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下无兵何为总,口袋没钱的图片真实无钱…

【天下第一】历史武将大乱斗!总决赛之穿越百年的交锋:韩信VS卫青!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对阵抽签参见【天下第一】活动介绍:第一轮Day1比赛详见:第一轮Day2比赛详见:第一轮Day3比赛详见:第一轮Day4比赛详见:第一轮Day5比赛详见:第一轮Day6比赛详见:第一轮Day7比赛详见:第二轮Day1比赛详见:第二轮Day2比赛详见:第二轮Day3比赛详见:第三轮比赛详见:败者复活赛比赛详见:小组赛第一轮比赛详见:小组赛第二轮比赛详见:小组赛第三轮比赛详见:十六强赛比赛详见:八强赛比赛详见:四强赛比赛详见:卫青决赛之路:韩信冠军之路:决赛开始VS韩信:大汉淮阴侯,大汉开国功臣,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后人评价:国士无双。卫青:西汉名将。大司马大将军,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后人评价: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 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 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 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 严吊息夜斗,辛角罢鸣弓。 北风嘶朔马,胡霜切塞鸿。PS:请大家理性讨论,可以有分歧,但不要有谩骂。大家对这个活动喜欢吗?对类似的活动还有什么建议呢?你们表现出了令我动容并且惊叹的历史知识储备,丰富多彩的历史观。在这里谢谢大家这20天以来的支持和喜爱,这个系列不会是一个,不会是两个,会一直做下去的。
谢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此帖被左岸花不开在 09:23修改&]
赞赏了10虎扑币
赞赏了5虎扑币
这些回帖亮了
说真的,跟着这个帖子,看到了很多大神的科普。开始的时候我武将都认不全,靠着大家的科普和自己查查资料,认识了很多原来不关注的武将,也对自己喜欢的人有更深的了解。
非常感谢各位大神给我带来的这一切。
但是我还是要说一句,这本来就是投票一个乐呵,给自己喜欢的武将,认为更强的武将投票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
为什么自己喜欢的武将输了,就开始喷,然后把支持对面的人说的一文不值。
能把自己所学表达出来,让大家信服,心甘情愿的支持你,不比动不动说人家不懂历史,没有文化强的多了?
引用11楼 @ 发表的:
其实比赛开始之前 我对历史武将的了解蛮有局限性的 一开始都是看各位大神科普的一些知识
看到那么多成语居然都和韩大仙有关 真心觉得牛逼 !
其实我很希望看到霸王大战兵仙!
霸王与兵仙是最没有悬念的,历史在那明着摆着的呢。
最有悬念的应该是韩白。
你们表现出了令我动容并且惊叹的历史知识储备和丰富多彩的历史观。在这里谢谢大家这20天以来的支持和喜爱,这个系列不会是一个也不会是两个,只要大家喜欢,就会一直做下去的。
谢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此帖被左岸花不开在 09:24修改&]
原分析文转自知乎大神:@链接:开始没有加上转载注明,是我的问题,这里说声对不起了。“很多人对于韩信成名后,给一饭之恩的漂母百金,给寄宿的亭长家百文钱不明白,试着解答下。
历史问题第一要考虑的是时代背景。
秦末去战国不远,先秦之风尚存。
韩信虽然落魄,但从他佩剑来看,他是个贵族。他交往的这个亭长很可能也是个贵族。韩信在他家寄食,实际上是做他的门客。所以一到饭点,韩信就坦然吃饭,这是先秦养士之风的残存。
亭长其实对韩信是有义务的,韩信对亭长也有义务,亭长有事,韩信就要拔剑卫护,必要时,要拿命来换。
这碗饭不是白吃的,不是韩信厚脸皮占便宜,韩信吃得天经地义。
但是亭长老婆不这么认为,一大早就做好饭自己家先吃了。
当他不供养韩信时,其实就是把韩信驱逐了。韩信跟他不但是恩断义绝,而且是有仇。
所以韩信要怒。
但是漂母对韩信是没有义务的。她赐饭给韩信,韩信马上就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我现在还没有钱,但我以后会回报你。
这就是对贵族和庶民的区别,对于贵族之间,是讲究契约的,是无限义务的,但是贵族和平民之间是只有利益往来的。
你滴水之恩,我涌泉相报。道德不用来约束庶民。
亭长给韩信饭,亭长要韩信死,韩信就得死,这饭是韩信用命在换,韩信吃的坦然。
漂母给韩信饭,韩信就给漂母钱,韩信不给钱,漂母就对他有主从关系。
这就是礼不下庶人。
同样,韩信受淮阴少年胯下之辱,韩信为楚王却赏他,是因为淮阴少年也是庶民,对他没有道德约束,所以韩信不找他寻仇。
韩信给亭长钱,其实就是在以对庶民的态度对待亭长。你已经不足以以礼相待。
韩信和彭越、英布同为名将,比较他们的人生轨迹,会发现截然不同。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也好,后来想要离开刘邦也好,都是一个原因,不被重用。后来就算实力雄厚,蒯通劝他鼎足而三,韩信也没有听从。
因为韩信的价值观里,他对刘邦有义务的。
这就是韩信说的: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但是彭越英布不一样,彭越英布都背叛过项羽,比较他们的身份其实就能看出三人的不同,彭越是湖贼,英布是骊山徒。
秦汉间是贵族制度和贵族精神瓦解的过程,项羽认为只要是他的臣属这些人就该忠于他,可是不是,钟离昧季布这些人会忠于他,彭越英布这些人不会。
所以项羽和韩信都是旧人,他们不懂时代已经变化了,刘邦懂,刘邦是新人。
刘邦这个亭长和当年韩信寄食的亭长应该都理解韩信。
但是,很可惜,他们的老婆都不理解韩信。
韩信走了一圈,只想吃口饱饭,还是让人把饭碗砸了。
-------------------------------------------------------------------------------------------------
多说一句,我们看看《芈月传》为啥拍得不好?除了服装道具台词硬伤这些原因之外,就是因为这部剧在试图用清朝人的角度理解先秦人,根本没有把握先秦人的精气神,这是一部没有辫子的辫子戏。
比如楚威王和楚威后,虽然贵为国王王后但对于臣下,妃子并没有后世清朝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一手遮天这种事,楚威后如果任意欺凌同是贵族的妃子,以先秦人的风格,那是有可能举家谋叛的。“
[&此帖被ltcc-05-03 21:37修改&]
