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完成任务奖励方案100奖励20,如超额完成任务奖励方案70奖励多少?怎样算

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
第二单元 二、手拉手――万以内数的认识 信息窗 1:来到城市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在学习了 100 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是学习万以内 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 城后的所见所闻。情境图分别呈现了下火车的人数,停车场停放汽车的数量、住宅楼的户数及花坛中花盆的数量。 借助“一千是多少?”及“怎样写一百二十五呢?”引入计数单位千的认识和千以内数的读写。教材内容选择联系 城乡的现实性素材,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大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 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整十数的口算加 减法。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个星期天,我们的手拉手学校的同学来到了青岛,你们看看,他们都参观了咱们城市的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 。 请学生找出信息,并读出信息. (学生可能有些数读不出来) 师适时小结:看来这里有很多新的数,我们还不能很准确地读出来,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和学习“千以内的 数”(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建立数感。 1、初步感知。 (1) 出示一小堆方块(10 块)谈话:你能估计一下这里有多少个方块吗?请你数一数。 (学生进行初步地数数体验) 提问:我们是怎样数的?(学生可能回答:一个一个地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一] 继续提问:我们还可以怎么数?(学生可能回答:2 个 2 个地数、5 个 5 个地数) 教师对学生多种数的方法都要给予肯定。 (2) 出示一堆方块(100)谈话:你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块吗? (学生进行估计,可能回答 50 块或 80 块) 课件演示:一排 10 个方块,共 10 排。 提问:现在你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能一下子说出是 100 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以 10 作单位清楚、方便,并板书[十]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十一十的数一数:10、20、30??90、100 (3) 出示更大一堆方块(1000 块)谈话:你现在还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个吗? (学生再次进行估计) 。 课件演示:一板 100 个方块,共 10 板。 提问:现在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也能一下子说出是 1000 个方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以 100 作单位,能更方便地数数。板书[百]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百一百的数一数:100、200、300??900、1000 (4)进一步感知 1000 这个数 请学生回忆并提问:刚才我们在 900 以后数的数是多少?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 1000 的呢? (学生根据数的过程回答:一百一百地数,10 个一百是 1000。) 引导学生开火车数数: l l 一百一百地数,从 100 数到 1000 一百一百地数,再从 1000 数回 1002、认识计数器上的“千”。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二十五吗? (学生自己尝试拨数)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一百二十五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让学生在回忆前面所学计数器上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 百位。 继续提问:你知道从右边起的第四位是什么位吗?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认识千位) 3、活动体验。一千到底有多少呢? (1) [出示一本笔记本] 谈话:请同学们看,这本笔记本有 100 张纸,1000 张纸有这样的几本? 请学生想象一下做做手势,比划一下 1000 张纸的厚度。 (2)[出示一袋牙签] 提问:这袋牙签有 200 根,多少袋牙签是 1000 根呢? 学生能够估计出大约 5 袋牙签是 1000 根。 教师呈现 1000 根的牙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 1000 这个数。 (3)[出示一本书] 提问:书上的这段文字大约多少?请你估计一下。一页大概有多少字?1000 字有这样的几页呢? 学生从估计简单的文字数量到估计稍多一点的文字数量,逐步感知千以内的数。 (4)生活中感知: 提问: l l 我们的阶梯教室能坐 500 人,几个这样多的人是 1000 人? 我们班同学 40 个,多少个班的同学大约有 1000 人? l一千到底有多少,你能不能也举出你身边的例子呢?4、数数练习(一个一个地数) : (1)从 195 数到 204。 (2)从 407 数到 414。 (4)从 989 数到 1000。 5、学习写数: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读数,你能试着写出这个数吗?写 125。 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写的方法,并向学生介绍习惯的写法是从高位写起。 练习写数。 谈话:同学们仔细思考,想想三百和八百零八怎样写呢?(学生自己试写) 如果个别学生将八百零八写错,引导学生仔细想一想,八百零八里面有几个十, (一个十也没有) ,在十位上应该写 几? 三、解决问题,实际运用。 谈话: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数。我们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数! 1、谈话:刚才我们在情境图上看到了很多的数,现在你能准确地读出这些数吗? 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出示:温州大桥全长 6977 米,桥塔有 50 层楼那么高。184 根钢索,把宽 27 米、跨江 400 多米的巨大桥身托了 起来。桥面上有 6 条行车道。399 根双叉灯柱整整齐齐排列在两旁。 请学生自己先读,并且在小组中交流。 3、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数,你们也搜集了不少吧,请你们相互交流,汇报在生活中搜集到的数。 4、猜数游戏。 (以“幸运 52 中猜价格”为形式) (1)吸尘器 150 元。 (提示语以“少了”或“多了”为标准,如:生说 100,师说少了,生说 200,师说多了等,直到猜中为止。) (2)羽绒服 789 元。 (方法如上。) (3)消毒柜 999 元。 (改题提示为:它的价格是一个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字都相同。是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 1000 非常接 近,请学生以此为例进行猜测。) 5、拓展游戏活动: 谈话:有两个小朋友在做一个转盘游戏,我们来看看:转盘转到了 3、6、9,这三个数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们 把它们写出来。 学生交流结果(369、396、639、693、936、963。) 四、全课总结,不断升华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认识了比百大的数――千以内的数,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身边的数学,认识千 以内的数。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以情境入手,贯穿始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以手拉手活动为线索,为学生提供了较广泛的素材。在手拉手活动中,城市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到农村的广阔 和农民生活的变化,农村学生也可以感受到城市的繁荣与先进文化。教学时,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介绍农村学 生来到城市看到的情景。然后,在通过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借助学生已有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等知识,引导学生 进行推理、想象。 2、有充分的时间数数,感知数,对学生数数进行方法指导。 让学生数数并不是说让学生自己随便数,教师在指导学生数的时候应当采用多种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在运用的时候 也不是说一根一根数完就两根两根数,十根十根数完就一百根一百根数,什么时候要一根根数,什么时候要十根十 根数,什么时候需要一百根一百根数,每一种方法数的时机,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到了,通过这样 的数数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数数而且突破了难点。通过教师这样细致的指导,学生不仅能数而且能有条理地数。 3、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中,还重视了对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增 强了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手拉手学校的同学今天来到了数学王国,他们想邀请你们和他们一起闯关,去探寻数学的奥秘,你 们想去吗? 学生充满快乐地开始学习活动。 二、闯关练习,巩固知识: 1、拨珠数数游戏: 谈话:请你先拨出 178,然后在个位上再拨上 1 颗珠子,用计数器边拨珠边数数,读出“179”,接着照样子继续边 拨珠边一个一个地数下去。 让学生先自己数一遍,再在小组进行交流,重点交流从 179 数到 180 的过程,一直数到 191。 请学生照着这样的样子,再多举几个例子,边拨珠边数数。 2、拨珠写数游戏: (自主练习 3) 谈话:刚才大家都能够正确地拨珠数数,那么写数呢?请你自己试着写写拨出的数,看看每个数中“4”表示的意 义,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在小组里多加一些相应练习,多拨珠写数。 教师要加强这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3、看图填数游戏: 出示情境图(自主练习 2) 先让学生独立地观察图写出数,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写出的,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蝴蝶采蜜: (自主练习 4) 谈话:这些蝴蝶都到哪朵花上采蜜?请你连一连。 挑选 267 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数都表示什么? 5、我当口算小能手: (自主练习 5) 请学生快速计算出这些口算题,再在小组中进行批阅和交流,请计算错误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全班进行点评。 6、你说我写: (自主练习 6) 活动时,可以 2 人一组,一人说数,另一人写数;也可以 3 人一组,一人说数,两人写数;还可以变化形式,一人 说数,一人说组成,其它人写数,加强熟练程度。 7、我来考考你 “聪明小屋”是一道智力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教师可激发学生想出多种答案。这道题的答案有: 380、508、 586、589、598、600、660、690、900、960、990。 三、总结提升: 谈话:愉快的旅程就要结束了,看来今天大家都有了很多的收获,你都来说说吗?其实,还有很多数比 1000 还要 大,下节课让我们和手拉手学校的同学继续我们的数学旅程吧,相信你会更有收获的。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练习课,本节课采用了游戏的形式,把练习课变成了活动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这种活动为学 生提供了多种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在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首先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效地 参与,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各种数学游戏,使学生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不易持久,因此儿童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容易注意力 分散。所以在教学中间,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些游戏活动,穿插安排,可以使学生在玩中悟理益智,形成积极思维 的习惯,在“玩”与“乐”中获取了知识,增长了智慧。 