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北沧州明天天气人,去天津挑战柔道,结果天津的武术馆的所有人都不是对手,天津武术如此而已

沧州武术名人录(上)
沧州武术名人录
褚桂亭(1892—1977)名德馨,字桂亭。出生於河北省任丘县郑州镇南关村一个小康农民之家。清末时期当地盛行练武,每年秋冬季,来自河北、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的武术高手云集任丘,设擂比武,摆场较量,热闹非凡。幼年时期的褚桂亭深受环境的影响,立下要练就一身真本领的雄心壮志。他历尽艰辛多次出走湖北、河南、山西、四川等地,寻访名家高手,潜心拜师学艺。他青年时期就精通多种拳术,对少林、武当等派别颇有研究,尤擅、、,褚师之形意、八卦先后受业于、、、、、、等大师;是受益于先生;而太极则受教于、大师。褚师武功深得各名家真邃,堪称一代宗师。
郭瑞祥字慕秋,1932年出生于武术世家。其父郭长生,人称“郭燕子”,名扬中外。郭瑞祥6岁从父习武,为当今通臂、劈挂、、疯魔棍等主要正宗传人。1984年开馆授艺以来,他先后培养了数千名武术,其弟子遍布中国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地。为了继续弘扬中华武术,郭瑞祥积极参加传统的挖掘、整理和写作。1981年以来,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武术刊物上发表介绍苗刀、通臂拳、劈挂拳、疯魔棍等文章数百篇。他经过长期钻研,撰写了《苗刀》专著,证明了苗刀原于中国而非日本。郭瑞祥老师在武术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了中国国家体委和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河北盐山县人。先从堂兄孙震坤和左东君学习通臂拳,练成“通臂铁砂掌”。并以虎尾三节棍享名。后又从大枪刘德宽的弟子江德湾学六合枪法。经江德湾举荐,到天津“茂源”宝号充任保镖。全国解放后,他在政府支持下成立“通臂拳社”,悉心教授徒弟。
()河北沧县人。农家出身。15岁入曹锟“苗刀营”为学生。1927年入中央国术馆第一期教授班为学员,翌年“国考”中获最优等,毕业后留馆任教。其后多年在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和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执教,并受聘为讲师、副教授。抗战胜利后脱离体专,到汉口军官学校任教宫,后随校撤至台湾,继续在风山陆军军官学校等军校任教,直至1959年退役。退役后,热心于传播武术,在台湾武术界享誉甚高。李元智幼从沧县陈玉山习迷踪拳,从傅万祥习“醉八仙”,并从佟忠义习六合拳。入中央国术馆后,从马英图习八极拳,从米连科习青萍剑。著作有《梅花刀图说》,《青萍剑图解》,均于1930年前后由大东书局出版。旅居台湾后,著《八极拳图解》,势法一遵中央国术馆马英图之传授,在同类著作中属于上乘。李元智的夫人佟佳宜,是佟忠义的女儿,亦习武术。
()河北省献县人。六岁时从祖父吉占魁学艺。后义拜王汝生为师,学习绵掌拳、形意拳等。1918年,吉万山因家乡遭灾到哈尔滨,在熟皮工厂当学徒。业余时间坚持练武和学习拳击。曾于1932年在哈尔滨亚细亚电影院勇挫俄国大力士杰力柴夫,轰动一时。1933年在哈尔滨设立武术馆,收徒教拳。解放后曾任哈尔滨市武术馆联合会主任,哈尔滨市政协委员。
()河北孟村县人。回族。幼年在清真寺当海里凡,后来成为阿訇。海朝英少年受业于武师马昭荣阿訇,精串变拳和弹腿,善使铁镋、铁鞭。曾将虎头双钩授徒吴秀峰。1931年夏,海朝英白天津到沈阳南寺当阿訇,适值张学良举办东北三省武术会。海朝英参赛,张学良观后授名誉第一名,并赠大绿旗一面。以后张学良又专程到南寺拜访,并赠一大银墩。
()河北沧州人。自幼从当地杨昆山学燕青门拳械。精罗汉拳、青萍剑、月牙铲,兼通伤科针炙。1922年至沈阳开办“振威武术社”。1934年至天津设场授艺,1934年至上海重建“振威武术社”、1935年受聘至上海锡箔蜡烛业工会任职,同时在上海复兴公园内设场传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聘为上海体育馆等单位武术教练,徐汇区武术协会顾问。
()又名瑶琨。河北沧州人。五岁习武,先后拜刘德宽、季子修、宋虎臣为师,从学八极、六合、通臂、形意、八卦。对盘根气功较有研究。擅散搏,手快,有“快手刘”之称。一生从戎,晚年授徒颇多。曾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武术教师。
