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关于畲族汉化社会现象调查报告需要哪些主要内容

凤凰山畲族乡村都市化现状考察报告——以潮安县石古坪、李工坑、山犁等村为例 | 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社会调查】浙江工商大学“圆梦”小队进行“畲族情,传播梦,人文爱”的畲族文化调查。(原创首发)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继续浏览相关话题:
124.90.208.*
对畲族文化的发扬传承,挺有意义!
图文编辑模式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2014畲族民歌民舞的多元传承与发展研讨会纪要_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2014畲族民歌民舞的多元传承与发展研讨会纪要
作者:宋瑾来源:本所时间:日 09:52:22
  4月26日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主办的畲族音乐研讨会在该校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有30余人,与畲族音乐文化有着各种关系,大多数为研究者,也有不少研究者兼管理者的&两栖人&。
  开幕式由该院章轲副院长主持,当地政府有关领导、学院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并致辞。内容主要为欢迎和学院介绍。
  文化厅领导赵和平说,参加了畲族&三月三&活动非常有感触,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中载歌载舞,展示了民族的靓丽风貌。除了歌舞之外,服饰等非常亮眼。因此,歌舞除了歌和舞之外还有山水和服饰等等。景宁县委县政府的&山水文化&的举措还是很有新意的。民族歌舞加上环保,旅游文化也将随之发展。光有山水是不够的,还要有文化艺术。不仅山水留人,还有文化留人,歌舞留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那种快乐中感悟、实现。这种家乡,充满爱国的情操。
  集体合影之后,代表们观摩了该院舞蹈系采风调研基础上创制的录像《畲家女儿拍》。2012年该作品在全国第十届桃李杯成果展示中获一等奖。
  研讨会由该院科研处处长吴樟华主持。(以下发言纪要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畲家女儿拍》创编者包老师介绍创作情况:&拍&是畲族的竹拍。这个舞蹈是对生命的感悟,是生命节拍的展示,从一个少女到一位母亲,几个阶段的生命节拍。当时我自己的女儿刚出生,由此引发了我的构思。竹拍在山谷的回音,给了我灵感。遗憾的是现场表演实际音响中竹拍声音并不明显。
  夏雪松(景宁文化局局长):我既不是歌者,也不是舞者,但在地方工作,想介绍一下我们的相关实践。载体化的品牌传承,在载体和品牌中传承,一个是&三月三&,一个是&民歌集&。鼓励所有当地人参与传承项目,如&畲歌飘香&项目。我们建立了36支&畲族民歌队&。这样可以在民间传承。专业化的传承,是利用传承人一对一的培养。还有精品化的艺术打造来传承,以及平台化的专业传承,包括在学校、非遗展示中搞传承。科技传承,利用网络平台,录制声像制品播放。最后是整体化的有序传承。即纳入整个经济发展中来传承、推广。我们正在申报国家级的&畲族民歌民舞保护区&。我们感到了压力、责任。看了会议文集,专家们也提出了传承中的异化问题,包括民间和政府的不对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传承与弘扬。我们认为传承的主要力量是民间艺人、普通畲民、畲族歌舞团队,另一支是专家队伍,还有就是政府。这三支力量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畲族民歌民舞的传承发展。地方百姓是最基本的力量。如果得不到他们的认可,就难以有效传承。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推动者,承担搭建平台、创设载体,扶持地方和专家的工作。可能推动过度,例如跟旅游结合,如婚嫁表演,没有畲族味道,是伪民族。也可能不作为。我觉得福建在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做了很多工作,但似乎政府不在场。至于专家,他们应该是引领者。专家的意见、导向、定论,往往会影响一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希望专家更积极主动地研究传承方式,怎样让老百姓能够接受,也就是更多地接地气,深入民间了解群众的愿望。