3、要在练习课中体现评价的功能,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是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呵护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亲 体下进行的,主要以表扬为主,在关注学生现实表现的同时,激起每个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需要,而且要特别关注 有差异的学生,不能忽视在练习课中的评价作用,在声声真挚的评价声中,为学生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启迪孩 子的悟性与自信,使其更好的发展。 信息窗 2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 15―17 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千以内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大到万以内数的认识,因此在学习 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正确迁移到万以内的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以后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教材的重点是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难点是中间有 0 的数的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 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3、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 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身边的数据。 1、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数的知识?能大声的说给同学们听吗?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更大这样的数,你瞧: (多媒体出示信息窗 2 的情境图。)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数据,你呢?(请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展示。) 二、认识计数单位“万” 1、故事竞猜:课件出示故事画面 森林里小猪、小熊、小猴比赛数数,大象当裁判。它们从 989 开始数,比比谁先数到 5000。 小熊是这样数的:989、990、991、992、993?? 小猪是这样数的:989、990、、、1040?? 小猴是这样数的:989、990、、3000?? (1)小朋友你猜猜谁先数到 5000?为什么?数数都可以怎样数? (2)你能像小猴这样继续数下去吗?试试看。 (3)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师生一起边数边拨,当拨到 9000 时,问:再拨 1000 是多少?怎样拨珠? 小结:10 个 1000 是 10000,这就用到一个新的计数单位“万”(板书:万) ,他所在的位置是什么?你能联系前面 的知识说说吗? (4)今天学了“万”你觉得应该怎样补充数位顺序表? (5)读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 2、感知“一万”。 问:你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用过“万”这个计数单位吗?你们觉得万这个计数单位大不大呢?你知道“一万”究竟 有多少吗?我们来看看吧。 A、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邢慧娜获得了女子 10000 米跑的冠军。你知道 她围着体育场的跑道跑了多少圈吗?(25 圈) (课件二) B、 我们学校有多少人?(1036)想象一下,一万人大约有多少?(10 个我们学校这么多人。) (课件三) C、 一张纸非常薄,10 张纸叠起来大约厚 1 毫米。一万张纸叠起来有多厚呢?(1 米) (课件四) D、 如果每秒数一个数,连续不停的数,数到一万,大约需要多长时间?(3 小时,就是同学们从上早自习起到第 三节课下课那么长的时间。) (课件五) 3、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刚才听你们读起这些数时都那么流利,真不错。那你们是怎么读的呢? (1)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 教师一次在计数器上拨出 3 个百、6 个十和 5 个一。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再在 千位上拨上 2 个千。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千位上的“2”读作“二千”,百 上的“3 读作“三百”,十位上的“6”读作“六十”,个位上的“5”读作“五”。)学生齐读一遍。 学生尝试写数。 (一生板演,并讲解:千位上写 2,百位上写 3,十位上写 6,个位上写 5。) 练习:师在每个数位上再添一个珠。问: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3 个千、4 个百、7 个十和 6 个一合 起来是多少? 学生试读写,一生汇报,一生板演。 (2)认、读、写万以内中间有 0 的数。 A、去掉百位上所有的珠(3 个千、7 个十、6 个一) 。 问: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你能读出它是多少吗?(强调:百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读作“零”。)你能写出来 吗?(一生板演) B、去掉十位上所有的珠(3 个千、6 个一) 。 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应该怎样读? 学生试读,指名汇报,强调:中间有一个 0 或连续两个 0,只读一个零。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 练习:师写出 6003,让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和读法。 独立练习 P17 第 2 题(强调:末尾的 0 不读) 问:像这样的万以内的数,你们在生活中遇见过吗?把你们收集到的数据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读一读。 请几生汇报:,,,2000。读一读 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 三、练一练。 1、P18D3 2、发散练习:按要求写数。 (1)4 个千和 9 个百组成的数是( ) 。 (2)4 个千和 9 个十组成的数是( ) 。 (3)4 个千和 9 个一组成的数是( ) 。 (4)1 个万、6 个千、4 个百和 8 个一组成的数是( ) 。 (5)写一个比 3205 小的四位数。 (6)写一个比 9080 大的四位数。 (7)写一个最接近 10000 的四位数。 (8)写一个比 7839 小 2000 的数。 (9)写一个比 6045 大 5 的数。 (10)组数游戏:请你用 0、6、0、1 组成四位数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万以内数的认识既是学习多位数读、写法的基础,也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如果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概念不清, 读写数不熟练,将直接影响对万以内数的计算的理解和掌握。为了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概念,在教学 “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一、借助直观,加强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 小学生数学概念、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都是借助操作活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而获取 的。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师借助直观,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例如,教学“万以内的 数和万以内的数的顺序”,教师结合计数器的演示,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先拨上一千,当数到九千时,要问学生: “九千后再添一个千是多少?该怎么拨?学生已知道百位有 10 个珠,10 个百是一千,去掉百位上的 10 个珠,要向千 位进 1,依次类推数到九千时,学生就自然知道怎样拨珠。这样通过计数器的演示,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相邻计数 单位之间十进关系”,比较形象直观地建立数位的概念。 又如,教学读写法时,先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个三位数,并说出这个数的组成,然后指导学生对着计数器的数位写出 这个数。再在千位上拨上 3,该怎样读与写?对照计数器上的数和下面的阿拉伯数字写成的数读出这个数。在教学 完读写法后,引导学生小结并比较与三位数的读写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迁移学习,促进学生认知建构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 导出来。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已经认识了“个、十、百” 的数位名称、顺序、位值,也知道其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采用“以类比促迁移”的教学策略,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实现新知识的同化,以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结合 计数器从一百数到一千告诉学生可用一、十、百、千这些计数单位来数数,并提问:“十个一是多少?”、“十个 十是多少?”、“十个百是多少?”让学生弄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又如,教学“四位数的读法” 例题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三位数的读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计数器,拨上一个数后,先说出它的组成,然后试着 读数,对于中间有一个或两个 0 的数,末尾有一个或几个 0 的数,应该怎样读,可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引导,最 后启发学生总结读万以内数的法则。这样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由此及彼地获得新知,既使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 读写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例,拓展认数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 学的信心,这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之一。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教师注意捕捉与本课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 搜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拉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认数活 动。如在学生初步学会“一千一千地数”之后,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有利于丰富学生对百、 千、万为单位的数的感知和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第二课时 谈话:同学们,谁想谈谈上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咱们就来比一比谁会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好吗? 活动一:基本练习 1、接力数数(课本第 17 页第 1 题。) 学生分组用小纸条接力,一个同学做完就传给下一个同学,直到全组都做完。哪个组先做完、做对的是赢家,并给 这个组奖励。 2、填空。 9089 的下一个是( ) ,9799 的下一个是( ) ,9899 的下一个是() ,下一个是( ) ,9989 下一个是( ) ,9999 的 下一个是() , 3、课本第 18 页第 4 题,并补充以下练习(课件出示) 。 (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 4589 米,铁路桥长 6772 米 (2)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共有鸟类 1189 种。 (3)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全长 8346 米。 4、填一填 (1)3560 读作( ) ,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组成的。 ( ( (2)5316 读作( ) ,是由()个千、 )个百、 )个一组成的。 ( ( (3)9998 再数( )个一就是 10000。 (4)9920 再数( )个十就是 10000。 (5)9800 再数( )个( )就是 10000 。 5、抢答题(课本第 19 页第 6 题) 把口算题制成不同的动物头形,先在组内抢答,谁做对谁得到头像,谁就是裁判。哪个小组先做完,哪个小组就得 到一个大的动物头像。 教师宣布比赛规则, 教师宣布比赛开始, 给有关组奖励。 活动二:变式练习 摆数游戏:教师出示写有数字的小棒,请你用 2 个 4 和 2 个 0 组成以下各数: a、摆出只读一个 0 的四位数。 