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斗地主无边。有风月无边是什么意思思呢?

斗地主画面右边的对话框,我输入了文字怎么不显示_百度知道
斗地主画面右边的对话框,我输入了文字怎么不显示
而且里本身有的快捷信息我我点击发送也不显示,怎么才能让它显示?从一开始就不显示。
哪位高人知道方法求解决,以前用别的电脑可以,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是不是开了某些打字软件了,关闭就行了,像火星文之类的
点击Enter键也是回车键
你是在仿作弊里的吧 那里面是不能说话的撒
是在仿作弊里的吧 那里面是不能说话
其他类似问题
斗地主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勤苦修行得自然,道力有边亦无边,慈颜乐貌心智醒,万事何愁不成全。请问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勤苦修行得自然,道力有边亦无边,慈颜乐貌心智醒,万事何愁不成全。请问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勤苦修行”——是付出的努力,“得自然”——真的明白怎样修行,修的是什么之后得到的结果,“道力有边亦无边”——道力,是指能力,也可以认为是特别的能力。“有边亦无边”,有和无指的是限制,就是多大的能力。“慈言乐貌”——好说好商量,言语和行为对他人不造成伤害(包括心理伤害),不触犯到他人错顾及的利益。“心智醒”——清清楚楚,不贪,不嗔,不痴就会得到“心智醒”。“万事何愁不成全”——“万事何愁”(都明白,不做解释了。“不”也是)“成全”——迎刃而解。全文翻译:
努力修行会得到自然的道理,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同,只要好好商量保持清醒的头脑,遇到事情哪能不迎刃而解呢?
“修”为修正,“行”是行为。——修正自己的行为(包括心理行为),“修行”也可译为努力工作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天边无去路,且向空虚行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斗地主上家是指在自己左边还是右边的玩家?_百度知道
斗地主上家是指在自己左边还是右边的玩家?
提问者采纳
在你前边出牌的那个。
其他类似问题
斗地主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当然是左边的那个.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络纱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络纱
简介 luoshɑ 络纱将管纱、绞纱等重新卷绕成各种形式筒子的工艺过程。络纱时给纱线以适当的张力,使筒子成形良好,便于退解同时还能去除纱线上的各种疵点。中国早在汉代就盛行手工络纱。1952年山东滕县龙阳店以及随后各地出土的汉代画象石,都刻有正在操作络车的人物形象,说明汉代络车已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纺织工具。早期的机械织纱机出现在英国。 20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研制自动接头络纱机。到60年代,西欧有各种型式的自动络纱机相继问世。拼&&&&音&luoshɑ绕法分类平行卷绕,交叉卷绕
络纱筒子分有边筒子和无边筒子两种。无边筒子又分圆柱形、圆锥形、菠萝形和饼形筒子等。按筒子上纱圈卷绕结构分平行、交叉、精密和紧密卷绕四种:筒子上纱圈螺旋线升角很小的卷绕。这种卷绕方式所构成的纱圈在筒子表面上的稳定性较差,特别筒子两端的纱线极易滑脱,故常采用有边盘的筒管,做成有边筒子。有边筒子上的纱线作切向退解,退解时容易引起纱线张力波动。平行卷绕的有边筒子,常用于丝织等生产。筒子上纱圈螺旋线升角较大的卷绕。这种卷绕方式所构成的纱圈在筒子表面上的稳定性较好,所以可采用无边盘筒管,做成无边筒子。交叉卷绕时如配以小的络纱张力,便能卷绕成密度较小的松软筒子,供直接染色用。交叉卷绕的无边筒子常用于并线、拈线、整经、卷纬、无梭织机和针织等生产。