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鬼斧神工的意思是什么问天宫”是什么意思啊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迹宝妈育儿乐园百家号回顾走过的路-遇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期待偶遇南伽巴瓦峰,感受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迹。按照计划,今天(环中国游第十三天)木乐兄弟的行程是在林芝休整一天,所以今天的行程十分的简单,去距离林芝2个小时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伽巴瓦峰,来回4个小时车程的日子,对于木乐兄弟来说,那就是享受的事情了。昨天我说到了从波密到林芝的路上会经过一个高原氧吧的植物带。为什么会在海拔这么高的高原地区出现一个热带雨林一般的植物带,就是因为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存在,这个大峡谷的存在使得印度的热带暖湿气流能够穿过高达的山脉到达波密和林芝这一带,给这一带带来足够的降水和温度,促使形成了高原氧吧这样的高山奇迹。有科学家说过(具体谁说的未知),如果吧喜马拉雅山开一个一公里宽的口子,那么西藏将成为一片绿色沃土,应该也是基于这个气流对环境的影响。出林芝后,会经过一个两河交接汇合的三角地带,因为两河的水质差异,形成了壮观的双色水面。水流清澈的河流。水质含沙的河流。汇合后,形成了注入雅鲁藏布江,因为含沙量很高,在下游处形成了一个沙堆,也是一个景点,叫佛掌沙丘。河床里面沉积的沙子。站在佛掌沙丘上,好像置身于沙漠一样。大概两个小时候,达到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这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收费明细。基本票就是240元一人,150(门票)+90(车票)=240元。木乐兄弟没有买票,省了480元,此处有省钱攻略,不在文章中说明,如果有需要可以在公众号中点击联系我们,然后加我微信,私聊我。进入景区后,就开始一路欣赏大峡谷的风景。到达游客花费240元的观景地点的对面。一个巨大的五彩经幡塔,经幡还有其他叫法也叫祈愿幡、风马旗等。每个彩布上面有经文,这是一种信仰的东西,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我就不说了,这里的文化内涵比较深。这是南迦巴瓦峰应该出现的位置。不知道哪个位置?那就看我双手张开的位置,就是南迦巴瓦峰出现的位置。这个南迦巴瓦峰比珠峰还难看到,能看到南伽巴瓦峰是一种幸运。本来是不打算等南伽巴瓦峰峰的,可是这个时候,老天给我一个小小的希望。虽然南伽巴瓦峰在云里,但是头顶的天空很蓝,没有云,而且风是从没云的地方往有云的地方吹,就是说可能南伽巴瓦峰上的云,可能会被吹开。那还等什么?架起三脚架,开始等。定时30秒拍摄一张。在这期间,航拍下大峡谷,其实可以下去一点直接接近大峡谷看的,就怕人走了,相机丢了,那就尴尬了。座驾,经幡塔,还有隐藏在云雾里的南伽巴瓦峰,一路走来,全靠他了,一个忠实可靠的伙伴。航拍的大峡谷,照片实在体现不了实景的大气,有些景色,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他的魅力。等了2个多小时,下雨了。这雨说来就来。拍的照片做成了延时视频,不过只有几秒钟,就不放出来了。不过下雨后的天空,出现了难得的双彩虹,看到的人听说会好运哟。看到图片的人,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好运的。本来准备在这里搭帐篷继续等待的,这个地方是个露营的绝佳好位置,可是这个鬼地方,信号都没有,对于我这种重度网络依赖的人,实在是度日如年。还是收拾东西,回客栈吧。一路上,风景依旧,雨也是说停就停了。高原氧吧,名副其实。开车在这种路上,会不由自主的慢一点哦。心情会很好。又回到了林芝,很多朋友还是极力推荐石锅鸡,恩,木乐兄弟就去吃了一回。恩,吃完后,才知道,味道听不错,还是值得推荐的,具体店名,我就不推荐了。恩,今天就这样,晚安。明天目的地拉萨。拉萨去四个地方,布达拉宫,大昭寺,羊卓雍措,纳木措,预计4天。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宝妈育儿乐园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宝妈育儿,我有一套。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转载]连云港市民间传说1
第十二章& 民间传说
旅游景点民间传说选粹
花果山和水帘洞的传说
本记:花果山中水帘洞,位于三元宫附近,是一个面南的自然洞,洞口呈“人”字形,内有提方石泉,相传是入海口,称作“海眼”,勒有明朝海州知州王同于嘉靖二十三年所书“高山流水”
洞前的崖壁上题刻。其它如“神泉普润”、“灵泉”等勒石都与《西游记》描述水帘洞的胜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潺谖名瀑布,真似挂廉帷“的出意一致。
“水帘洞“这个名称,最早见于《西游记》作者无承恩时代的海州人张朝瑞所写的《云台山三元庙碑记》。
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花果山上的公路施工,水帘洞一时断流。如今经过修整,洞口依然喷珠漱玉,倒挂水帘,让人领略美猴王故居的风采。
吴承恩离开家乡淮安,连天带夜赶到海州。他请一位老渔民帮忙,乘船过海,上了云台山。
云台山方圆三百多里,前有前云台,中有中云台,后有后云台,大大小小的山头总共三百六十个。经老渔民指点,关于吴承恩顺着中云台的一条路往上走。他一头爬山,一头留心山景,起先只是看到马尾松、葛根藤什么的;可两个弯子一拐,了不得!只见山里头到处皆是果木树,树上那些花呀,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有白的,五颜六色,鲜艳夺目,飘散出浓浓的香味儿。这时侯,忽见果树林子里摇晃晃出现一个人影,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挑水的小和尚。
吴承恩上前问道:“小师父,这满山的果树,是谁栽的呀?”
小和尚朝吴承恩望望,答道:“说来话长呵!听俺师父讲,二十多年前,有一天夜间,山中闯进来千把个黑瘦的汉子,一打听,才晓得他们是山东一带的穷苦百姓,因受不了财主的盘剥和贪官的欺压,就舞刀弄枪拼起命来了,一拼拼得家破人亡,剩下这千把人从海上脱身,躲到这里。不久,官兵突然进山,被围困了六六三十六天,厮杀了八八六十四回,汉子们寡不敌众,皆被打四了。官兵放上一把火,烧光了这里的山林!如今的满山花果,是死去的汉子们留下来的。他们吃野果,弃下许许多多果核子,后来生了根,开了花。二十多年的功夫,这里变成花果山啦。”
花果山的不凡来历,引起吴承恩的兴趣,他向小和尚道了谢,又往山上走。一走走进翠竹林,忽然发现林子尽头露出一个很大的洞口。他赶紧奔到洞前,只见洞门两丈多高,上边窄,下边宽,像个“人”字。奇妙的是,洞门口倒挂着几十股细细的流水,如同一串串玉珠穿成的帘子;水帘被太阳一照,就像缀着无数颗宝石,一闪一闪地放着光彩。吴承恩正看着,从洞西边走来一个砍柴的樵夫。这樵夫热情口快,见洞前站着游人,便指指点点说:
“这洞叫水帘洞,传说很早以前,有个石猴精带着一群小猴子在山洞里洗澡,洗着洗着,一个猴子忽然说:‘耶,这山洞里的水是从哪儿淌来的,俺们去找找源头吧?’众猴说:‘好!’就蹦蹦跳跳顺着山涧往前,找到这儿,见洞口流水不断,以为源头就在洞里,齐声喊:‘进去看看!进去看看!’可是光喊不敢进,怕里面有妖怪。在这节骨眼上,只听石猴精大叫一声:‘闪开!’纵身一跳,跳进洞中。过了会儿,石猴精在里面喊:‘弟兄们,这里可好玩啦,都快进来呀!’众猴听到石猴精打招呼,不怕了,一个个跳了进去。后来,石猴就在这洞里,当起猴王来了。”
吴承恩很感兴趣地问:“真有石猴精吗?”
“说有又没有,说没有又有。”樵夫说着,把吴承恩领到离水帘洞不远的一个地方。这里的山岩奇形怪状,内中有两快岩石又高又大,中间夹者一块小石头,笆斗似的,滚圆溜光,上面有三个子,叫“娲遗石”。
樵夫指着娲遗石说“相传这是女娲娘娘炼的石头,补天没用完,掉下一扔,啪!正好掉在这两快山岩的夹当里。过了十万八千年,从石肚子里蹦出一个猴子来,就是众人传说的石猴精。
吴承恩越听越有趣,很想看看石猴精的住处,便转身走进了水帘洞。洞里很宽阔。约摸有四五间房子那样大,洞壁上扯扯连连攀着许多藤蔓,石缝中长出不少花草。片片白云飘进水帘洞,一些好看的山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唱着动听的歌儿。置身水帘洞,神思入奇境,吴承恩兴奋得不得了,心里想:此处甚是美妙,怪不得石猴精要在这块儿落户哩。
后来,吴承恩就把孙悟空的,从原先安排的平常地方搬到花果山水帘洞了。
&&&&&&&&&&&&&&&&&
本记:沙僧石位于沙河口西南的山坡上,形似和尚,惟妙惟肖。由西北向它望去,和尚身披袈裟,似乎在往山上艰难地攀登。当驱车由西向东缓缓而行的时侯,人门会惊奇地发现:和尚好像活了起来,渐渐地转过脸来朝着山下,并似戴上了僧帽,形象十分威武。联想《西游记》里的沙和尚,加上附近地名沙河口,此石就被称为“沙僧石”。
连云港市花果山北坡,从猴嘴镇向东不远,有一地方叫沙河口,它对面山坡上有一天然巨石,远看如和尚打坐,近看似僧人上山,人们都叫它“沙僧石”。传说这里就是沙和尚上山出家的地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支歌谣:
天上天和九道弯,地上沙河九里宽。九道湾里住神仙,九里沙河锁鱼官。天河沙河源相连,鱼官也能做神仙。
那还是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宫有一无位沙将军,他力过千钧,武艺超群,为龙王屡建奇功,被封为龙宫护驾将军。他与小龙女自幼一起长大,常在金涛银波中嬉戏,多在珊瑚树间幽会。小龙女爱沙将军诚实勇敢,沙竟军爱小龙女温良多情。他们山盟海誓,私定终身。时间如流云,不觉小龙女已身怀六甲。谁知事情被快嘴虾婆知道了,便传到老龙王的耳朵里。龙王气得五脏生火,七窍冒烟,立即把沙将军传至内宫拷问。沙将军知道瞒不下去了,便一五一十地招认自己对小龙女的一片真情。这既论了宫规,又不配门第,龙王盛怒之下,将他推出宫问斩。龙宫内外如房断中梁,似大海决堤,虾兵蟹将慌作一团,只有鼋总兵平时与沙将军交往甚厚,又念其功无数,使冒死想老龙王求情,才使沙将军免去死罪,被贬出宫,锁在花果山下的沙河里。
一晃数月,小龙女已到十月临盆的时侯,龙后乘老龙王去南海聚会之机,偷偷地把小龙女送到沙河边。小龙女连忙分开波涛,只见沙将军甲破鳞残被锁河底,心中一镇绞疼,便哭昏在沙将军面前。随着哭声,沙将军看到小龙女面黄肌瘦,肚大腰圆,急得心中像火燎油煎一般,慌得抱起龙女,千呼百唤。小龙女慢慢睁开泪眼,看到沙将军,如梦初醒,那满腹的辛酸变作两股泪水涌出眼帘。他们哭诉着各自别离的情爱。
哭声惊动了花果山上的孙大圣,他来到河边问明白了情况,深为不平。沙将军跪在大圣面前哭求着:“老龙王心狠手毒。如果小龙女在此,必然前来追杀,求大圣千万相救。”大圣拍拍胸脯说:“二位放心,有俺老孙在此,谅那老儿不敢无礼,你们放心回河中去吧,老孙为你们站岗。”龙女和沙将军千恩万谢,回到水中。不一会,龙女竟一胎产下无数的小沙光鱼。说也奇,这些小东西外貌和沙将军一样威严,而性情却和龙女那样温良。他们围在父母身边快乐地游来游去,煞是可爱。只喜得大圣连蹦带跳,抓耳挠腮。
大家正高兴时,老龙王从南海归来,一见此情此景,立即张牙舞爪,吼声震天,恨不得一下把他们全打死。那龙王爪推乌云,口喷烈焰,只听半空中一声炸雷,把龙女打昏在地,沙将军和那些小沙光鱼全被打落河底。孙大圣看在眼里,怒在心中,掣出金箍棒便向龙王打去。龙王架住兵器忙说:“大圣,老夫在此管教不肖之女,与你何干?竟与我动起干戈?”大圣喊到:“老儿,你拆散这恩爱夫妻,要伤害亲生骨肉,还说什么管教,让老孙也管教管教你!”说罢,把金箍棒舞得如风车般只管向龙王打去,龙王只得全力应战。
小龙女从昏迷中醒来,只觉得筋酸骨麻,疼痛难忍。再看看沙将军和产下的幼子都沉入河低,想想父王这样绝情,一时悲痛欲绝,王念俱灰,决心从此身入空门。于是她忍痛离开沙河,逃往孔望山避难,后来便在龙洞庵出家。
在说大圣与龙王拼杀半日,那龙王渐渐支持不住,便一头扎进大海,逃回龙宫。大圣也不追赶,回到沙河边,见龙女不在,便到河里救出沙将军说:“那老儿已回龙宫,你快去找媳妇吧。今后如有那处,只管来花果山找我。”沙将军拜别了大圣,去查访龙女的下落。后来,他得知龙女已出家,自己又无处存身,便来到花果山,经大圣引渡,跟唐僧当了和尚。
几易沧桑,昔日茫茫的大沙河淤积成陆,如今在花果山下只剩下条蜿蜒小溪流向大海。沙河口成了公共汽车停靠站,那对面山坡上的“沙僧石”。至今却仍正襟危坐,阵阵松涛声好像传来了沙和尚虔诚的诵经声。孔望山上的龙洞庵,虽屡换庵主,但那龙女避难的“龙洞”依然存在。只有那些河沟海汊中的沙光鱼,每遇惊雷,总要钻入沙底,对外公的恐惧心理,一代一代留了下来。
&&&&&&&&&&&&&
本记:花果山以东,临近小村有一座猴嘴山,山顶有一座半身猴相,上部尖嘴缩腮,酷似猴头,面北端坐,背后与峰顶裂开一缝。志书《云台补遗》对这猴嘴石作过描绘:“在新县十里与桃花洞相连,山顶巨石壁立,忽开两扇,宛然似猴坐东南,面西北,缺一左肱,被人毁去——。”还有一首诗描述这块石猴:“茅君饮酒醉初醒,化石千年性最灵。磴结须眉能肖影,天生楼鼻有奇形。回头洒三声泪,放眼云封两点星。若待猱升依古木,月明偷果梦中听。”
花果山西北角有个猴嘴镇,猴嘴镇附近有座猴嘴山,猴嘴山的山头上有裂开的大石头,石头模样活像一只坐着的猴子。这石猴张着嘴巴,有头有身,就是没有手。他的手哪里去了呢?
