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之家周年庆系列活动(三)“梦回故乡简谱”在健步值打到一定程度后,还会额外奖励抽奖机会吗?

/&&&&回忆童年,让我们的心灵返璞归真! 回归宁静的家园!(原创)
扫码分享到微信
回忆童年,让我们的心灵返璞归真! 回归宁静的家园!(原创)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不是处在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也不是处于1958年那令人胆战心惊的饥荒年月!我们的童年处在70年代向80年代过渡时期,改革开放的潮流刚刚开始,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比起我们父辈人的童年却是“人间天堂”。一年四季各个节日的风俗和生活面貌,以及父母制作的娱乐玩具和对我们无限的呵护与爱,足够我们这代人回味一生一世!无论我们处在朝气蓬勃的少年岁月,还是走到暮色沧桑的老年,我们依然怀念那并不富有但欢乐无比的童年!作者近照
我的家乡昌邑柳疃镇,隶属山东省潍坊,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渤海之滨,莱州湾畔,东与烟台,青岛毗邻。东南面被源源流长的潍河环绕,潍河,古称潍水,流经昌邑市柳疃镇,在昌邑市下营镇入渤海湾莱州湾,汇入大海,干流全长246公里,潍河总流域面积6376公里,是我们潍坊的母亲河!西面是有名的小龙河,河水清澈甘美,家乡是个四季分明,民风淳朴,物产富饶的地方。在这里,我度过了快乐无忧的金色童年。
潍河途经昌邑市的金家口大桥
潍河途经的各个河床匣口
柳疃最初的标志
小龙河流经柳疃的地段
念故乡.梦回故乡只因那小龙河太长太长,勾起我思情万丈.只因那堤坝百鸟齐唱,就连梦中我也向往。我那地肥牛壮的好故乡啊!何年何月啊,才能重回你身旁,只因那母爱天下崇尚又因那乡思情难以挥忘。我托那柔和的风,飘逸的雨,祝愿故乡早日富强!故乡啊!让我难忘的是那杨柳成行,令我牵魂的是那浓郁的槐香,使我迷恋的是田间路旁的彩蝶飞逐.野花芬芳,促我心醉的是那丰收景象。故乡啊!如今,我带着父兄的希望,远离了故乡的怀抱。雨夜里梦更香,此时,我仿佛回到了故乡的身旁,倾听母亲那心跳奏出和谐的音响。故乡的一切.一切……又怎能不牵动我的衷肠?我的故乡啊,好故乡,我虽然远离了你但仍不忘在梦里回故乡!!!哪里有母亲,哪里即故乡!
当年小龙河清水幽幽
柳疃的建筑公司大门
柳疃镇派出所原址
家乡的最大棉纺织城
——————柳疃丝绸————
昌邑柳疃丝绸历史悠久,至清朝嘉庆年间已形成较成熟的养蚕、制丝、织绸一条龙工艺。清政府于1902年在柳疃领先设立了邮政局,极大地推动了丝绸业的繁荣,并把昌邑丝绸成功推向江南和京城市场,成为“丝绸之乡”。如今的柳疃镇,村村纺机响,户户织绸忙,丝绸已经成了当地居民最主要的产业。一路走来的柳疃丝绸,已经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家乡回忆————
时光荏苒,抹不淡我年少的回忆!故乡的云,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路。风韵依旧,儿时的伙伴,来去匆匆,相聚也难!那河湾杨柳青青,年年岁岁,曾经野花芬芳的打谷场,记载着我们发小姐妹的快乐无忧的时光!
家乡河湾畔边的歪脖子老柳树,它承载了多少我们童年的记忆?!
童年时的打谷场风貌依旧,只是不见当年那欢乐美少年!
打谷场是我童年最喜欢的地方,老家房东近邻打谷场,春光里,野花芬芳,捧一本心饴的书,在绿茵草地里品读,暖阳沐浴中,真是好遐意,累了,捷几朵野花,放在额头,仰躺草地上,眼帘里满是白云蓝天,刹时身旷神怡!夏日里,各种蔬菜长势正旺。秋天里,心醉的是那丰收景象!冬阳里,这是孩子们欢乐场!跳皮筋,踢毽子,打陀螺,滚玻璃球,堆雪人,打雪仗。
那时乡间的路是泥土的,还没有水泥晒粮场五月临近麦收时,大人就忙着拾掇场院打谷场,先锄好地,再泼水,撒麦秸,用石头碌砫压场,这是小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破水声,碌砫滚动声,孩子的笑闹声,大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好一派农忙完美景象!压好场院,麦收农忙的日子如期而至。那打谷场上的粒粒饱满的小麦是我们生存的希望!
————身世的传说————
小时候的我象所有的孩子一样,总会缠着娘问我从那里来?娘说啊,你是从槡树墩底下挖来的再长大一点,便不再满意这个答案于是我再刨根问底,街坊邻居的老奶奶说啊你是嫩西县娘讨饭,把你扔这的。嫩那西县娘脚穿的鞋带钩,头上盘着纽,大门牙,红腮顶,那里吃大枣。对这个答案我深信不移有次娘训我,说:“再秧人,找嫩西县娘去吧”我真的拿上外衣,跑了出门,一口气跑了好几里地,大我五岁的哥追上我,“哥,你见过我的西县娘?”哥摇头,“西县在哪里?西县娘长啥样?”哥说不知道,凭奶奶说的那模样咋好找?不行,肚子饿咕咕叫,先回家吧进门娘说疯了一天了,快吃饭吧,看到满桌子饭菜,我歪着小脑袋讨价还价“娘,俺先吃饭,你要是待俺不好,俺还去找俺西县娘”娘亲乐了,说傻孩子,快吃饭吧,别凉了。吃饱哈足后,觉得还是亲娘好,于是寻找西县娘的念想再次搁浅!带这个疑虑的传说我渐渐长大。哈哈,后来上学后,才知道西县娘的地方那是盛产大枣的乐陵广饶————————全家福——————
父亲弟兄五个,排行老三,除四叔在家务农,全部参军,父亲戎马半生,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过大上海,北平(北京)战役,全国解放后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战功赫赫,伤痕累累。二大爷光荣牺牲朝鲜战场,殉年二十一岁。尸骨无存。我的父辈是光荣的军人之家,我为之自豪骄傲!父亲复员后,带着满身的枪伤与病痛,回乡默默无闻的务农,除上级每年发给的几百元伤残金外,父亲没有向政府部门多要一分钱,在他身患绝症住院期间,我们姐弟负债累累,父亲仍然没有向上级领导部门申请任何补助,凭着勤劳吃苦的精神,养育着我们姐弟四人。看到和父亲有着一样战功的复员军人,他们的子女接班就业,上学都有好的去处,我们也曾为父亲鸣不平,父亲总会教育我们,不要去麻烦政府,比我们难的大有人在,我们有双手能劳动足够。这就是我崇敬的父亲,把自己毕生热血与青春贡献给共和国,而不图回报的父亲!父亲一直用他的言行影响着我们,我们将受益终生!父亲教育我们做个不贪不嫉的好人大姐工作后,有一年厂里的会计多算了300多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数目是工人近半年的工资,当大姐把多算的钱归还时,已是满头大汗的会计激动的放声大哭。有一次,商贩来卖化肥,少要了一百块,哥哥骑车追上,归还他们时,商贩拉着哥的手,连声道谢,说当今社会这么正直诚信的好人不多见了……小小年纪,我也受他们的耳闻目染,有次大队厂里倒垃圾,我们小孩子去捡丝线赚钱,无意中捡到一组扳手,当我把它们交还车间主任时,他翘起大拇指,赞叹道“老徐哥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父亲用他的行为,赢得村民邻里敬重与爱戴!