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画的原图 在别人的书立架上看到的

当前位置: >>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人物篇(国学大师)[来源:学优网1065225]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人物篇(国学大师) 一、[陈寅恪] 陈寅恪(),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陈寅 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 哲学典籍。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 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于梵文和巴利文。 ◆ 1925 年,正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赵元任接受清华邀请,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做导师。 但要辞职需找个相当资格的人代替,赵元任与系主任都觉得,只有陈寅恪有资格接替他, 便给远在柏林大学求学的陈寅恪写信征求意见,陈回信说:“我不想再到哈佛,我对美国 留恋的只是波士顿中国饭馆醉香楼的龙虾。” ◆ 刘文典鄙视新文学作家,当他得知西南联大要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勃然大怒说:“陈 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朱自清该拿四块钱,沈从文连四 毛钱都不该给。他要是教授,我岂不是太上教授!” ◆ 1940 年暑假,陈寅属去香港探亲,并等船赴英以应牛津大学之聘,终因二战爆发未能 成行,困居香港。后在全家返回内地途中,两木箱随身携带的书籍又遭盗窃。据说这是两 箱更加珍贵的书籍,所以这一次的打击更大,等于多年心血彻底付诸东流,令陈先生精神 几近崩溃。 ◆ 1925 年,陈寅恪从欧洲留学回国。这时,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 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 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 年 6 月,他只有 36 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 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 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 评价 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胡适在 1937 年 2 月 22 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 能用材料的人。” 季羡林《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讲道:“寅恪先生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 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 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 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二、[王国维] 王国维(1877 年―1927 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1901 年赴日本留学。王国 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 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 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郭沫若先生则评 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 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 靠不住的 王国维的外表也总是严肃冷峻的。他与人交往,除了谈学问或正事,很少闲聊,更不会对 人讲应酬话。如果有人请他看一件古铜器,他看了是假的,就会说“靠不住的”,而请他 看的人无论怎么说这个古器色泽如何古雅,清绿的如何莹彻,文字如何精致,什么书上有 类似的着录,并将这些提供给他做参考,再请他仔细看一下,他看了以后依然会说:“靠 不住的。”他不附和,也不驳难。 ◎ 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 王国维性格淡泊,不喜欢与人交游,在清华除了讲书授课以外,一般不主动跟学生谈话。 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回到自己的西院住所,钻进自己的书房研究学术。但是如果有学生 登门拜访或致函,不管是求教或是辩论,从来都是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而且是知无 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有当时东南大学的学生特意赴京求教,就住在王先生家里。在他看 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不应有门户之见,所以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门下弟子,他都有问必 答。在他执教清华的两年中,不知道有多少学子领受了他的恩泽。 在讲课之时,王国维遇到某些问题常以“这个问题我不懂”一语带过。语言学家王力 当年曾师从王国维,起初不理解为什么先生常说“我不懂”,后来悟出,这正是先生治学 严谨的表现。 王力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上的第一堂课,是听王国维讲《诗经》。王国维的这节《诗经》 课,讲得很朴实,见解又很精辟新颖,为王力闻所未闻,他深感受益。但是,当碰到某些 问题时,王国维却常以“这个我不懂”一句就带了过去,有时一节课下来,竟说了几个 “我不懂”。起初王力感到不满足,他想,老师是传道解惑的,怎么常说“我不懂”呢? 后来才慢慢体会到,其实,王国维先生说的“不懂”并非真的不懂,课后有学生问及他说 “不懂”的地方,他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之所以在课堂说“不懂”,一是出于立言的 谨慎,他认为他的见解尚未十分成熟,不宜做结论;二是出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 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鼓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尚未定论的问题。王力对王国维这种严肃、 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十分敬佩。 ◎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 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 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 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 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 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 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 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 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 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 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 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 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 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 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 王国维之死 王国维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奥的一笔是他的死。 关于他的死,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有如下记载:“五月初二日夜,阅试卷毕, 草遗书怀之。是夜熟眠如常。翌晨(即 1927 年 6 月 2 日)盥洗饮食,赴研究院视事亦如常。 忽于友人处假银饼五枚,独行出校门,雇车至颐和园。步行至排云轩西鱼藻轩前,临流独 立,尽纸烟一支,园丁曾见之,忽闻有落水声,争往援起,不及二分钟已气绝矣,时正巳 正也。” 由此大体可以推测,王国维的死,不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且平静得很,如同去赴 一位老朋友的约会,没有丝毫激昂的成分。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为王国维在文化史 的坐标系上圈定了一个独特的位置。他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死于对他身处其 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缺失的绝望。从大的历史观来看, 他的死,不仅不拘泥于一些具体时务,更超越了个体生命;他以死来将自己同沦落的文化 分割开来――他看到,倘肉体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灭,所以,只有以肉体的死,换取精 神的永生。这正是他的大清醒、大智慧处。 宁静无悔的选择,似乎在追求着什么,也许是中国知识分子那内心深处的一种恬然 吧! 三、[章太炎] 章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 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 1869 年,章太炎出生于浙江余杭的书香门第,祖父为他留下了多达 5000 卷的藏书。到 他父亲时,因太平天国战乱,家势开始衰微。因此更加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冀望能够重振 门楣。为此还立下《家训》,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妄自卑贱,足恭谄笑。第一条实际上 是要求子女们不得对清廷卑躬相事。第二条是希望子女们精研经史,而不是专心于词章、 书画等。 从最初的家庭启蒙,到诂经精舍的 8 年教育,章太炎人生的两大主题――排满革命、精研 学问――基本确定。章太炎弥留之际,他断断续续吐出两句遗言:“没有异族入主中夏, 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遗言与其父如出一辙。 ◎ 1932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章太炎愤怒之下,北上见张学良。在燕京大学演说, 号召青年拯救国家的危亡。次年 2 月,章太炎与马相伯联合宣言(“二老宣言”),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领土。章太炎晚年,外患日亟。他在讲学时着重宣讲“行己有 耻”,议论时政。 ◎ 1937 年 11 月,苏州沦陷,日军闯入章家后花园内,看到后园内一座新墓,没有墓碑, 怀疑内埋财宝,一定要挖墓看个究竟。章氏留下的唯一一位老家人苦苦劝止,竟遭毒打。 亏得有个日本军佐闻讯赶来,知道这新墓是章太炎的,便喝退了日军。过了几天,还亲自 来祭奠了一番,并在墓旁立了一个木柱,上书“章太炎之墓”几个大字。从此以后再也没 有日本兵来骚扰。 ◎ 章太炎在把印度与当时的中国加以比较后认为,中国人患有六种精神痼疾:诈伪无耻, 缩肉畏死,贪叨图利,偷惰废学,浮华相竞,猜疑相贼。 ◎ 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期间,一度决定绝食,并留下遗言:“我死之后,华夏文化亡 矣!”他的弟子吴承仕、钱玄同等忙来探望,屡屡劝他进食,他都不为所动。袁世凯气得冒 烟,又自嘲说:“彼一疯子,我何必与之认真也!”时人称章太炎为“民国之祢衡”。 