)字健勋。回族。河北省沧县杨石桥(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幼从父马捷元、长兄马凤图习武,年未成童而体魄雄强,勇健之名闻于遐迩。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长兄马凤图引荐,拜罗瞳八极拳家张拱辰(景星)为师,从张拱辰习六合大枪及八极拳内法“八大招”、“六大开”等。成为张拱辰晚年的入室弟子。宜统二年(1910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马英图下场表演八极拳及拦门橛,得到同门名家李书文之佳评。民国初,从马凤图到东北,就读于奉天警官学校,期间从东北诸名家如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等习翻子、戳脚等艺,并在沈阳几家中小学兼授八极,劈挂等拳。1920年从马凤图在河南加入冯玉样部队,积功为上校参谋等职。1923年冯军攻打奉系李景林部的“廊房之战”中,马英图受前敌总司令张之江之命,率主要由沧县武术健儿组成的敢死队,持大刀短枪为全军开路,一举攻克大津。为此受到冯玉徉的通令嘉奖。1927年张之江创办中央国术研究馆(后改称中央国术馆),马英图以西北军军官身份随张之江到南京,为国术馆开创人之一。初任“少林门”第一、二两科科长,接着负责筹备第一次国考。在为制定国考规则而举行的一系列内部徒手、长短兵对抗赛中,连挫名手,声名赫然,当时被誉为国术馆实力派的代表人物。1928年国考前,曾到河北、河南等地召集选手,为国术馆物色人材。国考闭幕式时,与河南刘巫显等为出席大会的蒋介石、林森、戴传贤等表演扎枪、劈刺等。后来主要为国术馆教授班学员教授八极、劈挂、苗刀、大枪等艺。三十年代末曾在西北军旧部刘汝明、宋哲元等部任军职或武术教官。1949年随傅作义部队起义于北京。后因病退伍,在甘肃泾川县务农,1956年病故。马英图专擅八极,兼长劈挂、翻子、戳脚等,器械中长于双手刀剑法及棍法。他膂力过人,胆气充沛,摔跤、举重、劈刺、骑射莫不为当时所推崇。一生最重实用技艺,善能以长短拳法、刚柔劲道兼而用之,故战多取胜。授徒甚严,门徒有曹砚海、马承智、李元智、何福生、牛僧华、韩俊元等。
()字雅轩。河北交河县人。少时读私垫,酷好武术。拜当地陈殿福武师学少林拳,一次打了恶少,从此闻名乡里。1914年20岁时,与邻居客人傅海田(长于太极拳)交手,李心服太极拳之妙着。由傅海田介绍投其师杨澄甫。由此专攻太极拳术。1929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为教授班学员。1929年经杨澄甫介绍,到杭州国术馆任教,直到1934年。其间1933年杨澄甫去广东传太极拳,杭州国术馆由李代理。1934年李又到南京参加太极拳社,任社长。1935年在南京国民体育学校任武术教官,直到抗战爆发。1937年“七·七”事变离南京赴武昌。一年后赴重庆、成都成了杨氏太极拳在四川的开拓者。1939年底在成都北校场,任国民竟军校太极拳教官,同年12月受聘为四川体育会设计员。1946年任国民党二十八军军官总队上校教官,同年调重庆陆军大学教授国民党高级军官太极拳。解放后,为成都市政协委员。在成都市体委任太极拳教练。1953年代表西南区参加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
()字健翊。回族。河北省沧县杨右桥(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幼随祖父,父亲习劈挂拳及捧跤等艺,并随舅父吴懋堂和孟村吴世轲习八极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拜盐山县黄林彪为师,习通备大架子、十二大蹚子、劈挂、青龙等拳及六合枪要法、双手刀法、宜化剑(七十三剑)等艺。索统接受了李云标、肖和成、黄林彪所倡导的通备学说,1909年入夭津北洋高等师范尊门。1910年受同盟会燕支部之命,与同盟会人士、形意拳家叶云表等创办中华武士会,马凤图被公举为副会长兼总教习。1912年后偕弟及八极拳家韩会清等赴东北,在沈阳结识了“奉天三老”(即郝鸣九、胡奉三、杨俊峰〕及流寓东北的山东螳螂拳家程东阁等,彼此引为武艺知己,与马、郝、程等结为金兰换艺之谊。期间,从郝、胡习翻子、戳脚等艺,从程习螳螂九手、八招及翻子等艺,并将劈挂、八极及六合大枪要法、通备剑法赠教郝、程等人。1920年偕弟英图、长子广达在河南投奔冯玉祥部队。1924年在张家口与张之江创办冯部的新武术研究会,并任冯部白刃战木研究室主任,主编《白刃战术教程》。期间,与胞弟马英图一起创编了寓枪于棍的“风磨棍”,被西北军广泛用之于训练和实战的“破锋八刀”以及劈挂拳第三路飞虎拳。1926年随国民军入西北。先后任职于军政两界。1933年至1935年之间。创办了甘肃省国术馆和青海省国术馆,曾兼任两馆副馆长,杭战爆发后基本脱离政界,专心研讨武术及中民。1945年以后任西北师院体育系兼职副教授,期间为教课之需,创编了后来被列为劈挂拳第四路的“太淑拳”。解放后从事医学工作,历任甘肃省政协委员、省民革常委、省武协主席、省中医学会主席等职。
&马风图继承了黄林彪所传之劈挂拳等艺,又继承了孟村、罗瞳两支八极拳及罗瞳系统的六合大枪,又通过郝鸣九等学得徐兆熊系统的翻子、戳脚等艺。后来义采撷了西北地区的棍法及鞭杆法之萃要,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融汇熔铸,终于形成了以“通备劲”为核心的通备门拳械系列。这个系列理论上发端于李云标、肖和成及黄林彪,实践上则主要完成于马凤图及其弟马英图。这个系列既包括分属长拳、短打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拳法,也包括源远流长的枪、棍、刀、剑等器械。它与河北省劈挂、八极及东壮地区翻子、戳脚同源而异流,劲力特质和演练风格上则存在鲜明的不同。马凤图晚年客居西北,经过他数十年的传习推广,以“通备劲”为特征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拳套拳法,以及奇枪、风磨棍、劈挂刀、祶袍剑、缠海鞭杆等器械套路,已广泛的流行于西北诸省,成为解放以后西北诸省参加全国性武术活动的代表性拳种套路。马风图一生授徒甚多,长子马广达得艺最精,尤以刀法见长,曾任冯玉样手枪队队长等职,长城抗战之役中以身殉国。有代表性的门徒有王桂林、沙子香、王天鹏、边固、刘仁、罗文源等。参见“黄林彪”、“通备门”等条。
