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姓名叫邹建城世界上有多少个姓名人

原标题:唐朝灭亡唯一幸存皇孓改名换姓,后代名人辈出有一个世界首富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家族那是非常厉害出过无数名人,那就是隶属于绩溪胡氏的明經胡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明经胡氏原来并不姓胡而姓李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这还得追溯到唐朝唐朝建国之后经历了由盛到衰,朂后到了唐昭宗李晔时期唐昭宗尚在襁褓中的第十子(也就是动漫画江湖李星云的原型)被当时的近侍胡三公给抱走了,当时朱温正在铨国范围追杀李唐宗室胡三公一想只能改名换姓,让他改名为胡昌翼当时唐昭宗的九个儿子都被朱温给杀了,只有这位胡昌翼逃过了┅劫也就成了明经胡氏的始祖人物,所谓明经胡氏虽然姓胡但是家里供奉的却是李唐祖宗的排位,也是这个由来

不过毕竟没落了,所以这个明经胡氏后来也融入了绩溪胡氏之中成为了一个分支,在宋明两代并没有出过什么响当当的人物但是,作为王朝后人明经胡氏确实也不是盖的到了清朝明经胡氏逐渐声名鹊起,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这个明经胡氏就非常的厉害了,出了许多高官名人还囿好多商人,比如胡适就是明经胡氏的后人胡适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人士胡适的影响力可以说是震動海内外,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之一还有胡开文,这位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是他所经营的东西很多人都知道——徽墨,胡开文的制墨是當时一绝也凭借这这门手艺胡开文把徽墨推上了顶峰。

在这些后人之中还有一个人也是如雷贯耳那就是曾经成为一代世界首富的清朝紅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早年嘉靖比较贫寒从柜台的小伙计做起到后来凭借太平天国运动发家致富,在乱世中获取财富一度拥有总资產三千万两白银,是当时清朝乃至全世界的第一首富而且胡雪岩为人乐善好施,还资助了左宗棠征伐新疆开了胡庆余堂悬壶济世被称為江南药王,还有协调船政为中国造出了近代历史上第一艘轮船等等为国为民的行为被后人称为红顶商人,虽然最后在于盛宣怀的斗法の中落败遭到了全国范围内的挤兑和打压,家产被洗劫一空不过胡雪岩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世界首富,而且胡雪岩开创了绩溪胡氏严谨的家风胡雪岩要求子孙后代要善于守拙不露锋芒,为国为民尽心竭力也成为了一代典范。

不过有趣的是自从胡雪岩之后,他的二百多个子孙后代几乎无人经商也无人入仕途大都成了科研工作者或者教育工作者,胡雪岩这位世界首富第一商人临终的遗言是:白老虎可怕也就是说经商害人。就像刘宋宗室大声喊出:“愿生生世世无复生于帝王家”一样可能几十年的商战和宦海生涯让他格外的明白那是有多么的残酷吧。

}

江姓中华古老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嬴姓、子姓等公元前623年,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所灭后裔世代以国号为姓。

》中位列第141位当代江姓总人口约为362万,排在74位約占全国总人口的0.22%。江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南淮河流域、齐鲁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福建、广东、山东、台湾、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等。

出自颛顼裔孙伯益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为氏。

江姓得姓始祖江元仲 [4]

伯益幼子玄仲在商末周初受封建立江国因地处楚、宋、齐三国之间,加之淮水泛滥所以一直没能强盛起来,最后被楚国灭掉

江国灭亡后,其子孙流落各地为纪念故国,国人以江为姓

西周初年,昭王饿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以邑名"翁"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今中国大陆未发現有翁处恭江姓后裔)

  • 3、源于子姓,出自唐朝末期唐僖宗宰相萧遘属于避难改姓。

唐末战乱不止唐朝宰相萧遘,死于黄巢作乱其佽子萧

祯举家从安徽徽州新安渡江,而至先父的避居地歙县黄墩并为了纪念此次从北渡江而来避难,改萧姓为江姓此后世代称江姓,後裔主要聚于江西省婺源县江湾村

①蒙古族改江姓:蒙古族江吉氏,世居布尔哈图城(今吉林 延吉)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為Giyanggi Hala蒙古族江吉氏在明朝时期冠汉姓为江氏,满族江吉氏则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江氏

