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酷运动空间的项目好玩的运动项目吗?

&&&&【】“帮孩子做选择,品质是关键,家长群里很多人都带孩子去乐图空间,我们几个家长是一起来的,真的很不错!”家住顺义区中央别墅区的一位年轻妈妈说,“我和孩子爸爸都很忙,但我们会帮助孩子作出最好的选择。”
&&&&乐图躲避球
&&&&2016年春节后,当人们开始返回工作岗位或学校时,Latitude乐图空间北京馆正式试运营,意想不到的超高人气为冻人的北京带来了一股暖流。现场消费者普遍认为,Latitude乐图空间给人乐观、有趣、活力、进取、健康、非常规的感觉,有利于培养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乐图角斗士
&&&&一种潮流的生活方式
&&&&Latitude乐图空间运动主题馆来自阳光明媚的澳洲,拥有高品质的蹦床区(自由弹跳、安全气垫、躲避球、篮球),攀岩区,拓展区,儿童区,角斗士与平衡木等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活动设施和项目,提供丰富多彩的Party服务和文化活动,主要服务于儿童,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
&&&&乐图空间北京馆部分工作人员
&&&&Latitude乐图空间倡导优质的亲子生活方式,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在蹦床、攀岩等众多项目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愉悦和乐趣,每一次更高的高度,更难的动作,更新的状态,是孩子们释放天性、表达和学习的绝佳方式。Latitude乐图空间把成长和运动相融合,让孩子既学到知识,又交到朋友;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勇气。
&&&&乐图攀岩
&&&&“我的日子总是排满父母为我安排的活动。有些我真的很喜欢,但有些也有点闷。我喜欢与我的同学尽情游玩和尖叫。我们有自己的方式创造各种快乐的时光。”鼎实国际学校的一位六年级小学生说。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不管是一人玩耍还是几人协作,都可以在Latitude乐图空间找到自己的需要。
&&&&乐图拓展区
&&&&一个网络时代的娱乐品牌
&&&&进入中国伊始,Latitude就把品牌和营销的重点放在了新媒体。
&&&&在网络平台的搭建方面,Latitude已经完成了乐图中文官方网站,乐图空间服务号、订阅号,乐图空间微博等基础平台的搭建。针对乐图北京馆开业,Latitude推出了定制邀请函、免费领券等H5页面,创作了“挑战不分场地,英雄不问出处”等网络创意海报,以及大量的创意话题,不断积累粉丝和人气。目前,微博、微信粉丝每日新增上百人。
&&&&乐图拓展区
&&&&2016年,Latitude乐图空间将通过线下建设乐图运动公园,线上打造乐图O2O综合服务平台,为在忙碌、压力的生活节奏下的各个年龄段的顾客创造一个轻松、时尚、愉悦的互动空间,使消费者在非比寻常的时尚运动中享受高度的自由、舒适和愉悦。据了解,Latitude乐图空间正在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无锡建设运营,志在构建家喻户晓的一流室内运动连锁品牌。责任编辑:常丽圆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 ? ? ? ? ? ? ? ? ? ? ? ? ? ?项目空间:球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年度项目于2016年7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启动。本项目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共同发起,邀请了六个青年策展人/团队,在&项目空间&的平台上,策划、实施、展示六场不同向度的跨界展览实验。本年度&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强调主题性与实验性,是回应新的艺术环境和青年策展人状况的全新举措,也是&项目空间&核心理念的延续与拓展。
由一个几乎相同的初始状态出发,虽千万局球赛,竟从未重复&&或者,在我们所不知道的时刻重复。
▲&开幕现场
这是人间的球场故事,却仅仅基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数学原理:直线运动、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刚体、势能、作用力、加速度、法向、延长线。在一个有限的边界中,计算、预测、控制、随机、误差、延异、判罚&&永远追求精确,永远不能取消偶然性。
▲&(从左至右)策展人刘畑,艺术家刘月、廖斐、陈哲、央美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艺术家蒋竹韵、项目空间总执行刘希言
▲&艺术家刘月讲解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致辞
抽象的质点不存在,但可以被思想。构成肉身的量子遵循不可思量的概率仪轨,只能描述、无法观察。神经元的突触不知何时收到信息,传导并指挥你留下莫名的痕迹。人如同花粉般振动、飘荡,我们的癖好与命运之矢量各自形成纷纭的夹角。
▲&策展人刘畑做导览
▲&策展人刘畑致辞
于是,比赛的道具投下长长的阴影,大海成为水滴的球场,涟漪的边界推移着,在穿针引线中动荡不安。黄昏来自宇宙中两个星球的周旋与道别,而星星不过是儿童游戏盘上的数块石子。从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到金融街巨富藏身的摩天大楼,抬头依然看见同一个太阳,何妨将整个种族的命运寄存于一颗鸡蛋之中?
