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卫星“弯道超车”是否意味着我国已成为科技强国?为什么?

原标题:从量子卫星到量子计算机:“量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新华社杭州6月3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朱涵)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即将发射、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即将建成、科学家在实验室捕获制造量子计算机的“候选粒子”……我国量子研究领域近期突破频频,受到广泛关注。

科技迅速发展,“量子信息技术”这一高冷艰涩的概念也逐渐摘下神秘面纱。量子信息技术究竟是什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探究这场“量子革命”离我们还有多远。

“量子”是一个物理量的最小单位,光子、电子都是量子的一种。在“量子”所描述的微观世界中,有许多神奇的特性。

在传统计算机中,每个电子元件只能表示“1”或“0”、即“开”或“关”两种状态;而量子则可以同时表示多种状态,这就意味着很少的量子比特就能实现大量经典比特才能完成的计算。

“如果一台量子计算机的单次运算速度达到目前民用电脑CPU的级别,那么一台64位量子计算机的速度将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545万亿倍!”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成员张文卓说。

“从算盘到计算机,是人类计算方式的一次大飞跃,量子计算机一旦出现,现有的电脑就相当于是个算盘。”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学专家郭光灿这样评价量子计算机的能量。

利用光子传递的量子密码则能保证信息传输的“无条件安全”。光子非常脆弱,一经测量就遭破坏,因此,只要通信双方利用光子的这一特点生成密码,就有了一种“魔力”,只要第三个人“看”一眼就会消失。

“量子信息技术在提高运算速度和确保信息安全等方面都能突破现有信息技术的瓶颈。”张文卓说,量子信息技术被认为将引领下一次信息革命。

量子信息技术将带来什么改变?

“量子其实并不神秘,也不高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宇翱说,对量子的研究,在过去的一百年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的支柱,发展出了诸如激光、核磁共振、高温超导、巨磁阻等科技进展,可以想象,也可以相信量子研究在未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进展。

研究人员认为,借助于量子的诸多神奇特性,量子信息技术未来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

——“绝对安全”的通信方式和“只有你知我知”的密码保护。迄今为止,量子保密通信是唯一被严格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府、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并将使互联网变得更加安全,例如用户的搜索、支付等私密信息将无法被拷贝窃取。

“未来不用再担心需要保密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和破译,‘窃听风云’的故事将从此进入故纸堆中,传统意义上的‘黑客’也将失去用武之地。”张文卓说。

——借助强大的运算能力改造传统行业。量子计算机能够大规模、多线程处理数据,所建立的数据模型精度将有指数级的提升。

“比如可以把某种病毒体内的各种成分分析得清清楚楚,可以制造针对性很强的药物,还可以在大量数据中分析筛选出特定性,比如通过罪犯身上的某个特点,利用量子计算机很快就能锁定目标,不用在茫茫人海中筛选和搜寻。”郭光灿说。

量子技术产业化离我们还有多远?

绝对安全的秘信,“秒杀”超级计算机的计算“神器”……这些美好愿景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现实?事实上,在这一次的量子科技革命中,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和光量子计算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在不少投资机构和业内人士眼中,这一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虽然才刚起步,却代表了数据传输速度与安全的未来。

“不可否认的是,量子通信技术的未来市场空间巨大。”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勇认为,未来五到十年内,实用化量子保密通信技术有望走向大规模应用,同时带动元器件等上下产业链发展。

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也发射在即,将与地面上的光学实验室进行“互动”。结合将于今年开通的通信保密干线“京沪干线”,我国将有望初步构建广域量子通信体系。

相较量子通信领域“热火朝天”的景象,量子计算机多项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研究人员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科学家还没有找到足够抗干扰的系统来实现实用性的量子计算机。即便如此,谷歌、IBM等多家高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都在持续投入研发经费和研发力量,力争在量子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占据先机。

去年,中科院与阿里巴巴共同开展了量子计算研究,开创了我国民营企业在战略性高科技领域大规模研发投入的先河。“这就如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贝尔实验室为首的科研机构长期大规模投入,才使得我们今天能用到便利廉价的信息技术。”张文卓说,量子信息技术值得今日大力投入,其研究任重而道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

俄罗斯媒体称,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走在了 世界前列,已在潜艇上先行先试,深海保密通信取得 了成功,对“反窃听”意义重大。早在2011年10月 份,中国就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内量子实现 信息传输,这为中国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 星”奠定了技术基础。 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能确保两 地之间密匙分配的绝对安全性,从而保证了通信的绝 对安全。 量子密码在原理上是无法破译的,也是绝对安全 的,“量子密码”

}

近年来,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加快发展量子科技,对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什么是量子科技?是被媒体报道过的量子波动速读吗?

