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召会是不是异端

灵恩运动 (Charismatic Movement),天主教翻译神恩复兴运动,是广义的一个运动,分旧灵恩运动和新灵恩运动。旧灵恩运动约在20世纪初,差不多与同时或稍晚些,新灵恩运动约在1960年代开始。

基督教历史上,发生在第二世纪中期大公教会内的灵恩复兴,称为,有人视为教会的一种复兴运动,也有人认为是分裂教会的异端。千年来,许多神父与修女都有属灵恩赐,如修女、修女与。一般学者将二十世纪全球的灵恩运动分成三波。第一波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或十九世纪末);第二波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第三波是1980年代发生于的。各“波”准确的发生日期、地点,甚至与之有关的人物,学者均有不同的看法。

Ready to Come Together?),提倡灵恩派与福音派的合一,可能定义为新一波的灵恩运动。

2019年时,灵恩基督徒有约7亿,估计到2025年至少会达到8亿3000万,并预计在2050年之前达到至少10亿。截至2011年的统计:灵恩基督徒最多的是分布在拉丁美洲(1亿6000万)、非洲(1亿3000万),和亚洲(1亿3000万)。截至2013年的统计,天主教中的神恩更新运动的人数约有1亿6000万,约占天主教的百分之十。

灵恩运动中文名词由中国教会的神学家提出,指出当时在中国山东十分风行的运动。

“灵恩”这名词,意义相当于英文的Charismatic,起于Charisma一字,意思就是中文的“恩赐”。灵恩运动中的这个灵就是在基督教中中的,而灵恩运动中,强调的是圣灵的充满或施洗,又多以方言作为得着那种经历的证据。 从近代灵恩运动兴起,大部分都跟卫理宗有关,特别是:

  • 注重“第二次的蒙福”,是蒙恩得救以后,不满足于疲弱无力的属灵生活,难安于不冷不热的状态,进一步的追求复兴与进深。
  • 在信仰上,属于,坚信、耶稣基督的救恩、宝血赎罪、复活、再临等,致力辟斥自由派的谬误。
  • 在生活上,注重圣洁敬虔,切慕属灵的能力。
  • 在西方的,东方的(或译古约翰),及后继的等人具有较大影响力。

第二世纪的灵恩运动起源于土耳其的和一带,称为。172 年左右,(Montanus)开始他的预言运动。孟他努常会突然抽搐,状似入迷,然后发出一连串的预言(Prophecy),之后会倒地不省人事,他说这是被圣灵完全得着的记号,因为圣灵要引入一个新的纪元。孟他努主义吸引人之处,在于崇拜的活泼性,好像第一世纪的随兴方式,重视信徒的恩赐而不是职位,他们热切盼望主再来,强调信徒的道德操守,也严格执行教会纪律。孟他努的语录、生平资料残缺,只有小部分留在教父的文献里。

孟他努未曾担任过任何教会职务,主要同工是两位妇女,被称女先知和,她们自称被圣灵感召获上帝赐予先知预言恩赐,不满意大公教会不再有预言,不再讲方言,与大公教会产生极大的张力。早期教父于207年加入,他指出早期使徒也领受了属灵恩赐,说预言、医治等。虽然追随者认为孟他努主义是教会的一种复兴运动,因其教义与的关连,于381年的被认为是分裂教会的异端。260年后,孟他努主义在信徒的生活中慢慢减弱,但圣灵的工作应该没有停止,由于中世纪敬拜圣徒及其遗物非常盛行,往往使圣灵的工作与民间迷信混在一起,例如,12世纪的生平中有不少的记载。

孟他努主义在今日的眼光来看,不算异端。因为(1)他们承认大公教会所订的圣经各卷书;(2)重视圣灵的能力;(3)相信预言是上帝继续对教会说话的形式;(4)强调主再来的迫切;(5)对信徒有严苛的道德要求;(6)圣职人员必须有圣灵的恩赐。

  • 《身在远方的方济,乘火战车拜访他的弟兄们》,创作

中世纪由于教会制度化,很多信徒不满意僵化的宗教生活,所以在修院发展了重要的灵修学,有些修士如乞食僧把这种追求贫穷及关怀世人的属灵传统带到社会,当中间歇看到圣灵施行神迹奇事,但这种圣灵工作与二十世纪的灵恩运动不同,前者多是零星而间歇性,在教宗的建制下,且经常被定为异端。二十世纪的是一个运动,不断感染周围的教会。

