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形意拳谁练得最好过胎拳道,前区里和上步有什么关系

张方:内家拳与天人合一
我的图书馆
张方:内家拳与天人合一
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在平常是很难体悟的,因为人总有“我执”在阻碍人与天地之间的沟通。2002年底,我的八卦掌功夫和转天尊修炼得稍有成就,记得那天是腊月廿八下午四点多,我开始转掌,此时天上彤云密织,原打算练到五点半,然后去酒店参加每年腊月的兄弟们之间的聚会。当雪开始下的时候,我就感觉身体越练越来劲。当我转掌至雪下到半尺厚时,似乎天地之间有一股无形的吸力,慢慢地将肉身抽空,天人地正在融为一体。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恍惚中听见有人在喊我,原来是弟兄们久等我不到,开车找来了。此时恰好是晚上七点整。
  一、本是同根生  
  1946年,乔治·伽莫夫提出了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的设想。而爆炸的原因是由于最微小粒子聚集的结果。那么今天的宇宙及地球上的所有物质现象,包括人类都与那最微小的粒子有关。换句话说,宇宙中的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基本构成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按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在这个世界上是天地种人共属一体而存在的,人与天地万物没有从属关系:“我们人的存在的方式是作为会死者在地球上的居留。”
  人之所以没有感觉到自己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是因为人有“我”的意识,这种意识把人封固成了独立的个体。其实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讲,作为个性的我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我”是无法认知的,人体细胞在经过了几天后,已彻底改换过了。假使你认定全身的细胞为自我,那么一个人不是有千千万万个自我了吗?断无此理。而且前一刹那的自我,到下一刹那便被排泄出去而成了非我。
  那么人能够意识到“我”既“非我”这一本来面目的前题条件是什么呢?王阳明指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看来,能无私无欲,自然能无我。
  那么内家拳的修炼与天人合一又有什么关系呢?换言之,一个练拳,为什么非要扯上“天人合一”?如果你只想通过内家拳的练习闹个好身体多活几年,确实没必要知道修炼至“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什么滋味,可是如果你是想以内家拳的修炼为手段,而达到身心俱化直至生命超越,那么你就必须要体悟到“天人合一”。因为道家内丹学告诉我们:我们的肉体和一切有形之物均是后天,不能成为生命超越的要素,唯有先天之无形,才是修炼的大药,可获得先天合一的途径,只有达到“天人合一”之后才有可能。
  二、本体生化
  熊十办先生认为:宇宙万物本是一体,它们来自宇宙精神,又回归到宇宙精神的本质不在于它的所变之物,而在于它的“生生之盛,化化之妙”。一旦体验到了那种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力量和气概,也就把握了生命的本体。按陈撄宁先生的话说:“却是在虚空中寻求,不是在人身上讨便宜。”
  内家拳之修炼,技击乃末技也,实则借行功走架来体悟丹道,这种体悟需在进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之后才能有所收获,也就是陈攫宁先生说的“修仙者。贵在收积虚空中的清灵之气于身中,然后将吾人这神与此气配合而修养之,为时既久,则神气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但虚空非是人的思想意识和感现能够企及到的虚空,更不是你用哈勃望远镜看到的宇宙,而是造化宇宙生住坏灭并促使其今天还在不停膨胀的一种能量,这种能量无形无象,它决定着你肉体的量子聚集及细胞的新陈代谢,因此先贤形容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充斥着整个宇宙的内外。
  人之所以感觉不到此种造化之力的存在,也是由于人的意识力阻碍了天人之间的沟通。人的这种意识力在唯识学上称之为“由假说我法”,是人的业力和习气的根源。人的意识力在局部时空里放大成具有主宰能力的自我,从而忽视了造化力的存在,但是天道仍在决定着人类的生老病死。人要想实现生命的超越,就必须与这种造化之力(天道)融为一体。
  天道无形无象更不可能有思维和意识,人则是有形有象有思维有欲望;两者恰是背道而驰的。人不能让造化之力顺应自己,人必须要融化于生生不息的“万物之母”中。
  三、和合四象
  调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古称“和合四象”,无非是说含眼神、调鼻息、缄舌气、凝身韵而已,修炼内家拳当然也要精神内敛,舌顶上腭,呼吸自然,充耳不阐,但本门所说的“和合四象”还另有深意。
  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则见玄关一窍,此时如陈撄宁先生云:能够“收积虚空中清灵之气于身中”,可得金丹大药。修炼方法,王重阳在《五篇灵文》中阐其要旨是:虚灵,白玉蟾则更具体地披露说:“但能凝然静定,念中无念,工夫纯粹,打成一片,终日默默,如鸡抱卵,则神归气复,自然见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因此又称之为“造化之根”。如此见地,原本有两种人可得,一是如六祖慧能之大根器者,初次听人诵《金刚经》至于“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悟;再如王重阳在甘河遇仙,三言两语就能人道。二是长年修禅人定者。儒道之中也多有静坐者,如王阳明、朱熹和高攀龙等,以高攀龙的静坐见地为例:“如电光一闪,透体通明,遂与大化融合无际,更无天人内外之隔,至此,见六合皆心。”无疑已入天人合一之境矣。
  但静坐修禅,对常人而言绝非易事,在20世纪
80年代就开始修习静功者,十有八九不能坚持至今日。窃以为内家新的方法可以适合所有的修炼者,人手功夫如姜容樵先生所言:“桩如山岳,步似流水。火上水下,水重火轻,意如飘旗,又似点灯,腹乃气根,气似云行,意动生慧。”以整个生殖系统(男性)为修炼之本,初“意如飘旗”,以内视点灯现照。可知小腹及腰有“四象”,站桩或行桩得“玉液还丹”后,此“四象”相对推转如研磨,久之双肾如汤熬火从水生,有真阳白海底知起,此为初验。再以有意无意之心识研磨“四象”可能任二脉。真气至玉枕时,则可如禅定静坐之功效恍合,惚合之间,物我两意,渐入天人合一之境。
  胡海牙先生有云:“通过松柔的内家拳桩或动功,自然全身气血调和,杂念自消。因此,修道与习拳,二者兼而行之,才是修行的妙方。”内家新修炼至一定层次,则可入静。直至虚灵。能虚灵,自可感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造化之妙。对此道有兴趣者,可参详一下拙作《内家拳与丹道》。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
来源:《精武》 2009年第10期
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之比较
有一位练意拳的杨先生曾经“承认”,“意拳大师”中无一人能将“手接手”的妙招真正用于同散打运动员的手接手中。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中国武林界很少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单纯练习传统武术者尚无一人在擂台上战胜过职业拳击、泰拳及跆拳道和空手道,我们这些练传统武术的人已经没有理由夜郎自大了。从技击理念到训练方法,我们是不是有点落后了?传统武术的修炼体系还有哪些优势?
  一、谁有资格来否定传统武术
  我对韩起先生的胆识与文章素来敬佩,其风骨比起某些孙氏门人和大成拳的所谓正宗传人来何止强出几百倍!但他最近又推出“道新拳论”来否定传统武术,我却不以为然了。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武魂》刊出赵道新的一系列文章来质疑传统功夫,我虽自幼受得拳击和击剑这两种简单实用的现代搏击技术的诀窍和要领,但那时对传统武学尚未吃透,因此不敢站出来为传统武术说话,因为否定或肯定都是要相比较而言的,否定传统武术者,往往会拿拳击、散打和泰拳来说事,但他们大多都是对传统武术一知半解,或者干脆就是一窍不通!否定传统武术,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不是一件小事,否定者本身必须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否定的资格,二是否定的观点能否成立。
  先看一看赵道新先生的资历够不够格,赵道新先生是张占魁的弟子,习形意、八卦为主,又在王芗斋和吴翼翚那里学过大成拳和六合八法。要知道否定一门学说或学术体系,从概率学的角度上看,必须要掌握其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内容和百分之百的学术观点才有可能,而赵先生只学过传统武术中区区三个门派的四种拳法,就敢否定传统武术。要知道,赵先生习武的20世纪初期,中国有上百个武术门派和几百个拳种!再看一看赵先生自身的功夫真的像某些人吹捧的那么高吗?2007年5月,在长春交通宾馆,我与赵道新先生的弟子张鸿骏把盏论文,鸿骏大哥谈到了赵先生,我没好意思从下探讨。很早就有人说赵道新在杭州国术大赛上力压群雄,拿过第一,有好事者将当年的原始记录刊登出来,结果赵道新是在比赛的第二轮就被人打了下来。赵先生在其师门中的功夫也不能算是佼佼者,不然李存义和张占魁为什么带韩慕侠去打俄国大力士,而没请赵先生?薛颠当年挑战张占魁时,赵道新为什么不出头?据说赵先生跟很多人比过武,被他打败的都是些什么人?有没有真正的高手?像李光普、程有功、孙禄堂、杜心武、阎志高、傅剑秋、尚云祥、薛颠、宫宝田等,这些人当年可都在京津二地站过码头,即使是比这些人年轻一点的,就如在天津当地谋生的张春生、纪学忠、李旭洲等后辈们,赵先生恐怕也没跟他们切磋过!如此,赵道新只学过中国传统武术百分之一的功夫,也没跟国术大师中的一流高手过过招(二流都没碰过),怎么就敢否定中国武术呢?进入国学殿堂需要有学术资格,而要否定传统武术,据我反复掂量,中国几千年的习武之人里尚无一人有这种资格,因为从无一人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也从无一人精通过传统武术中二十种以上的门派功夫,当然,我就更没这份胆子了。趋势者多是求利,叛逆者多是求名,赵先生是叛逆者,但他不是一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求实者,他的学术观点值得商榷。
  赵先生以形意、八卦正宗传人自居,以一副大义灭亲的姿态来否定形意、八卦似乎更有说服力。且看,赵先生是如何立论的:“其实,形意拳家至今未搞清形意拳是专用于‘散手’还是‘推手’的技术。”看来赵先生连“十要论”都没读过,可能他连与他住在同一城市里的李旭洲的发劲也没见识过,那么山西车宋二家的功夫就更没领略过了!据说赵先生当年曾打遍上海滩,是否跟那位素以发劲刚猛的卢嵩高先生动过手,如果他有过这些经历,他就决不会说出这样的外行话了!形意拳在刚练整劲时确实只能推人,而不能伤人,但这只是练功的过程。从心意拳到形意拳,二百多年间伤过人的拳家应该不在少数,难道赵先生就从来没听说过?有一位胡凤山先生在第一次国考中,一记崩拳就击陷了对手的额骨,胡先生可是练正宗形意拳的!