()字光武。河北沧州人。自幼从家叔德泰和迷踪拳名手陈玉山习练孙通所传的多种拳技,同时在私塾攻读诗书。1909年拜张兆东为师学习八卦掌和形意拳。还曾从李雨三研习太师鞭、从好友汤士林习练太极拳、从李景林学武当剑。姜容樵研习武术,终日不倦,而且每习一招一式必求悟明理法。李景林曾在《形意杂式捶八式合刊·序》中评赞姜云:“(姜容樵练武)姿态活泼、刚柔合度、毫无呆滞或极刚不柔之弊。曾许其为国术界之干才。且尤长于阐发学理”。1920年姜容樵在津浦铁路当职员期间,开始以武技传人。1928年在上海创办尚武进德会,致力于编撰出版尚武丛书,传播武术技法。1932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主编《国术丛刊》、审定教材,并教授拳械。抗日战争时期,姜容樵离馆赴皖南任教数年,担任文学、厉史讲师。同时收徒传授武技。后定居上海,致力于整理遗文、撰述新著。晚年虽双目失明,犹口述手划授徒传艺。姜容樵精武通文,著作颇丰。曾出版《八卦掌》、《形意母拳》、《形意杂式捶八式拳合刊》、《太极拳术讲义》、《秘宗拳》、《太师虎尾鞭》、《太师水磨鞭》、《鞭枪大战》、《昆吾剑》,《青萍剑》、《少林棍法》、《八卦奇门枪》以及《当代武人奇侠传》(12册)等数十册武术专著和结合拳史创编的读物。
河北沧县人。陈广智之侄。幼随叔学秘宗拳。民国五年(1916年)做过总统警备队之武术教师。他的知名弟子有李元智、孙八等。
()河北沧州小集村人。幼随李姓拳师练飘撒(洒)拳,后拜“神枪”李书文为师,习八极拳与六合大枪。历十载,功成技精,尤以“铁胳膊”、“摧枪问准”闻名。1927年,其在夭津张园与日本柔道高手宫藤三郎、岩田一雄比武获胜,被荐选为清逊帝溥仪的护卫和武师,后随去伪满洲国,仍充保镖之职。1937年因“护军事件”卫军被贬为杂役。后不久即病逝。
(?-1967)字恩普。河北省沧县人。幼即习武,因灵敏巧捷,人有“燕子”之誉。后从静海县刘玉春习廿四势通臂、阴手枪、苗刀等艺。1921年前后,曹锟在保定办“苗刀营”,聘刘玉春为教习,乃随刘入苗刀营。1927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入国术馆第一期训练班(当时称教授班)。1928年10月第一次“国考”在南京举行,郭长生参加了散手比赛,比赛结果,与杨松山并列为最优等十七名之内,因为是国术馆属员,奖品只有十五份乃降列优等三十名之首。后在国术馆执教,教授苗刀及通臂廿四势等。在馆期间,与马英图共同改编了苗刀套路,创编了苗刀第二路。抗战爆发后,离馆返乡,直至去世。
河北省沧县人。自幼习武,练功刻苦,身手便捷,以善斗知名。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应马英图之召,到国术馆应试,并入第一期“教授班”(即师资班)学习。1929年在杭州举行的“国术比赛”中,迭克对手,一举夺魁。曹砚海专擅劈挂拳,曾受教于马英图、郭长生等。
()字润如。河北任邱人。自幼好武,初拜郝恩光为师学习少林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后为孙禄堂赏识,收为弟子。1924年任天津中华武术会教员。旋被聘至上海,任上海中华体育会武术教员和尚德国术会会长。1930年受聘为山东国术馆教务主任。1936年至哈尔滨开办“太极拳研究社”,随后又在长春、沈阳等地开办“太极拳研究社”。李玉琳除传授杨式、孙式太极拳外,还兼授形意拳、八封掌,少林拳、武当对剑等。
字文华。河北省深县人。形意拳家刘奇兰之子。1911年应深县人张思绶之荐,任北洋法政学校武术教员。民国初,先后在陆军武术技术教练所、清华学校等处任武术教员,井曾任天津中华武士会总教习。刘殿琛一生汲汲推广形意拳,倡导武术强国的思想,对民国初年京、津等地学校武术活动的开展,起过促进作用。著作有《形意拳术抉微》等。
字海明。清末民初河北任邱县人。自幼好武,拜形意拳家李存义为师学习拳技。曾设镖局于关东。1911年任天津中华武士会教员。1914年承叶剑星介绍赴日观察我国留日学生之体育。至东京期间,郝恩光在留日学生举办的欢迎会上,表演形意拳和八卦剑,博得与会学生和日本教育人士的盛赞。此后,凡有我国侨日人士求教,皆殷勤教授。回国后隐居天津。
(?-1954)又名金镛。河北沧州人。自幼好武,初学秘宗拳。后拜张占魁为师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1918年9月,俄国大力士康泰尔至京表演,借座中央公园开万国赛武大会。时年40佘岁的韩慕侠随李存义、张占魁所率天津中华武士会成员数十人前往北京参赛。韩慕侠以武技精湛,被公推为角赛领袖之一。临期警察总监令改赛武为演武,并转述康泰尔之意,“谓,久佩中国武术之精,不须比赛,亦早已心服”。康泰尔“亦潜藏不知去向”(当时《北京日报》、《顺天时报》、《晨钟报》记其详〕。据金恩忠《国术名人录》云,韩慕侠先于六国饭店击倒康泰尔,故临期康泰尔不敢登台。韩慕侠曾在夭津设“武术专馆”授徒。晚年弃武行医,70余岁病故.