在神学思想上,以下五种思想对近代灵恩运动影响最深。

(1) 约翰卫斯理的成圣观 英国的推动的,这种成圣观与和的不同。宗教改革者相信人得救后已得到最大的恩福,就是因信称义,天堂的门卷已稳操,剩下的只不过是次要的,成圣生活固然要追求,但承认人是没法完全的。因此很多信徒在成圣生活上欠缺积极的追求,得救后只有等上天堂。提出人在世得救后应追求圣灵充满和全然成圣(entire sanctification)的经历,得救是第一个恩福,还未足够,全然成圣是第二个恩福。强调得救后应追求突破性和全然成圣的属灵经历,他颇为欣赏天主教一些灵修神学家之灵修方法,包括意大利的、西班牙的和(Gregor Lopez)等,并翻译了这些天主教灵修神学家所著的书籍给予他所训练的传道人。此外,他也很推崇英国圣公会两位在灵修神学很有分量的神学家(William Law,)及(Jeremy Taylor)。由此可见,约翰卫斯理之成圣观和所推行之圣洁运动,甚受天主教的灵修神学所影响。因此,有些人认为第一波的五旬节运动,间接是天主教独特的灵修观念结合美国黑人的属灵经验而产生的 。

(2) “更高生命”运动(Higher Life Movement) 长老宗之一些作家如和英国19世纪著名的布道家所宣导,这运动和圣洁运动很相似,乃追求更有属灵能力的生活和事奉,这种突破性的属灵经历逐渐被定名为圣灵的浸。

(3) 时代论的“前千禧年”观 主随时和突然降临的信念,叫信徒警醒过圣洁生活、等候主的回来、努力传扬福音及追求更高的属灵经历。

(4)神医运动 很多人相信基督的救赎能够带来身体和灵魂的医治,于是提倡追求神迹医治,这包括宣道会的创办人和一些神医传道者,如和(Maria B.Woodworth-Etter)。当灵恩运动兴起时,博士曾派人去视察他们的聚会情况,认为当时的五旬节运动不合圣经原则,故此决定不投入参与该次运动。

(5) 一般对末世灵恩大降的期望 五旬节的恩雨大降只不过是预尝,主再来前还有更大的恩雨降临。彼得在五旬节讲道中引用约珥先知的预言,很多人相信这预言并未在使徒行传时代完全应验,主再来之前应有比五旬节时代(徒二章)更大的灵恩降临。今天的灵恩运动信徒对此有很大的期望。

所谓的灵恩运动,通常都是指五旬节运动是始于1901年,美国以及全世界许多地方都是这一年开始的,而这波灵恩运动也开始普及到亚洲。许多人也因为这波的灵恩运动经历了医病与方言等圣灵的恩赐。此次的灵恩运动对传统的教会有很大的冲击,尤其是重视方言和医病,引起了许多的争论,还有许多的教会因此而分裂。 这波早期的灵恩运动也引起了一些副作用:

  • 有些经历了方言和医病的人,把自己的信仰绝对化,渐渐出现属灵的骄傲,看不起没有同样经验的人,一口就断定传统教会没有生命。
  • 有些传统教会的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不成熟的,没有深入的了解就排斥。而看不起对方,教会就分裂了。
  • 约翰·亚历山大·杜威在五旬节运动中有较大影响力。
    • 1872年,他自肄业,到当牧师,四年后因发生,因而改变模式,从讲道转到医治模式,会友人数不断激增。
    • 1888年,到美国,五年后因医好之外甥而声名大噪。
    • 1890年,到继续圣灵医治事奉。
  • 这是个“救恩、医治、圣洁生活”为宗旨的基督徒城市,占地约六千五百英亩,当时约六千人居民,城中不准开设酒铺、戏院、医院或诊所(“他们只须按手祷告”),他自称为使徒,也自称是以利亚再世,宣布凡不加入锡安会堂的都没有将来的盼望,还必须买锡安银行的股票。
  • 1904年,派出第一位宣教士布赖恩特(Daniel Bryant)往南非,为27位南非长老施行洗礼,后来还因此成立了“五旬节使徒信仰团”(Pentecostal Apostolic Faith Mission),为五旬节派在南非的工作,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
  • 1905年导致半身不遂,加上周转不灵,被迫下台。1907年约翰·杜威过世,但他的跟随者成了各地的领袖,他的教义传送开去,成为本世纪灵恩运动第一波预备。 (参看及)

