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天赋基因检测发展历史,兴趣是什么,你准备怎么发展它们

@培训师李参 专注个人成长与个人发展;主讲课程:《GTD时间管理》《个人知识管理》《高效能自我管理》《企业内训师TTT》
高效能时间管理高效能知识管理
2016年三月 &(1)
2016年二月 &(2)
2016年一月 &(2)
2015年十二月 &(3)
2015年十月 &(1)
2015年九月 &(3)
2015年八月 &(1)
2015年七月 &(1)
2015年三月 &(9)
2015年二月 &(9)
2015年一月 &(14)
2014年十二月 &(6)
2014年十一月 &(7)
2014年十月 &(8)
2014年九月 &(2)
2014年八月 &(1)
2014年七月 &(2)
2014年六月 &(5)
2014年五月 &(7)
2014年四月 &(11)
2014年三月 &(6)
2014年二月 &(8)
2014年一月 &(14)
2013年十二月 &(25)
2013年十一月 &(11)
2013年十月 &(7)
2013年九月 &(8)
2013年八月 &(8)
2013年七月 &(10)
2013年六月 &(4)
2013年五月 &(9)
2013年四月 &(3)
2013年三月 &(7)
2013年二月 &(7)
2013年一月 &(4)
2012年十二月 &(4)
2012年十一月 &(5)
2012年十月 &(3)
2012年九月 &(13)
2012年八月 &(2)
2012年七月 &(2)
2012年六月 &(5)
2012年五月 &(4)
2012年四月 &(7)
2012年三月 &(5)
2012年二月 &(3)
2011年十二月 &(7)
2011年十一月 &(11)
2011年十月 &(7)
2011年九月 &(12)
2011年八月 &(2)
2011年六月 &(2)
2011年五月 &(2)
2011年四月 &(4)
2011年三月 &(1)
2011年二月 &(1)
2010年十二月 &(1)
2010年十一月 &(1)
2010年九月 &(3)
2010年八月 &(23)
2010年七月 &(5)
2010年六月 &(2)
2010年五月 &(4)
2010年四月 &(3)
2010年三月 &(2)
2010年二月 &(4)
- 41,154 views - 11,443 views - 9,021 views - 8,954 views - 8,153 views - 8,124 views - 7,120 views - 6,882 views - 6,828 views - 6,044 views
日事清—工作计划与日志软件一个人的天赋和兴趣绝对相同吗?_百度知道
一个人的天赋和兴趣绝对相同吗?
提问者采纳
那么。 加德纳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音乐&#47,你可能是个游泳高手.人际交往智力,辨认和处理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智育又被简单地等同于以语言能力和数理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运动智力,要发现自己的天赋,人类有400多种天赋,他就把自己从世俗世界中拯救出来。例如;数理智力方面表现出卓越的天赋、制造产品和协调身体运动的能力.视觉&#47,多数人都只能在一两种智力上有出色的表现;运动智力,不擅长写诗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农耕,极大地埋没了社会所需要的各具才能的多方面人才。例如,不能干什么,面对多元智能中所谓的其他智力则很少涉及、勇于探索、自我反省智力,不喜欢写议论文。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身体/运动智力和人际交往智力上却没有能够显示出与之相媲美的天赋,他的疯狂;空间智力,有自己的学习风格;言语智力,如果考虑这些差异,但我们不能把兴趣爱好当成自己的天赋,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因此。 4.这8种智力都能够应用于发明创造,你必须要勇于实践、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多元智能简介: 1。事实上,来广州1年.最大限度地发挥你最出色的智力:能够巧妙地操纵物体。 3。”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数理&#47.自我反省智力。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8种智力。“精英”教育极大地压抑了广大学生的多方面智力才能的发展。 天赋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的能力,一种内在的合理性,如果你具有言语&#47。 5,但是任何人都能够培养和发展这8种智力:对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加以区分;逻辑智力,如此才能取之所长,都被赋予了一种意义,以升学为惟一目标的“精英”教育;空间智力,爱因斯坦虽然在逻辑&#47,这样你就会成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然而大部分人只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施展天赋,忘情地投入到富有激情的艺术世界中,最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每一项智力都有各种表现形式,使之成为你的智力强项。比如学广东话,他们都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身体&#47,长期以来:善于制定计划,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天赋。 7,他的古怪性格、旋律和节奏的能力.自然观察者智力。 4,却不擅长踢足球,在尝试中发现自己,你也许喜欢写小说,只有具备“体谅”这种素质或情感的人。 比如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理解自己的情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些模式的能力: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也是出色的、升学画上等号。就写作而言。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往往蕴藏着自己的天赋,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运动智力,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语言&#47,用语言表达及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该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能看成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47,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认识自己.语言&#47,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强项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但写作能力一般,广东话就说得很地道,我们发现他必须具备的一种天赋就是“体谅”。 多元智能的特点,进而又被简单地和读书,你学这方面的东西就学得比一般人快,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然观察者智力等8种智力构成。但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语言智力、航海等活动中有效地运用这种能力。 3。 8;有的人来广州10年:“在人际关系方面,达成目标。 在对天赋的认识上;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我给大家介绍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和数学都非常感兴趣;言语智力。 再如。例如,听不出是北方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并且能在诸如打猎。例如.音乐&#47,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同时注意提高其他方面的智力、记忆和感受音调,你可能是个杰出的演说家,学校教育就成了以狭隘的知识教育为主,他的神经质;逻辑智力,不断地反思自己能干什么。 2,你非常喜欢唱歌。这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比较多地重视多元智能理论所谓的言语&#47,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天赋。这些数量并不重要,他的偏执心态。 但是、避之所短: 1,与他人和睦相处及有效地与他人共事的能力,进而成就大事。他创作了包括《向日葵》等名画在内的许多富有独创性的作品;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学习语言的能力就是一种天赋,荷兰著名印象派画家凡·高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定义;言语智力,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只是这8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节奏智力,但兴趣爱好不等于天赋、身体&#47,识别动物和植物的能力。在成功心理学看来。该理论提出于20世纪,我不具有天赋、目的和愿望的能力。在那里,但你不一定有演唱天赋。 6;你擅长写散文,如果上大学非要学习数学,进行演绎和归纳推理能力。 2,发现其他个体间的差异。所以我们可以从自己众多的兴趣爱好中寻找自己的天赋,广东话还说不好,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视觉&#47。学校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智育。 下面。拥有某种天赋,有的女孩,但在语言&#47,甚至是无师自通,这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悟性好”、考试,他在英语专业上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成绩、数理&#47:区分,之后要做的则是将你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能够进行复杂计算、人际交往智力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学习了4年:用文字思考,但他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如他的语言能力;节奏智力。如果你具有身体&#47、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建立在你的天赋之上,同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培养?
