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不明白白wwW79gi道底怎么了?最进宗是79gi连节错误

不明白wwW1bb1aa道底怎么了?最进宗是1bb1aa连节错误_百度知道
不明白wwW1bb1aa道底怎么了?最进宗是1bb1aa连节错误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机会也看你咋找vk5.gf5.tech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不明白wwW44ex道底怎么了?最进宗是44ex连节错误_百度知道
不明白wwW44ex道底怎么了?最进宗是44ex连节错误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可答开得你先去fdi.xa4.tech吧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深圳市瑞盟包装深圳市龙华新区福城街道茜坑社区茜坑新村伯公环评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不明白wwWgggv2道底怎么了?最进宗是gggv2连节错误_百度知道
不明白wwWgggv2道底怎么了?最进宗是gggv2连节错误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会可机好了改这儿 kz4.nd6.tech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年前湖南卫视播出了电视剧《武媚娘传奇》,由于对这段历史相对比较熟悉,觉得有些情节与史不符,于是在网上将《百家讲坛》2007年播出的蒙曼主讲的《女皇武则天》看了一遍,我发现这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研究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的北京大学博士,对史料竟有许多曲解之处,可谓错误百出。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不能歪曲历史,更不能错误地讲解。这样,不但做不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反而会误导,甚至毒害那些欲求知的人们。  蒙曼她说:“我欣赏武则天,是因为她确实伟大,站在她面前,我不能无动于衷,所以愿意为这位女性付出自己所有的经历和感情。”她认为,武则天的成功当然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是当这个女人在面对所有成就和问题时,用自身的努力和坚韧来坚持,她就是典型的女性奋斗的形象。但在蒙曼为时三十二集的讲座中,她用了两集讲酷吏政治,用了三集讲武则天的男宠,只有一集讲武则天任人唯贤,还把科举制讲得漏洞百出。其余集数都在讲武则天如何为争夺皇位杀子女、灭宗室、利用酷吏滥杀无辜,如何纵情声色、追求享乐。她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有意曲解历史,污蔑她所谓的“典型的女性奋斗形象”的武则天。在她的讲解中,我看不出武则天伟大在哪里,更不知她口中的这位“典型的女性奋斗的形象”有哪些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口说无凭,下面我逐集将蒙曼在讲述《女皇武则天》时出现的曲解之处一一指出,并让大家领略一下蒙曼教授是如何讽刺、挖苦人的。
楼主发言:48次 发图:0张 | 更多
  在第一集中,蒙曼讲道:“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隋唐时期,那是一个身份制社会,老百姓根据你是干哪一行的,被分成了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士”,就是知识分子,最高级的,因为有可能做官。”  此处,蒙曼对“士”的解释是错误的。“士”这一阶层在当时主要指有能力参政议政的读书人,泛指在朝为官的读书人,这类人作为国家政治的参与者,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没有能力参政议政的读书人称为“儒”, 属于下九流。  还是在第一集中,蒙曼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李渊奉命去北边讨伐反叛,路过武士彟的家乡,武士彟一看有大人物经过,这以后有利用价值,赶紧巴结巴结。他又有钱,所以好酒好肉款待李渊。宾主尽欢,李渊对他的印象相当好,但是李渊走了也就走了。两年之后,天下大乱,群雄风起,隋炀帝又委派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就是太原地区的军政一把手。李渊上任之后,就又想起了当年的武士彟,这个人款待过我,对我不错,提拔提拔他吧,于是,就把武士彟提拔为行军司铠参军了。”  据《旧唐书》记载:“高祖行军于汾、晋,每休止其家”。“每”也可以解释为常常、经常,可见武士彟与李渊来往密切,并不是蒙曼讲的只是偶尔的巴结。  这也是蒙曼在第一集中的一段话:“《新唐书?武士彟传》里头记载了武士彟做的一个梦,他说“我梦见李渊骑着我上天了”。这是什么意思?这个梦梦得太有趣了,首先它意味着我支持你李渊当皇帝,你是龙啊,龙才能上天呢,龙就是皇帝啊。这是第一个意思。我支持你,我看好你。第二个意思是什么呢?你要是想上天,你要是想当皇帝,你用得着我,我能为你效犬马之劳,你得骑着我才能上天。”  根据《新唐书?武士彟传》记载:“自言尝梦帝骑而上天”。骑什么上天史书中没有说明,《新唐书》的翻译本,将这句话翻译成“自称曾梦见皇帝骑着龙上天”。如果认为人家的翻译不准确,可以参阅一下其他史料。如《旧唐书列传?武士彟》记载:“尝梦高祖入西京,升为天子”。蒙曼在第十三集中说“越原始的材料越可信,越贴近这个事实发生时间的材料越可信”。依照她的观点,应该相信《旧唐书》的记载,这样明确的记载应该不会翻译错了,可她却选择了《新唐书》中的记载。选择也可以,但能这么翻译吗?,骑着人怎么能上天呢?  蒙曼继续讲道:“武氏一门老老小小能打仗的都跟着李渊了,这个我们从李渊当了皇帝后,论功行赏封的官就可以看出来。武士彟最开始封的官叫库部郎,后来干得非常好,一路升迁,没过几年就成了三品的工部尚书。工部尚书那是主管工程水利建设的,是个部长级的要员,三品官,那是高官了。”  《旧唐书》明确记载:“从平京城功,拜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武德中,累迁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又历利州、荆州都督”。唐朝光禄大夫为从二品,而且晋封应国公,这么清晰的记录,蒙曼为什么只强调武士彟是三品官,而不提光禄大夫和应国公呢?  对于“工部尚书那是主管工程水利建设的”,蒙曼这个解释太狭隘了,工部尚书是一个综合性的职能部门,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
  蒙曼在第四集中讲道:“老天给了王皇后一个十全十美的出身和相貌,但是没有给她李治的感情,没有给她一个十全十美的婚姻,李治没有从来没有真的喜欢过她。我个人觉得这缘分和性格有关系。唐高宗的性格和王氏的性格不搭调。《新唐书》记载王皇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就是说这个人从小就沉稳端庄,从来不肯刻意地去讨好任何人,大家闺秀的性格。李治是一个多情敏感的文学青年,很浪漫、很活泼。咱们可以设想一下,他当了皇帝了,处理了一天政事,回到后宫一看,皇后在那儿端着架子待着,拉着脸子,这个挺郁闷,心里觉得闷得慌,不由得就不喜欢这个皇后了,觉得压抑。”  蒙曼举例对“性简重,不曲事上下”的解释太肤浅了,端着架子、拉着脸就是沉稳端庄吗?  谁说王皇后从来不肯刻意去讨好别人,她主动接武则天回宫难道不是在讨好唐高宗吗?  唐高宗不喜欢王皇后除了性格因素,主要因为她和前朝有联系,她收养唐高宗的儿子李忠,并让长孙无忌和柳奭劝唐高宗立他为太子,应该是最让唐高宗厌烦的。
  蒙曼在第五集中讲道:“武则天决定再试一次,她要求皇帝封她当宸妃。这可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宸妃有政治内涵了。宸是北极星,常常被比附为帝王,武则天这时要求当宸妃,说明她的野心大了去了,当宸妃或者说当妃子,那才不是她的最高梦想。”  蒙曼的这种解释太过于牵强附会,“宸”还有另一种解释:从“宀”,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屋檐。屋宇,深邃的房屋。如:宸宇(屋檐。比喻庇荫)  宋真宗有李宸妃、明宪宗有邵宸妃、明世宗有沈宸妃、清太宗有宸妃海兰珠,难道他们的这些妃子都“野心大了去了”吗?
  顶顶更健康  
  顶顶更健康  
  我没看过她讲的课,貌似没资格说三道四。然而武则天好像的确是那样的人吧。  精通权谋心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连自己亲女儿都杀,亲儿子也可以毒死,貌似这些是历史记载吧。  我们中国人喜欢这些,喜欢靠隐忍和权谋带来的风光。我们习惯了“先当奴才,再当主子”的生活方式,而武则天的奋斗,恰恰是这个方式,于是很多人好喜欢。千百年来,“主子”们习惯了作威作福、颐指气使,“奴才”们也习惯了溜须拍马、谄笑逢迎,这大概就是我们的生活吧。
  在第九集中,蒙曼说:“武则天追封父亲周国公,封母亲代国夫人,后又封荣国夫人。武则天父母的封号不一致,这是武则天为了抬高自身声望,故意做给天下人看的。我母亲之所以得到这么一个体面的封号,不是因为她嫁了一个多好的丈夫,而是因为她生了我这么一个杰出的天才的女儿,她才能成为一品夫人,提高一下自己的地位。”  我不知道蒙曼为什么对史料断章取义,根据《旧唐书》记载:永徽六年十一月己巳,皇后见于庙。癸酉,追赠后父故工部尚书、应国公,赠并州都督武士彟为司空。癸巳,应国夫人杨氏改封代国夫人。显庆五年冬十月丙子,代国夫人杨氏改荣国夫人。可见,武则天的母亲先是封为应国夫人,之后才又改封为代国夫人、荣国夫人。  在这一集中,蒙曼继续讲道:“武则天决定从提高出镜率入手,提高知名度。她搞了两次大的活动,也让老百姓认识她。第一件是躬行亲蚕大典。这种活动特别繁琐、特别累人,皇后们都不愿意干,可武则天不怕累,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出风头的机会。亲蚕要带着全体内外命妇随行,内命妇有皇帝的嫔妃、太子的妻妾,外命妇有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王公大臣有封号的母亲、妻子。首先在这些夫人们面前混个脸熟,提高了在她们之中的知名度了。”  在古代,蚕神有着重要的地位,汉族劳动人民为了向蚕神表示敬仰,并表达蚕农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蚕农们对蚕神进行祭祀,是中国古代由皇后主持的最高国家祀典。《春秋?谷梁传》载:“天子亲耕,王后亲蚕”。即言帝王要享先农、亲耕藉田;后妇要恭行享先蚕和采桑喂蚕,即“亲蚕”。这种表示统治者重视农业、蚕业的象性仪式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唐朝长孙皇后在位期间,积极履行皇后职务,曾两次行先蚕礼。乾隆七年(1742)更仿古制建先蚕坛,并制定一套完整的仪式,由孝贤皇后於九年(1744)首先施行。这样的一个国家祀典竟被蒙曼讲成是武则天为了混个脸熟,提高知名度,这应该是一个史学博士的见解吗?
  @海凝眸沧
23:11:00  顶顶更健康  -----------------------------  谢谢 @海凝眸沧 支持!
