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以后游戏速度游戏网变得特别快到底怎么破

为什么心急如焚时间很紧的人反而更愿意选择游戏?
【"时间很紧 我没时间看书了 还是打会游戏吧" “吸烟还是戒烟?真TM纠结,先抽根烟再说” 等等等等,除了用一个懒字来形容,能否做深入的剖析和有效的应对? ps.提问背景 题主要高考了,可是对弗洛伊德的书产生了兴趣。而且,题主并不是一个喜欢游戏的人,实际上我玩游戏并得不到快感,并且觉得厌烦。但是在面临学习时间完全不够的压力下,无法学习的时间选择游戏还是选择看书依然是选择了前者,让我的时间更不够用了 要是我热衷于游戏那这问题还不算问题啊,我就想知道我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动机在杭州:
有时候我们有一个错觉,压力能给我们带来动力。但其实不是这样。压力会从很多方面造成拖延。在压力下,大脑会更容易屈从于诱惑。无论是烟、零食还是游戏,都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这种多巴胺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它激发的是人的渴望系统,它让你误以为做这些事会带来快乐。而人在压力状态下,对能分泌多巴胺的诱惑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如果你不喜欢多巴胺之类的说法,更通俗点的理解方式是这样的:压力会产生更多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是负能量。处理这些负能量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和心理资源,就是要消耗正能量。于是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压力越大,我们越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放松,那就玩会游戏吧。玩过游戏后回头一看,原本就很紧迫的时间又消失了些,压力更大了,只好继续放松。压力和拖延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另外,如果玩游戏中你有内疚和自责,那不仅会加重压力,还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好吧,我都已经玩游戏了,那再玩一会又何妨?你越是自责,越是容易自暴自弃,就变成你说的这效果了,明明觉得不好玩,却玩个不停。怎么办?给你两条建议:建议之一,是区分渴望和真正的快乐。有时候我们玩游戏或者做其它的事,是因为大脑激发了我们的渴望系统,让我们误以为会带来快乐。但其实不是。如果你能清醒地意识到,并不断提醒你自己这一点,游戏对你的诱惑就会减少些。建议之二,处理内疚和自责。这个我稍微说得长一点。我们本能地以为内疚和自责是我们对抗拖延症的朋友。我们相信,当我们屈从诱惑或者开始拖延时,需要有一个严厉的自我对我们提出批评和指责——就像孩子的我们的父母和老师所做的那样。我们从不怀疑充斥在成功学和励志小品中的口号:“想成功吗?那就对自己狠一点。”我们也觉得,自己之所以拖延,就是因为对自己不够严厉。于是我们更加自责。可惜这是一种错觉。通常的情况是,当我们在上一次拖延中对自己态度越严厉,下次越可能继续拖延。很多研究表明,内疚和自责会让我们陷入“放纵—自责—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内疚和自责会降低我们的自尊,让我们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因而更容易放纵自己。内疚和自责也会带来更多的压力,而压力也会让我们更容易屈从诱惑。那怎么办?如果不对拖延感到内疚,难道还要庆祝吗?也许是得庆祝。和我们的常识相悖的是,研究发现,当人们屈服于诱惑时,不让他们感觉到内疚,相反让他们感觉到快乐,居然能够增加人们抵御下次诱惑的能力。这是因为一旦摆脱了内疚和自责,我们反而能够思考为什么会失败,而不是简单地把原因归于自己,我们反而能够在和诱惑的战争中重整旗鼓,学着不轻易放纵自己了。一旦摆脱了内疚和自责,我们也不用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去安抚内心的挫败感了——这样,我们反而有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增强我们的自控。通常,我们认为意志力是规条戒律条,是理性的。但这些意志力的研究却发现,要增加自控能力,同样离不开自爱和自我怜悯,这些感性的东西。如果你是一个孩子,虽然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因为贪玩的天性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希望爸爸妈妈怎么教育你呢?而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你又会怎么对待他呢?孩子需要的,不是严厉的批评,当然也不是放纵,是那种带着爱的规范,慈爱而坚定。坚定是不忘目标和方向,慈爱是能够原谅和接纳,毕竟孩子只是孩子。
这个孩子就是你自己啊。说到这儿,我又要劝大家放弃治疗了。告诉自己,自己只是一个凡人,了解自己意志力的限度,接纳自己的不足,爱自己,是你重新积聚正能量的不二法门。因为说到底,能把我们从拖延症中拯救出来的,还得靠爱啊。另外推荐 《自控力》这本书,对类似你的例子,有详细描述。
最近关于拖延行为有一些新的体会,动机老师的答案很好,但我还想补充一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你面对的任务让你痛苦。我想说说这种痛苦本身。不管是用「焦虑情绪」也好,「压力」也好,「负能量」也好,这些说法都只是简单的标签,还不能增进我们对它的认识。如果说,只是因为时间紧迫而任务无进展,产生的焦虑感,似乎还是不够。的确这种痛苦会因为拖延行为的一再继续而愈发强烈,但拖延也只能说是维持并加强了这种感觉,还不能算是始作俑者。毕竟,在打开任务的那一刹那,这种感觉就已经存在了。我们痛苦,不满意生活当下的安排,哼唧扭动挣扎。至于打游戏?只是挣扎的一种渠道而已。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最近和拖延的来访者工作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苏轼这句诗。总觉得这有点像是大家现在的生活写照。看上去忙忙碌碌,分秒必争,其实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恐怕内心深处都有一些疲于奔命的大失落:我这么累是为什么?到什么时候是个尽头?是因为不拼就会被淘汰吧。是因为落后会被看不起吧。是因为不想让父母失望吧。是因为想让当初甩掉自己的女孩儿后悔吧。是因为北上广房价高得离谱吧。是因为身边的富二代又换了辆7系吧。是因为想做一番事业吧。是因为想让家人活得好点吧。是因为没法接受自己只有这么弱吧。我举一个来访者的例子,当然,关键信息做了处理。他要做一份简历,已经拖了很久很久。每当他想到这份简历,他就烦躁得浑身颤抖。因为他想要一份完美的简历,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他求职的胜算,可他一想到求职,就觉得那些他仰望的单位不会看上他,会接收他的地方他又看不上。想到这个他就更加痛苦了,他后悔自己过去浪费的时间,也恐惧自己将来会遭受的鄙视……他攒眉怒目,捶胸顿足,要和简历死磕到底,仿佛为了这件事不惜耗尽生命全部的能量。我觉得他太痛苦了,太痛苦了。可惜的是,正如很多有拖延行为的人一样,他一直相信,他的痛苦是「拖延」造成的。换句话说,他以为只要写完他的简历,所有的痛苦就可以烟消云散。暂时吧,直到他很快发现下一件让他痛苦的小事,并重新开始拖延。——比如看招聘信息。也不要责怪游戏、美剧或零食,或生活中其它的诱惑。它们没有魔力,是我们需要止痛片罢了。真正出了问题的,是生活本身。为什么生活对我们来说竟变得如此艰难?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一种安定平和的心态,也就比较容易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了。我说适当的事的意思,可能是指学习,也可能是指别的事。一切应该取决于你自己。你是谁?你在哪里?你喜欢什么?你这辈子打算怎样度过?澄清所有不相干的烦躁——就像「非要考上清华不可!」——单纯去看学习这件事情。你要真觉得有意思就试试,要确实志不在此,糊弄糊弄,对付过去也可以。考零分也不会判你刑的。不管怎样选择,踏踏实实的,安心就好。你自己觉得生活有意思就好。看起来特鸡汤?嗯,其实说到最后,我提供的解决方案就是一个词:幸福。一个人活得幸福点儿,有意思地生活,安心地工作,做事的时候就不必克服那么多痛苦。——别看我说得简单,这可一点都不简单。我觉得拖延之所以是现代的流行病,就是因为现代生活这个节奏太容易造成大家不幸福了。夸张点儿说,一个人要想真正超脱这一切,就必须做一场逆流而上的修行,花巨大的工夫去锤炼自己的心智,以对抗整个大环境施加下来的紧迫感,羞耻感,无能感,失控感……别问我怎么做到。我也还在刚起步的阶段,觉得要面临的挑战多得很。动机老师提到了爱和慈悲,这是很重要的法宝,虽然要学会使用也需要一些时间。最后,用一句话回答你的问题:心急如焚时间很紧的人还去玩游戏——或者用其它方式填充自己时间——是因为不幸福。不幸福造成了拖延,当然拖延进一步又加剧了不幸。对多少人来说,这都是无解的问题。
