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实践。的建议》

当前位置: >>
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分类号: UDC密级: 无 :单位代码: 10118山 西 师 范 大 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角色游戏对 3-6 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董丽媛指 导 教师韩琴副教授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课程与教学论 2014 年 5 月 6 日 2014 年 6 月 4 日 朱晓民 教授 郭三娟 王爱玲 副教授 副研究员申请学位级别 论文提交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教育学硕士专业名称2014 年 4 月 10 日 论文答辩日期 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2014 年 6 月 12 日
独 创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师范大学。除了 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西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使用过的材料。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山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西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网络出版,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 书) 。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导师签字:签字日期:
中文摘要论文题目 :角色游戏对 3-6 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签名: 签名: 摘 要硕 士 生 :董丽媛 指导教师 :韩 琴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研究同伴交往能力有助于丰富社会性发 展理论,提高教师组织合理教育活动的能力,也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伴交往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幼儿获得社会认知和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是满足幼儿 社会交往需要、获得安全感和归宿感的重要源泉;是幼儿获得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的 重要途径。角色游戏中的语言、角色、规则和情节中含有很多的同伴交往成分,并且 是幼儿喜爱的游戏类型之一。本文以某幼儿园 3-6 岁幼儿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问卷 法、观察法、访谈法、测量法、教学实验法、个案研究法,从同伴交往策略结构入手, 以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特征为基础,自行编制了角色游戏干预方案,作为干预因子。利 用教学实验法,研究了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利用个案研究法,针对 各年级同伴交往策略和能力水平较低的幼儿进行为期 12 周的跟踪研究,搜集个案幼 儿同伴交往情况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多次随机观察与教师访谈,深入分析角色游戏对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以验证角色游戏的科学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角色游戏能有效促进 3-6岁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发展。 二、角色游戏能有效提高 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水平。 三、角色游戏对个案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所改善。 四、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在幼儿园阶段有一个迅速发展 的过程。 五、男女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优于男孩。【关 键 词】 角色游戏;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同伴交往能力 【论文类型】 应用研究1
AbstractTitle: The lnfIuence Study of the Role Play on the Peer Interaction Ability of 3-6 Years OId Children Major: 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Name: Dong Liyuan Supervisor: Han Qin AbstractPeer interaction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The study of peer ability is not only helpful to enrich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improve but the also ability of teachers to theSignature: Signature:organizededucationalactivities,conducive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Peer interaction is a kind of important social resource,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ackground of children’s 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ability,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hildren’s social intercourse need, have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belonging, but also important path of children to obtain self consciousness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 language, role, rules and plot of role play contain many peer interactioncomponents, which is one of children’s favorite game types. This study 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observation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measurement metho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and case study method. The study object is a kindergarten children of 3-6 years old. This study’s intervention factor draws up intervention program of role play, which is foundation with the level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is paper studies3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the influence of role play on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abilit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eaching experiment. A 12-week following study was adopted on each grade children with lower peer communicating strategy and ability by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order to verify the science of role play, the study collected the data of case peer interaction situation, random observation and many teacher interviews to in-depth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role play on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ability.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Role play activit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3-6 years old children’s peer communicating strategy. 2. Pole pla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3-6 years old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ability. 3. Role play have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eer communicating strategy and peer interaction ability in case. 4. 3-6 years old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ability has upward trend overally, and a quick development in the kindergarten stage. 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ability,and the girl's better than boy's.【 Key Words】 Role- C Peer Communicating S PeerInteraction Ability【 Type of Thesis】 Applied Research4 目录目引录言 .............................................................................................. 1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31.1 相关概念界定 ......................................................................................................... 3 1.1.1 同伴交往能力 .................................................................................................. 3 1.1.2 角色游戏 .......................................................................................................... 4 1.2 国内外幼儿同伴交往的阶段性研究 ...................................................................... 5 1.3 文献综述 ................................................................................................................ 8 1.3.1 同伴交往能力研究的发展 ............................................................................... 8 1.3.2 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 9 1.3.3 同伴交往能力干预训练的研究 ..................................................................... 12 1.3.4 同伴关系、同伴交往策略和同伴交往能力 .................................................. 13 1.3.5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训练中的价值研究 .............................................. 14 1.4 问题的提出 ........................................................................................................... 15 1.4.1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5 1.4.2 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 ..................................................................................... 16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72.1 认知发展理论 ....................................................................................................... 17 2.2 社会学习理论 ....................................................................................................... 17 2.3 群体社会化理论 ................................................................................................... 18 2.4 角色理论 .............................................................................................................. 183 研究的总体设计 ......................................................................... 