  二、传统武术在哪个环节落伍了
  当然传统武术本身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没有所谓的“绝学无忧”一说。近年来我与国家散打队教练邱国友、培养张喜燕的教练唐光大、前国家重剑队教练王恒满都有过接触和交往,采访过上百场散打和击剑比赛。从训练方法到实践的技战术对现代搏击进行了研究,发现就功力的训炼方法而言,现代搏击并无优势,传统武术的很多训练方法都已被现代搏击所借鉴。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两段采访,第一段是介绍创造了拳掌击碎砖瓦世界纪录的空手道冠军,他的主要锻炼方法竟是日常用拳掌击打缠上绳子的颤板,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中国的八卦门学会的功夫。第二段采访的是中国拳击队,介绍他们从国外引进的一些训练方法,而这些方法竟是传统武术外家拳的翻跟头和类似八卦转掌的低身转圈,还有一抡铁锤砸汽车轮胎。我少年时在沈阳电车公司南湖车库里,就见过一群练武术和拳击的人。用拳脚踢打轮胎,难道这种中国民间武者的训练方法竟成了国外现代搏击的专利?至于中国传统武学独有的内练方法老外还没学到手,最多也是照猫画虎地打一打咏春拳的木人桩。
  但传统武术的悲哀就在于缺乏系统的实战训练,甚至连准实战性质的对练也越来越少,从套路到单操多以虚拟想象为主,最多也就相当于拳击里的对镜空击的效果。至于打手靶和戴护具的实战练习,目前练传统武术的人几乎没有实际操作过,而比速度球训练更好的流星桩也几乎绝迹了。当代练传统武术者多注重功力的提升,想通过练习站桩、气功或操铁砂、抖大杆子而获得一击必杀的功夫。其实即使练成了这些功夫,在实战中也未必真能用得上。没有有效的距离和击打的准确性,你的功夫只能去开砖碎石。像罗伊·琼斯和梅威瑟那样的对手,你只能在他进攻时击中他,并且在移动中准确地出拳(脚),因为他们在躲闪和防守时的移动速度太快,你不可能把握住有效的距离。而迎击这样的实战技术,你只能在实战训练中获得。比如梅威瑟KO哈顿的那一记左手摆拳,当哈顿孤注一掷地打出左手摆拳的同时,梅威瑟并没有格挡或低头躲闪,而是向左上步的同时打出了左摆拳。哈顿的左摆拳打到梅威瑟的右颊时已是强弩之末,而梅威瑟的左手拳却是借着哈顿的前冲之力打出了迎击。这样准确、精细的实战技术在武术中是没有的。
  三、融合与借鉴
  辽宁省散打队的主教练刘承义经常到我练功的场子与我切磋一些实战技法。他曾经获得过两届全国武术散打(散手)冠军,但他却是练传统武术出身的,主修太祖拳和八卦掌。他将太祖拳技法分解为散手进行单操,又自学了拳击,并经常与各类高手进行实战,此后登上擂台,所向披靡。刘教授的成败经验是传统功夫与实战训练相融合的典范,传统武术的腿法、拳法和跌法及功力训练,加上现代搏击理念与实战训练状态下的科学演练,当然比单纯练习传统武术或单纯进行散打拳击一类训练的人有很大的优势。
  传统武术在搏击方法和功力训练上远比世界上任何一门搏击术都要丰富、系统。巴西格雷西柔术的地面搏击方法似乎是独树一帜的,但依我看,比起传统武术北派中的地趟功夫和南派的福建少林狗拳还是逊色不少。传统武术一直没能建立起完整严谨而又不失公正、安全的擂台比赛体系,这就制约了传统武术实战技术的发展。而拳击、跆拳道、空手道和泰拳从一开始就有擂台比赛的制度了。
  都说中国的内家拳厉害,但从19世纪中叶开始,其既偏重了养生又在形式上与中国道家文化相融合。我师傅辉璞先生当年藏有武当嫡派内家拳谱,谱中有云:“觉性灵明力无边,一粒金丹上指尖;动静刚柔谁作主,金钟转处是真诠。”这显然与技击没有太大的关系,纯是内丹的养练方法。而在1676年黄百家撰写的《王征南先生传》中谈到内家拳,仅手上的打法及练法就有三十五种之多。于是有人说真正的内家拳已经失传了,其实是与养生融合了。有人问当代的一位七十多岁的太极名家能否打败泰森,这位太极名家很聪明地回答说:“你问泰森他到了我这个年龄时,还能不能打得过我!”无论是职业拳击还是竞技体育,对人的健康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唯有中国的传统武术,尤其是内家拳,对人的长寿和健康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身边一些练拳击和练散打的朋友都开始接受太极拳了。
  融合和借鉴是促进多种文化发展的必然因素.
家师常春先生经常向我推荐一位隐者,因为这位高人只用了几片蒲公英的叶子就治愈了常春先生亲兄弟的肝癌。2004年春天,我去拜访这位隐者,请教治疗癌症的方法,他淡淡地说:“我只是为他调了调阴阳,人患病的原因主要就是阴阳失调。”
  何为阴阳?“擒住是阳,打一掌是阴,托开又是阳,三手实含有阴阳变化之机。”胡兰成先生解道。
  胡兰成先生在《禅是一枝花》中句《碧岩录》中临济宗的一段公案:“定上座,问临济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济下禅床擒住,与一掌,便托开。”看来临济门内确有拳学。胡兰成先生的才情令人佩服,可惜余对武学的体悟尚浅。
  内家拳虚实开合、束展等都属阴阳之道,最早将阴阳之说融入武学者并非《谱》,而是《苌氏武技书》。此书作者苌乃周是阎圣道的传人,据说苌乃周的功夫能挥掌断石,身贴于壁,又能“行于水面”。总之,“异人”也。
  苌乃周将拳式与内气运行相结合,为内家拳的以内带外、以形导气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只是苌乃周乃一代武学家,对于形气的研究要比金庸大侠的小说家语言要实在得多,基本上没离开《内经》和丹道的谱。
  在阎志高遗下的手抄本中,有论及动静与阴阳的关系:“人之作用,有动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阴阳交,动静合”。
  我的两位弟子姜枫和张旭琳原本都是身染重症的病人,随我修炼后,体能异于常人。姜枫开始没学丹道太极拳,我只教给他太极桩,他练了半年,才治愈多发性神经炎。而张旭琳当年刚见到我时,经手术后的淋巴结核病灶处的刀口还在流脓。我用内功在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将其刀口封住,使其病灶软化好转,同时传授其丹道太极拳、八卦掌和太极桩。张旭琳仅练了两个多月,淋巴结核竟然痊愈了。按理说,张旭琳的症状比姜枫要严重得多,而姜枫拜我为师之前就练过多种内功,张旭琳没认识我之前根本不知功夫为何物,没有理由张旭琳比姜枫的治疗效果好出这么多。我经过反复研究,才弄明白,这是动静结合、阴阳调解的结果。“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
  姜枫迷恋桩法,未习丹道太极拳,有静而没有动,不能“阴阳交,动静合”。张旭琳每日先行桩,再站桩,再习丹道太极左右拳架各一遍,以动静调和阴阳,自然事半而功倍。阎志高先师传授的太极拳功修炼程序是先站太极桩,静极生动,进行八十一式太极拳修炼,收式后再站太极桩至“氤氲化生”。我经多年体悟,验证了这种修炼方式是科学有效的。
  阎师爷的手抄本拳谱中还说“是技也。一着一热,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于是,后世的很多拳家也都说,太极拳就是两个式子,一阴一阳。他们说的是每一个拳式都有虚实,此虚实即是阴阳也。王宗岳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之妙处即在于虚实的变化中,体重的移动是这种变化的根本。八卦掌是在走转中使虚实的变化变得无懈可击,因此八卦掌反对在停顿中发劲,所以在“四十八法”中有“忌站诀”:“招招不离脚变化,站住即为落地花”。正宗的心意拳和形意拳也没有顿足震脚之类的死劲。虚实变化是内家拳作为肢体语言的永远主题。
  我记得吴式门的师父王辉璞先师对我说过:“太极拳是用力不对,不用力也不对;紧了不对,懈了还不对,顺其自然才对。”很多年之后,我体悟到了太极拳是自然大道,此道即是“阴阳之道也”。家师常春先生又说:“用力不对,用意也不对,空虚之后才对。”又过了很多年,我才体悟到:练到不知手舞之、足蹈之不是拳,只有物我两忘,无拳可练,无我可修,才是太极大道。
内家拳的养生之道
闫志高先师传下的太极拳谱之开篇是“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第一句就是:“盖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养生,非徒技艺之末也。”于是我想到了“养生之道”,内家拳正在逐渐丧失其技击的功能,武学的悲哀从冷兵器时代结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技击必然要退位给养生。我听陈老先生说过,当年杜心五先师在北平开山门授徒时,曾对贴身弟子言:二十年后,我要练到身外有身。弟子们不知道,杜先师早已开始研究养生之道了,他与赵避尘等拜入伍柳派传人了然、了空二位仙师的门下,修炼内丹初见成效;已非早年纵横四海的一代豪侠了。
一、见性之后的修炼
此篇文章应该是拙作《内家拳与性命双修》一文的补充。见性之后是否就有功夫了?是否还需要修炼?有人以为一开悟、一见性就达到了生命的超越;就有了五眼六通,大错!贾题韬先生说:“开悟的人不一定有神通,有神通的人不一定就开悟。”这说的当然是禅学,但武学亦然。见性之后,只能算是有了以武入道的基础,还要实证实修,而这种修炼更难,不是仅靠汗水和时间就能解决的。有人认为:只要大小周天一通就可以人道了,殊不知丹道修炼绝非那么简单!我的师友中就有人运用意念强通大小周天,导致四肢疼痛、麻弊,而功夫也退化了。贾题韬先生说:“我这里给你们介绍无上秘法,就是要依禅宗的道理好好地修,修炼久了,大周天通了你都不晓得。说到功夫上,我希望大家不要走上邪路。”近代,伍柳派的丹法很盛行,又有正宗传人将功法合盘托出,著作也是一版再版,.这本是得道高人弘扬的方便法门,却因为用意通周天,而留下了很多弊端,有人出现幻觉,患上癔病,更有人患上高血压或失眠症。内家拳在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前辈们多是以周天功法入道,很多练家错把混元气当做先天真炁运行,更是危害不浅。其实即使是先天气通了大小周天,仍不行,按王沐先生的说法:必须要精(先天精)通。而精通,又要以后天精不漏为基础。贾题韬先生也说:“保证一百天不漏精,这是通周天的物质条件,有了这个任脉还未必能通,若没有这个,你又拿什么来通!”差不多所有武学门派都规定有百天内不得有性生活的戒律,但谁又能保证百日内不遗精!这确实很难。“从尾闾起,后升前降,只一气循环而已。此种功法仅为炼丹开路,气功家称此为小周天,但从丹法讲则到仙功有药时,不仅气通而且精通,下降丹田封固,才叫小周天。到了炼熏化神阶段,则名日大周天,不称河车,因为到这时丹母在中下二田间运转,不再循河车之路。”王沐先生把人道的要点指明了,但在实际修炼中尚有疑难之处。
