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发射时间从何时开始研发

天宫二号入选美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发明 历史首次
来源:观察者网
原标题:“天宫二号”入选美《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发明
资料图:天宫二号。
  据光明日报12月1日报道,11月17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16年度世界25项最佳发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位列其中。这也是该榜单中首次出现来自中国的航天器产品。
  《时代》周刊给出的评语为:“和国际空间站(ISS)相比,&天宫二号&的确没那么显眼。但是,国际空间站是15个国家合作建立的,其中还包括美俄这样的航天强国,而&天宫二号&是由中国独立研发的,并且这距离中国第一次把人送上太空仅仅十余年。”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抓总研制,9月15日成功发射,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责任编辑:张玉)
&&&&&&</div
军事热点推荐
令计划的独生子令谷在车祸中当场死亡…[]
军事历史精品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中国研发太空超级“眼睛”将装备天宫二号|天宫|中国|天宫二号_新浪军事
中国研发太空超级“眼睛”将装备天宫二号
  美媒称,中国的太空探索行动正在引领这个国家走向有趣的新方向。科学家开发了一种电荷耦合器件(CCD)光学成像敏感器,用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把这种光学敏感器称作“眼睛”,他们说它可以帮助以8倍子弹速度飞行的飞船实现交会对接。
  据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6月24日报道,CCD光学成形敏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把光子对敏感器的冲击力转变成电子运动,从而为智能手机相机和现代间谍卫星等技术奠定基础。
  与之前安装在天宫一号上的系统相比,新一代“眼睛”的范围和清晰度增加1倍,从而使可对接窗口期延长为原来的两倍左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设计师龚德铸说,新“眼睛”的重量和功耗仅为国际主流产品的1/2。
  报道说,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计划把新“眼睛”系统应用于天宫二号(预定2016发射)和预定2017实施的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此外,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希望这样的“眼睛”还将应用于空间站机械臂、卫星燃料加注和维修、飞机空中加油和水下无人航行器等。
(新浪军事)
(编辑:SN104)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一大批天空实验来袭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承担应用任务规划,工程组织管理,系统设计、集成、测试、有效载荷运行控制、科学及应用数据服务等总体技术支持支撑和保障。  在保证“天宫二号”科学和应用载荷等多个系统平稳运行之外,中科院多家单位分别负责研发的实验载荷将在空间实验室中大显身手,它们有的是在探索宇宙最深处的奥秘,有的是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地球、海洋和大气,有的是在解决将来在星际旅行时食物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个在我们头顶400公里的空间实验室里一探究竟吧!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制的“空间冷原子钟”搭载“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将成为国际上首台在轨运行并开展科学实验的“空间冷原子钟”,同时也是目前在空间运行的最高精度的原子钟。  “空间冷原子钟”将激光冷却技术和空间微重力环境结合,有望实现10^-16量级的超高精度(约3000万年误差1秒),将目前人类在太空中的时间计量精度提高1~2个数量级。
开展大Prandtl数液桥热毛细对流稳定性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热毛细对流的失稳机理问题,拓展流体力学的认知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微重力环境下的液桥建桥、液面保持和失稳重建等空间实验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国微重力流体科学的空间实验能力和技术水平。
系列英雄材料
该平台此次的任务时研究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金属合金及亚稳材料、纳米以及复合材料等制备基理,揭示在地面重力环境下难以获知的材料物理化学过程的规律。预期可获得高质量的空间材料样品,作为模型材料的结构、功能、工艺参数等方面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
天宫之炉,如你所愿
即将上天的这个炉子就是工程人员历经三年多的攻关,专门研制的一套综合材料实验装置(简称“实验装置”)。  这套实验装置由“材料实验炉”(简称“炉子”)、“材料电控箱”和“材料样品工具袋”三个单机构成。整个装置共约27.6kg重,最大功耗不到200W(而一般电水壶的功率也要W),相当于2个100W白炽灯,却能实现真空环境下最高950℃的炉膛温度,是不是令人惊叹?