很久以前,猴嘴山下有座石花县城,城里住着不少财主,他们都是些刻薄的人。
有一天,城里来了个锻磨的人,被一家姓张的财主喊进屋去。财主指着磨坊里的一盘大石磨说:“你能在三天以内锻好它,我照算工钱,要是过了天数,那我就分文不付,怎样?”锻磨人讲:“行。”
锻磨人坐在磨盘上,一手掌錾,一手挥锤,一刻也不停,叮叮当当敲了起来。一天,两天——脸上滴下的汗珠比錾花还多,等到第二天傍晚,财主从门缝里一看,磨倒锻好了。他眼珠一转又生了坏主意,进门冲着锻磨人大声喝道:“混帐,你怎么坐在我的大磨上?我家干干净净的磨被你坐脏了,磨出的面有屁臭味,你说怎么办!”
锻磨见财主要赖帐,要手里的锤錾往他面前一扔,说:“东家,这么大的磨盘,不坐在上面錾,那请你站着錾给我看看。”
财主围着磨转了一圈,又找岔说:“原先这盘磨齿很浅,驴推起来像唱小唱一样好听。现今你把磨齿錾深了,再转起来‘嗡隆嗡隆’像打雷一样难听。不行,你得赔我的磨!”
锻磨人二话没说,把褡裢往肩上一甩,“呸!”朝当门地上吐口唾沫,拔腿就走。财主一把拽住他的大褂,非要锻磨人赔钱。锻磨气得直跺脚,把做盘缠的一点都甩给他了,财主还不满足,连拉带拽,又将锻磨人的大卦扒了下来。
锻磨人出了张财主家,越想越来气,他低头搭脑没在意,一下撞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锻磨人忙扶住老人连声道歉,那老人见锻磨人气得这样糊涂就问怎么回事。锻磨人把前前后后讲了一遍。老头听了,扬起手里的藤树拐杖,指着猴嘴山头的石猴说,它是个神物,“石猴噘嘴青口洼,手捧石花县,只需用錾子剔一剔石猴的手指盖缝,石花县的富人马上就会变穷。”
锻磨人明白老头的意思,正要表示感谢,转脸一看,老头不见了。
锻磨人照着白胡子老头的指点,爬上猴嘴山头,用錾子朝着石猴子的手指盖缝叮当狠敲。凿石声响遍了石花城。刚收工回家的种田人都觉得蹊跷,纷纷跑上山来看热闹。财主们一点也没察觉,正忙着大吃大喝呢。锻磨人想到在那张财主家受的窝囊气,不由得手下越敲越重,一不留心,把石猴的手臂錾掉了。转眼间,只见猴嘴山下雾气腾腾,整个石花县城沉下去了。
在山上看热闹的庄户人,见满城财主全完了蛋,都觉得很畅快。大伙互相帮忙,盖房子,安新家,渐渐地这儿又出先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集镇。
前几年,还在猴嘴山下挖出不少快城砖。离猴嘴不远的盐场黄头圩,工人在七求锹深的地下,还挖出插旗杆的石臼。据传说,这些都是当年石花县城沉落的遗迹。
大村塔的传说
本记:大村塔本名海青寺阿育王塔,简称海青寺塔,俗称唐王塔,因位于花果山下的大村附近,故而民间叫“大村塔”。
此塔建成于北宋天圣九年(1031),是苏北地区最早也是最高的古塔。塔高40.58米,九级八面,砖石结构,外壁内绕以走廊,中砌八边形塔心砖柱,砖柱内有阶梯可沿级而上顶层,第九层内施有八角形藻井。
近千年来,此塔附近先后发生过大小地震14次其中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发生在莒县的地震高达8.5级,它都稳固如磐,屹然挺立。
1975年对此塔进行维修时,在塔的第一层踏步下发现了一个方形砖室,内有大量文物。其中晚唐风格的银匣、鎏金(银)棺等,造型纤巧,纹饰精美。这些珍宝,均在连云港市博物馆内收藏。
早先,花果山下大村里,有一家种田的庄户人,姓王。这王家茅屋草舍,石墙紫笆,看来是普普通通门户,没啥希奇。哪晓得草棚里飞出个金丝鸟——王家的闺女小姑,容貌越来越俊俏,心眼越来越机灵,做事越来越能干,在村里陡陡冒了尖,出了众,任谁闺女也比不上她。这么一来,王家可就显眼啦。
大村周围四方八镇,凡是家里有个像模像样的大小子的,哪个不想娶这又俊俏、机灵、又能干的小姑娘做媳妇呢?春夏秋冬,早早晚晚,不是张家来说媒,就是李家来求亲,你来他往,接连不断,门槛儿都给踩扁了。可是,说媒的也好,求亲的也好,总是揣着火炉进门来,抱着冰块出门去,一个也没成!
怎置的?原来,王家小姑娘万般皆好,只有一条不怎么样,就是:眼眶子太大,瞧不起人。她对爹妈说:“这世上没有一个能干的,我呀谁也不嫁!”爹妈劝道:“丫头,俗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可不能这么傲气呵!”小姑听了只当耳旁风,睬也不睬。她出门,走路,脸儿扬得高高的,辫子甩得飘飘的,跟谁皆不搭话。乡邻门见小姑这般高傲,不免议论纷纷。小姑听到人揭她短处,不得了罗,跑到门口骂骂咧咧,说乡邻们臭嘴乱贬金镶玉,皆是蠢货。这下子伤众了!大伙儿拥进王家,一齐数落小姑不该骂街,更不该目中无人。小姑把辫子一甩,扬着脸说:“我是骂蠢货的,不是蠢货莫惊心。”
“小姑,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乡邻?”
随着话音,打门外跨进来一个中年妇女。这妇女身腰壮实,手脚灵巧,肩上扛着一把雪亮的锄头,大伙儿一看,哟,原来是小姑的大嫂干完农活回来了。平日里,大嫂时常劝说小姑,要她待人谦和点,不要开水泡黄豆自大自,以为了不得,小姑呢,连爹妈的话皆不听,能听大嫂的言语?眼下,小姑一听大嫂数落自己,心里咕嘟咕嘟直来气,把嘴一撇说:“别在观音面前充菩萨,不管怎么护着,蠢货就是蠢货!”
这话多恼人呵!大嫂气愤不过,说道:“小姑呵小姑,你到底有多大能耐,竟是这样瞧不起人?那好,你把最大本事拿出来,今天我同你比试比试!”
小姑没料到大嫂会说出这么样的硬话来。她想,众人在眼前,绝不能服软,比就比!比什么呢?比针线,大嫂锈的花朵能引来花果山上的蝴蝶,不比她差;比茶饭,大嫂做的饭菜香味飘满大村,也不比她差;比农活,大嫂一能锄百垄地,更不比她差。这些皆比不得,小姑机灵呵,眼珠儿“轱辘”一转,想出了一个主意,说:“大嫂,我马上就去造一座过海桥,你要想比,就在大村边口建一座通天塔。敢不敢?”
这么个比法,是小姑吓唬大嫂的,只要你说说声“不敢”或者“不能”,退堂鼓一打,那就算旗开得胜了。小姑正在暗自得意,不料大嫂把银锄往地下一跺,说了声:“好吧,就这么比!”
小姑傻眼了,心话:大嫂今天怎么啦?八成是气糊涂了!又一想:比就比,反正我造不出过海桥,你也建不成通天塔,到时侯有话好说。一伸手,要和大嫂来个“击掌为定”,谁知大嫂把手一摆,不慌不忙说:“时辰上也要掐个‘则’儿!今夜鸡叫头遍,你造好桥,我建好塔,怎样?”