读过一本讲电脑游戏设计的书,作者是资深的游戏设计师,然而令我惊奇的是,他最开始写的不是如何设计电脑游戏,而是设计一个真实的游戏,使用一个道具,就可以自己一个人玩,还能自得其乐。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如何定义游戏?哪些运动是游戏?如何让我们产生玩游戏的快感?中学时代已经离的很远,然而我还记得学习功课时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各种题目上做下标记,例如做错了的题,第二次做错的题,没有做错但实属侥幸的题,需要从题目中理解和记忆的内容,等等,如果以今天来衡量,这就是一个标记了颜色/符号的 To-do List. 题目下面甚至还有注释,自己写出搞笑的话。抽象一下,这不就是游戏么?积累经验值,打怪升级,同样我也可以把钢笔命名为「霜之哀伤」,同服还有那么多人一起。去一些游戏公司参观,发现他们在公司里采用游戏化的方式做管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值和等级,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是比正统的绩效考核看起来有趣。当我们只关注里面的参数时,会发现模式惊人的相似,虽然隐喻不同,情景投射各异。在本该专注玩某个游戏时去玩另一个游戏,是因为从前者那里获取的效用不够。如果在学习这个游戏上表现的很好,不断的获取成就感,后一种游戏的吸引力就没那么强了。本质上是逃避。这并不丢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经历,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哪里有那么完美的人,人人都得和自己斗争。借用《那些年》的歌词「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别管已经损失掉的,想想自己在那个最重要的游戏上,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拆解,不要把它想成铁板一块。学习不是一个游戏,是一堆游戏,或者一堆关卡,有时还可以刷副本。一个个玩下去,每次给自己一点小惊喜,就像我们曾经爱不释手的各种游戏一样,每次难度增加一小点,前进一小步,成就感会越来越多,游戏也就越来越好玩。高考没剩多长时间了,加油吧。
===依然不满意,第三次重写中============第二次重写===========根据价值感和能量消耗的不同,我们把大脑从事的活动大致分成以下四类:一是价值感低能耗也低的「琐事」。这种事人往往不刻意去做,在有精力时顺手做掉。有阵子我用了个很差的洗衣机,为了不伤衣物,很多衣服需要手洗,那时在洗衣服这件事上我就经常拖延,后来换了个好的洗衣机,洗衣服变成了一件只需随手往洗衣机里一扔的小事,从此以后就再没有拖延不洗衣服的毛病了。二是有一定价值感且能耗低的「趣事」。刷朋友圈、刷微博、刷知乎就属于此类了。这类活动都以输入为主,对信息处理的要求不高,却能够满足或社交或娱乐或信息方面的需求,尽管密度不高、或深度有限,但毕竟投入精力小,偶尔还能得到惊喜,而且此类活动普遍被设计成通过即时反馈对大脑进行奖赏的特性,可谓是性价比颇高的活动。第三类是「难事」,指那些具有较高价值但要求较长时间投入、深度处理能力、耗费很多精力的活动,包括深入思考、写作(或其它输出)、解决棘手问题等。理性告诉我们,这些「难事」具有长期价值,是真正需要我们投入精力去做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它们的价值并不能立即体现,而且过程看上去很痛苦,所以往往拖延到不得不去完成、预期到可能比过程痛苦更严重的惩罚性后果时,才赶紧投入精力去做。驱动我们去做「难事」的本应是价值感,然而真正促成我们行动的却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还有一类特殊的活动就是「不活动」,也就是大脑处于放空和休息的状态(走神不算)。乍听起来这应该是最容易进入和维持的状态,然而实际情况是除了少数「无所事事」的懒人,绝大多数正常人一开始都难以让自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当你尝试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大脑认为你是想偷懒,会向你发出干扰信号,你可能感到深深的焦虑,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做点什么。显然,如果我们的大脑能根据价值的高低来选择任务,就不会有拖延的问题了。然而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知道自己该去做「难事」,实际却选择了「趣事」。大脑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为什么?从事「难事」时,大脑开启的是高功耗模式,从事「趣事」时,开启的是低功耗模式,而放空和休息,可以认为是大脑的节能模式。大脑不能一直处于高功耗模式很容易理解:正因为能量消耗大,因此启动就要求具备很高的条件,一是任务要给人充分的价值感,否则大脑认为不划算,二是大脑积蓄的能量要足够,否则没有能力完成。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对任务充满激情或者精力特别充沛时,我们更容易集中精力去处理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受干扰。但为什么大脑默认的模式是低功耗模式而非节能模式呢?也许是因为大脑不允许我们偷懒吧。当大脑的储备不足,难以进入高功耗模式时,大脑选择难度更低的任务而非选择不执行任何任务,或许在大脑看来,执行低难度任务的条件仍然是具备的,而且执行这些任务对人是有收益的,所以认为这是效益更高的做法。大家不妨回想一下,除非到了固定需要睡觉的时刻,人即使感到十分疲倦,想让自己停下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依然是一件难事,很容易感到焦虑。我猜想这种焦虑很可能是大脑的一种「防呆滞」机制,不允许你停止对环境进行监控并作出反应。这是大脑的本能,乍一看似乎也合理。然而这个本能没有考虑到的是:能量的消耗是线性的,不同的任务可以累加,而价值却并非线性的,不同的任务并不能累加,一直做价值小的事情并不能累积起来完成一件价值大的事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如果不加训练,读一万首诗也是作不出自己的诗来的。大脑的机制是从人类以体力活动为主的时期逐步形成的,人所面临的环境跟我们现在所处的以重脑力活动为主要活动的时期很不一样。对大脑而言,频繁的重脑力活动是超负荷的,所以经常出现能量不足的情况。此时大脑自动「跳频」到低功耗模式,转而从事难度较低并有一定价值的任务,然而低功耗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结果就更难以进入到高功耗模式完成理性要求的高价值任务。强行要求大脑进入并保持在高功耗模式无异于「超频」,不仅困难而且也是有损害的,此时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让大脑进入到节能模式,让大脑处于彻底休息的状态,使精力逐渐恢复到足以启动高功耗模式的水平,再去从事「难事」。通过冥想来快速恢复精力,提高「专注力」,就是这么个道理。《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强调了深入思考的起点恰恰是「止」、停下来。因此,为了为了克服拖延症,并让大脑有效地思考,至关重要的是学会「主动」让大脑放松和休息。这一方面是为了让大脑得到足够的能量补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大脑能够有效地工作。大脑不仅像CPU需要控制能耗,还像磁盘需要经常运行「碎片整理程序」才能有效思考,因此放空和休息是必要的。而之所以要强调「主动」,是因为我们必须意识到,可能跟我们直觉的不一样,大脑在累的时候并不会自己乖乖地去休息,它必须要你有意识地去控制它才能够停得下来。