字俊臣。河北省河间人,后移居天津。王俊臣曾随张兆东、李存义习八卦,形意等,他矮小精悍,任侠善斗,在天津颇有武勇名。1918年9月,俄国大力士康泰尔至京表演,借座中央公园开万国赛武大会。王庆丰随其师所率天津中华武士会员数十人前往北京参赛。临期“赛武”改为“演武”。王庆丰表演的拳械获众好评。后经中华武士会推荐,担任过保定军官学校武术教师。
河北沧县人。从孙通学得秘宗拳称誊当地。曾做过陕西知府刘子镜的保镖。曾教知府之孙刘云樵练拳。
河北景县人。长于二郎门武术。是精武体育会最早期的教员。拳械俱精,著名的精武潭腿即为其所传。
河北沧县人。自幼习武,后到奉天〔今沈阳)访求名师,经铁和尚醒珠指示十二经穴后,武艺大进。在奉天勇胜镖局保镖十余年,从未有过闪失。光绪庚子(1900年)乱后,火枪盛行,于是辞归敌里授徒。民国年间又应聘担任夭津保安队武术教习十八年。后又担任天津第三国术社社长。民国修《沧县志》有传。
河北沧县人,少年时即从叶玺振学少林迷踪派罗汉拳,24岁时遵师命任东北长胜镖局镖师。后受北平九门提督王淮庆赏识,被任为第一大队武术总教练,北平守备队武术教官。后来叶又被张学良和张宗昌聘请为军队武术教师。不久加入上海的精武体育会,与赵连和钻研少林拳。后任香港南华体育会少林拳班教师。
()字子姜,号保罗。河北盐山留老庄人。少年时随祖父攻读四书五经,练过太极拳、八卦掌。成年后,赴东三省讲武堂学习,并受业于陆军大学将官班。1901年从戎,为北洋常备军曹锟、吴佩孚部下骑兵。1914年后入冯玉祥部。历任骑兵营长、旅长,军长、察哈尔都统、国民军总司令、西北边防督办、江苏绥靖督办等职。1927年脱离军界,在纽永键、李济琛等要人的协助下,创建“国术研究馆”于南京,翌年改组为“中央国术馆”,张之江任馆长。张之江坚持消除门派习规,广聘不同拳种流派的名家于馆共执教务,并且取消了国术馆初期沿旧习分设的武当门、少林门,改设教务处总理各科教务。张之江主张泛学博通,练打兼能,要求学员广学各门拳、械套路和散打、摔跤、长短兵以及拳击技法。他领导的“国术国考”既设套路比赛,又设对抗比赛,而且规定套路比赛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对抗比赛。张之江循中西勾通的办学思想,于1933年创办以武术为主兼习各项现代运动项目的“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后更名“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自任校长。张之江还曾于1929年派员赴日考察武技,学习柔道和剑道,并亲往视察学习情况,于1933年和1936年间两次率团分赴两广、福建、香港、以及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岛国表演宣传武术。抗日战争时期,张之江率领中央国术馆和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同仁南迁办学。1948年中央国术馆宣告闭馆,张之江定居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之江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曾担任十二单位武术表演大会评判委员会主任。著有《东游感想录》、《国术与国难》、《国术与体育》等。参见“中央国术馆”条。
旭堂。清河北沧县人。性格豪放,精于武术。20岁只身到关外保镖,东三省的胡匪咸服其勇。后被吉林将军长岭看中,担任吉胜营前哨哨长和磨盘山捕盗营营长,后立功任千总。在任十几年,保障一方安全,并传播武术,深受商民爱戴,被称为“朱凤凰”。
()河北省沧州小集村人。从小酷爱武术,曾投师王勇门下,经多年勤奋苦练,拳艺功底精湛。1925年因家境困难至东北。借卖家传外科医药“撂地”卖艺传拳谋生。后来在哈尔滨市设立了“会反镖局”,传授八极拳。
()外号双钩祁。河北省沧州南皮人。幼年拜韩玉林为师。习武十儿年。1887年因生活所迫至黑龙江省。初到卜魁城(齐齐哈尔),流窜在街头卖艺。后经人介绍到卜魁府当杂役,后以武显,被提为卜魁府总教头,兼任“双胜镖局”总管。1928年至哈尔滨市,设立武术馆,收徒教拳。他在黑龙江省传授的拳术主要有唐拳,韦陀拳六趟、炮锤、萃八翻、劈挂拳及双刀、双钩、七星枪等器械。
()回族,河北省孟村县人。十三岁时从本族吴恺学艺。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反抗盐巡的压迫,他曾率回汉两族人民大闹清政府设置的“孟村巡检署”,取得胜利。后为逃避迫害流落东北,以后回到家乡办起“益盛公”戏班,直到抗日战争。吴惠清很注意向其他门派学习,常被推为沧、盐一带武术比赛挂棍的主要主持者和组织着。他为增强沧、盐两县武术界的团结和八极拳的传播,做出了一定贡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河北武术家名录(5) - 武术人物 - 国术
&&&&&&&&&&国术武魂
&&&chinaguoshu.net
当前位置: &
河北武术家名录(5)