那年,父亲得了重病,要去省城看病,那时交通工具不方便,村里的车也是廖廖无几,村支书得知后把唯一的轿车让给父亲,司机师傅有点犹豫“支书,您今天不是得去县里开会吗?怎么……”村支书大手一挥说“尽管和老徐哥去,耽误不得,通知大头车司机,拉我去开会”。父亲戎马生涯,身上的伤痕累累,从没有惧怕,当年在支援朝鲜战争中负伤时,由于资金短缺,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生取伤处的弹片,坚强的父亲硬是咬紧牙关,没有喊一声疼痛。换他自己的话说,无数战斗没有打垮我,却让疾病限制了。父亲是胃癌晚期,这病也和他当年饥不择食的军旅生活有关系,当时我们国家太困难了,在朝鲜战争那冰天雪地里,每顿饭只有一个蒸土豆,冷了猛喝辣椒汤来御寒……,这就是我们当年钢铁般的军人,为共和国与人民打天下的坚强不屈,生死度外的最可爱可敬的军人。父亲病到了最后,“杜冷丁”麻药再也不起作用了,父亲最后的时日,是在无尽的疼痛中度过的,父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留恋,忍受着巨痛,还是要出门看看他曾经劳动过的土地,他种植的各种树木,他打理的菜园,看看他的乡亲……,记得我一手抱着未满周岁的女儿,一手搀着父亲,父亲原来近一米八的高大身躯此时竟瘦弱的撄撄一握,我的泪水簌簌而落。听邻居家嫂嫂说父亲最放心不下的是我,当时我在婆家的地位很被动,正处在人生最低谷的时期。虽然不舍的父亲离开,但分别的那天还是来临了,由于挂牵我,这个不让他省心的爱女,父亲那双眼始终没能瞑目,我热泪长流,走到父亲的棂床前,用颤抖的手,慢慢放在父亲的额头,为他合好双眼,默念“亲爱的爸爸,你放心去吧,去那天国里,没有战争与病痛的地方,我会好好的生活!”父亲一路走好!这一刻我终于读懂了父亲,他生前对我的“严”,就是大爱,是送我的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父亲故去时,村里的德高望重领导都来为他送行,街坊邻居涌满了院落与小巷!我敬爱的父亲,您用善行为我们铺路,播下诚信的种子!!!—————父亲荣获的部分军功章————
戎马生涯的父亲。这幀照片是父亲抗美援朝战斗中负伤后,回国在医院疗伤留影
一身书卷气质娴淑的母亲。上过六年公立学校的母亲,在她们那个年代,虽不是大家闺秀,也算是小家碧玉了。————女儿笔下的姥姥——我的母亲————黑色的七月,我和蔼可亲的姥姥走完了她一生的路,姥姥经历过贫穷饥饿,也坚强的走过那特殊的历史年代。姥姥对我的爱和教诲时时不曾忘怀。我小时候,妈妈工作忙,我是在姥姥怀中呵护长大的,听妈妈说在我八个月大时,姥姥生一种叫“缠腰龙”的病很痛苦,常人难以忍受,坚强的姥姥为了不耽误妈妈上班,不肯打针,只涂药服药,抱着淘气的我熬过好多天。姥姥好学上进,年轻的时候上过公立学校(那时刚刚费除私塾),那时是繁体字,星期天我去姥姥家,便跟我学习识字,以后姥姥读书看报,迎刃有余,在七八十岁的老人当中成了先生呢!姥姥是个乐善好施的人。每次遇到无家可归和病残人讨东西时,姥姥总会给他们钱和食物。村里无论老少遇上病灾,姥姥总会带上营养品,前去探望。金秋时节,院中的老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姥姥摘下来,总会给邻居们送些去。姥姥教育我要做个朴素本分的人,有次妈妈给我买衣服,我看不是我喜欢的那种,嘴巴噘得老高,姥姥给我讲雷锋叔叔缝补多次的袜子,和周恩来爷爷打补钉的睡衣……,如今我成了不再挑剔的好孩子。姥姥正直善良影响着她的几代人,我的姨妈,舅舅,妈妈都得宜于姥姥的言传身教,他们的善行得到村人的认可与尊敬,是个很有威信的家庭。有一天,不知道谁家的小花狗跑进姥姥家的院子里,我抱着爱不释手,想留下来,不想姥姥的脸变得严肃起来,说“孩子,失掉小狗的主人多么着急呀,应该给人送回去,孩子,要知道,小时候贪针,大了贪金,这品行是要不得的,你是姥姥的好孩子,一定要听姥姥的”于是姥姥带着我,顾不上做晚饭,挨家寻问失主。当把小狗送还主人时,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的余辉洒在姥姥瘦小的身影上,我忽然觉得姥姥好高大啊!姥姥言传身教却实影响着我,,使我受益终生!姥姥在思想与行为上是我的第一启蒙老师,感谢姥姥的教诲。姥姥故于心肌梗塞,做为她最疼爱的外孙女,我没能在她身边守望一眼,我是多么的悲伤与遗憾!奔向姥姥的灵柩,她安祥的躺着,脸上看不出任何痛苦,我嚎啕大哭,眼泪川流不熄。姥姥生前受人爱戴与尊敬,来为她送行的人挤满了院落和街道。姥姥——你一路走好!你并不孤单,我会在梦里与你相见。哭累了,才知道多少泪水与不舍也换不回姥姥在世了。我坚信,姥姥一定在天国里注视着我,我会秉承姥姥的爱之心,善之行,笑走自己的人生路!
致最慈爱的姥姥祭文
你的外孙女
——————亲亲姐妹情——————感恩父母给与我们生命,感谢双亲赐与我兄弟姐妹,俗话说得好“长兄如父,阿姐比母”我是家中姐妹的老幺,最幸福的是有俩位姐姐,今天看到曾经美丽如花的姐已满头华发,过去的岁月又在脑海浮现大姐巧手慧心,我从小就穿姐做的衣裤,红棉布上衣,绿格子线尼兜兜裤,打扮的我像小天使,永远记得春节姐姐们买的红绸缎绿沙巾,为我扎抓健发辫,像电影里的哪吒的发型我在姐姐们的呵护下长大,出嫁时姐姐做好被褥嫁裳,我有了女儿又是姐为她做针线!……在我成家最难的时候,是姐接济了我,在我人生低谷,是姐拉了我一把在我遭遇车祸,又是姐给了我温暖!姐姐一直如母亲一样为弟弟妹妹操劳!愿时光慢些走,让姐再留芳华!愿福泽阿姐,身体健康!姐的情意,今生怎报答?岁月轮回,如有来生,我们还做姐妹!
下图中间笑的最灿烂的木牙婆就是我,那是1977年初夏六岁的我随大姐二姐去昌邑像馆照的,当时姐用仅剩的钱买了六个包子,我吃了仨,姐姐们却饿着肚子,这就是疼我的亲亲的姐
大我五岁的哥,已开始彰显帅哥的气魄
  ——————我的名片————3月18据说是补天女神女娲的诞辰日 46年前,伴着漫园盛开的桃花,雨过天晴,碧空中挂着一道七色长虹,在这美好的意境里,娘亲~~这个我红尘中的大菩萨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上。那时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我们有父母兄弟姐妹们的亲情呵护,虽苦也甜!父母在,成长地~~是家乡!父母逝,此处是故乡!最亲家乡人最甜故乡水难忘家乡一草一木,野花芬芳的田间小路四季牵着我们的手,走过了快快乐乐的童年!与生俱来,我一生忠爱桃花,一直以来,在苦苦寻找我生命中的世外桃园我用尽半生,终于明白好的景致就在身边,不必舍近求远!也终于明白——“心境如春光,何处不是世外桃源”?!
(芳华20岁桃林留影)
姐姐的美女伙伴
家乡当年最帅的军人
那个时代少女心中的青春偶像!
  ﹌﹌﹌﹌﹌﹌﹌﹌﹌﹌﹌﹌﹌﹌﹌﹌﹌﹌
童年四季冬天的记忆小时候的冬天特冷,不过对于贪玩快乐的我们,大自然的任何馈赠都是财富!我们自制作的娱乐玩具多姿多彩!女孩儿的最爱,跳皮筋
玻璃球,玩过没有?
男孩子最牛气的技术含量的娱乐,打陀螺。
女孩的专利踢毽子
男孩子都向往拥有的自制皮筋手枪,威力不可小瞧!
男孩另一最爱,弹弓,你不会陌生吧?
小学,课间我们动手叠制的纸飞机?,你是否还记忆犹新?
