丢失,即使丢失后也不容易被人眼察觉)。由于
CMYK的色彩空间比sRGB还小,本身能显示的色彩范围就不怎么样,再通过Saturation做转换后,我们看到的实际图片往往就变成了这样:&/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22e663d8bbf374ba605a4cbe_b.jpg& data-rawwidth=&635& data-rawheight=&3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22e663d8bbf374ba605a4cbe_r.jpg&&&/figure&&p&是的,没有色彩过渡一说,只有每个纯色的饱和度被完整保留了。因此,Saturation只适合用于印刷等场景时,对色彩真实性要求较低,只强调物体能被清楚辨别的情况。&/p&&p& 更加详细的资料在这里提供给希望深入了解每一种色彩转换方式的Geek:&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ambridgeincolour.com/tutorials/color-space-conversion.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lor Management: Color Space Conversion&/a&&/p&&p&&b&总之,绝大部分用户只需要使用Perceptual来做色彩映射/转换就可保证转换结果在视觉上的正确了。&/b&&/p&&p&&b&恭喜各位,讲起来以及理解起来最费神的部分已经结束了,下面就继续是行云流水的校色和色彩管理过程。&/b&&/p&&p&完成Advanced菜单中的配置后,还需要选择校色样本类型。这里为了保证校色准确度,我们一般会选择Massive testchart for LUT profiles, optimized for Gamma 2.2 with &b&xxx&/b& primaries(D65),其中xxx是你的目标校准色彩空间。&/p&&p&sRGB
有些特殊。由于是非广色域,也就是我们做校色的最小色彩空间(CMYK太小了,随便找台显示器也能满足,不用做校准,只需要做Profile),因此在面
向sRGB为目标的Calibrate和Profile时,Gamma是恒定不发生变化的,也就是Profiling过程不会对Calibrate后的
Gamma值做任何修正。&br&&/p&&p&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进行正式的Calibration和Profiling了。&/p&&p&dispcalGUI此时提供了三个选择:Calibrate only、Calibrate & profile以及Profile only。&/p&&p&1.
only的作用是仅对显示器亮度、色彩做校准。目的是方便曾经做过校准和特性化的显示器,在后续定期维护时,不需要再做Profile了,只需要调整发生
轻微变化的亮度、偏色等情况(一般只调亮度,除非显示器有硬件LUT,可通过除了OSD之外的其他途径调整RGB的)。&/p&&p&2. Calibrate & Profile是所有第一次做校色的用户的唯一选择。&/p&&p&3.
only仅在你确认你的显示器不会出现严重偏色和偏离目标亮度的情况下才使用。对于显示器自带了硬件LUT的用户而言,可以先用附带的硬件校准软件做一次
Calibrate(往往Profile也必须一同做完不能中断),保证显示器自身处于较为完美的状态,再用Profile only做精确的特性化。&/p&&p&点击Calibrate & profile,将会出现下面的窗口:&/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4197f30affb05f30f8f451ec52899d7c_b.jpg& data-rawwidth=&739& data-rawheight=&7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4197f30affb05f30f8f451ec52899d7c_r.jpg&&&/figure&&p&此时我们需要把校色仪放置在窗口中央。窗口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大小和位置的调整。如果你只有一台显示器,请不要勾选Black background,否则亮瞎狗眼。对
于光度计用户来说,你们还需要保证校色仪与屏幕间没有任何缝隙,或没有任何环境光的影响,因为相较于色度计,光度计对光线的变化极为敏感,任何一丝外界光
线进入校色仪视野范围,都会影响校色精确度。因此EIZO官方给出的建议是:你需要用窗帘、桌布等较厚的东西搭在显示器和校色仪上
面...........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只要保证房间的环境光在校色过程中不发生明显变化即可。&/p&&p&最后点击Start measurement开始正式校色。&/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f5b697faae01f_b.jpg& data-rawwidth=&519& data-rawheight=&4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f5b697faae01f_r.jpg&&&/figure&&p&如果前面选择了Interactive display
adjustment的话,首先就会看到上图界面。这个界面能让你直观调节显示器RGB色彩平衡度以及亮度。如果你的显示器偏色本来就很严重,那么即使不
带硬件LUT,你也只能用显示器OSD甚至显卡驱动中的色彩调节选项,来使显示器各项参数尽量达到界面上小箭头的位置(我的Surface
