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磁铁有磁性教学设计设计一个游戏适合5-6岁的幼儿

  一、概述   (一)关于科学探究   1.什么是科学探究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利用重力游戏培养5~6岁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概述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4965668.htm  (一)关于科学探究   1.什么是科学探究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索、探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就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2.5~6岁幼儿科学活动的特点   5~6岁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从直观行动性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这些特点:   (1)好奇好问   5~6岁幼儿的好奇心正处于被唤醒状态,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和简单的因果关系   5~6岁的幼儿知道冬季天气会变得寒冷,夏天天气会变得炎热;知道植物没有空气、阳光和水分就不能生长;知道鱼儿离开水就会死去;还知道装上电池玩具车就会开动等等。   (3)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功用和情境进行概括   5~6岁的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与表象逐步对事物进行概括分类。但概括水平低,分类时容易受事物表面属性影响。例如,他们会把书包和桌子归为一类,因为通常它们是放在一起的。   3.教师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任务   科学探究活动对幼儿而言是一种经验的实践,他们能够从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主动观察、尝试、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幼儿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帮助幼儿形成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态度。   (二)关于重力游戏   1.重力的概念   能使物体获得重量的各力(包括实际力和虚拟力)共同作用,叫做重力。   2.幼儿重力游戏网络图   ■   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重力游戏作为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途径之一,能够为幼儿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互动的机会;引发他们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支持幼儿观察、发现和质疑;为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打下基础。   二、实践研究   依据概述中的论述,现以“重力游戏”中结构与承重力的关系为例,阐述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指导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知动机,是个体对新奇和未知的事物趋进并探究的倾向性,它是开启幼儿开始探究的第一把钥匙。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有趣的科学实验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但是在科学活动中,失败也同样能够浇灭幼儿的兴趣。所以,当幼儿因为失败而失去兴趣时,教师需要提出能够引发幼儿关注的问题,为他们创设进一步探究的情境,重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案例一】   ●游戏背景   游戏材料:桥体(8粒乐高插塑积木14块、14粒乐高插塑积木2块)1座、承重物(直径3cm圆形塑料滑轮)20个、桥面(8×16cm长方形纸片)5张、记录纸和笔若干。   ■   探究问题:探索加固桥面的方法。   幼儿水平:从未接触过重力游戏,生活中积累了少量关于重力的知识经验。   ●游戏情况   第1周,游戏材料投放到区角,幼儿的兴趣度和游戏情况见表1。   第2周,没有人能够将2个承重物成功地放在桥面上,本周游戏参与度从上周的84%下降至9%。   第3周,教师进入游戏,用2个承重物摆放在桥面和桥墩交接处用来固定桥面。然后,成功地将2个承重物放在了桥面上。4名在旁边观看的幼儿惊叹并引来了其他幼儿围观。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我能够放到2个(承重物),而你们却一直不行?”有幼儿发现我在桥墩上添加了2个承重物。教师继续提问:“我用这个方法放2个,你们能想办法放得更多吗?”“我能,我也能……”幼儿的探究兴趣再次被激发。   第4周,除了教师的方法,幼儿想出了另外3种方法:(1)增加纸片数量(增加桥面承重力);(2)在桥洞下增加新的桥墩(缩小桥墩间距);(3)几种方式组合,具体游戏情况见表2。   表1   ■   表2   ■   ●策略分析   案例中,幼儿屡次失败后,对探究失去了兴趣。教师认为此时幼儿放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挫折感;(2)有限的知识经验成为阻碍。   所以,教师自己进行实际操作,为幼儿创设情境让他们观察。