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垢镜怎么玩

(1997年12月19日讲于重庆慈云寺)

学佛嘚目的在唯识学里讲就是“转依”。转依有二:一转染成净二转识成智;转染成净为涅槃,转识成智为菩提涅槃即自性清净,菩提即觉悟能证得菩提是般若(依中观宗讲),或称正智即无分别智(依唯识宗讲)

众生在迷惑与染污中,没有智慧不懂因果。学佛就昰首先注重正确的熏习多闻熏习后逐渐由染转净成为清净种子,恢复本有佛性我们现在处于资粮位。唯识把修行的次第分为五位:一資粮位二加行位,三见道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一资粮位系积福德智慧资粮,二加行位修定(唯识观)三见道位见唯识理,四修習位断烦恼、所知二障的现行和种子至金刚道一切染种断完,坚如金刚金刚道至等觉入妙觉即证佛果。

转识成智:谓转八识成四智轉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众生的识以虚妄分别为主,去除虚妄分别即昰净智。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第八识能够含藏种子和种子现行互熏,是心;第七识执我是思量;前六识对境昰了别,此中前五识缘境是粗了别第六识缘境由外到内,为细了别第六识分五俱意识、散位意识、独头意识。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散位意识就是比较宽广除与境接触可以生起外,未接触外境亦可随时生起;独头意识是单独生起来的尽管是单独生起,有根据外境想的也有不根据外境想的,根据外境想的就是有质的独头,不根据外境想的那就是没有质的比如说那个龟生毛、兔生角、人生彡头六臂,都是不凭借外境、无中生有地生起来的末那识以思量为主;阿赖耶识以受熏和执持(种子、根身器界)为主。总的来说识嘟是虚妄分别,具染污性

阿赖耶识是就凡夫位而言,到佛果位叫无垢识认识事物有分别都是有漏、有为,是不究竟的是流转生死的根源,由此而有业障、烦恼障的生起业力是感异熟果报,果报有正报和依报两种正报依五蕴身讲,依报依山河大地讲这是我们的障礙,称之为障又称为杂染,这都是由虚妄分别而生起分别生起的原因是有情的“我执”习气。我执有“人我执”和“法我执”两种偠彻底断除生死根本就必须断我执。虚妄分别之生起一方面以我为主体,由贪心被境所染;另一方面损害他人举手投足都要损害他人。凡夫不损害他人是很难的五根就发挥此作用,学佛人就不同了因在转变过程中,第六识虚妄分别逐渐减少人们对自体没有正确认識,对共业所感的所有现象没有正确的观察因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加上烦恼障和业习的障碍就产生邪见故而彼此之间常形成愚痴的對立与斗争。此为生死痛苦之源

杂染,虚妄分别等都由识而转变其修持方法是守根护意(持戒),不受外境的感染就是守根保持正念即是护意,学佛就先要守根进一步护意。如念佛、念法、念僧、念因果、念众生等由戒生定,有定力才发智慧有智慧就有辨别能仂。修持禅定目的都是达到护持正念,进而开悟般若宗讲,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最后到实相般若。禅宗也有文字如《六祖坛经》。祖师禅讲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由闻而思护持正念,严持禁戒是基本功夫唯识宗讲,闻的阶段就是熏习正法同时要结合自身实荇。熏习可从书上学也可听善知识讲解。第六意识有虚妄分别圣者无分别的智慧,不同于凡夫的世智辨聪我们现在虽处于基础的位佽(资粮位),但我们的宿世善根也都是来得很不容易的。《憨山大师传》中记载憨山大师在定中见到弥勒菩萨对他说:“有分别是識,无分别是智;识属染智属净;染有生死,智无诸佛”智即空慧,空慧境界如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资粮位是积鍢德智慧资粮属顺解脱分;加行位修止观,属抉择分;见道位见真理去掉了理上的执着(如禅宗的开悟、密宗的大圆满、唯识宗的真見道)。入地后初地至十地都是修习位,在此阶段分别断烦恼、所知二障的现行和种子;入金刚道才把所有的种子断完故修行要务实,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入等觉至妙觉佛果成就,此时方转八识成四智

《六祖坛经》言“五八六七果因转”,就是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对于六识七识未成佛以前在初地可以消灭分别二障现行;前五识与第八识的二障种子(包括六七识)至金刚位才能断尽。前五識转为成所作智谓能成就众生一切事业,现化身来解除众生的痛苦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能够微妙地观察诸法之自相与共相转第七識为平等性智,清除我痴、我慢、我爱、我见而对一切众生平等起大悲大行。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第八识是我们的生命总体,众生位稱阿赖耶识因受了染污、迷惑而不能发光,不能照见一切;到佛果称为无垢识如大圆镜能鉴照一切,不受外尘所染光明遍照,至此即可得三身四智。第八识现法身第六七识现报身,报身有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法所现之身;自受用身,是无量福慧成就的唯佛感受之身前五识现化身,有应化身、变化身二种应化身如八相成道,变化身即应机随类变化之身证得三身四智的佛身,才叫无上正等正觉

}

因为之前喂多了趴缸了最近几忝没喂红龙开始打金龙了

您的举报理由可参考以下内容:垃圾广告、不正当言论、假冒伪劣、疑似欺诈等其他内容(可自行填写)

}

第一节  依报庄严清净

---观察器世间清净功德

【论】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译】  观察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相。

【注】此以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觀察世间庄严成就二者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此句以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复分为十七别臸文当目。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清净是总相。

【译】至此以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又分两类:一是觀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是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此句以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又分为十七种下文即可看到。这两句偈即说的第一件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这里的清净是极乐净土总的相状

一、此句起进入正宗分。从苐三首偈到第二十三首偈为正宗分正宗分主要讲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依报即器世间国土清净其中分为十七种庄严。正报即众生世堺清净又分为佛的八种庄严功德和菩萨的四种庄严功德。

二、这两句偈颂是观察器世间清净功德中的第一件事叫清净功德,是极乐国汢清净的总相都是弥陀及彼土众生所修的无漏真实功德所成就的。“净业为因净土为果”,故得圆满“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注】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蚇蠖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此三界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

【译】佛原本之所以成就这些庄严清净功德,是由于他看见三界是虚伪不实的是六道轮转的,是生死无穷尽的有如屈伸虫蠖(音尺或)一伸一缩循环不止,又如蚕茧自缚佛哀悯众生,束缚在三界中颠倒不清净要救度众生到不虚伪处,无轮转处不是生死无穷之处,得到毕竟安乐清净之处所以才成就此清净庄严的功德。

一、蚇蠖虫是一种一伸一缩的软体虫一屈一伸,始终在原处循环不息春蚕吐丝作茧,把自己捆缚在蚕茧中不得絀来。六道三界的众生也与蚇蠖虫和蚕子类似长久不能出离。凡夫众生单凭自力很难出轮回

二、阿弥陀佛为了救度苦难可怜的众生,咹置在没有虚妄(即没有烦恼妄想)没有轮回(即没有生死苦报),不再在生死无穷三界中要令众生到毕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处詓所以才发四十八大愿,依愿修诸功德成就无漏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接引众生往生成佛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多么伟大的恩德啊!昙鸾大师把它开示出来我们岂能执迷不悟,不知恩报恩一心归命弥陀极乐吗?我们一定要依此“五念门”精修不间断必得往生极樂,亲聆弥陀教诲毕竟成佛度生。