b、摆出不读 0 的四位数。 摆出之后再读一读。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于是本节课就采用了游戏的形式, 如接力数数和抢答题都是孩子喜爱的活动形式。这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自主学习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 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首先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 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信息窗三------走进农村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 3。 教材简析: 该图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城市学生乘车来到农村,参观果园、养殖场和彩蛋加工场的情境。借助“哪种果树 多?”与“鹌鹑和鸽子谁多?”引入对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 教学目标: 1. 2. 掌握数位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掌握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并认识近似数。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农村的小朋友非常好客,今天他们邀请城市的小朋友去参加手拉手活动,让我们一起跟着他们到农村去看一看,好 吗?(出示教学插图) 1、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左边有 950 棵桃树,右边有 1200 棵梨树。 鹌鹑有 895 只,鸽子有 806 只。 动物彩蛋 530 个,脸谱彩蛋 495 个。 2、找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这节课主要解决比较多少) 可能有的学生会说果树真多,左边有 950 棵桃树,右边有 1200 棵梨树。哪种树多? 鹌鹑有 895 只,鸽子有 806 只,鸽子和鹌鹑谁的只数多? ?? 3、引导解决哪种果树多。 (不同数位的数比较大小) 学生思考,要知道哪种果树多,需要比较 1200 和 950 的大小。 (1)怎样比较 1200 和 950 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交流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2)方法一: 学生根据数位的多少来比较,得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1200 & 950 。 方法二: 学生根据数的组成,里面有几个百,进行比较,得出 1200 & 950 。 方法三: 学生借助标准数 1000 来比较,得出 1200 & 950 。 (3)鼓励、肯定:同学们用各自的方法,均得出 1200 & 950,这说明什么树多?什么树少? 活动二 1、我们再来解决鹌鹑和鸽子谁多的问题吧。 (相同数位的数比较大小) 养殖场有鹌鹑 895 只,鸽子 806 只,怎样知道谁多、谁少呢? 这就需要比较 895 和 806 的大小。 2、学生充分讨论,全班交流: 介绍一下你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好吗? (1)数位相同,从高位比起。 895 和 806 百位相同比十位,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 895 & 806 。 (2)借助标准数(即近似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890 接近 900,806 接近 800,因为 900 比 800 大,所以 895 & 806。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此法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介 绍自己的这种方法) 。 (3)谁还能举例说说谁是谁的近似数。可多安排学生举例说明。 活动三 1、其余的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 动物彩蛋和脸谱彩蛋哪个多? ?? 2、学生自主解决补充出示的其它有关比较的问题。 3、介绍一下,你解决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问题的方法。 如:不同数位??相同数位??学生交流。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采用情境串教学,以连环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能够富有兴趣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首先,本节课,将 教学活动置于“手拉手”活动情境中,激趣引入“农村的小朋友也非常好客,今天他们邀请城市的小朋友去参观, 让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好吗?” 在教学设计时遵循了这一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 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数的组成和数位等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充分合作交流。活动一: 借助“哪种果树多?” 引入对万以内不同数位的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活动二:通过“鹌鹑和鸽子谁多?” 你能介绍一下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吗?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得出正确估计近似数的方法, 掌握相同数位的数之间比较大小的方法。 其次,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在活动三中:学生自主解决提出的其 它有关比较的问题。如动物彩蛋和脸谱彩蛋哪个多等等。教师加以升华,进一步总结出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 法及找近似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数字王国擂台赛。 先将计数器表示的数写出,再比较大小。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第一题百位上 8 比 3 大,所以 803 大于 308,第二题 999 是三位数,1000 是四位数,三位数比四位数小,所以 999 小于 1000) 2.手指裁判。 (打手势判断: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紧;是>的,则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 3○96 765○7693.谁发现了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 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就小。位数相同的数比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数大的那个数 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后面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真思考、自行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搭桥引路,让学生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 已是水到渠成,从而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 活动二: 自主练习 第 1 题:是结合现实情境比较大小的题目。 题目中出现了位数相同和不同的数的比较两种情况。教师可多为学生提供现实性的素材,如两个书架上图书册数的 比较、两本书的页数的比较、两页纸上字数的比较等,以帮助学生 进一步强化对现实生活中较大数的感性认 识,为以后估数打下基础。 第 2 题: 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内容。 第 3 题:进行连线,学生在做完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第 4 题:是一道通过语言描述确定数的大小的练习题。 练习时,要指导学生体验大(小)得多与接近的差别,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连线。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 地扩充,如让学生说一个比 800 大得多、小得多、大一些、小一些等等的数,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 5、6 题:让学生在小组的范围内进行。 第 7 题:是一道分析、应用统计数据的题目。 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交流。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学生预测的结果只要 有合理的根据就应给予肯定。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如果学生提出计算的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问题放在问题口 袋里。 [设计意图] 这些练习题的设计,形式活泼、富有弹性,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因材施教。用操作学具设置开放性 习题,既使学生思维辐射到与同题相关的知识点上,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的意识。 [课后反思] 本节练习课,练习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题型设计富有趣味性。活动一:以数字王国摆擂台比大小,手指游戏 当裁判的形式,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使原来枯燥的练习变得妙趣横生。活动二:采用了让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说理概括、操作等多种形式,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了情境,广开学生自我探究、自我 获取的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练习,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整节课气氛活跃,收到了乐中求学、 学中求乐、和谐发展的良好效果,使整节练习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四。 教材简析: 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千以内及万以内的数的同时,始终将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在一起,并专门设计了本信息 窗,呈现了城市的孩子到农村去参观新建的学校、苗圃、菜地的情境,引导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大约有多少学 估计 生在做操?”“大约有多少棵大白菜?”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估计的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策 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事物的过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计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 师生交流对农村的感受和印象。问:小朋友们,谁去过农村呀?说说你对农村的印象和感受吗? 请有过对农村亲身感受的孩子说一说对农村的亲身感受。 教师引导:是啊,美丽的新农村,农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老师继续带同学们走进新农村,和农 村的小伙伴手拉手,体验一下农村生活,好吗? (2) 课件展示走进农村的场景画面。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场景二:白菜园。 场景三:小树林。 边展示边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 课件定格三个场景,问:看着这三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有多少棵小树苗? 教师有顺序的将这些问题板贴。 2、数一数,初步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数一数。 问:数一数,你能很快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给学生时间一定时间,让学生数数看。 (2)谈体会: 问:你得出结果了吗?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因为数量太多,一时数不过来、也数不清楚。 (2)有些白菜被挡住了,看不着,没法数。 (3)我数出了每行有 6 个人,有 16 行,想用乘法,16X6 我不会算。 ?? (3)教师引导: 遇到数量较多的物品,我们一下子数不过来,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先估计一下大体数量,今天我就来学习 数量的“估计”。板书:估计。 补充板书:大约 ?