小姑一听这话,直愣神儿,想说“不能”吧,又怕众人耻笑。眼珠儿“轱辘”又一转,明白了:大嫂是在吹大气呢,鸡叫头遍就鸡叫头遍,大话吓不倒人!当着众人面,小姑和大嫂“啪啪啪”连击三掌,就开始比起来。
大嫂扛着银锄,奔到村外,选一块平整地面,“咚!咚!咚!”跺了三脚,把塔基踩了个结结实实。只见她挥动银锄,东一百下,西一百下,南一百下,北一百下,锄净了一片片蒿草,掘起了一堆堆泥沙。这时侯,村子里扛锹的,推车的,挑桶的,担柴的,男女老少拥来了好几百人。有的挖土,有的和泥,有的垒窑,有的烧砖,人人动手,个个出力,一齐帮着大嫂来建塔。
小姑呢,堵气跑到海边。她朝海里望了又望瞅了又瞅,只见水茫茫,浪滔滔,心里不由犯起愁来了。天啦,这过海桥怎么个造法子啊?她想来想去,觉得反正大嫂是吹大气的,笃定建不成通天塔,今夜能把塔基垫好就算不瓤了,我倒不如造出一段桥来,也好在众人面前占个上风。正好,海边堆着一碎石块,还有破石磨、破石臼什么的,小姑使出全身力气,搬呀,抱呀,推呀,滚呀,把出一截没孔的石桥来。小姑高兴得了不得,撒腿就往一座小山上飞跑。干什么?她想看一看大嫂建塔的情形呢。
小姑跑到山顶,把眼睛睁得又圆又大,趁着明亮的星光朝大村一看,不由“呵”地叫了一声那脸也红了,眼也懵了,头也疼了,急得浑身直冒虚汗。怎置的?原来,他看到大村边口高高耸耸地竖起一座宝塔,只见大嫂站在塔顶,还一个劲地往上砌砖,那塔眼看就要够着天上的云彩了。小姑抓耳挠腮,心中暗想:可不能再让大嫂往上砌砖了,要是建成通天塔,我这脸就没处搁了!想到这儿,小姑急中生智把脖子一伸,捏着喉咙高叫一声:
“喔喔喔——”
听到鸡叫声,大嫂打了个愣儿,为着遵守“则”约,赶紧把剩下的砖块倒在塔顶,收了工。
这塔建了九层,砖砌到顶,无梁无柱,远看塔比山矮,近看塔比山高,显得十分奇妙。这就是现在坐落在花果山下,老君堂前的“大村塔”。后来有人登塔写诗称道:
“九级云梯攀到顶,一天星斗喜垂肩,关心海岛千山雨,放眼齐州几点烟。‘
多好的一座塔呀!只是塔顶显得不太规整,据说都怪小姑乱学鸡叫。要不,这塔还会建得更高。
小姑看到大嫂建成了这么一座塔,想想大嫂事事有人帮,样样比她强,羞得周身皆红了,就变成了一只大红公鸡,每天站在她学鸡叫的小山上,按时按刻给乡邻们打鸣报晓,表示“将功补过”,那座小山就在大村塔的北边,人们一直叫它“鸡鸣山”。
&&&&&&&&&&&&&
老君堂前抱子树
本记:位于花果山下的老君堂,是为供奉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的庙宇。此庙已倾毁,遗址上留下一棵千年银杏树,虬枝盘干,势如罩伞,一大一小双株连根,俗称“怀中报子。”
在花果山下老君堂古庙遗址前,可以看到一棵千年高龄的白果树,四五个人都不能合围主干。有趣的是:在老白果树的身旁,偎依着一棵小白果树,老小相依,形似母子。更有趣的是:两棵树的大小枝杈都伸往西北方向,似乎翘首倾身向西遥望。为啥有这情景?说起来话长哩!
相传很久以前,花果山西被青口镇上有对小夫妻,男的叫樵哥,女的叫柏姑。樵哥样样农活都会干,是一名出色的庄稼把式;柏姑像出水的荷花,心灵手巧,是出名的好媳妇。自古农家多苦难。当他们的孩子出世不久,樵哥被官府抓到花果山去打石头盖庙。临别前,夫妻二人难分难舍,哭得死去活来。从此,柏姑一人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
熬呵,熬呵,柏姑好不容易熬过半年,突然接到一个吓人的口信,说樵哥在花果山得了重病,去早了夫妻能见一面,去晚了夫妻见面难。柏姑慌了,赶紧抱起孩子就走。她从早走到晚,从黑夜走到白天,饿了啃几口干煎饼,渴了喝几口路边的水,走了三天三夜,来到花果山。经人指引,到了三元宫的破庙前,在破竹棚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樵哥。樵哥脸色蜡黄,骨瘦如柴,柏姑看在眼里,疼在心中,连忙放下孩子,扑到亲人的身边。
原来樵哥被抓上以后,每次要背几百斤重的石头上山,加上吃不饱饭,累得吐血不止。眼下见到柏姑,樵哥流着眼泪只说一句话:“撇下你一人受罪了”就闭目死去。柏姑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上不连天,下不着地,伤碎了心,哭干了泪。
山霸看到柏姑张的俊,便与老和尚串通一气,趁人不备,把她抓到山下,关进老君堂的后庙里。他们像嗡嗡的苍蝇,围她,叮她,妄想霸占她。柏姑从早骂到晚,至死不从。一连七天七夜,柏姑受尽折磨,滴水不进,昏死过去。山霸与老和尚以为她已死了,便叫手下人把她扔进了牲口棚。
夜晚,柏姑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只觉得眼前天昏地暗,望家乡,山重水复路迢迢;想丈夫,冤魂已赴黄泉路;摸娇儿,已饿死在怀中。一霎时,柏姑像掉进了万丈枯井,喊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理。她抱着死去的孩子,拖着遍体鳞伤的身子,爬呀,爬呀,爬出老君堂,把心一横,投进了温水河。
苦命的人儿天下怜,柏姑母子的尸体被穷苦的老百姓捞起,埋在老君堂前的河岸上。当年冬天,老君堂被一把火烧得片瓦无存。第二年,在老君堂门前的废墟上,却长出了一棵青翠可爱的白果树。人们说,这是柏姑的化身。
又不知过了多长的时间,在大果树的树身上,长出了一棵小白果树。它偎依在大树干上,娇憨可爱,大树用那茂盛的枝叶掩映着小树。人们说小树是柏姑的儿子,因而称这两棵白果树为“怀中抱子”。这两棵树的大小枝杈一齐朝西北方向伸展,人们说这是柏姑母子在遥望家乡。所以这两棵白果树又叫“柏姑望乡。”
&&&十八盘的故事
本记:十八盘位于花果山腰部的竹节岭上,层层石阶巧相搭构通向岭端,宛然十八层。
由十八盘拾级而上,可达南天门。
游览花果山,必过十八盘。
这十八盘,是不是山路弯弯曲曲,盘旋一十八道?不是的。为啥叫“十八盘”呢?原来这里头有一段弯弯曲曲的故事。
很早以前,十八盘这快儿叫鲤鱼坡。猛一看,整个山包挺腰鼓肚活像条大鲤鱼,坡上坡下住着好些人家。
有一年夏天,忽然从山外头窜来一帮人。这帮人青衣皂帽,横眉竖眼,有的扛着抓钩,有的提着锁链,吆吆喝喝来到鲤鱼坡前。领头的是个五十多岁的瘦老头,只见他提溜着一面大铜锣,“哐哐哐哐”敲个不停。
山民们听到急急风似的锣声,还当是玩把戏耍猴的来了呢,纷纷走出家门,想看看热闹。到跟前一看,坏了!原来敲锣的瘦老头,是海州州衙里的师爷田赋,外号“三只眼”。怎么叫“三只眼”呢?据讲,此人除了脸上长两只眼,脑门子里还有一只眼。凭着这只“眼”,他替官绅财主看风水,瞅地脉,不知霸占了多少人家的良田好地。老百姓拿他当瘟神,没有不恨的!
“三只眼”见人来了不少,便煞住锣音,从背兜里掏出一张官府告示,提高嗓门念了一遍。山民们听罢,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皆愣住了。
怎么啦?原来,大财主徐福轩要在鲤鱼坡建祠堂,造祖坟,把才死的亲人埋在这儿。那告示说,鲤鱼坡是风水宝地,只有富贵人家埋葬祖先,才能发旺地脉,因此特命山民赶快搬家,由于徐福轩出银五百两,分给山民各户,搬家之后去徐府领钱。告示还说,如不搬走,扒屋治罪!
鲤鱼坡呵鲤鱼坡,是大伙儿祖祖辈辈过日子的地方呀!那一棵棵果树,一片片花草药,是大伙儿生活的依靠呀!谁愿意离开,谁舍得丢掉呢?
山民们齐声说到:“咱们不搬!”
“三只眼”把两只眼一瞪:“别敬酒不吃吃罚酒!官府有令,谁敢不搬?”
“来呀!”“三只眼”把手一摆身旁窜上来几个扛抓钩的。
“三只眼”喊到:“扒屋!”
扛抓钩的说了声:“是!”抬腿就往坡根跑。山民们“呼啦”排成一道人墙,挡住了扒屋人的去路。
“来呀!”“三只眼”把头一扭,身旁窜上来几个提锁链的。
“三只眼”叫到:“抓人!”
提锁链的说了声:“是!”猛地冲到人墙跟前,甩开锁链,稀里哗啦,套住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后生。
常言道:“官逼民反”。大伙气愤不过,“嗷唠”一声,把“三只眼”这帮人团团围住,齐声呼叫“打呀!打呀!”
这当口,从桃花涧方向跑过来一个中年汉子,手里拎着一只鱼篓,一头跑一头喊:
“闪开!闪开!”
大伙扭头一看,原来这个中年汉子也是鲤鱼坡人,名叫薛有味,只因他会做海味山珍,被徐福轩揽到家里当厨师。今个因徐福轩死了亲大,“三只眼”出主意,要用桃花涧大大鲤鱼搞一百桌名叫“鲤鱼跳龙门”的筵席,说是这么办丧事,又排场,又吉利。薛有味为弄大鲤鱼,路过这里,见乡亲们围着“三只眼”喊打,他晓得“三只眼”一肚子坏水,怕乡亲吃亏,因此连声呼喊“闪开”,闯进人群,冲着“三只眼”一笑,问道:
“师爷,什么事呀?”
“三只眼”见来者不是外人,便把情由讲了一遍。薛有味听了,哈哈大笑说:
“师爷,这事好办!别说给银子,不给也得搬家,官府的大印可不是闹着玩的。我是这快人,先搬!你老回去侯信,乡亲们要是不搬,砍我头就是了。”
“三只眼”怕吃眼前亏,巴不能有个台阶好下,听薛有味这么一讲,连连点头说:“好好,就这么办!”说罢,领着衙役交差去了。
“三只眼“一走,乡亲们”哗“一下子围住了薛有味,说的也有,骂的也有,数落他不应该打软腿,说软话。薛有味呢,一不慌,二不忙,把心里的主意如此这般朝外一抖,乡亲们高兴啦,皆说:“好!好!好!”
薛有味逮了一条小鲤鱼,放在鱼篓里拎到徐家,对徐福轩说:
“老爷,我在桃花涧里逮到一条神鱼。”
徐福轩敬神信鬼,一听“神鱼”,他眼睛一亮,忙问:“神鱼在哪?”
薛有味说:“供在前院那口大花缸里养着哩。”
徐福轩站起身来说:“看看去!”
