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站桩双脚都要略与肩同宽

站桩满1000小时之小结
站桩满1000小时之小结
时间: 10:41:04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  查看:  评论:
  2010年,因患“白癜风”皮肤病,再加上身体的种种亚健康表现,已活了44个年头的我开始自学杨式85式。从7月至10月,三个月的时间练下来,感觉和作操一样,没有什么效果。经多方咨询、查证和探索,最后确定自己为内功修炼的“下根器”人,也就是属于所谓“经络不敏感”、“经络较细”的人群,这种情况就算练上三年的套路可能也不会有什么“气感”。
  通过学习众多内功修炼者的文章、书籍和音影资料,如:和桩功练习者王芗斋、王安平、秘静克、醒世无量、曾庆余,以及太极名家汪永泉、李和生、陈正雷等,再参考古往今来儒、释、道等各家的一些传统修炼法门,最后决定采用以浑圆桩为主,以太极套路为辅的练习方法,作为自己修炼的起步之功。
  日至日,共计390天,每天站桩不少于60分钟,共站桩1001小时,日均2.56小时。并且坚持尽量作到每日一遍杨式85式太极套路的练习。桩功和均参考相关资料自学,至目前为止,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也没有老师指点。
站桩的动作为:双膝微曲、双手抱球、双脚与肩同宽的“高位马步桩”。大多数时间在室内,偶而也在室外。以静站和看着电视或电脑站相结合,约各占一半时间。
  以下是一年多来自己“盲修瞎炼”的主要体会和感悟,写下来目的在于鞭策自己的同时也望能给他人一点小小的借鉴,同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正。
一,身体的反应。
  站桩过程中的体会,总的感觉是“舒服时少,难受时多”,因为内心有所向往,所以“难受并快乐着”。
  1,“气感”的体验越来越多,对照王安平写的“桩功四阶段、三层次”,知道自己还只是处于第一阶段,即初步实践阶段,也就是第一层“通皮下肌肉组织”的初期。无量先生所著《我对站桩等修炼的体认》一文中所介绍的站桩初期的主要身体反应,我几乎都体会到了,麻、热、胀、重、硬、冷、痛、痒、酸、僵、紧,另外还有一些:如头发无风而动,皮下小块肌肉自发跳抖,身体的失重感,皮下局部似液体晃动,大脑内部持续有声等等,但这些反应总的来说都不是很强烈。有的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又消失了,如局部的热感;有的从产生以来则一直都有,如脑内“吱吱”声;有的越来越重了,如手和臂的麻胀感;还有的从偶而出现到后来则经常出现,如手上皮下局部似液体又似有气一样的微动。
  2,身体的状况自我感觉总的来说在向好的方面发展。(1)以前有时会半夜起来小便,现在则没有了。(2)平时的精力也变得好了些。(3)遗漏的情况有所好转,在站了200多天时试过一次,有五十多天没有遗漏,虽然后来不能完全作到“断白虎”,但也是自成人以来间隔最长的一次了。(4)冬天睡觉不怕冷,所盖被子比过去要薄很多。(5)小病、小伤好得快,自站桩以来除了两次因牙齿的老毛病去看医生外,其他的都是不用药而自愈。类似情况还有很多,不能尽述。
  3,存在的问题。(1)两肩关节部位在站桩时有酸胀感,偶而感觉会好些,但总的来说是越来越明显了,平时不太能感觉到。网上查过一下,发现有这种感受的人不少,可能是站桩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反应,也许时间长了就过了这个坎。(2)白癜风没有好转迹象,还是慢慢的扩大,但生长的速度很慢。我也不管了,任由它去,可能桩功练到第三层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生活习惯的改变。
  1,彻底戒掉了烟、酒。从二十岁不到就开始的长达二十多年的恶习,因为站桩就在一念之间清除干净。
  2,站桩之初也注意到了少吃荤食,到200多天时开始完全吃素。一切源于动物和昆虫等有情生命的食物都从自己的食谱上去除,到现在已过大半年了,感觉很好,决定一直“纯素”下去。另外,一日三x以早x为主,午x为辅,晚饭则越来越少了。
  3,每天的生活更有规律,不过“夜生活”(泡吧、K歌、蹦迪、入会所等),不“洗脚、敲背、按摩”,不打牌、下棋,不上网游戏。这些曾经在我生活中都偶而或阶段性的有过。
  4,重新认识了“运动”的方法与作用,过去常常参与的各种剧烈有氧运动全部取消。如:球类、长跑、游泳、远足登山等等,取而代之的是慢步、太极拳和站桩。
  5,作为一个毕业于工科大学,在化工行业有二十多年经历的工作者,一直对科学界最前沿的研究进展信息颇感兴趣。现在则更注重补上自己所缺乏的对古代智慧与传统文化的了解,工作之余,有时间就看看佛经、道经、四书五经、黄帝内经、易经以及有关武学、太极、修炼等方面的文章。
三,感悟。
  站桩一年多,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入静”,其间中除了部分时间同时在看电视、电脑外,其余静站之时总会考虑一些事情,再加上平时的学习与自悟,对许多问题会逐渐产生新的看法。
  1,为什么站桩?
  与大多数站桩的人一样,一开始都是因为要健身,健身的目的是希望活得更有质量。但如果只是这个目的,很难长期坚持下去。从实际情况来看,靠站桩来消除疾病确有奇效,但多数情况是一个很慢的过程,其间会有反复,当病情有所好转时容易懈怠。
  能够每天花数小时站下去的原因,还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重新理解。
机械唯物论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按这个观点,无论我们这一生怎么过,为善还是为恶,其结局都将是一样;无论以何种方式死亡,结果还是一样。稍加思考就明白,这是一个“悖论”,也可以说是一个“强盗逻辑”。如果真是那样,人生百年,弹指挥间,还有什么意义?于是就可以理解:这个世上所有的有情生命应该是一直处于生死流转、轮回不止的过程中的,不会因为肉体的死亡而彻底湮灭。这一点,佛、道两家在两千多年前就解释清楚了,并且明确:生死轮回是可以被超越的,也给我们这些凡夫指明了修炼的道路:炼气修身,养德修心,渐悟顿悟,明心见性,最终彻底明白: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三个困扰无数人的最基本哲学问题。
  站桩,是炼气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适合绝大多数人练习,特适合像我这样经络不通、气脉不畅的人。通过站桩练习,不仅可以调理好身体,去除疾病;更可通经活络、培元固本、补气养血,以便于为进一步炼气修身打下基础。
  2,对站桩与太极拳的理解。
  所有内家拳法与,核心内容就是修炼内功,也就是练“气”,太极拳也不例外,当然到高级境界时就是“炼神还虚”了。站桩所练的“气”也是这样,个人实践认为站桩练“气”的效率更高。
  一个人如果本身先天的经络状况通畅、敏感的话,无论练何种内家功夫都很容易“得气”。但如果经络堵塞、迟钝,要想“得气”就必须找对方法了。
  我身边一起练太极的同事M和我就是很好的对比。M是一位经络状况百里挑一的人,他只练杨式太极85式,而且一天就练一遍,三个月时就有良好的气感,一年之后行拳之际“气”在全身畅行无阻,现在开始习练杨式老六路了。而我与M完全不同,练同样的太极拳套路每天两到三遍,但三个月下来没有什么感觉,就象作个操一样,后来才决定加练“浑圆桩”,而且以桩功为主,太极套路为辅。一年多下来,“气”感便越来越强了。
  由此明白,为什么有很多人说“太极十年不上身”的原因了。
  对于太极拳,练习过程是按大架、中架、小架的次序,最后到“无架”。这是一个“内功”逐渐加深的过程,到高级阶段便是无招无式了。可惜的是大多数练太极拳的人永远停在第一个阶段,没有“气”感,不能深入。而桩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让经络钝化的练习者在较短(小时的练习)时间内获得良好的“气”感,从而使得练拳之时更能掌握其中的奥妙。二者相辅相成,功效更好。
  3,为什么要少吃或不吃荤腥?
  荤腥,指来源于一切有情生命体的食物(如动物和昆虫的血、肉、皮、脂肪、卵、奶等,及其加工产品),还包括葱、蒜、韭菜等有刺激性的植物类食物。
  少吃或不吃荤腥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由:
  (1) 病从口入。荤腥食物是现代疾病的首要根源,我们汉民族的饮食,自古以来就以素食为主,过多的荤腥会因种种原因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大部分的现代病与多吃肉食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包括中风)、各种肿瘤、女性子宫、卵巢、乳房肿块与囊肿、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胃肠溃疡、结石、便秘……等。这些顽症大多通过禁荤可以得到一般性预防,甚至可以很好的改善。
  荤腥食物导致疾病的原因很多,随便列出如下几条:一,动物蛋白质和脂肪本来就难消化,这个从多吃荤食后的人口气较重、放屁多且臭就能看出来。二,动物和家畜体内本来就含有毒素,特别是被虐杀者其含量更高;三,病毒、细菌、抗生素、激素、杀虫剂等也令人防不胜防。
  (2) 营养与美味。
  大部人有误解,总觉得不吃荤身体的营养会不够。事实是,只要合理搭配食材,素食比荤食更有营养,也更适合我们这些不再缺衣少食的现代人。无论是蛋白质、维生素及各种微量无素,都能从素食中获取到。
  人们觉得肉食很好吃,并不是先天就如此的,而是后天因素所至。一般来说一个人幼年时吃什么,成人后也觉得那些东西很好吃。一个典型的例子:婴儿生下来后喂上几天的牛奶他就不再喜欢母乳了,相反一开始就母乳喂养的则对牛奶更是毫无兴趣。
(3) 低碳与环保。一个肉食者所需要的土地生产力可以养活20个素食者,因为饲养家畜时饲料的换肉率一般都低于10%。再加上动物粪便、污水排放、药物使用、瘟疫等原因,使荤食者对环境的影响远大于素食者。
(4) 道德层面。
  达芬奇说:“人的确是禽兽之王,他的残暴胜于所有的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而生活。我们都是坟墓。”
  伏尔泰说:“如果它们会说话,我们还敢杀它们吗?”
