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如何计算最小正周期期怎么证明?

2032年地球进入冰河时代?

      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出身于英国牛津,著有《时间简史》等著作,已经留下了黑洞理论、霍金辐射理论等重要思想。但是霍金广为人知的并不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反而是霍金的几大预言。

      霍金曾经接受过美国一档节目的采访,bigthink采访时提问霍金:您对人类的未来怎么看?霍金的回答非常直接,他认为人类未来不容乐观,因为人类的不断掠夺和索取,已经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裂痕,最终必然会导致危机出现。

      然后霍金表达了一系列他自己的看法,其中包括他对于地球的五大预言。

      今天本文着重讲霍金预言的2032年冰河时期这件事,毕竟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预言。那么霍金的这个预言真实性可查吗?

      首先,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瓦伦蒂娜·扎尔科夫教授以及她的科研团队,在进行一项模拟实验研究,这个模拟实验主要是针对太阳的活动周期,并且这个团队成功建立了太阳活动周期的新模型。正是依赖这个新模型,他们发现太阳活动将在2032年下降60%。

      这大概就是霍金之所以说2032年地球将会面临小冰河期的原因所在。看来霍金当时就已经计算出了大概的太阳能量活动,所以才会说出这个举世震惊的预言。那么如果2032年小冰河期真的降临的话,对我们的影响大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网络上说的中国人最先消失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正相反,最危险的是处于平原地带的美国和加拿大还有北欧等国家。我们国家尽管也会遭遇极端严寒,但是因为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大部分的来自北冰洋的寒流。

      所以我国反倒不如美国处境艰难。美国境内多平原,来自北冰洋的寒流长驱直入美国全境,美国绝大部分的地区都将面临严寒,届时美国才是最应该好好琢磨该如何度过难关的国家。

中国卫星拍下太阳轨迹,地球或将进入“小冰期”,人类怎么办?

      频繁的自然灾害已经向全球敲响警钟,地球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一味地索取,那么人类将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就是地球发出的信号,不仅如此,有消息称,中国卫星捕捉到了太阳轨迹,正是这个发现令各国都感到了担忧,因为,按照这个轨迹来看,地球或将进入“小冰期”,而且时间还不短,或许会持续30年之久。

      在进入冬季的时候,有人曾直言:感觉秋天还没有几天就已经到冬天了。除此之外,今年的冬天也比之前更加寒冷,如此现象令各国都十分关注太阳轨迹,据我国卫星拍到的太阳轨迹来看,地球或将进入30年的“小冰期”时代,这个消息是非常恐怖的,如果地球失去热量,那么将成为一个白色冰球,而习惯了温暖环境的人类自然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

      不仅仅是人类,地球上的各种动物和植物都将面临生存挑战,在地球发生过的五次物种大灭绝中,有一次就可能是因为严寒。不过,也有一些人对这个说法不认可,认为这是在“杞人忧天”,但有数据显示,太阳内部黑子数量不断减少,已经由10万多个降到了50个,如此看来,即便人们再不相信,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或许“小冰期”时代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地球已迎来小冰河期?是次小冰期

关键提示: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太阳变白等多个制冷因素叠加:20242025可能出现次小冰期

太阳变白等多个制冷因素叠加:20242025可能出现次小冰期

太阳罕见两次“变白”,科学家担忧会出现小冰河期

年轻人爱科技 13:34报道,本月,太阳罕见出现两次完全“变白”,即没有可观测到黑子活动。科学家担忧,这预示地球会出现“小冰河期”低温气候灾难。

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太阳动态天文台(SDO)日观测到,太阳出现2011年以来的第一次无黑子现象,持续4天后,太阳黑子再次按照通常周期规律出现。但在两个星期后,黑子再次完全从太阳表面消失。

这种黑子完全消失的太阳被称为“白太阳”(Blank sun)或太阳变白。而太阳两次变白预示著太阳活动极小期(SolarMinimum)即将到来,白太阳会越来越常见,而且每一次白太阳的持续时间会越来越长。

根据纪录,最长的太阳活动极小期为1645年至1715年的“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持续70年之久。当时,全球气温下降,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和北美洲都经历严寒的冬季。在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结冰,人们经常举行“冰雪节”之类的活动。

气候网站(climatedepot)表示,太阳变白的时间最初可能只持续短短几天,之后可能持续数周,最长会持续数月。预计下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将在20192020年。目前,太阳处于1755年以来的第24个活动最强期以及19062月以来第14个太阳黑子量最少周期的交叠时期。来自 NASA

四大周期叠加:20242025可能出现“次小冰期”

我在2004年指出,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我在2004年指出,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目前处于1800年周期的变暖期,200年和60年周期的变冷期,潮汐在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达到最强,由于潮汐强度的长期减弱,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要小于18-19世纪道尔顿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不可能再现17-18世纪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3107年附近。

拉马德雷冷位相的作用正在被证实,警惕气温继续变冷!!!