最后总结一下,为了避免拖延,也为了大脑更有效地工作,当感到精力难以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当感到焦虑时,此时一定要遏制住去做其它被认为更「有趣」的事情的冲动,你需要做的只是停下来什么都不做。休息并不是浪费时间,休息比你想象的更有价值。========第一次重写===========有5000多人关注了这个问题,可见拖延症多么普遍。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拖延症患者,程度或深或浅而已。每个人都在谈论拖延症,但能够给出具有行动意义的建议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建议都建立在良好的自制力基础上,但拖延症的直接原因正是缺乏自制力,所以多数建议只能是空中楼阁。包括这个问题下的多数答案,以及那些专门探讨拖延症的书籍。出于对答案的不满意,我尝试着结合所知的理论和自己的体验探求更系统的认识。下面欢迎你同我一起思考。题主提到“心急如焚、时间很紧”时打游戏、抽烟,其实类似的行为还有玩手机、刷朋友圈、浏览新闻、看肥皂剧等。题主问:为什么我们要做什么事?答案简单到骗不来赞:因为这些事让我们快乐。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能让我们沉浸其中,暂时忘掉所面对的压力。虽然是暂时的。至于这些事为什么能让我们快乐,动机老师在他的答案里已经作了说明:因为多巴胺。如你所知,大脑里有无数个神经元,为了发挥作用,这些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讯,由于它们没学会打电话,所以只能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递质”;多巴胺就是神经递质中的一种,它主要负责传递情欲、兴奋、欢愉这类感觉(没错,它被称为“爱情的毒药”),也就是说,大脑产生正能量就主要靠它了。但这里要纠正一下动机老师,他说打游戏激发的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是渴望。其实大脑在感受层面是分不清“真正的快乐”和“渴望”的,我们主动选择做这些事,只是因为它们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感到快乐。动机老师的说法暗含了一个假设,似乎是压力导致了多巴胺的分泌,然后多巴胺引发渴望导致了人去玩游戏,但事实是玩游戏导致了多巴胺的分泌,而不是反过来。说到这里,问题算是回答了一半:为什么心急如焚、时间很紧时我们抽烟、打游戏?因为在压力下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负能量,所以想找点乐子让自己高兴一下。你没理解错,其实就是逃避。这是大脑趋利避害的正常反应。只不过,快乐来得很短暂,等游戏打完,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在那里,时间却更为紧张了,负能量爆棚,陷入了恶性循环。这里可能有些人会问:为什么打游戏会有乐子?主要是游戏的设计符合大脑本身固有的奖赏机制,其核心的特征是对任务给予即时的反馈,且任务的难度在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又不至于无法完成。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让人多去干这类活,大脑逐渐产生了通过分泌多巴胺来对这类任务给予奖赏的机制,其结果就是在人从事和完成这类任务时产生兴奋感。我们问为什么的目的是为了知道怎么做。这里有个现成的答案:停止逃避,面对问题。只不过这个答案依然简单到骗不来赞:“废话!”“就是做不到啊!”要想知道怎么做,我们还得知道在面对压力时,为什么想逃避,以及明知是正确的行为(赶紧干活)但做起来怎么这么难。总地来说,这是压力消耗了有限的能量,激发了焦虑情绪,并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的结果。拖延总是与压力和焦虑如影相随。我们不会仅仅因为时间很紧而拖延,我们拖延往往是出于两个原因,面对的任务有难度,或者打心底里不愿意做这件事。当我们面对这些情况,大脑会发生信号要求进入紧急状态,这意味着即将发生巨大的能量消耗。为了应付这个特殊状况,人的身体会启动特殊的“压力模式”,身体里会分泌一种激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类似,肾上腺素也是种递质,使人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同时,它还是种激素,能让人呼吸加快、肌肉收缩、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等,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在遥远的原始时代,这种模式是为了应对一些紧急和危险的情况的(比如碰到怪兽),它能够将能量集中起来并在短时间爆发,对能量的消耗也远大于正常状态下。我们人类老祖宗在进化的时候没想到的是,在现代社会,怪兽消失了,但让我们感到紧张产生压力的人和事却多了。我们不得不长时间处在有压的状态下,时不时地激发“压力模式”,导致身心疲惫,直到能量被消耗迨尽。在产生压力的早期,人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能够更好地应对紧急任务,但当身体储存的能量消耗得差不多时,体内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一、由于压力并未解除,肾上腺素仍在继续分泌,大脑被迫维持在压力模式下,并保持高水平的能量消耗,以试图解决压力下的紧急任务。二、由于能量被大量消耗,血糖降至较低水平,而已有研究表明血糖与自制力直接相关,血糖的降低会导致自制力下降,从而使人难以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事务。三、由于自制力的下降,注意力开始涣散,大脑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会寻求更容易获得奖赏的其他任务(可称为“奖赏任务”)。打游戏等活动正符合奖赏任务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打游戏这类活动虽然能够通过刺激分泌多巴胺等使大脑神经兴奋,但这些活动本身还是会消耗能量的,因而一段时间后多巴胺水平回落,人将面临更深的焦虑情绪。四、但压力系统并未不想交出对大脑的控制权,于是大脑出现内在冲突,即继续专注紧急任务与转移至奖赏任务的冲突,或者说已分泌的肾上腺素与待分泌的多巴胺之间的冲突。由于自制力下降,奖赏任务逐渐获胜。五、但不受激素支配的理性大脑不断拉响警报,提醒仍有紧急任务需要完成,于是大脑在潜意识层次不断重新评估两个任务间的优先秩序,冲突仍在继续,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大脑内两个主意不断打架导致能量被进一步消耗,再加之评估和决策本身也是需要能量的,因此身体的能量表终于亮黄灯,在焦虑情绪的作用下,陷入恶性循环。了解到大脑内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斗争过程,或许我们可以对拖延症给出更有效的应对建议了:一、增加能量储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副好的皮囊是精神能量的来源和基础。身体好的人才能够应对更大的压力。好的身体对脑力劳动者的意义并不比对体力劳动者的意义小。二、通过放松身体减少能量消耗。人一旦进入压力模式,心跳加速、血液加快、肌肉收缩,产生大量的能量消耗,但身体上的能量消耗对我们所面对的智力问题毫无意义,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身体,采取一些放松的措施,比如控制呼吸、放松肌肉等,减少大脑之外的能量消耗。三、及时补充糖分。恰当地补充糖分可以快速增加血糖含量,并能在增加能量的同时增强自制力,因此焦虑的时候来点糖水或糕点是不错的选择,只是要防止蛀牙和肥胖。四、化解内在冲突。内在冲突是焦虑情绪的重要来源,它导致大脑在不同任务间频繁切换,是造成能量消耗的重要原因。如果能专注在事情本身,那就无异于为紧急任务的处理增加了能量储备。因此,要发挥理性大脑的作用,尽量控制内在冲突,把注意力集中到任务本身而非是否需要完成任务上。尤其在面临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时,这个办法效果显著。