  爱因斯坦说:“素食,对人的性情的影响,会极大的利益人类。”
  素食,让我们珍视所有的有情生命。
  可悲的是,现在许多人对古代智者和现代科学都不信了,什么都敢吃:昆虫、食草动物、杂食动物、食肉动物,甚至灵长类动物中的猴子、猩猩,其结果最后可能就是人类自食人肉了。真所谓:纵然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
  (5) 荤腥食物损功。这一点儒、释、道各家修炼者都是明确的,王安平在《修真心语》中讲饮食时也重点提到。这可能有下列原因造成:一,荤食导致血液粘度提高、血管弹性变差,不利于“气推血行”,上功慢。二,荤食造杀,不利于内心纯净,影响入静。三,荤食中各种有害物质的影响。四,荤腥食物更强化人的性欲,导致更多遗漏。五,荤食者更易冲动和具有进攻性,不能到达内功修炼的上乘境界。
  所以说,佛、道两家的戒律是极为科学的,有条件者应该“全素”或“蛋奶素”,无条件者最好只吃“三净肉”,绝对不要吃野生动物和一些有“灵性”的动物(如:狗、猫、龟、蛇等)。
  4,对于“运动”健身的重新认识
  我是一个从小就爱运动的人,从读小学到现在,近四十年间长期坚持所谓的“有氧运动”,如:打球、游泳、跑步等,即使是工作最忙的那段日子,每个星期最少也两个小时,读大学时加入过羽毛球队和游泳队,田径方面还在校运会上拿过十项全能的名次(学校那时有5000多名学生)。但40岁以后,身体却不如人意,每况愈下,内病外伤都开始显现。
  我的体会是:如果为了健身,运动最需要讲究科学,如何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运动不当会适得其反,还不如不运动!过多剧烈运动只会有害健康,这个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有的人为了理想、荣誉、兴趣、利益等等目的,从事超过其身体所能承受的剧烈运动,那是另外一回事。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法于阴阳,合于,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也就是说,对健康真正有益的运动应该是:外在动作舒缓柔和,甚至是完全不动的,强调“内气”的培养和修持,所谓内功修炼、固本培元才是正道!这对于30岁以上的人显得特别重要。
  可叹的是,现实社会大多数人因长期受到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僵化的、机械的教条所影响,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科学,什么是真正的迷信和伪科学,不仅完全不懂这个理,也断然拒绝去了解。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可悲之点。
  5,生命与生活的意义
  宇宙的三要素:能量、物质和信息之中,能量是“基石”。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能量奇点,所以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时间和空间、基本粒子和波、以及意识和精神都可以归于能量的不同体现。现代科学中能量的概念和中国古代“气”的概念有很大的互通性。
  由此得出,生命也是能量的表现形式。高级的生命体,拥有复杂的结构,要更多的能量才能产生,其“熵”值就低,生命体系呈现出有序且规整的状况;相反,也就低级、简单、混乱无序。比如:从动物界来看,人是最高级的生命体,其胚胎形成、怀胎期以及离开母体后的生长期都是最长的,这样就吸收了更多能量,从而形成最复杂、最聪明的动物。人的身体好坏、聪明与否也是由能量所决定,修炼的目的就是不断聚集能量,提升自己的能级,使身体更好,智慧更高,最后在能量足够高时,生命就如量子力学所描述的,从基态进入高能激发态,获得生命之能的跃迁,也就是达到所谓“正等正觉”、“涅盘”的境界了。
  生命能量获取过程至为复杂,有容易感知的“显性能量”:如通过空气、阳光、水和食物进入体内,再通过有氧运动来吸收和释放,这种能量主要影响生命体的肉身;还有的是不易直接感知的“隐性能量”,也可称为“暗能量”,如气功修炼、静坐冥想所聚集。“隐性能量”对生命体的作用更大,这就象海里的冰山,水面之上的只是一小部份,80%以上则潜藏在水下,这种能量不仅影响肉身,还在生命的轮回过程中起作用。疾病、劳累、饥饿、寒冷、伤残等,这类情况导致生命个体“显性能量”的减少;而杀生、邪淫、贪婪、愤怒、恐惧、痴迷、咒骂、欺骗等等恶行会使“隐性能量”散失。
  于是明白生活的真实意义所在。尊老爱幼、和谐家庭、珍爱生命、工作学习、报恩报德、偿还债务、消除怨恨、勤俭节约、低碳环保,消灾祈福……,“五戒”,“十戒”,“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修性修德,这样集累足够“福报资粮”,才有足够的“隐性能量”。再加上练气修身,入禅定,得般若智慧,我们的生命就能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最终超越轮回,彻底觉悟。为什么中国传统武术和内家拳普遍重视站桩? - 知乎833被浏览76979分享邀请回答60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77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2 个回答被折叠()舒国治:也谈站桩
廿一世纪最重要的课题,是呼吸。近日太多朋友皆在谈健康,谈养生,谈保持快乐心情,也谈气功。气功的法门极多,但有没有一种最单调、最原始、最适合所有人、或说for dummies(给傻瓜)练的功法?东想西想,想到有一种最不像练功的练功法或许可以合乎。这功法,叫做“站桩”,粗看只像是罚站,然据养生家指出,这是世间最了不起的发明。有可能将来随处可见三个人、五个人的在树下罚站。而家庭中或许出现这样的对话:“你要出去啊?”“嗯,我到楼下公园里罚站。”所有的内家拳皆强调站桩之重要。把桩站好了、站实了、站静站定了,再微微举步提手便即是打拳了。太极拳有几十个招式,但有人主张把起式好好地练好。起式便如同站桩之外加上将手缓缓抬起、再缓缓压下,手的动作极轻柔,以不干扰站着的桩。至于后来移步如猫行,转身如拧巾,皆为了离原本站成好好的桩不远。那么,什么是站桩呢?以姿势讲,不过是两脚张开与肩同宽,膝微弯,两手在胸前抱成圆形,垂肩、松胯,总之,但求全身放松舒服。以心念讲,最好啥念也无,只是站着。以呼吸讲,最好不去管它,它自然会呼会吸。近代“意拳”(又名“大成拳”,算是脱胎于董海川、郭云深的“形意拳”)的创始人王芗斋()于站桩之阐述,最为精辟:“练习桩法时,形虽不动,而浑身之筋肉气血与神经以及各种细胞,无不同时工作。”“只要舒适、自然、轻松、无力、浑身像躺在水中或空气中睡觉,就大半成功。”他又引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示习者以恒。他说:“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恒心极是要紧。但即使没站上百日、没站上三四年,已有太多人感到颇强的效果,如身上觉似有虫爬蚁走、肌肉跳动、肠鸣、放屁、打嗝等现象,这皆是人的内部在追求各器官、各管道之通畅的结果。这其实也是呼吸一径追求之事。且看当吾人勉力将手向上高高抬起,一放下,便发现有一口大气要急急呼了出来;又当你按背后膏肓穴或腰部,亦有一口大气要深深地呼了出来,这种种便说明:我们身体某些没有通达或原本滞钝的经穴,造成呼吸不足;而当它被伸展开或被按压通了,气就忙着要往那儿去矣。故伸展筋骨(或如打拳、瑜伽)与按摩,常是练呼吸的前提。而呼吸,又常是逐渐自内部&汩汩的冲开经穴与打通筋骨的自然功法。即此,可知呼吸是身体何等重要又何等幽微精妙的工作啊,吾人怎能不好好珍惜每一口的呼吸呢?作者系台湾知名文化人相关:关键词:舒国治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用户名&&密码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准备持续写点东西,真实地展现我所接触的内家拳老师,以及我的修习经历,不装逼,也不发嗲,原原本本地做一个展现,给自己留个纪念,也给同道中人一点建议。
  先从兰州练拳时的郭峰和徐晖老师说起……
  怀念郭峰和徐晖老师
  ——简单、坚持
  近来,我在习练方老师所授的拳架时,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我跟着方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盘架,外型、身法……等这些都合乎规矩呀,况且单从外型上看,无人不赞叹,就连方老师也是认可的,虽则我只学了两个月。拳友的一句话点出了问题的真正所在,“你打这个拳架,不如你练以前的拳架那样全副身心地投入,更不像你以前那样浸透着感情。”
  一语惊醒梦中人。初春的南阳校园,树木虽已着绿,玉兰花和桃花也已吐芳,但夜色笼罩下还是寒意砭人,有点刺体,这有点像兰州的天气,像和徐老师们一块练拳时的天气。
  兰州、甘肃中医学院、操场的东北角。每天早上6:30我们便到了这儿,徐老师身着练功服,在读书的稀稀疏疏的学生中格外夺目,犹如红尘中的一汩清泉。我们通常先慢跑两三圈,待气血舒畅,身体发热后,便停下来,开始做腿部活动、关节操、单手缠丝、云手等,然后我们一齐跟着徐老师盘两遍架子,郭老师通常在旁边做指导。秋天的兰州空气还是相当的清净,南边的五泉山、兰山仿佛近在眼前(其实直线距离也就二千米左右),黑魆魆的、肃肃穆穆;身后的黄河正川流不息;徐老师的拳资在山水之间真的是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飘逸轻盈,洒脱中还透着妩媚和些许女孩子特有的俏皮。虽然郭老师的拳雄浑古朴、起势磅礴,但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徐老师的拳多一些。
  我是日认识太极拳、认识徐老师的。起初对太极拳还存在着偏见,觉得这是老年人的“玩意儿”,压根儿就没有学的念头,好友苏毕松硬拉着我去看看。看看就看看吧,反正也是闲着,再加上我当时身体一直不大好,我就和他们几个一块到了兰州大学西餐厅二楼的练功场。以前我所见到的太极拳练习者非老即病,打起拳来也是有气无力病怏怏的,而那天的见闻把以前的观念一扫而空。郭老师和徐老师先后演练了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徐老师还表演了太极丹剑,只觉得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发劲时松活弹抖,伴随着郭老师的“呵”声,让人有胆战心惊,直摄人心魄。后来,王武国悄悄对我说,简直不敢看郭老师打拳时的背影,真的太有劲到了,使人不自觉的腿软、产生俱意。
  当时学拳的人还挺多的,有18人。我们每周一、三、五下午训练,我可能天生就不是练武的料,老师一再要求沉肩坠肘,我却总是耸肩架肘,还有缩脖子的毛病,别提有多难看了。记得我们前两个金刚捣碓学完后,一个一个练,我练后,郭老师说,“小峰是你们当中打得最差的一个,但同时也是进步最快的一个。”
  到第二个月,学员减至8个;到第三个月,减至5个。那年的7月份要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西北武术比赛”,徐老师动员我们参赛,我们都报了名,高强度的训练便天天进行,我膝盖一天比一天疼痛难忍,连上楼都感到吃力。徐老师一遍遍地纠正我的动作,使膝盖避免超过脚尖,尽量对准脚尖的方向。我那时还不会转胯,总是做成了扭膝盖,结果使夹膝的毛病更加突出,疼痛也就更甚。看来,问题的核心是在腰胯上,徐老师让我把手放在她的命门穴处,体会腰是如何转的,命门穴是如何外凸的,腰胯会转了,那么膝盖自然就成了脚跟和腰胯的一个过渡,压在膝盖上的负重自然就减轻了。徐老师又指导我在平时行动时尽量腰胯用力,甩动腿脚,这样就会格外省力轻灵。当我膝盖疼痛难忍时,徐老师又教我按摩膝盖及周围的有关穴位,使疼痛大为缓解。
  比赛结束了,我们五个人在当时的赛场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人称为五只小老虎,把二等奖、三等奖囊括怀中,不要忘了,我们可是只学了三个月呀,参赛的有些老拳师已经练了几十年,是带着徒子徒孙参加比赛的。但我什么奖也没有拿到,郭老师和我都有点沮丧,徐老师却兴高采烈地说,“小峰是第一个上场的,他起势一做,我悬着的心便放下来了,这是小峰打得最好的一次。”中午吃饭时,徐老师又语重心长的说,小峰,学拳、打拳是一场马拉松,起初打得好的,以后未必好;开头打得差的,以后未必还差,归根结底,这要看各人的悟性和毅力。看得出,徐老师的兴高采烈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她的这番话也是她多年习武的一点总结,使我大为释怀。