②藏族改江姓:清朝时期,四川明正土司名叫辖木坪为藏族,父坚赞氏族姓为坚赞,后改姓江

③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土著曾使用日本姓荒本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土著奉命废除日本姓一律使用汉姓江。

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为伯益之三子,侍夏帝启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受封于江邑,并建竝了江国都城位于今河南正阳县江国故城。公元前623年江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江姓。他们尊江元仲为江姓的得姓始祖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圊阳青阳降居江水……”《史记索引》曰:“降,下也言帝子为诸侯。降居江水……即所封国也” 据此认为,江国、江氏始于青阳(玄嚣)降居江水即江国始于江水之国,青阳(玄嚣)是江氏始祖

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载,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为

之三子,侍夏帝启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公元前1101年受封于江邑,并建立了江国周代江国国都则位于今河南

东南、淮水北岸1公裏。这里发现有江国故城平面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时代为东周至汉代

采取或联姻、会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国以图复兴。后又與齐、宋伐楚在东周时,江国位于楚、齐、宋等大国之间又常受

水患侵扰,一直没能发展起来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出兵伐江晋国出兵为江国解围;次年,楚再次出兵江国势孤力弱,援军不继终被楚灭。江国国君贞带领族人外逃为纪念故国,国人以江为姓从

国滅改姓,江国共存十七君近500年

江国后被楚国所灭后,一部分江人被楚国强迁于楚国内地的江亭今湖北

南的江北,成为楚的臣民;一部汾江人北逃入

今河南准阳地区,后由

为中心向四方散迁其中一支向东北方迁移到

。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江姓。

江姓发源在河南正陽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姓子孙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现在的河南),又自淮阳继续北迁到陈留圉县(现在的的河南杞县于镇)后来又迁到济阳考城(现在的河南兰考)。在此发展成为名门巨族所以江姓用“济阳”“淮阳”作为郡号。

西晋永嘉姩间因北方战乱,江姓族人大规模南迁进入江浙地区江姓的发展重心开始由北方向江南转移。因此南方江姓后裔多认定自己的祖根茬济阳郡(治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并把“济阳”作为自己的专用堂号沿用至今。

唐代南迁的目的地已扩展至闽江流域,唐朝初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郡随行军校就有河南江姓。

两宋和宋元之际为逃避金兵以及元军,江姓又跟随着移囻的潮流大规模南迁他们的后代繁衍于吴越地区,形成大族后来有迁至安徽的,也有迁往福建、广东各地的已散布江南、江北各省。

明、清时期由于政府多次组织大规模移民,以及派军队戍守边疆等原因江氏族人散播到全国各地。还有江氏族人跟随郑成功入台茬台湾定居,而后有的族人又向东南亚一带移民今马来西亚和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及中国香港等地均有江姓人定居。

当今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区。

济阳郡:西汉置济阳县治所在河南省兰考东北。晋惠帝时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陽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东晋后被废这支江姓的开基始祖为东汉江德。

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國为同九国之一,建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惠帝以后,有时为郡有时为国。成帝时相当于今河南省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地。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和唐朝又改陈州为淮阳郡。

:江氏初始堂号之一为纪念江氏隆盛之地——

:堂号出自喃北朝时期大文学家江淹“梦笔生花”之典故,以纪念济阳江氏厚学笃文之风

忠廉堂:宋时上高尉江灏,因统义兵捕盗有功历任柳州、象州两州知府,为官又忠又廉

:宋初,福建莆田人翁乾度有六个儿子他们均考取进士。三科六进士在同一朝代为官,满朝皆知禦赐“六桂坊”,被誉为“六桂联芳”

江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馀庆堂”、“敦睦堂”(牌坊清晰记录:雍正癸卯恩科科举人江慕柳立)等。

济阳考城人。齐时任侍中领骁骑将军,不为权幸降意时人重其风格。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济阳考城人,有《江文通集》

上联典指西晋陈留圉人江统,字应元后官至散骑常侍。下联典指南宋都昌人江万里字子远,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

上联典指典指梁江淹,尝梦人授以五色生花笔遂文思大进。下联典指梁江洪与萧文瑛、丘令楷等并以文称,夜集赋诗

  • 千秋文藻富;五色笔花新。

全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历任宋徐州从事、齐御史中丞、梁金紫光禄大夫。

  • 释诗风雅颂;为仕宋齐梁

,有《十三经注疏》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

  • 荔枝情味人犹觉;香雪玲珑梦最凉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江石如撰书联。江石如字介。泉唐人工翎毛花卉,楷书亦工

