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嘛?

将军、间谍、科学怪人,在不同的剧本杀游戏中有着不同的背景和角色,你可以早上还是唱念做打的民国戏子,下午就变成念着“阿瓦达索命”的魔法师。

对比波澜不起的现实生活,这种经历无疑是充满吸引力的。而这,也许也是无数年轻人喜欢剧本杀的原因。

无数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组队玩本、分享剧本杀技巧,以及,吐槽奇葩经历。由于剧本杀的体验感受剧本、DM、同场玩家等多因素影响,所以每场游戏并不一定有正面的体验。

在知乎上的问题“你们玩剧本杀时遇到过什么让人崩溃的经历?”回答高达298条:“对面的女的不认真读本就算了,坐了半小时后居然开始打王者荣耀!”

“好烦,游戏时一个猥琐男一直在搭讪另一个小姐姐。”

“不懂这个本为什么这么火,全是大段感情描述,玩起来体验感很差。”

“求求店家换个DM吧!对词面无表情就算了,居然漏了线索,直接差评!”

大家痛斥游戏中遇到的奇葩,可即使如此,仍然有剧本杀的忠实爱好者前赴后继的加入这场游戏,哪怕并不算便宜的门票换来的只是一场空。

那么,剧本杀是凭什么吸引了这么多年轻人的爱呢?

“剧本杀”又称为“谋杀之谜”, 是推理社交类游戏的统称。玩家以剧本为基础, 掌握角色的故事信息, 在与其他玩家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梳理线索、搜集证据, 最终票选出真正的凶手。

其游戏雏形大致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备受欢迎的派对游戏——Jury Box (陪审团) , 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英国音乐家安东尼·欧内斯特·普拉特申请专利的推理游戏“MurderMystery (谋杀之谜) ”, 后更名为“Cluedo (线索) ”。后来随着游戏机制的逐渐完善,发展成今天的剧本杀。

随着2016年《明星大侦探》将剧本杀这种游戏形式带到大家眼前,市场的热情逐步被引燃,各种推理馆、《我是谜》《剧本杀》、推理大师等线上线下游戏方式出现,使玩家不管多少人、喜欢什么风格、预算多少都能够快速加入这场游戏。

2020年,剧本杀被市场分析员称为社交游戏的下一个“风口”。根据天眼查“年味大数据”显示,全国新增剧本杀相关企业超3100家,同比增长63%。线下门店更是由年初的2400家急剧增加到30000家。

即使市场如此火热,没有体验过的朋友还是会觉得奇怪,这些玩家像戏精一样演绎离奇的故事,解密并不存在的杀人案,不觉得尴尬么?剧本杀是真的有那么好玩么?

可爱玩的人会说,剧本杀满足了他所有关于影视作品的想象,并且是以参与的方式。

在这场游戏里,大家用超出路人想象力的努力去融入这个故事,让人感叹世界的参差。

1、言行与角色一致是基本法

在游戏中难免抽到异性角色,但某些男孩子仿佛打开异世界的大门,扮演大家闺秀还能好好做个人,但一旦拿到了花魁的角色就完全无法克制住自己放荡不羁的灵魂了。难怪有大佬曾说女装只有0次和无数次。

2、五彩斑斓的道具是加分项

为了符合角色的身份,各种道具自然也少不了,为了证明自己富可敌国,玩家可以直接掏出他的24K纯塑料金项链,顺带抖出淘宝买的一串豪车钥匙。如果不是塑料感太重了,都会忍不住怀疑真的有“在逃公主”参与这场普通人的游戏呢。

3、旁门左路如背景乐也可以独领风骚

还有的玩家,另辟蹊径,为了增强自己证词的说服力,先是一本正经的掏出了手机,然后毫不犹豫的播放了名侦探柯南的BGM,再缓缓道来故事线。

玩家这么努力,商家也不容小觑。到轮船、公交车上玩都已经落入俗套,据说深圳有个恐怖本,店家半夜把一车玩家拉到小岛上的废弃医院去进行剧情,让人听了都双腿发软。

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就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只是在扮演自己想象中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扮演都是符合社会期待,但每个人都有奇奇怪怪的想象,以及关于这些想象的扮演欲。

出于原始的“戏精”的欲望,从店家到玩家,从故事到道具、言行、服装甚至BGM,剧本杀的参与者都竭尽全力的构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

剧本杀让舞台低门槛化,让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表演欲得到满足。

在一场场游戏中共情不可能的人生

在剧本杀游戏中,就算是老玩家也会先拉到故事背景底部,看有没有一行红字。

“你是凶手,请尽力逃脱”

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假的,但还是会有一瞬间的心悸,这是剧本杀故事的魅力,它的沉浸感能瞬间让人代入角色,共情经历。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平时的生活是早上的热包子、是饭桌上父母的唠叨、是和对象的小争吵,可少有明目张胆和不顾一切的偏爱。但通过剧本杀却可以感受这种极致的感情,有玩家在游戏《古木吟》中拿到了于念,而她官配的角色李明昊被喜欢了十多年的男孩子拿到了,剧本里李明昊对于念倾其所有的爱恋被现实中喜欢的男生演绎出来,这位女玩家直接玩到哭得说不出话来。