  夏去秋来,我们在操场上开始习剑,记得当时我给徐红军发的短信上有“兰山如黛剑如虹”等语,把徐红军“引诱”得在扬州老家按捺不住,不几天就返回了兰州一块练剑。
  秋去冬来,天气一日寒于一日,特别是早上,真的是很“刺骨”,我依旧天天早上饭后步行到中医学院跑步、练拳、习剑。徐老师有时外面套了个棉马甲,郭老师还是老样子,一点也不冷。有一次,我来时忘了带手套,郭老师执意把手套给我,自己赤手练拳,要知道当时可是零下十几度的室外,而且兰州的冷和中原的冷还不太一样,是一种“干冷”,同样的低温,这种“干冷”更让人觉得凄冷无比。郭老师说,这样的冷天,更要坚持练拳,特别长功夫,每次练完后,我发觉郭老师的眉心就会出现一个硬币般大小的红斑,后来才知道,这是天目开了。
  2006年年末,徐老师正酝酿出版第一张太极专辑,已经拍摄完毕,正筹办发行事宜。一天下午,雪后初晴,徐老师电话邀我至她家一块欣赏,我踏着厚厚的积雪,穿过兰大,到了她家。这是我第一次去她家,与我想象中的迥然不同。家是很温馨的,只有她和母亲,房间很狭窄,没有客厅和餐厅,由于处于底楼,有些昏暗。
  那天下午,天地之间很静,地上的雪很净,徐老师的话清清的,现在还似乎在耳畔回荡,宛如风铃。“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不仅要看淡、看轻,而且要以之为乐。”很早以前我就读过佛家所谓的“烦恼即菩提”之语,但那个下午,我才真正有了一点理解,真正的理解。
  徐老师年龄比我小,兰州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兰州电信部门工作,半年后辞职专心练拳,先后拜郝心连、王二平等为师习练八卦掌和太极拳,在武林中也颇有名气,江湖人称“太极小魔女”。直到在焦作遇到了郭峰老拳师,蒙其言传身教,功夫才获得了质的飞跃,不仅打通了小周天,而且对太极的悟也更进一层了。记得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天,徐老师在电话告诉我,她每天上午练完拳后,眉心已经开始出现一根红线,一日显于一日,直至下午方消,她的话语中透露出纯纯的快乐和喜悦,一如兰州的雪、兰山的风。徐老师痴迷于武学拳艺,为此,她几乎抛弃了所有的羁绊和束缚,大学时的男友对此颇有意见,希望徐老师能好好地做一个贤妻良母、生儿育女,但徐老师思忖再三,最终天平还是倾向了自己无悔的追求。一次,我们在黄河岸边的树林中喝茶,郑杰提议,我们每人讲讲自己的历史,徐老师幽幽讲来,我们才知道了一些徐老师的体弱多病的童年和家庭的中道变故、父母分居,让我们唏嘘不已。当时她面对脚下滚滚东去的黄河水,平静地说,古时那么多高功夫大师,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今人一样可以做到。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毕竟还有一些人,他们超然物外,清心寡欲,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和纯净的境界。一次,兰州市的一名房地产老总来学拳,我偶然听到郭老师和他聊天中回顾自己的一生,“我参军、转业、担任军工企业党委书记、退休,这么多年了,生活简简单单,喜欢饮酒,但从不多饮;色,更是不沾。今年快70了,从没有生过病,连小感冒也没有。”郭老师从部队转业后,喜欢太极拳,先后拜王西安、胡秋梅等为师,我们经常围着郭老师听他讲讲过去的戎马生活,以及武林中的趣闻轶事,言者娓娓悠悠,听着如痴如醉,心向神往。他经常说,“打拳的时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早年修炼太极拳时,每日盘架30遍,从不间断,至今仍每日练10遍。郭老师不仅是一位太极名手,而且还是一位书法大师,故宫博物馆还收藏了他的三幅字。我们临毕业前,郭老师给我们每人写了一副字以做留念,还特意单独给我刻了两枚印章。
  我2007年7月毕业参加工作,转眼已快两年了。两年来,拳不敢一日不练,只为徐老师那鼓励的目光和信赖的眼神,也只为追求一种简单的生命和生命的简单。但是,我的拳架已做了很大的调整,徐老师所授的拳架在南阳无人练习,倍感落落寡合。虽然说练拳要耐得起寂寞,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更容易进步。机缘巧合,去年的10月份,我有幸偶遇王太安大师的弟子方和平老师,经过半年的接触、了解,我决定学习方老师的拳架,这是陈正雷版的老架一路,架式简洁、古朴典雅。
  在练拳的过程中,我一次次地告诫自己,“小峰,你不是个职业拳师,决不要贪多,一个拳架足矣,与其练习其他,不如把这一个拳架精上加精。”因此,我决心弃徐老师的拳架,而从方老师的拳架。太极拳重意不重形,不管什么拳架,仅是形式而已,关乎不大,最重要的是拳里面的东西。拳架虽然变了,但郭峰、徐晖两位老师所授的拳理、他们耳濡目染给我的拳风将永刻心中,他们的那种神韵和气势将永远笼罩着我行拳时的一招一式。因为拳是有生命的,对拳有感情,拳才会真正的练到身上,才能够达到以拳练身。
  岁月的河流冲去很多东西,有些东西愈来愈淡,以至于无;而有的东西却愈来愈清晰明朗,逐渐变成生命的一部分,那就是二位老师给我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两年来,我一次次回想,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熏陶,想把这春风化雨般的感受总结一下,好使其有所附丽,但同时又深知,道可道非常道,文字的障碍性太大。最后,不得不把这一切化成两个词:
  “简单、坚持”
楼主发言:89次 发图: | 更多
  我基本上是以时间为轴线,记载这几年的经历。  日  一、放松找感觉,打拳要连贯;  二、切记:放松、放慢;  三、拳如书法,静出神妙;  四、松沉圆活,调养蓄发;  五、发劲:又冷又脆。  日  玉女穿梭,像箭一样穿,像羽毛一样轻轻落下。  日  一、劲不要卸,要连绵不断;  二、还是要把节凑放慢;  三、肩部放松要进一步;  日  立身中正安舒,腰转身不转  日  一、脚与同侧手同虚实;  二、膝关节不能内扣,要外撑;  三、肩要沉下,沉下。  日  一、练武之人的脚是内八字,走路时,仿佛小腿与脚随时要阻击对方从前方的侧攻;  二、打坐时,双手要托;内视仿佛一水流从上而下注入丹田。  日  一、两大缺点:夹膝、夹腋;  裆下与腋下仿佛有球,如此,架子才舒展;  二、开胯,能下得去,似有润滑油;  三、在空气的包裹中,陆地游泳;  四、打拳像走坡,气沉丹田,不要意守;  五、膝疼的解决办法:  1、胯松开;  2、膝不过脚尖;  3、把重量落在大腿上,收胯,落脚轻;  4、着力点在脚后跟。  日  一、区分下肢动作对否的关键点:脚掌平实的感觉;  二、脚跟着地向前滑出,重心固定在一腿;  三、虚腿十分之一的支点作用;  四、转换重心,胯走后弧线;  五、掌:小指与拇指微微相合;中指微向后仰;  六、拳:虚握,发力到顶点时突然紧握;  七、指挡捶比青龙出水出拳高一点,类似于掩手肱捶。  日  一、任脉督脉真气导引术  1、百会、会阴上提;  2、命门是发动机;  3、二脉都在脊椎内,一上一下,圆周循环;  4、相吸与相斥;  二、剑道  1、剑会呼吸,有灵性;  2、剑尖不要外摆,剑柄要外撑;  3、合的时候,含胸沉肩松胯;  4、胯转,膝微转;  5、金鸡独立时,提腿之膝外摆,脚底平,侧向内。  日  一、剑要贴身走;  二、剑若游龙;  三、松开胯的方式:  1、走路时,脚尖微内扣,腿不用力,用胯自然摆动;  2、上楼、下楼用胯、提胯,腿不用力;  3、无论如何,一定要体会脚步轻灵的感觉;  四、倒撵肱的双掌相合,两臂环抱之意;  五、三折掌的右掌划弧线不要太大。  日  一、以命门为支点,以脊柱为杠杆,把丹田鼓起,臀部自然下溜,命门自然不再下凹;  二、胯松开、打开,不要担心挺胸;此时必会后仰,而上部下颚内含,就平衡了此力;  三、有向上脱毛衣之意,就有拔背的概念;  四、命门万万不可紧张,否则,气不下顺;  五、不要晃动,腰带动,刚开始,动作可夸张一点;  六、起势中的掤劲和捋劲,注意此时的重心在后脚,背向后有对拔劲;  七、金刚捣碓,拳面向上,拳心向内;松肩、虚腋窝;  八、六封四闭中的双脚同肩宽,背有后拔劲。  日  一、腿起身不起,千万不要耸肩;  二、溜臀直到身体有后仰的感觉,此时气下沉,肩下沉,就把力给平衡了;  三、腰要用意识放松;  日  1、身法还有待于提高,还有点僵硬;  2、懒扎衣中掌根的拎劲,向左前方;手指要放松,并向后撑开;同时,肘要有一对称的掤劲;  3、要注意活脚,这样才不伤膝盖;  4、松胯没腰。  把胯向两边打开,躯干像一圆柱体掉下去,要体会这种掉下去的感觉,放松它,如此才能气血下沉入丹田。徐老师的比喻,好像楼房倒塌下去一样。  5、气沉丹田。徐老师的比喻,好像不倒翁,因重心下沉,永远不倒。练拳的整个过程,都是这种感觉。躯干部是空的,丹田是实的。  6、昨天徐老师给学生们讲课的神态,要多回味。那种气定神闲,同时有一种寒而不露的英气。这确实把拳练出了神韵,并贯穿到了生活中。  7、太极拳出处讲辩证统一,但要分阴阳,也即一为明劲、一为暗劲。要联想到老子所谓的“知其阳,守其阴。”  8、重心的转换千万不能是直的,或下弧线,或后弧线。
  日  1、“要享受压力”,徐老师的这句话使我有豁然贯通的感觉,好多年前我就读过“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句话,但仅仅是理性上认识而已,要把这句话贯穿到感性中去。  2、徐老师放松的那种神态,要多想一想,要体会。还有郭老师那种沉稳的神韵,都要在心中镌刻下来,作为自己的前进方向。  日
晴  人类的历史,在我看来,是一个富人与穷人不断争夺统治权的历史。但古今中外,所有的历史都向我们证实了,穷人最终要败给富人;即使穷人取得了胜利,也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胜利。毛主席他老人家极力想扭转这一规律,并且也付诸实施,但残酷的结果证实了这一规律是钢铁一般的。  近代以来,西方把东方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以为在精神层面,有三种因素起了引导作用,即宗教、财富和理性。地理大发现的动机是传播基督的福音和类似宗教般的渴求财富之心;但前两种因素非常适合于个人,要想使一个民族复兴,宗教的热忱和财富的渴求还不够,必须在理性的指引之下。  中国目前的复兴民族之路,后两种正在日渐显露,但缺少第一种因素。决不要小看宗教对人的“煽情”,从古至今,也许只有两种东西能激起人性最深处的生命之力,其一是男女之情欲;其二就是宗教。但情欲是针对个体生命的,宗教才能燃起一个民族的生命之火。  可宗教是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中最缺少的,也是讳莫如深的,特别是一个宣称信奉马克思主义,高举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理性最极致的社会。那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寻找类似宗教的替代品了。其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二,共产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北、极大而无边的东西,大而言之,有儒、道、释三家,小而言之,书法、武术、围棋、古筝、太极拳……都可以说是,太多了,以至于到了很空泛的境界了,只能望洋兴叹了。除非能有一位孔子,次一点,朱子也行,这样的大宗师降世,把中国文化提炼一下,可惜,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是不可能的了。  那么共产主义呢?虽然,它看起来很似宗教,无论是其宗旨,还是加入的仪式,但没人说它是宗教,况且,即使是宗教,信奉的人愈来愈少。  缺少了宗教的热忱,我们的生命之力就会少了一份韧性,在前进的征途中只会多了一些半途而废者。因此,我对我们的民族复兴之路多了一些忧虑。  日
晴  西方体育比较重视相互间的协作,追求肌肉的健美;而与之相对的东方传统体育看重的是精神与肉体的完美统一,希望通过修炼,达到神不外逸、精神内守。而这一种锻炼方法不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只要一个人,而且只能一个人进行。  而李阳把英语的学习就看作是体力劳动,而非脑力劳动,其学习成果取决于口腔肌肉的疯狂锻炼,我感到很受启发,也特别有意思。  其实不光学英语如此,大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获取都是如此,就如同骑自行车一样,起步之时需要把握平衡的技巧,可谓“脑力”,但一旦骑开了,就是一个车简单动作的不断重复,需要的是“体力”。这个时候需要耐得住寂寞,忍住单调带给你的烦燥,“板凳要坐十年冷”就是这个意思。
  我也想学太极,哪里找老师呢?
