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服务端下载完整版登陆限制的问题?V驹讶

Supercell旗下游戏
> 皇室战争一周卡牌排名:三传奇卡登陆前十
皇室战争一周卡牌排名:三传奇卡登陆前十
又是一周结束啦!尽管距离上一轮平衡性调整已经过去了很久而且各主流打法也非常稳定,不过高玩们依旧没有停下对新卡组的探索。本周卡牌排名靠前的几张老面孔位置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后几位的排名真是让人惊讶得合不拢嘴……一起来看看吧!
【17173独家整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又是一周结束啦!尽管距离上一轮平衡性调整已经过去了很久而且各主流打法也非常稳定,不过高玩们依旧没有停下对新卡组的探索。本周卡牌排名靠前的几张老面孔位置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后几位的排名真是让人惊讶得合不拢嘴&&一起来看看吧!
《皇室战争》一周卡牌排名(08.14-08.21)
第一名:电击法术
上周排名:第一名
上榜分析:电击法术还真不需要上榜分析!就从全球排名前30的玩家有29名选择了它,你说这张牌的用处大不大?
第二名:迷你皮卡
上周排名:第三名
上榜分析:目前到处都在盛传小皮卡将会在下一轮平衡性调整中被削弱。尽管小皮卡确实是张非常棒的卡牌,不过小编并不觉得它逆天---还是对其他卡牌下手吧!
第三名:圣水收集器
上周排名:第二名
上榜分析:收集器除了能够每隔一段时间产生圣水外还能带来什么额外的战略价值吗?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就算是法术牌能够很好地影响它,但收集器的出场率依然居高不下。
第四名:骷髅守卫
上周排名:第四名
上榜分析:骷髅守卫何以崛起?因为它取代了之前加农炮的防守地位。可以预见只要巨人小皮卡流还有人用,那么骷髅守卫就一定会继续在排名中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五名:毒药法术
上周排名:第六名
上榜分析:与上周的情况一样危险---尽管毒药法术本周使用率不错,但上周还处于&实验阶段&的闪电法术如今已经排到了11名的位置。也许毒药法术的位置就快保不住了!
第六名:火枪手(并列)
上周排名:第八名
上榜分析:经典的野猪+火枪手+女武神的组合本周开始式微---排名前30的玩家只有2人带上了女武神而野猪更是直接跌出了排名前10的位置。不知单单留下的火枪手还能坚持多久呢?
第六名:巨人(并列)
上周排名:第七名
上榜分析:据小道消息称下一轮的更新不仅会带来卡牌调整,或许还会有新的卡牌加入。目前巨人流打法相当的稳定,不知道会不会有新卡牌专门对付它呢?
第六名:公主(并列)
上周排名:第五名
上榜分析:是的!本周排名最后三张卡牌全部是传奇卡。首先就是咱们号称是所有传奇卡中最具价值的公主!
第九名:掘地矿工
上周排名:第十名
上榜分析:以及排名同样非常稳固的掘地矿工!
第十名:冰法师
上周排名:新
上榜分析:没错,还有冰法师!发现了吗?公主+矿工+冰法师就是当下非常热门的土豪卡组,从出场率看来这一组合确实受到了不少高玩们的青睐。不论是对空、AOE、减速、骚扰还是充当坦克这三张卡牌都能完美地驾驭。当然它们唯一的缺点就是对于0氪玩家来说完全就是可望而不可及呀&&
手机看攻略,电脑玩游戏两不误!
加点再也不需要切来切去啦~
【皇室战争(news)】最新消息第一时间推送给你
与相关的文章有:
皇室战争攻略&大家都看哪些资料:
扫一扫,获取福利!
公众号扫描当前位置: &
> 龙炎传奇辅助下载
龙炎传奇辅助(传奇辅助工具) v5.15 最新免费版
传奇,还是那个经典,叫人热血沸腾的游戏!这款龙炎传奇辅助送给大家,它在2012年就已经被广大玩家们称为是最犀利的传奇加速外挂,用过的玩家们都说非常给力。对于一款传奇辅助工具来说,能存在这么肯定有其独到之处!这款龙炎传奇辅助能够专业过猎鹰登陆器、飞翔登陆器、LEGEND登陆器、统一登陆器、M6登陆器,以及靠技能冷却封挂的LE+CD封挂登陆器等。
龙炎传奇辅助使用方法:
下载并解压,打开软件无需任何账号,直接进行登入;
支持所有的免费登陆器和不不封挂登陆器,玩家无需任何担心;
如需过M6、猎鹰、统一等封挂登录区的请购买最新收费版本;
免费版不会提供任何售后问题。如果无法使用,可能不支持某登陆器;
龙炎传奇辅助功能介绍:
支持传送飞装备、超级、魔法、攻击、主人物与英雄加药系统;
支持变速微调、自动刷新包裹、隔位刺杀、一键买药、移动刺杀;
包含了智能跑位攻击、自动走位检取物品等多种功能。
龙炎传奇辅助下载
高速下载器通道
其他下载地址
下载不了?
608 K | 简体中文 | 0分
一个很惊讶的消息,小编会穿墙哦~不要吓到,这是才游戏中,因为有了...
41.3 MB | 简体中文 | 0分
LOL的无限视距功能就这么没有了~~~~(&_&)~~~~ ,我也是醉了,还好...
1.37 MB | 简体中文 | 0分
全球使命的游戏风格还是不错的,射击体验更好!但是菜的抠脚的你总...
549 K | 简体中文 | 0分
话说你那把枪真的不打算换一下吗?这里有洛森cf刷枪软件,可以供你...