国士无双,兵仙韩信(下)〖先秦士风与自请封王〗常有人认为韩信自请封王是要挟君主、大逆不道,其实这是完全不了解先秦士风,将后世君主臣奴的思想套用到了秦汉之际。韩信要求封齐王的关键,是之前的张耳封赵王事件,要没这么一出,韩信也不会做如是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罢了。&结果打下赵代,刘邦却给韩信的副将裂土封王,加上几次夺兵事件,包括丰沛旧人对其的排斥,才让韩信慢慢离心,藉此试探。&何况秦末楚汉那几年,自封也好,推举也好,几十个草头王绕灯笼传,王爵本身又有多值钱? 项羽还只是个诸侯上将军时候,张口就封了降将章邯一个“雍王”。在刘邦白马之誓“非刘不王”,背弃夏商周三代天子与诸侯传统,要以天下以一姓私产前,从没有任何人会将这看做如何大逆不道之事。&韩信本人,绝非权欲熏心,他就是秉承先秦“士为知己者死”士风的纯粹之人。&刘邦伪游云梦,韩信明知是陷阱,宁可赴会,亦不举楚国兵反,就是已经做好了大不了当伍子胥和文种,被兔死狗烹的打算,无非一死以报昔日之恩罢了。【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狗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必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必仇寇报。】——《史记 刺客列传》这才是真正的先秦士风,亦是从先秦至宋明,屡经专*制君主打压而坚韧不拔的华夏道统、士人风骨。而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只不过是满清近三百年,通过戏剧话本小说竭力鼓吹的那套玩意儿,以之代替了华夏原有君臣之道。&只因为满清离我们最近,所以大众通常印象,把他们鼓吹的许多糟粕,都直接和整个2000年封建皇朝划上等号了。甚至很多看似宣扬汉服的古装戏,玩的还是满清君主臣奴那套,其实可说都是些不留辫子的辫子戏,至今遗毒无穷。〖兵仙遇害、相关辩诬〗刘邦其人,明确记载其本人直接的屠城记录四次,他手下汉军将领屠城记录八次,1.南攻颍阳,屠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2.引水灌废丘。——《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3.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4.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5. (樊哙)从攻项籍,屠煮枣。——《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6. (樊哙)屠胡陵。——《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7. (周勃)击陈豨,屠马邑——《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8. (周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9 (柴武)屠参合,斩韩王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10. (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11.(黥布)并行屠城父,随刘贾皆会。——《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12. (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只不过同时代更有一个视人命如草芥、屠城杀俘如家常便饭的混世魔王在,所以两相其害择其轻,竟得了所谓“忠厚ldhz”之名。肱骨萧何下狱被逼自污,铁杆兄弟卢绾被其迫入匈奴,临死前还下令杀樊哙(连襟+鸿门宴救命恩人+头几名的大功臣),彭城兵败时三次将亲生儿女赶下车的劣迹更加不提。&足可彰显其凉簙冷血、欲以天下为一姓之私产的本性。害死韩信的真凶便是此人,吕雉不过是因戚懿如意母子而失宠,因此在政事中秉刘邦之意行事,竭力讨好,勇于背黑锅罢了。否则刘邦怎会闻讯“喜且怜"?&根据《汉书·刑法志》相关记述,韩信与其父母、妻与子女、兄弟姊妹三族,皆是被“具五刑”(黥、劓、断其舌、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杀害,和秦相李斯、梁王彭越类似。所谓后世流传的“被宫女竹签钉死”云云,已经是美化过无数倍的小说家言了。&看了以上这些,还有人会觉得韩信是缺乏政治智慧,不敬君主,自寻死路,被刘邦杀害理所当然么?大汉王朝的首席开国元勋,一人一军之力打下了大半个江山,难道他和他的家人就理所当然应该在闹市遭受如此酷刑,被残忍杀害么?要知道即使被唾骂千年的赵构杀害岳飞事,岳云之外,岳帅其余子嗣家人,流放远州,香烟不灭,才有数十年后平反昭雪、后世子孙延绵不绝。而韩信所谓对皇权的威胁,并非在于其血统,仅仅在于他自身才干。其妻子儿女何辜,兄弟族人又何辜?会做此是想的人,无非是受了满清鼓吹那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影响,对皇权无限崇拜、自觉俯首,而视韩信这样秉承先秦士风、不卑不亢的人如异物。辛亥革命百余年,皇冠早已落地摔得粉碎,而一些人心中的辫子至今犹存,对任何一个史上皇帝都自觉代入其立场,辩解其恶行的种种不得已,反怪责被杀害英雄为何“缺乏政治智慧,不能明哲保身”,韩信如是、岳飞如是、于谦亦如是,也是一桩咄咄怪事。
虽然知道韩信很强大 &战胜他的可能性很小 &但我还是要为大将军、大司马卫青加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关捷报,斩匈奴七百,捣毁龙城。”当鸿翎急使快马加鞭穿过繁华的长安集市时,大多数人不敢相信他口中喊的是真的。
  “龙城”,在汉人心目中就如同天边一样遥远;“匈奴”,更是个可怕的字眼,这两个字,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触目惊心的死亡数字。当这一天“匈奴”和“龙城”放在了一起,被称为捷报,人人都听的真真切切,却又恍然如梦,直到未央宫的鼓乐齐鸣。
  “车骑将军卫青,深入敌境,纵横捭阖,破匈奴于龙城,斩首七百余,俘获相国小王等二百余,为攘蛮夷首开战功。”
  各处集市等繁华之处都贴了皇榜,一时间人人口中都念叨着卫青,许多中年汉子眼含泪水,口中呢喃。
  匈奴给了大汉子民太多的伤痛,六十年来,匈奴一直骑在汉帝国的头上,烧杀抢掠,肆意妄为,而汉军面对此毫无招架之力。泱泱大汉,数十万军队,却从来无人敢越过长城。今日之喜,让全长安的军民振奋。
  起初的惊诧很快转化为狂喜,兴奋的民众发起了一场盛况空前的狂欢。
  “言语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时此刻,只有载歌载舞才能表达大汉国民的心情,欢庆因来自边关的消息而起:“龙城大捷。”
  “汉军出长城,斩首俘虏匈奴近千人,全师而还。”们纷纷走上街头,奔走相告。
  汉朝立国以来,奉行黄老之术,拱手而治天下。“萧规曹随”,让清静无为,于民休息的国策得到传承,刚刚经历过秦帝国高压统治的人民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就在这一片宁静祥和的日子里,匈奴,这个名字一次次地被提及,很快变成了大汉臣民心中的伤疤,不愿意触碰,却又不得不忍受它随时带来的伤痛。
  文帝时期,朝廷多次派使臣出使匈奴,以和亲方式换的边境基本太平,但小规模的劫掠时有发生,先皇景帝更是被逼的连亲生女儿南宫公主都嫁给了年迈的匈奴军臣单于,这是所有大汉帝国男人的痛,泱泱大国,保护不了自己的国家,靠一个弱女子去讨好敌人,每个汉人男子想起此事就血往头上涌。现在,这儿叫卫青的年轻人,终于破天荒地率大汉的军队,杀向草原,冲入匈奴腹地,一战歼敌七百人,俘获匈奴贵胄数百人,荡平其祭天圣地,这是多么难得的胜利,期盼了很多年,终于到来。
  “卫青”,这个大部分人前所未闻的名字,也被口口相传,很快为人们所熟知。更让大家兴奋的是这个卫青和他们一样,原是一介平民,甚至有人说他本是平阳侯家的奴隶。一个奴隶,率军出征大败匈奴,在汉帝国的历史上,无论是奴隶将军还是大败匈奴,都是第一次。
  他们不知道,自此,关于匈奴的捷报会一次次从边关而来,穿越帝国的整个北方,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曾几何时,令汉人心惊胆战的匈奴人,将成为大汉男儿建功立业的战利品。而伴随着畅快淋漓的胜利而来的,依然是这个名字:“卫青”。
  人人只知胜利者的荣耀,可曾有谁想过奋斗中的艰辛?卫青,一个奴隶,最终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这是何等的励志?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偶像,那么一个从奴隶到大将军的人算不算其中之一?这是两千年前的中国梦,大汉梦。今天的屌丝,可有这样的梦想?从奴隶到大将军!
