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之理解”有何区别?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得真不错,我总是爱看书。因为我从书本里明白了很多很多的道理。常常会为了一个情节而陷入深深的沉思。好像一个学者,一个哲学家在领悟一道人生真谛。所以每读完一本书,心情便豁然开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本文讲述两位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③鹏。

①北冥:北海。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②鲲(kūn):大鱼名。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①怒而飞,其翼若②垂天之云。是鸟也,③海运则将④徙于南冥。

①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②垂:悬挂。③海运:海水运动。④徙:迁移。

南冥者,①天池也。②《齐谐》者,③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④击三千里,

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②《齐谐》:书名。一说人名。③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④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①抟②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⑤野马也,

①抟(tuán):盘旋飞翔。②扶摇:旋风。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④息:气息,这里指风。⑤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①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②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③极④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①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②苍苍:深蓝色。③极:尽。④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①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②是鱼之乐也。”

①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②是:这。

惠子曰:“子非鱼,①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②固不知子矣;子③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④全矣!”庄子曰:

①安:怎么。②固:固然。③固:本来。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①请循其本。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云者,如此如此。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那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__(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⑦是故

①虽:虽然。②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对象。④旨:味美。⑤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⑥善:益处,好处。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故曰:

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③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为⑤公。⑥选贤与能,⑦讲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的。③行:施行。④为:是。⑤公:公共的。⑥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选,选拔。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指才干出众。⑦讲:讲求。

①信②修③睦。④故人不⑤独⑥亲其⑦亲,不独⑧子其⑨子,使⑩老有所终,

①信:诚信。②修:培养。③睦:和睦(气氛)。④故:因此。⑤独:只。⑥亲:以……为亲。⑦亲:父母。⑧子:以……为子。⑨子:子女。⑩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终,善终。

①壮有所用,②幼有所长,③矜、寡、孤、独、

①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②幼有所长(zhǎ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③矜(guān)、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①废疾者②皆有所③养,④男有分,⑤女有归。⑥货⑦恶

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②皆:都。③养:供养。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⑤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⑥货:财货。⑦恶:憎恨。

其①弃于地也,不②必③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弃:丢弃。②必:一定。③藏:私藏。

①是故②谋闭而不③兴,④盗窃乱贼而不作,⑤故⑥外户

①是故:因此。②谋:奸诈之心。③兴:兴起。④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作乱。贼,指害人。作,兴起。⑤故:所以。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而不闭。①是②谓③大同。

①是:这。②谓(wèi):是。③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之有理即可)__示例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而:表转折,但是。②故:所以。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②辱:(受)屈辱。③于:在。④奴隶人:奴仆。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⑥槽枥:马槽。⑦以……称:以……著称。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②一食:吃一次。③或:有时。④尽:吃尽。⑤石:容量单位。⑥食(sì):同“饲”,喂。⑦其:指千里马。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不可得,

①是:这。②虽:虽然。③能:才能。④食:吃。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⑥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⑦且:犹,尚且。⑧欲:想要。⑨常马:普通的马。⑩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做不到。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③尽:竭尽。④材:同“才”,才能、才干。⑤鸣:马叫。之: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名词,马鞭。②而:连词。③临:面对。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⑦其:代词。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

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⑤“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天下寒士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偷窃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句子的韵脚传来阵阵风声。“风怒号”三字,起势迅猛,音响洪亮,犹如秋风咆哮。“怒”字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然后茅草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

第一段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偷窃的事。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判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归来倚杖自叹息”: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却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的生活体验,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也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内的字。

1.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句、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的博大胸怀、济世情怀和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二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到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薪:木柴。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5)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

(6)可怜:使人怜悯。

(8)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9)困:困倦,疲乏。

(10)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11)翩翩:轻快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12)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3)把:拿。称:说。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14)回:调转。叱:吆喝。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驱:赶着走。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惜不得:吝惜不得。惜,舍。得,能够。