薛有味把手一摆说:“老爷,神鱼有话:堂上吃它一口,延寿五载;水中看它一眼,减寿三年。我是闭着眼把它供放在缸里的,不敢看哪!”徐福轩只知道得了神鱼高兴,忙讲:“好!好!不看就不看,快些做好,今晚我和海州知州共同享用。”
说说到了掌灯时分。海州知州带着“三只眼”和衙役们来到徐福轩家。知州进了客厅,“三只眼”呆在门外守候。这时薛有味来到“三只眼”跟前,小声说到:“师爷,请随我到厨房来,我做了糖醋鲜鲤鱼,不知合不合知州大人的口味,想请你老先去尝尝。合呢,就上;要是不合,也好快点重做。”
风门口的故事
本记:风门口在竹节岭上,爬过十八盘,走上岭顶,面前闪出一座穿堂凉亭,走出凉亭,顿时凉风劲吹,眼前豁然开朗,脚下一条平坦的山路向左前方蜿蜒,山路对面,数条深不见底的山涧向身边汇来,秀竹摇曳、古木参天,阵阵山风迎面扑来,这就是有名的“数涧相汇,风涌一门”的“风门口”,风门口是游客休息乘凉的好地方。
传说济公和尚当年上南天门时,每次走完十八盘,必然要在这里纳凉休息,他爱这里的木林修竹,松涛清风,或坐或卧,一呆就是一天。他不仅是纳凉休息,观赏风景,还注意听过往的百姓游客说天议地,每听到有不平的事,他都暗中察访,神不知鬼不觉的铲恶除奸,为百姓申冤。有一回他听说老君堂的道人欺压民女,便使着法儿整治了那个恶道,使方圆数百里的僧众听了无不变色,再不敢欺压百姓,百姓们赞不绝口,文人们用诗剧传诵:&&&&&&&&&&&&&&&&&&&
数涧相汇一门亭,八面山风入画中。癫僧常借纳凉处,麻鞋踏过石蹬清。
过去的风门口有座过路的石牌坊,旁有石亭石凳,供游客喝茶休息,后来年久失修,逐渐荒凉。现在花果山园林处重新修建了风门亭,这里又渐渐的热闹起来。
仙竹金镶玉
本记:金镶玉竹是花果山特有的竹种,属禾木科,秆高6-8米,径粗2-4厘米,通体金黄,每节分枝一侧有绿色纵槽,并伴有数道绿色纵条,鲜亮诱人,给花果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国因竹类品种最多而被誉为“竹子王国”,金镶玉竹又是这“王国”中最珍贵的观赏竹种之一。1993年6月,国家邮政部发行了四枚一套的《竹子》纪念邮票,其中第二枚就是金镶玉竹,可见她在“竹子王国”的不凡身份了。
金镶玉竹传说是观音菩萨紫竹院中的仙竹,她因仙姿优美,亮绿诱人,深受菩萨的宠爱。她常伴观音菩萨在南海听清风佛音,看碧海明月,并享受菩萨净瓶中真露的滋润,更是仙风秀骨、玲珑清秀,长势旺盛,因观音菩萨云游中看中了四川的峨嵋山和海边的云台山,便将仙种撒向两地。因此,全国只有连云港的云台山和四川的峨嵋山有金镶玉竹的零星成片分布,就连北京的颐和园也无法让她落地生根。而云台山只有花果山和东磊两处多有成片的金镶玉竹生长。花果山要数海宁禅寺周围的金镶玉竹长的最旺,这可能是佛教圣地的的缘故,特别是海宁禅寺山门前,站在墨香小径的两边山坡上,传说是南海观音的又一处紫竹院,因此,这里的金镶玉竹长的最好,满坡通涧,秀竹杆杆,仙影婆娑,绿波荡漾,特别喜人,使游人常驻足惊叹。对这里的壮观,前人有诗相赞:“常伴菩萨摇清风,节节杆杆透玲珑,绿波拂尘真仙子,缘在金镶碧玉中。”
由于金镶玉竹的仙姿动人,引得全国各大园林部门的专家青睐,直到本世纪80年代,经过专家的精心研究,首先在北京的紫竹公园繁衍,后陆续由上海植物园、天津、浙江、山东等地园林部门从花果山引进万余条丛竹种,在华夏景区展示仙容。
九龙桥的传说
本记:九龙桥位于花果山的咽喉要道,桥身长达33.4米,宽8米,拱顶高耸,拱洞长跨,结构稳健,营造精巧,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砖构拱桥。
此桥建于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桥头青山半壁,层峦直上,九条山涧的激流萦绕回扩汇于桥下,溅起如雪的浪花,奔向远方的大海。
这座古桥近年经过整修,更加显现出往日古朴壮丽的风姿。桥旁的大银杏树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遗存。桥南有九龙将军庙,也就是这座桥的桥神庙;北面高处设有茶庵,过去专供游客休息品茶现辟为吴承恩纪念馆。
“琵琶岭呵尖尖红,琵琶岭上九条龙。龙戏琵琶云遮日,金鸡报晓到天明。”
这支山歌,出自“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山农们唱罢这支歌,还能顺着意思讲出花果山中那座九龙桥的传说哩。
不知是哪朝哪代,有一只千年蝎子精偷偷进了花果山,这妖精遇上鸟兽人畜,先用毒刺蛰死,再吸尽身上的鲜血。不多日子,方圆几十里的花果山兽不吼,鸟不鸣,一片凄惨。这情形传到东海龙王的耳朵里,他就派九个儿子前来捉拿蝎子精。山前摆战场,地动又山摇。可是,龙力虽大,却抵不住蝎子的毒刺,一连打了七天七夜,九条龙个个鼻青眼肿,带伤而逃。
老龙王急了,把九个龙子大骂一顿,令他们回去再战。老龙王为请高手相助。更着来到花果山,他访遍山前山后,山左山右,也没有访出一个大胆顶用的。老龙王急得直叹气,不料花果山的土地老爷前来献计说:“龙王,据讲‘鸡降五毒’。离这块不远有座鸡鸣山,山中有个鸡大王,何不请他相助呢?”龙王听了,转忧为喜,连忙赶到鸡鸣山拜请鸡大王。鸡大王二话没说,当即批锦挂彩,随龙王下山,来到对面的香炉峰上察看阵势。只见九龙舞爪摆尾,吞云吐雾,蝎子精挺身举钩,飞沙尘扬。两下里从山左打到山右,从山后打到山前。恶战之间,那蝎子精突然将尾巴一挺,旋风似的转着身子,那毒刺如同尖利的钢钩,把九龙逼的团团转。站在香炉峰上的鸡大王见这情形,“唰”的拌开锦翅。“喔喔喔——”一声高叫,飞下山来。蝎子精一见,不由大吃一惊,便赶紧爬在地上,硬着头皮等着鸡大王的到来。
鸡大王扑到蝎子精跟前,刚要用嘴啄那双眼,不料蝎子精“吱吆”一声,忽下子变得身如磨盘,尾死粗笋,扬起毒刺向鸡大王冲来。鸡大王怒睁环眼,连声“喔喔”高叫,双翅一扇,跳在半空。说时迟,那时快,一只铁钳般的利嘴啄住了蝎子精的毒刺,一双铁爪蹬住了蝎子精的腰眼。这时,鸡大王全身锦毛直竖,双翅连扇几扇。把蝎子精那根狠毒无比的毒刺,连根扯了下来,一转身啄瞎了蝎子精的双眼,然后展翅腾空而去。蝎子精疼得在地上直打滚儿,九龙趁势一齐盘绕在蝎子精的身上,不让这妖精逃跑。
突然,山呼海啸,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天昏地暗。只听那鸡鸣山上一声雄鸡长鸣,霎时风停雨住,虹挂天晴,再看那蝎子精,已伏在地上,化作红尖山,此山上尖下圆,活像琵琶,被人叫做琵琶岭。九条龙化为山上九条山涧,从此这块地方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后来,人们在琵琶岭下九涧汇流处修了一座单拱石桥,起名“九龙桥”,还在鸡鸣山上盖了一座“鸡鸣寺”。
现在,那二十多米的九龙桥,在松竹掩映之中,已成为中外游客神往的花果山名胜——“龙桥喷雪”。鸡鸣寺虽几易沧桑,只存庙基,然而那突兀山头的鸡鸣石仍可观赏。
本记:八戒石位于花果山中部,石下有洞可以穿越。
吴承恩在云台山上写书的时候,常到东山头转转、看看,算是休息。后来他在东山头转够了,看腻了,就往西山头转。
有一天正转着,迎面走来一个打猎的老人。老猎人见到吴承恩,说:“先生,上山看景哪?”吴承恩顺口回答说:“正是,正是。”老猎人“嗤”地一笑,说:“不会看,满山转;要看景,找人领。”一听这话,吴承恩忙作揖施礼,请老猎人领路导游。老猎人并不推辞,领着吴承恩,不往东,不往西,不朝南,不向北,一溜往山下面的山洼里走去。吴承恩想:山洼里尽是些石头块、水塘子,有什么“景”可看啊?正想着,老猎人忽然说:“到啦。”吴承恩急忙停下脚步,老猎人说:“先生,转过身来,顺我手指的方向,朝上头仔细看!”
吴承恩依照老人的吩咐,转身一看,果然看到了奇景:在一座说高不高,说矮又不矮的岭子尖上,顶着一块好大好大的石头,这块大石头的样子活象一个大猪头,嘴巴撅着,眼睛眯着,大耳朵耷拉着,好像正在睡觉。
老猎人告诉吴承恩,那大石头有个名字,叫“猪头石”;只有站在这儿看,才像猪头的模样,别处看不像。
吴承恩连声赞叹说:“奇景!奇景!”老猎人又是“嗤”地一笑说:“光看不听,等于白跑。”一听这话,吴承恩忙又作揖施礼,请老猎人讲讲猪头石的传说。老猎人也不推辞,清了清嗓子,马上讲开了:
相传这山上有七十二个洞,洞洞有妖精,内中一个洞里头,有头野猪精。这个野猪精相貌丑陋,又懒又馋,各洞妖精都瞧不起它,免不了受欺侮。十回八回以后,野猪精受不了啦,耳朵一扇,嘴巴一呱嗒,有了主意:练本事,揍他们!狠心一下,还真的来了劲头。
野猪景砍砍剁剁自己动手做了个九齿钉耙,跑到僻静地方,练,练,练!练了八八六十四天,觉得本事可以了,就去骂阵。一骂,各洞妖精来气了,统统窜了出来,围住野猪精,要把它逮住吃掉。野猪精也不含糊,舞动钉耙和众妖对打。只见他左一耙,右一耙,前一耙,后一耙,打死了好几个小妖。但终究寡不敌众,打着打着,野猪精觉得身子软了,骨架散了,再打下去想活命也就晚了,这才杀开一条血路,朝山下逃跑。众妖跟在后面紧追,还一齐喊:“抓住野猪精!抓住野猪精!”
野猪精眼看跑不掉了,正在危急关头,正巧有个石猴精从外面回山,听到喊声,抬头一看,见许多妖精追赶一个黑傻大个,心想:这不明摆着欺负人吗!便跳上去举棒就打。石猴精没费多大劲,把众妖打得死的死,亡的亡,剩下几个逃命去了。野猪精得救后,感激不尽,就跟石猴精拜上把兄弟,一口一个“猴哥”,叫得蜜甜。
自从有了石猴精坐镇,山上十分平安。哪知日子一长,野猪精又犯了又懒又馋的老毛病,睡了吃,吃了睡,吃饱睡足以后,就跑到一个天池里去洗澡。这个天池,本是仙女洗澡的地方,野猪精以往站也不敢站,看也不敢看,怕犯天条受处罚。这会依仗本领高强的“猴哥”撑腰,他胆子大了,想洗就来洗,想玩就来玩,气得众仙女纷纷跑到王母娘娘跟前告状。王母娘娘一生气,就派东海龙王三太子前来捉拿野猪精。
龙王三太子架着云头,到天池上空朝下一看,只见野猪精挺着个大肚皮,躺在池里打呼噜。三太子不由来了火,跳下云头,大喝一声:“丑八怪,招打!”“啪”就是一鞭子,正好打在野猪精的肚皮上。野猪精一吓,醒了,见是龙王三太子打他,也来了火,“呼”窜出天池,抄起九齿钉耙和龙王三太子对打起来。这一仗,从响午打到傍晚,打得野猪精精疲力尽,浑身发热,就跑到岭子尖上睡觉乘凉。不想一觉睡下去,再也没有睡醒,后来就变成了“猪头石”啦!高兴,就把野猪精变化变化,改装改装,写到《西
老猎人讲的故事,吴承恩觉得挺有趣。心里一游记》里了。
后来,人们读了《西游记》,知道有个猪八戒,就把这座猪头石叫做“八戒石”。
本记:仙砚石位于八戒石附近,石上刻有篆书“仙砚“二字。
从八戒石往上走,有一块平卧着的长方大石头,上面凹陷,很像一个大砚台,人称“仙砚”石。
