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2——for怎么叫lol怎么示意队友撤退退和标记敌对注册

LOL怎么叫队友撤退和标记敌对_百度知道
LOL怎么叫队友撤退和标记敌对
我有更好的答案
↑红色警告撤退,普通标记地图,一样可以左右拖动选择)可选择的有,↓请求支援您好有很多种办法的,比如按住Ctrl+鼠标左键(直接按是撤退,可以左右拖动选择)和Alt+鼠标左键(直接按如同按G+左键
采纳率:87%
来自团队:
按g鼠标上下左右拖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已被7人收藏
&ZT2再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
来自:保密
发帖:16+457
魏刚防线”和“红色计划”
   与一心投降的贝当元帅持不同政见的是魏刚将军。这位稳健的同盟国陆军总司令,是一位态度坚决的主战派。他同样在会议上一声不吭,呆呆的坐在角落里,听着丘吉尔和雷诺先生在那边一唱一和的侃大山。
   其实,他也没有什么可谈的话题。丘吉尔和雷诺也许算得上一对伟大的政治家,但绝对是军事上的大草包。而贝当元帅又是个彻彻底底的失败主义者。因此,法国未来作战的重任,就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
   此时,法国的处境确实不容乐观,甚至已经毫无希望——5月28日,比利时向德国提出投降,24个比军师放下了武器。与此同时,在敦刻尔克大溃败之后,30个法军师,9个英军师也不复存在。同盟国军队在数量上的优势,在短短20天之内,便丧失的一干二净。
  现在,盟军手里的总兵力仅为68个师。魏刚将军把这些硕果仅存的部队编成3个集团军(第6、第7、第10集团军)在索姆河和埃纳河口之间仓促构筑了一条以巴黎为轴心的临时防线。同时,他还必须分出17个师守卫意大利——瑞士——莱茵河边境的马奇诺防线。因此,索姆河和埃纳河口防线只剩下51个师,却要防守长达500公里的战线,其脆弱程度连一支强大的预备队都无法保留。这条防线动不改名,坐不改姓,被直接命名为“魏刚防线”。
  与之相对应的,137个德国师也在迅速进行改编。他们同样编成3个集团军群,即博克指挥的B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勒布指挥的C集团军群。从师的番号来看,德军是盟军的2倍,从总兵力来看,德军也占有1.7:1的优势(盟军150万,德军260万)。所以,德军根本不把他们的敌人放在眼里,这3个集团军群分散在500公里的战线上,其进攻矛头直指法国全境,并期待以最快的速度,彻底击败法国。
   现在的局势相当明显了,德军是占有绝对优势。那么,到底是什么信念支撑魏刚将军继续抵抗下去呢?
   是美国的态度。
   6月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回答雷诺几乎是可怜的乞求,就命令陆军部和海军部向他报告,有什么武器可以立即拨给英国和法国。
  居于美国陆军首脑地位的是马歇尔将军,他同样也是一位亲英份子,马歇尔将军以极快的速度检查了美国军火储备的全部清单。6月3日,马歇尔便开出了第一批援助物质,其中包括,50万支0.3寸口径的步枪,这是1917年和1918年制造、用油脂封藏了二十多年的老式步枪。每支枪附子弹250发(偏偏是这个不吉利的数字);900门75毫米野战炮(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来的旧货),附带有100万发炮弹;8万挺机枪(同上),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军火。然后,美国政府为了掩人耳目,便将这些物质以37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一家公司,再由该公司立即转卖给英国和法国。(不得不说美国人太黑,,居然把这些破铜烂铁,卖出3700万美元的天价)
  不过,同盟国并不在乎美国人有多黑,而是在乎美国政府的态度。丘吉尔更是把美国政府的积极支援当成了一个善意的信号,他后来回忆说:“这件事在现在当然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为,表明了美国的信义和领袖气概,从它自己的军火中,拿出那么多的武器来帮助一个在许多人看来已被打败的国家。他们永远不会对这件事感到后悔!”
  美国政府的有偿支援,等于是给了同盟国一针强心剂。只要这些物质抵达英国,再加上英国军工业已经爆发出的强劲生产力(英国工人已经放弃了休假和一部分特有权利,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同盟国就能在极端的时间内,把那些从敦刻尔克撤下来的士兵从新武装,继续投入战斗。换句话说,同盟国现在的战略就是拖延时间,毕竟他们的工业资源比德国强大许多。因此,在6月4日,即敦刻尔克陷落当天,魏刚将军向法军发布命令:“固守索姆河防线、固守我们伟大首都巴黎至6月15 日,届时我的预备队即可进入阵地!”
   但是,德国人不会再给他们这个时间了。6月5日,希特勒发表了告军人书,他煽动部属加紧侵占巴黎,狂吹这是“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战役。”
   6月5日天刚亮,德国庞大的轰炸机群就出现在法国腹地的领空,在云层掩护之下,这支庞大的空军力量,直到飞临巴黎近郊才被盟军发现——已经太迟了,随着一阵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巴黎周围的空军基地便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400架作战飞机还未起飞就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更让盟军将士丧气不已的是,他们的飞机跑道被严重炸毁之后,剩下的作战飞机根本无法起飞迎敌。就这样,在战役爆发的第一时间,盟军便再一次憋闷的丧失了制空权。
  下午4时,博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率先发起进攻,他的坦克军深深地突入了敌军阵地。也是在这一天,隆美尔佩戴着一枚希特勒颁发给他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满怀着喜悦的心情返回了战场。隆美尔甚至连第7装甲师的作战计划都懒得去参详,便登上一辆坦克,他高高举起右手,用力一挥,“加足马力,前进!”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楼主...
来自:保密
发帖:16+458
实际上,德军进攻方案(即“红色计划”)依旧脱胎于“曼施坦因计划”。但要比曼施坦因将军原先所构想的,要低劣许多。曼施坦因最早的构想是:在法国北部的战役尚未结束之际,A集团军群一部分兵力就要同时为第二阶段建立一个进攻的起点。一劳永逸的撕开敌人在索姆河和埃纳河口构建新防线的企图。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现,法兰西战役将会缩短2个星期以上。但谨慎的希特勒并未采纳这个意见,逐使得盟军有时间建立起了那条“魏刚防线”。
   有一位德国将军曾说:“曼施坦因将军不拘言笑,喜欢带一副单框眼镜,表情木讷。但恰恰这位看似痴呆的将军,却绝对算得上德国总参谋部里脑筋最灵的人了 。”
  我想,这也许要算对曼施坦因将军最中肯的评价。虽然随着法国的迅速崩溃,在这里讲出这个小插曲,似乎有一丝多余。但让我醉心不已的是,德国陆军中那人才辈出的将领,他们足以作为后世各国陆军的典范。就像那句广告词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因为希特勒拥有这一批优秀的将领,才能在战争中屡战屡胜。
  不过,德军在6月5日的攻势,也着实出乎同盟国预料。按原来的作战模式,一场大的战役打下来,双方怎么也要停下来喘口气吧。远得例子就不说了,就谈谈不久之后的苏联战役,那时,苏军反攻阶段采取的进攻模式是这样的:全线进攻200-300公里,停下来休息几个月,等待后勤到位之后,接着再前进个几百公里,然后停下来继续休息,以此反复。用魔兽争霸里的术语就是炮台战术,一路推进你老家,属于典型的流氓打法。
  而德军的进攻就不同了,6月4日,敦刻尔克战役刚刚结束,6月5日,第二阶段的攻势就马不停蹄的开始了。不得不承认,德国人太狠了,不给盟军一丝喘息的时间。如果非得要去归类的话,这种战术应该属于典型的乱拳打死老师傅型。也就是后世书籍经常提到的那三个字——“闪击战。”
  由于集团军群的改编,隆美尔第7装甲师现在属于B集团军群管辖。下午4时,他便开始了法兰西战役上最富戏剧性的进攻。此时,“魏刚防线”上的盟军部队也是刚刚进入阵地不久,有些部队甚至连散兵坑都未来得及挖好,隆美尔便一口气冲过了索姆河边。按理说,这条河流属于盟军防线最为天然的屏障,应该派遣重兵防守才对。但当德军先头部队抵达的时候,他们惊讶的发现,盟军居然连河上的两座铁路大桥都未破坏…….
