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游记后做游记怎么命题

当前位置: >>
语文命题研究
新形态下的高考语文备考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阅读(一) [示例一](2002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 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示例二](2004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从花争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 ,不肯随?春? ,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 ,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林逋《梅花》诗云,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 ,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 ‘认桃 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 [示例三](2008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周京昱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1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 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示例四](2010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古② ③风(其三十九)李白①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 ,浮云 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 栖g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 徂晖:落日余晖。②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 g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 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g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示例五](2011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示秸 示、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秸:张耒二子张、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示例六] (2007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 . 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 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 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 夫刻肌肤,K 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 . . . 2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 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②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 . 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 . . 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 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 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 憾穑厝卫钏埂⒄愿叨觯司偎胪9使燮渌俣温铱杉玻炱涞秤攵筒恍た陕垡病 .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 注释:①K(chán) :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正也 . C.上唱而民和 . 正:正确 唱:倡导 B.死不还踵 . D.察其党与 .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察:仔细看③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被创流血,至难也 . 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 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若风之摇草木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崇善废丑, (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 (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 (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C.②④⑥ B.①②⑤ D.③④⑥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示例七](2008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 . 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 ① 从,乃历召 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 . . 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 . .. 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3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 ,春秋乡射, 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 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Z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吾 .. 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 ,因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 涕泣, 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 . 卒曰: ?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 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 .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 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于《汉书〃韩延寿传》 ) 注释:①历召:一一召请。②学官:学校。③不殊:没死。 ④掾史:下级官吏的通称。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 A.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 B.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 C.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 D.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 欺负:压迫、侮辱 过法:逾越法规 擢:提拔 愿:希望 (取材③ ④②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 微斯人,吾谁与归 .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Z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4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示例八](2010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①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 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 . . 其方,辄易雠 ,咸誉清。疾病H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 ③ 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 . . . . 皆笑之,曰: ?清蚩妄人也。 ? 或曰: ?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 ?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 .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 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 . 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 . 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 . . 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 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 ?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 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 ??[注]① 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善药 . B.积券如山 . C.未尝诣取直 . D.终不复言 . A.①清优主之 . B.①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 C.①清其有道者欤 . D.①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 居:聚积,搜集 券:借据,欠条 诣:前往 复:回答 ② 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 直:价值,价钱。②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②不害清之为富也 . ②清不以怠遇其人 . ②执其道不废 . ②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 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 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5 ?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5.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 ,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 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 。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 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 (不少于 200 字) [示例九](2011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 . . 独见而留意也。 . o 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 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 ② 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 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 . 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 . . 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 . 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 . 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缧 . 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 . . 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 ,不能生@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 注释:①o: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难成而易败者 . B.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 . C. 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 D.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 而求小善 .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 败:毁坏 易:平坦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略:简略③ ①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 使管仲出死捐躯 . 今人君论其臣也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目中有疵,不害于视, (则)不可灼也 B. 喉中有病, (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 (而)犹以为平 D. 遁逃奔走, (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示例十](2006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6 天坛之美 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 式表现了博大精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⑵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⑶?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 高 5.18 米,皇穹宇高 19.2 米,祈年殿上升到 38 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 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 3 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⑷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 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⑸?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 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⑹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 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⑺?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 清真、清淡、清妙等。 ?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 。 了一种空灵的美。 ⑻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 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 象。 ⑼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 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 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 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取材于杨辛《天坛》)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2.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3.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 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4. 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 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 ?高、 圆、 清? 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 为什么? [示例十一] (2008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制成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 50 多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指责却不绝于耳。全世界 每年要消耗 5000 亿到 1 万亿个塑料袋。废弃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它们会影响农作物 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 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7 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试 垃圾的降解率。他们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放入作为测试样本的垃圾,例如报纸或香蕉皮,使它们暴 露在空气中,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这些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 降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发现,报纸需要 2 到 5 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够了。 然而当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学家们 还提出,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得 无法确定。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然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 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塑 料袋的 4 倍。