四、[梁启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 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 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 才思敏捷 梁启超十岁那年,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子里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 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一枝,遮掩在宽阔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教子 甚严的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 筵席上,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暗示儿子一番。为活跃气氛,父 亲便当众对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副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 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才学,自信不 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小启 超听后恍然大悟,但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 口,堂前喝彩不已。 ◎ 爱国救国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 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 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 真诚宽容 1926 年 3 月 8 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 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 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 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 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 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 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 笃信科学 梁启超终生笃信科学,他为西医辩护,便是为科学辩护。“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知识 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诊病应该用这种严密的检查,不能像中国旧医 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这是毫无比较的余地的。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生病为 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这是我发表这篇短文章的微 意。” 私下里,梁启超先生对家人说过,“这回手术的确可以不必用”,也曾说过“手术是 协和孟浪错误了”,但面对公众舆论,他还是发表了上述为协和、为西医、为科学辩护的 文章。1929 年 1 月 19 日,梁启超病后再次住进协和医院,最后在该院病逝。在这个世界 上,很少有人能像梁启超先生这样,因自己的“病”与“死”,留给后人许多感慨,许多 敬仰。 四、[陈垣] 陈垣(),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他的宗教史研究范围十分广 泛,对已消亡的外来宗教,如火袄教、摩尼教、一赐乐业教做过专门研究;也就佛教、基 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的兴起和流传写过不少论着;对中国本土的道教, 也撰有专书。他的宗教史研究,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 信有师生同父子 1970 年,陈垣身体日衰。1971 年 6 月 21 日,在京逝世。陈垣逝世后,按照他的遗 嘱,家属将他的稿费 4 万元交作党费,将他珍藏的 4 万余册图书和几百件文物全部捐献给 国家。 获知恩师陈垣驾鹤远行,启功十分悲痛,当即为恩师写一副挽联: 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誉陶甄。 启功为报师恩,耄耋之年,呕心沥血伏案 3 年,创作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陈垣先生 诞生 120 周年之际,他以在香港义卖所得的 163 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 学助学基金”。基金以“励耘”命名,以慰老师于九泉。启功说:“老校长教导我的样 子,我现在蘸着眼泪也能画出来。”赵朴初先生题诗赞曰:“输肝折齿励耕耘,此日逾知 师道尊。万翼垂天鸾凤起,千秋不倦诲人心。” 北师大著名教授童庆炳说:“启功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博大的爱,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 对陈垣先生的爱,那真是一朝从师,终生感恩。” 如今启功先生也已作古了,陈垣及其弟子启功两代国学大师,两位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 伟人,他们师生之间的情缘及其交往的事迹,被世人当作典范而永远流传。 ◎ 赤子之心斥败类 抗战期间,陈垣在著述中一改以往不喜议论的文风,加入了更多主观色彩,借古喻今,通 过这些书斥敌寇汉奸,斥责当局发国难财等。他批评得最多的是那些勾结外族、统治国人 的败类,如石敬瑭、赵德钧等,他常以“人之恨之,不比人类”,“千夫所指,无疾而 死”等痛斥这些汉奸。 五、[刘师培] 刘师培(),江苏仪征人。8岁开始学《周易》变卦,12 岁读完四书五经,1897 年起开始研究《晏子春秋》。1904 年春后回扬州,创办师范学会和协助扬州乡人出洋留学 社。刘师培作为经学大师,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 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很多。 ? 聪明过人,记忆惊人 刘师培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为人虽短视口吃,而敏捷过诸父,一目辄十行下, 记诵久而弗渝。”有一次,冶春后社诗人程善之从上海购得新出版的蒙古地图,回到扬州 府中学堂后,邀请刘师培、方地山二人共同浏览。时近晌午,佣人来喊他们吃午饭,程善 之先去,等了许久还不见刘方二人。于是程去催促。一会儿,刘师培来了,但方地山未 至。程再催,方地山说,还缺十数个地方。程善之不解其意,直等到方地山也来吃饭时, 程问为何姗姗来迟。方答曰:“我刚才默记地名,尚有疑误,重新检查一下。”程善之大 惊,一张蒙古全图有千把个地名,而且个个佶屈聱牙,仅一两个时辰,怎可能记住?简直 是活说大三光!方说:“我方某人不敢自夸能全背下来,但我保证刘师培绝没有多少误 差。” 饭后,刘师培与方地山二人各取一块漆牌,持粉笔,默绘地图。等到完成后,与原图比 较,方地山有六七处错误,而刘师培只有一处错误! 刘师培在北大教书时,授课不带片纸,信手拈来。“随便谈起来,就头头是道。援引资 料,都是随口背诵。当时学生都很佩服。” ? 一笔烂字不成书 刘师培以“一笔烂字”出名。据说当年他考秀才时,被主考官形容为“字如花蚊脚, 丑细不成书”。在北大当教授时,他的字被公认为倒数第一。 有趣的是,刘师培对自己的字却自我感觉良好,说:“我书之佳趣,唯章太炎知之。” 有一次与同为国学大师的黄侃聊天,谈着谈着就哭起穷来,觉得当教授没劲还不如下海卖 字算了,还一本正经地征求黄侃的意思,黄侃此时已拜在刘门下,想想刘师培的书法实在 不敢恭维,又不好意思黄他的面子,憋了半天,才说了一句:“先生只要签刘师培三个 字,就有人肯出钱买了。” 六、[黄侃] 黄侃(),著名语言文字学家。1905 年留学日本。1914 年后,曾在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任教授。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 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 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干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 承前启后人”。 ▲ 孝子 黄侃才华出众,而且还是有名的孝子。其生母周孺人去世后,因思念母亲,黄侃特地请老 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自撰了一篇沉痛的悼文。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 日,黄侃必率家人设供祭祀,伤恸不已。 ▲ 穿布衣“钉鞋”的教授 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教授们大都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唯黄 侃进出,每着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 一个雨天,其它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钉鞋。课后,天放晴,黄侃便换上便鞋, 将钉鞋用报纸包上挟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此公土气,且携带一包东西, 便上前盘问,并要检查纸包。黄放下纸包而去,此后几天一直未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 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则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赶快报告 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 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是可忍,孰不可忍?”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们劝驾,但黄 终未去中央大学授课。 ▲ 未出版任何著作的大师 黄侃有一句经典名言:五十之前不着书。这句话半个世纪后还在武汉大学校园内广为流 传,成为他治学严谨的证明。黄侃生前,章太炎曾多次劝他着书立说,但黄终不为所动。 黄侃去世时年仅 50 岁,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却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国学大师。 七、[顾颉刚] 顾颉刚(),江苏苏州人。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 学的开创者,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 专门利人不为己 顾先生作为史学界名家,为了提携青年,在不厌其烦反复修改他们的稚嫩论文后,还凭借 自己的声誉与青年们联名发刊。经提携的青年成名后,顾先生则悄悄把自己的名字去掉。 如今成为著名学者的童书业,当年仅是一名校对员,没有学历文凭,顾先生读了他的文章 后怜惜其才,邀来身边工作学习,按月从自己工资中分出一部分作为他的薪水。致使自己 的生活到了捉襟见肘地步,校方拨出一笔款救助他,顾先生却把这笔款用来做奖学金,资 助 4 名交不起学费的学子。有人对顾先生的做法不理解,顾先生则云:“但开风气不为 师,一个人起不了什么作用,但能倡导风气,拔擢人才,我个人是微不足道的。” ○ 卑柔下的桀骜 “十分柔和卑下”的顾颉刚,在严厉的环境下,自然也培养着“桀骜”的一面。这表现在 三方面:一是在时代大变局中,每每遇到激进的革命行为,他都会迸发出参与进去的冲动 和勇气;二是勇于接受新的思潮,抛弃旧观念;三是对古人、他人的学术观点敢于怀疑, 不盲从。 顾颉刚一生学术成就的顶点――《古史辨》,则更有赖于顾性格中的那一份“桀骜”。 ○ 否定儒学第一人 顾颉刚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孔子的“正乐”与社会上没有 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决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 的信史价值,也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又提 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 时代等观念。这些观点今天看来虽不尽正确,但在当时却具有反封建、反对经学偶像的意 义。 八、[熊十力] 熊十力(),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被尊为一代开宗大师、现代新儒学思潮的 哲学奠基人。 ○ 怒斥“神汉” 有一年,熊十力回乡时患了重感冒,一连睡几天。因他不让人请医生,两个乡友便劝 他去试试“鸡神菩萨”。