离开数理模型与游戏规则的简单整合,从抽象灭点反推出大千造物,展开一个更加复杂的精神与现象的场地:人类是一种缓慢而炽热的氧化物,而世界的神奇就在于这种精确和偶然的混合、不可分离与&居然存在&。
它始终是一场公开赛。
策展人介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长期致力于「研究-创作」的共同推进,工作贯穿策展、作品创作、理论研究及写作。
2006年起,作为策展人参与策划了众多学术性展览,近期包括: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策展组成员)及&理论剧院&(TheoryOpera)项目总监(2016)、达达100周年瑞士苏黎世闭幕论坛特别项目&达-da行动&(2016)、「灰/刃/框/洋(首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参展主题展)」(2015)、「虚空:禅意之维」(2015)、首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项目优胜项目「大地备忘录」(2014)、「偏好:汉雅一百」 (2014)、「进程(Reflecta):首届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2013)、「关于某物的报告: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2013)等。
2010年,创建独立研究-创作机构「开放问题研究所(Open Matter Institute)」,开展广义的研究、创作和策展工作。
当前的研究聚焦于「媒体-现实」方向,进行中项目包括「近反物质材料(Almost Anti MatterMaterial)」等。
艺术家介绍
出生于1989年,工作居住于北京。2011年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获摄影与图像学士学位。
陈哲的艺术实践接近于一个不断探寻、发现与研究的过程。她的早期创作从作为精神洗礼的自毁行为出发,向自我与他人的内心异界展开掘进。2012年至今,陈哲在长期计划《向晚六章》中延续了她对于媒介功能的思考。该项目以黄昏为母题,通过一系列语言和视觉的文体实验,探索在一个日常的语境下,黄昏究竟是如何消化了人、又是如何为人所消化的。
近期展览:龙肝凤脑,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2016);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语言亭,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6);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5);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3)等。曾获得三影堂摄影奖(2011)、玛格南基金会Inge Morath奖(2011)、无忌新锐奖(2015)等。出版物《蜜蜂&可承受的》获得卡塞尔摄影书节2016年度最佳摄影书奖。
www.zheis.com
▲&陈哲,一次对向晚六章创作现场的还原,PSA,201607
▲&陈哲,一次对向晚六章创作现场的还原,PSA,201607
▲&陈哲,一次对向晚六章创作现场的还原,PSA,201607
▲&陈哲,对向晚六章创作现场的还原,PSA,201607
▲&陈哲,一次对向晚六章创作现场的还原
▲&陈哲,一次对向晚六章创作现场的还原,PSA, 图片均来自《一次对向晚六章创作现场的还原》,&零食&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年7月
1984年生于杭州,现生活工作于杭州。艺术家,程序员,音乐人,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其创作媒介形式多样,涉足装置,Creative Code, 网络艺术,声音艺术,实验音乐,AudioVisual 等。
▲&奥菲空间
1981年出生于江西,200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
廖斐的工作是从对周围事物以及自身的疑惑开始,试图通过自己的工作去更接近&事物&。今天取得的认知进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实证主义。
而认知外界的主流世界观是一种建立在二元基础上的物质观,即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这种观点无疑承担了我们希望清晰划分事物的愿望,由此发展出的科学有一种清晰、简洁、机械的美感。廖斐一方面对于二元抱有强烈的怀疑,另一方面又对于在二元的基础上产生的美感有着强烈的兴趣。这促使他从2011年开始以&物质&为线索进行创作实践。并逐渐地将工作的范围扩展
到在二元基础上建立的尺度,以及系统本身。
在最近的工作中,廖斐动用一些日常材料通过艺术的在外形式以展示事物自身的存有问题。以一种工具理性的态度来面对艺术,在思维逻辑和抽象概念上创作出感性的强度。他的作品将数理系统所带有的平衡感转化成视觉语言。透过低限的,几乎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这些作品让我们体验到数理、逻辑和抽象事物的临场感。
▲ 廖斐,连续的平面 草图
▲ 廖斐,连续的平面 展览现场,出口
▲ 廖斐,连续的平面1m³,细节1
▲ 廖斐,使一支球杆产生四道投影-1
▲ 廖斐,使一支球杆产生四道投影-2
▲ 廖斐,连续的平面1m³
▲ 廖斐,连续的平面1m³,细节2