比如我个人就曾认为洗衣服是不创造价值的琐事,所以每次洗衣服前都很痛苦,最后往往堆积如山,但后来告诉自己避免关注自己的不情不愿,而仅仅将它看作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把注意力放在任务本身,洗衣服终于不再是我的困扰。动机老师在他提供的答案中说到内疚和自责反倒加重拖延症,我认为原因就在于内疚和自责本身就是种内在冲突。他所倡导的所谓用“爱”来拯救拖延症,也可归结于化解内在冲突。五、训练自制力。Baumeister & Tierney在所著Willpower中提出自制力跟肌肉一样,是可以被训练的。平时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意志上的耐受力,增强对奖赏任务的抵抗力。六、休息。要记住当我们产生打游戏/刷微信/看新闻等想法时,并非我们真的喜欢这些活动,而是因为大脑太累了, 它需要点时间来恢复能量。此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什么也别做。因此一个至关重要的建议是:当我们实在坚持不了继续专注在紧急任务时,最好的做法是停下来,出去散个步,或做点运动,让身体和大脑都休息一下。我们要谨记在心的是,虽然刷微信/看新闻等活动并非没有意义,但在我们面临紧急任务且身心疲惫时,务必远离它们,因为它们可能会耗尽我们仅剩的那点能量,并使我们长久地丧失恢复的能力。========最初的答案===========关于情绪和自制力的关系,
兄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对于在已经产生压力和焦虑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进一步消耗自制力,也给出了实用的建议。不过对患有拖延症的人而言,仅仅原谅自己往往是不够的,即使当时奏效,也难免打游戏的冲动卷土重来。所以我愿补充一个视角,希望有帮助。要促成行动上可持续的改变,我们需要认清拖延症的本质。实际是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的抉择问题。“学习“的目的是获取长期收益,实现以后带来的愉悦是巨大的,但过程却是痛苦的,因为学习需要集中注意力和动用脑力,消耗大量能量(意志力即是其中一种,且意志力是有限的,《willpower》这本书中有提及:)。“打游戏“则不同,由于游戏本身的设置(符合产生“心流(flow)“状态的几个前提,参见:),人可以在游戏里得到即时反馈,这种反馈能够刺激神经中枢,带来正面的情绪反应,因而是有短期收益的。不幸的是,进化为我们配备了一个容易屈从于短期诱惑的大脑。人类的高级认知模块是在相对较近的进化年代出现的,然而原始的情感和条件反射模块却在千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忠实地保护着我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努力繁衍后代。因而人实际拥有两个大脑,为表述方便我们可称其为“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刘未鹏,)。回到“学习“和“打游戏“的问题,“打游戏“带来的立即可得的短期愉悦是受“情绪大脑“支配的,而选择“学习“以获得未来收益则需要“理性大脑“充分发挥作用。“情绪大脑“是人身上更为原始和本能的力量,尤其在焦虑的作用下,人身上更为高级的理性认知能力被抑制,因而更容易屈从于短期快乐。这就是为什么deadline越近,我们反倒花更多时间在玩游戏、看新闻等并无理性价值但却能够获得“成就感“的事情上的原因。所以锻炼意志力虽然是可能的一种途径(《willpower》这本书推荐的方法),但对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太难了,我认为放弃游戏选择学习的关键在于抑制情绪的强大力量以及创造条件让理性充分发挥作用。通途或许是:禅。有专门的书探讨这方面的内容(如),不过这类建议总是把事情讲得很复杂,是“术“。我认为“道“在于先消除情绪,用禅本身的术语即是清空。只有当情绪不再左右大脑,理性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所以当下次出现焦虑时,请不要强迫自己去做什么,因为那样会使你的内在起冲突,消耗有限的意志力(参见本人读书笔记:),你要做的是停下来,不去做什么,内观自己的情绪,回溯它的源头,通过这个方式让你的焦虑情绪平复下来,并重回理性的轨道,也因而重新掌控了你自己。
妙招是,设定一个decoy任务(假目标),这个目标是被人委派的,看似一定要完成的,还是很艰难的,这个目标是如此的令自己不情愿,又十分的难,但又必要要做,以至于自己会拖延着去做次难的、次情愿的事。当然,这个次难,次情愿的事,才是真正要做的事!!所以,如果看一本书是你今晚的目标,那么你就给自己设定一个假目标,比如说,把全家的开支都理一理,这个decoy是如此的艰巨与令自己讨厌,以至于自己一下子拿起那本书,看了个饱。再如,制作一份ppt,供后天的演讲用,如果没有假目标,你可能会拖到明天晚上制作。这时,你给自己的设立一个假目标,这个假目标要比制作PPT更难,更令人讨厌,比如说,制作一份英文简历(如果你没有做过的话,第一次做会相当的令人厌烦),策划大后天XX活动(更加麻烦)等等。根据对比引导选择的结论,有了这个decoy,应该会提高你做真目标的行动力。当然,有时decoy并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别人给的,比如说,你要制作一份ppt,突然朋友来电话,让你帮忙某件事,而你突然觉得,不如做ppt吧,更有价值,于是突然行动力就上升了。
想补充一点——控制感,在那种心急如焚,或者approaching deadline的群体中,他们更多感觉到的是自己无法控制目前的情况,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性情绪。而游戏的设计则是给玩家一种快捷的方式来获得控制感(至少是能够获得控制的假象),从而对抗由于控制感缺失带来的负性情绪。
作为一枚和心理、生物不沾边的未来程序猿,我来表达一下猜想。我是一个挺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我觉得排名前三的答案都挺有启发性的,不过我一直以来还是有一个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以写程序为例,期末要交个project,在敲代码的时候我是真心觉得好有意思,根本对玩游戏水社交网络没任何兴趣。可是一旦稍事休息,比如开始看两页漫画,之前写的程序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明知道看几话就该收手了,可是根本停不下来啊~无数次的亲身实验表明,在这个时候用尽我所知的任何方法都不可能让自己自愿开始持续工作。退一步思考一下,我觉得问题可能出在这里:拖延的童鞋们可能特希望达到一种状态,就是自己很想要去工作。一个想要工作的人正在工作,被拖延折磨久了,就会很希望有这种巨爽的感觉。这时候往往会自己和自己较劲,明明我就是喜欢码代码的呀~明明写玩这个程序期末就可以交差了呀~明明认真写的话今天就能搞定这一部分了呀~我为什么不想干?我为什么还在盯着漫画?我应该想干才对呀!为什么就是不想干!?为什么就是不想干!?为什么就是不想干!?为什么就是不想干…………然而这种较劲实际上是不太可能成功的,原因有二:其一,你正盯着那个把你的注意力从工作上引开的东西看,正在刺激你大脑的是漫画是游戏是SNS上那些漫天的废话而不是你的工作,就算你深知那个更有意义那个更好玩,可是当下直接从感官袭来的刺激比你意识里所知的东西是强的多的。其二,再伟大的将军打仗的时候脑子里肯定想的是算计和谋略而不会是这场战役多么伟大会怎么样名留青史,再天才的人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一定是专心于问题如何解决而不是想我正在思考的方法多么天才。真正在学习在工作的人,他的状态应该是心如止水专注于手里的事务而不是我发誓今天要啃完几本书刷完几套题干完以后我就可以如何如何。价值和意义适合事后用来回味,真正干活的时候,根本没有理由!所以这时候可能可以做的:一,看懂我上面说的。二,不管你心里怎么不爽觉得怎么不自然,先关掉或者放下正在浪费你时间的东西,什么也不做稍事休息,然后打开你的工作或者学习资料,看,看不进去也盯着,找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部分,让它快速开始刺激你的头脑,可能慢慢地就进入状态了。
负能量段子拖延症本质上是潜意识在报复社会。意识可以被教育,潜意识积累的不满迟早会爆发。如果所有人都没有拖延症都非常努力,各位真的会活的更幸福吗?高考只有那么多名额,北京只有那么多户口。白领被资本收割,资本被权力收割。各种所谓白领成功人士辛苦工作的结果,还不是为制定游戏规则的他人作嫁衣裳,提供更优质和驯服的正能量能源?如果早完成任务后会被上级加码,拖延就是一种生存策略,不是病。当然,如果长期在这种环境下自欺欺人养成习惯,没有别人的时候还继续自欺就成了病。这时主要的问题在长期积压下来的恐惧感和愤怒感。
