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百胜学习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
学习园地(2016-10)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专辑
(2016-10)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专辑
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
一、&长征&一词是这么来的............................ 1
二、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 5
三、一份让红军提前长征的惊天情报......... 12
四、8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长征.... 19
五、各路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 24
六、长征经过的高山河流............................. 26
七、长征的里程............................................. 28
八、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33
九、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 34
十、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
.................................................................. 35
十一、中国共产党人怎么看长征................. 37
十二、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44
十三、长征,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上). 54
十四、长征,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下). 70
&长征&一词是这么来的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之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最后,红军三个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
但红军在长征前动员和开始后一段时间里,是没有&长征&这一称谓的,总部所发的命令、训令中,称作&突围&&反攻&,又叫&西进&。1935年2月8日的《遵义会议决议》中,仍称之为&突围行动&。从红军官兵的回忆文章看,也有多种说法,如&突围行动&&长途行军&&西征&&战略转移&&开辟新的根据地&等等。
&长征&一词最早出现在1935年5月间。其时红军一方面军已入四川,红军总部以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抨击四川军阀欺压彝族同胞,宣示红军的民族平等政策和严明纪律。《布告》采用六言骈句形式,通俗简明,朗朗上口,易记易传,内中第一次将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作了&长征&: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自从《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首次使用&长征&后,渐次传播开来。1935年6月12日,四方面军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西征军万里长征,屡克名城,迭摧强敌。&
7月,红军总政治部的《红星报》,发表了题为《以进攻的战斗大量消灭敌人创造川陕甘新苏区》的社论,社论中也使用了&万里长征&一词。
10月19日,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毛主席在会上说:&从瑞金算起,12个月又2天,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最多的走了2万5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以后&长征&频频出现在了毛主席的讲话、文章中。毛主席还写过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此后,&长征&成了红军从江西到陕北战略大转移的专用名词,广泛应用在讲话、文件、文章、报纸、刊物,以及教科书中,一直延续至今。
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革命家宣传
毛、朱批准的布告中首次出现&长征&
&&&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说.:&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这是中国革命文献中,第一次把自1934年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于10月份开始撤离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的军事大撤退行动,定义为&长征&。这份红军的布告署名为&红军总司令朱德&,据说,其起草者是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红星报》主编的陆定一。但发布这样的布告,肯定也是经过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袖认可和批准的。长征,就这样进入了历史。
陈云:最早向世界宣传红军长征
&&& 1935年10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听取了陈云所作的中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报告。这是有关长征的第一份报告。
&&& 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在莫斯科的日子里,陈云整理完成了长征回忆录《随军西行见闻录》。
&&& 1936年1月底2月初,《随军西行见闻录》以连载形式发表在法国巴黎出版的《全民月刊》上,第一次公开向世界宣传长征。陈云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向世界报道长征的人。同年7月,《随军西行见闻录》单行本图书(64开本)在莫斯科出版发行。
中外记者报道
范长江:最早报道红军长征的中国记者
&&& 1935年5月,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从北平赶到天津,找到当时被誉为中国报业&三杰&之一的《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要去考察西北,去了解红军。&胡政之立即答应。支付这个年轻人每月15元的稿费,请他为《大公报》写稿。1935年5月中旬,范长江离京南下,于7月14日离开成都,开始了他的&成(都)兰(州)之行&。此行历时10个月。长达3000公里,是范长江第一次独立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也是他记者生涯的标志性事件。他先后写下了《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徐海东果为萧克第二乎?》、《红军之分裂》、《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等一系列报道,满足了国统区读者渴望了解红军和长征的情况,引起了强烈反响,轰动一时,名声大振。1936年8月,天津大公报馆将范长江 &成兰之行&的通讯作品结集为《中国的西北角》出版,&未及一月。初版数干部已售磬,而续购者仍然踊跃&,成为&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史学界有人认为它&第一次真正、公正、客观
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 斯诺:最早完整叙述红军长征的外国记者
&& &1936年6月3日夜。斯诺带着由刘少奇签署的介绍信、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从北平出发了。7月9日。斯诺在安塞自家坪见到了周恩来。9日和10日,周恩来与斯诺进行了两天的谈话.随后为其精心安排了一个92天的采访行程。10月份毛泽东接连十几个晚上,把自己的生平和长征的经过,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告诉了别人,而且还是外国人。斯诺形容自己像搞密谋的人一样,躲在窑洞里伏在桌子上奋笔疾书。
&&& 10月底,斯诺返回北平,立即进入了紧张的写作之中,同时通过讲演、聚会、放映电影等形式,及时传递从陕北红区带回的消息。斯诺的新闻报道像一枚炸弹在中国大地上炸响,毛泽东和红军一下子成了社会热点。&赤匪&的新闻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中美关系史学者迈克尔&沙勒说:&第一个公布长征真相的西方人是与毛泽东谈话的年青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在《红星照耀中国》里的经典叙述。至今仍是有关长征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亲历者口述
&&& 薄复礼:最早口述亲历红军长征的外国人
&&&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第一个向英美等西方国家口述自己亲历长征故事的人,是一个名叫鲁道夫&艾尔弗雷德&博斯哈德&勃沙特的英国籍瑞士传教士。他为自己取的中文名字叫薄复礼。