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大约有多少棵小树苗? [设计意图: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广阔的农村充满了好奇,本环节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通过走进农村、体验 生活的情境,扩大学生感受估计的空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千、万这两个较大的计数 单位,“估计”是发展学生对较大数的数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让学生体会估计的重要性的认识,本环节留给学 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数一数,亲身感受一下“数大数”的困难,体会到必须要寻找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估计 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寻找估计策略。 1、探寻估计策略。 (1)明确问题:?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课件展示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2)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动脑筋、想办法,请你自己先试着估计一下。 (3)小组内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估计的?在小组里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向全班介绍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方法: 两横排大约是 30 人,用笔把两横排圈出来,六横排圈了 3 个圈,大约是 90 多人; 两竖行大约是 10 人,把两竖行圈成一圈,16 竖行可以圈成 8 圈,大约是 80 多人。 数出每竖行有 6 人,10 竖行是 60 人,再加上 6 竖行 36 人,一共是 96 人。 一半有 8 竖行,每行有 6 人,一半有 48 人,两半合起来大约有 96 人。 ??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用笔笔圈一圈,估一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估计正确率。 (5)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普遍都采用数出有几行、有几列,然后通过确定一部分来估计全体的方法,还有不少同学用到了估算。 估计的方法很多,只要合理就是正确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 2、巩固估计策略。 问题一:?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课件展示场景二:白菜园 (1)学生个人尝试估计。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请你自己先试着估计一下。 (2)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思路: 先算出 1 畦白菜有多少棵(一畦白菜 有 5 行,每行 6 棵,共 30 棵) ,再推想 8 畦白菜大约有多少棵(2 畦大约有 60 棵,4 畦大约有 80 棵,8 畦白菜大约有 240 棵。) 先估计 2 畦白菜有多少棵(2 畦白菜 有 10 行,每行 6 棵,共 60 棵) 畦白菜 4 个两畦就是有 4 个 60 棵,大约有 ,8 240 棵。 ?? (3)教师小结:估计的时候要有一定根据,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计。 问题二:?大约有多少棵树? (1)教师提出要求: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快、最准。 学生比赛。 (2)交流估计经验。 请估计的最快最准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估计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估算的策略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在平日已经断断续续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大 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寻找估计的策略和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体会估计要有一定的依据。学生的估计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合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本环 节最后还设计了“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快、最准”的小竞赛,请比赛的前几名同学介绍估算经验,帮助学生选择 自己最喜欢的、最合理的估计策略,优化估计策略。] 三、走进生活,巩固拓展,完善估计策略。 1、估计“给爷爷的一封信”的字数。 (1)课件出示小明给爷爷的一封信,请一名学生读一读。 师生交流读信感受。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估一估小明大约写了多少个字? 学生尝试估计后,全班交流估计的结果和估计方法: A、 B、 C、 ?? 2、教材 25 页自主练习第 2 题。 估一估,大桶里能盛多少个乒乓球?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观察大桶的体积大约是小桶的 2 倍,所以大桶能装的球大约是小桶的 2 倍。 先估计 1 行的字数,再算几行的方法。 先估计空白的格数,再整页写满的字数减去空白的字数。 用割割补补的方法,将开头一行的字补到第三行中,凑成一整行,再按(1)的方法进行估计。 3、教材 26 页自主练习第 3 题 大约还能再放多少盆花? “还能再放”是什么意思? 然后学生独立估计,全班订正。 4、教材 26 页第 5 题 学生独立估计后,全班订正,交流估计的方法。 5、课外实践: 在学校操场上走 100 步,估一估有多少米? 想一想 1000 步大约有多少米? 围学校操场走一圈,数一数走了多少步,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米?围绕这个问题请你写出一份小实践报告。 [设计意图:课堂中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必须回到生活得到应用,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给爷爷的一封 信”,到生活中常见的乒乓球、盆花、水果数量的估计,再到对操场距离的估计,本环节将估计的知识深入到生活的 方方面面,使学生初步形成的估计的意识、能力、策略和方法在不断的应用中,使获得拓展与深化。] 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 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1、本课教学中我始终将对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起来。本课学习是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一个延续,对于千、 万这两个较大的计数单位,学生们主要是借助情境进行推理、想象来认识的,本课所学的“估计”是发展学生对较 大数的数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数一数,体验估计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估计较大物品的 数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2、合理利用时空条件,教给学生各种估计方法。教学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走进农村、体验生活的素材,扩大学 生的估计空间,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有关估计的问题,学生交流各自的估计方法,有的学生借助一个标准 数来估计,有的借助估一部分来推想全体,还有的用到了估算的方法。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 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 3、鼓励学生自觉运用估算解决数学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计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策略与方法,只要合 理,我都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 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 想方法。第二课时 活动一、交流课外实践小报告: 1、谈话:昨天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请同学们围学校操场走一圈,数一数走了多少步,估计一下大约有多 少米?现在谁想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2、全班交流实践结果及估计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策略: (1)先确定一步的长度,来推断 100 步的长度,进而推断几百步的长度。 (2)先确定 10 米或 100 米大约走几步,再看看总步数中有多少个 10 米或 100 米 ?? [设计意图: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 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进行一下实际估测 一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活动二、走进生活估一估。 1、课件出示运动场看台图片。
(1)教师引导:学校运动场有这样的四个看台,请你估计一下学校运动场看台大约能坐多少人?(2)学生独立寻找估计策略。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估计策略。 先估计一个看台有大约有多少人,再推断四个看台大约有大约有多少人。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一个看台大约有多少人(估计一排和六排大约有 30 多人,二排和五排大约有 30 多人、三排和四 排大约有 30 多人,所以每个看台大约有 100 人。) 2、课件出示三糖罐: 大约( )块 大约 400 块 大约( )块学生估计,并说出理由。 2、课件出示作业本情景图: 这一摞 50 本。 这一摞大约有多少本呢? 教师引导:这是同学们的作业本,你能帮助小女孩估计一下作业本的数量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估计并说出理由。 3、课件出示小树林图: 教师引导:为纪念校庆纪念日,学校新种植了一片纪念林,请你估计一下这片小树林有多少棵树? 学生独立探究解决。 小结:估计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多动脑,用好估计,可以使生活中的许多事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找到估计问题的原型,对估计的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 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掌握估计的策略与方法,巩固估计的知识,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感受 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活动三:数字组合(教材 26 页第六题。) (1)教师引导:估计一下,你能用 0、5、1、2 这四张数字卡片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2)小组合作研究,摆摆看。 (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摆得最多、最全。 小组汇报交流,请摆的摆得最多、最全的小组介绍一下成功的经验,怎样才能有规律、有顺序、不遗漏的摆出 18 个数字来。 (4)这四张卡片摆出的最大的四位数是几?最小的四位数是几?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方式,初步体会物体的排列规律,同时加深对万以内的数 的认识。] 课后反思: 加强估计教学不仅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合理利用,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计 的习惯,并能带着这个习惯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 估计的习惯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我们教师需要教师做 个耐心人,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把估计和精确测算结合起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 结合起来,多制造一些机会,时时处处加以训练,使估计训练经常化,估计运用习惯化,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利用掌 握估计方法更好地学习数学。 信息窗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 5。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情境延续了“手拉手活动”的线索,通过情境图提出加减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展开对新知的探究。