1984年生于中国江西省。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2012年移居德国柏林, 并于2016年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的&Art in Context&硕士课程。他的创作混合录像、GIF动画、照片以及绘画等媒介,集中于在日常语境中构建物、身体及观念之间的视觉游戏空间。
www.liaowenfeng.com
▲ 廖文峰,解决
出生于1981年,工作和生活在 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近期展览包括:刘月个展: 格言, 香格纳, 北京, 2016; 堆,刘月个人项目, 龙口空间, 北京, 2016; HOLZWEGE,香格纳,上海, 2016; 多重时间&&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 首届苏州文献展, 苏州美术馆, 苏州, 2016;绿光终将消失, BETWEEN艺术实验室,上海, 2016; 缓坡,刘月个人项目, 上午艺术空间, 上海, 2015; 非形象--叙事的运动,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上海, 2015; 离岸, M艺术空间, 上海, 2015;亚洲当代艺术空间开幕展, 上海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上海, 2015 等。
▲ 刘月,回声
▲ 刘月,认知研究 非标准类质拓扑 01
娜布其的雕塑作品体现了对于&物体&本体论的思考:我们周遭的物体独立地存在于人类感知之外。她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在北京和纽约举办个展或参与群展,近期展览包括2016年的上海双年展、光州双年展。娜布其1984年出生于内蒙古,现生活于北京。
▲ 娜布其,消失的正方形 (1)
▲ 娜布其,消失的正方形 (2)
▲ 娜布其,消失的正方形 (3)
▲ 娜布其,消失的正方形 (4)
▲ 娜布其,消失的正方形 (5)
宾雅(Bignia WEHRLI)
1979年生于瑞士的乌斯特,作为艺术家现工作于柏林。她于德累斯顿美术学院获得大师生文凭之后,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的支持在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和书法系进修。宾雅的艺术实践强调对易逝痕迹的视觉化过程和不同的捕捉方式。她发明不同的记号法和仪器,用于纪录转瞬即逝的事件以及表演性的行动,并将它们置入新的语境与关系中。她的作品常常仅以作为其它事件或物件的余存显现&&&一个隐藏真实事物的秘密痕迹、符号,或者暗示。
www.bigniawehrli.de
▲&yes no egg
▲&Yes No Egg (1)
▲&Yes No Egg (2)
▲&Yes No Egg (3)
▲&Yes No Egg (4)
▲&Yes No Egg (5)
▲&Yes No Egg (6)
1981年出生于中国四川,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系,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2005年起,赵要在中国当代艺术中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他的个展包括2010年泰康空间的&51平方: 3#赵要&、2011年与2012年于北京公社的两次个展&赵要:我是你的?黑夜&与&赵要: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2013年伦敦佩斯画廊的&赵要:精神高于一切&和2015年香港佩斯画廊&赵要:很有想法的绘画&以及2016年北京公社的《最后一个鸡蛋》。
他的作品曾展出于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010)、弗里曼特尔艺术中心(澳?大利亚,2011)、美国卢贝尔家族私人收藏博物馆(迈阿密,2013)、伊莱和伊迪特布罗德艺术博物馆(密歇根,2013)、平丘克艺术中心(基辅,2013)、ZKM德国卡尔斯鲁尔艺术与媒体中?心(德国,2013)、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荷兰,2014),东京宫(巴黎,2014),以及白教堂美术馆(伦敦,2015)。
▲&我爱北京 999 (1)
▲&我爱北京 999 (2)
▲&我爱北京 999 (3)
▲&很有想法的绘画V-368-01
▲&很有想法的绘画V-368-02
开幕: &14:00
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C展厅
座谈: &16:00,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功能会议室
策展人:刘畑
艺术家:宾雅、陈哲、蒋竹韵、廖斐、廖文峰、刘月、娜布其、赵要
相关资讯Related
自2016年首次在悉尼成功举办“中国当代艺术月”后,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携手悉尼大学美术学院及青年艺术100于30日晚拉开2017年“悉尼中国当代艺术月”序幕。
3月2日至27日,“图墙——中央美院壁画系创作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这是一个全新形式的艺术大展,是全体央美壁画人给中国美术界烹饪的一席别有风味的壁画大餐。
2017年艺考刚刚结束,每年都有些奇葩的艺考题目。今天就央美的艺术设计专业考题来和大家聊一聊。如果你也参加了本次艺考,你会怎么设计呢?