下载排行榜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原来”的多视角应用研究.pdf 7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原来”的多视角研究
姓名:严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宗守云
本文以现代汉语“原来&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形式与意义、共时与历时、
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详尽考察,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和分
析“原来&所表达的语义、句法表现、语用功能及语法化历程。
全文共分五章,具体内容大体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总结前
人的相关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到第三章主要在共时层面上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角度详细地分析
了“原来。&和语气副词“原来:’’的功能和特点。
第二章,首先从句法特征出发,对于“原来。’’作为一个时间名词给出界定
标准,并且区分于时间副词;其次,从“原来。&对各种词类的选择和“原来。&
的句法位置说明“原来。&的句法特征,即“原来。’’可以跟动词、形容词、副词
等搭配表示不同的义项,其句法位置也相当多样,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
语;再者通过查阅词典描述了“原来.一所表达的语义,概括出“原来。一的语义
背景,并得出“原来。&的语义特点;接着我们又从语用方面考察“原来。’’,发
现“原来。&具有衔接、话题、指称等语用功能。
第三章,首先在句法上,界定了“原来:’’作为一个语气副词的标准,并通
过比较将语气副词区分于其他诸如连词、语气词、时间名词、时间副词等一系列
容易混淆的词类;其次,通过分析“原来。&对其他词类的选择和与其他词类的
共现说明“原来。&的句法特征;接着,从语义出发,考察“原来:&的语义特征,
最后在语用功能方面,“原来:一作为一个语气副词,具有表述、评价、强调、指
明预设这些语用功能以及连接、补正解说等篇章功能。
第四章主要从历时层面考察了“元&、“来&和“原来’’的语法化历程,重点
阐明了“原来&在古代由时间名词逐步语法化为一个语气副词的过程,并且在现
今社会中二者并存的一个事实;其次,对“原来”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做出解释,
“原来&的语法化动因主要是句法位置的变化和语用因素的影响,“原来&的语
法化机制则为隐喻以及语义泛化机制。
第五章通过前面“原来&的语法化历程探索,以及一些与“原来&有着相似
发展轨迹词语的举例,最后得出这类词语的演变规律,即怎样由一个古代的多义
词发展为今天的同音词。
最后是结语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Thisarticlefocus
Chinese“yuanlai”(原来)asobjectstudy.We
formandthe
takethemethodsthatcombinedthe
meaning,synchronicdiachronic,
onthebasis
thestatisticsandthe
study.Draw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从后羿射日谈起    
后羿是我国神话传说中最著名的射日英雄。    
传说,尧做国君的时候,天空中出现了10个太阳。天气太热了,烈日把禾苗晒  焦、草木晒死,百姓处于饥饿困苦之中。帝俊赐给后羿一张红色的神弓,叫他去为  民除害,解除人民的疾苦。后羿拿到神弓后酷爱不已,终日苦练射技。有一天,后  羿在深山里找到了一块玉石,他把玉石交给了一名能工巧匠,打制成9 支宝箭。有  了宝箭,后羿如虎添翼,为民除害的决心更足了,训练也更加刻苦。    
工夫不负有心人,大显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了。一天,当10个太阳又出来肆虐时,  后羿弯弓如满月,在大伙儿的欢呼中一连射落了9 个太阳。人们把射落太阳的后羿  称为天下第一射神。    
后羿之所以能成为射日英雄,除了自身的勤学苦练之外,全凭了那张红色的神  弓和9 支宝箭。那么,弓箭又是谁发明的呢。古代文献上有记载说:“黄帝以玉为  兵”。“玉兵”指的就是早期精工琢磨制成的石兵器,其中包括弓箭。我国现存最  早的箭头,是1963年在山西原平峙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的、一种加工精致的  小石。这种石用很薄的长石片制成,首端尖锐,两侧的边缘锋利,底部左右两侧有  点凹进去,是用来安装箭杆的。由此推测,远在一两万年前,古代峙峪人已经开始  使用弓箭了。    
自从弓箭发明以来,经过数千年岁月的发展和演变,弓箭一直作为我国古代战  争中的主要射远兵器。直至火器出现以后,弓箭仍然大量装备军队。我国自周代开  始,对射箭活动和射法研究就十分重视,射箭成为军旅武艺的一项主要内容。到了  清代,由于火器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它们的练习才逐渐减少。但在民间却得到广泛  发展,成为一项很普及的民间体育活动。    
我国古代制造弓箭的技艺非常精湛,从取材、用料到制造过程都有严格的要求。  比如说用途不同的箭,重心应在箭杆何处;选用什么样的羽,才最能使箭在飞行中  保持稳定;箭镞的长短、形状应该怎样等,古人都有明确规定。汉代以后,根据实  战需要,造出了适用步战、骑战和水战的各种弓箭,箭镞也由铜制改为钢铁制造。  为了提高杀伤力和适用不同场合,箭头被制成平头、月牙、柳叶、铲子、叉等不同  形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制箭工匠就能在许多青铜弓  箭外表雕饰镶嵌美丽的花纹,有的还镌有铭文。我国古代的兵器工匠们还掌握了先  进的淬火技术,掌握镀铬技术比外国要早2200多年,这些使我国青铜兵器的制造技  术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弓箭是最古老的远射武器,可以说是火炮最早的前身。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最简单的机械武器    
作为原始的射远兵器,弓箭在战场上虽能起到不交手而收攻杀之效,但威力毕  竟有限,而且射箭的技巧不易掌握,后来,人们在弓箭的基础上,改进发明了弩。  弩实际上就是有臂的弓,是我国古代最简单的机械武器之一。相传,我国最早的弩  机是战国时期的楚琴氏发明的。楚琴氏自小精于木工,又喜欢射雁。他发现用普通  的弓箭射雁时,看似瞄得很准,结果却往往十射九空,于是琢磨其中的道理。有一  回,他在加工木器时突然灵机一动:在弓臂上设一机械,不是能更有力更准确地发  射箭头吗?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终于发明了弩机。他发明的弩机制造十分精巧,  外面有一个匣,前面有挂弦的钩,后和照门连接,照门上刻有定距离的分划,匣下  有扳机。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对准目标后,一扣扳机,箭即射出。  这种弩机的原理和现代的枪、炮击发装置有些类似。    
弩的发明,将远射兵器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与弓相比,弩无须在张弦的  同时瞄准,而是先将弦扣住,然后再从容瞄准,伺机发射。而且上弩不仅可靠臂力,  强弩还需用膝顶、脚踏或腰引,甚至使用绞车,力量大,射程远。弩在战场上曾大  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汉初的兵器制造家已经根据勾股定理在弩  机的望山上刻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射击标尺。    
弩的种类很多,小的如背弩、踏弩、可藏于衣内、马弩之下做暗器使用,大型  弩可用于攻坚和守城,甚至有的床弩能发射长约3 米的大铁箭,能射穿数百米外坚  厚的城墙。战国末期出现了连弩和转射机。连湾可以同时发射许多弩箭。转射机是  可以旋转射击的大型弩,用于守城。威力更大的车弩和床弩出现于唐代,有的车弩  一次可发射7 支铁羽箭,射程达500 米,到宋代时它们成为军中的重要攻守利器。    
弩的发明,使人类开始利用机械能远射,这是人类向发明火炮迈出的重要一步。
  火炮的鼻祖    
“两军相遇,弓弩争先”,弩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战场上的攻守与拼杀陡增  几分惨烈。古代与弓弩共领风骚的,还有一种被称为炮的“远程”射击武器。这种  炮就是抛石机,从作战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认作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称作“军  中第一攻击利器”。    