Pro就是用显卡驱动面板中的色彩调节来做的调整,因为不这样做就没办法让色彩尽量正常)。&br&&/p&&p&调节完毕后,点击右下角Continue on to calibration,然后就等着吧。&/p&&figure&&img data-rawheight=&826& data-rawwidth=&783& src=&https://pic1.zhimg.com/9e9f81aac12c84c06ddcb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e9f81aac12c84c06ddcbe_r.jpg&&&/figure&&p& 由于我们为了保证Calibrate和Profile的准确度,因此选择了Massive testchart,这意味着校色仪将分次从屏幕上读取2527个不同色块.........WTF!!!&/p&&p&更
要命的是,如果使用的是X-Rite校色仪还好,等待一两个小时就能搞定,而Spyder用户们,由于Spyder会先在校色仪内对色彩做一次自身比对验
证,因此需要的时间是翻倍的,也就是说Spyder用户完成一次Massive
testchart的校色,需要至少4个小时时间。因此我建议这部分用户,睡觉之前再进行这项工作应该是最佳选择。&/p&&p&经过漫长的等待,dispcalGUI终于完成了Calibrate和Profile的步骤,并且将自动在C:\Windows\system32\spool\driver\color目录下生成与主界面下方Profile name对应的icc文件。&/p&&p&软件此时会弹出对话框以供选择:&/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42ca0af5eea37ee6a03c88cf20e2632e_b.jpg& data-rawwidth=&432& data-rawheight=&3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42ca0af5eea37ee6a03c88cf20e2632e_r.jpg&&&/figure&&p& 首先是校色的简报,包括平均ΔE和最大ΔE的值,以确定本次校色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此处选择Load Calibration on login,并选中Let the operating system handle calibration loading即可。&/p&&p& 接下来是关于覆盖色域的的情况。上面一排是校色后的色域覆盖情况,也是目前显示器的实际状态。这里即使覆盖率没有达到100%也不用沮丧,因为我们前面不是
选择了Perceptual嘛,因此肯定会有部分色彩被压缩,因此无法达到100%也十分正常,只要不差太远就行。下面一行是显示器初始状态,未校色时的
测量情况,如果你没在任何步骤上限制显示器的色彩空间(比如通过显示器OSD强制广色域显示器模拟sRGB空间,限制硬件最大色彩范围),那么这个结果就
是Native Gamut的参数。&/p&&p&通过我的截图作为例子可以看出,在Native
Gamut时,如果直接显示sRGB色彩空间的图像,将会不可避免出现过饱和,因为原始色彩空间已经到了156.7%
sRGB和107.9% ARGB了。而经过校准后,变成了97.5% ARGB,也就是有2%的色彩可能会出现丢失。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般广色域
显示器都是8bit、8bit+Dither或10bit显示面板(6bit面板就不用纠结有多少色彩丢失了),也就是至少能显示1670万种颜色,而
10bit显示面板更是能显示10.7亿种色彩(当然要搭配支持10bit输出的软件和输出接口以及显示器驱动电路)。因此即使是1670万种色彩中丢失2%,也比什么都不丢失,但色温和色彩偏差过大要更容易接受。&/p&&p&通过上面的窗口还可点击Show profile information,查看icc文件对显示器的校正情况:&/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a7c7bf349f31295c66d_b.jpg& data-rawwidth=&448& data-rawheight=&5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a7c7bf349f31295c66d_r.jpg&&&/figure&&p&可以看出Profile过程对RGB三种基色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正。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如果显示器底子够好,千万不要通过OSD做Interactive adjustment的原因,交给Profile就可以了。 &/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4aaae132143deea6b5f248_b.jpg& data-rawwidth=&448& data-rawheight=&5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4aaae132143deea6b5f248_r.jpg&&&/figure&&p&这是色域对比图,虚线部分是目标色域,可以在Comparison profile选项中进行更改,彩色区域是Profile的校色结果。需要注意,Rendering intent需要对应我们之前在Advanced菜单中的选项,这里当然是选Perceptual。&/p&&p&上面的报告还不足以验证Calibrate和Profile后,显示器是否已经被正常校准和特性化,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Verify Calibration和Verify Profile来验证前面的步骤。