21 4 实证研究 ..................................................................................... 234.1 研究一 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 23 4.1.1 研究目的 ........................................................................................................ 23 4.1.2 研究假设 ........................................................................................................ 23 4.1.3 研究方法 ........................................................................................................ 23 4.1.4 研究程序 ........................................................................................................ 261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4.1.5 结果与分析 .................................................................................................... 29 4.1.6 小结 ............................................................................................................... 38 4.2 研究二 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 39 4.2.1 研究目的 ........................................................................................................ 39 4.2.2 研究方法 ........................................................................................................ 39 4.2.3 实验程序 ........................................................................................................ 43 4.2.4 研究个案的分析与干预 ................................................................................. 43 4.2.5 干预结果的分析 ............................................................................................ 51 4.2.6 小结 ............................................................................................................... 525 综合讨论与结论 ......................................................................... 535.1 综合讨论 .............................................................................................................. 53 5.2 结论 ...................................................................................................................... 556 教育建议 .................................................................................... 576.1 精心设计,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活动 ............................................................ 57 6.2 优化策略,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 57 6.3 认清特征,考虑交往能力培养的年级和性别特征 ............................................. 57 6.4 兼顾全体,引导一般幼儿并且关注特殊个体 ..................................................... 58 6.5 全面渗透,提高本实验的生态效度 .................................................................... 58致谢 ............................................................................................ 59参考文献 ...................................................................................... 61 附录 A 教师访谈 ........................................................................... 1附录 B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教师评定问卷》 .............................. 3 附录 C 《幼儿同伴交往策略观察表》 .......................................... 5 附录 D 角色游戏培养方案(典型游戏案例) ............................ 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奖情况 .................................... 12 引言引言时代的变革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世界最受欢迎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上世纪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其宗旨是研究教育怎样才能培养出 21世纪所 需要的人才。该委员会主席在发表的《论未来教育》文章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 做人,学会共处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必须围绕这四大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同时,这 四个“学会”也引领我们对幼儿社会化问题的关注。个体社会化就是个体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 展,最终达到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在社会心理学范畴中,交往活动被认为是人的社会生态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必然要参与交往。交往活动使得个人被置于一 定的人际关系之中,并成为其自身生存方式的一部分,不论他想或是不想,自从他出生时就被置 于其中了。幼儿的交往主要包括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 Ellis通过对 436名 1-12岁儿童的研究,结 果发现儿童与成人交往的次数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 相反与自己年龄相仿或相同的同伴的交 往则增多。 可以看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如何顺利、有 效地完成与同伴的交往是幼儿阶段应当具备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同伴交往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同伴交往能力也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曹安, 2000)。[2] [1]同伴交往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幼儿获得社会认知和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是满足幼儿社会交往需要、获得安全感和归宿感的重要源泉;是幼儿获得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 世纪 60、70 年代以来,随着同伴交 往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的初步揭示, 关于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幼儿心理学家和 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经成为幼儿社会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Biovin & Poulin, 2005;周宗奎, 2002; Williams, 2007) 。[3-5]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一些心理现象存在着敏感期,其中群性发展的敏感期为 2.5-5 岁。她提到,此阶段的幼儿产生了对社 会团体的兴趣,希望被别人接纳和肯定,也开始学习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和方法。依据此观点, 也就是说,学前儿童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社会性发展领域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 会性情感发展、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技能发展、道德发展、人际关系发展等等,为了做更细致的 研究,本研究选取 3-6 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重视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教 育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部在 2001年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 标为: “ 3-6岁幼儿能够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 有同情心,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 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与合作的态度,学会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为每个幼 儿提供实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一纲要的颁布,把幼儿 社会性的发展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不难发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注重人际交往能力中与同伴的①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共处和合作,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指 出幼儿社会化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嬉戏阶段,二是团体游戏阶段,三是泛化他人角色形成共同 态度的阶段。游戏是幼儿学习社会技能的关键步骤。幼儿在游戏中扮演某个角色,必须按角色需 要的身份及其情感体验来行动,把自己看作别人,他既是别人又是他自己。为了更好更顺利地玩 角色游戏, 幼儿必须学会把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看法协调起来, 学会相互帮助和理解, 学会协商、 合作、积极的反馈与支持,学会对同伴让步以及对同伴接纳等。我国研究者吴育红( 2009)对混 龄区域活动中幼儿异龄交往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在发起交往时,相对于结构游戏来说,幼儿在角 色游戏中更多采用主动邀请和言语协商策略,更少采用攻击和联合策略;在应对交往时,幼儿在 角色游戏中更多的采用合作策略,更少的采用攻击策略。在游戏中,如果幼儿想要加入正在游戏 的同伴之中或者想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伙伴一起游戏,或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产生矛盾,这 都需要幼儿运用一定的交往策略才能够达成或解决。因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都是从自己的真 实意愿出发选择交往策略,同时幼儿使用交往策略的能力也会在角色游戏中得到改善和发展。鉴 于此,本研究选择角色游戏作为同伴交往能力的干预方案,把角色游戏作为载体来改善同伴交往 策略进而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幼儿期是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本研究采用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教师评定问卷”和 “幼儿同伴交往策略观察表”作为测量工具,采用幼儿喜爱的角色游戏作为干预手段,通过运用 角色游戏对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进行干预训练从而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在理论方面,进一步丰富同伴关系及同伴交往干预的研究,为幼儿同伴交往的干预训练提供一定 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实践方面,为幼儿园提供较为完善的同伴交往能力训练的方案,为幼儿教师 日后从同伴交往策略结构入手, 在各项活动中创设有利条件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实 践性的资料。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1 相关概念界定1.1.1 同伴交往能力同伴交往能力是社会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界定同伴交往能力,首先要了解社会能力的 相关概念。儿童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发展对他们的学业适应 (Bellmore, 2011; Wentzel..