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真的金本位制度币想卖出去应该怎么卖,希望大神多点意见。

大清银币怎样才能卖出去 可以收购吗-中国收藏联盟
中国收藏联盟
中国收藏联盟
女士 (经理)
电 话:021-
大清银币怎样才能卖出去 可以收购吗
300){this.height=300}if(this.width>400){this.width=400}">
产品型号:
产品品牌:
产品规格:
价格说明:
&&&&大清银币怎样才能卖出去 可以收购吗资深经济人:黄经理联系电话: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七月,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在制造银元的同时,许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币的主张,进入20世纪,兴起了关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讨论,有人主张中国实行金本位制,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1997年3月,一枚“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地球版”壹元银币以50万元的高价成交,1999年4月,一枚“民国21年金本位半元”银币被浙江一位收藏家以30.8万元的高价买入,1999年4月,一枚“广东省造反版光绪元宝壹元老版”银币则以12.5万元成交;1999年秋季一枚“光绪十年吉林厂平壹两”银元以28万元落槌;日,一枚“安徽省造光绪二十三年库平三钱六分”银币样币,50万元的高价拍走2006年拍卖会一枚“宣统三年壹元长须龙”大清银币也以35.2万元成交;2007年拍卖会上,一枚“1898年吉林省造光绪元宝三钱六分”小型银质试铸样币以67.2万元的天价成交。 
中国收藏联盟有限公司。鉴于国内古玩艺术品市场鉴定领域的现状,公司联合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著名鉴定专家,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鉴定仪器和技术,集专家的经验,科学的物理及化学成分分析等方式为藏品进行鉴定服务和市场评估。公司拥有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销售经营团队,中国收藏联盟有限公司进行多方位展览、宣传活动,立足于上海市场,促成高效古董艺术品交流平台。公司以“依法经营、信誉至上”为原则,以雄厚的人才优势,严谨的审鉴态度、高精的拍品质量、庞大的客户网络,受到社会各界藏家的普遍认同。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同时坚定不移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国际化的古董交流交易服务平台。联合香港?澳门?广州?北京?上海 等地众多大型优质拍卖机构、为中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集展览、拍卖、鉴定和销售为一体的艺术品交易平台!我们致力于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展会、在线展览、平台资源分享等方式、最大化藏家的藏品价值、并且将宣传、服务、共赢的态度贯彻到底、我们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广大收藏者提供一个国际化的服务平台!中国收藏联盟有限公司-香港?澳门?广州?北京?上海五地强势出击联合征集面向广大藏友征集!┏━━━━━━━━━━━━━━━━━━━━━━━━━━━━━━━━资深经济人:黄经理联系电话:
公司地址: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888号开开广场29楼专业艺术拍卖古董古玩鉴定拍卖 古董,古玩,字画,瓷器,玉器,杂项,鉴定,拍卖, 展览交易┗━━━━━━━━━━━━━━━━━━━━━━━━━━━━━━━━━友情提示:(实物鉴定,为了合理安排您的鉴定时间,请提前电话预约;免费预约热线:征集范围:&A&、瓷器:民国之前的精品瓷器,元、明、清为主,宋瓷为佳;&B&、玉器:翡翠玉器,玉器“润、透、白、”为佳;&C&、书画:古代或近代字画,近现代名家作品为主等书画作品;&D&、杂项:各类精品杂项,如佛像、石章、各类雕刻、金银器青铜器
中国收藏联盟
女士 (经理)
电  话:
传  真:
移动电话:
在线联系:
公司地址:
中国上海静安区万航渡路888号
邮  编:
公司主页:
其它产品信息
共 1800 条信息,当前显示第 1171
- 1260 条,共 20 页
中国收藏联盟 &公司地址:中国上海静安区万航渡路888号
女士 (经理) 电话:021- 传真:
免责声明: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 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提供服务支持 &中国的货币体系是怎样的?
怎么发展成现在这样的?最早的人民币,也许是1949年,来自于哪个机构?当时什么部门有权控制人民币印刷数量?印出的钱流到哪了?与下面视频中的美国货币体系有何区别?解答这个问题前,请一定先看一段美国货币系统的历史渊源视频:。现在的货币体系我曾提过一个问题,算是半自问自答可供参考: 答案在我空间日志:。不过我的知识有限,依然没有解决货币源头问题,只解释了现在的货币增量问题。补充:有些回答,似乎默认我完全同意上面视频,其实并不是。因其关于体系的解释比较全面,所以放在上面。我空间两篇关于金融的日志可以表明一些立场。我个人来说,是对货币体系的漏洞及来源,潜在利益获得者,特别想了解清楚。10.20补充:Sgt Pepper赞同最多,非常感谢他普及人民币的知识。但还不够全面,也不是我想要的关于体系的答案。希望有更多大神讨论或总结。
按时间排序
这个问题,说说我自己的理解,像开始科普到的,历史背景不允许我们外汇联系,为什么呢,之前各国汇率就是金本,美国摧毁了,但是某种角度来说,是石油做背书,到后来,国内稳定了,国家开始求发展,于是朱老大发现,中国有资源却没能力开采,那么和国外谈何来资本,那么只能出卖人口红利去换美元,换黄金来做更多的事,注意了,这个地方就是被迫改革的地方,第一,出卖人口红利自然是从贬值开始的,当然贬值原因复杂得多,跟手握众多资源的效率部门也有关,而且发展初期,总是没有办法的事,那么大量游资进入中国获取人口红利的溢价,外汇占款急剧上升,那么问题来了,藏汇于民?太危险了,那么就没有中石油中石化只有壳牌分公司,为了保护国家资源基于政治制度,外汇管制成了选择,仔细想想这个制度,被迫管理如此多的外汇占款,日积月累,社会流通的大部分钱都是通过中国制造出口换汇来流通在中国社会,习大说了,放心,当我这儿最安全,确实,你去换美元,正当理由,基本不会存在没钱的情况,那么最坏的情况是,当所有人都觉得人民币不值钱了,你会做什么呢?换黄金,换美元,所有你觉得值钱的东西,那么问题来了,仔细想想这个循环,我们加工制造了商品,换成了美元,商品价值 等于美元,美元换成了人民币,那么问题来了,别人拿美元说这只是一张纸,我可以干什么,答,可以买石油,而人民币呢,我想答案应该是可以换美元吧。
想推荐一下
写的非常系统明白晓畅 当然期待知乎上有大牛能够同行鉴定一下里面的论证以及最近
对我等除了好奇心啥知识也没有的人来说可以来入门啦~+++++++++++陈经
+++++++++++(二)什么是M0中国的货币不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在境外规模小,理论上不能流通,境内的外汇也不能流通。所以中国的钱比较简单。按央行的说法,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有M0、M1、M2三个层次央行每个季度有《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们专看货币相关的数字,研究其根本意义。今年9月末,“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2万亿元”,这是什么意思?央行怎么知道3.2万亿这个数字的?可不可信? 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从定义看,M0是现金,是纸币与硬币,不是电子数字。是除了银行之外的其它人拿着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央行真的开印刷机印钱了,比如说历史上一共印过8万亿结结实实的钞票。然后可能其中3万亿回收烧掉了。为什么烧,可能是觉得流通中的现金不用过多,或者老版的钱与破钱换新的。还剩5万亿,其中1.8万亿在各种银行里放着。这个1.8万亿是可以统计的,各个银行向央行报告说,加总就行了。我们看银行每天下班关门了似乎都要点钱,存款机里的现金也得点算,这个数据应该是可信的。所以,5万亿减1.8万亿,得出不受银行控制的“流通中现金”为3.2万亿。数字是举例,8万亿、5万亿、1.2万亿是我假设的,只有3.2万亿是真的。根据以上讨论,可以确认,央行报告的M0为3.2万亿非常可信,而且也清楚了它的统计方法。这个统计方法是我想象的,请知道情况的指正。按照这个理解,这3.2万亿是个统计数据,加加减减出来的。有一部分是流通到了境外,其数额各种估计都有。由于中国不会从银行用一个电子数字把人民币转到境外去,所以境外的人民币应该就是现金。由于总共也就3.2万亿现金,我们可以合理估计在境外的人民币现金应该是千亿元规模的。我猜想,美国在境外的现金要多得多。