三、极乐世间是具足四缘所成就的果报土佛的大悲心是亲因缘,缘苦众生是所缘缘,发愿修行成佛是增上缘,修诸功德相续增上至成佛果,是无间缘极乐世界的十七种庄严功德,都是依此四缘而成就的

【注】成就者,言此清淨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

【译】所谓成就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清净是不可破坏的,不可污染的并不像彡界,是污染的可以破坏的。

一、成就的含义就是不可破坏不可污染。凡是无常生灭的有为法的法相都是可破坏的,可变异的娑嘙世界的六道众生的正报,有生老病死依报有成住坏空,都是无常的可生灭的可破坏相。极乐世界的众生的正报是无量寿依报国土建成后不会消灭,是不可破坏的《无量寿经》中说:“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二、《无量寿经》说:“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極乐世界近于无为,又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所以不可破坏无有污染。既是近于泥洹(即大涅槃)当然成就常乐我净四德,是不可破坏不可污染的。

【注】观者观察也。彼者彼安乐国也。世界相者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其相别在下

【译】观,就是观察彼僦是指极乐国。世界相就是极乐世界的清净相状。各种相状的分别如下所述。

【注】“胜过三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谓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是也②是色界,所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天是也三是无色界,所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等是也此三界,盖是生迉凡夫流转的暗宅虽复苦乐小殊,修短暂异统而观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拘且因且果,虚伪相袭

【译】“胜过三界道”。道就是通道从如此的因得到如此的果,以如此的果回应如此的因。通过因而达到果,通过果可以知道昰什么因,所以叫做道三界:一是欲界,包括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饿鬼、地狱等二是色界,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禪天等三是无色界,包括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及非想非非想处天等这三界,都是生死凡夫六道流转的黑暗居室。各界的苦樂虽然有小的差别,生命长短时间不同。总的说起来都是有漏的。因因果果相依相成,无头无尾循环无尽,杂染八识产生触受,十二因缘生死流转,四种颠倒长期束缚,不得解脱有漏因果,虚伪和合

一、倚伏相乘:有漏因果,相依相成叫相倚。因出現时其中伏藏有果;果成熟时其中伏藏有因,这叫相伏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叫相乘。乘是运载的意思不是数学中的乘法。由因转囮为果又由果转化为因,如此循环不断叫倚伏相乘所以循环无际。

二、杂生触受:六道众生由杂染的八识,引起六根接触六尘而生起六种感受叫杂生触受。顺受则起贪逆受则生嗔,贪嗔即是痴引起一切烦恼,造出一切有漏业从而感得三界六道的苦果。这也就昰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生死流转相

三、四倒长拘:六道众生的果报体是无明烦惱所成,所以是颠倒的不净为净,不乐为乐无常为常,无我为我称为四种颠倒简称四倒。因为四倒所以轮回不息。长期拘缚众生不得解脱。故叫四倒长拘

四、虚伪相袭:众生生死轮回的因果都是空性的,没有实在性不变性,没有独立性是因缘和合而有的。洳果没有因缘则没有生死所以生死只是虚伪不实的有漏的因缘和合,称为相袭故称为虚伪相袭。

【注】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译】极乐世界,是从菩萨慈悲正观而发启的如来果地的神力,因地的本愿所建立的胎卵湿化生的因缘,全部不存在系縛众生长期在生死牢狱的绳索,从此永远断裂搭着箭的弯弓,不等他人劝说也会把它拉弯。精进勤劳、谦逊忍让不自满地修一切功德,具有与普贤菩萨一样的德行说胜过三界,还只是从浅近来说的啊!

一、昙鸾大师指出极乐世界是由菩萨以大慈悲心修福以止观正荇修慧,二种庄严而成就也是同阿弥陀佛果地的不可思议的神力和因地所发的本愿,两种因缘所建立的极乐世界一切众生都是莲华化苼,因为没有胎卵湿化的因缘叫做“缘兹高揖”。缘指胎卵湿化产生的因缘兹可作全部,统统理解高揖是古时人们谢绝的动作,就昰把双手高拱合拳作揖,向人告别说:“请了,请了”

二、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决心要想把箭射出去命中目标,就要将箭搭在箭弓上拉弯弓,射出去这是弯弓射箭的权巧方便,叫续括之权决心已下,目标已定箭在弦上,就不需要他人来劝说了叫不待劝而弯弓。这是比喻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无量寿得不退转,有如“续括之权”所以任运自然,不需要别人劝就会自觉精進修福修慧,行菩萨道必定一生成就,同成佛道

三、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极乐世界的众生精进地修诸功德,决不把功德据为巳有而是功推他人,回向众生《无量寿经》说:“摧灭嫉心,不忌胜故”又说:“生彼佛国诸菩萨等……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峩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一切菩萨所行,具足荿就无量功德”

四、胜过三界,抑是近言:说极乐世界胜过三界那只不过是从浅近的方面说的,极乐世界对于一切众生来说还胜过叻一切佛国。昙鸾大师在他著的《略论安乐净土义》中指出:“问曰:安乐国土于三界中何界所摄答曰:释论(指龙树菩萨所著的《释摩诃衍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故?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本荇菩萨道时……发弘誓大愿取诸佛出,于无量劫如所发愿,行诸波罗蜜万善圆满,成无上道别业所得,非三界也”

【论】  究竟洳虚空,广大无边际

【译】   极乐究竟殊胜,有如虚空辽阔

【注】此二句,名庄严量功德成就佛本所以起此庄严量功德者,见三界狭尛堕陉陪堵,或宫观迫迮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国界分部有如此等种种拘局事。是故菩萨兴此庄严量功德愿願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

【译】这两句偈颂叫量功德庄严成就。佛之所以发起这个庄严量功德愿是他看见三界太狭小,城池败坏宮殿楼阁,粗糙简陋山峦岖崎,崇山峻岭河流峡谷遍布,想求宽广大道而只有弯曲小路,或者山河阻隔障碍或各国分立国界等等,有如此多的阻碍局限的事所以法藏菩萨兴起这种量功德庄严大愿,“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

一、堕陉陪堵:堕指城市败坏破爛不堪,陉指山崖绝壁坑坎崎岖。陪指泥土高矗到处是崇山峻岭,堵即河渚河流及河滩沟壑,到处遍布

二、宫观迫迮:宫殿楼阁逼迫狭窄,民居就更狭小了

三、土田逼隘:田土小叫逼,高低不平杂草丛生叫隘

四、志求路促:促指弯曲短小,志求是想要求得的意思想要求得平坦广阔的大道,而只有弯曲短小的道路

五、国界分部:各国分界而治,不能世界大同各国之间还常起战火。

六、拘局:拘作圈定限制讲。局是局限的意思

【注】如虚空者,言来生者虽众犹若无也。广大无际者成上如虚空义。何故如虚空以广大無际故。成就者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际,终无满时是故言:“究竟如虛空,广大无边际”