& Looney, 2010;周宗奎等,2006)、情绪适应 (Burt,2008;Shin,2011 ) 、行为适应 (Stepp,2011 )等具有重要作 用。[6-11]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把同伴交往能力作为社会能力的研究重点,学前期更是社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但是有研究者指出,“在社会能力研究领域,有多少个研究者就有多少个关于社会 能力的定义” (Cummings, 2004)。[12]由于研究者的理论依据、研究重点和判断标准不同,对其界定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概念取向(张文新等,2012) :第一,技能取向。 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社会能力就是个体拥有的各种具体的社会技能,拥有适当社会技能的 人被认为是有社会能力的人。 Yeates (1989)提出社会能力的发展是社会认知技能和社会认知知 识的发展,包括控制情绪、调控行为等。 Gold (2009)认为社会能力是对自身调整社会行为以适 应社会情境的能力的认识,他将社会能力视为一种能力信念,用以调节社会技能和社会表现的关 系。[13] ①陈斌斌( 2011)在其研究中将社会能力定义为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包括社交性、亲社会[14]性、自主性等具体的行为技能。第二,结果取向。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重视个体外显的行为结果,以行为是否能获得预期的社会结果为标准来判断个体是否具有社会能力。 Chen 等 (2008)提 出社会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获得个人和团体成功的能力”。 我国研究者周宗奎等 (2006)在其 研究中将同伴关系作为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来进行研究。第三,综合取向。综合取向的研究 者倾向于认为社会能力是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灵活使用行为、认知、情感资源来实现社会目标 , 并 且该目标的实现能使个体与他人和谐相处、且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Bost,1998 )。[15] ②不难看出三种概念取向各有其利弊,目前国内研究者张静和张文新( 2012)整合了三种取向给出新的定义: “社会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情境中 , 个体表现出适当且有效的行为并获得长远的良好社会性发展 的能力 ,具有情境性、发展性、有效性和关系性等基本特点” 。③同伴交往是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前提和重要背景,要清晰的界定同伴交往能力,还必须对同 伴交往进行界定。回顾以往研究,众多研究者在其研究中对同伴交往进行了界定。但是由于研究 者的研究重点不同,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同伴交往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在《儿童心理学手册》 中,将同伴交往定义为在一段时间内,个体之间在行为上对他人产生相互影响的交互活动;有研 究者认为,同伴交往是同伴之间通过接触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赵海钧, 2002) ;孙晓军和周宗①Yeates,K.O.,& Selman,R.L.Social competence in the schools:Toward an integrative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intervention. Developmental Review, C100. ② Chen, X.Y., & French, D. C. Childern’s social competence in cultural contex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8, 59. P591 C616. ③ 张静 ,张文新 .社会能力 :概念分析与模型建构 .《心理科学进展》 .97. 3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奎学者( 2009)这样给同伴交往下定义: “同伴交往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个体间 积极主动地相互沟通,交流及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过程” 。[16][17]我国目前比较认可的是朱智贤教授在《心理学大辞典》对同伴交往的描述: “年龄相近的个体之间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式传 达意见、交换思想,以及沟通情感体验的过程。 ”①Mcfall(1982)指出, “能力并不意味着超常表现,它只表明行为是适当的。 ”交往能力,是人 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梁栓荣, 1999)。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在与同伴共同学习、游戏中所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 力(范谦,2002) 。 张元( 2002)在综合国内外有关幼儿同伴交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幼儿同伴交 往能力界定为:幼儿在与同伴进行交往时表现出来的感知、适应、调节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 和,并将同伴交往能力分为社交主动性、亲社会行为、语言与非语言交往能力以及社交障碍四个 方面。④ ③ ②综上所述,对同伴交往能力的定义虽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各有侧重,有的强调同伴交往 的适应性结果(外部) ,有的强调同伴交往过程中伴随使用的某种技能或某种策略(内部) 。在此 基础上,本研究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界定为: “年龄相同、相近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幼儿在一 定的交往情境中,幼儿之间顺利、有效地完成交流和接触所具备的智能品质或能力,具体表现为 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的交往态度、交往行为、交往方式以及处理同伴冲突时使用策略的能力, 分为幼儿社交主动性、亲社会行为、语言与非语言交往以及社交障碍四个方面。 ”1.1.2 角色游戏在西方幼儿教育界,有几个词与我国谈及的“角色游戏”一词的涵义相关或相近,例如 Dramatic Play,Socio dramatic Play,Creative Drama等。Dramatic Play按字面意义可翻译为戏剧性 游戏, 其本质特点是 “假装” 或 “象征” 包含我们所说的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 Socio Dramatic Play 按字面意义可译为社会性戏剧游戏,是幼儿围绕共同的目标或主题进行的集体假装,它主要强调 这种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与特征;Creative Drama可译为创造性戏剧表演,包括主题角色游戏、 故事剧、木偶戏、故事表演、分角色阅读等活动,“它是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以过程为中心 的戏剧形式, 参与者在引导者指导下想象、 扮演和反思人类真实或想象的经验” ( Rosenberg,1987) 。⑤从西方教育界对于角色游戏的相关论及不难看出,“假装”、“象征”、“想象”和“创造”是其关键。 国内研究者马丽雳( 2002)对假装游戏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发现与“角色游戏”相关的概念 有“象征性游戏”、“表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幻想游戏”、“扮演游戏”及“社会性 扮演游戏”等一系列概念。其共同特点是“非实义性”或“假装”,共同特征是“用一事物代替① ② ③ ④ ⑤朱智贤 .心理学大辞典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梁栓荣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研究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40. 范谦 .加强幼儿同伴交往 , 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黑龙江教育》 .-22. 张元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编制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44. Rosenberg.H.Creative Drama and Imagination[M].New York: CBs College Publishillg.1987.P4.4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其他事物的活动”。[18]我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邱学青教授这样定义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 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强调游戏中幼儿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①黄人颂( 1989)、邱学青( 2005)对照表演游戏、结构游戏、歌舞表演游戏来描述角色游戏 的特点。与表演游戏相比,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扮演的角色和内容 情节幼儿可以自行选择和创造,角色游戏相比表演游戏更具自主性和创造性;与结构游戏相比, 在物品的应用上,角色游戏中可以以物代物,以假象来反映角色的身份,而结构游戏会因为物品 的缺乏而无法开展,因此,角色游戏更具有灵活性;与歌舞表演相比,角色游戏扮演的是熟悉的 人和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经验的理解来扮演,更具有随心所欲的特点。[19][20]在借鉴国内外研究者对角色游戏相关概念论述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角色游戏的概念界定为: “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或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运用语言、动 作、表情等手段,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其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的特点。”1.2 国内外幼儿同伴交往的阶段性研究从心理学角度讲,对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而 且也是此研究中出现较早的领域。西方对于同伴交往的研究,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阶段: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萌芽、起始―― 20 世纪 40 年代至 50 年代的停滞、降温――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的复苏、崛起――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顶峰。 第一阶段 --萌芽、起始: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儿童被看做小大人,人们没有意识到儿童的心理 发展过程与成人的不同。直到 19 世纪末,国外的心理学家才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产生 了兴趣。少数学者开始关注同伴交往对于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性。20 世纪 20 年代,北美建立了第 一批儿童福利院和研究机构之后,对儿童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技能的实证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30 年代后,此类研究发展较快,开始关注学龄前同伴交往的研究。如皮亚杰在他的著作中就曾有同 伴交往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的相关论述, 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交往中的合作与感情争鸣使儿 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 第二阶段 --停滞、降温: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研究者对于同伴交往的研究一度处于停 滞阶段。在冷战期间,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学业和智力方面,对于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甚少。 第三阶段 --复苏、崛起: 20 世纪 60 年代,研究者开始利用灵长类动物开展社会性方面的实 验,实验说明同伴交往在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早期在同伴交往中习得的社 交技能会影响个体的长期适应。同时, 1970 年 Hartup 在《卡氏儿童心理学手册》的第二卷上, 提醒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儿童的同伴交往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他强烈呼吁,研究 者要进一步探讨同伴群体影响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途径。在此背景下,70、 80 年代新一轮①邱学青 .学前儿童游戏 .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 5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的同伴交往研究迅速崛起,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强化与模仿的方式学习怎 样寻求同伴并且参与到同伴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获得社会交往技能。这个时期,美国 的幼儿园和日托中心也大量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研究者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关注。到了 80 年代,受新皮亚杰学派的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四阶段 --顶峰: 90 年代至今,同伴交往研究的论文、报告、著作大量增加,对于同伴交 往研究的队伍和数量都明显增多。