  我们自我调侃,自称屌丝,可是还有谁能比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的卫青更低微的出身?古往今来的英雄们,又有谁能比远逐外敌,保护华夏文明的卫青立下了更大的功绩?不要说你是草根,不要哀叹我们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人生是一场旅行,不必在乎从哪里出发,只要认准目的地,一样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站到人生的顶峰。
  今天,我们的民族叫:汉。来自那个叫汉的朝代,来自刘姓的君王,来自一个叫卫青的英雄,来自无数有名无名的华夏英烈。来自将年轻的血液流淌在茫茫草原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留下姓名,只留下了“壮士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和“追亡逐北”的千古绝唱。这样的壮歌,只存在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只有一个伟大的时代才能成就一个民族的未来。
  中华民族的子孙们,我们的血管里有英雄的豪情,我们的骨子里是不屈的意志。告别唉声叹气,告别妄自菲簙,唤醒你心中的激情,去战斗。你是穷二代也好屌丝也罢,都请挺起你的胸膛,给自己一个梦想,逆袭吧,屌丝!
  勇敢并不是打砸同胞的财产而是砍下敌人的头颅,英雄不是存在于玄幻和穿越的意淫当中,而是实实在在生活的磨砺。
  在那个世界,他一无所有,除了勇气。他努力站起来,却又不断跌到,他将经历失落与绝望,体验美丽而不尽如人意的生命,用时间和信心开拓一片安身立命之所。
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我认为是韩信!其他军事家如孙武、孙膑、吴起、乐毅、曹操、周瑜等等都是一战成名,或者几战成名。曹操打得胜仗多些,但是败仗也不少!而韩信九战皆胜,九胜皆奇!  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关中;水淹废丘灭掉章邯;  二,京索之战击败项羽——项羽一生所向无敌,只败在韩信手下!  三,临晋设疑,阳夏偷渡,击败魏国俘虏魏王;  四,灭掉代国,擒夏说;  五,背水之战,以三万乌合之众消灭赵国二十万精兵,造就了神奇的井陉之战;  六,胁迫燕国称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七,以五万之众,消灭项羽手下第一猛将龙且二十万精兵,杀掉龙且,征服齐国;  八,指挥军队“纵横扫荡楚地,使项羽大坏,不能支”;  九,指挥六十万大军合围垓下,“十面埋伏”——其实是三面埋伏——把项羽的十万大军消灭干净,迫使项羽乌江自刎。  在韩信指挥的九大战役中,有七次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制胜!几乎都能成为经典战例,兵家典范!只有垓下合围是以多胜少。但是这一战也打出了韩信的智慧:项羽虽然只有十万人,但是这十万人可都是百战精兵,以一当十!要消灭他们十分困难,最起码也要付出重大伤亡。于是韩信在指挥围攻时,设下三个口袋,总给项羽军队留下一个可以逃亡的缺口,结果导致项羽军队总想着逃亡,无心死战。经过三次包围围歼,才把项羽的十万精兵消灭干净。《史记》载“斩杀八万”,可见战斗之惨烈!如果韩信不采用这种“给出路”的围歼方法,置之于死地,那么项羽军队见没有活路,必然“置之死地而后生”,人人死命拼杀,要消灭这是十万虎狼之兵,那该多难啊!  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没有一个人能跟韩信相比!韩信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奇才!所以,我认为,第一军事家非韩信莫属!
希望今天大家少撕逼,多科普,唯一的遗憾还是没有白起vs韩信这样的对决。。
其实比赛开始之前 我对历史武将的了解蛮有局限性的 一开始都是看各位大神科普的一些知识
看到那么多成语居然都和韩大仙有关 真心觉得牛逼 !
其实我很希望看到霸王大战兵仙!
运气太好,抢到沙发,兵仙粉来支持下!这次的名将评比之前一直没参与,本想着等韩信遇到挑战的时候再写拉票应援,结果一路轻松获胜,决赛面对汉朝后辈卫青,估计悬念也不大,但既然之前准备了,还是写点什么吧。&故汉大将军、相国、淮阴侯韩信,号为兵仙,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得益于太史公的精彩描写,韩信不仅事迹、战例为人熟知,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多不胜数,其悲剧性的结局更是被无数文人史家所慨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知名度极高的一位名将。但作为一代军事大家和名将,韩信的全面性可以说古今极为罕见,这很多人可能就不熟悉了,我来给大家说一些可能比较少听说的内容。
韩信的名气,是靠实绩打下来的,很多人并不了解其在兵法方面贡献。太史公自序称“ 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 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汉朝安定以后,韩信是汉朝官方总结历代兵法的负责人。对此汉书艺文志有更详细的描述,“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能做这方面的工作,那必须要通晓各家兵法才行。韩信整理兵书这个说法是有证据的,艺文志里兵法有《广武君》一篇,这大概率是韩信本人总结撰写的,广武君即井陉之战中的陈余的谋士李左车,韩信打败陈余后,却对李左车“师事之”,所以说韩信对兵法是极为痴迷,只要是有货的人他都会去学习,整理兵法的时候把老师的学问也整理了出来。由于韩信早年经历缺少记载,他是怎么学到这些兵法的,并不清楚,但从“数以策干项羽”、“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来看,拜将之前,韩信已经是学有所成了。
而且,与张良不同,韩信不仅是整理,而且有所创制,总结毕生所学所悟,写出了《韩信》三篇。这三篇兵法后世已经失传,但从艺文志里兵书分类来看,韩信兵法属于“兵权谋家”,“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这是兵法中的王道,孙武、孙膑、吴起等先秦兵法大师,都属于“兵权谋家”。从井陉之战对孙子兵法的现场演绎来看,韩信已经是融会贯通,堪称军事家名人堂水准。
韩信作为名将的最大资本是不世军功。韩信的军功有多大呢?担当方面大将时的功劳,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加上谋划定三秦,垓下灭项羽。从刘邦王汉中算起,可以说打下了汉家半壁江山。
再看韩信在汉军将相心目中的地位。萧何自不必说。张良称韩信为汉军中唯一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曹参从灭魏王豹开始一路跟随韩信,功为前线武将第一,司马迁明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韩信麾下还有骑兵将领灌婴,阳平侯傅宽等。大将樊哙,鸿门宴见项羽夷然无惧,但未曾隶属于韩信的他在长安见到韩信光临时,“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由此可见韩信兵才军威之高,到了何等地步。刘邦削他的地位兵权,一次还不行,得从齐王迁为楚王,再用计抓住,抓住了还不能直接斩首,得先贬为侯,最后吕后才以谋反的理由把韩信处死。
战略方面,韩信有著名的“汉中对”,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当然,“隆中对”考虑的步骤要更多,实现难度也更大,诸葛亮其实做得已经非常出色了,若非关羽败亡隆中对还真有可能实现,但毕竟未竟全功。相比之下“汉中对”道出了楚汉之争的关键,且短期内定三秦,四年内灭项羽,实打实地实现了当初蓝图,可以说非常了不起。
战术方面,通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很多人对韩信已经相当了解。用称赞韩信为兵仙的明人茅坤的话来说,就是,“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这打仗简直就是艺术,如天外飞仙一样,这是韩信用兵最强的一项,不多说。需要提一下的是“暗度陈仓”,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汉中定关中的唯一一次,而诸葛亮五次北伐都失败了。
带兵能力是韩信看家本领,曾说刘邦不过能将兵十万,而自己是“多多益善”,作为自将兵三十万的垓下之战前线总指挥,这显然不是虚言。不过最能反映出韩信指挥能力的,还是井陉之战,韩信巧妙利用孙子兵法“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思想,让三万未经训练的将士,发挥出最强战力。一般这都是穿越小说YY戏码,但在韩信身上,这是历史事实。
带兵能力,自然也包括练兵能力,能把乌合之众练成百战百胜的精兵,这也正是韩信厉害之处。在楚汉战争中,“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源源不断向刘邦输送精兵。灭项羽成为楚王之后,在回答陈平问题的时候,刘邦也认为汉兵不如楚兵精。
韩信在如今不以勇知名,但古代有“信布之勇”的说法,有说是纪信、栾布的,但学者多数认为还是指韩信、英布。以韩信曾坐军法、逃亡以及做过项羽的“执戟”来看,应该也是个悍勇之人,其实韩信多次以少胜多,这本身就是勇猛的表现。而且从淮阴列传来看,韩信还是很看重“勇”的。说韩信带一万兵就敌不过项羽,我是完全不认同的,打仗又不是单挑,看的不是主将武力值,要说韩信部队不如项羽勇猛,是缺乏证据的。
澄清两个黑点
1、刘邦才是对抗项羽的主力,韩信只是偏师打败了杂兵?