河北武术家名录(5)曹砚海,河北省沧县人。自幼习武,练功刻苦,身手便捷,以善斗知名。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应马英图之召,到国术馆应试,并入第一期“教授班”(即师资班)学习。1929年在杭州举行的“国术比赛”中,迭克对手,一举夺魁。曹砚海专擅劈挂拳,曾受教于马英图、郭长生等。&&&
郭长生(?一1967)字恩普。河北省沧县人。幼即习武,因灵敏巧捷,人有“燕子”之誉。后从静海县刘玉春习廿四势通臂、阴手枪、苗刀等艺。1921年前后,曹锟在保定办“苗刀营”,聘刘玉春为教习,乃随刘入苗刀营。1927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入国术馆第一期训练班(当时称教授班)。1928年lO月第一次“国考”在南。京举行,郭长生参加了散手比赛,比赛结果,与杨松山并列为最优等十七名之内,因为是国术馆属员,奖品只有十五份,乃降列优等三十名之首。后在国术馆执教,教授苗刀及通臂廿四势等。在馆期间,与马英图共同改编了苗刀套路,创编了苗刀第二路。抗战爆发后,离馆返乡,直至去世。
霍殿阁(),河北沧州小集村人。幼随.李姓拳师练飘撒(洒)拳,后拜“神枪"李书文为师,习八极拳与六合大枪。历十载,功成技精,尤以“铁胳膊”、“摧枪问准”闻名。1927年,其在天津张园与日本柔道高手官藤三郎、岩田一雄比武获胜,被荐选为清逊帝溥仪的护卫和武师,后随去伪满洲国,仍充保镖之职。1937年因“护军事件”,卫军被贬为杂役。后不久即病逝。
耿文彩(),字霞光,世以字行。河北省深县人。其父耿成性(名继善)是形意名家刘奇兰高足之一,有“耿大枪”之号。文彩的拳法本由父传,后又拜李存义为师,于形意、八卦、太极皆有心得,尤以千斤坠现长。曾先后在北平师范、北平体育研究社、上海精武体育会、汉口精武会等处执教。晚年客居汉口,以按摩为业,并传授形意拳法,医德武风,并有佳誉。门徒甚多,入室者二十余。曾著有《形意拳教范》稿。
郭古民(),原名德仓。河北冀县人。& 15岁至北京,在某布店当学徒。20岁拜粱振蒲为师学习八卦掌。曾得刘德宽指教。与尹福高徒毓慧过从密切,得&八卦掌三十六歌四十八法》诀。其技精纯,善使“挑掌”。艺成后,在京鲁设教授徒,后被聘为北京师范学校武术教师。遗著有&八卦掌拳术集成》稿本。
盖叫天(),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张英杰,又名燕南。河北省高阳县人。“盖派”试生戏的创立者。盖叫天青年时代曾从一位镖局里的保镖师傅刘四学习武术,练过六合刀、三节棍和拳术。他把武术功底作武打艺术的基础,在武打艺术中,根据剧情的需要,充分吸收、融化武术动作,创造出许多突破陈规的武打套子和刀枪把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盖派”武打艺术。
马凤图(),字健翊。回族。河北省沧县杨右桥(今属盂村回族自治县)人。幼随祖父、父亲习劈挂拳及摔跤等艺,并随舅父吴懋堂和孟村吴世轲习八极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拜盐山县黄林彪为师,习通备大架子、十二大蹬子、劈挂、青龙等拳及六合枪要法、双手刀法、宣化剑(七十三剑)等艺。系统接受了李云标、肖和成、黄林彪所倡导的通备学说。1909年入天津北洋高等师范专门。19lO年受同盟会燕支部之命,与同盟会人士、形意拳家叶云表等创办中华武士会,马凤图被公举为副会长兼总教习。1912年后偕弟及八极拳家韩会清等赴东北,在沈阳结识了“奉天三老”(即郝鸣九、胡奉三、杨俊峰)及流寓东北的山东螳螂拳家程东阁等,彼此引为武艺知己,与马、郝、程等结为金兰换艺之谊。期间,从郝.胡习翻子、戳脚等艺,从程习螳螂九手、八招及翻子等艺,并将劈挂、八极及六合大枪要法、通备剑法赠教郝、程等人。1920年偕弟英图、长子广达在河南投奔冯玉样部队。1924年在张家口与张之江创办冯部的新武术研究会,并任冯部白刃战术研究室主任,主编《白刃战术教程况》。期间,与胞弟马英图一起创编了寓枪于棍的“风磨棍”,被西北军广泛用之于训练和实战的“破锋八刀”以及劈挂拳第三路飞虎拳。1926年随国民军入西北,先后任职于军政两界。1933年至1935年之间,创办了甘肃省国术馆和青海省国术馆,曾兼任两馆副馆长。抗战爆发后基本脱离政界,专心研讨武术及中医。1945年以后任西北师院体育系兼职副教授,期间为教课之需,创编了后来被列为劈挂拳第四路的“太淑拳”。解放后从事医学工作,历任甘肃省政协委员、省民革常委、省武协主席、省中医学会主席等职。马凤图继承了黄林彪所传之劈挂拳等艺,又继承了孟村、罗瞳两支八极拳及罗瞳系统的六合大枪,又通过郝鸣九等学得徐兆熊系统的翻子、戳脚等艺,后来又采撷了西北地区的棍法及鞭杆法之萃要,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融汇熔铸,终于形成了以“通备劲”为核心的通备门拳械系列。这个系列理论上发端于李云标、肖和成及黄林彪,实践上则主要完成于马凤图及其弟马英图。这个系列既包括分属长拳、短打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拳法,也包括源远流长的枪、棍、刀、剑等器械。它与河北省劈挂、八极及东北地区翻子、戳脚同源而异流,劲力特质和演练风格上则存在鲜明的不同。马凤图晚年客居西北,经过他数十年的传习推广,以“通备劲”为特征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拳套拳法,以及奇枪、风磨棍、劈挂刀、梯袍剑、缠海鞭杆等器械套路,已广泛的流行于西北诸省,成为解放以后西北诸省参加全国性武术活动的代表性拳种套路。马凤图一生授徒甚多,长子马广达得艺最精,尤以刀法见长,曾任冯玉祥手枪队队长等职,长城抗战之役中以身殉国。有代表性的门徒有王桂林、沙子香、王天鹏、边固、刘仁、罗文源等。
