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北方人认知有海的地方都是南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之间自然环境以及人文差异也比较大,我们习惯上分区来看待各地差异。就比如中国南北方的差异就比较大,我们生活中常常会谈及“南方人”、“北方人”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搞不太清楚,有时甚至存在误解,所以很多人经常纠结自己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今天,我就来说一下几个常见的对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的误解,然后再来讲解一下真正的中国南北方分界线,让你不在纠结自己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误解一,东北人认为山海关是南北方分界线。

在很多东北人眼中,山海关以南就是南方,山海关以北就是北方,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东北地区是北方肯定没错,但你要说山海关以南的华北地区是南方,这显然不对,京津冀的人肯定不会同意的。

误解二,黄河是中国南北方分界线。

我们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但是,要说黄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肯定也是说不通的。黄河源自青海,经西北地区进入中原,然后向东从山东入海。整体是向东,但中途呈现一个很大的“几”字状路线,而包括内蒙部分地区以及整个陕西几乎都在黄河南面。要说陕北地区以及黄土高原大部份地区是南方,而与之几乎处于同一纬度,同一自然生态、气候环境的山西却是北方,很明显没有地域差异,不符合常理。实际上,黄河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一条大河。

误解三,南岭以北的地方才是北方。

两广地区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冬天下雪的地方都是北方。确实,在岭南地区,是极少下雪了,有时候整个岭南地区几年都看不到雪,而南岭以北地区,冬天下雪还是比较常见的。但这毕竟只是开玩笑罢了,因为南岭并不具备南北方分界线的实际意义。如果真是这样,除了两广和海南,那其他地方都是北方了,显然也有悖常理。海南人民还会开玩笑说,两广也是北方。

误解四,长江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

这个可能是中国人对于南北方分界线最大的误解,因为长江两岸确实存在一定的自然与文化差异。就拿语言文化来说,长江以北地区基本上都是官话区(北方方言区),而以南地区,除了西南地区,基本上都是极度复杂的南方方言区。另外就是长江以北的苏、皖、豫、陕等省份都处在中国正宗的南北方分界线上,出现了北方省份有南方地区(如河南信阳大部地区、陕西安康部分地区),南方省份有北方地区(如皖北地区)。这样,就造成了概念的迷糊,产生混淆。如果把长江以北的湖北称作是北方,肯定也是不合适的,湖北是典型的南方省份。

最后,中国真正的地理的南北方分界线其实是秦岭淮河一线。

秦岭淮河一线西起秦(陕西)陇(甘肃)地区,东至苏皖,是我国天然的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官方认定的南北方分界线。为什么这么认定,最主要是从自然方面来讲的。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的1月0℃等温线,也是800ml降水等差线,同时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由于自然气候的差异,也导致了明显的农业生产方式、自然地理地貌、生活习俗、人文风情的差异。比如北方整体干冷少雨,南方湿热多雨。北方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等等。

那么,有哪些地方最搞不清自己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呢?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周边地区的人,处在分界线上。特别是南方省份的北方地区与北方省份的南方地区。一般情况下,北方省份陕西的汉中、安康部分地区属于南方,河南信阳大部属于南方。南方省份安徽的皖北地区属于北方,江苏淮安以北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都属于北方地区。

淮安南北方分界线标志物

在江苏淮安古淮河段,建有我国唯一一个南北方分界线的主题性地理公园,淮河河道中间线有标志性建筑。所以,淮安也是处在南北方分界线上的城市,同一个城市兼有南北方人。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哦~

江南,景色旖旎、人杰地灵,不仅气候温润、物华天宝,也是历代人文墨客的精神家园,被视为宜居宜业的人间天堂。

江苏新闻广播、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和江南大学联合制作特别策划“水润江南”,与您共赏江南风光,感受江南人文,探究江南文化……

有研究者认为,江南地处长江流域,水网密布,通江达海,所谓智者乐水,水造就了开放的心态,也造就了人们的智慧。

然而环水而居为什么能够让人产生智慧?农耕文明传入江南之前这里便是水乡,而那时这个地区却属于荆蛮之地,文明开化程度也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因此可以推断,仅仅是临水而居,也许并不天然造就灵动聪慧的人文特质,应是有某种具体的介质和契机才让这一方水土与人文特质产生联系,互相造就。

回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金属冶炼技术,农业和水利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则发明了炼铁技术,铁制农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秦、汉至南北朝更是旱地农业技术成熟时期。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北方中原地区,同一时期的江南农耕文明却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

相对于北方,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江南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有着显著的不同。从地形地貌上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平原和多水。这里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势,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丘陵;从气候条件来看,这里除了降水丰富以外,还拥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河道、湖泊星罗棋布,更有三万六千顷的太湖等等,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自然条件应该是相当不错。

但当黄河流域早已使用铁器农具的时候,江南地区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大片原始森林,人们还在渔猎、采集的经济体系中徘徊。虽有三千年前的泰伯奔吴带来的耕种文明和开凿的泊渎河,也有伍子胥开凿胥溪以及夫差开凿邗沟等等,但也只是零星的局部开发。