1800年的小冰期长周期:强潮汐降温效应

1997年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年。

2000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季林说,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是地球的恒温器。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2000年季林指出,这一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15-17世纪小冰期是潮汐的高峰期,现在潮汐低谷对应变暖高峰,还将持续400年,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相一致。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3107年附近。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200年冷暖周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与小冰期对应

过去5000年间,太阳活动较弱或没有的时期与历史记录中的寒冷期相对应。太阳活动减弱的主要时期有:奥特极小期,沃尔夫极小期,史玻勒尔极小期和蒙德极小期和道尔顿极小期。最近发现,潮汐与太阳活动有相同的200a的周期,与200a气候周期相对应。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3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54-56年周期(“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英文缩写为PDO),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和潮汐作用的叠加导致气候变化,单一因素很难形成气候巨变。

近百年来的气象资料表明,我国气候存在大约3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20世纪20-40年代为30年左右的暖周期,50-70年代为30年左右的冷周期,80年代以来又转入暖周期。

近十年来研究发现,厄尔尼诺(El Nino)和拉尼娜(La Nina)的发生与更大时间尺度的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Oscillation,缩写为PDO)密切相关,周期为50~70年。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简称ODP)。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ODP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

“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根据资料分析,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

2014年初,各国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事件,是2014年成为最热年,甚至可以将拉马德雷冷位相改变为暖位相,改变目前全球变暖停滞状态。5月,我们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的发生规律,预测强厄尔尼诺事件不会在2014年发生。最大的可能是厄尔尼诺在2015年发生。这一判断正在得到实践的证实。

孙林海和赵振国在2003年指出,在未来的5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任振球和韩延本也提供了相关证据。

20093月,凯尔·斯旺森和安纳斯塔西奥斯·托尼斯就指出,在21世纪气温总体上升趋势中,会交替出现阶段性的30年变暖和30年变冷。全球气候在2001年至2002年间就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36]

丹·伊斯特布鲁克教授认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是影响全球气候冷暖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一种冷暖交替的周期,在30年的暖周期后,现在它已经开始变冷了。地球在1945年至1977年的变冷就与太平洋上一次的冷周期时间一致。

2006年我们发现太阳潮和月亮潮54-56年叠加周期与拉马德雷周期对应,目前为6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阶段。

18.6年月亮赤纬角极值变化周期

我们的研究表明,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在这个周期中,月亮赤纬角从18.6°增加到28.6°。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周期为半年。

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年和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全球变热,年和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全球变暖减缓。

数值计算表明,潮汐形变、圈层差异旋转和潮汐南北震荡是太平洋冷暖海流南北循环和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在圣诞节前后发生的原因。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20137月的高温只是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全球变暖增强的序曲。

2014年最热年新纪录给出了最新证据。

2015年将再次刷新最新最热年纪录。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1]

我们在2014326指出,年全球最热年 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多个制冷因素叠加20242025可能出现次小冰期

太阳辐射减弱:200年周期的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变白)、11年周期的太阳黑子极小期;

强潮汐降温效应:1800年潮汐周期、200年潮汐周期、60年潮汐周期、18.6年月亮赤纬角极值变化周期;

深海地震降温:2002年中国科学家郭增建提出了“深海巨震降温效应”,年地球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度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

太阳能量长期积累因素:杨学祥和杨冬红分别在年提出了“海底藏冷相应”、“海洋锅炉效应”、“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200年和准60年“潮汐降温效应”。

太阳能量各圈层分配因素:太阳能在地球各圈层的不同分配也是地表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其中“地磁层漏能效应”和“臭氧洞漏能效应”最为显著。气候变化周期是天文周期微力激发的结果,其能量来自太阳能量的长期积累。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太阳罕见两次“变白”,科学家担忧会出现小冰河期


   “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水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日本经济循环研究所所长、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岛中雄二说。
  岛中雄二在所著的《太阳景气经济学》中开篇就发问:“1933年和2009年经济跌入谷底,恰逢太阳黑子极小期,是巧合还是必然?人类经济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存在怎样的关联?”
  2009年的世界又一次陷入了全球性经济危机。而就在同一时期,被称为地球一切生命力源泉的太阳活动,也发生了称得上是百年一遇的异常变动。经济危机与太阳黑子活动到底存在多大的关联性?