&&& 1934年10月1日.薄复礼和妻子露茜在完成祈祷活动之后回家的路上.被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红六军团以&间谍&之名&逮捕&。随后,他&吃尽了他一辈子也没有吃过的苦&,跟随萧克、王震等一起行军,前后共计560多天,成就了一生中最神奇的经历。萧克和薄复礼后来还成了朋友,长征路上结下深厚情谊。
&&& 薄复礼被释放后,在昆明疗养的日子里,把自己在红军部队的经历口述给朋友利德尔等热心人士。1936年8月。薄复礼的回忆录the restraining hand(《神灵之手》),交给了英国伦敦哈德尔和斯托顿公司于12月出版。成为西方最早介绍红军长征故事的图书。
《红军长征记》:最早的长征将士集体口述史
&&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来稿请于九月五日前寄到总政治部,备有薄酬。聊志谢意。&
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到1936年10月底。红军总政治部就征集到200多篇文章,约50多万字。毫无疑问,这些文字在长征回忆文本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其文献价值迄今为止也是最高的,因为它最真实、最质朴。呈现了长征的最初的原始形态,字里行间闪耀着彻底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光芒。
(摘自《文艺报》丁晓平/文)
一份让红军提前长征的惊天情报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1934年秋,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就在蒋,介石决定最后剿灭红军的危急时刻,一份神秘而十万火急的绝密情报送到了江西瑞金。促使党的临时中央迅速做出了战略大转移的决策,使中央红军及时摆脱险境,走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之路。
&&& 蒋介石制定&铁桶计划&
&&& 1934年9月下旬,正当红军与国民党军激烈鏖战之时,蒋介石在江西九江边的庐山召开军事会议,重新调整部署兵力。并制定了一个最后彻底剿灭中央红军的&铁桶计划&。
&&& &铁桶计划&准备集结150万大军、270架飞机和200门大炮,以&分进合击&&铁壁合围&的新战术最后彻底围歼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其实施方案确定以瑞金为最终目标,各部队按指定时间、地域实行向心攻击,在距瑞金150公里处形成一个大包围圈。
&&& 这份&铁桶计划&策划得极为严密,仅阐述文件就有几斤重,内容有国民党军的&剿匪&总动员令、各部队战斗序列、兵力部署、进攻路线、作战图表以及蒋介石的&剿匪守则&等。为防止计划泄密.蒋介石命令在每份文件上都标注上&绝密&字样,并编排了序号,所有官员都必须按编号签字领取文件,保密措施十分严格。
&&& 火速传递绝密情报
&&& 蒋介石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天&字号机密会很快被共产党人全部掌握,更想不到送出情报的人,竟是他刚刚任命不久的国民党赣北第四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莫雄。
&&& 莫雄,广东省英德县人。参加过著名的黄花岗起义、护国讨袁、讨伐陈炯明和北伐战争,历任团长、旅长、师长,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被尊称为&莫大哥&。
&&& 北伐结束后,莫雄被蒋介石以少将参议虚衔剥夺军权。1930年,莫雄通过宋子文在财政部谋了个闲差,在赴上海时巧遇部下、中共党员刘亚佛,经刘介绍,莫雄认识了中共党员项与年,并与周恩来、李克农建立了联系。他曾几次提出入党要求,但经党组织说服,继续留在党外工作。
&&& 1934年1月,莫雄通过时任蒋介石侍从秘书长杨永泰的关系,出任赣北第四行政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到任前,莫雄赶回上海找到中共党组织秘密磋商,将项与年、卢志英等十余名地下党员组成的德安地下特工小组成员作为&袍泽部下&带到江西,安排在专署和保安司令部任职,有几人还被他通过杨永泰安插到蒋介石的南昌行营。正是在此任上,莫雄做了一件关乎中国革命命运的大事。&铁桶计划&于1934年7月出炉,同年9月,蒋介石在庐山牯岭召开军事会议,安排部署具体实施方案,莫雄也奉命参加了会议。会议一结束,莫雄就带
着全套的&铁桶计划&下了山。在专署保安司令部里,莫雄经过反复思考。毅然决定冒杀身之险将整个&铁桶计划&交给中共联络员、保安司令部机要秘书项与年。莫雄焦急地对项与年说:&你赶快想办法交给上级,万万不可耽搁!&
&&& 项与年拿到情报后立即与地下党员刘亚佛、卢志英商量,最后决定由项与年本人亲自将情报送出去。
&&& 3人连夜用密写药水把情报写在四本学生字典上,由项与年装扮成教书先生带上绝密情报出发了。
&&& 项与年经过长途跋涉、干辛万苦终于在于10月7日到达瑞金。在沙洲坝找到了党的临时中央。
&&& 红军主力提前转移
&&& 传阅了&铁桶计划&后,当时的中央负责人深感形势严峻,决定要抢在敌&铁桶&合拢之前,迅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经过对敌&铁桶计划&和当前敌我态势的分析,临时中央仓促做出决定,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布战略转移的行动命令。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因此比预定计划提早了整整10天。
&&& 就在中央红军突围走后的第10天。按照&铁桶计划&推进的敌军先后占领了宁都、长汀、会昌等地,当兵临瑞金城下时才得知红军的主力早已转移,国民党150万大军精心铸造的&铁桶&,最终成了一只裂缝漏水的&破桶&。毛泽东在突破乌江时叹道:&我们这些人能活着出来,搞情报的同志是立了功的!&
&&& 两人经历拍成电影
&&& 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消息传到南京后,蒋介石暴跳如雷,紧急调集部队围追堵截。但直到败退台湾,蒋介石也没查清究竟是谁向共产党提供了情报。
&&& 由于当年的绝密情报仅限于临时中央极少数人知道,而战略转移又很匆忙,就连毛泽东等领导人事先都不清楚,因此在党史文献中很少提及此事。
&&& 但是,党和人民不会忘记莫、项二人的功勋。叶剑英南下主政广东时,毛泽东特意叮嘱要找到莫雄并安排工作。1956年国庆节,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李克农上将又委托项与年将莫雄接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叶剑英元帅代表党中央设宴招待两位功臣。
&&& 2001年,根据军旅作家项小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英雄无语》上映.该片就是以莫雄和项与年当年惊心动魄的经历为原型创作的。
(摘自《羊城晚报》9.3周军/文)
8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长征
一个国家,总要有一些人,做着无关风月的事,把有关这个民族的记忆碎片拾起。尽管有时候,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看不到这样做的意义。
&&& 几年前。一位重走长征路的年轻人。一路参观长征遗迹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发现参观的人并不多。有一次,巨大的博物馆里只有寥寥两个人,一位退役老兵带着孙女,孙女心不在焉,耳朵上始终挂着耳机。
&&& 一名叫陆昶全的大学生,曾从福建宁化出发重走长征路。当地人问他,你知道宁化也是长征出发地之一吗?他回答不知道。对方的回答让他震撼:&你当然不知道,因为从这里出发的红军基本都牺牲了。&走到湘江边,大多数宁化红军的牺牲地,他和同行的人主动买了白酒。洒江祭奠。这些年轻人。在那里哭了。
&&& 2006年。警察夏桂林跟随央视重走长征路。251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夏桂林胡子拉茬、白发苍苍,连家人都不敢相认。到了遵义,有一处烈士陵园,许多红军连名字都没留下,夏桂林抚摸着墓碑,泪如泉涌。
&&& 2014年,深圳一家公司负责人左力决定暂停自己的工作,独自重走长征路。在山区路上,警察设卡检查,得知左力在&长征&,一起竖起了大拇指;他借宿老乡家,对方得知&长征&,很多时候连借宿吃饭的钱都不要了;在四川抚边乡。房主大妈在左力出发前,硬是把干粮塞进了背包。大声说:&饱饱地找红军呐!&
&&& &&如果要罗列,重走长征路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故事不尽相同,他们的理由也五花八门。可与中国人13亿多的庞大数目相比,又显得微不足道。
&&& 但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更多的人才在一次次疑问中渐渐发现:原来,80多年前那些翻山越岭的人,还在影响着这个时代。
&他们就像一个又一个连接点,对接着过去。提醒着人们&&生命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除了衣食住行,除了功名利禄。
&&& 重走者,未必能影响很多人,但他们一定能影响一些人。
&&& 10年前。军旅作家王树增写了《长征》。写作之初,同行曾经多次问他:有那么多挣钱的题材你为什么不写?你写《长征》,有人买吗?一个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没人买,那你写它干什么?你也拿不到版税。
&&& 当时.王树增说了一句很&狂&的话:&你写卖不出去,我写就能卖出去。&这部书后来很畅销。回首往事,王树增却不狂了,他在一次演讲中说:&读者不是爱我。而是爱我们这个民族。&