传说,这块“仙砚”不是别人用的,是写《西游记》的吴承恩用的。四百多年前,淮安有个穷书生叫吴承恩,他要写一部《西游记》,里面要写猴精。猴子离不开山哪,可在淮安看不到山。他听人说,离淮安一百多里的东海边上有座云台山。吴承恩一看,奇峰怪石,松柏满山,好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天,他来到一片桃林发现这里的桃子长得很奇怪,像叫人挤了一下,再仔细看,又好像是猴子脸。他问当地老人:“这叫什么桃?”老人回答说:“这叫蟠桃。”“为什么是扁的呢?”老人说:“你不懂啊!这原是天上的仙桃,孙猴子大闹天宫时,不但偷吃了仙桃仙果,还带了一个,放到胳肢窝里逃到花果山,给夹扁了。后来,把桃核扔在花果山上,长出了桃树,以后一年一年越长越多,漫漫花果山就扁桃成林了。”有一天,老人领吴承恩到一个山洞口,一看,洞口有一股泉水,像帘子一样直流下来。他问老人:“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是水帘洞。”接着老人便把石猴出世的故事讲给他听。
吴承恩在花果山天天转来转去,石猴出世的故事和唐僧取经上西天的事,就在脑子里编排好了。他在山上大庙里写了三年,写了两部书,一部是《西游记》,一部是《禹鼎志》。书写成后,他非常高兴,带着酒饭到水帘洞圈点、润色、定稿。他一边喝酒,一边圈点,不知不觉就喝醉了。这时石猴带一群小猴来到水帘洞。石猴看到《西游记》,就说:“这是写我们的,这本书很好。”再看《禹鼎志》,就说:“不是写我们的,不能让它流传下去。”石猴“唿哨”一声,这群小猴就把《禹鼎志》,连同笔、砚台、笔架,都一起抬走啦。它们把书扔到云台山背后柳河旁山腰上,这部《禹鼎志》就变成了“万卷书”,远远看去,一层一层的岩石叠在那里,好像一堆书,笔就扔在山下,成了今天的“文笔峰”。文笔峰后的笔架,成了现在的“笔架山”。砚台叫小猴们一滚,就滚到山下,成了这块仙砚石。
本记:美人松位于三元宫东南的秃龙涧内,是云台著名古松(如蟠龙丈人松、小蟠龙松、睡松、藤松、扇面松等等)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奇松。清道光年间《云台新志》的总修谢元淮纪述此松:“凡松皆孤干独秀,此则双枝连上,自根至颠,齐荣并翠。为交让,为连理,令人增同气之感。”
美人松枝干肉红色,针叶墨绿,婆娑多姿,堪当“美人”之称。
可惜此松于1979年正月初二被凌霜折断,至今尚存遗株。
在孙猴子老家花果山上,有一座名叫三元宫的大庙。大庙东边的山脚下有一棵很秀气的松树。它扎根在顽石丛中,在那两个人也搂不过来的树干上,长出了两株连理枝,弯弯曲曲的树杈,肉红色的树皮,墨绿色的针叶,远远看去,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亲亲热热地搂在一起,好看极啦。多少年来,大家都叫它“美人”松。
说起美人松,还流传着一段故事呢。
很早以前,云台山的周围全是海水,山上住着很少几户人家。内中有一家姓李,靠打鱼为生,当家人个子高,力气大,人送外号叫“李黑塔”。李黑塔的祖上原是海州李庄人,因为欠地主的债,被逼的走投无路,他父亲便带着一家老小飘洋过海躲到这海岛上安家落户。李黑塔长大,苦撑苦熬才娶上一门媳妇。夫妻两人,草房一间,破船一条,风里来雨里去,仗着李黑塔的一身力气,才勉勉强强混饱肚皮。
成亲三年,女人生了一对白白胖胖的闺女,李黑塔喜的咧嘴直笑,谁料想女人月子里得了产后风李黑塔穷的叮当响,哪有银钱给女人治病呵!他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直愣愣地看着女人光掉眼泪。没过几天,女人竟撇两个女儿去世了。李黑塔望着死去的女人,看着两个哇哇喊叫的孩子,难过得如同万箭穿心,呜呜地哭个不停。
天下穷人心连心。邻居凑了几张芦席,帮着黑塔把死去的女人埋在山坡。两个孩子呢,张大娘家一口奶,王大娘家一碗汤,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活了下来。
一晃十五年,姊妹俩出落得就像两棵灵芝草,又鲜灵,又俊巴。人们把大的叫大灵芝,小的叫小灵芝,姊妹俩聪明勤劳,种地、放养、结网、刨药材、做衣裳。什么活都能干,左邻右舍没有不夸奖的。她俩还能歌善舞,唱起歌来,百灵鸟听到了,也不好意思再张口,跳起舞来,花蝴蝶看到了,也羞得收起翅膀。夏天月上树梢,邻居们坐在场上乘凉,听姊妹俩唱歌,看姊妹俩跳舞,浑身的劳累都消失了。
这一年,有个大和尚来到海岛上,说是鲁王的孙子,跟皇帝沾点亲。他看中了这山清水秀的宝地,拿着皇帝的圣旨,逼着岛上的居民给他开石头,烧砖瓦,砍木头,盖大庙。大庙盖好后,他当主了持,和尚也越来越多。皇帝下了一道圣旨,把这岛上的地盘都赏给了和尚,说是“饭僧田”。从此,山里的田地、山林都成了和尚的庙产,原来的住家户都成了庙里的庵户,都要给和尚种地、打柴、种菜、看山、当牛马。
李黑塔天天被和尚赶着去抬石头,挑砖瓦,种地送水,日久天长,累成了罗锅腰,大灵芝和小灵芝也被和尚赶上山去放羊,天不亮就要赶着羊群上山,月亮出来了才能下山,渴了捧一捧山泉水解渴,饿了摘一把山里红充饥。羊一天天肥了起来,姊妹俩却一天天瘦下去了。
一天晌午,姊妹俩正在山坡上放羊,庙里的主持大和尚偷偷地摸到了她俩身边,灵芝姑娘知道这秃驴不怀好意,姊妹俩手挽手逃到山崖顶上。这秃驴喘着粗气也追了上来,追到姊妹俩跟前,就要动手动脚。姊妹俩步步后退,眼看就要掉到悬崖下去了。大和尚连连逼进,一把抱住了大灵芝,小灵芝急中生智,朝着大和尚的手上狠命咬了一口。大和尚“啊呦”一声松开了手,大灵芝朝山下拼命喊道:“大大,快来啊!”大和尚一愣神,以为真的来了人,回头一望,姊妹俩趁机从大和尚身旁冲了过去。大和尚一转身,又死拉着姊妹俩不放。姊妹俩忍无可忍,用尽平生力气,猛劲一推,把大和尚推下山崖,摔了个粉身碎骨。姊妹俩见此情景,抱在一起大哭起来。为什么呢?她俩知道摔死大和尚,官府是不会饶过她们的,说不定大大也要跟着受累。姊妹俩商量一下,便站起身来,向山下喊了一声“大”,有喊了一声“妈”,最后望了望冒烟的庄子,二人抱在一起,纵身向悬崖下跳去……
起风了,下雨了。大雨中传来李黑塔的呼喊:“灵芝……你……在……哪……里……?”只有风声、雨声,没有回答,灵芝姑娘再也不会回来了。从此,一个驼背的老人站在山脚,天天对着大山呼喊:“灵芝!”后来,这个老人慢慢地变成了一座高大的山岩,远远看去就像一个驼背的老人,注视着山上;流不完的眼泪变成一道溪水,哗哗啦啦向山下流去。过了不久,就在灵芝姑娘跳崖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松树,好似姊妹俩站在一起。这松树越长越高,越长越美,树头始终伸向前面,老想靠近那座山崖。人们把这棵松树叫“美人松”,把那座山岩叫“望女石”。
多少年过去了,在那月明风清的夜晚,美人松枝叶摇曳,树梢上有一对扎着双髻的姑娘在跳舞。有时谁家有了病人,还能在美人松下拣到水灵灵的白灵芝呢。乡亲们都说,这是灵芝姑娘送的。
本记:拐杖松位于三元宫门前右侧,史书形容“昂首青云,形如拐杖”,距今已有1200多年高龄。
花果山三元宫前,有一棵古松,那枯洞透身的老干上,盘绕着根根新枝,簇生着丛丛嫩叶,真是古柏青翠,生机盎然。站在山门前的石阶上看去,它活象一根龙头拐杖,人们叫它“拐杖松”。
传说当年孙悟空在天宫嫌“弼马温“官小职贱,一气之下打了“御马温”,反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子,要和玉皇大帝并驾齐驱。玉皇大帝咆哮如雷,指派托塔李天王为降魔大元帅。哪吒三太子为三坛海会大神,又派巨灵神为先锋,命令他们率领天兵围剿花果山。围来剿去,结果呢,巨灵神被打断了斧柄,哪吒被打伤了胳膊,托塔李天王也狼狈而逃。玉皇大帝见武力不能取胜,便派太白金星再去花果山招安。
那太白金星领旨下殿,一路上惴惴不安。心想上次把孙大圣骗到天宫,给他个看马官,把他给气跑了,这回还不知如何待我呢。就这么着,太白金星来到花果山。刚刚到山脚下,冷不防从山崖上,树林里,草丛中,窜出几百个看山小猴。一齐上来扯腿的扯腿,拉胳膊的拉胳膊,揪胡子的揪胡子,把个白胡子大仙弄得气喘吁吁,汗如水流。他被捉到水帘洞,直吓得两眼发直,浑身筛糠。孙大圣问明了来意,直气的抓耳挠腮,哇哇怪叫的说:“玉帝那老儿看不起俺老孙,你这老头也不够朋友。”便把太白金星赶出了花果山。太白金星的龙头拐杖,丢落在三元宫的门前,化作这棵古松,至今还为孙大圣的勇敢精神作证。
三元宫和团圆宫的传说
本记:三元宫位于花果山的顶部,倚山而立,气势雄伟,俗称“大庙”。
据史料记载,三元宫“发迹于唐,重建于宋,敕赐于明”。明代曾大建,淮安人谢淳破家营造,历经九年,于万历二十四年落成。山门上题书“敕赐护国三元宫”,山门下原为53级台阶,因太陡峭,清道光年间改砌成74级台阶,沿习至今。
“三元宫”的名称源于古代三元信仰。《搜神记》载,东海人陈光蕊所生的儿子,得道成仙。分管天、地、水三界。此三仙,即谓“三元“。《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三元信仰者,在书中说唐僧是陈光蕊的儿子,这庙里的三元自然也就是唐僧的骨肉兄弟了。
三元宫院内两棵高大的银杏树,都有千年以上历史。1938年日寇飞机轰炸三元宫,建筑群惨遭劫难。1980年以来逐步重修,今已恢复金碧辉煌的原来风貌。
团圆宫位于水帘宫西十米之处,是为纪念《西游记》中唐僧一家团圆而建。大殿内所供塑像为唐僧弟兄四个,即唐僧加“三元“,唐僧的父亲陈兴蕊,母亲殷氏二人像位于上首。殿前东侧立一块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圣旨碑,正文刻面完好,篆额亦在。
团圆宫东有“藏经楼”,为收藏“大藏经”处。
相传唐朝的时候,云台大村东小村有个陈员外,陈员外老俩口半辈子只生一个儿子,名子春,字光蕊,陈子春才三岁,父亲去世了。母亲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五岁上,就给他请来一个教书先生。那陈子春天资聪明,念起书来十分用功,九岁他就能吟诗作赋:十七岁他就成了有名的才子。
这年,陈子春二十岁。母亲看孩子到了成家立业的岁数就托媒人给陈子春说媳妇。媒人给陈子春说了东家的美姐,陈子春说不要:媒人又给陈子春说了西家的巧妹,陈子春又说不要。
殷温娇的家就住在大村北边的小村,父亲是唐朝的宰相殷开山。殷开山老俩口年过半百,只有这么个宝贝女儿。殷温娇长得实在俊巴,鸟儿看见她鸟不飞,鱼儿看见她鱼不游,花儿看见她不香,月儿看见她不亮。殷温娇不仅模样长得标致,而且能写诗会画画,还弹得一手好琴,写得一手好字。殷开山老俩口对温娇爱如掌上明珠,一心想招个倒站门的女婿。这女婿一要好模样,二要状元郎。所以,殷温娇长到一十八岁,还没个婆家。
陈子春的母亲见儿子看上了殷家小姐,就托媒人到小村提亲。论起陈子春的人品才貌,不要说云台十八村,就是在整个海州,也是打灯笼没处找的后生。殷开山犯难了:不答应吧,怕以后挑不出这样的好女婿;答应吧,又担心他考不中状元。最后,她就来了个既不答应也不推辞的办法,对媒人说:“陈家儿郎品貌好,考中状元娶温娇。”