研究儿童同伴交往的观点和方法上也有了一些变化,如更强调 多变量的分析、研究的外部效度,强调同伴交往多方面因素的系统作用。同时,伴随着一些新的 概念和观点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动态系统理论在同 伴交往研究中的指导。相关研究的大量涌现,为同伴交往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证实 了同伴交往对儿童长期发展的重要价值。 从以上同伴交往研究的发展阶段不难看出,国外研究者们对于同伴交往的研究兴趣愈来愈 浓, 研究范围越来越广, 这也说明同伴交往在人终身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与国外相比, 我国关于同伴交往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关于儿童同伴交往一方面受到了国外相关研究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源自于我国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开始出现,众多研究 者才开始关注儿童同伴交往问题。从查阅的相关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对于同伴交往问题的研究始 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为了清楚的展现我国对于同伴交往的研究概况,研究者在 CNKI 中国知网上搜集了相关数据 以供说明。截至到 2013 年,以“同伴交往”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共计 665 篇(见表 1) ,剔除了无 关文章后搜集到的期刊论文 462 篇,硕士学位论文 195 篇,博士学位论文 8 篇。以“同伴交往能 力”为主题,搜集相关文献共计 52 篇,剔除了无关文章后搜集到的期刊论文 35 篇,硕士学位论 文 15 篇,博士学位论文 2 篇。以“同伴交往策略”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共计 5 篇,剔除了无关文 章后搜集到的期刊论文 3 篇,硕士学位论文 2 篇,博士学位论文 0 篇。以“同伴交往并且包含幼 儿”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共计 187 篇,剔除了无关文章后搜集到的期刊论文 134 篇,硕士学位论文 51 篇,博士学位论文 2 篇。以“同伴交往能力并且包含幼儿”为题名的相关文献共计 13 篇,剔 除了无关文章后搜集到的期刊论文 10 篇,硕士学位论文 3 篇,没有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从相 关文献的数量上来看,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仅占同伴交往研究的 7.81%,而 对于 3-6 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也都集中在 4-5 岁或者 5-6 岁(中班或大班) ,通过对相关 文献的剔除,对于整个幼儿园阶段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仅占同伴交往能力研究的 25%,而其 中的 90%也都停留在对以往经验的描述,实证研究非常少。6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表 1-1 相关文献数量统计 类别 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策略 同伴交往包含幼儿 同伴交往能力包含幼儿(3-6 岁) 期刊论文 462 35 3 134 10 硕士论文 195 15 2 51 3 博士论文 8 2 0 2 0 总和 665 52 5 187 13在 CNKI 中国知网上找到最早关于同伴交往的研究是 1984 年王金贵发表在《父母必读》中的 《她不愿和同龄孩子一起玩怎么办?》 。此后, 1985 年到 1990 年 0-2 篇不等,十年之间仅有 10 篇相关论文。 直到 2001 年才出现研究同伴交往的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年出现了相关的博士论文。 在此之后,对于同伴交往的研究文献逐年攀升, 2012 年文献数量达到目前为止的顶峰 104 篇。 关于同伴交往研究的年份统计如下:120 100 80 60 40 20 019 84 19 87 19 89 19 91 19 93 19 95 19 97 19 99 20 01 20 03 20 05 20 07 20 09 20 11 20 13图 1-1 相关文献年份统计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对于同伴交往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教育界其他 领域的研究,要薄弱很多。但是可喜的是近年来对于同伴交往的关注正在逐年增加。从 90 年代 开始,研究者从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智能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始关注全面发展,因此关于同伴交往的 研究也逐渐提上日程。研究者通过对文献的归纳和整理发现,同伴交往研究者的队伍也在不断扩 大,从一线教师为主扩大到高校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参与;研究的重点从介绍国外的研究经验为主 拓宽到对我国同伴交往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包括同伴交往的结构、类型、特点、意义、影响因素、 干预训练、互动关系等;研究方法从思辨、单一拓展到了实践并且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 方法。这些方面的改革,大大提高了论文的规格和质量。这些研究成果也为我们继续探索幼儿交 往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7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1.3 文献综述1.3.1 同伴交往能力研究的发展测量与评价是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研究的基础。由于研究者对同伴交往能力的探测角度不同, 现行研究中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评价并不一致:有些采用观察法,有些采用测验法,有些是量 化研究,有些则是质化研究。以下以研究方法为主线,介绍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研究。 观察法是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研究 也不例外。杨继英 (2012)运用观察法探测大班幼儿在自由活动中交往策略的运用,发现幼儿运用 交往策略的情景主要是在产生冲突矛盾,或是想和他人进行交流时。[21]Denham(1991)运用观察法来研究幼儿的同伴交往的发展, 发现年龄大的幼儿相比年龄小的幼儿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表 现出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更强的领导欲望,更懂得理解他人,使用的交往 技巧也更加丰富。 我国研究者周丽华( 2007)采用深入观察的形式对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 策略系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应该包括十类:主动邀请、 联合、攻击、应对攻击、助人、合作、物质交换、言语协商、提供物质、拒绝;另外,年龄、游 戏类型、交往历程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同伴交往策略的选择和使用。[23] [22]测量法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在对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过程中也同样得 到广泛使用。 社会测量法指研究者通过某种特定方法以了解某一特定团体的社交结构以及该团体 内人际交往模式的方法。它主要是用于测量人际交往的一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心理 学家莫雷诺提出的。 Asher 根据一个五点量表中体现出来的同伴接纳水平,将被试分为受欢迎、 不受欢迎和一般三组。国内研究者利用同伴提名、同伴评定、配对比较法选取负提名分数高的幼 儿进行相应的干预训练,来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文霞, 2011) 。[24]实验法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揭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武建芬( 2007)通 过创设不同情境来探测幼儿同伴交往对其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同伴可能通过提供反 例、反馈、观察和模仿以及同伴之间的合作等方式影响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25]Mannarino利用人际认知问题解决对 64名低年级儿童进行训练,结果表明:训练组儿童比控制组儿童的社交地位 有明显上升。国内研究者汪秋萍等( 2001)选取刚入园幼儿进行游戏活动训练以期提高幼儿的社 会交往,结果表明:通过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26]易利红( 2004)把民间游戏作为影响因子训练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研究结果表明:民间游戏训练作为社会技能训练的一种 方式在提高 3-9岁儿童的社会技能上效果是显著的,经过民间游戏训练后,儿童的社会技能总分 及各项得分都显著提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27]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世界各国研究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日益密切, 跨文化研究方法被应 用到研究儿童青少年同伴交往的领域中。其中, Rubin (1992)通过研究中国和加拿大不同文化价 值和社会观念下幼儿同伴关系的差异,发现社交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 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幼儿在同伴交往上有差异。[28]我国研究者陈欣银等 (1995)发现,尽管8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攻击和领导行为在加拿大和中国样本中预测了相似的适应成果, 但对害羞和敏感行为的研究结果 却是不一致的,在童年期,害羞、敏感行为和同伴接纳、社会能力的关系在中国儿童身上呈正相 关,但对加拿大儿童来讲呈负相关。在西方文化中,害羞、敏感、沉默一般被看成社会性不成熟 的表现,不利于同伴关系的形成,相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害羞、敏感、沉默对形成同伴关系有一 定的积极作用,并不是不成熟和缺乏自信的表现。[29]韩南南( 2012)对中国和柬埔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对比研究中发现:一方面,中柬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具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两国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都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两国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存在性别差 异, 女幼儿的发展水平高于男幼儿; 另一方面, 中柬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也表现出一些差异, 中国幼儿社交主动性发展速度最快的年龄阶段是 6岁,而柬埔寨幼儿是 5岁;中国和柬埔寨幼儿同 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不同,总体上,柬埔寨幼儿发展水平比中国幼儿高。[30]综上可见,国内外研究者虽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探测手段,但大多研究结果均显 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通过干预训练可以改善幼儿同伴关系,提高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1.3.2 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各项研究发现,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有行为特征、认知特点、体形、性格、情绪情感、交往的积极主动性、社交技能与策略、空间距 离、教师因素、家庭因素、情境因素等。研究者从成人因素、同伴因素、幼儿自身因素、游戏活 动四方面,对造成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不良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现归纳如下: (1)成人因素 在幼儿发展阶段,对幼儿有重要影响的成人主要有家人和教师两方面。 1)家长因素 家庭是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最主要的交往场所,家长是幼儿最主要的交往对象,同时也是幼 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最基本的执行者 (李丹等,2004)。 已有研究发现,父母会通过以下四 个方面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①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②在必要时指导幼儿与同伴 交往;③帮助幼儿处理同伴交往之间的矛盾;④训练幼儿不良的同伴交往行为。 哈特斯研究发 现,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幼儿与他人的交往、幼儿与他人之间的 关系以及幼儿安全的交往环境三个方面。贺荟中( 2012)对我国近 20年来特殊儿童同伴关系影响 因素的研究发现:父母的养育态度会影响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同伴关系,父母不应只重视儿 童认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更应关注孩子与人交往的技巧和学习正确的交往行为。[32] ① [31]曹珂瑶 (2013)有关幼儿交往能力与家庭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显示,影响幼儿交往质量的家庭因 素,分别为父母对幼儿的交往要求占 5.6%、母亲职业占 3%、母亲的教养方式 3%。