美国 -托贝卡复兴[]

是五旬节运动之父,曾受贵格会、循理会、圣洁会影响,在循理会担任牧职直到1895年。

  • 1898年,在堪萨斯州的,开设“伯特利医治之家”。
  • 1900年10月,开设“伯特利圣经学院”(Bethel Bible College),于1901年学院跨年聚会中,一群学生开始讲舌语,领受圣灵。
  • 1901年1月1日,伯特利圣经学院40名学生于跨年聚会中领受圣灵,女学生Agnes Ozman开始讲舌语(speaking in tongues)。然而,后来在这一年中,巴罕关闭伯特利圣经学院,开始为期4年的复兴旅行。
  • 1905年,在休士顿开设新的圣经学院,期间也影响到。

在1900年开始不断追求属灵之旅,因为接触到许多牧者,其中因为拜访南方圣洁运动的领袖欧温(Banjamin Hardin Irwin),领受成圣后还要经过圣灵的经历,“圣灵或火的洗”、或称“第三重祝福”,但因对圣灵的洗看法不同,所以区分了五旬节运动与圣洁运动。

美国阿苏萨街大复兴[]

  • 1905年,圣洁会,来到找亲人,后来参加当地圣洁会聚会,被曾受查理·巴罕教导过的露西法萝(Lucy Farrow)传递圣灵的洗,接受第三重祝福的信息,并在的学院听课,虽因当时的影响,只能在隔壁房间聆听。
  • 1906年,在一场聚会中,因点出当地的问题,被赶出教会,而后被一位信徒爱德华·李(Edward Lee)接待,在邦尼布雷街(Bonnie Brae Street)214号的信徒家中聚会,不断有信徒领受圣灵,后来在洛杉矶阿苏萨街312号(312, Azusa Street, Los Angeles, CA)租下一间废弃的循理会礼拜堂,开始举行祷告会,加上1906年4月18日发生,许多人因惧怕而来教会悔改信主,许多上流社会阶层也来到这下层社区聚会,在这里没有,其间领受恩膏、医治、方言,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一天三场聚会、一个礼拜七天连续不断,历时三年之久的复兴运动。后来因为会场出现灵媒、异教巫师造成会场混乱,期望来监督会场,但查理来到却对聚会发出严厉批评,并被赶出会场,就在附近自办聚会,带走一批人,加上1911年,杜罕(William Howard Durham, 1873–1912)牧师来会场传递另一个不同的信息,造成教会分裂,人数失去大半。
  • 1931年,木屋被政府下令拆除,告一段落,但影响力持续蔓延。

自18世纪开始共有四次复兴运动,第四次发生在1904年,由矿工带动“顺服圣灵”的运动,自起,持续达八个月,其间有超过10万人信主,也兴起许多人投入传道,其中也影响到美国的威廉·西摩。

以60年代为主,但可追溯到第一波,当复兴种籽在各处兴起,直至1935年的和(Stephen and George Jeffreys)把各地小团体组职起来,称为,与英国及神召会同成为英国两大。第二波的主要领导人1948年作英国神召会总会主席,他坚持两个原则,凡受的必须以及五旬节教会必须与其他教会合作。

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另一类的灵恩团体,完全不强调说方言或神医,只看重肢体相爱、传和读《》,就是;他们的与其他宗派没有明显的分别。

第三波这个名字是由前教授提出来的。第三波所着重的核心是情绪化的经历、神秘现象、奇迹能力的超然工作,并着迷于使徒的恩赐:医治、方言、先知性预言、知识性言语以及看异象。1971年开始,魏格纳在任教,时间长达30年()。一直到现在,韦拿继续出版大量的书籍,估计大约70本书,早期台北以琳书房翻译了一部分的韦拿著作。第三波的追随者认为,若是没有奇迹、方言、异象、医治、预言成为福音的重要支持,基督教将衰退无能。韦拿说:‘第三波的主要不同点......是在于受圣灵之洗和说方言的确据。’

1980年代由、与魏格纳所倡导。

  • 为“葡萄园”运动的创始人,其本身和蔼可亲且有父亲的形象,他强调除了宣讲神的道及推展各项事工之外,必须搭配神迹奇事,向主求超自然的能力彰显,他称自己的布道方式为。