  @0o烟雨倾城o0
23:22:06  我没看过她讲的课,貌似没资格说三道四。然而武则天好像的确是那样的人吧。  精通权谋心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连自己亲女儿都杀,亲儿子也可以毒死,貌似这些是
记载吧。  我们中国人喜欢这些,喜欢靠隐忍和权谋带来的风光。我们习惯了“先当奴才,再当主子”的生活方式,而武则天的奋斗,恰恰是这个方式,于是很多人好喜欢。千百年来,“主子”们习惯了作威作福、颐指气使,“奴才”们也习惯了溜须拍马......  -----------------------------  问候 @0o烟雨倾城o0 !首先感谢你的支持!  我的目的只是想说明蒙曼对其所引用的史料是曲解的。
  还是在第九集中,蒙曼讲道:“她出的第二个大风头是衣锦还乡。她和唐高宗准备一块出门溜达溜达,散散心。怎么个散心法呢?先去巡游东都洛阳,然后从洛阳北上到并州去。这个并州无论是对唐高宗还是武则天都是有意义的。并州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李渊就是从这儿起兵打到长安,建立了唐朝。并州是武则天的祖籍所在地,但武则天出生在长安,后随父亲到利州,武则天的亲民形象一下子大放光彩。”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高宗说:“自古帝王,莫不巡守,故朕欲巡视远俗”。意思是“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巡行境内的,所以朕想巡视边远地区风俗”。可见,自古帝王是经常巡幸各地的,并非唐高宗一人这样做。而且唐高宗在贞观七年就被封为晋王,遥授并州都督,并州是唐高宗的属地,并不完全因为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蒙曼的解释太片面了。  接下来,蒙曼又讲道:“长孙无忌谋反案结束之后,马上在这个废太子李忠身边有一个姓刘的妇女跑来京城告状,说李忠夜里说梦话说的都是谋反的事情,唐高宗就按谋反的罪来论处。这刘姓妇女是谁派去的?以武则天组织情报工作那个能力,肯定是她派去的,但要处死李忠的时候,武则天出来作秀了,她跑到高宗前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这个孩子不容易,看在我的薄面上饶了他吧,唐高宗他也是个明白人,一看皇后这么表态,就下诏颁发布全国,说李忠本来是谋反,应当论罪处死,可是在皇后的苦苦哀求下,我决定放他一条生路,就将李忠软禁起来了。就这样,皇后的好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事实又是如何呢?《新唐书》记载:麟德初,宦者王伏胜得罪于武后,敬宗乃诬忠及上官仪与伏胜谋反。《旧唐书?许敬宗传》记载:麟德元年,又诬忠与西台侍御上官仪、宦者王伏胜谋反,赐死于流所。说明诬告李忠谋反的是许敬宗,并不是那个什么刘姓妇女。
  @0o烟雨倾城o0
23:22:06  我没看过她讲的课,貌似没资格说三道四。然而武则天好像的确是那样的人吧。  精通权谋心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连自己亲女儿都杀,亲儿子也可以毒死,貌似这些是
记载吧。  我们中国人喜欢这些,喜欢靠隐忍和权谋带来的风光。我们习惯了“先当奴才,再当主子”的生活方式,而武则天的奋斗,恰恰是这个方式,于是很多人好喜欢。千百年来,“主子”们习惯了作威作福、颐指气使,“奴才”们也习惯了溜须拍马......  -----------------------------  @大漠赵萍
23:36:55  问候
@0o烟雨倾城o0
!首先感谢你的支持!  我的目的只是想说明蒙曼对其所引用的史料是曲解的。  -----------------------------  嗯,那也大有可能。我没听过她的课,不好评论。  不过我觉得,如果有人能让更多中国人看清楚权谋心术,逢迎拍马,党同伐异,以及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害处的话,倒也是种功德,您说呢。
  @0o烟雨倾城o0
23:22:06  我没看过她讲的课,貌似没资格说三道四。然而武则天好像的确是那样的人吧。  精通权谋心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连自己亲女儿都杀,亲儿子也可以毒死,貌似这些是
记载吧。  我们中国人喜欢这些,喜欢靠隐忍和权谋带来的风光。我们习惯了“先当奴才,再当主子”的生活方式,而武则天的奋斗,恰恰是这个方式,于是很多人好喜欢。千百年来,“主子”们习惯了作威作福、颐指气使,“奴才”们也习惯了溜须拍马......  -----------------------------  @大漠赵萍
23:36:55  问候
@0o烟雨倾城o0
!首先感谢你的支持!  我的目的只是想说明蒙曼对其所引用的史料是曲解的。  -----------------------------  @0o烟雨倾城o0
23:46:47  嗯,那也大有可能。我没听过她的课,不好评论。  不过我觉得,如果有人能让更多中国人看清楚权谋心术,逢迎拍马,党同伐异,以及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害处的话,倒也是种功德,您说呢。  -----------------------------  赞同你这个观点:)  但蒙曼是史学博士,又是大学里的教授,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评价武则天,但不能错误讲授知识,这是误人子弟的。
  在第十一集中,蒙曼讲道:“当年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褚遂良拿辞官甚至拿生命要挟唐高宗,唐高宗君臣之间是斗得不可开交,正在这个时候,帘子后面传来武则天的一声断喝“何不扑杀此獠”,那个时候武则天不就偶尔和唐高宗一起上朝吗?”  《资治通鉴》记载“麟德元年(664年)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武则天是664年才开始垂帘听政,这是她当了皇后以后的事,而蒙曼所讲的这段时间武则天还只是一个昭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还在朝掌权,她怎么能和唐高宗偶尔一起上朝呢?蒙曼老师,讲述要谨慎。  依然在这一集中,蒙曼继续讲道:“武则天不是特别在意公众影响力,特别喜欢搞各种各样的礼仪活动吗?过去她搞过亲蚕,还有亲切接见家乡父老,那都是提高公众影响力的表现。现在她这个野心扩大了,不能仅仅在内外命妇面前、在家乡父老面前抖威风,这个威风要抖到全天下去,这一次武则天看中了一个非常非常大的礼仪活动,叫封禅。武则天瞄上了这个典礼,就去撺掇唐高宗去了。唐高宗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他老害怕自己干得不如爸爸,他老觉得唐太宗不大瞧得起他,如果做出什么比爸爸还要牛的事情,他会非常得意。武则天就是利用他这个心理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议封禅仪,己巳,奏:“请以高祖、太宗俱配昊天上帝,太穆、文德二皇后俱配皇地祇。”从之。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就决定到泰山封禅,但因为“讨高丽、百济,河北之民,劳于征役,其封泰山、幸东都并停”。然后到了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秋季才再次下诏,定于麟德三年正月封泰山,一直到乾封元年(公元665年)正月才正式封禅泰山。由此可见,封禅最早是许敬宗提出来的,并不是武则天撺掇的,如果硬要安在武则天头上,那武则天的能力也太差了,一个封禅竟撺掇了六年之久。
  @0o烟雨倾城o0
23:22:06  我没看过她讲的课,貌似没资格说三道四。然而武则天好像的确是那样的人吧。  精通权谋心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连自己亲女儿都杀,亲儿子也可以毒死,貌似这些是
记载吧。  我们中国人喜欢这些,喜欢靠隐忍和权谋带来的风光。我们习惯了“先当奴才,再当主子”的生活方式,而武则天的奋斗,恰恰是这个方式,于是很多人好喜欢。千百年来,“主子”们习惯了作威作福、颐指气使,“奴才”们也习惯了溜须拍马......  -----------------------------  @大漠赵萍
23:36:55  问候
@0o烟雨倾城o0
!首先感谢你的支持!  我的目的只是想说明蒙曼对其所引用的史料是曲解的。  -----------------------------  @0o烟雨倾城o0
23:46:47  嗯,那也大有可能。我没听过她的课,不好评论。  不过我觉得,如果有人能让更多中国人看清楚权谋心术,逢迎拍马,党同伐异,以及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害处的话,倒也是种功德,您说呢。  -----------------------------  @大漠赵萍
23:49:32  赞同你这个观点:)  但蒙曼是史学博士,又是大学里的教授,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评价武则天,但不能错误讲授知识,这是误人子弟的。  -----------------------------  嗯,也许您是对的,不过我不担心。因为有您这样的人站出来质疑她。即使恕我直言,也许您的影响力不如她大,但只要有您这样的保持独立思考的人在,学术仍是有希望的。
  @0o烟雨倾城o0
19:01:00  @0o烟雨倾城o3:22:06  我没看过她讲的课,貌似没资格说三道四。然而武则天好像的确是那样的人吧。  精通权谋心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连自己亲女儿都杀,亲儿子也可以毒死,貌似这些是历史记载吧。  我们中国人喜欢这些,喜欢靠隐忍和权谋带来的风光。我们习惯了“先当奴才,再当主子”的生活方式,而武则天的奋斗,恰恰是这个方式,于是很多人好喜欢。千百年来,“主子”们习惯了作威作  —————————————————  谢谢鼓励!  
  这个教授水分大,把并州的并,一声读成4声。
  好东西,顶一个  
  听了一半,再也听不下去了。就象楼主说的,讲述讽刺挖苦的语气过多。没有武则天,也没有以后的开元盛世。如果是那么阴险狡诈,没有人性的人,怎么治理好一个国家。
  @乐观的死胖子
20:52:09  这个教授水分大,把并州的并,一声读成4声。  -----------------------------  呵呵~~你更加细心。
  @土著陆世
22:07:15  好东西,顶一个  -----------------------------  谢谢!
  @飞奔远行
22:16:21  听了一半,再也听不下去了。就象楼主说的,讲述讽刺挖苦的语气过多。没有武则天,也没有以后的开元盛世。如果是那么阴险狡诈,没有人性的人,怎么治理好一个国家。  ----------------------------  谢谢支持!  蒙曼对武则天持有什么样的观点我不予评论,但蒙曼曾说:“我欣赏武则天,是因为她确实伟大,站在她面前,我不能无动于衷,所以愿意为这位女性付出自己所有的经历和感情。”她认为,武则天的成功当然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是当这个女人在面对所有成就和问题时,用自身的努力和坚韧来坚持,她就是典型的女性奋斗的形象。  “典型的女性奋斗的形象”应该是她所讲述的那样吗?
  蒙曼在讲述唐高宗在泰山封禅这一段的时候,这样描述泰山的景象:“泰山是花团锦簇、莺歌燕舞。”  蒙曼的地理知识太差了吧?唐高宗是在乾封元年(公元665年)正月封禅泰山,此时正值冬季,泰山能出现这样的景象吗?