   后来,法国人曾对如此尴尬的疏忽,做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释,他们狡辩到:“这两条桥梁是我们故意留下来的,作为反攻时的桥头堡!”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理由,因为德国士兵在桥边瞪大眼睛研究了老半天,也没有发现一个法国兵的踪影。他们甚至认为盟军在桥墩下方安装了炸弹,只要他们的坦克一开上大桥,就会引爆。所以,德军装甲部队也是迟迟不敢开过河去。
  下午5时,在确定桥下未有炸弹之后,第7装甲师便驶上了这两条法国人留下来的“礼物”。德国步兵团的士兵们则全身赤裸地跳入河中,他们把衣服枪支全部顶在头上——6月份的索姆河水几乎已经干枯,对岸只有零星的炮火打来,他们没费什么劲儿便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
  接着,隆美尔又想出了一个新的鬼点子,就像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一般突发奇想——他把整个坦克团编成一个巨大的像盒子似的队形,并以一个坦克营担任先锋,一个侦察营殿后,盒子的中心由步兵团构成,轻型运输车紧跟着坦克在齐腰深的玉米地里前进。然后再采用蛙跳的推进方式,凡被占领的领土都由步兵加以占领,而炮兵、战防炮和高射炮等单位,则在整个地区中作纵深配置,这样就可以获得最大的炮兵支援,无论盟军是从西面、南面或东面所发动的逆袭,都在他们的炮火射程之内。隆美尔在他日记中轻松的写到:“各兵种配合得非常完美,像是平时的演习一般。”
   看来,隆美尔敢情把打仗当成演练部队了。
   这只巨大的钢铁洪流就这样喷射着火焰,一路挺进。法国南部的平原地形让隆美尔的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活动空间。他们绕过村庄,穿过灌木丛,浩浩荡荡,在身后留下一道道烟柱,不管是对方的防御工事还是逆袭部队,在他们迎面冲过后,都变成了一片狼藉。
  晚上7时25分,隆美尔便突破了盟军的第一道防线,开始向蒙特格尼(法国南部城市)挺进。隆美尔激动的记载到:当战车团再向前进攻的时候,他们用火力打垮了在莱考特附近的大量敌军集中兵力。在我们的左方,有一个巨型的烟柱向天空升起,那是敌人的一个油库正起火燃烧;在平原上,可以看见许多上好鞍的战马,没人骑着,到处乱跑。从西南面打来的敌人重炮弹,虽然落在本师的上方,却并不能阻止我们前进。在一个宽广正面和一个纵深的地区中,战车、战防炮、野战炮上面都载满了步兵,从道路的东面作越野式的赛跑。在这个平坦的平原上面,烟尘四起,落日照耀下的景色真令人惊心动魄。
   这样的场景甚至让一位德国将军大发感慨,他想起了当年法国骑兵追过耶拿,横扫德国北部平原的情景。他写到:我们的坦克部队前进的模式,正象1806年11月莫莱特给拿破仑的信中描绘的那样:“陛下,战斗已成过去,这里已是片甲无存。”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来自:保密
发帖:16+459
法兰西的崩溃
   在法国和英国人眼中,还不曾有过任何一个德国装甲师运动得如此神速。特别是隆美尔那彪悍的战术,使得“魏刚防线”在很短时间之内就被劈成了两半。
  在隆美尔的左侧,法国第九军,包括苏格兰高地师、两个法国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已经与其余部队失去了联系,乱成一团。当时,由30辆英国坦克支援的“波曼部队”企图反攻,堵住缺口。但当他们抵达前线的时候,就立刻放弃了这个企图。因为,他们发现公路上到处挤满了德军的装甲部队,总数是他们的十倍以上。6月 8日,这只英国部队很自觉的退回了塞纳河一线——他们应该很自卑。
   6月9日,法国南部重镇——鲁昂陷落,德军离巴黎仅剩140公里路程。
   为了扩大战果,德军20个总预备队师也在该天投入了战斗。在海峡——鲁昂之间展开全线攻势。同时,德军在香槟(法国的一个省)境内,降落大批伞兵,骚扰法军后方。
   在完成突破之后,德军便采用两个矛头的进攻方式。首先,隆美尔将法军被切断的左翼部队紧逼到海边,霍特的两个装甲师则直指巴黎方向,迫使法军右翼向塞纳河一带撤退。这两只装甲部队就像一双大手,把法军那完整的战线撕开了一道大口子。
   对于这一手,英法盟军毫无准备。在休尔洛,隆美尔甚至追上一支英国卡车护送队,把它抢劫一空。车上装着香烟,巧克力,沙丁鱼罐头和利比亚的水果罐头,还有网球拍和高尔夫球棍——隆美尔哈哈大笑说,英国人显然没有料到我们会进展的如此之快。
  第7装甲师的逼近,还引起了法军防御战线的骚乱,频繁的军队调动,已使法国人分不清哪一支坦克部队是那里的。当隆美尔的战车开到埃尔伯夫的时候,一位法国农妇冲上来抓住他的手臂问道:“你是英国人吗?”隆美尔故作神秘地摇摇头说:“呵,我们可是异族人!”那妇女顿时尖叫着消失在她的房屋后面。
   更为幸运的是,隆美尔甚至冲过了埃尔伯夫的塞拉桥。在隆美尔到达之前,有一批法国居民曾坚决主张把这座桥梁炸掉,不过却又遭到另一批民众的激烈反对。还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德军就大摇大摆的跨上了这座大桥,那些激烈争执的法国民众瞬间跑的一干二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决断千万不能犹豫,机会稍纵即逝,呵呵。
  此时,被隆美尔追的到处乱窜的盟军部队已经退到了一个叫做圣瓦勒雷港的外围,他们的想法很明确——做一次像敦刻尔克那样的伟大撤退。这个小港内聚集着法国第9军,以及英国第51师和苏格兰高地师的残部。不过这一次,上帝照顾了德国人。11日至12日夜间,大雾弥漫,盟军大型舰队只能极度缓慢地进入圣瓦勒雷港水道,救援工作开始缓慢下来。
   12日晨,进展神速的第7装甲师进抵该城南面的海崖,海滩直接处于德军炮火之下。隆美尔也亲自率领第25坦克团,展开对圣瓦勒雷港的进攻。可是,盟军的炮火却益发转烈,并且海防重炮也参加了,这些大口径重炮使得德军战车损失尤为惨重,步兵团的攻势也被其强大的火力给压制住了。
   不过,隆美尔很快就发现了盟军的漏洞,因为海防重炮威力虽然巨大,但射速很慢,第25战车团就趁着盟军火力空隙,一码码地向前挪动,从一个树丛冲入另一个树丛、从一堆废墟,钻入另一堆废墟。第25战车团冒着猛烈的炮火,逐渐迫近敌人。
  在托特附近,英军也建了一道坚固防线,抵抗颇为激烈,甚至在许多地点发生了肉搏战。这时,第25战车团冲上了圣瓦勒雷港西北面的邻近高地,用他们所有的炮火,阻止盟军上船撤退。隆美尔的指挥车一直跟着战车团前进,以便对这里周围情况作一个鸟瞰式的观察。他甚至可以看见英国部队在港口设备之间忙个不停,无数大炮和车辆也穿插其中。
   现在,德军居于高处,离某些盟军部队仅有几百码的距离,隆美尔除了让士兵不停向他们喊话招降之外,还命令士兵往悬崖下方疯狂的投掷手榴弹,这种战术让盟军士兵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映入眼帘的,仅有像雨点般密集而下的手榴弹。
  很快,隆美尔的大棍加胡萝卜战术,让至少1000名盟军将士放下了武器。隆美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在投降的人中,有许多是军官。多数都是法国人,英国人比较少。在英国人当中,有一个海军军官在不断地大声疾呼,呼吁那些英国兵赶快回来,不要去投降,真的把许多人劝了回去。最后我们只好用机枪向这个军官扫射,他倒在一堆乱石头后面。最初,我们都以为他死了,没想到他只是躺在那儿装死,过了半个钟头,他见无法逃走,只好蹭起身来投降。他的德语说得很流利,希拉普内少校指责他不应如此坚持抗拒,害得那么多人死伤,他却回答说:“假使你今天处于我的地位,你的行动难道会与我不同吗?”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来自:保密
发帖:16+460
那一天黄昏的时候,隆美尔甚至把一大批会说德语的战俘放回了圣瓦勒雷港,并指示他们去做点比较煽情的劝降工作。可不过多久,盟军居然把这些士兵都放回来了。他们还捎上了一句话:“决不投降”!
   既然宁死不降,那就接着打吧。
   12日晚上21时,隆美尔下令集中全师火力,包括战车团和侦察营在内,开始向城内轰击。居于高地的德军占有地形优势,炮兵观察员手持观察仪不断修正弹道,他们那密集的炮弹,纷纷精准地砸进了这个小海港,到处都是一片火光。一刻钟之后,隆美尔又命令把炮火集中向该城北部轰击,结果非常惨烈。可是,顽强的英军还是不肯投降,尽管损失惨重,但他们的撤退行动却一直都未曾间断。
  隆美尔应该属于那类比较彪悍的将领,他眼见坦克的火炮无法阻止盟军撤退之后,便调来了88MM高射炮营,同敌舰作激烈的互相射击。这是他制胜法宝,看来,88MM高射炮除了打飞机、打坦克之外,还能打军舰。与此同时,隆美尔用无线电招来俯冲轰炸机,配合作战。
  眼见圣瓦勒雷港变成一片废墟之后,隆美尔便带着他的指挥车辆,经过圣瓦勒雷港西北面的森林,偷偷地驶进了城边的第一栋房子里。第25战车团也沿着谷地的道路,逐渐逼近市区。这座城市已经燃起了冲天大火,整个街道都在燃烧,到处都是碎瓦颓垣,在夜晚的衬托下,这种气氛显得格外诡异。
   出人意料的是,城里面只有稀稀落落的枪炮声,当战车正在绕过港口的南面,向该城的东部驶去的时候,一位士兵跑来向隆美尔报告说:有一位法军高级将官在该城的东部被俘,他要求同你谈一谈。
  隆美尔事后写道:几分钟之后,法国的伊纳尔将军,穿着一件普通的军用大衣,走来见我。当他走来的时候,他的随从却落后了很远。我问这位将军,他是哪一个师的师长,他却用蹩脚的德国话回答我说:“不是师长,我是第九军的军长。”接下来,我要求他的部下立即投降,这位将军马上就宣布他愿意接受我的要求。不过,他又补充一句说:“假使我们手里还有剩余的弹药,我们是绝不肯投降的……”
   对于如此勇敢的法国将军,隆美尔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他还答应了这位将军的一些要求——准许他保留他自己的车辆和一切生活用品;停止向城区轰击,改为射击海上的船只。
   伊纳尔将军对德军继续攻击英国舰队的做法,并未提出**:反正老子已经投降了,英国人的死活管我鸟事。
   此时,英国部队和法国部队,在是否投降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因为,英国海军拼死也要救出自己的士兵。他们要求法军必须要坚持到他们撤完之后,才能投降。
   可惜的是,他们不再会有这个机会了——次日清晨,圣瓦勒雷港再次出现了罕见的大雾天气,一艘不辨方向的英国巡洋舰甚至为了躲避德军的炮火,而搁浅在海滩上。
   为了避免海军遭受更严重的损失,英国舰队被迫放弃救援,载着2280名官兵(1350名英国兵、930名法国兵)悻悻而归。
   上午10时30分,突围无望的英军只好步了法军的后尘,同意向德军投降。
  第二天清晨,志满意得的隆美尔驱车入城。他看到,狭窄的街道两旁挤满了盟军准备带回英国的卡车、坦克和各种装备;城中心周围的地方,军用品堆积如山。法国第9军指挥官在广场上向隆美尔正式投降,他身后跟着11名英国和法国将军(全是师长级别)德国新闻摄影机拍下了这组使“国人亢奋”的镜头,照片上,隆美尔身着笔直的军装,站在镜头前痴痴的傻笑。
  这时,一位足以做隆美尔父亲的白发将军,走近隆美尔身旁,就像长辈教导小孩似的拍着隆美尔肩膀说:“你的行动太快,年轻人”。另一名法国人则满怀好奇地问隆美尔指挥的是哪一个师。隆美尔告诉了他:“第7装甲师”。“天呀!” 这位激动的法国人像发现外星人似的惊呼到:“魔鬼之师!最先是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然后是索姆河,现在又到了这里”。
   正是这位法国人口中的“魔鬼师”,在5天的追击战中,前进了200公里,并最终俘虏了4.6万名盟军士兵,其中有8000是英国人。
   “法兰西,被打败了”
  就在隆美尔肆意扩展战果的同时,隆德斯泰特的A集团军群也于6月9日,在战线东端的苏瓦松——阿登山区之间150公里的正面发起总攻。古德里安此时已被提升为坦克集团军总司令,德国人一般习惯用指挥官的名字给其部队命名,所以,这个坦克集团军被命名为——古德里安装甲兵团,下辖4个装甲师。他们沿着“马奇诺防线”的侧后软腹之处,一路南下,直指瑞士边境。这种几近流氓的路线让法军苦不堪言。因为,马奇诺防线上的碉堡、战壕都是面朝德国国境方向。所以,对出现在后方的敌人简直毫无作用。德军一路长趋直入似入无人之境。成群结队的法军俘虏丧魂落魄地把枪支扔给德军,放在坦克下面压毁。魏刚后来心情沉重地写道:“使我最感触目惊心的,就是德军的坦克和飞机,已使法军士兵产生了恐惧的心理现象。这要算是德军的一个最大的成功。”
   现在,这位态度坚决的“主站派”,也彻底绝望了。他对着来访的丘吉尔悲愤的说到:“法兰西,被打败了。”
   这确实是一句很实诚、没有任何修饰的悲“句”。
   别着急,魏刚先生,法兰西的悲痛并未从此结束。因为,一位坐在墙头两边观望的胖子,已经开始坐立不安了。这位修炼了“墙头草神功”的大胖子打算起身一跃,跳下墙头,就像鹰犬一般,迫不及待的加入德国这方,然后轻轻地在法国背上,扎进一把小刀。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来自:保密
发帖:16+461
意大利的独裁者
  第二次大战中的意大利,应该属于那种比较搞笑的国家。他们的大独裁者——墨索里尼先生,更是一位标准的无赖。由于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虽然屁本事没有,却总喜欢以老大自居。墨索里尼也的确把希特勒当作徒弟看待,时常用老师的口气教训他。有一次墨索里尼在写给希特勒的信中说:“任何人都不会比我懂得更多,因为我已有40多年的政治经验。”言下之意就是,你希特勒懂个屁,老子在玩政治的时候,你还提着瓷盆在维也纳要饭呢!