首先,帮助他们拓展新的知识经验——加固;然后,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可能性恢复信心;最后,通过提问让幼儿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究教师成功的原因。   从表3中可以看到,第3周,教师创设情境之后,幼儿探究的兴趣度直线上升。   案例中教师虽然是在小组范围内创设的情境,但是这种策略在集体中也可以通过视频或者情境再现,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   表3   ■   (二)设置“疑问”,获得经验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设置“疑问”,能够让幼儿在推测验证、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跃思维、获得知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案例二】   ●游戏背景   游戏材料:同【案例一】   探究问题:探索不同式样桥面的承重力。   幼儿水平:知道有多种式样的桥面,但没有比较过不同桥面的承重力。   ●游戏情况   第5周,投放三种不同式样的桥面:(1)平面桥面;(2)拱形桥面;(3)拱形平面组合桥面。实验前,教师让幼儿推测哪种桥面承重最大。选择第一种桥面的幼儿认为,这种桥面面积最大,所以承重最大;选择第二种桥面的幼儿认为,这种桥面结构最牢固,所以承重最大;选择第三种桥面的幼儿认为,这种桥面既有最大的桥面,又有最牢固的结构,所以承重力最大。幼儿说出了各自的推测后,教师提出质疑:“你们的理由都很合理,但实验的结果会像你们推测的那样吗?”带着这个疑问,幼儿兴奋地开始了实验。
  第7周,教师和幼儿一同将实验结果做了统计,详见表4。由综合承重力、稳定性和牢固度这三个元素,得出的结果是第一种桥面虽然能放很多承重物,结构不稳定,承重物容易掉落;第二种桥面虽然结构稳定,但面积太小,承重量不大;第三种桥面结合了第一种和第二种桥面的优点,所以承重量是最大的。   ●策略分析   案例中,教师在实验前,先让幼儿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推测。之后,又对幼儿的推测提出质疑。这种策略活跃了思维,提升了探究的乐趣,树立了求实的探究精神。   当幼儿的推测被质疑时,他们会积极地重组自己的经验,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当幼儿的推测被证实时,他们会获得双倍的喜悦。当他们的推测被推翻时,他们会更好奇失败的原因,怀着更大的好奇心继续探究,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探究乐趣。实验结果会告诉幼儿推测不代表事实,推测是需要验证的。   (三)引发互动,自主探索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每个儿童都是作为探究发现的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完成认知上的两个飞跃的措施称之为“师生互动”;教师为幼儿搭建互看、互说、互辩、互评的平台,调动各层次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从被动接受转型为主动探究的措施称之为“生生互动”。有效地引发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可以激发幼儿探究与发现的热情,可以培养幼儿探究发现能力。   【案例三】   ●游戏背景   游戏材料:同【案例一】   探究问题:在相同条件下,探索承重物摆放最多的方法。   幼儿水平:知道承重力最大的桥面式样和加固桥面的多种方法,不了解承重物的摆放形式和承重力的关系。   ●游戏情况   第9周,现阶段幼儿开始探究在相同的桥面上摆放最多的承重物。他们自发地开始了PK赛,考虑到公平性教师提出让幼儿制定比赛规则。幼儿自己制定规则如下:(1)加固方式相同;(2)承重物必须放在桥面上;(3)承重物数量最多者获胜。PK过程中,出现了4种摆放承重物的方式:(1)单列垒高;(2)多列垒高;(3)单层平铺;(4)多层交错平铺。最高纪录是14个。幼儿在相互交流后,学会了同伴们不同的方法,同时发现摆放时力量太大,承重物容易掉落。   第10周,教师观察到幼儿除了力量这个因素,无法关注其他因素。所以,提出把比赛规则修改成:(1)相同加固方式;(2)统一摆放8个承重物;(3)4种方式任选一种;(4)承重物达到8个获胜。   PK结果,5名幼儿获胜,幼儿统计了获胜者使用的摆放方式,结果发现5名幼儿使用了相同的摆放方式——多层交错平铺。然而,也有提出质疑的幼儿。对于这些幼儿,教师鼓励他们用四种方式继续尝试,并且把结果告诉大家。   第11周,质疑的那些幼儿的尝试结果是:多层交错摆放的方式虽然不是每次都能达到8个承重物,但这种方式的确是摆放数量最多的。   ●策略分析   案例中,幼儿自主生成了PK赛,形成了生生互动。互动中他们交流探究结果、学习承重物的多种摆放方式、相互质疑、共同探究,在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促进了彼此的探究与发现的能力。教师在生生互动中,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为幼儿搭建了坚固的平台。   例如,案例中,教师发现以大班幼儿现有的经验很难发现影响承重力的直接因素,此时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将比赛规则修改得更贴近大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在没有无关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层层深入地与同伴共同探究“在相同条件下,承重物摆放数量最多的方法”。   又如,当幼儿提出异议时,鼓励他们继续验证和交流,让他们在互看、互说、互辩、互评中,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四)处理信息,提高素养   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包括:第一,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第二,教会幼儿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教育专家建议:“教会他们科学的方法,会让孩子终身受益!”