童年的我们那时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我们快乐,纯真,时代造就了我们特强的动手能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一路伴我们成长!我们最喜欢寒冬大雪过后,男孩子们制作的雪橇给我们增添了不少乐趣;女孩子也堆起了雪人,偶尔打打雪仗,贪玩的我们忘记了归家。………………………………………………………………………………象所有的孩子一样,冬至临近了,我们也扳着手指头细数日期,盼望着春节快快来到!那个时代,童年的我们刚刚走出吃糠咽菜的年月,生活并不好,每天吃的是地瓜玉米饼子。只有过年的时候能吃上几锅白馍和饺子,精打细算的母亲总会平时省下来,春节变着花样做各种面食来满足平时油水不足的我们。于是,从一入冬至月门,就忙了家庭主妇们。这可是极其繁琐的体力劳动。最初家乡大那台大石磨排上了用场,它功不可没。后来有了用电的铁磨,省不少气力。过了腊八节,母亲们就得动手蒸制面食了,有金灿灿的黄米糕,玲珑剔透的甜豆包,白胖滚圆的馍馍。最喜欢和母亲用木制的桛板模子做出的面制品,有金鱼,莲蓬子,石榴,仙桃……还有刀割的莲花卷子,特盼望着出锅的那一时刻,小孩子的我们等着母亲把热气腾腾的面食捡出,放在秫秸茷子上,我们用麦秸秆蘸上红颜水,给面食点上红点,寓意日子红红火火,当然解馋的是刚出锅的白馍,那时想啊,什么时候能顿顿吃上大白馍呀!后来生活好了,愿望实现了,但怎么也品不出当年的味道了!也许因为童年时候有娘亲在,家在,温馨气息不同的缘故吧!……………………………………………………………………
当年辗谷物的大石辗子 (图片由龙池镇龙东村民俗馆提供)
磨谷物的石磨(图片由昌邑市绿博园民俗馆提供)
鱼卡子面食
腊八节,熬制的香甜腊八粥,是小时候的温馨回忆
临近春节,惠心巧手的姐姐们动手剪制的窗花,在那时成为妆扮农家小屋一道靓丽的风景!
腊月二十三,小年来到了,供上灶王爷,吃着糖瓜,离春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糖瓜,我们都吃过吧?
初夕上午,家里的男丁挂好家堂,带上香纸,去祖坟祭奠故去先人,寓意请祖宗们回家过年,每次这个时候是最神圣隆重的场合,我们女孩子是没资格去的,只有家里的男丁享有,以示庄重!
家堂水彩画
找个空闲,遇见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打好浆糊,大人孩子齐伤上阵,动手贴春联了,想着每年的这个时候,父亲总让我和哥哥看看哪是上联,下联,也是我们学有所用的时候吧。这是年前的最后的劳动了吧,除夕包好饺子。就等着年初一放鞭炮过春节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爆竹辞旧岁”,每年这个时候是最期望的日子,炕头上摆着母亲入冬来给缝制好的新衣裤,新鞋袜;姐姐买的扎发辫的红绸子,绿沙巾,父亲给的零花钱。这一刻,我感到是最富有最幸福的孩子!
那时的水饺是亲情浓浓的年夜饭!
鞭炮,滴答筋是男孩的专利!
年初一随娘亲给长辈们拜年啦!最喜欢去当年娶新媳妇儿的家里,嘴甜一点,就得到新娘子带来婆家的礼物——馓子,在那个年代,可是无上的美味!年初二,空旷的打谷场上可就热闹了,跑高跷的,滑旱船的,耍龙灯的,大人的贺彩声,孩子们的笑闹声,震耳的锣鼓声,真可谓人声鼎沸!声声入耳!好一派热闹开心的娱乐场景!初三落好家堂,妥当保存,来年春节再用。
油炸的甜脆的馓子
不觉到了十五圆宵节,吃完水饺,后来汤圆上了北方人餐桌,年在大人的忙碌和我们的不舍中渐渐远去了,年总算是过完了。
  …………………………………………………………………………
春天的记忆暖暖的春风近了,沉睡的大地孕育了一冬后,开始奉献给万物生灵。隆隆的春雷过后,濛濛的春,细细而又缠绵,雨水所到之处,全是亮晶晶的一片,天空灰蒙蒙的,被丝丝万缕细雨笼罩着,牵引着,象给这初春的大地披上了一层轻纱,轻纱掩盖下的一切都是清新的,那野草,野菜,麦苗才是萌芽的淡绿,加之被这清清的雨水所沐浴,那种翠绿简直就象滴下来一样。乡村路旁的垂柳,细长而又绵软,一枝枝很潇洒、有次序的垂下来,长的亲吻着久别的大地;短的则在微风中伸展手臂,仿佛在招唤人们都走出温暖的小屋,来尽情观赏这春的美景。最可爱的是柳条上的柳絮花,这时才是淡黄色,就象个个槡葚果,很有次序的坠在枝条上。调皮的我伸手想去采摘它们,却没有采到,只好拽下一枝柳条,上面的雨水顺势滑下来,滴到我扬起的笑脸上,淌到我的脖颈上,顿觉一种清新的感觉袭上心头,深深吸一口夹杂着野花蕴香与泥土味混合的空气,儿时的我们感到陶醉在这春的宠赐当中了,更多的是把自己融进了春天的气息里,使我们感觉到春天确确实实在我们的怀抱里。春天真的来了,它永远属于勤劳的人类,这时大人们开始农耕劳作,孩子们也开启他们的娱乐与生活。经过春雨的滋润,柳条是那么柔软,孩子们用小刀取下几枝柳条,做出大大小小的柳哨短笛,迎着融融的春风,悠扬的地柳笛声阵阵传来,得意的笑容象那潭春水的绿波,在我们脸上荡漾!
自制的柳哨
几度春风的吹拂,几场春雨的滋润,麦苗开始生长,那野草,野菜也争先恐后的破土而出。在那贫困的年代,我们的父辈人靠它们渡过了一个个青黄不接的春天。我们的童年,虽然刚刚走出吃糠咽菜的年月,生活并不好,每天吃的是地瓜,玉米饼子,高粱窝窝头。那时也受娘亲的感染,竟在五六岁就挎起了小竹篮,奔波在沟渠边,田野里,采摘那生命力极强的野菜,回家经过母亲的精心烹制,也是无上的美味,傍晚和小伙伴们走向大自然的原野时,我们的心情是多么的舒畅。与夕阳西下,在村口翘首观望我们满载而归的父母,勾成一幅温馨完美的画图!…………………………………………………………………………
我们吃过的苦菜
几十年来,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不觉已是暮暮中年,但我们仍不忘在春天里去采摘各种野菜,那种心境甜美,欢畅,并赋予一种特殊的感情!!!
美味佳肴的荠菜
黄眼蟹,这种生活在渤海湾的河海交界处的小生灵。我们俗称嘟噜子,是穴居的蛰伏类动物,每年立冬前就进窟休眠,到了第二年春节后,开始出来觅食,在海滩一望无际的芦苇丛里四处横行。嘟噜子非常机灵,白天,在洞穴附近,四处悠闲地觅食,安静地享受着温暖的“日光浴”。只要你一靠近沙滩,就会刷刷飞快地钻进洞穴中,倏忽消失在泥沙里,转瞬间整个沙滩上只留下无数小窟窿。捉嘟噜子的方法,就是夜间用灯光照,奇怪的是,出窝的嘟噜子,见了灯光便一动不动,即使惊动了,也寻不着洞口,这时准会被拿个正着。小时候,我们常常结伴去离家三里开外的潍河,从姜家寨或郭家车道村入口,那时河水丰盈,嘟噜子喜欢生活在淡水与海水的混合地带,潍河的南面由峡山水库放淡水,北部汇入大海,由上潮的海水与南水北调的淡水给嘟噜子制造了适宜的生活条件,当然,最正宗的盛产嘟噜子的地方是家乡北部的下营镇的水域一带。白天去时,远远的看到嘟噜子在懒洋洋的晒着太阳,等你走近了,它们极迅速的躲进窝里,哈哈——那小样儿,能躲了我们?于是我们也有办法,用手掌在窝上边猛拍一气,嘟噜子就会乖乖的出窝束手就擒。一会功夫,我们就能逮大半小桶。在松软的沙滩地上打闹疯够了,把战利品拎回家,母亲把嘟噜子洗净,放入瓷瓶或瓦罐,撒好盐,封好口进行腌制,等一段时间,打开容器一股海鲜味瞬间充满嗅觉,迫不及待取出,揭开嘟噜子盖,那黑黄相间的膏黄让人垂涎欲滴,赶紧送入口中,那鲜香的海味无可比拟!
黄西菜,是来自大海的馈赠。
在那片野草都不愿意安家、荆棘都不屑于落户的盐碱地上,也只有这种菜,一年一年的,将那原本荒凉寂寞的滩涂渲染的生机勃勃、装扮的热热闹闹。黄西菜还有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唤做龙须菜。说到这儿,还真有一段典故呢。
相传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东巡,封泰山、祭孔庙、然后便微服私访来到了昌邑,目的是想了解北海潮情。未曾想,天公不作美,乾隆帝经过青乡时,与随从走散,且遭遇滂沱大雨!把个真龙天子淋做落汤鸡一般!又饥又渴又冷又累的乾隆帝便敲开了一户农家的大门。淳朴善良的老乡非常热情的招待了这位虽然有些落魄但器宇不凡的客人。热汤热水热炕头,还有热腾腾的黄西菜包子……
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乾隆帝回京后对这个黄西菜包子是回味无穷、念念不忘,并给黄西菜赐名:龙须菜!
