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功修炼法的祖窍是在哪?

冯志强图解心意混元太极拳内功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冯志强图解心意混元太极拳内功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8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太极拳解密:教你精髓练习方法——太极经典四篇讲解
太极经典四篇讲解
?命意源头在腰隙(鸣鹤)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妄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这句话是全歌的关键。一般解释为意念要注意腰那个地方。吾师在讲解《心会论》时提及“十三势歌”,说:这么解释也不能算错,因为练太极拳关键在腰,但就不够深刻了。有的拳谱讲“命意源头在腰际”。从文字上来说只是一字之差。但具体到练习上就有区别了。“腰际”,腰那一片。范围已经很大了。究竟在哪儿啊?
?我所得的师传真谛是“腰隙”,腰的缝隙,腰椎当中那个缝隙。它的精确位置就在(从解剖来说)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之间。(从气功和中医来说)即“命门穴”,那个地方是人的元气生发的地方。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难经》中都有详细的论述。我在随师学习的时候,恩师曾明确指出:人体里面先天气场在肚脐后面,两肾当中,后天气和先天气在那儿混合,变成人体生命的整体的气。
?“命意源头在腰隙”关键是这个“在”字。简单点说,就是我们人的气和神意的发源地在“腰隙”——命门。练十三势要从那儿发出“意”和“气”。
要特别特别注意:不是想到从命门那儿出来!!!得是真真正正从命门那儿出来才行!!!这才叫“命意源头在腰隙”!!!可能有人要问,意识不是在脑子里吗?怎么能跑到那儿去呢?这就需要练。
练太极要练气,太极之气得从丹田出来。《心会论》里讲有三主三宾。腰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神意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手为第二宾辅,足为第三宾辅。一般对《心会论》解释不够全面,就以为“主”是重要,解释为:第一重要是腰隙,第二重要是喉头,第三重要是神意。
恩师在讲《心会论》时予以点破: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这种秩序是讲的练功的步骤!即:第一步要以腰为主宰,丹田来辅佐他。用丹田气来辅佐腰就是“气贴于脊”,把丹田气收到腰那儿去,宾和主结合到一起。
?怎么结合?就先得注意腰隙,老注意他,注意得非常好了,一动,意念就在那儿。一动弹丹田就连着手。丹田连着手也就是腰连着手了。“一身备五弓”,五张弓就连上了。练太极拳不是丹田气直接过来,而是从脊柱“一身备五弓”这么过来的。命门相当于“一身备五弓”中脊弓的弓背。从那儿一动弹,全身整体的动。所以“命意源头在腰隙”是气和意念真正要从腰部命门那儿出来。把丹田气收到腰,在通过腰形于四肢,认真练他,就从太极拳进入到太极功的层次了。
练法是:一开始先注意命门,意念把气引到命门,气集中到命门之后,命门升发的气和全身的气连起来,用的时候再从那儿发出来。把我们的神气形往命门集中,等集中好了,习惯了,再从那儿爆发到全身。不是光注意他就完了,要从那儿发出来。认真练第一主宰,从外在的形体到内在的气机都会发生变化,到一定程度,呼吸会变得深细匀长,命门那儿会自己“呼、呼”的开合。
在《苌乃周“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中的内功心法》一文中介绍过山东师兄的练功景象,此不赘述。一旦腰松了,身体气机变化会非常快,身体素质也会迅速提高。腰松开以后,气往脊骨里面走,脊骨里面的气会和四肢连起来。意念一动,气往回走。就是练形意拳要求的:用顺力之法,“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合而不流。”练太极拳都讲“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练松腰也是为了气沉丹田,上面讲了丹田是第一宾辅,是来辅佐腰为主宰的。
练太极气沉丹田不是目的,是为了让气更好的贴于脊,以便于力由脊发。(原武魂论坛)听恩师讲《心会论》(清风)《心会论》腰脊是第一主宰,喉头是第二主宰,心地是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掌指为第二宾辅,足掌为第三宾辅。《心会论》出自何人之手,已经无法考证了。但它作为一篇指导传统武术练习的古籍理论,在中国武术史上占的位置不可谓不重要。言辞虽短,但言简义赅,发人深省。
我在早年习武时就读过。终因经历尚浅,未能得其真意而弃之不顾。庚辰年春,一向不言武事,也不准我们探问武术之道的恩师,忽然要给我们讲一讲中国的武学,于是就有了这几篇文章。《心会论》知道的人很多,能做出科学解释的人就不多了,能挖掘出内在真意的人就更少了。通过恩师的讲述,我才知道,《心会论》不仅指明了武学的进阶之路,而且明示了武学的三个层次:术,功,道。及其必不可少的练功步骤和方法:腰脊,喉头,心地。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供有志于武道者参考。由于未取得恩师的许可,以及文字整理上的一些问题。只整理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最根本最基础的部分。
师曾语余:这点内容,就是拼着命,也够你练三年的了。《心会论》,所谓“心会”就是用心来领会,就是“意会”,让你来体会炼功过程当中体内有这么一个主宰。他说第一主宰是腰脊,可是我们在炼功是首先是神做主宰。其实这两个并不矛盾。在传统气功的歌诀里面是紧挨着的。如《心会论》和《周身大用论》。
?《周身大用论》讲:“一要心性和意静”,第一要点是精神要静,精神安静后去统帅身体。这是神做主宰。实际从整体来讲,应该是神作主宰。神怎么主宰我们的形体?意念一动形就动,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做不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手要拿东西,意念一想手动手就动了,但是你没有体会到身体里面是怎么运动的,那就不是有意识的自觉地动,你要做到有意识的自觉地动,那就需要炼。怎么炼呢?这两个歌诀就把炼功的前后次序关系讲清楚了。一开始你做不到用神主宰身体,那就先用腰作主宰。歌诀中讲腰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宾辅。这个第一主宰不是第一重要,而是讲从炼功步骤上首先要炼腰作主宰。腰主宰形体得通过气,这就需要把气和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气沉丹田。
