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仙五同鸿钧老祖手里拿什么。手拿拂尘

关于黄山樵山神仙洞的传说
《黄山樵山神仙洞》导游词配套资料一
关于黄山樵山神仙洞的传说
(一)、洞外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天庭上有两位仙女。她们不愿意继续在天庭生活。有一天,两位仙女偷偷的拿了天庭特有的种子——香榧,私自下了凡到了樵山,过起了她们的平民生活。她们拿起锄头精心培养着她们冒着生命危险从天庭偷来的香榧种子,快乐的生活着。可是,好景不长,仙女偷种子私自下凡的事很快被天庭里巡逻的天兵天将报告给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大发雷霆下令说:“敢偷香榧种再下凡间真是罪加一等。捉到立即处死。”天兵天将们马上来到了这里,这时天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仙女们虽奋力抵抗,可还是被天兵天将们抓住了。她们被带回天庭的当天就被处死了。天兵天将们把仙女的眼睛扔在了山上,双睛刚好落在了香榧树上。从此每颗香榧上都有了一双小“眼睛”,吃香榧时只要轻轻按一下这个小“眼睛”香榧就会自动打开。
在中国的香榧之乡诸暨,还有一个关于香榧的传说是,说当年越王勾践曾经用如何开香榧考过西施与郑旦(中国春秋末年越国美人,同被越王句践选为献吴国美人中的一员,用以迷惑吴王夫差。在越教授以礼仪,习以歌舞。精通剑术,有“浣纱双姝(shū)”之称)。结果西施手指按住香榧壳上的两个突兀点,用手轻轻一按,壳子就开了。后来人们就开始把香榧眼也叫成西施眼了。因为按住榧的两只眼睛打开香榧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所以老百姓也俗称“打榧子”。
【天庭】灵界、冥界、三界的中央权利中心。天庭联合政府的最高元首是,道祖太上老君和佛祖如来也必须服从天庭领导。玉帝职位的设立,是儒释道三家充分融合妥协的产物。在天庭的统一领导下,儒释道诸位仙佛都紧密团结在以玉帝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周围,道家基本掌握了天庭的大部分事务;佛家也安排四大菩萨进驻四大名山,站稳了自己的脚跟;儒家在确立天庭以自己的教义组建政府后,也切实巩固了自身在人间的统治地位。
很久以前的一天,一位陌生奇怪的老阿婆来到了樵山,她看上去衣衫褴褛,面容疲惫。老阿婆敲开一家农户的门,想跟他们讨碗饭吃,这户人家看上去也不富余,但出于同情还是让她进了屋,给她水喝,并把仅剩的一碗饭给了她吃,之后还向她嘘寒问暖,让这位阿婆很是感动,她问农户主人,“你们也不富余,却怎么舍得将仅有的一碗饭施舍给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呢?”农户主人却说,“在这深山老林的偏僻山村,只有自己耕种的少有的一些粮食,煮给你吃,委曲你老人家了。”于是这位老阿婆临走前,拿出一个扁圆的果子,对主人说:“你来年春天把这颗果子种在房前,秋后就可以结果吃了。”话音一落,一束白光闪过,老阿婆消失了。农户主人感觉似乎在梦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年农户主人依照老阿婆的话将那粒果子种在院子里,等到秋后,果然长出了参天大树,且枝干上挂满了绿色的果实,更神奇的是这种果树居然结双果,一颗是当年果,一颗是来年的果实,其中熟透会自然落地,才能食用,另一颗果子,挂到明年才会落地,不可提前摘取,这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香榧树。传说那位神秘阿婆就是观音菩萨化身,以身示法来普渡众生。相传樵山香榧曾于唐天宝年间御名为“贡榧”。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定为贡品。
三、樵山神仙洞来历的传说