也有研究专门研 究了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表明:专制教养方式会间接影响同伴拒斥(赵金①Pettit,G.S.,& Mize,J.Substaneeandstyle:Understanding the ways in which Parents teach children about social relationships.InS.Duek(Ed.),Leamingaboutrelationships[M].Newbury Park, CA:Sage, 1993. P118 -151. 9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霞等,2010)。[33]如果长期运用专制教养方式容易让儿童体验不到生活中的成就感,从而导致对[34]外界环境较低的控制感和较低的自我知觉( Wood, 2003)。基于以上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不难发现, 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参与情况、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对幼儿交往的要求以及亲子关系的好坏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幼儿 同伴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教师因素 教师是幼儿除家庭之外的主要成人交往者和教育者。 但是教师在幼儿同伴交往中所发挥的作 用在以往研究中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结论。其中, Harris(2000)认为教师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拥有权利,承担责任,他们控制着整个幼儿群体。[35]我国研究者刘晓晔( 2010)专门论述了教师因素对幼儿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的价值观、权威等都会对 幼儿社会交往产生影响。[36]Lei chang(2003)研究发现:在班级环境中,教师的观念和行为被认定[37]是对环境有直接影响并可以形成班级文化,从而影响到班级儿童的同伴交往。 则认为 ,教师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 Vandell虽然对教师因素的影响作用并未取得一致结论,但笔者认为教师自身的交往能力、教师对同 伴交往能力培养所持有的观念、 教师能否为幼儿同伴交往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以及教师 日常如何指导幼儿与同伴交往等都会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2) 同伴因素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Harris提出的群 体社会化发展理论则更重视同伴对于幼儿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儿童在家庭之外,总是将自己认 同于一个群体,他们在家庭之外的行为系统是由同伴群体规则决定的,这对他们今后个性发展有 深远影响。Marchant( 2007)等人采用了同伴帮助的方法试图改善社交退缩儿童的交往行为,研 究表明:在同伴的帮助下,社交退缩儿童的同伴互动有很大提高。[38]可见,同伴因素可以提升儿童积极的社会交往。国内研究者金灿灿 (2012)等指出,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比亲子关系能够更 显著影响儿童的行为,如果与同伴可以建立良好关系可以减弱社会负性环境引起的问题行为,而 消极的同伴关系也可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进一步恶化。 (3) 幼儿自身因素 幼儿自身的认知、语言能力、情绪及气质和性格特点等主体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幼儿同伴交 往能力的发展。 1)认知水平 幼儿认知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 一书中这样写到:“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随着幼儿认知水平而发展”。作为社会性重要内容的同伴 交往能力也不例外。Cassidy(2005)研究发现,幼儿在做出积极行为之前,他们必须能够感知到另 一个人的需要和感受,然后给予正确的揭示,然后才能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国内 研究者刘明 (2002)曾经提出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潜在假设是:只有具备一定的心理活动知识,幼[40] [39]10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儿才能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并学会作出正确的情绪反应,进而发展其社会交往行为。 2)语言能力 幼儿之间的交往常常是以语言为中介,顺利成功的交往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分不开。维果 斯基认为,儿童所使用的语言从一开始就具备交际功能。 Chen(2006)等人在对移民家庭 6岁子女 与学校同伴互动的个案研究中发现, 儿童的语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与同伴互动活动的 开展。[42] [41]相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也会促进幼儿语言社会化的发展( Blum & Snow,2004)。[43]陈琴( 2004)关于幼儿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也表明:幼儿言语水平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 存在明显的相关,如果幼儿使用比较长的且清楚的言语更能明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以便 对方可以更好的理解,使同伴交往顺利进行。 3)情绪的发展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与其他的心理过 程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保证着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对幼儿的同 伴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Villanueva( 2000)等人的研究发现,儿童对同伴的情绪理解能力越高, 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就越受欢迎,同伴接纳度也越高。 我国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移情能力与同 伴交往能力组成部分的亲社会行为存在着高度相关(王磊等, 2005)。[46] [45] [44]Rubin等 (1995)发现,即使喜欢与同伴交往的幼儿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们也会被视为交往能力水 平低的幼儿;相反,那些能很好控制情绪却不好交往的幼儿,遇到麻烦也不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他们在同伴交往中不会产生焦虑,而且父母也不会认为他们有社会情绪问题。 4)气质与性格 幼儿气质与性格的稳定性特征,使其在与不同同伴的交往方式、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庞丽娟 (1991)利用同伴提名法根据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地位,将幼儿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 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的幼儿气质和性格均不同,受欢迎幼儿外向、积极向 上、勇敢、活泼开朗;被拒绝的幼儿情绪经常反复、脾气波动大;被忽视的幼儿一般比较内向、 沉默胆子较小。受欢迎型的幼儿常常会顺利成功的与同伴开展交往活动,并且同伴交往能力相比 其它类型也发展最好。研究者刘文( 2002)通过研究也证实此观点, 受欢迎的幼儿其气质特点为, 情绪稳定、不激烈、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适中;而被拒绝的幼儿其气质特点为,情绪不稳定、爱冲 动、情绪激烈,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 (4)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同伴互动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 出的同伴交往能力高于日常活动中的表现。例如,在娃娃家的装扮游戏中,装扮妈妈的幼儿会更 加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表现出比平常更强的交往能力。Howes 等 (1992)研究表明,即 使 3岁的幼儿也能够在社会装扮游戏中进行分享,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看到这一亲社会行为。[50] [49] [48] [47]我国研究者也作了民间游戏、 合作游戏、 团体游戏、 表演游戏等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游戏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幼儿社交策略的应用、同伴关系的维持和促进以及社交技11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能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 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除了以上所述的各种影响因素,文化、幼儿的身心 发展水平、性别特点、家庭氛围、幼儿园环境的创设等也会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 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所有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孤立产生作用的,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于幼儿同伴 交往能力的。纵观近年来关于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不难发现,有关家长、教师、幼儿自身影 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多,对于同伴以及游戏活动会对幼儿自身交往能力的影响涉及较少。同伴是幼 儿的主要交往对象,游戏是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的主要活动形式。所以同伴和游戏活动是促进幼 儿同伴交往能力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社交主动性、亲社会行为、语言和非语言能力以及 社交障碍的改善。1.3.3 同伴交往能力干预训练的研究同伴交往干预是指研究者或幼儿教师通过干预方案的实施, 帮助不同交往类型的幼儿建立良 好的同伴关系的过程。国内外多项研究旨在增进儿童与同伴亲社会行为的干预训练的结果表明: 训练确实改善了儿童的同伴关系 (王争艳等, 2000; Bierman & Furman,1984 )。 练的对象、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将直接影响干预的效果。 a.同伴交往能力干预训练的对象 通过检索历年研究文献发现,同伴交往能力干预对象的选取,主要有两种趋势:一种倾向于 同伴关系不良的幼儿群体;一种倾向于整个幼儿群体。 对于同伴关系不良的幼儿,起初一些研究者选择社会性退缩或孤立的幼儿;还有一些研究者 以同伴提名法反映的同伴低接纳或不受欢迎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之后的研究将被拒绝幼儿作为 干预的对象;如有研究者专门把被忽视和矛盾型幼儿作为干预对象(杨彩霞,2002);而有的研 究者选择社会退缩儿童进行干预训练(叶平枝, 2006)。[53][54] [51][52]其中干预训另一种研究倾向于将某个群体或整个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作为干预对象,通过同伴关系干预训练使受欢迎幼儿、一般幼儿和社交问 题幼儿共同发展(刘美娟, 2006)。[55]两种干预对象的选择各有其利弊,选择同伴关系不良的幼儿群体更有针对性,在干预训练的 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选择整个幼儿群体作为训练对象则具有全面性,使每一发展水平的 幼儿经过相应的干预训练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b.同伴交往能力干预训练的内容 选取了干预对象,从哪方面入手来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国内外的研究者众说纷纭。从以 往研究中不难发现,研究者们热衷从认知、情感、行为角度来训练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认知角度,Spivack 等( 1974)针对托儿所和幼儿园年龄段的幼儿设立了一套人际认知问题 解决训练课程,这项干预课程目标是从训练幼儿的社会认知入手来帮助幼儿独立思考问题,解决 人际冲突。我国研究者隋莉晖( 2005)通过人际认知问题解决技能对幼儿同伴关系进行训练。[56]从行为角度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通过训练可以增加幼儿恰当的行为, 减少或消除 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很多研究者矫治幼儿的问题行为着眼于训练儿童外在的社会行为,如 Odder12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等在游戏过程中塑造交往不良儿童分享、合作、邀请、交流、加入等社会行为。我国研究者高翔 等( 2004)采用行为改变法来改善儿童同伴接纳的相关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对儿童同伴接纳有一 定促进作用。[57]随着对同伴交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儿童的情感层面,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是韩兰 编制的“幼儿移情 -亲社会行为系列教育活动”方案。该方案强调认知 -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 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景表演等成套移情训练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地开展幼儿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教育,训练技术简便易学,教育活动实用性强, 具有较强地推广和运用价值。 我们认为,行为训练与情感训练都离不开认知的作用,训练时须对儿童进行认知教育,让其 掌握相应的社会技能的知识或概念, 从而影响行为与情感, 取得好效果。 故有必要从认知一行为、 认知一情感双维度开展训练。 c.同伴交往能力干预训练的方法 同伴交往能力干预的方法是指进行干预时所选取的干预手段。 干预手段形式的不同直接影响 干预的效果。 