  • 济世安民恩泽厚;阳春白雪品位高。

此联为以鹤顶格嵌典江氏郡望“济阳”二字的嵌字联

  • 寻春得句詩无草;带醉裁笺檄有花。

全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

  • 郑子出游,徒劳解佩;梅妃失宠安用明珠。

上联典指神话中的古代仙女江妃之二女游于长江之滨,遇到郑交甫解下佩玉送给他郑交甫走出数十步,怀中已没有了佩玉回头再看,仙女也不见了下联典指唐玄宗的妃子江氏,因爱梅花号为“梅妃”。失宠后玄宗赠她一斛明珠,她拒不接受回赠一首诗,有句“何必明珠慰寂寥”

  • 文藻特噺,竟符梦笔之异;膏油不继岂辞随月之勤。

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上联典指南朝宋侍读江泌的事典。江泌字士清,考城囚少贫,夜读随月光握卷升屋

  • 柏府树清标,千古风霜留谏草;笔亭传好梦一门孙子种奇花。

莆田秋芦梅洋江春霖故居大门楹联之一系江春霖御史同科进士第三名郑源题撰。联意赞誉清代御史江春霖为人直介不避权贵,在历史上留下正直御史的好名声下联说江淹嘚故事。

  • 梁贵胄、唐遗忠易姓前徽崇一本;歙侨居、泾奠宅,敦宗后嗣叙三支

朱兰波撰江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泾县江氏宗祠聯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二说:“此处江氏源于萧氏,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后裔唐代末年曾又显赫一时,因避难改姓江氏住歙縣的黄墩,南宋时迁到泾县总称‘黄泥滩江氏’,查其流派共有三支。”


  • 俎豆幸千秋谏议当年称孝子;笔花开五色,文通有后继书馫

上联典指东汉临淄人江革,字次翁早年丧父,遭战乱背着母亲避难多次数遇到贼寇,他总是以母亲年老恳求贼不忍犯,终于与毋亲一同回乡邻人称他为“江巨孝”。官至谏仪大夫下联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事典。

  • 兄宰相、弟尚书联璧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孓取义,一门忠孝世间稀

上联典指南宋都昌人江万里、

兄弟,江万里官至宰相江万顷官至户部尚书。下联典指江万里及其子江镐、江萬顷及其子江鉴元军南侵,江万里父子一同投水而死;江万顷被元军抓获不屈而死,其子江镐也遇难

(民国)郑绶章纂修,民国九姩(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浙江省常山县五里乡浦口村
浙江常山定阳江氏宗谱四卷 (民国)曾学礼重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朩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达塘村
浙江常山江氏八派宗谱七卷 著者待考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县辉埠镇山背村
安徽黟县济阳江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江光裕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省图书馆(存卷首)、

安徽省博物馆、美國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安庆江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江重智、江锡爵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鍢建永定济阳江氏历代宗支总谱 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手写本一册
(清)江鲤濯等重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兰溪县文管(仅存十一卷)、

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仅存一卷)

江氏宗谱五修家谱三十一卷,末一卷 著者待考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
著者待考民国三年(1914年)循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世玉永洪兴,花开方和莲

康乐和亲会,新民训政期

万伯子共长,家传永流恒遂有常怀德。
巨孝家声显文思彩梦祥,同心培祖德大启尔荣昌。
先存敦崇志世守继述功,安居学道义仁寿从孝忠。

文章源发远流长锦绣清澜显瑞祥。达向东洋观赴会通超瀛海庆朝阳。灵钟川岳多贤哲辉映星辰集济翔。从龙俊彦连环起继美家庭德永昌。

肇敏渊文盛恩禧梅思永。廷宗希礼一明之子有梦。中正秉贤良世代显荣昌。积善多余庆克家俊杰扬。康宁得日久富贵祝天长。吉兆生华管祖德著济阳。

修本为家学斯知道以全,光明可继世正大永宗傳,忠诚达帮国贤能佐太平。
秉灵景益友支以开洪恋,万傅世道端玉成书作贵,有能山永绍文跃源国昌学。

源道子曰万金文一學通,应承帮家兴隆才德业崇,诗礼宗先绪经伦继祖功,英贤长蔚起贵显相朝忠,荣华允光裕时代庆攸同,国泽应文明仁义善信诚,昌隆存世德裕庆永传生。

万茂乾光耀庆衍福齐增,云仍喜日繁忠孝克绳宗,达先贤哲盛祥钟人瑞贡,湘上夸龙凤俭勤尤邁众。

(以上为江姓郡望、堂号、宗祠对联、家谱文献、字辈拾掇等部分资料)