(17)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比相差很大。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18)系(jì):挂。直:同“值”,价钱。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变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地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是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内的字。

1.反映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然而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的句子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句诗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相关文章:

}

那你还真挺眼拙的,我不知道原作者是不是学过春秋笔法,因为他的作品就是明显的春秋笔法。
日本明明是加害的身份却把所有笔墨都放在平民的苦难之上,绝口不提在徐徐滚动的战争机器之上每一个平民都是上面的一颗颗螺丝钉,他们的荣辱是不可能切割开来只看一面的。
作品里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女主身边的一个长辈在空袭到来的时候用身体护住她,并对她说到自己不眠不休的在工厂中上班就是为了提高飞机引擎的良品率,制造更多的飞机去秒灭“敌人”。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差点连胃酸都快呕出来了,得亏我是那场战争中受害者的后代,这么多年的教育让自己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无法想象心智不健全或者对那段历史并没有那么了解的小孩和年轻人看到这段故事的反应,他们应该会把对虚构故事中主人公的同情怜悯转嫁为对“敌人”的怒火和仇恨吧?即使他们连“敌人”到底是谁都不清楚,也不妨碍大家随意的挥霍自己的泛滥廉价的同情与眼泪,毕竟这么可爱的女孩子在自己面前哭唧唧,谁坏谁好我难道还会不清楚吗?
等你把这部电视剧看完就知道,整部作品中没有有任何对被侵略国的同情与怜悯,只字不提日本对别国的战争罪行也没有任何反思。

关键连霓虹国内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日本导演荒井晴彦评价这部作品“不提及平民在战争中的责任,这是错误的。”

对对对!这部剧传送的理念是为战败而扼腕叹息!他们不后悔发起战争,只是觉得自己弱小无助又可怜,去侵略别的国家,死伤了一些士兵,便觉得自己是受害方,整个世界都欠他的

日本人也是真悲哀 最后一集里 明明是美国投下了原子弹 造成了严重伤亡 看到美国人的汽车过来 小孩子们还欢天喜地的凑过去要糖吃 得到巧克力糖果还喜笑颜开的一哄而散 女主得到的一块巧克力还贡在了被美军炸弹炸死的外甥女骨灰前 他们的民众才不管什么深仇大恨 所谓有奶便是娘罢了 这样的民族我们又何必用我们自己的民族血性标准来要求他们 虽说勿忘国耻 但这么多年过去 放过他们其实也只是一种选择 不喜欢就不看不支持 发生过的事情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回避而抹去 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赔上无数性命 怎么可能没有反战败的声音 人类都是自私的 我们泱泱大国已然崛起 他们生活在小岛上的危机感我们也没法理解 所以就这样吧 争论谁对谁错谁爱国谁圣母其实也没有意思 守住自己的三观 至于别人的 我们不是神明 没法控制人的思想不是么

12:17:40 (被叫懒惰的婊子卡在生活的路中央)

哈,果然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全世界的人都明白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只有xx才会认为是相反的意思。看

哈,果然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全世界的人都明白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只有xx才会认为是相反的意思。看看外面包括港台是如何评价的,就知道在xx和外面都是反的。

逆向民族主义:因为时代、身份局限,或自身知识结构缺陷,对中外认知出了偏差,觉得西方强大到了极点,中国永远不可能战胜或赶超西方,呼吁中国人要听西方的话,要在所有领域向西方学习,甚至直接接受西方的统治。
这类人有一小部分或许本性不坏,真心希望中国人能过得好,只不过接受的家庭社会教育有缺陷,历史观停留在一个狭窄局促的范围里。
没有知识结构支撑使得这部分人对于中国人在最近两百年的苦难无法产生同理心,简单的将本民族在短时间内的失败归结为基因血统的原因,对于本民族人口素质道德历史进行全盘否定,狭隘的接受一切外来文化的输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和本族全体国民绑定,无视个体间的差异性,自我矮化。