量子科技是量子科学与量子技术的统称,其基础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关于微观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是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的重大成果,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化学等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量子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是一项对传统技术体系产生冲击、进行重构的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

那么,高深玄奥的量子科技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历史上,量子科学的发展触发了第一次量子技术革命,从而诞生了信息时代的关键核心技术,如晶体管、激光、硬盘、GPS等,这些技术发明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基础。目前我们已经进入第二次量子技术革命时代,人们能够通过主动设计和操控量子态发展量子技术和应用。第二次量子技术革命将催生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等一批新兴技术,极大地改变和提升人类获取、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其中,量子计算会颠覆性提高信息运算处理速度,量子通信会大幅度提升通信安全性,量子精密测量和传感技术会在未来数字时代和万物互联时代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说,随着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量子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类社会将从经典信息时代走向量子信息时代。

量子科技听起来这么厉害,那它能上天吗?

量子力学是人类迄今为止已掌握的最精确的物理原理,不仅适用于微观世界,也是支配着广袤宇宙空间中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太空为量子科学基本原理的探索和检验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尺度,与此同时,太空还因其特有的轨道资源和环境资源为量子技术施展其威力提供了广阔舞台,太空中的量子科技在国防、商业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随着全球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量子科技已经正式迈出了走向太空的步伐。

·量子卫星:量子科技走向太空的第一步

·为什么需要量子卫星?

这就要从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量子信息技术——量子通信说起了。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来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技术,利用单个光量子不可分割和量子态不可克隆的性质,在原理上确保非授权方不能复制与窃取量子信道内传递的信息,以此保证信息传输安全。量子通信已经被公认是目前唯一被理论严格证明能够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得益于量子保密通信的高度安全性,量子通信在国防、商务和金融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目前,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已经从实验室演示走向产业化,我国已经建立了若干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以及京沪干线等地面量子通信链路网络。但是由于光量子很容易被光纤吸收,存在固有的光量子损耗,导致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会逐渐减弱。为了解决远距离传输的问题,借助卫星中转实现量子通信网在理论上是一个较好的途径。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通过量子卫星解决量子信号远距离传输问题,可以实现洲际量子通信,从而将量子通信技术应用于更广的区域,最终构建基于太空的全球量子互联网。

  • 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专门用于研究量子科技的卫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2017年1月18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开始进入在轨运行和实验任务阶段。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和在轨实验任务的顺利进展使得中国成为第一个实现了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实验的国家。

“墨子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四项重要的科学实验,分别是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实验、星地量子纠缠分发实验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目前,“墨子号”量子卫星已经圆满实现预定的全部科学目标,取得了千公里级星地量子纠缠分发、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等重要成果,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2017年,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的成码率已达到10kbps量级,成功验证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目前经过系统优化,密钥分发成码率已能够达到100kbps量级,具备了初步的实用价值。

2018年1月,中国科技大学与奥地利科学院合作,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秘钥分发,并利用共享秘钥技术,完成加密数据传输和视频通讯。至此,中国已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其战略性意义重大。

“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的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实现空间尺度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为未来开展大尺度量子网络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以及开展外太空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实验检验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量子隐形传态采用地面发射纠缠光子、天上接收的方式,“墨子号”量子卫星过境时,与海拔5100m的西藏阿里地面站建立光链路。地面光源每秒产生8000个量子隐形传态事例,地面向卫星发射纠缠光子,实验通信距离从500公里到1400公里,所有6个待传送态均以大于99.7%的置信度超越经典极限。

“墨子号”量子卫星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科学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也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据推测,在卫星量子通信方向,中国领先美欧等发达国家五年左右,实现了该领域的弯道超车。

  • 必争之地:太空量子通信研究进展加速

量子技术与卫星的结合不仅听起来浪漫、大胆、富有想象力,而且应用前景十分诱人。不只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也都跃跃欲试,特别是在中国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以后,近年来陆续有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实施量子卫星研制计划或者开展相关实验的报道,太空中的量子通信实验和相关计划进展呈现加速态势。