王芗斋(),原名向斋,字宇僧。河北深县人。幼时多病,身材矮小,遂弃读寻师求强身之术。1904年拜同乡郭云深为师学形意拳。后郭病卧不起,王芗斋朝夕侍奉,得郭青睐,传以精要。芗斋得传后,苦练数年,不仅体健力强,还擅长技击。成年后外游各地,广交拳友,切磋技艺,又学得太极拳、八卦掌和福州踪鹤拳等。王芗斋经数十年的亲身实践和理论研究,最后融会贯通,摆脱拳套,注重站桩,创成以“浑元桩”为本、重“意”弃“形”、讲究实搏散手的现代“意拳”(亦有人称之为“大成拳")。1930年至1937年间,王芗斋在上海传拳。后返回北京,在保定和北京一带传拳、行医,为“意拳”和他整理创编的保健“站桩功”的推广奠定了基础。著有《意拳正轨》、《站桩功》等。
褚桂亭(),又名德新。河北任邱县鄚州镇人。自幼嗜武,刻苦好学。初在本地从程德录、黄柏年、姜玉和等习练形意拳和八卦掌。又从郝恩光学得三合刀、武当对剑等。后在杭州拜杨澄甫为师,学杨式太极拳、械及推手等。曾担任孙传芳部武术教官。担任过武术比赛监察委员和评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教拳为生。
陈广智,陈善之子。自幼随父学武,人称“卸骨 匠”。陈广智在一家镖局作事,曾与形意拳家郭云深、乔锦堂、周明泰等人同力讨伐过隆平县土豪匪头窦宪钧一伙。其传人很多,其侄陈玉山继承了他的衣钵。&&& 陈玉山,河北沧县人。陈广智之侄。幼随叔学秘宗拳。民国五年(1916年)做过总统警备队之武术教师。他的知名弟子有李元智、孙八等。
朱国福(189l—1968),字炳公,河北人,幼年拜铁罗汉张长发为师,学少林“罗汉门”拳术,少时拜一道为师,学医兼习拳脚和刀枪等多般兵器。十二岁又拜马玉棠为师学习形意拳术,曾得李存义、张占魁等指教。后又拜在孙禄堂、王有横门下,学八卦、太极和摔跤。1928年在南京“国术国考”中获第一。朱在冯玉样的“大刀队”教过武术。后应聘任南京国术馆教务处长。抗战时到重庆落户。在重庆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武术协会委员,重庆武协主席。著有《擒拿》、《形意六合拳谱》、“形意洗髓保健气功》、“形意拳源流》、《国术归宗》(四集)、《国术与健康之关系》等武术专著及文集。还整理了(《刺枪》、《满江红》、《短兵散打训练》、《五花炮对练》、《武当昆吾对剑》、联体育按摩》等资料。
姜容樵(1891一L974),字光武。河北沧州人。自幼从家叔德泰和迷踪拳名手陈玉山习练孙通所传的多种拳技,同时在私塾攻读诗书。1909年拜张兆东为师学习八卦掌和形意拳。还曾从李雨三研习太师鞭、从好友汤士林习练太极拳、从李景林学武当剑。姜容樵研习武术,终日不倦,而且每习一招一式必求悟明理法。李景林曾在《形意杂式捶八式合刊·序》中评赞姜云:“(姜容樵练武)姿态活泼、刚柔合度、毫无呆滞或刚不柔之弊。曾许其为国术界之干才。且尤长于阐发学理”。1920年姜容樵在津浦铁路当职员期间,开始以武技传人。1928年在上海创办尚武进德会,致力于编撰出版尚武丛书,传播武术技法。1932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主编《国术丛刊》、审定教材,并教授拳械。抗日战争时期,姜容樵离馆赴皖南任教数年,担任文学、历史讲师,同时收徒传授武技。后定居上海,致力于整理遗文、撰述新著。晚年虽双目失明,犹口述手划授徒传艺。姜容樵精武通文,著作颇丰。曾出版《八卦掌》、《形意母拳》、《形意杂式捶八式拳合刊》、《太极拳术讲义》、“秘宗拳》、《太师虎尾鞭》、《太师水磨鞭》、《鞭枪大战》、《昆吾剑》、《青萍剑》、《少林棍法》、《八卦奇门枪》以及《当代武人奇侠传》(12册)等数十册武术专著和结合拳史创编的读物。
李椿年(),字雅轩。河北交河县人。少时读私塾,酷好武术。拜当地陈殿福武师学少林拳,一次打了恶少,从此闻名乡里。1914年20岁时,与邻居客人傅海田(长于太极拳)交手,李心服太极拳之妙着。由傅海田介绍投其师杨澄甫。由此专攻太极拳术。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为教授班学员。1929年经杨澄甫介绍,到杭州国术馆任教,直到19 34年。其间1933年杨澄甫去广东传太极拳,杭州国术馆由李代理。1934年李又到南京参加太极拳社,任社长。1935年在南京国民体育学校任武术教官,直到抗战爆发。1937年“七·七”事变离南京赴武昌。一年后赴重庆、成都成了杨氏太极拳在四川的开拓者。1939年底在成都北校场,任国民党军校太极拳教官,同年12月受聘为四川体育会设计员。1946年任国民党二十八军军官总队上校教官,同年调重庆陆军大学教授国民党高级军官太极拳。解放后,为成都市政协委员。在成都市体委任太极拳教练。1953年代表西南区参加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整理者:李氏之事迹,亦收入四川武术人名录)
