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为什么内战最终却是装备精良的国军输了

装备精良的国军德械师为何仍输了“淞沪会战”?
导读: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月灭亡中国”的幻想,然而中国军队为此付出了空前的代价。国民党军队最精锐的德械师,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远远低于战前预期。德械师装备如何?为何依旧难以抵抗日军的进攻?
中国很早就开始学习德国军事,可追溯到袁世凯的北洋政府。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德国总理。在中德军事合作领域,希特勒见蒋介石政府驱逐苏联顾问、与苏联交恶。中德军事合作因此渐入正规,不仅双方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德国开始帮助中国建立军事工业,并在中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月灭亡中国”的幻想,然而中国军队为此付出了空前的代价。国民党军队最精锐的德械师,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远远低于战前预期。德械师装备如何?为何依旧难以抵抗日军的进攻?淞沪会战中国很早就开始学习德国军事,可追溯到袁世凯的北洋政府。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德国总理。在中德军事合作领域,希特勒见蒋介石政府驱逐苏联顾问、与苏联交恶。中德军事合作因此渐入正规,不仅双方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德国开始帮助中国建立军事工业,并在中国军事工业尚未建成前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包括各式轻、重武器。如下且看德械师的装备。国造7.92毫米毛瑟步枪在轻武器方面,德械装备有步枪和手枪。德械师主要单兵武器是国造7.92毫米中正式或德制1924年式标准型毛瑟系列步枪,也就是K98k的前身。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德械师里还有其他各式型号的步枪,如汉阳造等。捷克ZB26轻机枪轻机枪:德械师装备的轻机枪多是国造仿制捷克ZB26,也有少量的比利时和法国的轻机枪。但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最为出名的MG-34轻机枪却没有采购装备,中国也没有仿制生产。轻机枪装备数量基本能达到每班一挺的标准。大名鼎鼎的驳壳枪手枪:德械师装备的手枪自然是名闻遐迩的驳壳枪,也叫盒子炮、快慢机或二十响,在很多电影和小说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其真正名称是7.63毫米毛瑟M1932型半自动手枪。这种手枪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极高的评价,很多军人莫不以得到一把驳壳枪为荣!当然,德械师装备的毛瑟手枪可不同其他部队里由中国兵工厂仿制的,全都是从德国进口的正宗原装货。德式钢盔二战中著名的德式M1935钢盔,在1937年以前不过生产了50万顶,由于大部分都被中国订购,德军自己都来不及装备。这些德式钢盔抗战前几乎普及到大部分中央军。马克沁二四式重机枪在重武器方面,有重机枪和火炮。重机枪多采用仿制马克沁二四式水冷式重机枪,1934年德国兵工署向中国免费提供了马克沁重机枪全套制造图纸。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与德国陆军装备的1908式重机枪稍有不同,确切地说应是1909式外销型号。重机枪的装备数量是每个步兵营建制里设有一个重机枪连,共3个排6挺。这一配置标准只相当于德国陆军标准步兵营的一半。德制75毫米克虏伯野炮火炮,这是现代化军队所必不可缺的武器装备,可惜中国由于技术和财力所限,连号称最现代化的德械师在此方面与现代化军队的差距都是非常悬殊的。德式部队中,除了教导总队拥有自己独立的直属重炮部队,其他各德械师都没有师属重炮部队,连装备最好的第36、第87、第88师,也只有1个师属炮兵营而已,外加各1个战防炮连和高射炮连。37毫米Pak35战防炮炮兵营下辖3个榴弹炮连,每连装备4门德制75毫米克虏伯野炮,全营共12门;战防炮连装备4门德制37毫米Pak35战防炮;高射炮连装备6门20毫米高射炮(高射炮型号较多,主要有瑞士的奥力根Oerlikon、丹麦的麦迪森Madsen、德国莱茵公司瑞士子公司的苏罗通Solothurn等)。苏罗通式37毫米战防炮为弥补炮火不足的缺陷,德国顾问建议将少量先进火炮集中编成独立炮兵旅或炮兵团,统一使用,由火力的集中调配,来达到支援作战的目的。为此组建了一些装备重炮的独立炮兵旅或炮兵团,如装备75毫米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野炮的炮兵第2旅、装备75毫米德制L/29克虏伯(Krupp)野炮的炮兵第六旅。PaK36战防炮,出现在台儿庄最危急的时刻火炮性能最好当属装备24门150毫米德制L/32sFH18莱茵公司重榴弹炮的炮兵第10团(1934年采购)和装备24门150毫米德制L/30sFH18克虏伯重榴弹炮的炮兵第14团(1936年采购)。