由央美壁画系教师创作的上千平方米完整壁画群在美术馆三层展厅亮相。作品的“墙”和美术馆的“墙”形成“墙中墙”,壁画首次离开公共领域,扎根美术馆成为自在自为的艺术。
“文献展的神话——阿尔诺德·博德与他的后继者们”亮相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的首个重要文化活动,展览回顾了卡塞尔文献展60余年历史,展出了200余组作品和珍贵文献,展览将展至3月31日。
由日本建筑设计师矶崎新设计打造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看起来别具一格,外观选用了一种在中国出产的石头,因为石头里含铁,在经年风雨的冲刷之下表面产生了各种斑驳的锈斑。
网球俱乐部的设计直接受到了人群在建筑中的流动形式的影响,其形态从网球在两点之间运动的抛物线的轨迹出发。Paul Le Querene 将参数应用到了屋顶和墙面的设计上。
去年11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M)举办的安塞姆·基弗展览的首席策展人贝娅特·海芬夏特(Beate Reifenscheid)近日就展览发表了评论。
日,青州市博物馆文保科工作人员在文物整理过程中有惊喜发现,两件不同来源、不同时间进馆的佛像残块重新拼合,实现千年合璧。
媒体科技串联生活与艺术品味。乐酷运动空间的厕所干净吗? - 知乎1被浏览2分享邀请回答暂时还没有回答,开始写第一个回答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市政厅·场所|为了运动的空间?“运动+创意”园区的一日
21:34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健身”逐渐成为城市的流行词。早在2009年,上海就有一家名为“运动Loft”创意办公基地”的园区,以“运动办公,健康工作”为定位,投入运营至今,已形成了一定特色和规模。作为一个关注城市运动空间的研究者,本人对这个项目充满好奇。根据都市人类学的研究经验,带着“陌生人”视角,对当地的空间和人群进行现场观察,是了解一个对象最有效的方式。这也是进一步展开访谈、互动、诠释和反思性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础。不过,这一次,本人并没有具体的研究问题或假设,也未进行任何求证或检验,只是想了解这个园区中的空间安排以及人群在其中的日常活动。本文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成果,而是以人类学田野笔记的方式,呈现这个创意园区的空间中的人群生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记录的是运动Loft创业办公基地一期园区中的日常情景。该园区的二期也已投入运营,但从空间布局上来讲,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且二期项目运营不久,并没有呈现出运动特色。故本文的现场观察主要在一期园区中进行。园区空间概况运动loft地图,作者自绘。运动Loft位于一条名为景祥路的小路两侧,夹在花园路和同心路之间。东面的花园路通往虹口龙之梦、虹口足球场和虹口公园等商业区域,非常方便。西面的同心路边上,有一条小河泾,河道不太干净,有些漂浮的垃圾,但河水没有异味,且两岸绿化整治得不错,同心路上来往的车辆不多。园区的南北两面基本是2005年前后建成的高层商品房住宅小区,仅在西北方向,即同心路的边上,有部分六层楼的老工房。整体上看,该园区的地理位置靠近内环高架和虹口足球场商圈,交通便捷,而园区周边住宅区的环境比较安静,颇有些闹中取静的感觉。该园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改造项目。我曾经听老虹口人讲,以前的中山北路花园路一带都是老工厂,还有些老棚户,环境很差。这里也曾是上世纪末虹口区最大的动拆迁改建工程。正如前面描述的,如今的花园路是一条商业地产与高层住宅聚集的道路,曾经的样貌已很难辨认。但这个园区保留了当年的建筑结构,从外观上可大致想象以前的工厂格局。