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翔镇南翔寺庙云翔寺供奉的什么佛?

塔,名自梵语“浮屠”。最初是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

古塔功能有二:一是佛塔,以置佛座、放佛像、镌佛字以及埋叙重要佛教资料为目的,多随寺庙先后建立。二是世俗的水口塔,旨在弥补山川形胜之缺憾,以期人杰地灵、振兴文运之目的。

上海现存古塔13座:金山的华严塔、松江的方塔、李塔、圆应塔、秀道者塔、护珠塔,青浦的泖塔、万寿塔、青龙塔、嘉定的砖塔(2座)、法华塔,,徐汇的龙华塔等。

01 松江府城 兴圣教寺塔

方塔园以其代表建築「方塔」為名,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体的园林。

此處所稱的方塔,全稱「興聖教寺塔」,始建于北宋熙宁、元佑年间(公元年),距今约900年,为兴圣教寺建筑。因塔身方形,俗称方塔,又称“吉云塔”。

塔身砖木结构,楼阁式,九层,高42.65米。底层边长6米,自下而上每层内缩一个柱径(约28厘米)。每面3间,正间设壸门,内为方室,外为腰檐、平座、栏杆。每层方室有木梯相通,底层在外廊设梯。第八层架横杠,承托塔心木。塔心木长13米,出露部分8.2米,套以铸铁塔刹,有覆盆、露盘、九级相轮、凤盖等,顶端为铜宝顶。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大德六年(1302)、明正统十二年(1447)、清顺治十七年(1660)、乾隆三十五年(1770)及道光年间(),均曾修葺。

近百年来,塔身出现裂缝,塔内各层的木结构全部毁坏,1974~1977年,松江文保部门换下了其他部分的腐蚀构件。其中斗拱保存宋代原物62%,还有部分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亦为宋代原物。再现了宋代方塔古朴秀美、玲珑多姿的造型。

松江方塔它是江浙地區現存古代宋塔中,保留原建木斗拱最多的一座古塔。其形体优美,玲珑多姿,为上海地區建筑中所少见,是江浙保护最好的古塔之一。1996年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东路235号

02 松江府城 西林寺圆应塔

圆应塔又名崇恩塔,坐落於西林寺內。

西林禅寺,位于松江华亭老街,原名“西林精舍”,由胡曾初建于唐咸通十三年(即公元872年),迄今已有1140周年; 圆应大师感应净土之胜,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年),迄今已有700多年。 在松庆云桥北建寺造塔。 初名云间接待院,后名廷恩寺,又名崇恩寺。 塔亦同名,共有八面七层,总高46、5米。 据载三吴诸塔无出其右者,名播远近。 元毁兵燹,梵音沉响。

塔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七层,高46.50米,为上海市古塔之冠。原为楼阁式,每层均有腰檐、平座、栏杆。塔内登高之梯为石级,藏于砖身内,各层四面设壸门,相互转换。底层外加围廊,砖身每面3.05米,往上逐层收缩。

1993年10月,修缮工程开工。先拆除损坏之塔刹,在宝瓶内发现金银佛像、玉雕人物等50余件文物。1994年1月,在塔刹覆盆下砖砌之“天宫”内,发现藏有金、银、铜佛像,玉壁、玉环等;在地宫中又出土文物500余件。此塔的重建、移建年代长期存在疑问,在地宫中曾发现有石碑两块,其中一块载洪武二十一年三月(1388年2月)僧淳厚募化建塔;另一块则谓正统九年移建于大殿后。“天宫”内石碑载正统十三年(1488年)置佛像入内。此塔重修后,恢复原来宋塔建筑风貌。1982年圆应塔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松江区岳阳街道中山中路666号西林寺内

松江李塔汇镇(现并为石湖荡镇)上的李塔,又作礼塔,始建年代无考。南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有僧人创建澄庵,此后于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改澄庵为延寿寺,因此李塔也叫延寿寺塔,該塔的得名還有一段趣聞:

今存塔体基本为宋代建筑,為砖木结构七级方塔,高约33米,塔里原有木梯,可拾级而上。各层壸门外壁上嵌有200尊形态各异佛雕。塔为砖木构,平面方形,七层,楼阁式,与宋初所建松江兴圣教寺塔相仿,砖身。砖缝用黄泥与白灰相砌,每层有楠木过梁,壸门上置木梁,有塔心木。在第六层以三根木梁承重,每层四面设壸门,可至外面平座。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李塔街130号(近延寿寺)