很多年以前,樵山有许多庙宇,传说在山顶上有一个道教宫观,旁边的村庄里有一个年轻的樵夫,以打柴为生。这一天,上山打柴,走到这里,看见了这个溶洞的洞内向外射出光线。他便走上前去要看个究竟。进洞后仔细一看,只见洞内有两位自发老人,正对坐着在石桌旁下棋。樵夫把绳担放在洞外,进了洞里站在一旁看了起来。只见两位老人挥动玉棋子,出车上炮,跑马飞象,樵夫看得入迷,不觉渴也不觉饿。洞外树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长了又落,落了又长……等两位老人杀完一局,他才猛然想起还要去拾柴禾,便走出洞来,绳担早已是无影无踪。正在着急,忽见两位老人从洞内走出来,一个飘然飞向道教宫,一个向后山方向飞去。樵夫这才明白过来,原来两位都是高人。樵夫赶忙回家,只见到处房屋一新,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村里见到的人也都不认识他,他便问起自己的父母,人们都说那已是几百年前的老爷爷了。于是他这才知道自己在洞中已呆了几百年。他又说了自己的身世和名字,村里人都说是确实听说有一位前辈人,上山打柴后一去就再没回来过。樵夫向村民讲了自己在洞中的所见之事,众人都很惊奇,对他奉若神明。从那以后,人们便把这个溶洞叫神仙洞了。这正是“洞中日月洞中仙,不算离家是几年。出郭始知人代变,又须抛却古时钱。”
神仙洞来历的另一说法】
据传:很久以前,樵山神仙洞上洞口荷花坑村民看见洞口坐着一位白发奶奶,在缝补衣服,但须臾便无影无踪。有一村民去洞口附近山场挖山,忘掉带花夹(二齿锄头),路过洞口,发现靠洞口边有一花夹,顺手拿去挖了一天的山,傍晚回来,未还原处带了回家。过了一天,有一白发长须老人,由洞口方向来到村庄,责备拿花夹人“不讲诚实,拿了用了也不归还”,说完也是顷刻无影无踪,放在家里的花夹也不翼而飞。从此,村民们疑是洞中有神仙居住,因此取名“神仙洞”。传说附近村民,遇有婚丧喜事,宴请亲朋好友,缺碗具只要去洞口焚香叩拜,祈祷要求借多少碗。过了一时辰,再去洞口就能如数拿回碗具。用好后,清洗干净,如数送到洞口,焚香叩拜:说明还碗,就可离去。后来有户村民贪小利,不如数归还,此后就再也借不到了。
樵山神仙洞来历的另外传说
1、樵山神仙洞传说是洪钧老祖凭神力用拂尘扫石壁而开,因此名为“神仙洞”。实际上道教经典里没有鸿钧这个人。这个人出自明、清神话小说。在小说《》中称为鸿钧道人,为道教三大始祖的师傅。传说鸿钧道人为众仙之祖,也称“”。鸿元指天地未开、虚空未分之际的宇宙本始状态。有“先有鸿钧后有天”之说。也有一说鸿钧老祖便是盘古。这些都是神话传说。
2、鸿钧道人
(1)、也叫鸿钧老祖,在小说《》中称为鸿钧道人,为三清(、元始天尊、)的师傅。在小说中,鸿钧道人为众仙之祖,也称“鸿元老祖”。
(2)、古籍中有云:“鸿钧老祖第一仙,弟子盘古开了天。”《封神榜》上的老子曾说过:“先有鸿钧后有天,我比鸿钧早千年。”也有一说鸿钧老祖便是。第三种说法,来自江南一代的评话,说宇宙是不断毁灭重建的,在上一次的大毁灭中,有一只蚯蚓躲在泥里活了下来,是新宇宙中第一个生物,这就是鸿钧。
(3)、其体常存不灭,乘骑金龙,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左手执龙头杖,右手捧净钵盂水(钵盂(bōy&),盛饭菜的食器,多用于佛教徒化缘之用,多为铜、铁等材质,可在诵经时敲击)。主要弟子有: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盘古(即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即灵宝天尊)、接引道人(即佛祖)和准提道人。
(4)、山西介休市群仙殿里有道家众仙朝拜鸿钧老祖的布画。辽宁本溪县谢家崴子水洞,据说是鸿钧老祖修筑在玉京山的宫殿,名叫“紫霄宫”。道教经典里没有鸿钧。道教只以三清为首。这些内容都出自明、清神话小说。
(1)、神仙洞第二景区聚仙宝殿里的宝莲灯旁边有一个拂尘。
(2)、拂尘又称拂子、麈尾。是将兽毛、棉、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柄的一端扎马尾。
(3)、佛教的佛尘
①、由于和尚坐禅时,被蚊虫叮咬,搔痒不止,因此佛陀允许和尚持拂子驱蚊虫。
②、佛陀允许之后,众中有人便以众宝作柄,以珍贵的牦牛尾为其拂。俗家的人看见了,就讥诮的说:“圣者!您虽剃发,而贪染却未除。”而去禀告佛陀。因此佛陀才制定了做拂子的材质:即羊毛、麻、细裂布、已破旧之物、树枝树梢,而不许用珍贵的牦牛尾及其他宝物。这是因为当时白牦牛尾所制之拂子,系最贵重者,与白马尾拂同称为白拂。
【佛陀释迦牟尼】
1、在古印度的,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后来出家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功德的圆满者,无上的究竟者,所以称为“(无比完全的智慧、,也译为真正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的佛陀。因为他是出生于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