相传抛石机发明于我国周代,当时叫做“抛车”。春秋时期,抛石机已经被应  用于战事。据《范蠢兵法》记载,当时用抛石机可将重达6 千克的石头抛至100 多  米的距离——这比徒手抛扔石块远多了。    
抛石机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实际上是一种依靠物体张力(如竹、木板弯曲时产  生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发射的抛石机由三部分构成。地上  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弹射杆,顶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  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  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顶牢支撑架上的横梁。弹射杆的  顶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在弹射杆的顶端装一皮弹袋。弹射时,先用绞盘将  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它种类的弹体。  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  撞击,用惯性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    
抛石机在古代是一种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抛掷大块石头,砸坏敌方城  墙和兵器;而越过城墙进入城内的石弹,可杀伤守城的敌兵,具有相当的威力。这  种抛石机除了抛掷石块外,还可以抛掷圆木、金属等其它重物,或用绳、棉线等蘸  上油料裹在石头上,点燃后发向敌营,烧杀敌人。在火器出现后,抛石机并没有立  即从战争舞台上消失,人们还利用它“力气”大的特长,用来抛射燃烧弹、毒药弹  和爆炸弹。    
衡量抛石机的作战性能主要有两点:一是抛物重量;二是抛射距离。抛石机的  射程一般在50至300 步之间,石弹重量由数斤至上百斤不等。拽炮人数可根据目标  远近增减,普通抛石机需用40人,大型抛石机需用200 人至300 人拉拽,一次可将  重达200 至300 斤的石弹射到300 步之外,使对方“谍碎楼坍”,威力极大。    
抛石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与后来的火炮相近。  
  原始炮车    
抛石机发明伊始,即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城兵器,在频繁的战争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的抛石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埋设,操作  人员在敌人的弓箭射程内施工,容易导致伤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带轮子的  抛石机应运而生。公元200 年,曹操讨伐袁绍时,在抛石机的下面装了四个轮子,  叫霹雳车,亦叫做发石车。这种发石车可以在作坊里制成,不需临阵架设。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率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内)迎击袁绍军队  的进攻,史称官渡之战。当时,袁绍率十余万步卒和骑兵攻占黎阳后,连中曹操用  兵之计,痛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兵进击为  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使曹军决战。袁军兵至官渡,依托沙丘修筑工事,东  西计有数十里之长,形成了与曹军对峙之势。为了削弱曹军的力量,袁军在其营中  修筑土山,造高橹,以众多的弓奇手居高临下,在橹的防护下向曹营发射箭矢,使  曹军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为了稳定防御态势,打破袁军的远战优势,  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装有轮子的抛石机——霹雳车,并且利用夜色的  掩护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突然在袁军营垒前展开。顿时,无数石弹飞人袁营,坚固  的高橹被砸了个稀巴烂,大量弓弩手中弹丧命,小土山成了打击的大目标,袁军的  坚固工事损失惨重。霹雳车为官渡之战中曹军的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官渡之战以后的千余年里,历次攻守城之战几乎都有发石车的身影。唐朝武  德4 年(公元621 年),李世民在东定中原战争中率军攻打东都宫城时,使用了发  石车,抛射30千克重的石头可达200 步。公元645 年,在第一次东征作战中,唐军  连续12天用发石车、撞车,昼夜猛攻辽东城,给守敌造成了重大伤亡。公元757 年,  史思明攻打太原城,守将李光弼制造了用200 人挽索发射的巨型发石车,向城外大  量抛射石弹,这些石弹铺天盖地般向围城的守军袭来,每发石弹能伤数十人,打得  敌兵难以招架,最后只得收兵回营。公元1234年,元军攻打汴梁,架发石车数百只,  昼夜发射,所发射的石弹几乎填平了北宋的护城河。公元 1283 年正月,元军在进  攻南宋的关键一仗中,先对樊城发起总攻,先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潜人水中沉木断索,  烧毁浮桥,切断其与襄城的联系。接着兵分多路,并配以威力大、射程远的新式发  石车,水陆夹攻樊城。北面战舰直趋城下;西南面元军先头部队撕破一个缺口,攻  人城内;东北方向元军主力冒死强攻,终于破城而人。樊城陷落,襄阳如齿失唇。  元军在加紧围攻的同时,间以喊话招降,而且以发石车不断轰击城楼。2 月,南宋  主将吕文焕见突围无望,又慑于元军压力,终以城降。此战突破了南宋战略防御体  系,为元军长驱直人南宋腹地打开了通道。    
纵观抛石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抛石机抛物重量轻,毁伤能力有限,  在战场上只能击毙士兵,破坏战车等。发石车还可用做攻城武器。自从火药发明以  后,发石车还可用来发射“火药弹”等燃物,因而成为纵火兵器。随着火箭、火铳  的出现,发石车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连发技术的萌芽    
发石车的效率较低,作战时往往贻误战机,而且抛射时投人人力较多,操作不  便。为适应作战的需要,人们曾设想将它改进成连续抛射的兵器。三国时期,魏国  有一个名叫马钧的机械发明家,曾试验利用车轮不断转动的原理,制成了转轮式抛  石机,称做“车轮炮”,能将石头连续抛射出去,加大了发射频率,提高了发石车  的杀伤破坏威力。    
据史料记载,马钧是个肯钻研的人,他曾创制过许多机械工具,如织绫机、翻  车(即后来的龙骨水车)、指南车等。在一次战斗结束后,他看到缴获蜀军的战利  品中,有许多据说是诸葛亮组织工匠制造的连弩。他认真而仔细地研究了这些连弩  的机械部分,很受启发,认为这种弩机威力还可以提高好多倍。于是,他苦心钻研  试验,终于制成了一种用于攻城的车轮炮。    
据有关资料记载,马钧在实践中能针对旧抛石机不能连续抛射的缺点,进行大  胆的革新,采用旋转车轮这种方法,使装载着的数十块大石头连续飞抛出去,攻击  敌城,这样抛出的石头能抛至数百步远。由此可见,这种车轮炮构思相当巧妙,结  构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古代能有此设想和实践,实属难能可贵。    
明代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中对马钧的车轮炮作了这样的说明:“每轮辐条  十八根,长一尺四寸。每条左右傍铳二杆。铳内装火药铅子_一骡驮架二轮。以皮  条护铁吕以固药子,连木架重二百余斤。三军附之。如临敌,将架置地,先取一轮  安在柱上,随其高低转打。二军可执七十二人之器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车轮炮的威力相当大,效能比单个抛石机提高几十倍,  并采用骡驮,运送转移方便灵活。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合理,安装了转柱,便于车轮  转动,一架车轮上可装36发石弹,一骡驮两轮,就有力发石弹炮。两个射手可以连  续操作发射这么多石弹,其声势和威力可谓大矣!    