陈子春母亲听说这话,就在背地里劝儿子道:“考生上千人,状元取一名,儿啊,你敢保就能考中?”陈子春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母亲又说:“天下好女千名,非娶温娇不行?儿啊,不要误了终身。”陈子春说:“任石烂海枯,非温娇不娶!”母亲见儿子这样执迷,焦得饭也吃不香,愁得焦也睡不好,三焦两愁,就病倒了。
陈子春见母亲病倒了,便到处请郎中给母亲看病,眼看考期就要到了,母亲的病还不见好,陈子春心里又焦又急。
听人说鲤鱼汤能治好母亲的病,他就上街买了一条金色大鲤鱼。当他要杀鱼时,鲤鱼直掉眼泪,陈子春感到很奇怪,就问鲤鱼:“鲤鱼鲤鱼,流泪何故?鲤鱼鲤鱼,乡居何处?”鲤鱼答道:“陈家相公听仔细,我是龙王三太子。只因贪玩出龙宫,失足掉进鱼网里。”陈子春说:“鲤鱼鲤鱼,放你可以,我母有病,如何医治?”鲤鱼又答道:“陈家相公请放心,揭下三片大鱼鳞,熬成一碗鱼鳞汤,包你母亲得健康。”说完,鲤鱼就一动不动地躺在篮子里。陈子春揭下三片鱼鳞后,就把鲤鱼放回大海。
陈子春母亲喝下了鱼鳞汤,病果然好了。于是,陈子春就放心地去京城赶考。也是陈子春时来运转,一考就中了个头名状元。皇上很看重他,叫他去做海州的州官。陈子春谢罢皇恩,又去拜殷宰相。殷开山见他中了状元,就把女儿许配给了他。
陈子春回到云台大村,很快就和殷温娇成了亲。从此,他和母亲就不在大村庄了,一起搬到了小村宰相府。过了不久,陈子春就准备带着殷温娇去海州上任。
那时候,云台山在海中,去海州还得坐船,陈子春和殷温娇乘坐一条大船向海州而来。不一会,他们就来到了海州的苍梧渡口。
就在他们刚要离船上岸的当儿,突然从西北方向飘过来一片黑云,那黑云上站着一个青面獠牙的妖怪。你道这是什么妖怪?原来是海州蜘蛛山蜘蛛洞里的蜘蛛精。蜘蛛精正在返回妖洞,忽见船上下来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顿起不良之心,就拨转云头向渡口而来。
陈子春和殷温娇刚下船,那怪就窜到了他们面前。转眼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只见那怪肚脐里冒着一股股黑水,嘴巴里吐出一团团乌丝,顿时将陈子春紧紧缠住,抛进了大海。那怪又抱起殷温娇,驾起云头,向蜘蛛洞而去。
也是陈子春命不该绝,他刚刚沉到海底,就遇上了东海龙王的巡海夜叉,巡海夜叉又叫来一只大海龟,把他驮进了龙宫。
龙王三太子闻讯赶来,一看,原来是陈子春,便对东海龙王说:“父王,这是我的救命恩人。”东海龙王听说,忙叫手下解开陈子春身上的蛛丝。乌龟顶来一柄七星剑。,割啊割,剑锋钝了,蛛丝却纹丝未动。螃蟹又扛来两把宣花斧,砍啊砍,斧刃残了,蛛丝还是纹丝不动。
龙王三太子上前说道:“要想蛛丝解得开,还得请我大姐来。”龙王说:“那就快去把你大姐叫来。”龙王三太子就来到大姐居住的水晶宫,对大龙女说:“父王叫你快进宫,救我恩人陈子春。”大龙子拿起剪刀赶进龙宫,对东海龙王说:“父王父王听端详,女儿心事有一桩。只要父王答应,我就救他状元郎。”龙王说:“女儿有事只管讲,为父给你作主张。”大龙女说:“那年学艺瀛洲上,师母曾经对我讲,云台有个状元郎,与我龙女配成双。”龙王说:“既然师母有话,为父岂能打坝?”大龙女见龙王答应,她就挥动神剪,陈子春身上蛛丝一根根迎刃而解。
陈子春身上的蛛丝虽然被解开,可他还是昏迷不醒。三太子又上前对龙王说:“要想恩人魂灵回,还得我请二姐来。”龙王说:“那就快去把你二姐叫来。”三太子来到二姐住的珊瑚馆,对二龙女说:“父王叫你快进宫,救我恩人陈子春。”二龙女带上回春丹奔到龙宫,对东海龙王说:“父王父王听我讲,女有事心中藏,只要父王答应我,我就救他魂还阳。”龙王说:“女儿有事只管讲,为父给你作主张。”二龙女说:“那年学艺神洲上,师母曾经对我讲,云台有个陈子春,与我双双配成婚。”龙王说:“既然师母有话,我父岂能打坝?”二龙女见龙王答应,就取出神丹让陈子春服下。
陈子春魂儿回来了,可他还不能说话。三太子又上前对龙王说:“要想恩人嘴能开,还得请我三妹来。”龙王说:“就快去把你三妹来。”三太子来到三妹住的珍珠楼。对三龙女说:“父王叫你快进宫,救我恩人陈子春。”三龙女到山个解哑散跑到龙宫,对东海龙王说:“父王父王听我言,女儿有事在心间。只要父王答应我,我就救他陈状元。”龙王说:“女儿有事只管讲,为父给你作主张。”三龙女说道:“那年学艺蓬莱岛,师母给我当月老,云台状元陈子春,与我结成百年好。”龙王说:“既然师母有话,为父岂能打坝?”三龙女见父王答应,就把解哑散给陈子春服下。
再说殷温娇被蜘蛛精抢进蜘蛛洞以后,那怪就逼着她跟它成亲,殷温娇死也不从。
蜘蛛精虽然碰了几次鼻子,还是不死心,三天两头一趟,缠着殷温娇要拜天地,殷温娇总是又哭又闹,可是有一天,殷温娇突然不哭了,也不闹了。她对妖怪说:“除非你顺我一条心意,不然,我就碰死在这洞里。”蜘蛛精连连说道:“只要你依从我,不要说一条,一百条也依你。”殷温娇说:“按照海州风俗,丈夫死三年才能改嫁。”那妖怪一听说三年,无可奈何地说:“三年就依你三年。”蜘蛛精哪里知道,这是殷温娇的缓兵之计,为的是保全已怀的身孕。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这天,殷温娇只觉得肚子阵阵疼痛,不一会,她就生下了一个男孩。殷温娇真是又喜又忧。喜的是,陈家有了后代根,忧的是,怕蜘蛛精知道了会糟蹋这孩子。
那蜘蛛精洞外是一个深谷,海水一直漫到洞口,殷温娇把孩子放在床板上,用绳子扎好。趁蜘蛛精还没有回洞,把床板推出了洞门,哪知洞门外有一个漩涡,只见那床板在水上突溜溜乱转。殷温娇急得祷告苍天,苍天不答,殷温娇又祷告大海,大海也不应;殷海娇只好祷告山神,山神说话了:“温娇温娇莫悲伤,山神给你作主张。”殷温娇看得清清楚楚,先前合着的山峰突然的裂开了,从里边走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只见那老把手中的拐杖向水上抛去,顿时,那床板就跟着拐杖离开了洞口。
再说把陈子春,打从来到龙宫一后,虽然有天仙般的三个龙女作伴,但心头还是挂念着温娇,时常闷闷不乐。
这一天,陈子春又在宫里哎声叹气,三龙女过来劝道:“相公不要烦恼,待奴家前往海州打听。”陈子春说:“你大姐去了七七四十九天,回来说没有消息;你二姐又去了七七四十九天,回来说没有消息;你就是再去七七四十九天,恐怕也是白跑一趟。”三龙女说:“相公保重,奴家去了。”只听三龙女念起避水咒,顿时出了东海,驾起彩云向海州而去。
三龙女来到海州,她先去向城隍,城隍老爷说不知道;她又去问土地,土地老爷说不清楚;她只好去问山神,山神爷爷告诉她,说:“蜘蛛山上蜘蛛洞,蜘蛛洞里锁佳人。温娇怀胎生一男,小神送他离洞门。公主快寻漂流儿,救了孩子再搬兵。”三龙女听了,不敢怠慢,她谢过山神,就拨转云头回到东海上空。
三龙女望啊望,但见茫茫烟海,不见孩儿踪影。三龙女听啊听,但闻阵阵波涛声,不闻孩儿啼哭声,三龙女走啊走,寻遍了云台九十九个海湾,饶过了云台九十九个山峰,也未寻到漂流儿。这一天,三龙女又来到一个地方,忽然,她看见海湾里鸟儿结队成群,于是,她就按落云头,那群鸟儿见三龙女来到,呼啦一下全飞走了。三龙女仔细一看,果然,木板上睡着一个婴孩,和山神爷爷说的一模一样。她赶紧把孩子抱起,念起避水咒返回龙宫。
陈子春听说殷温娇有看了下落,又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反而更加悲伤起来,那眼泪扑簌簌地落个不止。三龙女上前劝道:“相公不要悲伤,赶快前去救人要紧。”于是,陈子春就和三龙女一起赶往龙宫。
东海龙王得知详情,连忙叫来三个太子,点起虾兵蟹将,杀奔蜘蛛山蜘蛛洞。
把蜘蛛精正在洞里睡觉,忽被一片喊杀声惊醒,连忙跑到洞外,爬在半空,一看势头不妙,赶紧向妖洞逃去。这时,龙王大太子忽地变成一条火龙腾空而起,将蜘蛛精拦头截住。只见龙王大太子口吐神火,那团团烈焰直向蜘蛛精喷去。就听那怪“哎呦”一声,从空中掉了下来。
蜘蛛精被除掉了,殷温娇被救出来了,陈子春一家又团圆了,于是,陈子春就告别了东海龙王和龙王的三个太子,带着殷温娇和三个龙女返回云台小村。
后来,陈子春在海州做了不少年的州官,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死后,他就葬在云台大村。陈子春和殷温娇生的孩子,她就是以后去西天取经的唐僧玄奘。陈子春和三个龙女生的三个男孩,长大后都在云台山水帘洞出了家,修心得道成了神仙。玉皇大帝还封唐僧的三个弟弟为天官、地官、水官,号称“三元”。
明朝万历年间,人们在水帘洞西上方盖了一座庙。那庙里正中供着的陈子春,两边是殷温娇和三个龙女,殷温娇怀里抱着小时候的唐僧,三个龙女淮里抱着小时候的三元大帝,这正是陈子春一家团圆的像。所以,人们就称它“团圆宫”。同时,人们又在团圆宫前盖了一座庙,庙里供奉着唐僧的三个弟弟——三元大帝的神像。所以,人们就称它为“三元宫”。
一直到今天,人们来到云台山,还可以看到三元宫和团圆宫。如果你到大村和小村去,不仅可以找到“陈子春遗冢和宰相府遗址”,人们还会给你讲陈子春一家团圆的故事。
本记:玉女峰海拔625.3米,是云台山最高峰,也是江苏省的最高峰。登上玉女峰,可在迎曙亭看海上日出,观云台云海,令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江苏的山不算少,比量比量,数上连云港市境内的云台山最高。这云台山原先沭在海里,清朝康熙年间才和海水分了家。如今看看云台山,前有前云台,中有中云台,后有后云台,方圆三百多里,大大小小的山头总共有一百三十六个。拔尖的一个山头,是那玉女峰。山名云台,峰叫玉女,要问山名峰名怎么来的,里边倒有个挺悲壮的传说。
那秦始皇并吞六国,当上了帝王以后,一心要长生不老,永享荣华。有个道人对他讲:海外岛上头有一种仙草,不管这,不管那,专管长生不老,只要能采到,吃了准灵。秦始皇高兴极了,就按道人指点的办法,从民间挑选了三千童男童女,派老臣徐福领队,限他们百日之内要把不老药采来,如若延迟,统统处死。
皇上开金口,哪个敢摇头呵!徐福明知这差事太玄乎,也不敢拗劲儿,只好叩头领旨,打谱死活跑一趟,碰碰运气再说。动身那天,京城里就跟出大殡似的,三千童男童女哭的哭,喊的喊,在那一辆辆车里呼爹唤娘,情形十分悲惨。路途上,徐福连哄带唬,好不容易才将这帮孩童弄到海州。算算日子,已经过去了个把月!
徐福急了,一到海州地面,就叫渔民各户快出船,快出粮,快出草,逼得家家鸡飞狗跳,叫苦连天。
当晚,徐福来到海边,想看看潮头,打算连夜过海。他往海里一瞧,哦,只见海面上红艳艳,亮闪闪,漂过来一团火光。再一瞧,火光中映出一个渔家女子,那女子提着风灯,握着鱼叉,立在船头唱道:
风也来,雨也来,好船咋朝邪门开?
千金难买回头路,迷路回头免祸灾。
徐福一听,觉得歌里有话,弦外有音。他想兜底问个明白,就喊:“喂!小女子,你过来——”
喊声还没有落音,女子又唱:
心也在,气也在,怪事临头咋安排?
为臣若有忠君意,敢劝皇上莫胡来!