M0具体是如何增加的,可不可以减少?如果我们从银行存款机或者柜台取现钱,那么就增加M0了,存现钱,M0就减少了。有谣言说银行资不抵债了,存钱不安全,要人去把钱取出来。还有人说,如果人民都去取钱,银行就会被 “挤兑”,就完蛋了。如果这种事真发生了,那么M0会大幅增加,我们看报告就能看出来。三季度M0同比增长9.3%,应该是个正常数据,3.2万亿只有银行存款总数不到十分之一。可以得出结论,老百姓与企业对把钱放在银行是放心的,拿麻袋存钱的土包子不常见。唯一有些疑惑的是,“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2万亿元”,它为什么要说“余额”?可能是一种动态描述,和“房贷余额”一样。现金收回又放出,房贷借出又还上,所以是“余额”。(三)什么是M1报告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6万亿元”,这又是什么意思? 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这个M1就有些糊涂了。活期存款好理解,就是随时可以取出来的。利息很低0.36%。可定义里说,“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算M1,那个人的活期存款算不算?答案是,个人活期存款不算M1,算M2!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把货币分成M0、M1、M2,似乎是看它起作用的直接程度。比如说M0,是现金,掏出来大家都认的。小商贩、商店只认现金,人数非常多。所以M0太少的话,可能说明人都跑大商店刷卡去了,小商贩没法活了。大多数商贩与小商店就是挣3.2万亿的M0,这个经济规模大致就是这么多,发展空间就这么大,挣不到太多钱。虽然很常见,但不是主流。我有一个推论,奔着挣M0做生意的,发不了大财。单位活期存款是怎么回事?如果单位做生意或者运营,这也是立刻能管用的钱。开个支票给对方,或者直接把钱转到对方户头,交易对方也接受的。对方拿到支票,得是活期存款,定期的转不过去。单位开支票或者转账,是一种常规行为,拿现钱的反而少。个人的活期存款,这么用的情况就相对不多了。个人转账买东西很少见,开支票的人现在也不多。所以,我们可以说,M0就是小商小贩能挣的钱,M1就是做大生意能直接挣到手的钱。小商小贩收现钱,大生意还收支票与转账。M0只有3.2万亿,M1有15.6万亿,当然大生意挣钱空间更广阔。不过这个定义我觉得肯定得发展。比如支付宝里的钱算是啥?支付宝里的钱其实是在阿里巴巴的银行账户里,我怀疑阿里巴巴只用维持部分的活期账户应付淘客提现,有不少可以存成定期甚至搞别的挣钱归自己了(完全是假设性的猜测)。还刷卡消费,这卡里的钱算不算M1?因为金额还不算多,所以暂时不用加进去。外国的消费模式不同, M0、M1、M2的定义和中国是有不同的。我们也不必死记定义,记住原则就行了。M1就是做大生意能直接挣的钱,现金支票转账都行,但得立刻挣到手。
M1是15.6万亿,其中有3.2万亿的M0,所以单位的活期存款是12.4万亿。各银行把单位户头数字加一下报到央行,就可以算出来了,所以这个数字也是可以统计可信的。我们知道M0是央行印刷和烧掉保持数字的,这M1是怎么增加减少的?个人如果把活期存款取出来消费,M1就增加了,这是经济活跃或者通胀的一个迹象。个人把活期存款取出来去炒股,M1并不增加,所以实体经济能挣的钱并不增多。单位把活期账户的钱当工资奖金发给个人,个人不消费存起来,M1就减少了。所以总体来说,挣工资的个人、做小本生意的小商贩,他们的活动是不可能增加M1的,就算取活期存款增加M1,是因为前面有一个存钱动作减少M1。总体来说,个人与小商贩的活动是减少M1(增加到M2里面)。所以,想做大生意挣M1的钱,不可能光靠忽悠个人。个人也就那么大消费能量,不借钱的话增加不了M1,能捞到的饼就那么大。那么增加M1的途径,一个明显的大项是搞出口。一个企业干出口,挣来了1亿美元,央行收走外汇,换成7亿人民币,一个电子数字就到这单位的活期账户上了。这是企业换汇,直接凭空增加M1。个人换汇,如果是偷偷进来的,很可能就是以企业换汇的名义进行了,真正个人带进外汇换的远比企业少。现在中国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约相当于14万亿人民币,和M1的规模相似,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巧合。这说明,M1的增加主要是靠出口顺差结汇。出口顺差越多,M1就越多,个人存起来减少了M1,还是有多。所以中国的货币增发主要是以换汇的形式进行,增发到了出口企业的活期账户上,出口企业再把这些钱花出去,变成社会的M0、M1、M2。这些年来,很大一群中国富人就是搞出口的,因为社会的钱等于是他们先“无中生有”挣出来的,社会繁荣与经济增长是他们的活动拉动的。别人挣的钱可能得先在那,出口的却不用管,这也是“出口导向”拉动经济的原理,无中生有变出M1。这是M1的外部来源。还有一种增加M1的办法,就是先让一个“雷锋”向银行借钱,再把这钱花出去,别人挣了这钱就可以增加M1了。比如张老三贷款50万买了个房,张老三就成了“雷锋”。房地产商收到许多张老三的钱共2亿,还掉银行的贷款1亿,多出的1亿就真的凭空产生了,增加M1了。这多出来的1亿M1是社会通过“创造关系”产生出来的。理论上来说,张老三们努力工作挣来别人或者企业的M1,还给银行2亿还多,这M1就消失了。所以,M1是可以通过“借贷还贷”不断产生、消灭的。这样的雷锋越是发达的经济体越多。公司可以借,个人可以借。如果越借越多,M1就不断增加。理论上可以生出无限的M1。实际上,银行放贷多了会有一个限制。如存款准备金率,贷到后来银行就失去放贷资格了。总之我们知道,M1除了外部来源,还有一个内部来源,就是银行借贷。一个经济体靠M0、M1这两招,就可以有一个基本的运行框架了。由于外汇一直在增加,所以中国的M1不停地增加。如果有很多外资公司要求拿人民币换外汇,离开中国。这在别的国家发生过,外资换汇走掉,M1减少,经济遭到重大打击。不过在中国,外资如何退出没有和政府谈好,先在中国挣人民币再说,没有合法的退出途径,暂时不用考虑。Motorola美国母公司经营遇到困难,想从中国子公司抽5亿美元利润救急,这都得中国政府特批。这是中国的主权,还不用怕。另一个内部来源,银行借贷还贷创造或者消灭M1,这是全世界都要面对的问题。如果创造多于消灭,M1就增多,挣钱似乎容易,但这是“创造”出来的钱,理论上要还的,可以认为并不是靠得住的钱。现在挣着容易,可能以后要面对困难的日子。什么是M2,银行体系的框架与来源报告中又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5.3万亿元”,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再来看定义。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这就是说,所有银行体系认可的“钱”都包括在M2里面了。在银行外面直接可用的钱是M0,M0再加上放在银行里也直接可用的是M1。还有一些钱,不直接可用,但在银行里面放着,想用要经过一两道手续。这些钱需要手续才能变成M1,称为“准货币”,M1加上准货币就是M2。变成M1的障碍只是手续,数量上不会受影响。区分M1与M2,就是看想用时要不要手续。个人的定活期存款,要破定或者从存款机里取现,所以不是M1,是M2。单位的定期存款,也要破定才能用,是M2,活期就直接开支票换东西了,是M1。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股票户头里的钱。从这个定义里看,这钱是存在银行的,不是证券公司自开电子管理系统存钱,中国的证券公司不是银行。不过境外的一些银行账户可以直接炒股,和中国内地不一样,存钱到储蓄账户里直接就能买股了,不需要“转钱进股票户头”这个动作。卖股的钱,什么也不用做,过两三天就可以直接用了。中国的股票户头里的钱,就要有转进转出的动作才能用。所以,中国证券客户保证金是M2,不是M1。但境外银行里直接炒股的资金可能就得算是M1了,大富豪几十亿的现金户头开通了炒股功能,但从来没用过,算不算保证金?所以没法算。中国A股有多少“存量资金”却是可以统计的,把各证券公司的保证金总数加总就行了。这些存量资金都是M2,不是M1。可以看出,M2就把银行体系能查清楚的钱全包括进来了。这些钱都是可以统计的,M0是加加减减出来的间接数据,M1-M0就是银行直接算出来的单位活期存款,M2-M1也是放在银行里保管直接算得出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原理上相信,央行报告的M0、M1、M2是可信的。那么,M2之外,还有没有钱?在银行体系看来,其它的就是“可以换钱的东西”,不是钱了。M2中钱的所有者换来换去,同时某个“东西”的主人换来换去,这就是货币经济学中的一个经济活动。另一种是M2体系内部各分项互相转换,M0变M1,M1变M2。人存钱取钱,活期变定期,转钱去炒股,这会影响各单项的数值,但M2的总数不会变。还有一种活动是“货币创造”与“货币消灭”,这会直接增加或者减少M1。向银行体系借钱,就会增加M1,还钱,就会减少M1。钱是通过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跑出来的,然后在各分项转来转去,所有者也换来换去,也会没有掉。我们还需要看下银行体系要完成什么基本功能。一个是要印钞,就是把电子钱变成纸钱或者硬币让人家拿走。这个一般是央行来干,但哪个商业银行出手把这个活接下来也不是问题,香港就是这样。人向“发钞行”借钱取钱,它印100亿纸币给人,完全可以,再流通到社会上。一个是要M0、M1、M2转来转去,这就是银行的存取、转账、活期定期储蓄功能。其实我觉得定期不是银行体系必须的,这应该算一项理财业务,存活期就不算理财,算过日子。印钞、存取、转账、定活,这些功能应该说比较机械,应该算是银行体系提供的服务,不是银行的本质。古代把金银或者铜钱当货币,钱庄可以保管换成票据方便人携带,但这种原始业务不能叫银行。银行最核心的业务,是进行“货币创造”与“消灭”的信贷功能,这才是银行的本质,要仔细分析。民间放高利贷的也是信贷,古代钱庄可能也这么干,为什么不是银行?这是因为,这只是存量货币的转移,并没有进行“创造”,信用总量没有扩大。造假币的倒可以算是地下银行。如果古代钱庄把铜钱借出去,又被人存回来,钱庄又借出去,那这是货币创造有银行的样了,但不是央行,因为铜钱的总数钱庄没法增加。如果钱庄把自己的“庄票”借出去,被人当钱花换东西了,又被人存回来,那才算是终极货币创造了,因为“庄票”已经算是新的货币了,这种钱庄也可以算有央行的功能了。当然银行体系只需要部分银行有货币创造的功能,但这是体系的主体。香港没有央行,但进行货币创造的商业银行一定要有。银行借钱给人,人又把钱存回来,又借出去,来回多次以后,银行有1亿“初始钱”,可以通过不断创造借贷关系,出现几亿的存款与贷款。这就是现代银行体系非常厉害的“乘数效应”,是古代社会比不了的。古代靠借钱发展运营的“单位”少,这种业务慢慢多起来了,银行也就出来了,与信贷互相促进发展。讨论到现在,别的似乎都比较清楚,就是“初始钱”还是模糊。银行可以帮人存取服务,可以通过信贷进行货币创造,“初始钱”可以是储户的存款。具体分析这个借贷动作,一个公司来借一亿,一般不要现金,就在这公司的活期账户上放上数字。那这理论上可以没有限制,储户来银行存了100亿,银行借出去200亿是可以的,反正是电子数字。但这么干总不太好,没钱还敢借给人一样,所以央行对银行的“贷存比”有一个要求,还不一定是1,可能小于1,有足够余钱才能借。例如外资银行来中国开展业务,就得受央行的监管,要求它们“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宽限期到日。但外资行不能拿自己的本金放贷,得先去吸储一时吸不到太多钱,又着急开展业务,有些就超过100%了。这也说明贷款超过存款理论上是可能的,中国是由于央行的监管才不可能,可能某些外国是超过的,韩国似乎就是如此。银行的“初始钱”可以说是从储户来的,那储户的钱又从哪来的?我们可以想象,古代人有黄金白银等“原始货币”,银行出来了,就存到银行里了。银行进行货币创造,迈出了关键一步,说我印一个票据,代表在我这个银行取“原始货币”的权利。这个票据进入流通,越印越多,人都忘了兑现了,也没注意票据已经多得超过银行里的“原始货币”了。反正能买到东西,要兑现干什么?再后来,人连票据怎么出来的都糊涂了,只知道能买到东西,反而不愿意用“原始货币”了。