听父辈人讲,1958年那个饥荒的年代,他们就是依靠渤海湾这北大洼的黄西菜度过了一个个青黄不接的春天,冬天实在没有可吃的了,大家去咱们的北洼把黄西菜种子撸来充饥,它也算救了故乡一方土地人民的性命,这野菜也赋予了我们农民百姓对它的特殊感情!成年后的我们,生活好了,仍不忘呼朋引伴,去采摘黄西菜,只是为了它美味吗?不为别的,只为怀旧,就象故友!
地黄(甜酒棵)
龙葵小时候河湾畔,菜园旁,田野里都不乏它的身影,这也是童年我喜欢采摘的野果
牵牛花早起的清晨,农家小院的篱笆墙上绕满了红蓝相间的牵牛花
茅根草的种子,幼嫩时可食用,这是我们儿时的最爱,初春与小伙伴们去沟渠边采摘,那心情无上的甜美!
马泡,我们也称为小香瓜,童年时和小伙伴们挖猪草,常常采摘到,香甜可口!
童年时候喜欢的小昆虫——七星瓢虫
不知道它的学名,我们家乡人称它是:大刀柳花
在家乡的湾畔,每年初春,是“大刀柳花”妆扮了孩童的世界,我们把它们做成花环,戴在颈上或头上,甚是漂亮,有时折几支回家用罐头瓶蓄水养着,给我们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感谢家乡人,还保留种植了它。今春清明前归家,看到农家小园外开的正欢的它们,于是驻足留影,邻人戏笑“看,咱那三丫,真是个花痴”……
不觉已到二月天,“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家庭主妇们要把发酵丝好了一冬的黄豆,制作成豆酱,据说是——这天下好的豆酱最入味。我们小孩子最盼望着,娘亲炒制的甜豆,脆地瓜干,那时黄豆产量低,是紧缺的农产品,精打细算的娘总会省出点来,一饱我们的口福。炒好放在衣兜里,和小伙伴们互相品味着,成为当时炫耀的资本。
小时候,刚开春,最过瘾的莫过于喝蛤蜊汤。家乡老人们常念叨:“有钱人家银鱼爬虾,无钱人家菠菜噶喇(蛤蜊)”我们的父辈人也去过北海(我们都称渤海湾为北海)采挖过,平时只有柳疃集,母亲买回几斤,熬制成汤,让我们一饱口福。要想哈蛤蜊汤,是极其繁琐细致的活儿。用水洗净,放大铁锅里,添水大火烧开,捞入盆中,等稍凉后,把肉剔好,放在笊篱了,放在水浮上,用炊帚一圈一圈的旋啊,旋啊,这道工序不能偷懒,否则洗出的蛤蜊肉牙碜,无法入口。肉洗好后加上少量面粉,打上鸡蛋,绞匀用热油剪好待用,烧好剩下的蛤蜊水,开锅时勾好面芡,倒上蛤蜊肉,淋入蛋液,撒上切好细碎韭菜末,俗称青头。鲜香的蛤蜊汤就大功告成了!小时候特喜欢,母亲揭锅时,那汤的锅巴,虽是薄薄的一层,吃在嘴里,觉得世间再无可堪比的美味了!难忘的是全家热热闹闹围在灶台边,每人捧一碗蛤蜊汤,大人们松散一下劳累的身骨,孩子们也诉说着一天的见闻,在这温馨的场景里,农家一天的生活完美收场。多年以来一直怀念,在人生记忆里,这将是我永恒的宝贵财富!
阳春三月,伴随着漫园胜开的桃花,在贵如油的春雨笼罩与牵引下,姗姗来迟。 我衷爱三月,不止它温暖美丽,它是我的生辰月。1971年,也是这漫园桃花,在雨后的上午,娘亲—— 这个我红尘中的大菩萨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上,婶娘看到雨后天空中的七色长虹,慈爱的说三丫好福气,天有瑞像,于是我便有了个漂亮的名字。我在亲人的疼爱中成长,如今家里的老人都已仙逝!又到清明日。我怀念他们依旧!那时生活贫苦,填饱肚子是大事,最让我永记是我亲亲的婶娘,她家里好几个孩子,当时都是青年,正是吃饭的年龄,每每过节,婶娘总给我留一份,仲秋节的一块月饼,寒食节的一枚鸡蛋;平常日子里的一块熟地瓜、一坨窝窝头,寒冬里的一碗热玉米粥,都承载了婶娘的的分分爱心,浓浓亲情!伴随着父母,婶娘的祝福与供养我长大成人,后来婶娘重病在身,我每次都带上她喜欢吃的水果,老人家甚是感动,难道不应该吗?亲亲的婶娘?如今你的孩儿已长大,理应让我来报答!如今你们都已故去,原来的家已人去楼空,亲人的家已成了一座座小小的坟茔,又到清明日,让我折几枝花环,献在你们墓前!!!
鸢飞情三月三春意盎然,父亲精心制的纸鸢飞上了蓝天。母亲手中捻放着那长长的丝线,放飞的是希望,我们就是那纸鸢,丝线的尽头呀!是父母热切的期盼!纸鸢啊!无论放飞的多高多远,那源头呀!总有父母的手紧紧的牵!如果我们厌倦了平凡的白云,空旷的蓝天再栖息在木制的放线架边那丝线的源头呀!有父母亲情的呼唤,那爱啊!永远,永远!!!外表 粗爽的父亲也有细腻的一面,他巧手惠智,我们儿时的所有玩具都出自父亲灵巧的双手。阳春三月,农忙空闲时父亲便手把手的教我们扎制风筝,先用细竹条扎成各种骨架,有蝴蝶,春燕,八卦,五角星,美女……,再用浆糊粘上剪好的各色彩纸或绸布,然后糊好扎紧风筝的尾信子,这是关键,尾信子长短轻重得有度,不然风筝飞不稳,最后扯好长长的尼龙线,固定在木制的放线架上,风筝就做好了。选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孩子们来到旷野里,放飞自制的风筝。“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就是当年我们放飞风筝的真实写照。当我们手中牵着长长的丝线,把风筝放飞上蓝天时,风筝——也同时载着我们儿时的梦想,飞向蓝天,飞向远方!不曾想到,十几年后,我们儿时普通的娱乐玩具,竟然飞出了国门,飞向了世界。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的4月1日被定为“国际风筝节”,1988年第五届潍坊风筝会又将我们的故乡定为“世界风筝都”我真没想到,我们儿时普通玩具——风筝,经过不断创新与发展,竟架起了国家与世界友谊的桥梁。风筝——你终于圆了我们儿时的梦想,我们这代人充满胸怀更多的是自豪与骄傲!(今年风筝节4月5日在我们美丽的滨海盛大举行,下组照片拍摄于滨海)
今春滨海风筝图片
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到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老家屋东面临湾,畔边勤劳的父亲种植了不少柳树和刺槐,每每到了槐花盛开的季节,那银白的花束,是人间的犹物,清幽的花香飘出了几里,引来了勤劳的小蜜蜂,爱美的花蝴蝶。槐花可以食用,母亲总会做成可口的饭菜。父亲在树下给我们吊好秋千,还有母亲织好的网网吊床,我们孩童躺在吊床上,悠闲的看着心仪的小人书,阳光透过树叶间隙的斑斓,在风动中摇拽生姿。荡起秋千,深深嗅闻着幽幽的花香,我们纯真的笑声划破这春的蓝蓝的天空……
和当年一样最简宜的秋千(图片由龙池镇龙东村提供)
  对于榆钱的喜爱,源于小时候的情结,在我老家,长在房前、屋后、河边、田野的不成林的榆树随处可见,“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这样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也就在这个季节了,这景象深植入脑海,终生难忘。?
清明过后,百花盛开时,榆树枝条开始泛青着绿,枝条上结满小小的苞蕾,在春风春雨的沐浴下,展开后就是清香淡雅的榆钱
嫩绿美味榆钱,你是否忘记过它
………………………………………………………………………………
夏天的回忆农村的麦黄时节,便是槡葚熟透的日期,儿时生产队里喂蚕吐丝,在沟渠边种植了不少槡树,这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小伙伴们三五成群,来采摘槡葚,那当年爬上树的感觉,至今难忘!吃着甜美的槡葚,聆听蚕宝宝细嚼槡叶的声音——“沙沙,沙沙……”,童年印记里,永远珍藏!
