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接触过初学太极拳入门基本功,怎么入门?

我所接触的太极拳名家们(一)
我所接触的太极拳名家们(一)
高占魁老师
上世纪70年代中,正处在这种迷茫和急于求成的思绪中,忽听到一位拳友说起“太极桩”如何如何神奇,不但能增长功力,而且还能使你很快入门(其实,吴老教的定式,每式都是一个桩,内含甚丰)。当即到处打听,总算了解到太极十三式,八门五步。即八种手法(劲别)五种步法。太极拳历来有“一字桩”“川字桩”“马步桩”。另外八种劲别,也是八个桩。此说(那位拳友)得自杨式太极拳汪永泉前辈的入室弟子、在地坛练拳的孙德善。据讲,孙德善的老师汪永泉乃杨式太极拳大家,是位高人,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经拳友介绍认识了汪老早期的徒弟之一占魁老师。我们想,见不着汪老,能见到高老师也不错啊。这样向高老师学习了两年多的身形、手势和一些杨式太极拳的内功。
高占魁是一位中等身材、干巴瘦的老人,年轻时开过小杂货铺,原先是杨澄浦的入室弟子阎岳川的徒弟,阎死后复拜在汪老门下。高老师酷爱拳艺,练功刻苦,老年更是勤研不已。他周身松得很好,内力也非常圆活,文化程度虽不高,但爱比划。他不教拳架,只讲身形、手势,讲起拳来很直白,很通俗。他常说“关键在于松肩”;“肩不开,胯不开,从生到死都练不出来”。他的徒弟余同和的肩、肘就很活,两支胳膊像挂在肩膀头上一样。而且小余子爱两手交叉相握,搁在腹前,经常训练用身躯的前后晃动带动肩、肘、手,打出一种冷弹、松沉的力道来。高老师认为,“胳膊使劲,东西都拘在自己身上。沉肩就是松肩、就是让肩没了。”他跟我打过一个比喻说:“丹田好比是水,胳膊就是水上漂浮着的船。根本没肩什么事。”(记得姜容樵也讲过:“手长在胯上。”说的也是没肩什么事)。为解决松肩、活肩的问题,我们学过“撕肩”,意想从大椎穴像撕布似的顺两肩往下撕;也练过余同和爱练的、两手交叉相握,搁在腹前,用身躯的前后晃动来带动肩、肘、手的那种方法;甚至还在两腋下夹一个球来体会身躯的晃动带动肩、肘、手打出的那种冷弹、松沉的力道。那一阵虽然没有学拳架,但在与高老师的接触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胡朴安讲松、固、凝三字诀的理解(参见吴志青《太极正宗》)。所谓松,体要松;固,气要固;凝,神要凝。总之,无非就是强调太极拳是内家拳,肢体动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功的要求。它由内达外、内外协调一致。而且是其根在脚,根起根落,有去有回。跟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习惯几乎完全相反。为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习惯,高老师让我们周身放松,双手放在齐胸高的柜子上,意想两掌粘着柜子,不准用手推,而是“全凭心意用功夫”,蹬之于脚,用由脚到膝、到胯、到腰……节节贯串传导到手上来的内劲,使柜子移动。当然柜子如果太沉或太大,将会纹丝不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你能仔细体会这个劲儿,不是用手头上的拙力(也可以说不是局部力)推的,而是“意想”蹬之于脚,由脚节节贯串传导到手上来的一种整劲。光这个练习,我们就练了很久,似有所得。
汪永泉老师
1976年秋,我们总政话剧团在首都剧场公演话剧《万水千山》,听说我仰慕已久的汪老想看戏,我迅即搞了几张票,请汪老和家人前来观剧。那天演出结束后,我不等卸完妆,就怀着兴奋和恭敬的心情,匆忙赶到台下看望汪老。汪老端详了我一下,和蔼地对我说:“你在台上还有阴阳!”我顾不得细问指的是什么,连连表示:“我跟高占魁老师学拳两年多了。他人特好,但每次去,只讲身形、手势,不教架子,我一个人在家没法练,想学学您教的架子,个人好练习。”汪老听后,毫不犹豫当即表示:“喜欢就来吧!”