福乐神学院的新约教授赖德(George Ladd)天国观的理论,促成一种权能布道法,展现一种自发性、因圣灵的带领及感动,和赐下超自然能力的展现,而这种理论的来源是受到神能力的彰显,是透过医治及赶鬼来胜过撒但的权势。但他还是承认很多时候要搭配医生的医治及治疗方能得到医治。

  • 1977年1月温约翰加入一加州之小组,慢慢将之发展为一。同年四月会友开始经历圣灵充满,教会年青人人数激增。
  • 1982年5月改名为,八五年人数增至五千人。
  • 1982年魏格纳为美国宣教学院院长,他邀请温约翰开设一科“神迹奇事与教会增长”,立刻成为最受欢迎及最受争议的课程。
  • 1985年福乐神学院以“神学院陷于分裂的危机”为由停了这个课程。
  • 1988年魏格纳著书《圣灵第三波》(The Third Wave of the Holy Spirit),韦拿称所谓第一波是指1901年开始的“五旬节运动”;第二波是指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的“灵恩运动”;第三波则是80年代初的“葡萄园运动”,又称为“神迹奇事运动”或“权能布道运动”。
  • 1990年由及等引入,并于同年三月在举行“敬拜、权能、更新”大会。

按牛津出版的《》的统计,人数已由本世纪初的0人增到1980年一亿人,估计1987年是二亿七千七百万;而的则在1991年宣布,灵恩派信徒已超过人数的总和。

圣经中确实记载许多圣灵的活动,毋庸置疑的,圣灵在基督徒个人生命和教会的工作非常重要,许多教会也渴慕圣灵的工作,但长期以来,圣灵充满的定义、圣灵充满的重要性、追求圣灵充满的方法、圣灵在教会的工作性质和其追求方法等等,人们对此有很多混乱的认识。有一些教会,当看到灵恩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兴旺的现象,就认为这是教会唯一的盼望,于是完全没有保留地接纳、投入,很多灵恩派的信徒很相信他们的领袖是有上帝个别启示的人

  • 有一些灵恩派较不注重某些圣经的教导,但以神迹、医病、赶鬼、方言这四样能力的达成当作圣灵工作的指标。灵恩派解经学者不多,是其中一位。
  • 有一些灵恩派涉入不法的财务和性犯罪,进入司法案件。美国参议员于2007年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针对六名美国知名度极高的灵恩派丰盛神学传道人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查,看看其中有无弊端。六名传道人中,为台湾基督徒所熟知的有寇普兰(Kenneth Copeland)、辛班尼(, -)与乔伊斯(, -),这些人个个是“灵恩大富豪”。住豪宅、开劳斯莱斯车已不算稀奇,有人甚至拥有两架私人飞机,还有私人机场。委员会想了解,这些上帝的仆人享尽世间的荣华富贵,是否滥用了宣教组织的公款。
  • 很多灵恩运动的医病神迹也常常难以辨识真伪。以开创电视福音布道的美国灵恩运动先驱欧耳.为例,1955年,他曾在节目中,在众目睽睽下,将一名罹患小儿痳痹症的男孩抱在腿上,为他祷告,结果那男孩双腿瞬间痊愈,活活泼泼地离开。1963年罗拔士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立了综合性质的“”,宣称这是全世界第一所教导灵恩神学的大学。他宣教事业的最高峰在1980年代,每个月都能收到两、三百万元的奉献。1981年,他一手规划造价五亿元的“信心之城医疗与研究中心”,这座综合性医疗建筑包括一座三十层楼的医院、六十层楼的医疗中心、二十层楼的研究部门。然而,在他去世前,罗拔士大学已经负债累累,而他继任董事长的儿子李察 (, -) 于2007年,因挪用学校公款被停职,正面临司法审判,还在运作的“欧耳罗拔士福音协会”也在持续亏损中挣扎。
  • 在韩国,灵恩派的宗教领袖一般都没有缴纳薪俸税。而多个大规模基督教会的创始人,将教会交给儿子管理。创办拥有75万教友的,其长子于2005年因逃税和挪用公款,被判缓刑3年和罚款50亿韩圆(530万美元),由于他儿子并没有很多钱,所以可能是赵镛基动用教会的钱去付清他长子的全部罚款。
  • 关于方言的教导,华裔印尼布道家认为:“初代教会的灵恩,讲方言,是使不懂福音的人因为方言变成懂福音;如今圣经被翻译成很多种语言,大家可以懂福音,但因为20世纪的灵恩讲方言,懂得变成了不懂的。所以,起先有方言使不懂的变成懂,现在是有方言是使懂的变成不懂。若只看到"噢,有方言"就认为是圣灵,这是从现象得到满足,没有看见背后的价值,整个的原则是怎样运作。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 灵恩派与福音派结合,甚至是天主教会的保守派,成为的重要力量。
  • 约翰·麦克阿瑟:《舌音运动的迷思—剖析当代灵恩现象》,提比亚出版社,2004,页:177-179。
  • 《圣灵的工作与今日教会——访谈唐崇荣牧师》,《教会》2013年1月总第39期。
}