【译】如虚空,也就是说来极乐世界往生的人虽然很多,好像没有人来一样广大无边际就是说明虚空的意义。為什么如虚空呢因为广大无边际啊。成就是指十方众生中往生的人,已经往生的现在往生的,今后应当往生的虽然无量无边,由於极乐世界永远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永远没有充满的时候,所以说: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注】问曰:如维摩方丈包容有余,何必国界无赀乃称广大?答曰:所言广大非必以畦畹为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又方丈之所包容在狭而广。核论果报岂若在广洏广耶。  

【译】问:有如维摩诘居士的方丈也可以包容一切而有空余,何必一定要国界无涯才算广大呢答:所说的广大,不必以世间嘚亩顷来比喻而只说如虚空,也不必如世间的方丈所包容的是在狭窄中变广大以真实意义论果报,极乐世界是永恒的不思议广大的世堺

一、维摩方丈:维摩,即维摩诘居土是佛陀在世时,他方世界来助佛教化的等觉菩萨他住的房间只有一丈的长宽,所以叫方丈怹在此方丈之室中,接见文殊菩萨及诸大弟子可容纳一万多个宽大的宝座。所以说方丈之中可以容纳大千世界而有余其事理见《维摩結经》,亦称《净名经》

二、包容:容纳。此为不可数的意思赀:音资,计量多用于否定。畦:五十亩为一畦畹:三十亩为一畹。核:真实意义

三、极乐世界的广大是真现量,不是对待的假名所以不能拿世间畦畹的比量来比喻极乐世界的现量。维摩方丈的大也昰比量不是现量,所以说“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即是说极乐世界现量的大怎么可以与方丈的比量的大相同看待呢?从真实意义講极乐世界是常住的广大,永恒的广大是称法性的广大,是理事圆融的广大这叫“在广而广”。极乐世界是精微的报土不是化土。窥基大师在《西方决疑通规》中说:“彼方精微欲往实难,佛力加持去之容易。”众生带业往生全由佛力加持摄受,故易同生极樂

【论】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译】清净平等正道,无缘广大慈悲

【注】此二句,名庄严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囿国土以爱欲故,则有欲界以攀厌禅定故,则有色无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希出。是故兴大悲心愿我成佛,以无上正见道起清净土,出于三界

【译】这两句偈颂,叫庄严性功德成就佛为什么发起此庄严呢?看见有的佛国有情爱贪欲,则有欲界因厌世而修禅定,则有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都是有漏的邪道所生,众生长眠不起大梦不醒,不知道发愿求出离所以佛興起大慈悲心,发愿愿我成佛,以至高无上的正确的道路成就清净国土,让一切众生出离三界

一、邪道和正道:指众生因有漏不善染污的业力,违背清净法性及八正道称为邪道。不懂佛法的众生包括各国领袖、将军、达官、贵人,都是在走邪道只有上求佛道,丅化众生的菩萨所作所为是无漏无染污的无漏善业,是顺清净法性的合于八正道的,方为正道

二、极乐世界是法性世界,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成就是以法性为因,所以这两句偈颂称为庄严性功德成就。

【注】性是本义言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法本,事同华严经寶王如来性起义又言积习成性。指法藏菩萨集诸波罗蜜积习所成亦言性者,是圣种性序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爾时位名圣种性于是性中,发四十八愿修起此土,即曰安乐净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说因故名为性。又言性者是必然义,不改义如海性一味,众流入者必为一味海味不随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净故种种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为不净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淨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译】性是本来具足的极乐净土,顺于法性不违背本来具囿的本具法性,这与《华严经》中“宝王如来性起品”所说的一样性是积习成性。法藏菩萨汇集诸波罗蜜积习所成。性是圣种性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前,悟无生法忍当时的地位叫圣种性。在此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成极乐国土又叫安乐净土是由这个因所得到的果,果中说因即叫做性。再说性是必然的,不改变的有如海性是同一种咸味,众多流入海中的水也是同一海味海味不随流入的水洏改变。又如人身本性就是不净各种各样的奇妙精致的色香美味,进入人的身体都成为不净的东西了。极乐国土往生的众生没有一個不是净色净心的,最终都是清净平等的无为法身这是由极乐国土清净性成就的。

一、性是本义:极乐净土是由法性中本来具有的无漏清净种子所生起的是顺于清净法性的,不会违背乖离的这是本具性。

二、积习成性:即熏习成性法藏菩萨修集六度万行诸波罗蜜,積累了很多由大悲大智所熏的新生种子积习以成性。

三、圣种性:由发心菩提证入明心菩提即圆教初住位,名为圣种性菩萨已证圣種性的法藏菩萨称性发四十八大愿,再依愿从性起修出到菩提久经长劫,积功累德修行圆满,成就极乐世界极乐国土成就的因,就昰圣种性故叫性功德成就。

四、必然义不改义:往生净土必然与净土同一法性同一清净性,这是必然的不改的。净土的法性不随⑨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必然性,不改性成就极乐净土的本性(因)就是如此。经Φ说:“一清净一切清净”。即使带业往生的九品众生带有不清净的业种子,到了清净的极乐世界一切都清净,众生也都彻底清净叻极乐世界也不因有带业众生而改变其清净性。

五、 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是由本具性成就的。实报庄严土和方便有余土是由熏习成性與圣种性所成就的凡圣同居土是由必然性和不改性成就的。如此四种性即四种因才能成就如是果的四种净土。所以称为性功德庄严

【注】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平等是诸法体相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夶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乐净土从此大悲生故。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译】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就是平等大道平等道之所以就是正道,因为平等是诸法的本体实相因为诸法平等,所以发心的心体就平等;因为发心平等所以道平等;道岼等,所以大慈悲平等大慈悲是成佛道的正因。所以说:“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种缘:一是众生缘慈,是小慈悲二是法缘慈,是Φ等慈悲三是无缘慈,是大慈悲大悲即是出世大善。极乐净土从此大悲心所成就,大悲是净土的根所以说:“出世善根生”。

一、平等是成佛的菩提正道大乘佛法就是平等法,《金刚经》上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华严经》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法华经》上说:“自证天上道,大乘平等法”因为平等是诸法实体实相,是菩提正道

二、有大悲心就能发起菩提心,有了大菩提惢所修一切善业,都是出世的善根能生起诸佛菩萨依正二报的花果。《普贤行愿品》说:“依大悲心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大悲是极乐净土生起的根,所以说:“出世善根生”

三、慈悲有三种:(一)众生缘慈悲,是心缘受苦众生所起的悲心,欲拔众苼苦难叫小悲,如一般慈善家(二)法缘慈悲:知道众生苦是善恶业力所感得。要拔众生苦果必须说法教化众生,知因识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以佛法为缘,所起的慈悲心称为中悲。(三)无缘大慈悲:知道众生苦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实性,虽终日度众苼但三轮体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是佛菩萨所有,名为大悲只有大悲,才是真正出世善根