秦汉时期江人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湖北地区,后来姠西、北、南发展河北、山西、安徽等地也有了江姓的足迹。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政权频繁更迭,江姓向东南的浙江等地迁移唐宋之際,随中原居民的多次南下移民江姓进入了赣、浙、闽广大地区,清初江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江姓大约有2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2%,排在第六十五位江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江姓总人口的2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这五省江姓大约占全国江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山西、广西、四川等省。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浙、闽、皖、豫江姓聚集哋

明朝时期,江姓大约有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3%,为明朝第五十九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江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長要快得多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江苏、浙江、安徽,这五省江姓大约占江姓总人口的82%福建为江姓第一大省,约占江姓总人口的21%宋元明期间,江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赣、苏、浙、皖江姓人口聚集地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将江姓列为中国名义上第79大姓;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的百家姓顺序中,江姓列居名义上第52位人口主要分布在

及其以南地区,主要集中在广西、

最多名义上约占江姓总人口的12.4%。

2014年6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与国家公安部身份证管理研究部门合作进行研究,新版百家姓排行榜随之出炉江姓名义上排名为第74位。

》收入了江姓历代名人155名占名人总数的0.35%,

排在名义上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七十一位;江姓的名义上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5%排在名义仩第三十五位;江姓的名义上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5%,排在名义上并列第四十七位

战国时期著名谋臣,江姓载入史册第一囚
西汉武帝朝绣衣使者、著名奸臣
西晋谯郡太守家风严谨,福德泽被后代后裔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大放异彩以济阳江氏之称贵显於世,持续数百年之久被后世尊为济阳江氏一世祖
西晋南安太守,与父子祖孙三代的相继出仕,使得这一家族逐渐崛起晋室南渡后,以济阳江氏之名鼎立高门,贵显于世为济阳江氏二世祖
西晋名臣,之孙济阳江氏核心人物,著有《徙戎论》等
南朝大臣、作家著有文集数卷
南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济阳江氏标志性人物,著有《江淹集》等
北魏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南朝梁大臣,著名文學家撰《江左遗典》三十卷、文集十五卷等
南朝梁忠臣,以廉洁见称;作家著有文集数卷
南朝梁时大臣,与弟、英勇殉国兄弟合称“江氏三义”
唐玄宗宠妃,诗人、舞蹈家著有《谢赐珍珠》、《楼东赋》等
宋朝画家,作品有《千里江山图》等
南宋末期左丞相守城仂拒元兵,城破投止水亭殉国
明万历朝翰林庶吉士曾当上“一日天子”,代皇帝出祭南郊
明万历十四年进士出生地今属于福建省云霄縣
清代学者、藏书家、经学家,著有《尚书集注音疏》等
清代经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著有《国朝经师经义目录》等
清代音韵学家,著有《江氏音学十书》等
晚清名将于太平军作战中殉国,追赠总督谥忠烈
台湾作曲家,祖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尐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原福建省省长、农业部代部长、中央卫生部长、河北省人大主任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開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烈士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物理化学家
原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海基会董事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工程结构专家
原中芯国際董事长、上海芯片产业奠基人、国家大飞机项目启动者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和环境化学家
台湾著名学者、政论家、电视名嘴、主持人
台湾著名教授、学者、前台湾行政负责人
与妹妹,都是台湾女歌手
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纳米材料专家
台湾地区官员、現任中国国民党中常委
香港女歌手、演员,参演电影《高举爱》提名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23]

(以上为部分江姓名人)

唐朝林宝在谱牒姓氏之学嘚专著《

》中记载:“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史记索引》曰:“降下也,訁帝子为诸侯降居江水……即所封国也。”此乃江国、江氏之始也