他强打精神跟着乡友来到一座破祠堂里,只见神汉手舞足蹈,口中 念念有词。然后,上坛请“鸡神菩萨”显灵。可那神汉扶的“神鸡架”乱晃一气,竟一个 字也划不出来,神汉急得团团转,便搪塞道:“你们来的人多,响声大,惊动了‘菩 萨’”。熊十力勃然大怒:“骗人的东西,愚弄百姓!”说罢,一脚踢翻了“供案”。 ○ 白日掌灯 熊十力学识渊博,桃李满天下。一次,有个在国民党内任要职的学生再三请他赴宴, 他只好答应。赴宴当天,晴天朗日,熊十力先生却打着灯笼来到酒楼,在门口迎接他的学 生感到很奇怪,就问:“先生,您何故白日打灯笼?”熊十力顺手将灯笼递给学生说: “天下暗无天日,一片漆黑,岂不白日掌灯?”那学生哭笑不得。 ○ 批判与继承 熊十力认为,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哲学,自己的文化。为此,他开始投 入更多的精力研究儒家学说,并写成《读经示要》等关于儒学的著作。他对胡适等人“全 盘西化”的主张多有批判,但又不沉迷于圣贤经典之中,而是对传统儒学作较彻底的反 思,并吞吐百家,融铸儒佛,独创一思辨缜密的中国化的哲学。 ○ 坚持“孤往精神” 熊十力的学识,引起了蒋介石的赏识。20 世纪 40 年代,已在蒋介石侍从室任职的徐复观 受蒋介石的委托,前去看望熊十力,并给他带去了一张 100 万元的支票。没想到熊十力大 声吼着对徐复观说:“你给我快走!蒋介石是狗子,是王八蛋!我怎么能用他的钱!你快 拿着走!”蒋介石不死心,后来又两次赠巨款,资助他筹办研究所,熊十力都辞而不受。 对于自己一生的意兴豪放,熊十力曾自辩说:“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 度,不堪与世谐和。”“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这两句话,或许也是对 熊十力自己一生最好的概括。 九、[刘文典] 刘文典(),安徽合肥人。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是当代我 国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是全国著名学者之一。 ○ 恃才自傲 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 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如此自夸,非信 口开河。他连搞新闻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在西南联大时,有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 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怒,骂道:“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为学生讲 《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跟着跑什么跑啊!” ○ 尊重学问 刘文典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 半点造次。他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 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刘文典对人宣称,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 恪、冯友兰,他和唐兰算半个。 ○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刘文典才高学广,蒋介石抬举他为国宝,可他不买账。在安徽大学校长的任上,为学生运 动的事,当面顶撞蒋介石,不称“蒋主席”,竟敢当面叫他“新军阀”。蒋介石在盛怒之 下动了粗,当众打了他两个嘴巴。 刘文典不甘示弱,也动粗还之,当众飞起一脚踢在蒋介石的肚子上。蒋捂着肚子,疼得脸 上直流汗。此事轰动一时,风传学界,刘文典被视为敢做敢为的民族英雄,声震天下儒 林。 蒋介石杀了很多人,但对两个人是很宽厚的――一位是张学良,软禁之时,有夫人陪 伴,有厨师伺候,可以散步、钓鱼,宋子文整汽车的送洋酒罐头。蒋介石对刘文典这个国 宝也是宽大为怀的。 刘文典爱护学生,敢于当面顶撞“暴君”是正义行为。 ○ 违背承诺,该打 抗战前,刘文典在清华任教时,闻北京西山香山寺有此佛经,但该寺藏书有严格规 定,非佛教人士,不准借阅,借阅必须在寺内念经堂正襟危坐,也不得以手指沾口水翻书 页,必须用寺院制作的蔑子翻阅,违者受罚。老和尚深知刘文典是知名学者,特准他借 阅,阅前详细介绍了阅读规则,刘先生当即承诺,严守规约。 和尚去后,刘文典先生静坐读经,有些疲倦,见室内有一空床,室内并无僧人看守,便趁 机持书卧床阅读。不料睡着了,忽然听到骂声,头面受到扑打,睁眼看到老和尚边打边斥 责“您言而无信,竟把佛经丢在地上!” 刘文典一面承认错误,一面“抱头鼠窜”,且喊且逃,苦苦求饶。后来他说:“但这次挨 打应该,君子不可失诺!” 十、[辜鸿铭] 辜鸿铭(),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 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热衷 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 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 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 9 种语言,获 13 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 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 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 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 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 步。 ? 幽默的回击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 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 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 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 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早知辜氏是中国保 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 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 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 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 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20 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1840 年英国的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 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 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 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 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 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自 1883 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 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 辜鸿铭认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 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 敏”。他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 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 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 驳斥英国孙子 10 岁那年,辜鸿铭跟义父母布朗夫妇到了伦敦。他按照父亲的交代,在伦敦也始终穿着长 衫马褂,留着长长的辫子,永远记住自己是个中国人。有一天,他坐在电车上看伦敦泰晤 时报,几个同车的英国人觉得好玩,侮辱辜鸿铭。起初辜鸿铭不理他们,干脆把报纸调头 来看。那几个英国人更来劲,说:“看,那个中国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 这下把辜鸿铭给惹火啦,他用纯正娴熟的英语把整段文章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 26 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那帮英国孙子一听都傻 啦,赶紧灰溜溜地跑掉。 ? 维护儒家学说 辜鸿铭很重视维护儒家学说的传统价值,1893 年他在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备铸币厂时, 有一天铸币厂的外国专家联合请辜鸿铭吃饭,大家对辜很尊重,推他坐首席。宴会上,有 一个外国人问辜鸿铭:“你能否给我们讲讲贵国孔子之道有何好处?”辜鸿铭立即说道: “刚才大家推我坐首席,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如果今天大家都象你们西方所提倡的竞争, 大家抢坐首席,以优胜劣败为主,我看这顿饭大家都吃不成了,这就是孔学的好处!” 十一、[梁漱溟] 梁漱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 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他一生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用“无我”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效力。由于他长年茹素且 不蓄发,被人称为“不穿袈裟的和尚”。 ● 我前生是个和尚 1987 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时,94 岁的梁漱溟第一个即席发言:“我是一个佛 教徒,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一个人有今生,有来生,有前生。我前生是一个 和尚,一个禅宗和尚!” 梁漱溟没有当上和尚,却仍过着出家人的生活,以出家人的精神从事讲学活动。他在 北大开设印度哲学课程,把佛家学说立于大雅之堂,开创了以哲学家地位来研究佛法的先 声。 1924 年,梁漱溟辞去了北大教席,以佛家救世精神,倾其毕生精力,探求中国民族自救的 道路。他最终以一副佛教徒的心肠,实现了“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的愿 望。 他在《拿出家精神来做乡村运动》演讲中说:“真正的和尚出家,是被一件生死大事打动 他的心肝,牵动他的生命;他看到众生均循环沉沦于生死之中,很可怜的,所以超脱生 死,解决生死,遂抛弃一切,不顾一切。” ● 无我为大,有本无穷 国难时期,梁漱溟为探求救国之计,曾两赴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热情接待,并且有了 亲密的交谈和友好的争论。 梁漱溟是一位善于解剖自己,真正有勇气承认有错误的人。有人以他一生著作等身, 而称之为“中国最后的儒者”,而他则自称只是一位笃信佛学的教徒,说“我一生所忙碌 的事业,都是以出世者悲天悯人的心肠,从事入世工作”,由此乃能淡泊名利,超然物 外。 “无我为大,有本无穷”,这是梁漱溟常常题赠别人也是勉励自己的箴言。 1988 年 6 月 22 日,梁漱溟结束了他九十五年的一生,弥留之际说:“我要休息,我 要安静!” “一声佛号观世音,声声唤醒自家心。即心是佛佛即心,心佛众生不差甚。一声佛号 观世音,声声唤醒自家心。此心好莫昏昧去,留得当前做主人??” 梁老轻轻地念着这首的偈诗,轻轻地走了,走了,永远安静地休息了。十二、[梅贻琦] 梅贻琦(),为梅曾臣长子。1931 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一直服务于清 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 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 事,就是成功的出长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清华百年的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 ※ 一个时代的斯文 梅贻琦开创了清华的黄金时代。