迄今为止,用于交往能力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训练方法间的差异在于它们的侧重 点各不相同。 国外一些研究者试图对其归类, Pellegrini等 (1985)将其归为四类: ①认知问题解决; ②行为问题处理;③教导;④榜样。 我国学者周宗奎( 2002)对交往技能训练方法作了系统的 论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单项技术和综合训练方法。[56] ①单项技术包括:榜样示范、积极强化、指导与练习( Oden, 1977; Ladd,1981);在社会技能训练中将前述各种单项技术联合起来协同使 用就构成“社会技能综合训练组合”。[57-58]其中经常使用的主要成分包括,言语指导、榜样示范、行为演练和练习、 反馈、 社会性强化、 角色扮演、 家庭作业, 以及加强概化的各种程序 ( Michelson, 1982;庞丽娟, 1992))。[59-62]综上而言,单项技术和综合训练方法用于社会技能训练都是有效的,选取哪种方法作为干预 训练的手段,可以依据训练对象、训练内容选择最为适合的。训练方法的选择受训练对象、训练 内容的影响,同时训练方法的选择也直接影响训练效果。所以,干预训练方法的选择对整个干预 训练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1.3.4 同伴关系、同伴交往策略和同伴交往能力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或者主要指同 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而同伴交 往策略是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个体为达到特定的目标对自己的情感、思想、意图和行为进行整合 而表现出来的交往方式。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地位与交往策略密切相关,不同社交地位的个体②①②Pellegrini.D. ,& Urbain,E.An evaluation of 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 training with children[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41. 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3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在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上有明显差异,受欢迎型幼儿和矛盾型幼儿产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数量较 多,有效性好(张更立,2004)。[63]也有研究表明,决定幼儿社交地位的关键因素不是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或攻击性行为的数量,而是幼儿交往策略使用的数量和质量( Rubin & Daniels,1983 )。 从以往研究中不难发现,同伴关系良好的幼儿会使用更多的交往策略,否则反之,交往策略使用 的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同伴关系。交往策略是交往能力的认知成分,个体社交策略 的水平反映了交往能力的高低, 幼儿间的社交策略直接影响着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李皓, 2008) 。①也就是说,交往策略是交往能力的一部分,交往能力包含着交往策略,交往策略反应交往能力的水平。同伴交往能力是在同伴交往过程中,通过幼儿已有的或正在形成的同伴交往能力来获取 同伴关系。在同伴交往中,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总是能促使交往的成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反过来,成功的交往又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并反射到幼儿的内部行为模式中,使之转化为 一种稳定的能力,成为指导幼儿同伴交往行为,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主导因素,并建立起一种良 胜循环。 综上所述,同伴交往策略反应同伴交往能力的水平,同伴关系影响并制约着同伴交往策略和 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一方面,同伴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同伴关系的好坏。另一方 面, 不同的同伴关系又为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背景支持。 同伴交往策略影响同伴关系, 不同的同伴关系又强化或抑制同伴交往策略的使用。1.3.5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训练中的价值研究角色游戏是幼儿体验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游戏, 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 角色游戏不仅可 以满足他们的游戏乐趣,最主要的是可以实现他们想成为某个人物的愿望。而且能够发展幼儿语 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技巧、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进而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上世纪末出现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社会化是一种高度情景化的学习形式,儿童会在 家庭内和家庭外分别习得一套行为系统。而在家庭内习得的行为系统在家庭外几乎起不到作用, 因此群体社会化理论特别强调发生在家庭外的各种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问题。 儿童同伴群体内部 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才是实现文化传递和环境塑造儿童人格特点的动因, 同伴群体对儿童 的长期发展更为重要(陈会昌, 1997)。②无论在何种文化和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儿童的游戏群体。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之外的社会 化就发生在儿童的这些同伴群体中。 角色游戏中幼儿在表现现实社会情节的过程中进行的同伴交 往正是幼儿群体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艾里康宁对游戏进行概念式的解释 中,以幼儿典型的象征游戏或角色游戏为重点分析对象,突出强调角色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 反映,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国外研究者 Cobroy( 1996)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 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同伴互动机会,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冲突、谈判或协商的 机会也随之出现,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讨论、争执中,幼儿不断总结交往经验,认识到他人会有与① ②李皓 .混龄游戏情境中幼儿社交策略的短程团体游戏训练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2008.P2. 陈会昌 ,叶子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 .《教育理论与实践》 ..14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自己不同的看法与态度,从而能够学会协调不同的观点,解决人际间的问题与冲突,改善同伴关 系等。 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的训练价值无可厚非。我国研究者也做了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在角色游 戏中幼儿学会了元交际语言,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了与同伴交往的最基本技能,培养了 幼儿乐于与人合作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李林慧,2009);角色游戏在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的 发展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钱F, 2010)。[64][65]角色游戏自主性、 灵活性、 创造性等特点决定其特殊性。 内容情节是幼儿自己熟悉和喜欢的, 并且是由幼儿自己选择创造的,而不是成人强加的,伙伴也是在游戏中自然形成的,因此幼儿不 但乐于游戏,而且也愿意与伙伴交往、沟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交往氛围中,可以利用角色游戏 使他们与游戏伙伴的互动十分丰富,同时,符合幼儿游戏的真正目的。这种与游戏伙伴互动的过 程有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1.4 问题的提出1.4.1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总体来看,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对角色游戏及同伴交往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 丰富了幼儿同伴交往的理论与实践, 但到目前为止, 以下几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 1)关于同伴交往的研究。更多的是关于同伴交往以及同伴关系的研究,有关同伴交往能力 的直接研究较少。然而,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 的能力之一。 把角色游戏作为载体来改善同伴交往策略进而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尚未见 到。 ( 2)关于同伴交往能力干预的研究。干预对象的选取,主要关注同伴交往不良的幼儿或者把 重点放在四岁以后的孩子(中班或大班)上,把 3-6岁幼儿和交往不良的幼儿同时作为干预对象 的研究很少;干预方法的选用,采用角色扮演、言语指导、行为演练和练习相结合的训练方法的 相关研究很少;干预内容的确定,以往的研究者分别从认知、情感、行为角度入手来改善幼儿的 同伴交往,从认知―情感、认知―行为双维度入手来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比较缺乏。 ( 3)关于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家长、教师、幼儿自身以及同伴的影响 作用,游戏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对于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直接研究尚未见到。 ( 4)关于研究方法。研究者多采用经验描述或现状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实验研究较少。 ( 5)相关教育实践存在误区。在实验阶段我们发现,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上存 在几点误区:第一,重视直接指导,忽视自身的榜样作用:第二,缺少与家长的沟通、配合,导 致对幼儿的教育行为出现不一致现象;第三,重视同伴交往中合作、分享等积极行为,忽视同伴 冲突中的教育契机。殊不知同伴冲突也是一种对个体发展的挑战,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幼 儿同伴交往的能力。15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1.4.2 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综上所述,结合本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等因素,研究者将研究题目确定为:角色游戏对 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本研究主要尝试探讨以下问题: ( 1)从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结构入手,制定适合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年龄特征、生理发育特 点、语言和非语言发展水平的角色游戏方案。 ( 2)进行角色游戏的实验研究:利用半结构化的角色游戏方案对实验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进行 干预训练,分析角色游戏对 3-6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以及探索 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的发展规律。 ( 3)选取同伴交往策略和同伴交往能力水平低且同伴负提名次数较多的幼儿进行全程监控, 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探测角色游戏的科学性。16 研究的理论基础2 研究的理论基础2.1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 知发展理论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人关于幼儿道德认知发 展和性别认知发展的论述中。其中,皮亚杰对同伴及同伴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强调同伴群 体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时,能够扩大儿童的认知范围,增 加儿童的交往经验。幼儿的思维正处于从自我中心转向理解他人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同伴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主体与所关注的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他还 指出,幼儿思维转变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交往,尤其是同伴之间的交往。在同伴交往中,会产生 同伴间的合作和冲突,而这两者都为幼儿思维的转变带来很好契机。皮亚杰指出,幼儿与成人的 交往限制了他们摆脱自我中心,因为无论幼儿采取何种的表达方式,成人通常都能理解幼儿所要 表达的意愿,并以适当的方式对其做出回应。所以,在幼儿与成人的交往中,会给幼儿一种错觉: 觉得所有人都可以理解他, 所有人都应该顺着他, 并且觉得这种理解和顺从是理所当然的。 相反, 幼儿在和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同伴并不能像成人那样理解自己。因而,为了要使别人 理解自己的意图, 他们首先必须学会考虑别人的想法, 试着去理解他人。 