首先是见性后,能感知“元神者,脑中无念之正觉也。”然而在这种一i5死神活的过程中,丹田会逐渐没有了暖信,姜铁森和陈一鸣都有这种经历,郝明志先生也多次跟我说:怎么越练越没有感觉了。此时需要加行本门的子午小周天,也就是胡耀贞先生传下的“升阳法”:“由命门将阳气送丹田,然后再由丹田下降睾丸,由睾丸通至外肾,由外肾返回经会阴,再送命门,每日做三十六次,由冬至日开始最好。”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见性得先天炁后,习武者必须化掉混元气,开始增阳削阴、去矿留金,此时寂照何处?南北二宗对下丹田的认识均是定位于脐后,南派守在前七后三处,而龙门派则意注脐门一寸三分,或是前三后七处。不过内家拳的修炼还是要与丹道有所区别,宋世荣前辈云:“静坐工夫以呼吸调息,练拳术以手足动作为调息。”行功走架与静坐比较,气易上浮,所以调息之处应该下降。窃以为:修炼混元气功夫时,丹田是脐下的一个区域,气沉丹田即可,而欲炼化混元气,则以寂照关元后三寸为宜,此处亦是密宗拙火生发之点。
二、云在青天水在瓶
见性之后,修炼者对武学的认识自然会有一个超越,如宋世荣先生对形意横拳的体悟是:“如横拳者,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挂着一毫之拙力,至虚至无,既太极也。”“在拳术中,虚机时横拳圆满无亏,内中有一点灵机生焉。”这种认识是凭借直觉灵感,并非靠思维。当年李翱拜谒药山师时,问“如何是道?”药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大悟,作偈赞日:“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炼得身形似鹤形,说的还是后天修炼,虽说修炼必须经历三黄三白、三胖三瘦,但真正得道之人大多都是减饮食、直于辟谷。这是命功的一部分即使是见性了,也不可僭越。以药山师那样的功夫,还需要修炼后天的身体吗?这又是一个大问题。柳华阳说:“先天之炁,不得后天之气,则不能招摄转运;后天之气,不得先天之炁,则亦无从施功。”伍冲虚又云:“未动日炁,动而未发日元精。”他们认为:先天炁即“药物,”后天气即“火候周天运转。”所以,近代有人把八卦掌又称之为“八八六十四周天数”,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也靠谱。武学拳法本身是有形的后天功夫,但却是以武悟道、以武入道的好方法。从行功走架中求得身心的解放,在运动中寻找虚无的状态,而达到自然的定静,似乎比单纯的静坐更胜一筹。那十多年我在小河沿的大松树下转掌、在菩提树下苦练太极;每当天机发现、活子时来临,常常会无欲而刚,自然要站太极桩调息采药,而蹲毛猴的效果似乎更好。而这十多年,在鲁园的那个场子练功,活子时却很少来了。
其实活子时也并非只有无欲而刚的那一种,《大成捷要》一书就指出了五种活子时:l.机动活子时,2.产小药活子时,3.息住活子时,4.玉管双吹,痒生毛窍活子时,5.产大药时有火珠显现之活子时,这五种活子时同样适用了修炼内家拳的动功和静功。我曾经有几次仰卧在床上,恍兮惚兮之间听到了自己的鼾声,逐渐地El鼻就没有了呼吸,进入到了胎息的状态,脑中清楚平静如无云之晴空,就是没有一丝杂念,这应该算作是“息住活子时”rE?往往是在连续几个小时练拳、疲惫不堪之后,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修炼内家拳也要通龙门派的四秘窍,我感觉本门的五行功,能调动肾间动气,对打通阴蹻和丹田很有帮助。而肘后飞金晶则是打通玉枕穴的好功法,特别是1992年我在黄山得到传授的那一种站桩式的法门。
三、真空生妙有
胡海牙先生在《仙学指南》中说:“如果没有‘道’的提炼,内家拳法本身就不是上乘。内家拳的上乘功夫,是无形的,这就是‘大道无形’,拳归于道。”胡先生练了几十年的太极拳和武当剑,绝非虚言。
内家拳是性命双修,且多先从命功人手,这一点虽与北宗龙门派的先性后命的功夫殊途同归,但龙门派认为“性功若不纯,命功亦难得见效,假使性功做得好,命功自然易于成就。”很多前辈在青壮年时武功精绝,但心性不得修炼,年过半百后功夫就没有进境了,且多患心脑血管疾病。如能及早借性功修炼进入到“大道无形”的上乘境界,不仅能鹤发童颜、身无疾患,而且“拳道合一”后,采药、还丹、养胎及阳神飞升亦非难事。
而陈撄宁先生又做了进一步的示现:“阳神可出而勿出,幻躯可弃而勿弃,保守元灵,千烧万炼,忘其神如太虚,而以纯火烹之,与之俱化,形骸骨肉,尽变微尘,此浑身而去者之所为也。”其实“拳道合一”后,如能还丹,就已堪大用了。少年时在北京,结识一老者,江西人,年轻时习内家拳及丹道,精点穴术。其右手食、中二指淡黄如蜡,呈半透明状,能用阴劲凌空伤人!我问老先生:怎么才能练成这样的功夫?老者说:“金液还丹后,于子时站桩!”
内家拳与性命双修
&自古丹道分南北二宗,南派讲究先命后性,而北派走的是先性后命的路子。内家拳当然是要性命双修了,在这一点上,从张义善和胡海牙等对于太极拳的高度评价中就能够看出。胡海牙先生的《仙学指南》有云:“内家拳注重锻炼腰肾,其实元气(命)之所在;注意培养动静,其实元神(性)之所在。故拳道之学,实即性命双修之学。”由此可知,参禅修道之人不能对内家拳小觑。
  一、内家拳修炼源于丹道理论  
内家拳修炼的宗旨是由后天返先天,后天是有为,先天是无为,丹道的命功是有为,而性功是无为,即从后天有为的命功返还到先天无为的性功。得道之真人由此而总结出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一系列完整的修炼方法。从钟吕派为内丹学奠定的基本思想开始,正宗的丹道学均以性命双修为重。吕洞宾的《敲爻歌》有云:“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邵康节则明确地说:“若问先天一字无。后天方要著功夫。”因此历史上陈抟老祖曾创拳法修命,张三丰也有内家拳传世(非今之太极拳)。近代仙学家陈樱宁及其弟子胡海牙均以太极拳辅助内丹的修炼。
  后天之命功在内丹学形成之前就是道家养炼之法门,如春秋和秦汉时期的吐纳导引及华佗的“五禽戏”之类,当然也有各种拳法和剑术等。近代随着内家拳体系的完善,学者发现内家拳是内丹修炼的一种很好的筑基方法。而内家拳的修为欲臻登峰造极之境,则有赖于拳道合一,丹道功夫的修炼又是使内家拳境界升华的关键。
  过去一些前辈将行拳走架当做命功修炼,而把站桩和打坐作为性功修炼的法门,两者相结合而形成性命双修。近代随着太极拳和八卦掌的普及,人们发现太极拳和八卦掌功夫练至虚空境界,亦是性命双修之丹道功夫。其动如静、其静如动,动静不二、性命归一。
  二、命功如何练  
拳道合一,是要先练命功,以调息人手,平衡内五行,调节身法,求得外六合的统一。其实所有内外家功夫,都要以调息为先,也就是过去老先生说的要先学会
“气口”,就是这个意思。很多人练了一辈子拳,还没打完一趟就气喘吁吁了,尤其是练通背和翻子的,这种没得真传的练家,练得越多寿命就越短。那么调息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丹道家说是心息相依,而佛家则曰:“心风得自在。”
  我在小河沿练了十多年,常春先生和本萍先生自然是每周都要过来指点我。我那个场子里基本上都是练家中的高人,像善德先生、铁森先生、郝明志先生,还有一位王桂泉先生。他原来是大东区的政法委书记,因病而随陈云玥先生习太极拳。每天早晨一趟拳,拳架子不很好看,但却一直没患过病。酷暑时,打完拳身上才出点微汗,而呼吸却极悠长。每每看到陈明洁先生的其他弟子练完心意拳套路或打过戳脚翻子后气喘吁吁时,就会对我说:“你看都练成这样了,还能不得病!”我练功的那个场子里的高手,大多都在十多年间仙逝了,余者像桂泉先生这样一点病都没有的,很少!总之,调息之法非常之重要,有兴趣学习者可借鉴拙作《内家拳之呼吸》。调息功夫的至高境界是胎息,有孙氏门人说:孙禄堂前辈能把口鼻堵住练习形意拳。孙先生如果真有这样的功夫一定会享很高的寿禄,因为我知道的两位练成胎息的气功师现在都已年近百岁了!希望这不是孙氏门人对孙老先生的又一次捧杀。
  窃以为内家拳的调身应该遵循太极拳的身法八要,更广泛地说:内外家功夫都可以用太极拳的身法八要做为调身的准则。把身法八要练成,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改变生理弯曲,这样才能“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低头猫腰者肯定是学艺不高,而像山西祁县自称是戴魁先生传人的练家,仰着头“蹲毛猴”
则毛病更大。
  能调息、调身了,再练习抻筋拔骨。这里有一个问题,内家拳讲究以松柔人手。那么修炼抻筋拔骨是否需要用力呢?我师伯傅伟中先生在其著作中有一段话值得思考:“可先照阳刚、拔抻,刚硬的要领练习,但忌僵拙劲力。然后再将阳刚、拔抻、刚硬大力过渡到阴柔、缓舒、松静。若不如此,初练者在身体筋短肌僵的状态下,即练放松,不但不能松而致静,长久如此,反而练成僵劲、拙劲、短劲、滞劲或懈劲。相反。如经过拔筋易骨的阶段,动功中松的问题很易解决,大力阳刚气劲也很容易转换成内力阴柔气劲。”人传统杨家太极拳门,先要修习八段锦,见陈炎林著《太极拳剑杆散手合编》一书。戴家心意拳以“猩猩出洞”和一种俗称“扯断筋”的动功作为抻筋拔骨的方法。而真传八卦掌的修炼程度是要先站桩,“夹马式”和“盘龙式”都是以静态修炼抻筋拔骨的好功夫。这些所谓“不传之秘”的真东西都不是以松柔入手的,而是强调先要“对挣拔长”。我个人的修炼体悟是:正宗的三体式是练习抻筋拔骨的最好功法。三体式是在戴家心意拳原传“猩猩出洞”之定式——“三才式”的基础上,由戴隆邦创编的,经李洛能、刘奇兰、宋世荣等前辈完善发展定型的,后被称之为形意拳的母拳。但今天的练家多迷失了原传“三才”的本意,三才在体喻之为上、中、下三个丹田。相应的还有三个窍要。如果不得三才的真传,你学到的只能是皮毛了,这又是闲话。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松了,其实没经过抻筋拔骨的修炼过程,一上手就想松柔,那是假松、假柔,你就练吧!一辈子也别想长筋腾膜、敛气入骨。所以很多练太极拳的人只长肉、不长筋,大腹便便的还非说是内气充盈,自欺欺人罢了。
  命功有成者的效验很简单,除了身体强健无病外,练心意或形意者能劲力完整地打完五趟闸势。练传统太极者,能在两分钟内完整地练下来原传架子,又称飞架,收势时:气不短促、面不改色者,可谓其命功初成。
  三、性功如保修  
性功只能修,而不能练!朱云阳注《周易参同契》时说:“盖还丹妙用,彻始彻终,只此金水二物。”内家拳以秘传的“内转四象、外运五行,”来修炼的是命功,以肾气始,以混元大成为终,所以属水。而性功属金,此金非有形有象之物,“性者,先天一点灵光,真空之体也”。《周易参同契》上说:“金复其故性”,
把命功练到后天的妄念都停止了,就归到性的修为上了。真能把身体练到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淫、神满不思睡,才应该有资格入了性功的门径。
  禅宗的开悟要见性,这个“性”跟“性命双修”的性有很多相同之处。本性确在每个人的身上,云门说:“我有一宝,秘在形山。”但我们却很难把握住“它”,所以临济祖师就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如果我们能把这个无形之物找到,让它与肉体结合,真就可能修炼成不生不灭的神仙。可惜禅宗发展到了“参话头”阶段,竞出现了很多“口头禅”,不修定慧、人云亦云,身体没有任何变化,却硬说自己“开悟了”,这种“见性”又有何用!