相似问题:
按时间排序
关于这个问题,李笑来曾在他的书中提到过。他的回答颠覆了我对兴趣的理解。经常听到有人表示他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他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事实果真这样吗?首先,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一般来讲,唱歌好的人才会喜欢唱歌(对自己缺乏认知的人除外),牌技好的人会更喜欢打牌,身材健美的人往往更爱健身。对一个人来说,一定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若是,就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做好这件事究竟对我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知道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若反过来,自己做的挺好,但就是不喜欢,那就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吧。其次,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仅仅是因为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也还没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而已。其实,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转去做新的“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又会发现,想要做好这件事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过多久,又失去兴趣,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将这一行为“合理化”:“我(才知道)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没兴趣。同样,父母想培养孩子的兴趣,也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或一本书就可以的。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的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可能已经是极其费力的了),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说来说去,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所谓“没兴趣”,往往不过是结果。如果把它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时间白白流逝。所以,兴趣不是天生的,要想对一件事有兴趣,请先选择一件自己有可能做得好比别人好的事,然后坚持下去。相信我,时间久了,你就会越来越有兴趣。你会惊讶你的变化的!
下面的这篇文章摘自李开复老师的《写给中国青年的七封信》,希望对题主有帮助。有些同学问我,如何像我一样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呢?我觉得,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例如,喜欢玩网络游戏并不代表你会喜欢或有能力开发网络游戏;不要以为有兴趣就意味着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不过,你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如果你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你完全可以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应当更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当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课,而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我就不会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会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转系的可能性、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其实,本科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有些同学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荒废了本专业的课程;另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数字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就算你毕业后要从事其他的行业,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专业读好,这同样能成为你在新行业中的优势。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喜欢读工科,想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发展,我就建议他先把工科读好,将来可以在服务业中以精通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有哪件事是他们今天已经懂得,但在年轻时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例如,我的志向是“使影响力最大化”,多年以来,我有许多兴趣爱好,如语音识别、对弈软件、多媒体、研究到开发的转换、管理学、满足用户的需求、演讲和写作、帮助中国学生等等,兴趣可以改变,但我的志向是始终不渝的。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种兴趣当作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做出最佳的抉择。志向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驶向理想的港湾。
来自一点点成功感累积而成
这东西一定是天生的先说结论 之后补
但是都养不好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认为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兴趣是被发现的。
兴趣兴趣真的不是一见钟情的?以跑步为例,谈谈自己的心得!我在刚跑步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喜欢这个运动,只是觉得它对身体好,但跑着跑着,有了一些正向的鼓励,例如跑到了前几名,跑的长了感觉到了一些不同的,让人舒服的感觉!然后我就喜欢上了跑步,轻松五公里!那培养兴趣是不是也是类似这个过程?1.先是克服一身懒惰,先去尝试2.尝试过程中不会对自己要求太高,不会是一次跑十公里,那下次怕是就不行了!(这点我容易犯,特别在其他方面,心急)3.跑完一次就当甩开一次,最好有一些正向的鼓励,夸赞自己几句!然后再“坚持”,其实不叫坚持,克服懒惰,再尝试……4.跑着跑着发现了其中的乐趣,例如感觉到长跑的时候很安静,跑完洗个澡很舒服,跑完脑子清醒,做什么都很入神,多巴胺很棒,这个阶段尽情享受吧5.接着跑着会出现一些小问题,但是我还是乐于跑步!这些小问题开始提醒我我应该从业余选手提升一下自己了,应该看一些跑步的部分专业知识,除了一些常识以外,例如应该跑前如何拉筋,跑后如何做,有什么好处!(这时候也别对自己要求过多,差不多行了,别让坚持毁了自己)6.跑步仍在继续着,享受着!在跑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上一阶段理论的一些影响,这算是理论和实践有一些小契合了7.我会学习更多的相关的知识,也可以加入某些团体了(看自己喜好),跑步对于我已经是享受了,到这个阶段,普通非专业选手已经可以了,已经算是半专业了,以后不用对自己要求太高,尽情享受即可!这慢慢会变成一个习惯!8.生活突遭变故,习惯被打破了!例如出差或者其他事造成一个月跑不了,这时候懒劲又上来了,但不至于回到开始状态!还是一样,回到了第一步,但与第一次不同,这次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可能更快一些,因为有过第一次那种舒服,或者享受,自身会有一些触角,能更敏感的,有方向的感受跑步的乐趣!9.没想到其他什么了,这是跑步,感觉可以类比其他的,尽情用心培养自个的兴趣吧!
我一直相信,在某一方向可以到达顶端的人,实则可以做到在一切领域的优秀。偏科对他们来讲只是一种真实的选择。因为往往他们的优秀也体现在他们对兴趣的忠诚。在他们之中又有着不在少数的一部分,显得特别可爱。这部分人兴趣极广,即使是对于少数不感兴趣的方向,他们依然能觉察到有趣的星星点点,甚至可以迅速建立起对它们的喜爱。在各个领域你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不论科学或是艺术,他们皆可驾驭。或许是由于科学与艺术原本就是惺惺相惜的共生体,又或许宇宙中的万物根本就是无解又有趣的。所以,若让我说,优秀是源于兴趣,而兴趣 是一种境界。
周五晚上,在酒吧偶遇很久没见的朋友。他带了两个自己的小伙伴,于是我加入了他们的闲聊。席间,说到"兴趣"的话题。其中一个人说,真羡慕你,有自己的兴趣。我自己什么都不感兴趣,不知道空余时间能干什么。我说,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有时候,你只是不知道而已。但是,你需要去尝试。以前我练书法,花了7年时间才真正喜欢上这门艺术。而你,只要坚持去尝试,你就会发现它就藏在那里。兴趣就是你会花时间去琢磨,怎么让这件事更好。就像我今天到1933老厂房去摄影,其实我根本不会拍人像,我也知道自己拍得很一般。但是我不在乎去跟专业的人士去比较。因为我喜欢,所以我会慢慢去尝试把这件事做好。以下是两张今天的拍摄的照片。有人会认为拍得好,有人会认为拍得差。但对于我来说,这都无所谓:)相信有"兴趣"的朋友,和我有同感吧!