“呵?”徐福大吃一惊,心想:这女子有胆识,八成不是凡人!哎,莫非遇见神仙啦?得试试,想到这里,把手一拱:“仙姑,当今皇上威震四海,名扬八方,‘胡来’二字,从何说起?”
那女子“扑嗤”一笑,唱道:
神在哪,仙在哪,
明月当头照万家,
从未听说人不老,
只见乌丝变白发。
这么一唱,陡然间引出海涛般的歌声:
天不怕,地不怕,
就怕皇上信鬼话,
渔女道出真心话,
拜请太公报京华。
随着这歌声,徐福的身前、身后、身左、身右,“呼啦啦”跪下了好多渔民,此情此景,纵是个木头人也会动心哪。徐福想了想,说:“好吧,你们打鱼的去打鱼,捕虾的去捕虾,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不准嘀嘀咕咕议论皇上。大家的心意,由我转达。”
第二天,徐福把童男童女安置停当,单人匹马赶奔京城。谁知不到半个月,他就被一队皇兵押回了。
这队皇兵的头目,是员武将,号称“黑虎星”,样子像凶神。黑虎星到了海州,不说长也不说短,先把徐福关起来,然后撒开队伍,见一个抓一个,见两个逮一双。老百姓能躲的躲了,躲闪不及的,男女老少在劫难逃。
黑虎星要干啥?原来,徐福回到京城之后,一五一十,直言不讳地奏了本,劝说秦始皇不要信邪,不可胡来。秦始皇一听,火了,好哇,下边竟敢说东道西,讲我的不是,这还了得!一怒之下,就叫黑虎星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煞一煞小民的反气。
黑虎星也真够凶的,不到半天,整整抓了一百三十五口!他将这些渔民百姓绑起来赶到海边,令他们背朝海,脸朝天,一拉溜排成横对,只许答话,不许乱嚷。
要怎么处置呢?挺邪乎!只见黑虎星指着一个男的,问道:“过海采仙草,你说好不好?”男的说:“不好。”黑虎星把眼一瞪,“呼隆通”,将那男的推到海里。又问一个女的:“过海采仙草,究竟好不好?”女的说:“不好。”“呼隆通”,她也被推下海去。再问一个老的和一个少的,一老一少皆说“不好”,“呼隆通”,“呼隆通”全部被推进大海。
“想活命,就得说个‘好’字!”黑虎星把手一摆,问众人:“过海采仙草,到底好不好?”不料众人眼冒火星,齐声呼唱:
不好不好就不好,
世上哪有长生草,
若要渔家说胡话,
除非日出西山坳!
“呜呀呜呀······!”黑虎星气得鼻子都歪了。喝令皇兵一起动手。众皇兵虎狼般扑上前,推的推,拥的拥,可怜男女老少一个不剩,皆被推到海里去了!
抖过威,逞过强,黑虎星转回头奔到海州,把徐福放出来,催他立时过海,这会儿,徐福已成“罪臣”,没资格插言了,只能怎说怎办。他把童男童女领到海边,一看,渔船倒是不少,可条条渔船皆是空的。没粮没草没船工,怎好过海呢?就向黑虎星摊出难牌。黑虎星眼一翻:“这些个,老子不管!”“唰!”抽出宝剑,非要徐福领孩子上船不可。
徐福看一眼童男女们,呼一声苍天,止不住老泪直流。就在这下没下、上没上的时候,海湾里忽然漂来一条渔船,船上站着一个女子,徐福一望,哦。这不是上会见到的那个渔女吗?心想有救了。忙喊:“小女子,渔民百姓哪里去了?快去叫来,重重有赏!”
说话间,见那渔女眼闪泪光,把手一扬,叫了声:“乡亲哪,上来吧!”叫声刚落,就听海水“咕嘟咕嘟”,
“咕嘟咕嘟”“唰——!”陡然冲出一百三十五股怒气,不消片刻,一股股怒气“呼”地化作一片烟云。了不得啦,只见那烟云翻翻滚滚,滚滚翻翻,霎时变成一座座雄巍巍的高山,横在海面上,挡住半拉天。正是天怒人怨呵!那渔女“嗖”地跳上云山,手指京城,又哭又唱:
无道无道太无道,
可叹秦王迷心窍。
只为一人不想死,
害得众生葬海涛!
渔女就是这么样的一天唱三遍,三天唱九回:想让皇上听了惊心,改邪归正,秦始皇呢,不管百姓叹也罢,怨也罢,一条迷船撑到底,不见仙草不死心。后来,徐福绕路过海,连根不老药的草毛也没采到,办不成皇上的大事,岂不罪该万死!三千童男童女呀,就这么全完了?不,徐福心一横,干脆在海岛上作窝打铺,领着孩子们过生活,也反啦。
这么个说法一流传,人们就把带头反邪的渔女称做“玉女”表示一点赞美的意思。玉女不是站在云山上哭唱的吗?云山好似高台,因此就叫云台山。
花果山山顶上,双峰耸立对峙,西峰叫做玉女峰,东峰叫做金牛顶,顶上有块牛头石,别小看这块石头,它却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牛头石昂首向北,面对着浩瀚的大海,顺着岭下有条大涧沟,逶迤而下,叫做后沟,这沟底下的沟崖上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全靠打鱼、砍柴为生,小孩子都为财主家放牛、放羊。
这群放牛娃中,有个叫小二黑的孩子,虽然吃糠咽菜长大的,却十分机灵能干,被大伙尊为“牛头”。每天清晨他总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打开牛栏,让欢快的牛犊,憨厚的大牯牛箭一样地冲上山坡,啃着那鲜嫩的青草,闲来无事,他们便无忧无虑地登悬崖,掏鸟蛋,刨桔梗,扳螃蟹,摘野桃,采青梅,享受着人间仙岛上的快乐生活。
五月大忙的一天,小二黑父亲要他把山撒谎能够的牛牵回家耕麦茬地,顺着牛蹄印很块地追寻到金牛顶。这里就像仙境似的,参天古松,巨石奇特,遍地奇泉,四季长青。他整天看惯了也不觉稀奇,终于在牛头石旁,发现他家那头花犍牛在牛头石上蹭痒痒,这畜牲见到小二黑来到,调皮地哞哞欢叫,小二黑从腰上解下牛绳,刚要往牛角上套,花犍牛急躲开,围着牛头石奔跑和他“藏蒙蒙”(捉迷藏),越急越逮不着,小二黑灵机一动,爬到牛头石顶上,想纵身往牛身上跳,等骑稳再用绳子扣住在,花犍牛特别调皮,左右打转不让他近身,小二黑只好手攀石牛角,左三圈,右三圈寻找机会,忽然“轰”地一声巨响,牛头石变成两瓣,小二黑从高向低摔了一跤,登时赶到眼前一亮,只见前边有个山洞,向外发出金灿灿的光芒,他顾不得疼痛,好奇地向洞里走去,走不多远,一拐弯看到了一头金牛,拉着一盘大磨,“呼啦,呼啦”地转个不停,磨道两旁“叮当,叮当”掉满了金灿灿的金豆子,那头金牛见到小二黑“哞”地一声长鸣,小二黑冲上前去一把搂着了金牛的脖子,就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金牛亲热地伸着舌头舔摸他的手背,小二黑问:“牛兄弟,牛兄弟,你想跟我出去玩吗?”金牛高兴地直点头,兴奋地甩着长尾巴,小二黑随手熟练地解开牛兜肚绳和牛束头架,身边遍地的金豆子,骨碌骨碌地乱滚,他连望都不望一眼,动都不动一个,牵着金牛走出洞外,飞身向牛背上一跨,耳边的风呼呼直响,腾云般地就来到山下的麦茬地,谁晓得,那金牛自动往犁前的耕具上一站,小二黑打趣地问:“牛兄弟,你要帮我耕地吗?”金牛又点点头,小二黑把牛套好,一袋烟的功夫,连“嘞嘞”都不用打,二亩半地就停犁车搁耙,齐齐展展了:小二黑高兴地合不拢嘴,卸下耕具,砍了两捆青草,挑来犒劳金牛。
说起来也凑巧,财主吴大先生叼着二尺长的大烟袋,一步三摇的打这里路过,一见这头牛,黄缎子似的一身皮毛,油光水滑,尖尖的两只倚天长角,威风凛凛,前胸牛岭宽厚,后腚牛尾粗壮,两只铜铃般的大眼睛炯炯有神,“哎呀呀,这哪是牛,分明是牛神啊!”他一边惊叹,一边盘算着坏主意,“喂,小二黑,这牛是你家的吗?”小二黑诚实地说:“不是的。”吴大先生一听高兴地说:“对了,不是你家的,是刚刚从我家牛栏里跑出来的。”小二黑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地说:“不是我家的,也不是你家的,是从······”,话没说完,吴大先生一把抢过牛绳就要把牛拽走,这时候金牛冲天“哞”地大叫一声,头一低,两只锋利的牛角就向吴大先生砍来,吴大先生一见大事不好,连忙扔掉牛绳,顺手拿起小二黑担草的扁担“刷”地一下打在金牛身上,金牛一负疼,撒腿就跑的不见踪影,吴大先生吓了个半死。扔掉手中的扁担,悻悻地溜走了。
小二黑一见牛兄弟被吴大先生无缘无故地打了一顿,愤怒的泪珠簌簌地流下来。满天荒湖地寻找金牛,直到天色将晚也不见踪影,只好把耕具拾掇拾掇,拿起扁担挑起来往家里走。嗨!出奇了,这套曲猿犁和铁齿耙少说也有二百多斤重,平时挑它压得直不起腰,今天挑起来轻飘飘的,连一点感觉都没有。
打这往后,他和小伙伴们上山挑草,邻居家盖屋拾石头,只要用这根扁担,来去一阵风,如同扛条空扁担走路。不几天,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吴大先生耳朵里,那天他坐着四人抬的蓝布小轿,带了一班狗腿子来到小二黑家,硬说扁担是他家的传家之宝,被小二黑偷走的,如果不还给他,就要小二黑退地退佃,送到衙门治罪。小二黑父母万般无奈,只好把那条扁担给了他,吴大先生这才得意洋洋地,叫狗腿子用这条扁担抬轿试一试,轿子一上肩感觉果然不一样,肥猪似的吴大先生连人带轿,平时压得狗腿子们臭汗淋漓,今天四人却一点也不感觉累,就跟抬个狗腿似的,屁颠颠回到了家。得了宝贝心里喜,吴大先生拿扁担左看右瞧,只见这条布满裂纹的扁担,中间连续打了三个竹箍子,全身叫汗水和岁月浸得黑里透红,越看越像根烧火棍。
忽然他突发奇想,急忙叫来管家,吩咐正在为家打家具的木匠师傅将这条扁担用开水烫,冷水刷,用刨子推了又推,细细打磨了七七四十九遍,又用桐油反反复复漆了三天。呦嘿,经过这样一打扮,那根丑陋的半板板,变成了油光水滑的俊扁担,叫人爱不释手。
吴大先生为了显示那根俊扁担的神力,在字家前大厅一溜摆了五桌酒席,请来七大姑八大姨,狗群狐党一大堆,喝令两个狗腿子用铁链子捆住门前那千斤重的大石狮,扁担穿过铁链,两人腰一弓,大喝一声,想轻轻抬起来以显神威,哪晓得只听得“咔嚓”一声脆响,石狮子纹丝未动,那扁担倒断两截,“乒”的一下打在吴大先生的狗头上,亲戚朋友们一见轰笑起来,拍拍屁股都走了。五桌酒席全都喂了狗不谈,吴大先生连打带气,当场吐血,不久就呜呼哀哉了。
原来,吴大先生用扁担打牛时,扁担挨在牛身上,那裂缝中就斩进了无数牛毛,正是神牛的神毛有这样大的神力,老财主为了好看,去了神牛的神毛,那根烂木头能有什么用处呢?从此以后,小二黑和伙伴们放牧的牛群中,准会出现那只金牛整天和他们一起玩耍,帮助他们驮柴耕田。
据说,每当初一、十五旭日东升的清晨,金牛顶上鸟语花香,一片金光灿烂,有人还见过小二黑仍然骑在金牛背上吹着金笛,不时唱着那欢乐的牧歌。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我国四、五世纪之间的著名诗人。生于晋衰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后友间私谥“靖节”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是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是当时新起的贵族。陶侃的子孙历仕三世,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庭破落了。他8岁死了父亲,“弱年逢家乏”,“少而贫苦”。
当时刚刚统一的西晋,由于司马氏的腐朽统治,全国各地都爆发了起义战争。其中重要的一支起义军就是孙恩,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孙恩避难海上,聚会百余人,自海上攻打上虞,杀死县令,附近郡县纷纷响应。孙恩据守会稽,自号征东将军。朝廷派卫将军谢琰,镇北将军刘牢之讨伐。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孙恩从浃口二次登陆,入余姚,破上虞,后孙恩攻邢捕,杀死谢琰,朝廷大震,遣“冠军将军桓不才,辅国将军孙无终,宁朔将军高雅之”攻打孙恩,孙恩退于海上。