  性功也并非无迹可修,《脉望》中说:“脑为上田,元神所居之官,人能把握元神,栖于本宫,则金气自升,真息自定,所谓一窍开而百窍齐开,大关通则百关尽通也。”但这种修法是先性后命,非有慧根者不能“把握元神”,不适于普通人修炼。窃以为还是以先练命功,待身体康健和谐后,再修性功,安全可靠,水到渠成。当然,自古以来也有参禅修道之人,一练内家拳就不同凡响,但那些都是个案。
  我提到的那位王桂泉先生,每天早晨一趟拳,二十多年后行功走架能自然人静,心里清清楚楚,就是一点杂念也没有,外界的声音也越来越小,直至达到了外缘不人、内心无攀想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性功修炼。而恍兮惚兮、如醉如痴的境界,也只能算做是命功向性功过渡的阶段。修性功必须要达到无我,然后空到物我二忘,不知是拳在打我,还是我在打拳。
  有人认为性功就是静功,于是拼命站桩,求松、求静,其实修性功最是要做到动静如一,其动如静、其静如动,而求松、求静都不是真松、真静!动中得静才是真定。所以我很推崇太极拳修身养性的功能,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没得到太极的真谛!
太极拳的九层功夫
太极拳的功夫很难练到传说中的境界,人们更大的疑问是:太极拳究竟能不能打?连练了九十多年太极的吴图南先生都说,“太极拳推而不打”,不能打,那又何以称为“拳”?在杨露禅、郝为真所在的那个年代里,甚至在阎志高的时期,太极拳都是能打的,那么今天的太极拳为何只能推而不能打人呢?
老拳谱太笼统,非到修炼至一定程度,不易领悟。20世纪下半叶的太极拳名家中,除郝少如、阎志高的拳论堪称经典外,只有乐亶和郑曼青的著作能做修炼的准绳了。近期吴文翰师叔又专门撰文介绍郑氏之著作。郑曼青先生有云:“若问余四十年之心得,却只有十二字,日: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具体的练法,郑先生的大作里都有详论,值得有心者去借鉴。
我在此要介绍一些学者在各个修炼层次中的操作方法,也算是对那篇《太极拳十问》的补充吧。
第一层功夫:形正气顺。
有些自认为练的差不多的人会说:这算什么功夫!到公园里看一看,就这功夫有几个人能练到的,不是低头猫腰,就是挺胸凸臀。练传统的还别瞧不起人家专业的竞技武术,2007年的春节晚会上,最出彩的节目就是那几位太极拳冠军表演的《行云流水》。那应该是形正气顺的典范,形正不仅是一种美,而且形不正则气不顺。冠军们连续不断地腾空二起腿和转身腾空摆莲,不仅轻灵飘逸,有滞空感,而且落地后气不长出,面不改色,哪一位练传统的有这份功夫!竞技运动员不练内功,不练技击,更不练推手,几年、十几年就练一个形正气顺,就能出这么大的功夫。
如何能够正形,窃以为吴图南先生所说的:“松功之要,首在提举,提举愈高,下落愈速。”这几句话最重要。所谓“提举”者,与“虚领顶劲”有吻合之处。太极拳要练出轻灵的功夫,必须要松,吴先生有云:“松功如高举珠,悠然而断,有如断线珍珠,粒粒下落,如珠走盘,圆活异常,节节贯串,鱼贯而上,方显活泼而不迟滞。”凡练太极,只能打慢拳,不能打快拳者,皆是不得“虚领顶劲”之要领,更不知“提举”之后松的滋味,还在那儿自诩一套拳能打一个多小时,有多大的功夫呢!
那么“提举”如何练呢?是不是用脑袋把身体提起来,就是“提举”?笑话,你非把自己顶出个高血压不可!虚领顶劲时头部的肌肉要绝对放松,百会穴只有松开了,才能“吞天之气”。所谓“提”,是要提起“百劳”穴后面的那根筋,这根筋连着整个脊骨的各关节,如能将这根筋提起,则脊椎各关节自然会成为被串起的珠子了。过去练太极拳或其它内家拳者都先让这根筋腾起来,有运用“肘会飞金晶”或“峨嵋十三桩”等方法的,八卦掌的拉磨式也是拧筋出槽的最好方法。
腰是太极拳行功的关键环节,前辈说:腰劲宜往下沉。如何沉法?命门要向后微微鼓起,尾闾向前向下找双脚之涌泉,**向脚后跟溜。腰劲沉好了,才能以丹田转动全身。有些练武式太极者,多将夹脊穴隆起,据说与修炼敛气入骨时的功夫有关,其实不然。腰和顶是太极拳形正的关键,形正才能气顺。
气顺之法则是调息,即丘处机先师所云:“使呼吸至根蒂吸自外而内,呼之亦人内。”吸气自然,呼气用意念降至丹田,有铸剑者则降至会阴。
第二层功夫:丹田内转。
很多练家将此列为高深功夫,其实不然。在正宗太极门内这是基础,武式先要以五行功转丹田。转丹田有二个功用,一是把丹田活开,使之能纳气,此气属混元之气,还是后天的有形之物,但他是修炼先天一气的资本,具有一般根器的练拳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进入到先天虚灵状态,因此先练出混元之气是必经的基础。二是培养以丹田运转肢体的习惯,下丹田是内家拳的中枢,有人说丹田是人的第二大脑,密宗修证出脐下四指有明点,能自赋思维。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是应物自然,而离形丹田则万万不能。
先要以意念导引得气,站太极桩,走太极步,再行功走架,吐纳之气,经络之气聚集于丹田,逐渐而成气丘,内转此气丘而旋动脊柱和中脉,以内动而外显形成拳架,则可入内家拳之门径矣。
第三层功夫:松弹抖炸。
想通过练太极拳用于技击者,必须能够发劲,推手的功夫只可用于比赛游戏,推手的劲是长劲。而能用于太极拳技击的冷脆抖炸,只能通过抖大杆子和修炼秘传的拳架获得。数十年来,笔者一直寻觅适用于技击的原传太极拳架,至2007年,经姜铁森先生引见,才得识霍梦魁先生的嫡传弟子吴本萍先生,学到了武禹襄传杨班侯的五十四式小架太极拳。听老辈们讲,陈青萍、杨露禅都曾伤过人,由武家借助官场的势力帮他们摆平,因此武家兄弟得窥能伤人的拳法和练法。而陈杨两家由拳致祸后,皆以能制人而不伤人的太极拳法示人,导致今日习太极拳者误认为打手则是推手,推手就是太极拳的技击。吴图南先生说的“太极拳推而不打”,与一般人性命相搏,恐怕时间一长就会自身难保,更何况与高手过招,如吴公仪与白鹤门陈先生比武时,其既不能制人又不能伤人,令世人对太极拳大跌眼镜。
古今中外能称为拳法者,必有能伤人的功夫,所发之劲力一定要有杀伤力。少林等门派的杀伤力靠铁砂掌、铁拳功和铁指功获得,而内家拳则通过站桩、导引和打坐及抖大杆子,修炼阴劲、抖擞劲等得之,以击外而伤内为目的。经过数年的修炼,双臂在肌肉放松的状态下,瞬间即可连续发出弹抖寸劲,配合拳架练习身法和步法,可用于技击,抖大杆子的具体练法可见拙著。周身炸劲的出现有赖于混元气充盈之后,再经过大杆子功夫有成而获得。在实战技击中,对方拳脚近身时,周身螺旋发力,这股炸劲能代开对方的进攻。
第四层功夫:连绵快打。
一般练习太极者,多有中定一势,武式门内阴阳相济之时,也要静上一静,所谓“其静如动,其动如静”也!而传统的定势练法,有点像短暂的桩功,一势要以过三五次呼吸才可。因此有人就将太极练的越来越慢,这是练法,无可厚非。但用法则需越练越快,内气鼓荡,不能有一点间歇和停顿,武式小架、杨式小架、杨式长拳和吴式快拳均是如此。
先要把功夫练到内气鼓荡,此气仍非先天一炁,还是有形之混元气,行于经络、脏腑,可助技击,并能抗击打。真能内气鼓荡,行功走架自然会越练越快,且每一发劲后,内气如抽丝般轻柔收束,能使拳势不断不散,意气形绵绵不绝如绕梁之音。关于拳架的选择也很重要,早年我在辉璞先生门下学过吴式快拳,后在北京见识过杨式小架,其手法和步法之丰富,给我的印象很深。至2007年,随吴本萍先生习李启轩传的五十四式小架快拳后,才彻底领悟太极拳原传拳法的奥秘。
李启轩传下的武禹襄老架,讲究旋转中脉和脊柱,使腰、腿、臂形成“背丝扣”,出手成圈,行步滑动如风,发劲冷脆,非常适于技击。但却非常难练,没有十年纯功者,绝对练不出味道。像祝大彤先生宣扬的那样:不用练气,不用练劲,不用腰,不下势子,就用一个“松”,一个“空”,就能练出功夫,纯属异想天开,我想这是他为自己年轻时因为没下过工夫,没有正式入过太极门,而杜撰出的独门理论吧!