从此,我幸运地成了他在建国门五号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汽车库前从学者当中的一员。在跟汪老学拳的过程中,每次结束后我都意犹未尽,兴致勃勃推着自行车,边走边问,陪汪老回到贡院西街六号他家中,继续聆听教诲。在我印象中,汪老非常重视起步的基础。第一次到他家,他就问我:“知道太极拳运动与一般运动有什么区别吗?”我没有立即回答。他说:“运动,运动,运而后动,是太极拳锻练的特点。一定要明白,是以什么运的,身体四肢又是怎么动起来的。”接着他谆谆告诫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日常要按太极拳的规距来练拳,明规矩守规矩,而后是脱规矩,化规矩。规矩是什么?规矩就是练功要领。当即他就引用《十三势行功心解》和《十三势歌谱》中的两句话“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意气君来骨肉臣”,问我练拳时对这两句话有什么体悟。惭愧得很,练拳多年,拳经拳论也看过不少遍,这些话也很熟悉,但结合实践,练时有什么体悟,一时还真难以作答。说明上述字句看起来浅显,意思也懂得,但在实践中并未按要求一丝不苟认真去做,所以尽管练拳多年,只是“沾点边,不摸门”,仍在门外瞎逛荡!汪老看我有些发愣,耐心地跟我讲了,“以心行气”不是故意努气,心意一动,也就是脑子一想,如何如何……接着他谈到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后者听命于前者,而且内里的心意与外在的身体各部既有主从先后之别,又是协调一致密不可分,显现的结果是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完整一气。在谈到我以前练完拳大汗淋漓,觉得口干舌燥,似乎有些气上不来,不愿说话。汪老指出这是没有按“运而后动”的法则锻炼的结果。他告诫:“切记要按要领练,内气催外形,得养;外形叫内气,伤身。你口干舌燥,似乎有些气上不来,这是伤了气。他反复强调“运动,运动,运而后动”,这个特点千万不能忘。也就是说,太极拳必须注重内功修炼,培养内气,求得内气充盈通畅,并使内气与外形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祛病延年强身健体的效果。他认为,目前绝大多数人都是为养生而练的,即使有些人为掌握技击的功夫而练,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健康的体魄和充足的内气),加练揉手技法及其它,到能够“知己知彼”了,而后,才谈得上掌握太极拳的技击本领。所以培养内气,使内气与外形相配合,这是根本。另一次闲谈中,我曾就话茬儿直接向他请教:“听说您曾讲过‘我站在那儿就是一把撑开的伞’,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他慈详地笑对我说:“这还不明白吗!老谱上有句话,‘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身体往那一站,顶天立地,有下有上。下就是气沉丹田,上就是虚领顶劲。既不偏不倚,中定沉静,又安然舒适,周身节节松展。此外,若再意想由身中垂直线散出肩、腰、胯三道气圈,含有向四面八方支撑之意,你仔细揣摩揣摩,感觉感觉,那是一种什么状态啊?”经他这么一指点(诱导),我顿时全身似有所感,简直乐不可支。可不是吗?!‘我站在那儿就是一把撑开的伞’。太形象了!而且愈琢磨愈有意思。联想到陈鑫讲的“中气贯脊中”和《八法秘诀》第一法“劲意何解?如水负舟行,先实丹田气,次领顶头悬,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尔千斤力,漂浮也不难”,汪老讲的“往那一站,顶天立地,有下有上”,不就是先实丹田气,次领顶头悬吗?!汪老还说:“这把伞可以撑大,也可以撑小;可以撑开,也可以不撑开。随心所欲,以意为之。”我兴奋地问汪老:“这是不是就是太极拳的劲?”汪老笑而不答。这不禁使我联想起高老师讲的:“接人家的劲,要胀着接,着接,同撑伞一样。”零基础怎么学太极拳?_百度知道
零基础怎么学太极拳?