这个时候,“原始货币”就退出货币角色,变成“东西”,银行票据反而变成了“钱”。欧洲银行与货币就是这样演变的。国民党到台湾,也是把黄金与美元当“原始货币”,开银行把票据“新台币”做成了可信的货币。所以,到底什么是“钱”,根本还在于人的“信心”。如果人们对国家货币没有信心了,那国家货币就不是钱,黄金如果到时人有信心,就是钱。有些人鼓吹,只有黄金才是“真钱”,理论来源就是这个。但是,“只有黄金才是真钱”是一个循环论证,这相当于说:人们会失去对其它货币的信心只相信黄金,所以,请不要信其它的只信黄金。当人们发现国家货币通货膨胀的时候,这个论调就动听一些,但它的本质就是一个循环论证,逻辑根基不坚实。那中国银行体系里的“初始钱”是不是这样出来的?建国后真的是一穷二白,黄金外汇非常少,要靠这点“原始货币”发展出现在这几十万亿的M2,很麻烦。可以看出,“原始货币”的本事就是“人们相信能换来东西”,那抓住这个本质就可以了。如果手头有东西,自己印票据保证人们确实能用它换来东西,不就行了?所以,有东西是关键。中国政府那时有军队,能组织生产,自己发行人民币凭空建立银行体系就行了。所以,银行体系有两种,一种是欧洲银行体系这种从黄金等“原始货币”发展来的,美国银行体系应该也算。所以特别重视黄金的功能,当初美元要捆绑黄金才获得世界货币的权利变成“美金”。这些国家的银行体系不依靠政府,政府倒台也没有关系,这些银行有不相信政府信黄金的倾向,各国主要的黄金储备在它们那。一种是中国这种依靠政府,凭空建立起来的银行体系,许多发展中穷国都是这样的。这种银行体系天生就只能靠自己,政府银行是一体的,“初始钱”只能靠政府创造。对于中国这种银行体系,就不得不谈政府了。中国政府具体是如何创造“初始钱”的?可以把改革开放前全当作创造“初始钱”的阶段,因为在80年代才算建立起了现代银行制度。这以前中国只有人民银行一个银行,所有功能全干了。现代银行体系很厉害的“存了再贷”的乘数效应,人民银行也不算用了,因为本来就没有多少存款,贷款也不多。人民银行的核心功能不是信贷,不能算是一个现代银行。我认为人民银行可以算是中国特色的“国家货币构造”机构,这是它的核心功能。它的功能可以简化成,根据物资生产能力印钱,钱印出来全给政府用。具体怎么记账的不清楚,按现在的理解应该算是“央行购买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刚改革开放时,这笔“初始钱”不多,80年代初GDP也不过是5000亿元左右。如果我们大致估一下的话,现在30万亿的GDP对应45万亿的M2,当时的M2应该只有不到1万亿元的规模。这点钱到现在怎么记账都不是大问题。但这个“初始钱”很宝贵,它还是能换来东西的,人民对它有信心,能用来建立现代银行体系。很多穷国这一步都走不过去,银行体系建起来也不过是纸糊的。我对银行体系框架的结论是,它的基础是信心,有了信心,可以和实体经济一起越滚越大。没有信心,体系就会缩小,甚至崩溃。最初信心的来源,可以是原始货币或者其它可信货币,也可以完全凭空创造。黄金不过是信心的一种。中国的黄金比印度少得多,但信心要好得多。将来如果世界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的信心失去,那么重建过程就会从人们对其最有信心的国家开始,而不是从黄金最多的国家开始。中国从不到1万亿,用30年滚动发展到现在的45万亿M2,具体是一个如何的过程?怎么就增长了这么多倍?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人们可能熟一些,但从银行体系的角度看许多人就不太知道了。这牵涉到“基础货币”等名词,我们继续读报告学习。(五)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再把(二)中引的央行报告的话贴一次:
“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6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2.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现金净投放1350亿元,同比少投放608亿元。”基本都解释清楚了,剩下最后一句“现金净投放”。一个相关新闻是,2007年深圳现金净投放量占全国的近一半,也就是说有1000亿以上的现金在深圳的各银行跑到社会上去了。现金“投放”对应的是“回笼”,也经常看到这个词。它的意思是,银行系统对外营业,会支出现金,也会回收现金,投放减回笼就是“净投放”。净投放额,就是M0的增幅。这个数据看上去有些不对,M0同比增9.3%,增额约是2720亿元,但前三季度只投放了1350亿,难道2007年四季度投放了1370亿?我们查2007年的报告还真是如此,四季度投放了1345亿,差额是小数位造成的。这说明2008年现金净投放减少了很多。原因有可能就在深圳这儿。深圳关口很多店铺半公开经营换汇业务主要是方便港人,也有不少通过个人介绍做换汇生意的,单笔数额要大多了。这些业务需要很多人民币现金,上千亿就这么跑出来了。后来严打摸掉了几个地下钱庄,大额换汇的可能少了。这也说明,直接换人民币现金跑进来的热钱一年就是1000亿元的规模。在上面这段话中,45.3万亿元的M2分为准货币、M1、M0几个部分,这是一种解读。央行的另一种描述在这段话中:
“9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1.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货币乘数比6月末有所提高,货币扩张能力基本保持稳定。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回升,9月末为2.07%,比6月末高0.12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68%,股份制商业银行为2.04%,农村信用社为3.83%,金融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这段话的意思是,45.3万亿的M2是11.7万亿的“基础货币”,通过乘以一个“货币乘数”变出来的。我们可以模糊感觉,商业银行与众多企业,拿一笔“基础货币”不停地贷出去存进来,最后M2变成这笔钱的几倍。但这不是理工科的理解,我们需要搞清楚,到底基础货币是什么东西。来看定义。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金融机构存款构成。我国基础货币有三部分构成: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基础货币中的一部分,流通中的现金,就是M0,为什么有“货币乘数”效应?可以设想,某人有1万现金,存入银行,企业A借走这现金,给某人现金发工资1万。这样状态还原,M0没有变, M2增加了一万。再来几次,货币乘数就出来了。基础货币中的另一部分,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它的“货币乘数”效应怎么出来的?比如某银行的柜台有1万现金,企业B借走这现金,给某人现金发工资1万,某人又存入银行。状态还原,M0没有变,“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没有变,M2增加了一万。所以,M0与银行库存现金是能发挥出乘数效应的。那么,以电子形式计数的活期定期存款有没有乘数效应?表面上看,银行有一笔存款,再贷出去,人家再转存进来,过程中不需要纸,也能乘数。但这个过程可能只是现金发挥乘数效应的一部分,因为最初的存款可能是现金存进来变出来的。存款本身就是乘数效应的效果,不是“基础”。但是,是不是只有现金能作为“基础”发挥乘数效应?现金在央行印出来后,又具体是怎么跑到社会上去的?我们发现,“基础货币”最终还是得从央行出来,政府也得扯进来了。一个路径是,央行印一笔钱,给财政部,财政部花出去。这些钱央行不要财政部还,但记个账。这个数字可以非常高,那些发生超级通货膨胀的国家,都是这么干的。从津巴布韦每年10000%的通胀率看,这种机制等于可以让财政部有无限的钱花,要多少是多少。通常我们理解的“政府印钱”应该就是指这个动作。近年来中国财政部估计每年有一万多亿这种钱。可以看出,“央行印钱给财政部花”不需要是现金。可以直接给财政部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上放进一个数字,凭空产生一个源头。但商业银行是要挣钱的,不能白做了,所以,这笔钱就算是商业银行借给央行的,也算是央行借给财政部的。财政部是不会还钱的,所以,这种变出来的钱可以算是央行的负债。但央行的功能就是如此,负债永远不怕,别的银行都没它厉害。商业银行对央行说,你欠我钱了,请还钱,央行就印刷出一笔现金给它,不会为难。央行加财政部,是货币创造的武器源头。如果是缺“钱”的问题,这两家商量好了,肯定是能解决的。有了这个武器,幻想通过“挤兑”整死中国的银行系统显然是胡扯。当然,缺“东西”就不是央行财政部组合能解决的了,通货膨胀才是银行系统真正的大问题。古代中国有时“东西”够多,但因为没有现代银行体制,居然会通货紧缩,这可能是古代社会发展慢的一个原因。对于一国的银行系统而言,外汇是“东西”,也不好解决。所以,我认为外汇不应该算进M0、M1、M2里面。
“央行印钱给财政部”是货币增发增加基础货币的一条路,另一条是前面分析M1的时候谈的,“央行印钱换汇”,主要是这两条路。个人在商业银行存取外汇或者换汇购汇,不算货币增发,这应该算是理财,央行不管,不进入外汇储备系统。企业干进出口,和央行下属机构“外汇管理局”结汇,这就算货币增发。企业挣到外汇,央行收上外汇变成外汇储备,给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活期户头加一个数字,商业银行有权要求央行还钱。所以,外汇储备是央行向商业银行的负债,需要印钱还给商业银行,有些已经印了,有些记着账。企业要用外汇买东西,央行给出外汇,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活期户头减一个数字,央行欠商业银行的钱减少。外汇管理局长胡晓炼说,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负债,就是这么回事。不从头学习银行系统,还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在央行报告的表述中,基础货币除现金外,还有“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由于这两年连着上调准备金率,公众也慢慢知道“存款准备金率”怎么回事了。商行有多少存款,其中的一部分就得放到央行,算央行借商业银行的。比如某人存1万现金到银行,20%的准备金率(据葡萄说,央行本来是准备加到这么高的),银行得存2000到央行,最多贷出去8000,再存回来又得交1600元。最后,存款总数只能是1万的5倍(准备金率的倒数)。这个东西不是用来收缩流动性的么,怎么反而成了“基础货币”?我琢磨,这个逻辑是这样的。