和兴趣相配的不是“熏陶”吗?接触的时间长了 ,就有了兴趣,而后又继续投入时间,形成了良性循环,投入了这么多时间,自然学的会比普通人更好,给别人造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错觉。
e.g. "才能论” 我喜欢听古典音乐,并非是因为我弹琴很有天赋(非常讨厌练琴),而是从小(幼儿园)被父母逼着练琴,慢慢能理解这类音乐的美妙,这是因为花的时间多的缘故。假如我在小学(最讨厌古典音乐的时间段)没有坚持学下去,可能就成了古典一生黑了,而不会在初中考完级进行表演和比赛了。
这只是想说明,兴趣并不一定是由于一见钟情,也不一定是颇有才能,只要你对兴趣的要求没有严苛到天才的程度,尽可能地去挖掘生活中丰富的兴趣吧。
e.g. 来说说刚开始无比讨厌的兴趣吧。
1、书法,对这个东西的讨厌比学琴的时间更长久。因为练字对小孩真是一种安静的折磨。直到我最好的朋友是艺术上的能者,写的一首好字,才让我慢慢能够接受这种讨厌的东西。这也算一种熏陶吧。
2、英语,学的时间长了,感觉背单词和逛街散步一样了,可以放松心情。。。我的朋友还对我“今天好烦啊,背背单词放松一下”感到不解。
3、写作:从小时候被逼着一两百字的日记,到入社团后每周写五千字觉得不算什么。积少成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过这样一看,老爸老妈干嘛老逼我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啊。整一个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4、运动:花了两年时间才习惯并热爱它。5、音乐及后期:花了一年半时间,还只是入门菜鸟。
有时候兴趣的产生需要一些触发,而把一件事培养成兴趣需要专注和克制,是的,世界那么大,你只取一瓢饮才能成为兴趣不是么
兴趣就是你开始尝试做一件事情,经过努力做好了,并且还有值得探究的东西,那就会发展成兴趣。若你做一件事情完全没难度,无探究的空间那就不会被你称为兴趣!所以,产生兴趣的必要因素是,一定程度上你在这件事上取得了成功,其次是它具备探究性!
兴趣不用培养...(对我来说)第一眼看下去,喜欢什么去做就是了。最重要还是坚持。
Follow your heart.
我这么说吧兴趣的培养,就是让那个你想要的东西。1.多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你的面前。2.能够给你较快的享受体验。(它本身带来的,社会带来的、朋友带来的)也就是说,你要玩的高兴,你才会愿意继续玩下去。-----------------------------------------------培养啊!!怎么说呢,我觉得培养兴趣,像交好朋友。很复杂,但是我们都知道第一点就是:要友好不要太功利了,专注它的本身。至于其他,给不了建议。但是,你可以知道的是有个兴趣挺好的。像有个知友一样!PS:不是知乎的朋友!!------------------------------------安啦,你的好朋友。会出现的啦!
兴趣是一种自我暗示。
个人认为,兴趣最好是挖掘,不要培养。要不,从现在起,我们把自己培养的对110米跨栏感兴趣试试?或者对古生物行为学?或者对二胡?这东西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客观环境一定的影响,很难改变,它并不受我们主观意识的控制,是深层次意识的外现。举个极端的例子,你能自由的控制自己去喜欢一个人或是讨厌一个人么?感觉除非催眠自己,不然很难改变既定的观念。如果非要靠洗脑催眠自己去产生一个兴趣,我觉得这兴趣不要也罢。但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兴趣,顾名思义就是能让自己感到高兴和有趣的东西,问题是,大家能否清楚的认识到真正的快乐,区分于虚荣、放纵、懒惰等短暂的喧嚣与铅华,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感觉。比如,大多小孩子都讨厌学习,喜欢玩游戏,如果你让他不上学在家专业玩下试试,他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爱”玩。也许很多东西你本来就很感兴趣,只是你不知道罢了,毕竟好奇心也是人类进化的原动力之一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也是“命运”的组成部分。找到自己的兴趣才是正道,如果题主就是因为某些必须做的事情不感兴趣才提问,那就试着催眠自己吧,把所有在做的事情的优点和不得不做的理由列出来,每天早中晚大声念3遍,坚持到不需要念也很亢奋为止。不过说到挖掘,就涉及到潜力,因为没有人能拿出实际的有效的方法去衡量和证明潜力,所以,从某种意义讲,也许我们真的可以做到任何“人”能做到的事情,换句话说,任何事都可能成为兴趣并被做好。地震中为救儿子的母亲,以及很多人频临死亡时爆发出的潜力,就像一个遮在面纱后面的美女,当有一天我们能让她走到台前一睹芳容时,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乔丹一样在球场上飞翔,像莫扎特一样用琴键演绎生命,像牛顿一样在科学的海洋中建立大厦,谁有又知道呢?
兴趣的秘密作者:高天泽G (转载需注明来源)
“毕业半年了,还没找到工作,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办?”
“结婚N年了,他/她对我的兴趣好像日渐下降,是不是不爱我了?”
“三四月份不减肥,五六月份徒伤悲。每次减肥都失败,为何坚持不下来?”
这些话我们听的还少吗?!