秀道者塔又名“月影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位于佘山镇西佘山东坡。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聪道人居普照教院时所建,不過該塔的得名故事還是比較可怖:

塔七层八面,高约29米,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的围廊柱础为青石覆莲式,各层四面设壶门。此塔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有腰檐、平座、栏杆。塔座四周有围廊,塔身每层有南北小门可通,塔身有明显收分,加上造型优美而富有向上感的铁刹,更显其秀美的体态。

1997年松江當地人重修,1998年竣工。1961年1月22日,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27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佘山

护珠塔位于今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境内,塔位于天马山的中峰之右,砖木结构,七层八角形,残高 19 米 。塔始建年代,据清嘉庆《松江府志》七十五卷寺观,圆智教寺一条记:“寺后护珠宝塔,宋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横云里人许文全建”。塔因长年无人管理,损坏严重。

1982 年勘查结果,塔身向东南倾斜 6°52′52″。因塔严重倾斜,故俗称斜塔。近年來,作為「斜塔」反而為其增添了人氣。至於其為傾斜,目前的說法一般是土質較為鬆軟:

1982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组织成立了“天马山宋护珠塔研究修缮组”,于1987年竣工。1980年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莱乐东路78号

青龙塔位于白鹤青龙村(旧青浦镇),唐代报德寺建筑群一部分。报德寺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宋代更名隆福寺。青龙塔建于唐长庆年间(821-824年),又名青龙雁塔,俗称青龙塔,是上海最老的古塔。唐宋时期的青龙镇是上海最大的贸易港口,青龙塔就是镇内标志性的建筑,见证了当时上海商贸的繁荣。

寺塔于宋、元、明、清多次修缮,清康熙帝南下巡江南时还赐名“吉云禅寺塔”。后青龙塔年久失修,楼梯尽毁,腰檐无存,现仅存塔身。该塔为砖木结构,塔身砖砌,平面八角形,直径6.6米,开四门,逐层转换。共有七层,原高41.5米,现残高29.9米。每层置腰檐,砖砌斗拱,出挑木结构件平座栏杆,内壁平面方形,逐层内收并旋转45°。

1992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特邀专家对倾斜的塔身进行纠偏加固。196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上海市青浦区白鹤乡青龙村

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由僧如海在泖河入海口的小洲岛上筑台建塔寺,赐额为“澄照禅院”。结构简洁、造法工整,具有唐代风格,塔建成后成为当时泖河中往来船只的导航标志,又是湖中揽胜之处。只是塔顶宝瓶被盗,各层腰檐已残破,但唐代建筑风韵犹存。

宋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易名“福田寺”,故塔又称“福田寺塔”,又有名水塔。时泖河浩淼宽广,塔顶顺势挂灯作为来往船只的航标,宋时禅院香火日盛,后陆续添建,成为有规模的佛寺。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僧道泰募修塔院,嘉靖间信人林茂捐资修塔,僧智明建大雄宝殿、宝藏阁和石护堤,邑人、官至礼部尚书的陆树声、树德兄弟出资置寺田,万历十八年(1590年)建潮音阁。除上述建筑外,寺院还建有山门、钟鼓楼、江山一览楼、文昌阁、杰阁、放生台、伽蓝禅堂、湛应殿、转藏殿、武圣殿等。清乾隆间曾加以修葺。清末民国初,佛寺屡遭兵火,建筑大部分被毁,四川万县人本澈募资修葺部分建筑。后败落,至新中国成立时仅存泖塔。塔为方形五级四面,砖木结构,现高29米。

据泖河中出土石碑碑文记载:“初,乾符间,僧如海筑基泖中,作井亭…建塔五层,标灯为往来之望”。《青浦县志》中也提到:“其时泖河广阔,来往船只都以泖塔为标志,夜间塔顶悬灯,指示航道。”由于上海滩的海岸线往外推移,泖塔的航标灯随之熄灭。但当地人将泖塔作为心中的信仰,精心保护修缮,因此泖塔历90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江浙现存第二古老的传统灯塔。

1959年3月公布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9月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初,经国际航标协会理事会讨论批准,泖塔等5座历史文物灯塔被列入世界燈塔名錄。

地址:青浦区朱家角镇沈太路2588号

万寿塔,俗称“南门塔”,原有木桥相通。现已与岸相连,为上海地区塔龄最小的一座古塔,這塔的意義也相當18世紀,為的是給乾隆祝壽:

万寿塔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塔为方形,七级四面,砖木结构。此塔与佛教无关。塔成之后,附近又建殿、堂、庑等,占地30余亩,称万寿塔院。院有三殿,气势雄伟。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徐恕(白鹤蒋浦人,进士)独资修塔。四十三年(1778年),塔遭雷击,损坏较重。

1959年列为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在塔基临河筑石驳岸,四周建龙背花窗围墙。1993年,又对塔身予以维修加固。

地址:青浦区北淀浦河路与环城东路交汇处附近东南

嘉定法华塔又名金沙塔。法华塔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当时这里还叫“练祁市”,1217年嘉定设县。县城建设就以此塔为中心,因它是全城最高点,在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之中心。塔建成后,至大元年(1308年)重修。后几经兴废,至明代万历年间损坏尤甚,只剩下底层还比较完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知县陈一元募款重修,仍恢复七重楼台,四面设壶门,砖木结构,高40.83米,各层有平座、栏杆、腰檐,层间飞檐翘角,下悬檐铃,风动铃响,清脆悦耳。“金沙夕照”是当时嘉定的人文胜景之一。

關於法華塔為何修造,到近古之後自然又有儒壬出來替代性解釋:

但事實上此處仍然是一個佛教建築物, 1996年1月对法华塔地宫进行清理发掘,先后发现了宋、元、明三代的一批佛像、书籍、古钱、玉器等珍贵文物。1996年,按明代风格对该塔进行了修复。。 

地址:嘉定区嘉定南大街与中下塘街交汇处东南

02 南翔鎮 南翔寺砖塔

南翔寺双塔,又名五代双塔,坐落在嘉定区南翔镇香花桥北堍,有“双塔晴霞”的景名,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雙塔高11米,7级8面,仿木结构楼阁式宝塔。每层腰檐、平座都是砖制,每级都有佛龛。其它均仿木结构,腰檐下用斗拱。每层4面有壶门,另4面隐出直棂窗,方向各层互易。塔刹高耸,古朴玲珑,有8根铁制浪风索与顶层塔檐8只角相系。高2丈余,周可3抱,塔基筑有八角汉白玉石台。

双塔具体建筑年代不详,但据其造型与结构加以鉴别,约建于五代至北宋年间(907~960年)。當然,明清時代對於此有發展出一些傳說:

雙塔本來是雲翔寺門前的舊物,該寺自唐代开创以来,云翔寺历代多有重建增建记录,在康熙年间赐额改名云翔寺之后,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遭遇大火,寺院受损严重。但真正的毁灭性打击则从咸丰十年(1960)开始,当年东征太平军第一次攻占南翔,两年后太平军最后一次撤出,南翔屡经激战,屡遭烧掠,以至这座“市井鳞比,舟车纷繁,民殷物庶,甲于诸镇”的东南都会杳无人烟,寺亦毁于这场战火,此后再无力恢复。“金碧楼台今何在,鸠啼烟雨付空濛”,千年名寺终成一片断壁残垣,双塔成为最后的劫余。

南翔寺双塔已经历了一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历代未曾进行过任何加固维修,以其古朴典雅的塔姿屹立于南翔镇上。南翔寺双塔曾是“南翔八景”之一,名为“双塔晴霞”。

1962年南翔双塔成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代末时因东面一座在商店后院,西面一座前面竖有语录牌,幸免破坏。20世纪80年代初,陈从周等专家研究保护办法,1985年在两塔周围清理地面,发现阑板、斗栱、昂、瓦当、塔砖等原构件,得到充分的复原资料。修复后两塔基座低于现在的地面1米许,仍保持原位置,塔四周加铺石板地坪,有石级可登至路面,周围置石阑,形成敞开式小塔院。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南翔解放街

01 亭林鎮 松隐寺塔

华严塔又称松隐塔,在金山县松隐镇东北,现为上海浦东、浦南地区仅存的明代古塔。元代创建松隐禪院,有寺僧书写《华严经》81卷,募款造塔。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兴工.经四年建成。砖木结构,七级方形,高约50米。虽历经沧桑,仍巍峨屹立。

华严塔高45米,周环10米许,呈四方形,九层砖木结构,属唐代风格。塔内有梯级,飞檐斗拱,檐牙高喙,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僧德然率徒慧照、道安募资建造而成。据传,德然法师为建塔化缘求募,云游四方,数年才募得造塔的资金,经过4年修筑才成。