本课的知识内容繁多,包括“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 “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以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的口算”。这些知识是建立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 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基础上的,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知识作为本课的学法渗透和迁移;同 时在观察、比较、反思及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明确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算理,掌握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通过学生对口算的不同角度思考,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优化的算法进行口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灵活性。 4、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复习铺垫 1、口答 20 个十是多少? 36 个百是多少? 5 个千是多少?80 里面有( )个十 130 里面有( )十 500 里面有( )个百 4000 里面有( 2、口算 70+20= 90-50= 80+5= 47-40= 38-8= 4+50= 30+70= 80-2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组成和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知识的迁移类推作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个千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城乡小学生们的“手拉手活动”结束了,但城乡小学生们常常回忆起他们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这 节课我们先看看城里的小学生回忆起哪些乡村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看信息窗右侧一幅图,发现有用信息。 谈话:从这些情境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一共放养了多少尾鱼? ②、鲤鱼比鲢鱼少多少尾? ③、山坡上一共有多少只羊? ④、黑羊比白羊多多少只? 谈话:今天我们只解决前三个问题,问题 d 我们放到下节课解决好吗? (二)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讨论交流解决问题① 谈话:如何列式解答问题①? 学生列式:300+400= 谈话:口算这道题可以怎么想?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l l l l 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300 是 3 个百,400 是 4 个百,3 个百加 4 个百是 7 个百,7 个百是 700 因为 3+4 等于 7,所以在 7 后面加两个 0 就是 300+400=700 个位 0+0=0,十位 0+0=0,百位 3+4=7,所以是 700(对这种相同单位上的个数相加的办法给予特别关注与引导,为后面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作铺垫) l 用笔算方法2、算法迁移,解决问题② 谈话:对解决问题②,如何列式? 学生列式:400-300= 谈话:你想怎样口算这道题? 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对学生不同的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巩固算理,优化算法 出示第一组口算题: 500+300 600-200 200+700 900-500 600+300 800-400 学生口算,挑几个说明算理。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口算得又对又快,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教师顺势板书课题:整百数加减 整百数的口算) 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可以怎样想?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 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意见,选出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 (三)类推练习(用你喜欢的方法口算) 出示第二组题: 第二组:= = = = = 谈话:同学们这组题与第一组题有哪些不同?(顺势板书: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你想怎样口算? 学生类比、推理出算理并口述。 (四)解决问题③ 谈话:如何解答问题③? 学生列式:120+50= 谈话:你想怎样口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拨计数器 2:12+5=17,所以 120+50=170 3:个位上 0+0=0 ,十位上 2+5=7,百位上 1+0=0,所以 120+50=170 4:笔算。 谈话: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那种方法? 学生谈想法和理由。 (五)类推练习 第一组: 270+20= 450+40= 980-50= 690-90= 330+40= 560-20= 挑几题让学生说算法。 第二组: 00+500= 00-900= =00--300=谈话:第二组和第一组有何异同?你想怎样算?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着“学生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发现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口算的不同 算法,明确算理,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又在多种策略的选择中,树立优化意识。同时,在巩固练习中给 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探索内部原理的机会,灵活地通过算法迁移类推来学习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潜移默化中 渗透数学思想。 二、综合应用 3、开火车口算 4、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 P29④,集体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 的作用,培养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三、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实现知识的系统小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铺垫 1、复习数的组成: 320 是由( )个百和( )个十组成的 320 是由( )个十组成的 4500 是由( )个千和( )个百组成的 4500 是由( )个百组成的 2、口算(出示卡片,学生口算) 200+50= 700-500= = = 500+200= 760-60= 900+70= 00--2000=[设计意图]复习数的组成和上节课所学旧知,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学习作准备。 二、 探究新知1、看图提问题 谈话:上节课,城里的小学生回忆了他们在乡村的所见所闻,那么乡村的小学生回忆起什么呢? 学生看情境图的左侧一幅图,搜集并说明图中信息。 谈话: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①第一候车厅比第二候车厅多多少人? ②两个候车厅一共多少人? ③中年组比老年组多多少人? ④老年组比青年组少多多少人? ? ? 2、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谈话:解决问题①,该如何列式? 学生列式:= 谈话: 该怎样口算?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想法。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l l借助计数器拨一拨,算一算(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 1200 C 800 = 4001000200200 l l l l 1200 是 12 个百,800 是 8 个百,12 个百减 8 个百等于 4 个百,所以
想 12-8=4,再在 4 后面加 2 个 0,就是 400 想个位 0-0=0,十位 0-0=0,百位 2 减 8 不够减,向十位借十,12-8=4,所以是 400 笔算(对学生不同的算法,老师均给以肯定) 3、优化算法 谈话:这么多算法中,你觉得哪种适合你? 学生发表意见,并说明理由。 4、迁移学习 解决问题②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说明算理。 5、反馈练习,解决问题③、④。 (教师顺势板书课题: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6、类推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 第一组:00+700= 00-800= = 学生快速口算,挑两道题让学生说方法。 第二组:750-80= 630-50= 460+90= 750+40= 530+70= 谈话:第二组和第一组有何异同?你想怎样口算? 着重让学生说清算理。 [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到举一反三、类推学习, 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对学生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巩固应用 1、游戏“找朋友”(P28 练习 2) 2、填一填 190 200 -70= 320 3、开火车 480 C 40 + 80 - 40 - 400 + 50 600 70 +800= 32007200 C 200 4、解决问题+2000-800-200-600 完成自主练习 3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总结评价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提高? 课后反思: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中不是让学生进行加减法则的表述和记忆,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从个体思维出发去发现、体会、反思、理解 算理,掌握算法。保护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力图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 使学生感受到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是数学上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我学会了吗?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学会了吗” 【教材简析】《蓬勃发展的“孔孟之乡” 》是一段真实的文字资料,其中记录了山东发展中的大量的数字资料, : 它是对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估计等知识后的一个复习巩固。通过复习,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为 学习第四、六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的意义,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2、借助资料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估计,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千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等 知识点,感受大数的意义,建构起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 3、扩展资料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在这一单元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我们的家乡山东,看看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这些知识。 【设计意图】 :明确复习内容,总体回顾有关知识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建构知识体系 (一)出示材料: 《蓬勃发展的“孔孟之乡” 》 ,从计数原理入手复习。 1、学生阅读思考:在这段话中你能找到哪些已经学到的计数单位? 学生可能答:个、十、百、千、万。 2、这些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答:十个一是一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3、共同小结:10 个小单位合成一个大单位,我们学过的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从右到左)万千百十个, 任何一个数都是由若干个计数单位组成的。 (板书: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铺垫,让学生走进山东,走进家乡,通过复习数万以内的数,从数的组成、计数单位入手, 让学生轻松理解计数原理,知道相邻数位间是十进制,从而解决关于数的意义的认识。