就是"破罐子破摔"。觉得自己时间紧,就害怕面对那么多的事情,干脆就放任不理。我自己践行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无论如何先继续做下去,一分钟一分钟的坚持,开始会很痛苦,过几分钟进入做事儿的角色之后就不会再多想了。
可以缓解压力。
心情焦虑,不要通过游戏发泄,换种心态,换种方式。很烦躁时,去跑个二十几圈操场,看个几本书,心态不要是自责,而是原谅。人的内心深处是和小孩子,是个顺毛驴,合适引导自己心态走出困境。长篇大论的心理学解释楼上早已给出,关键在于自己每一天去积累克服厌学和拖延心态。既然高考,那就到高考前不去拨动那个电脑开机键,一次都不要。压力需要发泄,合理分配时间,这样至少问心无愧
用其他方式去缓解即将到来的急迫事件所带来的压力。
这个好奇怪是吧,我没办法告诉题主这是为什么,我下面的回答只是为了安慰题主,你不是一个人。我刚刚考完研,刚从那种每天极度紧张压抑的生活中逃脱出来。想想那段时间,拿起手机刷微博没控制住不小心刷掉一个小时,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自责。回寝室洗澡都恨不得要用跑的,在图书馆走廊里啃苹果都要拿着启航20天20题背一道政治。喝奶茶和可乐之前都要想一想怕影响晚上睡觉第二天脑袋不清醒没办法学习,是在学困了趴桌子上睡觉都要跟小伙伴说10分钟之后叫醒我。专业课书和政治看完一遍放下半个月再拿起来又啥啥都不懂了,再拿起来又要什么都重新思考重新记忆,烦躁的要命。就是这样的一段时间,大概最后的三个月内,读完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觉得王小波这种话糙理不糙的风格真是太喜欢了等考完试一定要把王小波的书找来都读了。读完了八月长安的《最好的我们》、《被偷走的那五年》、《暗恋》和《你好旧时光》发现哇塞这姑娘和我一个高中毕业的,振华三部曲字里行间都是我高中时的回忆啊。这个我前几届的学姐,去了北大光华最后当了作家,宁财神不也是人大金融毕业的最后成了牛逼的编剧么,去TMD会计等我考完研我也要成为以文字为为生的人,我也要成为晋江写手,我也要凭借我阅剧无数的经验当偶像剧编剧。还读完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幻夜》、《同级生》和《分身》,觉得不错不错原来日本人写悬疑也这么有意思等我考完研要好好研究日本文学。读完了唐七的《三生三世枕上书》,听说唐七的《华胥引》要拍了找那些个演员我的天哪,等我有了钱我要好好把唐七这些好故事拍成我想要的样子。并且莫名热衷研究“吸引力法则”,读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拜恩的《秘密》,两本《不抱怨的生活》,《别为小事抓狂》,想以后考个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当个心理医生也不错。把袁腾飞的四本《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给读了觉得学政治要从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开始,考完研要多读一点历史书。读了《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读了柴静的《看见》,读了小崔的《我的抗战》和白岩松的《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觉得我们总是离真相太远,好想去学新闻去考记者证,发自内心的佩服“南院人‘,想去我们黑龙江卫视当台长,为振兴我们那个人家电视台都在播跨年晚会我们还在播甄嬛传的黑龙江卫视而奋斗。看到《九州志》编辑部在招实习生,就想着考完研第一件是就是投简历要去为陪我度过高中的《九州》做一点事情,想着去了编辑部就可以过那种骑着摩托唱着歌到办公室看一天小说的生活。感觉那三个月读的书比我大学前三年读完的书都要多,我以为我自己突然成为文化银儿了,突然爱读书了,要向文艺女青年大踏步前进了。动不动就沉浸在对未来的幻想中,觉得考完研有好多好多想做的事情,觉得这段黑暗的时间度过去迎接我的满满的全是美好。回过神又是自责和愧疚感,埋怨自己想那么多对现在会有一点点改变么?想那么多就能考上研究生么?把闹钟调成《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想着这些考研的书,现在不看,等考完这辈子也就不用看了。现在考完研了,那些当时想要做的事情,恨不得立刻就去做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做,就好像从来没有想过那样。我觉得可能只有在时间紧迫的时候,我才有点理想。
心理学上称为自我障碍策略,通俗的说就是自己为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这样面对可能到来的失败便有合适的归因。举个栗子,考前几天不是突击复习而是窝在宿舍打游戏,这样就算挂科后也可以归因为没有好好复习而不是自身能力问题,万一没挂还可以说就算自己不复习也能过(瞬间觉得好流弊啊有木有)。
因为游戏是一种娱乐,重复无数次的都可以,不像现实那么可怕,也更容易让人觉得放松!
减压。逃避焦虑情绪。
这,是我的豆瓣日记,本来想讲的,是一种病被另一种病治愈的过程。还没等写,另一种病好了,前一种病又复发,这种痛苦,百倍不止。虽然看似区别很大的症状,却觉得成因和楼主的情况有点像,尤其是读到‘动机在杭州’说的……这个‘病’,放纵的过程,它激发的是人的渴望系统,让人误以为做这些事会带来快乐……还有治疗的方法--带着爱的规范,正是他在身边给予我的支持。自我陈述而非答案,只因共鸣在此留言~~简单来说,就是暴食症与厌食症的循环。每次失去理智去吃的时候,都是一个瘦骨嶙峋的模特吃下整个厨房要把自己撑死的节奏,在那十几分钟里,盲目的塞入食物,多巴胺的分泌带来短暂的快感,直到胃痛恶心被迫停止,之后陷入深深的悔恨和自责,不想说话不想交流无法思考,不敢照镜子不想面对自己更怕别人碰自己,思想是游离在身体之外的,想的是没有乱来时空气的清新和生活的美好,想的是自己为什么要毁掉自己,想的是如何对不起爱自己的人,想的是自己该如何运动消耗疯狂摄入的热量,下狠狠的决心,同时伴着对下一秒中自己能否控制自己的恐惧。加上身体的痛苦,回到正常状态通常要恢复3-5天,这期间,又是每一秒钟都在煎熬的过程。正常的时候,快乐生活,用心工作,规律作息,时常健身,好像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可实际上,每次感受着这最喜欢的城市带给我的一切,都默默跟自己加上一句,没有乱来的世界,真好。有时候也会陷入另一种极端,对摄入的每一口食物的热量都锱铢必较,错过哪一节瑜伽课就会抓狂,想的是,趁现在没有失去控制,能省则省,能动则动,清洁的身体和轻微的饥饿感让我思想更加清晰,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更有安全感。这样乱来--正常状态的切换和循环,在近一年里一个人生活的期间越来越频繁,在婚礼之前达到巅峰,大量的吃,报复的运动,终于导致了严重的胃病,吃几口就会胀痛,终日没有饥饿感,失去食欲,迅速消瘦,这是抗议的身体发给我的讯号吧。这种身体上的疼痛,使我‘被迫’将心理问题‘治愈’,半年时间没有一次乱来,慢慢我甚至觉得,这是坏事中的好事。可见我对它的恐惧有多么严重。我觉得自己有心理疾病,检索维基百科,对应症状,把自己诊断为binge eating or bulimia nervosa,对乱来之后心理上的痛苦和肥胖的恐惧让我越发难相信自己会真正变好。但医生说我是Anorexia nervosa. 更讽刺的是,我对食物之美有无限感恩的态度,希望食物在最好的状态下被享用,更热衷自己下厨。但对待它的态度却从来没有健康过。不是严控热量,就是暴饮暴食。我知道这些症状的背后是拖延和逃避的心理作祟,是自我认知的偏差,可就是很难真正改变。还好有他有能理解我的朋友在身边,充满对患者爱意的业余‘心理师’,让我有处倾诉,逐渐正视自己的体重,得到慈爱的规范。非常同意专业的‘动机在杭州’的principal,认识到这只是‘快感’而非‘快乐’,有助自己的调整。
小书ivanlong:
1. 自我障碍策略:如果失败,潜意识会归因于完游戏;如果成功,就会觉得自己很牛X;2. 习得性无阻:比如戒烟和学习,多次不成功后会有破罐子破摔的赶脚;3. 逃避:人在逃避会选择做自己平时比较习惯且不费力的事儿,比如玩游戏,看视频。总结:想清楚自己是不是普通人,考重本,普通人会怎么做?这个只要放平心态,改变态度就行;逆商不够,遇到失败和挫折以及潜在压力时,韧性不够强,这个吗,你放心,人生会有很多机会让你磨练的。