  虽然墨索里尼先生牛皮吹的震天响,但遇上具体的事情,就开始耍滑头——在英法两国向德宣战的时候,希特勒是急切希望意大利帮忙的。因为按照德、意两国签署的《钢铁条约》规定:“一方一旦卷入战争时,另一方就自动参战。”这是一个非常牛B的协议,也证明着柏林——罗马轴心正式捆绑。
  可是,墨索里尼死不认账。他的理由是:“意大利要在1942年才能准备完毕,但现在不行。因为我们国家缺粮食,缺木材,缺钢铁……(反正什么都缺)。如果真的打起来,英国海军一旦封锁了地中海,我们就完蛋了。”所以呢,军事上的援助是不可能滴,但我们会在精神上支持你们滴,墨索里尼承诺:“意大利的报纸和广播,会支持德国。”
  此时的墨索里尼,应该是很狼狈(如果他有廉耻心的话)。他一方面想废弃“钢铁条约”,和希特勒翻脸,以免被拖下水。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民主国家可能重演“ 慕尼黑条约”,德国又可以再度获得一次廉价胜利。而他又不希望丧失分赃的机会。在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之下,墨索里尼左右为难。
   但是,希特勒是个叫真的人。他厚着脸皮,写封回信,反问意大利军队到底需要一些什么东西,才能完成准备。并希望墨索里尼能开出一份清单,看看德国能否提供帮助。
   这个问题自然难不倒墨索里尼。他妙笔生花,把所开列的项目数字稍做改动,就发给了希特勒。
   由于这份清单实在太过拉风 ,所以,我不得不把它打出来,让大家瞻仰瞻仰。就拿参加拟制清单的齐亚诺的话来说,这份清单“足能气死一头牛,如果牛认得字的话”。
  这份漫天叫价的清单包括:石油700万吨(我怀疑德国战略石油储配也就刚刚是这个数)、煤600万吨、钢200万吨、木材100万吨、辉钼矿600吨、钛 400 吨、锆20 吨,这还是仅仅只是军事上的资源,食物和医疗上的物资太过繁琐,就不列举了。除此之外,墨索里尼还需要150门高射炮,来保护意大利北部。
  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这封信,开列的不仅仅是一长串所需要的物资。而是一位临阵退缩的法西斯领袖已经下定决心要摆脱他对第三帝国所承担的义务。在信的最后,墨索里尼还无耻的写到:“除非我能得到这些物资供应,否则我要求意大利人民作出牺牲……就可能成为徒劳,并可能损害您我之间的事业。”
   这封得了便宜还绷面子的信,简直把希特勒气的够呛。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提起意大利参战之事。
   但是,事情总归会发生变化的。1940年6月,声称1942年才能准备充分的意大利,吵着要参战了。
   而且,还有一些迫不及待。
意大利参战
   德军在法国的胜利让墨索里尼坐立不安。他感觉到,此时再不参战,就会丧失分享胜果的机会。当英军残部在敦刻尔克开始登船的时候,墨索里尼一咬牙,一跺脚。
   参战!
   因此,他在5月30日写给希特勒的信中说,参战的日期将是6 月5日。希特勒立即回答,“深受感动”。
   感动个屁!希特勒私下对将军们说:“这封信证明,在政治问题上,我将必须对意大利人多加小心。很明显,墨索里尼把此事看作是在罗马大街上散步一般。开始时,他们胆小如鼠,不敢参战;现在呢,他们却迫不及待,想分享战利品来了。”
   6月5日恰好是德军第二阶段攻势的日子。如果意大利当天宣战的话,这很可能使世界舆论认为,是意大利的“第二战线”最终打垮了法国,而不是“红色计划。” 因此,希特勒期盼墨索里尼把日期推迟3天。他说,“等把残余的法国空军击溃,你们的战斗就会更容易些”。
   墨索里尼毫不客气——他推迟了5天。
   对于这个蠢蠢欲动的意大利,同盟国方面又是什么反应呢?
  自然,意大利倒向德国,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丘吉尔与墨索里尼私交甚密,他也曾规劝过墨索里尼不要轻举妄动,因为丘吉尔坚信,希特勒只不过是小人得志罢了。一旦美国参战,局势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他也毫不掩盖这种想法。在一封写给墨索里尼的信中,丘吉尔就用威胁加劝告的方式,来试探意大利的态度。这封信也曾在欧洲的报刊上发表过,这也算是同盟国对意大利的最后公开呼吁。
   信的全文如下:
   英国首相致墨索里尼先生
  现在我已出任首相并兼任国防大臣,回顾我们在罗马的会晤,我甚愿越过这似乎在迅速扩大的鸿沟,对你这位意大利民族领袖申述我的友好之意。制止在英意两国人民之间,造成血流成河的局面,是否为时已晚呢?我们两国之间的不和,无疑将使我们互相残杀、两败俱伤,并使地中海上空密布乌云。如果你硬要这么做,其结果必然如此;但是我声明,我从来不是伟大的意大利的敌人,心眼里从来没有想过要和意大利的立法者作对。目前在欧洲激烈进行的大战,其趋势若何尚难预言,但是我确信,无论大陆上发生什么事情,英国一定要像过去那样坚持到底,即便是单独作战,也要坚持,我有几分把握,相信我们将获得美国、甚至美洲所有各国日益增加的援助。
   请你相信,我所以发出这种庄严的呼吁,并不是因为我们力量软弱或心里恐惧,这一点将来会载诸史册的。请倾听这一点,在可怕的信号发出以前,我以一切荣誉和尊敬恳求你。我们绝不要发出这样的信号。
   墨索里尼的回信很冷淡。唯一的优点是,他把话说的很直接。
   墨索里尼致英国首相
   我之所以回答你的来信,是为了告诉你,你一定知道,使我们两国处于敌对阵营的历史和重大原因。不必追溯得太远,我愿提醒你,贵国政府1935年在日内瓦率先提出要对意大利进行制裁,当时意大利不过是为了要在非洲的阳光下获得一小块空间(埃塞俄比亚),它丝毫未损害贵国或其他国家的利益和领土。我也愿提醒你看看,意大利在它自己的领海里受人奴役的真实情况。如果贵国政府对德宣战,是为了给你的签字增添荣誉,那么,你就应当明白,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我们对意德条约的荣誉感和尊严感,也将指导意大利今天和明天的政策。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来自:保密
发帖:16+462
接到这封回信之后,丘吉尔明白,意大利的参战已经不可避免。他后来写道:一个新的敌人将像饿狼似的从南方向它扑来。用什么办法来诱使墨索里尼改变主意呢?
  而且,丘吉尔特别担心法国政府的处境。在他看来,由于德军不断胜利,以雷诺总理为首的主战派,已经岌岌可危。在一次谈话中,雷诺总理就曾悲凉的对丘吉尔说道:“法国有退出战争的可能。我本人是想打下去的,但是,我这个位置也许不久之后,就会被另外一个性格不同的人来代替。” 他口中的另外一个性格的人,自然指的是贝当。
   所以,意大利参战,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上,对同盟国都是一个严重打击。于是,这两个老家伙私下一合计,便想出了一个注意——割地求和。
   对丘吉尔来说,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屈辱的决定。希特勒无论如何狂踩自己,丘吉尔也从没想过割地求和。但在意大利问题上,他让步了。
   丘吉尔开出的条件很宽大,他甚至说:只要意大利的要求不算太过分,我们英国政府都可以接受—— 一副闭目待宰的表情。同时,法国政府也愿意在突尼斯问题上做出让步。
   根据雷诺的建议,丘吉尔还特别找来了罗斯福总统从中调解。
  可是,墨索里尼根本不甩他们。甚至连罗斯福总统的访意之行,也被这位意大利独裁者极端粗暴地拒绝了。
  这应该是墨索里尼最风光的日子,3个世界大国越是跪倒在他脚下苦苦哀求,他越是不可一世。很明显,根据同盟国当前的处境来看,任何墨索里尼想要的东西,都可以亲自去拿,或者由希特勒送给他。在快要死亡的人面前,还有谈判的必要吗?换句话说,能轻易抢来的东西,何必再经过谈判呢?
   6月9日,法国大使馆门口便迎来了意大利人送来的礼物——最后通牒。当那位趾高气扬的意大利外交官将要跨进法国使馆的时候,法国人却把他捧了出去。一位法国官员悲愤交集的对他说道:“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发现德国人是很难伺候的主子!”
   6月10日,墨索里尼在宫的阳台上宣布,意大利正式向法国宣战。
   迎接他的,是雷鸣般的欢呼声。
  当天晚上,罗斯福总统发表了一篇演说。丘吉尔后来回忆:约在午夜时分,我和一部分军官在海军部作战室收听这篇演说。他强烈地谴责意大利,说:\"1940年 6月10日这一天,手持匕首的人将匕首刺进了他的邻人的后背,\"这时室内发出了一阵满意的叫声。我不知道在即将来到的总统选举中,美籍意大利人的投票如何,但是我知道,罗斯福是一位很有经验的美国政治家,为了实现他的决心,他是从来不怕风险的。这是一篇很漂亮的演说,它充满了情感,并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讯息。
   此时,意大利已经在法国边境集结了一个集团军,共22个师,32.5万人,约3000门火炮和3000门迫击炮。而法国早已把边境上的精锐部队撤走,投入到索姆河防线去了。因此,仅留下6个装备极差的要塞师。
   面对如此羸弱的敌人,意大利军队却迟迟不肯发动进攻。德国人急了,他们搞不明白意大利人为何如此消极。约德尔甚至亲自跑去意大利使馆过问此事。这位将军说话一项都是直来直去的。他直接问:“为什么意大利人老不行动,你能向我解释此事吗?”
   驻柏林大使阿尔菲利的回答掷地有声。
   他振振有词的说道:“因为前线下着大雨!”