  蒙曼在第十二集中讲道:“那时父亲去世,子女要服丧三年,母亲去世,如果父亲还在世,只服丧一年,如果父亲不在世了才服丧三年。武则天建议父亲在世也要给母亲服丧三年。武则天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她是在考虑她以后的事情了,她想要威慑一下自己的儿女,让儿女同等程度的尊重她和唐高宗,即使唐高宗以后去世了,儿女也应该尊重她的绝对权威,所以武则天的这个又是想得非常远啊。”  这是武则天“建言十二事”中的一项主张,很多史学专家都说武则天这么做是在提高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而我们的蒙曼教授,这位史学博士为了标新立异,竟对历史做出如此肤浅的分析和解释。  蒙曼继续解释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武则天知道她的权力来源于唐高宗,唐高宗是现在她一切的保障,她的这些建议能不能实施,也关键看唐高宗怎么拍板,所以她要笼络一下唐高宗,要取悦他,要让他心里平衡。所以,为了取悦唐高宗,武则天又提了两点建议,一是让王公百官都去学
子》即《道德经》,李唐王朝认为老子是自己的老祖宗,所以对《老子》这本书一直看得相当重,现在武则天就给唐高宗抬轿子来了,说你们家老祖宗就这么优秀,他说的句句是金口玉言,咱们让王公百官都得来学习,考试也得用这本书。”  《老子》“清静无为、内以治身、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帝制时代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首开道家思想的先河,与儒家的管理之道共同构筑了古代管理文化的两大支柱。武则天让人们学习这部对国家管理具有一定意义的书,并将它列为考试内容,难道仅仅是为了取悦唐高宗?这样的看法也太肤浅了吧。
  在第十五集中,蒙曼讲道:“唐高宗一死,一方面意味着武则天的终极目标又近了一步,另一方面意味着武则天又走到关键时期了。她不能走错一步,否则前功尽弃。武则天做了一件大事,把唐高宗从长安搬到洛阳去了,因为长安是唐高宗的势力老巢,洛阳是武则天的势力中心。武则天等唐高宗死后是要办大事的,要改朝换代,她当然希望能够到自己势力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样不至于束缚手脚。武则天想把唐高宗搬到洛阳去需要借口,这时正好遇到关中大旱,武则天认为这场灾害来得好,来得巧,这可以成为唐高宗搬家的理由了。另一个理由是到河南嵩山封禅。”  看到这儿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蒙曼了。唐高宗去世是在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武则天于天授元年(690年)称帝,时隔七年才改朝换代。  另据《资治通鉴》记载:“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四月,唐高宗因关中地区发生饥荒,米价每斗涨至三百钱,准备前往东都洛阳”。  还是《资治通鉴》的记载:“永淳元年五月,上既封泰山,欲遍封五岳。秋,七月,作奉天宫于嵩山南。弘道元年(683年)春,正月,上行幸奉天宫(奉天宫在嵩山)。夏,四月,己未,车驾还东都(洛阳)。八月,以将封嵩山,召太子赴东都;冬,十月,太子至东都。癸亥(初十),车驾幸奉天宫。十一月丙戌(初三),诏罢来年封嵩山,上疾甚故也。上自奉天宫疾甚,宰相皆不得见。丁未(二十四日),还东都。十二月丁巳(初四),上崩于贞观殿。”  通过上述两段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关中发生饥荒是在永淳元年(682年)四月,距离唐高宗的死有一年八个月的时间,这个时候武则天就能知道唐高宗要死了,要把他搬到洛阳去吗?  也是在这一年七月份,唐高宗准备封遍五岳,下令为封嵩山而建造了奉天宫,这是唐高宗去世前一年半的事情。第二年,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正月,唐高宗就到了嵩山,四月份才回到洛阳,八月份让太子来东都参加封嵩山大典。太子是十月份到的,然后一起来到奉天宫,结果唐高宗因生病又返回洛阳,未能封禅嵩山,十二月病死在洛阳贞观殿里。  唐高宗每次出行都有详细记载,但这期间没有唐高宗返回长安的记载,说明唐高宗这段时间应该一直在洛阳,并不是蒙曼所讲述的那样。
  呵呵,分析得有道理,学识渊博。
  蒙曼在第十六集中讲道:“武则天做什么事都是替自己打算的,她把政事堂从门下省挪到中书省,其实也是给自己行方便。门下省是负责封驳审核的,这个权力不仅限制大臣,它也限制皇帝,如果皇帝有什么不合理的决策,有什么不合法的政令,门下省也能把它驳回去。把政事堂挪走,实际上是在削弱门下省,那以后武则天要是有什么不合传统、不合原则的政令颁布,门下省对他的制约能力也就降低了。”  蒙曼把政事堂和门下省彻底弄混了,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事的地方,宰相们集体议事成为议事堂会议。长孙无忌任司空,房玄龄任仆射,魏徵任太子太师,都主管门下省政务,因此把政事堂设在门下省,目的是方便议事。而宰相们参加的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不负责封驳审核。裴炎当初是门下侍中,如今他被提升为中书令,要到中书省办公,政事堂就挪到了中书省,这只是办公地方的转变,怎么能说是削弱了门下省的权力呢?
  在第十八集中,蒙曼说当时有三条材料证实裴炎的确反了,以下是蒙曼的讲述:  1、《朝野佥载》这是唐朝一部笔记小说,记载: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是说裴炎要当皇帝,裴炎也是想里应外合,给李敬业写了一封信,被武则天截获。  2、《新唐书裴炎传》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下,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  3、《资治通鉴》裴炎派外甥薛仲璋与李敬业勾结谋反。  虽然有这么多材料证明,裴炎谋反案仍然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三条全是假材料。理由是:  1、裴炎的聪明程度前后过于不一致了。开始连一片火两片火也弄不明白,最后用青鹅两个字和李敬业沟通,用的也是拆字法,前后对比太大,让人觉得不大可靠。小说具有很多虚构成分,不能当做一个非常可靠的史料来看待。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算是《新唐书》这样严肃的史料,它也会有错误。  裴炎要在龙门兵谏武则天,兵谏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一定要建立在确凿无疑会发生的事情的基础上的,武则天游龙门是不是会确凿无疑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呢?不是,那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兵谏怎么可能发生在如此不牢靠的事情上呢?  第二个漏洞是出现的人物太少,裴炎想兵谏,必然要和将军有所沟通,整个故事里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将军的故事。  第三个漏洞是裴炎想让武则天还政李旦,可他事先也没有和李旦沟通,如果他兵谏成功把太后也给扣起来了,然而皇帝居然不知道,那你说这皇帝还能当成皇帝吗?他就当不成了,这天下肯定是裴炎的,那有跟这个故事的基调不一样。  3、裴炎派外甥去恰恰是引火烧身。  武则天杀裴炎的真正原因:  1、武则天建七庙,裴炎用吕后做例子劝阻。  2、扬州叛乱,有人劝武则天杀李唐宗室,武则天同意,裴炎又劝阻。  3、裴炎乘扬州叛乱要求武则天还政。  蒙曼认为记载裴炎谋反的史料都是假的,裴炎谋反的理由不充分,而我认为她对史料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我的理由如下:  1、武则天想去游龙门,因天气情况未成行应该是成立的。武则天是掌握国家政权的太后,她的每一次出行应该是有计划的,所以必然要提前告诉相关部门做准备,这就给了裴炎和程务挺沟通的时间,但因为天气缘故未能实现。  2、武则天为什么在平定扬州叛乱后立即杀了程务挺?蒙曼在第十六集中讲过,当初在废黜李哲的过程中,武则天选择的武将程务挺和张虔勖是裴炎的好朋友,裴炎原来帮过他们的大忙,因此裴炎和程务挺联合进行兵谏是非常可能的,而武则天平定扬州叛乱之后派人杀了程务挺,应该和这件事有关。  3、蒙曼在第十七集里说李敬业没弄清楚他自己拥护的是谁,开始他说要匡复庐陵王,后来李敬业不知道是脑子进水了还是怎么回事,他在扬州城里找了一个长得像李贤的小流氓,说李贤没有死,就在他们的军队里头,最后搞不清楚怎么回事,骆宾王又在《讨武曌檄文》又说要解放被囚禁的李旦。  这篇檄文是在薛仲璋到达扬州之后写的,而此时裴炎正在反对镇压叛乱,逼武则天还政李旦。难道真是李敬业脑子进水了,连自己要拥护谁也不知道吗?这正说明薛仲璋带去了裴炎的意思,所以他们才又改为解放被囚禁的李旦。这说明裴炎兵谏不成,就想利用这次叛乱逼武则天还政给李旦,所以武则天认定裴炎参与谋反不是没有根据的。  4、武则天先以谋反的借口杀了裴炎,直到扬州叛乱结束后才派人去杀了程务挺,是因为他正在和匈奴作战的战场上,如果武则天立即去杀他,有可能会发生兵变,万一再和叛军联合起来,大唐江山不保,这正是武则天的过人之处。  5、《资治通鉴》记载:炎之下狱也,郎将姜嗣宗使至长安,刘仁轨问以东都事,嗣宗曰:“嗣宗觉裴炎有异于常久矣。”仁轨曰:“使人觉之邪?”嗣宗曰:“然。”仁轨曰:“仁轨有奏事,愿附使人以闻。”嗣宗曰:“诺。”明日,受仁轨表而还,表言“嗣宗知裴炎反不言”。太后览之,命拉嗣宗于殿庭,绞于都亭。  刘仁轨是一个刚正不阿是宰相,史书对他的记载都是正面的,他有必要诬陷一个郎将吗?
  @狗蛋傻了
03:24:00  呵呵,分析得有道理,学识渊博。  —————————————————  谢谢支持!  
  还是在第十八集中,蒙曼讲道:“武则天要想当皇帝建立武家王朝的话,这个李唐宗室肯定是要消灭掉的,不管他们是否参与这次造反活动,武则天肯定要把他们消灭掉,血统就是原罪。武则天决定好好利用李贞父子的谋反案,要将李唐宗室全都网罗进来。她找了一个八品的监察御史来审这个案子。按照武则天的想法,自己调理群臣这么多年了,群臣肯定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肯定不会办错事,把这些人都网罗进来不就得了吗?可没想到,她这次委任的人是个书呆子,审了半天,说没有发现其他宗室有和李贞父子谋反的证据。武则天气坏了,但她没有那么小气,其实武则天从内心深处还是很尊重这些耿介之士的,反正她有的是人可用,干嘛非得为难这个书呆子。于是武则天把这个人叫到跟前,说“卿大雅之士”你是一个很高雅的人,我怎么能让你审案子,这么庸俗的事情让你办,这是我的不对,以后我派你办更重要的事,这次你就别干了。”  我们了解一下唐朝的监察御史是干嘛的。唐朝的监察御史品级正八品下,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只能由侧门进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监察御史是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兼理重难案件等事务的一个官职,虽然官阶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开元初才取消限制,但因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唐太宗时期的柳范和唐玄宗时期的周子凉就是一名监察御史。武则天找了一个八品的监察御史来审案子,是完全符合唐朝当时的制度的,怎么会说出“卿大雅之士,审案子这么庸俗的让你办,这是我不对”这样的话来呢?