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 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 23 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的 14 位,涌现出吴有 训、叶企孙、顾毓L、陈岱孙、陈省身、钱锺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梁 思成??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他推行教授治校方略,使校政井然有序,无为而治。他倡导学术自由,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他位居高位,却清贫如洗,太太摆过地摊,打过短工,以维家用。 他是清华校长梅贻琦,在他的心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 也。 ※ 心系故园 梅贻琦离开北平以后一直心系故园母校。他一生历尽“筚路蓝缕”、颠沛流离的生 活,但不论他在哪里,心却一直系念北京清华故园。1942 年他与顾毓L酬答诗中有言: “??廿载切磋知不足,五年飘泊泪由衷。??回首故园清绝处,堂前古月伴孤松。”其 中的“堂前古月”,即指北京清华园古月堂和堂前的古松。这期间,他还曾与校友们相 约,一定打败敌寇,最后相聚于清华园。在台湾期间,他心系故园的情绪表现得更加深 切、感人。 十三、[金岳霖] 金岳霖()中国哲学家、逻辑学家。他是中国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 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并培养 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 ◎ 性情心智 金岳霖主张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次在一个逻辑讨 论会上,有人提到了当时享有盛名的哥德尔的一本书,金岳霖说要买来看,当时他的一位 学生沈有鼎马上对金先生说:“老师说,你看不懂的。”金先生闻言,先是哦哦了两声, 然后说:“那就算了。” 一次,他在王府井一时兴起,花几百元买了一顶高级皮帽,事后竟诚惶诚恐了好一 阵,虽然没有人指责他,他却多次在小组会上主动忏悔,说是过去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余 毒未清。阶级性主宰了他的思维逻辑。金岳霖的侄女从美国回来去看他,当他得知侄女加 入了美国籍后,竟二话没说把她赶了出去。 ◎ 爱国情怀 辛亥革命后,金岳霖很快就剪去头上的辫子。在美国读书时,听到袁世凯复辟,金岳 霖悲愤不已痛哭一场;别的事情可以姑且将就,听到别人说抗日会亡国亡种,他情绪激动 得只差要打人;1948 年,为了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金岳霖竟带头拒领美国救济面粉。 1982 年,重病期间的金岳霖留下了一份遗嘱:“??我死之后,请在我的存折中提出 三千元献给党。请不要开追悼会,骨灰请让清风吹走。” ◎ 评价 冯友兰:他(金岳霖)的风度很像魏晋大玄学家嵇康。嵇康的特点是“越名教而任自 然”,天真烂漫,率性而行,金岳霖亦然。 张申府先生曾说,金岳霖是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欧阳中石先生则说:“要说搞逻辑,他(金岳霖)绝对是第一位的。” 金岳霖早年在西南联大的学生殷海光,曾这样描述当年金岳霖对他的影响:“他不仅 是一位教逻辑和英国经验论的教授,并且是一位道德感极强烈的知识分子。昆明七年教 诲,严峻的论断,以及道德意识的呼唤,现在回想起来实在铸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 命。??论他本人,他是那么质实、谨严、和易、幽默、格调高,从来不拿恭维话送人 情,在是非真妄之际一点也不含糊。” 十四、[大儒无声――季羡林] 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 文家,精通 12 国语言。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 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 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 最高学位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 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 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 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 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人格,才是最高 的学位。 ○ 布衣情怀 季老住院期间,每天下午,是他雷打不动的读书读报时间。有时秘书李玉洁老师怕他累 着,故意丢下了这张忘记了那张,老爷子心里明镜似的,也不动声色,一份读完了,再点 另一份。 医生来换药了。季老的腿上打了两个洞,把塑料小管子生生地杵进去,才能打药,有时还 得在肉上动刀子剪子。看得李玉洁老师心“嗵嗵”跳,连护工都跟着直冒汗,可是每回老 爷子都谈笑风生。等医生们走了,李玉洁老师颤声问:“先生您真不疼 ”老爷子回答: “不疼是假的,但又何必给大夫增加思想负担哪?” 不仅如此,老爷子还老对医护人员说:“别再给我用好药了,差不多就行了。” 在季先生心中,从来都是为别人着想,只是不关心自己。护工也是家庭成员,不但照付工 资,和颜悦色,还额外管吃管喝管水果。 ○ 人格魅力 李玉洁老师对季先生简直敬如天人:“虽然照顾老先生从体力上确实累,因为我也是快 80 岁的人了。可是从灵魂深处体验到特别的幸福,觉得生活在他身边是一种享受。”有人问 享受什么。李玉洁老师回答:“首先是人格魅力。老先生在做人上,从来是克制自己,照 顾他人,以德报怨,虚怀若谷。而且坚持平民立场,对人没有等级观念,大官来了也是这 样,平民来了也是这样,越是被人看不起的人还越平等相待,就说医院里的勤杂工吧,差 不多都跟季爷爷聊过家常。” 季羡林先生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平民知识分子精神,古称布衣精神,亦即 圣贤精神。这是从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树上开出的灿烂花朵,是从孔孟、老庄、诸 子百家、竹林七贤??无数布衣知识分子薪火传承下来的高贵文脉。这个文脉讲究的是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之爱人也,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这是我们中国的国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 传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立国之本。 ○ 心系家国 季先生的一生,用他的话说:“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越老工作干得越多。” 极为可贵的是,季羡林先生又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学者。相反,他相当入 世,胸中承载着天下万物,时时守望着民族、国家、世界,还有大自然。他还一直保持着独 立思考的精神,始终秉持独家观点,绝不人云亦云。 早在 20 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 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 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 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 宽人严己 有一件事在三 O 一医院引起轰动。但见医生护士们窃窃私语,很激愤的样子。当他们来到 季先生面前,却都换上一脸春风,装着什么事也没发生。原来,外省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 文,指责季羡林先生“自封大师”,云云。 一天,季先生突然把李玉洁老师叫到身边,脸上还是那佛像一般平静,说:“人家说得 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他还说:“我就两 条――爱国和勤奋。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 见李玉洁老师不服气,季先生就叫她端正态度,并说:“人家说得对的是鼓励,说得不对 是鞭策,都要感谢,都值得思考。即使胡说八道,对人也有好处。就怕一边倒的意见,人 就晕了。” 他特别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赞扬起来从不吝啬。 什么叫“大师”?作为“大师”,至少他必须是真心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还应执守 大唐名相魏征的一句名言“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季先 生都做到了。 ○ 三辞桂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 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 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 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一辞“国学大师”――“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 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二辞“学界泰斗”――“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 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三辞“国宝”――“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 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 存真求实 季老在其为自选集所做的序言《做真实的自己》一文就这样说道:“在人的一生中,思想 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 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 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 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 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 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 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 饰,目的仍然是存真。”(2009 年 1 月 30 日《京华时报》) ○ 良人已逝,良知犹存 季羡林先生走了,中国从此少了一位守护真话与良知的世纪老人。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以其特有的朴素与学养, 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老一代知识分子为求真知,宁坐几十年冷板凳,显示出了可贵的毅力与真诚。 普通、朴素、敦厚,也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直接、最平易的印象。一切应了诗人对他 的评价――“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即使是在其著作等身、 桃李满天下时,季羡林也不以名人自居,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杂牌军而已”。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难!”应该说,季羡 林为人所敬仰,除了学识,同样在于他从容地、真性情地走过一个世纪。季羡林把说真话 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 话”;“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良知。” 一个知识分子,以罕见的温和、超人的毅力、寻常人难以企及的睿智,温和而坚定地 走完了动荡的 20 世纪,走完自己的一生。从晚清到中华民国再到新中国,虽说自己的一生 “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 良人已去,良知犹在。真话与良知才是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最需要珍视的“国 宝”。