可爱的蚕宝宝
五月端午节,人们割好了艾叶,菖蒲,插在自家的门窗上,寓意去疾病,消灾之意。母亲们取来芦苇叶,包上红枣,白糯米,上锅蒸熟,做出甜香的粽子。女孩们早就盼望着娘亲用彩色丝绸、绒布、彩线,空心珠,经过复杂细致的手工劳动,精心缝制而成的荷包,里面装有中药,香料,干花瓣,佩带在身,以除蚊,蝎,蜈蚣,跳瘙等害虫。有的把平时做的虎头,笤帚,簸箕,辣椒,葫芦连成一串,挂在身上,象征虎镇百兽,鬼怪不敢侵身和扫除邪恶疾病。最简单的是用一颗槐树豆子做头部和眼睛,用碎花布缝制成的俗称“姑娘”别在衣扣上,以示我们女孩子将来惠心巧手,那时父母制作的娱乐玩具,令我们这代人回味一生一世。
儿时母亲为我们缝制的“姑娘”,寓意女孩儿惠心巧手!凭记忆做的,不如当年母亲做的好。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走在大街上,熙熙攘攘过往的车辆,多的让人目不接暇。偶尔眼前掠过三三两两的骑自行车的中学生,他们天真快乐脸庞又把我的思绪拉回了我们的童年时光。寒冬已过,春夏来临,我们褪去笨重的衣裤,开始了多姿快乐的生活。那时的自行车是村里为数不多交通工具,自然也很娇贵,等着家里的大人出门干活时,我们偷偷的带去打谷场。最初的自行车是“大轮”的,牌子我们也如数家珍,“大金鹿”、“凤凰”……,都是有大梁的(横梁)。农闲时,空旷的打谷场上,哥哥姐姐们好神气,他们骑自行车的样子我们好羡慕,那时生活条件差,小孩子多数没有太高的个头,骑车够不到车座,跨在大梁上,围绕着麦秸草垛一圈一圈的转,好风光啊!年纪小的我们只有跟在后面追赶,眼馋的份,跑累了,车技好一点的哥哥们就会邀我们在后座上,载上一程,那个高兴啊,无法言说,只记得风声呼呼从耳边掠过,四围的草垛向身后褪去,人影成为模糊的一线。那时我们想啥时候也像哥姐们一样,可惜年纪小,跨不上去车大梁,不过机灵的我们也有办法,哥哥姐姐们怕磕伤,在后座货架上用绳子牢牢绑好横向的短木棍,我学会在车大梁下骑行,竟也有模有样。那恬美的无邪童心,终生难忘!炎炎的夏日来临了,我们小孩子最盼望着那卖冰棍的叔叔,他们就是用这自行车,载着白色的木箱,走乡穿户,那木箱子里是我们的期望,打开盖着的棉被,几分钱可以买到的冰棍,还有一袋袋的冰块,小伙们坐在树荫下,每人一份,吃在嘴里甜美冰爽!这都成永远的过去,真的无法回归那童年的时光,只有深深烙印在记忆的心海里,此生难忘!
那时老人们的古语“耍笑的买卖,紧慎的庄稼”,确实应言,六月的天气,就象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晴空万里,刹时就会乌云密布。夏季打谷场上晒着粮,最怕这突变天气。当年大雨将要来临时,抢场的那个气氛真可谓惊心动魄!那时物质条件差,盖粮用的是麦秸秆打制的笧子(音衫子),盖粮的时候可是有技术含量的,一圈一圈松紧要有度,上层必须压住下层的笧子线,封顶时压紧顶口,笧子的坡度要适宜,粮食才会保险。真是行行出状元!下图是老式脱谷机,盖粮的笧子,扇粮用的簸萁。压场院用的碌砫。(感谢细心的大姐,如此完整的保存了笧子,提供了宝贵的图片)
老家座落在村东头,房屋近邻河湾,雨水丰盈的夏天,晚上伴随着清脆起伏的蛙声入眠。儿时的我们最喜欢青蛙的成长过程,在有水草的地方,漂浮着大片的青蛙籽,那是最初的幼虫,个个晶莹剔透,中间是黑色圆点,几天后,河湾里就有萌萌的小蝌蚪了,它们也渐渐的长出了小尾巴,在碧波里游来游去,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再后来,水草里,荷叶上,都有浅绿色的小青蛙蹦来跳去,甚是壮观,给初夏的湾塘增添了乐趣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夏至过后,我们便可以到河湾里游泳、捕鱼捉虾了。那时青壮年都在队里出勤挣工分,家里只剩下走不动的老人和年幼的孩童,因为那时学龄晚,我们五六七岁的孩子在白天便成了无人管辖的了,于是成天泡在河湾里,凫水,捕鱼虾,摸河蚌。也是在五六岁起,我便学会了游泳,别小看我是女孩子,什么立浮、卧浮、仰浮、扎猛、跳水样样精通,最拿手的是蛙泳,连当水兵的小伙子对我的泳技大加赞叹。令男孩子深浮众望的是我曾在河湾里救过年龄大我的儿童,因此在游泳时女孩子这边有我,几个调皮的男孩子就不敢闹事了。仰躺漂浮在碧绿的水上,河湾的小鱼在脚边和手指间轻轻滑过,痒酥酥的感觉!水平面上扇动着绿翅膀的蜻蜓飞来飞去,儿时的我们与这些小精灵相伴,永不孤单。河湾里鱼虾很多,我们用铁丝盘成圆圈,四周缝好尼龙网,用三条木棍固定,一端绑在一起,做好“鱼抄”拿一些吃剩的动物骨头,干粮饼子放在尼龙圈底,用长杆挑着“鱼抄”慢慢沉入水底,等水面上冒泡时,赶紧提起,于是活蹦乱跳的鱼虾就收获了,等回家,母亲们烹制一番,撒上香菜与葱末,一锅香喷喷无比鲜美的鱼虾汤就出炉了,来我们的家乡吧,这里最好的人间美味等着你!
青蛙和它的宝宝——小蝌蚪!
夏天的傍晚,大人们陆陆续续收工回家,吃罢晚饭,我们最喜欢跟着父母们到巷口胡同头,或河湾畔边乘凉,那时家里没有电风扇,我们用的是蒲扇取风纳凉;带上用蒲苇或麦秸秆制作的俗称“槁秸”(也叫铺秸)。大人们坐在“蒲团”上,摇着蒲扇,天南海北的扯谈着,松散一下劳累一天的筋骨,孩童们则在路边的草丛里扑捉蚱蜢,蟋蟀,土墙上的蜗牛。有的用手电筒照树上的蝉龟,蝉龟在晚上八九点钟会从土窝了慢腾腾的爬上树干,这时它们就会乖乖的束手就擒。雨后的傍晚是蝉龟出窝的最好时机,那小土窝有一小孔,用手轻轻拨开薄薄的一层土,就看到这小精灵,瞪着眼睛,使劲的爬啊爬,我们在它们的窝里插上根细木棍儿,一会光景,就爬上地面。家里备好瓷瓶,盛好盐水,等攒多了,用油炸了,或用来炒芥嘎嗒咸菜,瞬间就成了无与伦比的野味佳肴。扑捉蝉龟的童趣,成了我们一生不可泯灭的美好记忆!晚上玩累了,小孩子们躺在槁秸上,慈祥的母亲摇着蒲扇,为我们驱赶蚊虫,听着大人们讲着童话故事,我们渐渐入眠,沉沉睡去,那温馨甜美的场景,久久渗透入我们的心田,现在人到中年,我仍不忘梦里重温那有娘,有家的一幕。
下图大姐提供的蒲扇和槁秸。
故去的娘亲生前编制的蒲团。
下图是正在艰难蜕变的蝉龟。
蹦的极欢的蟋蟀。
正在进食的蜗牛。
………………………………………………………………………………
秋天的回忆儿时听着娘亲讲的“小红帽,白雪公主,灰姑娘”的童话,听着父亲的“勤劳的马兰花姑娘”神话和他当年的革命故事长大,父亲有他细腻的一面,老家小院子里,他亲手种了不少花草,虽然不是名贵,但在我的童年生活里增添了不少乐趣春天的迎春花,墙角的马兰花竟相开放夏天的美人蕉姹紫嫣红最喜欢父亲养的珊瑚珠,趁他不注意,和小伙伴们偷摘几粒秋天的地瓜花是父亲的最爱,我家的品种最全,有米黄,大红,艳紫,邻居有喜欢的,乐善好施的父亲总会慷慨增与。天井小院子里,父亲自己动手打制了石头桌凳,傍晚大家在花荫下,吃着母亲做的粗茶淡饭,家人们谈笑风生,那种温馨和美的场景深深植入我的脑海,永生难忘!老家的房屋两面临湾,勤劳的父亲开好不少荒地,修成了菜园,种植了各种蔬菜,丰富了我们一家六口人的餐桌,记忆中最深的是父亲种植的叫“地牯牛(地翠)和“菊芋(龟子姜)”的根茎植物,春末初夏时节开满了像极了“向日葵”小黄花和藕粉色序状花,甚是美丽壮观,秋天我们用铁锹挖出果实,炒或腌制,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也算庄户人家一冬的蔬菜美食了。它们的生命力也是极强的,只要你不铲尽杀绝,它们会年年岁岁向人们奉献果实,而且还成片的繁植。如今,父母已故去多年,每次归家,都会不由自主去那片土地上看看,那大片金黄粉紫交加的花海,向我们见证着它生命始终的存在,风飒飒吹来,摇摆的身姿,仿佛向亲人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马兰花和儿时的经典书籍)