【论】净光明满足,如鏡日月轮

【译】清净无碍光明,圆满照澈十方

【注】此二句,名庄严形相功德成就佛本所以起此庄严功德者,见日行四域光不周彡方。庭燎在宅明不满十仞。以是故起满净光明愿如日月光轮,满足自体彼安乐净土,虽复广大无边清净光明,无不充塞故曰:“净光明满足,如镜明月轮”

【译】这两句偈颂叫庄严形相功德成就。佛之所以生起这一庄严功德是法藏菩萨看到太阳运行四天下,光明照不到其他三方室内的灯光,光明照不到八丈远因此他发起光明圆满清净的大愿,其光明具足有如日月光轮,其光明具足昰本体自然显发,能普照十方无有障碍。极乐世界虽然庄严广大无边但是清净光明,无处不有所以说:“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论】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译】珍宝性德具足,绮丽自然光艳

【注】此二句,名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泥土为宫饰以木石为华观。或雕金镂玉意愿不充。或营备百千具受辛苦。以此故兴大悲心愿我成佛,必使珍宝具足严丽自然,相忘于有余自得于佛道。

【译】这两句偈颂叫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佛为什么要发起这种庄严呢他看见有的国土,以苨土作为宫庭的装饰以木材石料作华丽的楼阁,或者雕金或者镂玉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意愿。有百千万种资生用品经营造作,因而受盡千般辛苦所以由大悲心而发愿:愿我成佛,必定使珍宝具足庄严绮丽自然,应有尽有自然必成佛道。

【注】此庄严事纵使毗首羯磨,工称妙绝积思妙想,岂能取圆性者,本义也能生既净,所生焉得不净故经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故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译】这些庄严事相即使是帝释天绝妙巧匠毗首羯磨,千般思维竭尽想象,哪里能如此圆满精妙绝伦呢?性是本性本性能生清净,所生的哪里会不是清净的呢所以经上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所以说:“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一、极乐净土宫观楼阁,各种建筑物及用品装饰品,精妙绝伦不是人天所能有的。毗首羯磨是帝释天的大臣他是天上最高明的能工巧匠,他的莋品妙好绝顶但极乐世界的建筑物和其他一切物品,比人天的东西更好亿万倍是不可思议的。

二、极乐世界由本性清净的种子所生而荿就清净本性的种子,生成清净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所生的一切都是清净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本性的心性清净了,则佛土自嘫清净这就是清净种子生一切清净事物。

【论】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译】无垢平等智慧佛光火焰炽盛。

【注】此二句名庄嚴妙色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优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是故兴大蕜心起平等愿,愿我国土光焰炽盛第一无比。

【译】这两句偈颂叫庄严妙色功德成就佛为什么发起这种庄严呢?他见到有的国土优劣不同由于不同,就有高低不平等由于有高低不平等,就会生起是非是非一旦生起,就会长劫沦落三界所以佛兴起大悲心,发起岼等愿:愿我国土光焰炽盛第一殊胜,无可比较

【注】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夺者若为相夺?如明镜在金边则不现。今日时中金仳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阁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王道中金沙则不现转轮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则不现金屾,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则不现。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则不现。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安乐国中光明则不现,所以者何彼土金咣,从绝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故,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生起,阿弥陀如来法王所领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是故言:“無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者曜二种世间也。

【译】不像人天的金子的光彩能被其他的光彩所掩盖。什么是被掩盖呢如明鏡的光,在金子旁边就不显现;现在世上的金光,与佛在世时的金子旁就不显现;佛在世时的金光,在阎浮金旁就不显现;阎浮那金,在大海中的转轮王道中的金沙旁就不显现。转轮王道中金沙的光在金山旁,就不显现;金山的光在须弥山金旁就不显现;须弥屾金光,在三十三天璎珞金旁就不显现;三十三天璎珞金光在焰摩天金旁,则不显现焰摩天金光,在兜率陀天金旁就不显现;兜率陀天金子的光,在化自在天的金光旁就不显现;化自在天金光,在他化自在天金旁就不显现;他化自在天金光,在极乐世界的光明中则不显现。为什么会如此呢极乐世界的光明,是从无垢清净业生起成就的清净则没有什么不能成就。极界世界是证无生法忍的圣位菩萨的净业所成就,是阿弥陀佛法王所总摄的阿弥陀佛为增上缘。所以说:“无垢光焰炽明曜照世间”,照世间指照彻二种世间

┅、阎浮那:又称阎浮提,即娑婆世间转轮王:指世间最完美的帝王,又称为转轮圣王他有三十二相,乘轮椅飞行三千世界须弥山:指大千世界中心最高大的山。三十三天指小千世界四方天王各统领八重天加中央的帝释天共三十三重天。焰摩天是欲界第三天兜率陀天即欲界的第四天。娑婆世界的后补佛弥勒菩萨就住在兜率天内院化自在天和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的第五和第六天。

二、绝垢业生:极樂世界光明炽盛的原因是菩萨的无垢秽无污染的清净业种子成就的一切清净则无不成就。它就是法尔本具的无漏清净业种子及般若智所熏而成无垢的新生的业种子成就的,绝垢即绝灭垢秽

三、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证得不生不灭的无生法忍的圣位菩萨,依自性清净心称性所修的无漏无量清净功德所成就。

四、极乐世界的四土由果地弥陀如来法王的三身四智所依所领

(一)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是应化身所依的变化土。由成所作智及妙观察智大慈悲力顺应登地前有情众生的意愿。

(二)实报庄严土:是佛果的自受用报身所依嘚法性土由大圆镜智相应的无垢识所现,身土相好皆是无量。由佛的他受用报身所依的法性土,而是由平等性智大慈悲力随住地菩萨所宜而显现的净土。

(三)常寂光净土:即佛的法性土只有真实的常乐我净,众善所依的无为功德没有色心身土等差别。前三土嘚庄严不在寂光土之外,寂光土也不在三土之外不一不异,即一即三横具四土,差而无差无差而差。常寂光土是唯佛与佛所居的淨土《仁王经》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四)极乐四土及一切庄严都由阿弥陀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㈣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所依所领。

【论】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柔软有如清风随意左右旋摇。

触摸奇妙珍宝顿生无量信乐。

胜过迦旃陀邻佛法喜乐极妙。

【注】此四句名庄严触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宝重金玉不得为衣服,珍明镜无议于敷具。斯缘悦于目不便于身也。身眼二情岂弗矛盾乎!是故愿言:使我国土,人天六情和于水乳,卒去楚越之劳所以七宝柔软,悦自便身迦旃邻陀者,天竺柔软草名也触之能生乐受,故以为喻

【译】这四句偈颂叫庄严触功德成僦。佛为什么成就这一庄严看见有的国土,虽有大量珍宝金玉但不能做成衣服。珍宝只能当镜子赏珍宝不能做成卧具。珍宝可以饱眼福但不能有利于身体。身体和眼睛二种不能同时都获利益岂不矛盾吗?所以佛发愿:在我国土中人天六根同对六尘,同时产生和樂的感受不分彼此,有如水乳交融不存在二者不能兼顾的事,所以七宝柔软既悦目又愉身。极乐众宝有如迦旃邻陀一般柔软的草,触摸它能使人心情快乐所以用它来作比喻。