&&& 1985年。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撰写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成为畅销书。从1972年向周总理提出要写长征,他用了13年探求长征背后的故事。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 今天的人们,无需再去啃树皮、吃野菜。无需再徒步两万五千里。但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依然是荆棘与鲜花并存。要前进,每一步都可能碰壁,每一步都可能流血。长征,往大了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往小了说,就是一个人决不向困难低头的气概。
&&& 雪峰依旧,铁索犹寒。习主席说,长征永远在路上。今天,在新一轮改革面前,我们又将是探路者。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我们每一个人,也当走好我们自己的长征。
(摘自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7.27)
长征&光辉历程
各路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
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共有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西康特别区正式建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湖南、湖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9省;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四川、西康、青海、甘肃等4省;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河南、湖北、甘肃、陕西等4省。
按现在行政区划,西康已不存在,重庆成为直辖市,原甘肃部分地区划归宁夏,红军长征经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5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河南、湖北、宁夏、陕西。
长征&光辉历程
长征经过的高山河流
红军长征跨越大半个中国,先后翻越几十座高山(有些是终年积雪的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红军将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了长征的最后胜利,铸就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团结友爱、无私奉献、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红一方面军翻越20多座大山,主要有大余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岷山、六盘山和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又称亚克夏山、马塘梁子)、仓德山(又称昌德山、昌德梁子)、打古山(又称拖罗岗、施罗山、塔鲁岗)等5座雪山;渡过22条河流,主要有雩都河、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腊子河、渭河等。
红二方面军翻越的高山主要有乌蒙山、六盘山和玉龙雪山、雅哈雪山、大雪山、小雪山、茨布腊山、扎拉牙卡山、藏巴拉雪山、东隆山、米拉山等雪山;渡过的河流主要有澧水、沅水、资水、巫水、清水江、鸭池河、普渡河、金沙江、渭河等。
红四方面军翻越的高山主要有伏泉山、千佛山、巴罗山、皇宫山、大坪山和虹桥山、鹧鸪山、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古山、夹金山、格达梁子、党岭山、折多山、罗锅梁子、剪子湾山、卡子拉山(喜委拉卡山)等雪山,其中有的雪山是两次翻越;渡过的河流主要有嘉陵江、涪江、岷江、大金川、青衣江等。
红二十五军翻越的高山主要有桐柏山、伏牛山、秦岭等;渡过的河流主要有渭河、泾河、I河、葫芦河等。
长征&光辉历程
长征的里程
各路红军长征里程有所不同。按各路红军中所走最远的路程计算,红一方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长征近二万里,红四方面军长征一万余里,红二十五军长征近万里。
通常所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所有红军都走的距离,也不是所有红军长征的总里程,而是指红一方面军中走得最远的作战部队的里程,正如1935年毛泽东所说:&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长征里程的数字,是在长征过程中逐步统计出来,并在内部的各种会议上宣布的。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提到:&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的事业。&9月12日,中央政治局俄界扩大会议的决定中提到,中央红军长征&二万余里&。10月23日,毛泽东在吴起镇召开的陕甘支队领导干部大会上对长征进行总结,宣布:&从瑞金算起,到今天为止,我们共走了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已走了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即组织一部分同志撰写回忆录,并对长征里程进行统计。结果是,长征中走得最远的部队,大约走了二万五千里。1935年11月5日,毛泽东在陕西甘泉象鼻子湾对随行的军委直属部队讲话,再次对长征进行总结,宣布:&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这里说的长征还只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12月27日,在瓦窑堡会议闭幕后中共中央召开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毛泽东在报告中说明长征的情况、意义时,将三大方面军的长征都包含在内。只是当时红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还在进行之中,所以还不可能确定其长征的最终里程。
红一方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数字首次对外公布,是在1935年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为了直接领导与组织反日的民族革命战争,于1934年10月开始了北上的远征,&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为澄清外界人士对红军长征里程的质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曾组织查阅历史资料,并委托测绘部门进行测量计算,得出了可靠的结论。据查,1936年8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成立编辑委员会,将一部分长征回忆录编成《二万五千里》(也称《长征记》)一书。编者根据长征中的各种命令、日记和报纸,制作了《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的地点及里程一览表》(这也是目前所能查到唯一记载中央红军长征中经过的地点和里程的详表)。该表详细地列出了红一军团直属队在长征371天行军中每一天所经过的主要地点及里程。根据该表,红一军团直属队在长征中共走了18095里。依据该表中所列红一军团直属队长征经过的地点(凡后已改名的,均组织当地党史部门进行了核查),测绘部门在比例尺1∶10万的地形图上用仪器进行测量,并按照当地地形,在平面计算结果基础上乘以坡度系数,得出实际里程为9249.5公里,即18499里,比里程表上的18095里还略远一些。以误差正负2%计,两者的距离基本上是吻合的。这就证实,当时里程表上的数字是准确可靠的。18499里只是红一军团直属队单纯行军的里程。作战部队的行军路线更加复杂,加上侦察、筹粮、作战、做群众工作等,所走路程比机关更多。如,据当年任红九军团司令部参谋处测绘员的林伟将军的长征日记,红九军团行军里程达三万余里。所以,根据有关资料综合分析计算,红一方面军长征中走得最远的部队,所走距离确有二万五千里。
长征&光辉历程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4年7月上旬,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并准备实施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红七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率红七军团经福建北上到闽浙皖赣地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并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1935年1月下旬,红十军团在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围攻下遭受严重损失。方志敏被俘后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不朽篇章。同年8月在南昌英勇就义。红十军团余部转战闽浙赣边,坚持游击战争。
长征&光辉历程
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
1935年11月初,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在甘泉地区同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红十五军团会师。11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同日,西北军委宣布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改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