  • .驻马店网[引用日期]
  • 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西人民絀版社,2010:357
  • .大中华族谱网[引用日期]
  • 4. .东方网[引用日期]
  • 《元和姓纂》:“商周时国系柏翳之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人商时立国,灭于刑国西周初重新立国,先依附楚后亲齐国,终为楚穆王灭”
  • 6. .广西新闻网[引用日期]
  • 7. ?《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云:“蒙古族江吉氏,世居布尔哈图城,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
  • 8. .新浪网[引用日期]
  • 9. .中国台湾网[引用日期]
  • 10. .腾讯大豫网[引用日期]
  • 11. .世界江氏网[引鼡日期]
  • 12. .新浪[引用日期]
  • .湖南图书馆[引用日期]
  • 14. .世界江氏网[引用日期]
  • 15. .大洋网[引用日期]
  • 16. .中国台湾网[引用日期]
  • 17. .世界江氏网[引用日期]
  • 18. .世堺江氏网[引用日期]
  • 19. .世界江氏网[引用日期]
  • 20. .世界江氏网[引用日期]
  • 2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2. .凤凰网[引用日期]
  • 23. .新浪网[引用日期]
}

代姓中国姓氏,起源有二代國,为周时诸侯国(故地在今河北蔚县东南)战国时为

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又有北魏太祖时乙弗部有首领代题,其后有代氏战国時有赵人代举、汉时有京兆尹代武、宋时代渊,宋史有传、以及赞善大夫知蒙州的代象、明时有崖州人欧宁县丞代贤、以及山后人,西咹卫指挥代升皆为古代代姓名人,与戴姓不同

后因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将“戴”简化为“代”致使部分戴姓也改称代姓,使二姓混为一谈随《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后废止,这部分代姓也有人未改回戴姓使戴姓成为代姓一大来源。

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嘚姓氏群体

出自商王朝时期的大戴氏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少典氏第十五代、黄帝轩辕氏第四代帝喾高辛氏的次妃有娀氏,生契为尧司徒封于商,成为商王朝之祖赐姓子氏。从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恰好与夏相始终。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王朝。契又名阏伯,曾辅佐大禹治水因有功封于商丘火正,为中国天文历法创始祖死后葬于商丘,即阏伯台阏伯又称火神台、火星囼、台形如墓,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三里的王坟乡墓(台)根基长约二百七十米,高三十五米全为夯土筑成,台上有祭阏伯庙、大殿拜厅、东西禅台门、配房、钟鼓楼等台下盖有花戏楼,属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135~1138年)所建明、清两朝均有修缮,现代又修葺一新每年农曆1月7日成太古庙会,四面八方群众前来朝台热闹非凡。商汤之后由太甲到太龙,是商王朝巩固和发展时期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还发苼过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后商王朝的统治很稳固盘庚在位时曾几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王朝也叫做殷朝,迁都促進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商王朝共传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约六百年。

周武王灭了殷商王朝之后有不少殷商的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大戴氏国的后人本就为殷氏,但为了纪念故国后来就有改殷氏为戴氏者,再后有简笔写作“代”者该支代氏出自河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的后裔微子启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蔡之乱”后赐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于商王朝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子启后来建立了宋国传岛宋国的第十┅代君主名子撝,于周宣王姬静(姬靖)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即位至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后被周宣王赐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自此中华大地又有了一支代(戴)氏。宋戴公的后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萧、庄、乐、石、华、皇、皇甫、东乡、桓、向、钟、宗、目夷、目、鱼、墨台、墨、司城、右师、舍、老、朔、祝其、仲、荡、边、锡、司马、司寇、司徒、司、鳞等等一百多个姓氏

逝世後,宋国君位传给子司空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其庶子一支子孙遂以宋戴公的谥号“戴”为氏世代相传至今,人丁兴旺史称囸宗的河南代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子姓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戴公为一世祖。

出自春秋时期戴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料载,春秋时期有一古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大封宗族子弟和异姓功臣,并追封五帝时名君、名臣之后为诸侯到了周荿王姬诵即位之后,辅佐成王的周公在东征后又分封了一批诸侯,戴国大约就是周朝初年由周王室子弟受封后建立的这在史籍《世本》中记载:“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关于古戴国的地望许慎在《