永远坚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相信这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 遗产。 ○ 经典语录 1、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 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 也。 2、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 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3、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4、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 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 多。 5、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 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6、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 恶。 7、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8、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9、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 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10、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11、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 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12、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 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13、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 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 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14、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 渺小的。 15、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 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十五、[寂寞大师――钱钟书] 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 《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 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被冠以“钱学”之称。他被称为民 国第一才子,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 ● 钟情于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按照惯例,钱钟书一生下来就过继给了伯父。他刚满周岁“抓周”, 抓到一本书,因而取名为钟书。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 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面对《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 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 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 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 惊叹叫绝。 钱钟书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惟一的钱锺书 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所有对钱钟书有一点点或更多了解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钱钟书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 作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 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钟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 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 ● 童心苍老,智慧不老为神话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在许多 年间,他似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放下手中犀利的笔,他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用半辈子 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也许正是由于当年的《围城》和后来的《管锥编》,迄今为止,钱钟书被学界关注评论的 历史,已经有 60 多年了。六十多年来,许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对钱钟书作了极高评价,称 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 横扫清华,风华绝代幽默才子 1929 年,钱钟书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 15 分,更主要的是他 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 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 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 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1933 年钱钟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希望他进研究院继 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 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 ●痴气率真,未将直气折王侯 虽然是学者,但钱钟书处理起平常的事情也并不是一个“道貌的儒者”,生性率真的他反 而有某些学者所不具备的痴气,甚或是“凶玩”。 有一种说法是在“文革”期间钱钟书为了夫人杨绛与一对年轻夫妇打架。钱老先生以年迈 之躯为妻子与年轻人拼力相殴,其率真痴气反倒让我觉得真实与纯粹,天下又有哪个女子 可以接受一个不敢为妻子出头的男人呢?也许正是钱氏曾被神话,当我们看到他平凡的一 面时反而会觉得“可爱”。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 博闻强记,当代学人第一人 钱钟书的涉猎广泛与博闻强记是出了名的,有大量的报道说他过目不忘,有着照相机的记 忆功能。但说起他的文学成就,真正为人推崇的当属《管锥编》。 黄谨曾有言: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钟书。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 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 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此言极是。 ● 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 钱钟书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钱 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称得上幽默大师的,除了鲁 迅、梁实秋、老舍之外,就要推钱钟书了。《围城》的幽默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首屈一指 的。 1991 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被他婉 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 东西吗?” 因为才高一世,所以他也颇自负自许,相当的“狂”。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说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钱钟书的狂,狂在才气,狂得汪洋恣肆,颇类 古代庄生。他的堂弟曾说过,钱钟书少年时就狂得惊人,从小就不愿说赞扬别人的话,倒 批评、挖苦、调侃过不少人,说话既刻薄,又俏皮。大学快毕业时,清华挽留他继续攻读 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曾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 师!”其狂如此! 他架子相当大,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拜访名人,他曾引杜于皇的话说:“即使司马迁、韩 愈住隔壁,也怨不奉访!” 钱钟书狂者的风度中却又表现出狷者的性格,他狂得直率、自然、可爱、可敬而复可亲。 其实,人们往往忽视了钱钟书性格中很重要的另一面,那就是谦虚、谨慎,并不以自己的 博学才华而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他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格,尤其在学问上。人们很难 在他的书中挑出错误来,戏称之为“文正公”,他却自谦为“文改公”,尤其是愈到晚 年,立论愈谨严、愈认真;成果愈大,他愈谦虚,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大学者最令人肃然起 敬的可贵的精神和品格。 ● 学贯中西,熔铸人类文化精华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钱钟书的 一生,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写作和人文学术的极致的。《管锥编》是钱钟书晚年的 力作,涉及后代许多文化论着和文学作品,熔铸古今,观照中外,就这些典籍中所涉及的 文化、人生的诸多问题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并得出许多精辟的结论,堪称当代学术一座高 峰。 钱钟书的全部工作,归根到底,就是提炼和熔铸人类以往文化的精华,并努力把它推向更 高更美的境界。他对中华文化的精通,他对外国,特别是西方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把 握,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对西方文化予以大气包举、融会贯通的魄力和驾驭力,在当代学 林是高居峰巅,很少人能够企及的。钱钟书是世界级的学者,他的眼光也富有前瞻性。这 一点世界上也有公论,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先生唁电中说“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 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对未来世代的灵感源泉”。 ● 兢兢业业,为人治学树立楷模 钱钟书对学术事业的态度,用严肃认真、兢兢业业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他的 顶真严谨几乎到了苛刻严酷的程度。他的书几乎没有一部在重印或再版时不作大大小小的 修改。他的成就再一次雄辩地说明:勤奋,唯有勤奋,是实现和完成天才的真正必要条 件。 据 50 年代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一些同志回忆,他们当时还是青年人,而钱钟书早已是名震 遐迩的大学者了,可是,他们每次进入线装书库,几乎都会见到钱钟书。钱钟书拿着铅笔 和笔记本,不断地翻检书籍,不断地抄录、作笔记,常常不知不觉地就过了半天。 