我有更好的答案
零基础最好到拳馆去学,因为学拳没有好的基本功,一开始就姿势不正确很难达到养生或者成就的!你可以到网站看视频
采纳率:25%
。,然后循序渐进,多听师父的讲解不要自己揣摩。,境界,心法不要去考虑,先把架势练好练准,不要急于求成,把招式做规范,一旦开始学尽量每天都去打,好坏不要计较,然后去一招一式的去学习,若上过学识字最好先把太极拳谱和太极道理要领弄清楚,最好去背一背这个太极拳是一个积累和进步精进的过程
找个师傅学,不需要什么基础的
最好先学理论,看视频,并照着教程学站桩,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最好去公园向练拳的老人请教!站桩有些基础了,再考虑练套路,建议你从简单的24式简化太极拳开始,该套路属于太极拳最基础套路,动作简单容易掌握,也能增添信心。学太极拳者,最忌讳心浮气躁,贪多求快,你应该静下心来,一招一式,认认真真,力求准确规范,每天定时定量进行,不要一曝十寒!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太极拳如何入门
  1、练好太极拳
  首先必须有一个相对来说的好师父。这样不至于让你起步时就少走弯路。在基本入门之后,还要多多拜访同门或不同们的名师,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观察与细心的揣摩领会太极拳的内涵。
  2、要具备四心
  既信心、决心、恒心与耐心。此四心缺一不可。
  3、本身要具备一定的悟性
  太极拳是一项智者的运动,因而也就有太极太极,无所不及之说,太极的包含面是极广的。当然,也有拳打万遍,其理自现之说。但是对于太极拳来说那是不够的,必须要用心的体会与感悟。
  4、一定不要贪多
  万万不能将自己搞成万金油,也就是说,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陈氏的、杨氏的、孙氏的、吴氏的、武氏的,刀枪棍棒样样会耍。到头来只是一个水上漂,是什么都会,什么也不会的,一个很空的仅仅能糊弄糊弄初学不懂的外行的尴尬结果。其实什么式的太极拳都是一样的,关键的是你能否把太极拳里的内在的东西领悟的到。领悟了多少?领悟了多深的程度?
  5、一定要具备谦虚的品德
  万万不可自以为是,做个井底之蛙似的可笑习练者。因为太极拳的确是太深了,只有谦虚才有可能得到。记着:不是有句,有容乃大之理吗?太极拳是个阶梯式的递进学习过程,也就好比是个数学学习过程。
  什么意思哪?就是你是一年级的学生,一定听不懂四五年级的课程,没有办法去理解,尤其是在身上的体会。太极拳的最终目的不是理论,而是如何可以让内家拳的真实感觉上身,如何可以让太极拳的内劲在自己的身上表现出来。不要把时间白白地浪费在“嘴上说太极”的理论上面。
  6、练好太极拳还要有闲时间、好心态、好心情
  总之,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入门很重要!很多的练习者,几十年也许还在门外面。务必要在太极拳里面找到由衷的乐趣,也就是要找到一种练习后,由内而外的自发的难以言语的身体与精神上获得的快感。
  切实要能感受到像孙氏太极拳的掌门人孙禄堂所说的:“《真气》在体内强烈的鼓荡并巡着经络运行,还不能与常人语。因为常人没有这种长期练功所得来的体内快感,难免会认为是练功给练神经不正常了,开始胡说了等等。”要能比较形象地产生好比长期吸烟人之烟瘾,不抽就有点难受不舒服的感觉。不练拳也很难受,体内极不舒服。
  一定要坚持地度过由单调、枯燥到愉快舒服的必然过程。进而更深一步地达到无法离开练拳的的美妙感觉。(有点像瑜伽的高级习练者练习后的感觉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每天仅仅是靠毅力而努力地去坚持,(当然,不可否认对身体一定是会有很大好处的)一定将是无法练好太极拳的。无法体会到太极拳的种种深奥迷人的魅力的!
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
Copyright (C) TIANJ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太极 王教练)
(太极 王教练)
(太极 王教练)
(太极 王教练)
(太极 王教练)
第三方登录:导读:太极拳初学者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网络文摘),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基础课就是基本功,初学太极应抓好三个重点,太极拳练得好坏,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初学练手,因此称为基本功,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太极拳论》(张三丰遗著):“其根在脚,为何不同等看待作为基本功呢?情况不同层次不一样,初学阶段,也不是初学阶段就能学到的东西,李雅轩演练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太极拳对下肢足腿的要求,也难掌 太极拳初学者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 (网络文摘)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根据我个人30余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初学太极应抓好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即(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非改不行,因此称为基本功。 二、动腰
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武术界一般都强调腰部的重要性,拳谚云:“打拳不练腰,终身艺不高”。 《太极拳论》(张三丰遗著):“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此论核心在“腰的主宰”。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须在腰劲的带动下一起完成达到“上下相随”的要求,主宰于腰是指如何动腰,简单来说,主宰于腰就是“动腰”,这里还可以明显看出,全身动作,起动在腰,腰就是火车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拳经《十三势歌》中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进一步探讨动腰的重要,有的老师就说,腰既是火车头,一切动作都是从腰先动开始,那么把打拳直接就想成是腰在打拳。这也是可以的,这和源动腰隙,留心腰间的说法是完全吻合的。