“天宫二号”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是国际上第一次实现宽刈幅海面高度测量并能进行三维成像的微波高度计。它采用小角度、高精度干涉测量技术,能精确获得海面的干涉条纹信息,进而获得三维海面形态,再经过复杂的定标最终获得宽刈幅范围内的海平面高度测量。
天宫守护者
“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是一颗微纳卫星,是“天宫二号”试验任务的一部分。伴随卫星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采用了小型化,轻量化,高功能密度的设计。“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搭载多个试验载荷,并具备较强的变轨能力,具备了开展空间任务的灵活性与机动性。  “天宫二号”伴随卫星将在在轨任务期间开展对空间组合体的飞越观测等试验,为主航天器的技术试验提供支持,并拓展空间技术应用。
“天极”望远镜
“天极”望远镜是搭载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的伽玛射线偏振探测仪,是中欧国际合作项目。  “天极”望远镜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探测研究遥远宇宙中突然发生的伽玛射线暴现象,并在国际上首次对伽玛暴的偏振性质实现高精度、系统性地测量,从而深入地研究恒星演化、黑洞形成以及伽玛暴爆发的物理机制,为更好地理解极端天体物理环境下产生的这种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做出重要贡献。
天之情与气之情
空间环境分系统(全称:空间环境监测及物理探测分系统)主要用于实时监测“天宫二号”轨道上的辐射环境和大气环境,实现舱外16个方向的电子、质子等带电粒子的强度和能谱监测,以及轨道大气密度、成分及其时空变化与空间环境污染效应监测等。
现代迷你太空温室
随着人类空间活动的深入开展,人类需要飞出地球,在地外空间长期生活和工作。绿色植物可为人类和动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氧气。  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将开展两种代表性的植物——拟南芥和水稻的培养实验,着重探索在太空环境中如何控制植物开花结种的技术与方法,为建立保障人类长期空间生存所必需的生命生态支持系统奠定基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提供的高等植物培养箱具备在轨培养单元和样品返回单元,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水分供给以及光照、温度控制,具备实时可见光图像和荧光图像获取功能,构成了现代的迷你太空温室,为研究植物在太空的生长发育提供支持。
天宫里的尖端“数码相机”
作为太空实验室里的尖端“数码相机”,宽波段成像光谱仪拥有相当深厚的“内力”。相机被安装在太空实验室对地观测面的“肚子”上,有了它,“天宫二号”可谓拥有了“火眼金睛”的本领,看海洋,看大气,样样精通。
天机不可泄露
研制“天宫二号”载荷“量子密钥分配试验空间终端”。通过高精度自动跟瞄(ATP)系统与量子密钥分配地面终端配合,在地面站与目标飞行器之间建立起量子信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  目标为实现世界上首个基于载人航天空间平台的空-地量子密钥分配演示实验。为载人航天的空地间量子保密通信,以及未来的实用化天地一体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打下基础。
空间实验大管家
如何“玩转”以上高难度载荷任务并保障它们有序、安全地运行下去呢?这就不得不提我们的太空实验大管家——“空间应用天地支持系统”,它是由有效载荷运控中心统筹规划、集中管理,统一控制,天基有效载荷网络接收地面指令后,调度有效载荷有序运行,两者构成天地一体信息大回路平台。  针对“天宫二号”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中天地实时交互和精细控制的实验需求和特点,空间应用中心研制了目前我国首个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基于高速总线网络的天地一体沉浸式遥科学实验支持系统,极大提高科学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效率。
天宫二号 科普来了天宫二号飞天成功 这两所高校功不可没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天宫二号飞天成功,高校是如何助力的?东南大学专门为天宫二号飞行任务所研发的&航天员在轨操作力测量系统&随着天宫二号一起驶向太空,开启了浩瀚星辰的征途。东华大学的&半