练静功要气沉丹田,练动功也得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后再和腰脊结合起来,“腰脊是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就是这个意思。
?气向丹田集中需要意守丹田或气沉丹田,但气怎么和腰结合起来?《心会论》里一是腰,二是喉头,三是心地;《周身大用论》里第一是心地,第二是遍体气流行,第三是喉头。其实按练功要求来讲,应该第二是喉头,第三是气遍体流行。气遍体流行关系到腰和丹田相结合的问题。
尽管古人把腰和丹田问题作为一个诀窍指出来了,但是没有明确讲怎么解决它,我们研究松腰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旦腰松了,气机变化会非常快,那时练拳就是真练了,现在顶多算是活动活动筋骨。如果你腰松了,看别人练拳,就能看出有的动作能连到腰上,但只能连到腰的外圈, 连不到中心点。而大多数人连外圈也连不上。只能先说这么多了,关于隐于其中的具体练法,请结合其它两篇文章(《周身大用论解秘》和《苌乃周“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中的内功心法》)来领会。(原武魂论坛)苌乃周《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中的内功心法(清风)《苌氏武技书》是清朝雍正和乾隆时代的苌乃周的著作,在武术界比较受人推崇。相对而言,这本书对怎样把腰和丹田气结合起来的问题讲得比较细致。
关于丹田,武术气功里有五丹田之说,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前丹田、后丹田。聚精会神是咱们的日常用语,但在气功和武术中却是一个关键名词。“聚精会神”是气力的渊源,一聚精会神之后就会有气力。下面是恩师对《苌氏武技书"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中一段话的解说。“神者,气之灵明也”,神是气里面灵明的那一部分。“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矣”,这三句话讲精气神的关系。“盖人之生也,籍先天之神以化气”,把先天的神用来化气是人们生来就有的生命活动。“积气以化精”,气足了化成精,“以成此形体”。“既生以后,赖后天水谷之津液以化精,积气以化神”,后天用津液化成精,精再化成气,气再化成神。过去玄门气功讲“聚津成精,炼精化气,练气化神",在练精化气之前,还有一个聚津成精的过程。“积气化精,结于丹鼎,会于丹庭,灵明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后天的练功就是要练这个过程。“故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借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精神合到一起才能有气力。“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之谓也”,气力就是精神能够作用到物上来。“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武备如此唯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只有聚精会神气力才能壮。“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会,是殚毕生之心力而漫无适从也”,精怎么聚,神怎么会,都有方法,不知道方法不行。“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精会神需要聚气。“聚气之法,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即肛门一收缩,阴茎往里边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相当于会阴上提。“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采用腹式呼吸,一吸气把天空之气往下聚。“上下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而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即南林处女所谓内实精神之说也”,这个方法就是会阴上提,呼吸往下来,上下相合,集中到中宫。“但须练之于平时,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无不坚实。不然如炮中无硝磺,弩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欲求勇猛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此练形练气之最紧要者。谨之秘之,切勿妄泄,以遭天谴”,他把这种方法看的非常非常珍贵!!!(原武魂论坛)《周身大用论》解秘(清风)《周身大用论》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三要喉头不能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到。
?《周身大用论》讲:“一要心性和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第一要点是精神要静,精神安静后去统帅身体。这是以神做主宰。从整体来讲,神应该是作主宰。神主宰我们的形体,意念一动形体就动。“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周身大用论》里第一是心地,第二是遍体气流行,第三是喉头。《心会论》里讲一是腰主宰,二是喉头主宰,三是心地主宰。最重要的是心性,喉头是第二位,丹田是第三位。其实按练功要求来讲,应该第二是喉头,第三是气遍体流行。而《周身大用论》里没写丹田,说的是“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全身气流行本身就是丹田和腰结合的问题。松腰练的是丹田气和腰结合起来,遍体气流行了,气足了,意念的统帅能力就强了。如果腰解决不了,你光练力由脊发,将来会力由脊发了,弄不好就会出毛病。腰松不开,气机不能上下流通、不能转换。很多练太极的,到了晚年红头涨脸,那是虚阳上越了。有的得半身不遂,就是因为腰没解决好。力由脊发,必须松腰。