科学地处理信息既是一种科学知识技能,又是一种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培养幼儿良好科学素养途径之一。   【案例四】   ●游戏背景   游戏材料:同【案例一】   探究问题:探索科学的记录方式。   幼儿水平:重力知识经验丰富,具有初步记录能力。   ●游戏情况   第15周,铭铭发现6张纸叠在一起可以成功增加桥面的承重力。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但交流时其他幼儿看不清他的记录,他把直线重叠画在了一起。教师建议铭铭尝试用图形和数字记录。结果,这种方式使内容一目了然。   源源发现十字缝垒高时,承重物容易坠落,骑马缝垒高时承重物很稳定。他在记录纸上画满了圆圈,同样他的记录别人也无法解读。教师建议源源在游戏结束时预约照相来记录。影像记录把他要表达的垒高方式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策略分析   5~6岁的幼儿无法高度概括科学知识。所以,记录是他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重要的表达方式。但是,该年龄段幼儿,他们的记录随意性大,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记录内容。这不仅给交流带来阻碍,也对幼儿的持续探究造成影响。所以,幼儿学习对事物客观描述时,需要教师给予适时的帮助。   案例中教师根据两位幼儿记录的特点,向他们分别推荐了数字记录法和影像记录法。除了这两种方法外,符号、表格、文字等记录方法同样可以辅助幼儿科学地处理实验中的信息和数据。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获得大量的科学经验,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科学态度。   以上是我指导幼儿在“重力游戏”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   “重力游戏”只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冰山一角。在不同内容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在观察、操作、实验、互动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但教师的指导策略是基本雷同的。因此,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成为点燃他们兴趣的火种、引导他们发现的路灯、开拓他们思维的钥匙、推动他们探究的马达,陪伴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一同前进。   参考文献:   [1]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学出版社,1999:30.   [2]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华爱华.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4]陆敏仪.察觉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好奇心被唤醒的心理状态中.科技向导,2011(30).   (作者单位 上海市虹口区体育幼儿园)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北京正品书店
&安城娜,赵春秀 著;跳跳兔少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00.000千字
安城娜,赵春秀 著;跳跳兔少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00.000千字
全新品相描述
请选择所在地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请放心购买!
商品描述:
书名:科学馆·“宝贝计划”边玩边学游戏书:科学探索(5-6岁)&
定价:16.8元
作者:安城娜,赵春秀&著;跳跳兔少儿文化&编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字数:10000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适读人群&:5-6岁&&&&&&&&&&&&&&&&&&&&&&&&&&&&&&&&&&&权威幼教专家倾力推荐&&&&涵盖科学领域基础知识&&&&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引领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这是一系列能有效促进幼儿智能发展的亲子游戏书。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的同时,可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幼儿期是儿童认知发展和智力开发的重要启蒙期。本系列丛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特点设计活动内容,在科学的指导下,让幼儿循序渐进地掌握各领域的知识。&&&&本系列丛书灵活地采用互动游戏、故事、粘贴sticker等方式,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本系列丛书包括《妙趣数学》《阅读写画》《潜能开发》《创意手工》《科学探索》五套丛书。每套丛书按年龄段分为2~3岁、3~4y、4~5岁、5~6y四册,每册的活动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严密而系统的学习方案。