2、于公元前560年顷,于公元前480年之世。
3、佛陀的母亲在佛陀生后,仅仅一周之后,便去世了。因此,佛陀是在其母亲的胞妹的爱护之下,长大成人。佛陀未出家之前,也和常人一样,娶了他舅舅的女儿为妃子,出家之前的悉达多,有三位妃子。
4、二十九岁,悉达多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佛教男性()的代名词,在中,意义略同于)。后至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亦未取,遂出苦行林。
5、来到沐浴,接受了牧女(m&,用乳汁或酥油调制的粥,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之供养。跟随他的五个人以为他放弃了,便都离他而去。
6、恢复体力后,无奈中的悉达多至伽耶村菩提树下,以吉祥草(又名观音草,在印度吉祥草自古被看成是的草,是宗教仪式中不可缺少之物)敷金刚座(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东向跏趺(jiā fū,“”的略称,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坐”,又称“吉祥坐”。或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据说,跏趺可以减少妄念,集中思想)而坐,誓成正觉(真正之觉悟)。时有魔王欲行恼乱,菩萨以慈悲力降伏魔怨。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7、悉达多在树下静坐49天,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正观缘起法而成就“”。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迦牟尼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处指本性,自己的本性)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身就具有佛的性质。只是被烦恼遮盖了而已,所以才显现不出佛的功德),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8、释迦牟尼成佛后,立刻去找离他而去的那五个人。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释迦牟尼找到了他们,并立刻向他们传授自己悟到的佛法。这五人成为佛陀最初的弟子,被称为“五比丘”。从那时起,佛教已经具备了组成宗教团体的三个要素:领袖、理论、参加人员。释迦牟尼是领袖,佛法是理论,五比丘是参加人员,佛教管这三个因素叫做“佛、法、僧”。因此,释迦牟尼鹿野苑初转法轮(传佛法)这件事就被定义为佛教成立的标志。
9、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解脱苦难,开示悟入佛知见故,开始了49年的弘法(弘扬流通佛法)事业,十方无量(没有限制的)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教主即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为佛教化的世界),助兴佛教,救度众生。其中熟知的有、、、、等。
③、自唐代以后,禅门盛行手持拂尘,表示庄严。住持上堂时,持拂尘为大众说法,称“秉拂”。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或有得道者,其师则授予拂尘。
④、《佛经》曰:“时时勤拂试,莫使染尘埃。”意为对治世俗烦恼,免受客观外界影响。中国古代神话中,拂尘是神仙手中的具有神威的宝物,同样,在佛教中也暗喻有此神力。
(4)、道教的佛尘
①、在道教体系里,拂尘是道场中的一种法器,然后由道人将其又演变成兵器,亦是道教弟子清净云游之物。后经演变,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软兵器。俗话说:“手拿拂尘不是凡人”,拂尘在道门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