长征&光辉历程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
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根据会议精神,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并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通常称为《八一宣言》)。11月中旬,张浩从莫斯科回国抵达陕北,向中共中央传达上述会议和文件的精神。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今子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问题,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2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分析了日本侵略者打进中国之后社会各阶级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成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人怎么看长征
红军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书写了人类史上最宏大壮丽、最动人心魄的篇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对长征的伟大意义和不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给予了精辟的总结和论述。他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高度,阐述了长征对中国革命、对共产党、对革命军队的重大影响。
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的胜利,完成了红军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抗日前进阵地的建立相结合的任务,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正如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所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这里的新局面既有革命任务的调整也有革命形势的变化。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对中国革命任务进行了调整,提出停止国共内战,联合全民族的力量,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通过长征摆脱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保存了一部分精锐力量到达陕甘,中国革命和红军从覆灭的险境中脱离出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遇,革命形势发生彻底变化。任弼时在回忆红二、六军团长征时说:&这次远征,活动于湘黔滇康广大地区,前后攻占三十余县城,是广泛地传播了党和苏维埃的政策,特别是扩大了抗日反蒋主张的影响,组织和发动一些群众斗争,揭破了国民党卖国殃民的罪恶,再一次证明红军是不可摧毁的力量。&
长征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红色根据地得到巩固,最终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长征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长征中特别重要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使得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遵义会议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邓小平在1989年6月16日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同志,弼时同志去世后,又加了陈云同志。&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起初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服从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而遵义会议是第一次没有受到共产国际干预的重要会议。1963年9月,毛泽东在同外宾的一次谈话中说:&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之所以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失败的切肤之痛,推动中国共产党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下解放出来,认识到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以遵义会议为起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掌握了中国革命的主动权和领导权,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王稼祥在谈及长征时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从而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它的巨大意义,已经在斗争实践中得到了证实。&这也是为什么周恩来说:&由于毛主席拨转了航向,使中国革命在惊涛骇浪中得以转危为安,转败为胜。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伟大转折点。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取得了领导地位,真正取得了领导地位。&
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
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长征前,红军分散在各根据地,各自为战,缺乏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长征使红军主力从各个根据地齐聚陕北,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战略大转移。共产党员和人民军队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仰和理想信念。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写道:&我们共产党员中有许多人是经过万里长征的,这对于他们是一次严重的锻炼,其中的绝大多数党员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张闻天在1938年4月12日发表的《论青年的修养》一文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件事震动了全世界。为什么二万五千里长征能够有这样伟大的影响呢?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的表现出了它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是一千里的长征也是不可能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虽已结束,但红军将士创造的长征精神却得到传承和发扬。如今,在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许多领域,长征精神不断续写着时代的篇章:航天新长征、脱贫攻坚新长征、红军部队新长征、新长征突击手&&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人们的内心已内化成一种信仰,外化为一种能量,指引着每一代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兼评《西行漫记》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后的今天,怎样正确看待长征那段苦难的历史,长征胜利之于今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从长征胜利中汲取怎样的营养和力量,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人民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回溯80年前,在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时刻,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新闻记者带着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国民党和西方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新闻封锁,来到陕甘宁边区,和毛泽东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斯诺是长途跋涉在红色区域进行战地采访的第一位西方新闻记者,写下了许多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那些报道汇编成书即《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该书首次出版,由于当时所处环境,中译本采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作为掩护。重温这部红色经典,重思斯诺的红色记忆,考察作者与毛泽东的对话,研究作者记录长征的珍贵资料,无疑会产生许多思想启迪和有益滋养。