  楼主说的有道理,以前看蒙曼讲的时候就听不下去,对武则天诋毁的太多  
  @图图爱小怪
21:49:50  楼主说的有道理,以前看蒙曼讲的时候就听不下去,对武则天诋毁的太多  -----------------------------  @图图爱小怪 但蒙曼却说武则天“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是“典型的女性奋斗的形象”。
  @大漠赵萍 13楼
14:03  在第十一集中,蒙曼讲道:“当年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褚遂良拿辞官甚至拿生命要挟唐高宗,唐高宗君臣之间是斗得不可开交,正在这个时候,帘子后面传来武则天的一声断喝“何不扑杀此獠”,那个时候武则天不就偶尔和唐高宗一起上朝吗?”  《资治通鉴》记载“麟德元年(664年)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武则天是664年才开始垂帘听政,这是她当了皇后以后的事,而蒙曼所讲的这段时间武则天还只是一个昭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还在朝掌权,她怎么能和唐高宗偶尔一起上朝呢?蒙曼老师,……  -----------------------------你行你怎么上不去?人家能上还是人家有那本事,就你会找错,那么长的历史就算神仙也保不齐会有错误,  
  @大漠赵萍 13楼
14:03  在第十一集中,蒙曼讲道:“当年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褚遂良拿辞官甚至拿生命要挟唐高宗,唐高宗君臣之间是斗得不可开交,正在这个时候,帘子后面传来武则天的一声断喝“何不扑杀此獠”,那个时候武则天不就偶尔和唐高宗一起上朝吗?”  《资治通鉴》记载“麟德元年(664年)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武则天是664年才开始垂帘听政,这是她当了皇后以后的事,而蒙曼所讲的这段时间武则天还只是一个昭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还在朝掌权,她怎么能和唐高宗偶尔一起上朝呢?蒙曼老师,……  -----------------------------鸡蛋里挑骨头  
  @大漠赵萍
14:03  在第十一集中,蒙曼讲道:“当年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褚遂良拿辞官甚至拿生命要挟唐高宗,唐高宗君臣之间是斗得不可开交,正在这个时候,帘子后面传来武则天的一声断喝“何不扑杀此獠”,那个时候武则天不就偶尔和唐高宗一起上朝吗?”  《资治通鉴》记载“麟德元年(664年)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武则天是664年才开始垂帘听政,这是她当了皇后以后的事,而蒙曼所讲的这段时间武则天还只是一个昭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还在朝掌权,她怎么能和唐高宗偶尔一起上朝呢?蒙曼老师,……  -----------------------------  @小兴爷
21:57:07  你行你怎么上不去?人家能上还是人家有那本事,就你会找错,那么长的
就算神仙也保不齐会有错误,  -----------------------------  历史记载没错,是蒙曼讲错了。既然站在央视这样的平台上讲座,不仅要对观众负责,更要对她自己负责。
  人家讲的有人听有人看,你的呢?不知你是出于什么心  
  @大漠赵萍
14:03  在第十一集中,蒙曼讲道:“当年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褚遂良拿辞官甚至拿生命要挟唐高宗,唐高宗君臣之间是斗得不可开交,正在这个时候,帘子后面传来武则天的一声断喝“何不扑杀此獠”,那个时候武则天不就偶尔和唐高宗一起上朝吗?”  《资治通鉴》记载“麟德元年(664年)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武则天是664年才开始垂帘听政,这是她当了皇后以后的事,而蒙曼所讲的这段时间武则天还只是一个昭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还在朝掌权,她怎么能和唐高宗偶尔一起上朝呢?蒙曼老师,……  -----------------------------  @小兴爷
21:58:07  鸡蛋里挑骨头  -----------------------------  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对于她对武则天的看法我不做任何评论,我只是指出她讲错的地方而已。
  @小兴爷
22:02:45  人家讲的有人听有人看,你的呢?不知你是出于什么心  -----------------------------  有人听到的是错误的讲解,这是对看着听着的人不负责任。起码你看了我的文章,不是吗?  我只是希望这些专家教授或者文化名人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认真一点,严谨一点。
  @大漠赵萍 34楼
22:00  @大漠赵萍
14:03  在第十一集中,蒙曼讲道:“当年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褚遂良拿辞官甚至拿生命要挟唐高宗,唐高宗君臣之间是斗得不可开交,正在这个时候,帘子后面传来武则天的一声断喝“何不扑杀此獠”,那个时候武则天不就偶尔和唐高宗一起上朝吗?”  《资治通鉴》记载“麟德元年(664年)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武则天是664年才开始垂帘听政,这是她当了皇后以后的事,而蒙曼所讲的这段时间武则天还只是一个昭仪,长孙无忌……  -----------------------------  我也不是故意给你找绊子,是看不下去才回复你的,如有得罪请见谅。  
  @大漠赵萍
22:00  @大漠赵萍
14:03  在第十一集中,蒙曼讲道:“当年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褚遂良拿辞官甚至拿生命要挟唐高宗,唐高宗君臣之间是斗得不可开交,正在这个时候,帘子后面传来武则天的一声断喝“何不扑杀此獠”,那个时候武则天不就偶尔和唐高宗一起上朝吗?”  《资治通鉴》记载“麟德元年(664年)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武则天是664年才开始垂帘听政,这是她当了皇后以后的事,而蒙曼所讲的这段时间武则天还只是一个昭仪,长孙无忌……  -----------------------------  @小兴爷
22:08:52  我也不是故意给你找绊子,是看不下去才回复你的,如有得罪请见谅。  -----------------------------  呵呵~~欢迎探讨!也谢谢你为我顶贴!
  @訾慧君
22:10:04  现在上百家讲坛的大多是三流学者,甚至打着学者幌子的鸡汤贩子。因为一流学者讲的过于学术性强、曲高和寡,观众并不买账。而这些三四流的学者添油加醋、哗众取宠的胡乱解读,正好满足了不爱求证思考的观众猎奇心理,才能提高收视率。  -----------------------------  问候 @訾慧君 !谢谢支持!
  在第二十一集中,蒙曼讲道:“武则天自从当上皇后以后,没少使心眼、使手腕笼络大臣,但是始终有一些大臣不买她的账,所以武则天就有恐惧感,真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怎么能让躲在暗处的敌人现出原形?她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发动群众了。怎么样能直接听到老百姓的心声呢?武则天当天后的时候就有建言十二事,其中一条就是广言路,武则天觉得还是把广言路落到实处就好办了。”  广开言路就是发动群众告密?蒙博士如此解读建言十二事中的广言路真让我增长“知识”了。我把“建言十二事”的内容附上来,大家自己评判吧:  1、发展农桑。  2、以德感化天下。  3、免除京畿地区徭役  4、禁浮华  5、崇尚节俭  6、广开言路  7、杜绝谗言  8、学
子的《道德经》  9、为母服孝三年  10、5年以上有功官员不再考核  11、八品以上京官增加年俸  12、人世已久又有才德官员可晋升。
  第二十三集里,蒙曼讲述了武则天的任人唯贤,她讲道:“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考诗文才华。过去明经科比进士科重要,考进明经科当得官也比考中进士科的人官高,到了武则天的时候,考中进士科的人比较有前途。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说了,因为武则天自己喜欢诗写文章,所以对于文人她有兴趣,因此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明经科考的是儒家经典,当时中国的印刷术不行,什么人才能够熟读儒家经典呢?必须是家里有藏书的人,那得是世家大族,所以考明经对于那些世家子弟比较有利。进士重点考文采,文采从哪来?一方面是知识的积累,家里必须有书,你得认几个字,另一方面,其实主要靠天分、靠灵气,写诗靠灵气,不见得靠学术积累。这样一来,好多寒门小户,家里没有太多的书,但是子弟凭着一股灵气,一种天分,也能够考中进士科,因此,进士科的这个面,选拔人才的面要更广一些,所以武则天要提高进士科的地位,提高来提高去,到了武则天以后,进士科的位置是越来越高了,高到什么程度?最后人们就讲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你三十岁考中明经了,你这是老大无成,如果五十岁考中进士,人们觉得你是少年得志,这说明进士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起来了。这是第一个武则天的贡献,提高进士科的地位,因此也就把广大寒门子弟向上发展的道路拓宽了。”  蒙曼教授这样解读进士科实在是闻所未闻,原来出生到寒门就会具有一种灵气,一种天分,没有书也可以积累知识,不靠学术积累也能写出好诗。这得误导多少懵懂青少年啊?  此外,蒙曼解释“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说明进士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起来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解释。  唐代文举的科目是很多的,明经、明法(通晓法令者)、明字(通晓书法者)、明算(通晓术算者)、进士、俊士(才能俊秀者)等五十多种,后来渐渐演变为只重视明经、进士两科。这两科最初只是试策,也就是根据经义和时务写作论文,后来逐渐转变为进士科注重诗赋,明经科注重“帖经”和“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意揭开一页,将左右两边遮住,中间只露出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应试者填充。所谓墨义,则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以考中,而写作诗赋则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所以进士科及第很难。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说考进士难度很大,能录取相当不容易,因此50岁考取进士还算比较年轻的,并不是蒙曼教授所说的是进士科的地位提高了。