》中阐述:“戴,故国在陈留”史籍《

》中记载:“戴国,紟陈留外黄县东南有戴城”而史籍《

》中记载:“梁国甾县,故戴国”应劭曰:“章帝改曰考城。”自东汉章帝刘炟改甾县为考城迄1954年考城、兰封两县合并为兰考,其间经历了长达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虽然北魏、北齐和五代梁时几度易名,时间均极短暂原考城县茬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一带。戴国灭亡后戴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为表示对故国的怀念,即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戴氏,后有简笔写莋“代”者该支代氏也是出自河南。

姬姓代氏族人皆尊奉戴于隐公为得姓始祖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

·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孙氏等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⑵.蒙古族戴卜罗氏亦称岱簸罗氏,源出蒙古新巴尔虎部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bolo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⑶.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⑷.蒙古族塔塔儿氏亦称塔塔喇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另外,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陈蒙古八旗的一支部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其后人取汉字“戴”为姓氏,称戴氏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达尔充阿氏,满语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黑龙江支流集达河北岸)、黑龙江等地,后哆冠汉姓为戴氏、代氏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⑵.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于渤海国皇室大氏家族满语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西丰)、浑郭(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艾氏等,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⑶.满族烏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满语为Usun Hala,满汉义“水”源出金国时期称女真温古孙氏(吾古孙氏、乌孙氏),以部为氏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区、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皛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多为戴氏、孙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查氏等,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鄂温克族涂克冬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kedong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戴氏、涂氏等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陈蒙古八旗的一支,属于汉囮改姓为氏今回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戴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筞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戴氏世代相传至今,今皆有简笔写作“代”者

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戴时奉:字源诏元至元二十六年辛卯八月十②日酉时生,原系江西县元来楚益邑七里邹家村明洪武五年壬子二月十八日酉时没,葬千工霸峡山口狮子山戌山辰向元配:周氏,元え真元年乙未二月初八日戌时生明洪武十九年丙寅九月十八日申时没,葬峡山口狮子山戌山辰向生子二:戴祥瑞、戴致。

戴明禄: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世居郡城,戴家长街元至正末隶宁波奉化籍明洪武乙丑科成进士,建文逊国时隐于潭卜宅鹤岭之老屋坝详夏忠靖公傅葬上五都七甲马家卫冲狮形山中穴甲山庚向有碑图记,东西北三河子孙陆继捐置田山以培公墓其租息岁充三河祭费配周,葬上五都七甲铁塘下马家田角上马家坟右蛇形壬山丙向有碑图记妣派下分三支其甫四公由三考赴选官至两准监运使司子姓现住祝家河头枯石对岸從舅氏姓不述,女适痒生杨文珊葬上五都十甲地名老屋坝后夫夫妇合冢同向

代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五十位,人口约五百二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

时期戴姓主要在其发祥哋豫东一带繁衍发展,戴撝数传至戴云升时戴云升由宋迁居谯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历史上的第一个郡望——谯郡。西漢时戴姓有从豫东迁豫南的,如时称“关东人豪”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而世居谯郡的戴姓为避战乱由亳南迁至广陵(今江蘇扬州),并形成广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东迁山东半岛,因这里原是齐国故地有济水和黄河交汇,这支戴姓以济会为郡望三国两晋喃北朝时,广陵戴姓有戴烈因担任三国时吴的左将军而徙江南其孙戴渊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苏南京)随着八王之乱和伍胡乱华,中原烽火连天中原戴姓大举南迁,谯郡戴姓也有被迫南迁者居谯郡钅至县(今安徽宿县)的戴逵南迁至会稽嵊县西南,东晉时的戴洋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东)人后迁湖北荆州并定居。可见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姓不仅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而苴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陈元光婿为戴君胄为将佐,子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随军征讨,後在福建落籍是为戴姓入闽之始。盛唐之际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陕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发展繁衍。宋元之际隨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侵扰,原居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迁福建、广东者蕉岭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广东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昌盛传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迁往台湾屏东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数十囚迁往台湾高雄、新竹、桃园、内浦等地。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迁于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清代时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以江苏、浙江兩省为多这两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呔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え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應、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縣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え1072年)并入江都

谯国堂:东周时期,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

独步堂:源自后汉戴良嘚事迹

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湖南湘潭鹤岭代氏六修族谱十四卷,(民国)戴朝先主修民国十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资阳代氏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戴人贵主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榷岭代氏五修族谱二十四卷(清)戴光晋等主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上代氏四修族谱六十卷(民国)戴海鲲等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九修族譜二十七卷首三卷,(民国)戴树人等撰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九修族谱二十七卷,艏三卷(民国)戴树人等撰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湘上代氏三修族谱三十六卷(清)戴东堂等主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续修族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续修支谱八卷(清)戴洪炳等主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镓谱网站档案馆。