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 4 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耗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 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产生 70%的空气污染和 50 倍的水污染。同时,处理垃圾纸袋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目 前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 慢。看来,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循环、重复利用。 统计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量要少 91%。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不远的将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 就不再是问题了。 (取材于《塑料袋的科学迷思》 )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呼吸运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B.在太阳光照射下,微生物的参与能加速塑料袋的分解。 C.可降解垃圾在空气中与微生物作用,产生化学变化实现生物降解。 D.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输成本比后者低很多。 2.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塑料袋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难以降解性。 B.使用纸袋比使用塑料袋要有利于保护环境。 C.未来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成分不大可能是聚乙烯。 D.现在看来,使用塑料袋比使用纸袋节约能源。 3.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为什 么? [示例十二](2007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湿湿的想念 ⑴七十年前,爷爷 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 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 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⑵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⑶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 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 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⑷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 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 点也不动声色。 ⑸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 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⑹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①8 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 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 ⑺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⑻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 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 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 丰富了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⑼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 ?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 何离奇不经事物, 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 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 ? 且极容易就范; 其实柔弱中有强韧, 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 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⑽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 ?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 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 ? 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 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⑾爷爷曾说: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 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 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⑿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 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⒀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 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 ?注释: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 。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 ?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 ?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2.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3.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 4.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示例十三](2008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碧云寺的秋色 ⑴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 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 繁密。 ⑵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⑶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 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9 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⑷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 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 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 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 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⑸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 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 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⑹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 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 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⑺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 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 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 ,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⑻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 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 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 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⑼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 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 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 月花? ,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 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 、 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 ?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 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 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 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 满与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 情调与风格。 D. 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 古 ,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 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 足取的。 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 ?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回答下面问 题。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 ? ?10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十四](2009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司马祠 ⑴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我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游览的 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 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 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 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⑶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 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 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 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 的精神内涵。 ⑷?高山仰止? ,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 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据说用意取于《易经》 , 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 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 天地为量,不计小耻? ,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⑸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 见一女子,自称是司马迁侍妾,叫随清娱,迁遭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碑文。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 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 ,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 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 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冈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故未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 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 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墓,墓壁上嵌有砖雕八卦卦象,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非大 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⑹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共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 . 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 . .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2.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 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 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 11 [示例十五](2010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海棠花 ?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 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 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 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 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 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 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 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 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OO@@地直响,知道已经下雨了。 ?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 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 ?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当时颇有同感, 觉得自己也应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 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 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 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 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 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 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 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 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 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12 1941 年 5 月 29 日 德国哥廷根 ?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 D.上世纪 30 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 为什么? ?②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4.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 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 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于 200 字) [示例十六](2011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 ?