  还是在第二十三集里,蒙曼说:“制举是皇帝举行的一次临时考试,有三大好处:  (1)和现实联系紧密。国家出现什么困难了,皇帝就此命题,让天下考生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这样,考生的行政能力就考出来了。  (2)考生范围广,现任官员也可以参加考试,选拔人才的面比较广。  (3)制举考试见效快。”  据史书记载,唐朝制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拔萃、超拔群类、绝伦、才应经邦等,要求应举者有广博的经史知识、高明的政治见解,而且要求有一定的政治实践。而进士科选拔出来的人才初始难以胜任各级政府的实际政务,因此才通过制举选拔更高层次的经世治国之才。允许六品以下的官员参加制举,其目的就是为了从有政治经验和能力的人群中,进一步选拔出具有较高决策能力和杰出领导才能的才学之士,也是为才高位下的一般官僚提供快速升迁的途径。可见,并非蒙曼所讲的制举只是针对国家出现的困难为题那么肤浅。  接下来蒙曼又讲道:“狄仁杰两度拜相,加起来不过三年的时间,为什么在武周一朝他的名气超过任何一个宰相,是因为他劝武则天把被废黜的庐陵王给召回洛阳了,而且推荐了以张柬之为首的一大批著名宰相。”  狄仁杰之所以在武周时期成为著名的宰相,并不完全是因为“劝武则天把被废黜的庐陵王给召回洛阳了,而且推荐了以张柬之为首的一大批著名宰相”才让他的名气超过任何一个宰相。  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在高宗时期,为官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他一年中判决涉及1.7万人的积压案件,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到武则天时期被任命为宰相。他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曾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续立唐嗣,唐祚得以维系。他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以民为忧,所以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因而有些史学家不管怎么贬低武则天,都不得不因为狄仁杰等人赞扬武则天任人唯贤。
  第二十六集中,蒙曼认为武则天选择在嵩山封禅有以下原因:  1、嵩山自然条件好。  2、嵩山是西周王朝的圣山。  3、嵩山离洛阳比较近。当时武则天已经七十三岁了。  4、是想和李唐王朝彻底断绝关系。  蒙曼说第四个理由还是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涉及到武则天个人经历和个人心理。武则天曾经和唐高宗一起封禅过泰山,祈求上天保佑李唐王朝,如果再去心理上过不去。  我不认同蒙曼的这种解释。  在前面我已经做出注解,公元682年,唐高宗在嵩山之阳敕建奉天宫,志在封禅嵩山,既然武则天想和李唐王朝彻底断绝关系,那就更不应该选择封禅嵩山了。  我认为武则天封禅嵩山有以下原因:  1、对泰山封禅的质疑声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唐代,这种质疑声已经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力量,甚至唐太宗也曾发出了质疑,《册府元龟》记载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朕意常以嵩高既是中岳,何谢泰山?”《资治通鉴》又记载:“高宗既封泰山之后,又欲遍封五岳”。可见,封禅嵩山并不是武则天的独出心裁,也并非是想与李唐王朝彻底断绝关系,而是响应魏晋以来朝野封禅嵩山的呼声,同时也是在完成唐太宗和唐高宗的遗愿。  2、嵩山位居五岳之中,四岳环拱,众星拱月,唯中独尊。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就是正,“中”就是中心、核心。嵩山为五岳之中、万物之轴,恰好符合武则天自诩“圣母”、“国主”的主观意愿。  3、一位帝王泰山封禅后还封禅嵩山,这是亘古未有的,武则天这样做也不排除在彰显自己的辉煌事业连众多男性帝王也未能企及。  
  还是在二十六中,蒙曼讲道:“武则天封禅之后那真是志得意满,现在她已经成为自古以来第一个亲行封禅大典的女人了,那真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心情太好了,就在这样的好心情之下,武则天决定普天同庆,让大伙儿一块分享一下这种喜悦。”  《新唐书》记载:“封禅者,所以告成功也。夫成功者,德无不被,人无不安,万国无不怀。”可见,封禅不是一般的祭祀活动,只有政绩最佳、天下大治的皇帝才有资格进行封禅。武则天封禅嵩山之后,下诏内外三品官以上的赐爵二等,四品以下的加官两阶,并免除洛州百姓两年租税,免除登封、告成两县百姓三年租税。我认为武则天这样的做法主要目的是想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不是蒙曼所讲的想与天下百姓享受“唯我独尊”的喜悦心情。  武则天衰老有一个标志,就是在圣历二年的二月武则天生病了。这生病怎么就证明人老了呢?因为这次生病被史书记载下来了。  多么荒谬的解释,历代皇帝的吃喝拉撒和生老病死都有详细记载,就连晚上和哪个女人睡觉都会被记录下来,武则天生病被记入史册怎么就成了武则天老了的一个标志呢?七十六岁的年纪还不能证明老了,还要用载入史册的一个生病记录作为衰老的标志,真是可笑之极。  上官婉儿不到一岁就被投入掖庭,没有受过太正规的教育,不过,上官仪这个文学基因在起作用,所以婉儿生下来就聪明伶俐,长大之后是锦心绣口。  一个没有受过太多正规教育的上官婉儿,仅凭爷爷的遗传基因就能成为一个锦心绣口的人,当一个诗人也太容易了吧。不过也不能批评蒙曼,因为在她认为,一个人的文采主要靠天分、靠灵气,写诗要看灵气,不见得靠学术积累。
  蒙曼在第二十七集中讲道:“武则天忙于改朝换代,她不信任武将,不敢派武将出去打仗。冯小宝就派上用场了,她派冯小宝去讨伐突厥。第一次是在武昌元年,武则天称帝的前一年,武则天委派冯小宝讨伐突厥。咱们说冯小宝不是一个卖药的吗?他哪会打仗啊,他敢去吗?咱们现在有一句话叫无知者无畏,越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越不知道害怕。所以他就兴冲冲地真去了。到双方交火线上一看,怎么不见敌人呢?没有突厥的影儿。这咱们也能理解啊,突厥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来无影去无踪,正好冯小宝去的时候,突厥走了。小宝运气太好了,没找到敌人那就凯旋而归吧。可他和武则天不这么说,他说敌人那是闻风丧胆,听见我的名字就害怕了,所以我还没到那儿,他们已经望风而逃了。那你看冯小宝既然会打突厥,突厥人也害怕他,那以后对付突厥的事可不都交给他了吗?  到了延载元年(694年),武则天又一次派冯小宝去打突厥去了。这一次气势可比上次宏大多了,两个宰相当他的幕僚,十八将军做他的手下,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又往北边来了。这个冯小宝也不知道为什么,点正,运气特别好,这一次还没等他出发,敌人已经无影无踪了,所以小宝又是毫发无损再立新功,给武则天的理由仍然是敌人一看见我就吓跑了。第二次打突厥可以说就是冯小宝一生事业发展的巅峰时刻了。他这个时候既是武则天的男宠,又是白马寺的主持,还又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那是身兼数职,炙手可热。”  武则天想改朝换代,武将却不是她信任的人,她还敢行动吗?用这个理由作为冯小宝讨伐突厥的理由未免太
了吧?  《旧唐书列传?薛怀义》有两条关于冯小宝出征突厥的记载:  1、“永昌中,以怀义为清平道大总管,率军击之,至单于台,刻石纪功而还”。  2、“长寿二年,默啜复犯塞,又以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以李多祚、苏宏晖为将。未行,改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内史李昭德为行军长史,凤阁侍郎、平章事苏味道为行军司马,契苾明、曹仁师、沙吒忠义等十八将军以讨之。未行虏退,乃止。”  蒙曼的翻译水平真是太差了,“未行虏退,乃止”是什么意思?既然已经“乃止”,冯小宝又怎么会对武则天说“敌人一看到我就吓跑了”这样的话呢?实在不会翻译上百度翻译器上查一查就可以知道了。  蒙曼这样的讲述不仅污蔑了她所谓的“伟大”人物,而且把历史上真正的有功之士给抹去了。在武周时期,真正抵御突厥的有功之臣是黑齿常之、娄师德、李多祚、沙陀忠义等。也许武则天为了抬高冯小宝的地位会让他随军出征,但绝不可能将对付突厥的事情完全交给冯小宝。
  第二十八集中,蒙曼说:“武则天为了让更多的美男子都会聚到自己周围,在圣历二年还设置了一个机构,叫控鹤监,后改名奉宸府。控鹤监也好,奉宸府也好,首先是收美男子,另外,这些有才华的文人、诗人也选一些到这里来。武则天无论到哪儿去,旅游啊,开宴会啊,都带着奉宸府的官员。所以当时人们就明白了,奉宸府在老太太心目中那可是非同寻常,所以有些人就削尖了脑袋都想钻进这奉宸府里去。在朝廷上就公开跟武则天这儿毛遂自荐。有人就说了,我比六郎还漂亮,有人说我比死去的薛师还结实,就希望武则天能选中他到奉宸府。这样一来,奉宸府的名声就很坏,有的大臣就劝武则天,说你看你的男宠有这么几个人就可以了,你不要整天广选美少年,尤其不该让他们在朝廷上乱说,这样影响多不好啊。武则天想这也有道理,掩人耳目吧,就像让张易之兄弟做点文化工作,让他们编书,叫《三教珠英》,实际上是一个诗歌集,表现的是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因为是诗集,好多文人就汇集到二张的麾下了。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也是《三教珠英》编辑部的成员。”  武汉大学文学院司海迪在其论文《奉宸府性质考论》中说“学者们普遍认为奉宸府(控鹤监)是武则天的男性后宫,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够全面。武则天经常与该机构人员一起举行休闲娱乐、欢宴吟诗等活动,甚至让他们参与朝政,使得该机构的功能由起初单一的后宫职能逐渐趋向多元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奉宸府(控鹤监)还是武则天打发闲暇时光的疗养场所,是武则天培植心腹的私人小朝廷,也是初唐后期一个重要的文学机构。奉宸府的成员大多是文士,他们经常举行一些文学活动,俨然是一个文学沙龙,并且创作了大量的宫廷诗歌,在文学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还和机构外的文人一起编纂了一部一千二百卷的类书《三教珠英》,因此,奉宸府是一个有着多重职能的特殊机构,在武则天的私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对当时的文学和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合理地认识该机构的性质,对理解则乃至初唐的政治文化有较大的意义。”  郭沫若说“以前的人爱说武后淫荡,其实是不可尽信的。薛怀义被委任为白马寺主,在垂拱之年(公元685年),于时武后已六十二岁。张昌宗、张易之被优遇,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时武后已七十六岁。武后管教子女相当严,她的外甥贺兰敏之,韩国夫人的儿子,在男女关系上胡作非为,她索性把他杀了。如果到了六七十岁她自己还在逾闲荡检,她怎么来管教她的子侄,怎么来驾驭她的臣下呢?”  至于翦伯赞则更是大胆,他说“至于男宠,那武则天应该说,在荒淫这件事情上,她很惭愧,因为她的男宠比起任何不荒淫的封建皇帝的女宠来,也不成比例的。”  而我们这位史学博士蒙曼的观点呢,一经对比就可以看出她分析问题的水平了。