②、拂尘本是自古以来具有凝藏宇宙能量和信息的物品,具有养生益智、祛病健身、镇宅避邪之奇效,故为历代佛、道、儒及各大家收藏、传代之上乘珍宝。
③、我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中的,皆以拂尘壮其神威,仙风道骨油然而生。为历史文献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④、“拂尘扫垢”,按照道家的说法:尘垢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内在的,一是外在的。外在的尘垢是看得见的灰土瓦石,是容易清除的;内心中的尘垢是贪瞋无明烦恼,这是要用大智慧才能清除的。
五、樵山与樵山神仙洞的历史
樵山,听起像是一个樵夫砍柴的大山。其实并非如此。在嘉庆版的《宁国府——太平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樵山,又名朝山。”在古人看来,朝山者,朝礼名山,所谓“山因人名,人因山灵”。朝山的本来意思是指高尚者追寻大德足迹,寻防善知识。樵山在古代曾经是受众人朝拜的圣山。樵山神仙洞何时得名,现在已无从查考,也没有典籍记载。但在华夏文化中,大凡叫“神仙洞”的都与古代甚至史前始祖或者某个英雄有关,当然后世的道教列仙传说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至今没有人知道神仙洞究竟居住的哪一位神仙。这实际上暗示了神仙洞来历的久远。三十年前在这个洞内发现了一些上古祭祀的图腾和石雕神灵(古代传说、宗教及神话中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或指有超凡能力、可以的人物),部分石器祭祀品上还刻写了古篆字或类甲骨文字。据历史考照,在先秦三代时期樵山一带有过很多王者设立的祭祀宗庙,这里是商周(年代大约从公元前17世纪开始到前221年,前后共约1400余年。商周考古通常分为商、西周、东周3个时期,而东周又可分为春秋、战国两期)族属的某一个部落祭祀天帝和先祖的圣地。是公元前1600年的殷商族(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和周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祭祀的主要场所和政治核心聚集地。曾经的辉煌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远去,就像明清时代的徽商一样。
1、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2、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因此,与其说是对动、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
3、图腾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图腾标志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一个群体的象征,主要是为了将一个群体和另一个区分开。
4、图腾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殷墟(指中国后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证实的,位于河南殷都区)文,又称为“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的占卜纪录。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以至于、、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类甲骨文指类似甲骨文。
六、地藏王菩萨选道场传说