朋友,希望你有一双正视世界的眼睛,如若不然,地球虽大,无一处是你的天堂

说到底。。。只要我们不把自己放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就行了 我们不是中国人 也不是日本人 可以假装我们不是地球人。。所以就以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就行了 。。民众也有战争责任 当然有 但说到底 大家都是利己的 正义道德这种东西。。都是可以随意操纵解释的 。。比如“看到国家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立场决定的。。需要道德和秩序的时候我们就拿出来说一说 不需要的时候就抛在一边。。。实际上就是这样、、、

恕我眼搓,就这部剧现在已经播放的这几集里面没看到有什么反战败或反战的桥段,麻烦阁下指点一二。

14:43:00 (被叫懒惰的婊子卡在生活的路中央)

恕我眼搓,就这部剧现在已经播放的这几集里面没看到有什么反战败或反战的桥段,麻烦阁下指点一二

恕我眼搓,就这部剧现在已经播放的这几集里面没看到有什么反战败或反战的桥段,麻烦阁下指点一二。

那你还真挺眼拙的,我不知道原作者是不是学过春秋笔法,因为他的作品就是明显的春秋笔法。
日本明明是加害的身份却把所有笔墨都放在平民的苦难之上,绝口不提在徐徐滚动的战争机器之上每一个平民都是上面的一颗颗螺丝钉,他们的荣辱是不可能切割开来只看一面的。
作品里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女主身边的一个长辈在空袭到来的时候用身体护住她,并对她说到自己不眠不休的在工厂中上班就是为了提高飞机引擎的良品率,制造更多的飞机去秒灭“敌人”。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差点连胃酸都快呕出来了,得亏我是那场战争中受害者的后代,这么多年的教育让自己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无法想象心智不健全或者对那段历史并没有那么了解的小孩和年轻人看到这段故事的反应,他们应该会把对虚构故事中主人公的同情怜悯转嫁为对“敌人”的怒火和仇恨吧?即使他们连“敌人”到底是谁都不清楚,也不妨碍大家随意的挥霍自己的泛滥廉价的同情与眼泪,毕竟这么可爱的女孩子在自己面前哭唧唧,谁坏谁好我难道还会不清楚吗?
等你把这部电视剧看完就知道,整部作品中没有有任何对被侵略国的同情与怜悯,只字不提日本对别国的战争罪行也没有任何反思。

关键连霓虹国内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日本导演荒井晴彦评价这部作品“不提及平民在战争中的责任,这是错误的。”

那你还真挺眼拙的,我不知道原作者是不是学过春秋笔法,因为他的作品就是明显的春秋笔法。 日本

那你还真挺眼拙的,我不知道原作者是不是学过春秋笔法,因为他的作品就是明显的春秋笔法。 日本明明是加害的身份却把所有笔墨都放在平民的苦难之上,绝口不提在徐徐滚动的战争机器之上每一个平民都是上面的一颗颗螺丝钉,他们的荣辱是不可能切割开来只看一面的。 作品里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女主身边的一个长辈在空袭到来的时候用身体护住她,并对她说到自己不眠不休的在工厂中上班就是为了提高飞机引擎的良品率,制造更多的飞机去秒灭“敌人”。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差点连胃酸都快呕出来了,得亏我是那场战争中受害者的后代,这么多年的教育让自己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无法想象心智不健全或者对那段历史并没有那么了解的小孩和年轻人看到这段故事的反应,他们应该会把对虚构故事中主人公的同情怜悯转嫁为对“敌人”的怒火和仇恨吧?即使他们连“敌人”到底是谁都不清楚,也不妨碍大家随意的挥霍自己的泛滥廉价的同情与眼泪,毕竟这么可爱的女孩子在自己面前哭唧唧,谁坏谁好我难道还会不清楚吗? 等你把这部电视剧看完就知道,整部作品中没有有任何对被侵略国的同情与怜悯,只字不提日本对别国的战争罪行也没有任何反思。 关键连霓虹国内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日本导演荒井晴彦评价这部作品“不提及平民在战争中的责任,这是错误的。”