  @思特里克兰德
16:24:10  我也想学太极,哪里找老师呢?  -----------------------------  到河边,公园里看看。呵呵
晴  校园里的落叶一日多于一日,焦黄的树叶,有些还留着些微绿的痕迹,但终究抵不住萧索的秋风。文人之于秋,似乎都有一种“毒瘾”,明知其会带给自己更多的抑郁,但又往往忍不住让自己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就这样,年复一年……  唉!秋呀!  何至于此呢?人类内心最深处对仇恨、对偏执、对迷信、对超自然……等一切反社会主流情愫的追求与向往,不也是如此吗?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古人这句看似浅显的话实在是不经意间破译了人类根深蒂固的心灵基因。大而言之,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次而言之,古往今来,无数行走于殉道途上的宗教徒;小而言之,婚姻生活中太多太多的出墙与出轨。  那么,明知山有虎,我们止步不前,或绕而避之,不就万事大吉了吗?但一只看不见的手,撩着心,进而拨着腿脚,使你止而又进,绕而又回。  这就是人与人生,也正应了马克思的发现,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中国人其实很早就明白了这个“小儿科”道理,而且阐释得更深入浅出,更浅显易懂,但中国的文人天生就带点“道”气,没把这个道理用于社会的宏观发展,他们用鄙夷的眼神撇了一下帝王将相手里把玩着的所谓“国家”,就径直走向了旁门左道,比如中医、占卜、风水、园林、建筑、餐饮、茶、诗歌、绘画、音乐、拳道、剑道……在其中,每一处都贯穿了矛盾,或曰阴阳。邓小平他老人家也是此中高手呀,他不是说过“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嘛。呵呵!毛主席硬是把阴阳两条鱼驯服得如鱼得水,观其所指挥的战争画卷,读其如椽巨笔绘就的哲学著作,我总觉得他在运筹帷幄或构思笔行之时,有另一个他在高空俯瞰即将发生的战争,或行将用文字勾勒出的思想,然后那个他又回来了,和他本身融合,然后又飞行高空,又返回融合,不断的融合与飞离,或曰向心力与离心力,两个力相互喂劲,一起茁壮发达,他俯瞰的范围越来越大,他的境界越来越高,他的智慧越来越空明,但同时两个“我”的融合也越来越深。  融合越深,表现在生理层次上,就是你的身体越健康,而且是真正的健康,因为你的私欲和情欲一点点减少了,在这一过程中,低俗的欲望已被稀释了,纵然凝聚,也只是片刻的自然之动。  这就是为什么大智慧的人往往身体健康且长寿的原因了。  太极拳就是“以人为本”地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我经常惊叹古人拿自己的身体做鱼缸,让那两条阴阳鱼在其中畅游这一伟大的发明,其实这正体现了中国古人重视、尊重生命的理念,在他们看来,作为个体表现出来的生命是天地的造化,是毫无疑问处于第一位,次之,才是家庭;最末,才是国家。家庭和国家是自然生命的一种很无奈的衍生物,因为作为大多数人,其生理需求和亲情需求作为生命的印痕是无法抹去的;而家庭能给你提供合法合情的床第,家庭成员先天的血缘或性的联系又给亲情的滋生提供了最适当不过的温室。在家庭之外,出于对公共秩序的需求也在国家这儿找到了最优化的诠释。  日
晴  上班快三个月了,苦闷和压抑接踵而来。这是为什么?快乐难道就真的和我无缘吗?我不时默默地问自己,问上天。  任何事物带给我们的满足都是一时的,甚或暂时的。想起了九年前初上班时的情景,新鲜感和兴奋不到半年就无影无踪,急于逃出单位成了活着的唯一动机。  什么时候我才能真正满足和心安理得地安于现状呢?我就是一条狗,只有不停地跑,不停地叫,才能换来心灵的平静,稍有歇息,空虚、无聊和狂躁就如毒蛇缠得令我窒息。  生命,也许就意味着永不停息的追逐,犹如夸父追日,不求成功,但管耕耘,因为收获仅是一时的喜悦,过程才足慰平生。  生命,就如同榨汁机,榨出最后一滴汁液;或时时把它逼上绝境,让潜力显现出来,让生命在拼搏(以死相拼)中显出异彩。  日
阴  周四晚出发,周五晚返回,24小时,我一路没有歇息,没有用餐。  一切都恍若昨日,四年中发生的许多事忽然都从记忆的深处冒了出来,清晰得让人的心隐隐地发疼。记得有心理学大师说,人一生的所言、所行、所思、所听、所感的任何东西都被大脑准确无误地记在生命里,看来,这是真的,真是真的。  教室、阅览室、实验室、寝室,校园的路,都还是那样,唯有路两旁的柳树长高了,教室里的桌椅有点破旧,显出些斑驳,但也添了些学问气。  我到了一楼东边的那个阶梯教室,第一学期我在那儿学过《高等数学》,在那儿还听过“恋爱心理学”之类的讲座。  寝室还是那样,站在当年的餐厅门前,我遥望着我当年的寝室,想起了13年前的那个冬日,很多个冬日,风呼啸着,时常带着哨声,像狼嚎,下午没有课时,我喜欢躺在床上看《安娜o卡列尼娜》,忘了是谁翻译的,那种文笔温润润的,朴素中显华丽。后来,我迷上了《老子》和《圆觉经》,曾经天天晚上秉烛读老子,然后写一篇心得体会。再后来,我因为读《新概念英语》而又喜欢上了英语的和汉语迥异的美,曾经半年天天读英文版《简爱》,然后写英文日记。  四年,人生中最好的时光,我就在那儿度过了,走过了,13年后,重踏上这片土地,迷茫又清晰,清晰又迷茫。  日
阴  天一直阴,时有微风,枯枝也瑟瑟颤动;常有雾,很薄很淡,好像没有了一样,但凝神远望,又发觉确实有了。“草色遥看近却无”,不就是这样吗?这情景,也总让我想起《简爱》中弥漫的那种氛围。  站桩的作用,一为换劲,二为找感觉就是不断地静心体会上下贯穿、全身透空的感觉。找到那个点,在那个姿势和心态下,全身最轻松,然后固定那个点,培养它,像呵护婴孩一样,直至点成线、线成面、面成体,最后,它成了生命,另一个生命。  其实,找感觉也是练拳的一个重心;扩而论之,人生中的任何事都是如此,都是在不断地寻找那个点。在那个点,生命的轻松与澄澈融合了,层层的伪饰都被剥落了,所有的包装都冰释了。在那个点,生命就是生命,别的什么都不是。所以,拳家说,打完一遍拳,精神好像洗了澡。  姑且把人生的这一过程称为“寻点”。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找不到这样的点,甚或就没有这种意思。唯有少数人,找到了这个点,但稍纵即逝。仅有极少数的人,找到了,也抓住了这个点,并且和这个点融合为一体,这就是圣人。
  我也很想练拳,太极拳,可以防身那种  
  日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这话不知道背过多少遍了,已经快没有感觉了。但昨天晚上方老师教拳的时候,对这句话有了重新的认识。   我练拳汗多,阴冷天气练拳时,头部犹如蒸笼。我也知道这是没有放松的缘故,但一直找不到症结所在。直到昨天晚上,我才知道,这完全是手部没有用力的缘故。手部没有用力,没有呈瓦楞型,那么,手臂的弧线运动便要靠肩部来带动,如此,便进入了恶性循环,手更不用力,肩愈加用力,汗便愈多了。   该用力的地方没有用力,不该用力的地方便肯定要用力,那么,这个地方的放松便成了不可祈求的事情。切记,切记!  对于手臂来说,肩、肘、手三部位的要求分别为:松、撑、通。  日  今天下午王老师给我调架,总结了一下,有以下问题:  1、起势的重心转换不明显;  2、懒扎衣、单鞭等式手掌与手腕不平;  3、肘底捶的右手要先微向内合,以把掤劲发出来;  4、左、右擦脚重心移向前脚时,要把劲下沉,拍脚时注意腹股沟内收,千万不要撅臀部;  5、高探马时注意对拔劲,下一动要注意胯微移让右手有欢迎左手之意思;  6、击地捶时右掌变拳,重心不要动,注意变拳的路线;  7、前招、后招注意以手领臂,肩不用力;  8、护心拳注意立身中正,胯转脚蹬把劲发出去;  9、搂膝时手要往上捧。  日  拳师们教学生的时候,都爱用各种比喻,回忆起来,方老师有几个比喻格外的精彩,让人特别有感觉。  在教肩膀放松时,方老师说,人站在五层楼上,胳膊却在楼底。两肩松沉的感觉一下子就有了,形象生动,简直入木三分,又把松沉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和练功者无限地拉近了。  学起势时,我性子急,手倏地一下子就起来了。方老师不急不慢的说了,两小腿犹如两把锥子直刺地表,深入地心,尔后,地球的反弹劲源源不断的涌上来了(哦,想起了脚底的涌泉穴了吗?),从脚,而腿而腰而背、肩、肘、腕,一直到手掌。哦,原来是地球用力把我的手鼓动起来了。干脆,地球在我的两手下面放置了两个鼓风机,把手吹上去得了。  越是简单的,就越难学。起势外形看似简单,实则深奥之极。我有时想,按真正的太极拳标准,就这太极拳的第一式,有几人会呢?  做六封四闭时,左脚是个虚脚,但虚到几分,心里没底,一般只说这就是太极阴阳鱼的眼睛。方老师一个比方就把事情给解决了。什么比方呢?左脚尖下放了个鸡蛋,不能把蛋给踩碎了。哦,就虚到这个地步和程度,这种感觉一下子就在心底里扎了根,有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这样练拳的时候,心里就感到踏实了,气也能沉下去了。  有时,我在想,为何人类要使用比喻呢?而且,越是有境界的人,就更大量的使用比喻。翻开佛经,比喻满纸,无比喻就不成佛经了。还有《新约》,耶稣传道时,经常用故事、比喻来使天国之道更近人心。  比喻,无智慧无品味之人是不需要的,因为一般的叙述式的语言就足以让他们表情达意了。但深层次的东西,语言有时反倒成了障碍,因为语言毕竟是人类所发明的东西,被造者岂能超越创造者呢?