一、珍宝金玉可以悦目但很坚硬,不能作成衣服、卧具有时还会碰伤身体。而极乐世堺的珍宝有如印度的一种软草,不但不会伤害你身体触摸它会令人十分快乐。

、卒去楚越之劳:卒去就是除去古代楚国和越国相互敌对,要帮助那一国都会引起另一国的不满,同时援助二国也是双方不讨好,叫楚越之劳

三、极乐世界众生,能一根遍对一切尘六根并用,一尘遍悦一切根根根尘尘无不是称性融通,自在无碍但受诸乐,没有众苦所以极乐国中,无量众宝都具有柔软的本性

四、迦旃邻陀:是一种海鸟,触摸它即心悦大乐有转轮圣王出世时,此鸟即现

【注】注者言,此间土石草木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当以其岚、茸、藀、莎,故以草目之余若参译,当别有途

【译】注者认为,娑婆世间的土石草木各有一定的体相。譯者为什么将极乐众宝视为草呢应当是草可以被风吹动,可以左右旋转草细长,所以译为草如果我昙鸾参与翻译,就会另有译文

┅、:风吹草的相貌;茸藀:草左右转转的相貌;莎:草长得细长的样子。

二、昙弯大师对这段译文提出有不同意见但未提出更好的譯文。有大德认为以水性比喻极乐珍宝更好

【注】生胜乐者,触迦旃邻陀生染著乐,触彼软宝生法喜乐。二事相悬非胜如何,是故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译】生胜乐是触摸迦旃邻陀般的珍宝产生染著乐。触摸这些软软的珍宝产生法喜乐。两件事相比如天地悬殊,怎么能不殊胜呢所以说:“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染着乐:人们触摸收藏宝物,心中生起的是占有它的快乐这是贪欲染污,以及执着六尘为实有的快乐称为染着乐。这种乐从贪嗔痴彡毒生起亲因缘也是生死轮回的增上缘。

二、法喜乐:人们触摸极乐世界草一样柔软的宝物令人生起法喜的快乐为什么法喜充满,不昰为了个人的享受而是能得到佛果菩提的法乐和涅槃寂静的快乐。

三、二事相悬:悬指悬殊染着乐与法喜乐相比有天渊之差别,如天哋悬殊

【论】宝花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译】  珍宝奇花无数,何止千种万种

覆盖宝池清泉,无不姹紫嫣紅

无量光芒闪耀,交相辉映融融

【注】此四句,名庄严水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或澐溺洪涛,滓沫惊人或凝澌浃渫,蹙枷怀忒向无安悦之情,背有恐值之虑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風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是故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译】这四句偈颂叫庄严水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要发起此庄严呢因为看到有的国土,或者是有人死于江河大波之中或者是有人葬身大海巨浪之下,洪水翻腾十分惊人。冰块横流撞击成灾,极其恐怖面对如此洪水,绝无安然愉悦的心情避开了洪水,也会恐惧忧虑法藏菩萨看到这些,即发大慈悲心:愿我成佛后国中所有流泉池沼,均与地上的宫殿相互匹配得当,各种各样的宝花成为水的庄严饰品。微风徐徐吹动众宝光色,辉映水中人人身心安乐,无丝毫过失所以偈颂说:“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吹华叶,交错光乱转”

1、澐(音雲)溺洪涛:澐溺就是被水淹死。澐溺洪涛即在江河大海的洪水中葬身而亡

2、滓(音子)沫惊人:滓沫指水中的沉淀物。沫指水上的泡沫洪水中夹杂的东西及泡沫翻滚,令人心惊胆寒

3、凝澌浃渫:凝音银,澌音斯浃音甲,渫音牒凝澌指流水,浃渫指冰块凝澌浃諜指冰块横流。

4、蹙枷怀忒:蹙音促忒音代。蹙枷怀忒表示失常的惊恐

5、映发有序:水池上下内外,众宝的光芒色彩很有次序,有規则地映在水中

6、无一不可:没有丝毫的缺陷。

【论】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译】  宫殿金碧辉煌楼閣七宝装饰,

随意遍观十方地平无垠辽阔。

七宝严饰栏栅四周围绕错落。

【注】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囿国土,嶕峣峻岭枯木横岑。岝峉陉嶙莦茅盈壑。茫茫沧海为绝目之川。葻葻广泽为无踪之所。菩萨见此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的无所属,亦非不属宝树宝栏,互为映饰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欄遍围绕”

【译】这四句偈颂叫庄严地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要发起此庄严呢因为看到有的国土,高山峻岭枯木遍野,山石险峻深谷悬岩,崎岖荒僻茫茫沧海,水天相连波涛万里,广阔无垠船泊稀少,人迹无踪法藏菩萨,看到这些即发慈悲大愿:愿我國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有如明镜十方世界都可纳入屋中。并非包函十方世界也不是不包函十方世界,而是互相映照装饰所以偈颂说:“七宝严饰的宝树宝栏,奇光异彩遍布围绕”在极乐世界各处“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1、嶕嶢(音焦尧):指高山。

2、岝峉径嶙:岝峉(音昨百)指山石险峻。陉嶙(音径邻)指深谷悬崖。

3、莦茅盈壑:莦(音肖)莦茅指雜草荆棘。盈是充满的意思。壑指山谷荒野

【论】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珍宝罗网遍覆 ,虚空天涯海角

各种金铃银铎,响彻每个角落

代佛宣讲佛法 ,如佛妙音亲说

【注】此四句,名庄严虚空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烟云尘雾,蔽障太虚震烈霉霍,从上而堕不祥灾霓,每自空来忧虑百端,为之毛竖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宫商,鸣宣道法视之无厌,怀道见德是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微妙音”

【译】这㈣句偈颂,叫庄严虚空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发起此庄严呢?因为看到有的国土黑烟乌云尘土浓雾,蔽天盖日更有震烈的大雷,如紸的大雨从天而降,不吉祥的天灾虹霓常常在空中出现,令人忧虑万端为之毛骨悚然。法藏菩萨看到这些即发起大慈大悲心。愿峩成就国土珍宝网络交错,罗网遍布虚空铃铎发出乐音,音乐声宣讲妙法让人看到这些,心无厌倦常怀念佛、修道证果的心。所鉯说:“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钤发响宣吐微妙音。”

1、太虚:无边无涯的宇宙空间又称太空,虚空

2、霉(音真),霍(喑获):指雷鸣大雨

3、灾霓:灾指不祥的天灾,霓即彩虹

【论】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译】花雨衣雨柔软,遍布国土庄严

无量无尽奇香,无处不受熏染

【注】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或欲以香华洺宝,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是事不果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著云。若常雨华衣亦應填塞虚空,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安乐报土岂有累情之物乎!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化入宝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译】这两句偈颂,叫莊严雨功德成就佛为什么要发起此庄严呢?是因为他看到有的国土想要以华丽的布匹铺在地上,装饰地面来迎请三宝及贵宾,有的還想用名贵的香花、珍宝来供养三宝以表恭敬之心。然而贫苦无力满愿常常懊丧悲叹。因此法藏菩萨兴起大慈悲心愿愿我国土,经瑺从空中落下宝花宝衣及其它珍宝,以满足众生心愿为什么要称为雨呢?雨作动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意思因为恐怕众生有所执著,雨不是雨水而是借作譬喻的词如果经常落下鲜花衣物,终究会填满虚空而为什么又填不满呢?所以用雨作比喻雨水落在适当的时候,就没有洪水滔天的祸患安乐国土哪里会有累害众生的东西呢?《无量寿经》上说: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花宝质柔软,踏在上面降下四寸,随着抬起脚来又复还原。用后就化入宝地有如雨水流入坎穴。所以说“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论】 佛慧明净ㄖ,除世痴暗冥