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 幼儿较少会受到同伴权威的影响,可以与同伴快乐的交流,甚至可以发生冲突,在争辩、协商、 合作的过程中,幼儿逐渐能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图,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社 会性得到迅速、有效的发展。我国研究者经过相关研究得出,幼儿的认知水平会影响幼儿同伴交 往,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张英萍, 2005)。[66]2.2 社会学习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 20世纪 60年代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行为 主义的理论框架,从认知和行为联合起作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学习。他认为一个人行为的产生首 先依赖于他对环境榜样的观察,同时也依赖于它自身对观察榜样的认识。 社会学习理论以“人在成长时所获得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他们与别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立 论的基础,提出的核心概念是“观察学习”,即学习者“经由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 获得新的反应,或使现存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矫正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首先观察榜 样的活动,观察的结果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意向,正是这种意向指导人们在处于榜样相似的 情景中时,做出与榜样相似的活动。人就是在观察、模仿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形成各种行为。所 以被观察、被模仿的榜样十分重要,能充当榜样的有成人和同伴。其中同伴的榜样作用更易于被 幼儿模仿。因为同伴间的认知、社会性、情绪发展水平非常接近,幼儿看到和自己水平相近的同 伴能做到的事情,更有可能判断自己也同样能做到,这也就是班杜拉特别强调的“自我效能感” 的作用。班杜拉认为,个体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迄今为止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 成就;二是对他人活动效能的观察。在这方面,幼儿同伴间的比较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有着17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重要的影响。幼儿通过对同伴所能够完成活动的观察,可以为自我评价提供参考。幼儿在与同伴 的交往中,观察着同伴的活动,并将其和自己的行为进行比较,有选择的将某些部分同化到自己 的认知结构中,实现自我发展。2.3 群体社会化理论20世纪 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者麦考比和马丁以翔实的研究资料为依据,推翻了家庭是影响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提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美国心理学家哈 里斯受到启发,再次强点此观点,并且提出“群体社会化理论”。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习得两套行为系统,一套是家庭内的,一套 是来自家庭之外的。家庭对儿童年幼时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与 同伴交往的次数和频率逐渐增多,同伴成为儿童交往的主要对象,同伴群体成为儿童社会化的主 要场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逐渐淡化、减弱被群体影响所代替。同伴群体文化、规则就是在 儿童与同伴的不断互动与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受到群体文化的影响,儿童逐渐学会适应他人,学 会与他人分享合作,学会帮助别人以及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予安慰和同情,对于促进儿童的同伴 交往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曹中平等, 2010)。[67]群体社会化理论的提出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社会化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这一理论的核 心观点即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微乎其微,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中完成的,该理论 为同伴关系、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2.4 角色理论角色理论阐释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强调人的行为的社会 影响方面,而不是心理方面。上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把“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 以此来说明人的社会化行为。美国学者凯利和蒂博认为,角色是他人对相互作用中处于一定地位 的个体的行为的期望系统,也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期望系统。 角色理论中的角色就是指某个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 被社会和团体规 定了的行为模式(崔群,2009)。 儿童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的学习、定位需要经历一定的过 程,同伴团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就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形成而言,团体间关于社 会文化的交流不可忽视。儿童从同性别的同伴那里学习与自己性别一致的行为、态度与职责。在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男女儿童聚集在一起谈论“男生应该怎样”“女孩不应该那样”“女孩才 那样,你是男孩,不应该那样”等等,在男女混合的同伴团体中,与异性同伴的接触也可以帮助 幼儿确立自己的性别角色(李幼穗, 2004)。[68] ①米德认为,自我发展要经历三个重要阶段。最初阶段是“嬉戏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会 扮演他熟悉或想象中的角色,如医生、警察、老师等。这种扮演虽然是假装的、象征性的,但却 有助于儿童以一个有关角色的方式从他人的角度来发展自身行为能力。第二个阶段是“团体游戏①崔群 .“娃娃家”游戏中幼儿行为的研究 . 南京师范大学 ,2009.P3.18 研究的理论基础 阶段”。参加游戏的人数较多,游戏中的参与者能够同时承担好几个他人角色,并且能够把这几 个不同的角色组织成为一个更大的整体。 儿童在团体游戏中具备了从参与某些合作活动的一群人 那里获得复合的“自我”形象,以及和游戏伙伴合作的能力。第三个阶段要求能够担当“泛化他 人”角色和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共同态度”能力的阶段。米德指出,“玩耍”和“游戏”的根本 区别在于,游戏要求幼儿具备所有参加游戏的人的态度,即幼儿能够理解游戏“共同组织”中其 他所有角色的“态度”。幼儿虽然只扮演某个角色,却需要根据对“泛化他人”角色的理解调节 自己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发展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米德强调, 如果没有担当“他人”角色和在想象中进行行动选择、路线排演的能力,就无法保证群体的行动 协调一致,因为社会是关于共同活动的构成模式。换句话说,游戏中,幼儿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角 色身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后才能较好的扮演角色,角色游戏活动才能顺利的进行。19
研究的总体设计3 研究的总体设计本研究旨在探讨从同伴交往策略结构入手制定的角色游戏方案, 在优化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 同时,最终能达到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改善幼儿同伴关系的目的。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角 色游戏的实验研究, 考察从同伴交往策略结构入手制定的角色游戏方案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 的影响规律。二是个案研究,监控个案幼儿在实验前期、实验中期、实验后期三个阶段幼儿同伴 交往策略和同伴交往能力以及同伴接纳度的变化情况, 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分析角色游戏对于 个案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的总体框架见图 3-1。 问 题 方 法 结 果第一部分角色游戏方案的 实验研究问卷法 观察法角色游戏方案对 3-6 岁幼儿同伴交 往策略和同伴交 往能力的影响第二部分角色游戏方案的 个案研究同伴提名法 问卷、访谈法 观察法角色游戏方案对 个案幼儿同伴交 往策略和同伴交 往能力的影响访谈法图 3-1 总体研究框架21
实证研究4 实证研究4.1 研究一 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4.1.1 研究目的现有的幼儿园中,大多数教师注意到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提高、采 取何种手段进行干预训练最为有效等问题有些力不从心。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从同伴交往策略 结构入手设计了角色游戏方案,进而探讨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研究的基本 思想:能力的提高需要较长时间,但对交往策略进行训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见到成效。《幼儿园 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 基本形式,也是幼儿与人进行交往的媒介,并在幼儿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把策略 融入游戏,用游戏承载策略,以策略来提高能力作为本研究的基本思想。研究目的:希望在幼儿 园实施角色游戏干预,为幼儿创造练习交往的机会,提高幼儿积极交往策略的使用次数,降低消 极交往策略的使用次数,进而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较为完善的同伴交 往能力训练的方案,为幼儿教师日后从同伴交往策略结构入手,在各项活动中创设有利条件促进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实践性的资料。①4.1.2 研究假设本研究内容的设计将提出并探讨以下假设: H1:角色游戏干预方案可以改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 H2:角色游戏干预方案可以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H3: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年级和性别特征。 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整体呈上升趋 势,且在幼儿园阶段有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男女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女孩的同 伴交往能力优于男孩。 H4:同伴交往策略水平可以反映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状况,即同伴交往策略水平越高同伴 交往能力发展越好。 H5:角色游戏方案可以改善个案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并且提高同伴交往能力水平。4.1.3 研究方法a. 研究思路 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验准备阶段:首先,拟定干预方案和操作的具体程 序、准备实验的材料、培训参与实验的教师;其次,被试选取。对三个年级的幼儿进行同伴交往 策略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前测,匹配出两个发展水平相当的实验班和控制班。第二个阶段为正式试 验阶段: 对实验班幼儿进行为期 12周的角色游戏干预训练。 第三阶段为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首先, 分析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和交往能力的的影响;其次,分析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性①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 .《幼儿园工作规程》 .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别和年级特征以及策略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 b. 实验总体设计 ( 1)实验变量 自变量:角色游戏;因变量:同伴交往策略、同伴交往能力;无关变量:①教师因素。作为 培养训练的主要人员,参与本实验的教师选择年龄、学历、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等方面基本匹配 的教师;保证控制班教师不进行角色游戏活动干预训练;对参与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保证教师对 训练方法和评分标准的同质把握。②被试。实验前同一班级的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同伴交往策略和 同伴交往能力基本相同;实验班幼儿除了在自由活动时间内进行角色游戏外,其他活动与控制班 内容相同。③干预因子。在实验前与教师的随机访谈了解到,实验班和控制班在日常教学和游戏 中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角色游戏活动。 ( 2)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真实验中的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实验基本模式参见图 4-1-1:实验组 前测 控制组实验处理后测后测图 4-1-1 实验的基本模式 c. 研究工具及其方法 ( 1)鉴于国内外研究多数表明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较之家长更为客观( Hughes,1991;杨重明, 1994)。