基督教简史:基督教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相传,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创立。

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此外还有许多较小教派。

主要分布在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等地。

全世界信徒约有15亿。

原始基督教约出现于1世纪20、30年代。

与后世基督教相比,具有四个特征 : ①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神学、定型化的礼仪和体制化的组织,宗教形式大体上还与当时犹太教内一些非正统的下层派别相近;②仍保留有浓厚的犹太民族色彩,尚未明确走向世界化;③成员和骨干大都是被奴役被压迫的犹太人;④具有强烈的反民族压迫和社会压迫的倾向。

主要流传于巴勒斯坦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犹太人下层群众中。

其领袖被信徒们尊为耶稣基督。

因不少成员不断参加反对征服者的斗争,多次受到当局的迫害。

1 世纪未至2 世纪初,教会骨干中的社会中、上层人士及其知识分子的比重已明显增加。

其中吸收希腊思想而走向哲学化和世界化的派别日益占优势。

当局对基督教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

公元305年,君士坦丁一世继位,放弃对基督教的迫害转而予以扶植。

教会上层人士后来一部分成为帝国官阶体制的组成部分,并成为帝国以异端罪名迫害下层激进分子的重要助手。

基督教终于丧失被压迫群众运动的性质而结束其原始阶段。

早期基督教分前后两期。

前期自1世纪20、30年代至60、70年代,即原始基督教阶段。

后期自1世纪末至4世纪初。

这期间,原始基督教具有的四个特征逐渐消失。

约在1世纪40年代后期,在耶路撒冷的一次会议上,以保罗为首的世界派和恪守犹太传统的民族派展开辩论。

从此基督教便沿着世界化宗教的方向发展,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各民族中,并远传到希腊、小亚细亚、塞浦路斯等地。

一些较富裕者和知识分子入教,教会领导成员逐渐上层化。

基督教在流传过程中,同各种思想倾向广泛接触,主要包括流行于当时犹太教中的启示文学和智慧文学思潮,东方一些神秘教派的神秘主义和礼仪形式,强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和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以及宣扬人类一体、天人谐和、同由一位主宰支配,并提倡恬淡寡欲、节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等。

对这些思想的争论和吸收,导致基督教的主要信仰、早期神学形式基本形成,组织体制以主教为首,辅以长老和执事的三级教职制开始形成,但主教集权制尚未确立。

崇拜仪式和圣礼逐渐定型化。

这时一些护教士,已不是对迫害提出抗议和谴责,而是由罗马皇帝和知识界申诉,说明基督教的信仰内容和制度习俗的合理和无害,力图消除反教者的误解,博取宽容和同情。

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以罗马帝国的名义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从3世纪开始分为东西两大派。

西派以罗马为中心,传播于高卢、意大利到北非迦太基以西地区,通行拉丁语,又称“拉丁教会”。

东派在马耳顿、希腊半岛至埃及及其以东的地区传播,通行希腊语,又称“希腊教会”。

双方为争夺帝国基督教会的领导权,相互倾轧,裂痕日深。

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皇帝设东都于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

公元38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召开君士坦丁堡会议,确定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仅次于罗马主教。