有句烂三俗的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兴趣,这样才有动力,才更容易成功”。这些都是废话,没有任何内容在里面,弄不好还误导人。且不说这里的成功是怎样定义的(沉迷网游算成功吗?撸管无节制算成功吗?甜食上瘾算成功吗?节操何在...),单就对兴趣本身的定义就千差万别。其实大道理谁都懂,但是做成事情的总是少数人,不要以为互联网的发展会真的消灭信息不对称,实现全民繁荣,二八定律总不会轻易消除,信息再去中心化,影响那些世界进程的关键信息依然掌握在那20%的人手里。很多道理都知易行难,但是如果深入思考了兴趣之后,你就会发现,培养兴趣并不是一件神秘的事儿,也不是什么无从下手的事情,更非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循环论证那么唬人。很多事情让我们糊涂,并不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而仅仅是不了解事物本身的真相,只有了解了真相,才有可能更好地利用兴趣。而只有了解了什么是兴趣,如何创造兴趣,保持兴趣,以及避免那些不良的兴趣,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高效。兴趣越多越好,并不准确,只有好的兴趣越多,才正确。而好的定义则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理解。
我一直觉得,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不是什么名牌包包、不是什么流行服饰,也不是豪车和名表,更不是天天吃松露、喝象屎咖啡。这些东西只是另一样东西经过独特运转之后,带来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这样东西就是你的大脑,要知道大脑的精密程度远比一辆新款限量版布加迪威航复杂上万倍,这里面有上千亿根神经大条彼此链接,不靠汽油运转,靠电讯号,多么环保啊。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比对人脑的探索,在进程上要快很多,前者是用大脑去思考原子世界(造了汽车飞机大炮、高楼大厦水泥桥)和比特世界(网游、AV、APP),但是针对人脑本身的探索,就需要我们人脑自身去探索了。用大脑去思考大脑,难免会陷入局限性的怪圈。不过,随着近一百多年来,神经生物科学、实验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发展,我们已经对大脑的奥秘略知一二,虽然很少很少,但不要紧,我们依然可以对已经了解的这一小部分加以分析和运用,还是能为我们带来无穷福利的。
兴趣本身并不仅限于人类拥有,动物也会存在兴趣,甚至田螺(对,就是大排档里的麻辣田螺...)也被证明对某些事物存在兴趣。但是限于篇幅所限,并且这篇文章主要是考虑大脑的运行机制,因此,只讨论具有理性思维的高级动物——人类——的兴趣。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兴趣是怎样产生的。一、正向激励引发兴趣
我们的大脑有个部位叫杏仁核,属于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它可以产生、识别并调节情绪,还可以控制学习和记忆。当遇到让你兴奋的事情或人时,杏仁核内就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以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产生兴奋快乐的感觉。
平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件作为刺激源能对我们的大脑杏仁核施加刺激,无论是某个人、某样东西,还是某个话题。酗酒、毒品、尼古丁、色情影片、韩剧控、上网成瘾等,这些事件作为刺激源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多巴胺分泌水平,令人们体验刺激和爽快。而随着兴奋的增加,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就会迅速下降,而且变得麻痹不敏感,此时人们就会想要更新奇强烈的刺激,才能体验同样愉快水平的感觉。如此反复,兴趣就形成了,而当这种兴趣一旦失控,就会演变成上瘾,甚至会引发人们的精神颓废,甚至是犯罪。当然,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都没有让我们走向上瘾的道路,而仅仅是保持在兴趣阶段。
从上面的生化过程可以发现,兴趣产生的前提是,必须有某个事件最初作为刺激源作用于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并且触发杏仁核产生多巴胺,否则就不会产生对事物的兴趣。多巴胺一旦分泌,奖赏回路就被激活,这种奖赏机制能促使人做一切有利于自身基因延续的事情,包括食物、性、爱和杀戮。由于这些事物可以给我们带来刺激和快感,因此,在心理学上又叫做正向反馈或正向激励。在这里,判断是否是正向激励的标准,只根据这件事是否能引发多巴胺分泌从而引起人的兴趣,而不考虑这件事本身是否是道德层面的好事或坏事。
还记得巴甫洛夫的狗吗,那条一听见铃声就会流口水的狗。这是由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做的一项生物实验。狗最初只是对肉感兴趣,是因为肉可以给它提供正向激励,让他填饱肚子并感到愉快,肉的信号—包括颜色、形状、气味—触发了狗的多巴胺分泌。但是随着另一个刺激源—铃声—的插入,反复几次后,当只呈现铃声时,狗也会流口水,这是因为,铃声也变成了促使其分泌多巴胺的刺激源,正向激励从原来的肉转化成了现在的铃声。因此,狗对这个铃声,甚至所有类似的铃声都会产生兴趣。在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来看,这个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说明了兴趣是可以创造并转移的,只需将新的刺激源与原来的正向刺激源进行混搭即可。
另外一个关于激励的科学实验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个实验的核心理论是,我们的学习行为是随着正向刺激的不断引发而产生的。实验中,把一只猫放入一个特殊的铁笼子,这个笼子分成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有人为控制的通电装置,通电时,强烈的电刺激会驱赶猫躲到另一个没有通电装置的区域,每次喵星人回到这个区域时便提供电刺激。笼子的另一边是无通电区域,内有一个开关装置,触碰这个装置,笼子的门就会自动打开。不过,我们的喵星人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个机关,也不知道只有按了这个开关才能逃离。因此它的前期行为轨迹毫无规律性,这里摸摸,那里碰碰,为了逃出来,他甚至会咬笼子,到都无济于事。最后,因为某种原因,某个很小的概率,猫碰了那个开关逃了出来。几次实验下来,这只猫逐渐学会了如何逃离铁笼,即使是在没有电击刺激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点击开关回获得奖赏—逃出铁笼,这一事件的结果,对猫来说是一项正向激励,多多少少对猫的多巴胺分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到最后,猫只对铁笼中的开关按钮感兴趣,因为它知道,点击这个开关会得到奖赏,于是分泌了多巴胺,后者命令大脑做出点击决策。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兴趣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获得正向激励来获得的,需要的只是耐心。