还应该一提的是,钱钟书在为人、治学上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在学术上直言不讳,对于 自己不同意的意见,总是坦诚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对一些向他请教的青年人, 尽管问题不大,甚至比较浅薄,他一般也从不表示不屑,更不以自己的学问骄人,而是循 循善诱,问一答十,把他们的问题和思考引向深入。他不仅在学问上,而且在为人和言行 上也为后辈学子树立了楷模。 ● 历经风雨,爱国情怀终生不悔 1938 年,钱钟书先生留学留学英、法结束时,此时祖国正处在日寇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 他怀着“相传复楚能三户,倘及平吴不廿年”(《槐聚诗存?巴黎归国》)的赤诚的爱国 之心,毅然地回到了“忧天将压、避地无之”“国破堪依、家亡靡?”(《谈艺录》)的 故国。1949 年北京解放前夕,有的人流亡国外,可是钱钟书偏要留在大陆。杨绛先生后来 在《干校六记》中怀着诚挚的感情忆及这件事时说:“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 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 “文革”中,钱钟书受到冲击,并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杨先生曾问钱钟书:“你 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钱钟书毫不犹疑地回答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表现 了钱钟书对新中国、对中华这块热土和对安身立命基础的传统文化无限的热爱,不管国家 怎样贫困落后,也不管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曲折和苦头,自己受到过多么不公正的对 待,他都不更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几十年来,他同我们的国家一道,历经风风雨雨、共度艰难险阻,也共享收获与成功。他 始终积极地工作着,用他满腹才华和生花妙笔,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提供着最好的精神产 品,也为世界的知识宝库积累着财富。他为此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生命。这是中国知 识分子最重要、最可宝贵的品格。 ● 淡泊名利,人格风范永留人间 杨绛坚持钱钟书的遗愿,要求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二三亲人护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 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钱钟书生前淡泊名利,去世也希望能摆脱掉一切虚礼 和俗套。按照他的遗嘱,连骨灰也不曾保留。但是,钱钟书先生是不朽的,他的音容笑 貌、崇高品质和等身著作将永远地留存于天地之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 经典语录 1、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2、飓风后的海洋波平浪静,而底下随时潜伏着汹涌翻腾的力量。 3、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 4、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5、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6、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7、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 8、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 9、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 娱乐。 10、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 11、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12、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 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13、文凭就好象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包羞遮丑。自己没有了文凭好象精神 上是赤裸裸的,没有了包裹。 14、一个人,到了 20 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 30 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15、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好的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 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 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 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16、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 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 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 17、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 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 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 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 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 18、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训旁人,并非自己 有什么道德。 19、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 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20、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鱼片里示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 痛。 21、说大话哄人惯了,连自己也哄相信――这是极普通的心理现象。 22、科学跟科学家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越老越可贵,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23、睡眠这东西脾气很怪,不要它,它偏会来;请它,哄它,千方百计地勾引它,它便躲 得连影子也不见。 24、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家肯给科学家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 中国科学家进爵。 25、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 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十六、[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别号) 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原为明朝王孙,明 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 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 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 酣畅又明朗秀 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 响极大。 1 人物概述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 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朱耷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 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 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 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书画特长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 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 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 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 型。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 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 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 凉寂寥。亦长于书法,擅长行书、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 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2 生平事迹 朱耷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朱耷的父祖都善书画,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陶 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弱冠为诸生。 明亡以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满的态度,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时年二 十三岁。后隐居进贤县介冈及永丰县睦冈等地。 顺治末年,当他三十六岁时归南昌,回到青云谱(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 年时间,才使这坐道院初具规模,并在这里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 动生活。他想把这里造成一块世外桃源,以求达到他向来“欲觅一个自在场头”的愿望。 但这个“自在场头”毕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统治之下,“门外不必来车马”是不可能的。因 为常有清朝权贵来此骚扰,他常浪迹他方。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便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 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年余。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 昌。 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这里度过“花甲华诞”。当他六十二岁时,不再 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后又隐避在南昌附近的北兰寺、开元观等处,并常卖画度日。后来自筑陋 室,名“寤歌草堂”,孤寂贫寒地度过了晚年。 叶丹居章江有《过八大山人》一诗云:“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 真。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3 款识字号 八大山人的字、号、别名特别多,他原名统,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 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后做道士,居“青云谱”。