车轮炮的出现,可以说是射击兵器由单发到连发的最早尝试和探索,这为火炮  向连动式发展提供了早期准备。
  最早的舰炮    
炮在地面作战中已经被充分利用,并且很快移植到船上,成为舰炮。根据特点  取名叫“拍竿”,它是我国古代战船上装置的具有与抛石机相似功能的大型砸击武  器。拍竿产生于东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至宋朝,在我国水战史上发挥了有效的作  用。    
拍竿由立柱、横竿、重物、绞盘4 部分组成。其中立柱竖张于船体之中,其高  度因战船的大小而异。如隋朝初年制造的“五牙大舰”,拍竿立柱高约16.7 米。  横竿装在立柱的顶端,能转动调整方向。石头,石弹,装放在横竿的前端。绞盘绞  索与横竿尾端相连。使用拍竿时,利用绞盘压下横竿的尾端,装有巨石的横竿前端  遂上升悬空提起,对准敌船之后,猛然松动绞盘,石弹迅速下坠击碎敌船。    
拍竿在东晋时期称为“桔樟”,南北朝时期叫“拍”(音叩X 当时装有“拍”   的战船也称为“拍舰”。到了隋、唐、宋时期就统称拍竿了。    
明清时期,由于造船和驾船技术的发展,水战时多用战船本身的“体力”去犁  沉敌船,谁的船体大、坚固、动力大,取胜的可能性就大。随着火器特别是火炮广  泛用于水战,水战逐步发展为炮战,笨重的拍竿就退出了水战舞台。    
我国利用拍竿进行水上炮战,较著名的当属隋代隋灭陈战役中的歧亭、延洲之  战。公元588 年,隋文帝杨坚以水陆大军50余万,开始大规模渡江作战。隋军元帅  杨索率水平顺江东下,陈将吕忠肃率军屯守歧亭(今长江西陵峡口),在两岸岩石  上凿孔,系三条铁索横截江面,阻遏隋军战船。次年正月,杨素分兵一部与大将军  刘仁恩军相配合,猛攻陈军岸上栅障营垒,吕忠肃率军据险抵抗,激战40余次,隋  军伤亡惨重,死5000余人。陈军尽割死者之鼻以邀功求赏,激起隋军愤怒,拼死力  战,多次获胜。在隋军猛烈攻击下,吕忠肃被迫放弃营栅,连夜逃走。杨素令士卒  毁掉拦江铁索,继续沿江而下。吕忠肃退踞荆门之延洲(今湖北枝江附近),依峙  荆门山险要地形,再次阻遏隋军。杨素派善于驾舟的巴蜀士卒1000人,乘“五牙大  舰”4 艘,用舰上拍竿击碎敌战船10余艘,俘2000余人,再次大破吕忠肃军,吕忠  肃只身逃走。驻守江南岸的陈将见形势不妙,率军东撤,企图人援建康(今南京市),  被秦王杨俊率军阻于汉口以西。至此,长江上游为隋军控制,阻止了上游陈军的东  援,保障了下游主力的渡江作战。此战,杨素、刘仁恩以水军、步兵相配合,先击  破陈军江岸据点,再以水军战船接舷战,大破敌军。在这次战役中,隋大型战舰  “五牙”及重型拍竿装备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拍竿装备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
  “铁浮图”的覆灭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问世不久,即被应用于火炮。唐朝末年的战事中,环  形火药包就被作为一种火器杀伤敌人。到北宋末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人们对  黑火药性能认识上的飞跃,人们将黑火药装入纸管中,制成燃烧性武器——“飞火”。  因为“飞火”中安装了药线,点燃药线可引燃火药使纸管爆炸。用抛石机将这种  “飞火”射入敌军,爆炸能产生很大的杀伤力。由于这种火器发射后伴着爆炸声在  空中飞舞,宛如空中霹雳,因此被人们称为“霹雳炮”。北宋士兵在与金兵作战中,  曾使用过这种火器炸死和烧伤过大量敌人。岳飞智破“铁浮图”,其中就有“霹雳  炮”的功劳。    
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统领的军队称为岳家军。岳家军军纪严明:冻  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在抗金过程中,岳家军士气旺盛,勇猛顽强,同仇敌汽,  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成功。金军见到岳家军胆战心惊,他们说:“撼山易,撼岳  家军难。”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门 40 年),金朝撕毁和约,再次以金兀术为统帅,兵  分四路大举进犯。岳飞奉命坐镇堰城(今河南部城县),指挥抗金。岳家军捷报频  传。金兀术在慌恐之余,决定集中全力,与岳家军硬拼,带领大军进攻都城。    
在城下,岳飞派儿子岳云打头阵。岳云舞动双锤,杀得金兵丢盔弃甲、呼爹叫  娘。金兀术败了一阵,便使出他的看家本事——“铁浮图”。    
“铁浮图”是兀术专门训练的一支精锐骑兵。这支骑兵队的战士和马匹的身上  都披着厚重的销甲,用牛皮特制的绳索把马匹连在一起,每三个骑兵编成一组,居  中冲锋;另有两支骑兵队从两翼包抄,称之为“拐于马”。这种骑兵.都是由女真  人组成,打起仗来如同铜墙铁幕,很难对付。过去,“铁浮图”所向无敌。兀术沾  沾自喜地夸之为“常胜军”。    
岳飞对兀术的特种骑兵进行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发现,“铁浮图”和“拐子马”  虽然利害,但马腿是不能披甲的,他看准敌军这一弱点,及时改变打法。当金兵冲  过来时,先用抛石机将“霹雳炮”抛向敌群,使金兵人马惊慌失措,趁敌人混乱之  际,果断地命令将士们携带刀斧上阵,弯腰低头,专砍马腿。十分奏效,一马被砍  倒,连在一起的另两匹马也不能行走,骑兵也被摔下马来。宋军乘势冲杀,“铁浮  图”、“拐子马”被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兀术凄惨地说:“我从北方沙漠翰  海起兵以来,都是用它取胜的,今天全完了!”