“门当户对”基本已经成为当代男女婚恋绕不开的话题,是选真挚感情还是物质条件,是永恒的问题。《深夜麻辣烫》中,平凡的都市男女都选择了伪装自己的经济条件,卑微的渴求对方的真爱,被戳穿后仍然不死心的想挽留。虽然是游戏中的故事,却也是许多真实生活的写照,玩家在经历游戏后也会叩问内心,如果是自己,该怎么选。

在社会学中,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力、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人往往在人生中扮演着多个角色,面对这个角色,首先需要观察、判断、理解这个角色的情感及行为才能更好的复现这个角色。

月亮和六便士、亲情还是爱情、一己私利还是家国情怀、、、许多的情感、矛盾、抉择,在剧本杀中都能一一经历体验,游戏与现实交互映错,剧本杀带来的不止是快乐还有情感“预演”带来的经验,通过“共情”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自己,与此同时,现实中受到的情感伤害,如家庭暴力、微笑抑郁症、PUA等也在经历中得到救赎与释怀。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一粒沙,平淡而努力的生活。可就算是普通的生活也很艰难,大多数人想及时行乐但又不得不努力奔跑,想率性表达但不得不违心迎合。个体的生活完全陷入社群控制的生活洪流中,而唯一、主动地个人决定就是放弃自我,舍弃个性,以便更好的履行功能。

在这种情绪剥夺后,我们虽然对痛苦的感受变迟钝了,但对其他情绪的感知以及对真实自我的理解也变弱了。我们迫切的需要高密度的感情,需要理解复杂的人生选择。

“最近完全没有什么情绪波动,没有什么事情让我开心也没有事情让我难过愤怒,感觉自己不像一个人了,我迫切的需要爱与被爱。”

“所以我爱上了剧本杀,可以短暂的拥有他人的感情。挺好。”

对比平常的生活,剧本杀里的感情非常戏剧、疯狂、虚假,甚至偏执,但正是这种狂热的感情慰藉了当代人的情绪饥渴。

韩裔哲学家韩炳哲在他的著作《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等中都提到了新自由主义提倡的自我实现本质是是一种压榨,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每个人的生活都在被无孔不入的侵入着。项飚也在谈及现代人被“异化”时说道,现代年轻人更多的是“意义贫穷”,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人是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的。在这种“工具化”的生活里,作为一个“人”的本能迫使我们逃离现有状态。

现代人感觉到工具感的重要原因是重复性劳作,感觉不到创造价值、自我没有提升、一片漆黑的职业前景,这一切都让人呼吸不过来。

重复性的工作学习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大多数娱乐放松活动也是重复性的经历。在双重虚无下,年轻人更为迫切的需要有意义的、新鲜的、互动的、有趣的体验。

剧本杀作为一种高沉浸感的扮演游戏,不但提供了新鲜但不“陌生”的故事背景,还具备反身性。

它融合了现实生活和游戏故事,通过虚构背景的手段为玩家创造真实体验,玩家能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获得暂时的“心理迁移”,同时获得了新鲜知识,对自己的情绪、行为、认知都进行了修正,还拓宽了真实社会联系,提供了一条正向的“逃生”路径。

这些正向效应对人的心理及社会重建提供了重要作用。就曾有抑郁患者提及,沉迷剧本杀后,感觉病情都在慢慢变好。

而这是具备一定科学依据的,在精神治疗领域,就有“桌游疗法”来治疗某些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精神患者。

不管从神经科学上剧本杀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至少现代人很难长时间的专注,“连续几个小时毫无负担的不看手机”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体验,而在剧本杀中,玩家至少能够享受全神贯注的几个小时,进入忘我的心流状态。

所以,剧本杀是支撑许多打工人熬过漫长艰难时刻的感情支撑也不并不奇怪了。

桌游疗法:社会工作服务的休闲转向及其实践规程

社交“新宠”剧本杀会是下一个风口么?

你还单身?00后早靠剧本杀换了3个对象了!!!

公号简介: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一个有趣、专业、接地气的泛社会兴趣社区,让你更多元理解社会,判断社会趋势,更好认识自我,促进认知升级。

喜欢剧本杀,就给我们点个在看

编辑整理:福田区图书馆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
  • 游戏类型:第一人称射击FPS
  • 语言版本:其他,中文,英文

T组自COD4后的回归之作,多人模式投入了大量 精力,游戏素质极佳。

  《使命召唤12:黑色行动3》的故事背景将发生在未来世界,社会所担心的诸多问题已成为了现实:环境的变化和能源短缺导致各国战乱频繁等等。同时,在未来战场上随着自动机械化的发展,无人机和机械化士兵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超级士兵们虽然战斗力极强,但人性也随之逐渐泯灭。   
    《使命召唤12》的故事情节是一部反乌托邦性质的科幻故事,可能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不过有....

《使命召唤12:黑色行动3》是广大玩家期待已久的一作,测试版做的也很用心,但不得不承认在PC上的优化真的不是很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人告诉我这是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