&/p&&p&Verify calibration不是必须的,除非你用Interactive adjustment调整了RGB。Verify Profile将是一份详细报告,文件类型是一个html网页。&/p&&p& 由于报告篇幅较长,这里就分段截图说明:&/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1babcaa43461d9ece5d4fa57b93daab_b.jpg& data-rawwidth=&1067& data-rawheight=&6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1babcaa43461d9ece5d4fa57b93daab_r.jpg&&&/figure&首先是总览,包括设备名称,校色时间以及目标参数,实际测量参数等。由于前面自定义亮度为90cd/m?,并且选择了Perceptual映射方式,因此可以看到色温和白点被偏移到了6702K,而校准后的实际测量值是6689K,应该是基本准确了。对比度925.2:1也说明黑场够黑,白点够白,接近1000:1的标准对比度(很多非专业广色域屏幕校色后,对比度无法完全达到1000:1,而sRGB色域校色后,几乎能与1000:1持平,因为这类显示器不需要大范围做色彩空间的扭曲)。&/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09a155ebcbb5f97f6c6b9b_b.jpg& data-rawwidth=&1062& data-rawheight=&9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09a155ebcbb5f97f6c6b9b_r.jpg&&&/figure&这部分是对灰阶的验证,看在校色后是否丢失了灰阶。截图中红色部分是我一直纠结的问题。从实际感官上看,白点的偏离不可察觉,但软件的检测结果告诉我白点的ΔE高达13.99!!!!苦苦寻找后有了答案:由于DELL U3014使用了新的GB-LED背光,背光的波长及色彩曲线特性与以往的W-LED和CCFL都不同。而搭配的i1 Display Pro校色仪是色度计,无法对光度进行准确评判,造成了其在检测白点时会出现很大误差。&/p&&p&无视上面的设备误差后,看看Average ΔE和Maximum ΔE,平均色差为0.26,最大色差为1.23。等等,刚刚校色结束的简报不是说平均0.34,最大2.21么?这里的平均0.26是说显示器跟Profile搭配后的校色结果,上面是单指Profile结果,两者不相同。&/p&&p&接下来就是冗长的几百个色块分别的色差值。&/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9dac5a297eb4d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9dac5a297eb4d_r.jpg&&&/figure&图中的色块其实是分左右两部分的。如果校色结果足够成功,则肉眼无法分辨其区别,如果你能用眼睛看出区别,说明校色不成功,也就是校色后显示器仍然存在较大色差。造成校色不成功的原因一般是三种可能:要么是软件的配置选择错误,或是在校色过程中环境光影响了校色仪,另一种常见可能是:显示器确实烂到无药可救了。&/p&&br&&p&从Calibrate和Profile的结果来看,本次针对DELL U3014的校色及特性化是成功的,icc文件可被用于色彩管理。至此,显示器的校正与特性化步骤也就告一段落。&/p&&p&本篇文章为了让大家尽可能理解每个步骤的意义和原因,因此较长,理解起来也会有小小的难度。大家感兴趣的话还需要仔细揣摩,如果只希望以结果为导向,则不必纠结太多。&/p&&p&下一集,将对Windows色彩管理系统以及Photoshop等软件的色彩管理配置进行说明,并将做好色彩管理的结果,与不做色彩管理的情况进行直观对比。&/p&&p&&b&接下来是每期一次的竞猜环节:&/b&&/p&&p&前段时间在网上搜资料的时候发现,某些”高人“表示,根据砖家的说法,经过校色的显示器,色彩丢失最高能达到恐怖的40%!!&/p&&p&而经过我们上面的校色和验证发现,一般来说校色后色彩丢失不会超过5%。那么40%是怎样得来的? &/p&
通过前两篇文章,大家应该对色彩管理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对色彩管理及显示器色彩校正的原理、目的和必要性有了直观的感触。第三篇文章将着重对整个色彩管理的流程,也就是从显示器校准到最终的Profile输出过程做详细说明。在进…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82fb89c23a0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82fb89c23a0_r.jpg&&&/figure&什么是哲学?各有各的说法。今天我介绍一下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br&&br&很多人把&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douban.com/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维特根斯坦&/a&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二十世纪下半期,哲学论著几乎言必称维特根斯坦。但维特根斯坦并不好读,早期著作和后期著作都不好读,只是不好读的缘故不一样。