150毫米德制sFH18莱茵公司重榴弹炮1934年,大量的德制装备运到中国,主要有24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即德军FH-18型),20门37毫米战防炮(即德军Pak35/36型),数千支毛瑟二四型步枪,数千支捷克造ZB26轻机枪及瑞士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此外还有西门子的通信器材、蔡司望远镜、德制轻战车、架桥器材、防空探照灯等各种装备。民国政府曾进口的蔡司望远镜1936年和1937年,德国分别运交2300万和8200万马克军火给中国,其中有150毫米要塞大炮用于长江江防)、高射炮、步枪、机枪、迫击炮、重机枪、各式弹药、钢盔,以及鱼雷、快艇、通信器材,还有制钢、炼焦、化工等兵工生产设备。在不到10年的时问里,国民政府在长江流域已初步整建起国防工业与新式陆军。为日后的抗战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军事基础。同时,陆军步兵的基本单兵装备也依照当时德国的标准进行装备。“八一三”淞沪抗战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2个旅团及海军陆战队共20万人,死伤约6万人;中国军队投入8个集团军(辖48个师和24个旅)共60余万人,据统计伤亡达33万人。在这场会战中,中国政府军队从装备、编制到战术的各个方面暴露了大量问题。德制sFH18重榴弹炮战前,国民政府试图将陆军按照“德械化”标准进行整编。但由于财力不足特别是工业生产能力差,直到抗战爆发,也只有三个师大致完成了整编。8月13日开战时,国民政府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三个新锐德械师(87师、88师为主攻,36师为预备队)全力围攻仅3000名陆战队的上海日军。然而直到8月23日两个日本师团增兵上海,数个师的国军也未能击败数千名日本陆战队。事实上,后来抗战中国民党军“五大王牌”,统统没有这三个德械师的份。从装备上讲,德械师引进了全套的德国武器装备,轻武器性能基本和同时代德军处于同一水平,而且还有德式重炮团(100毫米和150毫米)的支援。虽然说重武器难以达到西方水准,但面对日军并不差多少。德械师表现差的原因,一方面是国民党军队只追求“武器精良”的表面文章,而没有真正学到西方的战术思想精华和指挥经验。同样的武器,后来解放军成功将一系列战术发扬光大,并在抗美援朝战史中留下辉煌一页。二是缺少从德国引入后勤装备系统,后勤保障无以为继。三是国军训练不足。战争不久就溃散。当然“国力落后”、“工业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原因。当国力提升,装备跟上以后,如何保证军队打赢一场战争,是我们今天要反思的。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2楼94楼33楼&打松山的时候也没看出美械的中国军队哪厉害来,所以跟装备无太大关联35楼&日军早就在松山修建了坚固的工事,他们躲在工事反击,国军装备再好也无济于事啊,同样的,太平洋上的几场岛屿争夺战,也是由于日军处于守势,而且也都是躲在坚固的工事里反击,装备更精良的美军同样打得很艰苦,冲绳战役就打了两个月啊,在那个年代,打攻坚战对谁都是不容易的,莫非你认为TG能轻易打下一场攻坚战?知道林彪打四平的惨烈过程吗?现在有了穿甲弹,破甲弹,窒息弹还有钻地弹等攻坚利器,那么什么防御工事都已经好解决了,但在二战时期还很难。57楼&3个德械师打不过3000日军的时候,说3个德械师的重武器不够,国军的装备没有优于日军装备,日军防御工事搞好了。松山战役时,两三万国军轮番进攻1300左右日军,武器装备全面超过日军,死伤8000余人,又说人家的工事修得太牢固了。日军装备超过国军时,即使国军是在防守坚固的城市,仍能以一个联队甚至一个大队打垮国军一个师,而国军武器全面优于日军,即使在打野战以30打1虽然取得最后胜利,但以7、8倍于敌的伤亡代价换来的。武器不好时说武器不好,武器好了怪人家工事修得太牢固了。邱疯子在淮海战役的徐东阻击战中,两个兵团坦克、飞机、大炮打宋时轮的三个纵队(7、10、11纵,这里仅10纵战斗力强点,其它两个纵队在华东野战军历次战役中都是敲边鼓的)临时修建的阻击阵地,徐州跟黄伯韬兵团相距不过四十公里,打了十二天都过不去,平均每天前进一公里,总共前进的二十公里中还包括宋部主动退守的十公里,也是宋时轮的工事太坚固了?62楼&内战是不能作为例子的,内战和外战是两码事。内战还存在一个政治因素,人的心理因素等,有很多非军事的因素可以决定内战的成败。所以你没有必要拿出淮海战役来说明,这没有可比性。你的TG军队打外战也不见得很在行,鬼子每次大扫荡时,八路貌似都没有正面抵抗吧,五一大扫荡时,冀中根据地随即丧失。你不会说,八路是不屑跟鬼子正面交锋吧?关家垴战役是八路唯一的一次对鬼子的攻坚战,人家还没修建坚固的工事,还只是在山坡上挖了几条临时战壕,结果2万八路激战三天,伤亡至少2000人,硬是消灭不了500个小鬼子,另外,不要说装备的问题啊,那500小鬼子也是轻装备,没有炮的。如果有个人自己从来没有考过试,却总说别人考试不及格,呵呵,那算什么?我不信当年若把正面抗击日军的任务交给共军,他们就能完成得更出色。不要总是拿出朝鲜战争的例子了,这同样没有多少可比性,美军不像日军,他们没有誓死打败敌人的决心和计划,他们很实际,美军当初已经占领了三八线以南,这是他们的最主要的也是最看重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占领三八线以北只是他们的附加目标,可要也可不要,所以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去拼死战斗。