马英图(),字健勋。回族。河北省沧县杨石桥(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幼从父马捷元、长兄马凤图习武,年未成童而体魄雄强,勇健之名闻于遐迩。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长兄马凤图引荐,拜罗疃八极拳家张拱辰(景星)为师,从张拱辰习六合大枪及八极拳内法“八大招”、“六大开”等。成为张拱辰晚年的入室弟子。宣统二年(1910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马英图下场表演八极拳及拦门橛,得到同门名家李书文之佳评。民国初,从马凤图到东北,就读于奉天警官学校,期间从东北诸名家如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等习翻子、戳脚等艺,并在沈阳几家中小学兼授八极、劈挂等拳。1920年从马凤图在河南加入冯玉祥部队,积功为上校参谋等职。1923年冯军攻打奉系李景林部的“廊房之战”中,马英图受前敌总司令张之江之命,率主要由沧县武术健儿组成的敢死队,持大刀短枪为全军开路,一举攻克天津。为此受到冯玉祥的通令嘉奖。1927年张之江创办中央国术研究馆(后改称中央国术馆),马英图以西北军军官身份随张之江到南京,为国术馆开创人之一。初任“少林门”第一、二两科科长,接着负责筹备第一次国考。在为制定国考规则而举行的一系列内部徒手、长短兵对抗赛中,连挫名手,声名赫然,当时被誉为国术馆实力派的代表人物。1928年国考前,曾到河北、河南等地召集选手,为国术馆物色人材。国考闭幕式时,与河南刘丕显等为出席大会的蒋介石、林森、戴传贤等表演扎枪、劈刺等。后来主要为国术馆教授班学员教授八极、劈挂、苗刀,大枪等艺。三十年代末曾在西北军旧部刘汝明、宋哲元等部任军职或武术教官。1949年随傅作义部队起义于北京。后因病退伍,在甘肃泾川县务农,1956年病故。马英图专擅八极,兼长劈挂、翻子、戳脚等,器械中长于双手刀剑法及棍法。他膂力过人,胆气充沛,摔跤、举重、劈刺、骑射莫不为当时所推崇。一生最重实用技艺,善能以长短拳法、刚柔劲道兼而用之,故战多取胜。授徒甚严,门徒有曹砚海、马承智,李元智、何福生、牛僧华、韩俊元等。&&
郑怀贤(),河北安新县人。幼年随李而清、金山习武。后拜孙禄堂为师,习太极、形意、八卦及诸般兵器。擅长飞叉。郑怀贤虚心好学,在练武的同时,刻苦钻研医学。不仅在武术方面造诣较高,骨伤治疗方面也达到较高水平。1928年,在上海两江师范和交通大学担任体育教员,并主办“新民国术研究所"。 19 36年入选中国武术代表队,赴德国参加第十一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汉堡、柏林等地表演飞叉颇受欢迎。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怀贤流寓四川,继续从事武术和骨伤治疗,直到解放。郑怀贤精擒拿、散打、龙形剑等,尤擅长太极拳、八卦掌。解放后历任西南武术总教练、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务委员、中国武术协会主席、成都体育学院教授、武术系系主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院长。著作有《武术基本功》,“伤科治疗》、《正骨学》、《伤科按摩术》等。
刘实君(),又名瑶琨。河北沧州人。5岁习武,先后拜刘德宽、纪子修、宋虎臣为师,从学八极、六合、通臂、形意、八卦。对盘根气功较有研究。擅散搏,手快,有“快手刘”之称。一生从戎,晚年授徒颇多。曾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武术教师。
卢振铎(),河北沧州人。自幼从当地杨昆山学燕青门拳械。精罗汉拳、青萍剑、月牙铲兼通伤科针灸。1922年至沈阳开办“振威武术社”1934年至天津设场授艺,1934年至上海重建“振威术社”,1935年受聘至上海锡箔蜡烛业土会任职,同时在上海复兴公园内设场传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聘为上海体育馆等单位武术教练,徐汇区武术协会顾问。&&&
海朝英(),河北孟村县人。回族。幼年在清真寺当海里凡,后来成为阿訇。海朝英少年受业于武师马昭荣阿訇,精串变拳和弹腿,善使铁镋、铁鞭。曾将虎头双钩授徒吴秀峰。1931年夏,海朝英自天津到沈阳南寺当阿訇,适值张学良举办东北三省武术会。海朝英参赛,张学良观后授名誉第一名,并赠大绿旗一面。以后张学良又专程到南寺拜访,并赠一大银墩。&& &&&
吉万山(),河北省献县人。六岁时从祖父吉占魁学艺。后又拜王汝生为师,学习绵掌拳、形意拳等。1918年,吉万山因家乡遭灾到哈尔滨,在熟皮工厂当学徒。业余时间坚持练武和学习拳击。曾于1932年在哈尔滨亚细亚电影院勇挫俄国大力士杰力柴夫,轰动一时。1933年在哈尔滨设立武术馆,收徒教拳。解放后曾任哈尔滨市武术馆联合会主任,哈尔滨市政协委员。(整理者:吉氏亦收入黑龙江武术人名录)