此后,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在东派教会中居于首位。

但罗马主教强调罗马教会乃使徒彼得所建,罗马主教是彼得的继承人,应居众主教之首。

公元858年至867年,发生了佛提乌分裂,1054年又发生色路拉里乌大分裂。

双方为首的主教相互革除对方教籍。

从此,东西两派教会分裂。

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因以罗马为中心,又称“罗马公教”。

东派教会自称“正教”、“东正教”。

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始,其后一千多年,正值西欧封建时期,教会与世俗政权互相利用和斗争,对基督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其间,基督教逐渐传播于克尔特、日耳曼和斯拉夫等民族,9世纪起,在归化基督教的日耳曼人加洛林王朝的鼓励下,逐渐兴办高等教育。

由于教育基本掌握在教会修院之手,从中发展了以基督教圣经和教父著作为主要内容的神学、哲学体系,后被称为经院哲学。

9至12世纪的早期经院哲学,从埃里金纳开始,柏拉图主义占主导地位。

13世纪是经院哲学的黄金时期,以多明我会的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

他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系统、全面地阐述基督教的信仰,若有《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等大量著作。

其神学理论后来成为天主教的官方神学。

与之抗衡的则有以方济各会的邓斯·司各脱为首的另一学派。

14世纪经院哲学已趋没落,但仍出现了对传统观念,包括对教皇的世俗权力进行批判的哲学家。

中世纪的西欧,正统教会把凡不接受“正统”基督教教义者,都斥为异端,并成立异端裁判所,专事迫害异端派别分子。

l6 世纪,随着西欧民族国家和市民阶级的兴起,要求摆罗马教皇控制的呼声日益高涨,终于爆发了反对罗马教皇封建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后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会的一些新宗派,称为“新教”,亦译“抗罗宗”或“更正宗”。

新教在教义上强调: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以成为祭司和《圣经》权威自于教会权威。

其基本圣事一般有两种,即圣餐礼和圣洗礼。

新教的组织制度主要有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三种,另外也有一些混合性的制度。

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大主流派基本形成;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主要分布在德国大部和北欧诸国,包括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主要分布在瑞士、德国的一部分和荷兰、苏格兰等;安立甘宗,接分布在英格兰。

16世纪末在荷兰、17世纪在英国,继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爆发了清教徒运动,要求那些虽已摆脱罗马教皇控制但仍保留不少天主教传统和中世纪封建色彩的教会 进一步进行改革,这样又出现了一批新宗派,主要有公理会、浸会、公谊会等。

18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又产生了更加资本主义化的、以卫斯理弟兄为首的卫斯理宗。

19世纪以来,基督教在美国的发展更加纷繁,各种新宗派不断产升,如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五旬节教会、神召会等。

同时,出现一些跨宗派性的流派。

例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一些较大宗派中产生了“现代派”流派,提倡在肯定《圣经》体现上帝“启示”的前提下,对《圣经》不必皆信以为真;与之相对应,20世纪初在美国一些新兴的较小宗派中产生一自称“保守派”的流派,提出必须信仰《圣经》全系真理的主张,后因其编发了一系列称作“基本要道”的小册子,又被称为“基要派”。

这类跨宗派性的流派,很快散布于世界基督教内。

基督教传遍全球,其传布范围超过任何其他宗教。

据1982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统计,世界信奉基督教的人数约有15亿,占世界人口二分之一弱;其中属天主教的约8.8亿人;新教的约 3.6亿人,东正教的约1.3亿人,其他派别9000多万人。

据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碑记载,早在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基督教已由波斯传入中国。

但由于未能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基督教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几度消失。

十九世纪,基督教从西方重新传入,由于传教活动受到列强不平等条约保护,教会受差会控制,基督教在中国被中国人民鄙视,并被称为"洋教",1949年仅有信徒70万左右。

1950年,中国基督徒发起三自爱国运动,通过自治、自养、自传,使中国教会走上独立自主自办的道路。

1966年--1976年期间,受极左路线下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教会生活一度中断,1979年教会重新恢复,1980年成立中国基督教协会。

中国教会已进入"后宗派时期",宗派组织在我国不复存在。

信徒联合礼拜,各种不同信仰礼仪背景的信徒,实行"互相尊重"的原则。

20多年来,在全国基督教两会(即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的领导下,中国基督教各项事工蓬勃发展。