   哎,可爱的意大利人。
转载自瑞德投资论坛 http://www.wzde.com/bbs/,原贴地址:http://www.wzde.com/bbs/viewthread.php?tid=32446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来自:保密
发帖:16+463
意大利参战前,德国军中有句流传很广的笑话说:“在战争中,意大利最好能守中立,这样,它也许可以牵制10个盟军师;假使它加入同盟国,则德国只要用5个师就可以将其击败;但假如加入德国方面作战的话,德国反而要用20个师去保护它。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此项预言还真的应验了——意大利军队无论在北非还是本土,均无法自保。1943年意大利战役爆发时,德国果真投入了21个师去保护意大利。
  难怪有人曾调侃说:“意大利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好了,闲话少说。日,意大利军队表演开始。
  首先,是铺天盖地的炮火射击,6000门意大利炮开始倾斜炮弹。不过,这些大炮全是上次世界大战留下来的旧货,射程只有10公里远,威力也小的可怜。隐藏在马奇诺防线内的法军几乎毫发无损。
  随后,意大利军队便开始沿着阿尔卑斯山——意大利沿海一带,开始进攻。等他们的军队刚刚跨过边境上的铁丝网,就立即遭到法军的迎头痛击,法军占据着有利地形,而意大利各师则拥挤在狭窄的山谷小道中,对碉堡内的法军据点束手无策。
  这样的战斗一直持续了好几天,意大利军队丝毫没有迫使力量单薄的6个法军师后退半步。大家想想,阿尔卑斯山区别说打战,就是登山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运动,意军必须仰攻法军阵地,自然捞不着好果子吃。
  墨索里尼女婿齐亚诺在他日记中写道:墨索里尼已经十分丢脸,因为我们的部队还没有前进一步。甚至直到今天他们也没有能够向前推进,还停在进行抵抗的法国第一道防御工事的阵地前。
  对于这样的战果,墨索里尼无动于衷,也放弃了军事上的努力。他甚至厚颜无耻地说:“我只需要付出几千条生命的代价,即可成为战争的胜利者,坐在和会的桌旁”。
  无耻啊,无耻。如果无耻能分等级的话,墨索里尼应该是属于最高境界。
  尽管意军在战场上没有取得任何战果,但德军的战车依旧滚滚而前。6月10日,法国政府仓皇逃出巴黎,迁往图尔。他们一行不断地为巴黎城进行抵抗的问题争论不休。与此同时,希特勒继续大玩他的阴谋诡计——他破天荒地接受了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并与赫斯特报记者卡尔·冯·维冈会见,希特勒向西方发表声明。他宣称,只要巴黎敞开,他无心攻打”美丽的法国首都”。接着,他便强烈地否认说,他无意消灭大英帝国。他对美国的要求不外乎是局部的“门罗主义”(这是美国第5届总统的一项对外政策,即:你们别插手),美洲归美洲人,欧洲归欧洲人。
  接着,他突然话锋一转,说出了一些完全相反的论调,他说:由于英国一再打败仗,“它的当权者带着哭肿了的眼睛哀求美国援助他们。是的,德国的确在威胁大英帝国,并打算消灭它。可以公认,在这次战争中,有一样东西将被消灭——一个为着自己卑鄙目的而任意消灭千百万人民的资本主义集团。”他吁请法国为了英国流更多的血,这在盟国听来,简直就是冷嘲热讽,比被扇了一耳光还难受。
  6月11日,雷诺总理再次发给丘吉尔一封电报,希望丘吉尔前来商讨战争局势。实际上,雷诺已经面临着倒台的危险。现在的法国政府内部已经分成了3个集团,主战派自然以雷诺为首,主和派是贝当元帅。在他们的背后,还蜷伏着一个叫做赖伐尔的阴险政客,这个家伙已经聚集了一部分参议员和众议员在他的周围。这位赖伐尔先生的政策相当直接,他声称,法国不但应当立即与德国媾和,而且必须倒戈;应当和征服者结成同盟,忠忠实实地渡过海峡去打击英国,这个家伙从来都不是什么善类,属于典型的“墙头草派”,他甚至愿意把法国海军、这个排名世界第4,而且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海军,提供给德国作为入侵工具,并用这个功劳来保全法国利益和各个行省,站在胜利者的一边来结束战争。
  对于这样一个恶心的家伙,我无从评价。
转载自瑞德投资论坛 http://www.wzde.com/bbs/,原贴地址:http://www.wzde.com/bbs/viewthread.php?tid=32446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来自:保密
发帖:16+464
  法国这些卑鄙的政客,让丘吉尔极其担心。他也明白,如果法国的庞大舰队落入希特勒手中,将会是怎样一个严重的后果。对于雷诺总理的邀请,他欣然接受。当天中午12时,丘吉尔在12架“喷火式”战斗机掩护下,从伦敦起飞,几小时后,他的飞机安稳地降落在图尔附近的一个临时跑道上。
  这次法国之行,是丘吉尔在出任首相的一个月之内,第3次飞赴法国。丘吉尔刚一走下飞机,就发现气氛与以往大不相同,到场的法国人并不多,甚至来接他的汽车也姗姗来迟——仅有一位面容冷淡的上校和一辆汽车,丘吉尔一行就挤进这辆小车,来到了法国政府临时驻地——一栋破落不堪的乡村别墅。
  丘吉尔后来回忆道:我们在那里见到了雷诺先生、贝当元帅、魏刚将军,还有其他一些人,其中包括级别较低的戴高乐将军,他刚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紧靠旁边的铁路上,有一列总司令部的车厢,我们一行中有些人准备在这列车上安歇。别墅中只有一个电话,安放在洗手间内。电话很忙,打一个电话要等很久,电话里叫喊的声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轮到开会的时候,丘吉尔前脚刚一踏进会议室,便开始大声谴责起来,他问道:“为什么不在巴黎进行顽强的保卫战呢?特别是在大城市内进行逐屋抵抗,对入侵的军队有巨大的消蚀力量。据我所知,德军在接触点上并不想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如果所有的法国军队,每个师,每个旅,在他们的战线上都不遗余力地作战,就可以使敌军的活动陷入停顿。”
  接着,丘吉尔向贝当元帅追述1918年英国第五集团军惨败后,在博韦的列车中他们一起度过的那些夜晚;丘吉尔提醒他,克雷孟梭(一战时期法国总理)如何说过:“我决定在巴黎的前面作战,在巴黎的城里作战,在巴黎的后面作战。”
  丘吉尔在那边慷慨激扬地说了一大堆,可贝当元帅依旧无动于衷,他平静且略带讽刺的回答说:“在那个时候我可以调动60个以上的法国师,60个英国师,可是现在一个师也没有。现在的情况就是把巴黎化为灰烬,也不会影响最后的结局。”
  丘吉尔碰了个钉子,但毫不灰心,他转而询问魏刚将军在法国境内进行游击战的可能性。
  但魏刚却回答说:公路上的状况十分可怕,难民拥挤,遭到无法抵御的机枪扫射,大量居民成批逃窜,还有政府机构和军事机关在继续崩溃。说到这里,魏刚顿了顿,低声的提议道:“法国政府将不得不要求停战。”雷诺立刻喝阻他:“将军阁下,这是政治问题!”
  丘吉尔不为所动,他继而提议说:“如果法国政府能继续打下去,就可以牵制或消耗德军一百个师,我希望法国政府能这样做。”魏刚将军反问道:“即便是那样,他们也可拿出另外的一百个师来征服你们。到那时,你们又怎么办呢?”
  虽然丘吉尔首相一贯喜欢没事吹吹牛,侃侃大山,但他不是一位军事专家,魏刚的问题让他张口结舌。最终,英国的技术顾问给丘吉尔解了围,他们强调说:“应付德军入侵大不列颠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半路上尽量淹死他们,对余下的人,他们一爬上岸,就敲他们的脑袋。”
  魏刚苦笑着回答道:\"无论如何,我必须承认,你们有一道很好的反坦克障碍(指英吉利海峡)。
  眼见贝当之流投降的决心已定,丘吉尔的内心悲愤到了极点,他不住反问自己,同盟国的事业真的就这样失败了吗?他对着贝当元帅大声说道:“好吧,如果法国政府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它的陆军投降,那就不必为我们而有所犹豫,因为不管你们怎样做,我们将永远、永远、永远地打下去。”
  此乃丘吉尔原话,他用了3个永远,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悲痛。特别是在会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法国方面又提出了一个要求,他们希望英国空军不要轰炸意大利。因为按原计划,同盟国将在意大利宣战的第一次时间,出动空军袭击意大利北部两个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米兰和都灵。尽管开战9个月以来,同盟国从来都不敢轰炸哪怕一座德国城市,但意大利这样的软柿子,他们还是敢去捏一捏的。
  现在,英国重型轰炸机已经全部集结在马赛附近的法国机场,一切都准备就绪,只等进攻。法国人的建议无疑是给丘吉尔当头泼上了一盆冷水,法国地方当局的理由更为可笑,他们声称,轰炸意大利必然带来对法国南部的报复,而这种报复则非英国空军所能抵抗或阻止的。法国人的思路很明确,你们英国人倒是投了炸弹就拍拍屁股闪人了,遭殃的还不是我们法国人!
  并且,在当天夜里,那些打算不顾法国政府反对,强行起飞的英国空军又碰上了新的麻烦——负责此次行动的巴拉特空军中将向丘吉尔报告说:机场附近的法国居民,拖来各式各样的乡村车辆堆放在机场,以致轰炸机无法起飞………
  看来,和法国人没有什么可谈的了。鉴于这种情况,丘吉尔退出了会议。他在车厢里草草地休息了一个晚上,便乘飞机离开法国。在起飞前,丘吉尔把刚到此地的法国海军上将达尔朗拉到一旁,单独对他说:“达尔朗,你千万别让德国人拿到法国的舰队啊。”
  达尔朗上将庄严地承诺到:“我绝对不会那样做,法国政府和陆军也许可以投降,但我们的海军绝不屈服。我宁肯愿意把海军全部开到加拿大去,也不会投降德国人!”