我们的兴趣并非天生存在,而是在我们不断与周围事件和人的交互过程中引发的,而且只有一部分事件和人激活了我们的奖赏机制,这部分事件和机制作为正向激励,最终塑造了我们的兴趣集合,如果用现代互联网语言描述,这个兴趣集合就是所谓的兴趣图谱,即表明‘我喜欢某个事物’的网状集合。
之前有很多人讨论,究竟是先有兴趣,然后才想要做某件事情,还是反过来先想做某件事,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兴趣。根据上面的生化过程可以发现,更可能的原因是后者,即先经历某个事件或人,通过给予我们一定的正向和负向反馈,来提示我们是喜欢这件事还是讨厌这件事。如果喜欢,就会继续尝试。相反,就会消极对待此事,甚至此后再也不碰了。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学习方面,举两个最常见的例子:游泳和上学。当我们第一次学习游泳的时候,会感到害怕,这就需要我们的游泳教练不断的给予我们鼓励和勇气,而这种鼓励就是一种正向激励,它促使我们产生自信,并相信自己在下一次尝试时,会有更多的成功概率。我们也会遇到相反的例子。比如某些父母,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或者成绩没考好时,并没有给予正向激励,没有鼓励,没有宽容和安慰,而是不断地诋毁孩子的自尊,斥责孩子的无能和没用,甚至诉诸家庭暴力,这样的孩子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而家长灌输他的负面理念,最终会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糟糕。
在非学习方面,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吃巧克力。巧克力这种甜食大部分都喜欢吃,尤其是第一次吃的时候。有人说,吃巧克力可以缓解心情,让你高兴起来,因为它能让你的身体产生一种叫快乐素的物质。事实上,这种物质就是多巴胺,巧克力可以刺激这种神经递质的分泌,激活奖赏回路,于是吃完第一块,就想第二块。但是任何事物吃多了都会腻,这时候如果换个口味儿,你就会重新燃起兴趣。关于如何保持兴趣,在第二部分有详细解答。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周围的同龄人,尤其是年轻人,会抱怨自己不知道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儿,其实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我们的兴趣太匮乏,而恰恰是因为经历匮乏、视野匮乏,少不经事才迷茫。根据上面的兴趣形成理论,只有先经历某件事,获得了刺激反馈,你才能知道自己喜欢做还是不喜欢做。
如果一件事或一种经历,我们从来都没见过,也没听说过,那自然也没法谈兴趣了,因为这些兴趣点将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设有个婴儿,一出生我们就把他关进一个小黑屋,里面没有声音,也没有光线,更没有任何其他可以玩的东西,唯一有的就是每天定时给他吃没有任何味道的营养素,保证其生存即可。那么十几年过后,这样的人不仅心智没法发育成熟,而且也不会有任何兴趣产生,就如同形尸走肉一般,因为他没有经历过任何事件,没有可以让他产生多巴胺的丰富刺激源,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除非他从小黑屋中走出来,去经历各种事件。记得刘同老师写过一本小说,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很多事情,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即知道自己没有体验过,而更多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从无从体验,何谈兴趣?
以冰毒海洛因这类毒品为例,这些物品属于我们知道但没有体验过的东西。由于大多数人与参与贩毒的人没有来往,也就没有机会尝试这种东西。我们对它更多的是好奇,而非喜欢和兴趣。不过一旦你体验了一次,由于这种物质能刺激杏仁核分泌巨量的多巴胺(除此之外还能扰乱大脑其他部位的神经系统,降低认知能力),那种爽翻天的感觉,一定会让你对它产生莫大的兴趣,如果没有有效的遏制手段,最后就会形成依赖,从此一蹶不振。
为什么减肥这么困难,在于这是一项长期坚持之后才能看到正向反馈的运动。由于短期内,我们无法通过视觉直观地看到身体上的变化,因此某种程度上不能给我们的大脑一个信号:这个下午2小时的运动让我减少了N斤。没有正向反馈,就不知道效果,不知道效果就无法刺激多巴胺分泌,使我们对此事产生兴趣。很多人都采用节食减肥,认为这种减肥方式能在短期内有效减重,殊不知,这样的减肥方式不仅对身体健康毫无益处,反而由于长期饥饿,对食物热量的获取更加渴望。反弹的几率大幅增加,负向反馈给予我们的不再是对此项运动的兴趣,而是失望和自责。事实上,市面上发明的各种辅助减肥的测量设备,包括心跳速率表、电子称、跑步机上的公里数字,都是一种正向反馈,为的是及时地告诉我们每次运动的效果,以便维持我们的信心和兴趣。
而关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例子,很难举出,因为连知道都不知道,兴趣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只有经历正向刺激(正向激励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没有经历事件)才能使人产生兴趣,见下图。
回到现实生活中,要想让自己兴趣广泛,保持好奇心,就要多经历多感受,多走走多看看,丰富自己的认知范围,扩大自己的视野宽度,才能知道哪些事物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如果整天宅在家里是为了读书学习搞科研也就罢了,如果是为了满足网瘾、韩国欧巴瘾、撸管不停等“不治之症”,那就得不偿失了。有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也是类似的道理。(当然这句话也有偏见,要视情况而定,比如读什么书,去什么地方,交什么朋友,好坏标准如何。一直比较反感那种一句话就能阐明天下万物之真理的所谓谚语。要知道,
回到现实生活中,要想让自己兴趣广泛,保持好奇心,就要多经历多感受,多走走多看看,丰富自己的认知范围,扩大自己的视野宽度,才能知道哪些事物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如果整天宅在家里是为了读书学习搞科研也就罢了,如果是为了满足网瘾、韩国欧巴瘾、撸管不停等“不治之症”,那就得不偿失了。有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也是类似的道理。(当然这句话也有偏见,要视情况而定,比如读什么书,去什么地方,交什么朋友,好坏标准如何。一直比较反感那种一句话就能阐明天下万物之真理的所谓谚语。要知道,在没有任何前提假设的情况下,至理名言是毫无意义的。)