菊芋(龟子姜)
地牯牛(地翠)
我们的异类朋友——忠良的狗小时候,邻居家的狗,猫生了小仔,我就会缠父母去要一个回来,加上鸡鸭,鹅猪兔,家里可真成了动物园。我儿时特别喜欢喂养小狗,喜欢它那种忠良的个性。大概我七岁那年,父亲从邻居家给哥哥要回一个小狗,,全身是绒绒的黑毛,俩眼上方各有一个清晰的大白圆点,于是给它取名叫“四眼”。因为哥哥还要上学,白天“四眼”成了我的“小尾巴”,跟随我左右,伴我打猪草,挖野菜;伴我在天黑去迎收工(那时的大人都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回家的父母……,后来“四眼”渐渐长大了,它的任务便是在家看门,院子里晒着粮食,鸡鸭来吃食时,“四眼”会把它们撵开,但不伤害它们一根毫毛,我家靠村头,庄稼地里的黄鼠狼常常蹿出来,偷吃家禽家畜,因此“四眼”在晚上又成了大家的警卫。有一天,“四眼”随我去队里的场院找干活的母亲,那时队里喂养着好多牲口,我刚转过墙角,快到场院门口时,突然,从牲口圈里窜出一头脱了缰绳受惊的大黄牛,牛“呣呣”地叫着,顶着那两只尖锐的牛角,低头向我撞来,我吓的忘记了跑,大哭起来,这时,“四眼”猛跳起来,狂叫着向惊牛冲过去,吓呆的我记不清“四眼”是怎样和黄牛博斗的。后来,大人们闻声赶来把牛牵走了,我这才发现“四眼”受了伤,前腿流着血,我把它抱回家,给它伤处涂上“紫药水”抹好“长药”,“四眼”在我们的细心呵护下慢慢好了,只是腿稍微有点瘸。有年春天,狗的传染病很多,那时牲畜很少打防疫针,村长受上级指示,村里的狗全部灭掉,我们怎舍得与我朝夕相处并且救过我的忠实伙伴——“四眼”,于是家人商量一气,决定把它送到昌邑的畜牧兽医站(那时的畜牧收容所)给它留一条性命活路,哥哥把它放进筐子的一刹那,我发现“四眼”同我们一样,眼神里满是盛满悲哀和恋恋不舍,哥哥跨上自行车,“四眼”在筐里一直瞅着我,直到我们相互看不到为止。不少时日过去了,哥去昌邑书店买书,“兽医站”离书店挺近,就在对面,哥哥不敢去看“四眼”害怕它回家遭杀身之祸。书买好后,哥骑自行车,头也不回就往家赶,在村头玩耍的我发现“四眼”紧跟在车后,我们抱住气喘吁吁的“四眼”不知道它是怎样偷跑出来的,又不敢相信这30多里的路程,它是怎样跟着跑回家的,“四眼”舔着我和哥哥的手和脸,那股亲热劲就像久别重逢老朋友,我们把它喂饱,喝足后,为了不让队里人杀了它,再次决定送它走,这时我再也忍不住大哭一场,“四眼”的眼了也莹满了泪水!此次别离后,“四眼”再也没有回来,我们再没见到它有一年,婶娘的老母狗下了三个仔,甚是可爱,我天天去看它们,婶娘答应等小狗出了月科就送我一只,不想老母狗在外面吃了带药的老鼠死了,撇下了仨个还在吃奶的狗仔,那时我们没有奶粉,牛奶,只能靠玉米糊糊喂养它们,没有奶瓶,我找来一瓷瓶,用旧钢笔里软橡皮胆洗净装在瓶口上,盛上玉米糊糊,三个没娘的小狗吃的津津有味,它们那么小,就失去了狗妈妈的呵护与温暖,我那幼小的心被深深蛰疼。大雪过后,更加天寒地冻,我曾要求婶娘把狗崽放屋里,那时五六口人住几间房子,是不能如愿的,后来它们冻死了,我和小伙伴们把它们埋葬了,伤心至及的我决定不在再喂养忠良灵性的狗了同时也告戒世人,善待异类动物,不要屠害生灵,它们也有情,也有家!!!
老梨树儿时的我甚是顽劣,常常跟着比我大的孩子偷吃生产队菜园里的黄瓜,西红柿……;庄稼地里的嫩黄豆,嫩玉米,关于这些事情的记忆不太清晰了,然而少时的一件事,我依然犹新,它时刻鞭策我以后一生怎样做个善良本分的人。那时我家邻居有位孤寡徐奶奶,老伴过世早,膝下又无子女,老人很是慈祥可亲。她家靠墙种了一颗梨树,亦是不少树龄了,那年临近仲秋,满树黄灿灿的大鸭梨飘荡着诱人的香气,我和小伙伴志晓,铁蛋,春生发现徐奶奶在拉着风箱做饭,于是商量一气,分头行动,志晓和春生一个在胡同头上“望风,”一个瞧着徐奶奶,这时,铁蛋在墙根下蹲下身,我踏在他肩上,然后慢慢挨墙站起来,就这样,我们搭着人梯向梨树靠近,眼看快伸手摘到大鸭梨了,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快跑,徐奶奶出来了”铁蛋抽身便跑,我一跟头跌下来,顾不上跌疼的屁股,爬起来跑掉了。这件事不知道怎的被严厉的父亲知晓了,调皮的我免不了挨打,这时,徐奶奶听到我的哭声,迈着包扎过的小脚,急匆匆的赶来了,她一把夺过父亲手中的笤帚疙瘩,一边说:“三丫他爹,不能怪孩子,这年头我们穷,又一年到头吃不上瓜果梨枣,孩子小,嘴馋是常事,”然后又扶起我,从怀中的大袄襟里摸出两个大鸭梨哄我“三丫,莫哭,这个给你,以后不要上墙头摘梨了,喀着咋办?奶奶给你梨吃就是”以后,每年梨熟的季节,奶奶不是喊我去吃,就是给我送些回家。同时我也与父亲有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吃梨可以,但得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帮着奶奶打猪草和挑水,那时6-7岁的年纪,育红班(现在称呼幼儿园)傍晚放学后,我一直履行我的承诺,于是父亲给特地制作了俩个小铁桶。我快乐着年年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几年过去了,又是收梨的季节到了,我到离家五六里的村子上小学了,一天放学回家,一进门发现母亲坐在炕沿上摸眼泪,我急了问“娘,你怎么哭啦?”母亲哽咽着说徐奶奶去世了,临终前还惦记着我,不忘让母亲把一罐子梨交给我,并一再嘱咐父亲不要动不动就打我了,棍棒之下,不一定会出好孩子,并让我好好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并把院子那颗梨树归我们家享用。我跑进徐奶奶的院子,屋里也空荡荡的,我搂着老梨树大哭,再也看不到奶奶拉着风箱做饭的身影了,再听不见奶奶喊我进屋吃梨的声音了。风飒飒的吹来,只有那老梨树枯黄的叶子仿佛在苍空中哀鸣!!!多年以后,我才得知,父母亲一直都在帮徐奶奶干活生计,只是为了教育我,好生活要自己努力劳动,靠自己双手去创造,不是偷机取巧!后来才知道奶奶那大水缸父亲挑的快满了,我放学就挑不多了,当时我是个六七岁的孩子,能干多少呢,其实外表严厉的父亲是蛮疼爱我的。只是年少的我不曾读懂!