入清后隐其姓名,削发 为僧时取法名传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 年)55 岁。号雪个始于 41 岁,用到 55 岁。号个山始见于 46 岁,直到 59 岁,他还有驴、驴屋、人屋等号,驴款最早见于 56 岁, 最晚是 58 岁。人屋、驴屋同时使用,60 岁以前使用的字,号尚有法堀、掣颠、纯汉、綮 雪衲、卧屋子、弘选等。朱耷为僧名,“耷”乃“驴”字的俗写,至于八大山人号,乃是 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自 59 岁,直至 80 岁去世,以前的字均弃而不用。所书“八大山 人”含意深刻,“八大”与“山人”紧联起来,即“类哭之、笑之”作为他那隐痛的寄 意,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4 风格特点 八大山人以绘画为中心,对于书法、诗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 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 格。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他的画达到了“拙 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他作画主张“省”,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 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他的书法具有劲健秀畅的气格。篆刻形体古朴,独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他 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吕纪、陆治 的技法影响,尤致意青藤白阳的粗放画风。他的山水画,远尚南朝宗炳,又师法董、巨、 米芾、倪、黄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 朱耷绘画艺术的特点大致说来是以形写情,变形取神;着墨简淡,运笔奔放;布 局疏朗,意境空旷;精力充沛,气势雄壮。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实感的最好的一种 表现。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 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 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 意。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 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 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 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 淡毫而得滋润明洁,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 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表 现,能够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其画 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清初画坛在革新 与保守的对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画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 在书法方面,其善用淡墨秃笔,犹尽流畅,含蓄内敛,圆浑醇厚。他精研石鼓 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其诗文多幽涩古雅。 5 成就影响 八大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 得文林细揣摹。”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 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 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怪异晦涩中隐含着痛苦 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 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怪怪奇奇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的鱼 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 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 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他画的山石 也不像平常画家画那个样子,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 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在 森林中几万棵树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他画的风景、山、光秃秃的树,东倒西歪,荒荒 凉凉,果真有这么个地方,我想谁也不肯到这里来安家落户。 还有,他画上的题诗、签名和印章,也是怪怪的。例如他自号“八大山人”, 解释的人很多,至今学者们还有不同争论。他有一方印章,印文刻作 ,有人说它是由“八 大山人”四字组成,有的人则持慎重态度,称之为“屐形印”,因为它的形状像只木屐。 至于他画上的题诗,许多句子更是令人难解。 然而,八大明确地告诉我们:“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又说: “想见时人解图画”。他是很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的画中之意的。因此许多学者经细心的 研究,从他的画意和字里字间,探听出许多真消息。例如他有一个画押写作 ,很长时间人 们一直称它为龟形画押,因为其形状特别像一只乌龟。后来才看出,原来是由“三月十九 日”几个字变形组成,这恰好是明代最末一个皇帝崇祯自杀的日子,标志着明朝的灭亡。 那么这个画押,也就表示对国亡的纪念。郑板桥评价八大山人的画“横涂竖抹千千幅,墨 点不多泪点多”。 康熙二十一年他曾经画了一幅《古梅图》,树的主干已空心,虬根露出,光秃 的几枝杈椰,寥寥的点缀几个花朵,像是饱经风霜雷电劫后余生的样子。其上题了三首 诗,第一首写道:“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 尘。”“梅花吴道人”是指元代画家吴镇,自号“梅花道人”。方框内的字,显然是被当 时或稍后的收藏者有意剜去,以避免文字狱灾祸。不难猜测,这个字不是“胡”,即是 “虏”。清代统始者以满族入主中原,最忌讳的也是这两字。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扫 除“胡尘”,八大山人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反清复国思想。第二首诗写道:“得本还时 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 是元初遗民画家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下,画兰花露根不画坡土,人问何故,他 回答说:“土地都被人抢夺去了,你难道不知吗?”二是殷遗民伯夷、叔齐在周灭殷以 后,耻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直至饿死。原来八大这幅《古梅图》虬根外露, 也不画坡土,是仿照郑思肖画兰之意,暗含着国土被清人所抢夺,他这个明代宗室子孙, 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那样,不肯臣服于新王朝。国破家亡,复国 无望,这使他不能不“苦泪交千点”了。 八大题画诗,是解开他画意的钥匙,然幽涩难解,如迷如雾,许多学者都下 过一番功夫进行破释。例如康熙二十三年所作《甲子花鸟册》(今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 物馆),其中第七页画一只八哥站在枯枝上,题诗曰:“衿翠鸟唤哥,吭圆哥换了。八哥 语三虢,南飞鹧鸪少。”此诗之意,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教授经过引经据典考释后结论 说:“此诗画是讥‘虢’(指明)亡后,忠臣如鹧鸪之志切怀南,殊不多见。”这就是 说,八大的作品,除了一般的国破家亡的情绪表达之外,有时还具体有所指。《瓜月图》 亦是件有所指的作品,在题诗之后他记录说:“己巳润八月十五夜画所得”。面对着天上 的圆月,和人间家家户户吃月饼,他的心被触动了,那么他“所得”是什么呢?画上题诗 曰:“眼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有人根据吃月饼 的风俗来源于反清义军传递起事暗号的民间故事,说八大在期盼着这一天到来。然而却要 等到何年(驴年)呢?“驴年马月”是俗语,表示遥无定期。果真如此,则八大的心迹, 就不只是徒有国亡余痛了。 【水墨写意画高峰的代表】 八大长于水墨写意,这是宋元以来兴起的一种画法。发展到明清时代,出现 了许多文人水墨画写意大师,八大为其划时代的人物。 在水墨写意画中,又有专擅山水和专擅花鸟之别,八大则两者兼而善之。他 的山水画,近师董其昌,远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黄公望、倪瓒诸家。例如康熙四 十一年所作《书画册》(上海博物馆藏)共画了六幅山水小品,就可以看出深受董其昌的 影响,其远笔的圆润则有着董、巨和黄公望的遗踪,墨法参照了米氏云山,而某些树石的 组合形式,显然取自倪瓒。但是,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却又强烈地感觉到八大山人的 个性,上述那些古人的法则,不过是他随手拈来为自己服务的。那些山、石、树、草,以 及茅亭、房舍等,逸笔草草,看似漫不经心,随手拾掇,而干湿浓淡、疏密虚实、远近高 低,笔笔无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这种无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与技巧的高度 结合,使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自由王国。 比起山水画来,八大的花鸟画创作,更具有他风格个性的典型性。顺治十六 年所作《传綮写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康熙五年作的《墨花卷》(北京故宫博 物院藏),是八大早期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创作,深受沈周、陈淳、 徐渭的影响,其用笔较方硬,题材、布局也未脱离前人窠臼,但是画中所表现出的兀傲之 气,以及不拘一格的大胆剪裁,如不求物象的完整性,却已预示着他的未来的发展。 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少,一是描绘的对象 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如康熙三十一年所作《花果鸟虫册》,其《涉事》一幅,只 画一朵花瓣,总共不过七、八笔便成一幅画。在八大那里,每每一条鱼,一只鸟,一只雏 鸡,一棵树,一朵花,一个果,甚至一笔不画,只盖一方印章,便都可以构成一幅完整的 画面,可以说少到不可再少了的程度。前人所云“惜墨如金”,又说“以少少许胜多多 许”,只有八大才真正作到了这点,可谓前无古人,后难继者。 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 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 要求,这里大有文章。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 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 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 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 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 其次是形象的塑造。八大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与巧、与 意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在欣赏时,就不会感到单薄和寂寞。再次是他的布局,特别讲究 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其诀窍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谓“计白当黑”。 