  金属炸弹“震天雷”    
“震天雷”是在“霹雳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金属制造的火药爆炸火器,  是金属炸弹的雏形。    
它的创制有个小故事。据说南宋孝宗年间,在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北郑村,  有个名叫铁李的猎人,以捕狐为业。为了能捕捉更多的狐狸,便在一个口小腹大的  陶罐内装填许多火药,外接上火药线,将火药罐埋于群狐出没之处,待狐狸走近时,  便引爆火药罐,发出巨大声响,狐狸受惊后四散逃窜,结果纷纷投人铁李预设的罗  网之中,铁李持斧将落网狐狸全部砍死。金人受此启发,创制了用铁火罐装填火药,  作为火器用于作战。    
“震天雷”用生铁铸成,有罐子式、葫芦式、圆体式和合碗式四种,身粗口小,  内盛火药,上安引信,使用时根据目标远近,决定引线的长短。用时由抛石机发射,  或由上向下投掷,或用铁丝吊下,到达目标爆炸。这种炮弹爆炸性强,声音极大,  故称“震天雷”。    
金兵使用“震天雷”最著名的战例,是公元1232年开封保卫战。那年3 月,蒙  古兵攻金朝南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外设立攻城器械,沿着城壕设立木桩;城壕  外又修筑城围,长达150 里,用抛石机向城上抛射石弹、火球,击砸焚毁城上的防  御设施;为了掩护士兵近墙进行掘城作业,蒙军用牛皮做成“洞子”,兵土伏在里  面,到城下掘城,城上的石头、弓箭打不破这种“洞子”,金兵便用铁丝悬“震天  雷”沿城墙吊到被掘的地方,把攻城的士兵和牛皮“洞子”一个个炸得粉碎。蒙军  因攻城不下,遂于4 月撤兵。
  楼主的帖子太好了,顶你    论坛自动发贴机作者qq:  网络宣传好帮手-- 购买联系qq:   软件介绍说明   热门社区自动发贴机(群*发) 购买联系qq:52-50-93-55-1 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效果显著  网络宣传好帮手--热门社区发贴机购买联系qq:525-093-551 论坛自动发贴机 自动发贴软件 论坛发贴工具 购买联系Q:五二五零九三五五一 百度贴吧发贴机、新浪论坛顶贴机、西陆发贴机 购买联系qq:搜狐论坛发贴机、网易论坛发贴机、QQ论坛发贴机 西祠顶贴机、天涯发贴机 留言本群`发机、通用论坛发贴机、动网论坛短消息群`发机购买联系qq:525`093`551 论坛自动发帖机 自动发帖软件 论坛发帖工具 论坛发帖机 论坛发帖软件 自动发帖软件 购买联系qq:525-093-551
网站推广方案 网络推广 网站推广软件
网站免费推广 如何推广网站 购买联系qq:
论坛群发软件 论坛群发器 群发器 论坛群发 信息群发软件 免费论坛群发软件 留言本群发 购买联系qq:    q0g4e7ch
  最早的管形火器    
南宋初期,火药已经普遍应用于战事,加之当时北方的金兵不断侵犯干扰,一  些军事家和武器专家们就想利用火药来改进兵器,提高战斗力。    
当时有个叫陈规的人经过苦心钻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火枪。这种枪用竹管  做枪身,里面装满火药,药线引在外面。打仗时,由两个人拿着,点燃后发射出去,  用来烧伤敌人。这种用竹管制成的火枪,就是最早出现的管形火器。    
陈规是当时力主抗金的地方官员。一次,当金兵攻城时,他率领一支火枪队,  跟在300 多头火牛后冲出城门,用火枪对金兵集中喷射,金兵被烧得哭爹喊娘,抱  头鼠窜,取得了守城战的胜利。由于这种火枪主要用火药来烧伤敌人,所以杀伤力  有限,作用距离也不远,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于是,人们又对火枪进行研究和改  进。    
到了南宋末年,有人在火枪的基础上制成一种“突火枪”。这种枪是先在竹管  里装上火药,然后放人类似子弹的“子巢”(即瓷片、碎铁片、石子一类东西)。  使用时,用火点燃火药,“子巢”借着火药气体的力量被抛射出去,同时伴随有强  烈的响声,其声响可传到100 米远。    
突火枪的威力虽然不算很大,但从原理上来说,突火枪已采用火药作为发射动  力,“子案”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因此,突火枪被认为近代枪的鼻祖。而且突火枪  开辟了使用管形火器的先河,这标志着火器已开始向近代枪炮的方向发展。    
由于用竹管制成的火枪枪身容易被烧毁或炸裂,而且这种火枪的射程短,威力  不大,不能耐久使用。在13世纪至14世纪初,人们开始用金属管火器。在我国古代  兵器中,对枪、炮的划分不明确,起初也没有一定的制式和标准。金属管火器出现  以后,人们才将口径大的叫做铳、炮;口径小的叫枪,有的称铳、筒。在明代兵书  中就明确指出管形火器的大小主要是根据用途和使用要求而定,即“大者发用车,  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这就是说,当时人们造枪是  用于步兵、骑兵作战,要求短小轻便;而造炮是用于守城攻坚。对于大型火炮,得  用车载船运或修筑固定的炮台,以便用猛烈的炮火攻克堡垒或抵御对方的攻击。这  种划分枪、炮的办法与近代接口径大小区分枪、炮的原则是一致的,即口径在20毫  米以上(含20毫米)为炮,以下则为枪。    
显然,火药的发明促使了管形火器的问世,管形火器孕育了现代的枪、炮。因  此,对于重型火器来说,火药使冷兵器的炮变成威力强大的火炮,这对武器的发展  和战争本身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恩格斯对此作的精辟论述那样:“以前一直  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城墙,现在抵不住市民的大炮了”,这些大炮“不但影响了作  战方式本身,还影响了统治和压迫的关系”。
  靠火器取胜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明王朝的建立者,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生活所迫,他曾在皇觉  寺剃发为僧。后来,他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多谋善断、机智勇敢,特  别是重视和善于使用火器,在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扫平群雄,推翻元朝统治,  建立了明朝。    
后来,有个叫焦玉的人向他献火铳10支,朱元璋看到火铳子弹能穿透几层皮革,  便兴高采烈地对焦玉说,此火器取天下易如反掌,功成当封无敌大将军。此后,在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水战——鄱阳湖之战中,火器便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时,陈友谅接二连三地丢了许多城邑,气愤不过,特造舰数百艘准备与朱元  璋决一死战。陈友谅制造的大舰,共分上、中、下三层,可容纳3000人,中舰可容  纳2500人;小舰可容纳2000人。1363年4 月,陈友谅乘朱元津北上救援小明王韩林  儿之机,率舰数百艘倾巢而出,以号称60万大军围攻朱元津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市)。  洪都守将朱文正、邓愈面对“投戈断江,舶舶千里”之敌,协力死守。双方激战85  天,陈友谅不能前进一步。7 月,朱元津统兵20万来救洪都,陈友谅退至鄱阳湖迎  战。    