明代以来,随着松隐禅寺声誉日增,华严塔早已同方塔、西林塔、礼塔誉称为松江府四塔。初春时节,昊天朗日,骚人墨客寻芳揽胜多汇于此,登塔展望,但见一片黄墙碧瓦,殿宇辉煌,香烟缭绕。每逢佛家盛典,钟鼓长鸣,声传数里,四方信徒,成群结队,络绎于途。民国初年在松隐人陈陶遗赞助下,凿放生池,植莲藕;建藏经楼,贮大乘真经,环寺塔河架花岗石拱形石桥;造碑廊记寺塔兴衰;壁间书画琳琅,悉出名家之手。画家张大千的山水画和他哥哥张善子的画虎等栩栩如生,均极珍贵。庭院遍植异木名花。宿儒朱乐天、名流陈陶遗写的匾额嵌于寺内显要之处。

据建塔碑记载:“是塔高一百五十尺,周广三十五尺,方形砖木结构,塔内有梯级以升,飞檐外出,檐牙高啄,扶拦傍翼,凡铃叮当,悠扬悦耳,耐人寻味,起地两层,周以崇阁,上奉千佛,下供释迦多宝二如来像,傍列翊卫诸天神。结构不同于一般浮图,为周近百里内所罕见,一时成为名胜。”

1950年代初,塔顶已倾斜。1961年遭雷击,飞檐枋木不时垂落。1963年市、县文物管理单位曾整修古塔,扶正塔心巨楠,去除周围断砖朽木,设置避雷针。1969年重加修葺,绕以围墙,被列为市级文物。今塔旁尚存钟鼓楼及寺院大殿,信步拾级华严塔桥,桥门镌字清晰可辨。

享有“宝塔之冠”美誉的龙华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宋代楼阁式的砖心木檐塔。

龙华塔相传是三国东吴(222-265)孙权为孝敬其母而建,故又名报恩塔。赐额“龙华”。唐末毁于战火,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吴越忠懿王重建。塔高40.40米,砖木结构,七层八面,每层飞檐高翘,角挂风铃,姿态雄奇,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秋江塔影”成为龙华八景之一,是旅游者的好去处。元末,寺毁兵燹,而塔幸存。

龙华塔的外檐在清末曾一度被修缮为清代江南宝塔的模样,其 “返璞归真”得益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次大修。那次修复工程,由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刘敦桢先生和同济大学陈从周先生指导,就是在那次修复过程中,人们在塔的檐角发现宋式砖拱额枋和鸳鸯交手拱,塔下又现宋代瓦当,佐以塔体比例和细部特征,才确认今存之龙华塔建于宋代。

1984年5月再次对宝塔进行修葺。从塔的檐角上发现宋式檐拱额枋,砖拱上刻有宋式花纹及塔脚下的宋式瓦当,证明古人造塔在塔基础下采用垫木、木桩、石子,克服了地下松土质不均造成的沉陷,从而使龙华塔在宋代起至今屹立千余年。

2006年05月25日,龙华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

本文為轉載,內容與圖片略有增補,原文鏈接:

}

  南翔寺在上海嘉定南翔镇大街。南朝梁天监年间,传说此地农民坌地得一石,常有两鹤飞来伫立石上,有僧人扬言是佛地仙迹,四出募化建寺,竣工后,两鹤向南飞翔而不复返,遂命名为南翔寺。
  南宋绍定年间改名云翔寺。寺早毁,唯山门前东西相峙之双塔仍存。为仿木结构砖塔,七级八角形,每层均有壶门、直棂窗、平座等。根据塔的形制结构推断,塔系五代到北宋初年所建。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

}

>>云翔寺_云翔寺在哪里_云翔寺介绍_云翔寺历史地名

即今上海市嘉定区南南翔镇太翔寺。梁天监中建,初名南翔寺。绍定年间改名云翔寺。

  • .高飞。《艺文类聚》卷三引 晋 夏侯湛 《秋夕哀》:“听蟋蟀之潜鸣,覩游鴈之云翔。”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文鱼水宿,锦鸟云翔。”.喻施展才能。《晋书·华谭传》:“ 吴 阻 长江 ,旧俗轻悍
  • 寺 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鸿胪寺(略同于现代的礼宾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观(刵 )。 * 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寺。 笔画数:; 部首:寸; 笔顺编

一名鹦鹉湖,亦名东湖。在今浙江平湖市城区东。《续汉书·郡国志》 海盐县刘昭注:“案今计偕簿,县之故治,顺帝时陷而为湖,今谓为当湖。大旱湖竭,城郭之处可识。”

关注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回复:云翔寺历史

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市南翔镇南翔寺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