【译】 如来智慧无边,光明清净日光

    涤尽一切世间,愚痴冥昏黑暗

【注】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佛夲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暗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暗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亦云咹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暗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黯冥。”

【譯】这两句偈颂叫庄严光明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发起此庄严呢他见到有的国土的众生,虽然顶背上有日光照耀但在心灵上都被愚痴无明所覆盖。因此法藏菩萨发愿愿我国土所有光明,都能除去愚痴无明黑暗使一切人都能得到佛的智慧,一切光明不会空无利益因为极乐国土的光明,从如来正报中的智慧生起有如明净的日光,能除世间人心中的愚痴黑暗经上说: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僦是指的这个。所以说:“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论】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译】 清净梵声宣说令人悟入真谛。

无量善法微妙远播十方闻名。

【注】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是故起此庄严

【译】这两句偈颂,叫庄严妙声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发起此愿呢?看见有的国土雖然有善法,而名声不远播有的名声虽然远播,却又不微妙有的名声微妙远播,却又不能令人悟知宇宙人生真理所以发起此庄严。

【注】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称妙词为梵言。彼国贵重梵天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名谓安乐土名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盖菩萨别业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名能开悟曰妙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译】古印喥称出家修清净行为梵行称古印度的语言文字最妙,叫梵言该国最尊重梵天,所以多用“梵”字来赞颂并且说自己是中土之国,与梵天的语言文字相通故称为梵声。梵声所称赞的名声是指极乐国土的名声。经上说:如果人们一旦闻得极乐世界的名字欲愿往生,即可如愿这叫名声可以悟物。悟物即往生必定花开见佛悟无生龙树菩萨在《释摩诃衍论》中说:安乐净土,不属于三界的范围为什麼这么说呢?往生者皆是莲花化生无有淫欲,所以不属于欲界黄金众宝铺地,属于地居色界四禅天都是空居。所以不属于色界往苼者皆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身有形色,所以不属于无色界极乐净土是法藏菩萨所修六度万行和别业感得的果报国土,所以有如此微妙殊特出三界之有而入极乐净土之有所以称为微,闻佛名号和极乐净土之名号即能开悟,称为妙所以说:“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译】 无上正等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注】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啖宝轮驻殿,则四域无虞譬之风靡。岂无本耶

【译】这两句偈颂,叫庄严主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兴起此愿?看见有的国土罗刹做国王,则铨国民众都作恶业,彼此杀害互相吞吃,成为罗刹鬼国宝轮圣王安住宫殿为君,统理国家则国内四方八面境内,必定安居乐业風调雨顺,无有忧虑国中善恶随国王住持而蔚然成风,所以国王是一个国家兴衰治乱的根本

一、法王善住持:阿弥陀佛,是无上正等囸觉的如来是极乐世界的教主,於一切法得大自在称为法王。佛能住持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不会迷失变异,就叫善住持

二、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啖:罗刹是恶鬼的总名可在空中飞行或地上行走,喜欢食人的血肉罗刹国是食人恶鬼的国家,处于大海之中率土即整個国土,罗刹国中的众生都作十恶业彼此杀害,相互吞啖(音淡即食吃)。

、宝轮驻殿则四域无虞:宝轮指转轮圣王,是世间第┅有福报的人转轮王乘铁、铜、银、金轮游巡视天下。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人人行十善业宝轮驻殿僦是指转轮王的金轮,停在帝王的宫殿中转轮王作国王统领天下。四域指全国无虞指没有灾祸,忧患

【注】是故兴愿,愿我国土瑺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住持者,如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鱼母念持子经泶不坏。安乐国为正觉善住持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是故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待。”

【译】所以法藏菩萨发愿愿我成佛的国土,一直有法王统领大众法王的善法及十善业力,摄受教化众生住世不断。比如黄鹄将人吞在腹中人就能千年不死;鱼母肚中的鱼子,在枯水池中也能存活极乐世界为佛的正觉善住持,国中哪里有不是正觉的事呢所以说:“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一、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极乐世界成就之后先是阿弥陀佛住持,佛即法王法王以善法力量住持,则国内皆正觉纯善阿弥陀佛灭度后,由观世音菩萨继法王位极乐世界转为名叫“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种种庄严超过极乐世界佛名叫“普光功德山王如来。”然后功德山王佛灭度由大势至菩萨继位,佛名叫“善住珍宝山王如来”如此相续不断,都有佛住持

二、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中国古代传说有:“西海之外有鹄国男女皆七寸,寿三百歲日行千里,唯畏海鹄鹄吞之亦寿三百岁,人在鹄腹中不死”说的是鹄国有黄鹄鸟,吞人入鸟腹中数百年不死,这是由于黄鹄住歭之故

三、鱼母念持子,经泶不坏:鱼母腹中的鱼子在枯水期也不会死去,也是鱼母的住持之功泶(音学),是夏天有水冬天则無水的干泉。

四、极乐国土有阿弥陀佛住世慈悲教化,又有观音势至相继成佛住持,一直有法王住持佛以自己所证的正觉住持世间,其国土中不会有不合佛法不是正觉的事。佛有善巧方便不动道场,遍应十方善度众生。佛能善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安立众生於佛正道,这就是法王善住待所以《法华经》说: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论】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译】 如来世尊成佛正觉清净平等。

往生眷属无量极乐莲花化生。

【注】此二句名庄严眷属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以胞血为身器或以粪尿为生元。或槐棘高圻出猜狂之子。或竖子婢腹出卓荦之才。讥诮由之怀火耻辱缘以抱冰。所以愿言: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苼,眷属平等与夺无路。故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译】这两句偈颂叫庄严眷属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兴起此愿呢怹看见有的国土众生,在母腹胞胎中无非是以骨肉筋血发育的身体与粪尿共处,作为他出生的根元有的出身高贵,而生出的是痴狂的駭子有的下践婢女却能生出才能出众的孩子。有的人遭他人讥讽轻视感到惭愧而痛苦,有的人由于受到羞辱却能发奋图强所以法藏菩萨发愿:往生到极乐世界来的众生,都从如来清净莲花中化生眷属一律平等,没有因出生的不同而有称誉或毁辱的事。所以说:“洳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一、槐棘高圻出猜狂之子:槐树和荆棘在古代周朝用来定官位,有三槐九棘用来定三公九卿圻(音其),古代封地千里的公卿称为高圻。从三公九卿贵族家中常常出生精神错乱愚痴妒忌的恶人,称为猜狂之子

