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归来混沌散发》中的混沌原型是什么生物?

大圣归来预告里有人说混沌像电龙,我当然是不同意的 混沌出自山海经 但在游戏里的确是能模拟出这个场景大圣怒槽混沌 我知道你们都懂的 尤其是大圣爷 仅在g位就有五套装备是以孙猴子为原型的 (火猴子水猴子灯鱼两套金狮)果然霓虹对西游爱得深沉啊
同时转发到微博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大圣归来》中的妖王混沌是什么怪物?
&&&已创下国产动画片票房新纪录的《大圣归来》,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神魔巨著《西游记》,再融合现代人的理念创作而成。影片中的正面角色如孙悟空、江流儿、猪八戒等形象被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有趣,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相对而言,对反面角色的刻画就显得粗糙一些。其中头号反派妖王“混沌”是一个在原著中并不存在的形象。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混沌”以一种冷面书生的形象出现,最后现出原形时则是一副满口獠牙的六足巨虫形象。那么,这个妖王的原型又出自何处?它到底是什么怪物呢?
妖王平素以书生面貌出现
“混沌”一词,在中国古代创世传说中,本指宇宙天地时空尚未分化时的原始状态。汉代纬书《易纬乾凿度》中对宇宙生成的过程描述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沌→天地→万物。“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也就是说,混沌是指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尚未分离的状态。《西游记》第一回中对“混沌”一词的使用,也大致如此。显然,这不是妖王的来历。
六足四翼的混沌
在中国古代,“混沌”还被作为一种神兽的称呼,但是不同的典籍中对这种神兽的描绘又不尽相同。比如,《山海经》之《西山经》中记录的混沌神话:“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其形象为一只六足四翼无面目的神鸟。
传说中七窍而死的混沌
《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中讲述了一个“七窍出而浑沌死”故事。大意为: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中央之帝曰“浑沌”。三帝相会,倏忽为报答浑沌的款待,见大家都有五官,而浑沌却无七窍,于是为其凿七窍。日凿一窍,七窍出而浑沌死。
传说中犬形的混沌
&&&汉代《神异经》之《西荒经》中对混沌的描述是:“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这里的混沌长象是类似于狗,长毛,四足,无爪,有眼不见,有耳不闻,能行无步,直肠无脏腑,好坏是非不分的东西。
&上述传说中,虽然“混沌”有虫形(六足四翼为昆虫的特征)、龙形(海之帝当是龙)、犬形的区别,但是共同特征是无面目五官的分化,象是一个肉块。《大圣归来》中的妖王采用无面目的大虫形状,符合古籍中对“混沌”的描述。多数传说中混沌的活动区域以西方为主,也与西游的路线相符。
《异形》中的怪物造型也类似于“混沌”
此外,影片中巨口獠牙的狰狞混沌,也容易让人想起西片中“异形”等虫状怪兽的造型,也是面目不清,只有一张吞噬一切的大嘴。很难说好莱坞的设计师们在创作异形的时候是否参考过中国的混沌传说,但是中外艺术家把恐怖怪兽的共同想象成类似的模样确实是很有趣的事情。也许没有面目只有一张大嘴,就象征着某种没有任何道德廉耻、只知不断满足的贪婪欲望吧。在这个世界上,贪欲难道不是一种最凶猛的怪兽吗?
可能感兴趣的其他博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圣归来混沌唱的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