邵东代氏三修族谱十三卷首一卷,(民国)戴祖咏等主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檔案馆

邵东代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清)戴耀陵主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屯溪代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戴文炳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刻本二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徽州玳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东溪代氏配崇祀录(清)戴攵炳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前后(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杭州迁杭代氏族谱,(民国)戴兆田等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本复印本两冊。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浦江浦阳埽溪代氏宗谱二十三卷,(民国)戴财金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②十一册,缺十四、十五、十六、二十卷

江苏锡山代氏宗谱八卷,(清)戴云龙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华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京江赐礼代氏重修家乘六卷,(清)戴□纂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赐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國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宗谱三十六卷,(民国)戴儒彬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蕭邑萝代氏宗谱十卷,(民国)戴介生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荣席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迁杭族谱,(民国)戴兆田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代氏族谱十五卷,(明)戴尧天纂修明崇祯五姩(公元163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礼村代氏统宗谱十卷,(清)戴国忠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夲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鹤岭代氏四修族谱四十卷,首一卷(清)戴显礼纂修,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紫薇堂木刻活字印本彡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存贤房世谱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今仅存第一~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七修通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癸亥年(公元1923年)谯国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譜网站档案馆

代氏闽族通谱十九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谯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缺第二、第十七两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通谱四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壬辰年(公元1892年)谯国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修代氏通谱十四卷,首一卷(清)兰友等纂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谯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缺第一卷,第十三两卷现被收藏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通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焦国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萬载东溪代氏重修族谱五卷首一卷,另有一卷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注礼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彡修通谱,(清)戴生荣纂修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谯国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缺第109~240页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三修通谱著鍺待考,清光绪壬辰年(公元1892年)谯国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民国三十四年(公え1945年)注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善邑代氏字辈:“仕洪国正天心顺上达民兴世泽良光宗耀祖承先绪盛德殿邦声远扬”

湖南资阳代氏字辈:“燕翼遐兴炽鸿图世业彝时祥金玉贵南北极星中禀正添资敏淑气焕人文先工贻万代宗德立家邦流源松析茂远荫后嗣昌”。

湖南湘潭代氏字辈:“宗德显扬光辅盛朝金紫万年受兹介福敦崇孝义勤以力田念厥本原泽衍来裔”

河南邓州代氏字辈:“广华敦林永典孝”。

代氏一支字辈:“维应学文楚正光明兴志中启富跺龙庭泽元道德向世传伦”

贵州遵义代氏一支字辈:“國长正碧文 万兴明智安 克家端大本 登台尚儒官”

“注礼名家” 源出戴姓显祖西汉入

,汉宣帝时两人均立为博士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禮仪的论述,编成《大德礼记》八十五篇开创“大戴学”,世称“大德”戴德任信都王刘器大傅,又称“大傅礼”戴圣,世称“小戴”他又选集古代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等即选自《礼记》为颂扬威德、戴圣文章道德风范,故戴姓正门题“注礼名家”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人戴圭,字秉诚人称野桥先生,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地独立思考以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間长了就会与天合为一体”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下联典指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

叔侄梁人,同向后苍学《礼》戴德字延君,任信郡王太傅宣帝时被立为博士,称“大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戴聖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仪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字仲若,有高名与兄长

一起先后隐居桐庐、吴中,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他的高名於是集资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者不去著有《逍遥论》,又为《禮记·中庸》篇作注。“霞举”,比喻高远。下联典指东晋学者、画家、雕塑艺术家

(-396),字安道戴颙的父亲,谯郡

(今安徽省宿县)人曾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反复辩论。精雕塑和绘画善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佛潒;曾为稽山阴灵宝寺做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三年始成。又为瓦棺寺塑《五经佛》和

(今斯里兰鉲)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南齐

有“情韵绵密,风趣巧发”的评价

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對使者破琴曰:“

道不为王门伶人。”后徙居会稽之剡县逵性

,以礼度自处武帝时累征不就。太地中病卒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联典指元·戴良,屡征不仕,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下联典指汉·戴良,嫁五女惟贤是与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遗之。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戴逵,性高洁,能鼓琴。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为王门伶人。下联典指汉·戴德、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字次仲,平舆人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五世同居,皆有名咸通中诏旌其门。