他的早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不好读,一个原因在于它是用格言体写的,而且很多概念他都有特别的用法,有他自己特别的、“严格的”定义。&br&&br&晚期著作《哲学研究》也不好读,虽然那是用最平实的文字和句法写的,字面相当好读,但麻烦是,读者会觉得他东讲讲西讲讲,始终弄不清楚他真正的路向在哪儿。我听到很多人说读不大懂《哲学研究》,包括非常有理解力的人,他们感觉到某种东西,但抓不住要点。《哲学研究》不好读,要和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基本理解连在一起来考虑,因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和我们通常对哲学的理解非常不一样。&br&&br&例如,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不是要提供理论。西方整个儿的哲学传统都是重理论的。例如语言哲学家提供了各种意义理论,意义的指称论、意义的观念论、意义的可证实论等等,维特根斯坦研究语言哲学,但他不承认自己提出了什么理论。哲学不是理论,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这不只是一种提法,他通过自己从事哲学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点。仅此一点就让我们觉得他的写法和主旨难以把握。&br&&br&我下面的介绍,以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为准。这个介绍借用了哈克〔P.M.S.Hacker}的很多表述。&br&&br&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概念考察&br&&br&如果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有一个定义的话,那么标准的定义是“哲学是概念考察”。但什么叫“概念考察”呢?&br&&br&我们平常用的很多词,比如跑、跳、正义、人权、漂亮、美、合理,这些词我们都把它们叫做概念。我们说话、讨论问题要使用概念且离不开概念。我们平常用概念说事情,却不考察这些概念。从三、四岁起,我们就会说跑、走、跳,我们说了一辈子,也从未用错过一次。&br&&br&但是如果现在你成为字典编撰者,或者从事什么语言学工作,让你来定义走、跑、跳,我相信你绝不是不假思索就能对这些语词加以定义的。也就是说,使用概念来说话和对概念本身进行考察、界定不是一回事。我也可以说是两个层次上的事。粗浅说,我们平常说话是一阶的,是用概念说事情,哲学是二阶的,哲学是对概念有所说。&br&&br&现在我们回过头用概念考察这种提法来看看历史上的哲学。哲学一般认为是从柏拉图开始或者从苏格拉底开始的,反正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我们不大分得清哪些是柏拉图的,哪些是苏格拉底的。当然我们也说到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但是哲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追问应该说是从柏拉图开始的。&br&&br&我们回想一下柏拉图或苏格拉底的对话,在那里,所谓哲学思考是什么样子的?柏拉图发问的形式是: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善?可以说每篇对话大致回答这样一个问题。&br&&br&也就是说,柏拉图是在进行概念考察。我们平时用美、正义、知道不知道、合理不合理这些词来说话,但我们不对这些概念本身进行考察。在柏拉图对话中,往往是先有人用这个词说了话,然后苏格拉底就想方设法,兜着圈子就把问题引到概念考察上来,逼迫对方回答,你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应当怎么界定?这样,苏格拉底的对话就把我们通常一阶上的交谈引到了二阶上的对概念的考察。&br&&br&哲学是二阶思考,这种提法大家都不陌生。实际上,哲学家因此觉得他们应该用某种元语言来思考、写作。比如说太极、无极,比如说知、情、意,哲学家说到“知”的时候,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知道、了解、懂得、理解、明白等等一大家子兄弟姐妹,它们之间有相近、相邻或者有共同之处。&br&&br&我们在实际说话的时候,如果不是在写哲学,什么时候用“知道”什么时候用“理解”,多半要分清楚,否则语文老师就要说你不懂汉语了,但是在做哲学时,我们就倾向于用一个词把所有这些词都概括在内,甚至认为这个哲学上的“知”是所有这些概念的共同点的抽象。维特根斯坦把这样加工过的概念称作超级概念。&br&&br&几千年来,人们要进行哲学思考,就要建构超级概念,用超级概念来从事哲学,无论是好是坏,这似乎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建构哲学理论的一种手段,也是建构哲学理论的一种标志。维特根斯坦拒绝用建构理论的方式来从事哲学,这种拒绝突出体现在他不用元语言来做哲学,不用超级概念来进行哲学探索。他说:&br&&br&用一阶的方式来做二阶的事情,就是用谈论事情的方式来做哲学,这是否可能呢?&br&&br&概念考察是考察我们已经使用的那些概念,或者用哲学圈子的说法,考虑日常语言使用的概念,考察自然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之所以需要去考察这些概念,是因为关于应当怎么描述这些概念发生了分歧,产生了争论。有时甚至是关于如何使用这些概念发生了分歧。我们在这里出现混淆、发生争论,所以我们努力澄清它。比如说就人权问题发生了争论,一方说权利是这样那样,另一方说权利是那样这样,所以我们要澄清权利这个概念。