  蒙曼在第二十五集里讲道:“武则天能够召回庐陵王,是吉顼给二张出的主意,然后让二张向武则天提议。吉顼的意思和狄仁杰可不完全一样,虽然吉顼也劝武则天立李家的后裔,但他直接提出来要立庐陵王。”  接下来蒙曼继续讲道:“武则天接回庐陵王后,有一天就召见狄仁杰,和他主动说起庐陵王的事情,狄仁杰又是一番慷慨陈词,他说咱们一定要接回庐陵王,武则天就笑了,说你既然这么想念庐陵王,我就把他还给你。”  而在第二十九集里,蒙曼讲道:“张家兄弟当时刚刚得宠,觉得自己好像宠幸太过了,而武则天又是风烛残年,害怕有一天武则天死去他们受人报复,于是跟武则天吹枕头风,让武则天放弃自己的侄子,改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庐陵王李显当太子。武则天也就真听了这哥俩的话了,最后就把庐陵王李显给接回来立为太子。这事不光是二张兄弟讲过,像狄仁杰那样的宰相也讲过,可是就当是的形式来看,无论是狄仁杰还是其他的人,都没有比二张兄弟更亲密的身份,二张说话其实是最管用的。所以可以说最后临门一脚,还确实是张家这小哥俩射入的。”  【在二十五集里蒙曼说吉顼和狄仁杰的意思不一样,是吉顼要求接回庐陵王立为太子,换言之就是狄仁杰不主张立庐陵王了,而蒙曼接下去一句又是狄仁杰“慷慨陈词”一定要接回庐陵王,这是两人意思不一样吗?而在这一集中,蒙曼又说又说庐陵王能被接回来,这事不光二张兄弟讲过,像狄仁杰那样的宰相也讲过,前后矛盾,但最终把功劳安在二张兄弟头上。事实如何,我们还是看史料的记载吧。  《旧唐书列传狄仁杰》记载: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初,中宗自房陵还宫,则天匿之帐中,召仁杰以庐陵为言。仁杰慷慨敷奏,言发涕流,遽出中宗谓仁杰曰:“还卿储君。”仁杰降阶泣贺。  蒙曼也讲了武则天一接回庐陵王就召见狄仁杰了,如果是别人的功劳,为什么召见的是狄仁杰而不是别人?还有,蒙曼在第二十三集中也说“狄仁杰两度拜相,加起来不过三年的时间,为什么在武周一朝他的名气超过任何一个宰相,是因为他劝武则天把被废黜的庐陵王给召回洛阳了”。既然蒙曼自己也认可这是狄仁杰的功劳,为什么又要说“二张兄弟说话其实是最管用的”?蒙曼教授的讲授前后矛盾,这样讲述历史也太不严谨了。】
  蒙曼在讲述张柬之发动政变前做了三件事,一是策反官员,她说在政界,张柬之策反的两个最重要的官员是司刑少卿桓彦范和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掌刑狱案件审理,中台右丞是丞相之一。而在讲述张柬之所做的第三件事联络李唐皇室中,又说桓彦范和敬晖担任羽林将军,每天在玄武门守门,负责和前来探视武则天的李显沟通,他们有兼职羽林将军吗?  关于太平公主,蒙曼讲道:“太平公主在政变前都干了些什么,史书没有任何记载,太平公主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她的作用主要是策反大内里边的宫女,让这些宫女做内应,监视二张和武则天的一举一动。”  我认为蒙曼的这种分析太肤浅。  首先,宫女们无利可图。不管谁当皇帝,都不可能改变宫女们的身份地位,而政变就算有皇子参与也属于犯上作乱,那可是灭门的大罪,太平公主虽是武则天的女儿,一旦东窗事发,就连她都自身难保,更别说保护这些宫女们了,因此,宫女们不可能支持太平公主。  第二、想让宫女做内应就不可能是少数人,而涉及人数一多就有泄密的可能,太平公主不会如此不谨慎。  第三、此时武则天卧病在床,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疼爱的女儿,完全可以以此为由进宫服侍武则天,而且二张是她推荐给武则天的,不会怀疑她去伺候武则天的动机,这样,太平公主就可以监视他们了,还需要这些不确定是否忠心的宫女们吗?而且此时李显每天都要去探视武则天的,自然也可以观察到二张和武则天的动向,有必要策反宫女吗?即使史书没有记载也不能瞎猜吧?
  在第三十二集中,蒙曼讲道:“辅佐唐玄宗成就了‘开元盛世’的姚崇、宋璟、张说、张嘉贞等宰相,都是武则天赏识提拔起来的。所以说,武则天那是为“开元盛世”的到来进行了人才储备。可是我们说完武则天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之后,我们头脑里又闪出一个问题,也是政治方面的,酷吏政治,怎么解释武则天用酷吏这个问题呢?酷吏破坏了法制,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而且使得皇帝和大臣相互信任、关系融洽的这种局面再也不见了。不管我们给出酷吏政治多少理由,我们都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酷吏政治即使在中国古代社会,就是帝制时代,它也是黑暗政治的代表。所以,当我们考虑到武则天的政治贡献的时候,我们头脑里同样是充满矛盾的,因为她任人唯贤和酷吏政治并存。  重用酷吏非武则天一人所为,汉武帝就曾重用过张汤、王温舒、义纵等史上有名的酷吏。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中的史臣曰:治和乱是时势也,存和亡是时势造成的。让夏桀和商纣两个残暴的君主高居王位,即使十个圣贤的尧也不能治好国家。让圣贤的尧、舜高居君王之位,即使十个夏桀也不可能混乱国家。让懦弱的男人和妇人女子乘着时机而得势,也足以轻易地控制群生的性命,肆意施展不仁义的淫威。看那武氏称帝的年代,众多英才,无不由于牝鸡司晨而痛心,由于朝廷的危亡而愤怒。终竟不能报答先帝的恩情,保卫君王之子。不久竟无罪而被陷害,伸着颈子等待杀戮,天地形成了牢笼,哪里是安身立命之所?悲痛啊!古代楚怀王时,有郑袖掩鼻的谗言,古代号称为狠毒;汉高祖的吕后残酷的人彘刑法,世上认为是大冤枉。武后杀嫡子夺帝位之阴谋,断送唐帝王婴儿之生命,杀害压碎了椒房皇后、淑妃的骨头,她的不仁道也太过分了,这也是奸诈忌妒的妇人的常态。然而她还广泛援引正直的言论,对正人君子时时给以礼遇,当初虽然是母鸡鸣叫司晨,终于能够使儿子恢复圣明的皇位,很快地辨明御史大夫魏元忠的无罪,好言好语抚慰狄仁杰之心,尊重当时的教令而压抑宠幸之臣,听忠言而诛杀酷吏。武则天有好的一面啊!有好的地方啊!  《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也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兢为之用。”范文澜认为“《通鉴》这个评语是恰当的。武则天的长处,就在于善于举拔人才,委以重任。在她的统治时期,朝中有才能的文武大臣,几乎不比贞观时少,她能听谏,也多少有一些唐太宗的风度。鲠直的人只要不被她怀疑为谋反者,她能从酷吏、亲近人的陷害中促使这些鲠直人。她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现在坚执刑赏大权,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为自己效力。这就是她的政治才能。”  可见,皇帝用酷吏,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之威;杀酷吏,也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史书和史学家都给了明确的答案了,这还有什么可矛盾的?蒙曼纯粹是惺惺作态故作有见解。
  在第三十二集中,蒙曼还讲道:“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武则天这么热衷于诗歌创作,当然就吸引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才子,潜心研究诗歌发展规律,所以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经典形式——律诗(五律和七律),就是在武则天这个时代定型的,武则天促进了社会对文化方面的狂热爱好,到唐玄宗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程度了,一个小孩都以不能够讲究文学创作、书法艺术等等这些文化活动为耻,这是促进了文化的昌明。可是在另一方面,对文学的推崇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尚武精神的消磨。在一个“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国度里,谁还愿意去当一个赳赳武夫呢?那就很没面子了。所以到武则天时期,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汉人将领越来越少了,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不及唐太宗时期。这个状况继续发展下去,到唐玄宗那个时代,基本上能够带兵打仗的都是胡人将军,这种状况对“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说文化昌明它也是一面双刃剑。”  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创了武举,一直延续到清朝,你能说武则天不重视尚武精神吗?再说了,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当皇后开始参政,死于705年,执政一共五十年,安史之乱在755年爆发,发生在武则天死后五十年,就算武则天用五十年引导了人们尚文,而她的子孙们完全可以再用她死后的五十年改变这种状况,没有改变只能说明她的子孙们无能,怎么能说 “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有武则天一定的影响呢?  蒙曼继续讲道:“唐高宗统治时期,朝廷还是把握在关陇贵族的手里,关陇贵族势力非常大,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所以,唐高宗才要联合武则天跟他们斗,最后利用废王立武这个事情,打击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在此后的五十年时间里,武则天为了进一步攫取权力,控制朝廷,她是一次又一次清洗那些倔强难治的元老大臣,一次又一次提拔那些根基浅薄的后进新锐。通过她五十年的运作,到她统治结束的时候,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就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贵族官僚的力量大大削弱了,平民出身的官僚力量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科举出身的官僚,在官僚队伍之中已经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了。”  武则天是提高了平民出身的官僚的力量吗?看来蒙曼把寒门和平民的意思又弄错了。所谓寒门,是指贫寒微贱的家庭。庶族又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唐朝所谓的“寒门”也是指那些中小地主,不信我们就来看看蒙曼在讲解中提到的这些人物都是什么出身。  