这样的理论和实践才更有效。政府可以在专家和群众之间牵线搭桥。希望专家能跟政府合作。例如这次研讨会,学院可以跟县政府联合举办。我看了《女儿拍》,就想应该传承推广,这就需要借助政府理论。例如跟浙江歌舞团联合推广。名无所谓,有利于传承推广就可以做。研究成果不仅仅要在论文上体现,还应该在社会上体现。我们还希望大家对政府行为有一定的宽容。政府很努力做事,但是在推新歌的时候,专家往往持批评态度。专家的否定,可能造成政府的放弃。蓝雪霏老师从学术上虽然不认可我们的创新,但是由于她的宽容,她的支持,使我们的活动持续了下来。我们现在退出了旅游项目,也请了很多专家来看,他们心里一定觉得我们走得太远。有幸的是他们在领导面前发表了赞美之词,时上级领导加大力度支持我们的工作。
  宋瑾:我从小接触过畲族民歌,从小学到大学都有畲族同学,也曾去畲村作蜻蜓点水采风,并且为地方畲族歌舞团、央视春晚创作过畲族舞蹈音乐和一些独唱、小组唱、合唱等。但是没有深入研究过畲族音乐文化。今天的发言,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畲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保值问题。我认为畲族传统音乐文化对局内人具有混合价值,首要的是实用价值,混杂审美价值。在全球化进程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所增值,如民族身份认同、凝聚力的价值,文化产业的产品价值,非遗项目的价值,舞台艺术的审美价值,社科研究的学术价值,学校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等等。这些增值是双刃剑,往往也出现贬值,即过分强调政治、经济和文化功用价值而遮蔽了原有的价值,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各级政府、文化当事人、学者的价值立场各不相同,产生了一些碰撞。西方后工业社会也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板块的碰撞,美国的男尼尔&贝尔,德国的哈贝马斯等著名社会学家有过精辟的分析。当然中国的情况和西方的不同。关于保值问题,我觉得本次会议的&多元传承&观念非常好。多元的确立,依靠的是每个一元的确立,每个一元都要有个性,否则就会在合并同类项中消失。黄祥鹏等学者说得好,传统是一条河。传统音乐文化本身在历史中是变化的。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和近现代新文化新音乐的变化,二者之间有何不同?我觉得前者可以用生物学的自然遗传中的变异来比喻。驴在历史中遗传变异,基因没有改变,物种就没有改变。黄河水流淌中,不断有小溪流参和进来,但是黄河水还是黄的。近现代中国黄河文明遇到了西方蓝色文明,(因为欧洲靠海洋向外扩张,)黄色与蓝色杂交,出现了绿色。驴和马杂交,出现了新文化新音乐的骡子。基因变了,物种也就变了。现在马很强大,据统计全世界每秒钟都在播放欧洲古典音乐,此起彼伏。中国官方音乐文化、主流音乐文化就是新音乐的骡子。而传统音乐文化的驴快灭绝了,所以要搞非遗保护、抢救。非遗要保护的是频临灭绝的传统音乐文化之驴。怎样保护?意见不一,在原样保护和变化发展两极之间,还有各种看法。在全球化研究中有学者提出要进行&文化气质&的保护,也有国内学者借用梅兰芳&移步不换形&的说法来表明自己的意思。但是&文化气质&本身很抽象,怎么理解,怎么捕捉,需要具体研究。这里谈的是传统音乐文化之形和神的继承和发扬。在形神之间,人们似乎更强调神。依据是中国人穿了西装并不会变成西方人。但是音乐是直观的东西,文化物都是直观的东西,光考虑神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形。我在南音传承与保护、国际非遗保护研讨会等的讨论中发现了一些对立的看法,或者一些困惑。例如泉州唯一的南音团成员,处于一个困境之中&&外来的学者都希望他们原样保护,而当地人特别是年轻人则希望他们改革创新。在两极对立的张力中,他们陷入了&二中择一&的困境。个人的建议是,打破这样的逻辑,采取多元主义的立场,二中择二,多中择多。南音如此,畲族民歌民舞亦如此。首先要尊重传统,保护传统,保护原形(遗传变异至今传到我们手中的基因未变的原形),要做得尽可能地道。另一方面,在变形、杂交上完全可以放宽思路,不仅跟西方音乐杂交,还可以跟各种其他音乐杂交。我看到传统南音跟昆曲杂交的事例。这两个方向不是冲突的。