这时朝廷急须扩大兵源,加强力量镇压孙恩起义。于是曾担任江州祭酒的陶渊明,来到了刘牢之的军中,担任镇军将军刘牢之的参军。从浙江一带随军北上,追剿孙恩起义军,往郁洲岛方向而来,途经丹阳时,写了一首《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拉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反班生庐。
2吟诗虎口岭
陶渊明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运筹帷幄,足智多谋,深为录刘牢之器重。隆安5年(公元401年)6月,宁朔将军高雅之在高公岛为孙恩所擒,朝廷一片恐慌,只有让曾击败过孙恩的刘牢之前往对阵。刘牢之大军浩浩荡荡地往郁洲山而来,陶渊明提出建议:“孙恩从海上占领高公岛,生擒高雅之,盘踞一方,依山临海,进退两便。今闻高公岛之后有一处山坳,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我军可兵分两路,一路从海强攻孙恩,一路从山上直捣其后,有望获胜。另外,渊明幼时有一朋友,就出家在宿城的法起寺,此人深谙兵法,可以想助。”刘牢之听了大喜,命陶渊明带兵前去,并派人先与鹫峰禅师联系。
来到平山以后,陶参军命一支队伍乘船直抵宿城船山,自己带着另一支队伍乘船直奔平山上岸。陶渊明一登上平山,发现这里建筑讲究,文物众多,有散金台,二疏墓等古迹。
深有所感,后来写了《咏二疏》诗,就是为此所动,诗中咏道:“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这对陶渊明终生都有影响。
陶渊明一支人马来到虎口岭前,看到左右两座大山直插云霄,两山之间有一壑道,土人告诉陶参军,这就是通往宿城的惟一通通——虎口岭。陶渊明顺着山间的小路往山中走去,只见道路两旁尽是桃树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路越来越窄,只可通人。近山头时,桃林始尽,发现路旁有一石刻,乃康居国高僧唐僧会饮泉留仙处。留仙泉中泉水潺潺,涌流不息。战士们连日行军,十分疲劳,陶渊明令战士们每人喝几口山泉水再走。这泉水甘洌可口,士兵们喝了便觉精神抖擞,疲劳顿时消失,一口气爬上了虎口岭。
陶渊明站在山头上,眼前豁然开朗,望着这被群山环绕的宿城,土地平阔,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片太平景象。陶渊明当即吟道: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山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迳遂庑废。
相命肆农耕,日人从所憩。
后来陶渊明以此为背景,写作了著名的《桃花源诗并记》。
陶渊明正在虎口岭上吟诗,在法起寺出家的同乡叫做鹫峰禅师的和尚向陶渊明迎来,这位同乡小时侯与陶渊明朝夕厮磨,十分投机。长大后看破红尘不愿为官,故此出家,鹫峰禅师请陶渊明到鹫峰禅寺驻扎。顺着禅师指示的方向望去,禅寺已近山颠,且十分幽僻,不易为人所觉,鹫峰禅师告诉他从这里翻过山去,就是孙恩驻兵之处。从这里抄其后路,定能稳操胜券。陶渊明听了十分高兴,这时从水路到船山泊舟的士兵已派人来虎口岭回令。陶参军发号施令,船山一队人马,就在船山上休息待命,自己带着一支人马直奔鹫峰禅寺。
第二天天刚拂晓,孙恩大军刚刚起身,正在淘米做饭。孙恩梳洗完毕,走出帐篷,就在这时,忽见士兵跑来报告海上发现船只,直奔这里而来。孙恩一眼看出,这是官家战船,急忙发令迎敌。先是弓箭,只见战船为与理睬,顺风破浪直奔岸上而来。靠近岸边时,十余只战船上跳下几百个兵士,人人左手持盾牌,右手拿大刀,喊声震天,杀将过来。孙恩急忙派兵阻挡,双方刀挥盾牌,枪来剑往,打得不可开交。两军正混战时,只见大龙顶上,旌旗蔽日,喊声震天,陶参军正带着大批人马翻山而来,如同神兵天降。起义军一看大势不好,孙恩连忙带领一支队伍,杀出一条血路,从羊山岛登船往海中逃去。这次战斗,陶参军的队伍大获全胜。
孙恩兵败郁州之后,又回还南去。后来接连几次失败,元气大丧。元兴元年(402年),孙恩又登陆攻伐临海(今浙江临海县),为临海太守辛景讨破,孙恩起义军受到巨大损失,孙恩及部属男女共百余人不愿被俘,皆“赴海自沉”。起义军又推孙恩的妹夫卢循为主,继续战斗在海上。
陶渊明在这次讨伐起义军的战斗中立了大功,刘牢之对其十分器重,然而陶渊明始终不忘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尤其是宿城的世外桃源的景象不时地在陶渊明的脑子里回旋,久久不能忘怀。
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陶渊明接到家信,母亲病故了。陶渊明一听此信,如五雷击顶,捶胸顿足,不能自己,于是请假离职返家,以耕作自乐。
回到乡间,办完了母亲的丧事,朝夕与农人相处,时时和家人团聚,无奔波之苦,无折腰之耻,心中十分高兴,写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两首:
一、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弄欢新节,冷风送馀善,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所得讵乃浅。
二、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心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欢。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李世民驻跸保驾山
传说在1300年前,连云港地区遭受外族侵略。朝鲜族大将军盖苏文一度占领云台山,盘踞在宿城西北的苏文顶上,至今山上还有盖苏文栓马的石柱,喂马的石槽,饮马的地方称槛马沟。盖苏文在云台山扩大领地,招兵买马,影响越来越大,唐太宗为此亲自带兵东征,以手下骁将薛仁贵为先锋。白袍小将薛仁贵初显身手,三枪夺过黑风口,回马枪捎带凤凰城(即今南城)。大军杀过黑风口,千军万马,千帆竞发,向当时还是四面环水的后云台山走来。
渡过五羊湖,李世民刚下船,就连人带马陷进五羊湖边上的淤泥中。唐王的龙袍玉带早被盖苏文望见了,放马追过来,盖苏文的马是宝驹,水和淤泥只能漫过腿弯,盖苏文舞刀而来,要唐王李世民在坐骑士上写降书降表,否则绝不饶命。正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白袍小将薛仁贵骑着白龙驹冲了过来,白龙驹跑起来似一阵风,水和淤泥只能漫马蹄。盖苏文一见白马小将,吓得领兵往苏文顶上跑去。薛仁贵要唐王李世民两腿夹紧马肚,双手抓紧伸过去的枪尖,轻轻一挑,将唐王连人带马挑上了岸,这就是广为流传的“薛仁贵一枪挑起两条龙”的历史佳话。
黄昏时分,唐太宗兵马来到了宿城,李世民过天门峰,临保驾山时,正是黄昏。唐太宗站在山头,看残阳如血,苍山如海,这时云连海气,风带潮声,天色渐晚,法起寺的晚钟当当响起,李世民蓦地心有所动,良久才回过神来,下令就地驻扎。薛仁贵命军士在山上搭起篷帐,在山北挑土筑城,山城连营,唐王就在城中避敌。天明时,山下的城刚筑好,兵士们吃过早饭后,一个个精力充沛,士气旺盛。这时只听一声炮响,唐王士兵两路杀出,三面围攻,战告捷,盖苏文被打得大败,乘船逃回朝鲜去了。唐王收复了失地,班师回朝。
后来,人们把唐太宗驻跸的山叫做“保驾山”,住过的山洞叫“藏皇洞”,把藏玉玺的地方叫藏印洞,又把一夜筑起的城称为宿城,拴马的松树叫做拴马松,将士走过的山头叫跑马岭。
唐王东征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云雾茶的传说
宿城的云雾茶是江苏三大名茶之一,历史悠久,制作精细,汤清味醇,名播九州。这茶是怎么来的呢?还有几种说法呢!
(1)凤凰衔来的
古时候,云台山是座大海岛。山峰高耸入云,直插蓝天,岛上林木葱茏,泉奔溪流,岛的四周洪涛汹涌,浪激喧雷。从海上望去,白云在山间缠绕,鸟儿在林间穿飞,犹如仙山一般。
这时长江边的庐山上有一大群凤凰,整天在庐山上饮山泉,食树种,鸣啼婉转,舞踏蹁跹,十分惬意。一年长江发洪水了,山下一片汪洋,人们携儿带女,都爬到山上避洪水了,这一大群凤凰也就无安宁的日子了。其中有一只凤凰提议说,我们不如离开这里,另找一个安静美丽的地方吧,这群凤凰同意了,临行前每只凤凰都衔来了一只庐山的茶树种子,顺着西南风,直向东北飞去。
飞啊,飞啊,看到了大海,也看到了海上的仙山。这群凤凰便落了下来,凤凰落下来的地方叫凰窝,后来慢慢叫成了黄窝。《海州志》上还真的记过这件事呢!这群凤凰落地后,一看山上野果非常多,树种到处都是,便把嘴里的茶树种子丢了下来,吃起了云台山上的树种子,第二年,茶种子出土了,长成了小茶树,又过了一年又一年,茶树越长越多,怪不得人们说云台山的云雾茶跟庐山的云雾茶味道一样呢!原来云雾茶是凤凰衔来的。
(2)和尚发现的
很早很早以前,宿城悟正庵旁边住着一家人家,姓张,家中只有老夫妻俩,没有儿女,生活十分清苦,只能靠养鸡下蛋和山上种点地度日。张老汉家里养了十几只鸡,每天早晨都能给拾十几只鸡蛋下山去卖。有一天早晨,张老汉的老伴到鸡窝拾鸡蛋时,吃了一惊,鸡窝里一个鸡蛋也没有了。连续三天都是这样。张老汉以为家中出了妖魔,就到西边悟正庵里请来了悟正庵禅师帮助驱魔捉鬼。悟正和尚来到鸡窝旁边看了一下,转了三圈,对张大爷说:“我要下山走一趟,明天再来替你驱魔。”第二天傍晚,悟正和尚从山下背着一袋东西气喘吁吁地爬上山来。只见悟正和尚从布袋里掏出一只只跟鸡蛋的大小、颜色、形状都差不多的鹅卵石来,摆放在鸡窝里。
夜里,悟正和尚悄悄地守在鸡窝旁边。天快亮时,一阵腥风吹过,远处像是两盏绿色的灯火游过来,渐渐看清楚了,只见一只大蛇向鸡窝爬来,刚到鸡窝边,头一伸,口一张,十几只鹅卵石就不见了。大蛇慢慢地转过身来向外边游去。悟正和尚紧跟了出去,正想动手打蛇时,只见这条大蛇被鹅卵石坠的难受,在地上打起滚来。滚一会儿,游一会儿,悟正和尚心想我看你到底游到哪里去。大蛇向悟正庵东边的灌木丛游去,待游到一棵小树边,大蛇张开了大口,把一棵小树的树叶子全给吃了,停了有一顿饭功夫,只见大蛇轻快地游动起来,回到自己的洞穴中去了。待大蛇走后,悟正和尚仔细地观看这棵小树,并摘下它的叶子,种子。把叶子制成茶叶,这就是能把石头都化掉的云雾茶。原来这云雾茶是和尚发现的。
(3)乾隆皇帝亲口封的
和尚制的茶叶也没个名字。每年只能做一二斤,深蚕个在庙里,不是有相当身份的人是很难喝到这种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宫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