不少人诟病韩信的一点是,楚汉战争中,韩信是一支偏师,正面战场扛住项羽的,是刘邦自己,因此韩信的作用不宜高估。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大错特错。从战略角度讲,韩信作为全能大将,用来歼灭魏代赵燕齐,本身就是最有效率的做法,这也是张良拟定的计划。而刘邦本人来对抗项羽主力,虽然是险招,但也是最有牵制力的做法——项羽抱着击毙或俘虏刘邦就大事已定的想法,在荥阳成皋一代空耗数年,可以说是极大的战略败笔。
而且刘邦本人虽然经常打败仗,但天下也是亲手打出来的,颇为自负,动不动就粗口豪言“竖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意思说打仗还得老子自己去。天下平定后,征各路谋反诸侯,征匈奴,也都是自己亲自带兵。所以刘邦宁肯犯险对抗项羽主力也是很好理解的。而且,如果让韩信来主扛项羽,打个几年不断壮大后把项羽灭掉,这天下是姓刘还是姓韩可就未必了。
对“韩信打仗不如刘邦”这种说法,最好、最直接的驳斥就是刘邦自己的话,比脑补的分析要靠谱得多。刘邦对自己打仗能力非常自负,唯独承认自己不及项羽、韩信,而且是多次承认自己不如韩信——最著名的就是那句“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然后就是传言韩信谋反时,陈平问刘邦“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刘邦回答“莫及也”;捉住韩信后,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被韩信鄙视后,还能笑得出来。另外,韩信征魏时,刘邦问郦食其“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这也说明了刘邦对韩信军事能力极为信服。
2、韩信在彭城之战输给了项羽?垓下也曾败于霸王?
韩信与项羽的比较,历来是军事迷的一大爱好。认为项羽更厉害的人,总是会说项羽彭城三万精兵大破刘邦五十余万人,是韩信抹不去的黑点。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所以韩信当时在不在彭城,扮演了什么角色,历来也是个聚讼不休的话题。我认为韩信并没有参与彭城之战。首先彭城之败是楚汉战争的一场重大战役,曹参、夏侯婴、灌婴等重要将领的传记中,经历彭城之败都是明确写明的,韩信如果在彭城之战起重要作用,按理说不会不交代。而且彭城败后,张良给刘邦制定下邑之谋,明确提到要重用韩信,要是韩信是彭城之败的谋主或也经历了大败损失惨重,这建议恐怕是没有道理的。彭城之战的时候,韩信很可能在其他地方,或者至少保存了完整的实力,才能“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也作“信复发兵”),打了一场京索阻击战。那么彭城之败时韩信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有种说法是在关中继续围章邯,然后“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时与刘邦再一起出关去荥阳,但韩信传明确说是“与汉王会荥阳”,说明是与刘邦分头行动的。我倾向于韩信当时在赵地募兵,陈余传提到“陈余乃遣兵助汉”、灌婴传提到“北迎相国韩信军於邯郸”,由于这相比起打仗不是特别重要,所以韩信本传没有提。当然这也只是猜想,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估计是没法知道了。不管怎样,那种“韩信在彭城为刘邦制定的防御计划被项羽轻易打穿,被击败后韩信跟随刘邦仓皇逃跑”的说法,只是YY罢了。
京索阻击战之后,韩信与项羽在战场上就没什么交集了,下次碰上就是最后的垓下之战,韩信自将三十万,作为前线大将对战项羽十万之卒,由于有“淮阴先合,不利,卻。”的记载,所以很多人认为韩信打正面刚不过项羽,这种说法是很可疑的,因为随后就是“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孔将军、费将军都是韩信部属,这看上去不就是韩信示弱诱敌,然后部将合围,主力再回马反击吗?用这来说明韩信正面刚不过项羽,恐怕是缺乏说服力的。
当然,由于司马迁白纸黑字写了“不利”两字,情况到底怎样还是不好说的,但即便韩信真的正面没刚过项羽这只困兽,也不能说明韩信不行。毕竟项羽也是一代超巨级别的名将。韩信曾在项羽手下干过,他对项羽的一些缺点很清楚,但对项羽的军事才能,恐怕也是非常认可的。有个证据可以佐证这一点。汉书艺文志中有《项王》一篇,由身死国灭的项羽亲自写的可能性很小,反过来,作为汉朝官方整理兵书的总负责人,作为曾经交战的直接对手,这篇由韩信撰写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项羽属“兵形势家”: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这可以说是照着项羽彭城之战的表现来写的。
我曾经YY,要是项羽降汉,刘邦又能不杀韩信,由韩信与项羽两个军事天才,一为帅一位将,在做好充足准备(养战马、练士卒、备粮草)后,北击匈奴与冒顿决战,会是怎样一番盛况,会不会一劳永逸地解决草原民族对中原的骚扰?不过也只能是YY了。
“灼灼淮阴,灵武冠世。
策出无方,思入神契。”
以名将而论,我相信韩信就是中国历代名将中顶峰中的顶峰,夺得冠军当之无愧!
引用38楼 @ 发表的:
卫青这战绩,怎么算也比不过托塔天王啊
真是汉朝情怀粉爆棚了
都决赛了还情怀,就是抽签抽的好呗
说情怀,天王还赢白起,你觉得这是不是双标
卫青这一路居然连一个种子选手都没遇到,神之抽签
引用132楼 @ 发表的:
卫青被金庸那个帖子的萧大王附体了
看分组,卫青那组是妥妥的死亡小组,只是他赢得太轻松了。吴起,杨素多了解一下。
面对几乎是文化符号般的诸葛亮,依然吊打。
面对王翦,战国的唯一种子选手,还是吊打。
面对霍去病,没有给任何机会。他赢得轻松,并不代表对面的弱。别人的粉丝没有上窜下跳,一群整天李靖吊打他?项羽吊打他。
哈哈,没这么不要脸的!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不管怎样 都是JRs一票一票投出来的
韩信夺冠 本来就没什么悬念
重点是 普及了好多知识 ,有些被遗忘,有些直接是不知道
通过这个贴, 了解了好多 这不是很好么
引用546楼 @ 发表的:
明代小说就出现了此说辞,也不能都怪到清朝头上。
【明】吴承恩《西游记》:八戒道:“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明】诸圣邻《秦王逸史》:秦王说:“哪有此理!古语云,君要臣死,臣若不死为不忠;父要子亡,子若不亡为不孝!你众官替我世民做一个明辅就罢了。取酒过来!”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文王听而不悦曰:“天子乃万国之opd,纵有过,臣且不敢言,倘敢正君之过;父有失,子亦不敢语,况敢正父之失。所以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为人臣子者,先以忠孝为首,而敢以直忤君父哉?”