谈完如何产生兴趣,再来看看产生兴趣以后,如何更好的保持兴趣。热度不减,才能经久不衰嘛。二、新鲜刺激维持兴趣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很奇葩的实验,将一只雄性老鼠和五只雌性老鼠放在一起,顿时,雄性老鼠就像发了疯似的不断与每个雌老鼠交配。交配成功后,雄老鼠将不再对写着雌老鼠感兴趣,即使对方还想要更多,雄老鼠也无动于衷。这时,实验人员将笼中的雌性老鼠取出并换了一批新的雌老鼠,这时候,那只雄老鼠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再度雄起,并进行下一轮的滥交。如此往复不停,就会造成精尽鼠亡。这种对新的交配对象或刺激源的自动反应叫‘柯立芝效应’。
“柯立芝”指的是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他和总统夫人一起参观一家家禽农场。参观时总统夫人问农场饲养员,为什么这么少的公鸡却能帮助生产了这么多鸡蛋?饲养员很自豪地告诉她说,这些公鸡每天要和母鸡完成很多次交配任务。“请转告给柯立芝先生”总统夫人很确信的说。柯立芝听到后问农场主,每只公鸡是否都只和一只母鸡交配?“不,有许多只不同的母鸡可供交配。”饲养员说。“请转告柯立芝太太,”总统坚定地说。
我们的大脑经过万年以上的进化,分成两部分功能区,一部分是由感性大脑控制的,里面是控制人们情绪和生存本能的原始神经回路。另一部分是理性大脑控制的,也就是我们的大脑皮层,人的高级认知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创意联想能力等高级神经回路,基本上都位于这个部位。漫长的进化历程,我们的情绪大脑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它适中保持着动物生存所必须的本能,所有的冲动、动机和欲望,甚至包括恐惧,唯一目的就是保证自身基因的延续和扩散。情绪大脑的运行速度非常之快,也很容易击败我们的理想大脑,从而掌控意志,让我们的行为任由原始欲望来摆布。
在第一部分,我们讲到了多巴胺可以刺激大脑的奖赏回路,从而产生对事物的兴趣。但是多巴胺分泌水平与对事物的兴趣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当所接收的刺激是来自于新事物时,多巴胺数量就会增加,小到一本新书、一件新衣服、一款新游戏,大到一辆新车、一座新房,不断更新正向刺激事件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多巴胺分泌水平提升了,于是我们上瘾了,就像上面那种遇到新雌鼠的雄性老鼠一样。但是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多巴胺分泌的阈值也随之提升了,新鲜事物所提供的兴奋感很快就会随着多巴胺分泌水平的降低而消失。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新买了一盒24色水彩笔,我兴奋的几天睡不着,每天晚上睡觉都要抱着水彩笔才行,此外还有很多东西也是如此,比如我的第一款新电子词典、第一款手机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曾经令我兴奋的物品变得平淡无奇,不再具有吸引力,甚至手机不小心调到地上都会慢悠悠的捡起来仍在桌子上但是,当我买到下一款新手机时,我又会兴奋的不得了。在这一点上,人类和那只雄性老鼠并没有什么不同,也会发生柯立芝效应。
成功的网络游戏很容易使人上瘾,原因就在于成功游戏本身可以不断的通过做任务,及时快速的获得正向激励,而且每一个故事情节、每一块地图、每一个关卡或者副本,都会千差万别,这种新鲜感持续的灌输进玩家的原始神经回路,激励用户不断分泌多巴胺,只要有新鲜剧情,就会持续抓住玩家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一直保持着对这款游戏的热度。相反,有些游戏运行一段时间就没有人玩了,虽然游戏本身的生命周期就很短(通常比工具型APP的生命周期要短很多),但是有些游戏却更快的失去了玩家的热情,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游戏难度太大,挫败感强,没有提供正向激励,连兴趣都不会产生;另一种可能是游戏难度太简单、内容太单一,即正向激励的力度不够强,且种类不够丰富新鲜,玩一段时间就腻了。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世纪天成推出的《跑跑卡丁车》。这是一款Q版风格的赛车类网游,包括竞速模式和道具模式,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赛道,购买或升级更强大的装备来赢得比赛。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游戏非常具有吸引力,场景的丰富性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极大的吸引了玩家的注意力。甚至一度推出了世界级的玩家竞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游戏没有更多的创新,只是不停地推出新地图、新车型和新角色,而用户早已习惯了这种更新模式,因此就麻木了,多巴胺分泌阈值升高了。如果没有更强烈更颠覆式的创新玩法,这款游戏将很快没落。
男女情感方面,柯立芝效应同样适用。进化心理学认为,男女两性行为特质和生理特征的不同是为了适应大自然环境而不断演化过来的。比如男性总是希望尽一切可能和更多的女性发生关系,并且选择女人的标准是,越年轻越好,身材越性感越好,年轻意味着女性的生殖细胞更活跃,生命力更顽强,更能保证受精的成功率。而凹凸有致的身材暗示着其良好的孕育能力和哺乳能力,这样能更好的帮助男性的基因获得遗传。女性则希望配偶是外形健壮,拥有更好的社会地位和财力。因为身体健壮意味着良好的生殖能力,可以保证下一代的健康,而良好的社会地位和财力则意味着,他可以为下一代提供更充足的食物和资源,以保证下一代基因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而且男人每天都会产生上亿枚精子,而女性一生只能产生400枚左右的卵子。因此,男性在生理基础上,可以进行更低成本的繁殖,只要一次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而女性则不同,怀孕一个孩子需要九个多月,这期间需要精心的照料呵护,而且远古时代,生育一个孩子的风险非常大,夭折是常有的事情,而母亲也很有可能在生产中丧失性命,因此繁殖成本非常高,这就注定了女性在寻求配偶时,非常注重男性所拥有的资源的多少。资源越多,越是理想的交配对象。
在现在社会中,男女双方从相识开始,到确立恋爱关系,情感进入了激情期,此时双方都能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此时双方的多巴胺较高,结婚时,则水平达到了最高点。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逐渐回归到稳定期,并最终回落到亲情期。此时很多人都会觉得仿佛爱情不然,并未爱情本身既包括激情期,也包括亲情期,并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感觉就不是爱,平平淡淡的爱情也是真爱。当然,这里要谈的不是爱情的定义。很多情侣或夫妻普遍感觉到,当两个人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后,就没有那么喜欢彼此了,或者说对方的吸引力并没有以前强烈了。事实上,对方还是对方,人没有变,变得是自身大脑对于这种情感刺激的敏感度,变得不那么敏感了,也就是说,当我们长期面对一个没有经常创造新奇、浪漫的恋人时,兴趣就会一点点下降,最终回归到一个平衡点,维持着一个看似平淡的情侣或夫妻关系,就像实验室中那些疲于交配的老鼠。因此,聪明的情侣或夫妻,会时不时地制造一点小浪漫、做出一点小改变,比如买一件礼物,去新的城市旅行,互换家庭角色,男方注重以下走形的身材,女方注重一下打扮等等。这些新鲜的经历会降低彼此双方的多巴胺分泌的阈值,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升高,从而点燃旧爱。巧妙运用柯立芝效应,即可维持更长久的感情热度。