      1843年﹐德国天文学家斯玻勒在研究黑子纬度分布时发现,1645~1715年的七十年间﹐几乎没有黑子记录。1894年﹐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在总结斯玻勒的发现时﹐把1645~1715年这一时期称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The prolonged minimum period)。这段时间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河期,人们称这段时间的太阳黑子减少为蒙德极小期。

汤懋苍等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资料,将过去2500年分为"好天时代"(SCL<11年)和"坏天时代"(SCL>11年),发现在"坏天时代"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好天时代"。"好(坏)天世纪"与气候暖(冷)期有好的对应;并提出了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过程链。他们在年划出100个“旱年”,其中74个出现在坏天时代,只有26个出现在好天时代,坏天时代的旱年频数比好天时代几乎要多2倍。太阳黑子极小期、冷气候、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和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
表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明   1368-     变暖

太阳黑子具有11年和200年的变化周期。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达到了266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1913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311天已经有95年之久。2009年8月平均太阳黑子数为0,更是创下了1913年6月以来96年内的最低纪录。而且,2009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只有2.4,也是1996年以来的低点。    太阳黑子超低值带来的灾害值得关注。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24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2020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得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对应经济发展模式: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20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表3)。其三、自1890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表2-3)。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这是三种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冷过程,为1200年、200年和准60年周期。它表明,人类对短期低强度的变冷气候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对长期高强度的变冷气候仍然束手无策,特别是在能源和资源危机逐渐加深的未来。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周期的时间越长,危机的强度越大

我在2016614指出,世界经济危机的自然周期为3-4年、7年、10-11年、20-22年、33年、50-60年、55年、88年、200年、1200年、1800年,其中50-60年、55年为中长期周期,与战争和政治事件同时发生(见表2)。人类社会必须从中汲取教训,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周期的时间越长,危机的强度越大。

全球金融危机的50-60年和200年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年,可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与小冰期周期相对应(见表1-3)。

经济巨人已经警觉到经济风暴的信息;政治强人已经公开抛弃公平面具,誓言本国民众利益优先;军事斗士耀武扬威,马不停蹄地扩军备战。

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已经不可避免。

霍金:10年后地球或进入冰河时代?最先消失不见的不是中国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预言:2023年地球将因为气候变化,地球大部分地区将从此进入小冰河时代,这是影响全人类的重大灾难。而网上传言中说,中国因为地势原因,将是小冰河时代的最大受害者,届时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将不再适宜居住。

      不过传言毕竟是传言,科学家很快就站出来辟谣,说出了其中真相:即便未来地球真的要面临小冰河时代,受害最严重的也应该是加拿大和美国。

       我们的研究表明,2023年人类将会再一次面小冰河期或次小冰期,冰河时期的再次来袭,与太阳的黑子活动有着很大关系。太阳黑子越活跃,会引发太阳风暴,太阳黑子越不活跃,就会使太阳步入休眠的状态之中。那么传递到地球的温度也就相对减少了。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加速全球变冷。

 历史纪录表明,中世纪暖期和15-17世纪小冰期是中国长白山火山和日本富士火山超级喷发的动力。年次小冰期、2034-2300年全球变暖高峰和年小冰期高峰是日本富士山火山和中国长白山火山频发的危险期。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有利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重要动力。

        日本教授称近10年长白山火山喷发概率99%,比富士山更可怕,言过其实,过于夸张。中国地大物博,有抗击火山灾害的广泛空间,而日本是四面临海的孤岛,面临的困境非一国能力所能承受。

长白山10年内或将爆发?富士火山具有相同喷发规律

       在2012年的时候,就曾经有一名日本东北大学的教授,表示经过研究分析,他认为长白山的喷发时间在2032年之前,而且喷发的概率高达99%。

  长白山火山和富士火山喷发规律比较

  首先,喷发峰值与气候冷暖极值对应;全球冷暖气候转变引起海平面升降交替,随之发生的冰川地壳均衡运动是地震火山进入活跃期的动力。

  其次,富士火山喷发规模和频率远大于长白山火山;