明亮的月光会变的月亮月球上有什么日食和月食恒星八大行星江河湖泊水的循环会变的水节约用水各种各样的土壤植物的传播方式植物的种子植物的茎植物的根植物的叶可食用的植物药用植物植物的用处甜蜜的世界海洋生物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游动物动物的伪装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奇妙的食物链骨骼骨骼的作用会动的骨骼纸人弯弯腰怎样保护骨骼鲜红的血液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胸中的“小兔”心电图的变化人体司令部--大脑脑是怎样分工的脑也需要休息影子游戏神奇的影子影子的变化找一找,画一画调皮的静电鞋底的花纹有趣的磁铁磁铁用处大有弹性的物品好帮手交通工具的变迁汽车部件和标志神奇的锁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明亮的月光会变的月亮月球上有什么日食和月食恒星八大行星江河湖泊水的循环会变的水节约用水各种各样的土壤植物的传播方式植物的种子植物的茎植物的根植物的叶可食用的植物药用植物植物的用处甜蜜的世界海洋生物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游动物动物的伪装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奇妙的食物链骨骼骨骼的作用会动的骨骼纸人弯弯腰怎样保护骨骼鲜红的血液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胸中的“小兔”心电图的变化人体司令部--大脑脑是怎样分工的脑也需要休息影子游戏神奇的影子影子的变化找一找,画一画调皮的静电鞋底的花纹有趣的磁铁磁铁用处大有弹性的物品好帮手交通工具的变迁汽车部件和标志神奇的锁
邵雍“击壤三千首”考 8
语言教学的流派(第2版)[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
(英)理查德(Richards,J.C.),(
寻访中国传统文化:武林 6
大雅宝旧事 2
扬州弹词落金扇 5
原著,祁淑慧,尚梦5岁~6岁幼儿数学游戏《抽奖》_幼儿园游戏活动方案-方案网
欢迎访问方案网(www.fanganw.com) -免费策划方案共享服务平台! -
5岁~6岁幼儿数学游戏《抽奖》_幼儿园游戏活动方案
编辑:方案网发布时间: 13:43:38浏览量:
  5岁~6岁幼儿数学游戏《抽奖》_幼儿园大班教学游戏活动
  设计意图:
  5岁~6岁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分析、理解事物间的相应关系,懂得初步的推理、假设:同时他们渴望成功,对抽奖类充满神秘感的游戏极感兴趣。我园旁边有家超市不时以各种抽奖游戏开展宣传活动,我班大多数孩子都玩过。曾经经历过这种游戏,却一直未能得奖或者总是不能拿到大奖的孩子,往往都会感到奇怪、不解,甚至沮丧,产生挫败感。为了帮助幼儿&揭开谜底&,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概率,正确认识生活中很难抽到大奖的现实。
  2.学习推理,会对事件的可能性做出相应判断,并能说明理由。
  3.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想法制作转盘,并用清晰简练的语言说明设计意图。
  活动准备:
  摸球抽奖工具(1个摸袋、8个橙色乒乓球、1个白色乒乓球)、转盘抽奖工具各1套,依据2个游戏设计的统计纸和与统计纸相配对的色笔各一套,2种糖果奖品,已裁好的圆形卡纸人手1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好奇教师鼓励孩子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你们玩过抽奖游戏吗,是怎么玩的?老师昨天也玩了3次,为什么总是拿不到奖呢?
  教师承接孩子的回答,适时拿出魔术袋,引出活动内容:今天我们也来玩两个抽奖游戏,找找为什么总拿不到一等奖,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二、游戏进入学习
  游戏一:转转盘教师出示转盘:这是转盘,观察一下,上面有几种颜色?想一想,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在哪里?(如果幼儿只说停在某一种颜色上,继续追问:能肯定吗?那应该怎么说?教师再次引导孩子用&可能&推断游戏结果,如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着红色。可能会指着黄色,还可能会指着蓝色。)教师:是不是真的会出现这些情况?请A组8个小朋友轮流拨动转盘试试看。每个人只转1次,注意观察每一次转动停止后,指针指在哪里?(教师在统计表上帮助记录。)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统计表并讨论: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曾经指过哪里?指着哪里的机会最多,为什么?
  游戏二:摸球教师出示摸袋: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摸球。魔术袋里有许多乒乓球,摸出白球有奖,摸出黄球没奖。待会儿B组8个小朋友一个一个依次上来摸球,摸球后请在色球下面的竖线上画上相应颜色的圆圈。(幼儿依次玩摸球游戏,并记录游戏结果。)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统计表:让我们看看有多少人的梦想能成真。教师用油笔把统计结果写在横线上,如果有孩子梦想成真,则请获奖孩子原地起立接受大家的祝贺。
  教师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这么多人摸出黄球,却这么少的人摸到白球?(引导孩子用&可能&一词对摸奖结果作各种各样的猜测)教师把魔术袋中的乒乓球倒进透明的容器中,幼儿通过观察验证自己之前的猜测。
  三、制作并检验教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幼儿园打算在游园活动当天设置一个转转盘拿礼物的。游戏设3个奖项:一等奖1个文具盒,二等奖1支铅笔,三等奖1粒糖。你们最希望在活动中拿到什么奖?