而你们却幼稚的以为美军真的打不过中共军,最典型的例子,抗美援朝的头三次战役,美军虽然败退,但却没有多大的伤亡损失,几乎是全身而退,那只是美军当时还摸不清中共军的具体战术和实力,而且他们也还没有建立固定的防御阵地,所以干脆先撤退,但很快,李奇微将军就看出了中共军的弱点,于是再组织反击,就转败为胜了,很快就夺回了汉城,并重创了共军,至于美军没有再继续北犯,那是觉得没有必要了,这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守住三八线以南,请问,中共军后来占领三八线以南没有?后来的金城战役,中共军攻打的还是韩国军队防守的阵地,也没有赚到什么便宜。而针对美军的砥平里战斗,也充分证明了中共军无法完成对美军固定阵地的攻坚作战。八年抗战,国军也有过好几次击败日军的记录,如台儿庄战役,所以你们总拿朝鲜战争的头三次战役的胜利来说事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总的来说,共军其实也同样不擅长对外作战,相关例子还有,如79年对越战争。84楼&淞沪战役之初,国军除德械步兵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150毫米榴弹炮)和炮兵第14团(150毫米榴弹炮),外加坦克、空军助战。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到8月21日也不过4000人(国民党夸大为1万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中国军队一直无法完成重大突破。如此大的兵力加火力优势下,出动最精锐的部队,打一个星期都没能将日军3、4千人无重武器的据点拿下,还能说什么?松山战役更不要说了,火力、后勤完全等同美军的配置,兵力更是30倍于敌,攻一个多月才打下来,还死伤8000多人,这战力真不知道怎么形容。TG打外战不在行?就靠你嘴巴这么一说就不行了?八路跟日军不正面硬拼是既定的战略,中共武器跟日军相差大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关家垴,冈崎支队参战兵力在510人左右,冈崎支队是由37D第226联队每一个大队抽一个中队(第一,第八,第十二)和联队炮小队/机关枪队组成。另外该部配有欠一个小队的山炮中队,按照日军编制,此战还有3门山炮加入作战,消耗炮弹246发,怪不得日军火力很强,因此才顶住了八路的重兵围攻。中共没有重武器参战的情况下,日军占了火力和地利的优势,指望步枪能攻下来吗,中共要有国军那装备自不用说了。另外,也不要把你美爹说得那么高尚,美军进入朝鲜就是为了帮李承晚统一朝鲜的,不然,为何之前要进犯三八线以北?第五次战役李奇微是抓住了彭帅用兵的弱点,但是如果不是中共军队的拼死防守,美军这么轻易能放弃进攻的意图?即使朝鲜战争在中美之间,也是火力装备上存在巨大差距,上甘岭就不乏美军的防守和进攻。八年抗战中,在战役的局部战斗中国军确实有胜利,问题是胜利之后竟然还得大转进,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朝鲜战争中,中美存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但是中共军队能够利用发挥自己的优势打得三次胜利,后期即使在失利的情况下也能守住战线,可没有把大批百姓大片国土给沦陷了。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战役如何?用小船打败越军大船没听说过?79年对越战争中共打不进越军防守的战线还是被越军歼灭了几个军几个师?兄弟,说得很好!只是这个“第五次战役李奇微是抓住了彭帅用兵的弱点,但是如果不是中共军队的拼死防守,美军这么轻易能放弃进攻的意图?”李奇微没有抓住彭德怀的指挥漏洞,而且也不是什么“第五次战役”。美军在第一第二次战役失败之后,很疑惑志愿军为什么在气势如虹、势不可挡时停下进攻脚步,不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直接把联合国军赶下海?经过大量的情报汇总、技术分析,发现这是志愿军薄弱的后勤能力造成的。也就是第二次战役之后就发现了志愿军软肋,进攻只能维持七天左右,其后必停止进攻。据此,李奇微开始了新的作战方案。在美军的未曾完成调整时,第三次战役的结果还算好,但已经不是一二次战役“秋风扫落叶之势”了,大致算是5.5 VS 4.5吧。之后的第四次战役,也是志愿军“强弩之末”时,李奇微彻底地把联合国军强大的制空和机动能力发挥,来“迟滞、消磨、拖垮”志愿军的进攻步伐。当达到志愿军当次战役的后勤极限(七天)时,利用美军一流的机械化特点迅速投入反攻,改变了联合国军前三次战役被动挨打的势头。这就是李奇微成名的“磁性战术”(后来这小子升了大官,北约最高司令官)。志愿军也很快发现后勤弱点特点被美军抓住并利用,于是飞快的收缩战线。美军之后的反攻也是收效甚微,战争进入拉锯状态。再之后的第五次战役,相互发现谁也占不了太大便宜,谁也干不掉谁,于是停战!我们知道,抗美援朝的两个主角:中国、美国,在装备上的存在巨大差异。双方差距之大比日军和国军还要大得多得多……好了,其他就不唠叨了,请有心人自己思考吧。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班牙内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