直到六朝(公元222-589年)以后,每当北方遇乱,便有士民到江南避乱,而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期间,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向江南地区的移民大迁徙,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明,为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南宋(公元年)时期更是因为北方战乱,越来越多的人跑到了江南地区,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开始变成了富庶的地方,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已经成为经济中心,并且还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俗谚。

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人口的迅速增加,但并没有因此而成为政治中心。由于不处于政治中心,较少受到外部战乱以及政权更迭的影响,江南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太平的环境。六朝时期北方士族地主的南下,为江南带来了发展生产的诸多要素,如数量众多的劳动力、生产技术以及发展生产必不可少的资金;唐代的安史乱使得北方残破,民众流离失所,在大唐盛世走向没落的同时,江南经济却仍在这一片沃土上“野蛮生长”。

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繁荣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在同样的土地上要养活更多的人,人多地少是这个地区必须面对的问题。生存的需要迫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于是他们必须运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开拓。

比如对土地的开发。随着两宋时期江南人口发展迅速,耕地不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于是围湖造田成为一时风气,比如丹阳的练湖、绍兴的鉴湖、余姚的汝仇湖等等都是在两宋时期造成的。唐代以后东部的太湖平原被大力开发,到明清时期已成为江南农业最发达的所在。

再比如农业技术的创新。在唐代,江南就出现了水稻种植技术的两项重大突破——发明了水稻的移植方法和水田犁“江东犁”。在此基础之上, 后来又发明了更加精细的新种植法——稻麦一年二作制。在有限的土地上用更先进的技术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不仅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劳动,还需要更加精细的耕作,在这个过程中,江南人务实、精细、聪慧的特质随之养成。

而水利的开发和利用,更加快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六朝时期,江南人即意识到水利是农业发展之本,对江南水利兴修也投入了大量精力。东吴时期,即修筑了诸如太湖堤塘(太湖东南沿岸)、防御海潮的海塘(金山一带),还在平原地带开凿河塘沟渠,以引导约束水流,这些工程对粮食耕种的增产提供了极大帮助。

如果说这时的水利开发主要还是出于发展农业的考虑,那么,运河的整治和开凿对江南一带交通运输的发展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运河的整治疏浚大大便利了交通,江南丰富的水资源体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对人们的交流交往提供了更大的方便,也更加激发了江南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不断开凿利用,至隋唐时期,经济中心转向东南。如前所述,北宋时期由于金人南下,北方汉人出现了第三次人口南迁的浪潮,除了平民百姓,朝野精英几乎悉数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所以江南地区真正富裕起来是在宋代。

另一方面,江南一带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十分适合养殖桑蚕,湿润的气候也适合制作丝绸,于是丝织业在江南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弃农经商,寻找积累财富的更多路径,江南人也在此过程中逐步养成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

学者普遍认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叶,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农业生产和私营作坊出现了雇佣关系。在长江中下游,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前大大扩展,明朝时又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官营到私营的转变;在清中期以前,传承自宋元以来的纺织业,已经让江南成为了中国传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江南的中心苏州,凭借大运河枢纽的有利位置以及当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成为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和初级产品加工中心。出于生产与经营的需要,地主(或坊主)与农民(或机工)之间确立了雇佣关系,《明神宗实录》有记载,所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有经济学家认为,江南在工业化以前与欧洲最先进的英格兰的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处于近代化的前夜。济发展衍生文明进步,文明进步反哺经济发展。江南的富庶与安宁为士子们安心学习修养身心提供了条件。温润的气候,富足的生活,加上诗书的滋养,使得江南人平添了一份雅致、温婉和灵动。

在讲到江南人的特质时,人们常会提到这里的人精明、细致、周到而且守约,而这种特质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它得益于明清时期江南私营经济和交通便利带来的自由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无锡米市为例。无锡地处太湖之滨,运河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环水而居再次体现了优越性,由中转功能而自然形成了米市。据《创建积余堂记》碑文记载和民间传说,南宋时期,无锡米市初兴,明朝万历到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由兴到盛,每年粮食交易量高达七八百万石。

再看无锡的布码头。无锡布码头的记载始见于清代乾隆年间无锡儒生黄卬的《锡金识小录》,其中说道:尝有徽人言“汉口为船马头,镇江为银马头,无锡为布马头”,这是当时徽商普遍认可的无锡社会经济情况实录。

米码头布码头等带来的自由贸易,导致江南一带商品经济观念从此大为增强,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生产方式、通商贸易、商业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精于计算,周到细致,还必须具备信守承诺、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由此派生的契约精神不是单方面强加或胁迫的霸王条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可以说这是在更高文化层面上的反映。