电视剧放完了?有脑子的人竟然不知道有改编这回事,赖好等放完了有确切证据再来反日吧。

说到底。。。只要我们不把自己放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就行了 我们不是中国人 也不是日本人 可以假装我们不是地球人。。所以就以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就行了 。。民众也有战争责任 当然有 但说到底 大家都是利己的 正义道德这种东西。。都是可以随意操纵解释的 。。比如“看到国家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立场决定的。。需要道德和秩序的时候我们就拿出来说一说 不需要的时候就抛在一边。。。实际上就是这样、、、

正常,那个时代就那样,越战咱们不也是么

正常,那个时代就那样,越战咱们不也是么

正常,那个时代就那样,越战咱们不也是么

越战+1,其实战争的得益者从来不是人民,然而不管怎样都是百姓苦。所以我对没有合理理由发起战争的都超级厌恶。想想越战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兵往回跑,就会被长官用刀杀死(甚至不舍得用子弹),我就觉得极其厌恶

越战+1,其实战争的得益者从来不是人民,然而不管怎样都是百姓苦。所以我对没有合理理由发起战争

越战+1,其实战争的得益者从来不是人民,然而不管怎样都是百姓苦。所以我对没有合理理由发起战争的都超级厌恶。想想越战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兵往回跑,就会被长官用刀杀死(甚至不舍得用子弹),我就觉得极其厌恶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毕竟战争往往都是政客引发,当然最后都是当兵的和老百姓倒霉,毕竟身处那个环境跑也没法跑

那你还真挺眼拙的,我不知道原作者是不是学过春秋笔法,因为他的作品就是明显的春秋笔法。 日本

那你还真挺眼拙的,我不知道原作者是不是学过春秋笔法,因为他的作品就是明显的春秋笔法。 日本明明是加害的身份却把所有笔墨都放在平民的苦难之上,绝口不提在徐徐滚动的战争机器之上每一个平民都是上面的一颗颗螺丝钉,他们的荣辱是不可能切割开来只看一面的。 作品里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女主身边的一个长辈在空袭到来的时候用身体护住她,并对她说到自己不眠不休的在工厂中上班就是为了提高飞机引擎的良品率,制造更多的飞机去秒灭“敌人”。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差点连胃酸都快呕出来了,得亏我是那场战争中受害者的后代,这么多年的教育让自己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无法想象心智不健全或者对那段历史并没有那么了解的小孩和年轻人看到这段故事的反应,他们应该会把对虚构故事中主人公的同情怜悯转嫁为对“敌人”的怒火和仇恨吧?即使他们连“敌人”到底是谁都不清楚,也不妨碍大家随意的挥霍自己的泛滥廉价的同情与眼泪,毕竟这么可爱的女孩子在自己面前哭唧唧,谁坏谁好我难道还会不清楚吗? 等你把这部电视剧看完就知道,整部作品中没有有任何对被侵略国的同情与怜悯,只字不提日本对别国的战争罪行也没有任何反思。 关键连霓虹国内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日本导演荒井晴彦评价这部作品“不提及平民在战争中的责任,这是错误的。”

我同意。我也喜欢日本文化,认为他们做得好的我们就应该学习;但是当年当我看到漫画里女主在原子弹爆炸后说:“我真不能想象,在遥远遥远的国度,有那么一些我们不认识的人,这样想要置我们于死地……”(大意)我真的是恶心得忍无可忍地丢开了pad,并且最后翻到封面记住了这个漫画作者,决定永远绕道……