很明显的是拖延症。和我以前一样。下面是关于拖延症的你可以看看是不是。拖延症的类型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心理学系的教授安吉拉将拖延区分成两种状态: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相比之下,后者往往更喜欢在压力下工作,这样他们可以做出更深思熟虑的决定,并更及时地实行。弗拉里博士定义了三种基本的拖拉者:* 鼓励型,或者说找刺激型,他们盼着最后几分钟忙碌带来的快感* 逃避型,他们回避失败的恐惧,甚至害怕成功,但实际上他们非常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他们更希望别人觉得他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不够自信。* 决心型,他们没法下决心。不下决心就可以回避对应对事情的拖拉。6拖延症的特点1.没有。因为每次完成任务都达不到自己最高的能力,对自我能力的评估会越来越低。2.我太忙。我一直拖着没做是因为我一直很忙。3.。你催我也没有用,我准备好了自然会开始做。4.别人。他们着急也没用,一切都要等我到了才能开始。5.压力。因为每天压力很大,所以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来。6.受害者心态。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别人能做的自己做不到。7拖延症的表现1. 百分之二十的人认为自己是长期拖拉的人。对他们来说拖拉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并不适应它。这种状态充满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不能按时付帐单,他们忘了买音乐会的门票,他们直到圣诞前一天才去买礼物……2. 拖拉并非不重要,虽然通常我们不把它当作一个严重问题。它其实是一个自我调节的深奥问题。通常我们都宽容别人拖拉的借口,这也是问题的根源。3. 拖拉并不是时间管理或者计划方面的问题。拖拉并不因个人对时间的估计能力而不同,虽然这些人会更乐观一些。法拉利教授强调说:“要一个拖拉的人做一个有计划的人,就像让一个长期消沉的人马上振奋起来一样。”4. 拖拉不是天生的。它是从周围的人学来的,但并不直接。它可能来自强权的家教,拖拉甚至可能是一种反抗的形式。这种家庭环境下,朋友对拖拉者的宽容会助长这种习惯。5. 拖拉的饮酒者会有更高的酒精需求量。拖拉的人会喝的更多,这是自我调节有问题的表现。6. 拖拉的人对自己撒谎。比如“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或者“有压力我才能做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拖拉者的另一个谎言是时间压力会让他们更有创造力,其实这只是他们的感觉而已,他们是在挥霍时间。7. 拖拉的人不断找消遣的事儿,特别是自己不需要承诺什么。查看电子邮件就是绝佳的目标,这样的事情成为他们调节情绪(比如害怕失败)的一个途径。8. 拖拉并非一模一样。拖拉的人有不同的原因,例如法拉利教授前文定义的三种基本的拖拉者。9. 拖拉带来的损失巨大。健康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拖拉的人更容易患病。拖拉也影响人的情绪,也会破坏团队协作。10. 拖拉会改变人的行为,但不会耗费多少精神力量。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念头就能马上改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高度规范的认知行为治疗来解决。其中很具体的表现之一就是:严重的不守时!毫无时间时间概念,不把别人的时间当时间。对行事拖拉的人进行劝诫就如同让抑郁症患者高兴起来那么困难。”法拉利教授认为,劝导对患者来说作用微乎其微,关键还是要靠自己下定摆脱拖拉惯性的决心,这需要很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完成。试着结合以下10个窍门,可能会更容易一些。记住,每达到其中一项,你就离成功进了一步。 [4]8浅层原因1. 太难2. 太耗时间3. 没有相关知识技能4. 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做不好9深层原因及解决方法1.。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解决方法:对自己说现在的状态就已经很好,可以开始了。每有一点进展都鼓励自己。意识到一点错误都不犯是不可能的。伟大的作家,诗人,都是断断续续完成他们的杰作的,自己也可以如此。2. 与。这个老师对我态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兴做他布置的。解决办法:要意识到,不完成作业受害的是自己。不能仅仅因为一个老师的态度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3.容易。任务太难了,或者别人都不需要做我干吗要做,不能忍受持续做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里还是不高兴做,又继续往后推。解决办法:寻找一切可以找到的帮助,设法降低事情的难度,取得进展;暂时推迟自己想要放弃的心态,每天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这一点也很符合很多的现状。因为不是人人都对自己的课题感兴趣的,所以容易产生厌倦感,所以不容易定下心来完成相关任务。解决的办法如上所说,向别人寻求帮助,听取建议,同时可以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4. 自我贬低。如果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的估计会越来越低,即使以后完成好了,也认为是运气。解决办法:接受别人对自己工作的赞扬;自己对自己进行勉励。10拖延症心理测试明天就要交季度的工作报告了,你打开文档上,是否文档之内一片空白,没有写上一个字。但是现在的你并不会急躁,只是慢慢的点了一根烟,心想我还有一晚上的时间,先看看电影.....如果你跟上面的情况类似,那么就不要大意,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下面是拖延症心理测试,看看你的拖延症有多严重吧!测试开始:注意下面的问题,选“是”得1分,选“否”不得分。用笔记录下来!1、不到最后期限不交活: 是 否2、上班时间总在网上瞎逛,快到下班才开始忙工作: 是 否3、没工作计划,不懂时间管理: 是 否4、总是“伪加班”,白天可做完的事,总是拖到下班后加班做: 是 否5、总是认为时间还有,不急: 是 否6、懒散,日复一日,总想着明天再做: 是 否7、每当同事或上司询问工作进展时,经常说“让我再看看”: 是 否8、办公室里零食一大堆,上班时间经常吃零食: 是 否9、要做事时,脑子里能冒出各种理由:现在先做别的事,这个稍后: 是 否10、自我麻痹:还来得及,不行就通宵赶工: 是 否11、处理问题不分主次,忙了半天,最紧要的事没做: 是 否12、经常因为时间过于紧迫,草草交差,结果被同事或老板责怪: 是 否13、厚脸皮,别人怎么催,也定力十足,习以为常了: 是 否14、从不主动汇报工作: 是 否15、团队合作时,同事都面露难色,不愿和你合作: 是 否11测试结果分析0—4分:轻度拖延,要当心了,快点找到原因,将它扼杀在萌芽中。5—11分:中度拖延,它可能已经成为你的一种工作习惯,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力。12—15分:重度拖延,建议重新审视自我,进行职业定位,找一份自己兴趣和能力特长所在的工作。如果你有了拖延症,也不用过于担心,下面来看一看,问渠心理网为你介绍的几种调整拖延症的方法: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不是:我要停止拖延。而是:我要在九月一日之前打扫和整理我的车库。2、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一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累积成大目标。不是:我打算要写那份报告。而是:我今晚将花半小时设计表格,明天我将花另外半小时把数据填进去,再接下来一天,我将根据那些数据花一个小时将报告写出来。3、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第一个(或者第二、第三个)困难时,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不是:教授不在办公室,所以我没办法写论文了。而是:虽然教授不在,但是我可以在他回来之前先列出论文提纲。5、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即便是迈出一小步也是进步。