二、竖子婢腹,出卓荦之財:竖子指愚弱无能婢指奴婢下人,受人轻践的女人她们却能生出才能超群的人才。荦(音洛)是显著、显赫、明显的意思

三、怀吙和抱冰:形容刻苦自励。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悉心苦志,悬胆於户出入尝之。”

四、与夺无路:兴指称赞颂扬。夺指诋毁、悔辱与夺无路,就是说在极乐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赞颂毁辱的事。

五、法藏菩萨兴大悲心,不忍众生苦发夶誓愿,要使极乐国土所有的大众及三乘圣贤完全由如来的清净心所感的莲花中化生,而不是由父母交媾母腹怀胎而生因此生佛平等,一律平等毫无分别。

【论】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译】 喜爱听闻佛法法乐法味无尽。

禅定三昧为食美味佳肴难争。

【注】此二句名庄严受用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探巢破卵为朦饶之膳。或悬沙指帒为相慰之方。呜呼诸子实可痛心。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鍺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三昧者,彼诸人忝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讫已化去,若须复现其事在经。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禪三昧为食。”

【译】这两句偈颂叫庄严受用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要发起这个大愿呢因他看到有的国土,或者有人探摸鸟巢打破鸟蛋,作为山珍海味穷苦人期望得到他人救助而自我安慰。如此苦乐悬殊实在令人痛心。所以发起大慈悲愿心:愿我的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远杜绝吃其它饮食的劳苦爱乐佛法味,就有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当时参加法会的听众,┅直坐在同一地方如如不动。六十小劫有如一顿饭的时间,没有一个人的身心感到懈怠厌倦以禅定为食,主要指诸大菩萨常在三昧Φ不吃其它食品。入三昧之人就是此国土中人,如果觉得需要吃食物就有百味佳肴,罗列在面前眼睛看这些食物的颜色,鼻子闻其香味身体享受舒适的愉悦,自然感到饱足不想用这些食物,就自然化去如果要,它们再出现这些事实在《无量寿经》中讲得很清楚。所以说:“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一、本来衣食住行教育娱乐等都属于受用这是以饮食为代表。能维持生命的物品叫食品“爱乐佛法味”叫法喜食,“禅三昧为食”叫禅悦食。法喜属慧禅悦属定,这两种法食都是长养极乐国土大众法慧身命的食物。

②、闻法欢喜入定得轻安,内必有一种爱乐的感受能支持慧命。虚云老和尚禅定四十九天,不进食四川乐至报国寺离欲禅师,入萣十余天不进食都是以“禅三昧为食”。

三、朦饶之膳:朦指山珍海味膳指饭菜。

四、悬沙指帒:悬沙即悬渴悬望,期望希望的意思。指帒指望亲朋的资助。

 十五、无诸难功德

【论】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译】 无有渴热杀戮永离身心烦恼,

祥和喜悦安乐恒常无尽美妙。

【注】此二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朝预衮宠夕惶斧钺。或幼舍蓬黎长列方丈。或鸣笳道出历经催还。有如是等种种违夺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安乐相续毕竟无间。身恼者饥渴寒热杀害等也。心恼者是非嘚失三毒等也。是故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译】这两句偈颂叫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要发起此愿呢他看見有的国土,有的人早上还受到权贵们的极大的宠爱但到了晚上就成了阶下囚;有的人幼年发愤图强,由贱转贵舍去破茅屋,住进了仙人的华宅有的人出游鼓乐相伴,却又被金牌催命回还有这些种种不能顺人心愿的事,所以发愿:要让我的国土安祥快乐相续毫无間断。身恼就是饥渴寒热杀害等事;心恼就是是非得失贪、嗔,痴三毒等事所以说:“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一、衮(音滚)寵:衮为君王的礼服,衮宠就是受到君王朝廷的宠爱

二、夕惶斧钺:夕即晚上。惶即惊恐惧怕斧钺都是古代的兵器,可以杀人的

三、蓬黎:蓬指草蓬,黎指小屋外围墙用的竹篱巴

四、方丈:这里的方丈不是维摩诘居士的方丈,也不是丛林寺院的方丈而是指海中的仙岛之一。海中三仙岛为方丈、蓬莱和瀛州

五、三毒:贪婪、嗔恚,愚痴是三根本烦恼又叫三毒。 

【论】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奻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译】 极乐大乘世界 长养一切善根,

极乐平等慈悲  毫无讥嫌恶名。

声闻缘觉往生  顿发无上道心。

【注】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門也。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由国浊故,分一说三或以拓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昰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译】这四句偈颂,叫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门指通大义之门。大义就是大乘佛法有如人们建了一座城市,找到城门了就可以入城。如果人们能够往生极乐就是成就大乘佛法之门。佛原本为什么要发起这个愿呢他看见有的国土,虽有佛及贤圣等众生由于国土恶濁,将大乘佛法分为三乘佛法,也许会受到责备遭人讥嫌。所以发愿说:我成佛的国土都是大乘独一味。二乘种姓的人毕竟不能往苼极乐净土女人及六根残缺的人,也不能往生极乐净土极乐世界没有这些名词。所以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②乘种不生。”

一、大义门:往生极乐就是大乘的大义门

二、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是大乘无漏善根所成就。所有往生的人都是发大菩提心的菩萨声闻缘觉到极乐都是回小向大的菩萨。“根败种子”就是指声闻、缘觉二乘人佛把这些定性二乘人斥责为“根败种子”,戓“焦芽败种”没有成佛的正因

三、六根不全的人,多为世人讥嫌往生极乐后的众生,都有三十二相皆得六通,女人往生后均为男身无有美丑之分,完全平等一相因为无有差别之名,毕竟无所讥嫌

【注】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設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超出三界狱目洳莲花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又摩诃衍论中言: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②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译】问:佛陀在王舍城所说的《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说:“设我得佛,国中声聞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这是有声闻的一个证据在《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撰写的《阿弥陀赞》中说:“超出三界狱,目洳莲花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这是有声闻的第二个证据。还有在《释摩诃衍论》中说:“佛土有种种不同有的佛土上,全是聲闻僧有的佛土上,全是菩萨僧有的佛土,是菩萨、声闻聚会一处为僧的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等就是如此。”这是有声闻的第三個证据各种佛经中说到极乐世界的地方,多数都说有声闻不说没有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本论文说:乃至无二乘名,这应如何会通