“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意思,其实就是“在央行保管的属于商业银行的潜在现金”。央行因为给财政部当托,或者给出口商当托,欠了商业银行很多钱。商业银行问央行要账,央行给电子数字似乎没意思,商行从央行要来电子数字有啥用,如何记账?要给就给现金。但也不一定立刻就要,所以有些欠账央行也并没有真印出来,所以是“潜在现金”。这些欠账加一起就是“存款准备金”,但是商行只有权取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其中的“法定准备金”是按照准备金率算出来必须留在央行的,免得乘得太多出事。有权取的那部分叫“超额准备金”,所以报告也把各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报一下。所以我们看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商行也未必就真的要上交现金,就是把“有权从央行取现”的数字减少,一般财政部总会适时花钱让商行不断“有权”。当然央行疯狂上调,有权变没权了,商行也得搜罗现金交到央行去。可以想见,如果发生了这种事,那银行系统就很有些“倒行逆施”的味道了。本指望央行吐出钱来让经济增长的,结果反倒要先把钱给它,这是令人发指的强力紧缩,啥经济过热资产价格都可以给它整下来。通胀就未必了,央行这次猛紧缩以为能行,但输入型通胀搞不定,直到境外原材料价格崩溃,通胀才真下来。所以,我们清楚了,基础货币就是“现金与潜在现金的总和”。现金有M0,有放在商业银行里的,潜在现金就是央行可能印出来还给商行的欠账。如果准备金率为0,商行又找央行要回所有欠账,那么理论上所有的这些“现金”都可以用于货币创造循环。所以,这些“钱”就是乘数效应的基础。实际上要受准备金率的限制,商业银行也会有“超额准备金”放在央行,也不会猛放贷全力扩大乘数,做个3-4倍就差不多了。基础货币的数值是11.7万亿,其中3.2万亿是M0,所以商业银行手头的和放在央行的加起来是8.5万亿。其中“法定准备金”6.7万亿得央行放行,算是冻起来了。商业银行手头真正能控制的是1.8万亿现金。我们也可以说,银行系统真正的“干钱”就是11.7万亿基础货币。整个社会,如果“东西”不折成钱,净资产就是11.7万亿。可以假设财政部一家伙获得11.7万亿巨款,存到商行里,花到社会上。慢慢花出去了,商业银行、公司、个人慢慢有钱了。有些人的钱是正的,有些人有东西但欠钱。财政部、商行、公司、个人,把欠钱关系对消掉,总数就是这个11.7万亿。我们知道,光外汇储备就是2万亿美元。央行在外面投资账面上应该是净挣的,美国国债挣了不少。但再怎么挣也不会太多,总要增发约14万亿的人民币去换过来。还有通过财政部增发的,总有好几万亿。最后,怎么只有11.7万亿基础货币了?当然,11.7万亿这个数字是可统计可信的。M0可统计,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算得出,商行放在央行的潜在现金当然也算得清,是商行资产表的重要一项。怎么央行增发了约20万亿的基础货币,最后数得着的却是不到12万亿?所以,这里一定有一个很大的“基础货币毁灭”机制。顺便说一下,我是不看书的,就在网上查个定义。看书就没意思了,全是正确的东西没有意思。我查了一些东西,就试图推出事情的真相,这是个很容易糊涂的事情,也挺好玩。但说不定就推错了,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有人指出来是很好的事。所以我写的是一个思考过程,不是复述知识。这一节特别不容易推,似乎很容易糊涂。(六)央行票据与国债显然,中国想靠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对整个货币体系的动态控制,央行报告中有这样专门一节。上一节说了央行增加基础货币的两种主要操作,财政部增发,外汇管理局换汇。按教科书的说法,央行有6种增加基础货币的办法,减少的办法是5种。比如想增加基础货币,可以“购买有价证券”。这回金融危机,美联储就印钱买入了很多垃圾债券,原主收到钱就不用破产了,但基础货币增加了。中国还没听过这样的事,不过我幻想过央行直接买A股托市的机制,看来理论上是可行的。印1万亿元买入沪深300大盘股,相对11.7万亿基础货币来说,也不是特别离谱的事。再怎么说,总共11.7万亿基础货币,通过买外汇却增发了10多万亿,总有些离奇。央行管理基础货币,因为这个根源,就得有一些古怪的办法。基础货币增发过多,是得想办法毁灭掉。我曾经想过,谈M0的时候说过“烧钱”,是不是央行烧了几万亿基础货币?银行还有过巨额坏账,后来又离奇消失,是不是基础货币就这么毁灭掉了?按照这两条路子摸了一阵子,不太通,应该是瞎想。直到继续看央行报告,看到下面这段话,才恍然大悟。“第三季度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9810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6000亿元;9月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为4.67万亿元,正回购余额为2976亿元。”央行没买A股,反而反向操作,让金融机构猛买了4.67万亿的“央行票据”,把它们手头的基础货币变成了不能用的“证券”。好几万亿的基础货币主要就是这么毁灭掉的!以前也知道这个事,但还是得边学边串起来。商业银行们买央票不一定要上交钱,因为本来央行就欠它们“超额准备金”。买了央票,超额准备金减掉4万多亿,基础货币毁灭发生在这一项上。但是央票到期要还,还有利息,基础货币不又出来了?央行就继续发新央票,还老票发新票,让商业银行总用不上大规模换汇弄出的基础货币。上面还说有“正回购操作6000亿元”,这个不是买回老央票,而是把央行手头的国债抵押给机构了,也相当于卖证券毁灭基础货币。这里又扯出了国债,也是容易糊涂的东西。央行与财政部能够津巴布韦式地增发基础货币,这个是不是算央行买了财政部的国债?然后央行再卖这些国债毁灭基础货币?这不是正确的理解,银行法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这是说,可能有些国家政府缺钱,直接就对央行说,印几亿来花!财政部大院就有了几亿现钞,这叫透支。也可能这财政部说,没钱了我卖国债,央行你把这50亿买去,要不100亿全买去算了,现钱给我。这叫央行直接认购、包销国债。这种行径,赤裸裸增加基础货币,由于我国对通货膨胀的罪恶有深刻认识,是不会干的。中国政府缺钱了,有两个法子。一个是前面说过的,和央行商量“政府发行通货”,财政部在商业银行的户头上增加电子数字,商业银行对央行的债权“超额准备金”相应增加。这就不一定要印钞了,商业银行请求央行付钱时才要印,基础货币产生了,但没真出来。曲折了些,但调控起来有路数了。另一个是,财政部在一级市场上卖国债,央行不准来买,其它机构可以来申购,卖出去也不增加基础货币。但这些机构申购来国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公开买卖,央行也可以在里面买卖。也就是说,政府缺钱,不能直接和央行胡搞,得有商业银行、机构参加进来,也许就用不着央行印钱了。当然,实在有麻烦,央行就印钱给商业银行,印钱买机构的国债,基础货币就真出来了。但这样架构清楚,操作有谱,我觉得机制设计还是不错的。央行在二级市场上先买个几千亿国债,增发了基础货币,然后就用这些国债搞起了“正回购”。比如央行说,这1000亿国债抵押给你三个月,你给我1000亿冻起来,到时国债还我,我还给你1010亿。这样,央行就有办法毁灭一些基础货币了。也许应该叫“冻住”,因为到期又出来了,不停循环操作才叫毁灭。报告说用这种办法冻住了2976亿元基础货币。可以看出,这个“正回购”得央行手头上有足够的国债才有意义。2007年末国债余额一共才5.2万亿,机构与个人买去很多,央行没多少。靠“正回购”冻住巨额基础货币,从数据上看,干不太成。咱再恍然大悟一次,这个央票,是不是就是这么发明出来的?别国没有的?还真是,国债“正回购”靠不住了,市场上基础货币还是太多。央行干脆凭空创造央行票据,硬是要金融机构接受,终于实现了冻住好几万亿基础货币的任务。(七)货币体系七年大扩张央行网站上列出最早的一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是2001年一季度的,到2008年三季度,是7年半。那年底中国加入了WTO,贸易开始带着量飞速成长。7年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911事件似乎没过去多久一样。在90年代7年中大部分人的工资会翻数倍,新世纪7年岗位工资变化不大的很多。但再回头去看7年前的货币数据,确实有些惊讶,变化居然如此之大。
2001年一季度末,M0是1.4万亿,M1有5.3万亿,M2是13.9万亿。基础货币3.5万亿,外汇储备1758亿美元。
2008年三季度末,M0是3.2万亿,M1有15.6万亿,M2是45.3万亿。基础货币11.7万亿,外汇储备19056亿美元。这7年中,GDP大约年增10%,算非常厉害的增长率了。2002年3月时统计,2001年GDP数字是95933亿元。2008年初统计,2007年GDP是246619亿。2008年数值还没出来,估计在28万亿左右。由于中间有一次统计大幅上调了GDP数据,还有物价调整,现在我们看到的2001的GDP数字是回归分析出来的,大约是11万亿,应该用这个数字来分析。大致相当于,2008年的GDP数字是2001年的2.5倍,按年增长率算是不到2倍,但有物价调整。
2001年,M2与GDP的比值是1.26,到2008年增大到1.6-1.7这么多。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数据来看,比值接近1算正常区间。所以,现在的货币数据相当反常,仔细分析,实在是很邪门的一个状态。七年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基础货币从3.5增加了到11.7万亿,它的根源显然是暴增17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有投资收益,但过去7年大部分时间美元汇率在7以上,我们算央行以7元买入1美元来计算,一共增发了约12万亿人民币来买入这些外汇储备。汇金用外汇储备给工中建三行注资,还有中投也用了一些,不然央行的外汇储备会更多,所以要把央行用于购汇的基础货币再加上1万亿人民币左右。加上原来3.5万亿,大约是16.5万亿基础货币。现在的数字是11.7万亿,因为从2004年开始滚动发央票减少了4.67万亿基础货币。所以,如果没有一些非常手段,中国的基础货币会7年翻个4、5倍到16.5万亿左右,实在是骇人听闻。但直到2007年以前,中国还算是物价稳定的,通货膨胀问题并不显著,社会上对基础货币的这种增幅并无感觉。显然央行会为此感到自豪,因为它用央票解决掉4.67万亿,再不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至16%冻住了6.7万亿。这6.7万亿虽然在基础货币数字里,但央行不让商业银行用,不然乘数起来还得了。所以实际上就是5万亿的“有效基础货币”(这是我自己编的名词),这就不是太可怕了。