对对对!这部剧传送的理念是为战败而扼腕叹息!他们不后悔发起战争,只是觉得自己弱小无助又可怜,去侵略别的国家,死伤了一些士兵,便觉得自己是受害方,整个世界都欠他的

正常,那个时代就那样,越战咱们不也是么

正常,那个时代就那样,越战咱们不也是么

不一样 能觉得一样,只为你感到悲哀

不好意思,在看到美国对日本的轰炸,特别是小男孩投下的时候,我由衷的感到高兴。
不是为杀人而感到高兴,而是为军国主义的灭亡而由衷的高兴,为和平即将来临由衷的高兴,为不再会有无辜的人因为一己之私而死亡由衷的高兴,为千千万万家庭从此可以自由的活着由衷的高兴。

看到第八集就很明显了吧。小玲还希望日本继续战斗不投降。

如果只是想活下去,那么剧中人在听到投降广播时应该开心才是,因为投降广播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从那时起不会再有人因为战争而死了。可是,女主听到广播时是什么反应?女主当时说了些什么鬼话?

如果只是想活下去,那么剧中人在听到投降广播时应该开心才是,因为投降广播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意

如果只是想活下去,那么剧中人在听到投降广播时应该开心才是,因为投降广播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从那时起不会再有人因为战争而死了。可是,女主听到广播时是什么反应?女主当时说了些什么鬼话?

哈,果然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全世界的人都明白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只有xx才会认为是相反的意思。看看外面包括港台是如何评价的,就知道在xx和外面都是反的。

12:17:40 (被叫懒惰的婊子卡在生活的路中央)

哈,果然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全世界的人都明白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只有xx才会认为是相反的意思。看

哈,果然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全世界的人都明白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只有xx才会认为是相反的意思。看看外面包括港台是如何评价的,就知道在xx和外面都是反的。

逆向民族主义:因为时代、身份局限,或自身知识结构缺陷,对中外认知出了偏差,觉得西方强大到了极点,中国永远不可能战胜或赶超西方,呼吁中国人要听西方的话,要在所有领域向西方学习,甚至直接接受西方的统治。
这类人有一小部分或许本性不坏,真心希望中国人能过得好,只不过接受的家庭社会教育有缺陷,历史观停留在一个狭窄局促的范围里。
没有知识结构支撑使得这部分人对于中国人在最近两百年的苦难无法产生同理心,简单的将本民族在短时间内的失败归结为基因血统的原因,对于本民族人口素质道德历史进行全盘否定,狭隘的接受一切外来文化的输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和本族全体国民绑定,无视个体间的差异性,自我矮化。

朋友,希望你有一双正视世界的眼睛,如若不然,地球虽大,无一处是你的天堂

越战+1,其实战争的得益者从来不是人民,然而不管怎样都是百姓苦。所以我对没有合理理由发起战争

越战+1,其实战争的得益者从来不是人民,然而不管怎样都是百姓苦。所以我对没有合理理由发起战争的都超级厌恶。想想越战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兵往回跑,就会被长官用刀杀死(甚至不舍得用子弹),我就觉得极其厌恶

什么才是发起战争的合理理由呢?只要是战争,都没有合理理由,战争中的只要是发起者都是罪

什么才是发起战争的合理理由呢?只要是战争,都没有合理理由,战争中的只要是发起者都是罪

什么才是发起战争的合理理由呢?只要是战争,都没有合理理由,战争中的只要是发起者都是罪

很小声地说哦,我觉得如果人民活不下去了,发起起义战争是没有罪的

很小声地说哦,我觉得如果人民活不下去了,发起起义战争是没有罪的

很小声地说哦,我觉得如果人民活不下去了,发起起义战争是没有罪的

小姐姐,我说句对事不对人的话,无意冒犯。
日本发起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危机,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可是说实话她们的人民真的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了嘛?看看剧中战前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再对比下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情况……而且这好比邻居家住了个破产的小企业家,他家经济不行了,就去抢别人的,事败后还说自己赔了夫人又折兵后悔没有成功抢到钱

小姐姐,我说句对事不对人的话,无意冒犯。 日本发起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危机,为了摆脱