全国现已开放堂点近5万座,其中70%是新建的。

信徒总数已逾1600万,其中农村信徒占70%强。

全国目前有18所神学院、圣经学校,其中金陵协和神学院为全国性的神学院。

迄今各院校有近5000名神学生毕业,分布在全国各地教会或神学院侍奉。

全国两会已出版发行近3000万册圣经、1400万册《赞美诗(新编)》,《天风》及其它基督教刊物、神学参考书籍也大量发行。

由于信徒人数增长较快,传道人员培训不足,异端邪说有所侵入,1998年中国教会决定开展神学思想建设,其根本内容是: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阐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及道德规范,使我们能更好地传扬福音,帮助信徒过健康向上的信仰生活,使中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基督教简史:基督教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相传,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创立。

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此外还有许多较小教派。

主要分布在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等地。

全世界信徒约有15亿。

原始基督教约出现于1世纪20、30年代。

与后世基督教相比,具有四个特征 : ①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神学、定型化的礼仪和体制化的组织,宗教形式大体上还与当时犹太教内一些非正统的下层派别相近;②仍保留有浓厚的犹太民族色彩,尚未明确走向世界化;③成员和骨干大都是被奴役被压迫的犹太人;④具有强烈的反民族压迫和社会压迫的倾向。

主要流传于巴勒斯坦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犹太人下层群众中。

其领袖被信徒们尊为耶稣基督。

因不少成员不断参加反对征服者的斗争,多次受到当局的迫害。

1 世纪未至2 世纪初,教会骨干中的社会中、上层人士及其知识分子的比重已明显增加。

其中吸收希腊思想而走向哲学化和世界化的派别日益占优势。

当局对基督教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

公元305年,君士坦丁一世继位,放弃对基督教的迫害转而予以扶植。

教会上层人士后来一部分成为帝国官阶体制的组成部分,并成为帝国以异端罪名迫害下层激进分子的重要助手。

基督教终于丧失被压迫群众运动的性质而结束其原始阶段。

早期基督教分前后两期。

前期自1世纪20、30年代至60、70年代,即原始基督教阶段。

后期自1世纪末至4世纪初。

这期间,原始基督教具有的四个特征逐渐消失。

约在1世纪40年代后期,在耶路撒冷的一次会议上,以保罗为首的世界派和恪守犹太传统的民族派展开辩论。

从此基督教便沿着世界化宗教的方向发展,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各民族中,并远传到希腊、小亚细亚、塞浦路斯等地。

一些较富裕者和知识分子入教,教会领导成员逐渐上层化。

基督教在流传过程中,同各种思想倾向广泛接触,主要包括流行于当时犹太教中的启示文学和智慧文学思潮,东方一些神秘教派的神秘主义和礼仪形式,强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和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以及宣扬人类一体、天人谐和、同由一位主宰支配,并提倡恬淡寡欲、节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等。

对这些思想的争论和吸收,导致基督教的主要信仰、早期神学形式基本形成,组织体制以主教为首,辅以长老和执事的三级教职制开始形成,但主教集权制尚未确立。

崇拜仪式和圣礼逐渐定型化。

这时一些护教士,已不是对迫害提出抗议和谴责,而是由罗马皇帝和知识界申诉,说明基督教的信仰内容和制度习俗的合理和无害,力图消除反教者的误解,博取宽容和同情。

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以罗马帝国的名义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从3世纪开始分为东西两大派。

西派以罗马为中心,传播于高卢、意大利到北非迦太基以西地区,通行拉丁语,又称“拉丁教会”。

东派在马耳顿、希腊半岛至埃及及其以东的地区传播,通行希腊语,又称“希腊教会”。

双方为争夺帝国基督教会的领导权,相互倾轧,裂痕日深。

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皇帝设东都于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

公元38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召开君士坦丁堡会议,确定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仅次于罗马主教。

此后,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在东派教会中居于首位。

但罗马主教强调罗马教会乃使徒彼得所建,罗马主教是彼得的继承人,应居众主教之首。

公元858年至867年,发生了佛提乌分裂,1054年又发生色路拉里乌大分裂。

双方为首的主教相互革除对方教籍。

从此,东西两派教会分裂。

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因以罗马为中心,又称“罗马公教”。

东派教会自称“正教”、“东正教”。

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始,其后一千多年,正值西欧封建时期,教会与世俗政权互相利用和斗争,对基督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其间,基督教逐渐传播于克尔特、日耳曼和斯拉夫等民族,9世纪起,在归化基督教的日耳曼人加洛林王朝的鼓励下,逐渐兴办高等教育。