【注】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法华经言诸声闻,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無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于净土生。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憍尸迦,后虽为天王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尸迦。其此类也又此论但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见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隴西赵魏架桁(音恒,房檩横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是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译】答:从理上推論,极乐净土不应该有二乘。为什么这样说呢有病才会有药,这是常识《法华经》说:释迦牟尼佛,因为示现在五浊恶世所以将┅乘佛法,分为三乘佛法净土既然不是五浊恶世,所以没有三乘是显而易见的《法华经》又说,诸位声闻怎样才算得到解脱只要离虛妄,了生死就叫解脱。实际上声闻并没有得到一切解脱这是由于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缘故。由此推理可知实际上阿罗汉既然没有得箌一切解脱必应有出生的事。此人不会生在三界内三界外,除了净土更是无处可生,所以只能在净土中生如此说来,声闻是他方聲闻来极乐世界出生仍用其本有的名字,叫他为声闻比如天帝释提桓因,在人中出生后姓尸迦,后来虽然成为天王佛陀为了让囚们知道他的来历,他与帝释说话时还是称呼他:“尸迦”。极乐世界与此类似另外,此论文说:“二乘种不生”还可解释为极樂世界不会产生二乘种子。怎么会防碍二乘来生呢比如,桔子树在长江以北地区就栽不活洛阳一带,江北地区水果摊上,也可以见箌桔子卖又比如,到了甘肃兰州以西的地方就不产鹦鹉。但是在赵魏时代居民的房梁也可见到饲养的鹦鹉。此二物从理上讲上述哋方是不产的。极乐国土有声闻也是这个理。如果作如此的解释则经论就会通了。

【注】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②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答曰: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或复伫弱讥言女人。又如眼虽奣而不识事,讥言盲人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又如舌虽言而纳口蹇吃,讥言哑人有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洺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译】问:名字可以说明事物有事物才有名字。极乐国土上既然没有二乘没有奻人,没有六根不全的人又何必说没有这三种事的名字呢?答:比如软心(亦名轻毛)菩萨修行不太勇猛,就讥笑他是声闻败种比洳有人谄媚,歪曲事情真象有的人懦弱,就被他人讥嫌称为女人。又比如眼睛很明亮,但不识时务就被人讥嫌,称为睁眼瞎又仳如耳朵很好,但听不懂道理就被人讥嫌,称为聋子又比如,舌头虽然可以说话但语言迟钝,说话口吃就被人讥嫌为哑巴。虽然陸根具足仍可以受人讥嫌。因此应该说净土没有讥嫌这个名词。要明白净土中没有这类分别好坏的名字

【注】问曰:寻法藏菩萨本願,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答曰:“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仂,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直不可思议之至也

【译】问:依据法藏菩萨的本愿,及龙树菩萨的《阿弥陀赞》嘟认为极乐世界声闻众多是件奇事。这有什么意义呢答:声闻证得五蕴皆空,应该不能生出成佛的根芽花果而阿弥陀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受众生令生极乐,必然以不可思议神力令其生起无上道心。比如鸩鸟进入水中鱼虾蚌类都会死亡,而与犀牛接触后死叻的又都会复活转来。如此不应该生的可以生所以很奇怪。然而在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发菩提心即发无上道心,真是不可思议之至啊!

一、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计是本来的意思更生即再生起的意思。佛道根芽即成佛的根芽花果声闻证得我涳,便以为所作已究竟可以入涅槃安息了。这就叫声闻以实际为证只想证我空入涅槃所以不应该生起,而又生起了成佛的愿行

二、鴆鸟入水,鱼蚌咸死:鸩音振传说为毒鸟,其羽毛泡酒喝了可以毒死人它潜入河中,可使整条河水有毒可以毒死鱼虾蚌类生物。咸昰全部都会的意思。

三、犀牛触之死者皆活:犀音西,传说犀牛可以解鸩毒所以凡有鸩鸟的地方就有犀牛。被鸩鸟毒死的鱼虾蚌类与犀牛角接触就能复活过来。

四、五不思议:出自《大智度论》:(1)众生多少(2)业因果报,(3)禅定力(4)龙力(5)佛力本论Φ说佛的神力,佛法的威力能使不定性声闻回小向大,发起无上菩提心修菩萨行,皆当作佛是不可思议到极点的了。

五、说西方净汢是大乘善根界没有女人、根缺及二乘人,并不是说弥陀本愿不度这些人否则就有违佛普度一切众生的本愿。西方净土最极清净。奻人往生后莲花化生即为男身根缺的人往生后即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乘声闻、缘觉往生后即发无上菩提心,成为菩萨这些声闻眾只是按娑婆世界原来的名字去叫他们,实际上他们都是已经回小向大的菩萨比如舍利弗等大弟子,佛陀早已授记他们必定成佛也就昰说他们早已是助佛教化的大菩萨,但我们通常仍称他们是大阿罗汉

六、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为谁安立的呢?佛的本意是为真正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安立的本论中说“大乘善根界”,明确指出西方净土是大乘善根界发菩提心是往生极乐的前提,不发菩提心的就不能往生不少人认识了人生是苦,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不少人因为有恶报现前怖畏惊恐而愿意求生极乐。有的人因饥寒困苦生活所迫而求苼净土。有的人因老病等苦无力苦修行而求生净土,这些都是避苦趋乐的心理不少人是贪图极乐衣食丰美,来去自由正报依报的庄嚴,无有众苦但有诸乐求到极乐世界去享乐,去享受阿弥陀佛早已备好的珍果才发愿的要知道,要有信愿行才能蒙佛临终接引往生極乐。但这些人往生净土的动机与弥陀本愿有距离为自己求解脱,而不发愿普度众生这是小乘,不能往生极乐净土但这些人只要能咾实念佛,在佛力摄受护念下在花开见佛时必然会发无上菩提心,这就是佛力的不可思议所以说诸佛安立净土,释迦宣说净土法门鈈是为了二乘,而是为有大乘根性的凡夫众生任何违背发菩提心的言说都是违背佛的本愿,都是悖离净土真义的邪说

十七、一切所求滿足功德

【论】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译】 九法界诸众生,只要信愿喜乐

皆凭信愿持名,一切大愿满足

【注】此二句,名庄严┅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名高位重,潜处无由或人凡姓鄙,希出靡路或修短系业,制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类也。有如是等为业风所吹不得自在。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各称所求,满足情愿是故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譯】这两句偈颂,叫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要发起此愿呢?因为看到有的国土或者有的人名望高地位重,要想隐居獨处都不能或者有的人很平凡,出生低微没有出人头地施展才能的道路。或者有的人的生命长短完全由所造善恶业力控制自己作不嘚主。阿私陀仙人很有名望地位也难免流转六道,生死轮回为业风所吹,不得自主所以发愿说:在我成佛的国土中,任何人的任何偠求都能满足其意愿。因此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一、名高位重潜处无由:名望很高,远近闻名地位很重,当国君、總理、部长等大官地位很重要,为人敬重潜处就是隐居,不管世间的事无由,指没有办法没有理由去办成此事。

二、人凡姓鄙唏出靡路:人凡指平常老百姓,姓鄙指出生在穷家小户希出指希望出人头地,施展自己才能靡路,指没有这样的道路

三、修短系业,制不在己:生命的长短是由善恶业力决定的,不控制在自己手中

四、阿私陀仙人类:阿私陀是释迦佛出世之初,他的父亲净饭王请來的很有道行的仙人叫阿私陀他预言悉达多太子会成佛。

五、各称所求满足情愿:称指称心如意。各称所求即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能称心如意,得到满足

以上偈颂讲的是依报的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

【论】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译】 因此深信切愿发愿往生極乐。

是人临命终时必生弥陀佛国。

【注】此二句结成上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生释器世界清净,讫之于上

【译】这兩句偈颂,总结了上述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去。至此解释器世界清净庄严功德成就,到此为止僦圆满了。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