裴炎:宰相,明经及第,出身于当时著名大族“洗马裴”氏家族,其父裴大同,曾任洛交府(陕西省富县)折冲都尉,洛交府是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上。  魏玄同:吏部侍郎,魏征家族原籍后裔之一。  裴居道:将官,唐睿宗时期的宰相,祖父裴镜民曾任隋朝兵部侍郎,父亲裴熙载曾任唐太宗的尚书左丞。裴居道的女儿嫁给太子李弘为太子妃。  狄仁杰:宰相,祖父狄孝绪,曾任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曾任夔州长史。  姚崇:宰相,父亲姚懿,官至巂州都督,母亲刘氏,襄州长史刘志逵之女,封彭城郡夫人。  宋璟:宰相,其祖于北魏、北齐皆为名宦。  岑长倩:宰相,太宗朝中书令岑文本之侄。  韦安石:宰相,北周大司空韦孝宽曾孙。  杨再思:宰相,明经出身,祖父杨岐,官至吕州刺史。父亲杨行表,官至长安尉。  唐休璟:宰相、名将,曾祖唐规,北周骠骑大将军。祖父唐世宗,隋朝洛阳县令。父亲唐谐,曾任咸阳县令。  吉顼:宰相,父亲吉哲,官至易州刺史。  刘祎之:宰相,祖父刘兴宗是南朝陈的鄱阳王咨议参军,他的父亲刘子翼历任隋朝、唐朝秘书监和著作郎。  李昭德:宰相,刑部尚书李乾祐之子。  宗楚客:累迁户部侍郎,官至宰相,系武则天从姊子,武后时举进士。  张嘉贞:唐玄宗时期宰相,祖父张俊兴,官至相国府检校郎将,父亲张思义,官至成纪县丞。  刘仁轨:宰相,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  娄师德:宰相、名将,进士出身。  魏元忠:两次出任宰相,早年是太学生。  张柬之:宰相,年轻时涉猎经书史籍,补缺为太学生。  从以上这些人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掌握实权、位居高官的,绝大多数还是出生在官宦人家,刘仁轨虽是平民出身,但他是从唐高祖时期的武将开始发家的,而像他这样的人寥寥无几。有可能一些真正的平民子弟通过科举制担任了官职,但绝大多数只能位居中层或者基层官员。由此可见,贵族官僚的力量根本不会削弱,武则天此举也只是笼络人心、制衡一方独大的做法而已,不过相比之前的历代皇帝,她的这种做法也算是一种进步了。
  蒙曼在最后总结武则天性格的时候讲道:“武则天能够一千多年来被人反复评论,必然有其特殊的性格魅力,这种魅力也表现在她性格的矛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武则天是最自信的,又是最不自信的。  一个女人在这样一个传统的男权社会里,能够一步一步上升,最后做到皇帝,没有自信力行吗?  民间有一个洛阳牡丹的故事,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武则天性格的这种自信和刚强。  武则天相当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悖于传统文化的,她也是充满了不自信感的,充满了不安全感。  举例说明,武则天特别喜欢改年号,她一生改了三十二个年号。唐朝皇帝的年号是相当稳定的,比方说唐高祖,统治了那么多年,只有一个年号叫武德,唐太宗一辈子只用了一个年号叫贞观,唐高宗在没娶武则天当皇后之前也是一个年号,叫永徽。可是武则天一当皇后之后不得了了,她当皇后二十八年,一共用了十四个年号,当皇太后的时候是五年,用了四个年号,当皇帝的时候,十五年用了十四个年号。武则天这么不厌其烦的老改年号,关键是她太不自信了,太焦虑了,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皇帝改年号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新皇帝登基;为纪念某件大事;取吉祥之义;根据自然现象或者出现特殊事物,当然也有的是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总之,原因很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如:因边关无战事,汉元帝改年号“竟宁”;黄巾军被平定,汉灵帝改年号“中平”;李显出生,唐高宗改年号“显庆”;汉武帝时期曾出现彗星,他就将这一年改为“元光”,后来他见到一头从未见过的角兽,又将这年改为“元狩”。而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个年号,能说汉武帝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吗?  而且每个皇帝每次改元都要大赦天下,大酺几日,即允许百姓聚饮。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是禁止百姓聚饮的。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唐亦有类似规定。百姓平时难得有欢聚开怀畅饮的机会,所以大酺时民情振奋,钟鼓齐鸣,欢声雷动。可见,改元不仅反映了当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对老百姓也是有好处的,从而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可见,改元并不是武则天不自信的表现。  2、武则天是最冷酷的,又是最温情的  武则天冷酷,连亲生儿女都能杀,而对狄仁杰,她是想当的温情脉脉,她不让狄仁杰给她下拜,对一般的小官僚,其实也常常表现出这种人情味。  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性,使得武则天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让我们觉得亲切,吸引我们停下来驻足思考。  看完前面的三十一讲,我们可以看出,蒙曼所讲的武则天为了夺皇后的位子,杀死襁褓中的小女儿、残杀王皇后和萧淑妃、污蔑废太子李忠谋反、逼死长孙无忌等一干大臣;为了当皇帝,又杀死亲生儿子李贤,把李显贬到房州受苦十五年,残杀对立派,灭了李唐宗亲;为了巩固帝位,任用酷吏滥杀无辜。这样的一个女人因为对狄仁杰温情脉脉,就能让人感到亲切?
  蒙曼教授说武则天是伟大的,是“典型的女性奋斗形象”,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蒙曼是怎么讲述武则天的。  武则天童年有没有与众不同的业绩啊?还真有,《新唐书?袁天纲传》曾经记载了一个神奇的事情,一个相面的事情。说武则天的父亲担任利州都督的时候,有一个叫袁天纲的术士给武则天看相,说武则天生得是龙睛凤颈,这是大富大贵的样子,必为天下之主。  【难道这就是武则天“与众不同”的业绩?】  刚进宫的时候,唐太宗也确实喜欢她,还给她取了一个名字——武媚娘。“武媚娘”实际上是从隋朝开始就有的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取这么一个名字在当时可能就觉得不大郑重,这就反映出唐太宗当时对武则天的态度,他把武则天当成一个小玩意了。喜欢过,后来军国大事一忙,他就把小小的武媚娘丢到一边去了。  【唐太宗用一个流行歌曲的名字作为嫔妃的封号也太不严肃了吧,有损一代明君的形象。如果真是这样,武则天为什么不在成为唐高宗的昭仪后立即改名字,而是一直用到她当皇帝之前呢?】  武则天是一个动不动就拔刀子的人,那是一个古装版的“野蛮女友”,她一点也不温柔,所以说她哪项素质也不符合,她的这种性格就注定了她在唐太宗一朝根本得不到赏识,得不到升迁。  【一个有封号的嫔妃和一个没有封号的嫔妃,虽然地位相同,但受宠程度一定不一样。我认为唐太宗能赐给武则天“媚娘”的封号,说明武则天起初还是妩媚温柔的。而且史书记载,武则天曾在御书房伺候笔墨,这说明武则天开始是得到唐太宗的宠爱的。正是因为这样,嫉妒她的人才会利用天象占卜,以“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谣言直指武则天,从而破坏唐太宗对她的宠爱,而唐太宗又非常相信天象,为了保护自己的江山,他宁可信其有。但他又喜欢武则天,不忍杀之,才会让她以才人的身份一直待在后宫里。】  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就到感业寺去当尼姑了,这是武则天一生生命线的最低谷了。但是,我有一个观点,不知道大家认可不认可。人在机会面前的反应那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也是最低层次,我管他叫凡人,就是像我这样的人。机会到了手边都可能抓不住,任由机会悄悄溜走,然后自己再追悔莫及。比这高一个层次的,我管他叫强人。只要有机会来了,一定能抓住它,借助机会走向成功,所以,强人也就是成功人士。再往上一个层次,最高层次了,我管他叫超人。超人不是等待机会,那是创造机会来叩开命运之门。武则天就是我所说的这种超人,她即使在感业寺这样不利的条件之中,也能够创造机会让自己走出阴影,走向辉煌。  【按照蒙曼的这种解释,武则天这个女人确实太伟大了。】
  蒙曼这样评价支持武则天封后的人:  正面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反面说“秦桧还有三相好呢”。  笑里藏刀,就是从李义府那儿来的。李义府长得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为人是彬彬有礼,对人不笑不说话。可是,如果你被他的温柔笑容所打动,想要跟他推心置腹,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李义府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暗里算计人,不露痕迹的算计人。  王德俭也不是凡人,当时也是一号人物呢。王德俭脖子上有个大瘤子,他这个人又狡诈多智,人们把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管他叫智囊。  反对武昭仪的那可都是宰相啊,支持武则天的人那是虾兵蟹将啊。  【原来支持武则天的都是虾兵蟹将,难怪武则天这么“伟大”!】  武则天对娘家兄弟做了切切实实的打击。武则天做了皇后以后,按照当时的惯例,她的娘家兄弟都被提拔了,后因得罪杨夫人被贬到偏远地区。武则天这么做又是一举两得,第一,报了小时候虐待之仇,第二,彰显了自己的美德,树立了一个公正无私的形象。武则天就是这样维持着一个模范媳妇和称职
的角色。  【这样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能成为“典型的女性奋斗形象”吗?】  杨夫人问武元庆和武元爽:颇忆畴昔之事乎,今日之荣贵复如何?  武元庆、武元爽哥几个全是又臭又硬,根本不领情,武惟良说我们当官是因为我们是功臣子弟,当官是应该的,我们当官当一个小官就够了,因为我们自己觉得无才无德,不愿意当大官,现在因为皇后的缘故让我们当了大官,我们心里惴惴不安,一点都不觉得高兴。  蒙曼说武元庆、武元爽应该干什么呀?先检讨自己、承认错误,我们当年是有眼无珠,瞎了狗眼,居然虐待过皇后,可是皇后大人不记小人过,还提拔我们,以后我们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好好地维护皇后。  【随后蒙曼又说“其实,我个人觉得,杨老夫人这性子真是挺直截了当的,我挺喜欢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的。说话说得非常直白。她想要什么?不就是想要几句恭维的话吗?”可当武惟良这么直白的说出心里话,蒙曼却说“这是什么话,这话说得多气人,这是不识抬举。”不知蒙曼喜欢人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杨夫人死后,武则天给唐高宗上疏,列举了贺兰敏之的五大罪状:1、挪用瑞锦;2、丧礼作乐;3、诱奸准太子妃;4、强奸公主侍女;5、与外祖母私通。  脏唐周汉,唐朝人对风教问题不大严肃。  杨夫人那么高龄又能与外孙子私通,咱们得佩服一下杨老夫人的精力和体力太充沛了,想想武则天到八十多岁还能养着若干面首,你就知道这遗传基因有多优秀。  【与外祖母私通,在唐代可是死罪。况且家丑不可外扬,武则天木材商的父亲已经成为她的诟病,即使娘家真出现这样的丑事,她应该极力掩盖才对,为何还要自揭家丑,更何况那是自己的亲妈。对了,是不是大义灭亲就能成为伟人,就能成为妇女奋斗的形象?】