第五层功夫:中黄直透。
闵小艮先生借鉴密宗的修炼方法,而创“中黄直透”的中派丹法,我通过实践发现,“中黄直透”比运转任督上脉更适用于太极拳的丹道修炼。很多练家以混元气用意念导行于任督,会产生遗患。看似红光满面,身宽体胖,其实多患消渴症、高血压,但中黄直透与密宗以修炼中脉为门径的方法还不一样,太极拳的内动是先以四象转动丹田,以中脉和脊柱为中轴旋转带动四肢,因此这种内动很易打通三焦,很多人练太极拳一年左右就饭量大增,胃口大开,这也正是太极拳能够健身的最大特点,而这种特点注定了“中黄直透”比小周天更适合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近期有人撰文论述“太极拳理论与藏密之三脉七轮学说”的关系,这不是牵强附会,而是两大修证体系的必然吻合。有人在太极拳行功走架者的身上设想出有九个珠子,由这九个珠子的旋转形成了太极拳架,其实这与七轮内转而带动周身行拳是一个道理。太极拳的“中黄直透”先要在阴跷起火,这与藏密拙火的修炼原理定是一样的,不过太极拳的起火靠的不是七支坐法,而是大江西派的太极桩功法。阴跷起火后即可渐化腹中气丘的混元气,使之转化为天一真水,小腹会平复如少年,似乎有减肥的功效,而内脏及精神更面临着脱胎换骨前的熔炼。天一真水与密宗的“菩提月液”相似,这是后天转先天的根本,也是敛气入骨的基础。
我曾撰写过多篇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文章,多是些本人按前辈们的指点依传统丹道方法修炼的心得,循序渐进并有收益,但欲发展太极拳学,却不能不博采众家之长。上海有很多隐修太极功者,他们借鉴20世纪初密宗高僧所传的大手印心法,将太极拳修炼到了很高的境界,我们知道的只有乐家父子,其实还有很多。我的弟子李舒在上海体院读书的五年时间就多有见识。
第六层功夫:敛气入骨。
郝少如师叔在其大作《武式太极拳》中论及“腰脊敛气”:“两肩松开,以意将气下沉贴于背,由两肩收于脊骨,敛于腰脊,谓之腰脊敛气。”何谓腰脊?郝师叔有论日:“武式太极拳以个体脊椎脊骨为主弓,大椎与脊骨根上下两端为弓梢,腰脊(命门处)为弓把。”也就是说命门处为敛气的窍要。命门确是“生命之根,先天之本”,但命门虽有壮阳益肾之功能,可惜却无法敛气。能敛气者首验为“骨阳”,骨髓由温而热。本门秘传的敛气入骨之门径是尾闾骨,源于陈致虚先师所传之内丹心法。尾间骨中原有九窍,可吸纳天一真水。
此一阶段之行动,姜铁森形容身体空如水管,且柔若无骨,气血如水,而内力如水之压强,可随拳架之变化,将气血随意灌注。我之体验:脊骨由下至上,先温后热,后背之皮肤会出疹子,红且痒,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热至指骨,上肢一动就会发出“骨鸣”,继而如热水注入下肢,脚心会很热,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患上脚气。此后身体会喜凉怕热,逐渐寒暑不侵。
乐幻智先生的儿子乐亶留下了八篇太极拳学方面的文章,其中谈内气的开合和运转都很具体,有形有意,并且认为中气能够像“车轮一般的旋转中”,“便基本上已是先天狭隘后天的程度了”。窃以为此论不妥,先天无形无象,能够像“车轮一般的旋转者最多也就练到了混元一气的程度,离先天倘远”,能“敛气入骨”才是入先天的标志。先要将混元一气化成无形无象的“天一真水”,先天气才可浸入尾闾九窍。关于混元气我再说几句,1989年我为先师王辉璞先生拍摄吴式太极拳讲座期间,一天傍晚,先生让我单独去他府上,先生请出张三丰的自画像和一本太极拳老谱让我长了见识,然后聊“太极丹”的事儿,先师让我摸他的小腹,果然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东西在动,先师说:“这就是太极丹。”然后解释道:“功夫越深,则球越小,王茂斋师祖的太极丹只有黄豆粒那么大,而杨禹廷老师的却有花生米大小。”今天想来,王先生的太极丹也是有形之物,属后天混元气生成,而能将其炼化得愈小则距先天越近矣!
拳架行至敛气入骨阶段,周身骨节均要抻开,拳势舒展松放,注意动中求静,身心如一,如能在前念无灭,后念未生之际行功走架,则后天转先天成矣!
第七层功夫:一觉独灵。
练至“中黄直透”,“人多发胖”:“至精是求者,其征有二,一则精神贯注,而腹背皆干滑如腊肉,一则气体健举,而额颅皆肥泽如粉粢。是皆血脉流行,应乎自然,内充实而外和平,犯而不校者也。”而“敛气入骨”之后,人会练得瘦下来,造血干细胞的流量加大后能够激活身体中已经衰弱的神经系统,按《时轮密续》中的教法:人之气脉,原本有72000条,从生下来后的五个月开始,每天坏死两条“气脉”,100年后,72000条气脉就全部坏死。敛气入骨之后则可能逆转这种状态。如能激活周身的气脉,自然会产生“一觉独灵”的功能。
功夫练到一觉独灵的层次,行功走架会极轻灵。周身的“关节要松,皮毛要攻”,夏天站太极桩时,能够看到胳膊上的汗毛竖了起来。1996年的秋天,我率领摄制组去长海县拍摄大型纪录片《人与海岛》,白天采访,晚上到海边练功。打拳时身上出汗,招惹蚊子,每有蚊子落下,沾身能知,总是将身一抖,台里随行的弟兄们见我打拳的样子都觉得可笑。站桩时,心如止水,发梢上落了蚊子也能知道。那年年底去了北京,拜访了几位前辈,谈起这些体悟,有前辈说:这是一觉独灵的功夫。
太极拳的“一觉独灵”功夫已进入到修心的层次,我1992年始知禅的味道,对太极拳大有辅益。如果不是每日禅定半时,一觉独灵的功夫也不会提前上身。此时对于动静的分别心锐减,能够真正体悟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趟拳能打很长时间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站桩时易入静,定中得先天炁也很快。在身体逐渐瘦下来后,会出现骨肉分离,肌肉仿佛是挂在了内骨骼上,很松!在行拳走架时,肌肉似乎已经不起作用了。
第八层功夫:皮物自然。
真正的松,是身心俱放下,不是用意念松到了。那时,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能自己做主,局部即是整体,整体也可化入局部。武式门内讲究打手,搭手即打,真正的大家,接手时并不化,以身体的自然感应力,变换角度将来劲打出,这种功夫用小脑去想、去判断已是徒劳,要在瞬间凭借皮毛的触觉及神经的感应力而做出反应。有关于内家拳前辈在不视、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将偷袭者打出去的传说,也并非都是子虚乌有,我也有过体验。有人解释应物自然的功夫是,能在身体被击打的瞬间,将体内的真气凝聚在被击打点上,从而产生巨大的爆发力。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勉强,但似乎也能够说得通。
其实应物自然的功夫,完全是修心的结果。以唯识学而论,若如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则与太极拳及丹道和禅学的修炼体系相反,修心是将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与第六意识分离,再将第六识与第七识末那识剥离,最后显现出阿赖耶识,则成就大圆满。长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行拳走架、站桩和禅定,人的前五识就会由被动的授受,转化出自主意识就会,同时可以对客观事物做出反应。至此层次,修炼者的整体意识就会“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起,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当然距本来面目的剥现尚远,但已进入应物自然的境界。行拳走架时,丹田区之四象已不再起驱动作用,周身也开始虚化,只有脐下明点在自转而组合形成拳势。
第九层功夫:虚空生化。
这应该是有形修炼之最高境界,无形无象,无意无欲,毫无一丝做作,拳势不是出于手脚和身体,而仿佛是一泓清泉从心里流出,这个心就是阿赖耶识。自有照像术问世以来,所有名家的拳照都不能验证出此等境界,唯有郑曼青的“白鹤亮翅”能够接近这一层次。此境界是不松而松,不空而空的化境,身心已经圆融,动静如一,内外如一。身心通透,内外无碍,仿佛是一个影子在打拳,修炼者不知我在练拳,还是拳在练我,逐渐不知拳,不知我。
有几个问题再借此谈几点看法。现在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上世纪80年代我在小河沿和鲁迅儿童公园练功时,不仅有松鼠放戈,晚上还有猫头鹰夜行,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人了。这么多练太极拳的人,其中大部分是为了健身,太极拳也确有扶正祛邪的作用。但太极拳的真功夫绝不是四五十岁的人能练出来的,过去老前辈说:二十岁多学点,三四十岁多练点,五六十岁多养点。年龄已经到了四五十岁了才想起学太极拳,有了点体会,就著书立说,甚至否定传统理论和传统练法,似乎有点不自量力!况且他们的这些理论往往是以阶段性的经验替代了修炼的全过程,以偏代全几乎成了当代太极拳理论的特点。
其一是何为太极拳的原动点,有人说是身体的力作用于脚镯,那么身体内动的原点又在哪里?有的人以命门两侧的肾球为原动点,这应该是源于王培生的“六球功”理论,可惜双肾球位于中心线偏后,执意于此,行拳走架时必然前倾,于是难免让人说:“低头猫腰学艺不高。”其实丹田是一个整体太极球,内含水四象阴阳,武式门借鉴王宗岳拳论及丹道理论,而创四象内转和外运五行的内功心法,经过一百多年的修炼实践,得到的验证是:可作为一切内家功夫修炼的窍要。
其二是妄谈“松”和“空”,松是太极内功修炼至一定火候而出现的以内摄外的表象,并非刻意求得。习拳之初不紧则为松,这是家师辉璞的教言,内功有成后,周身有一处不松就不能发劲,才始知松的滋味。以意求松,非是真松,岂不知有形有意皆为假的道理!“空”更不可妄谈,伸手摸人摸个空,不过是人家身上有化劲,沾上就走,并非是他的身体真的练空了。真能将身体练空的功夫不是太极拳,有大手印的净幻身和大圆满的虹身法门,内丹修炼到极致也可达到这种境界,那是真的改形换质的“空”了。
其三是夸大推手的功用,推手不过是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对于提高肌肤的听觉和重心的稳定性有好处,但应对真打实战的搏击则无能为力。不信就找那些练拳击和散打的小孩子试一试,别以为你年龄大了人家不敢打你,别忘了初生牛犊不怕虎。
真能将太极拳的功夫练到“虚空生化”的境界,会出现“三易”的现象,面如润玉,鹤白童颜,或能练到青发童颜,甚至落齿重生。像郑曼青的拳照就有一种飘飘然,体不胜衣的感觉,那是真正的松,一种内外无碍的圆融,一种恍兮惚兮的境界。
张方先生的太极拳论精解
&其实我下工夫修炼太极拳并非很早,应该是在1988年结识了王辉璞先生之后。虽然我早在1975年,就在北京东单体育场跟人家学过杨家太极拳,但一直也没下过真功夫。那时候注重的是实战,每天练的就是八卦、形意和拳击,后来有了散打,当时叫武术散手,都是些业余队员,我就经常跟他们比划,当然是各有胜负,因此也结交了很多朋友。他们和我一样,都认为:太极拳是养生的功夫,跟搏击没有太大的关系。真正喜欢上太极拳,是1989年在丹东拍片的时候,辉璞先生觉得我辛苦,就单独请我去他家吃饭。听了辉璞先生讲他如何有病、如何学拳、如何拜师,讲王茂斋、杨禹廷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王先生还让我看了他珍藏的太极拳谱和张三丰的自画像,使我对太极拳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场我就拜王先生为师了,从此迷恋上太极拳学而不能自拔。