2001年的准备金率是6%,冻住不到8000亿基础货币,还有2.7万亿有效。从2.7万亿发展到5万亿有效基础货币,就不算离谱了。从控制基础货币有效规模,遏制通货膨胀来看,央行似乎做得不错。但央行的做法,怎么也透着不对劲。一个是4万多亿央票,这钱不在基础货币里,也流动不起来,其实是有主的,属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又是欠了储户的,可以想象是很多出口商活期账户里的钱。一个是6.7万亿被法定准备金冻起来,准备金率16%显得太高不正常且不论。这6.7万亿也流动不起来,其实也是属于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又是欠储户的。所以,基础货币有效规模虽然能控制住,M1与M2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总要翻个3-4倍。M0增加倍数少些,因为现在提款机多了,并不用带太多现钱在身上。因此可以推出,央行能限制流动性,让钱流不起来,但挡不住社会上存款急剧增多,只要印那么多钱买外汇,就只好如此。这些增加出来的钱,源头主要是出口商,所以出口厉害的广东、浙江特别有钱。温州炒房团背后是大量温州出口企业。人觉得有钱了,就买房买股。所以7年中股市有一次超级牛市。房市涨得也很猛,还不容易掉下来。2003年SARS,温总理觉得要靠房地产促进经济增长,就出政策放开了房市。股市跌到2005年,政策不断呵护,终于把钱勾进来了。从M1与M2的数据看,钱是一点不缺的,有钱人实在太多。挣钱效应出来了,钱就源源不断从银行出来,进股市与房市。其实还没出来太多,股市存量资金不过1.8万亿,个人房贷余额也就是3万亿,就已经炒得让中央着急了。钱实在是太多了。另一方面,在这种低货币乘数下,贷款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央行不会让贷款又存款的乘数效应完全发挥,社会上很多项目没有贷款配套去做。2004年,温总理开始大搞宏观调控,央行与发改委是主要的调控工具。发改委不批项目,央行把钱冻起来没有贷款。从这7年基础设施建设的表现来看,其实已经算是地球上最厉害的了,但从银行系统的钱来看,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地方上积极上报项目,其实很多早就有的,被发改委按住了。我们回头看这几年的宏观调控,着眼于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实受到了压制。招民工大建铁路,民工有了钱,交通又方便了,是很好的扩大内需的方法。但这类投资需要银行系统巨量的贷款支持,央行怕钱流动起来太多不敢干。出口贸易,直到2008年被打击之前,境况一直不错。因为不需要发改委批,只要国外有市场。出口企业有了市场,不需要发改委批,也不需要贷款长期支持,还能创造巨额基础货币,以战养战快速成长受宏观调控影响小。房地产境况也不错,因为地方政府支持,中央直到去年底才出实质政策打击房地产炒做。房地产项目不需要发改委审批,银行也愿意贷。所以,这些年的经济增长是出口与房地产带动的。搞出口与房地产其实也没有错,但从央行与发改委的调控思路来看,没有把内需的潜力发挥出来,导致了严重的不平衡。从银行系统经营来说,出口与房地产见效快,坏账少,确实能挣钱。搞内需就容易出钓鱼工程,闹出坏账,加大货币乘数,是相对困难一些。(八)存款与财政前面我们谈了银行系统货币的来源与分类,从这种角度论述了中国的钱在银行体系中的分布。但这些钱在银行体系中转来转去,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经济,还可以看看具体是属于谁的。这主要是通过银行的存款与贷款功能来实现的,我们也来看看这方面的数据。报告中说: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6.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5.5万亿元,外汇存款余额为1742亿美元。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0.8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1.0万亿元。财政存款余额为2.8万亿元。存款分为外汇与人民币存款两种,外汇存款合1.2万亿人民币,不算多。这1742亿美元主要是公司与个人存在银行里。以前外汇储备少的时候有一种错误的说法,说外汇储备其实是个人所有存在银行的,不是中央可以用的。现在知道,个人存的就是外汇存款,和外汇储备两回事。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财务公司、基金、保险、券商等等,一共有四类金融机构,需要把概念说一下。央行是最特殊的,算一类。第二类是银行,各种商业银行,还有三个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农业发展、进出口银行。商业银行又有三种,国有独资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工农中建四大行原来是“国有独资”,股份化以后,国家方面的股东是财政部或者汇金公司,还送了些给社保基金。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国家搞的,但一早就说好各方出资了,如交行、深发展、浦发、中信、光大。城市信用社发展成城商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等。第三类叫“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保险、基金、证券等业务。第四类是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现在很多了,银行、基金、证券公司都有合资的。这四类金融机构,就是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得着的那些机构,它们互相之间有些存款。比如证券保证金,个人存到证券户头里收活期利息,但是证券公司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里,由于大部分不用实时取款,只是在各人名下转来转去,证券公司和银行可以协商一个高一点的利息,不会有定期那么高,但也有些利息差,就算证券公司的利润了。
M1、M2的定义中有“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这样的说法,其实我们并没有说清楚这里“单位、银行”指的是什么,这一节可以继续深化理解。在2001年三季度的央行报告中,分别报告了“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其它银行各项存款”、“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其中个人在国家与其它银行的的存款都叫“城镇储蓄存款”,数值分别为52673.42亿与2833.61亿,个人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就叫“城乡储蓄存款”,数值是71252.64。而M2是由M1与准货币组成,准货币中的一项是“储蓄存款”,报告中列的数值正是71252.64。所以可推断,我们前面M2定义中说的“在银行的存款”其实指的是“在金融机构的存款”,能存钱的都给它算上,农村信用社都包括在内。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圈子得划大些。一个问题是,财政存款算不算M2?财政存款是财政部系统放在银行的钱,它算不算机关团体单位?如果不算,那按定义2.8万亿财政存款就不算M2了。M2是45.3万亿,其中流通中现金3.2万亿,还有些是证券保证金,个人与单位的存款就是约41万亿。居民的存款是20.8万亿,“非金融性公司”应该就是“企业”,企业存款21万亿,这已经有了41.8万亿。如果2.8万亿财政存款也算进M2,那M2应该不止45.3万亿。另一个证据是,2001年三季度报告中,财政存款与“机关团体”存款是分列的,所以财政不是机关团体,是一个独立项。看来我们要来了解一下财政制度,财政部到底怎么管钱的要有个概念。财政存款有2.8万亿了,2001年三季度时还是4817.91亿,这些年结余很多,具体是个什么说法值得研究。
2006年11月有一个新闻,“昨天,财政部、央行举行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主协议签字仪式,符合条件且自愿参与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的记账式国债承销团、凭证式国债承销团、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的商业银行总行,参加了签字仪式。这表明,国库现金管理正式启动,尘封已久的近1.5万亿财政存款即将盘活。国库现金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存款来源,债券市场将迎来更加充裕的资金”。这说明什么?原来国库的钱是放在央行的!两年前才开始转一些存到商业银行,搞起了“国库现金管理”。以前国库就是人民银行代为打理的,当个出纳。存在央行,没有利息,转账汇出也不收费。各单位交钱到国库,就相当于从市场抽走流动性,国库支出,又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从这个意义来说,国库资金可能不算是M2,反而和央行的钱有些象。所以我们又找到了一种抽走流动性的办法,多收税,上交国库冻在央行里,这七年冻起来了2万多亿。万里风中虎写过一个《创世纪》,说税收过多,市场上反而没钱了,指的就是这个事。2006年底发现多到1.5万亿了,这些钱不用也不是办法,就开始转存到商业银行,让它们贷出去给市场用。最近新闻说,2009年准备安排5000亿财政赤字预算,搞积极财政政策。还说以前每年都安排财政赤字,前面最多一年是亿财政赤字。每年都财政赤字,怎么财政存款反而越来越多了?这个赤字,说的是“预算赤字”,准备支出比收入多。支出比收入多,就发国债或者动用前些年的财政结余补。但每年过去一算,得,又超收了几千亿,虽然收入还是比支出小,但安排的国债已经发出去了。本来不用发的,发多了钱有剩,就放国库里,财政结余继续增加。财政存款算不算M2咱先不用研究得太细,我没找着明确的说法,倾向于认为不是M2。大致知道财政部、财政局的钱放在哪、怎么用就行了。以后有需要,再去仔细研究财政制度,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有不少数据。要注意财政存款不等同于财政结余,因为每年上半年财政收多支少,下半年收少支多,所以每年一二季度财政存款增加较多,四季度会减少。但一年年同比都是增的,也能说明财政结余在增长。从2005年1季度开始的财政存款数据如下,单位是万亿元:
季度:0.5,1.