  • 日本超小型卫星量子通信实验

2017年7月11日,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机构(NICT)宣布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例利用超小型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的验证实验。此次实验利用了一颗重量仅为50千克的超小型卫星。超小型卫星所搭载的小型光通信装置(SOTA)以每秒1000万比特的速率向地面站发送光信号,由位于东京都小金井市的NICT光地面站将接收到的一个个光子进行信号复原。该机构称,此次实验证实了利用低成本的小型卫星能够实现卫星量子通信,这项成果也开启了今后太空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NICT称,“此次的实验成果将成为利用低成本实现比以往的卫星光通信更加高效的通信,以及实现彻底杜绝信息泄露的量子密码的基础技术。我们今后的目标是,随着光子传输的进一步高速化和捕捉追尾技术的高精度化,实现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密码,以及最终通过卫星群实现安全而大容量的通信”。

不过,正如国内相关业内人士的评价所言,这次实验其实并没有真正实现量子通信,只是对可能应用于量子通信的某些基础技术进行了验证,因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量子通信实验。尽管如此,采用超小型卫星实现量子通信的确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案。

  • 新加坡纳卫星量子纠缠实验

从卫星上发射出的光信号是极其微弱的单光子级别,在空间向地球的传输过程中会受到星光等背景光噪声的干扰。此外,由于卫星的运行速度很快,需要设计合适的地面光学天线紧跟卫星的运动节奏才能实现光信号的准确接收。这些困难虽然已经被“墨子号”卫星成功克服,但是由于“墨子号”卫星体型较大、造价较高,这对于今后快速部署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期在纳卫星上实现了量子纠缠实验,成功地实现了在近地轨道的立方体卫星上产生并探测偏振纠缠的光量子对。此次量子纠缠实验是在重量为2.6kg,尺寸为3U的通信卫星平台SpooQy-1上进行的,它于2019年4月首次从美国发射至国际空间站,随后于2019年6月17日在空间站宇航员的帮助下进入轨道。它的特殊设计之处在于能够保护纠缠的光子源不受来自地球及其周围轨道的压力和温度的影响。SpooQy-1 CubeSat上的光子对在16摄氏度到21.5摄氏度之间会纠缠在一起。不仅如此,该系统还被设计成可以在低功耗的环境状态下运行。

在立方体卫星上成功地产生量子纠缠对,为在卫星平台上测试量子通信协议奠定了基础。目前,研究人员正与英国RALSpace公司合作,设计并建造一个类似于SpooQy-1的量子纳卫星,该卫星具有将纠缠光子从太空发射到地面接收器的能力,这将在2022年的任务中进行演示。他们还与其他团队合作,提高立方体卫星支持量子网络的能力。

该项目负责人艾托尔·维拉尔表示:虽然中国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在外太空中开展的量子通信实验项目,但SpooQy-1相比于“墨子号”来说体积更小,如果我们要使用卫星作为未来量子通信的基础,那么其设备体积将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小型标准化航天器有着较高的成本效益,该团队未来会在立方体卫星上实现更多基于太空环境中的量子技术(如计时与传感等)。利用这些标准化的平台搭载微型化的技术模块,同时增加部署到太空中纳卫星的数量,使得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 加拿大将发射量子通信卫星

除了采用超小型卫星和通用卫星平台开展实验研究以外,还有一些国家正在计划发射专门用于量子通信的科学实验卫星,其中加拿大的量子通信卫星计划最近已经得到披露,随着任务合同的签订,预计该计划将很快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早在2017年4月,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量子计算研究所(IQC)的研究人员宣称在量子密钥分发上取得突破,成功地将量子信息从地面站传输到移动的飞机上。原型接收机安装在一架双水獭飞机上,以与低轨道卫星相似的角速度接受地面站发来的信号。在14次传输中有7次成功建立了量子联系,其中6次获取了加密密钥,接收的量子比特误码率在3%到5%之间,生成了高达868KB长度的安全密钥。研究人员认为,这次测试证明了量子密钥分发的概念是可行的,为下一步的卫星测试打下了基础。