(1)、相传,地藏王菩萨在选道场时,首选并不在九华山,而在樵山。这一天,地藏王驾祥云往下一看,只见樵山正中位置余家店,东北向近处有一座圆形山,其东南、南、西南、西几方共有九条垅(同“垄”,田地分界高起的埂子)岗,有如龙腾,折扇形形成九龙戏珠之势,暗合“九九归真”之数,是理想的修行之地。恰好这圆形山顶,有一根高约3尺,粗如脸盆的圆柱石,俗称“蒲团石”。地藏王袍袖一挥,就在上面安放了一块磨盘形大巨石,成了十分理想的打坐处。地藏王轻轻落下云头,就在那蒲团石上跏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又称“吉祥坐”。或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而坐。谁知刚欲入定,只见乌云翻滚,天昏地暗,狂风呼啸,走石飞砂;那九条山岗,真的如同青龙舞动,整个樵山在身下蠕动起来。地藏王暗道:“受不了,受不了。”随即足下踏莲花,轻身驾彩云,往西北方向九华山去了,最终确定了九华山为修行之地。地藏王菩萨走后,整个樵山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后来,人们又称这座山名叫“九龙戏锗山”。这座山的南面山脚下,即是樵山神仙洞的入口处。
(2)、只要登上樵山岭头,全樵山山岭,到处都有裸露出来的青灰色石头,就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禽异兽,还有或老或少的人形。而传说为地藏王打坐过的蒲团石就在樵山村中心位置余家店右下方的神仙洞洞口正对面,站在洞前朝正前方仰视,约50米外那座圆形山顶上,就有那个蘑菇形石台。那山名,樵山人叫“锗(dǔ)形山”。锗、堵同音,古代编钟或编磬八个悬于一处的单位叫锗。一个山头牵住九条山岗,如同系在一处,这“锗”的意思很古老,名字起得很有学问。或就是“珠形山”,因为那座山,恰为九条龙共同朝向的一颗珠子。
【锗】同“堵”。古代编钟、编磬的单位。《邾(zhū)公(疑为周代邾武公(?~前796年)时期)牼(kēng,古通顅qiān,意思是长颈)钟(青铜器)铭》:“龢(h&,疑为古代乐器小笙的名称,或指调,《吕氏春秋》有“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钟二锗。”郭沫若考释:“锗者,《周礼·小胥》:‘凡县钟磬,半(八枚)为堵,全(十六枚)为肆。’”按,《周礼·春官·小胥》郑玄注:“锺磬者,编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j&,量词。,一组为一虡),谓之堵(dǔ,古代钟或磐十六枚编成一组,挂在一个架子上称“一堵”);锺一堵,磬一堵,谓之肆。”
(1)、或称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与观音、、一起并称佛教。被尊称为大愿。相传安徽肉身宝殿是地藏菩萨的说法。
(2)、真正的地藏王
①、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有一婆罗门(古印度执行祈祷的祭官)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对佛法僧三宝非常轻慢,毁谤三宝(佛—如来(以释迦摩尼为代表),法—佛法(成佛的方法)。僧—为成佛出家修行佛法的人)”,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在地狱受苦,遂变卖家宅,献钱财供养于佛寺。后受如来指引,梦游地狱,见鬼王无毒,求得母亲得脱地狱,婆罗门女醒来方知梦游,便在如来像前立弘誓(弘大之誓)愿:“愿我尽未来劫(一劫相当于的一白昼,即人间的四十三亿二千万年),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佛告诉文殊(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说:“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就是说地藏前世的身世为求母得脱地狱的婆罗门女。
②、又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曾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要在释迦圆寂后、弥勒佛降诞前(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和56亿7千万年之后弥勒佛出世之间)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超度解脱人世的生死苦难,到达仙佛境界)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是一种介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人、天(六道轮回)诸道中的众生。而且他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有情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的救济。