  历史上有关太极拳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其理论水平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因为是文人练拳、传拳、研究拳,所以才留下了如此多的文字。可以说:如果没有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中国武术就不能称为是一门学问。而在这么多的太极拳谱、太极拳论中应该首推王宗岳的拳论,虽然武、杨、吴三家拳法在架势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拳意上都尊崇王宗岳的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之太极窍要。
  据前辈云:武澄清于1852年得到原本时,谱中并无
“太极拳”的字样,太极拳论是武李两家后加上去的。而家师常春先生和谭长科师叔各自收藏的——同志高先师从永年带来的拳谱,也与吴文翰师叔等名家的著作中所用的版本不同。另一位老师辉璞先生在1989年给我看过的一本太极拳古谱,则又与武家“老三本”和杨家老谱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好事,我本人对王宗岳拳论的诠释也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而已。
  原文:太极者。本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这是太极拳的本体,也是道之本体。无极相当于佛学中的阿赖耶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太极则相当于内丹学中的玄关,玄关一开,则知天地人的本来面目。我老师辉璞先生的注释是:“既是统一体(无极)分成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太极。亦即太极。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似乎也有道理。王宗岳先生在这里说的是虚实变换的阴阳之母,并非是丹道学中的无极而太极。
  不过1992年,我在黄山得到高人的指点:修炼太极者,也必须懂得吕洞宾所说的“两个天地,四个阴阳”,只有人身的小阴阳与宇宙的大阴阳相互交换、相互融合,才能修炼成天人合一的上乘功夫。而如何使同类阴阳融合,则是太极内功的不传之秘。只有摄取虚空中的真阳,才能获得养生御敌的能量。
  爱因斯坦的学说值得我们思考:“所有物质都是等待释放的能量,所有能量都是已经释放了的物质。”人的肉体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等待释放的能量”。储存并提升这种能量才是太极拳修炼的根本。
日,与我相交八年的谭长科师叔在睡梦中驾鹤西去了,在此之前并无病症显现。能在当代社会中健康的生活,并可以无疾而终则是常人梦寐以求的,谭师叔应该是修炼太极拳的成就者。记得是2002年,闫志高师爷诞辰纪念日的那一天,家师常春先生把我介绍给谭师叔时说:我岁数大了,不能来小河沿了,你就带着张方玩吧。于是谭师叔领我认识了很多前辈,包括后来的吴本萍师傅。谭长科师叔还让我抄录了他珍藏的拳谱,使我受益匪浅。
  原文: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一句透射出了文人武学的局限性,所以辉璞先师的解释是:“太极拳之巧妙,全以拳理来战胜对方,而不在于手快力大。”
其实真正决定实战搏击胜负的还是力量和速度,尤其是那种下手不容情的性命相搏。不可否认的是:经过长期太极拳修炼的耄耋有可能御众或战胜青壮,但必须是在双方搭手的状态下;即使是这样,也只能借劲将对方发出或摔倒。如果太极耄耋与会武功的青壮年放手一搏,则必败无疑!不信?那就试一试吧。
  太极拳也并非不练习力量和速度,仅我修炼过的太极内功就有神佑通备、太极桩、太极大杆、太极朱砂掌和九宫圈等,而真打实做的烂采花,则要求能在斗室里瞬间转换,没有速度能行吗?我那时追求的是能在三分之一秒发出震透对方内脏的松弹劲。
至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则是王宗岳先师对于武学最高境界的憧憬,自古以来谁又能真的“所向无敌”?所以我说:太极拳是文人武学,因为有太多想象的浪漫色彩。因此我推测太极拳应该出现在明代禁武时期,当时中国的城市文化已经初现端倪,尽管那时还不叫太极拳,但显然已经获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可:用相对文明的推手切磋取代民间擂台的血腥比武。所以这种靠发放定胜负的较量方式才得以在人文荟萃的城市和集镇中传承下来。
  原文:立如枰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者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辉璞先师的拳谱写的是“立如平准”,因此他的诠释道:身躯一站要像天平秤物一样的准确。而姚继祖先生认为“枰准”是一种博具,上下一体,旋转自如,一动无有不动。
至于“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一句,一百年来争议最多。先看看辉璞先生所藏的拳谱:“双重为病失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浮为病,弥满腾虚,与重不一也。”
“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还有很长的一段文字,都是谈论“双重”及“偏”与“随”的关系。辉璞先师认为:
“双重之病,是指推手的双方僵持不动的象征,偏沉则随是指一方能以放松即解决了矛盾。练太极拳最怕犯双重之病,一有双重则必与对方相抵抗,对方用力我也用力,发生丢顶,这样就产生了力大胜力小的结果。”如果双方的太极功力相差无几,而又各不相让,就最容易出现这种局面,我在小河沿那二十多年里,就经常看到这种斗鸡似的推手。不过在太极拳的行功走架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做到“形正气顺”,就基本不会出现“双重”问题。
  武澄清先师说得更为透彻:“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比活似车轮而言,乃己之谓也。一边沉则转,两边重则滞,不使双重,即不为人制矣,是言己之病也。硬则如此,软则随,随则舍己从人,不致胶柱鼓瑟矣。”只有“练得纯熟时,能引劲落空,合则出,则艺业成矣”。
  原文: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先师辉璞先生认为:“要想除去双重之病,首先应注意一招一式的阴阳的变化,其次要知道粘走的道理,随时随地均能粘走。所谓粘走,即是一个圆圈,以半个圈化开对方的劲叫做走化;同时,用那半个应含有粘劲,以便向对方加以还击,这叫做粘放。”
在我拜访过的高手中,有人根本就不用画圈,就在接手的那个点上,化打合一,在瞬间把对方发放出去,这些高手应该达到了“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境界。但窃以为:发放还不能成为太极拳的技击目的,太极拳也必须要修炼出一击必杀的内力,才能称之为武术。不过粘走还是不能丢,它是练习触觉功夫的基础。
  原文:是为论,句句真切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者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
这一段文字仅见于20世纪50年代李荃英抄录的闫志高先师从永年带来的1881年的线装本,和谭长科师叔抄录的闫志高遗著《太极拳释论》一书中。而在家师辉璞先生所藏的太极拳古谱里,并未见到这段遗训;即使是吴文翰和姚继祖师叔的著作中,也未见这段文字,他们采用的也都是“老三本”。其中的玄妙,还有待专家考证。
  夙慧者就是先天根器好的人,过去说:徒访师三年,师选徒三年。太极拳和形意拳、八卦掌稍有不同之处,就是光靠下死功夫不行,学者的悟性非常关键,像杨澄甫的那些弟子,真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只有郑曼青,郑先生就属于“夙慧者”,他下的功夫未必就比其它师兄弟大,但郑先生真的非常聪明,修炼太极拳的根器万里挑一。其实修炼太极拳宜早不宜迟,并非像有些欺世盗名者所说:四五十岁的人聪明绝顶,一练就能出功夫。“人过四十不学艺”,我身边的陈一鸣、王福亚和王传友,他们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就到小河沿下工夫,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必须要在三十岁之前就修炼太极拳,才有可能成为高手。
如果我们能够淡泊名利,一心继承和弘扬太极文化,就什么纷争都没有了。《道德经》云:“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又云:“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居柔处弱才是正道,所以我决定:五十岁后,不再研习心意拳抖擞劲和各种搏击功夫,不再与人交手,专心修炼丹道和八卦。太极,探索长生久视的奥秘。
内家拳的气与炁
&气与“炁”者不同,始见于崔希范的《入药镜》,崔希范乃唐朝丹道大家,号至一真人,《入药镜》在内丹学上有至尊经典的地位,吕洞宾、张伯瑞、王重阳等的丹道思想均受其影响。《入药镜》开篇四旬日:“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由此而将先天与后天划出了泾渭。
一、“炁”与“气”不同
内家拳离不开“吐纳”,吐后纳之,一般吸气时用鼻,吐气时或亦用鼻,或似嘴吐气发声,如闽南鹤拳、峨嵋派功夫及形意和心意等等。吐气后多以意念沿任脉沉人丹田,谓之“纳”。呼吸之间谓之闭气,密宗称之为持气,修炼硬气功者和少林拳者多用闭气法。演练套路者,为求动作连贯不断,而一气呵成,也持闭气法。全国武术冠军刘晓蕾做客《较量》栏目时,坦言最怕套路表演,往往会深吸一口气,坚持把动作做完才吐出,那时嘴唇都已经憋成紫色了。纳入之气与经络之气在丹口内反复熔炼,久而久之,形成混元气,习练内家拳者多小腹微微隆起,即是混元气成形。混元气可助爆发力的增伏,可抗击打,所谓丹田气打,即是借混元气抖擞发劲。
但混元气尚属于后天有形之物,不可称之为“炁”。“炁”者,张紫阳释日:“道本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而“炁”的形质又是如何呢?翁葆光又日:“道本虚,而乃有形之炁,炁本实,而乃无形之形。”由此可知,“炁”仍从虚无中产生,并非是人们思想意识之中的“有形之物”。十多年前,小河沿常有人挺着小腹让人击打,然后炫耀道:“这是真气。”其实这是后天之气,炼而不化,必被其所害。
修炼内家拳,先要学习吐纳,练三体式,还要学会闭气。但这都属于拳道合一的前行之法,入门筑基的功夫,不是登堂入室的根本法门。即使练出气,也是混元之气,对血肉之身只能起到改形换质的作用。唯有先天之“炁”才能使内家拳与丹道融合,从而达到超凡人圣的境界。
二、从混元气到先天炁
都说内家拳是从练后天人手,以迫先天为宗旨。肢体语言为导引,顺逆呼吸为吐纳,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以心行气,久而久之,脐下有混元气成形,这是内家拳的后天功夫。谭长科师叔和吴本萍传授我武式门内功心法,即“内转四象,外运五行”。以内动运外形,以意行气之法,可催生混元气的形成,相当于《灵宝毕法》中的“炼精化气”,多吸天地之元气以入,少呼自己之元气以出,使二气相合,气积而生液,液多而生气。此时始行功走架,手脚互逆伸缩,使四体之气齐生。修炼太极桩或太极步之摸鱼及八卦掌之按葫芦(拓掌)也均可收此功效。