这是复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二)针对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等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1、你能发现我们“孔孟之乡”中的数字吗?(学生读数) 2、你能把横线上的数字写出来吗?(学生写数) 投影展示学生写的数:、510 3、你知道这三个数有多大吗? 学生可能答:2077 是由 2 个千,7 个十和 7 个一组成;4393 是由 4 个千,3 个百,9 个十和 3 个一组成;510 是 由 5 个百和 1 个十组成。 4、你能将这些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1、0 2、510&、同学们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有什么好方法吗?(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回顾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从位数多少、数的组成和近似数等方面考虑。) 6、你能从文中再发现几组数进行比较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学习,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7、小结:同学们想到了很多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这个数大,位数少的这个 数小;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大的数大,最高位小的数小。 【设计意图】 :“你能将这些数按顺序排列起来吗?”这一提问,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抛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动作用,体现了教师的学生观,又给了学生思考的提示:要按顺序。学生根据画面信息进行排列的时候,已经 不知不觉地复习运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1、你能估一估这段资料有多少个字吗?(学生自由交流) 同学们的答案不同,那到底谁的更接近呢?首先让我们想想估计的方法。 (板书:估计) 学生总结估计的方法: 1、先估计一行有多少字,再数出有几行的方法。 2、先估计空白的格数,用整页纸写满的字数减去空白数的方法。 2、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分组讨论:这段话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时说出估计时所用的方法。) 3、同学们估计出了这段资料的字数,看来同学们在估计时很有策略。老师这儿有一段资料,你能很快估计出这段 话有多少字吗? 4、对比出示:资料: 《青岛简介》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全市海岸线总长为 870 公里,其中大陆岸线 730 公里。全市 总面积 10654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 1102 平方公里,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五市 9552 平方公里。现有 海岛 69 个,岸线总长 132 公里。青岛现拥有中国名牌产品 25 种,中国驰名商标 6 个,有 4 家企业获得国家质量管 理奖, 12 家企业入选国家 500 强企业,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共 168 种。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汇报结果及方法) 4、小结:在刚才的估计中有的同学速度很快,看来我们还可以采用比较估计的方法,对比这两段资料的篇幅进行 估计,是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 :估算在本课中是一难点。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自由交流、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 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充分让学生进行表达,引导学生探讨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的知 识构建在活动中。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根据这些资料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解答时说出口算原理) 小结:同学们之所以算得这么快关键是掌握了算理,把整百的加减法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换成了一位数或两位数间 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 :进行简单的整百的加减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的口算,重在明确算理,为下面进一步进行口算打好基 础。 (五)同学们再读这段资料你从这些数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思想) 小结: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感受到了山东的蓬勃发展,山东的美,作为生长在山东的我们怎能不为之自豪呢?那就用 我们善于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吧,你一定会有更珍贵的发现。 三、全课小结: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个、十、百、千、万等计数单位间的关系;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比较以及估算等,同学们对万以 内的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也来收集这样的资料与同伴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 这是一节数学复习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主动建构对知识的认知结构。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在情境中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走进山东,走进家乡”这一大情境,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将数数、数的意义、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估算、学生数感的培养及整千整百数的加减计算等数学知识,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有机的 融合在一起,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在情境中建构。 本节课紧紧抓住复习课的特点,又充分理解运用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建构数学认知结构。整节课,在教师 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对原本松散的知 识进行梳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三单元、甜甜的梦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信息窗 1: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 1 [教材简析]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是以甜甜在梦中与孙悟空比本领 的童话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教材安排了三个红点问题和一个绿点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猜 测、验证、测量的过程,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对学生以后学习面 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 1 千米、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观 念。 2、知道 1 千米=1000 米,1 分米=10 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 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动画片放完了,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 1 毫米。 (1)猜测。 谈话: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 5 毫米长,请猜一猜,5 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 (2)验证。 谈话:5 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3)班内交流,认识 1 毫米。 谈话: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 1 毫米,5 小格就是 5 毫米 ) (4)巩固对 1 毫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 1 毫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 们学用手比划 1 毫米有多长。 (5)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 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 厘米=10 毫米) 2、认识 1 分米。 (1) 、猜测。 谈话: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 10 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把它在练习纸画下来。 (2)验证。 谈话: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 (3)班内交流,认识 1 分米。 谈话:谁愿意说说 10 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 10 厘米,认识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板书: 1 分 米=10 厘米 ) (4)巩固对 1 分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 1 分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 们学用手比划 1 分米有多长。 3、认识 1 千米。 (1)猜测。 谈话: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 1 千米长,仔细观察图画,你能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 说说 1 千米有多长吗? (2)举例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实地感受) 。 A:一个人伸开双臂大约 1 米,1 千米大约需要 1000 名同学拉起手的总长度。 B: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 1 千米呢?(引导学生借助计量单位“米”体会 1 千米的 实际长度,知道 1 千米就是 1000 米,千米又叫公里,用 Km 表示,1 千米=1000 米) (3)举例体会。 谈话:谁能说一说从学校到什么地方的距离大约是 1 千米? 4、小结。 谈话: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结合故事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感知---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表象,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认识。]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 1 题。 (1)同桌交流。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自主练习第 2 题。 (先猜单位再量一量) 量一量 1 元钱硬币的厚度是( ) 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是 ( 量一量课桌的高度是( ))3、自主练习的第 4 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趣味性和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手势游戏的比划中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都学会了什么?