《心会论》里的第一主宰,要当作宝贝来练,它是炼功夫的最最根本的基础!!!如果不从气上走,不从腰上走,光从形体上走,那样炼一辈子拳,到最后从“武”上没解决,从身体好上也没解决,甚至于寿命也不长,就白练了。“三要喉头不能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喉头的问题关系到练功进入到一定层次后的具体功法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到”,功夫是怎么来的?光有了指导思想和原则还不行,练的方法要全,针对自身特点,练的要细致周到,练的部位(形、气、神)要全,要“表里精粗无不到”!(太极拳解密:教你精髓练习方法什么才是太极拳?太极对于我们练拳来讲指的是什么?太极拳,就是运用阴阳辩证之理,建立周身一家的运动体系,实现攻防技击和健身、养性之目的。
太极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自然界什么才是“太极拳”?“太极”对于我们练拳来讲指的是什么?太极拳,就是运用阴阳辩证之理,建立周身一家的运动体系,实现攻防技击和健身、养性之目的。“太极”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起着指导性作用,不仅使身体“小宇宙”气血贯通,形成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规律,并且使人的精神世界与修养层次也提升至“道”的境界。“太极”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说到底就是“平衡”二字。练习太极拳时对于我们身体锻炼的内容来讲,就是常年地、由粗到精地、不断地校正我们的姿势,使之逐渐地接近不偏不倚(“五阴五阳”)、随屈就伸、八面支撑的平衡程度。所谓“太极拳”法,就是人在技击和健身运动中,体现出这种“阴阳互为其根”的辩证关系,无论是肢体的上下关系、左右关系、交叉关系、贯串关系、引领关系、内外关系、虚实关系、刚柔关系、快慢关系等等,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表现在自始至终的每一举一动上,使之能够上下相随、左顾右盼、内外合一、虚实兼备、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周身成为一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每天练的太极拳动作是多么的复杂,又是有着严密的辩证关系,还要在连绵不断的运动中做到。我们要想在这一式接一式的变化当中,处理好以上矛盾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这话只是个比喻,如果我们坚持在“明师”的正确指导下练习,是不会那么久的。为什么我们练拳多年没有明显气感、不能内劲贯通?为什么拳架总是打不好?或者自认为很好,其实相差很远。为什么功夫总是上不去呢?这主要原因是你是否掌握了太极拳的理论和正确的练习方法,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很难练出效果来。其实我们每天一遍遍地练拳,却忘了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也就是最传统的方法没有练,那就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基本功”的提法在太极拳界似乎比较模糊,但是传统方法就是由单式的单独练习开始的,有人把一些动作叫:“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或“基本练习方法”,只是把它当做初步的动作练习,而陈氏太极拳的正宗传人是把它当成“精雕细刻”、长期细心研究的对象,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正面单手缠丝功法,也叫“单云手”。我是通过切身体会发现这一点的,因此我把站桩、采气、基本缠丝功合起来,叫“基本功”,并在《少林与太极》杂志上发表了《基本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一文,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太极拳网站转载我的这篇论文,在陈家沟网站的太极论坛上,点击量多年保持在第一位。关于太极拳的理论问题,古人及先辈已讲得再透彻不过了,我们现在只需要把理论和方法仔仔细细、常年不断地,一边练习,一边反复地琢磨,按照老师的正确传承方法坚持练习就是了。我们练习太极拳要想学到太极拳运动的真正内涵,就要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了解劲力的根源在那儿,中节在那儿,梢在那儿,运行路线怎么走,怎样做到节节贯串、虚实转换、不偏不倚,做到“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其关键问题是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才能纲举目张、举一返三、一通百通。不然的话,盲目练拳,错着练、练着又错,或是只注意枝节问题,不抓住主要问题,十年、八年也练不出什么名堂,这叫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只要抓住一个动作把它“吃透”、练透,就能从中找出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掌握了这个运动规律,就好比做好了一个人像雕塑的骨架子,有了这个骨架,再练套路时,就等于在骨架上添肉,添衣服,“活儿”越做越细。不过做出来的作品有一般的、有优秀的、也有精品,所以这是个细致“活儿”,很吃功夫,许多人没有此番耐心,所以难取“真经”。其实越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也就是最根本的,我们今天就来解开这个“秘密”。“基本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让我们从太极拳的站桩、采气、基本缠丝功开始吧!“提纲携领,纲举目张”!掌握太极拳精髓功法!