鄱阳湖之战,不论人力或装备,朱元璋军皆处于劣势。陈友谅军“联巨舟为阵,  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旗族戈盾,望之如山。”而朱元璋军乘的则是小船,  兵力仅是陈友谅军的三分之一。但陈友谅军在洪都苦战三个月,未能取胜,已筋疲  力竭,而且内部不合;朱元璋军则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士气高涨。在装备上,陈  友谅军虽有大舰连接,不怕风浪,然而,行动却不灵活;朱元璋军乘小船作战,进  退自如。    
朱元璋到了鄱阳湖,首先派部队切断敌人的退路和补给线,以动摇陈友谅的军  心;而自己却把洪都作为供应基地,以保证部队的粮株物资得到源源不断补充,他  还借鉴三国时期孙刘联军火烧赤壁的经验,决定采取火攻战术,准备了火炮、火铳、  火箭、火枪等各种火器。其中有一种叫作“没奈何”的是用芦席作圈,周围五尺,  长七尺,糊以布纸,缠以丝麻,内贮火药捻子及诸火器,燃烧力极强。当与敌船相  遇时,将“没奈何”用竿子挑于头桅之下,点燃火线,割断悬索,即可使“没奈何”  落于敌船燃烧。在准备各种火器的同时,朱元璋又组织了敢死队,准备撑着装满火  药和芦苇的小船撞击敌船。战前,朱元璋还规定了指挥信号,白天用旗,黑夜用灯  ;远用信炮,近用金鼓,使全军行动一致。具体打法则采取先火攻后混战。    
这次战役,两军主力苦战36天。战斗中,朱元璋指挥全军各种火器射击敌舰,  陈友谅的战船浓烟四起,烈火熊熊,军中大乱。接着,朱元璋率军杀上敌舰。陈友  谅立即派大舰迎战,朱元璋则令敢死队驾着载满火药和芦苇的船只向敌大舰猛冲。  只见湖面浓烟滚滚,烈焰冲天,湖水都成了红色。陈友谅被打得溃不成军。激战中,  陈友谅中箭身亡,其残部被朱元湾事先部署的伏兵拦截砍杀。只有陈友谅之子陈理  带着少数将士逃回武昌。    
朱元璋在鄱阳湖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挥师进攻武昌。不久,陈理兵败投降。  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世界上第一支炮兵部队    
永乐年间,明成祖创建由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神机营。于是,世  界上第一支独立的以炮兵为主的新兵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神机营的创建,大大提  高了明军的战斗力。该营曾多次随皇帝出征,为平定北疆立下赫赫战功。明军首创  炮兵同步骑兵协同作战的新战术,朱像对此作了总结:布阵时“神机铳居前,马队  居后”,“首以铳摧其锋,继以骑冲其尖”。    
1419年,倭寇数千人进犯沿海,辽东总兵刘江率部抗击,首开以岸防火炮歼灭  海上入侵之敌的先例,史称“望海大捷”。此战之后,“倭大惧,百余年间,海上  无大侵犯”。    
1449年8 月,蒙古瓦刺贵族也先兴兵南侵。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一战,明  军遭袭击,指挥无方,加之对各种火器未能熟练掌握,尚未发挥作用即全军溃败,  明英宗被俘,12万瓦刺大军乘势进攻北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兵部尚书于谦奉  命守卫北京。他严令诸将加固城防,在京城九门部署重型火炮,命神机营设伏于德  胜门外。不日,敌军主力攻打德胜门,进入于谦设伏领域,神机营众炮齐发,城内  守军乘势夹击,瓦刺军阵势大乱,主将也先之弟死于炮火之中。也先惧怕神机营火  铳的神威,撤围逃遁,于谦挥军追击,大败敌军。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是明代  前期大规模使用火炮守城的著名战例。    
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火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研制的轻型火炮较著名  的主要有戚继光创制的一种小型将军炮。该炮因其形似虎蹲而得名。炮身长66厘米,  重18公斤,自前至后有五六道大宽铁箍,口端备有大铁爪。铁绊,可用大铁钉将炮  身固定在地面上,以便消减发射后产生的后坐力,克服了原有火炮在发射后因炮身  后冲而自伤炮手的危险。此炮便于在山林水网地带机动,可控扼险隘,一发能射上  百枚小弹丸或50枚较大的弹丸,散布面大,比乌铁更能有效地杀伤以密集队形进攻  之敌,在抗倭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戚继光在隆庆年间到蓟镇练兵时,又将此炮  装备骑兵使用,成为一种较好的骑兵炮。    
据出土实物和兵书记载,明代中期的大型火炮很多,主要由神机营所用的小型  神机炮演变而来,它们的发展特点在于使用了炮车,提高了机动性,增强了摧毁威  力,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将军炮。该炮口径达100 毫米以上,全长正.4 米。自炮口  至炮尾共有九道宽箍,药室呈算盘珠形,室壁开有火门。据《登坛必究》记载,大  将军炮在发射后,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该书还说大将军炮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分  别发射7 斤、3 斤和1 斤重的铅弹。若在战场上安置千架,人人能放,则可所向无  敌。最初以为大将军炮太重,难以机动,后来用车载运,便能登高涉远,山地平原  皆宜,见者莫不胆寒。    
明朝中期火炮研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明了车载炮。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车炮  合一的重型火炮。    
车载炮有许多优点。首先是便于机动,炮手既可推拉炮车,又可临敌发射。其  次是提高了火炮的参战速度,赢得了战机。其三是兼有挡敌和击敌之用。炮车既具  有一般战车阻挡北方缥悍骑兵快速冲击的作用,又可建立军营,使用火器和叠阵,  击杀敌骑。    
明火炮虽然在杀伤威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有一大缺点,那就是没有瞄准  具,在发射速度、机动性等方面也不尽人意。永乐年间定型装备的火炮,到100 年  后的嘉靖时期仍没有新的突破。这主要是由于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扼杀了火炮的创  新和发展。明廷严密控制火器的制造和使用,严禁地方和个人研制。而此时欧洲的  火炮技术却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欧洲人经过对中国的火药、火器技术的了解、仿制  和改进,到了15世纪后期,终于赶上和超过了中国“老师”。