  日  胯走后弧线,才可以使虚腿不至于顶住胯跟,保证了两胯依然处于同一水平面,从而胯的旋转依然活似车轮,这是下午跟王师学拳时的一个感受。  右肩的僵劲与妄动仍然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做倒卷竑时,胯转与右臂的转不能协调一致,经王师反复调整,有了些许起色,觉得应注意一下问题。1、时刻不要忘记了掤劲,掌微内合,肘微有外撑意,臂呈弧形,也即王芗斋大师所说的“肩撑肘横”;2、右掌既有捋劲,亦含按劲。捋劲要向身外,按劲要向下,此时就须腹股沟内收,身体下沉;3、右臂和身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开的,这样就胯转臂随,如影随形;4、最好把肩膀忘掉。  下步跨肱的后撤一步,注意步子要大,然后左按右掤,同时重心后移至两脚中间,随后两手向中间合住劲。在转身的时候,注意左手要翻过来,似乎用绳子拎住左腿往上抬一样,其实这样的拎劲在金刚捣碓中也存在,从而保证了手与腿同起同落,全身一致。  摆脚跌岔时,左脚出在正前稍微偏左,脚尖可翘起;而上步七星的左脚须全脚掌着地。震脚时身体要下沉,气随之下沉。  昨天在医专,方师的话也应多品味。“要脚跟用力,胯微转,这样才能防止膝盖超过脚尖。同时要把胸涵一下,以此卸掉身子后仰的劲,保持中正不偏。  日  1、白鹅亮翅的重心移向前脚时,后脚尖向外微撇。  2、撇身捶的胯向右转,肘击右后方。注意每一发劲都是先脚跟蹬倒换重心,在将停未停之时,胯微转,将劲发出去。  3、下步跨肱的丁字步是一瞬间,属于过渡点;整个拳架中尽量不丁不八。  4、摆脚跌岔的前脚在正前稍微偏左,这样有利于下一步的后脚跟蹬拳向前冲。  5、野马分鬃的双手不能太低。  6、站无极桩时身体不要动,体验双肩放松的感觉。  日  六封四闭时,先松肩、而后松肘,双手先捋再按,全身的劲体现在双手上,要找到这种感觉,慢慢的找。   起势时伸出的左脚尽可能与右脚平行,胯向左旋转把左脚送出去。手起时,尾闾微微下坠,但膝不可弯曲;下捋时,身微下沉;下按时,手与身同步下沉,最后定型时,臂不可太前,也不可太近身。当年王太安大师教方老师们练拳时,一年轻人说,王老师你的手像树叶一样轻轻往下落,能有什么劲?王老师说,你过来。双手做起势,依旧轻轻下按,似秋叶,那青年大叫,受不了。王太安大师笑而不语。遥想当年情景,南阳盆地阳光洒洒,白河绕饶,王太安大师的风采真神人也。   转身出步要快,目视左脚方向,而后目视右手,方老师戏称,“哪只手高,巴结哪只手。”   手保持瓦楞掌,微微含住劲,不能松懈。五指似乎正茁壮成长,一根根呈挺拔之势。蓄劲要慢,而后逐渐加快,以体现陈太的快慢相间。   世间最难的是恰到好处,所谓含胸,不停胸便是;所谓拔背,让背找衣服便是,切忌不可太过,过犹不及也。  无极式的时候,两臂自然下垂,但不可紧贴体侧,方老师打了一个比喻,两腋下各夹一个热鸡蛋,夹紧了肯定烫的不行,但夹松了鸡蛋又会掉下来。  金刚捣碓最后的震脚要求重心百分之百在左脚,我总是理解不了,更是体会不到。方老师的比喻一下子就把问题给解决了,“你就想像左脚站在岸边,右脚一下子把河上的冰给踩碎,这时的重心不就是完全在左脚吗?”大多数情况下的虚脚都是这个要求,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轻灵似猫。  此式有三个问题要注意改正:一、双手下按至底部转上掤时,此时停顿时间不可太长,造成断劲;另外,右手掌与腕要平,不要弯曲;二、出左脚要在左后方,同时的双手外掤时右臂要舒展开,呈弧形,不可太近胸,以免气血不畅发不出劲;三、左手划弧线,即抹锅底,然后在胸前呈虚拳,此时肘在手下,要下沉。
  粗粗的看了楼主的文章,才知道,自己瞎练,真的会出问题,还是要找师傅,可是怎么才知道师傅有功夫在身呢  
  多接触,日久见人心,也见功夫。有兴趣,可关注微信公号:知微斋
  日  做懒扎衣时,先要沉拳,同时重心偏右,胯左转,双手翻掌。最后定型时,右掌随腰微划弧,左手扎腰,注意不要太低,这样才能合住劲,并同时把劲传到右掌。此一过程,左腿蹬劲,右腿扎劲,膝与脚跟垂直,体会大腿用力,胯跟内收,体会胸膛的两乳地方有下沉之感也即含胸的感觉。  六封四闭:左手找右手,双手向右高处划一小弧;而后双手下按,像把皮球按进水中,再左捋,重心随之而左移;当双手上卷时,重心同时右移,注意这一卷合过程中,肩松沉,肘外撑,双手用一恰到好处的力即可,一般人常在这一动作中肩膀用力,不仅违反了太极拳的基本原则,而且姿势也不舒展大方,切切忌之。然后双手先捋后按,类似起势的动作,劲发于双手劳宫穴,最后手掌呈水平,千万不可手指上翘,注意发劲方向既向前也向下。  日
大风  以下问题要注意纠正:1、金刚捣碓最后的砸拳震脚要放低一点,但不要靠近身体,要有向外的撑掤劲;转下一动时,拳先随胯下沉,随即左转。2、懒扎衣最后定势时,右脚尖外摆的角度大约40度左右,幅度不要太小。3、六封四闭当重心在左脚时,右脚尖可稍微内扣10度左右,以使最终的定势稳固,姿势也好看。4、注意眼睛不要往下看,整套拳只有击地捶、指档捶等下看。5、单鞭的第一动注意肩不可用力,最后的定势右胯要低一点,使两胯持平。胯是个盘子,千万不可翘起来。6、单鞭的右勾要有下坠感,与腕可凭也可稍微靠下,但要与肩平,肘要下沉。  目视方向的总结如下:1、目视出腿方向;2、目视目标方向;3、哪只手高,目光巴结哪只手;4、目视正前方向。  下午两点多时,东北方向乌云密布,继而狂风大作,本不打算出去练拳了,谁知方老师已经到达国医大,还抽空在花园里采了一大把枸杞菜,硬要给我一把下面条。在学单鞭时,方老师又深情地回忆起跟王太安师傅学拳时的情景,师傅单鞭定势时,一时兴起,让徒弟们摸其两臂,只觉得一股热水流从右手沿手臂缓缓流向左臂、左掌;再摸其腿,一股劲从脚跟盘旋着沿腿上升,那种感觉清晰极了。看来,陈鑫老前辈所言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真不虚言也。  薛师姐在做此式时,右臂不由自主地内蜷,方老师说,单鞭犹如一条鞭子,把儿是右勾,左手是鞭梢,是打人的,所以右手不要动。  内气的养成,必须靠放松来一步步地蓄积。在生活中,应时时刻刻保持练功的状态。当年徒弟们平时站立的姿势稍一挺胸凸肚,王太安师傅便是一阵怒喝,“这样子是练功人的吗?”王师傅要求平时的立、走、坐都要松肩塌腰,立身中正,整个脊椎从腰到颈要向外掤,要有找衣服的感觉,就练骑自行车也要上身中正安舒,不可前倾。看来,陈长兴老前辈当年号称牌位先生,真武痴也!也唯有此,方能成一代大家。  另外,晚上睡前,可深呼吸,意念中有一根红线随着吸气入丹田,又随着呼气而出来,反复60次。早起时,搓手、搓脸即可收功,以养气也。  日
大风  单鞭转金刚捣碓的第一动,我犯了一个毛病,两臂没有舒展开。要注意把椭圆画大,这样姿势优美大方。  做白鹅亮翅时,拳随胯沉,是微微下沉,膝盖的弯曲度没有丝毫变化。而后腰左转,变掌、穿掌、翻掌,第一动定势时,左脚尖偏左45度左右,身体朝向脚尖方向;第二动定势时,右脚尖偏右45度左右,身体转正。
大风  春天是孩儿脸,说变就变。昨天晚饭后,电闪雷鸣,雨点就“啪啪”地落了下来,来势迅猛,但时间不长。今天早上的气温因这风雨就降到了4度左右,典型的倒春寒天气,下午四点左右去国医大,见桃花依然妖娆,似串串小火球挂在树上,地上的落花也不甚多。在这苍松挺拔、桃花烁烁下,耳畔飘荡着悠扬的乐曲,练拳真是一件快意的事情。怪不得郭老师一直说,练拳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斜行的起初右手有下按意,而后从右膝后上方起,注意此时不要过分偏向身后,右手找耳朵,然后再向左前方推磨,杨家拳谱上说,磨转心不转,要细心体会揣摩,时时存心方有所得。此一过程中,左手有两次合意,一次是出腿时,一次是腰向左转时,两次合意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欲左先右的行拳规则,而既然是合意,外型上就不要幅度太大。  下午站桩时,有一体会,两臂和肘有一种悬空的感觉,脚底下的力量向上传递,托起了两臂。这应该是好感觉,应多坚持,多体会。  日
大风  风一直吹,花依然开。  搂膝有点类似起势,都是看似简单,实则艰深无比。关键是要有四个力的相互“和谐”,即腰右转、右膝外撑、左脚掌蹬地的反弹、双手的向上端,这四个力形成一股合力,其劲道可想而知。当然,最核心的力是腰向右旋转的力,其他三者辅助这个核心力,俗话说,添个蛤蟆四两力。究其实,整套拳练的就是胯——这个盘子的旋转自如,腰胯转动灵活有力了,整套拳架才能行云流水,也才能为日后的推手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意起初重心左移要明显,同时右脚尖向内收;最后双手推出之前,左脚尖稍一支撑,右脚尖再内收一点,要迅捷得外行人根本察觉不了。另外,尽可能要保持身体同一高度,至少不至于忽然高起。  方老师当年练习此式时,唯有一次练得非常有感觉,后来再也没有那种韵味了,王师傅勉励说,只要你认真坚持练,那种感觉还是会回来的,但据方说,至今也没有回来。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日