  (两年之后,达尔朗上将最终完成了他的承诺。不过,法国海军的结局要比他所预料的要沉重许多。)
转载自瑞德投资论坛 http://www.wzde.com/bbs/,原贴地址:http://www.wzde.com/bbs/viewthread.php?tid=32446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来自:保密
发帖:16+465
  巴黎陷落
  在得到达尔朗上将的承诺之后,丘吉尔就乘坐飞机离开法国。等他离开不久,贝当元帅就匆忙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
  此刻,德军早已抵进巴黎近郊。从某种意义上说,希特勒也不想破坏这座璀璨的世界名都。早年希特勒流落街头的时候,巴黎就是他心目中的艺术圣地。因此,这位穷其一生都梦想成为“伟大画家”的独裁者,下达了一个让所有部下都大惑不解的命令——停止进攻巴黎。
  既然不打巴黎,巴黎附近的法国军队便遭了殃——他们瞬间成了德军的出气筒。冯·博克将军指挥的B集团军群,下辖2个装甲师浩浩荡荡的围着这座城市进行武装大**。6月12日,在巴黎西南近郊,德军强渡塞纳河,彻底击溃首都卫戍部队,即所谓的“巴黎兵团”。 在东面,德军沿着马恩河旧战场一路大摇大摆的画圈圈,并轻松占领离巴黎仅60英里的蒙米赖。
  因此,法国政府于6月13日,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的时候,巴黎实际已处于德军东西两面的夹击之中。14日,博克将军乘坐一架小型联络机在巴黎上空视察,当他听闻巴黎为不设防城市的消息之后,便毫不犹豫地命令飞行员降落在凯旋门对面的香榭丽舍大道上,刚好赶上首批入城的第87步兵师的敬礼。在现代战争史上,战役总指挥赶在部队前头,先行抵达目的地的情形,恐怕也仅此一例了。
  这位个头矮小、其貌不扬的将军进入巴黎后的行程就更有创意了。阅兵结束之后,博克将军所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跑去拜谒拿破仑墓,然后闲步走进著名的里茨饭店饱餐一顿,他还顺便去附近商店买了点东西——就像来巴黎旅游一般。
  这座美丽的法国首都,就这样沦陷了。具体的时间是:日清晨。在埃菲尔铁塔、凯旋门、 市政厅,令人生畏的“卐”字旗取代了法国三色旗。德国人就像贴狐臭粉广告似的,在这些标志性建筑物上贴起了新的标语——“德军无往而不胜。”
  一位紧随德军前锋进入巴黎的美国记者,记录下了巴黎沦陷,法国人民国破家亡的凄惨情景。他写道:
  在6月14日,进入法国举世无双的首都时,没有比这种使我心中更难磨灭的经历了。这一名城竟落入德军手里,真是难以想象…….
  协和广场前,再也没有了车水马龙按着喇叭的汽车,没有尖声叫喊的卖报人,没有了一本正经的警察,没有了愉快的行人。这些,原是这个壮丽广场的景色,现在都没有了。只有一片沮丧的沉寂,不时被德国军官座车的声音所打破,他们正驶向克里隆旅馆——德军匆匆设立的总部。这家旅馆的旗杆上,德国国旗在微风中招展。
  对法国人来说,这就是耻辱,对德国人来说,这是自《凡尔赛合约》以来,每一个德国民族主义份子美梦的实现……
转载自瑞德投资论坛 http://www.wzde.com/bbs/,原贴地址:http://www.wzde.com/bbs/viewthread.php?tid=32446
  法国人要溜号了
  巴黎沦陷的消息让世界舆论一片哗然。这天,雷诺总理又突然宣布放弃图尔,继续南迁。为了一次性解决问题,他一口气跑了900公里,把政府迁往濒临西班牙边境的波尔多,并立该城为临时首都。在短短4天之内,法国首都就换了3个地儿,也够勤快的。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的雷诺,在当天还给罗斯福总统拍去了一封电报,他说:最后的时刻已经到来,盟国事业的命运掌握在美国之手。他呼吁美国政府应当全力援助法国,至少让美国的舰队和空军参战。他在给罗斯福的电文中直言不讳的说道:“唯有美国政府改变情况,法国才能继续战斗下去”。
  现在,同盟国内部来自四方八面、口诛笔伐的声势,比德军的攻势还要吓人。魏刚将军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把责任一股脑都推给文官政府,毕竟他与丘吉尔一样,属于新官上任,大众舆论对“新人”一向比较宽容。而那位白发苍苍的雷诺总理就不同了,那些别有用心的投降派冷嘲热讽,让他寝食难安。好像纯军事上的失败,完全应该由这位连枪都没使过的总理来负责。
  雷诺此时的心情应该很沮丧。因为,连他一向都很看好的魏刚将军也突然跑出来宣布:“法国军方要求政府立即停战,法国的陆军已经筋疲力尽,应当趁着现在还有足够的军队维护秩序至和平来临。”
  几天以来,魏刚将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改变,他开始倾向于求和。因此,他打算,在法国军队还保持着相当的纪律和实力足以维持战败之后的国内秩序时,强迫法国政府要求停战。长期以来他对第三共和国的议会制度恨之入骨。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把他的国家所遭受的彻底破坏,看作是上帝因为人们背弃基督的教义而给予的惩罚。因此,他便远远超过他的职责,去使用他的最高军事地位的权力,和法国总理唱反调,宣称法国军队不能再战斗下去了,应当趁着全国还没有陷于无政府状态以前,停止这场令人恐怖和徒劳无益的大屠杀。
  可是,雷诺先生是个老好人。他一直对三个月前签署的《联盟宣言》耿耿于怀,这条同盟国双方共同签字画押的协议上,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任何盟国之一,都不能单独媾和。意思就是说,法国政府如果想要与德国单方面停火,必须要经过英国政府的同意,才能生效。
  当然了,这种协议如果摆放在希特勒或斯大林案前的话,也许就是一张该被扔进垃圾堆里的废纸。但是,雷诺先生心不黑、脸不厚,他自己深深知道这一庄严的誓约,也愿意完成这一庄严的誓约。丘吉尔更是抓住这条协议死不放手,他甚至在一次会议上,当着许多法国官员的面说:“同盟国的共同事业是要彻底击败希特勒主义,而法国政府也必须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赞同解除法国的义务。”
  关键词——义务!
  丘吉尔果然不愧为一位精明的政治家,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涵义不言而喻。诚然,我们可以赞美英国政府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伟大决心,丘吉尔首相的不屈不饶精神…….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法国人的立场上,会怎么去想这个问题呢——拥有4800万人口的英国在对德的作战中,仅派出2个师在法国境内作战;空军也不肯出全力。并且让90%的损失都落在法国身上,而且是落在法国一个国家的身上。
  就像魏刚将军所说的那样:“法国已经为共同的事业牺牲了一切。它现在已经一无所有;不过,它也成功地大大削弱了我们的共同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英国不承认法国在力量上已无法继续作战,如果还希望它打下去,从而使法国人民,听凭那些玩弄手法的无情专家们的摆布(我觉着他是暗讽丘吉尔),陷入必然的堕落和恶化的境地,那将是使人感到震惊的。”
  现在,由于军事上的彻底溃败,同盟国高层再也不愿谈及战斗方面的事儿了,魏刚将军从来不呆在自己的指挥部,整天往雷诺总理那跑,他们一直围绕着法国是否应当单方面退出战争的问题,争论不休。
  6月15日,雷诺总理最后的希望也随之破灭——这天,雷诺接到了罗斯福的回电,在回电中,罗斯福对出兵问题避而不谈,仅承诺美国政府将竭力以物质援助同盟国。
  此时此刻,雷诺总理终于绝望,他悲哀道:“我们再也不能指望美国的援助了,在隧道的尽头没有光明。我不能抛弃我们的人民,让他们永远受德国人的统治。我们必须妥协,别无他法……”
  他决定求和。
  但是,考虑到自己与丘吉尔友好的关系,雷诺极不情愿签署这份在英国人看来是“背信弃义”的停战协议,更不愿意承担这个足以背上千古骂名的罪过,他自以为聪明的做出了一个决定——辞职。
  屈辱的停战协议让别人去签吧,我,我先闪了。
转载自瑞德投资论坛 http://www.wzde.com/bbs/,原贴地址:http://www.wzde.com/bbs/viewthread.php?tid=32446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来自:保密
发帖:16+466
  法国最后的崩溃(Ⅱ)
  就在德军占领巴黎的当天,德国A集团军群的左翼已进至马奇诺防线的侧后。这条“无用”的防线,还存在着数十万没有投降的法国军队。希特勒是个比较变态的家伙,他做事的原则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绝。尽管法国政府的投降指日可待,但希特勒依旧指示隆德施泰特与C集团军群合作,彻底消灭那里的法国部队。
  C集团军群应该是所有德国陆军中,出镜率最少的部队。这只部队从日开始,就枯座在德国边境上,与马奇诺防线隔网相望。根据希特勒下达的15号“元首指令”,这支静座了大半年的部队,立即选择马奇诺防线的薄弱处,即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筑垒地域的接合部发起进攻。
  6月14日,在重炮和俯冲机的掩护下,德军开始正面强攻马奇诺防线,这条被法国人称之为顶呱呱的防线。法军坚固的堡垒最终还是经受住了德军俯冲机的考验——在德军猛烈袭击之下,他们的防御工事每一个据点依然完整无损。
  德国人可不这么想,轰炸机拍出来的轰炸场面令人激动。照片上,法军阵地就像被炮火耕犁过一般,森林里燃起了冲天大火。
  C集团军群的广大官兵得意了、亢奋了,在萨尔布吕肯,C集团军群便开始强渡湖沼地区,他们的橡皮小艇刚刚行驶到湖中央,就遭到看似已经损坏的法军碉堡的猛烈袭击。德军渡河部队几乎全军覆灭——不是被打死,便是掉进湖沼内被活活溺死。
  这次失败让德国人意识到了马奇诺防线的厉害。次日,德军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这一次,他们改变了战术,开始狂丢烟幕弹,并用重炮火力压制法军侧袭火力。
  入夜,德军的攻势便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烟雾弥漫的战场,使得法国士兵无法找到准确的目标,而德军却能轻松接近碉堡,然后再塞进致命的炸药包。
  不过,马奇诺的纵深防御使得C集团军群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在两天的战斗中,德军仅仅只能小股的渗透到马奇诺防线后方去搞偷袭,C集团军群没有装甲部队,只能和法军打拉锯战,双方常常为一个高地的得失而拼得你死我活。那阵仗,就跟回到了一次世界大战一般。