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 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 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杨、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 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 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 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 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 ,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榱 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 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 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的难以计数的神话 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 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 想望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 ,是后 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烈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 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 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 《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 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及行动的载体,深入地 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鳎路鹉苴刑阶匀弧⑸缁帷⒗返奈奚 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沧桑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 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 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 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13 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 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调交 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 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 ?天 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 于祁连雪: ?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髁郑嫦嗄岩匀锨濉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3.作者曾说: ?雪?是《祁连雪》的?文眼? ,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中说?观山如读史?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 中获得的启示。 (不少于 200 字) [示例十七](2007 年高考全国乙卷试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⑴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⑵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⑶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 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 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 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⑷去民勤县拜苏武山, 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 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 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 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 ?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 ?一 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 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 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 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 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⑸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 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 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⑹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 的孩子会长大。 ⑺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 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 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 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14 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⑻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 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 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 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⑼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 文中刻画的 ?左公柳? ?民勤人? 和 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⑵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3.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 ,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示例十八](2010 年高考全国甲卷试题) 大河家 ⑴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⑵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 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 着中国。 ⑶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 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 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⑷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 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 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⑸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⑹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 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 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 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⑺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 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 了横渡的巧劲。 ⑻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 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 下的轰轰涛声。 ⑼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鞯卣肿排ㄎ恚盟欤患恿鳌 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 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⑽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 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 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⑾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 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 张承志15 乡钻进了昆仑山。 ⑿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 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 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浯。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 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⒀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 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 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 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⒁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 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⑵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3.文中说: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 话有哪些作用? 4.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 ,这是为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 看法。 [示例十九](2010 年高考全国乙卷试题) 灯 火 萧萧 ⑴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 ⑵?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 ?动? ! 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⑶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 。番仔油和番 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 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 融肆虐,回禄嚣张①⑷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 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 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⑸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 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 ,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⑹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 静? ,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 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⑺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 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⑻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 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⑼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 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 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 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②16 ⑽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⑾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⑿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 中。 ⒀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 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 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⒁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 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 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⒂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 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 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⒃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 在灯与灯之间。 ⒄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 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 一些光影缤纷! ⒅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注]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②土龋禾ㄍ宓囊恢置窬印 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⑵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说: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综观全文,灯火在作 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示例二十](2011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试题)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 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 ?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 ,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 妮!黑妮…… 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 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 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 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口苦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 优美的刺绣艺术。 ?负责任的旅游? ,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 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 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 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17 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 20 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 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 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 ?这个 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 ?……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 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 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 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 ?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 房。 ?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 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 ,也 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 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 10 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 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 ?成家好似针挑土, 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 , ,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 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 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1.?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⑴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⑵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3.