季度:1.0,1.24,1.48,1.09
季度:1.4,1.9,2.1,1.8
季度:2.3,2.8,2.8可以看出,财政存款就是2007年和2008年忽然增加得比较多。这说明,中央有钱也不花,应该是为了防通胀搞紧缩。这两年的经济数据实在是非常古怪,央行、财政部都傻眼了。越是研究这些数据,越是对中央宏观调控紧缩一肚子火。社会上资金紧张得要命,中央却有钱不花,财政存款一年增个七八千亿。这么胡搞,社会上忽然硬着陆一样数据急据下滑。啥也别说了,赶紧花钱吧,可把钱花出去也需要时间,多少中小企业给整死了。为了个通胀,把货币与财政数据弄得极不平衡。表面上钱多,但成了国富民穷,分配问题极大。(九)贷款,钱是从哪挣来的贷款,分为个人与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又分为消费型与经营型。贷款期限与利率各有不同,比较简单。所有金融机构各种贷款总数为31.5万亿,其中外汇贷款2692亿美元,人民币贷款29.6万亿。所有的钱M2是45.3万亿,这是社会上所有“在乎钱”的公司、单位与个人拥有的。央行最不在乎钱,钱对央行没有意义。它拥有的是一些“资产”,发出基础货币去买这些资产,有时逆向操作,卖出“资产”冻住了一些“潜在基础货币”。政府需要钱,但理论上不太在乎挣钱。它挣钱也花钱,有财政存款,也发国债,但目标是财政平衡。我国传统财政平衡理论认为,政府不挣钱也不欠钱是最好的,这叫“无内债”,保守起见要挣点,原则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现代”一些的财政理论认为,政府适度欠些钱,有利于社会发展,发国债不是太多的话,有好处。这两种理论都追求财政平衡,收支差在GDP的3%以内。美国政府是亏空太多,很不平衡,过头了,2008财年就是4548亿美元赤字,已经过了3%。财年截止日是9月30日,还没算各种救市资金,2009财年的赤字怎么也得上万亿,而且以后包袱越来越重,很难说是暂时的。中国政府这些年如果单算财政收支,是每年有点小赤字,亿左右,不多。为了债券市场流动性,也还发些国债,由于想买国债的资金很多,总要发些新国债给债券市场注入活力,小赤字补完还有多。如果把旗下企业也算上,近年来应该算是挣钱了,这是一个新情况。但总的来说,政府理论上有不在乎钱的本事,只要不是亏空太多,不挣钱也能过。其它公司、单位与个人就要在乎钱了。事业单位只要有钱运营,本可以不图挣钱的,可以算作政府一伙的。理论上应该“收支两条线”,它收上来的钱最好归财政部,要用钱也从财政部领取。实际中也要捞钱,小金库自管收支,不完美。以前乱到军队经商,实在不成体统,现在得算是正规多了。事业单位与财政部不同,没有那些特殊的收钱手段,筹款不容易,得张嘴要钱,所以也想了不少市场经济的办法。学校猛收学费,大办企业,搞投资基金,都是可能的。公司又分两类,金融性公司,企业。金融性公司不直接造东西卖东西,搞的是“钱生钱”。传统业务是借钱给企业搞生产销售,只要未来生产与销售成功,借方也能挣钱。另一种是借钱给个人消费,让人透支未来,未来收入能填上也是不错的。还有一种算是创新业务,借钱给个人或者企业投到资本市场“钱生钱”,金融性公司自己也互相借,只要资本市场一直涨,就能挣钱。中国公司贷款搞项目或者过日子,个人就是借个房贷,其它不太流行,私人互相借钱多。发达国家人要是缺钱,可以找银行借,这是常规,私人借反而有些奇怪。公司贷款也不一定是搞项目,低利率贷来了转手买了国债,就是稳挣的利润。金融性公司互相借钱炒也常见,投行就是专门借钱炒的。金融性公司除了手续中介服务费用,利润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借钱支持实体经济的回报,获得回报需要一定时间,一种是资本市场的盈利,做成实盈要兑现,整体上是不可兑现的。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金融性公司挣的大钱,一种是未来的钱,一种是一起维持资产价格做出来的浮盈。经济会增长,未来的钱会更多,资产价格会上涨,金融性公司的日常运行是以这个假设为基础的,否则业务就没有生存的基础了。会出乱子,但政府会来调控,试图恢复正常。信贷是货币体系的核心,中国M2是基础货币的3-4倍,这个货币乘数算小的,但贷款数也不少了。
2007年底,金融机构给个人的贷款(称为“居民户贷款”)余额是5.06万亿,一年增加1.2万亿。对个人有两类贷款,一种是消费性贷款,房贷车贷,一种是经营性贷款,个人抵押了房子盘来一笔钱做生意。1.2万亿增额中,8686亿是消费性贷款,其中80%以上是房贷,经营性贷款增加3111亿。没查到消费性贷款的余额是多少,央行报告只说了增额。2008年到三季度末,个人贷款余额为5.7万亿,个人消费性贷款仅增加3681,经营性贷款增加年房贷过火,2008年又萎缩。假设个人消费性贷款余额是经营性贷款余额的2倍,再假设消费性贷款80%是房贷,可得出今年3季度末房贷余额约为3万亿。这个数值从央行报告推出,规模应该相当准确。银行只有3万亿的房贷,风险其实很小,相当于1000万户每户贷了30万,还贷不难。由于居民存款高达20.8万亿,可以推断这3万亿大部分很快就会还光,房贷并没有消耗太多未来购买力。在07、08这两年高位买房的房贷余额约是1万亿,估计首付约3、4千亿,最多就是这群人套住了。早期买房的那2万亿余额,还有还完房贷的,再加上更早的房改房,应该还是挣的,大挣的很多,除非房价跌得比2006年底还低。所以,买房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有巨大的浮盈,社会上有1个买房套住的,就有好几个买房挣到的。所以,房市的主要问题不是买房套住了闹事,而是房价高买不起,生活压力大。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说,房价跌是方向,政府的调控有这样的意图。以前调控说要“稳定房价”,现在说法是“合理价格”,应该是要跌。可以判断,中国高房价时期只不过一两年,害的人还不多,总体还有得救。如果象香港那样高房价十多年下来,房价跌就真成社会大问题了。相对来说,散户在股票与基金上的投资,总体肯定是巨大的浮亏,大部分是赔的。有统计说散户买基金浮亏一万亿,自己买股票浮亏更多,总体浮亏应不低于2万亿。现在散户直接持有以及通过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约4万亿,估计涨到3500点左右能把浮亏做平。应该说仅就整体亏损而言,还有得救,涨回来可以想象。但由于暴涨暴跌,等于财富大交换,大多数不会炒的大输给少数会炒的。所以调控方向,一是要涨,二是不要暴涨暴跌,相信以后的发展就是如此,因为中央的调控手段慢慢完备了,暴跌会托市,暴涨能砸死。这里说的暴涨暴跌指的是大尺度的,暴涨两年暴跌一年这样。可以估计,股市在3000点以下,抱怨股市吃人的言论会占绝对上风,4000点以上可能就交口相传股市能挣钱,长线投资要有信心之类的。
2008年三季度末企业贷款余额约24万亿,增速较平稳。企业的存款是21万亿,贷款比存款多。居民存款20.8万亿,贷款5.7万亿,存远多于贷。从中可看出,我国的M2结构是生产型的,搞生产的企业借贷是创造M2的的主力。居民净存款15万亿,可以理解成11.7万亿基础货币全给居民挣去了还不够,企业还倒欠3万亿,也给居民挣去了。这个结构不太正常,居民储蓄率过高。储蓄率过高,一种解读说要扩大消费,这是老生常谈了。但由于居民贫富不均,扩大消费较为复杂。而且,扩大消费应该是一个动态持续的概念,不是说20.8万亿居民存款一下花出去5万亿就完了,这只是一下,人没钱了又不花了。应该是以收入为基础,居民收入普遍增加了,消费才有可持续性。有说扩大社会保障的,居民没有后顾之忧了,大胆花钱。但收入不增加,就每月挣的都花光,能有多少?我认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类的才是可行的思路,盯着老百姓银行里的存量储蓄,没意思。90年代,全国居民收入普遍快速上涨,虽然物价也涨,但消费水平还是大大提升,储蓄率高不是关键。我认为20.8万亿居民存款这个存量概念真正体现的是,资本市场不发达。居民财产主要是存款,再就是房子也值个20多万亿,居民持有基金股票债券就只有5万亿左右,太少。房子说是有资产属性,但流通性比较差,如果不象美国那样猛搞房子抵押再贷款,大部分人就是自住房不会卖,其实也没多大意义。流通性比较好的基金股票债券,在居民财产比例中太小,所以存款才这么高。基金股票债券规模太小,这有几个原因。股票市场,主要是一开始就规划不好,流通市值规模太小,忽然又要急剧变大,搞成了暴涨暴跌,谈股色变。等到2009年以后会逐渐正常,规模足够了。这之前,就是操纵胡炒,看各方面如何操纵,中央其实也是操纵,却抹不开面子。老实说,我不知道股市估值基准是什么,只能经验地说多少倍市净率市盈率算历史上比较高或者比较低的区域,说到底还是看操纵。另一个原因,是债券市场规模太小。国债发得太少,余额才5万亿多点,让机构几下买光了。其实让居民买,获得一个稳定的超过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相当不错。还有一些人人都相信永远不会倒闭的企业,也可以发企业债,居民可以来买。如果这样的债券市场规模够大,那居民用不着存款了,买债券基金、自己买债券就稳稳获得“财产性收入”了。债券市场的收益比较稳定,就可以作为整个资本市场的基准收益率,股市收益也就有比较目标了,不用去和定期存款收益率比。定期存款收益率不是市场化的,央行定多少就是多少,拿来定股指合理区间过于离谱。没办法才这样讲,定期利息是多少,买股票分红比存款利息还好,买股吧。债券的收益就是市场化的,而且不象定期那么死,随时可以卖出去,这比20万亿放在银行吃利息好多了。从存贷款数据来看,居民是超级财迷,净存款多于基础货币。政府也是财迷,财政存款不少。央行也不大方,冻住了好多基础货币。那么企业要挣钱,整体上挣不着居民与政府的钱,就是两个办法。一个是挣未来的钱,企业扩大再生产,借了钱花出去让别的企业挣,借贷持续增长期间,企业利润也能增加。再一个是挣外国的钱,通过央行换汇挣到人民币。这种发展,迟早会碰到问题,现在已经是必须改了。外国人会经济危机少花钱,中国企业借贷增幅也越来越小,对应就是企业挣钱越来越困难。要解决问题,发展方向很清楚。靠外国人等于靠运气,需要内部发展出让企业挣钱的方法。要么居民愿意让企业挣,要么政府愿意让利,要么靠扩大借贷账面利润。
看到某个深入研究真的忍不住开喷,这TM也叫研究,这TM还深入?!郎教授的档次都不知道比你高哪里去了。首先是美国货币发行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比如美国,发行货币需要美国政府以财政收入等为担保向美联储进行举债发行相应货币。大家都知道美联储相当于美国的央行,履行大部分央行的职责,也包括了美元的发行。但是美联储只是个很松散的联合机构,自己又没有多少人,开支也不大,肯定没必要印钞票来发工资。真正缺钱的是美国政府,美国政府解决缺钱的方式就是发行国债。美国国债的最大买家,没错就是美联储。所以看起来,美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让美联储印钞票的逻辑是成立的。但是,美联储只是美国国债的最大买家,而非唯一买家(事实上美国民众、中国都是美国国债的大户),而且,美联储也没有法定义务购买美国国债(至少我没找到)。美国国债的发行也不需要向美联储申请,只要有买家,为啥不能发债?这里面被监督的地方有两个:1、国债上限,美国国债的总发行量上限的提升,是需要国会批准的,这限制了美国政府不能无限制发债。2、预算审核,这一点和大多数国家相似,政府的支出明细需要国会进行审核。所以,向美联储进行举债发行相应货币的说法,至少是不准确的。然后是关于强制结汇的说法:而我国采取强制结汇政策,强行将人民手上的美金兑换为人民币,也就是说每挣一块美金,国家就收走,并印刷出人民币给你。这一点大体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马上开始胡扯:可美金是人民赚来的,本质就是以你的资产为抵押,向你借钱,这就导致挣得美金越多,人民币发行也越多以你的资产为抵押,向你借钱,这TM是数体教还是语死早?什么叫做以你的资产为抵押,向你借钱?人民币本质上就是一种债券,即债权凭证,什么意思呢?你拥有一块钱人民币,意味着央行欠你一块钱的东西,金本位的情况下,就是一小坨黄金。所以把你的美金换成人民币,这是央行找你借美金,然后给你债权凭证(人民币)的过程。啥叫做以你的资产为抵押,向你借钱?而因为外汇占款超发的人民币,是由于贸易顺差造成的。但是如果央行不加干预,那么贸易顺差将造成人民币升值,升值抑制出口而促进进口,贸易顺差扭转为逆差。但是现在央行执行汇率管制,人民币不能升值,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出口行业而不利于进口行业。但是正是由于贸易顺差,导致人民币升值潜力巨大,并且提升了人民币的含金量(因为背后有充分的商品,得益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使得近几年来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说法成为可能(一个货币是否强势,取决于这种货币能买到什么东西)。====================================================================实在是忍不住又来一个数体教的,我说数学都学不好还扯银行干什么?信贷模式:老王在银行SA存了100元,老王账户100,小明来SA银行贷款得到80元--银行只是在小明账户改了个数字,此时老王的银行账户是100,
小明的账户是80。过了一年,小明连利息还了84给银行,此时老王的账户还是100,但银行却得到了84元钞票!请问银行SA何德何能凭空可以得到小明还