秋风送爽,天气不再那么严热了,地里的农作物也开始成熟,那绿莹莹的蝈蝈也长大了,在草丛里叫得正欢,这是特机灵的昆虫,要想扑捉它们有点费劲,得用特制的工具,那时小,不记父亲怎样逮住的它们。只记得巧手父亲制作的各式蝈蝈笼,有用野草编制的;有用麦秸秆拧成的;有高粱秸杆劈了席条制作的,不管啥样的,父亲做的像极了工艺品。把逮来的蝈蝈放进去,挂在院子天井的果树上,凉爽的风吹来,树上的果子摇摆着,蝈蝈叫得正欢,在精制的笼子缝隙里,探出长长的触角,好一派田园风光图画!好怀念有父亲为我们制作的娱乐玩具的时光。金秋蝈蝈依然鸣唱,只是不见当年的能工巧匠!
地里大豆鼓起了嫩绿的豆角,玉米棒子也可入口了,还有那成片的地瓜,也是蓄果的时节了
孩童们期待已久的“烧肴”也迫在眉捷。小伙伴们相约,带着铁锹,火柴来到旷野里,选好沟渠,在沟崖上铲一土洞,埋上偷挖来的地瓜,用小刀切成薄片片。在紧连的下层,再挖一洞,放上嫩玉米,绿豆角,捡来柴草,点火“烧肴”,这时得长个眼色,由专门站岗放哨的,叫队长看到就麻烦了,他会扣家长的工分。经过烟熏火燎,烧好的玉米和嫩豆成了焦黑喷香的“肴”,大家吃的津津有味,再加把柴草,上层的地瓜也就烘熟了,那个甜香啊,如今再也品不出那儿时原汁原味的它。大家的脸也成了花黑花黑的,大家彼相取笑着,打闹着。那时的童真趣味啊,纯洁无暇!
十五的月亮仲秋佳节将近了,这是个生者团圆,怀念逝者的日子。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母亲,2016年阴历7月初八是她老人家故去10年记念日,愿母亲一路走好,往生极乐世界!!!母亲生在旧社会一个中农家庭,全国解放后上过六年公办学校,受过新式教育。在她们同龄人中算个先生了,老年以后读书看报迎刃有余。母亲外表秀美贤淑,内心慈善,每每的乐善好施,对我教育与影响极深!使我受益终生,并影响了几代人,我女儿是她老人家看大的,温顺优秀的女儿无不受母亲的言传身教!在此万分感谢母亲!!!母亲已逝多年,母爱的故事数不胜数,正值中秋佳节之即,也算忆苦思甜,写写我们生活艰苦的那段日子,那时的节日,虽苦,但有母亲,就有欢乐与幸福。“人有生死离别,月有月圆月缺,八月十五月亮格外的圆,格外的亮。孩子们好喜欢这仲佳节,那时我们大家的生活还挺困难,全家只买一斤月饼,水果也只不过是苹果和梨罢了,儿时的我们看到那斤用牛皮纸包了一层又一层的月饼,馋得只打转转,用鼻子闻了又闻,那样子象猫儿见了鱼,母亲会微笑着把我们撵开并说“别急,等会儿,圆了月再吃”。好不容易盼到那奶黄的圆月亮慢腾腾的冒出地平线,爬上树梢,跃上苍穹,母亲拿出香烛,往香炉里供上木香,然后摆上水果,最后才摆上那打开纸的月饼,用水代表酒洒在地上,敬拜了天地,祭奠了已逝故人,此称圆月。然后父亲才用刀把月饼切成平均的几份,分给早已嘴馋的我们,大家用手捏起这小块月饼,先放到鼻子边深深嗅着那月饼的浓香,然后再放在嘴边,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咀嚼着,细细品味着。记不清多少次,等深夜姐姐哥哥们睡了之后,母亲会轻轻揺醒我,偷偷地把她那一份月饼赛给我,母亲坐在炕沿边,慈爱的看着我三口两口地把月饼吃进肚,那情景深深印在我心灵的记忆里。那份浓浓的母爱我将一生难以忘怀。小时候我不止一次的问母亲“娘,十五的月儿总是圆的,为什么我们月饼总不会吃到圆圆的整个呢?”这时我会发现母亲和蔼的脸上会有丝丝无奈的愁云掠过。这时母亲总会柔声安慰我们:“孩子,十五的月亮总是圆的,月饼也总会圆的”。那时幼小不太懂母亲说这话的寓意,现在我们长大了,母亲也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月饼无论在外形,品种,色泽,用料也是层出不穷,终于我们吃上了好多整个的月饼。这时,我终于明白了母亲话的含义,那不止是先辈人对好生活的渴望,更多的是包含了每位母亲对孩子们人生路上深深而圣洁的祝福。母亲对我们的祝愿——那是她心中一轮奶黄的十五的圆月亮!!!
金秋丰收的季节到了,地里的玉米,大豆,地瓜拾掇妥当,菜园的白菜,各个品种的萝卜也待收获了。最喜欢胡萝卜,香甜可口,是那个年代的小孩子们的零食了。队里把这些蔬菜分到各家各户,父母把它们分类挑选好,我们也把带缨的胡萝卜捡出小个的,用细绳捆扎起来,扔上麦秸秆胚制的屋顶,过段时间,用长棍挑下,此时已晒成萝卜干,吃在嘴里,筋道甜美,是那个年代小孩子的零食了。家里的男丁在自家天井院子里开始挖制菜窖,有好几米深呢,浅了菜在冬天就会冻坏。窖顶用玉米秸培好,留一出口,挖上台阶,把挑选好的白菜,萝卜,地瓜分类放窖里,盖好土,这是家人一冬的蔬菜了,现吃现拿,入窖的萝卜,地瓜水分丝毫不减,而且脆生可口。那菜窖里蕴藏着我们家人一冬的希望!
金秋,地里的庄稼渐渐成熟,那黄粉相加的棉桃的花,也凋谢,成长为玲珑小巧的棉桃,经过秋霜的洗礼,欣喜的咧开嘴,吐出了雪白无暇的棉絮。那一望无际的田野,霎时被成片的银色妆扮。偷偷问问同龄人的你,是否吃过那幼嫩的棉桃吗?我可是装在衣兜了,曾经一饱口福!一直想着大人们忙不过来时,星期天,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小孩子收摘棉花的情景。腰上扎好娘给缝制的大布袋,每人管着俩畦,大家有说有笑,雪白的棉花在大家灵巧双手的劳动下,收入囊中,怕我们偷懒,或摘不干净,队长一直监工呢,当然队长也时不时的夸奖干的合格的小伙伴。当我们把一包包采摘好的棉絮集中在一起,看到像小山一样的棉堆时,我们自豪欣慰,因为能帮大人分担家务,挣取工分了。当然最喜欢队长奖励我们的东西,或铅笔,或本子……多年以后,一怀念那和小伙伴们在棉田里劳动的情景,温馨,甜美!同时也骄傲,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农民的本色,那对土地的热爱,根深蒂固!
深秋,地里的庄稼,菜园的各种蔬菜蕴存妥当。勤劳的家庭主妇也要腌制咸菜了。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做的蟹子辣椒酱,首先得预备蟹子汤,柳疃集上买几斤,当然最正宗最好的要数着去下营镇的港口运回来的蟹子,那时候全是天然无公害的食品。记得十多岁时随母亲,婶娘们去过,那里的蟹子味美鲜活,制作的酱水喷香浓烈。买回的蟹子放瓷坛里撒盐密封腌制,经过一段时间,蟹汤就“发”好了,辣椒酱好吃与否,蟹汤是关键。下一部选白长的大葱拨皮切成适中的小段,熟透的红辣椒剔籽剁碎,放了大盆里,倒上发香的蟹汤,用大勺搅均匀,备好鱼鳞坛子和小瓷缸,放入辣椒酱,封口发酵,当然也可以接着吃,我喜欢发好的辣椒酱,味重浓郁。吃剩下的的酱汤也不舍得浪费,精打细算的母亲做的面粉抹酱同样充盈着我们的味蕾。小时候,没有饼干糕点一类的零食,放学饿了的我们拿块玉米饼子,插上腌好的蟹钳;或地瓜干磨粉蒸制的窝窝头里,塞满红绿相间的辣椒酱,那个香啊,当年觉得世间再无如此喷香可口的饭菜了。那愉悦的情感久久难忘,深深渗透、植入一生的心海!