?基本功一:站桩A.论站桩功“站桩”是中华武术拳种普遍采用的基本功法,如马步桩、三圆桩、三体式、伏虎式等等各种姿势的桩法。站桩的方法,在各个门派的姿势有所不同,在意念要求也有所区别,如道家强调意守丹田,而释家的意念则是要想像“物我一体”的状态,一些技击家的技击桩则强调,在站桩时作搏斗状的想象等等。但总的要求都是要调整站姿,达到一种目的,那就是贯通内气。(责任编辑:admin)太极拳解密:教你精髓练习方法(2)站桩,对于太极拳来说就象盖大楼的地基一样,是练拳的基础。目的是为了建立以丹田为核心的端庄身法,调整呼吸,细心体会、协调周身上下各个关节与站桩,对于太极拳来说就象盖大楼的地基一样,是练拳的基础。目的是为了建立以丹田为核心的端庄身法,调整呼吸,细心体会、协调周身上下各个关节与肌肉的内外关系,使肢体、肌肉调整至贯串状态,气血无碍,通过意念的作用加强放松质量,使经络畅通,建立意念和形体相结合的统一关系。首先,站桩在校正身法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体会身体中正和放松的姿态。当自然松静站立后,心情平静下来,呼吸自然,两脚重量平分,意念空胸实腹,上虚下实。关节、肌肉松开,尤其是髋关节和肩关节的松活。从头顶至脚底要求“虚领顶劲”,目视前方,下颏微收,舌尖抵上鄂,耳向后听,沉肩坠肘,含胸塌腰,曲膝松胯,圆裆,五指抓地,意守丹田,做到“尾闾正中,神贯顶”,立身中正安舒。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姿势端正,姿势端正了,全身上下的肌肉没有紧张的地方,气血、经络才能畅通。
?第二是调整呼吸:当姿势中正、松活了,呼吸就会自然均匀,加上腹内松静和意守丹田的势态,保证了丹田的核心地位,并使之畅通。长期的锻炼,呼吸就会变得深、静、细、缓,慢慢地就会使人由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
?站桩的第三个作用就是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起到调节作用:由于意识的集中,练功时不再想生活和工作中的杂事,由于意识集中,使大脑神经得到了休整,结合身体姿势的松活、呼吸的均匀,在意念的作用下,使经络畅通,气血旺盛,就能够促进神经细胞敏感和活跃的程度,使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增强,因此脏腑的功能作用得到提高,身体健康。我们还可以通过收功的动作,也叫“丹田内转功夫”,更进一步调动内气,增强内气的运用能力。
?B.练习方法:
?一、站桩站桩的练习方法很多,要由浅入深的逐步进行,作为初级的桩法只要能做到松静站立就可以,进一步体会如何使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放松。做法:两脚自然站立后,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左开半步,屈膝松垮,两手掤在胸前。做“虚领顶劲”(也就是头上象顶一片树叶一样),沉肩坠肘,目视前方,耳向后听,呼吸自然。所谓“气功”,就是心静用意,用意念去想头脑、眼、耳、鼻、嘴、舌、喉、颈椎、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胸椎、脊椎、腰胯、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放松了,所有的肌肉放松了,然后意守丹田。用意念去想象身体放松,要坚信放松了,时间一长,你就会有感觉的。站桩看似外形不动,实际上意念不停的在想、在守。我们想象,让“气”(或者就是一团云雾)从头到脚一遍一遍地通过身体各部位、各个关节,然后从脚底“涌泉”穴(脚掌心)排出体外,让疾病排出,让浊气、废气排出。我们所说的“气沉丹田”,也就是“气通丹田”,呼吸的方式是自然呼吸。
?较为严格的做法是:要“虚领顶劲”,也就是臀部下坐的同时百会穴上领,使头颈和身体竖直,虚虚地领起精神。目视前方,下颏微收,舌尖抵上颚,耳向后听,沉肩坠肘,手腕关节、指关节都要放松。两臂抱圆,象抱着气团一样,同时还有向外的膨胀的感觉,抱的感觉占七成,向外撑的感觉占三成。含胸塌腰:就是胸部放松,肩窝放松,气贴脊背;腰髋放松,腹部放松。屈膝松胯:小腹与两大腿之间的沟渠皮肉要放松,就像坐凳子一样便可以做到。圆裆:裆内圆虚,会阴肌肉略收,“开裆贵圆”。五指略抓地,涌泉穴要虚。意守丹田,丹田在肚脐下三寸处腹内,可想象丹田与命门相通。总的核心和目的是保证丹田“这碗水”要平稳,使身体中正、安舒。为使身法得到进一步纠正,可以想象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形成一条线,肩井穴与涌泉穴成一条线,这样做可使肾“水”与心“火”交融,“井”无干枯之虞,“泉”无外涌之忧。当整个形体调整好,呼吸深、静、细、缓以后,可以用意念想象通天无限远,通地无限深,四面八方,天地人融为一体,身体散开,不存在了,由此进入清静状态,保持这种状态,就达到了修心、养性的目的。正如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上与宇宙同体”,“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老子说:“及我无身,何患有病”?