  翁持更(省音协主席):夏局长和宋教授分别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从小也接触过畲族音乐。在专业团体,也听过畲族艺术家钟振发的歌唱。我到了畲乡,也看了一些中性化的歌舞。畲族在浙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宋老师说了驴、骡、马的事情,我想,精神文化气质确实最重要。创作者如果不了解畲族的文化气质,就可能跑到另一个地方了。作为创作者,我很想听到像宋老师这样的理论家的意见。风格变异,如何保护文化气质。这种理论前提很重要。
  潘岚(省舞协秘书长):创作首先要讲限制,只有限制才有个性。畲族歌舞在风格、语汇上都应该有所限制。但是我看到很多舞蹈追求新意,追求现代性,没有限制,出现了五味杂陈的现象。坚守和强调民族音乐舞蹈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在传承基础上有效发展。我个人的感想是,现在观众跟以往不同,西方影响等等都出现了。一成不变是不行的。我看了《凤求凰》,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那没有问题,但在今天,学生们会喜欢吗?他们会觉得陈旧。怎么发展?我看到福建的一个群舞,找到了服装的切入点,而舞蹈语汇仍然保持福建畲族的特点。这样老百姓才爱看,演员才爱演。谈发展首先要高度领悟传统,了解当代人的需求,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薛罗军:我听了夏局长、宋老师等的发言,很有启发。我想说的是&多元变融&,文化研究的综合性。我对畲族了解不多,1980年代去过福建,去年12月14-15日跟随学院畲族文化调研团一道去做田野。结合在日本的田野工作,谈一些个人想法。这次采风只2天,在景宁地区和其他地区都看到一些相似的现象,宋老师也说过这些现象。文化受到关注,需要综合研究。仪式音乐是研究的切入点和重点,需要多维研究。单个学科都有局限性,因此要综合研究。例如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地理学、传播学等一起研究。2007年应邀到台湾合作,我接触了各种民俗活动,我觉得只靠自己的知识能力要完整呈现这些文化,是很困难的。当地人在抬轿的活动中,在轿子下面安置了轱辘,当然比较隐蔽。在路途中,不重要的路段采用了现代工具。老人提出了批评,也就是潘岚秘书长说的限制。我们应该研究一下哪些应该限制,哪些可以变异。当地人做的一些改变,学者是否认可,二者如何协调,这些都要研究。民族音乐学家和社会学家在谈同一个调查对象时,各有所说。呼吁各界学者共同研究。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只有变快变慢的差异。在日本曾经有9个学会共同调查同一个对象,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这次畲族音乐文化调研是个开头,如果可能继续做下去,希望做综合考察和研究。
  杨和平:听了领导和专家的发言,受益匪浅。宋瑾老师讲天上的事,夏局长在讲地上的事。我觉得还是应该脱鞋下地。触摸还不够,要深入。畲族民歌民舞不是谁可以改变的。人的生命就是如此。建议建立保护局。专家认为古村落应该保护,不要改变。专家们住在高楼大厦,站着说话不腰疼。老百姓需要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艺术家的责任是传承,领导是流动的,因此应该靠&水下的石头&。我担任浙师大非遗保护研究机构的负责人。我个人介绍自己是非遗保护(表演类)的人。我跑遍了浙江所有活态存在的各种民间音乐文化,觉得非常丰富。今天的会议以畲族歌舞为切入点,我举得非常好。宋瑾老师说的宏观把握我们可能做不到,因此应该做我们眼前的事。
  宋瑾:你刚才说的也有很多是天上的事。并非提到哈贝马斯就上天了。我觉得还是应该重视理论(当然不是空头理论)。
  杨和平:我说的不是那个意思,你也说了很多具体问题。
  朱益龙:我们丽水学院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民俗学的重点基地,一个是本科人才培养民族专业基地。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包括音乐和美术,当然主要是民间。民歌民舞是我们学院关注的重点。我们团队从视觉听觉角度去研究。对于浙江畲族歌舞研究也应该这样。我们有一支从事畲族文化研究的队伍。在挖掘文献资料上着力较多,也有了一些成果。国家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提要》,我们的贡献是畲族的古籍资料整理,《丽水地区畲族古籍资料目录》。在宗教科仪里有大量的歌谣,我们现在进一步做一个更大的工程,是在《总目》的基础上,做丛书。对畲族民间歌谣做分类出版,大约有60万字。我们希望采集到全国各地的畲族民谣资料。我们希望做一些基础工作。
  宋瑾:我们的&成果&如何呈现?记谱、文字、录像?