由戴文良、戴文熊传程天祥、程天禄的“蹲毛猴”,又称“老君炉”,概因其外形仿古仙之炼丹炉,其内炼又有“猩猩出洞”为导引。炼精化气需随呼吸搬运于命府黄庭之中,武式太极门内有“子午小周天”,胡耀贞先生称之为“升阳”,都是以意念将气内转于命门、神阙、关元、会阴之间。有丹经以为,如此“造化”,精变而为珠,珠变而为汞,汞变而为砂,砂变而为金,乃日:“金丹。”此言差矣,以后天之神识及导引而得有形之物,何谈金丹!如太极拳谱中所云:“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王宗岳注解道:“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练出混元气不是内家拳的终极功夫,但可用于技击发劲,“哼哈二气”是混元气之用法,倘善将此后天之气聚而不炼化,则必滞于脏腑而遗患,这正是王宗岳的高明之处。
那么先天之炁又有哪些特性?伍柳派注日:“在虚极静笃时曰先天元气,及鸿蒙将判而已有判机,即名日先天元精,其实本一也。”“而先天之炁藏于气穴,虽有动时,犹是无形依附有形,而为用者始呈而既始觉。”修炼内家拳达到拳我两不知的境界才能诱生先天炁,单纯行功走架很难有此功效。武式太极门的太极桩既是入门筑基的根本,亦是内功虚化升华的重要法门,对于太极拳由后天返先天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八卦门的夹马桩和戴家心意门的三才式也是入先天之门的基础。
三、内炁与外气
内家功夫深者,身着深色服装拍摄黑白拳照时,往往会在神阙和关元之间留下白色气团。我的弟子李舒是上海体育学院毕业的本科生,他在上海的五年时间里见过不少太极高手,有人在夜晚行功走架抱球一式时,双掌之间会出现白色的气团。过去前辈把这种外气称之为“外丹”,告诫习练者务必将其收人体内,与内丹相结合。这种有形之气是内燕外放而产生的,还是习练者的功夫深厚,本能聚合天地之罡气而形成的?我一直没弄明白。
其实从后天返先天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先天一炁产生之前要有天一真水的效验,即王沐先生所说的:“不仅气通而且精通,下降丹田封固,才叫小周天。”是炼炁化神的基础。丹道的修炼是完成精化之后可得天一真水,内家拳的修炼则是炼化混元气后可敛天一真水入脊骨而补脑,脑血得此物可使生命机能旺盛,然后进入到恍兮惚兮的状态。先天一燕诱出气穴,大药得矣!很多前辈都停留在混元气阶段,抱着一个气丘左转右转不知所以。我曾随陈明洁先生的一位弟子划过武式太极拳架,这位老师傅把太极拳当成气功练了,每每脚上踩着劲儿,身上憋着劲儿,绷着意念缓慢地打拳,久而久之,丹田处鼓出了一个大气团,窃喜为:大功成矣!可是他的血压在升高,膝关节还长出了骨刺,混元气对他的体质并无改善,然他却尚未能猛醒。近读李显光的《混元仙派研究》一书载:“丘处机毒痢发作,卧于厕中,经停七日。”又是腹汇不止而亡,使我联想到家师辉璞先生及霍梦魁前辈亦是因腹汇而逝,看来内家拳的混元气值得研究。
其实,窃以为太极拳也好,八卦掌也罢,及心意拳都应将功夫练到轻灵,直至虚灵为正途。执着于气,执着于劲儿均非所以。
纠结的太极拳
&没有那个武术门派能像太极拳这么纠结,从拳种的起源到门派的演变,从技击功能到养生的价值;各种问题·各种争论一直占据着中国武术杂志的重要版面。
一 无谓之争
前些年,武当山和陈家沟关于太极拳的发祥地之争,弄得沸沸扬扬,结论当然是无果而终。其实很无谓·也很无聊,拳,早已有之,非源于陈家沟,更非武当山,原名长拳·亦命绵拳,与通背拳和六合大枪有很深的渊源。原本刚柔相济,经陈家沟·赵堡和永年几十年的传承,有了演变发展,才形成今天这样积柔成钢的内家功夫;及至武禹襄在廉让堂修订拳谱,始以太极拳名之。都别为了名利,在那儿自作多情了,能不能实事求是地把太极拳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
太极拳是积柔成钢的功夫,傅仁东把宋世荣老先生传世的《内功四经》,当做师傅秘传给他的太极拳窍要在《精武》杂志上发表,确实让太极拳界的朋友们见笑了。其实他没弄明白《内功四经》是形意拳的经典,属于乾阳功夫,跟太极拳修炼的路数截然相反。只有体会到“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和“能至柔,故能动也刚”的道理,才能知道太极拳为什么一定要柔了。
近三十多年来,太极拳界一直都在争论:太极拳究竟是练气?还是练劲?是用劲打人?还是用气打人?有的人还弄出来“用三个气圈打人”的笑话。太极拳确乎要炼炁,但此炁非彼气,乃虚无之清炁,黄元吉云:“炁气之分,在于虚实有无。但气中亦有分气,气之清者多虚无,浊者多实有,能使浊者反乎太清,实者转于虚无,然后窍静而动,息动而通,炁气动于自然·通乎无为。”整个太极拳的修炼都要本着“动于自然·通乎无为”的原则,千万别练成有形有象的空架子。我的师爷霍梦魁先生和吴式门的师傅王辉璞先生都炼出了“太极丹”,到最后还是被肚子里的这个气球闹得腹泻不止·溘然离世,所以说“有形有象皆是假”。
气能不能打人?从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来看,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相应的物质波,波都具有共振特性,即当两个频率相同的波相遇时就有可能发生波的叠加而增幅,由此而形成超级能量。修炼太极拳无疑是“叠加”生物电磁波的过程,但以我体悟:内功修炼至金液还丹者,除了自身的能量异乎常人外,还能够摄取五行之气,以真意凝聚生物电磁场(气)即可用于技击。不过一旦修炼至金液还丹的境界了,谁又会浪费如此宝贵的能量去进行无谓的争斗呢?在当今社会里,无论是比武,还是街头斗殴,都是在拼钱!谁吃亏了都不会善罢甘休,到了公安部门,根本就没有客观公正,各打五十大板,挨打的不管有理没理,都有了敲诈勒索的借口。即使是事先说好了:比武伤残·责任自负,也没用,受了伤就变卦。这种亏,我可没少吃!
至于太极拳是否具有健身功能?这取决于修炼者对于心法的选择,如果用意用气来行功走架,很有可能获得太极内劲而用于技击;但这种练法与健康无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采访过中国医科大学的姜堪政教授,当时他正在进行各种生物实验,在健康和医学领域创立了全新的理念。2008年姜博士出版了《生物电磁波揭密》一书,书中对于人体衰老的原因作了独到的阐释:“衰老是由于活性基因长期不停工作的损伤而致,是有机体衰老的基础,控制细胞的基因衰老,必然要导致细胞衰老。控制人体机能的基因氢键每天8万~10万次的不停开合,必然会造成‘磨损’。”太极拳是一种松柔运动,可以修补受损的活性基因,但必须以虚·空为前提,不能用力·用气·用意,让身体进入到一种彻底放松·休息的状态,逐渐的·你才可以获得异于常人的健康。姜堪政先生已将他创立的理论定名为“量子医学”。
正常人练习太极拳一般都会发胖,如果任其发展则必然影响健康。1989年我才正经八本地跟辉璞先生学太极拳,先生告诉我:你今后可能会发胖。我说:不能吧,我从来都没超过106斤。辉璞先生说:练上太极拳就把胃打开了,吸收功能比常人强百倍,喝凉水都长肉,你看看杨澄甫·吴鉴泉,那个不是大胖子?果然,1992年我的体重就长到了130多斤。我请教先生:怎么办?辉璞先生笑了:没事,坚持练下去,练到一定程度就会瘦下去!我因为练得太狠,食量惊人,记得1994年我在沈阳迎宾馆(安乐窝)的丛林中练完拳后,到餐厅吃晚饭,先是一口气吃下了十二个花卷,喝下了一盆素烩汤,然后又照常和朋友们饮了大量啤酒,所以在此后的几年里我的体重一度超过了160斤。但坚持修炼,确实会物极必反,体重真就逐渐降了下去。
辉璞先生在他的最后一本遗著中谈到了这种现象:“身体较弱的人,练拳一年后能使重量增加,”“经过若干时期之后,由虚胖变为结实,又可以恢复强壮。”这是身体的一种去矿留金的过程,当然也需要特定的方法。太极拳修炼到上乘境界也会出现辟谷,2009年10月,我在本溪与秦泗花师姐相遇时,师姐己很少吃东西了。
二 推?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当时正在台里当体育记者,多次参加过研讨武术散手(当时不叫散打)的座谈会,与会者有体院的教授和民间传统武术的各门派传人。在是否使用擒拿和反关节的问题上争论十分激烈,学院派主张要禁止使用擒拿和反关节一类的招式,原因是容易致伤·致残;传统武术代表则坚决反对,普遍认为:擒拿和反关节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让使用擒拿和反关节就体现不出来传统武术的特点。的确,中国武术在技击上的特点就是讲究接手,借对方的进攻,顺势贴身制敌;这也是中国功夫与西方搏击在技术特点上的最大区别。在太极拳出现之前,已经有武当门的沾衣十八跌和松溪派的擒摔等内家功夫,都是以柔克刚;接手之际,或借力反关节·或分筋错骨。
国际动作巨星史蒂文·史格的看家功夫是合气道,但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亦融入了陈式太极拳的元素。合气道的创始人植芝盛平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曾两次来到中国东北,接触过少林拳和太极功夫,回日本后糅合了柔道技术,才创立了合气道。这种集擒拿·反关节·摔跌为一体的新型技击功夫,其心法与太极拳很相似:整体技术动作要像大树的叶子一样,在气流的作用之下,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原传的太极拳的技击元素非常丰富,吴图南先生曾论及少侯先生的拳架:“凌空抖搂,哼哈呼吸,钩挂抖弹,点击推按,分摆踢蹬,踏踩销勾,进退顾盼,截络切脉,掐筋闭穴,荡气封喉,啄劈碰挫,吸引拿放。”然而自从太极拳演变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后,其技击功夫逐渐被推手所取代。适当的练习一下推手,对触觉神经有一定的好处,但推手于搏击无补,也不是一种准技击技术,只能算是一种游戏。有人说:太极拳就是制人而不伤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理论,如果不使用擒拿和反关节等方法,仅靠借力借势把对方发出个几米远,或者摔个趔趄,这能算是制人吗?给你一根绳子,你都未必能捆住一个活蹦乱跳的人,更何况对方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搏击高手!如果有心将太极拳当做技击功夫来进行,就千万不要沉迷于推手。
行拳走架只是太极拳的基础,跟其它传统武术一样,太极拳也有着非常完整的功力训练体系,只是一直处于秘传的状态。太极内功窍要跟丹诀一样,是不行于文字的,你在所有的拳谱中都找不到。如正宗的武式太极门内一直秘传的太极桩·五行功·太极大杆和太极朱砂掌。而更深层次的内功则是源自李家兄弟与峨眉山高人交流拳学·丹道后所得到的:子午小周天和两孔穴法。目前恐怕已成了绝响。武式门内讲究:“静中之动为功,动中之静曰侯。”,“出玄入牝·若存若亡,”这种行功之密钥,非嫡传难解其中奥妙。真正的太极内功心法能使修炼者将百炼钢化作绕指柔,而要想彻底的制服对手,只有具备一击必杀的真功夫才有可能,否则就是空话·大话。
得了真传和秘传的老前辈们,究竟能把积柔成钢的太极功夫修炼到什么程度?当年阎志高来沈阳收徒时,我的师傅们都还年轻,非常好奇,就想方设法的要试一试这位在民国初年就享誉武林的太极大师是否有真功夫。请师父吃饭的时候特意弄了几盒肉罐头,又不带开罐头的工具,就是想看看师父能不能用手把罐头打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生产的罐头密封得很好,铁皮很厚,阎志高早就看明白了弟子们的那点小心眼,一笑,仅用领劲指一点,铁罐头就出了个窟窿;然后把手指伸进去一拉,罐头就打开了。后来我读了介绍牛春明先生的书,书中说牛先生也有这种功夫,看来真正的太极拳大师都不是吹出来的。
三 辈分与虚名
现在很多练武的人都喜欢给自己“长”辈,原本是跟杨禹庭师爷的孙子学的拳,十多年前还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极力地吹捧·包装小杨师傅,自己也借此出了名。不知怎么这几年就突然说自己:是杨禹庭的亲传弟子,且一直深藏不露。真是弄得我一头露水!辈分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师傅可不是那么好认的!