(责任编辑:admin)
?太极拳解密:教你精髓练习方法(3)
?初练站桩时,以5分钟为宜,随着体质的增强,每次以10分钟到20分钟为宜,年轻人可以站40分钟,但要注意不要伤了膝关节,使尾闾坐与后脚跟平行,膝盖初练站桩时,以5分钟为宜,随着体质的增强,每次以10分钟到20分钟为宜,年轻人可以站40分钟,但要注意不要伤了膝关节,使尾闾坐与后脚跟平行,膝盖不超过脚尖。每天早晚各一次,长期坚持锻炼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收功:在不破坏身体状态的情况下,两手缓慢下落并覆盖于丹田处,男士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士相反),先顺时针(女士相反)“外导内行”(就是两手引动着丹田内气)旋转24圈,再逆时针旋转24圈,止于丹田处片刻,意想丹田与命门相通。然后意想松两肘、松劳宫、松丹田,两手放于体侧,收回左脚,恢复原状态。收功后,两手搓热,在面部由里向外、由下向上揉面,反复数次,尔后揉双耳,再以手捂双耳,以五指敲打后脑,再以两拇指沿发迹上下推搓,然后抚摩两臂、前胸后背和两腿。还可以结合做做眼、鼻保健操,活动一下两腿。
?二、坐功两腿自然交合,两手右上左下(女子相反),两劳宫穴相重叠,自然端坐。呼吸自然,舌抵上颚,两眼微闭,结合站桩功的一些要求,“调和阴阳,(意念)聚于祖窍(两目之间),久而不舍而成丹(调息养气出成果),凝结神气(神为主帅,气为驱使,清心虚静则神气凝),充塞通身(道以虚通为义),斯为拳。”坐功所养的是神气,是静功的一种,太极拳套路是动功,动功与静功是太极拳修炼不可分割的、互补的方法。“神”,指的是人思虑、情绪和心态,“神”如果长期不能主动静一静,得不到调整,人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干扰,会出现心态不稳定或改变等问题,天长日久,气便散乱,血便淤滞,百病丛生。坐功之法,最好每天做两次,早晨一起床和晚上临睡前,就在床上做,哪怕只坐三分钟,久而久之必有好处。“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心安则虚则道自来”,“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只要我们能够身体力行,日日养一养精,天天蓄一些锐气,那么,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就可以做到“目到则神至,意聚则神凝,手到则神气毕集,着足则力量俱来”,于此与各位深思。
?基本功二:采气
?A.论采气采气:一种气功、内劲功法练习,就是用意念想象,采集大自然精华之气、好的物质灌于己身。对于初学太极拳者来说,是用来培养意念和气感,并结合身法锻炼的一种方式。对于有功底者来说,它是作为练拳之前的准备过程,用以调心、调息、培植内气。所谓“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者,中也,“中者,虚空之性体也”。
?气功在我国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黄帝内经》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铒舌下津无数。”这是较早记载气功的文献。
气功的作用就是加强肺部扩张和收缩,增强肺活量,长期锻炼可以使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其实人在婴儿时期就是腹式呼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劳作逐渐形成了胸式呼吸。大家知道,人到了病重,呼吸困难时,总是用手把胸口的气往下赶,这就说明呼吸不能短促,要深长慢匀些好。
在深呼吸时,横膈膜可以下降到3--4厘米,膈肌每下降1厘米,就能使胸腔容积增加250--300毫升,胸腔容积增加的结果,就扩大了肺活量。人的呼吸功能取决于“呼吸中枢”神经,能使人不断地有呼吸功能产生。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离开了呼吸,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如果我们利用气功锻炼来加强“呼吸中枢”的健全,这“生命之结”就成了“命中之宝”。
气功就是人们用自己的意识,去改变呼吸的节律、次数和深度,使之达到“深、静、细、缓”,与大自然同呼吸,气血盈流。老子云:“孰能浊以止,静以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这是说人只要能静,才能将身中浊气渐化为清气,静之既久,则身中又渐生动机也。气是一种气息,“生命之结”。
古人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的诞生、生长和死亡,其实都取决于气的存在。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身之气,有先天给与之气---元气;后天水谷精微之气---谷气;口鼻吸入之气---清气。这三种气在人身混合后产生了不同作用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共同抗御大自然中不良因素的干扰,同时人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天地人三才,构成了自然世界。气能采得进身,需要形松意紧,用意不用力。全身肌肉放松,有脱骨之感,全身关节用意念拉开,所谓:“筋骨要松,皮毛要攻”,气血旺盛,通达四梢,起如飞雁,落如飘羽。意与气合,气与形体动作一致。
意念心意要起,形体随之而动,气自然在其中起着催动的作用。意念要停,动作就停,气也就分散开来,体松心静,气自通也。