不是:除非我全部完成,否则我就会感觉哪里不对。而是:我已经走出了几步,而且我做事非常努力,这感觉很好。4、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地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作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不是:我累了(饿了/很忙/很烦,等等),我以后再做。而是:我累了,所以我将只花15分钟写报告,接下来我会小睡片刻。上面所说的这四个方法,是一种认知调整法,只要你用合理的认知,去调整你那不合理的认知,那么你的拖延症就会消失![5]12治疗的步骤1. 意识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2. 把的原因一条条写出来3. 一条条克服这些原因4. 开始做事摆脱拖拉的10个窍门“对行事拖拉的人进行劝诫就如同让抑郁症患者高兴起来那么困难。”法拉利教授认为,劝导对拖拉症患者来说作用微乎其微,关键还是要靠自己下定摆脱拖拉惯性的决心,这需要很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完成。试着结合以下10个窍门,可能会更容易一些。记住,每达到其中一项,你就离成功进了一步。1. 时刻提醒。将你提工作报告或论文的最终期限或约会日期写下来,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对于特别重要的事情,用荧光笔重点标注一下。2. 将工作安排在一天当中效率最高的时候。3. 给自己设个最后期限。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那些看似不可能按时完成的任务,往往在最后一刻都能完成。4. 将工作分出轻重缓急,重要的马上就做。当一大堆工作都摊在你面前时,你就不知道该从何做起了。5. 每天早上至少完成一件你最不想做的工作,其余工作你就会在轻松的心态下完成。6. 劳逸结合7. 将庞杂的工作分成一部分一部分地去做8. 避免工作被打断。集中精力可以使你在很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9. 计划不要变来变去。一旦你给自己制定了计划,就严格遵循它。不要为了使计划更完美,而中途添加新的内容。10. 当你按时完成工作时,给自己一个奖励。13关于拖拉症1.百分之二十的人认为自己是长期拖拉的人。对他们来说拖拉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并不适应它。这种状态充满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不能按时付帐单,他们忘了买音乐会的门票,他们直到圣诞前一天才去买礼物……2. 拖拉并非不重要。虽然通常我们不把它当作一个严重问题。它其实是一个自我调节的深奥问题。通常我们都宽容别人拖拉的借口,这也是问题的根源。3. 拖拉并不是时间管理或者计划方面的问题。拖拉并不因个人对时间的估计能力而不同,虽然这些人会更乐观一些。法拉利教授强调说:“要一个拖拉的人做一个有计划的人,就像让一个长期消沉的人马上振奋起来一样。”4. 拖拉不是天生的。它是从周围的人学来的,但并不直接。它可能来自强权的家教,拖拉甚至可能是一种反抗的形式。这种家庭环境下,朋友对拖拉者的宽容会助长这种习惯。5. 拖拉的饮酒者会有更高的酒精需求量。拖拉的人会喝的更多,这是自我调节有问题的表现。6. 拖拉的人对自己撒谎。比如“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或者“有压力我才能做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拖拉者的另一个谎言是时间压力会让他们更有创造力,其实这只是他们的感觉而已,他们是在挥霍时间。7. 拖拉的人不断找消遣的事儿,特别是自己不需要承诺什么。查看就是绝佳的目标,这样的事情成为他们调节情绪(比如害怕失败)的一个途径。8. 拖拉并非一模一样。拖拉的人有不同的原因,法拉利教授已经定义了三种基本的拖拉者。9. 拖拉带来的损失巨大。健康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拖拉的人更容易患病。拖拉也影响人的情绪,也会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10. 拖拉会改变人的行为,但不会耗费多少精神力量。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念头就能马上改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高度规范的来解决。对行事拖拉的人进行劝诫就如同让抑郁症患者高兴起来那么困难。”
我的室友曾说过,人要学会原谅和放纵自己……(你才能效率更好)
根本原因:缺乏自信。这里所说的自信,是一种带有雄性特质的心理资源,一种正能量。而外界压力所产生的焦虑感,是和自信相对应的负能量。
虽说是负能量,但焦虑感其实是很实用的感觉,因为它提醒我们「该做些什么了」。如果让你焦虑的事是你内心真的想去做的,只要试着冷静下来(利用自省力,后面会提到),调整一下自己,化焦虑为兴奋并不是很难的事(其实这两种情绪带来的感受是高度相似的)。于是,焦虑感成为你的一剂强心针,让你跑得更快。去一家处于高速增长的创业公司,观察一下核心员工的精神状态,也许你就明白,为什么当他们心急如焚,时间很紧的时候,没有玩游戏,而是更加开足马达地工作。因为这是他们真心想去做的。而现实中,大多数人面对的是另一种情况,即这件事也许并不是我内心想做的,但我必须去做,而且还要做好。比如一份为客户大爷准备的PPT,八十封半夜前要回的邮件,或者是即将到来的高考。这种情况下,焦虑感成为我们不得不克服的负面情绪,一场考验意志力的苦战在所难免。在这场战役中,一个单位的自信正能量,只能消灭一个单位的焦虑负能量。当敌众我寡,负能量多过正能量,一场大战过后,留在我们脑中的,便是实实在在的焦虑感。缺乏自信让你输掉了和压力的第一场较量,于是焦虑感留了下来。但是,感到焦虑并不直接导致玩游戏等逃避行为,除非它突破自省力这道最后的防线。自省力,「Observing Ego」,是一种在当下审视自我行为的能力,就像拍戏时导演(你自己)用监视器观察演员(还是你自己)一样。自省力能让我们跳出来,客观分析自己的处境,以及如何积极应对。如果这道防线也失守,即我们放弃运用自省力分析自己的焦虑感并作出应对,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被本能接管,启动所谓的
「战斗或逃跑」模式,通过暴饮暴食,撸管,玩游戏,网购,甚至嗑药等任何会给大脑带来快感的途径释放焦虑。所以,从焦虑产生到最终促使我们去玩游戏,它需要先打败我们的自信心,然后等我们停止运用自省力的时候趁虚而入,总共穿过两道防线才能成功。说起来焦虑君也是蛮拼的。那么如何应对焦虑君?很简单,增强上面提到的两道防线:一、学会更好地运用自省力。多学习别人的经验,多记录,总结,回顾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三省吾身,多站在不同立场考虑问题,都是提高自省力的有效方法。二、增强自信心。如何增强?无它,做正确的事,日拱一卒,急不来。再多说一句焦虑感。焦虑感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一个能让新员工抓狂到崩溃的指标,对业务大拿而言只是几个电话的事情;同样,多年前让你神经极度紧张的某个挑战,现在如果再让你来一次,说不定已经可以轻松应对了吧?我们每做出一次正确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比如耐着性子多改几页文件,而不是加班时上网闲逛;或是到点按时起床,而不是第N次掐灭手机闹铃,我们的自信便增长一分,面对焦虑时的胜算也就多了一分。现实中,大多数人还是会不时遇到自己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去做好的事情。所以我们更应该坚持输出这些虽然细微,但是正确的决定,积累起自己的自信,以迎接下一场和焦虑君的战役。要坚持做不想做的事情,就需要意志力帮忙,所以答案里提到的提高意志力的技巧都要用上:例如锻炼身体,合理饮食,保证休息,等等。一切的努力和坚持,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做自己内心喜欢的事情,到了那个点,你就不会纠结焦虑时为什么会跑去玩游戏这种问题了。
坑友专家级攻城尸:
其实是太着急了,希望自己的选择立刻得到反馈,脑子一刻也闲不下来,不愿意等待。大脑需要不停的反馈刺激,不然就浑身焦躁,这时游戏能够提供最直接的刺激与最快速的反馈
心急如焚的时候压力大,就会觉得游戏的诱惑更大,就像饿肚子的时候,会觉得食物更诱人。
逃避现实!