  朱益龙:我们也对传承人做过录音录像。
  宋瑾:录像相对完整。但是活态文化是变化的,框架即兴的演唱如何单靠&抽刀断水&的截面呈现?我们要思考的是,读者如何能从我们的研究成果中看到或&还原&研究对象的全息面目。畲族民谣在搜集成果的呈现只能用汉子,因为他们没有文字。那么人们能从汉字的阅读中还原畲族民谣的面貌吗?或者对着录音录像来阅读?传统音乐在原生文化环境中有各种功能和价值体现,如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唱什么歌,如果被抽取到我们的&成果&中,往往会变成水族馆里的鱼,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动态。
  吴露生:我希望指定发言不宜多,不要太学院派,应该多让文化当事人发言。
  黄大同:我呼应宋瑾老师几句话。我们做民间乐曲集成30年,出现的&成果&就有宋老师说的问题。
  缪杰:山哈人民住在山区,其民歌跟山居有关,跟穷乡僻壤的生活有关。山歌调是畲族的基本曲调。我叫一位歌手来唱,唱了5个小时,只一个调子。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搞了几个调,这是我们搞出来的。各种山歌调都有各自的特点。丽水调是商调式,而其他则可能是其他调式。但是都有一些大跳音程。&原生态民歌&受到关注。在今天是传统和现代碰撞下出现的,有关民歌的传承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民歌是口头创作和传承的,应该保持这样的传承方式,例如乔建中。传承强调原滋原味。加工传承是另一种意见。在流传过程,民歌受到改造。现在生态的&态&变化了,应该吸收各种手段和音乐,多元化传承。单传承,民歌只能走入博物馆。从被动保护走向主动保护。要努力打造浓郁民族风格的精品。景宁的做法值得推广。要打破封闭性,过去的民俗活动不可能原样保持,因此要接受原生态民歌的变化甚至消失。我们在各级赛事中获奖,也是传承的成果之一。改编成流行歌曲也很好。以民歌为素材的创作也很好。我比较认可开发性态度,不要怕走样、异化。如果新潮音乐作曲家能应用,也非常好。我们一直想创作出一首广泛流行的有畲族风味的歌曲,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愿望。
  蓝雪霏:尊敬的民间艺术家、学者、领导,我的到来得到大家的关心,我只是普通教师,在畲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上的耕耘者。我从纯学术的角度来谈问题,只能尽量贴近实践、客观。学术的本质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再一个是,我希望做局内人,虽然早已汉化。蓝姓是畲族姓氏之一。我担任了中国少数民族学会副会长,意味着畲族在学界占了一席之地。我发言题目是&关于&畲族民歌民舞&的观念及实践&。我很敬佩在这个领域流了汗水的各方人士,深切感受到政府良苦用心和学者的甘苦。福建在理论上成果可能多一些,因为比较早开始研究,例如厦大、福建师大等高校的师生的研究。每年畲族音乐文化研讨,高校都出席了很多师生。还有地方研究人员,在语言方面、民俗方面、古籍方面等的研究上,都取得很多成果。福建虽然没有一个团队开展共识研究,但是还是做了很多工作。实践方面,有不少歌舞机构做出了贡献。我自己一直也没有招收到合适的畲族音乐研究生。今天我主要从学术上谈一些问题。我觉得学术可以为实践提出建设性意见。我觉得有些东西应该分开,如保护和发展。关于&民歌民舞&,和其他概念一样,都是现代化了的人们建立普遍认识的标签。我希望自己作为局内人来谈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民间歌舞是早先民族民间一样文化中有局内人集体创作、代代相传的,局外人冠之以名称。畲族没有&民歌民舞&的说法,民歌有方言的对应词,而&民舞&却没有方言对应,也没有相应的行为。在仪式中,是神职人员所为,一般人不能触碰。丽水调、景宁调、文成调在调式上各有不同,分别为商调、角调、徴调。但是实际上有一个族群的&群性&,多数是商调,不同演唱出现了不同落音。模式是7字句、4句曲调。但有很多衬词。他们在&赛歌&中获得乐趣。畲巫作法虽然有大量的动作,但还没有充分的搜救。畲族巫师是民族中最有文化的人。单靠音乐学者是无法开掘的。音乐学者、舞蹈学者都有自己的学科本体,只能做自己学科的工作。这是无须责备的。学院派艺术规则、汉化、西华模式的改造、&创新&,跟畲族人似乎无关。政府组织的歌会,打造的非遗,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民族社会地位等,是有各种深远意义的。