[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课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通过放 手让学生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体会 1 毫米、1 分米、1 千米有多长,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练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操 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练习: (1)计量比较短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2)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3) 3 千米=( 1 米 =( )分米 )米 7 厘米=( 1 分米=( ) ) )毫米)厘米2、手势比划练习(本题要点:学生能正确用手表示长度单位,加深理解) 师快速变换长度单位,学生快速用手比划其长度。 (注意纠正学生长度不规范的手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快速用手势表示单位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的长度的直观认识, 准确建立表象。] 3、填写长度单位 (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 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手来表示其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的长度,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估计能力,看谁 能准确填写上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 7 ( 一把小刀长 6( ) ) 飞机每小时的速度是 100( 课桌高 70( )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物体,加强学生估测能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习 1、做自主练习中的第 5 题。(重点指导学生量的方法) (1)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测量。 (2)班内交流。 2、做自主练习第 6 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1)引入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不错,下面我们来个长度单位换算的小游戏,好吗?(教师 把第 6 小题变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换算。如:1 分米-3 厘米=( )厘米,可以变长一分米的粉笔,去掉 3 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2)学生抢答,并说清算理。 3、做自主练习第 7 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班内交流。 (学生说出填写理由) 4、自主练习第 8 题 (1)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 能力。] 三、实践测量。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1 千米的长度,下面我们就用我们 手中学具来量实物,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1、量一量手中铅笔的长度。 2、量一量手指的长度。 3、量一量文具盒的厚度。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班内交流时说一说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练习,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和动手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比一比,量一 量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 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甜甜的梦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学会了吗。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教材提供了一系列与 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测量和搜集数据的实践活动,通过课上交流以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本课又为学生提 供了现场测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习数学的乐 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创新发展的能力。 2、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在活动中渗透初步的统计知 识。 教学准备 学具:各种测量工具(大卷尺、小卷尺、米尺、皮尺、直尺) 足球、排球、7 号电池、5 号电池、10 张卡纸、10 张作业纸、 数学书、数学作业本、各种测量表格 课前将附件 1 作业汇报表,分 4 组发给每位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测量,完成表格。 (小组成员调查同一项目) 学生活动形式:每 5 人为一小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复习旧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长度单位了,想一想都有那一些?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设计意图]本课是安排在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的后面,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厘米和米的知识,所 以本节课是对以前学过的所有的长度单元一个综合的回顾与应用。板书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便于学生感知他们 之间的关系。 2、用手势比划出长度单位的长度 (1)比划出 1 毫米大约有多长? 全班一起比划出 1 毫米 你是怎样记住的? 1 分米呢?1 米怎么比划? (2)你能不能比划出 1 千米多长? 学生比划不出来 质疑:为什么你比划不出来? 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1 个长度单位大约有多长,只靠眼睛看、耳朵听是无法记牢的, 学生必须亲身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在脑中形成长度的表象,这为学生进行准确的目测和估测奠定基础。 3、回顾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提问:这些长度单位之间还存在什么关系?你还记得吗? 生回顾 师板书(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101010 1000[设计意图]这三部分内容是我们课堂上已经学过的知识,本节课将其回顾、整理,强化基础知识,为下面的活动提 供知识储备。 二、交流汇报,课前作业 1、小组内讨论 (1)师介绍课前作业项目 测量或调查项目(附件表 1) (2)谈话:全班分小组,小组内每一同学都对同一项目进行了测量或调查 (3)小组内交流: ①交流内容:测量结果、选用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 ②谈谈自己在测量中的收获 2、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范围内汇报讨论结果。 3、讨论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1) 谈话:观察这四张表格,仔细看看各自选用的长度单位,你发现了什么? (2)师小结:在测量物体时,要灵活的选用长度,量较长、较高的物体,可用较大的单位米甚至千米,量较小的 物品时,可用厘米或毫米做单位。 4、讨论如何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 (1) 课件出示:小朋友用直尺量手腕一周长,“我的手腕一周大约长 4 厘米” (2) 提问:你同意这个小朋友的看法吗?“你想对小朋友说什么?” (3) 师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如:长度、形状) ,选用合适的工具,这样才能使我们的 测量更方便,准确。 [设计意图]在交流之间,学生已经选用了工具及单位,但这时是无意识的去选用:选用长度单位,学生平时比较习 惯用“cm”一遇到测量首先想到用“cm”做单位,通过本环节的设计,然学生意识到各种长度单位在生活中都有 着广泛的应用,应灵活选择;选择测量工具,一开始选用时,没有系统的概念,只是能测量出结果,通过本环节, 学生的思考上了一个台阶,选择工具时,学生已经有意识去思考选择它的原因。 5、拓展知识: 课件出示有关长度的小知识(教师课前搜集一些动物身长、建筑的高度等小知识,制作成幻灯片)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基于课本知识,去了解更多更丰富的课外知识,开放了学习内容,也开 放了学习途径、方法。 三、合作探究,现场测量 1、教师介绍活动要求,小组抓阄决定测量活动 (1) 揭示课题:动手量一量 (2) 课件出示:五项活动及各种测量工具的图片介绍 (3) 小组抓阄决定本组的活动并领取相应的表格(附件 2) [设计意图]抓阄一方面为了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体现出公平性. 2、小组合作完成测量活动 (1) 小组讨论:选用哪个工具完成任务;如何分工完成任务。 (2) 小组分工,合作活动 3、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活动虽然和课前的活动同是测量,然而本环节让学生有意识的选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选用 不同单位表示他的长度。而课前的测量都是无意识的选用。这一环节是承接上一环节,是对上一环节意识到要选择 合适的单位及工具的实践应用。同时每一组两个活动任务的安排是有意识的,每一组的活动一般需要选择不同测量 工具和单位,通过更换工具及单位,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的更方便、更准确。 四、全课小结 [课后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长度单位的教学是围绕着单位的进率及单位间的互化,这些抽象书面的知识,学 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即使记住了,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建立起清晰的长度观念,不能很好在生活中去应用,然 而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需要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操作的能力。如果将这些内容放到课外去完成,学生 测量方法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指导,因此,本课安排的现场测量活动,教师能够及时的评价、监控,可以给与学生 方法的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在实际测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 趣。第六单元 做鸟巢---图形与拼组 信息窗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 1。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继续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教材 安排了两个红点问题和一个绿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第二个红点问题 和绿点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多边形。教学重难点是探究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 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大森林里,各种小鸟在林间飞来飞去,高兴地唱着歌儿。瞧,她们在欢快地忙着做鸟巢 呢!(出示情境图) 谈话:你知道每个鸟巢是什么形状的吗?我们把这个长方体的面画下来, (板书)你知道它叫什么图形吗?关于长 方形你都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从而引入对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1)观察猜测。 谈话:仔细观察长方形的边和角,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认识“对边” 并适时板书特征) (2)操作验证。 谈话:你能想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吗? ①学生独立操作。 ②班内交流,展示方法,认识长方形边的特征 ③小结特征,认识长、宽。 谈话:经过同学们自己猜测、验证,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征?长方形的长边叫“长”,短边叫“宽”。 (3)找生活中的长方形。 谈话: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学生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认识长方形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中体 会长方形的特征。] 2、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1) 观察猜测。谈话:仔细观察正方形的边和角,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操作验证。 谈话:你能想法验证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吗? ①学生独立操作。 ②班内交流,展示方法,认识正方形边的特征 ③小结特征,认识边长。 (3)找生活中的正方形。 谈话: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3、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 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对比交流。 (二)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和绿点问题,认识多边形。 1、认识五边形。 谈话:我们知道这个鸟巢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做成的,你知道蓝色的鸟巢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操作交流, 认识五边形) 2、认识六边形。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 1 题。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能用钉子板围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自主练习第 3 题。 四、自我评价: (看情境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将今天学习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引导学生总结图形特征,提出合理的建议。)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活动 中,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会到了猜想、验证等数学方法,发展了空间观念。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判断题。 (引导学生在辨析中,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2)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所有的四边形都是长方形。 (4)五边形有五个角、五条边。 2、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自主练习第 4 题。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前面学过的平面图形) (1) (2) 教师说条件,学生猜,系统整理。 学生说条件,学生猜,巩固提高。二、综合练习 1、自主练习第 5 题。 (1)独立解答。 (2)班内交流。2、自主练习第 6 题。 ①学生动手尝试。 ②班内展示剪法。 3、聪明小屋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②班内交流解题方法。 四、自我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愉快吗?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练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综合 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练习构建起了新的认知结构。 信息窗 2: 《图 形 拼 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 2。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用各种平面图形进行拼组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中情境图呈现的是用平面图形拼成的一幅美丽的壁画。壁画中包括学生认识的各种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该图与信息窗 1 相呼应,构成了一个爱护鸟类、与大自然和 谐相处的爱心主题。由学生的提问“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引入对本信息窗的知识点――图形的拼组的学 习。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说出壁画上的图案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难点是能够利用各种图形进行拼组设计与众不同 的图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图形的拼组,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 2、在实际的情境(欣赏、拼摆、创作粘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以爱为主题,启发学生爱护小鸟升至珍爱一切生命,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各种形状的奖励牌 学具准备 学具盒中的七巧板、各种图形的纸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谈谈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肯定孩子的爱心) 。 2、猜猜老师喜欢什么小动物? 活动一:欣赏壁画 1、 导入新课:老师喜欢的小动物是“小鸟”,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因为“鸟是人类的朋友”。 2、 创设情境:春暖花开的季节到了,各种小动物都活跃起来了!小鸟也飞回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为了倡导大家都来爱护小鸟, 小朋友们做了一幅画,咱们一起来欣赏吧(展示信息窗 2 画面)! 3、 欣赏:此时此景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感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现在再请你用奇妙的数学眼睛来观察能发现什么? 生交流。 4、揭示课题:看来这些美丽的图案都由刚学过的图形拼组成的!(出示课题:图形的拼组) 同学们有自己最感兴趣的图案吗? 小组内交流。 每组一名学生介绍本组最感兴趣的图案。 [设计意图] 以优美的画面、优雅的音乐引入新课使学生首先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这 种情境中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想,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爱心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激发孩子们 的爱心。然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唤起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回顾,充分感知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二:玩七巧板 1、引入:壁画中用图形拼成的事物就在我们生活中,学具盒中有一种玩具也能拼出美丽的图案,它叫――七巧板。 你们能用七巧板拼出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图案? 2、交流。 3、各自动手拼摆。 4、各组推荐一名有创意的同学上前展示。 5、展示与评价。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创意是否与拼成的图案相吻合,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拼出图案。既面向全体,又为下一步“创 作大赛”作好铺垫。 活动三:创作大赛 引入: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的孩子!假如把你们的智慧团结起来会更了不起!想不想用你们集体的智慧来创作一幅 画?咱们举办现场创作大赛。 1、出示比赛有关事宜 ⑴ 材料:使用学具盒中各种图形的纸片。 ⑵ 作品:美观而且有一定意义。 ⑶ 展示时说明设计意图。 另外本次大赛设有:创意奖(三角形的) 、文明奖(六边形的) 、智慧奖(五边形的) 、爱心奖(圆形的) 。 2、小组讨论:准备用哪些图形创作一幅什么有意义的作品? 3、汇报交流。 4、 (播放音乐)各组在优雅的音乐中动手创作。 5、展示作品并说明设计意图。 6、评价并颁奖: ⑴各组的作品已经展示完毕,各个奖项该花落谁家呢?让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吧? ⑵师生交流评价,达成一致意见。 ⑶颁奖:获奖小组说明该奖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具,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将所学的平面图形融会贯通于创作大赛之中,引起学生盎 然的兴趣。尔后,让学生介绍将数学知识蕴涵其中的有意义的作品,教师和学生给予及时的评价,将课堂气氛推至 另一高潮。 活动四:课堂总结 1、学生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又熟悉了学过的平面图形,同时老师觉得小朋友们都有一颗善良而又智慧的心,希望在生活中能 用你们的爱心去关心和爱护一切生命,为它们撑起爱之伞!用你们的慧心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是世界更加美 丽!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艺术性的结束语,既关注了学生的知识整理,又使学生的智慧与心灵得到了升华。教学反思 一、给了学生创新的空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尊重每个学生,理解他们异想天开甚至无理取闹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 现、施展创造力的空间,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在学习形式上,注意到合作交流。 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单纯地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不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将知识简单地一塞了之,而是更多地为 学生创设合作探索的空间,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设计、创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密切了同学间的关系。 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就数学本身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该利用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本教学设计中提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想不想用集体的智慧 来创作一幅画?咱们举行创作大赛。”给了学生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而创作大赛,是多么乐于让人接受, 并令人跃跃欲试的一件事呀!由此唤起了学生追求美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从各种平面图形的拼组中,学生肯定会联想起生活中的许多物品,不但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到图形在我们生活中到处 存在,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和谐、统一、简单的美,从而使学生神往而探索之,图案设计的巧妙、新奇、别致, 更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我学会了吗?――图形拼组图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我学会了吗?”教材简析:这是一节复习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之后安排的,既是对本册“空间和图形”部分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本节课可以进一步 巩固对平面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安排了“请你 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设计一个漂亮的图案。”这一要求并给出一个设计的方格纸,来帮 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漂亮图案规范地设计在纸上。教材安排这一内容,是想借助一个具体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真正 的实践操作,来切实感知体验图形的特征与图形拼组后的美。教学目标: 1.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等图形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它们规范地画出,拼出漂 亮的图案。 2. 经历拼组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 运用“图形百宝箱”复习旧知。1、引出“百宝箱”。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做鸟巢”的活动又认识了许多的图形,这节课咱们就利用认识的图 形来当回设计师,好吗?瞧,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 要求: 1、摸出图形。 2、说说特征。 2、小组讨论汇报。 在你的小组中与伙伴合作摸一摸,问一问,说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员工完成任务奖励方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