“动腰”属于身法要领,是基本功,可是身法上还有其它要求,为何不同等看待作为基本功呢?情况不同层次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属于内功,杨澄甫宗师早已定论,属于高层次高年级的课程,是在提起精神全身放松之下,长时间逐渐养成的,学之谈何容易。初学阶段,只注意全身放松就可以了,不必提前追求。含胸拔背(包括宽胸阔背),也不是初学阶段就能学到的东西,不必过分注意。
立身中正,只能看成是动腰的条件就行了。身法的各项要求是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提出的。实际上彼此密切配合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来理解,否则领悟机理就可能产生问题,不利于学拳,不可大意。 综上所述,“动腰”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为条件,以脊柱为轴,缓缓地进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拧带动操作。“动腰”动作主要是拧腰,是以脊柱为轴,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左右旋拧动作。拧腰,就像洗脸拧毛巾一样。 李雅轩演练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每一拳式都有拧腰动作,如搂膝拗步掌,就是通过拧腰把根劲接上并送到手上的。 不会拧腰就不会就不可能把足手动作相连作好,达不到上下相随,全身动作完整的要求。 三、坐腿
太极拳对下肢足腿的要求,称之谓底盘根基功夫,极为重要,确也相当难练。许多练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足腿的锻炼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练底盘功夫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单腿屈膝负重练法”,也难掌握,因此仍应把它看作是一项基本功。张三丰祖师早在《太极拳论》中即提到:“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段话是论发劲,指明足是根基,蹬地接劲由腿部从屈到伸产生根力,再上送到腰到手,这就明确指出足腿底盘要有产生根劲的能力。 早年练拳中,结识几位太极高手,都说太极功底在脚下,说法虽显偏颇,但也明确指出了底盘功夫的重要性,根力的重要性。
李雅轩先生对于下肢足腿,经常强调说:“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厢,足腿如车厢下之大盘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触及硬的铁轮”。这段话形象地阐明了底盘的作用和重要性,明确指出足腿既要有承受负荷的能力,又要能稳固地保持松柔有力富有弹性。脚下有根,稳固,自身稳定能力就强。推手发劲,常讲要先拔根,这就是要破坏对方的稳定势态,破坏其“其根在足”的能力,根力一拔,重心不稳,身法散乱,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太极有功底者,底盘稳固,一般人是不容易推动的。 综上所说,现将底盘的功能归纳如下:①产生根力,向上送劲;②富有弹性,承受负荷;③柔软有劲,增强稳定能力。
底盘功夫如何来练,方法不一,但其原理都是一致的,都是屈腿松沉,增加负重,以练腿足的承受能力为前提。静练法,惯用站桩功,在全身放松,心意自然专一的条件下,采用不同姿势,一站就是半小时,很吃力,不好练,目前采用者不甚普遍;动练法较普遍,通常采用“猫引步”,也难学。
李雅轩先生在四川传授太极,采用“矮子步”。屈腿下沉,身形变矮,坚持腿部负荷不减,在身心放松的条件下,稳步长距离行走连续不停,一走便是1―2公里,满身大汗,日日坚持,相当艰苦,但很有成效。
在上述练法的启发下,我采用“坐腿法”效果亦好,我的底盘功夫就是用坐腿练出来的,它是从“矮子步”的功法演化出来的一种方法,其法简述于下。
打拳时,屈膝弯腿,身心在大松大软的意念引导下,不断向下松沉,上身躯干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增加腿部的负荷,不断延长单腿负重的时间,迈步向前退后仍要轻灵稳当,如履薄冰缓缓移动重心(不能冲)。同时再利用拳式步型、步法的转变,两腿不断地交换着单腿负重的势态来进行拳架的运作。
“坐腿”法用单式教学效果较好,一般都采用打搂膝拗步掌的办法,连续打上几十个搂膝拗步,到出一身汗、腿部酸疼为度,只要酸疼感减少,自感不甚吃力时,下盘功夫就有一定程度了。 从上面所述来分析,练底盘功夫,不论静练或动练,其内含深处实际上都是“坐腿”。 李雅轩先生说:“若学拳始终未觉有腿疼肩酸等情形,当是老师不对,当另请名师教正之”,此言击中要害,不能不听。 切记,太极底盘功很重要,坐腿而练易上功,此为正路。 学习太极拳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 老师告诉我们:“学习太极拳不能心急,要打好基础,基本功的训练很重要。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到老练不全。”专家也说:“没有理论指导的拳架是花架,有了理论没有内在的拳架是健身操。为了防止把太极拳学成健身操,做到功中有拳,拳中有功,就必须学习、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包含总结汇报、办公文档、资格考试、教程攻略、旅游景点、外语学习、出国留学、人文社科、文档下载、专业文献、行业论文以及太极拳初学者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十八式太极拳入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