开发者在不改变建筑结构和基本外形的情况下,对建筑内部进行了精心的改造设计,不仅满足了商务办公的需求,也改变了旧式工厂原有的沉重氛围。在园区中行走,可以在很多小尺度的局部空间发现设计者的新意和灵动。园区整体面积不大,走马观花把所有建筑物逛一遍,大概也只需二十多分钟。一条长度为两百多米的主干道东西向贯穿整个园区,主干道两端设有门禁管理进入园区的机动车,但对行人和非机动车没有任何限制,包括周边居民在内,人人都可自由在园区中通行。 园区内旧时浙江同乡会的遗址,成为别样的公共空间。园区的主要建筑分布在主干道两侧。在园区西南角,有一排清末民初时候留下来的老门墙和碑石,上面的牌子介绍,这里是旧时浙江同乡会的遗址。但整体建筑已不存在了,门墙后面是一个小花园,摆放着一些桌椅,可供路人闲坐交流。此外,园区内还有一个连锁品牌的便利店和两家咖啡馆,便于园区内的上班族、运动爱好者和附近居民的小憩或聚会。整体上看,这是一个规划得比较精致和完整的商务园区。围绕着运动主题,园区也确实设计了很多体育运动的空间。园区主干道被染成了田径跑道的颜色,地面上也有跑道长度的标记;旧有的两个大型车间和仓库被改造成运动场地,其层高适合于室内足球、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项目。场地条件既符合运动功能的需要,又产生了不同于专业体育场地的空间感,在我所参观的各类体育场馆中,这是比较新鲜的。还有一幢大型建筑的外墙,改成专业的攀岩墙,设有几条难度不等的攀岩道,适合不同等级的爱好者使用。办公建筑内部也设有健身房、拳击馆和舞蹈教室等商业运动机构,还开设了一些体育运动用品商店。在园区的东侧入口与周边住宅区连接的小广场上,还有一些简易的社区居民健身设施,这些设施应该是由公共体育部门建立的便民健身路径,不在园区范围内,但与园区的运动主题相得益彰。从室内到室外,从场地到用品,整个园区提供了全方位的运动氛围。园区内的日常活动记录作为城市社会学者或都市人类学者,我们感兴趣的是空间中人的活动,尤其是日常活动。笔者选择了九月初一个晴朗的工作日,记录了从早到晚的几个重要时间段在园区中所发生的人群活动,尤其是跟体育运动有关的活动。7:00-7:30也许是因为路边的停车比较少的缘故,早晨的园区看上去空空荡荡。主干道上来往的人并不多,半小时内先后有六位晨练的人跑步经过,其中三位是结伴的中老年男性,看他们的动作和速度,可能是长年坚持练习晨跑的;一位中学生模样的胖男生在做25米左右的折返跑,跑得气喘吁吁;还有一位青年女性和一位青年男性,都是独自一个人在慢跑。 早晨的园区。园区内还有一些遛狗的人,看样子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见到熟人会停下来聊两句,而狗狗们打闹的嘶叫声在早晨安静的氛围中显得特别刺耳。此外,还有一些穿着家居服的居民经过,手上拿着小锅子,应该是从园区一头穿到另一头去给家人买早餐的。 晨练的居民。七点多钟,园区内的清洁工人已经开始工作。园区一角,保安队员在做队列训练。整个训练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每个队员都练得汗津津的,才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去。在园区东口外的社区广场上,一开始只有零星几个人在做器械练习,到七点半左右,锻炼的人越聚越多,大约有三四十人,分成两队。他们应是固定时间聚在这里晨练的,有组织者招呼大家排队集合。一队以中老年女性居多,跟着音乐在做集体操,大家动作比较闲散,后排几位阿姨时不时停下来聊聊天;相比之下,另一支队伍中男性比例较高,练习的是太极拳、木兰拳等健身拳操,队员们的神情也比较认真。9:00-9:30随着上班时间来临,园区里穿梭来往的行人和车辆陆续多了起来。其中,有一部人应该是附近居民,借道走近路去坐车或买菜。到园区里来的上班族,穿着比较休闲随意,很少有穿正装的,也许与这里聚集的文化创意类公司的特性有关。一些人手上拎着早餐,咖啡馆和便利店中的客人也增加了,整个园区的氛围热闹了起来。旧仓库改造的乒乓球馆。 旧车间改造的篮球馆。九点钟起,园区内的室内篮球馆和羽毛球、乒乓球馆都开始开放,有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场地的秩序和收费。