确实从朱元璋这个非要抢宰相活自己干的集*权狂登基起,这方面已经严重倒退。
《孟子》都被他视为洪水猛兽,出了官方删节本。
之后靖难之变、夺门之变、大礼仪案、晚明三大案,一次次对士风摧残,一次次劣币淘汰良币,最后变成了东林和阉dang的互撕互咬,一边dang同伐异,一边匍匐于阉人,士大夫风骨早已荡然无存。
对皇权顶礼摸拜,在当时话本小说中有所反应,也不足为奇。
但真正将之大肆宣扬,深入人心的,还是满清无疑。
终于能亮身份了,无脑韩信粉。
在刘项两家相持不下而韩信已然平定北方诸国驻兵齐国的这个契机,齐国有个辩士叫蒯通对韩信说了两段话,非常精彩:
“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襍鹓,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
这是说,当今天下之势,全系于韩信的决定,韩信帮谁谁就赢,不如韩信自立为王,然后平衡天下的势力。再修养生息,与民利,收人心。韩信答道: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可见韩信确实是一个知恩必报的人,并不全如后世评价。
蒯通于是继续说:
“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後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於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汉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於张黡、陈泽。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於勾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原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这段话说的非常精彩,举了常山王(张耳)成安君(陈余)兄弟相屠,勾践灭吴之后杀了文种的典故。现在韩信和刘邦的交情,绝对比不上常山王和成安君的交情,韩信对刘邦的忠信,绝对比不上当年文种对勾践的忠信。韩信却功高震主,这实在是太危险了。蒯通深刻地点出了争夺天下是项羽刘邦的根本利益所在,韩信不应该拘泥于俗世的道德伦理,因为刘邦并不会念及韩信的旧情。再加之,韩信想要的是裂土为王,刘邦想要的是称帝天下,两者政治追求相左,迟早要爆发冲突。
不过韩信最后还是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替刘邦打下了天下,最后却被吕后一介女辈杀死,临死时大呼道: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虽然少时能够隐忍,但是胸中却没有消却争强斗狠之气,所以多年后才会对分封地位非常执着并且身上多了不少傲慢之气。为了保住自己的楚王之位,杀了钟离昧,并且天真的以为这样刘邦就不会动他,结果还是被贬为淮阴侯。有次他去拜访樊哙,樊哙跪拜相送,韩信却笑着说:
“生乃与哙等为伍!”(我竟然要跟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
多年的隐忍,在韩信胸中埋下了一个必要出人头地的种子,这样的种子,使他奋发向上,终成千古名将,这样的种子,也使得他在胸中存下了许多怨气,最后想要通过*河蟹*来改变被贬谪的地位。功成之后的韩信,开始放纵自己对名利的欲望,再也不见当年的隐忍。
韩信的人生,起点非常低,成就非常高,最后不是死在战场上却是死在一群宫女手上,这大起大落,每每读起都让我唏嘘不已,而我对韩信的人生也从崇拜到同情再到理性的批判。人都说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我觉得韩信“成也钻跨,败也钻跨。”
另外两个非常能忍的人,张良和司马懿又要比韩信略高一筹。张良功成之后不要封赏,自己研究成仙之术去了,可见张良得太公兵法之时,已从老者处学得隐忍,所以苏轼说他
“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功成身退遂得善终。司马懿七十岁时灭曹爽,曹芳年幼,魏国实际权力已经尽在他的手中,司马懿一生所求已经得到,但是司马懿却仍然不动手夺位,实在是城府极深。如果司马懿立即夺位,难免背负骂名,然而司马昭之心,天下皆知,等到天下人都已经麻木之后,司马炎才逼魏元帝退位,国号晋。司马懿一生装病多次,几十年怀才不遇,直到七十岁才拨开云雾见日出,比起韩信的隐忍,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成功之后仍然不忘形,考虑地仍然如此周全,实在是古今第一人。
秦末汉初之时,天下群雄并起,然而真正的军事天才却只有两人,项羽和韩信,项羽因为刚愎自用而败给了隐忍善示弱的韩信,韩信又因为欲求不满而败给了自己。这真是让人感叹啊!
最高光的时刻概括
亡楚归汉,定策汉中,擒魏取代,破赵挟燕,东击齐而南灭楚于垓下,兵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戴震主之威,携不赏之功。
后面的站好队了,淮阴侯的一生就是教训啊,投了这么多天票,到最后兔死狗烹都不明白吗??
引用599楼 @ 发表的:
多数人所谓的政治智慧大多仅限于像甄嬛传那种勾心斗角,格局太低,同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又极为恶劣,现在的历史电视剧,不搞点阴谋论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看,而大多数观众却讲起来如得古人指挥真传一样。但我们古人尤其是先秦人的价值观远非现在如此。秦汉相交之时是先秦价值观崩塌的时候,但之后总会有那么零星的几个人,闪耀着先秦士风最后的光辉,但现在的人却相信他们不会那么“傻”,诸葛亮一定在想怎么取而代之,岳飞完全就是一根筋或者想取中原搞割据,而我们向往于他们的人格的伟正与理想的执着会被叫做,你还不懂,你没读透,你还太年轻。在与之前朋友们聊这些的时候,被这种批评说过无数次,或许阴谋与厚黑已经成为了现在的规则,但我始终觉得我们不该把这当作一种天然的规则。皇权保证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但却阉割了中国古文明思想的完整。不得不说这太遗憾了。
点头,岳飞的政治智慧和风格,其实著名岳粉“北溟客”普及过很多,完全是古代士大夫心目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儒将写照。
12道金牌召回,上书反对议和无果后,他也就彻底交出兵权,一心回庐山养老了。
反而是韩世忠竭力阻止议和,各种公开唾骂议和派,甚至到了私自调兵埋伏,准备击杀金使的地步。至于个人操守方面的差距,更加不提。韩王可是能把七万大军定额吃到只有三万人马的奇才。
(岳王对此还很叹服,因为韩王用三万人马也基本完成了按七万人去布置的任务。)
但最后结果,韩存而岳亡,固然因为韩王有救驾之功,向赵构涕泣求情让他起了一念之仁。
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韩王的才干远不足以让金国畏惧。兀术大王点名要杀的是岳王而不是他。
两相对比,足可见“政治智慧”就可以保命一说的谬然。
韩信冠军之路……这是不是有种内定的感觉。
而且这对卫青不尊重吧,诚然卫青夺冠几率不大。而且这几天下来从来没见过有人怎么科普卫青,卫青是有多被忽视?胜个霍去病居然被认为是因为甥舅的关系。我也是醉了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1楼 @ 发表的:
国士无双,兵仙韩信(下)
〖先秦士风与自请封王〗
常有人认为韩信自请封王是要挟君主、大逆不道,其实这是完全不了解先秦士风,将后世君主臣奴的思想套用到了秦汉之际。
韩信要求封齐王的关键,是之前的张耳封赵王事件,要没这么一出,韩信也不会做如是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罢了。&
结果打下赵代,刘邦却给韩信的副将裂土封王,加上几次夺兵事件,包括丰沛旧人对其的排斥,才让韩信慢慢离心,藉此试探。&
何况秦末楚汉那几年,自封也好,推举也好,几十个草头王绕灯笼传,王爵本身又有多值钱? 项羽还只是个诸侯上将军时候,张口就封了降将章邯一个“雍王”。