  因此,C集团军群的攻势在6月15日就陷入了停顿,围歼法军的重任又回到了我们熟悉的古德里安将军身上。
转载自瑞德投资论坛 http://www.wzde.com/bbs/,原贴地址:http://www.wzde.com/bbs/viewthread.php?tid=32446
  突破马奇诺防线
  从6月9日,A集团军群发起总攻伊始,“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就迅速的移动至马奇诺防线侧后,这就好比劈竹子,古德里安将军只要顺着这条直线,一路顺劈下来就行了。
  说起容易做起来难,法国人自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防线被如此凌辱。随着古德里安不断挺进,他的侧翼越拉越长,完全暴露了出来。
  无奈之下,古德里安只好派出部分装甲部队,掩护自己那狭长而薄弱的侧翼。可以看出,古德里安与隆美尔这两位名将在装甲部队使用方式上的不同之处,隆美尔的侧翼一般会让步兵团携带反坦克炮进行掩护。而古德里安则完全不用步兵,对他而言,步兵师是打杂的伙计,最好的用处就是保护补给车队以及收容战俘。
  以至于后来,跟着古德里安混了1个多月的步兵师长提出了**,他们抱怨说:怎么也要让我们的步兵和敌军碰碰面吧(原话) 看来,他们跟着古德里安混了这么久,连场像样的战斗都没打过,每天跟在装甲师屁股后面乱转,的确有些委屈。就算战争结束之后,回家老婆问起,亲爱的,你在法国干了什么。总不可能回答说,我尾随装甲师绕着法国旅游了一圈吧。
  可是,古德里安非但不同情他们,反而听取了一位装甲指挥官的意见。这位指挥官说:“步兵们忙于抢功,各师的界限也没有划分清楚,他们的马车队把交通都堵塞了,致使装甲部队的前进速度严重受阻!”于是乎,古德里安严令禁止步兵师再踏上公路一步,还命令他们只能在田野里越野行军。甚至,古德里安的毒手还伸向了步兵团,当时德国步兵团的编制是4辆卡车——古德里安把这些卡车都召集起来运汽油。
  偶滴神啊,这是什么领导。步兵师师长们一致认定,跟着这样的领导混太没前途,苏联战役爆发时,除装甲师外,古德里安下辖的步兵师几乎都换了个遍,估计和这个有很大关系。
  当然了,自从甩掉步兵这个累赘之后,古德里安的推进速度就越来越快,侧翼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法军不间断的投入部队进行反击,企图切断德军交通线。这样的反击每天都在进行,法军往往是牛B轰轰而来,狼狈逃窜而去。
  最初,古德里安将军一度对侧翼的安全非常担心。但总是有惊无险,法军始终未能切断其交通线。古德里安事后哀叹道:“法国陆军打的很勇敢,但机械化部队的使用方式总是不得要领,他们的头脑停留在1918年水准,法国指挥官依旧习惯把坦克分开使用,当成支援步兵的工具。”
  而且,法国指挥官丝毫不吸取教训,“分散使用”的理论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的反击从6月10日持续至6月16日才最终消停。这天,“古德里安装甲兵团”挺进至瑞士边境 ,即将与正面的C集团军群会师。法国西南战区的指挥官急了,他亲自率领所有部队,进行了一次排山倒海般的反击,铁了心要与德国人玩命。
  结果,这位先生把进攻方向搞错了,不知是看错地图还是怎么着,他居然一头引着部队朝格赖地区猛冲而去,而格赖城恰恰是古德里安的主攻方向,双方主力部队便在该地爆发激战,战斗从中午打到黄昏,最终,这位搞错方向的指挥官中弹身亡,法军反攻彻底全线崩溃。
  6月16日入夜,德军挺进至贝耳福,其左翼一部与C集团军群胜利会师。“古德里安装甲兵团”顺利地自西南、西北面绕至马奇诺防线背后,把40万法军包围在马奇诺防线的铁网之内。紧接着,马奇诺防线中第二个最强大的防区——阿尔萨斯堤坝地带也被包围。  有趣的是,戈林空军再一次很合适宜的跑出来帮倒忙了——就在古德里安发起总攻,准备彻底围歼法军之际,戈林空军把一座正在架设的浮桥当成敌对目标,稀里糊涂的俯冲下来投弹。夜晚里,黑灯瞎火的也分不清敌我,这支德国空军炸了一次还来第二次,直至桥梁完全炸毁为止。这次可笑的误袭致使古德里安延误了大半天时间,多亏他们在索恩河上又发现了一座没有破坏的桥梁——但为时已晚,有大约15万的法军顺着德军包围圈的缺口,并利用这半天的时间蜂拥而出,逃往了法国南部,有部分溃兵居然还跑进了瑞士境内。到战役结束时,古德里安一共抓获了25万名俘虏,推进至孚日山脉,马奇诺防线彻底崩溃。
  最后,再顺便再提提那些进入瑞士国境的法国溃兵。瑞士这个滋润的小国果然名不虚传,法国溃兵入境了都不知道,不知瑞士人是喝酒去了还是泡妞去了。直到第二天清晨,瑞士各大报刊的头条爆出了猛料:“大批法国军队入侵我国边境”——这在法国人看来简直哭笑不得。
转载自瑞德投资论坛 http://www.wzde.com/bbs/,原贴地址:http://www.wzde.com/bbs/viewthread.php?tid=32446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来自:保密
发帖:16+467
  雷诺总理的倒台以及“丘吉尔计划”
  就在德军全线猛攻的同时,那位绝望的雷诺总理正式向勒布伦总统提交勒辞职。6月16日晚,贝当元帅接任为内阁新总理。
  雷诺毕竟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他自以为拍拍屁股,撒手不管就能逃避一切责任。实际上,丘吉尔正在策划一个“惊天”的大计划,雷诺的匆忙辞职让丘吉尔猝不及防,并最终导致“丘吉尔计划”全面破产。
  该行动计划是这样的。在雷诺总理辞职前几个小时,丘吉尔与雷诺的全权代表戴高乐将军,举行了一次秘密会晤。虽然这次会晤在场的法国高级官员不多,但他们探讨的问题极其庞大,并最终起草了一份堪称神奇的“新《联盟宣言》”
  这份看似有些冒失的宣言里的协约引人注目:
  1. 两国政府宣布,法国和英国今后不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法英联盟。
  2. 法英联盟宪法将双方的国防、外交、财政和经济政策进行联合。
  3. 每一个法国公民将立即享有大不列颠的公民身份;每一个英国臣民也将成为法国的公民。
  这是一份不太引起后世注意,同时又被许多人所嘲笑的宣言。他们一致认为丘吉尔太过无聊,在这种情况之下,居然还逼着法国人签署这份看似无用的条约。
  不,丘吉尔的计算周密的很,因为他知道,雷诺总理一旦倒台,英国将会失去对法国政局的控制,以贝当为首的投降派就会得势。所以,当务之急就是稳住法国政局,并在主战派首脑——雷诺总理的带领下,把抗战继续下去。
  一条很明显的线索,就能理清丘吉尔的全部想法——在该条约签署后不久,丘吉尔便和雷诺通了电话,他希望雷诺尽量携带剩余的法国军队,以及法国政府迁往北非,并要求法国海军开往当前德国不能控制的港口。
  可是,雷诺总理突然辞职,让这份协议从真正意义上变成了废纸。新总理贝当元帅拒绝承认这份条约,他们提出了种种强烈的指责。说它是“到最后一分钟才拿出来的计划”,是“突然袭击”,是一个把法国沦为保护国或者夺取它的殖民地的计划。他们说,这会把法国的地位贬为英国的一个自治领土。还有些人埋怨说,连平等的身份也没给予法国人,因为法国人只能取得英国殖民领地身份,而不是英国本土的公民,但是英国人却可以做地地道道的法国公民。
  那些仍然茫然无知的法国民众如果知道这事儿,应该会很高兴。哈,现在我是双重国籍了。
  照贝当看来,同英国联盟无异“同死尸结成一体”。他们大叫大嚷说:“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反正我认为还是作纳粹的一个行省好些,我们至少明了那是怎么一回事儿。”魏刚将军的一个亲密朋友、参议员雷贝尔宣称,这个计划意味着法国的彻底的灭亡,分明是让法国隶属于英国!
  总之他们一致认定,丘吉尔大大的狡猾,良心大大的坏。
  丘吉尔确实很狡猾,但良心不一定坏,他仅仅是想让法国继续在北非战斗下去。现在,雷诺总理为了逃避责任,撒手不管了。负责签署这份条约的戴高乐将军又毫无威望可言。并且,海军上将达尔朗也拒绝把法国舰队开往英国港口,一部分率先搭乘“马西里亚”号军舰前往北非的主战派官员,刚刚抵达卡萨布兰卡之后不久,就遭到了当地行政官员的严密监控,其中包括二十四名众议员和一名参议员,以及一些主战派领袖。并且,法国前总理达拉第草拟的一篇建立北非抗战政府的宣言,也被一位摇摆不定的官员扣押了下来,不把它公布于世,反而拍给达尔朗和贝当。
  现在,这两人已经下定决心,决不容许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外,建立另外一个英国控制下的敌对政府。最后,贝当元帅下令把这些官员全部抓回法国,并投入监狱。他们的罪名是——叛国罪。
  就这样,丘吉尔既没能争取到法国舰队,也没能在法属北非建立一个抗战的新政府。反而助长了贝当之流的嚣张气焰,使得法国在全世界的殖民领土,居于贝当政府的全面控制之下。
  让我们遥想一下,如果这个计划取得了成功,结果又将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法国政局的沦陷,是6月16日偶然发生的事所铸成的,而每一件事的成败,只系于毫厘之差。如果保罗·雷诺挺过了16日的难关,如果雷诺总理不提出辞职,那么,就像丘吉尔事后所坦诚的那样,到了17日中午,他就会和雷诺会面,并让雷诺以法国总理的身份,直截了当的向贝当元帅提出:“除非法国舰队开往英国港口,否则决不容许法国解除《联盟宣言》中所承担的义务。”另一方面,提议成立永久的英法联盟。到非洲去,继续并肩作战。他们还可以获得共和国总统的支持,获得法国两院议长和所有主战派官员们的支持。
  最关键的是,能获得英国政府双手加双脚的支持。
  不过,雷诺没有挺过这一天,他选择了逃避,逃避他的责任,逃避他对丘吉尔的承诺。我甚至认为,雷诺总理是不敢承担这份艰巨的责任。因为,到北非去组织新政府的计划太过于冒险,甚至有爆发内战的可能。说不准哪天,英国和德国倒是和和气气地坐下来谈判了,自己内部反而因为政见不同乱打一通,这自然不是善良的雷诺愿意看到的结果。
  一直到很久之后,丘吉尔依旧在为这个失败的计划耿耿于怀。他甚至设想,假如当时法国政府能退到北非,强大的法国舰队不仅能迅速控制地中海局面,还能在在1941年的北非战役中,完全肃清沿岸所有的意大利军队,同盟国也会拥有多出百万的法国陆军,更不会出现隆美尔远征北非的局面。
  可惜啊,这一切全部变成了镜中月,水中花。胆小怕事的雷诺突然辞职,导致丘吉尔计划全面破产。这位天真的前总理似乎仍旧希望能够于17日中午和丘吉尔会晤,并且把这个意思告诉了英方代表——斯皮尔斯将军。斯皮尔斯拒绝了雷诺总理的请求,他冷淡道:“明天就是另一个政府,你再也不能代表任何人说话了。”
转载自瑞德投资论坛 http://www.wzde.com/bbs/,原贴地址:http://www.wzde.com/bbs/viewthread.php?tid=32446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10楼...