由于教育基本掌握在教会修院之手,从中发展了以基督教圣经和教父著作为主要内容的神学、哲学体系,后被称为经院哲学。

9至12世纪的早期经院哲学,从埃里金纳开始,柏拉图主义占主导地位。

13世纪是经院哲学的黄金时期,以多明我会的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

他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系统、全面地阐述基督教的信仰,若有《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等大量著作。

其神学理论后来成为天主教的官方神学。

与之抗衡的则有以方济各会的邓斯·司各脱为首的另一学派。

14世纪经院哲学已趋没落,但仍出现了对传统观念,包括对教皇的世俗权力进行批判的哲学家。

中世纪的西欧,正统教会把凡不接受“正统”基督教教义者,都斥为异端,并成立异端裁判所,专事迫害异端派别分子。

l6 世纪,随着西欧民族国家和市民阶级的兴起,要求摆罗马教皇控制的呼声日益高涨,终于爆发了反对罗马教皇封建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后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会的一些新宗派,称为“新教”,亦译“抗罗宗”或“更正宗”。

新教在教义上强调: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以成为祭司和《圣经》权威自于教会权威。

其基本圣事一般有两种,即圣餐礼和圣洗礼。

新教的组织制度主要有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三种,另外也有一些混合性的制度。

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大主流派基本形成;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主要分布在德国大部和北欧诸国,包括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主要分布在瑞士、德国的一部分和荷兰、苏格兰等;安立甘宗,接分布在英格兰。

16世纪末在荷兰、17世纪在英国,继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爆发了清教徒运动,要求那些虽已摆脱罗马教皇控制但仍保留不少天主教传统和中世纪封建色彩的教会 进一步进行改革,这样又出现了一批新宗派,主要有公理会、浸会、公谊会等。

18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又产生了更加资本主义化的、以卫斯理弟兄为首的卫斯理宗。

19世纪以来,基督教在美国的发展更加纷繁,各种新宗派不断产升,如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五旬节教会、神召会等。

同时,出现一些跨宗派性的流派。

例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一些较大宗派中产生了“现代派”流派,提倡在肯定《圣经》体现上帝“启示”的前提下,对《圣经》不必皆信以为真;与之相对应,20世纪初在美国一些新兴的较小宗派中产生一自称“保守派”的流派,提出必须信仰《圣经》全系真理的主张,后因其编发了一系列称作“基本要道”的小册子,又被称为“基要派”。

这类跨宗派性的流派,很快散布于世界基督教内。

基督教传遍全球,其传布范围超过任何其他宗教。

据1982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统计,世界信奉基督教的人数约有15亿,占世界人口二分之一弱;其中属天主教的约8.8亿人;新教的约 3.6亿人,东正教的约1.3亿人,其他派别9000多万人。

据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碑记载,早在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基督教已由波斯传入中国。

但由于未能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基督教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几度消失。

十九世纪,基督教从西方重新传入,由于传教活动受到列强不平等条约保护,教会受差会控制,基督教在中国被中国人民鄙视,并被称为"洋教",1949年仅有信徒70万左右。

1950年,中国基督徒发起三自爱国运动,通过自治、自养、自传,使中国教会走上独立自主自办的道路。

1966年--1976年期间,受极左路线下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教会生活一度中断,1979年教会重新恢复,1980年成立中国基督教协会。

中国教会已进入"后宗派时期",宗派组织在我国不复存在。

信徒联合礼拜,各种不同信仰礼仪背景的信徒,实行"互相尊重"的原则。

20多年来,在全国基督教两会(即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的领导下,中国基督教各项事工蓬勃发展。

全国现已开放堂点近5万座,其中70%是新建的。

信徒总数已逾1600万,其中农村信徒占70%强。

全国目前有18所神学院、圣经学校,其中金陵协和神学院为全国性的神学院。

迄今各院校有近5000名神学生毕业,分布在全国各地教会或神学院侍奉。

全国两会已出版发行近3000万册圣经、1400万册《赞美诗(新编)》,《天风》及其它基督教刊物、神学参考书籍也大量发行。

由于信徒人数增长较快,传道人员培训不足,异端邪说有所侵入,1998年中国教会决定开展神学思想建设,其根本内容是: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阐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及道德规范,使我们能更好地传扬福音,帮助信徒过健康向上的信仰生活,使中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召会创始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