【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畜生、饿鬼、地狱,为三恶道。六道之中只有人道和畜生道是有形体的,且在同一个空间。其他各道均是无形的,不能看到的。有缘之人或许可以感知到。各道都有等级积分,随因受报。种善因,得善果。所谓种恶因得恶果:你所受的都是你自己做的。
(3)、转世的地藏菩萨
①、据说唐代时,​(朝鲜半岛国家之一,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以南地区)僧人​(696—794),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出家后,即携白犬谛听(据说具有“坐地听八百,卧耳听三千”的能力,又称“地听”“善听”),航海来到,见峰峦叠起,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一开始,金乔觉住在一个山洞里,很少与人来往。据说他那时虽已六十岁,但身体异常健壮,“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他选择东崖岩石,终日​诵经,后被山民诸葛节发现,“山深无人,居唯一僧,闭目石室。其旁折足鼎(少腿的锅)中,唯白土(俗名“观音土”是以蒙脱石为主要成分的粘土矿物,其化学成分相当稳定,被誉为“万能石”。在旧社会,穷人在青黄不接时或灾荒年间,常常靠吃观音土活命)少米烹而食之”。乔觉大师躬身垦植仍难以解决众僧吃粮之忧,于是他又率徒在香林峰下的金光洞(传为大师曾居住的山洞)旁名为“白蟮穴”的地方“挖土得白壤,甘滑如面,众赖以济”(宋陈岩诗注)。民众大为感动。
②、金乔觉到九华山以后,修炼的方法是“闭目石室”, 曾遇毒螯“也”端坐无念。对他这种“晏坐无动”的修炼,后人称作“铁板注脚”。这种禅定方式和炼心意志,正是禅学思想在金乔觉修持上的显现。宋人陈岩描写道:“洞里金仙何年坐?湛然认得素来心。”
金地藏卓锡九华之际,九华山尚处在原始状态,荆棘遍布,虎豹凶兽出没无常。从社会风习看,虽然李唐王朝崇佛,但九华地处偏远,佛教影响在金乔觉来前尚微,甚至一个时期,山麓民众抵制佛教。有个檀号和尚因“触时豪所嫉,长吏不明,荧其居而废之。”檀号的命运即可佐证。
③、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对这远道而来的金乔觉不利。但金乔觉凭藉毕生事佛无所畏惧的顽强精神,毅然卓锡于斯,岩栖涧汲,修禅苦行。其事迹传开后,得到本地闵姓山主闵让和等人的捐助,纷纷出钱出力,买下檀号和尚的旧地,于是建寺庙,辟道场。恳请金乔觉入居。
《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开元末年前后(713—741),有僧地藏,则新罗王子金氏近属、涉海、舍舟,来至九华山。至德初(756—757),诸葛节等发现他在山上苦修,很受感动。于是,近山之人闻者四集,伐木筑室,焕乎禅居“。建中初(780—783),张岩来池州为官,奏请置寺,移旧额为“化城寺”。
④、金乔觉苦行清修,道德感人。消息传到新罗国,相传新罗使臣昭佑、昭普(传说是金乔觉的两位舅舅),不远万里来到九华劝甥回国。对他们动之以情,两人终被金乔觉的苦行和道德所感化,遂留山不去,在九华山脚下筑室为庵,帮助金乔觉建设道场,弘法利生。两人去逝后,徒众塑二臣像供奉,改庵名为二圣殿。今二圣殿仍在。又传,金乔觉两位舅舅寻甥不回,金乔觉的母亲不顾年迈,渡海寻子。当母子相见后,其母悲喜交加,连哭三昼夜,眼睛哭瞎了,金乔觉是个大孝子,他每天亲自提取化城寺前的山泉,为母亲洗眼,终于使母亲眼睛复明,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彰示地藏的孝心,便在井边建造一座石塔。称井为“明眼泉”,塔为“娘娘塔”,今塔基尚存。
⑤、唐贞元十年(794),金地藏在人生旅途上已度过99个春秋(在九华山75年)。此年闰七月三十日,他召众徒告别,天悲地泣,百鸟哀鸣,灵异异常。金地藏圆寂后,徒众将他的肉身跌坐石函中,三年后开缸,见颜色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的响声。佛经上说“菩萨钩锁、百骸鸣矣!”众徒知是菩萨应世。但他是哪位菩萨应世呢?因为他法号地藏,长相与佛经所说的地藏相似,行持与古地藏一脉相承,便认定他为地藏菩萨示现。因为他俗姓金,便尊他为金地藏,遂建塔供奉肉身。此塔即今。