1992年,我和著名摄影家蒋建球先生到黄山拍摄纪录片时,与上海的吴先生夫妇结缘,一起探讨丹道和太极拳。得知吴先生深得西派丹法真传,且学拳于马岳梁先生。因我是吴门王辉璞先生的弟子,按武林规矩,吴先生是我长辈。待我要向先生鞠躬行礼时,却被吴先生拦住了,说自己是在公园里跟马老师学的拳,没磕过头,只能算是学生。吴先生告诉我:在上海跟马老师和吴老师(吴英华)学过拳的人不计其数,而真正磕头的弟子却并不多。我在沈阳这些年就曾跟谭长科·康国福·姜铁森·陈一鸣·王善德·郝明志·阎祝山·马聪杰等先生学过拳,也叫老师或师傅,但一直都没给他们磕过头,所以就不能算师徒,只能说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刘常春和吴本萍二位先生就不同了,尤其是常春师傅,2001年我介绍蔡佳玲女士去学拳,常春先生开始说:我不收女弟子。结果我只好陪着蔡女士给常春先生又磕了回头,常春先生这才勉强收下。
古代拜师就是磕头,递帖之规源于清末民初之青红帮,外地的同门来靠码头,必须递帖子,称之为拜码头。武林中拜师可以不递帖子,但必须磕头。丹道界的师承关系与武林界则又不同,全真教(尤其是龙门派)·正一教和茅山派都有着严格的拜师程序,还要撰写清词,奏请太上。不过文始·少阳·钟吕·南宗等各派多依缘分择贤传授丹法口诀,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有些仙师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得法之弟子甚至不知师傅的姓名和真实身份;象张伯端得青城丈人的传授,陈致虚得青城至人的丹法口诀,都对于师尊的名讳(可能根本就不知道)终身缄口不言。
2001年家师常春先生蓄须闭山门,日,给我写了一张帖子,告诉我:今后不再收徒弟了,有愿意学的你们就教吧。2004年10月,傅仁东等人执意要拜师学拳,常春先生无奈,只好允许他们行鞠躬礼,以“‘进门弟子’礼仪接纳”老傅等十九名学员。后来我的师叔们诟病常春先生不该自食其言,重开山门。我师父只好再三解释:收的是学员,而非弟子;并于日写了一篇《尊师重道—还武派太极拳东北传承史以真实》,以正视听。
现在有些人都快六十岁了才想起来拜师学拳的事,无非就是追求个名分。虚名害人!2010年,傅仁东向我表示愿意花钱宣传武式太极,我想既然是为了弘扬太极文化,何不发挥一下他的热情呢?于是就把老傅推荐给了《精武》杂志。没想到老傅是给点阳光就灿烂,事后我即遭到武林同道和武式同门的普遍诟病。原因是傅仁东入武式门较晚,2004年才给常春先生行鞠躬礼,时年已56岁。家师只能让李忠贤师兄给他划拳架,他却一直不太情愿,所以我就在2008年6月把他介绍到吴本萍先生那儿学拳。
谁知他刚学了三个月,就到处说:自己练一天等于别人练一年,惹得小河沿的朋友们都骂我:交友不慎!老傅学拳的历史虽然短,但他在《精武》杂志上发表刘常春和吴本萍两家的师承表时,却把自己放在了大师兄的位置,还自称是霍梦魁一脉的衣钵传人,这能不引起众怒吗!由于傅仁东在杂志上反复说:是张方极力推荐了他,于是大家就把矛头指向了我。我曾介绍很多人到吴本萍那里学拳,论资历·论功夫个个都比他深:王福亚,1982年即师从阎志高的弟子张淑贤学拳;王传友,1991年即拜入阎志高的弟子康国福先生门下习文趟子戳脚·武式太极·八卦掌;韩宝轩,当代通背拳的重要传人,1986年即随王善德先生习武式太极及河北形意;赵刚,精研杨式太极和吴式太极三十余年;张金华,习练尚云祥一系和孙禄堂一系内家拳已逾三十年;那个不是顶尖高手?
更可笑的是:我比他早入常春先生门下至少十年,是给师傅磕过两次头的嫡传弟子,他作为一个学员居然问常春先生“张方算不算你徒弟?”弄得常春先生哭笑不得。他能到吴本萍门下学拳,完全是因为我的介绍,按武林的规矩,我算是他老傅的“接引师”,属于长辈;可是傅仁东竟然在杂志上多次提我是他的“师弟”。我估计老傅大概早就想好了:机会难得,豁出去了,我就瞪眼在媒体上瞎吹了,你们能把我怎么样!反正外人也不知道真假,白纸黑字就是历史,等一发表出来,谁说什么都没用了。哈哈,太幼稚了!武林永远是武林,不管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武林都要把道义放在第一位!从我手里出的事儿被弄歪了,我就有责任把它正过来。
一位丹道师傅告诫我:先尽人道,再修仙道。太极拳是可以辅道的武学,同时也是对道德修养要求很高的内家功夫,人是由实体和信息场构成的;生活在以谎言构成的信息环境中有意义吗?如果连做人的最起码真实都没有了,他又怎么可能把太极拳练明白呢?
《浑元剑经》精解
编者:“剑仙”是个神秘而歧见颇多的话题,识见空灵的议论常有,而眼见亲历的实证却始终难见。此文仍然算是一家之言,信服者,自然可以照方抓药,不信者,“姑妄听之”,想必作者也不至于怪罪。顺便提及,本文仅是解析了《混元剑经》的若干句子及段落,并非是对完整《剑经》逐段逐句的讲解,特此说明。
我少年时就崇尚剑客,听恩师陈明洁先生讲过很多剑客的故事,至今仍时常读一读《蜀山剑侠传》,因此也一直留心剑客和剑仙的功夫。
我们今天看到的《浑元剑经》是清代的抄本,它的作者毕云龙是历经了元、明二朝的剑客,至少阅世二百余年。书中首篇《仙脉阐宗》有云:“于韶龄之年,得异授于伏牛氏,因以遁于川之南山水莲洞。昼则采薪以自食其力,夕便内外兼修。如此者百余载,而神坚行爽,周游宇中。又阅百余年,始缘遇得以融神超脱。”可能华夏神州真的有剑仙吧,且看一看毕剑客著作里的秘笈。
【原文】剑者,决也,断也。必内而决七情、断凡息,内三宝得以浑化而至于纯阳,此内而剑学之筑基,内壳通而坚实也。
和内丹修炼中的铸剑一样,剑仙门在修炼法剑的同时也要以凝炼慧剑为基础。慧剑的修炼自然要“决七情、断凡息”,而所谓“内三宝”无非即精气神也。借精气神将肉身炼诚纯阳之体,改形换质后,才能“内壳通而坚实”,此为剑客修炼之基础。
【原文】有积气为剑者,名气剑;有积神为剑者,名神剑,即剑仙也。
相传吕洞宾得授天遁釗法后而成就了剑仙,宋朝丞相张商英好佛重道,曾在维阳山光寺与吕洞宾邂逅:“道人如前,于指甲间取一篦子,如白金色,长三寸许,以气吹之,忽然成剑,张接视之,剑也!”据《混元仙派研究》一书考证:公元825年吕洞宾“出游沣水上,遇汉隐士钟离公,口授内丹秘旨及天遁剑法”。天遁剑法是剑仙修炼的神剑,以“积神为剑”。积神者,积元神也,破玄关后,可得玉神,玉神可凝聚异度空间的暗物质,造就神奇。至于“积气为剑者”,现实武学中即有显现,如用阴劲凌空点穴,亦“名气剑”也。
【原文】非取天地之气,无以培养人之本源,不呑日月之精,奚以轻身健体,非精足气神不能灵。非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混成一片,身不能轻。
云游子先生云:“南宫派剑仙,必由吐纳入手,天元丹法亦然。”南宫列仙派有内外丹功夫、拳法导引和吐纳站桩,可成就地仙、人仙、剑仙和天仙,时至今日在海内外仍有传承。以前我曾写过文章批驳剑仙一说是子虚乌有,但2008年9月我和朋友驾车走梅河口、抚松、到松江河子,进入松花江的源头,登上长白山火山口,游览长白山大峡谷,所见所闻印证了隐世修炼者的故老传说并非虚言:长白山确是古代剑仙的修炼之地。因剑仙修炼的是金炁,而五行生化中:火克金,所以剑仙的修炼之地必须选择在没有暑气的洞天。我1989年十月末夜登华山,爬到一千米左右,山上已然结冰;游峨眉山和太白山时,山顶的感觉更是凉爽,甚至寒气逼人,看来古代剑仙遁入这些仙山中修炼是很有道理的。陈抟先生在华山即将形剑、气剑和神剑传授有缘,宋朝张咏欲师从于陈希夷修道,却得陈抟授予剑术。宋代笔记《春渚记闻》中有云:“张忽指枣谓隐居曰:‘子匄我勿惜也!’隐居许之,徐探手袖间,飞一短剑,约平人肩,断枣为二,隐居惊愕,问之,曰:‘我往受此术于陈希夷,而未尝为人言也。’”
其实早在秦灭六国之后,就有人隐居长白山避世修行。在《混元仙派图》中记有新罗人金可记曾来唐朝修炼内丹,服气炼形于终南山子午谷,学炼有成即回新罗隐修,得道后又来中土。《续仙传》记载:唐大中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金可记在终南山子午谷白日飞升。据历史记载,公元668年,大唐王朝在新罗的恳请下,出兵征服了中原的附属国高句丽,建立了统一的新罗王国,其行政区域就在长白山脉及其周边地区,而在有关记载金可记的文献中提到的太白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元代之后,长白山脉上的铁刹山又成了全真教在关外的祖庭。我曾多次探访长白山,两次登上天池,感觉到长白山中确有适合剑仙修炼的独特的阴寒煞气,但窃以为在现代社会里,最好的隐修之地莫过于五女山下的太极八卦城了。不过我有点担心,怕文章发表后,又有骗子顺杆爬,编造自己是什么长白山武学、或是什么铁刹山剑仙的传人了。
胡海牙先生言:“先天一炁,从虚空中来,虚空包括人体内外的虚空,体内外虚空本联为一体不可分割,犹如海水与大海的关系一样。”是人的后天识神将人体孤立于虚空之外,无法获取虚空中的精微物质,才使人的生命逐渐衰老直至消亡。欲“取天地之气”,需使后天识神让位于先天元神,进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地间的先天一炁才能“培养人之本源”。
【原文】非能接天地之哼吸,难至高超,欲得接外呼吸,当补内壳之三宝,凝坚而后,则目光清活圆润,面见金色,乾中润泽,周身若绵,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足之证。
能天人合一自然可“接天地之呼吸”,此事最难!先要练出胎息功夫,使精气神不外溢,而天地之间的虚灵之口才能收于身中。“凝坚而后”则体似银膏、血化白浆,至于是否会“面见金色”,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大多数修炼成就者都面如温玉。金色为黄,而金气为白,剑仙以修炼金气为主,所以肤色自然洁白如玉,不生皱纹。
“周身若绵,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足之证。”能中气充沛,声音自然会“响中绵软”,金丹换骨后,即可“周身若绵”了。
【原文】使七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壳,尤得当诀以通。夫练剑者亦当先开七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此也。
张义尚先生有“人心不起道心圆”的诗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拳皇97新手练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