大风  白鹅亮翅两手相合时,左手不要很快丢掉,要对左手的掤劲有一个帮助辅佐的力量,当重心完全移向右脚,开始收左脚时,左手才同时开始向左掤开。最终的左手要在左膝的外侧,一般人总是放在膝盖上方,务必小心,刻刻留意。若以开合论,此时左手和左脚合,而右手为开,但同时开中寓合,右手与右脚亦有合意。  懒扎衣理与此同。  拗步时,快出脚,快跟脚,慢移重心,当右掌顺右膝方向前推时,左手同时也要向左后捋,两臂对拉拔长。注意右臂不要过分向内屈伸,应似直非直,将展未展。  掩手肱拳时,双掌先在体前各划一圆,当右手变拳,与左掌相合时,注意重心在右,腰向左转;重心移向左脚时,腰仍向左转,右拳击在身体正前方稍偏左,基本上与左拳同方向。据高东祥讲,此招在实战中,右拳出击方向随敌变化,可不拘定向。  王太安老师当年跟随陈昭奎大师学拳时,时值夏季,着一大裤头,师傅在旁吸着旱烟袋,看见王老师胯没有放松,拿起烟枪朝胯跟就是一击,烫得王老师胯跟急向内收,陈师傅哈哈大笑,“这不就对了嘛。”
晴  今天天气好极了,阳光明媚,校园里桃红柳绿,处处可闻鸟语花香。站桩时,方老师指导了一下,手臂应向前舒展,吸气时指尖有微微亲近意;呼气时手指稍开,有下外的撑意。  最近练功后,总是哈欠连篇。方老师说,以前跟孙老师学拳时,老师每次练拳前,先打一哈欠,引得学生们也纷纷效尤。  讲到“沉”字,方老师认为,这是尾闾有徐徐下坠之感,气总是往丹田里沉的,劲要沉到地下,越深入越好,这样反弹力才越大。  日
晴  昨天刚放晴,今天的热就有点让人受不了,骄阳还不似火,仍属于那种明媚的热,阳光下,我能感到树木的绿叶在发散着生机和活力,也许植物也有“内气’吧!  撇身捶的动作有点类似斜行,下手摸膝盖,架子低的话,也可用肘去“找”膝盖,上手尽可能舒展,随胯旋转,顶住中线,也即上手和鼻尖连成一个垂直面,成为一体,如此,上手掤,下手捋。行拳过程中,胯注意保持水平,躯干部可略微倾斜。行至接茬处,要慢,右拳与左肘逐渐相合,宛若用线穿针鼻,用心体会那种目光与意念聚焦一点的感觉。随即,右拳内旋而弧形升至右太阳穴的右上方,拳眼对准左脚尖,举拳的样子就是入党宣誓的姿势。我于此处犯有几病:其一,身子过分右转;其二,右拳太低,且臂不呈弧形;其三,左手没有用劲。  青龙出水要先合住劲,左掌平向右推,右拳藏于腰处,拳心向上,此处小心拳的位置不能太高,要不,如何出水呢?岂不成了入水。最后定势时,左拳心朝上,左肘向左,而右拳要旋转着出击,着劲处不在拳,而在小臂的外侧,注意拳置于右膝的上方,不能太高。整个过程中,两次到换重心,左移右转,右移左转,使拳随着“盘子”的旋转,切出去,方才劲脆。  日
晴  双推手尽量舒展,但也不能直得硬帮帮的。  肘底捶的两个比喻。其一,左手在拉绳子;其二,右拳如瓶,左掌向里倒油。  倒卷肱的全过程不能有停顿,要把胯压住,使其慢慢地旋转。注意后脚落地时,手要翻掌;手过后膝盖时,脚尖内收,同时转移重心。  日
阴转晴  闪通背起初腰微微左转,再微微右转,双手先下按,紧接着往回捋,然后再转移重心、收左脚,左脚超出右脚大约一脚的距离。接下来就是右转上掤,左转下捋,左转上掤、右转下捋至左掌向右置于左膝上方。然后左掌、左膝上提,快落地、慢移重心。  掩手肱拳要划好两个立圆,两臂要充分舒展开。
  日  下午3:30见到了黄老师,我打了几个招式,黄师毫无客气的指出,这是太极操,下盘不实不稳固,腰胯不灵。  黄师有他自己的训练方法,尤其是重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扎实以后,逐渐习练劲的运用,尔后一步到位,径直向散手迈进。  这也许是原生态的太极,太极本无招,仅阴阳而已,所谓招式,也是后人强加上去的。戚继光的《拳经》32势,陈王廷就“拿来” 了29势,几乎成了太极拳的全部。而这29势一经陈王廷的“造拳”改造,外形姿势上也许并没有多大变化,但内在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原因何在?阴阳而已。  下午近两个小时内,学了两个基本功:猫步和云手。  黄师讲猫步特有意思。为什么叫猫步呢?猫在捕鼠时,全神贯注,前爪轻轻的向前递出,重心没有丝毫变化,若情势不妙,可轻灵地收回。重心在前移时,是一丝一毫地加到前脚上的,仿佛抓一把沙子,一粒一粒地放下去。这就是拳论上讲的“迈步如猫行”,“迈步如临渊”。看来,拳论上的每一个字都还要细细品味,身体力行。  练习云手,杨氏与陈氏差异还挺大的,黄师的教法挺奇特,内八字下训练腰的旋转,此时胯被卡住了,只能动腰。云手要“匀”出抽丝的感觉,为何叫抽丝呢?抽丝时不能快,不能急,更不能用蛮力,稍不留神,丝就会断;但同时也不能完全松懈,软塌塌的,如那样的话,丝又抽不回来。“运劲如抽丝”,就是这种感觉和状态,慢慢地、松松地去回味、去品尝。  在做猫步时,立身中正,膝盖正对着脚尖的方向,鼻尖也朝次方向,也即膝盖和两肩连线是垂直的,此时才能体现出“上下相随”,才能逐渐培养出整劲,不然一旦出现夹角,劲就被分散了。  “上善若水”,行拳应学流水,任意东西,遇到阻滞,视做无物,轻轻地旋个圈,又继续毫无牵挂地前行。听黄师讲拳理,宛如听大德高僧讲禅,悠悠扬扬,拳理就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来了。  日  昨晚在体育馆跟着黄老师练了两个小时,首先练习摩擦步,行步时,脚掌要与地面完全平行,平起平落,起初可使脚掌与地面轻微接触,但绝不可用力。行步时,依然要立身中正,两臂在体侧平伸,掌心向下,五指向上翘,目的是手臂的大筋能拉伸拔长。俗话说,筋长一寸,劲增十倍。据黄老师说,坚持练习两周后,明显感到臂力大长,提水桶轻飘飘的,丝毫不觉费力。  然后练习转辘辘,意念在双掌,劲在两掌根,把全身的整劲发出来,似饿虎扑食。黄老师说,不要小看这一掌,和人搭手,猛然翻掌,就是一击。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与人交手,招不须多,一招足矣!  两小时的练习,偌大的体育馆就我们三个人,黄老师下午刚刚上完四节体育课,晚上来教拳,一招一式毫不松懈,那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头,让我想起了两句话:  “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  “基本功是一辈子的事。”  日
雨  这两天冷得有点出奇,接着雨又落了下来,距清明还有两天,这雨就开始纷纷了。黄老师考博回来,晚上继续在体育馆教我们练拳。  把太极步、摩擦步、转辘辘复习了一遍,黄老师教了一个风帆试力。刚开始做时,我不解其意,便问道,这是在试什么力?老师不语,过一会儿,懒洋洋地一笑,慢慢地说,“别急,慢慢儿找感觉。”不一会儿,觉得两掌似乎风声呼呼,有丝丝凉意,也许这就是两片风帆吧!帆船在大海中航行,靠的正是帆所鼓足的劲,然而,试想一下,这劲道本就存在大海之上,空气之中,平时谁能感受得到呢?但一旦扬起了帆,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劲就体现出来了,而且贯穿到了船体之中。这就好像一个人整日呆在家中,根本就体会不到乡愁,而一旦离家了,思家的念头就从四面八方逐渐地侵了进来,势不可挡。我们逐渐加深了难度,五指分开,向上翘起,以使小臂的掤劲出来,而且加上步法的配合。  我们做着风帆试力,拳友说,这不是小时候哄鸭子、赶猪崽的架势吗?说完便哈哈大笑,老师说,“对,就是那个样子。”呵呵,想不到小时候天天练功而不自知。武术,特别是内功当中有许多东西,如果用文字来解释说明,可能千言万语也说不清楚,而且越描越黑,但用生活中的一个动作来说明,一下子就有了。记得形意拳中有关于站桩的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怎么站呢?老师问徒弟,“你抱过女人没有?”聪明的徒弟一下子便明白了,所谓的撑三抱七,用身体去迎等等,一下子就全有了,全身一下子也就松了,站桩一下子也便有了内在的灵性。  老师的站桩更是体现了随意、适意的特点,抛弃了所有的形式束缚,万法归一,就是一站,而站的同时,可看电视,可听音乐;可睁眼,也可闭目养神;对于架子的高低,也不做过分的要求。我大惑不解,这难道不需要虚灵顶劲、提顶吊裆、松肩沉肘等等吗?老师说,“只要你一站,咋舒服咋站,时间长了,这些东西自然就上身了,不要刻意去追求。当站到两臂非常轻松,而不觉得沉重时,算是入门了。”  老师再三强调,站桩是练拳的灵魂。他规定,每天须最低站30分钟,逐渐提到标准的40分钟,时间越长越好,要是一次能站几个小时,那就非同一般了。回想自己练拳的经历,总视站桩太枯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桩功不固,犹如拳架缺少了灵魂,也许就是行尸走肉而已。而黄老师的站桩更具人性化,以人为本,也许就是王芗斋所倡导的“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  这些基本功都是简单的,但无数次的重复下去,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这些“简单”将质变为世间最不简单的劲。  真理是简单、也是赤裸裸的,无需些许粉饰,这是西方哲人的领悟,化成中国的,就是假传万卷经,真传一句话。  阳春三月扬风帆!