⑥、据《宋高僧传》、《重僧搜神记》等称,金乔觉“趺坐函中,遂没为地藏王”,过了三载,“开函视之,颜色如生,舁(y&,抬)之,骨节俱动,若撼金锁焉,随(遂)名金地藏”。金地藏在中,以真人真事开辟道场而独树一帜。由此开始,千余年来九肉身菩萨不断出现。
⑦、因其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而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民间也日益流行。每年七月三十日,即传说的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九华山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地藏菩萨】
是古佛现身,在释迦寂灭之后,弥勒未生之前,已证得佛的法身。为了度脱众生,所以现无量身,遍于十方世界(、西方、南方、北方、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作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他以众生赖以救苦的菩萨面目出现,立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他自誓必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他现身人间、天上、地狱之中,以救苦难。”这就是说,他不但要拯救世间的众生,而且还要超度地狱的生灵,可谓“誓愿群生离苦趣,愿放兹光转法轮”。“愿”是金地藏度生修行的源动力。没有宏愿,“禅”无动力,没有“禅”定,“愿”无以体现。
上洞口 “荷花坑”传说
神仙洞上洞口位于“荷花坑”,距离洞口有3公里。荷花坑看上去像是陨石从天而降坠落时砸下的天坑。由于四周陡峭,形状像荷花初开,因此当地老百姓称为“荷花坑”。荷花坑的洞口是悬崖峭壁,由软梯放入洞内,里面可以见到水田、旱田,传说当地人家里如果有育龄妇女,那么就在水田里随意去摸小石子,不能挑拣,摸到长圆形的生男孩,摸到圆形的生女孩。比较奇特的是水田在上,旱田在下。过旱、水田后有一大厅,地面平整,有几百平方米,顶部像一只锅盖,中间高周边低,能容纳几百人,厅中央,竖立一石,有高近两米的一个台子,称观音台,上立一观音菩萨,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再往前有洞内瀑布与大钟乳石的景观。神仙洞的水称为神泉,传说古代人们生病后到用此甘甜可口的泉水煎熬,就会立即痊愈。现在,当地人常用此水浴身,用以医治皮肤病和关节炎,疗效极好。
八、古时神仙洞的段落分配
1、神仙洞上洞口在荷花坑,高可达10米,宽可达8米。上洞洞身短、内空大。至清嘉庆《太平县志》所记的“极处有潭深不可测”处止。上洞宋元以来即有人探险与题记。明万历年间文人题诗100余首,写有“雪洞”两个大字(1992年4月发现)。清初扬州“八怪”之一的石涛()曾游此洞,留有“神仙洞、石涛”等字,尚依稀可辨。
2、中洞从“极处有潭”起。至下洞交界处的“昊天塔”止。洞身狭窄、多弯,多处呈“楼上楼”洞体,石钟乳多如悬挂的绵羊皮毛。最为奇妙的是锣音石、鼓音石、琴音石。
3、神仙洞(1)、上洞:上洞口有观音台、旱田(层层状如鱼鳞的梯田,光滑无水,故称“旱田”)、水田(水滴为雨,落入田中,积水尺许,故称“水田”)。水田尽头是洞底,折回主洞口,由右上行,即见形如火炬。莲花、蜡柱等数不尽的钟乳石柱,千姿百态,极为壮观。上洞有狮石、八音石钟、万年戏台、神仙床、无底潭等景点。(2)、中洞:中洞至昊天塔处止,洞身狭长,有“楼上楼”、“天外天”之趣。钟乳石极为丰富,最为奇特的是有啰音石、鼓音石、八音琴乐石。(3)、下洞:下洞为“昊天塔”至下洞口,有洞中洞、楼上楼之趣。多处可见牡蛎壳、螺壳、卵石、河沙的混合层,堪称“黄山自古曾为海”一说之证。洞口四周,石灰石遍布满山,千姿百态、造型各异、长满青檀树,胜似公园假山。石灰石烧成的石灰,是著名茂林皮蛋的重要原料。下洞口对面汤家村后石灰岩,峭岩陡壁,气势宏伟,岩下一片平坦开阔地,观云海日出,似黄山北海。整个樵山是一座高山造型地貌天然地质公园和博物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鸿钧老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