与此同时,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他不像一般画家那样,先画好画,然后在恰当的位置题款和押印,而是有总体的规划设 想,使每一点都在布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多,不少,不奢侈,不节约。例如康熙 三十三年所作《花鸟山水册》(上海博物馆藏),第一幅仅画一只雏鸡。小鸡置于画面中 右偏下,这一位置的重心,将画面分割成四大块空间,每块空间的大小都不一样,平衡而 有变化。由于小鸡头部方向朝左,故题诗在右第二大块空间中,使空荡的背景顿时活跃起 来,视觉上起到突破平衡和内容丰富的作用。小鸡的刻画生动传神,动态像小孩刚学走 路,蹒跚得十分可爱。瞪着大眼警惕着前方,特别是眼后加三撇,像电波一样,好似前方 有什么声响传来,使小鸡心惊胆怯。这只小雏鸡我们可以理解为它刚出蛋壳,表示出对这 个世界的惊异与警惕;也可以理解为走失了群体,找不到妈妈,感到孤独而害怕,如何理 解,任人们驰骋想象的翅膀,所以有时候少画,反而思想的容量更大。 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否则越少越好,艺术又会走入另一条邪径。少是相对 的,例如康熙四十二年所作的《杨柳浴禽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相对上述作品来说 是“多”了,但比起一般画家处理同类题材的作品来,却少了许多许多。例如他对柳枝的 处理,约有十二笔,就占住了整个画面上部的空间,不但表现出杨柳的老干新枝的质,也 表现了枝条迎风的势。在春风料峭之中,八哥在洗刷自己的羽毛将振翅欲飞。这一生活小 景,表现出无限的生意。康熙十六年所作的《河上花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是八大 一生作品中仅见的长篇巨制,也是他笔墨最多、布局最复杂的一幅,但他仍然体现着少的 原则。例如开卷的一丛荷花,总共超不出三十笔,笔减而意繁,一开卷便引人入胜。 八大,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白石老人曾有诗曰:“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 人)远凡胎,缶老(吴昌硕)当年别有才。我原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倾倒 如此。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欣赏和理解他艺术的人越来越多。 6 存世作品 朱耷的画作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备受推崇,并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 《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 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杂花图卷》《杨柳浴禽图轴》、 《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 《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 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书法 方面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诗书轴册等,都 在国内外的博物馆、院中珍藏。八大山人的书画有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不复得见。 近年部分八大山人作品艺术品投资市场拍卖情况: 《竹石鸳鸯》,2010,西泠印社拍场,成交价 1.187 亿。 《个山杂画册》,2008,西泠印社拍场,成交价 2352 万元。 《山青水碧鸟语花香》,2008,佳士得拍场,成交价 3426 万元。 《鹭石图》,2008,北京万隆拍场,成交价 3300 万。 《瓶菊图》,2008,中国嘉德拍场,成交价 3136 万元(不含佣金)。 《仿倪云林山水》2009,北京匡时春拍古代书画专场,最终以 8400 万元的成交价(含佣 金)落槌,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价格新的世界纪录,这幅《仿倪云林山水》也由此成为了 史上最贵的中国画。 7 款识字号 后做道士,居“青云谱”,入清后隐其姓名,削发为僧时取法名传綮,字刃庵,用到康熙 庚甲(1680 年)55 岁。 号雪个始于 41 岁,用到 55 岁。号个山始见于 46 岁,直到 59 岁。他还有驴、驴屋、人屋 等号,驴款最早见于 56 岁,最晚是 58 岁。人屋、驴屋同时使用。 8 八大山人传(部分)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 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 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 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 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 花竹及芦雁,汀凫,然无画家町畦②.人得之,争藏l③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 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 雏僧争嬲④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 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 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 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 不可止,醉则往往欷?#91;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 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 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⑤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掠艚幔鹩胁荒茏越庵,如巨石 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 乎知山人也!哀哉! 【翻译】 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获得&诸生&的资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轻时遭遇变 故,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不几年,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学习的曾经有一百多人.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 的名声,请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心中空虚恍惚不得意,于是就发作疯病,忽而大笑,忽而 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毁它,跑回了会城(南昌).他独自在集市中徘 徊,常常戴着旧布帽,披着破长袍,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 市中的人跟着观看嘲笑他,没有人认得出他.他的侄子认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长时 间,病才确实好了. 山人擅长书法,行楷学习大令,鲁公(王献之,颜真卿),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写 的狂草非常怪异而有气势.也喜欢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野鸭),自由自在而 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 升,但是喜欢饮酒.贫困的读书人或普通百姓,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 次去喝酒总是喝醉.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也不很爱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 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绝.朋友中有 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也得不到;有人 拿绫绢来,他就径直接受,说:&我把它当作做袜子的材料.&因此,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竟 然反而要从贫困的读书人或和尚僧众,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那儿买到. 一天,忽然在他的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 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 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喝醉了就常常 叹息抽噎落泪. 我客居南昌,一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嘱托北竺澹公约山人前往山寺相见,到这一天, 刮大风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会出门,不一会儿,澹公拿着短信说:&山人天刚亮就已经 到了.&我又惊又喜,急忙叫了一顶竹轿,冒着雨前去见他,握着手相视大笑.夜里在山中住 宿,点烛交谈,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随后竟 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直到蜡烛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 我认为:世上认识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却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愤 激郁结,另有无法自我排遣的原因.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无可奈何, 于是忽狂忽哑,潜藏玩世之态,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 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 9 人物年表 明天启六年(1626 年)丙寅 1 岁生于江西南昌,姓朱名耷。为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九 世孙。 明崇祯六年(1633 年)癸酉 8 岁据陈鼎《八大山人传》、龙科宝《八大山人画记》所述,八 大自幼聪明,八岁即能作诗。开始涉猎书法、绘画、篆刻。 清顺治二年(1645 年)乙酉 20 岁 清兵攻占南昌。离家隐遁江西奉新山中避难。清顺治五年(1648 年)戊子 23 岁剃发为僧。 清顺治十年(1653 年)癸巳 28 岁在南昌进贤介冈灯社拜弘敏禅师为师,法名传v,号刃 庵。期间与弘敏、寂容、饶宇朴唱和。 清顺治十三年(1656 年)丙申 31 岁在进贤介冈灯社继任住持,潜心研究佛学与艺事。 清顺治十六年(1659 年)己亥 34 岁在进贤介冈灯社为京庵作《传v写生册》十五开。是为 存世最早作品。 清康熙五年(1666 年)丙午 41 岁在湖西精舍为橘老作《墨花图》卷。 清康熙十年(1671 年) 辛亥 46 岁为孟伯书《题画诗》轴。始见署“个山”。 清康熙十一年(1672 年)壬子 47 岁秋,离奉新,游新昌,看望裘琏,裘琏作诗相赠,并结 识胡亦堂。师父弘敏禅师在耕香院圆寂。 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癸丑 48 岁秋,由新昌返回奉新芦田。 清康熙十三年(1674 年)甲寅 49 岁端午后两日,在奉新芦田耕香院,黄安平为绘《个山小 像》,上有友人饶宇朴、彭文亮、蔡受等跋三则,自题六则。 清康熙十六年(1677 年)丁巳 52 岁年末,离开进贤,南下临川。二月,胡亦堂到任临川知 县,过从甚多。 清康熙十七年(1678 年)戊午 53 岁在临川发病颠狂。 清康熙十八年(1679 年)己未 54 岁在临川参观宝应寺等古迹,游览当地名胜,凭吊古代名 人。 清康熙十九年(1680 年)庚申 55 岁在临川发病癫狂后,哭笑无常,撕裂僧衣并焚之,步行 到南昌。在市肆间佯狂行走,为族侄认出,将之收留于家。 清康熙二十年(1681 年)辛酉 56 岁居南昌。病愈还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绝地求生地图沙漠原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