2019年6月,加拿大航天局(CSA)在向霍尼韦尔公司授予价值3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076亿元)的合同,用于量子加密和科学卫星(QEYSSat)任务的设计和实施.QEYSSat任务是量子计算研究所在加拿大政府支持下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高潮,将使加拿大向运营太空量子通信服务迈进一步,并将推动技术进步,以帮助提升加拿大的网络安全水平。

2020年8月4日,美国Loft Orbital公司宣布获得一份航天器平台合同,将为加拿大的量子通信实验安排发射任务。Loft Orbital公司与加拿大航天局量子加密与科学卫星(QEYSSat)任务的主承包商的霍尼韦尔公司签署合同。

据报道,加拿大的量子加密与科学卫星将利用光学地面站接收量子密钥,对密钥进行核验后将其传输到另一个地面站。由于光纤传输限制在200公里左右,因此这颗卫星将用于测试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的能力。

总之,以太空为基础背景的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研究势必会成为未来天基量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彰显着国与国之间针对空间探索的科技水平。

  • 量子实验室:浩瀚太空中探索微观世界

量子科技进入太空,除了利用卫星平台的优势服务于构建全球量子互联网的现实目标以外,还有来自其他领域的需求牵引。比如说,太空为量子科学自身的发展提供研究和探索的崭新空间,科学家梦想打造基于太空的量子科学实验室。

  • NASA打造太空冷原子实验室

为了要研究在地球上无法观察到的量子现象,美国太空总署(NASA)打造了一个号称是“全宇宙最寒冷地方”,被称为“冷原子实验室(CAL)”,让科学家进一步钻研量子力学。2018年5月21日,这款造价高达8300万美元的“冷原子实验室”从美国宇航局位于弗吉尼亚的Wallops飞行设施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

该实验室主要是研究玻色–爱因斯坦凝态(BEC),这是指玻色子原子在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所呈现出的一种气态、超流性的物质状态,由数十万个原子组成。冷原子实验室通过激光光和其他技术,将原子冷却到绝对零度(约为摄氏零下273.15度),当到达这个状态时,数十万个原子的状态将保持同步,如同单一的量子物体,以便科学家做进一步观察,借此来研究宏观尺度上的量子力学。

但为什么不能在地球上做呢?因为地球的重力会在短短几秒钟内,让BEC在即短暂的时间内崩解,但在无重力的太空中可以存活至少5到10秒钟,这样就能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将玻色子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状态。在国际空间站上“空间”是非常珍贵的,因此科学家将冷原子实验室从一个需要占满一整间房间的设备,压缩到尺寸仅冰箱大小的盒子,冷原子实验室由太空总署的喷射推进实验室(JPL)研发制造,尺寸跟一般家用冰箱差不多,这个实验室能创造全宇宙最寒冷的空间。

以前的超冷原子实验使用探空火箭,或是从高处扔下设计的特殊装置来创造几秒钟或几分钟的失重状态,就像零重力飞机一样。冷原子实验室在空间站上,可以为科学家们提供数千小时的实验时间,这使他们能够多次重复实验,并能试验更多的创造力和灵活性。NASA表示,冷原子实验室可以通过远程遥控,在没有宇航员的协助下每天运行约6.5个小时,借由近距离研究超冷原子,可以帮助人类增进对于量子物理的理解,对于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发展都会有帮助。

冷原子实验室已经成功运行了两年,今年1月份,在宇航员的帮助下,该实验室升级了一种新的工具,称为原子干涉仪,它能精确测量各种力,包括重力。5月份的测试表明,原子干涉仪正在按计划工作。有意思的是,当时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封锁,这个能够远程操作的冷原子物理实验室成为了美国唯一仍能够运转的冷原子实验室。

·军事应用:颠覆性技术正在进入太空

太空量子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科学价值和商业应用前景,还将在国防军事领域产生颠覆性变革。

  • 量子技术的军事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量子技术的逐渐发展,其军事应用前景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2020年3月,北约科技组织发布《科技发展趋势:探索科技前沿》,阐明了北约重视的八大新兴颠覆性技术,量子技术位列其中。报告指出,下一代量子技术在原子和亚原子尺度上利用量子物理和相关现象,将深刻影响密码学、计算、精确导航和定时、传感和成像、通信及材料等技术领域的进步,有望在军事领域提供前所未有的赋能能力。