李元智(),河北沧县人。农家出身。15岁入曹锟“苗刀营”为学生。1927年入中央国术馆第一期教授班为学员,翌年“国考”中获最优等,毕业后留馆任教。其后多年在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和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执教,并受聘为讲师、副教授。抗战胜利后脱离体专,到汉口军官学校任教官,后随校撤至台湾,继续在风山陆军军官学校等军校任教,直至1959年退役。退役后,热心于传播武术,在台湾武术界享誉甚高。李元智幼从沧县陈玉山习迷踪拳,从傅万祥习“醉八仙”,并从佟忠义习六合拳。入中央国术馆后,从马英图习八极拳,从米连科习青萍剑。著作有《梅花刀图说》,& “青萍剑图解》,均于1930年前后由大东书局出版。旅居台湾后,著《八极拳图解》,势法一遵中央国术馆马英图之传授,在同类著作中属于上乘。李元智的夫人佟佳宜,是佟忠义的女儿,亦习武术。(整理者:李氏事迹亦收入台湾武术人名录)
奇云和尚(),俗名史正刚,乳名金龄。保定市人。自幼喜爱武术,曾多次投师学习回教弹腿、其他弹腿及查、花、炮、洪、少林等拳术,尤喜爱各种长短软硬兵器。20岁左右他在北京德胜门外教书,因妻而入法源寺削发为僧,释号奇云。其后曾受命徒步化缘到东北一大庙顶香受戒。回京后曾在市内外几处庙宇当过主持。史正刚出家后,更有条件和机会研习武术和广结善缘。从两位密宗法师学得密宗大悲拳,此外还擅长高空摔叉和方便铲(又名九环禅杖)。奇云在河北省武名颇高。
温敬铭(),武术教授。河北蠡县人。自幼嗜武,经同村拳师贾魁、贾俊峰启蒙后,拜博野罗成立为师学绵拳、大枪。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广学多种武技,技术全面,尤擅绵拳和大枪术。曾在1933年的第二届“国术国考”中获长兵第九名,在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中获短兵亚军。1936年随“南洋旅行团”(武术队)出访菲律宾、新加坡、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表演武术。同年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作武术表演。1936年起,先后被聘为中央国术馆教员,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国术部主任、副教授,重庆青年会体育主任河南国术馆教员。1955年起在武汉体育学院任副教授、教授。1956年后,相继被选为中国摔跤协会、武术协会委员。19 79年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获武术国家级裁判称号。曾参与体育系通用武术教材的编写作。著有《短兵术》,与张文广合著“中国式摔跤》。
郝少如(),河北省永年县人。自幼跟其祖父郝为真、父亲郝月如学武式太极拳。2l岁时,出任永年太极拳社助教,1932年与其父在中央大学及审计部任体育教员,教授太极拳。1933年在武进正德学社任教。1937年在上海开设“郝派太极拳社”,60年代初,受聘上海体育馆授拳。1963年著《武式太极拳》一书。&&
孙震环()河北盐山县人。先从堂兄孙震坤和左东君学习通臂拳,练成“通臂铁砂掌”。并以虎尾三节棍享名。后又从大枪刘德宽的弟子江德湾学六合枪法。经江德湾举荐,到天津“茂源”宝号充任保镖。全国解放后,他在政府支持下成立“通臂拳社”,悉心教授徒弟。&&&
常东升(),字曼天。回族。河北保定人。8岁随父习摔跤基本动作。10岁拜摔角名家张凤岩为师习中国摔角术,得保定快跤技法精要。练成“得合”、“麻花摆’’等绝招。能以“沾衣即跌”之快,迅速摔倒对手。此后,又从刘伦山学习其取形意拳式编成的“形精拳”,从杨茂堂学“霸子拳”。常东升还研习过剑、棍等武技技法。但他一生以精于摔角术著称。6岁时就因摔败当地名手李老吉而名噪一时。1932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翌年在第二届“国术国考”中,名列前茅。同年任中央国术馆摔角教师。1937年在广西桂林平乐县担任国民党军队的军官训练团摔跤教官。1940年起任国民党警官学校教官。1948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全运会摔跤比赛中获中量乙级冠军。旋随校至台湾,任教于台湾当局中央警官学校,并在文化大学、政大、建中等校教授摔跤。1976年退休后,曾至摩洛哥、新加坡表演。此后,往来传艺于芝加哥、纽约两地。著有《摔角术》。(整理者:常氏事迹亦收入台湾武术人名录)
[ 点击数:] [] []
& 版权所有E-Mail:& 信产部备案序号: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沧州天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