但是,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招商引资,在狂欢中畲民是严重缺席的。为了用表演吸引游客,甚至在景区让畲族男女隔水对唱情歌,唱一些本不该唱的歌。女孩跟爷爷对歌,唱的是互相讽刺的词,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旅游表现都为了经济目的。例如穿暴露衣裙。在畲族景点表演不是畲族歌舞的歌舞。用不是畲族的歌曲展示给来客看,有什么意义?在一些小村子,能唱畲歌的都是白发老人,最年轻的也已过半百。畲民自发聚唱,发生在农民工的歌会。结果畲族歌手重新走红。蓝溪村畲族歌手到外内外各处表演。【照片:畲民自发在地下室歌场聚集。宋瑾:畲民观众服装都是中性的。】从这样的聚会里出现了真正的歌星。即兴对歌,大家笑得前俯后仰。这是当下真正活态的畲歌。这些歌星现在也被村民邀请前来表演,从中也获得一些经济收益。闲暇时间,村民就会在各家各户聚集对歌,村干部也和百姓一样参与。还出现了手机聊歌。青壮年歌手逐渐流失,外出打工。对歌活动的元气不如从前。畲族人意识到自己一样文化的危机,自觉传承。以前认为没有饭吃还唱什么歌,现在认识不同了。在畲歌热唱的风气影响下,出现了一些青少年学畲歌的局面,虽然还没有形成气候。这些田野表明,畲歌的传承是局内人自己的事,政府和汉族文艺工作者都做了贡献,但主要还是要听取畲民的诉求,给予扶持,使畲族有自己的文化馆、公司,开发自己的文化产品,同时培养自己的音乐家、舞蹈家。应该用文化相对主义的理念来看待上述问题。我听了太多原生态的畲歌,太好了,所以才&下海&研究。台湾原住民的一些传承经验可以借鉴。听了高山族的歌舞,有人说&高山族实在高哦!&这句话影响了我一生。总之,畲族人要有自己的文化自觉,培养出自己的艺术家,传承自己的歌言、巫舞,不要用局外人的模式改造它。当然,那些改造可以在各地流行,但不要打畲族的旗号。
  吴樟华主持:上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学术争鸣是需要的,和谐也是需要的。下午请没有发言的同志主动发言。
  孟凡玉:发言题目是《民族的历史记忆&&浙江畲族民歌&周宁调&探析》。我实际上是个局外人,只在现场听过一些畲族民歌。宋瑾老师提倡自己要明白&站在哪里说音乐&,所以我只能谈一个局外人的看法。局外人比较冷静,也有有利的方面。局内人也许有时候会受到情感等方面的遮蔽,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畲族民歌调式音阶,已经受到学界关注。把曲调按照地方命名,出现了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大家都认为丽水调商调式是基础,有不少文献我都拜读了。我想谈谈角调式的景宁调。根据《民间乐曲集成》,百余首(125首)畲族民歌,确实商调最多,宫调仅仅2首。角调式占24%,已经很多了。丽水学院的罗俊毅副教授,也统计了丽水地区的角调式畲族民歌。我觉得角调式很重要,也很独特。羽调式只有宫角羽三声,角调是五声却商。其重要性在于它流传在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是外地迁入浙江的最初初民。唐朝畲族人从罗源迁入景宁。前后有3批畲民迁入。畲族长篇史诗,在浙江卷里都是角调式。音乐形态古朴,是畲族文化最古老信息的载体。角调式可以包括宫、羽、徴调式民歌。商调式不是浙江畲族民歌的主要调式。3-5-i,6-5-3,两个音列合并就出现了五声音阶。这是罗源和景宁之间相同之处。关于民族起源问题,有5、6个说法,有古越人、河南人等起源说。我认为畲族是周人的一个分支。五声缺商是一个证据,周代的周族音乐,从考古和古籍看,都如此。不是疏漏,而是回避。陈旸《乐书》也有相关记载。古籍记载,君子配玉,右3-5,左6-1,没有商音。玉佩发出的声音只有这4音。可见五声缺商是周人的传统。考古界的发掘也有证据。1960年陕西出土8件乐器,没有商音。大家都说大6度是畲歌的特征,我同意,但转位就是小3度。小3度为美,是周人和畲民的审美习惯。伦理上,人们认为这样的音响是德音,邪气不入。西周的编钟也突出小三度,只有一两个例外。鼓也如此,突出羽和角之上的小三度。46个音可以构成45或42个音程,但是高皇歌和古老歌都重视角音。周族和畲族有共同的民族起源。局内人也认可高兴帝起源说。即盘瓡娶三公主为妻生育畲民后人。神犬之说只是图腾说法。周人之契,被奉为农业之神,其中都有线索表明畲族和周人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商、徴是后来出现的。存疑的是,其他民族也有缺商音的民歌。原因在于周族曾经非常强盛,其子民游历各地,也就有了很多后人。