在筒子成形过程中,导纱器在一个往复内所绕纱圈始终保持恒定的卷绕。常用于针织、丝织和织造等生产。在相邻两次往复导纱中纱线紧挨着纱线,排列紧密,卷绕密度大。常用于各种纤维的缝纫线卷装。络纱中遇到断头或管纱用完时必须打结,结头的形式有筒子结、织布结和自紧结等。结头小而牢,可减少织造时的断头和织疵。根据纱线原料、纱号和结构可选用不同的结头形式。打结工具有手工打结刀,打结器和机械打结器。前两种用于一般络纱机,后者用于自动络纱机。1979年在联邦德国出现无结头的空气拈接法新技术。络纱时纱线从管纱或绞纱引出,通过张力器、清纱器、导纱和卷绕机构等卷绕成筒子。张力器通过张力盘和压缩空气等使不同纱线在卷绕过程中获得一定张力。清纱器能清除纱线上疵点,常用的有机械清纱器和。络纱时有两种导纱方式,一种是导纱和卷绕分开,导纱机构引导纱线沿筒子轴向作往复运动,卷绕机构把纱线绕上筒管;另一种是导纱和卷绕都由槽筒来完成。
自动络纱机按打结器控制的锭数分大批锭、小批锭和单锭三种。大批锭约100锭配置一个自动打结器,小批锭为4~24锭配置一个自动打结器,单锭则每锭配有一个自动打结器。自动络纱机上除一般络纱机构外,还有发送信号、自动寻头、自动换管、自动接头、故障自停和满筒自停等装置。高速自动络纱机采用电子、气动和机械相结合的各种自动装置,并配有电子计算机监测系统,这就提高了接头正确率和设备生产率,速度可达每分钟1200米左右。各种型号的自动络纱机分别适应棉、毛、麻和化纤等纱线的生产。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无记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编辑:佛教用品网
佛学大词典 对“无记”解释如下:
【无记】 梵语avya^kr!ta。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谓无记者因不能招感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是故称为无记;但此种解释仅适用于有漏法,并非一般通说。成为无记之法,称‘无记法’;对此,成为善或不善之法,称‘有记法’。无记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一)有覆无记,以其无记,故不引生异熟果,但能覆圣道、蔽心性,故为不净者,例如上二界之烦恼,及欲界之烦恼如身见、边见俱属此。(二)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绝不覆圣道,蔽心性,故不属不净。欲界之无覆无记心分为四:(1)异熟无记,即指异熟生心、报生心。依前世业因招感果报之心。(2)威仪无记,又作威仪路无记。即威仪心、威仪路心。引起行住坐卧之威仪动作或缘此动作之心。(3)工巧无记,又作工巧处无记。即指工巧心、工巧处心。为身语工巧(工作、绘画、诗歌等)或缘此之心。(4)通果无记,又作变化无记。即指能变化心、变化心、通果心。起入定得神通自在作用之心。以上四无记更加自性无记(如山河大地之色香味触)与胜义无记(虚空及非择灭之二无为法),并有覆无记,合谓七无记。同时,唯识宗将所有之无记法分为如下四无记:能变无记(心、心所)、所变无记(色法与种子)、分位无记(不相应行法)与胜义无记等。成实论卷八称隐没无记性烦恼为无记。 此外,对于外道之十四难(即问难),释尊认为无回答之意义,故不答以是或非,此谓十四无记、十四不可记;相当于四记答中之舍置记。十四问难如下:(一)世界(及我)有常(时间之无限)?(二)无常(时间之有限)?(三)亦常亦无常?(四)非常非无常?(五)有边(空间之有限)?(六)无边(空间之无限)?(七)亦有边亦无边?(八)非有边非无边?(九)如来(此际意指众生)死后有?(十)无?(十一)亦有亦无?(十二)非有非无?(十三)命与身为同一?(十四)异?以上若除去(三)(四)(七)(八),亦称作四类十问。[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卷九十七、卷一四四、俱舍论卷二、卷七、成唯识论卷三、俱舍论光记卷二、卷十三、卷十五、卷五、卷十、大乘义章卷七](参阅‘十四无记’414、‘三性’563、‘四无记’1775、‘有覆无记’2460、‘无覆无记’5139)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无记”解释如下:
【无记】 (术语)三性之一。事物之性体中容,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者。又感善果不可记,感恶果亦不可记者。俱舍论二曰:‘无记者,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有说,不能记异熟果,故名无记。’唯识论五曰:‘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大乘义章七曰:‘解有二种:一对果分别,中容之业不能记得苦乐两报,故名无记。二就说分别,中容之业如来不记为善为恶,故名无记。’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无记”解释如下:
【无记】(梵avya^kr!ta,藏lun% du ma-bstan-pa)三性之一。佛典将一切法分为善、不善、无记三性,无记为其中之一,是指事物之性不可判定为善或不善者。《顺正理论》卷四云(大正29·348b)︰‘言无记者,谓不可记说为善不善故。应赞毁法,可记说在黑白品中,名为有记。若于二品皆所不容,体不分明,名无记法。’《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云(大正27·263c)︰‘复次,佛记善法有可爱果,记不善法有非爱果,若法无彼二果可记,说为无记。复次,由二事故善法可记,(一)由自性,(二)由异熟,不善亦尔。无记虽有自性可记,而无异熟,故名无记。’此谓善、不善法可招当来之异熟果,故有爱、非爱果可记,而非善不善之法不招异熟果,故无当来之果可记,此法即名为无记。《俱舍论》卷十三亦谓(大正29·71b)︰‘诸有漏法若不能记异熟果者,立无记名。’无记有‘有覆’与‘无覆’之别,有覆无记指其性染污,能覆障圣道,或蔽心性,令不净者;无覆无记指其性不染污,不覆障圣道,亦不蔽心性者。其中,无覆无记有异熟无记、威仪无记、工巧无记、通果无记等四种,加上自性无记及胜义无记而成六种,若再加上有覆无记,则共有七无记。此外,释尊对于外道之十四难(问难),不作‘是’或‘非’之回答,此称‘十四无记’,或‘十四不可记’。(参阅附录二)◎附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摘录)复次诸无记法依处,当知略有四种。谓业所引生,生已若行住,若养命,若三摩地差别。复次彼自性云何?谓异熟生蕴,若中庸加行所摄威仪路,及工巧处,若为嬉戏加行所摄变化。问︰彼云何展转相应耶?答︰威仪路、工巧处,或于一时展转相应。如说︰或有事业,行时易作,非住,非坐,亦非偃卧。乃至或有事业,若行,若住,若坐,若卧,皆悉易作。如经广说,所余无有展转相应。问︰是诸无记,几实物有?几是假有?答︰于异熟所摄诸蕴,及心加行差别中,而施设故,当知一切皆世俗有。云何彼成软中上品?谓异熟生及威仪路不猛利故,俱是软品。诸工巧处性猛利故,说名中品。当知变化,性极猛利,故是上品。又四种类各有差别,谓无色界异熟是软品;色界异熟是中品;欲界异熟是上品。若坐,若卧是软威仪;住,是中威仪;行,是上威仪。初习业者是下工巧,已串习者是中工巧,堪为师者是上工巧。下品修三摩地所得,是软变化。中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中变化。上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上变化。如是等类,软中上品,差别应知。问︰是诸无记,依何事生?答︰当知略说依十二事,如闻所成地已说。云何诸无记差别?谓异熟生,五趣别故,五种差别。若威仪路,威仪别故,四种差别。若工巧处,十二事差别故,即十二种差别。异生声闻、独觉、菩萨、如来差别故,为嬉戏、为利他,身语变化差别故,当知变化,八种差别。由此差别,即摄余事,故不别说。又异熟生,一向无记,二、三可得。一有二种︰若依伎乐,以染污心,发起威仪,是染污性。若依寂静,即是善性。若依染着,发起工巧,是染污性。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为引导他,或为利益诸有情故,而起变化,当知是善,此无染污。◎附二︰T. R. V. Murti着·郭忠生译《中观哲学》第二章(摘录)
有关‘(十四)无记’之解说