[69][70]故本研究采用张元( 2002)编制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教师评定问卷》,该问卷①包括四个维度: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亲社会行为、社交障碍,总共 24道题目。 四 个维度的含义分别是: 社交主动性是指幼儿乐于交往,能够主动发起交往,主要体现交往中幼儿所采用的主动交往 行为、策略和技能,情感上对他人的接纳。 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表现为在不同场景下恰当地使用语言和非语言信号发送、接收信息的能 力。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实施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包括分享、同情、助人、合作、关心等行为。 社交障碍主要表现为个体不愿意参与同伴的活动,喜欢独自呆着。即使与同伴一起游戏,也 是跟从、听从的角色,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卷采用 Likert4 等级量表记分, “社交障碍”做反向记分,分值越高,社交障碍越小,同伴 交往能力越高。四个维度的总分作为同伴交往能力分值,分值越高代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越强。①张元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编制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44.24 实证研究 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α 值为 0.9285,评分者信度 α 值为 0.7912,总量表与各因素之间也有 较高的相关,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问卷编制要求。 ( 2)本研究另一个研究工具是李皓( 2008)编制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观察表》,包括三个 方面:积极策略、消极策略、中性策略。其中,积极策略包括主动邀请、合作、助人、言语协商; 中性策略包括联合、物质交换、提供物质、拒绝;消极策略包括攻击和反攻击。①观察表采用时间抽样法观察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内按顺序观察每个幼儿 30 秒钟,幼儿使 用何种交往策略与同伴进行交往便在相应的策略栏内打勾,观察后记下观察结果,然后观察第二 个幼儿,每个幼儿在一次施测中将被观察四次,为了使观察记录更确切,每个幼儿将施测两次。 具体记分方法为每打一勾表示使用该策略一次,一次记作一分,以此类推。研究者将每个幼儿八 次的观察结果分类汇总,计算出三类交往策略的使用情况。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 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d. 实验准备 ( 1)拟定游戏方案 1)游戏目标 通过 12周角色游戏的干预实施, 增加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机会, 培养幼儿使用交往策略的适宜 性和有效性,增加幼儿积极策略的使用次数,减少消极交往策略的使用次数,进而促进幼儿同伴 交往策略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2)游戏设计和实施原则 研究者在设计游戏方案时考虑面向全体幼儿, 并兼顾个别幼儿的培养原则。每一个角色游戏 的设计要依据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生理发育特点、语言和非语言发展水平并结合 幼儿发展要求来设计,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准备不同的角色游戏,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提出 不同的要求,使每个接受培养的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并达到提高同伴交往水平的目的。 参与实验干预的教师应参考罗杰斯儿童中心疗法的八大原则: ①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完全接纳 幼儿;②保持温暖友好的关系,营造友好邀请的氛围;③在友好的关系中营造宽容的气氛,使幼 儿能够自由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④能够敏感得识别幼儿的感受,领悟其行为的意义;⑤始终尊 重幼儿,相信只要给幼儿机会,他们就会自己解决困难,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会变得自信;⑥ 追随幼儿的节奏和步伐,让幼儿有一种作为主人的安全感和自在感;⑦不催促幼儿,不试图加快 干预的步伐,应认识到干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⑧建立一定的规则,以避免造成对其他幼儿 的伤害。②3)游戏内容和实施形式 本研究干预方案共包括 36个角色游戏,每年级 12个,包括 6个集体游戏和 6个分组游戏。为了 让幼儿更好的熟悉和了解这些角色,每个游戏实施两轮。集体游戏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围绕一个主① ②李皓 .混龄游戏情境中幼儿社交策略的短程团体游戏训练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2008.P57. 罗杰斯 .当事人中心治疗 : 实践、运用和理论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5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题开展游戏。分组游戏安排在集体游戏之后,教师让幼儿自由的选择主题、同伴、自由的协商情 节与分配角色。 ( 2)培训教师 1)研究者培训实验班和控制班教师,对各位教师进行统一要求并且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使 教师掌握教师评定问卷的评定标准,进行客观评定。 2)对实验班的教师进行角色游戏方案干预的培训, 使教师了解游戏方案实施的原则以及实施 步骤,让教师在游戏活动进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3)在角色游戏第一轮结束后,教师要与其他班的教师进行讨论,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确保 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可以加以修正。 4)研究者每周要和实验班的教师沟通,游戏方案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以保证游戏活动顺利 进行。 e. 实验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包头市一所公立幼儿园作为调查对象。研究采取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抽取师 资水平及幼儿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大、中、小各两个班的幼儿,被试分布情况见表 4-1-1。 表 4-1-1 被试的分布情况 类别 班( 1) 班( 2) 总计 大班( 5-6、 7 岁) 男 16 17 61 女 16 12 中班( 4-5 岁) 男 16 14 63 女 17 16 小班( 3-4 岁) 男 14 16 57 女 14 13 总计 93 88 1814.1.4 研究程序a. 前测 实验进行之前,从小班、中班、大班各选择两个班作为被试,研究者依据“幼儿同伴交往策 略观察表”以及各班教师依据“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教师评定问卷”对幼儿进行评定。为了保证每 个年龄段的两个班在同伴交往策略和同伴交往能力前测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对两班的被试前测得 分进行了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见表 4-1-2 和表 4-1-3。26 实证研究 表 4-1-2 实验班与控制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同质性检验 年龄 策略系统 积极策略 3-4 岁 小班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n28 29 28 29 28 29 33 30 33 30 33 30 32 29 32 29 32 29M ±SD26.86±2.26 26.38±2.21 7.50±1.58 6.86±1.51 14.29±3.23 14.62±3.76 29.97±2.05 29.77±1.99 9.03±2.23 9.13±1.94 14.85±3.34 15.43±3.51 31.19±2.49 30.45±2.16 10.22±1.98 11.03±2.15 14.09±3.26 13.21±3.65t0.808p0.423中性策略1.5630.124消极策略-0.3600.720积极策略 4-5 岁 中班0.3970.693中性策略-0.1950.846消极策略-0.6780.500积极策略 5-6 岁 大班 中性策略1.2300.223-1.5440.128消极策略1.0030.32027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表 4-1-3 实验班与控制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同质性检验 年龄 维度 社交主动性 语言和非语言 交往 3-4 岁 小班 亲社会行为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 班( 1) 班( 2)n28 29 28 29 28 29 28 29 28 29 33 30 33 30 33 30 33 30 33 30 32 29 32 29 32 29 32 29 32 29M±SD14.36±2.25 14.17±2.09 15.64±2.08 15.90±2.14 15.14±1.84 15.21±2.01 14.68±2.54 14.93±2.94 59.82±4.41 60.21±5.62 15.70±1.94 14.87±2.05 17.67±2.09 17.73±2.64 16.67±1.87 16.27±1.70 15.76±2.02 15.47±2.08 65.79±4.68 64.33±4.46 16.09±1.40 15.45±1.21 18.06±1.81 17.90±1.42 16.97±1.56 16.86±1.60 15.88±2.35 15.69±2.05 67.00±4.06 65.90±3.58t-0.322p0.7490.4540.6250.1250.901社交障碍0.3460.730总分-0.1380.775社交主动性 语言和非语言 交往 4-5 岁 中班 社交障碍 亲社会行为1.6510.315-0.1120.9110.8860.3790.5630.575同伴交往能力1.2610.212社交主动性 语言和非语言 交往 5-6 岁 大班 亲社会行为1.9160.0600.3950.6940.2640.283社交障碍0.3260.745同伴交往能力1.1220.26728 实证研究 由表 4-1-2 和 4-1-3 可知, 不同年龄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各维度差异均不 显著( p> 0.05),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根据检验结果,随机将大班( 2) 、中班( 2) 、小班( 2) 定为实验班,大班( 1) 、中班( 1) 、小班( 1)定为控制班。 b. 游戏方案实施 ( 1)准备:由教师和研究者共同准备游戏所需的材料,如娃娃家的头饰、衣服、家具、“食 物”等。 ( 2)过程:游戏在每周二和周四上午的自由活动时段进行,每次时间为 20-30分钟。为了让幼 儿更好的熟悉和了解这些角色,每个游戏实施两轮。第一轮游戏进行时:教师先详细的向幼儿介 绍游戏的名称、角色、情节等,让幼儿了解游戏情节和内容;其次,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按照 规定情节进行游戏;再次,交换角色轮流体验,由教师指导幼儿尝试体验每一个角色。第二轮游 戏进行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分配角色和安排情节,教师只作为帮助者。集体游戏由教师和幼 儿共同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游戏。分组游戏安排在集体游戏之后,教师让幼儿自由的选择主题、同 伴,自由的协商情节与分配角色。在游戏进行中,幼儿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时,教师鼓励幼儿自 己解决,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和协调。 ( 3)延伸:每一个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启发幼儿自己总结同伴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和策略,及 时肯定游戏中幼儿的良好表现。 c. 后测和实验处理 实验结束后, 教师和研究者还依据前测使用的测量工具对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和同伴交往能 力做出第二次评定。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管理与统计分析。4.1.5 结果与分析a. 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为了探测依据交往策略结构制定的角色游戏方案对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影 响, 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两个班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和同伴交往能力后测结果进行了差异检验, 结果见表 4-1-4和 4-1-5。29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表 4-1-4实验班和控制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平均数、标准差及差异分析结果 年龄 策略系统 积极策略 3-4 岁 小班 实验班 控制班 实验班 控制班 实验班 控制班 实验班 控制班 实验班 控制班 实验班 控制班 实验班 控制班 实验班 控制班 实验班 控制班n29 28 29 28 29 28 30 33 30 33 30 33 29 32 29 32 29 32M±SD29.41±2.67 27.46±2.60 8.45±2.03 8.21±2.11 12.41±3.32 14.11±2.86 32.57±2.42 30.36±2.60 9.77±1.74 9.52±1.80 13.00±4.00 14.73±2.67 34.03±3.05 32.22±2.38 11.83±2.35 10.59±2.35 11.41±2.99 13.22±3.94t2.792**中性策略0.426消极策略-2.059*积极策略 4-5 岁 中班3.476***中性策略0.563消极策略-2.032*积极策略 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交往能力培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