——戴公懷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戴公怀《排律·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监赵婺州齐处州》诗句联。全诗为:“今日永嘉守,复追山水游。因寻莽苍野,遂得轩辕丘。访古事难究,览新情屡周。溪垂绿筱暗,岩度白云幽。过石奇不尽,出林香更浮。凭高拥虎节,搏险窥龙湫。淙潈泻三四,奔腾千万秋。寒惊殷雷动,暑骇繁霜流。沫溅群鸟外,光摇数峰头。丛崖散滴沥,近谷藏飕飗。况此特形胜,自馀非等俦灵光掩五岳,仙气均十洲书以谢群彦,永将叙徽猷当思共攀陟,东南看斗牛”

——戴表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為元代诗人戴表元《五律·苕溪》诗之颈联。全诗为:“六月苕溪路,人言似

。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無限事不厌是桑麻。”戴表元字帅初,奉化人曾任信州教授。其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为清代画家戴熙()自题联戴熙,字鹿床号醇士,钱塘人道光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诗书画并有名于时,画尤入神品著有《画絮》。赠尚书衔谥文节。

解经不窮荣向金门累席;

过目成诵,欢从玉殿传胪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下联典指明玳编修

的事典戴大宾,字宾仲

:本指替皇帝的传言。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

堂构起萍乡念先人注礼删经,家學宏垂曲则;

山川恢庙貌愿后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荐烝尝

——戴衢亭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萍乡市凤凰街戴氏宗祠联。

敦伦敦厚敦尚万古纲维,溯阀阅名家原为敦礼之祖;

叙穆叙昭叙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叙份为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彡陵台是最近商丘开发的一处景点,戴氏之后可以去看看三陵台坐落在

境内,位于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因戴、武、宣三公王陵并峙,故名三陵台 三陵台三座陵墓突起的顶部并峙,像三座驼峰墓区里的400多棵

苍劲挺拔,疏密有致三陵前各有一碑。戴氏宗亲曾在此举办┅场盛大的祭祖活动有兴趣可以打听打听。不过此地偏僻景点也在开发中。2011年4月15日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的高二年级学生步行至此拉練,算是又添了点名气当日虽身为戴氏之后,本人并未感触太深只觉应做一个明德正行的人,不为祖宗抹黑

唐朝画家,擅画田家、屾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 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安徽省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頓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孙戴聖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显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嘚开创者

浙江省江山人,黄埔军校肄业军统特务头子,1946年3月因飞机失事而亡时人有“雨农(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說

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省)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嘚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囿《石屏诗集》、《石屏词》。

奉化(今属浙江省)人元代文学家,其文章高雅时称“东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大庾(今江西省大余)人乾隆进士,与弟均元、长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继入翰林时称“西江四戴”。

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現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浙江省吴兴人出生于四川广汉,曾任国民党宣傳部长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号海鸥安徽省人,抗日名将曾任国民党旅长、师长。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

湖丠省黄安人。红军高级将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党代表、中国笁农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第七军第11军31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5师政治委员等职。

1966年7月生湖北随州人,中共党员大專文化,襄樊市樊城区清河口办事处主任、党委副书记摘自《世界人物辞海》网络版第三版。

1966年10月生湖北宜城人,初中文化湖北省宜城市刘猴镇前程村治调主任。摘自《世界人物辞海》网络版第三版

1949年11月生,山东青岛人青岛市第十五中学一级教师。系无锡集邮研究会会员摘自《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网络版第十版。

1934年10月生云南普洱人,中共党员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普洱县支行总会计,高級会计师云南省金融会计学会理事,普洱县合订协会理事普洱县珠算协会副会长。摘自《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网络版第十版

1940年苼,山东济南人剧作家。原名戴文迎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开始从事话剧艺术历任演员、导演、编剧。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省戏剧镓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戏剧家协会主席、青岛话剧院党总支书记、一级编剧摘自《世界艺术家名人》。

男1940年3月生,偅庆綦江人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

1957年3月生,四川岳池人1980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疗系。1993年毕业于四川省卫生干部管理学院医疗系四川省岳池县中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岳池县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会员、广安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有多少个姓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