的84元真金白银?也许制度上是此银行得还掉央行给的信贷额度80,自己只能赚4元?在这个故事里:1、银行不给老王利息的。2、银行可以贷出80%的存款的。3、小明的钱是一定会连本带利还清的 ,银行不可能有坏账。4、老王绝对不会提前取款,一定会等小明还了钱再来取钱。5、小明的本金80块是要还给央行的?!等等,老王的钱哪去了?小明贷款的80块是老王的存款好吧!一群数体教还大谈特谈什么金融经济。银行、外汇管理局这些最贴近钱的机构工作人员凭啥工资那么高。就凭他们不是数体教就足够拿的比你多了。贷款的钱的确是会留在银行系统继续流转,但是注意这是留在银行系统内部继续流转,不一定是这家银行,可能流转到别的银行去。贷款的确是凭空造出了货币,但是对于银行而言,仍然是欠老王100块,欠小明80块,从账面上来说,除了存贷的利息差,银行并没有多出任何钱出来。银行也不用什么上缴80块给央行,这都是看了什么破书给毒害的啊,《货币战争》这种读物都不至于犯这种低级错误。简单说你在银行的存款又不是银行自己的钱,好,银行把这180块钱给发工资发了,明天小明要打个货款给B银行,老王要把钱取出来买宝宝,请这位高材生给银行想个辙变点钱出来玩玩。老百姓拿着外贸挣得100美元钞票,兑换成600人民币,此人民币由人民银行印刷,100美元钞票则上交给了外汇管理局,请问外汇管理局何德何能,凭空拥有这100美元?捶地,,,,,,外管局就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央行给了你人民币,还说人家是凭空拥有这100美元,你TM要美元的时候不找外管局换的啊,你有种不通过外管局给把人民币给变美元出来试试。
补充罗航的回答:关于通货膨胀和金本位,你的回答是最有含金量的,我完全同意!在提这个问题前,我其实已经完全理解,与您的回答高度一致。你提到“经过上述变革,主要国家的货币发行基本完全无需黄金外汇之类作为准备,货币的投放简单视为印钞机撒钱亦无不可”, 那么问题来了:最早中国人民银行印的钱,确实是直接给了财政部,当时谁拿到这笔钱,就是既得利益者;现在呢?中国M2货币增量不靠印钞,主要靠信贷的乘数(由国家控制信贷规模)和外汇兑换,那么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就是赤裸裸的既得利益者(信贷模式:老王在银行SA存了100元,老王账户100,小明来SA银行贷款得到80元--银行只是在小明账户改了个数字,此时老王的银行账户是100,小明的账户是80。过了一年,小明连利息还了84给银行,此时老王的账户还是100,但银行却得到了84元钞票!请问银行SA何德何能凭空可以得到小明还的84元真金白银?也许制度上是此银行得还掉央行给的信贷额度80,自己只能赚4元?)(外汇管理局模式:老百姓拿着外贸挣得100美元钞票,兑换成600人民币,此人民币由人民银行印刷,100美元钞票则上交给了外汇管理局,请问外汇管理局何德何能,凭空拥有这100美元?)除了上面两个主要渠道投放新的货币,由于乘数效应最多是5倍,也由于外汇增长终有尽头,所以货币总量肯定有天花板,遇到天花板怎么办?人民银行肯定会开动印钞机,也许每年都在印,也许是到了天花板才印一次(比如美国),这部分钱又给谁了?想到这,具体我不知道给谁了,才提出问题。突然发现那个视频里说的才是真相!货币制度真的是在不断突破天花板,每一次M2的增长都是赤裸裸的利益分配。既然国家通过上面那些银行外汇管理局在收钱到自己口袋里,为何又有所得税(视频中美国1913货币改革前没有这个税),相当于国家两头收税。国家收钱我不反对,毕竟要发展军事等,我反对的是比例是否合适,银行、外汇管理局这些最贴近钱的机构工作人员凭啥工资那么高。国家有这个权利让他们工资高吗?后面我会整理出问题各个方面,感觉已经离答案很近了,真的有点像视频中恐怖的货币真相了,等我做更详细的框架解释。10.18补充:————————————————Ivony似乎对我的解释很有意见啊,还把我屏蔽……这个提问只是,为了大家更好的讨论和理解中国货币体系。上面老王的案例,仅仅是作了最简单的情况考虑,Ivony回答中反对的5点,有点把这个问题发散的太大了,希望他可以更多一点解释发散后的体系。我提的老王案例,一是个人暂时Hold不住所有因素,二是想追溯最简单的源头:假如全中国没有钱,老王帮政府生产了黄金,政府印了100元纸币给老王,老王存在SA银行100元,小明贷走80元。此时,老王要提前取走100元,银行可怎么办?央行救不救SA银行?若老王没有提前取走100,第二年小明要还84元,4元纸币从哪来?是不是得从小花那赚来,小花也帮政府采棉花,政府给她印了4元,这么说来,从全中国第一次发生银行贷款开始,每一次借贷都要引入第三者小花才能还清利息,也就是说政府又得给小花印钱。我尝试用这个模型解释货币和贷款的源头问题。那么问题来了,老王帮政府采金子,国家给他印100,小花帮国家采棉花,国家印给她4元。是谁规定小花的工作低人一等的?国家肯定对各行各业最初有个印钞票的比例,这合适吗?未来的世界有没有更合理的货币体系?未来世界真的需要现在这种贷款模式吗?
对中国货币制度做过深入研究。我就说几点中国特色吧。首先世界上政治制度的改进和发展深刻影响了货币的发行制度。以前货币发行和硬通货挂钩,来保证货币不超发,政府不能够通过滥发货币来增加税收。现在成熟的国家往往采用政府财政及信用担保。比如美国,发行货币需要美国政府以财政收入等为担保向美联储进行举债发行相应货币。这是合理的。而我国采取强制结汇政策,强行将人民手上的美金兑换为人民币,也就是说每挣一块美金,国家就收走,并印刷出人民币给你。问题来了,政府超额印刷货币其实是向人民举债,而抵押物应该是政府的资产。可美金是人民赚来的,本质就是以你的资产为抵押,向你借钱,这就导致挣得美金越多,人民币发行也越多,相反市场上的产品因为出口反而减少了,导致中国的通货膨胀长期处于高企状态(别提官方统计cpi,那个连统计局内部的人都不信)。中产阶级的资产基本10–20年就被洗劫一空。另外,央行印钞票是不公开披露的,只能通过m2值和新增信贷值等来推测,长期每年保持15–20%的增长率。这种不透明的制度使得政府成了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而人民长期处于被剥削状态,很穷,不改革是没有希望的。
人民币正式发行的时间是日,采用不可兑现的银行券形式,没有规定含金量,不与任何外币挂钩。此时建立货币制度的难度很大,人民币发行前货币流通相当混乱,法币、金圆券、银元券、银、银元、金、美元、港币等各种货币都在流通,通货膨胀相当严重。人民币通过兑换法币、金圆券等纸币进入流通环节,不可避免的被通货膨胀拖累,而且当时是建国初期,国家也需要通过发放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又加重了通货膨胀,在流通人民币的最小面额是50元,最大5万元。第一套人民币50000元钞票1955年发行了第二版人民币,按1:10000比例收兑旧币,并建立辅币制度(1元以下的小面额),初步形成了现今的人民币“主币+辅币”的格局。这个时期,发行人民币要有物资保证,用“二白一黑”(棉花、大米、煤炭)进行储备才能发行人民币。通过统收统支、计划生产和发放产品,很快就压制住了通货膨胀。第二套人民币1955年以后,通货膨胀得到控制,58年的大跃进却又险些将来之不易的货币制度摧毁。马克思主义或者社会主义一直有一个幻想,就是“货币必然消亡”,中央领导机构可以按照社会需求统一调配生产力和劳动力,有计划调配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按需分配。按照这个逻辑,就不需要货币了。大跃进时,个人的生产资料和财产归国有,大家都去公社工作、吃饭,买东西要各种票,某种程度上说,粮票等各种票的流通程度比人民币还要大。三年大饥荒之后,62年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取消了3元纸币。这个时期发行货币要有物资保证,货币与物资的比例大概1:8,所谓的“八元零售商品一元货币发行”。第三套人民币物资保证发行货币的制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限制货币超发,保证通货膨胀的稳定,平稳币值。美国一段时间通过买进黄金发行货币,香港采用的类似货币局制度需要美元储备发行港币。在价格弹性比较好的经济环境中,这样的货币发行制度虽然利于稳定币值和汇率,但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货币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货币在商品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角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的时期,货币逐渐发挥作用,可以买到的商品更多了,也出现了“万元户”,货币作为支付和保值的作用逐步显现,原来发行的货币数量也显得不那么够。87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发行了第四套人民币,作为商品流通领域内货币不足的一个补充。第四套人民币92年以后,改革开放大踏步发展,随着粮票的取消,人民币才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在78-92年这段时期,人民币发行慢慢变成“无保证”发行,物价和供应控制的时候买不到东西,物价和供应不控制就引起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方面拉动货币超发,货币超发一方面又加剧了通货膨胀。96年,朱镕基采用类似
“休克疗法”式的铁腕手段压住了通胀,中国也进入了几年的通缩阶段。99年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取消了2元纸币,一方面对防伪等技术手段进行了改进,另一
方面也要平衡流通中的货币量。第五套人民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05年汇制改革之后,因为人民币开始升值、结售汇制度,人民银行买进外汇发行人民币,人民币发行从原来的人民币现金发行、再贷款、定向贷款、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外,外汇占款发行人民币量也大增,这也大大增加了货币的发行量。一个主权国家发行货币,都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货币发行的铸币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货币政策也是调节经济、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新版人民币每一次发行都契合了当时社会、经济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只是想吐嘈一下那个视频,太哗众取宠了,只能糊弄对货币银行学一点了解都没的人。首先收存款用于借贷根本是银行一早建立起来的动力。这绝对是银行作为融通社会闲杂资金,促进社会发展的好方法。但是在视频里,这渲染得多邪恶似的。另外Fed从Banks买Treasury并不是常态,只是过去几年QE的手段。而且通胀也并非不好的。适当的通胀对经济是健康的,反而通缩才会给经济带来麻烦。想象一下所有人都不愿意花钱了,因为明天一样的钱能买更多,提主可以参考日本。作为几种货币政策之一,Fed也会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收紧货币供应。可以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我觉得是货币体系优于金本位的重要方面。想象一下金本位的时候如果经济低迷,政府就很难刺激经济,而且也没有所谓的货币政策,只有财政政策可以用。 而且在金本位下,银行的借贷会变得很不方便。有本书叫 The Alchemists--by Neil Irwin, 就描述了金本位期间的几次银行危机。而且也介绍了最开始货币是怎么诞生的。提主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我觉得挺有趣的。
如果是说"人民币",那么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以后开始发行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的运作模式一直没有公开解释过,从目前个人看到过的相关文章和资料来看,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方式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到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事实上受财政部控制,货币发行方式是财政部赤字消不掉了,就找人民银行借,人行账上的现金不够数,就印一批出来,这种方式造成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会发行过多,由国务院通过抬高部分消费品价格的方式从市场上回收.第二阶段是1983年到1993年朱镕基任人行行长,这一阶段没看到过太多资料,由于这一时期人行依然受财政部影响,财政部向人行借款的情况依旧存在,而人行由于同时和四大行还有血缘关系,四大行各种坏账似乎也有部分通过人行印票子来填补,而财政部欠人行的巨额欠债实际也是一直没钱还(金融改革之后似乎在21世纪还清了,但是具体信息没有看到过).这一阶段的特征大概是:货币的发行比较混乱,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各怀目的,人民币的发行基本没有抵押物,后果是一段时间内(特别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江湖传言当时500元面值的人民币已经印刷完成准备流通.第三阶段从1993年国务院启动金融体制改革,到1995年人民银行法通过,人行脱离财政部控制,也切断了和商业银行的直接关系,朱镕基改革人民币发行(M0)采用抵押物方式,具体抵押物不明,推测包括黄金、外汇(美元)和国债,具体的发行抵押比例也不明;在市场上实行"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模式,以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控制流通货币数量(M2),原理大概和那个视频描述的差不多.