?在采气过程中,意念要始终起主导作用,所谓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目的是调心、调息、养神、健体。治病须养气,养气须调息,调息须清心,动作在采气过程中,意念要始终起主导作用,所谓“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目的是调心、调息、养神、健体。“治病须养气,养气须调息,调息须清心”,动作缓慢,意识空松圆活,呼吸自然深、静、细、缓,采气的目的就达到了。练拳之前,清心、理气,以利涵养。
?B.练习方法:
?一、捧气通身两脚自然松静站立,与站桩要求相同。用意念拉开肩、肘、腕、指关节,两臂缓慢从身体两侧抬起,手心向下,抬至头顶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劳宫穴相合,意想捧天地精华之气灌入百会、吸入头脑,此动作过程为吸气。
呼气,两手外导内行(外边的手导引着,气在体内随着),缓慢下沉,顺身体驱干下降至丹田,意在丹田略守片刻,再经两腿沉入涌泉,想象两脚发热,通入大地,把身上的浊气、病气排出体外。以上动作反复二、三十次为宜。
?二、拉气进身两脚站成左弓步,身法要求与站桩相同。两手搭向左前方,呼气;轻握拳抓气往回拉,吸气,身体重心后移,意念中,象拉起一棵大树,拉向自己的身体,此时两拳不动,身体向前迎上去,好像让大自然、让健壮、清新之气进入自己的身体。以上动作,反复三十次后,再换做右弓步练习。
?三、开合沉丹田自然站立,与站桩要求相同。两手心向外,由额前向两边分开,意念想象用力拉开,要松肩沉肘;同时左脚向左跨一步,成马步下蹲,气入丹田,两臂松沉下落,轻轻握拳,两拳交叉至于小腹前(出左腿左拳在里)。
以上动作,反复三十次后,再换成右侧,右脚向右胯一步。四、提气上丹田自然站立,与站桩要求相同。屈膝下蹲,两手在身体两侧向下抓取,意念如同抓起重物一样,然后两腿蹬地、两手上提,有把“地气”提入丹田之感,此为收气,反复三十次。
?基本功三:缠丝功
?A.论缠丝功“太极拳,缠法也”。陈式太极拳所称的缠丝劲也就是螺旋、弧线运动轨迹,无论是在练拳和推手当中,它都是建立在“掤”劲(太极拳的掤、捋、挤、按四正劲法之一)基础之上的运动。练习时要求周身缠丝劲无处不在,无论是手上、脚上;腰上、腿上;肘上、膝上;也无论是大缠、小缠;左缠、右缠;顺缠、逆缠,在练拳时无时不在。缠丝劲的实质就是一种弧形的引化方法,使对方的来劲改变方向,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
练习时一定要加上“稝劲”意念,所谓:“用意不用力”,就形成了太极拳的以“掤”劲为主的沾粘劲,这就是太极拳的精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既要处理好外形方面的辩证关系,又要用意念引导,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如此内外结合,实在是不容易,因此,解决问题就要从最简单的单式基本功开始,世界上存在的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最根本所在。缠丝劲的实质,就是一种掤劲的弧形运用,无论是在健身和技击运用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功效。
在健身方面:这种螺旋、缠绕的运动方式,不仅对于人的筋骨、关节、皮肉以及内脏和各个系统功能,都起到了良好的按摩作用,加之意念、神经的调节作用,更促使经络畅通,使气血循环旺盛。
在技击方面:按照太极拳的原则“舍己从人”,我运用缠丝劲、稝劲、粘黏劲引入彼劲,使对方的来力改变方向而不脱离,并使其失去重心,站立不稳。由于运用太极拳特有的“掤劲”引化,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可使对方处处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时我处处占据主动地位,随时可以出击,这叫做:“引进落空合即出”。
?练习太极拳,不仅要做到形状走螺旋、缠丝劲,而更主要的是用意不用力,每一动用意念做先导,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运动的关键一点。我们要在长期锻炼肢体运动放松的质量上下功夫,非由此入手不可。在意气的引导下,形成极松柔,极灵活,刚柔相济而且是掤劲不丢的、沾粘连随的缠丝运动规律。
拳谚云:“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一旦有意念发出刚猛的信号时,内劲就会突然爆发,迅雷不及掩耳,异常刚猛,这就是太极拳的刚柔相济。这种劲,不是你想发就能发出来的,它是在长期练拳、在达到了极柔、极松的质量程度以后,才会自己出现。“圈”越小,内劲越大,其刚猛程度越高。
太极拳所说的“圈”,是指练功夫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这种“圈”,并不是指手脚划的圈,而是指内劲的大小、厚薄程度。内劲小,体内气场薄,外形的动作幅度就会大、就明显。内劲大,体内气场厚,外形动作就小、就不会有明显的动作表现。这实际上就是缠丝劲的大小,是由外形的弧线运动和意念、内气的催动,结合掤劲不丢的沾粘劲组成,这种沾粘连随、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刚柔相济的劲,是由基本缠丝功夫、太极拳套路功夫和太极推手功夫的长期锻炼而来,这就是太极拳的“掤劲”,这种以“掤”劲为主的劲,就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太极拳练习的复杂性、完整性和统一性,不亚于进行一项科学试验,其精细程度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找不到症结所在,就很难练懂太极拳。现在就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单手缠丝开始,以起到提纲携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B.练习方法:
?一、正面缠丝(单云手)以左手为例:两脚分开成左弓步,左手至左肩平,右手叉腰。手指、掌舒张,手心斜向外,虎口圆虚,手臂外展,沉肩坠肘,开裆贵圆,立身中正,气势松沉而饱满,结合虚领顶劲,精神提起,气沉丹田。接下来,身略微左转再向右转,以左手小指领劲,松手指、松手腕、松肘、松肩、松左腰胯,依次由手指(梢节)到肘(中节)、到腰腿(根节)顺缠,此时气已沉入丹田。继续运行使手指方向朝向右侧,再开始以腰劲为主宰,左脚蹬地,催动两腿,腰裆合力,旋踝转膝,右胯松沉,使劲传至右腿、重心右移,身微右转,保持两胯放松。(不仅是在此时,就是在练拳时,无论动作怎样运转,始终活胯圆裆,始终象是坐在凳子上打拳一样。)此势为合、为蓄,合劲蓄势之意。
?接下来,左手在腰胯松沉(塌腰)的同时,向右上穿掌外翻,要上下配合,保持身体平稳,上虚下实,这叫做“有上必有下”,阴阳平衡的道理。手的动作不可过大、过快、过猛,要动起有根,动手之前先动腰。如果手的动作过大,那么相应的,腰的动作就体现不出来了。紧接着,右脚蹬地,腰裆合力,左胯松沉,出肘,重心向左移动,左手逐渐展开,形成一周。此势为开、开展之意。手臂不可伸直,伸到九成,在于将展未展之间。
?整个动作要仔仔细细的、缓慢的运作,要认认真真地体会动作是否顺遂,有一星点不顺的地方就要纠正。重点要做到劲起于脚根,要通过蹬地移动重心。要节节贯串,起主宰作用的是腰和腿。俗话说得好:“腰裆膝,发动机”。
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反过来,右手正面缠丝亦如上所述,唯方向相反,出右手,成右弓步。
太极拳动作无非是一合一开而已,右手顺缠下沉为合劲,小指领劲里合,气沉丹田。翻掌时中指领劲,为转折、折叠,阴阳转换。逆缠出肘为开,大母指领劲,注意力在肘尖、小臂和手腕,这样做可避免架肩,达到高质量的放松程度。太极拳的第一层功夫就是要达到放松质量的提高,要让全身松透,关节拉开。只有高质量的放松才能打通经络,化去身上的疆硬劲、拙劲,同时才能很好地培养内气。单云手如此往复进行练习,要细心体认,子细琢磨,在“明”师的指导下,每一个动作每次练30到40遍,坚持一年必有收获。
一旦你真正弄懂里面的奥妙之处,你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到此地步一通百通,这时你再练拳感觉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基础,这就是基本功,这就是桩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二、侧面缠丝以左手为例:两脚分开成左弓步,左手至左肩平,右手叉腰。手指、掌舒张,手心斜向外,虎口圆虚,手臂外展,沉肩坠肘,开裆贵圆,立身中正,气势松沉而饱满,结合虚领顶劲,精神提起,气沉丹田。接下来,身微左转,左手掌小指一侧领劲,逆缠向后外开,而后由逆缠变顺缠,左脚蹬地,重心右移,身右转,右胯放松下沉。左手外翻由顺缠变逆缠,右脚蹬地,重心左移,放松左胯下沉,重复运作。右手侧面缠丝要求与左手相同,唯方向相反,出右手,成右弓步。同样要求顺逆缠丝的变化,内劲与外形协调一致,以内劲催外形的感觉。同时,更深一步的要求还要与呼吸相配合。顺缠时吸气,内气阴经,回收入丹田。呼气时逆缠,由里向外,内气走阳经,劲起脚根,节节贯串,内外协调。本着“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的原则。
?三、穿掌缠丝以左手为例:两脚分开成左弓步,左手至左肩平,右手叉腰。手指、掌舒张,手心斜向外,虎口圆虚,手臂外展,气血、经络要有通畅感,沉肩坠肘,开裆贵圆,立身中正,气势松沉而饱满,结合虚领顶劲,精神提起,气沉丹田。接下来,身略左转,左手手指尖领劲回挽,身向右转左脚蹬地,腰裆合力,旋踝转膝,右胯松沉,重心右移,使劲传至腰、肘、手。然后松腰,同时左手上穿外翻,右脚蹬地,重心左移,以腰为主宰,劲由右脚传至退、腰、肘、手,节节贯串,向左上后方螺旋展开运转一周,接着重复运作以上动作。?右手穿掌缠丝要求与左手相同,唯方向相反,出右手,成右弓步。同样,注意所有动作、动态的辩证关系,拳论说: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右手穿掌缠丝要求与左手相同,唯方向相反,出右手,成右弓步。同样,注意所有动作、动态的辩证关系,拳论说:“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尤其是做此动作时,注意旋转中带有棚劲(一种类似膨胀的感觉),还要特别注意上下两段劲,手向上穿,同时腰劲下沉;腰以上,四成向上,腰以下,六成向下。此动作穿掌是向上的劲,所以此时必须要有一个向下的劲,这叫做“有上必有下”,“上下相随”。整个功法要以腰胯的扭转与灵活性为主要锻炼目的,并做到下盘稳固、圆裆、坐稳盘架。
?四、双手正面缠丝双手正面缠丝,是由两个单手正面缠丝组合起来的协同练习,左手、右手完全按照各自原来的轨迹进行,丝毫不能改变,因此,要求单手正面缠丝非常熟练、牢固以后,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
?五、横开步缠丝横开步缠丝练习,是在单云手的基础上,以正面缠丝的动作为基准,先是两脚并立,当左手运至腹前时,左脚向左开步,当左肘出肘后再并步。依此,一步一步横开步行,在运动当中保持单手正面缠丝动作运动规律不变。不要一动腿,原来掌握的姿势都变了,还要保持拳架的原状态。这叫做“动中求静”,希望大家细心体认。