来自:保密
发帖:16+468
贡比臬的第二次停战
   法国新总理贝当上台伊始,就迫不及待的展开了他的“和平运动”。6月16日晚,贝当在新内阁第一次会议上宣布:“政府已经组成,它的首要任务是毫不犹豫地请求德国政府停止敌对行动。”
   他强调说:“既然法德兵力对比悬殊,英国政府又不愿意付出牺牲,从这一前提出发,法国已无所作为,只有向它不幸的命运屈服。”
   现在,认为大势已去的魏刚将军继续当他的陆军总司令;摇摆不定的达尔朗上将被海军总司令一职收买;一个叫做博杜安的德国通接任外交部部长。
   等到内阁会议结束,博杜安立即就于17日1时紧急召见西班牙驻法大使,请求西班牙政府充当德、法双方的中间人。随后,神通广大的博杜安居然还找到了深居梵蒂冈的罗马教皇,请求罗马教皇出面调停,以便与意大利政府谈判,“探讨两国建立永久和平的基础。”
   6月17日清晨,西班牙大使馆传来了贝当政府希望停战的消息。希特勒的一个女秘书后来写道:“希特勒听到这个消息时,乐得跳了起来,并用巴掌重重地拍打自己的臀部,我从未见过他如此开心放纵。” 凯特尔将军接着发表讲话,他还邀请大本营所有的工作人员喝酒——连扫地的大妈都喊上了。酒会上,凯特尔将军不忘逢迎拍马本色,他动情的提议道: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健康干杯……
   面对法国政府的苦苦哀求,希特勒并没有立即回复,他决定先会见墨索里尼,立即讨沦停战条件。与此同时,德军奉命对战败敌人继续施加压力。
   到6月18日,希特勒召唤他的小伙伴,到慕尼黑来讨论与法国停战问题的时候,意大利的32个师已进行了一周的战斗,但他们仍在原地踏步。墨索里尼曾大吹大擂自己的军事力量,但从参战一开始就暴露了出来。
   据说,在德国一家电影院,电影中间穿插了广告,屏幕上出现了“意大利军队胜利进军”字样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里的观众哄堂大笑——就连德国普通民众都知道意大利军队是什么德行。
  因此,当这位泄了气的意大利独裁者和他的女婿齐亚诺在6月17日晚上,乘火车去同希特勒见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郁闷的。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墨索里尼那贪得无厌的野心。他对希特勒说:“我们应该占领整个法国领土、并要求法国舰队投降。”同时,意大利还要割去一大片法国领土,就连拿破仑出生地科西嘉岛也不放过。
  可是,墨索里尼底气不足。战争是希特勒赢得的,而不他。他的意见只能有参考的价值。意大利最大的贡献也许就是牵制了6个不满员的法国师,这说出去是可笑的。因此,有最后决定权的只有希特勒一人,这当然会使墨索里尼感到忧郁不安。希待勒认定,最重要的问题是不让法国舰队落到英国的手里。他还担心法国政府逃到北非或伦敦去继续战斗。由于这个理由,停战条件一定得温和,要能保持“一个法国政府”,并且使“法国舰队中立化”。
   这一次,意大利独裁者明显地屈服了,他想要夺取法国舰队的美梦成了泡影。墨索里尼和齐亚诺两人还发现,希特勒居然宽宏大量寻求和平,他们大吃一惊。希特勒“对消灭大英帝国,作了许多保留。他认为,即使在今天,英国对保持世界均势仍是个重要因素。”
   齐亚诺在日记中写道:从希特勒所说的一切看来,他显然要想早日结束战争。希特勒现在是一个赢得了一大笔钱的赌徒,他想从桌边站起来,不再冒险了。在获得如此大的胜利之后能够这样,这实在是令人惊异的。我个人对他没有好感,但在今天,我确实佩服他!
   会议结束时,这两个独裁者还在明信片上签名,作为此次会晤的留念。在一张明信片上,墨索里尼以刚劲的笔触写道:“英雄造时势。”下边,是希特勒秀气的题词:“时势造英雄。”随后,希特勒就送墨索里尼前往车站——墨索里尼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慕尼黑。
  墨索里尼前脚刚走,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后脚就到。这位元帅听说法国要求投降的消息之后,就兴高采烈地从柏林赶了过来,他红光满面,笑脸如花。用脚指头都能想到,这位先生是为了法国舰队而来的。拥有100多艘各式舰艇的法国海军,对于只有几艘战舰的德国海军而言,其诱惑力之大,不言而喻。特别在挪威与英国海军的战役中,德国海军损失惨重,雷德尔拟用法国海军进行弥补。希特勒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一建议,雷德尔与希特勒攀谈了仅仅几分钟,就拉起一张黑脸,灰溜溜的走了——因为希特勒说:“法国舰队没有参加战斗,所以德国海军没有这个权力。”
   在把需要安慰的人全部安抚完之后,希特勒认为可以答复贝当了。6月19日清晨,德国通知法国:“准备一份谈判代表团员名单,就宣布停止敌对行动。”
  贝当政府立即做出回应。但是,这毕竟不是什么美差事,没人愿意去签署这个停战条约,吼得很热闹的贝当内阁成员都在推卸责任。无奈之下,贝当找到了4个职位很低的官员去办这个苦差事,他们为首的是以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集团军司令——查理·亨茨格将军,其余成员还包括1名海军将领、1名空军将领和1名文职官员,分别代表法国三军以及法国政府。
   签署停战条约的地点,德国人没有通知。因为,希特勒选择的地点太有创意。他要保守这个秘密,然后,把法国人带到这个神秘的地点来羞辱他们一番。
   这个地点是——贡比臬森林。   
   签署停战协议的地点,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也就是本文最开始记述《凡尔赛合约》签署的地方,另一个就是贡比臬森林。这个地点属于法国人心目中的圣地,是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提出投降的地点。
   最终,希特勒选择了贡比臬森林,他决定在这儿报仇雪耻。这个地方本身,也会增加他报仇雪耻的快感。
   6月19日,一队德国工兵便耀武扬威地开进了贡比臬森林。他们在一名军官的带领之下,开始大搞破坏活动。首先,他们敲碎了贡比臬森林博物馆的游览窗,把福煦元帅的旧卧车,从博物馆里拖了出来。然后,他们还像模像样的装上了1918年的旧卧车铁轨,德国工兵用风镐把墙壁推倒,把车子推到空地中间的轨道上。一名德国军官手拿着旧照片仔细核对之后,得意洋洋地向围观的世界新闻界和摄影记者宣称:这就是1918年11月上午5时,德国使节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车子停放的准确地点——一丝一厘都不差的地点。他们还扯掉了车厢上的法国三色旗,悬挂上德国国旗。
   6月21日中午,希特勒驱车通过法国北部云遮雾罩的公路,前往贡比臬。《第三帝国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曾是这次事件的当事者,他后来写到:“这是我所能记得的法国的最美丽的一个夏日。6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着壮丽的树木——榆树、橡树、丝柏和松树——把一片令人神爽的阴影,投在通往小小的圆形空地的林荫道上。下午3时15分工,希特勒乘着他的曼赛德斯牌汽车来了。同行的有戈林、勃劳希契、凯特尔、雷德尔、里宾特洛甫和赫斯,他们都身穿各种各样的制服。”
  就连一项喜欢标新立异的帝国元帅戈林,也没敢乱穿衣服,他手里庄重地拿着陆军元帅节杖。在离空地大约200码的阿尔萨斯—洛林的雕像前走下汽车。雕像用德国军旗覆盖着,为的是不让希特勒看到那把大剑。那是一把1918年获得胜利的盟国大剑,插在一只死去的老鹰身上,这鹰代表着德意志帝国。希特勒向纪念碑看了一眼,继续大踏步地走去
   威廉•夏伊勒继续用双筒望远镜注视着希特勒的表情。他写道:“在他生平的许多重大的时刻,我都看到过那张面孔。他的脸严肃、庄重而充满了复仇的神情。从他的脸上,正如从他的轻快的步伐里一样,可以看出一副胜利的征服者、世界的挑战者的神气。还有……一种傲然的内心快乐,这是因为他目睹命运起了地覆天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希特勒的私人保镖回忆说,当时,希特勒口中念念有词,听来像是“我们必将把能引起人们回忆起1918年那个耻辱的日子,一切东西全部毁灭。”
   当他们一行走到这块小小的林间空地以后,希特勒的注意力给离地约3英尺高的一大块花岗石吸引住了。他慢步走上前去,读着石头上刻着的大字碑文[法文]:
   “1918 年11 月11 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希特勒读着,戈林也读着。大家站在6月的阳光中和一片沉静中读着。希特勒的脸上燃烧的是蔑视、愤怒、报复和胜利。他离开了纪念碑,极力使他的姿态能表示出他的蔑视。他回头看了一下,表情轻蔑而愤怒——人们几乎可以感觉到这种愤怒,因为他不能在如此众目睽睽之下,用他的普鲁士高统靴一脚踏去这些可恶的、挑衅的字句。
  突然,他好像感到自己的脸部表情,还没有完全表达出他的感情似的,他迅速地用两手搭在臀部,两肩耸起,两脚分得很开。这种姿势就像是粗鲁地对着碑文撒尿一般——这是一种不可一世的挑衅姿态。这种姿态是对现在这个地方的极端蔑视,以及对这个地方使德意志帝国受辱以来,22年中所代表的一切极端蔑视。
   表演完毕的希特勒彻底满足了。那辆破旧的餐车里,早已摆好了一张长台,两边各放了五六张椅子,供双方代表团就座。希特勒大跨步走进谈判的车厢,他一屁股坐在1918年福煦元帅坐过的那把椅子上——就像理应如此一般。
   5分钟后,查理·亨茨格将军带领法国代表团进来了。他们的脸上还挂着听到谈判将在何处举行时出现的惊愕的表情。他们事先并不知道,德国人会把他们带到法国人引为骄做的“圣地”来受这样一种屈辱。他们的这种震惊表情,让希特勒大受满足——这正是他所期望的。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11楼...
来自:保密
发帖:16+469
  看到法国代表入场之后,希特勒和他的同僚们起立,一句话也未说,双方相对鞠躬后,使各自坐下。他们就像蜡人一样,面无表情,互相对视。首先,凯特尔宣读停战协定的前言。凯特尔说:德国无意用和平的条件,去毁谤一个如此英勇的敌人。“德国目的是要阻止敌对行动的重新发生,是要使德国继续与英国人进行战争,并且为新的和平创造条件,使强加在日耳曼帝国头上的不公正待遇,得到纠正。”——从当时情形看,凯特尔似乎是在对英国而不是对法国讲话。他继续宣布:“德国不会将法国海军舰只拿来供战争中使用,也不使用法国的海军装备......”
   当凯特尔读完这12分钟的序言后,希特勒站起身来,和随行人员退场。凯特尔则继续向法国代表口授停战条件。
   希特勒刚一走出车厢,便回过头来对众人说道:“福煦车厢将被运往柏林当作纪念战争胜利的展品,在贡比臬的法国纪念碑要用炸药炸毁”一一只留下孤零零的福煦元帅雕像。
苛刻但不得不接受的条件
   希特勒走后,谈判工作交由凯特尔继续进行。他把附有法文的停战条件读完以后,亨茨格将军马上对德国人说,条件太“冷酷无情”了,比1918 年法国在这里向德国提出的条件坏得多。而且,“如果阿尔卑斯山那一边的、一个没有打败法国的国家(亨茨格很看不起意大利,甚至不愿提它的名字),也提出类似的要求,法国决不投降。它将战斗到底!