  教师承接上面的谈话继续引导幼儿思考,为下面的制作活动做铺垫:这个转盘应该怎么设计,转盘里应该设置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哪些奖项,应该怎样分配这些颜色的范围我们的愿望才能实现?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指导并分别了解孩子的意愿是否和设计、制作情况一致。
  请幼儿介绍作品,并说说设计思路,其他小朋友判断作品效果与设计意愿是否相符。
  四、总结揭开谜团
  教师:今天玩了两个抽奖游戏,你们自己也设计了抽奖工具,现在都知道为什么总是抽不到大奖的原因了吧?(引导幼儿总结,并指出这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设计的问题。)活动延伸把两套抽奖玩具和幼儿自制的转盘投放到区域中,让大家继续体验,重点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未能理解知识点的幼儿。
  活动反思:本活动选材与设计的价值在于,它源于孩子身边的生活。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为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排解心理困扰。这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和孩子们的生活结合才有意义。
  活动过程:逻辑严谨,游戏性强,孩子们动手、动脑、动口机会多,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整个过程轻松、愉快、热烈。材料投放到区域后,抽奖和设计抽奖工具仍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操作项目。
07-06 07-06 07-07 07-07 07-08 07-08 07-08 07-09
本文地址:http://www.fanganw.com/a133a1900a1
幼儿园亲子游戏
最新策划方案
Copyright by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科学小游戏(4)——磁铁变魔术
看了《少年科普世界&》上的磁铁变魔术的小实验,我也试着做了一下。
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
两块磁铁、一个废旧瓶子(装口香糖的小瓶、塑料瓶等均可)、一把铁锤、一个结实的袋子、一盒曲别针。
实验步骤:
&Step1.。
Step2.将碎磁铁装进罐子里。
Step3.用罐子底部靠近曲别针,会出现什么现象?
Step4.摇晃一下罐子,罐子底部再靠近曲别针时,会发生什么?&
用另一块磁铁接触一下罐子底部,再让罐子靠近曲别针,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下面是我做的实验过程:
为了实验准备的磁铁(实验中要求磁铁不能太小,但是妈妈转了好多商店,都买不到大的磁铁,只能用这小的先试试)、袋子、口香糖瓶子、一盒曲别针、一把小锤头。
把磁铁装进袋子准备砸碎。
爸爸帮我在楼道的地上砸磁铁。
把砸碎的磁铁装进口香糖的瓶子里。
把装着碎磁铁的瓶子轻轻地放在曲别针的上面。
真可惜,一个曲别针都没吸上来。
接着,我狠劲地摇装碎磁铁的瓶子。
又把瓶子轻轻地放在曲别针的上面,咦,居然吸上来了一个区别针。
一个曲别针被瓶子像抓小鸡一样拎了起来。
接下来我把瓶子的底部放在另外的一块磁铁上面,让它俩亲密接触一会。
( ⊙o⊙
)哇,吸力好像增加了许多,吸上来了三个曲别针。
把瓶子抬高些,掉了一个,还有两个牢牢的挂在底下。
再接触一下试一下。
咦,吸了两个。
再试一下,又吸了三个曲别针。
因为上次做的时候磁铁有些小,妈妈又找了两个磁铁,我把它和上次的碎磁铁一块砸,再做一次。
这次我自己动手砸磁铁,滑溜溜的还不好砸,不过最终还是砸碎了。
把碎磁铁装进口香糖瓶子。
我吸、我吸、我吸吸吸!可是就是吸不上来曲别针。
我开始摇碎磁铁。
这次和第一次做实验的时候一样,都是吸上来了一个曲别针。
我让另外的磁铁和瓶子底部相互靠一靠(妈妈拍照片,顺便做个鬼脸)
O(∩_∩)O哈哈~,这次又吸上来了三个,看看,像不像倒挂的一节节火车皮。
为什么一次比一次吸得区别针多一点呢?我请教了一下爷爷,爷爷告诉我:
因为磁铁被砸碎之后,它的磁性会被减弱,而且我的磁铁太小,所以我在拿被砸碎的磁铁装进瓶子吸曲别针时,会一个都吸不上来。
当瓶中的碎磁铁被激烈摇晃之后,碎磁铁的N极和S极能够被规则的排列在一起,瓶中的碎磁铁的磁性就会增强,我这时用它吸曲别针时,就会比没摇之前吸得多一点。
最后将另一块磁铁接触瓶子的底部,瓶中的碎磁铁在较强磁场的作用下,磁性会进一步的增强,这时再用它去吸曲别针,就会比前两次吸得都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磁铁教学设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