在刘邦白马之誓“非刘不王”,背弃夏商周三代天子与诸侯传统,要以天下以一姓私产前,从没有任何人会将这看做如何大逆不道之事。&
韩信本人,绝非权欲熏心,他就是秉承先秦“士为知己者死”士风的纯粹之人。&
刘邦伪游云梦,韩信明知是陷阱,宁可赴会,亦不举楚国兵反,就是已经做好了大不了当伍子胥和文种,被兔死狗烹的打算,无非一死以报昔日之恩罢了。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狗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必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必仇寇报。】——《史记 刺客列传》
这才是真正的先秦士风,亦是从先秦至宋明,屡经专*制君主打压而坚韧不拔的华夏道统、士人风骨。
而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只不过是满清近三百年,通过戏剧话本小说竭力鼓吹的那套玩意儿,以之代替了华夏原有君臣之道。&
只因为满清离我们最近,所以大众通常印象,把他们鼓吹的许多糟粕,都直接和整个2000年封建皇朝划上等号了。
甚至很多看似宣扬汉服的古装戏,玩的还是满清君主臣奴那套,其实可说都是些不留辫子的辫子戏,至今遗毒无穷。
〖兵仙遇害、相关辩诬〗
刘邦其人,明确记载其本人直接的屠城记录四次,他手下汉军将领屠城记录八次,1.南攻颍阳,屠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2.引水灌废丘。——《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3.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4.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5. (樊哙)从攻项籍,屠煮枣。——《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6. (樊哙)屠胡陵。——《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7. (周勃)击陈豨,屠马邑——《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8. (周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9 (柴武)屠参合,斩韩王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10. (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11.(黥布)并行屠城父,随刘贾皆会。——《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12. (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只不过同时代更有一个视人命如草芥、屠城杀俘如家常便饭的混世魔王在,所以两相其害择其轻,竟得了所谓“忠厚ldhz”之名。
肱骨萧何下狱被逼自污,铁杆兄弟卢绾被其迫入匈奴,临死前还下令杀樊哙(连襟+鸿门宴救命恩人+头几名的大功臣),彭城兵败时三次将亲生儿女赶下车的劣迹更加不提。&
足可彰显其凉簙冷血、欲以天下为一姓之私产的本性。
害死韩信的真凶便是此人,吕雉不过是因戚懿如意母子而失宠,因此在政事中秉刘邦之意行事,竭力讨好,勇于背黑锅罢了。否则刘邦怎会闻讯“喜且怜"?&
根据《汉书·刑法志》相关记述,
韩信与其父母、妻与子女、兄弟姊妹三族,皆是被“具五刑”(黥、劓、断其舌、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杀害,和秦相李斯、梁王彭越类似。
所谓后世流传的“被宫女竹签钉死”云云,已经是美化过无数倍的小说家言了。&
看了以上这些,还有人会觉得韩信是缺乏政治智慧,不敬君主,自寻死路,被刘邦杀害理所当然么?
大汉王朝的首席开国元勋,一人一军之力打下了大半个江山,难道他和他的家人就理所当然应该在闹市遭受如此酷刑,被残忍杀害么?
要知道即使被唾骂千年的赵构杀害岳飞事,岳云之外,岳帅其余子嗣家人,流放远州,香烟不灭,才有数十年后平反昭雪、后世子孙延绵不绝。
而韩信所谓对皇权的威胁,并非在于其血统,仅仅在于他自身才干。其妻子儿女何辜,兄弟族人又何辜?
会做此是想的人,无非是受了满清鼓吹那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影响,对皇权无限崇拜、自觉俯首,而视韩信这样秉承先秦士风、不卑不亢的人如异物。
辛亥革命百余年,皇冠早已落地摔得粉碎,而一些人心中的辫子至今犹存,对任何一个史上皇帝都自觉代入其立场,辩解其恶行的种种不得已,
反怪责被杀害英雄为何“缺乏政治智慧,不能明哲保身”,韩信如是、岳飞如是、于谦亦如是,也是一桩咄咄怪事。
你说刘邦的这些我没有疑问,我也并没有多喜欢刘邦,不认为他是什么“宽厚ldhz”,而且我认为后世对他“宽厚ldhz”的印象,其实有一部分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有些人因为刘备的宽厚而代入了某方面有相同特质的刘邦而已,作为皇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说实话也不是很高,比如一般说起来,都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加一个光武,一个隋文,刘邦作为大汉开国皇帝,却没资格跟他们相提并论,其实本身已经很能说没问题。
问题是,在汉朝之前的朝代,秦国在不尊重士子、抛弃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精神方面,是否也是你说的这样呢?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是否是用之前的华夏待士之道来对待他的臣子的呢?这方面可否详细讲一讲(虽然秦朝的一些旧事也非常著名,但我想听听你套用你自己“夏商周三代的待士之道”的观点的分析)。
我的观点是这样,众所周知秦始皇在历史上是“暴君”的代名词,虽然有很大成分是后世儒家文人的刻意贬损,我个人也基本不信那套,认为始皇帝的功劳远大于过失,但总归秦始皇不是一位宽仁的君主,而且从秦二世而亡和公子扶苏、蒙恬将军的下场来看,恐怕因为自身的残暴而导致的祸患也不少,所以我觉得秦始皇也不太可能是你说的有春秋战国时期待士之道的皇帝,而是更像后世对于大臣亲信甚至太子生杀予夺的明清皇帝(而且明清皇帝无论哪位皇帝,包括朱元璋,都还不如他大权在握)。
那么,如果这个风气是从秦国大一统就开始了,事实上待士之道也随着皇权的不断巩固而一代不如一代了(唐朝皇帝还和大臣坐而论道,宋朝臣子包括宰相都只有站着了,到了明清,跪礼才开始大范围盛行),那么实在没必要单独在这一点上拿刘邦来说一下,他只是顺应了皇帝“集天下之私于一身”的不怎么好的大势罢了。
当然,如果你有关于秦朝方面的干货来反驳我这个观点,我是很乐见其成的,因为我觉得你说的很好,就是想听听你显然比我在历史方面造诣更高的观点,希望我们这也算键盘论道,请了~
这些天通过这个活动,认识了许多朋友,也互相交流了许多看法,还是颇有收获的。如今既至尾声,还是做个总结吧。其实到历史最顶级名将这个程度,谈他们的个人能力孰强孰弱,并非我等键盘侠的水准可以评价的。如果要认真排名,还是比兵种全面性、战略大局观和生涯总战绩吧。当然如果有兵法传世,也适当加分;而明显败绩,同样要酌情减分。&而对手难易程度、本身国力强弱和战役含金量也酌情参考。&同时,对这些历史上最出色的大军统帅,对他们的才能评价,亦绝不仅限于打了哪些会战、歼敌俘斩多少、对手强弱如何,那只是着眼于表面。&而是整场战争是否抓住了战略主动,战争过程中怎样调整部署,怎样贯彻战役决心,最后是否达到了战争目的。&所以个人的排法,是韩信、白起、李靖、岳飞、卫青、霍去病、徐达、常遇春、王翦、杨素、苏定方、李牧、……而项羽作为君主,和李世民刘秀朱元璋去争,明显败绩排最后;李、秀、朱、项的军事才能,略不如韩白,可与后面几位神将相比拟。&当然,虽然主题内容是只比军事才干,大众具体投票时,名将个人的道德操守、历史作为、历史贡献,自然而然要左右很大一部分投票的去向;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理所当然会获得比那些屠城盈野、视众生如草芥之人更多的支持。这本是人之常情,一饮一啄,也是理所当然。只不过都是功勋万古的英雄,觉得名将排名谁更强,原本只是每个人自己的观点,各自保留意见就好,原犯不着为此划定阵容,互相攻击与贬低。若是代入感过度,将他们当做娱乐圈体育圈明星一般,仿佛玩点粉丝争票的手段,也能算是当真在给他们尽心尽力一般,不免贻笑大方了。