  锺维禄:我在地方编排了一些畲族歌舞,竹板舞、铃铛舞等。这些舞都是生活中,有的和对歌有关,有的跟道教有关。竹板舞是畲民歌唱时间长了之后活动之用。米筛舞来自原始的《筛米歌》。种田舞跟劳动有关。畲族民歌由来很久,是畲民智慧的结晶,畲民可以以歌待友,以歌言事,以歌对话,以歌传情。畲歌有对唱等形式。有些歌只能在规定场合演唱。7字歌词为多,也有3字、5字等。千变万化,歌词在变,曲调框架不变。假声和真声演唱都有。我举例说明。【演唱】畲族有语言无文字,所以都用汉字记录歌词。畲歌靠口传心授传承。对歌输方会事后拼命学习,赢方也会如此。
  吴露生:我在上午讲了几句话,仅仅是强调民间艺术家多发言的重要性。我讲自己的观点,其一,畲族是有舞蹈的,不仅仅是巫师的舞蹈。其二,传承的手法多元,但文化基础是一元的。其三,整体上宋瑾老师关于传承是一条河的观点我是赞成的。他从哲学高度谈了这个重要问题。今天上午看的舞蹈,它是好的舞蹈,但不是畲族的舞蹈。以歌代言是畲族的传统,但也有舞蹈。在很早的记载中,有相关信息。民间乐曲集成中畲族舞蹈词条是我写的。我发现了古籍中有畲族祭祖的舞蹈的记载。本真性还是需要在传承中强调的。宋教授说,黄河水在流淌中颜色始终是黄色的,是文化基因,这就是本真性。《畲家女儿拍》中看不到畲族特有的几个舞步。有人觉得音乐也没有畲族味。这样看来,它是个好舞蹈,但不是畲族舞蹈。舞蹈讲肢体语言,如果没有畲族语汇,就不是畲族舞蹈。传承首先要把历史记忆组合起来,小心翼翼地修复。应该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造。教育的升级版,也不是对初级版的颠覆。
  蓝光海:我从小爱好畲族文艺,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唱歌跳舞的。我自己从小学到初中,都爱唱歌跳舞。我现在表演一个祭祖的舞蹈段落。我们跳舞时是面向祖宗的,现在我面向领导来跳。【祭祖舞】第二个是祭灶老君舞【舞蹈老君殿】。有的舞蹈没有名字。【舞蹈正月正】一手摇铃,一手执牛角。
吴涤:我是蒙族人,有可能是今天在座的各位中离景宁最远的人。我觉得畲族是一个很包容开放的民族。畲族虽然不大,之前我不了解。来到丽水之后,可能由于我自己是少数民族,所以很关注畲族。所以尝试去了解它。我在丽水学院曾经负责艺术实践工作,每年要安排学生去采风。很自然会多选择景宁的畲族的田野。在县宣传部挂职,也参与了一些畲族歌舞的创编工作,多次获奖。景宁畲族把很多其他民族的有点吸收过来,在传承本民族文化过程中,有一个度的把握。原滋原味的坚守,似乎不符合现代发展的节奏。因此怎样在保留基础上提升,就需要思考。希望更好地包容和开放,蒙古族也应当如此。第二是应该加强交流。我有一个想法:能否将这个会议延续下去,每次换主办方。例如我首先想到在景宁搞这样的交流,因为景宁是唯一的自治县。第三,实践非常重要。工作上和个人兴趣上我都很看重实践。我去了很多畲乡考察,了解活态的畲族音乐文化。身临其境,收益颇丰。希望更多的专家接地气,到畲乡来,住在那里,感受畲族音乐文化。第四,我们要强调多元传承。我在学院搞合唱指挥,曾经搞过畲族民歌创编的合唱曲排演。畲歌基本上没有和声,特别在浙江。现在我们成立的景宁凤凰畲乡合唱团,希望大家关注这一元。我发现景宁畲族的&借过&歌谣,3个音,1、#4、7,出现在婚俗仪式中。这个音列跟常见的1-6-5-3不一样,少有。这首民歌的节奏,跟宗教有联系。我唱畲族一个无词歌给大家听,用假声。【演唱】
  林莉君:《关于景宁畲族宣传片传播的几点思考》。温州地区是畲族第二大聚集地,但是较少有人关注。我希望研究面能够扩大一些。我赞同蓝雪霏老师的观点,我去过8个畲村,确实没有看到舞蹈。在丧葬仪式中在出殡之前或之后做功德,才有一些动作。但是不应该用舞蹈冠之。吴老师看到古籍记载,但是我在田野中没有看到。
  吴露生:你还有很多没有看到。做功德有阴阳两类。有很多舞蹈都是在仪式中的。
  林莉君:是的,还有音乐。&幸福畲乡,情动四方&【优酷视频,开头一点畲歌改编曲,过程都是钢琴和流行节律】。我的问题是,这个片子是否真实、清晰地传递出畲族信息?服饰、廊桥、绿茶、山水,还是有畲乡的味道,但是音乐却不是这样。我觉得这是一个同质化的东西,表现形式缺乏新意,形象传播失真。因为其中没有畲民普通面貌,没有局内话语。传播效果令人失望。我觉得宋瑾老师说的非常好,每个一元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即文化基因。