从长征起因看党的领导
对于当代人而言,关于长征的印记,大多来自教科书、影视剧、博物馆。譬如,关于长征的诗词,语文教科书里的《过草地》《飞夺泸定桥》《艰苦的岁月》,影视剧里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历史书中关于长征的记载,等等。但是有关长征的专门著述,尤其还是当时的外国新闻记者的独家采访记录并不多见。《西行漫记》堪称一本了解长征、思考长征的伟大著作。特别是书中关于长征的记载,多是毛泽东的回忆和口述的真实记录,这为我们研究长征、思考长征提供了宝贵资源和思想财富。
长征是什么?为什么要长征?这是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据斯诺记载:&这时南京被江西苏区的革命潜力完全惊醒了,在一九三零年年底开始了对红军的第一次&围剿&。&(《西行漫记》中文版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53页)从1930年底第一次&围剿&开始到1933年4月,蒋介石一共发动了四次&围剿&。其中,第一次从1930年12月到1931年1月,兵力超过十万,鲁涤平为总指挥;第二次从1931年4月到6月,兵力超过二十万,何应钦为总司令;第三次从1931年7月到10月,蒋介石亲率三十万军队;第四次从1933年4月到10月,人数二十五万之众,陈诚为战地司令官。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蒋介石对于红军的&围剿&,兵力一次比一次增加,决心一次较一次增大,间隔基本上很短,不给红军喘息的机会。但是,面对残酷的&围剿&,仅有四万余人的红军在党的领导下,巧妙地运用运动战,贯彻执行迅速集中和迅速分散的战术,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以己主力各个击破突然进攻的孤立的敌军,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完全胜利。
前四次&围剿&彻底失败后,为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围剿&,蒋介石没有再给红军任何休整喘息的时间,于1933年10月至1934年10月间动员了近100万兵力,采取新的战略战术对红军展开了疯狂&围剿&。尽管红军已取得了前四次&围剿&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正如毛泽东所言,&其一是在一九三三年福建事变中没有能同蔡廷锴的部队联合。其二是放弃了我们以前的运动战术,而采用错误的单纯防御战略。&这样导致了红军损失惨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湍急的江河,越过一些最高、最险的山口,通过凶猛的土著居民的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大草地,经过严寒酷暑,风霜雨雪&的漫漫长征。长征,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保存红军有生力量,做出战略撤退,表明恢复了党的正确领导和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
从长征历程看信仰的力量
回望历史,长征本来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大胆抉择,而长征历程更是时时兵临绝境,处处绝处逢生。比如,强渡大渡河就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历史上,在遥远的大渡河两岸,三国英豪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领导的十万大军都曾全军覆没。红军没有重蹈历史的覆辙,而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在翻越雪山时,一些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不习惯高原气候,冻死不少。譬如,在爬荒凉的炮铜岗时,战士们一路砍伐长竹,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的路来。毛泽东说:&在这个山峰上,有一个军团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驮畜。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去就没有再起来。&寥寥数语,展现的红军的苦难与卓绝却是那般震撼与惊心,问题是今天究竟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感知这些呢?
或许《西行漫记》中这样一组组数据和描述更有助于深化对长征的理解吧。&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一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西行漫记》中文版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79页)对于如此征程,斯诺曾如此描述,&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有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走过的路程肯定有那么长,甚至比这更长。但根据一军团按逐个阶段编的一张精确的旅程表,长征的路线共达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折合英里为六千英里,大约为横贯美洲大陆的距离的两倍,这个数字大约是主力部队的最低行军长度。&(《西行漫记》中文版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64页)
对于这样的行军战斗奇迹,就连当时的国民党军队都心生敬畏,当代人在学习研究长征史诗时,对于红军的感慨与敬畏应当更是非比寻常吧。因而,一些问题会常常在思想里回荡。正如斯诺所言:&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但他们却身经百战,经历封锁、缺盐、饥饿、疾病、瘟疫,最后还有那六千英里的历史性&长征&,穿过中国的十二个省份,冲破千千万万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终于胜利地出现在西北的一个强大的新根据地上。&(《西行漫记》中文版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页)如今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早已不再像我们的先辈们那样需要冒着枪林弹雨,进行长途跋涉亲身参与和进行实地采访了,有许多珍贵资料可供我们研读和学习。思索红军之所以不可战胜,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难道不正在于红军那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决心吗?难道不正在于红军那超人的吃苦耐劳和对革命的深深信仰吗?
从长征胜利看民族复兴
正是基于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崇高的革命信仰,还有那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红军长征才取得了伟大胜利。当然,客观而言,评价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不能不提毛泽东关于&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思想。说长征是宣言书,因为它向全世界宣告了红军的不可战胜。说长征是宣传队,因为它向沿途十几个省约两亿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人民的道路。没有长征,广大民众怎会那样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可以说,长征大规模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说长征是播种机,因为长征武装了沿途各省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了许多干部来训练游击队。在漫长的艰苦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可是又有成千上万的劳苦人民充实进来。对于如此史诗般的长征,毛泽东曾经雄浑豪迈地写下了《七律&长征》《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记录长征盛况的诗词。那不仅是长征战况的生动诠释,更是长征精神的诗意表达。
事实上,今天,再丰富的辞藻都无法完全准确再现长征的苦难与辉煌,再充沛的情感都不能完全表达我们对长征的纪念与感怀。不过可以坚信的是,历史上共产党人什么路没有走过?什么苦难没有经历过?在通往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上,永葆长征精神,我们将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
长征,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上)
长征已从中国大地上走过了80载。
那是一段经典的血火历程,那是一条绵长的精神矿脉,那是一面鲜艳的文化旗帜。