小姐姐,我说句对事不对人的话,无意冒犯。 日本发起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危机,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可是说实话她们的人民真的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了嘛?看看剧中战前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再对比下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情况……而且这好比邻居家住了个破产的小企业家,他家经济不行了,就去抢别人的,事败后还说自己赔了夫人又折兵后悔没有成功抢到钱

你误会了呀,日本侵略中国当然是有罪的,我说的这个情况肯定是不包括他们的呀

看错啦,抱歉!小姐姐深明大义

同意你的观点。虽然整体剧情还是一种在艰苦年代依然笑着活下去的积极思想,但是看到天皇宣布战败,女主暴走那一段我还是忍不住快进了。整部剧给我的感觉就是全民都被洗脑,要为国家战斗为国家牺牲,自己就是正义的一方。唉,对这部作品真是又爱又恨。

很小声地说哦,我觉得如果人民活不下去了,发起起义战争是没有罪的

很小声地说哦,我觉得如果人民活不下去了,发起起义战争是没有罪的

我只是觉得如果允许存在战争的合理理由,战争就永远不会消失

日本人也是真悲哀 最后一集里 明明是美国投下了原子弹 造成了严重伤亡 看到美国人的汽车过来 小孩子们还欢天喜地的凑过去要糖吃 得到巧克力糖果还喜笑颜开的一哄而散 女主得到的一块巧克力还贡在了被美军炸弹炸死的外甥女骨灰前 他们的民众才不管什么深仇大恨 所谓有奶便是娘罢了 这样的民族我们又何必用我们自己的民族血性标准来要求他们 虽说勿忘国耻 但这么多年过去 放过他们其实也只是一种选择 不喜欢就不看不支持 发生过的事情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回避而抹去 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赔上无数性命 怎么可能没有反战败的声音 人类都是自私的 我们泱泱大国已然崛起 他们生活在小岛上的危机感我们也没法理解 所以就这样吧 争论谁对谁错谁爱国谁圣母其实也没有意思 守住自己的三观 至于别人的 我们不是神明 没法控制人的思想不是么

哈,果然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全世界的人都明白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只有xx才会认为是相反的意思。看

哈,果然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全世界的人都明白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只有xx才会认为是相反的意思。看看外面包括港台是如何评价的,就知道在xx和外面都是反的。

湾湾本来就排中崇日,港港也不用说了一大批养不熟的白眼狼,他们的看法跟xx不同很奇怪么?

逆向民族主义:因为时代、身份局限,或自身知识结构缺陷,对中外认知出了偏差,觉得西方强大到了

逆向民族主义:因为时代、身份局限,或自身知识结构缺陷,对中外认知出了偏差,觉得西方强大到了极点,中国永远不可能战胜或赶超西方,呼吁中国人要听西方的话,要在所有领域向西方学习,甚至直接接受西方的统治。 这类人有一小部分或许本性不坏,真心希望中国人能过得好,只不过接受的家庭社会教育有缺陷,历史观停留在一个狭窄局促的范围里。 没有知识结构支撑使得这部分人对于中国人在最近两百年的苦难无法产生同理心,简单的将本民族在短时间内的失败归结为基因血统的原因,对于本民族人口素质道德历史进行全盘否定,狭隘的接受一切外来文化的输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和本族全体国民绑定,无视个体间的差异性,自我矮化。 朋友,希望你有一双正视世界的眼睛,如若不然,地球虽大,无一处是你的天堂

楼主评论得客观,现在香港日剧台看到。女主如此蠢萌,却能有这种觉悟,内心一阵mmp……

哈,果然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全世界的人都明白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只有xx才会认为是相反的意思。看

哈,果然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全世界的人都明白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只有xx才会认为是相反的意思。看看外面包括港台是如何评价的,就知道在xx和外面都是反的。

万年不登录豆瓣得我看到你的回复真的忍不住了,感情港台的评价就是客观的?XX说啥都不对是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