  架火战车    
明代初期,我国发明了多管火箭炮,比欧洲各国正式使用火箭炮早了五百多年。  这种多管火箭炮就是利用独轮车装载和发射火箭的“架火战车”。现在,中国历史  博物馆保存着根据《武备志》中的图样复制出来的火箭发射车——架火战车的模型。  这种世界上最早的多管火箭炮,是在人力独轮车上装有6 个长方形箱体的火箭发射  器,它像6 个大蜂窝排列成上、下两行,共载有火箭160 支。这种火箭发射器和  “火龙箭”、“一窝蜂”等多发火箭的结构和特点相似,都是将火箭预先装在发射  筒内,而所有火箭的引火线都联在一起,形成引火总线。发射时,点燃引火总线,  火箭就犹如条条火龙,一齐从发射筒内喷出。刹那间,火闪烟飞,声如雷呜,直向  敌阵地冲去。    
架火战车虽然看起来简陋粗糙,但它体轻灵活,使用转移都很方便。打仗时,  三个人即可操作。其中一人负责瞄准指挥,兼管推车,其他两个装填弹药和点火等,  协同作战。    
在架火战车的发射筒上方,有一卷起的棉帘,它是一种防护装置,相当于现代  火炮的防盾饭。当冲锋或转移阵地时,为了防止敌人的箭矢射伤炮手,将棉帘放下  来。发射火箭时将棉帘卷起,简便实用。    
另外,在车的两侧还装有火铳和长矛各两支,以配合火箭炮来杀伤不同的目标  ;必要时,还能用来同敌人白刃格斗,进行自卫。    
架火战车既有类似现代火箭炮威慑敌人的齐射火力和快速转移的机动性等特点。  又具备现代战车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方面的一些基本性能,因此它在兵器发展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在火箭炮方面的杰出创造之一。   迫击炮的始祖    
蒙古军在13世纪至14世纪的对外战争中,大量使用了火炮和其他武器,首先流  传到交战的国家和地区,尔后又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蒙古军三次西征,以骑兵快  速突击之长,运用先进的攻城火炮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对东西方交往,  特别是火器的流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阿拉伯人获得了蒙军使用的火器,仿制  成阿拉伯人使用木质火炮——摩得法。摩得法“出世”之后便以传奇的“身份”发  挥了神奇的作用。    
1342年,西班牙国王阿里佛斯命令他的军队围攻当时为阿拉伯人所有阿里赫革  拉斯城。西军气势汹汹,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城墙的外围排成多层,并架起了云梯,  攻城准备工作完毕。此时,阿拉伯人为了破敌攻城,在城墙上架起一根根铁筒,将  每个铁筒都套在棍子上,用两根木棒交叉作为铁筒前支架,筒口均朝城外西班牙军  队阵地。铁筒旁站立着一位士兵,手拿木棍,并不断观察墙外敌士兵动向。当西班  牙军队摇旗呐喊,向城墙扑来时,士兵将铁筒左右前后摇动一下,然后点燃药筒上  的药捻,此时,铁筒内射出了一团冒着黑烟的火球,发出刺耳的怪叫声和难闻的硫  磺味。只见西班牙军中发出一片沉闷的爆炸声,大批士兵应声倒下,血流遍地,有  的从木梯上往下掉,有的吓得呆若木鸡,嘴里大喊“妖术!妖术”,此时,进攻有  序的队伍转眼间像热锅上的蚂蚁,乱成一团。西班牙军队进攻受挫,没有受伤的士  兵拼命后逃,怕被这“妖魔”伤害。如此,西班牙再也不敢进攻这座城池了。    
事隔多年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才知道,阿拉伯人在城墙上使的“妖术”,  就是类似当今迫击炮一样的原始火炮——摩得法。摩得法的构造十分简单,先用铁  片焊接或制成圆筒,似现代迫击炮的身管,然后以木棒支撑,便于发射。铁筒上留  有小孔,用以插入药捻和筒内火药相连,发射时可上下左右移动,使用十分方便。
  达·芬奇的双头炮    
无后坐炮是由于发射时炮身不后坐而得名。这种炮结构简单,重量轻,机动灵  活,主要用来对付坦克、装甲车辆和野战工事,是近距离反坦克的有效武器之一。    
然而,你知道吗?无后坐炮的开山鼻祖就是双头炮。而双头炮是15世纪意大利  著名艺术家、科学家达·芬奇提出的一个大胆而奇特的设想。    
大家知道,达·芬奇是意大利最伟大的画家,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他的代  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名画誉满全球。这位大画家同时还是一位卓  越的科学家,他在建筑学、机械学和人体解剖学等领域均有造诣。此外,达·芬奇  还对兵器和军事工程颇有研究。他从年轻时起,就喜欢动脑筋,构想和设计出多种  兵器和军事设施样图,真可称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工程师。    
1482年前后,刚刚 30 来岁的达·芬奇为米兰大公洛多维科夫·斯福服务。当  时,米兰大公国与威尼斯大公国之间时有战争发生。达·芬奇作为米兰大公国的宫  廷画家和军事工程师,他在笔记本中画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兵器。军事器械和军事工  程设施方面的设计图,其中包括:攻城器械、火炮和炮弹、自行装甲车、飞行器、  降落伞,甚至潜水艇。其中,达·芬奇对火炮研制技术的重要贡献就是他提出了双  头炮的设想。当时,在欧洲使用的火炮是炮管粗短的滑膛炮。这种炮由于没有反后  坐装置,巨大的后坐力往往使大炮后退一段距离,既影响射击的准确性和发射速度,  又给操作带来不便。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达·芬奇建议将两门相同的火炮的炮尾相接,炮口朝相反  方向成一直线。这样,在射击时两门炮所发生的后坐力就可相互抵消。这就是“双  头炮”的来历。    
“双头炮”的设想虽然难以实现,但它向人们指出了消除后坐力的途径,即可  以用同时向后抛射的另一颗平衡弹来抵消后坐力。无疑,这是设计无后坐力炮的基  本原则和依据。  佛郎机横空出世    
1497年7 月,欧洲著名的航海家之一,葡萄牙人达·伽马率领一百多名水手,  乘船离开里斯本港,绕过好望角,于第二年5 月到达印度半岛西海岸的科泽科德,  掠夺了香料、宝石和象牙等大量贵重物品,获得了相当于60倍航海费用的财富。1501  年,达·伽马在卡纳诺尔和科钦强行建立永久性的要塞,巩固对印度西海岸的强占。  1509年,葡萄牙人侵者占领了果阿,并在科伦坡、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爪哇等地  建立了商站,控制了“香料之国”。接着,便同在这些地方开设商铺的富裕华人接  触,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盛产瓷器、黄金、珍珠、绸缎的国家,得到了关于中国的许  多情报。回国后,他们就同当局筹划对付中国的策略。    
1517年,葡萄牙使臣泊船广州城外,明朝官员第一次见到当时已风行欧洲的火  炮,不禁暗暗称奇:“其铣以铁为之,巨腹长颈……以此横行海上,他国无敌。”    