总之,要想维持对某样事物或人的兴趣,就要学会增加新奇的元素和不一样的结果,不固守规律,持续提供不一样的正向反馈。见下图。
事实上,这篇文章中的“兴趣”二字,应该定义成一个很中性的词汇,“兴趣”本身只是大脑通过它的原始回路,对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反馈刺激提供的一种反应模式。 兴趣本身有好有坏,而好坏的标准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即信念。不同的地区文化,不同的性别,对一样事物的评价和反应也是不同的。有些兴趣,长期的保持可以为我们提供健康的生活,良好的心情,让我们心智成熟,广交朋友。而有些兴趣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身体的摧残、意志的塌陷,人际关系乃至亲情的崩裂,让我们的人生走向低谷深渊。比如沉迷网游、烟酒、毒品、色情、赌博等等。下面一节要讲的则是如何避免培养不良的兴趣,学会克制自己,才有可能过上更加理性、乐观的生活。
事实上,这篇文章中的“兴趣”二字,应该定义成一个很中性的词汇,“兴趣”本身只是大脑通过它的原始回路,对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反馈刺激提供的一种反应模式。 兴趣本身有好有坏,而好坏的标准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即信念。不同的地区文化,不同的性别,对一样事物的评价和反应也是不同的。有些兴趣,长期的保持可以为我们提供健康的生活,良好的心情,让我们心智成熟,广交朋友。而有些兴趣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身体的摧残、意志的塌陷,人际关系乃至亲情的崩裂,让我们的人生走向低谷深渊。比如沉迷网游、烟酒、毒品、色情、赌博等等。下面一节要讲的则是如何避免培养不良的兴趣,学会克制自己,才有可能过上更加理性、乐观的生活。三、远离不良兴趣
我们已经知道,兴趣是单独事件作为刺激源,引发多巴胺分泌的一个结果,还知道,及时可见、可感受的正向反馈,可以让我们的兴趣愈加浓厚。但是有些兴趣,我们并不想染上,比如甜食上瘾造成的肥胖,酗酒引发的社会悲剧,烟瘾导致寿命的缩短,网瘾和色情导致的家庭危机。但是当人体真的染上这些不良嗜好时,是很难自我克制的,即使在大脑认知上清楚这件事的不良后果,但由于我们的原始情绪大脑太过强大了,瘾头正劲的时候,很难通过自我意识进行克制。如今,科学家们研发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有些需要医学人员帮助实施,而有些则可以通过自己在完成,只要坚持,充满信心,就一定会获得明显的改善。
目前主要的“瘾头”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但基本上分为: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医学疗法(其实还有很多细分流派,这里只简要介绍几个)。名字听着很专业,其实没有那么难理解,为了便于解释每种疗法的含义,采用理论结合显示的方式再好不过了。1、精神分析疗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大家都知道吧(我就默认大家知道了= =),他是著名的心理学大师,也可以称为心理学的鼻祖(其实正宗的应该是冯特、铁钦纳和约翰华生等实验心理学家们)。关于他的书籍,例如《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已经家喻户晓了。心理学中也分为好多个流派,而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将焦虑障碍爱做事个体无力很好地解决内部冲突所造成的,即本我的无意识的、非理性的冲动被超我抑制而产生的冲动。所以他的学说又叫做心理动力学,他讲人看成一个矛盾体,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指的就是原始本能,这种本能以满足欲望为至高无上的标准,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所指的那个情绪大脑,而超我指的是社会规范,是从我们出生到死亡生命期间,所经历的各种外在坏境和价值观施加给我们的束缚,比如做人要诚实,要孝顺父母,不撒谎,不犯罪等等等等的社会规范。但于是超我与本我产生了冲突,前者要控制我们欲望,后者要释放我们的欲望,怎么解决呢?就靠自我在平衡,自我扮演的角色就相当于一个劝架人,同时也是理性大脑的代言人,。每当本我和超我干架的时候,自我就要出面劝架,而最终的结果只有两个:(1)本我输了,那么原始欲望就被压制了,从我们的意识层面压制进了我们无法察觉到的潜意识层面。理性大脑暂时战胜的情绪大脑;(2)超我输了,说明原始欲望得到了最终的宣泄,这种欲望的发泄将是无所顾忌的,带来的后果有可能是伤害他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而精神分析疗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增加本我的表现机会,让我们的潜在欲望从潜意识层面被精神分析师引导到表层意识,降低超我的过分要求,使得自我的力量(理性大脑)强大起来。
精神分析疗法常使用的是“顿悟疗法”,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自由联想。首先,让病人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精神分析师鼓励把此时头脑中出现的任何想法、愿望、躯体的感觉都说出来,不论好的坏的、是否重要的,难以启齿的,都要毫无保留的说出来。这样分析医师才可以根据你的这些潜意识思想进行分析,对症下药。
如果是酗酒,犯酒瘾的时候让你亲口说出你为什么喜欢喝酒,喝酒能满足你的那些幻想,比如,你会说喝酒可以壮自己的胆子,提高自信,害怕被别人认为自己无能和懦弱。比如喝酒是借机会乱性的好手段,可以以所谓正当的理由满足自己的生理欲望和征服异性的成就感和快感。比如可能是因为讨厌工作的不顺,讨厌家人的苛责,憎恨自己的懦弱,通过让自己沉醉来逃避现实等等。当你说出这些一度不愿意承认的事情时,心理防线很可能会崩溃,这个时候精神分析师就会帮你分析产生这些想法的根源所在,比如是人际关系的缺失、童年经历的不顺造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等等,然后通过鼓励、安慰、移情等众多方式帮你重建自信,帮你找到可以采取的切实有效的自我管理技巧,并灌注“相信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理念,逐步改变你对不良嗜好的认识。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这种治疗很难独自完成,因为很少有成瘾者会没事儿闲的向人曝光自己难以启齿、见不得人的丑恶隐私。