如果你自己制造出一个概念,我们不使用它,因此对它不发生什么困惑,因此也就用不着去澄清它。&br&&br&我们可以说,概念考察和经验性工作是两个层次上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人人都会使用“为什么”这个短语。但有时我会说,这事儿没什么为什么。你说,怎么没有,凡事都有个为什么。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谈谈为什么本身了,例如弄清楚到底是不是凡事都能问个为什么。这你就不一定能讲清楚。我来上课,大家都坐在这儿,有一个同学过了半个小时才进来,我问,你为什么迟到?这个问题大家都能听懂。但若我一进教室,大家都按时来了,我问好好坐在那里的同学,你们为什么不迟到?这个问题你们就听不懂了。&br&&br&你们答不出来,不是因为你们不够聪明,是我有点儿蠢,问出了一个愚蠢的问题,弄得你们不知道我在问什么。毛选里有句话,说是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但现在看起来似乎有些事情上你无法问为什么。但哪些事情能问,哪些事情不能问为什么呢?考虑这样的问题,就属于探讨“为什么”这个概念的结构。&br&&br&维特根斯坦说,哲学作为概念考察,它只追问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世人忙于贪新求知,哲学家不是这样,他逗留在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中。庄子说:“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老子甚至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已知的事情里求道理,这是概念考察的又一个特点。就人们经常对经验这个词的误用而言,哲学是非经验的,简单说,它不依赖于发现更多的经验事实。&br&&br&哲学的功能是治疗&br&&br&哲学不像科学那样提供解释世界的理论,这就把我们引到维特根斯坦哲学观中的另外一个基本的提法。他认为哲学的功能,简单的说,是治疗。这个提法也和大多数人对哲学的想象不大一样,大多数人大概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建构,而不是治疗。我也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治疗这个提法。&br&&br&首先,我们有病才需要治疗。但为什么我们在进行概念思考的时候容易出毛病呢?上面讲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要对自己所使用的概念作一番考察,然而,我们平常更多是用概念说话而不是考察概念,可以说,我们没受到过概念考察的训练。&br&&br&于是,我们在作概念考察的时候就常常出错。概念考察不是我们的所长。我们两岁就开始问为什么,什么都问,天为什么是蓝的,爸爸为什么要抽烟,爸爸为什么不是妈妈,也许深刻得不得了,也许是瞎问。从三、四岁以后,哪些事问为什么,哪些事不会问为什么,我们就清楚了。但我们说了,要说清为什么在这些事上问为什么有意义,在那些事上问为什么没意义,却绝不是一件容易事。我们几乎从来不在一阶上用错概念,除非你小学语文课学得太差。其实,「甚至不上一天学,很多人说话也说得很好」。我愿说,说话对我们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概念考察却不是我们天生就会做的,是需要我们专门花心思琢磨才会做的事情。因此,在二阶的思考上,我们容易出错。&br&&br&可能有同学反驳说,我们在一阶上也会产生疑惑,发生分歧,某种情形应该叫作经验还是叫作体验,某种政策应该说成是正义还是公平,我们可能发生分歧。这我完全承认。不过,像经验、体验、感觉、正义、权利这样的语词,天然就像是二阶词汇,我平常把它们叫作论理词汇,它们本来就带有强烈的理论意味。我等一下会讲到,哲学工作主要是考察这类概念。&br&&br&在这里,关于概念使用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关于如何描述概念的争论。我下面说到误用概念,通常就是指这类概念的误用。我们使用这些词汇,很容易引起分歧,而这些分歧把我们带向对概念本身的争论。我们经常争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合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我们一开始可能是在讨论美国人更幸福还是中国人更幸福,现代人更幸福还是古代人更幸福,但这类讨论几乎不可能是单纯事实的争论,几乎总是包含着概念层面上的考察。&br&&br&而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经常会不自觉地建构理论,说某人幸福,某人不幸,这时候你没有建构理论,但是当你在回答什么是幸福的时候,你差不多已经进入了理论建构的预备阶段,似乎继续追问下去就不得不建构一种伦理学。实际上也正是如此。柏拉图或苏格拉底用一篇对话来讨论什么是正义?从此产生了政治学。我们用一篇对话追问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物质的运动,物理学就产生了。&br&&br&人们想要理解这个宇宙,他们认为理解这个宇宙的最重要的方法,是建构关于宇宙的理论。我们要理解国家,理解人生,理解大自然,我们就要建构政治学、伦理学、物理学,通过理论,我们就会对这些东西有透彻的理解。&br&&br&正是在这个地方,是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跟传统哲学观分歧最大的地方。若说传统上我们相信哲学是进行一种理论建构,那么维特根斯坦则认为哲学是进行一种理论解构。