商业的繁荣、财富的积累以及在此过程中培育出来的工商基因,为江南地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近代民族工商业呼之欲出。江南地区的一批有识之士又一次看到并抓住了发展空间,近代民族工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这些民族工商业家身上无不深深镌刻着江南人特有的勤奋务实、信守承诺、公平竞争、注重规则等精神,更可贵的是他们关心公益,回馈乡梓,对发展家乡的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江南一带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专业人员不断在此聚集,财富(硬实力)也得到迅速增长。而门户的开放尤其是十九世纪中期上海的开埠,江南士绅阶层甚至平民得以睁开眼睛看世界,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子女有机会有条件走出国门,学习更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也就有了这一带盛产经济学家的缘由。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可以看出,江南人的文化特质中的勤勉、坚韧、崇文、重商、精致、雅逸等文化基因和开放求新、明达致远、精进图强的文化精神,固然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但更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人文特质为后世江南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软实力”基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无锡为代表的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一批乡镇企业家秉承江南人特有的聪慧务实和坚韧,再一次抓住发展的机遇和空间,闯出了一条乡镇企业的发展之路,再领时代之先。

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南文化和人文特质,也必将顺应历史潮流和世界大势,继续传承弘扬其优秀的人文基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支撑。

王觉民:文学硕士。长期从事宣传文化、群团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曾组织编纂和出版《无锡文化丛书》(17册),组织策划拍摄无锡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专题片,策划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撰写的研讨文章曾发表于国家和省市相关媒体并获奖。

徐钰,江苏新闻广播主持人,一级播音员,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播音主持奖一等奖。

来源 | 微信公众号“方志江苏”、《夜谈古今》节目

荔枝新闻客户端“随身听”、蜻蜓FM“江苏新闻广播”、喜马拉雅“江苏新闻广播”

·点击标题·阅读更多·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喜欢本期内容,请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

虽然知道南方跟北方有一定的差异,但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可以适应,直到我真的到了南方生活才发现,这也未免有点太过难于承受了吧!

以前在北方的时候,一顿饭没有青菜那都是常有的事,毕竟吃肉那多香啊!但是到了南方之后,发现这里的人没一顿都要加个青菜,而且这里说的青菜,不是什么土豆丝、萝卜丝,而是一定要带绿叶的那种青菜。

还有在餐具的使用上也有一些差异,比如经典的餐盘,我现在还记得当我把菜夹到餐盘上时,南方朋友那惊讶的眼神,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餐碟在南方是用来放垃圾的……

虽然早就对南方的昆虫,特别是蟑螂有所耳闻,但是当我第一次见到南方大蟑螂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叫出了声。那个体积,那个身形,确定真的只是一只蟑螂吗?

而且除了蟑螂之外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昆虫,什么比拳头大的蛾子、随时出现的蝙蝠、横行霸道的大蜘蛛……

感觉在南方生活久了,昆虫学都能增长不少的样子。

南方会比北方热,这一点我是知道的,只是我没想到的是,这个热居然是这种程度的热!

别说盛夏了,光是初夏那个太阳都已经有够让人难受的了。每天看着外面灿烂到令人害怕的阳光,我都不仅握紧了手里的小阳伞,生怕在外面走两步就会被高温融化。

然而这种热还不是南方气候最令人害怕的地方,跟潮湿比起来,这酷热都变得容易接受了不少。

以前在北方的时候,我还是挺喜欢下雨的,结果南方的雨季一下子把我对雨的喜爱都磨没了。

一到雨季,阳台的晾衣杆就会变得异常热闹,洗好的衣服两三天不敢那都是常事,问题是为什么没洗的衣服也是黏糊糊的啊!明明是放在衣柜里的衣服,居然也能发霉!

然而雨季还不是最难受的,回南天才是潮湿界的王者。不仅地板湿漉漉,就连墙上也能挂水珠,而且还怎么擦都干不了,分分钟以为自己搬到了水帘洞。

后来我问南方的朋友,碰上潮湿他们是怎么解决的,结果他们一脸轻松地告诉我:用除湿机啊。恍然大悟的我也赶紧跟着朋友入手了一台hysure海说家的除湿机,发现用起来还真的挺不错!

首先它的操作非常简单,只要碰一下顶部的触摸开关就能开启工作,像我这种“机器痴”也能轻松掌握。因为我家是个小户型,所以也用不到那些大型的除湿机。这台海说除湿机体积小巧,就很适合我家!

我平时都喜欢在睡觉的时候开着它,毕竟一股霉味的被窝实在是难以忍受!而且它的工作音量很小,只有35dB,所以就算睡觉的时候开着也不怕被吵到。

但是我起床之后老是会忘记关掉,还好这个除湿机水满的时候会自动停机,不然水溢出来就麻烦了。不过我一般都不会等到水箱满了才倒,因为老是感觉水储在那里不太好,加上抽屉式的水箱倒起水非常方便,我也就养成了定时定候倒水的习惯。

当然,像我这种这么注重身体健康的人,也是提前了解过它的工作原理才入手的。这款海说除湿机用的是半导体低温冷凝除湿,不会释放有害气体,所以我才会放心大胆地带了它回家。

这款除湿机还有一点是我特别喜欢的,就是它超低的能耗,就算一天开足24小时也才耗0.5度电,也就是说一天才用个三五毛而已,性价比绝了!

感觉自从用上了除湿机,在南方的日子都舒坦了不少,起码再碰上雨季和回南天,都能轻松应对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方人和南方人长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