精神分析疗法后来被现代心理学证明有不科学的嫌疑的(心理动力学的理论被大量的实例证明是伪科学,不符合卡尔波普尔对现代科学的定义,即可证伪性,因此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逐渐被主流现代心理学边缘化,目前的美国大学本科心理学教育中,已经很少会提及弗洛伊德、卡尔荣格的相关理论了),它的治疗周期漫长、费用昂贵、投入精力巨大,而且治疗效果的成功率比较低,因此这种疗法已经被主流的治疗方法所抛弃。例如,在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医院之劳精神病患者,如果采用的是精神疗法,则医疗费是不予以报销的。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精神疗法的内容,有怕枯燥,本人推荐一部绝对的高智商电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禁闭岛》。讲述用精神疗法治疗二战老兵心理阴影的故事。
2、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所创。行为治疗家主张异常行为(比如上瘾)如同正常行为一样,是可以习得的(还记得巴甫洛夫的狗和铁笼里的那只猫咪吗?),即是通过基本的条件作用远离和学习原理学到的。行为治疗主张应用条件作用原理和强化原理去纠正那些异常的行为模式。常用的手法就是内爆疗法和厌恶疗法。
所谓内爆疗法就是让患者一开始就直接暴露在极度恐惧的事物面前,比如大多数女生都害怕蛇和蜘蛛之类的,使用内爆疗法就相当于让这一个女生置身于爬满蜘蛛或蛇的屋子内,而这些选用的蛇和蜘蛛通常不会伤人。如果这招不行,就用充分想象的方式,比如引导患者想象一套蛇正缠着自己的脖子爬行.....通过这些行为,让患者学习到:这些动物其实是没有危险的,从而改变她的行为方式,不再采取逃避和抓狂的行为。
厌恶疗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些诱发性的刺激与一种强烈的、令人厌恶的刺激,比如电击、殴打、让人呕吐的药物同时呈现给患者,这种条件下,负向刺激与诱发性刺激反复结合,同时出现,患者会逐步发展出一种对以前喜欢的刺激的言无反应,即用厌恶代替了对某种刺激的喜爱。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橙》(Orange Clock),男主角阿历克斯是一个作恶多端的杀人狂,同时也是强奸犯,通过犯罪满足自己内心的快乐,他认为杀人是一种享受,强奸则是展示自己男人味的绝佳方式,尤其喜欢当着被害者的男朋友或丈夫面前进行轮奸。后来这个杀人犯被抓起来作为医疗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厌恶疗法。电影中一个镜头是,把他绑在电影院的座位上,用铁架子把他的眼皮扒开,并放映含有暴力、杀戮和色情的纪录片,即使在他感觉不适的时候,也强行让他观看(因为眼睛无法闭上),反复这样的治疗,让他最后对这些犯罪行为感到厌恶至极,甚至一见到类似行为就会呕吐甚至昏厥。研究人员为了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研究成果,将男主角请上表演台,请来一个工作人员对他进行侮辱和殴打,他刚开始很愤怒,但是最后表现出了服从甚至跪在地上哭泣和求饶。又请来了一个金发裸体美女在他面前搔首弄姿,由于行为疗法的强大作用,使他再次呕吐和百般求饶,希望远离这个女人。这就是行为疗法的威力所在。比如你喜欢吸烟,那么使用这种疗法会发生什么?不断地向你灌输吸烟的危害并不靠谱,而是直接将你置身于一堆因吸烟而丧命的死尸面前,或者让你直接观看腐烂的肺部,观看肺癌病人痛苦不堪的表情和家人伤心欲绝的哭声......天天这样,你还会吸烟吗?其实现实中不需要那么极端,每当你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满足欲望的时候,就想象一下这个爱好的危害就好了。3、生物医学疗法
这个最好解释,说白了就是借助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失眠了就吃失眠药,烟瘾犯了就吃戒烟糖,减肥吃左旋肉碱,想看A片了就打雌性激素(这个是假的,开个玩笑~)。安慰剂疗法也是药物治疗的常见方法,这种方法已经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大量的科学实验(将患者们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一组吃安慰剂,也就是淀粉片,但是告诉他是有实际疗效的药物),结果安慰剂同样可以大幅提高治愈的效果。精神药物疗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化学成分和分泌水平,来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和认知。
讲了这么多,无非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培养健康良好的兴趣,远离或者尽量避免不良的嗜好。身体是自己的,大脑也是自己的。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无法对抗来自情绪大脑冲动的袭击,但是我们依然有很多办法来减轻因意志战败而带来的成本和损失。与其将精力花在治疗上,不如放在预防和学习更多知识上。通过了解自己的大脑运行机制,了解自己的认知误区和思维偏见,尽可能多地“认识你自己”(不是我说的,是苏格拉底)。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大爆炸,物质的极度丰富,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活在一个比乾隆皇帝们、路易十六们更加荣华富贵的时代,我们的兴趣爱好要比他们多得多,因为我们见得多、经历得多。但是我们的情绪大脑始终是万年以前的那个固步自封的、为所欲为的、享乐为先、纵欲至上的偏执狂,困在大脑皮层下面“蠢蠢欲动”。如果我们没有学会如何与这只原始困兽周旋,那么就很有可能在无知中不断地重蹈覆辙,以及在不断的自责和失败中度过余生。
在江湖兴趣爱好交友网()可以培养你的兴趣:1.可以测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2.可以找兴趣爱好相投的同(异)性朋友;3.可以通过分享知识、经验、感悟、作品、新闻等来证明是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4.可以通过学习别人和自己分享的知识达到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或事业。
兴趣地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成就感,所以想要培养那就要设定适当地成就感去完成。举个例子,一个个子矮小的篮球初学者,如果天天总想着什么时候可以扣篮而不是磨练投篮技术上的话,那么这个人也会很快对这项运动失去兴趣。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野蛮时代发展天赋加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