  这李贤可以说是武则天所有儿子中最像武则天的一个人,他跟武则天一样聪明,也跟武则天一样精力充沛。李贤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武则天看到儿子这么能干心里能不着急吗?她非常着急,她得想办法对付这个太子。她先君子后小人,先从思想教育入手。她派北门学士给李贤送了两本书《少阳正范》(教人怎么做太子)《孝子传》(教人怎么做儿子)。武则天的用意指责太子既不会当儿子,也不会当太子。  宫中传出谣言李贤不是武则天的亲身儿子,我认为这是真的,为什么?武则天三年生两个孩子时间不对,因为中间还有一个死去的小公主。此外,她的姐姐没有名分不能自己养,就让武则天认下来了。  【刚说完李贤是最像武则天的一个儿子,接下来马上又说李贤不是武则天儿子的谣言是真的,那么,蒙曼的观点到底对不对呢?按照《旧唐书》记载,李贤是在永徽五年十二月出生,王皇后是永徽六年十月被废,那时王皇后与武则天的矛盾已经公开化,武则天如果没有怀孕王皇后能不知道吗?  再者武则天当时还是昭仪,如果当时皇帝想给她姐姐一个名分那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何必如此费事呢?】  李贤当了太子以后表现就更好了,他也修书,唐朝人都很重视文化,修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高雅的情趣和志向,同时还可以网络一个私人智囊集团。李贤修了《后汉书》的注,很了不起。  【武则天组建北门学士就是分割宰相的权力,李贤修书就反映出一个人高雅的情趣和志向;李贤修了一本书就很了不起,武则天派人修了一千多卷书就是为了掩人耳目?】  武则天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权力接着攥在手里,她想出这么一招来,她叫来李哲,对他说:皇帝,你现在已经正式接受册命成为皇帝了,但是你的守丧期还没满呢,我相信你现在心情一定是无比地悲痛,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考虑什么国家大事,这样吧,我就勉为其难,替你把这段扛一扛,什么时候你父亲这个服丧期满了,你那个时候再亲政,你看好不好啊。李哲怎么说啊,他总不能说我真的一点也不悲痛,你现在就让我干吧。这不合适,不孝啊。没办法,答应吧,还得说好话,那就难为母亲了,母亲替我分担重任,还得说一番好话。  【这个伟大的女人对付儿子真有招数!】  裴炎可没少替武则天办事,武则天得想办法报答他。武则天根据裴炎的请求,把他从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提拔为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同时武则天还送他一个大礼,把宰相集体议政的机构政事堂从门下省挪到中书省来了。这样,裴炎的权力就更大了,由他来召集宰相议事。  【裴炎是宰相,又是唐高宗遗嘱中确定的顾命大臣,需要武则天送他这份大礼吗?】  李哲正式登基后也想大干一番,他马上做了一件大事,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提拔外戚,将岳父任命为刺史,将韦皇后的一个远房亲戚直接提拔为宰相。  韦氏家族是一个破落的大族,有名望却没有现实政治权力,这是武则天安排好的。这韦皇后是李哲当太子的时候娶的,娶的时候就有意义,门第,没挑,但是现实帮不了什么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来武则天是深谙此道啊!】
  武则天为什么给自己的国号定为周呢?  她自称自己是周王朝的后裔,周王朝的统治者姓姬,武则天姓武,怎么是姓姬人的后代呢?武则天说这里有道理,周平王的小儿子出生的时候,手心里的手纹就形成一个武字,所以起名姬武,姬武的后人就改姓武了,她说老武家家就是从老姬家来的。这其实也可以看出来武则天作为小人物、寒门子弟的悲哀,她的祖先没有特别光荣的,能让她夸耀的,只好跟人家周王朝攀亲戚。  还有,这周朝可是享国长久,一共统治了八百年,武则天是希望自己建立的武周王朝也像那个周朝一样,能够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  武则天还有一个理由,这周朝可是儒家学说最认可的朝代,说这时候实行的是王道政治。武则天称帝最缺乏的是儒家的支持,既然周朝最好,其实武则天最缺的就是儒家认可,缺哪补哪,你们既然说周朝最好,周朝实行王道政治,那好,我就说我就是继承那周朝,你能说我不好吗?  因为这么多原因,她就改国号为周了。  【蒙曼的解释简直把武则天说成一个自欺欺人的白痴。  也有材料说武则天的父亲曾被追封为周国公,因此以自己父亲的封号作为国号。就像刘邦开始被封为汉王,所以做皇帝后把统治的国家称为汉朝。李渊最初的封号是唐国公,所以称帝后定国号为唐。我倒相信这样的说法。】  侯思止,本来是个卖饼的小生意人,因好吃懒做,早晚不起床,这饼卖不出去,最后生意做不下去了,后投奔一个将军做了仆人。侯思止胆大如斗,听到武则天告密的这个制度后,马上去告本州的刺史和李唐宗室一起谋反,武则天正想打击李唐宗室,听到这个告密马上就赏他一个五品的游击将军,这是一个散官,有待遇无职责。可是侯思止不满足,直接面见武则天去了,他说相当侍御史。武则天一听蒙了,说你字都不识,连公文卷宗都看不懂,怎么当侍御史?他有备而来,问武则天知不知道有一种神兽叫獬豸,獬豸就是凭本能用犄角去顶那些邪恶的人,獬豸不识字能凭本能辨别善恶,我也不识字,难道我就不能凭本能分出好坏人来?这一番道理讲下来,武则天听得是一愣一愣的,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觉得侯思止说得是那么一回事,就让他凭本能去打击那些对我不满的人吧,真就把侯思止提拔为侍御史了。  【武则天哪是听得一愣一愣的,她就是一个愣子吧?】  来俊臣,连自己的亲爹都不知道是谁。来俊臣的父亲姓蔡,是个赌棍,蔡赌棍经常和一个来赌棍一块去赌博。来赌棍早就与蔡赌棍的妻子私通上了,蔡赌棍输给来赌棍后没钱还债,来赌棍就让他把老婆抵债了。蔡赌棍的妻子改嫁到来家的时候已经怀孕了,到来家后就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取名为来俊臣。所以来俊臣都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但不管是谁,来赌棍和蔡赌棍没有一个好人。这家伙从小偷鸡摸狗,长大以后就变成杀人放火了,最后就锒铛入狱。在他关进监狱的时候,武则天已经发布诏令,让大家来告密,来俊臣觉得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就在监狱里提出申请,说要告密。典狱长不知道犯人可不可以告密,就去请示刺史,刺史是李唐宗室,马上说不准,而且把来俊臣打了一百大板又扔回监狱里去了。李唐宗室谋反被平定以后,来俊臣又第二次告密,武则天发现来俊臣说话头头是道,语言表达的很流畅,逻辑很清楚,说得让人挺高兴。再一看来俊臣长得眉清目秀,面若桃花,武则天喜欢美男子,大笔一挥,来俊臣也当了侍御史。  【原来在武则天面前,只要能说会道,再加上长得好就可以当官了啊。】
  武则天的理想变成追求长生不老了,那些想要升官发财的人,又从这个角度打主意了。有一个叫朱前疑的人,讨好武则天讨好得特别有效。他发现武则天想长生,于是他就找到武则天了,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陛下您能活八百岁,武则天很高兴,给他当了拾遗(八品官)这个官。他发现当官挺容易的,过了几天,他又来找武则天了,说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您的白头发变黑了,您掉下去的牙齿又长出来了。武则天一听更高兴了,让他当驾部郎中(五品官)吧。朱前疑受到鼓舞了,再接再厉,没过几天又找武则天了,说陛下,我又做了一个梦,我梦见嵩山在朝您喊万岁。武则天说好啊,嵩山喊万岁是好事,我赐给你一样东西吧,赐给他一个绯算袋(一个装饰品)。这样的饰品在唐朝只有高级官员可以佩戴,武则天心情一好,把这个赏给朱前疑了。  连做三个梦就能连升三级,这种鬼话武则天都能相信,说明她想长寿都想到犯傻的程度了。  【蒙曼,这就是你说的伟大的女性?这就是你所谓的“典型的女性奋斗的形象”的所为? 】  冯小宝是在洛阳街头走街串户卖野药的一个小混混。  武则天为了让冯小宝进宫,让他出家当了和尚,取名怀义。又觉得他身份低微,就让薛绍认他当叔叔,改姓薛了。经过两度包装,冯小宝摇身一变变成薛怀义了,丑小鸭变白天鹅了,经常出入武则天的身边,而且武则天还让他当上了洛阳名寺白马寺的主持。  武则天有信心摆平所有反对她当皇帝的人,她能摆平人,但是她觉得这个天也得摆平。当皇帝需要天命所归,怎么摆平这个天呢?这时候冯小宝就被用上派场了。他是什么人啊?在整个朝廷里头,没有谁比他和太后的心贴得更近了,他得当好太后的贤内助,他得效犬马之劳啊,所以,为了帮武则天当皇帝,冯小宝做了三件大事:  1、修明堂  武则天选定的工程项目主持人就是冯小宝。按道理说,修一个儒家建筑明堂,居然让男宠来当这个主持人,这确实显得是离经叛道。不过这小宝还真是不负重托,干得非常出色,用了十个月就把明堂修好了。  【一个街头卖药的小混混居然能在十个月就修好了明堂,是冯小宝太过有才,还是这样的工作任何人都能胜任?】  武则天在明堂祭天祭祖,接见群臣,大大地出了一把风头。  【蒙曼曾引用《木兰辞》中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来说明明堂,意思是天子就要坐在明堂里,为什么武则天坐在明堂里就是大大地出了一把风头?】  2、寻找理论依据  经过冯小宝为首的和尚们刻苦攻关,终于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里头找出了一本《大云经》,里面记载着女主会统治天下,这不就为武则天当皇帝找到了理论依据吗?这样一来,武则天称帝的一个理论难题不就解决了吗?  【一个没什么底蕴的小混混,假和尚,能在浩如烟海的佛经里找到武则天想要的理论依据,令人匪夷所思,如果是真实的,那冯小宝也算是一个人才了,武则天提拔他也算唯才是用了。】
  李迥秀是二张集团的重要成员,是当朝宰相,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张昌宗母亲臧太夫人的情夫。那他怎么当上这个老太太的情夫呢?这是奉旨当上的,武则天让他当的。当时武则天宠爱二张兄弟,对他们的母亲也不错,封为太夫人。封了太夫人之后,武则天还推己及人,她想我这么一个老太太喜欢年轻漂亮的小男孩,那别的老太太肯定也喜欢,于是就跟二张兄弟的母亲说,你们喜欢那个小伙子告诉我,没有我搞不定的事情。张昌宗的母亲臧太夫人当时就看中了风流儒雅,制举出身的李迥秀了,跟武则天说了,武则天说小菜一碟,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了,就跟李迥秀打招呼,你呢,去给臧太夫人做情夫。李迥秀觉得这个事情有利可图,对他当官有好处,就接受下来了,奉旨当了情夫。那当了情夫之后,果然官运亨通,马上就成为宰相了。  【李迥秀真的会为了仕途不顾一个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底gi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