运气太好,抢到沙发,兵仙粉来支持下!这次的名将评比之前一直没参与,本想着等韩信遇到挑战的时候再写拉票应援,结果一路轻松获胜,决赛面对汉朝后辈卫青,估计悬念也不大,但既然之前准备了,还是写点什么吧。&故汉大将军、相国、淮阴侯韩信,号为兵仙,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得益于太史公的精彩描写,韩信不仅事迹、战例为人熟知,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多不胜数,其悲剧性的结局更是被无数文人史家所慨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知名度极高的一位名将。但作为一代军事大家和名将,韩信的全面性可以说古今极为罕见,这很多人可能就不熟悉了,我来给大家说一些可能比较少听说的内容。
韩信的名气,是靠实绩打下来的,很多人并不了解其在兵法方面贡献。太史公自序称“ 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 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汉朝安定以后,韩信是汉朝官方总结历代兵法的负责人。对此汉书艺文志有更详细的描述,“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能做这方面的工作,那必须要通晓各家兵法才行。韩信整理兵书这个说法是有证据的,艺文志里兵法有《广武君》一篇,这大概率是韩信本人总结撰写的,广武君即井陉之战中的陈余的谋士李左车,韩信打败陈余后,却对李左车“师事之”,所以说韩信对兵法是极为痴迷,只要是有货的人他都会去学习,整理兵法的时候把老师的学问也整理了出来。由于韩信早年经历缺少记载,他是怎么学到这些兵法的,并不清楚,但从“数以策干项羽”、“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来看,拜将之前,韩信已经是学有所成了。
而且,与张良不同,韩信不仅是整理,而且有所创制,总结毕生所学所悟,写出了《韩信》三篇。这三篇兵法后世已经失传,但从艺文志里兵书分类来看,韩信兵法属于“兵权谋家”,“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这是兵法中的王道,孙武、孙膑、吴起等先秦兵法大师,都属于“兵权谋家”。从井陉之战对孙子兵法的现场演绎来看,韩信已经是融会贯通,堪称军事家名人堂水准。
韩信作为名将的最大资本是不世军功。韩信的军功有多大呢?担当方面大将时的功劳,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加上谋划定三秦,垓下灭项羽。从刘邦王汉中算起,可以说打下了汉家半壁江山。
再看韩信在汉军将相心目中的地位。萧何自不必说。张良称韩信为汉军中唯一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曹参从灭魏王豹开始一路跟随韩信,功为前线武将第一,司马迁明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韩信麾下还有骑兵将领灌婴,阳平侯傅宽等。大将樊哙,鸿门宴见项羽夷然无惧,但未曾隶属于韩信的他在长安见到韩信光临时,“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由此可见韩信兵才军威之高,到了何等地步。刘邦削他的地位兵权,一次还不行,得从齐王迁为楚王,再用计抓住,抓住了还不能直接斩首,得先贬为侯,最后吕后才以谋反的理由把韩信处死。
战略方面,韩信有著名的“汉中对”,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当然,“隆中对”考虑的步骤要更多,实现难度也更大,诸葛亮其实做得已经非常出色了,若非关羽败亡隆中对还真有可能实现,但毕竟未竟全功。相比之下“汉中对”道出了楚汉之争的关键,且短期内定三秦,四年内灭项羽,实打实地实现了当初蓝图,可以说非常了不起。
战术方面,通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很多人对韩信已经相当了解。用称赞韩信为兵仙的明人茅坤的话来说,就是,“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这打仗简直就是艺术,如天外飞仙一样,这是韩信用兵最强的一项,不多说。需要提一下的是“暗度陈仓”,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汉中定关中的唯一一次,而诸葛亮五次北伐都失败了。
带兵能力是韩信看家本领,曾说刘邦不过能将兵十万,而自己是“多多益善”,作为自将兵三十万的垓下之战前线总指挥,这显然不是虚言。不过最能反映出韩信指挥能力的,还是井陉之战,韩信巧妙利用孙子兵法“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思想,让三万未经训练的将士,发挥出最强战力。一般这都是穿越小说YY戏码,但在韩信身上,这是历史事实。
带兵能力,自然也包括练兵能力,能把乌合之众练成百战百胜的精兵,这也正是韩信厉害之处。在楚汉战争中,“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源源不断向刘邦输送精兵。灭项羽成为楚王之后,在回答陈平问题的时候,刘邦也认为汉兵不如楚兵精。
韩信在如今不以勇知名,但古代有“信布之勇”的说法,有说是纪信、栾布的,但学者多数认为还是指韩信、英布。以韩信曾坐军法、逃亡以及做过项羽的“执戟”来看,应该也是个悍勇之人,其实韩信多次以少胜多,这本身就是勇猛的表现。而且从淮阴列传来看,韩信还是很看重“勇”的。说韩信带一万兵就敌不过项羽,我是完全不认同的,打仗又不是单挑,看的不是主将武力值,要说韩信部队不如项羽勇猛,是缺乏证据的。
澄清两个黑点
1、刘邦才是对抗项羽的主力,韩信只是偏师打败了杂兵?
不少人诟病韩信的一点是,楚汉战争中,韩信是一支偏师,正面战场扛住项羽的,是刘邦自己,因此韩信的作用不宜高估。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大错特错。从战略角度讲,韩信作为全能大将,用来歼灭魏代赵燕齐,本身就是最有效率的做法,这也是张良拟定的计划。而刘邦本人来对抗项羽主力,虽然是险招,但也是最有牵制力的做法——项羽抱着击毙或俘虏刘邦就大事已定的想法,在荥阳成皋一代空耗数年,可以说是极大的战略败笔。
而且刘邦本人虽然经常打败仗,但天下也是亲手打出来的,颇为自负,动不动就粗口豪言“竖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意思说打仗还得老子自己去。天下平定后,征各路谋反诸侯,征匈奴,也都是自己亲自带兵。所以刘邦宁肯犯险对抗项羽主力也是很好理解的。而且,如果让韩信来主扛项羽,打个几年不断壮大后把项羽灭掉,这天下是姓刘还是姓韩可就未必了。
对“韩信打仗不如刘邦”这种说法,最好、最直接的驳斥就是刘邦自己的话,比脑补的分析要靠谱得多。刘邦对自己打仗能力非常自负,唯独承认自己不及项羽、韩信,而且是多次承认自己不如韩信——最著名的就是那句“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然后就是传言韩信谋反时,陈平问刘邦“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刘邦回答“莫及也”;捉住韩信后,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被韩信鄙视后,还能笑得出来。另外,韩信征魏时,刘邦问郦食其“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这也说明了刘邦对韩信军事能力极为信服。
2、韩信在彭城之战输给了项羽?垓下也曾败于霸王?