  郑骁:我刚接触畲族文化,缘于2011年畲族三月三活动。一个歌舞团来演出,跟畲族似乎没有关系,其他一些分会场却有畲族风味,于是我希望做一个课题。我是舞蹈专业的,于是就去了温州地区几个畲乡考察。有几个现象引起我的注意。温州地区的畲族舞蹈找不到成型的东西,资料记载上找到了一些。其二,如果能成为舞蹈,也都是受道教的影响。如打网舞,是一个道场,一个仪式,法师做法事。称之为舞蹈比较牵强,当地人也那样看。我采访了一个师傅,大致向他了解了一些情况。钉鞋舞是畲族妇女下雨天穿木屐,踩在石头上发出哒哒声。我找到一个传承人,但是听到的不是畲族音乐,汉化比较严重,人亡艺绝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群众基础比较薄弱。现在看到的都是舞台的艺术作品,并非真正的民歌民舞。当然二者不矛盾。传承和保护,我认为要活态保护。我遇到一个雷镇长,他让我看一个计划,是想搞&印象畲家&的规划,花了十几万。他希望找到专家,看看应该怎么做。我觉得这样的保护可能更长远。至于艺术作品,我希望畲族自己来搞。大家经常讲政府支持,我觉得应该由专家给政府提供支持的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持。
吴露生:我们现在做田野,但仍然只看到冰山一角。传统歌舞都是载歌载舞,而且都很简单,所以能流行;中国几乎所有的民族民间舞蹈都在仪式中。例如祭孔乐舞等。
孟令法:我做畲族研究始于2004年。我是学民族学的,我几乎跑遍了畲族人居住的地方,除了贵州。我主要考察民间信仰。舞蹈在民间仪式中,仪式是整体性的,如果把舞蹈抽取出来,应该怎么定义。有老师提出浙江畲族来自罗源,但是我看到一些研究成果,发现一些问题。例如行政区划现在和唐代根本不同。我看了一些族谱,发现其中也有误传的东西。&都&基础建制何时开始,我还没有看到肯定的答案。我和我的老师合作一个课题,其中畲族舞蹈由我执笔。我不懂音乐,但觉得舞蹈应该是身体的律动,精神的外显。畲族民歌常用假声,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傣族、壮族等民歌不同。现代舞很多情况出现在比赛中,除了舞台美、音乐美,并没有民族文化。有些老百姓反而能按照《千年山哈》的动作在广场跳。你做出来的东西如果不能返回民间,那就没有用。非遗保护,兴起于何时何地,我觉得这仅仅是政府行为,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最早产生与日本,战后低落的情绪,政府看到了,为了振奋民心,搞非遗。70年代中期到了法国,80年代到了美国。其实第一批第二批已经被发现有假货。保护什么,如何保护,现在至少出现了5种看法。本真性的看法已经被否定了;整体性保护现在说得少了;生产性保护,民歌能生产吗?天天创作民歌做什么?传承性保护,要找到传承主体,我们去看,写出来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跟当地没有关系。很多畲族人没有去参加三月三活动,那是政府举办的,很多表演是外面请来的。其中不乏流行歌曲、美声。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提倡畲族全民的自觉。
  薛罗军:非常高兴有一个年轻的学民俗学的学者发言。但是你说有假,有何证据。学术研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孰是孰非,不好定论。
  严慧荣:民族的东西,你说是假的,当地人是会有反应的。浙江10年非遗工作,如果有假,那么就会出现很多负面影响。
  黄大同:本来我以为是音乐方面的研讨,现在看来大部分人都谈的是文化。因此我也略作调整,谈谈自己的看法。畲族没有我们概念的歌、舞。本体、文化、学科角度讲都可以,但是民族民间的艺术是生活本身。民歌是以人为传承的,人变了,民歌也一定会变的。但是,这个变化跟有些人讲的变化是不一样的。民歌的传承者和发展者是统一体。梅兰芳既是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变化是自觉不自觉的内力的驱动。动态性的传承,是同质的微变和渐变。除了相隔非常久远,你是很难发现变化的。相邻时期看不到质变和突变。对&发展&,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有两种。一种是与时俱进的变化,是接力式的渐变,一种是突变。创新是质变,原有事物突破了原有的度的变化。畲族民歌的发展,我觉得应该是两元的,一个是传承发展,一个是创新发展。这是大致上的划分。明代和清代畲族人大量从福建迁徙到浙江。