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4.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 ?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阅读(二) [示例一](2009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妨?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 到: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示例二](2011 年高考北京卷试题,见前)18 [示例三](2010 年高考全国乙卷试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 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⑴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⑵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示例四](2010 年高考全国甲卷试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③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 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 v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 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Z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 阑:酒尽。 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⑵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示例五](2009 年高考全国乙卷试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②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② 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 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 法?请简要说明。 [示例六](2011 年高考重庆卷试题)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⑴?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⑵(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示例七](模拟试题精选) ⑴在其他许多地方,爱因斯坦则用非常明确的语言和结论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万古恒新的问题: 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 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 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 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我想,爱因斯坦这段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是能为我们欣然接受的。19 ⑵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 答案。比如,19 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 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 再会有我们了。 ⑶后来,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 20 世纪 40 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 先声之一。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 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⑷然而,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 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1842 年 1 月 27 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 自己的一生: 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 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 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 话的清楚说明。 ――读者,这就是人哪! ⑸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康德哲学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断言,全部哲学事业 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75 岁的时候,康德不是用话语而是用他一生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用他在 哲学这块精神园地上辛勤的耕耘做出了如下的回答: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 的生物。 ?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 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 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 ?在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 快乐的最好方法。 ⑹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对友人说: ?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 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 ⑺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情。对于 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 接近?他? ,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⑻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 ?愿有所息。 ?仲尼曰: ?生无所息。 ? 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的确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 搏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上。 (节选自赵鑫珊《人是什么》 ) 1.上文画线句子中,爱因斯坦关于?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是什么?根据文意将其概括出来。 (不超 过 25 个字) 人是 2.上文中,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在加缪与歌德眼中是两种调子,前者意味着 (不超过 8 个字) ;后者意味着 (不超过 8 个字) 。 3.上文中,康德认为人是?创造文化的生物?,这种创造的动因是什么? 4.上文画线句子中,爱因斯坦所说的?合理的事情?,对自己来讲指的是 ;对他人来讲指的是20 。 [示例八](2009 年高考新课标卷试题) ⑴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 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 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 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 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 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 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 质有关。 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 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 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 ,对于故乡 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 《游子吟》可以匹敌, 《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 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⑶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 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 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 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 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 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 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者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 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 ,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示例九] (2011 年高考安徽卷试题)21 ⑴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 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 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 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 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 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 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⑵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 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 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 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 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 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 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 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 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⑶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 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 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 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 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 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 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 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 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 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 由的要求。 (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是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进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 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 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 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 个问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22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示例十](2001 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门 (美)克里斯托弗〃莫里 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⑵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 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 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 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⑶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 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 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 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⑷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 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 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 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 了进来: ?是个男孩! ? ⑸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 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 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⑹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 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 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 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 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 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⑺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 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⑻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 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1.作者开头说: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2.第三段中,作者说: ?玻璃门根本不是门。 ?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①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②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③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示例十一](模拟试题精选) 熊 许行 (1)女儿家对门住了一户黑人,只有一个老头子叫罗宾森。 (2)这片 100 多户人家的公寓里,除了女儿和一家日本人外,住的都是白人。可偏偏就有这么一户黑23 人,而且黑得}人!脸上身上油黑油黑,就好像黑色?奔驰?的车皮,连胡茬子和脸皮都分不出来,通身 只眼珠和牙齿有两处白的。看样子可能是非洲移民中那个最黑的品种。否则,没有黑到这个分上的。他身 材不高,却粗壮得惊人,往那儿一站活像只狗熊。不到两周岁的外孙女,见着他连魂儿都没有了,惊惧地 边瞅边往女儿身上靠。 (3) ?来,让我们做邻居吧, ?罗宾森蹲下来笑着对外孙女说, ?怕啥?我又不是只熊! ? (4)女儿翻译过来,我和妻子都笑了。可外孙女还是直躲。 (5)从他的眼睛和神态里可以看得出他对孩子的感情,我们抱着外孙女走得老远了,他还呆呆地望着。 (6)我们走过公寓的出口处,外孙女见标志牌上拴着几个气球,非常喜欢,盯着不走。拴气球表示公 寓里有空房招租,我们当然不好随便摘下来一个给她。就在这当儿,罗宾森赶了过来,一伸手摘下来一个 红气球。他是公寓办公室的工人。他举着红气球在外孙女眼前晃动着,说: ?来吧,让我抱一抱,就把它给 你。 ? (7)外孙女看着飘荡的红气球,着实喜欢得不得了,可让他这个?大狗熊?抱一抱,确实又有点害怕。 (8) ?让抱一抱吧! ?女儿动员外孙女。 (9)外孙女瞅着罗宾森直摇头。当女儿要把她递过去时,她竟?哇?一下子哭了。看来是宁可不要气 球也绝不让抱。 (10)这真让罗宾森泄气。他一看没办法,只好把红气球递给女儿,无可奈何地笑着对外孙女说: ?唉, 我真是一只熊。 ?我们又都笑。 (11)好像还不太甘心,他又在那儿瞅了外孙女一阵子才走。 (12)这片公寓住宅是在一片高低不平的林地上修建的,花木环绕,草坪衔连,环境相当幽雅、宁静。 住户也多属文雅之辈,很少有高声喧哗的。这天,罗宾森门口却例外地有个女人超常规地大声说了一些话。 (13)我问女儿怎么回事。 (14)她说是公寓办公室的人,斥责罗宾森把一只室内陈设的瓷瓶给打碎了,骂他是一只不会拿东西 的黑色笨熊。 (15)打这以后,很多天我们再也没有见到罗宾森。待对门搬来另一户黑人工人,我们才知道他已不 在公寓打工,搬走了。 (16)周六市内一家新的儿童玩具商店开张,大吹大擂地宣传开市减价三天。女儿开车拉我们一起去 给外孙女买玩具。一到门口,有个一人高的大黑熊模型,立在一个木墩子上。那大黑熊两条后腿站着,两 条前腿朝前伸着,做人的形态稳稳当当立在那里,很是吸引人。许多孩子围着观看,笑闹。商店老板也真 会别出心裁。 (17)我们也走过去,细一看,哦,眼珠子还在动弹,原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腊圣托里尼游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