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有一种精神和信念。它在人们的内心里蕴藏,外化为一种强大能量。它像看不见的火光,如地球深处涌动的岩浆,为人类提供不竭的发展动能。这就是长征留给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长征,永远定格在人类的历史长空,耸立成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
哲学家说,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那么,历史的最后成果,就是命运&&民族的、国家的、个人的命运。
80年来,一次次回望长征,让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80年来,一次次追寻长征,给我们带来清醒,带来勇气,带来对未来的启迪,带来伟大复兴的曙光。
赢得未来的不只是物质,更是精神。
长征永远在路上。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本刊特开设&永远的长征精神&专栏,让我们再次上路,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先辈前所未闻的故事,走进那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去探寻和挖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一次伟大信仰的&路演&,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检阅。
雪山极寒挡不住换个天地的追求,草原泥泞缠不住草编的军鞋,泸定铁锁拦不住红色的先锋,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种理想。
红军心目中,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行动中,血骨熬汤为理想。有了理想,漫漫苦难,铸成耀眼的辉煌。
&一切为了苏维埃!&这是红军将士勇往直前的根本动力;&一定要活着看到革命胜利!&这是红军将士顽强生命力的强大支撑。
当追求理想完全是一种自觉行动时,承受磨难便转化为一种真正的幸福。
1936年夏天,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曾经共处18个月的中国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
&主义譬如一面旗帜&。只要旗帜树了起来,就会应者云集,知所趋赴。
长征的开路先锋杨成武将军认为:&许多红军战士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业。&
红军将士,是为大家而献身的人。他们正是西哲柏拉图所言的,&灵魂里有黄金的人&。
理想信念,是长征之魂,是事业之本。一条漫漫征途,见证着铁血将士的信仰信念。
理想信念从哪里来?无疑是从先进理论、先进思想的滋养中来,从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升华中来,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实践中来。红军战士回忆,长征初期,病后虚弱的毛泽东,即使躺在担架上也专心致志地阅读马列经典。
1938年4月,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学生的一次讲演中说:&长征中我们的确曾经碰到了无数困难&&然而我们那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
心上有了理想的高峰,每个脚印都是通往理想的路标。理想信念不是口号,而是实践,是红军将士用双脚、用生死、用战斗展现出的。
路途标示理想信念。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6.5万里: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其中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历经11个省份行程2.5万里;红二方面军行程约2万里,攻占县城92座;红四方面军行程1万里,三过纵深近1千里的草地;红25军行程近1万里。
生命铸就理想信念。一条长征路,是一条鲜血浸透的红飘带。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长征途中。
战斗彰显理想信念。长征途中,共进行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仅师以上规模的战斗就有120余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正是这样的千锤百炼,催生了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军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奇迹。
我们常讲,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缺少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蹋了脊梁,冷却血性。现在看来,红军将士最不缺的就是钙。当下,我们要补充钙质,没有比长征精神更好的营养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最根本的是不忘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信念。
长征的胜利,是牺牲精神的胜利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献身的人是伟大的!&红军将士就是这种伟大的人。
胜利有多么辉煌,牺牲就有多么壮烈。闽西有4万人参加红军,长征开始时断后,湘江战役时当先锋,牺牲极为惨烈。新中国成立后授衔,龙岩只出过两位将军,而将军们终生未回乡。他们说:所有的人都牺牲了,自己活着回去,无颜见闽西父老。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无论是政治领导、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小战士,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救国救民牺牲一切。
长征,是鲜血写就的史诗。红军长征有丰富的内涵,它不是简单地转战、打仗,而是面临严峻的三大考验,即革命与反革命的生死较量,党内团结与分裂的尖锐斗争,官兵与极端恶劣自然环境的激烈对抗。
踏上长征路,就意味着死亡时时相伴。无论是粤军、湘军、黔军、川军、滇军、马家军,还是中央军,都不容红军在他们的地盘上逗留,都追着赶着杀红军。
红军的苦难,厚过2.5万里。长征途中,武器简陋的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进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他们的英勇顽强、不畏牺牲举世无双。
大渡河上,数根铁索横在激流之上,桥对岸是黑洞洞的机枪枪口,川军认为能沿着铁索桥过来的人除非会飞。但是红军勇士就是在枪林弹雨中从铁索桥上冲了过去,以至桥对岸的敌人面对红军的英雄气概目瞪口呆。他们不知道世间还有什么人能像红军一样如此发起冲击。
&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89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斗争之路、探索之路、胜利之路,是用泪水、汗水、血水写就的。这在长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让我们看看一组组数据。
10922人的红八军团,因在战斗中损失严重,在红军编制序列仅存60多天。
在2.5万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牺牲。
红2军团4师1500多人,从草地走出来时剩下不到700人。
长征路上,牺牲营以上干部432名,包括军以上干部8名,师以上干部80多名。
单是湘江一役,就有13位团以上干部战死,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
单是江西兴国一个县,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有12038名,平均下来,几乎每1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战士用生命化作的路标。
单是跟随贺龙长征的贺氏一族,就留下80多位寡妇。
单是李中权一家,9人参加红军就有5人牺牲在路上,包括他的父亲、母亲、大哥、二哥、妹妹。
远征有牺牲,留守同样很悲壮。留在根据地的红军,被称为&死亡军团&。据陈丕显将军后来回忆,10个里头大概有1个人活着。
墓结束苦难,碑承载光荣。一样的深刻,一样的恢弘。
80年过去,地址成为遗址,笑容成为遗容,万水千山间征战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但,在湘江,在遵义,在土城,在雪山,在草地,在长征路上的每一处,森林般耸立的墓碑,向人们无声讲述着一段段曾像火焰般燃烧的铁血青春&&
长征告诉我们,冶炼金属的未必都是炉火,还有苦难和牺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军的牺牲,成了今日胜利的奠基石。
长征的胜利,是实事求是的胜利
长征的起步,并非高歌猛进而是被迫突围。诚如周恩来同志后来的总结,万里长征,就是因为在江西打败了,硬拼消耗,拼到最后挡不住,不得不退出江西。
面对不可预知的转移之路,共产党人却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军及其领导人选择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扬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可以说,长征之路,就是探寻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之路。