大部分浙江畲族民歌基本上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基本特征,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创新固然可以,但是从传承角度说,应该满足这样的需要&&明清时期的畲族民歌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花了那么多经费和气力,是要保护,不是要创新。创新早就在做了,用不着现在来提倡。现在重要的是保护。上午夏局长说政府要主导,推动。我认为政府要做的是满足今天的畲族人和其他各界人士的需要,政府还要抓非遗保护,两手抓。第二,我听了蓝雪霏老师的发言,觉得福建的文化自觉比浙江好,因此政府应该做传承的服务工作,而不是外力推动。传承是畲族内力驱动的,外力可以拿他们的东西来满足现代人的需要。服务工作不足,需要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绝对不是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保护工作者也绝不是群众文化工作者。搞非遗的去搞创新,而搞群众文化的则去搞保护。都不对。群众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而非遗工作者则只能干一件事,就是保护。畲族自身就是好好地传承,是渐变的传承,不是基因突变的传承。畲族文化是畲族人民的事情,但也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事情。畲族人要发扬光大自己的文化,也是汉族、蒙古族人的责任。在整体、合力视野里,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总而言之发展有两类,不要混淆。我本来准备的题目是《畲族民歌调式稳定感问题》,大家都说有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但是稳定感还是有的,那就是终止式。落音上方隔一个音级的音,就出现了角调式,如16 35 6| 3。丽水《劝酒歌》终止式是5-3-2。调式的稳定感,产生于跟落音隔一个音级的音。
  王淼(非遗处处长):这次会议来了各位专家,还有基层工作人员,以及传承人,等等,该来到都来了。听了之后我很受启发,很受教育。每个人讲的我都很认真倾听,对我们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感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感谢各位专家,还有媒体的朋友。
  章轲:开了一天的会,大家很辛苦。我多次去畲乡,感触很深。现在重视非遗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我们是从5千年文明史走到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统的儒释道,还有母亲河文化。非遗属于母亲河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可能比正统文化的影响更大,因此文化记忆、文化基因都深藏在母亲河中。现在保护遗产是最好的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非遗保护有各种说法,有各种困难。我比较早介入浙江非遗保护顶层设计工作。2003年非遗概念出来之后,也做了很多事情。比较难解决的是商业化、过度开发过度应用,不得体的创新。这些实际上是对非遗的破坏。一方面要挖掘非遗,另一方面有不得不让更多人来认知。旅游文化成了不得已的开发。但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坚守正道,如何推广和传播非遗项目开发的成果。2004年我想拍摄非遗系列故事片,我想表达的是,十里红妆曾经非常辉煌,我就想在今天展示给当代的人们看看。我们拍了《皮影王》,在好莱坞中国电影展上播放。当时的皮影戏是被人们追捧的,我就想展示给今人看。也许这是一种很好的推广方式。现在我参与安徽委托的关于杂技非遗的影片。我们已经就大纲争论了数天。有人说,明年很可能是非遗的&影幕时代&。作为地方非遗研究基地,我们要承担更多的工作,更大的责任。我想表达这样一个态度,未来我们将为非遗保护做更多的工作,希望专家学者和非遗处领导给予支持。既然大家坐在一起,那就是有缘分。我特别感谢大家,也希望各位进一步支持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光棍调查现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