小时候最令我们翘首以待的是秋后剥好玉米粒的时日,当胡同巷子里传来小贩的吆喝声“爆米花来,爆棒子花……”,是我们特兴奋的事情。这时总会缠着娘亲要几角钱,挖好几瓢玉米棒子粒,带上布袋,赶紧跑去挨号排队爆米花,早有麻流的小伙伴到了,大家排起了长龙,等待过程漫长而欣喜,那是我们美好的期盼!那爆米花锅子在小贩的手中转动着,红红的火苗舔着乌黑的锅底,一切是那么恬淡自然,十多分钟后,小贩把冒着白烟的爆米花锅子口放到大橡胶圈袋里,用特制的扳手工具一拧,只见升腾的白色烟雾里,听到“砰”的一声巨响,白花花的爆米花蹦了一口袋,此时,我们欢呼雀跃。赶紧抓起一把塞入口中,撒过糖精的爆米花真是香甜焦脆,回味无穷!以后生活好了,商场各种口味的爆米花怎么也比不上那当年爆米锅出来的爆米花的味道正宗。也许是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特殊感情在做怪吧!
娘的竹丝篓娘故去10周年了,每次归家,怕看到娘住的老屋,怕触及失去至亲的痛!
今天碰巧哥在老屋天井里浇灌蔬菜,不由自主走进屋子,一切还是娘在的老样子,只是年代久了,物件都蒙满了灰尘。当目光落在墙角木桌上的竹丝篓,我的思绪又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物质贫乏的幼年时代。
那时农家屋地是土质的,没有经过水泥和瓷砖铺垫,屋里老鼠出入自如,干粮,菜一类的吃食,于是便放进竹篓,高悬在房梁栓绳垂下的铁钩上(那时房顶不吊天棚),理所当然竹丝篓也就成了我们的期盼,放学回来饿了,踩着小板凳,从篓子里摸块玉米饼子或地瓜……
最喜欢柳疃集的时日,在村口玩耍远远看到娘挎着篓子回来了,高兴的跑去迎着娘,竹篓里娘总会变魔术一般,有时是肉火烧,有时是一包糖块,有时是一捧花生,有时是几枚水果……,四季变换,娘的竹丝篓里是我的期盼,深深记得,娘一手牵着我,一手挎着篓子的情景,温馨甜美。
后来我大成人,结婚生子,娘的竹丝篓便成了我们母女爱的牵挂。我的工作是每月一次休大班,那天星期六傍晚,总是我带着女儿归家的日子,娘那竹丝篓也便成了储存物资的仓库,里面盛满多日来娘为我和女儿买的东西,每次看到女儿仰着小脑袋,看着乐癫癫的娘踩着凳子,拿下高悬着的竹篓,祖孙俩那欣喜的样子我感慨万千,这竹丝篓承载了几代人的爱与亲情!
每次我和姐姐哥哥为娘买的东西,娘也放在竹篓里,成为在老人当中炫耀的资本。乐善好施的娘总会和她的玩伴们分享,她们同时也羡慕娘有孝顺的好儿女。
有一次我忙着浇农田,那天是我应该归家的日子,由于娘不会用电话,傍晚哥下班天也黑透了,由哥接通,电话那头传来娘焦急的声音,才知道娘在村口等我们到很晚,可以想象到娘那翘首观望,焦急不安的场景。以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带女儿,风雨无阻,那天必须归家。
永远忘不了那个黑色的七月,由于我忙着盖房子,归家也是匆匆忙忙,那天给娘买了她喜欢吃的枣泥月饼,看到娘恹疚疚的样子,一直健康的娘说这几天打不起精神来,由于匆忙,只是叮嘱一番,不想那是与娘今生最后一次的见面,这也是我深深自责与愧疚的事情,粗心的我为什么就没能觉察到娘的异样呢,这将是我永远的疼!三天后哥焦急的打来电话,“小妹,快回家,娘不好了”,我就知道娘恳定出事了,疯了一般的赶回家,娘已经穿好送老的衣裳,静静安祥的躺在床上,没有了一丝气息,我扑向娘,嚎啕大哭,拉着娘已冰凉的手,娘啊,你怎么就不等着我呢,娘啊,你的养育之恩我还没有报答呢……
娘是急症,故于心肌梗塞,生死之间只是几分钟的工夫,救护车还没进胡同口,娘就咽了气,娘的最后一面留给了哥嫂和侄女,她的仨女儿都没有在她最后时光里守望。街坊邻居都说娘修了好老,没有一点痛苦就故去了。由于娘活着的时候乐善好施,受人尊重,来帮忙的人不少,当大娘婶婶们拿下悬于房梁下的竹丝篓时,有娘给孩子们买的食品,有哥刚给她的鱼肉,我给她买的还未吃完的月饼时,邻里乡亲无不感叹“老太太,有福,啥也不缺,儿女们孝顺,这辈子值了”!
娘的坟茔就在老家东邻的坡田里,每次回家,我都会去爹娘墓地看看,娘故去10年多了,我总觉得她从来没有离开过我,走进老屋,看到娘的竹丝篓子,恍惚间娘唤着我的小名“三丫,看娘给你买的啥?……”
我的泪水,潸然而下!
手推车这个劳动交通工具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特别深刻!从古到今意义非凡。久远年代,我们老辈人在那自然灾害的年月,为了生存,携妻带子,就是用手推车载着全部家当,艰辛跋山涉水,勇闯关东;近代为了阻挡渤海湾的潮水泛滥,侵害老百姓的生命与财产,就是用这手推车,勤劳的家乡人民里历尽艰难,修筑了北海大堤。一直记得小时候,娘亲用手推车载着我去赶柳疃集的情景,车子一边装着姐姐和娘空闲时制作的手工品,等卖掉换来钱,就可得到心仪的东西了,或铅笔本子、或小人书、或油炸麻花、或冰糖葫芦……手推车——你一路走来,载着父辈人的希望,履行着时代的变迁,你一路走来,走进农民大众的心坎里,坚贞不移!
家乡河畔的杨柳青青,年年岁岁。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光荫茬苒,日月交晖。就这样,四季牵着我们的手,走过了快快乐乐的童年!那时的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袅袅的饮烟,熟悉的乡音,儿时的伙伴,纯真的童趣,剪不断的亲情,曾经温暖了我童年的整个心灵世界!少时的我不爱红妆爱戎装,那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军中绿花,但始终没能跳出农门,理所当然成为“向阳花”。我幸庆!因为我的一生,将在四季里如此亲近大自然!喜闻阳春百花芬芳!笑观金秋丰收景象!
全文终(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恩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感谢提供图片的单位与各人!特别鸣谢老同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作者:徐彩虹
柳疃久丰屯村人热爱文学
——————————————————————————
后记一直以来就想把我们60-70后的童年四季的生活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早在女儿三岁时,也就是19年前的1998年,我完成了几万字的底稿,虽然以后也进行了多次修改,但因感到自己才疏学浅,一直没有勇气奉献给读者。从两年前接触了微信,也学会了不少知识,忽生奇想,为什么不用图文的形式来完成我由来已久的愿望?由于处在缤纷高节奏社会的今天,怎么也按捺不住自己浮躁的心,愿望一再搁浅!今年初春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结识了一位爱玉、懂玉、识玉的大哥,当看到他那些美妙绝纶的美玉时,我的心灵再次被震撼!生平第一次得见了那玲珑剔透的原石(玉)想到我们人生何尝不象极了这美玉?人本性就如它,也渴望返璞归真!我虽不懂玉,但爱玉!缘于幼时趋向神话的真实故事。,在娘家时有位奶奶,受寡多年,独自带三个孩子生活,那个年代,凭气力挣工分养家糊口,甚是不易。奶奶秉性随和,我喜欢去她那里玩,也得见她炕琴的小匣子里,珍藏着一白绿相间,晶莹剔透的玉镯;一乳白色带粉紫的,象鸡蛋形的玉球,我非常的喜爱,每次去奶奶家总缠着奶奶拿出来,扶摸一番,对他们的感情,就象老友,有种说不明的爱恋。转眼到了奶奶的孩子们上学的年龄,家里再也拿不出学费,奶奶叫来收古董的货郎,,得知奶奶要卖掉它们,我哭了:“奶奶,别卖它们,我有钱”,我跑回家拿来我那几角的零花钱。天真的我哪里知道相对求学的费用,只是杯水车薪,奶奶深深叹着气,到底在我的不舍中卖掉了它们。回家后我一直闷闷不乐,娘亲也不解到底谁惹了她的三姑娘,晚饭没吃就睡下了。晚上我做了个神奇的梦:一个绿裤白衣仙子一般的姐姐,牵着同样装束的,和我年纪相仿的童子,飘飘而至,那姐姐说,我们要走了,妹妹保重,承蒙你多日的爱怜,等你长大后我们会回来,保护你此生此世。梦境里,朦胧的记得那姐姐好美,那童子象年画上的娃娃,只记得他颈下挂有一颗灵光剔透的粉紫玉莲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回故乡简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