   此话一出,会场的气氛顿时尴尬起来,座在一旁的约德尔将军就非常吃惊,他没有料到一个被打得走投无路的敌人,竟会说出这样倔强的话来。最让德国人感到烦恼的是,亨茨格将军必须要把停战条件报告给贝当政府,才肯做进一步的交涉。
   几分钟后,亨茨格便与法军总司令魏刚将军交谈上了:
   “我是在车厢里给你打的电话。”
   “哪个车厢?”
   “嗯......你能猜到是哪个车厢”......
   这两个法国人就这样没头没脑的聊了起来,一直拖到晚上,双方仍无结果。
   次日上午,谈判继续进行。法国人明显多了一个心眼,他们对德国人提出的各项条件进行反复提问,生怕被狡猾的德国人摆了一道。其实呢,国家之间的谈判与小民之间做生意也没什么两样,譬如某个奸商把贷款100万马克,偷偷的改成100万美元,一旦不注意,签了名,按了手印,就是喊爷爷也没用。因此,法国代表把德国人提出的条件逐字推敲,负责解释的约德尔将军说的嗓子都快冒烟了,也没谈出个所以然来。
   在德国提出的条件中,最受后世唾弃的一条就是——强迫法国政府把流亡法国的反纳粹德国流亡人士,全部交给德国处置。
   法国是个自由的国家,他们也尊重政治庇护人士的各种权利,对法国人而言,这样做是可耻的。但是,当他们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傲慢自大的凯特尔一点也不肯取消这个条件。他大声说道:“德国流亡者是最大的战争贩子,他们已经背叛了自己的人民、自己的祖国。必须把他们交出来,没有商量的余地。”
   还有一条是这样的:凡是与别国联合对德国作战的法国人,被捕以后将按军法处理——就是说,立即枪决。这一条其实指戴高乐将军,这位堂堂的国防部副部长在6月17日逃到了英国,他已经开始在英国组织一支自由法国军队了。
   条款中最后一条是:所有战俘都将被拘留到战争结束为止,对于这样一段文字,法国方面没有提出异议。他们肯定地认为,英国在3个星期之内将被击败,用法国最高当局自己的话说:“不出三个星期,英国就会像一只小鸡似的被人拧断它的脖子。”到那时,法国战俘便可以回家了。(很可怜,这些战俘在集中营做了5年的俯卧撑)
   法国人就这样逐字逐段的问下去,谈判拖至下午大半晌后(6点20分),凯特尔完全失去了耐心,他大声尖叫道:“1小时内若不能取得协议,谈判便告破裂,法国代表团将被押回法军阵地。”
   这招果然见效,半小时后,亨茨格将军终于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出人意料的是,当仪式结束时,凯特尔叫亨茨格将军停留一会儿再走。待无他人在场时,两位将军默默无言地对视着,两人眼中都有泪水。凯特尔控制着自己的感情,接着,他便伸出一只手。亨茨格轻轻地握了握它,便又立即缩了回去。
转载自瑞德投资论坛 http://www.wzde.com/bbs/,原贴地址:http://www.wzde.com/bbs/viewthread.php?tid=32446
    这次停战协定,德国电台进行了现场广播。当精神不振的亨茨格一走下餐车时,那边便传来了有节奏的音乐声:“我们打,打打打,打英国佬!”——这是戈培尔玩的花样,无论什么场合,这位“身残志坚”的博士总要配上音乐,而且还是古典音乐。
   不管怎么说,希特勒还是给法国政府留下了一块未占领区,它在法国的南部,1940年7月,贝当把首都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故后世称之为:维希法国。
   其实,希特勒的做法是一种异常狡猾的手段。这不仅可以从地理上分裂法国,还可以使法国流亡政府难以成立,这个苛刻但不可耻的停战,似乎使法国人保留了一丝情面,最重要的是:摩洛哥、近乐、叙利亚、吉布提、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西非和赤道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度支那,以及法属西印度的各位总督,都无一例外的向贝当元帅宣誓效忠,不愿效忠的总督全部遭到免职。
   而那位逃到伦敦的戴高乐将军,就很尴尬了。他仅仅在非洲、大洋洲上取得了一些小岛屿的支持,其势力范围,甚至连一个印第安大酋长也比不上。这些收获,同贝当元帅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更让丘吉尔和戴高乐郁闷的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承认自由法国。”就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迫于大选压力,承认贝当元帅为法国最高领袖。也就是说,承认自由法国运动的国家,仅有英国政府而已。
   至6月25日0时35分,停战协定在各条战线开始生效。德国武装力量有理由为这一史无前例的胜利而自豪。德国人民充满美好的希望注视着未来——战争看起来是结束了,英国人不久也会完蛋。
   是啊,在上一次战争中,曾经坚持4 年之久而最终胜利的法兰西,在这次战争爆发6周以后,就轰然崩溃,土崩瓦解。在这场法兰西6星期战争中,德军共死亡27074人,失踪18384人,受伤111043人。这个伤亡与22年前那场战争相比,是德国人民可以接受的。最重要的是,德国人民已经歇斯底里了、他们不停地赞美那个仅用7年时间就改变德国命运的人。七年前,德国还只是个看人脸色的下等国,而现在,却一跃成为了欧洲的主人。
   此时,阿道夫·希特勒已经到达了顶峰,这个第一次把德国人统一在一个真正民族国家中的奥地利流浪汉,这个连中学都没读完的前下士,已经成了世界征服者中最伟大的人物。阻挠他在欧洲建立霸权的,只剩下一个拒不屈服的英国人——那就是温斯顿·丘吉尔。现在,他领导下的小小岛屿,正遭到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围攻。
转载自瑞德投资论坛 http://www.wzde.com/bbs/,原贴地址:http://www.wzde.com/bbs/viewthread.php?tid=32446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12楼...
来自:保密
发帖:16+470
   在法国即将投降之际,希特勒已肯定地认为,英国一定会急于求和。他在5月24日对龙德斯泰特将军详细的说明了这些条件。他表示,他对英帝国是钦佩的,并且强调指出英帝国有它存在的“必要。”他说他只希望伦敦政府让他在大陆有行动的自由。
     他非常肯定地认为,英国一定会同意这一点,甚至于在法国战败以后,仍然没有制定出继续对英国作战的计划。而一向以缜密作风著称的德国陆军统帅部,也没有为希特勒提供出什么计划。
   在这期间,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的日记里,也没有谈到这个问题。他对于俄国在巴尔干和波罗的海的威胁,比对英国的威胁更感到不安——从1939年秋天以来,斯大林已经吞并了28万6千平方英里的土地,人口达二千多万。立陶宛、爱莎尼亚和拉脱维亚都成了斯大林的势力范围。
   6月下旬,希特勒曾和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有过多次私下谈话,哈尔德将军也参加了。哈尔德所担心的是俄国日益增长的好战性,它沿1939年9月的波兰分界线的兵力不断增加,还有它的庞大军备计划。哈尔德尖锐地指出,东部的几个师连海关任务都难以承担,他要求在那里增加德军兵力。
   实际上,此时的希特勒已经有了与俄国开战的想法,但没有表露出来。按计划,在法国战败之后,德国陆军要把155个师减少到120个。但希特勒突然改变了注意,他下令——在行将解散的35个师中有20个师,在必要的时候,就立即恢复起来。他还下令,装甲师和机械化师要增加一倍。
   对于希特勒的决定,将军们都不能理解。因为,对英作战根本不需要这么多陆军师。并且,要想使装甲师数量增加一倍,自然就要相应地提高生产速度。希特勒命令每月应该生产800辆到1000辆的坦克。可是,兵工署一计算,这个计划可行是可行,但需要钱,这些专家张口就要20亿马克,这还是保守估计。同时,他们还需要10万个技术工人。
   这笔巨款着实把希特勒吓了一大跳,他只好被迫取消这个计划。但是,他又不肯取消增加装甲师的计划。无奈之下,勃劳希契元帅只能自作主张,借以应付希特勒那无法实现的要求——勃劳希契把每个装甲师的坦克数量减少到了原来的一半。名义上,装甲师是增加一倍了,但是坦克的数字却没有加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对于以后的苏联战役有着巨大影响。
   关于希特勒不想提高军工生产的举动,他自有一番解释。他认为,提高军工生产就会加重人民的负担,从而导致人民对政府以及战争的不满。他的这个想法是根深蒂固的,以至于1年之后,美国、苏联、英国3个超级大国的战争机器,开始24小时地全面发动之时,德国90%军工业仍旧实行8小时工作制,周末还有假期。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希特勒才清醒过来,同意进行总体战,但为时已晚。
   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对于他的敌人没有清晰的认识。一方面,他嘲笑苏联巨人只不过是个猪小肚——一捅即破;另一方面,他又寄希望于与英国讲和。希特勒几乎到自杀的最后一刻,还希望英国会醒悟过来,不致把半个世界让给布尔什维克,另一半让给拜金主义的美国。可是,当1940年英国拒绝希特勒的要求之后,希特勒才猛然发现,他面对的是两个强敌,而他的弹匣里只有一发子弹。
转载自瑞德投资论坛 http://www.wzde.com/bbs/,原贴地址:http://www.wzde.com/bbs/viewthread.php?tid=32446
但是,想把这位想入非非的纳粹统帅,从梦中叫醒是很困难的。他现在已经站在胜利巅峰,坐等英国跪在自己脚下苦苦哀求。
   基于这种想法,希特勒也不着急了。在将领们齐聚统帅部,等待元首制定大局的时候,希特勒却一门心思地扑在了秘密出游巴黎的计划之中。他找到自己的私人好友——阿尔贝特·施佩尔充当向导。
   “巴黎历来令我着迷”。希特勒承认,他长久以来就殷切期望有朝一日能参观巴黎,这是个艺术大都市。他确信,他能在巴黎找到重建德国都市的灵感。
   在法国投降的那个晚上,希特勒便开始谈论明天参观之事。心急如焚的陆军总司令打来寻找元首的电话,无一例外地被他的副官给挡了回去。次日早上4点钟,希特勒和凯特尔以及大本营的一小伙人,来到一个小村庄外的打谷场上,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们一行爬进飞机,在茫茫夜色中,朝着巴黎方向飞去。
   在这黎明后的三小时里,他游览了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和巴黎残老军人院。在这里,他脱帽伫立,毕恭毕敬地面对拿破仑的石棺。
   观光途中,希特勒曾提出是否在巴黎举行盛大阅兵的问题。可他的副官们都不同意,他们的理由是:英国空军如果得知了这个消息,肯定会来捣乱。于是,希特勒就打消了在巴黎阅兵的企图,但他自己的说法却是:“我现在没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阳师标记队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