量子技术的军事应用虽然刚开始起步,但发展潜力巨大。比如:不可破解密码学的发展和使用当前密码方法解密编码消息的能力将为当前的C4ISR系统带来重大挑战;量子传感器将比现有系统敏感许多倍,而且在抗干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潜力;量子效应支持非常敏感的精密仪器的发展,这种技术将能够在GPS拒止或困难的作战环境下进行作战。以量子测量技术为例,目前,相对于量子通信等技术,量子测量的技术成熟度仍然较低。但是,一些使能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有望在未来解决传统技术无法解决的挑战。

改进的量子传感器可以用来建立世界各地重力和磁异常的地理参考地图,对重力和磁场传感器的开发可能会展示新的军事能力,用于隧道勘测、磁异常探测和电磁感应等。长远来看,更好的量子传感器将使这些能力能够部署在更具挑战性的军事环境,比如太空中,再加上使用纠缠分布网络,可能会使分布式传感器的精度比目前高数千倍。

量子遥感探测的发展有望提供更准确的目标识别、秘密检测和监视能力,从而可能使隐形技术过时。目前已知的量子增强遥感探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量子干涉,另一种是利用量子照明。这两种方法都依赖于使用纠缠光子,并保留一半的纠缠光子对,同时将另一半发送出去与环境进行交互。这些传感器将使测量更加精确和灵敏,使用更低的功率,用于探测和跟踪小型隐形目标。

  • 量子定位、导航和授时(PNT)

目前PNT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一种涉及外部信号的传输和接收,如GPS,另一种则依赖于独立的运动感知,如惯性系统提供的。由于未来的安全环境预计会有一个高度竞争的电磁环境(干扰和欺骗),有必要为在GPS拒止环境中作战做好准备。量子技术将增强对这些不利环境的抵抗力。量子技术能够支持极其精确的时间和极其精确的加速度测量和角位移测量,从而提供极其精确的惯性导航和时间基准。开发量子技术将使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攻击。

据报道,今年上半年,美国国防创新小组曾发布招标信息,寻求开发一种紧凑、高性能的量子太空传感器,以帮助在深空环境中利用量子技术实现精确的惯性测量和恒星跟踪,为无法使用GPS的深空航天器提供高质量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该传感器可广泛应用于多种平台,旨在帮助航天器在GPS不可用的深空环境正常运行或在GPS可用环境下增强定位、导航、授时性能。

  • 美国防部视量子计算为太空作战的关键武器

美国军方认为量子计算是有潜力改变信息和太空战面貌的“游戏规则变革者”,中国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突飞猛进让五角大楼感到担心,对此美国认为需要严阵以待。

2018年,美国防部负责研究与工程的副部长迈克尔·格里芬近期与俄亥俄州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空军科学家们共同讨论了美国军方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挑战。美国防部认为量子计算技术可能改变信息和太空作战,已将量子计算机和相关应用列入重点投资研发项目。在人工智能算法、用于通信卫星的高度安全的加密和不需要GPS信号的精确导航等领域,量子技术可以“大显身手”。

美国空军特别关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尤其对利用量子计算研发在GPS拒止以及与GPS竞争的环境下的安全通信和惯性导航系统感兴趣,将其视为“关键领域”。空军研究实验室计算和通信部主任海杜克称,量子技术在数据安全和无GPS导航等领域将成为一种颠覆性技术。在多武器和多航天器等需要实现完美同步的场景中,量子时钟被视为GPS的可行替代方案。海杜克称,“我们正在GPS拒止环境中看到类似GPS的精确度,GPS在一天之内通常需要多次更新以让平台保持同步。我们希望能超越这一点,即使处于被拒止的环境中,仍然可以保持同步。”

与此同时,美国防部正持续关注其他国家量子技术的动态。海杜克称,美国不仅要关注并学习中国在卫星通信领域取得的成就,更要关注整个生态系统:地面—高空—太空,并在三者之间建立一个真正的网络系统。其他国家也开始参与这一领域:英国正在考虑实施一项耗资4亿美元,基于量子传感和定时的项目;欧盟预计未来10年内耗资10亿美元完成类似项目;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以色列也将大规模开发研究项目。

竞争已经开始,量子技术正在从颠覆性概念走向现实应用。

作者:刘通 任元 王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弯道超车有什么寓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