某些东方的学者认为佛陀之所以拒绝回答无记的问题,而保持他那著名的沉默,无非是因为佛陀对形上学的无知。或者可以说是佛陀对这些问题没有兴趣,因为佛陀是位有名的修行者,以重行持见称于世。持这种见解的有力根据源于巴利文藏经《中部》第六十三经《箭喻经》(Cula Malunkya Sutta)。这部经的大意是说︰‘释尊把追求形上问题的人比喻为一被箭所伤的人,而在没有诊治之前,此人却急于知道他是被何种箭所伤;行凶者来自何处;目的何在等一连串的问题。但在尚未得到满意的答覆之前,此人必死无疑。’这个寓言在说明形上学的论究是没有必要的,甚且对精神生活有害无益。不过有的学者从另一个方向思考,而认为佛陀是位不可知论者,虽然佛陀的思想在根本上不是很明显的不可知论,但把佛陀这种态度解为不可知论,却颇合于佛陀的教学思想与道德戒律。著名的佛学专家欧登贝格(Oldenberg)便是基于此一假设,而主张︰‘无记问题是可以不必回答的,而事实上也不能回答。’欧登贝格也曾作过一些消极性、断灭性的解说,如说︰佛教乃是以其‘无我’的大前提来规避回答‘自我’(ego)是否存在等诸问题;‘自我’或是不存在的,而任何与之相当的概念与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
上述三种解说──不可知论者、断灭论者与宗教行持者,可说是误解佛法的典型代表,这些解说都违背了佛陀的教说与佛家哲学。任何生活方式皆免不了隐喻着一种哲学,一种对终极本体的追求与评估的哲学,人类的心灵绝不甘于处在永恒的悬宕不决。生命中如果缺乏一种能为其皈依的基本假设,那将是一个漂泊的心灵。关于佛陀是否为一虚无论者,汤姆士(E. J. Thomas)提出了最妥切的答覆︰ ‘吾人可以肯定的说︰佛教绝不是虚无论者。任何佛教经典都排斥虚无论的见解,如果认为从佛教的见解,吾人可以作成佛教是虚无论的主张,则这仅意味着对佛法的认识不够。其实无记问题的重心是佛家哲学对无记所作的结论是什么?如何才是无记的合理解答?佛家绝不可能把涅槃当作是一种‘业有’(bhava)──通常的存在形态,因为涅槃并非一般的认识作用所能把握的,而涅槃也不是不存在,佛教对涅槃的概念乃是非存在(对一般的认识而言)非不存在(就涅槃本身而言)。’
如果吾人能以最大的虚心,深入佛家讨论无记问题的文献,明其是非,较其不同,则合理的解答并非是不可能的。
(十四)无记本质上之特征──二律背反
虽然无记的解说各家不同,但一般皆同意无记共有十四个问题。事实上,这十四个问题可分为四大类,其中三大类各有四个不同的问题,而最后一类有关灵魂(jiva,英文soul)的则仅有二个问题,至于为何它会仅有两个问题,吾人无法明其究竟。十四无记是
A世间在时间上是  □1.无限的? □2.有限的? □3.亦无限亦有限? □4.非有限非无限?B世界在空间上是 □1.无限的? □2.有限的? □3.亦无限亦有限? □4.非有限非无限?C如来(Tatha^gata,即觉悟者)死后 □1.还继续存在? □2.不存在? □3.亦存在亦不存在? □4.非存在非不存在?D命(即灵魂)与身(即肉体)是 □1.同一? □2.别异? (中略)佛陀如何解答(十四)无记问题从这些问题的正反命题相互背反,即可明显的看出理性的冲突。而佛陀宣称这些问题无法解答,即意味着佛陀了解这些问题并非就一般经验的层次而论,这些问题无法诉诸经验事实来解决。当理性试图超越现象界以追求终极最后的实体,便使其自身陷入纠缠不清的冲突。各种以理性为基础而建立的‘思辨形上学’之间,不仅见解有所不同,甚至彼此对立,如一方说‘是’(正命题),另一方则答以‘非’(反命题),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从佛陀与弟子间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佛陀对这些正反意见了解颇深,特别是在佛典中常提及所谓的‘六师外道’,而这正是六种对无记问题的典型见解。在巴利文《长部》〈梵网经〉开头的一段对话,便是在说明佛陀对此问题的看法。佛陀把所有的基于理性思辨而构成的理论概称之为独断的教条主义,而这些不同的教条主义皆自称能了解现象的本来面目,但却又彼此对立,孰是孰非,难以为断。佛陀很清楚的看出这些冲突的本质,所以用超越的反省、批判的态度来解决它,佛法的辨证思想于焉诞生。在西洋哲学思想尚未有与此一方式相埒者出现之前,佛陀便已提出此一辨证法。愚意以为︰就纯哲学而言,佛陀已经达到很高的哲学心智的层次,而且他确实已经告诉我们对无记问题的答案──而且可能是‘经验之批判’唯一的答案。事实上,如果佛陀提出一‘是’或‘不是’的答案,无疑他将会陷入与他一再驳斥者相同的误谬。