维特根斯坦本人好像不用解构这个词,我们就说消解。&br&&br&我们怎么建构理论?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前,建构理论的方法就是通过考察基本概念。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善,和善连在一起的有正义、幸福、性情,然后有幸运、性格、目的、手段、意义、死亡,等等。你要想建构关于物理的理论,那么你就要对运动、变化、静止、动力、时间、空间这些最基本概念进行系统的追问和系统的研究。&br&&br&这些基本概念里似乎隐藏着世界结构的线索。当然,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我们平常所使用的概念不大准确,那么我们就调整、改造这些概念。空气的气,我们都知道它的意思,但是哲学家把它变成一个超级概念,用来指某种无处不在的东西。武器的器,哲学家也赋予它一个更为广泛的意义。哲学家用理、气、器这些概念建构一个关于宇宙人生的大理论。古代的理论就是这样建构起来的。古代理论家发明新概念的情况并不多,多半是通过对平常概念赋予某种新意义来建构理论的。&br&&br&但是这种情况到十六、七世纪的时候发生了一个转变。十六、七世纪的思想家伽利略、笛卡尔、牛顿这些人,造就了一种新的理论方式,近代科学的理论方式。这里不可能描述新理论的结构方式,但有一点很明显,新物理学的矛头指向亚里士多德或亚里士多德主义。&br&&br&新型思想家们发现,我们反复追问概念的深层内容,「看似不断提出了新见解、新说法,其实只是在我们早已理解了的东西里面打转,并没有产生新知识」。要推进知识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打破传统概念的束缚,大胆采用新概念。举一个最通俗的例子,即关于运动和静止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但是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改变了我们这些概念,新物理学宣称,我们平常看到的静止的事物,实际上是处在一种直线匀速运动之中,这个我们在初中物理学都学过了。新物理学改变了我们用来描述世界的概念,改变了我们描述世界的方式。&br&&br&我们现在大概都承认,近代物理学是对的,它对世界的描述是正确的、科学的,是真正的科学知识。&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sina.com.cn/s/blog_492faa8f0100dtwg.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亚里士多德&/a&的理论是错误的、无效的、应当被抛弃的。西方的理论冲动似乎终于通过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找到了正确的建构理论的方式。&br&&br&从那以后,哲学就开始面临着生存危机。危机感是逐步变得明晰起来的。在这之前没有这种危机,因为哲学家就是科学家,就是理论家,就是提供世界的正确画面的那些人。可是当这项工作由科学家接手去做,而且显然做得远为成功,哲学还有什么事情可干就变成了一个让哲学家头痛的问题。我们有几个选择,我在说这几个选择的时候,我是用外在的方式说的,我并不认为它们都是并驾齐驱的选择。&br&&br&近代物理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没问题。不过,让我们回到起点。我们一开始干吗要建构理论?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科学理论是否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世界呢?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来问这个问题,有点儿不合时宜。但不管它,还是允许我胡乱问问。&br&&br&我们原本对世界就有所理解,不过,我们同时也有很多困惑。比如说,我们都对时间有很多困惑。我们知道,时间问题的很多方面在物理学上已经解决了。例如,时间有没有开端。天体物理学说有,时间是从大爆炸开始的。我们也知道时间和速度的关系,速度越快,时间流逝得越慢,接近光速时,时间就变得极其缓慢了。我们在任何一本科普著作或科幻小说里都可读到这些内容。&br&&br&但是物理学理论,这些极为成功、极为高深的理论,是否解决了关于时间的困惑?奥古斯丁曾设问: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上帝在干什么?他回答说,时间是随着创世一起创造出来的,因此,并没有上帝创造世界“之前”这回事。我不知道你对奥古斯丁的这个回答是否感到满意。如果你听了奥古斯丁的回答仍然感到困惑,那么,你听了大爆炸之前没有时间这回事恐怕也仍然感到困惑。这里的困惑恐怕不是能够通过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消除的。且不说,关于时间的困惑很明显是和我们对生死的体悟、感叹或诸如此类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br&&br&我们一开始希望通过理论获得理解,通过对概念的思考建构理论。后来人们发现,要建构一个能提供正确世界画面的理论,单靠对概念进行思考是不能成功的,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概念,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款横版英文跑酷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