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阻碍(Self-handicapping)的表现。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人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三部分所构成。自我(Self)是指被作为认识对象的“我”,既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者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具有保持自我内在一致性的倾向。意思是人们总要保持自我——对自己的认知的内在一致性。而当我们的认知冲突引起内在的不一致就会发生所谓的“认知失调”。以题主举的例子来说,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我“先抽根烟再说”就构成了一种“认知失调”的情形。当发生认知不协调时,人通常会通过调整、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恢复认知协调。例如,你可能会通过戒烟(改变行为),或者劝解自己“吸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改变态度)来恢复自己认知的协调。因此有时候,当人们面对巨大的压力,担心自己会失败时,便会通过自我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来达到自我保护(协调自我认知)的目的,这既是“自我阻碍”。题主所说的临考试前疯狂的玩就是“自我阻碍”的表现。设想,一个压力很大担心自己考不好的人,在考前会有两种选择,一是认真看书,二是疯狂的玩。如果看书,考好了,那当然是皆大欢喜,但如果看书而没考好,你的自我认知便会发生冲突和失调:“我明明认真复习了,为什么还是考不好”;但如果你选择破罐破摔,疯玩一场,如果考好了,那当然意外惊喜,而没考好,你也不会发生认知失调:“我没有好好复习,没考好也是应该的”。正是在这种自我保护(协调自我认知)目的的驱使下,我们会做出这种通过“改变行为”来协调自我认知的“自我阻碍”行为。因此,我觉得题主你可能是心理压力太大。要我说,真的别想那么多,放宽心,在这件事上,与其“改变行为”,不如“改变态度”,放宽你对考试结果的顾虑吧~其实很多事情过去以后,才会发现它们当初根本不值得自己那么担心...参考资料:[1]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个人而言,完全是分散注意力,还不用用脑,用脑多累
因为你喜欢游戏,不喜欢做事。。。。。
有一个说法,说是总觉得时间不够的人和一直处在贫困的人一样,正是由于时间不够/钱不够的焦虑心态导致判断力和注意力下降,导致处理事情的着眼点一直在与节省时间/省钱,而忽视了真正的目标,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更加不足。
说下个人感受吧为什么看书看累了就玩一会儿游戏?1.你看书真的达到了累的阶段,你明显感觉到一种排斥,就是那种你继续看书很可能不知道在看什么的感觉——你的精力无法集中,效率变低,你预感如果继续往里面存东西他就要堆栈溢出了2.于是你停下了看书这件事。停下的时间可以做什么呢?无非是为自己提供补给过提供奖励,如睡眠,食物,发呆,做别的可以调剂大脑又打发时间的事(游戏就是其中之一)3.为什么是玩游戏呢?因为游戏基本上靠应激反应就可以完成,不需要信录入来挤占自己大脑的存储空间。当然比起玩游戏这么相对枯燥的事,你其实更想看一部电影或者看一本别的书来一次远行听一场会,可是在面临考试的时候这些太奢侈了,一方面录入信息大脑会仍然累,另一方面时间成本太大了。4.中学时代老师们总是说“大家语文学累了就学一会数学哈,数学学累了就学一会英语哈”,我很怀疑到底有没有人做到这些。对我来说学习累了就是需要停止学习!5.长时间持续做一件事,即使脑容量和后方供给没有问题,情绪上也会出现bug的——用一个愉快的小游戏奖励它一下,可以防止它暴走。6.勤奋是很重要的事,这个一直在被高度宣传,其实效率也挺重要的,也应该多宣传点7.玩一会游戏和死命玩游戏的差别是很大的。ps:1.关于考试,除了“一刻也不停歇的勤奋”之外,另外一个被高度宣传的就是“别看书了,好好休息,放松心情”——这几句出现的频率太高了,简直快化身高分宝典了。仿佛书一点也不用看,只要睡得好心情放松考场上就能如有神助自动高分了。2.游戏一下是为了考的不好时为自己找借口之类的心理分析我真是理解不了,不可证伪的东西还真是强大呢。
归因的自我设障。建议: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是马上去做令你觉得焦虑的事。
我先打盘游戏抽根烟,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咦,居然还有10个赞啦!哈哈,小激动!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拖延症吧。因为一件事情遇到阻碍的时候,人自然而然会想着去做一件轻松、马上就能做的事,也算是小小的满足一下成就感吧。
前面几位已经说得很好了。我补充下自己的感受。我发现当我出现楼主所说的那种情况的时候,内心会有一种潜意识:第一:好像自己能从游戏,电影,刷微博等活动当中获得某种灵感来解决自己面前的一大堆问题。第二:内心会觉得当前的问题放一放会获得更妙的办法,类似读书的时候不会做的题目先放放。
看到高票答案之后我去搜了《自控力》的作者,斯坦福的美女老师,业余时间还教瑜伽,演讲水平一流。在google的讲演不容错过,新浪公开课有翻译版youtube:新浪:另外,她的在TED讲演也值得一看
梦想越来越遥不可及?
打游戏获得的是短期愉悦,而完成任务是长期愉悦,而人类几十万年中进化出的本能就是短期愉悦打败长期愉悦
Enchanted:
想到了“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_?`)
横竖都要死了,干脆死痛快点!
实际上是你担心这次考试准备不充分,早就预料到成绩很可能不理想。如果你再抓紧努力学习,一旦成绩真的不理想,那你就只能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你会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行”,从而伤害到你的自尊心;而如果你索性放弃学习开始玩,那么失败的时候你就会把原因归结到学习态度问题“我只是不想学而已,真要学起来不会比其他人差”,从而能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于客观,是人类保持自尊的一种正常机制。
这是在找一件事来逃避他内心的烦燥、恐惧,以此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对于这样的心态我有很深刻的体会,可有没有发现当紧要关头过去之后,时间充裕起来,再去做之前时间紧急的时候能够给你带来巨大愉悦感的事情,却往往会感到无比无比的空虚。像完成项目或者准备考试类似的工作,在手头时间紧事情多的情况下,常会被油然的压抑焦虑和绝望笼罩,这是一种挥之不去又让人无能为力,时时刻刻伴随着你做每一件事情的潜在情绪,有时甚至让人感到恐惧,只有一种情况下可以让人得到暂时的解脱,就是做一件暂时需要非常集中精力的事情,而且能够激活大脑里的奖励机制,让神经元分泌更多的快乐因子。对于你来说这件事情就是打游戏,对于我来说就是看电视剧,当然也有人会选择看小说。为什么平时打游戏对你并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准备考试或者完成任务是较长而且短期内看不到成效,而长期结果又不明晰不确定的事情,这时大脑中的奖励机制就会受到抑制,快乐因子就要减少,所以相对而言打游戏就比往常更能吸引人。那么,关于怎样解决的办法呢,我觉得不妨给自己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把大块的工作量瓦解成小块的短期内能看到效果的部分,像打游戏练级过关一样去尝试一下。或者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反正最终结果也是个零,多做一点就会有一点的成果,能做一些总比少做一些结果好吧。与君共勉吧
有一句话和楼主共勉,人最重要的能力可能不是创造力而是自制力。
人类逃避的天性
这就是拖延症 因为潜意识里存在侥幸心理
strange kid:
上学期期末考统计学,身为一名学习方面的重度拖延症患者,直到考前那天晚上我都没看过书……可想而知那个晚上我通宵了。然而通宵学习一晚的学习效率呢?几乎赶不上室友轻轻松松学了一下午。虽然都死到临头了,书就摆在我眼皮底下,咖啡也灌了一肚子毫无睡意,但我就是看不进去。有的时候就是执拗的不愿去完成某件卡在DEADLINE上的事情,不愿去做的这种心情,一是来自对这件事情的抗拒,也就是不愿意干,潜意识的想要逃避。越是无法正视这种逃避感,越无法面对必要的工作。二是来自对DEADLINE的恐惧,害怕到时候完不成,虽然现在什么都不干的话到时候照样完不成,但恐惧带来的绝望会让人本能的放弃努力,潜意识里会觉得自己就是要完蛋了。好吧,可能还有别的因素,但我自己分析自己的话暂且先得出了这两点最重要的因素。一旦对某件事情产生了抗拒和恐惧,人就无法沉下心去冷静面对了。即使自己明知马上就要考试,抗拒和恐惧也会让人选择与学习看书相反的事情,比如打游戏,即使自己其实并不想打游戏,只是潜意识觉得进行打游戏这种与学习相去甚远的行动,可以使自己逃离即将考试的现实。所以归根究底就是一个词,逃避!呃,其实我现在自己也还没有完全治好拖延症呢,虽然大道理我也不是不懂,但没有用。有些东西真的是无法避免的,有些特质真的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我现在的做法就是一大早就带着书去图书馆,除了纸笔书什么都不拿,让自己除了看书和发呆没有别的选项,一直待到闭馆,学不进去也强迫自己坐在那。就是培养一种习惯,可以逐渐克服对学习的抗拒和恐惧。而且我是在考试前一周就开始实行,就算再怎么不看书,在那从早坐到晚也多少能学点,肯定不至于挂科就是了。总之这种事情真的是光知道原因没有用,必须强迫自己提前学习!这都做不到的话,挂科活该……
跑个题。如果想要个解决方法的话,要“在自己有自控力的时候把诱惑清除”。比如,不想因为手机游戏影响看书,那就把游戏全删了,如果控制不了又下载了,可以取消上网功能或者换功能机或者不要手机或者砸了。另外的话,高考是浮云,对于已经把知识学完的高三生,高三一年浪费了很多时间也毁了很多东西,别把高考当回事。如果总是被诱惑,那说明看书(高考相关)真是太无趣了!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
因为毕竟还有一点时间,选择逃避焦虑追求暂时的愉悦,让心获得短暂的平静。。。
尊重当事人,匿了真实案例,本科大学的故事某女生,品学兼优,所谓的“人家的孩子”某日,由于某种原因,她睡误了第一节课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不能自拔不能自拔到什么程度?等她意识到的时候,第二节课也误了......自责加深,不能自拔加深……repeat & repeat当夜,女生留下遗书,跳楼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热门吉他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硬盘速度变得很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