在‘永恒论’(s/as/atava^da,即佛典所谓的常见论)与‘虚无论’(uccheda-va^da,即佛典所谓的断见论)的对立之外,佛陀提出了另一更基本的对立──独断的教条主义与批判主义的对立(永恒论与虚无论都是属于独断的教条主义,而说到批判主义即是分析、反省教条主义的心智)。批判主义即是将人类的心理从所有的执着与烦恼中解脱出来,而它即是解脱的本身。(中略)我们先看看阿毗达磨学者(指‘有部’,Vaibhasika)与‘经量部’(Sautrantika)的诠解,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无记的问题。阿毗达磨学者对无记之诠解阿毗达磨佛教可说是一种‘半批判主义学派’(semi critical school),它否认有一常恒不变的‘真我’(atman,即前文所指的灵魂),而认为‘真我’乃是在经验中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但是由于他们对佛陀所开示的‘蕴’(skandha)、‘处’(ayatana)、‘界’(dhatu)的思想了解不够深刻,所以他们本身也提出一种‘思辨形上学’──‘法’(dharma)的理论。世亲菩萨(Vasubandhu)在他的名著《阿毗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Kos/a)的篇尾对‘无记’作了原则性的讨论,他的诠解可说是一代宗师的高见。他是经量部的学者,却深受有部的影响,《俱舍论》即是他对有部思想的整理与批判,这部论典代表着部派佛教(即阿毗达磨佛教)思想的颠峰。
在形式上,回答某一问题可有四种不同的方式︰(1)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2)在回答之前必须先加以分析的多重性问题。(3)以反问回答的问题。(4)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对于这四种方式,《俱舍论》加以一一论列,而十四无记即是属于最后一种──无法回答的。《弥兰陀问经》(Milinda Pan~ha)亦持相同的见解。
犊子部(Vatsi^putri^ya)虽然也是佛教的宗派之一,但它的见解却与佛陀的教法有一些差距。犊子部的‘不即蕴不离蕴我’即是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批判的对象。在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即可看出世亲菩萨自己的看法。(中略)
由上引《俱舍论》,吾人可知︰阿毗达磨学者无记的真正答案,相当于佛陀对灵魂、世界的看法,亦即是‘灵魂’不过是对某一状态的描述,根本没有一个与‘灵魂’相应的事物存在。(就好像龟毛兔角一样,虽然有此一名词,实际上却没有龟毛兔角)。可是愚意以为︰佛陀把每一种‘理论’(dr!s!t!I)都看成是一种有所见的教条(有所见即有所不见)。其次,阿毗达磨学者的注解把本质上是理性冲突的无记问题,转变成语言表达的困难,这似乎没有抓住问题的重心。不过,这种诠解对中观学者的解释──佛陀的真正本怀还是有所启发的。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卷一四四;《俱舍论》卷七;《俱舍论光记》卷二、卷十三、卷十五;《成唯识论》卷三、卷五、卷十;《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末);《大乘义章》卷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无记”解释如下:
【无记】 非善非恶,无可记别。
编辑:佛教用品网
市场价:¥95.00
本店价:¥59.00
市场价:¥90.00
本店价:¥60.00
市场价:¥22.50
本店价:¥15.00
市场价:¥102.00
本店价:¥68.00
市场价:¥90.00
本店价:¥60.00
市场价:¥69.00
本店价:¥46.00
市场价:¥399.00
本店价:¥285.00
市场价:¥432.00
本店价:¥288.00
市场价:¥2250.00
本店价:¥1500.00
市场价:¥13.50
本店价:¥9.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斗地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