晴  晚上,明月当空,清风阵阵,嫩绿的树枝“莎莎”作响,我们三人跟着黄老师在操场上练习。  虎扑50个动作一组,中间不能有丝毫停顿,定步和活步两种步法可轮换进行。一组下来,累得浑身骨架像散了一般,偷眼瞧去,黄老师依然在认真地做着,而且比我们多做10个。功夫就是这样练出来的,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练了三年太极,一点功夫也没有上身。  边练,黄老师边提醒我,要把劲发在掌跟。  接着又学了一个刺拳,两手先在身前相合,猛然分开,两拳呈对拉之势,前拳犹如钢刀向前刺出,定步练习时,两脚呈丁字步。  疲惫时,我们就做风帆试力。黄老师爱用在水中行走比喻,无论是手,还是脚,都要松松地去体会那种有阻力的感觉,这可谓举轻若重,如此纯熟灵敏之后,才能举重若轻。其实,若把整个身子看作帆,平移前行,肯定感到很吃力,而人由于长久的生活习惯,已经对此阻力毫无察觉了。  黄老师硬让我们练24式,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按我的想法,拳架一个就行了,何必学那么多?特别是他把陈氏74式视作垃圾拳,更令人纳闷。在我看来,能否快出功夫固然是评价拳好坏的一个关键指标,但当今社会,功夫早已非同往昔那般至关重要,应同艺术、养生结合起来,三者合一,方为真太极。而在艺术性方面,黄老师的拳架可比方老师差远了;而在功夫方面,若过分的追求功夫,就算出来了,也定会反噬己身。  黄老师说,真正能出功夫的,就是虎扑和刺拳等这些简单的动作,但一万人中,有几人能长久的坚持下去呢?水滴石穿,靠的就是这种坚持。  简单、坚持!  日
晴  今天早上站桩,仍然保持40分钟,双腿一点也不感到累,虽则两肩和背部有酸疼的感觉。回忆这几天来的变化,我真的难以相信,然而事实就是事实。  三天前的晚上,因突降春雨,没有出去练拳,就在门前练桩功。我打算站15分钟,应把手机闹铃定在21:25,可鬼迷心窍似的,我把时间定在了9:25.这下惨了,我站呀站,手机就是没有丝毫的动静。因为我站的架子比较低,到后来,只觉得两腿又僵又硬,也许真的快变成了干木桩。血液似乎就要凝固了。我实在撑不下去了,便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早过了,想不到,我竟然站了41分钟。  从第二天起,我每次站桩就把时间调整在40分钟,三天过去了,愈站愈轻松。要知道,十天前,我可是连10分钟都站不了呀!  这件事情给了我一个启迪:站桩实际上是“站心”,心意通了,信念有了,时间长短根本就不是问题。  推而广之,是不是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呢?  日
晴有风  昨天晚上,我们在口福居举行拜师宴,正式拜黄豪老师为师。此时,我才知道,黄老师这一门是大成拳的王选杰分支,黄豪是第三代掌门人。  心中的悬念总算落了地,我原本以为是太极拳。不过从1999年起,黄老师就一直琢磨如何把太极拳和大成拳糅合起来,走太极的形,发大成的劲。十年快过去了,应该是有所得吧!  黄老师回忆起自己的学拳生涯,良多感慨。先从师陈氏,苦练太极,练到什么程度?你低架,我比你还低!后来又在上海习练正宗的杨氏小架。但多年的苦练,除了盘架,还是盘架,功夫依旧出不来。  等遇到大成拳的师傅时,一句话使他醒悟了。师傅说,你练的这些架子,都是垃圾拳。从此,黄老师彻底摆脱了拳架的束缚,身体力行着师傅的教诲:  站桩站桩还是站桩
体认体认还是体认。  黄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所谓拳架即套子,世间大多数习武之人一生就钻在套子里面出不来。看来,我这三年,不断地调架,也就是在作茧自缚罢了。  所以,时至今日,黄老师保留下来的拳架就只剩下24式太极拳,这一上世纪50年代,集杨氏太极拳精华的24式,虽则社会上一般人很是看不起这一简化太极。但黄老师对此却推崇备至,认为24式是在国家的组织下,多名大师经过近一年的反复磋商,不断取舍才创编成功的。既照顾了普及的需要,尽可能简单;又要体现太极要旨。而世间,什么最难?惟有简单二字。  席间,除了薛姐、海东外,还有两学生:大四的凡改弟;大二的高永鑫。  另外,黄老师有一句话应引起重视:基本功要占60%。  日
阴天有风  今天大幅度降温,风也格外的凉。其实,风的威力不在其凉,而在其深入骨髓,故练内家拳的格外重视避风,有防风如防箭之说。  晚上我们在田径场寻一避风处站桩45分钟,后又冲拳500次,伏虎式800次,最后做风帆试力。  对于站桩的一些不适反应,老师说,不要管它,放松即可。这个站桩可有意思了,随着站桩,身体的一些病区就逐渐暴露出来;继续站下去,自会消逝。  伏虎式中,后脚蹬,前脚踏。老师用站立在公交车上,车忽然刹车,头与躯干骤然前倾为例来解释,因此,这个劲时整个身体的劲,掌根权当是身体的一部分。  刺拳时,力透拳背,把劲打出去。  风帆试力要慢不要快,感知空气的力,注意体会“试”字。  看老师练炮捶,马上想起了他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不管别人是海,还是湖泊,我只需要一盅水就可以把他淹死。”招无须多,式无须繁,任你千招万招,或虚或实,我一击炮捶就把你打飞了。  日星期日
雨  上午在体育馆学了三招杨氏太极拳。  野马分鬃前手掤,后手按,后脚以脚掌为轴旋转,最后定势时两脚尖均朝向前方。  注意每一式开脚时,两脚间的距离一脚到一脚半的距离。  白鹤亮翅时,后脚跟上半步,随即重心后坐。最后定势时,左手是一个按劲。  搂膝拗步最后前推的手要立掌坐腕,后手要掌指朝前。  对于站桩中出现的怪事,老师说,“不要加意念,放松就行了。”“这个功法不用什么逆腹式呼吸等法。”  日
阴转晴  在我心中总认为只有文人才会相轻,练武之人应是惺惺相惜的,至少不会相轻吧。  但实际情况却让人跌破眼镜,方老师提起黄老师,带着一丝不屑地说,“练杨氏,就是练三天也不会出汗”,提起黄老师的外型,又说,“他内劲可能是有的,但外型实在不怎么样。”  以前,我还天真地以为方、黄二人可能素昧平生,可我又错了,两人几年前就见过面,还相互推手、切磋过,但到底是什么让二人相互不快,留下龌龊,我不得而知,也推测不出,更没有去探究的欲望,只觉得这件事本身就够龌龊了,破坏了我心目中对“侠客”的那种初恋般的情愫。没法子,谁让咱是中国人呢?哪个中国人的心底深处没有“侠”的情结呢?  黄老师是一个“玩拳丧志”的人,这是他的自我解嘲,但他玩拳的同时,也没有完成玩一把世故。他对人,就像猫一样,可能太极拳练得深的人大都如此,拳论说,“迈步如猫行”。猫从未对任何人有过亲密,它总是充满警觉,步子却轻盈无比,对周遭有一种懒洋洋的视而不见。  日
晴  这两天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词,细心玩味,给人许多启迪。如:  敬爱,敬在爱前;  孝顺,孝在顺前;  名利,名在利前;  舍得,舍在得前。  先舍才能有所得,一杯剩茶,如何才能换为新茶水呢?其一,狠狠地往杯子里面注入新水;其二,倒掉剩水,注入新水。比较两种方法,第一种耗时费水,而且旧茶难免有所残留;而第二种简洁方便,最省时最有效。  世间最难的不是得,而是舍。舍得干净、彻底,才能得的痛快、圆满。舍在得前,舍先得后。要想舍得好,就须下狠心。  大成拳就是一种舍得的艺术。舍去我的第一套拳架,经历了两三个月的彷徨和反复;而舍去第二套拳架,似乎只是漫步田径场一圈的时间。  我终于悟到为何高手们都很推崇简化24式太极拳了,也想起了当年李小龙回到香港面见师父叶问时,师傅让他练咏春拳,小龙却大部分忘却了,但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师兄弟们。  拳套是忽悠外行的,带有“秀”的成分,是为了走江湖赚银子所需,真正的功夫就是基本功和几个招式的长年累月的习练和体悟。  想起了师傅的一个比较,每天练陈氏老架,一个招式顶多打几十遍,而我们的一个虎扑和刺拳每天就是几百上千遍。孰能出功,孰出功快,一目了然。  日
晴有风  这几天,海东的话常给我启迪。比如:  把桩带到拳架里;  行拳做成试力;  站桩的时间上去了,但也要把功夫上去,两臂伸远一点,尽量舒展一点,抬高一点。  今天早上站桩后,我总结了一下:以前站桩后,膝疼,特别是左膝,自从昨晚海东发现我膝内扣的缺点后,今早我就有意识地向外撑,向前顶。为使两脚平稳踏地,我使两脚尖稍微外撇。如此以来,站完桩后,膝几乎不疼了。  我不知道两脚尖外撇对不对,一般都是说两脚平行的。  上上周日学24式时,黄师也是反复地强调两点:一、膝对准脚尖方向;二、出脚点在对角线上。
晴  5:25——6:25,低架,今早浑圆桩站了一个小时,除了两膝稍微疼痛外,无其他不适。中间有一段时间,两臂和躯干部浓雾弥漫似的,一旦有了这种感觉,两臂就舒服多了。而且精神也悠扬飘荡起来,不再如以往杂念纷飞,心绪烦燥。  师傅教站桩挺有意思的。薛姐问,“咋站?”,师傅道:“qing站啦” !“你看我站得对不对?”,师傅看也不看,依旧是那句话,“qing站啦”!  有学生过来请教,师傅带点恍惚、带点不屑地说,“你会走路吗?会走路就会站桩”。  过后,师傅平静地说:“要说站桩,我能写上两、三本书”。说这话时,阳子湖的水粼粼地闪着清晨的阳光,湖边的垂柳时而随风拂动,一群群的学生从旁边闪过,鲜有顾及此者。  就是这样一位师傅,武术硕士、教授、第三代掌门人,功夫深不可测,一些神话般的功夫,如定身法等,也略有小成,但还是每天早晚坚持站桩。  我们还有什么话呢?qing站啦!我以前站桩左膝内侧疼痛、左胸闷,请教师傅,他只说两个字,“放松”,“放松就行了?”,“对,放松就行了,不要加意念。”  然而,就是这样的教法,不到一月,我已能轻松地站到一小时,也慢慢地理解了一点师傅的良苦用心。说一千,道一万,都不是自己的感觉,唯有亲身体悟,抓住感觉,功夫慢慢就会上身了。师傅说得多了,反而会使徒弟有意无意地去求那种感觉,这就不是无中生有了,而是假中生假,离道愈远矣!  也许,这就是老子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好一个不教而教。  日