肯定不是1949,粮票电视票那段时间和后来的自由化市场的货币供应方式应该是不一样的,其次最开始中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直到分出第一个行(工商银行)先去找找资料,坐等大神。你说的那个视频我看过,很多地方我觉得是比较有争议的,比如他一开始说的货币是金本位货币,但是这种货币体系是不对的,总的来说,社会财富是由劳动者创造并不停增长的,但是黄金白银的增长或者开采速率与社会财富的增长速率是不一定相同的现在的货币都是“国家信用”这样的概念,还有就是现代不能割裂单个国家去看货币体系以我听老一辈的说法,建国初期,上缴粮食,换取粮票与“钱”,工人管理者通过工资得到“钱”与各种票,当时基本上都是国有或者集体,也就是说初期,钱是国家直接发行通过国企政府直接送达劳动者手中,那时虽然有“国债”但是大多数职工是被迫直接从工资中扣除然后购买国债,当然这个东西还是你的,不到期不让你赎而已,和视频中的美帝不一样,那时国债和发行货币似乎并不紧密相关,额,后来的四万亿貌似也是如此?似乎有一段时间美元兑人民币是一比几十,第一批人民币更是苏联印好送来给兔子的,但是由于各种票的原因,还有国际上封锁,似乎也没有发生什么严重的通货膨胀,因为有钱没票你也买不到东西,我觉得前期的人民币和现在的不能混作一谈最早中国人民银行印的钱,确实是直接给了财政部,当时谁拿到这笔钱,就是既得利益者;不不不,这当然是不对的,简单来说国企制造公务员管理然后当时的财政直接拨款发工资(由于以前的国企和事业单位也属于财政拨款)工人与职工是通过劳动换取的货币怎么能说就是既得利益者呢,农民通过上缴粮食卖出食物换取货币就更不能说是既得利益者了,财政部更冤,我TM就一过手的,关我X事,有事找兔子那时候的兔子,你可想象成一个子给自足大公司,他给所有员工发工资去买在公司楼下农民手里的粮食,并且向公司楼下的农民收地租来收回一部分钱,农民也会向楼上的屌丝们买些他们山寨或者手工生产的机器啥的改开之后形式不同,但是货币最初是依然由政府发行然后流通的,政府印的钱是凭空来的么,在兔子这还真有可能(不过现在国债卖的也很欢乐)说一下国债,政府发行国债然后有人来买,这是啥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找人借钱,借来的钱投入公共基础建设,然后通过税收等方式还债和利息,所以,那个视频别看了,真的很弱智信贷模式:老王在银行SA存了100元,老王账户100,小明来SA银行贷款得到80元--银行只是在小明账户改了个数字,此时老王的银行账户是100,
小明的账户是80。过了一年,小明连利息还了84给银行,此时老王的账户还是100,但银行却得到了84元钞票!请问银行SA何德何能凭空可以得到小明还
的84元真金白银?也许制度上是此银行得还掉央行给的信贷额度80,自己只能赚4元?简单来说就是银行承担了小明不还钱的坏账风险以及老王提前取款银行只能临时找别人借(利息可能比贷款给小明利息更高)的风险以及贷款期限中人民币的贬值风险(赚的不如发的工资多),把老王的100拿80借给小明然后赚到了4元(不是84是4!!!钱也不用给什么人行.....干嘛给人行呢!!!关人行X事啊!!!)汇管理局模式:老百姓拿着外贸挣得100美元钞票,兑换成600人民币,此人民币由人民银行印刷,100美元钞票则上交给了外汇管理局,请问外汇管理局何德何能,凭空拥有这100美元?老百姓B买了600的国债(借了600给政府),政府把钱拨给外汇管(借了600给外汇管这钱可不是外汇管的工资...)外汇管招老百姓A换了100美元(美元可以买美国货然后其他的美元留着没个屁用,就用来买美国国债了...)==老百姓B用600找老百姓换了100美元(外汇管:呜呜呜我就一过手的管我X事啊)凭空印RMB和超发货币跟强制结汇有个X关系,那些神秘主义者总喜欢找个看似复杂其实狗X不通的东西来忽悠人,货币超发就像那四万亿,凭空拿这么多钱投资公共设施却没有像谁借钱,这就叫凭空,完全不用搞什么强制结汇,强制结汇只是为了让政府他国政府做生意的时候方便,顺便还可以用美元保值?我反对的是比例是否合适,银行、外汇管理局这些最贴近钱的机构工作人员凭啥工资那么高。国家有这个权利让他们工资高吗?至于银行高工资是否合理么...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外汇管是公务员,公务员高工资是否合理,那也是另外一个问题)简单和你说就是,在中国除了兔子,谁也别想凭空发行RMB(包括什么银行拉某某政府机构啦之类)懂了么,本来我以为你是想问,政府会否凭空印钞票来稀释抢夺老百姓手中的钱,兔子大概是会这样做,不过做得太过那就是通货膨胀,经济崩坏,全国崩溃现在求大神解答四万亿是否凭空印钞票?政府的钱是存量,央行印钱是新的增量,有本质区别。用哪种兑换外汇影响相差很大你可以把外汇管理局和人行当作一家,我所质疑的是这样印出新的钞票是否合适NONONO这错的离谱了,因为你,关 注 点 错了!来说个故事假设一个没有货币的街道人们以物换物,你是这条街的扛把子,你说出去的话可以换粮食,于是打了一些白条子给常去的馆子承诺,小弟回家拿粮来还或者下个月收了保护粮来还白条子,白条子也可以抵消保护粮,条子上写着100,50,人们发现你总会还白条子,用白条子换东西抵保护粮也很方便,于是,货币诞生了!后来你发现白条子用来换跑运输的人手里别的扛把子的“美条子”可以去买别的扛把子地盘里的东西,于是货币兑换诞生了!你吃肉,小弟们也不能总是只能闻香吧,于是给小弟们发点白条去吃喝,谁知道白条写太多了,大家怀疑将来兑换粮食的时候没这么多粮食,收白条的时候原来换10KG粮,现在换9KG,于是货币超发,通货膨胀诞生了!你觉得老这么写白条子,以后咱们说话都没人听了,咱们得想点新方子这时你宣布,为了修缮街坊领居间的道路你要像大家借粮,并且按时偿还,这时,国债诞生了!,修好路你宣布: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粮,并且留下小弟收粮,于是收费站诞生了!现在我们再来看,如果扛把子把悄悄写了几张白条子丢到左边的衣服兜里,而右边衣服兜里装着国债换来的白条子,你说咱么用左兜里的白条子换“美条子”和用右兜里的白条子换“美条子”有区别么?有,一个用左手一个用右手嘛,好了,不开玩笑这个故事关注点是哪呢,是那个被你写多了还不上的白条子才是重点!至于你用那个口袋里的白条子去换“美条子,这有什么关系呢”至于我认为现在不能割裂单个国家看货币体系就拿美帝来说,她发行的国债用啥买?美元啊,那为啥中国是最多持有国?因为你在美国赚了钱,回中国想花钱咋办,换啊,找谁?银行啊,银行的美元不能贷款不能创造利息咋办,换啊,找谁?兔子啊,兔子拿着美元又不想买丫的军火(切,低端的小爷不会自己造么,高端的你丫又不卖)干嘛呢?找个美帝银行存着拿利息?不行,美帝的银行会倒闭,那就买美债吧。美元可以换RMB,RMB也可以换美元,那不同货币的货币体系就是畅通的,怎么能单独割裂来看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即时战略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