对于广昌战役的失败,彭德怀用&崽卖爷田心不痛&,表达了对&左&倾路线的不满。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介绍,遵义会议以前,共产国际的指示,从来都是尚方宝剑。中国共产党被强加了&两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百分之百地忠实于国际路线。两个百分之百,给惨淡经营的苏区和红军几乎带来百分之百的损失&&
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湘江之战受重创,死者的鲜血引起了生者的反思。
万里之外的共产国际怎么知道中国红军面临的是什么样的万水千山?一个初来中国的外国人又怎么能够指挥红军与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
终于,遵义会议开启了一个新时代。1935年1月,遵义城里,一个20人参加的会议,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因为它决定了一支军队的命运,进而是一个党的命运,最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北斗在贵州这个地方升起&。王阳明从儒家的教条主义束缚中摆脱出来,而共产党人也在这个地方,从&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伟大的新生在遵义发生。
论及长征的伟大,首先在于它使中国共产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被迫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
教条主义者选择送死,而毛泽东选择未知,然后从未知中开辟新生。毛泽东再次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用了漫长的3年。这3年,红军损失了90%,苏区几乎丧失了100%。
对正确路线做出选择的,是实践。如果说遵义会议为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道路,那么战争就是在这条道路上最好的实践。因为,战争最不容虚假,最能检验一切,最需要符合实际的指挥决策。
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大胜直罗镇&&每一个壮举都惊天地、泣鬼神,每一个胜利都令人叹服、让人叫绝。这些伟大实践的领导者,不再是&洋顾问&李德,而是红军将士自主选择的领袖&&毛泽东。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重新把舵的毛泽东以一连串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大手笔,以指东击西、形南实北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呼啸驰骋于黔桂滇陇的万水千山之间。当蒋介石还对着地图上那些复杂迂回的红色线条迷惑不解时,数万红军早已跳出40万大军的包围圈。
关于巧渡金沙江一役,后来的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写道:&毛泽东对蒋介石再次上演声东击西,而蒋介石则像巴甫洛夫训练出来习惯于条件反射的狗一样,毛泽东要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
&吓死滇军、拖死湘军、脚踏川军、打倒中央军,英雄是红军!&毛泽东军事思想显现威力。
凡胜战之师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击败敌人。长征,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得到检验与公认,提供了广阔舞台。正是通过长征,全党全军真正认识和理解了毛泽东及其军事思想,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全局上的指导地位。
再举一例。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时人数不但未减,反而增加。与其说这是个传奇,不如说是实事求是的法宝在起作用。事实上,红25军的胜利,就在于能自觉分析形势,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这完全符合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从而为中国革命胜利起到独特作用。
从80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一代代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前行&&他们的脚下都刻着这样一行大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艰苦创业。
长征,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下)
长征的胜利,是团结友爱的胜利
两人同心,其利断金。长征,是一部充溢着团结统一、患难与共的活剧。面对敌人的追杀、斗争的残酷、环境的考验,如果没有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很难夺取胜利的。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队伍: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他们每一个人,自加入红军起便情同手足,生死相依。他们没有私人财产的概念,官兵负伤后必须留在当地百姓家,临别前,战友们都把自己积攒的仅有的铜板塞在伤员被子里,他们希望革命胜利后战友不但活着而且还能找到他。
红一方面军在翻越雪山后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长途跋涉的一方面军将士几乎都是衣衫褴褛、骨瘦如柴,四方面军准备了大量的粮食衣物迎接一方面军。在整个长征中,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无时不体现着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的同志情、战友爱。正是这种团结,从整体上大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党的领袖和红军各级指挥员始终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真正达到了官兵一致。
毛泽东同志除了几个星期生病以外,绝大部分时间里和普通战士一样在步行;他的夫人贺子珍,为抢救战友一次就负伤17处,去世的时候身上还有未取出的弹片。朱德总司令多次把伤兵扶上自己的战马,自己却徒步前进;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连续为一位生病的红小鬼陈伢子找来4匹马骑着走,当第4匹马也倒下时,他又找来第5匹马;红6师师长贺炳炎右臂重伤截肢,不但让出坐骑给伤病员骑,还把缰绳套在断臂上为伤病员牵马引路。红军指战员内部之团结、士气之旺盛,为当时国内外任何军队所不及。
那个冻死的军需处长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其实,长征路上,有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生,宁愿自己死。
红3军团1个连有9名炊事员先后饿死,这个连的其他战士却无一人因饥饿而倒下。
一位女兵,在一次渡河中,为了战友的安全,她松开了马尾巴,被激流卷走。
炸弹袭来,红四方面军31军被服厂8岁的小红军苏力得救了,而趴在她身上、不知名的红军大姐却壮烈牺牲了。
在茫茫草地中担任收容任务的部队,接到一个特殊的命令:遇到倒下的官兵时,一定要掀开盖在他们脸上的草看一看,因为这些负伤、生病或是饿得走不动的红军官兵,往往是为了不拖累队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草把自己的脸盖上。
一位红军女战士曾回忆她在过草地时见到的感人一幕:有的趴在泥水中,伸开的手掌心里还攥着几十粒青稞,临死都舍不得吃上最后一口;有的赤身裸体像是沉睡在路旁,身边却叠放着脱下的衣物,泥地上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送给缺衣的战友。
正是这些可爱的红军战士,为革命胜利开出了一朵朵&绚丽的血红的花&。
长征,是一条凝结战友生死深情的道路。今天很多战士讲:&我愿跟着连长上战场,我愿为连长挡子弹。&这种&我愿意&的力量,背后是团结友爱的传承,是红色基因的赓续,包含着中国革命成功的密码。
&不爱征戎儿,岂可执帅印。&这是历史对现实的告诫;&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这是红军对红军传人的示范。
长征的胜利,是依靠人民的胜利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的历史,书写了军民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动人篇章。
儿子牺牲了,老人擦干眼泪,对红军将领说:&牺牲了一个,还有第二个。哥哥牺牲了,弟弟顶上。去,去当红军,消灭反动派!&
一首《十送红军》,让人荡气回肠。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人民是革命的母亲&。党和红军有了人民的拥护、支持、帮助,才得以在艰难中生存,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追击路上,蒋介石曾给薛岳写一密信:&自古以来,未有流寇能成事者。&然而,脱离根据地的红军不仅生存下来,还找到一条新生之路,并一路留下未来胜利的红色种子。
战争的伟力在于民众之中。早在创建红色根据地之初,毛泽东就把群众工作当作红军的三大任务。一心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也成了这支新型人民军队区别于旧军队的最鲜明标志。
长征路上,中央红军曾先后跨越24条江河。如果没有各地船工的无私支援,红军很难在险滩急流之上从容飞渡。