这些场馆白天收费不算高,但整个上午都没人来活动。12:00-12:30中午的时候,园区内来往最多的是送外卖的助动车,时不时有办公室内的工作人员下楼取餐。园区东口的广场上,有两个临时的小摊,卖炒饭炒面和凉皮之类的小吃,吸引了不少上班族来解决午餐。此外,咖啡馆和便利店里也聚集了不少人,还可以看到有些外国人在这个园区工作。我坐在一家咖啡馆的角落,观察着进出的顾客。大部分人都是买一份快餐和饮料打包带走,坐下来的客人都是结伴而来边吃边聊的。由于中午客流较大,环境比较嘈杂,邻桌聊天的声音比较大。我简单“偷听”了一下,大部分聊天的话题都与工作或办公室八卦有关,也有人在聊绘画艺术、咖啡制作和出国留学等。这些可能是在这个园区的上班族平时最为关心的话题。园区内的体育场馆还是冷清的,只有一张乒乓球桌上有两个人在打球。他们穿着比较适合运动的T恤和短裤,不过球打得比较随意,基本以来回拉球活动身体为主,说说笑笑比较轻松。14:00-14:30运动场馆中开始有了人气。室内篮球场内已聚集了十几个爱好者,有的在进行三对三对抗,有的在做投篮练习。还有几个女生在打球,无论运球还是投篮都颇具样式。边上的羽毛球、乒乓球场馆内,三片羽毛球场地已被人占据,白色羽球纷飞。 攀岩俱乐部的鞋柜。 攀岩墙。两点过后,攀岩俱乐部和舞蹈教室都开门了。在攀岩区域,有两位初学者模样的人,在教练指导下做着基础攀岩动作的练习,还有其他工作人员在检查相关器具;舞蹈教室进出的都是穿着时尚的年轻人,有些坐在教室门口聊天,有些在对着镜子做分解动作练习。园区内还有一个教育培训机构,也是两点左右开始营业。由于是工作日下午,没有学生,只有几位家长模样的人在前台咨询。从贴在门外的排课表上看,每天下午放学后和周末排满了各种中小学辅导课程。另外,园区内有些艺术设计工作室也开放一些小型展览给游客参观,我参观了一个主题摄影展,除工作人员之外,就只有我一个参观者。回到咖啡馆,虽然没有午餐时那么热闹,但还是有不少人。不过跟中午情形不同,午后的咖啡馆似乎成了一个公共办公场所。有人拿着电脑在工作;有人似乎在谈项目,我听到了“互联网产业”和“合作模式”之类的词语;我在等待咖啡的时候,还发现柜台边的桌子上正在进行一场面试。从功能性的角度讲,咖啡馆在园区内确实起到了公共空间的作用。17:00-17:30此时的体育场馆已经非常热闹了,几乎每一个篮架下,都挤着好几个人在玩球,站在场地边上都可以感受到流汗的气息。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场地也几乎全部被占满。在攀岩区域,所有攀岩壁上都有人在练习,教练们一边拉着保险绳一边大声地提醒动作要领,在地面上的休息等待区里还有不少人,有些像是学员在做练习,有些像是“资深高手”,不断讨论技术动作和攀岩道路的选择,还有一些带着小孩子的家长来看热闹。此时,恰好有一位练习者登顶成功,所有在下面的学员、教练和观众都为他拍手叫好,氛围十分热烈。下班时分,从商务楼里出来的人越来越多。我留意观察下班的人群,几乎都是直接开车或走向地铁站方向离开园区的,只有两个人背着带有羽毛球拍的运动装备下班,但他们并没有进入运动场馆,也是径直离开园区走了。此外,教育培训机构的门口停着不少自行车和助动车,应该是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们。19:00-19:30夜幕降临,整个园区中最灯火通明的地方是篮球场地。尽管夜场收费较高,场内还是挤满了人。有一片场地上好像在打全场5对5的比赛,旁边还有观众算分和叫好,另一边几个篮球架下似乎都是打3对3的“斗牛赛”,还有其他队伍候着轮流上阵。篮球场中喧闹的场景与夜晚安静下来的园区形成了鲜明对比。羽毛球和乒乓球场馆也几乎满场,看来到这里运动健身的市民还不少。但是,我注意到,晚上来这里运动的人似乎不是在这个园区工作或住在附近居住的居民,很多人都是自己开车或打车到这个园区的,到了现场再去厕所更换运动装备,运动结束后,则是还要匆忙赶着回家去。此时,园区内除了个别行色匆匆借道园区回家的行人之外,大部分都是来这里休闲散步的附近居民。东面的小广场是广场舞的最佳场所,跟上海其他地方的情况类似,这里的广场舞参与者,以大妈为主,跟着音乐自娱自乐,氛围轻松欢乐。时不时有一些慢跑的人经过,还有一些遛狗和散步的人。 夜晚围观舞蹈教室的人。