天宫二号飞天成功,高校是如何助力的?东南大学专门为天宫二号飞行任务所研发的&航天员在轨操作力测量系统&随着天宫二号一起驶向太空,开启了浩瀚星辰的征途。东华大学的&半刚性电池基板玻璃纤维网格&成果、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相关成果成功服务国家航天事业。&天空&&玻璃翅膀&再升级东南大学从2009年开始,就着手&航天员在轨操作力测量系统&项目的研发,最早的项目是2009年的航天员地面模拟出舱操作的攀爬力与抓握力测量装置研究。参与教师有四人,参与的研究生先后有10多人。从模拟空间站失重效应的水下航天员操作力测量系统到模拟空间站失重环境的失重飞机航天员操作力测量系统的研发,一直到天宫二号航天员在轨操作力测量系统。装置主要用于完成天宫二号以下飞行任务:航天员在轨各种操作力的测量、人机工效学和生物力学实验,如开舱门的推拉力、操纵杆的操作力、拎螺丝的操作力、脚蹬力等等。当太阳能帆板在太空正常展开的刹那,标志着&天宫二号&发射取得成功。常人也许想不到,航天器这对太阳能&翅膀&的高性能电池片居然是附着在玻璃纤维上,它们被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陈南梁教授团队编织成了半刚性的网格材料,出色地为&天宫二号&提供能源动力。早在2011年,陈南梁教授团队的这一科研成果就成功助力&天宫一号&顺利飞天。而这次用于&天宫二号&的半刚性玻璃纤维网格材料,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升级,打造出了2.0版。据介绍,此次升级主要是对生产装备进行了改造,包括决定网格材料花纹结构的横移机构、均匀送出经纱的送经机构,以及使得线圈相连穿套的编织机构。可别小看这样的改造,织出来的玻纤网格材料过不过硬,够不够强,能不能受得了恶劣的外太空环境考验,一切的源头都在生产机器和工艺上。经过一系列的机器和工艺改良及优化,应用于&天宫二号&上的半刚性玻纤网格材料的结构精度、强度、稳定性得到了很大提高,织物疵点由原来的3米一个疵点降为10米一个,总体强度较前提升了10%,从而有力地确保了此次&天宫二号&飞天任务的顺利完成。
[责任编辑:唐静静]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播放数:689653
播放数:695851
播放数:662536
播放数:678934天宫二号发射前的最后时间里,发生了什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SPECIAL REPORTS
天宫二号发射前的最后时间里,发生了什么?
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与中秋明月相映成辉 (孙浩 摄)
2016年的中秋之夜,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消息刷爆朋友圈,许多网友在后台留言,说看着直播发射成功的时候,激动地流泪了。
这一夜,流泪的又何止电视前的观众们呢。
航天人在经历了多年的艰苦科研和紧张筹备后,送走了“自己的孩子”,望着他们越行越远,所有的回忆涌上心头,化作了眼眶里红红的泪和嗓子里酸酸的哽咽,这一夜,他们都在念叨着同一句话——“成了,成了”!这是他们喜悦的心声。
酒泉:依依惜别
来发射场近两个月了,但在张雅彬看来,今晚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
离发射只剩3个小时了。身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系统总体设计师的张雅彬,正和同事们一起对天宫二号做最后的检查。
与此同时,在酒泉发射场测试大厅以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厅里,天宫二号试验队员们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通过数据确认飞行器状态。
5年来,试验队员们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日夜期盼这一时刻的到来。当发射真正到来时,他们既激动又不舍。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试验队员在厂房工作。(高剑 摄)
“一方面,我们像参加高考一样跃跃欲试,想用一份好成绩给过去5年画上圆满句号;另一方面,天宫二号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马上要离开了,真有些舍不得。”试验队员郑昊说。
来到发射场的这两个月里,队员们有顶着40多度高温,在没有空调、没有厕所的68米高的标校塔上连续工作14个小时的时候;有对上千个设备、接插件一一进行状态确认的时候;有冒着大雨跑到设备存放房间转移设备和做应急防水处理的时候……
试验队员们始终怀着对载人航天的热爱而工作。天宫二号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柏林厚和设计师郑昊从天宫一号开始便参与了研制,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天宫”。他们常说:“这就像自己的孩子,我们为他做什么都愿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总指挥何宇介绍,“从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来看,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设之前的最后一次系统级技术验证,成败关乎空间站建设是否顺利,意义十分重大。”
装有天宫二号的整流罩与火箭芯级对接。(王磊 摄)
临近发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试验队员们也在对火箭进行最后的检查。发射塔架上的他们大都是参加过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老兵”。此时长二F火箭再次出征,他们显得沉着冷静,透着自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宫二号发射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