  第三,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变冷高峰在年。所以, 年全球变暖高峰和年小冰期高峰是日本富士山火山和中国长白山火山频发的危险期。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有利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重要动力。

第四,日本教授称长白山火山喷发概率99%,比富士山更可怕,言过其实,过于夸张。中国地大物博,有抗击火山灾害的广泛空间,而日本是四面临海的孤岛,面临的困境非一国能力所能承受。 

1  太阳活动、强潮汐、低温期和长白山火山喷发的对应关系














2  太阳活动、强潮汐、低温期和日本富士山火山的对应关系




喷火;降灰;降砂砾;岩浆流出(1707)








注:本文刊登在《2019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文集》127-132页,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翁文波基金、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201911月,北京。

5. 日本气象厅。日本活火山总览。东京:タカオカ印刷株式会社,1984.



}

掌握倍、半角公式,并能熟练地正用、逆用和变用。

在Sα+β,Cα+β,Tα+β中含α=β得到:

说明:①在运用二倍角公式时,要注意不仅限于2α是α的二倍的形式,还有如4α是2α的二倍,3α

是的二倍,α+β是的二倍等。

②由二倍角公式可以推出如下变形公式:(1)降幂公式:

sinαcosα=,sin2α=,cos2α=,如需讨论函数性质如求函数的值域、最值、单调区间,周期、画图等,一般利用降幂公式化函数为y=Asin(ωx+φ)+B或Acos(ωx+φ)+B形式,

下载文档原格式(Word原格式,共8页)

}

《函数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

  (1)定义: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f(x),则称f(x)为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f(x),则称f(x)为偶函数。如果函数f(x)不具有上述性质,则f(x)不具有奇偶性.如果函数同时具有上述两条性质,则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①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②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①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②确定f(-x)与f(x)的关系;

  ①图象的对称性质:一个函数是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一个函数是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y轴成轴对称;

  ②设f(x),g(x)的定义域分别是D1,D2,那么在它们的公共定义域上:

  奇+奇=奇,奇奇=偶,偶+偶=偶,偶偶=偶,奇偶=奇

  (1)定义: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减函数);

  ①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是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叫做y=f(x)的单调区间。

  (或减)函数,y= f(u)在B上也是增(或减)函数,则函数y= f[g(x)]

  ②若u=g(x)在A上是增(或减)函数,而y= f(u)在B上是减(或增)函数,则函数y= f[g(x)]在A上是减函数。

  (4)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利用定义证明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①任取x1,x2∈D,且x1<x2;②作差f(x1)-f(x2);③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④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⑤下结论(即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①奇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

  ②偶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③在公共定义域内:

  增函数f(x)增函数g(x)是增函数;减函数f(x)减函数g(x)是减函数; 增函数f(x)减函数g(x)是增函数;减函数f(x)增函数g(x)是减函数。

  如果函数y=f(x)对于定义域内任意的x,存在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T,使得f(x+T)=f(x)恒成立,则称函数f(x)是周期函数,T是它的一个周期.

  ①如果T是函数f(x)的周期,则kT(k∈N+)也是f(x)的周期.

  ②若周期函数f(x)的周期为T,则f(x)(0)是周期函数,且周期为T||。

  5.讨论函数f(x)x1的单调性。

  6.已知奇函数f(x)是定义在(2,2)上的减函数,若f(m1)f(2m1)0,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题型一: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A.奇函数而非偶函数  B. 偶函数而非奇函数

  C.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既非奇函数也非偶函数

  题型二:奇偶性的应用

  3.下列函数既是奇函数,又在区间1,1上单调递减的是()

  1.判断并证明f(x)

  题型四:函数的单调区间

  2.下列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 )

  题型五:单调性的应用

  3.若函数f(x)x3ax2bx7在R上单调递增,则实数a, b一定满足的条件是( )

  5.已知偶函数f(x)在(0,+∞)上为增函数,且f(2)=0,解不等式f[log2(x2+5x+4)]≥0。 题型六:周期问题

  2.设f(x)是定义在R上以6为周期的函数,f(x)在(0,3)内单调递增,且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 =3对称,则下面正确的结论是()

  6、已知函数f(x)对任意实数x,都有f(m+x)=f(m-x),且f(x)是偶函数,

  求证:2m是f(x)的一个周期.

  7、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f(-1)=3,对任意的x∈R,均有f(x+4)=f(x)+f⑵,求f(2001)的值.

【《函数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计算最小正周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