&哪怕头顶有国民党机枪的密集封锁,脚下有随时可以把小船打翻的巨浪,船工们仍然毫不畏惧地奋勇划船。&曾为大渡河17勇士吹响冲锋号角的老红军张生荣曾满含深情地说,&红军的绝处逢生,离不开船工们的倾力相助&。
川西大凉山,彝人的世界。这里,就是斯诺所说的数十年来没有一支军队经过的地方。然而,人民军队改写了这一历史,并留下了一段足以传唱千秋的佳话。
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大凉山的红军,遇到了不明真相的彝族群众围攻。武器被夺走,士兵被打伤,甚至连身上的军装也被抢走。红军战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彝胞们困惑了。
后来,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按照彝族风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从此,一面&中国红军彝民沽鸡支队&的旗帜开始在大凉山深处飘动&&
长征途中,红军先后经过了瑶、苗、羌、回、藏、东乡、裕固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人民军队的真情,融化了这些少数民族心灵深处千百年来结下的厚厚坚冰,红色种子从此在这些荒凉之地扎根发芽。
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也只有真正关心群众、依靠群众、武装群众的军队才能够百战百胜。在突破最后天险腊子口时,正是由于一位在长征路上入伍的贵州籍苗族小战士带领突击队员攀上绝壁,成功奇袭,才最终打开了北上的通道。
人民群众的力量,比任何天时、地利都重要。人民,永远是人民军队的根。
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支前民工与参战兵力比例达9∶1。88万辆独轮车,往前线送去了足够一个城市吃上5年的9.69亿斤粮食。
后来,我军颁布的&柳叶训令&,叫响的&不吃一个苹果&,以及南京路上的和衣而卧、抗洪抢险的激流勇进,皆是鱼儿对水的深情。
粟裕将军有句名言:&依靠人民群众,不是一句美丽动听的政治口号,而是战略思想。& 树高千尺不忘根。为人民服务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夺取政权和执掌政权的千古铁律。
长征的胜利,是党领导下的胜利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出这样的回答:&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设想的。&
长征路上,红军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
我军自创建之初,就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但在长征出发前,作为党对红军根本领导制度的党委制曾一度被削弱,红军在错误思想指导下,接连失利,被迫开始长征。
随着毛泽东在遵义会议重掌红军指挥权,各部队在团以上各级机构中恢复了党的领导制度,并加强了连队党支部建设。
遵义会议后,很多老红军回忆说:长征中,不管情况多紧急,部队多疲劳,党的组织生活一直没有间断,党员干部始终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那时的党员,平时绝对看得出来。长征过草地时,队伍中有过一个名叫&试吃小组&的特殊党组织。因为一些官兵吃了不知名的野菜中毒死亡,党员们便组成了这样一个临时小组,每当发现一种不认识的野菜后,必须经过党员&试吃小组&试吃,其他官兵才能吃。无法得知那些为了集体的生存而中毒牺牲的党员姓何名谁,他们死的时候无一不是面部乌黑,嘴角流血,只有手里攥着的野菜如警示牌一般显眼。野菜的小小往事似乎无法载入革命史册,但这些普通共产党人的高贵灵魂却顶天立地,亮耀寰宇。
那时的党员,关键时候绝对豁得出去。每当挑选尖刀班或突击勇士,共产党员总是率先站出来。每到生死关头,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的都是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很多红军战士回忆,他们&都是跟着营团首长的背影冲锋的&。就连红军总司令朱德也经常在前线指挥作战,甚至纵马持枪,冲杀疆场。
长征中,无论是强渡大渡河的勇士,还是飞夺泸定桥的英雄,都是由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聂荣臻元帅生前回忆,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负伤人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而当时红军官兵中的党团员要远远低于这个比例。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红25军军长吴焕先、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都牺牲在战斗第一线。
红军打仗,拼的是干部,拼的是党员团员。这一点很早就被一位外国人所注意。长征结束后不久,到陕北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便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了红军同强敌作战取胜的原因。这就是红军军官习惯说:&跟我上&,而不是说&给我上&。
&跟我上&与&给我上&,这是两支不同性质的军队发出的不同声音,也预示着成功和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红军中党员干部的表率行为,也是红军能在任何不利条件下勇往直前、直至赢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
的确,无论是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在敌后战场,还是后来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较量,抑或是再后来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厮杀在抗美援朝战场,党的领导,始终是这支军队越打越强、越战越勇的主要原因。
军魂融入灵魂里,军旗跟着党旗飘。&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今天正在军营传唱的《听党指挥歌》,道出了红军传人的心声。当年,党的领导使红军创造了长征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今天,在党的领导下,红军传人一定能够创造无愧于先辈的光辉业绩!
一个细节: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有三个分不清,即男人女人分不清,拐杖和枪分不清,衣服颜色分不清。
但正是这一艰苦的行军,使红军主力转移到民族解放的最前沿,转移到抗日战争的最前沿,转移到主宰中国命运的最前沿。
又过了一年。1936年10月,当三支九死一生的红军最终在宁夏一个叫同心的地方紧紧相拥时,在他们面前,再也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
&同心&,多么好听的名字,她见证胜利,也聚合力量。
毛泽东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
&我们红军像经过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树身和树根。&
长征出英雄,也出战将。
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十位大将和1300多位上将、中将和少将中,90%以上参加过长征。
长征保留下来的星星火种,很快形成燎原之势。
我们带着长征精神一路远行、一路铿锵。
指挥强渡大渡河战斗的战将聂荣臻,建国后成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他把中国运载火箭定名为:长征。
以长征精神为种子,我们党和军队的精神谱系上,先后生长出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以长征胜利为起点,我们党和军队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次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将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传承红军的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的军队不断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
面对流淌红军血脉的人民军队,中国元帅彭德怀宣告:&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感叹:&战争的禁律之一是不能在地面上与中国军队作战。&
面对中国梦强军梦,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长征从来没有结束,红军的长征仅仅是长征的序幕。
真正属于历史的同样属于未来。踏上新长征,我们将&沿着无人能够臆测的命运一路前行&!
发布日期: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主办: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协办: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协会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高升路266号&&技术支持:广州粤建三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长沙营销服务部
电话:0&&&电话:6&& 湘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