晴  (一)  大松大软是太极拳的宝贝,这是李雅轩的话,但未啥郭老师有一次说起给徒弟们调架,徒弟们累得几个月上不去楼,要人搀扶才行。据说杨氏子弟练太极,苦得要自杀。大松大软能累得如此吗?能苦到这种地步吗?  松紧应是互为其根的,应知其松,守其紧。有天晚上,黄老师教我练刺拳,无意中提到松紧,待我思索后再问时,他说以后再讲。我觉得这是核心机密所在。出拳的整个过程是松的,最后的一瞬间是紧的,而且是以丹田为核心的整个身体的紧,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棉里裹铁的效果。  练拳要重视筋骨训练,这是王芗斋故意略去不提的,但正是核心机密所在。  无曲不夹,无节不顶。  (二)  今晚,张哥教了我许多东西。  1、站桩要找放松的感觉,如何找?先体检双手低位时的感觉,然后双手慢慢升高,此一过程若有肌肉紧张即放松之,一直到双手过肩。  以前站桩数量是达到了,但质量不够,这个月要在质量上拔高,由肩的放松转向腰胯的放松。  2、摇辘轳试力要体会推人的那一瞬间的感觉。先往回拉,重心后坐,蓄劲于胯跟,犹如把弹簧压紧,然后再释放出去。我的感觉是双臂和躯干部连为一体,好像不倒翁一样前后摇摆,海东师哥的比喻,仿佛大海的波浪。  3、虎扑发劲是试力的最后一点点,我们身上的问题主要在于后脚没有蹬劲,究其原因是胯没有松开,唉,还是站桩吧!张哥也是练了两三年才出来的这个劲,要有信念和毅力。  4、另外试力的回拉时要体会胸腰折叠,我的感觉是犹如怀里抱个球。  练功时不要把每一个都练上几分钟,而要集中大块的时间练一个动作。  日
晴有风  今早站桩有一奇怪的现象。  我5:38开始站桩,起初一切平成,大约6点的时候,一个大球就在双手和胸腹间生成了,刚开始球体很稀薄,但慢慢地觉得球体越来越硬,又不是那种铁石般的硬,有点像汽车轮胎,硬但很有弹性。而这个时候,这个球开始向外膨胀,撑得两臂简直要飞出去了,一点也没有下坠感,舒服极了。我怕这种美妙的感觉消失,吓得不敢睁开眼睛,这种实实在在的感觉绝对不是幻觉,因为我的理智思维仍然非常清楚。是不是我真的抱了个球?抵抗不住这种诱惑,我睁开眼,眼前一切如旧,对面楼上的衣服随风拂动,早晨的曙光清清明明,学校广播悠扬的歌声洒满天地。这种清清楚楚的抱球感并不因我的睁开眼而消失,仍是向外膨胀着,虽然定睛瞧去,眼前什么也没有。  这种美妙的感觉把双肩的酸疼一扫而空,正当我想着如何把这种情况说给师傅时,感觉说走就走了,完全不由我的主观意志。  晚上,张哥带点醉态,指点了几个试力。要点有:1、前脚踏要做到脚到手到,但这时还没有完,身体继续前倾,此时打出的劲才叫透;2、试力要慢,细心找感觉,手、腰、腿、脚,一处一处默识揣摩,时时留心方有所得;3、整体上我做的较好,但后脚蹬的劲不如薛姐。
晴  今早站桩6:25——7:00,时间不长,昨晚较累,所以起床迟了。抱的球比昨早相比变小了、变淡了,感觉也较模糊。这种抱球感来得出乎意料,大约十分钟左右,随着一呼一吸,两手掌就变厚实、变朦胧了,球就生成了,有时吸气时膨胀,有时呼气时膨胀,但感觉还是呼吸时膨胀要更顺一些。但这种情况说去就去了,不留一点痕迹,也没有一丝的留恋。  晚上我和张哥站桩,起初还有月晕,但月亮还是挺明亮的,星星都相形见绌,悄然遁去了,月光洒在操场上,穿梭不已的散步人、跑步人都成了湖中的水草,随水相机而动。  有大学生的地方,就是充满生机的地方。身后有一对学生在练习交谊舞,再往后靠近围栏的地上坐着一群学生,有男有女,不知在商议什么,不时爆出一阵笑声。  后来,黄师来了,改弟也来了,我们四人围成一圈站桩,旁边的路人有的好奇地瞟上一眼。  月晕不知何时已褪去,整个天空成了玉白色,在这样的氛围下,任何人的世界都变得清清净净了。  “越站桩越不想冲拳了。”黄师道。  “我觉得还是盘架子有情趣,站桩太枯燥。方老师每次站桩就是十几分钟。”  “你知道她为啥站不下去吗?”黄师道。  “她耐不住寂寞。”  “那是因为她老师就很少站桩。”黄师说这话的时候带着点泄露内家功夫核心机密的神情,其实我也非常理解大成拳这一门把桩功看得重于一切的原因,有时也能体会到,但我不由自主地装憨而说出相反的话。老子常言,“知其阳,守其阴”,我道行太浅,只能做到“知其阳,言其阴。”  我们南边,答老师带着一帮人练散打,黄师站桩面向西,似瞧非瞧地看了一眼,道:“你看那些练散打与外家拳的,到老的时候能落下什么呢?”  “可能会落下一个害身体。”因为我见过一些外家拳人的伤病。  “他们什么也没有留下,年岁一高,他们那一行根本就练不成。而我们这一行,还能留下一个站桩。所以,我们是由站桩起,到最后依然是一个站桩。”  “你喜欢盘架子,不可能一辈子盘吧。”我比较喜欢黄师的声音,有点清澈的味道,你感受一下他的声音,会觉得那不是发自肺部,而是直接源于腹部,徐老师也是这种声音,永远平静如水,缓缓潺潺,没有激动,没有兴奋,也许习内家拳的人都这样子。  顿了顿,黄师又道,“王老师说,‘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所有的东西都在这一站之中,练太极拳的松腰开胯,如何开?就是靠站桩站出来的。你站着站着,就听见‘喀嚓’一声,胯就开了。”  “奥,原来这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是忽然就开了。”这倒与我以前的想法不太一致。  怪不得练大成拳的人都信佛,王选杰如此,冯洪灿也如此,黄师也如此。  “站时双脚可以稍微外八字吗?”我问道。  “可以平行,也可以内八字,但决不能外八字。”黄师边说边给我做了一个外八字的样,“你看这多不好看。”我们几个都笑了笑,确实难看,月挺滑稽的。  “那么需要收胯跟吗?”我继续问道。  “收胯跟干么?”  “把腰顶起来呀!”  “顶腰干么?”  我一下子无语了,改弟道,“你这就用力了。”意思很明显,这是错误的。  我走到张哥前,“前天晚上你不是这样说吗?”张哥有点尴尬,我马上意识到这样说不合适。  张哥正对着黄师,嗫嚅道,“我觉得是这样子的。”  黄师的声音有点严厉,道,“这是自然而然站出来的结果,不是有意做做的。”  “重心是落在脚掌,还是脚跟?”我又问道。  “重心可以放在前脚掌,也可放在脚后跟,还可放在脚中间,完全是随意而定。”黄师一字一顿的说,好像有点不耐烦的样子。  黄师又说起他师傅冯老师,他刚刚去广州,以后可能就在那边发展了。我说冯老师办了一个太极大成拳馆,主要在广州、香港教拳,他们竟然不知道。不过从黄师这儿也得知冯老师不仅大成拳出神入化,而且是杨氏太极的正宗传人。  我发现黄师多次提到杨氏正宗的时候都是格外的昂扬,以前说过一个拳师曾送给他一本书,上面题字杨氏正宗,当时格外的自豪。这次又说起过两天有一位杨氏传人要过来,让他再给自己鉴定一下。看来,中国人是永远跳不出名分的圈子了,不管你功夫多么的高,要是没有一个车权威人士给你一个说法,就好比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没有文凭一样,虽然神情上很自傲,但内心深处总觉得一丝缺憾。  唉!中国人啊!  “只要我们这一门练成了,劲出来了,不管你打哪一派的架,都是正宗的。”张哥笑道。  接下来试力,黄师也反复强调,要脚到手到,在这个点上,重心继续前移一下,但要防止过度,一旦过度拳就老了。黄师说到这儿,给我做了一个过度的动作,身体过分的前倾,一下子有点踉跄。自己的平衡已被破坏了,还谈什么劲。  在做虎扑的时候,我的蹬劲出不来,经过反复的比较,才发现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的两脚都腾空了,力无从借,也没有了根,怎么能发出劲呢?一定要全脚掌着地向后蹬,千万不能跳起来。  他们三个都走了,我一个人做试力,风儿不知何时大了许多,操场北边的杨树枝条来回晃动,我忽然想到,这不是最正宗的试力吗?  日
晴  今天是阴历十三,月儿很亮,因高招体育单考,田径场被封,我们该在体育馆前训练,阳子湖水波不兴,正好有人在湖前吹葫芦丝,悠扬的乐声,还有旁边潺潺的流水,煞是惬意。  张哥向黄师敲定了今年暑假集训的事情,“我给他说了,你要教就把他俩教会,别像当年你跟冯老师学拳,给你个动作,然后好多天不见人,你就给他们好好地说一说。”  “记得方老师说过,有一个好师哥或好师姐,”我还没有说完,薛姐就抢着说了一句,“比找对象还难。”  “呵呵”我们三人相视一笑,就在湖边站桩。  站了45分钟,刚打了陈氏老一路的10个动作,黄师来了,我们赶紧停了下来。其实,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为何黄师对陈家拳那么厌恶,有天早上,薛姐刚练几招被撞见了,黄师笑着扔了一句,真是阴魂不散呀!  各家太极拳无不起源于陈家拳,其可谓母拳,大多数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理,要学我就从根学吧,甘蔗还是根甜吧!2006年在兰大,有人打杨氏太极拳相当漂亮,也确有功夫,免费教拳,我偏偏不学,非要掏600元钱跟郭老师、徐老师学陈氏太极拳,人的心理有时就是这么怪,也许就是国人常说的贱。  有时,甘蔗根未必甜,比如埋在土里的那截。  “来,我们练”黄师站在前面,呈无极势。  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我们做了四个势子,缺点还是挺多的。白鹤亮翅的右手与头同高,但向左后转云手时,要与眼齐;再继续右转时,薛姐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右手没有沉下从腹前绕过而是走捷径从面前过去了。就连起势也是有问题,左腿应是直接向左分开,不需要从身前划弧向左迈开,一切向简洁靠齐。继而抱球,我们总是以大为美,而这儿偏偏要小一点,藏于腰间。  今晚黄师教了一个新势子,手挥琵琶,动作简单,但内在却包含了三个劲,往里的合劲、向下的沉劲、向前的送劲。太极拳的劲分三种,明劲、暗劲、化劲,此势的劲即使暗劲。  “重心坐在后退,怎么往前送呢?”我问道。  “来”,黄师定好势,我走到跟前,刚一触及,我就蹬蹬蹬后退了三步,只觉得看似这仅仅是双臂的劲,实则整体的劲,让人觉得势不可挡。黄师常用滚子来比喻太极劲,滚滚向前,看似很慢,但所到之处,谁能抗衡。  “搂膝拗步的上手为何先向前平刺,到最后再坐腕推掌呢?”我忽然之间有了这样一个疑问。  “向前平刺主要是先把人定住。”  “什么是定人?”这下,我真的不懂。  “来”,黄师又要让我以身试法,最后变推的时候,劲沉浑而冷脆。奥,我明白了,变推之前的平刺就好象导弹发射前的卫星定位一样,跟踪目标,咬定它,同时这又是一个放松的过程,悄然蓄劲。其实,四字秘诀中的“敷”字诀就是这个意思。在放松之中,我之意已布下天罗地网,把对方牢牢罩住。  不过,这势中的左手的前插我还是似懂非懂,还要体认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龙之内家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