?六、前进步缠丝前进步缠丝练习,采用双手练习法,身体侧面对着前方(以左侧在前为例),两手心向左前并划弧,重心偏右脚。接着两手心向右外、向上、向后划弧,同时出左脚向前一步。接着,两手向后、向下、向前划弧,重心移至左脚,右脚跟进,并于左脚旁。如此反复,一步,一步向前走。运行中要注意上虚下实的身法要求,并注意虚无全虚、实无全实。手向上掤劲不丢,虚实有度;出腿并步如猫行,两股如古树盘根、腰裆劲催动身形,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七、倒步缠丝倒步缠丝练习,正面向前,身略右转,两手心向下从身体两侧抬起,然后右手合于右耳旁,左手合于胸前。接下来,身左转,左脚左手向左后方45度划弧,同时右手向前推出。接着,身略左转,左手合于左耳旁,右手和于胸前,右脚向左划弧收回。接着,右脚右手向右后方45度划弧。再下来就是重复动作了。倒步时注意精神贯注,以腰、腿、脚的内劲催动身形,注意瞻前顾后,打上防下,左顾右盼,耳听八方。
?八、独立步缠丝独立步缠丝练习,锻炼身体的平衡能力、丹田内劲及腿部力量,两手叉腰,一条腿提起,以髋带腿,顺转40圈、逆转40圈,两腿轮换做。
?九、小缠丝小缠丝练习,分左手缠丝、右手缠丝和双手缠丝的正转和倒转。左手正转小缠丝:身体自然站立,以腰劲带动左手腕曲肘上提,再以内气前转手腕下沉旋转一周,手背尽量贴近肋、跨,反复运转。右手正转小缠丝:同左手。注意缠丝劲是内气的前后旋转,以身领手。双手正转小缠丝:双手同时进行,要注意胸腰运化,上下折叠,保持圆裆松髋。左手倒转小缠丝、右手倒转小缠丝、双手倒转小缠丝同正转手,唯方向相反。
07/28 20:58
太极拳解密:教你精髓练习方法 时间: 09:46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640次 什么才是太极拳?太极对于我们练拳来讲指的是什么?太极拳,就是运用阴阳辩证之理,建立周身一家的运动体系,实现攻防技击和健身.养性之目的.太极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自然界 什么才是&太极拳&?&太极&对于我们练拳来讲指的是什么?太极拳,就是运用阴阳辩证之理,建立周身一家的运动体系,实现攻防技击和健身.养性之目的.&太极&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自
02/08 20:34
什么才是&太极拳&?&太极&对于我们练拳来讲指的是什么?太极拳,就是运用阴阳辩证之理,建立周身一家的运动体系,实现攻防技击和健身.养性之目的.&太极&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起着指导性作用,不仅使身体&小宇宙&气血贯通,形成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规律,并且使人的精神世界与修养层次也提升至&道&的境界.&太极&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说到底
01/12 07:10
太极拳解密:教你精髓练习方法 站桩,对于太极拳来说就象盖大楼的地基一样,是练拳的基础.目的是为了建立以丹田为核心的端庄身法,调整呼吸,细心体会.协调周身上下各个关节与肌肉的内外关系,使肢体.肌肉调整至贯串状态,气血无碍,通过意念的作用加强放松质量,使经络畅通,建立意念和形体相结合的统一关系.首先,站桩在校正身法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体会身体中正和放松的姿态.当自然松静站立后,心情平静下来,呼吸自然,两脚重量平分,意念空胸实腹,上虚下实.关节.肌肉松开,尤其是髋关节和肩关节的松活.从头顶至脚底要求&虚
02/12 06:22
庞明先生讲解太极经典四篇(鸣鹤.清风)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妄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这句话
10/25 08:47
庞明先生讲解太极经典四篇(鸣鹤.清风)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妄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这句话是全歌的关键.一般解释为意
06/09 12:23
庞师讲解太极经典四篇 十三势歌 心会论 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 周身大用论(鸣鹤.清风) 命意源头在腰隙(鸣鹤)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
10/24 23:17
[转载]庞师讲解太极经典四篇(鸣鹤.清风) ( 23:50:35) 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xuexi 原文地址:庞师讲解太极经典四篇(鸣鹤.清风)作者:老平 命意源头在腰隙(鸣鹤)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
06/27 20:34
命意源头在腰隙(鸣鹤)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妄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这句话是全歌的关键.一般解
09/06 21:00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妄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这句话是全歌的关键.一般解释为意念要注意腰那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式太极拳内功心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