韩信与项羽的比较,历来是军事迷的一大爱好。认为项羽更厉害的人,总是会说项羽彭城三万精兵大破刘邦五十余万人,是韩信抹不去的黑点。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所以韩信当时在不在彭城,扮演了什么角色,历来也是个聚讼不休的话题。我认为韩信并没有参与彭城之战。首先彭城之败是楚汉战争的一场重大战役,曹参、夏侯婴、灌婴等重要将领的传记中,经历彭城之败都是明确写明的,韩信如果在彭城之战起重要作用,按理说不会不交代。而且彭城败后,张良给刘邦制定下邑之谋,明确提到要重用韩信,要是韩信是彭城之败的谋主或也经历了大败损失惨重,这建议恐怕是没有道理的。彭城之战的时候,韩信很可能在其他地方,或者至少保存了完整的实力,才能“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也作“信复发兵”),打了一场京索阻击战。那么彭城之败时韩信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有种说法是在关中继续围章邯,然后“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时与刘邦再一起出关去荥阳,但韩信传明确说是“与汉王会荥阳”,说明是与刘邦分头行动的。我倾向于韩信当时在赵地募兵,陈余传提到“陈余乃遣兵助汉”、灌婴传提到“北迎相国韩信军於邯郸”,由于这相比起打仗不是特别重要,所以韩信本传没有提。当然这也只是猜想,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估计是没法知道了。不管怎样,那种“韩信在彭城为刘邦制定的防御计划被项羽轻易打穿,被击败后韩信跟随刘邦仓皇逃跑”的说法,只是YY罢了。
京索阻击战之后,韩信与项羽在战场上就没什么交集了,下次碰上就是最后的垓下之战,韩信自将三十万,作为前线大将对战项羽十万之卒,由于有“淮阴先合,不利,卻。”的记载,所以很多人认为韩信打正面刚不过项羽,这种说法是很可疑的,因为随后就是“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孔将军、费将军都是韩信部属,这看上去不就是韩信示弱诱敌,然后部将合围,主力再回马反击吗?用这来说明韩信正面刚不过项羽,恐怕是缺乏说服力的。
当然,由于司马迁白纸黑字写了“不利”两字,情况到底怎样还是不好说的,但即便韩信真的正面没刚过项羽这只困兽,也不能说明韩信不行。毕竟项羽也是一代超巨级别的名将。韩信曾在项羽手下干过,他对项羽的一些缺点很清楚,但对项羽的军事才能,恐怕也是非常认可的。有个证据可以佐证这一点。汉书艺文志中有《项王》一篇,由身死国灭的项羽亲自写的可能性很小,反过来,作为汉朝官方整理兵书的总负责人,作为曾经交战的直接对手,这篇由韩信撰写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项羽属“兵形势家”: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这可以说是照着项羽彭城之战的表现来写的。
我曾经YY,要是项羽降汉,刘邦又能不杀韩信,由韩信与项羽两个军事天才,一为帅一位将,在做好充足准备(养战马、练士卒、备粮草)后,北击匈奴与冒顿决战,会是怎样一番盛况,会不会一劳永逸地解决草原民族对中原的骚扰?不过也只能是YY了。
“灼灼淮阴,灵武冠世。
策出无方,思入神契。”
以名将而论,我相信韩信就是中国历代名将中顶峰中的顶峰,夺得冠军当之无愧!
后面的站好队了,淮阴侯的一生就是教训啊,投了这么多天票,到最后兔死狗烹都不明白吗??
药师居然才百分之三十的票。。。。,
韩信 : 万万没想到决赛反而是最轻松的一轮,天下第一的称号我就不客气的收入囊中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希望今天大家少撕逼,多科普,唯一的遗憾还是没有白起vs韩信这样的对决。。
引用4楼 @ 发表的:
药师居然才百分之三十的票。。。。,
投票截至时才刚刚29.9
没抢到沙发,我就是来看兵仙科普来着
其实比赛开始之前 我对历史武将的了解蛮有局限性的 一开始都是看各位大神科普的一些知识
看到那么多成语居然都和韩大仙有关 真心觉得牛逼 !
其实我很希望看到霸王大战兵仙!
引用8楼 @ 发表的:
希望今天大家少撕逼,多科普,唯一的遗憾还是没有白起vs韩信这样的对决。。
同感
前排支持兵仙
前排始终支持卫青,等下贴信息为我大将军大司马拉票,先上班
你们表现出了令我动容并且惊叹的历史知识储备和丰富多彩的历史观。在这里谢谢大家这20天以来的支持和喜爱,这个系列不会是一个也不会是两个,只要大家喜欢,就会一直做下去的。
谢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此帖被左岸花不开在 09:24修改&]
支持卫大将军。。。。。。。。。
先贴一个淘汰赛对阵表然后总结了一些淘汰赛的数据:一、淘汰赛阶段武将时代分布情况:十六强:战国5人,唐朝3人,西汉3人,明朝2人,南宋1人,西楚1人,三国1人,八强:西汉3人,战国1人,唐朝1人,明朝1人,南宋1人,西楚1人四强:西汉3人,唐朝1人决赛:西汉2人二、十六进八的比赛是由决赛圈每个小组的第一名和每个小组的第二名混合抽签,其中小组第一赢了六场;小组第二赢了两场,分别是李靖胜白起、王翦胜郭子仪。三、淘汰赛阶段比赛出现了两场势均力敌的比赛,分别是霍去病对项羽、白起对李靖,双方得票率均在50%左右,最终靠去掉匿名票之后的实际有效票才判定胜负。四、决赛对阵双方韩信和卫青在淘汰赛阶段都是较大优势取胜。韩信的三个对手苏定方、岳飞、李靖分别拿到10%、36%和30%的投票;而卫青的三个对手诸葛亮、王翦和霍去病分别拿到31%、26%、37%的投票数。最后感谢楼主对本次活动的付出。
[&此帖被皇家天行者在 09:48修改&]
上次金庸论武决赛标题是穿越千年
这次武将带兵决赛标题是穿越百年
韩信这投票也太牛点了吧
引用18楼 @ 发表的:
上次金庸论武决赛标题是穿越千年
这次武将带兵决赛标题是穿越百年
韩信和卫青之间也就百年不到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385人参加团购237.00元&439.00元
299人参加团购697.00元&899.00元
291人参加团购469.00元&899.00元
334人参加团购88.00元&249.00元
1192人参加团购185.00元&799.00元
367人参加团购158.00元&249.00元
189人参加团购248.00元&699.00元
1143人参加团购468.00元&899.00元
167人参加团购299.00元&499.00元
738人参加团购368.00元&819.00元
626人参加团购589.00元&899.00元
792人参加团购1029.00元&1299.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袋没钱的图片真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