舞蹈教室的透明大玻璃窗外面也吸引了不少路人,室内是一群嘻哈青年在练习各种有趣的动作,而室外的路人则欣赏着里面的表演,远远看过去,似乎是一个小小的互动舞台。直至晚上八九点钟之后,运动的人群和休闲的居民逐渐散去,整个园区恢复了安静。现场观察后的思考选择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对这个园区进行观察和记录,是为了解人群在这个园区中的日常活动。当然,某一天的情况也许并不能代表整个园区日常运行情况的常态,我也没有进行任何调查或访谈来研究具体问题。只是,在笔记中,人类学的研究者会对观察到的现象做一些批判性反思。笔者在现场观察时,始终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这样一个以运动和创意为主题的园区,究竟提供了一个怎样的城市空间? 园区一角。在空间设计和建筑改造层面,这是一个成功的小尺度城市更新案例。在一个紧邻内环的城市中心区域,将一个老旧的工业厂区,改造成一个功能完善且在小尺度上颇具灵动性的办公商务空间,建筑设计上花费很多巧思。同时紧扣运动的主题,无论用旧车间和仓库改造的室内运动场,还是攀岩壁和其他体育用品商店,均给人一种感官上的新鲜感,在空间上营造确实体现出了“健康运动”和“创意办公”的元素。就商务园区运营的情况说,虽然笔者并未进行调查采访,但通过观察保安人员在园区中执勤情况,以及公共卫生间的清洁情况,可以判断,园区的物业管理具有一定水准。另外,从园区里罗列的公司铭牌看,招商情况也较好,确实吸引了很多文化、教育、广告和设计公司入驻,符合文化创意园区的规划。根据我的观察以及在网站上检索到的信息,大部分入驻该园区的企业,都是刚起步的中小型企业,处于创业前期。这倒是可以理解,因为这样的小型创意园区特别适合孵化小型创业公司,无论地理位置、配套设施还是租金情况,在繁华的上海中心城区内环边上,有这样一个商务空间,有利于多元化的创新产业发展。 园区一角。但是,不知是否因当天天气尚热的缘故,还是文化公司特有的自由气质,我在园区内观察到的大部分上班族,都散发着些许懒散神情,甚至有一种萧条感,并没有贯彻运动创意园区的激情澎湃精神。 园区一角。如果围绕该园区“运动办公,健康工作”的主题看,我认为园区设计者最初的理念并未很好地实现——这个判断也许有些武断,因为我不了解,入驻企业是否会利用园区的便利条件来组织员工的体育活动。但从观察到的情况看,在园区中运动的人群和工作的人群之间,并没有什么交集:上班族把这个园区当作工作空间,而体育设施则被外来的体育爱好者所使用。事实上,该园区距离虹口足球场较近,自从前两年虹口足球场外围的运动场地调整之后,这里的运动设施就起到了代替作用,在周边的体育爱好者圈子中颇受好评。因此,尽管园区提供了良好的体育空间和办公空间,但这两个功能并未相互融合起来,或许还称不上真正的“运动办公”空间。即便如此,还是不得不说,该园区的确提供了一片有趣的公共空间。首先,从空间的开放性和可达性上看,该园区24小时对行人和非机动车开放,空间对行人没有什么约束,而且,连接花园路和同心路之间的道路,大大方便周边社区居民往来交通——几乎在全天任何一个时间段内,都可看到借道穿梭的居民。其次,从空间功能看,园区内有不少可供行人停留的桌椅,还有咖啡馆、便利店和其他商业机构,人们休闲、社交、教育和购物等需求均可满足,比如孩子们在参加教育机构培训的时候,家长们就可以在园区中休息交流,如果经营得当,则可在园区内形成良好的社群效应。最后,园区的运动主题不仅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还可以吸引特定群体活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早就发现,运动不单单涉及身体锻炼,更多地起到了组织社交的功能,有助于人群聚集。因此,运动Loft园区实际已成为了一个跟周边社区融合起来的公共空间。
责任编辑:王昀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运动,城市,园区,场所
评论(12)
澎湃新闻APP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玩的运动项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