1518年,葡萄牙先后三次与广东官员接触,都未能沟通双方关系。葡萄牙当局  便于1522年8 月,派5 艘舰船至珠江口外锚泊,试图以武力为后盾,强迫广东官员  同意其借驻屯门岛。广东守军向人侵舰只发出了警告,葡人不但不理会,反而炮轰  守军。明军以岸炮、舰炮结合,顽强抵抗,并缴获军舰两艘及舰炮20门,其余3 舰  被迫返回马六甲。    
此战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还缴获了当时较先进的火炮。因当  时明朝将葡萄牙称作佛郎机,所以也将缴获的大炮称作佛郎机。    
佛郎机原为欧洲15世纪末16世纪前期流行的炮种之一,葡萄牙制造的佛郎机大  多作为舰炮使用。佛郎机与当时明军装备的火铣相比,在结构上有根本性改变,比  火铳优越得多:采用了母铣与子铁结构。母统即炮筒,子铳实为小火铳。每门母铣  配4 ~9 个子铳,每门子铳事先装填弹药以备使用。作战时,先将一个子铣装人母  铳的弹室中。发射后,将空子铳退出,换装另一个。由于可以轮流换装子铣,减少  了临时装填弹药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射击速度。安装了瞄准具,增大了射程,提高  了精度。显然,佛郎机已初步具备了现代火炮的基本特点。    
明朝缴获佛郎机后,立即由军器局和兵仗局组织人员仿制,研制出了射程、威  力、精度都比葡制佛郎机优越的火炮,大大提高了明军炮兵的战斗力。此后,明军  在抗击西班牙、荷兰殖民者入侵的战争中无不使用“佛郎机”。    并非披红的“红衣炮”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浩浩荡荡西渡辽河,企图攻下宁远城。此  时的宁远城由明将袁崇焕镇守。袁崇焕在城墙四周安放了12门大炮,并派重兵把守  四门。经过三天的激战,努尔哈赤损兵折将,被迫撤军。    
1627年,继努尔哈赤之位的皇太极又率军攻打宁远、锦州,但战果并不比努尔  哈赤好,被明军一阵炮轰后,便落荒而逃。    
在这两次战斗中,明军大炮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政府在给袁崇焕等人加官晋爵  的同时,还封一门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据徐光启称,受封之炮是  他们首批购买的4 门红夷炮之一。    
红夷炮在宁远和宁锦大捷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皇太极败退后,明政府更加深  刻地认识到炮的巨大威力,便命徐光启等多买西洋大炮并训练炮手。    
这种西洋大炮最早是由徐光启、李之藻、张杰等人捐资购进的。1620年,购得  4 门火炮,1621年12月运抵北京,试验后,发现其威力远远超过明军以前拥有的佛  郎机等旧式火炮,明政府又先后共购进此类大炮共30门。在解送北京前,两广总督  胡应台派人在炮身上刻印上“天启二军总督两广军门胡题解红夷铁铳二十二门”之  字。胡应台在炮身刻“红夷铁铳‘之字当初是认为所购之炮为荷兰人所造,而对当  初仍盘踞在台湾的荷兰人,中国人称其为红夷,故将此炮命名为”红夷大炮“。等  清军人关后,因避讳”夷“字,故给”红夷大炮“取一别名为”红衣大炮“。    
其实,“红衣大炮”并非荷兰人所造,而是葡萄牙人在一艘搁浅于澳门附近的  英国船上拆下来的,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研制成的一种加农炮。1620年,张焘和孙  学思去澳门购火炮,葡萄牙人便乘机将这些大炮卖给了明政府。由于这种火炮设计  合理,其管身长,管壁厚、射程远,精确度高、威力大,对密集进攻之敌具有极大  的杀伤力,因此,这些炮及其仿制品在明清之际成为一种锐利的进攻武器,成为胜  负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砝码。    
  拿破仑最喜欢用的武器    
16世纪末,在欧洲出现了一种身管粗短(身管长约为口径的2 ~3 倍)、口径  很大(300 ~500 毫米)的滑膛炮。这种炮发射时,炮身仰得和现在的高射炮一样,  炮口指向蓝天,用迫击炮一样的曲射火力来杀伤目标,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挺形象  的名字——轰天炮。其实,它就是最早的日炮。    
臼炮是由于外形类似于捣米用的石臼而得名。早期的臼炮都是滑膛的前装炮,  口径大,炮身射角达50~70度。开始,它发射石弹,主要用来破坏坚固的防御工事。  后来,自炮改为发射铸铁球形弹和燃烧弹。    
自炮的身管之所以这样短,主要是由于射角太大,加之由炮口装填炮弹所致。  如果身管很长,装填炮弹就很困难。至于它选用大口径,则是为了加大装药量,增  加杀伤威力。    
这种炮在发射时,改变射角可是件麻烦事,需用专门的“木枕”放在炮口下方  来调整,而且一般只能装定两三个射角。对于两个射角之间的某一射击距离,可采  用变换装药量来取得。因此,臼炮变成了不同用途的专用炮。    
曰炮的选用随射击目标不同而不同。例如,用攻城臼炮和要塞留炮杀伤隐藏在  工事或战壕内的敌人;以海岸臼炮轰击敌舰艇甲板等。由此可见,当时的臼炮种类  较多,用途也很广泛。    
我国于1690年制成铜质前装臼炮——轰天炮(当时也叫冲天炮),被封为“威  远将军”。它全长69厘米,口径212 毫米。此炮在1696年平息准噶尔部叛乱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有过炮兵生涯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在作战中就曾大量使用过臼炮和其它火炮。    
1793年,位于地中海岸边的法国小城土伦的保王党为了同雅各宾派对抗,引狼  人室,让英国和西班牙军队占领了土伦。    
雅各宾政府决定平息叛乱。9 月18日,西线法军在奥利乌尔战斗中,炮兵指挥  官马尔田少校不幸负伤致残。年轻的拿破仑便接管了指挥权,成了新的炮兵指挥官。    
拿破仑上任后,首先集中了近百门大口径火炮。他提出在攻克敌军占领的港湾  西岸的克尔海角后,应立即在海岸修筑两座堡垒,分别配置发射16千克(36磅)和  10石千克(24磅)炮弹的火炮30门,发射7 .2 千克(16磅)炮弹的大炮和美尔式  日炮各千门,以构成足够强的火力。    
拿破仑的设想获得批准,政府并任命他为攻城副指挥。    
12月14日,对土伦的总攻开始了。法军集中54门大口径火炮向港湾西岸马尔格  雷夫堡猛烈轰击,这个小城堡很快就变成一片火海。法国炮兵在拿破仑的指挥下,  用几十门大炮整整猛轰了两昼夜,直到16日傍晚才正式发起总攻击。    
当法军士兵突破敌人第一道防线,试图夺占第二道防线时,遭到敌方炮火的阻  击。法军士兵经过两次冲击,都被敌人炮火压下去,并有大量人员伤亡。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拿破仑率领预备队冲了上来。在他的指挥下,法军很快就  夺取了整个马尔格雷夫堡。接着,拿破仑又指挥士兵们加修工事,调集火炮,并随  即向停泊在港湾的英国舰队发起猛烈的炮击,打得敌人乱作一团,难以招架,整个  英国舰队便狼狈不堪地逃离了土伦港。这样,土伦又重新回到法国人的手里。    
这场战争的胜利,使24岁的拿破仑由一个普通军官被破格提升为炮兵准将,他  集中使用炮兵猛烈打击敌人的作战方法,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列为炮兵运用原则之一。    
  虎门壮歌    
我国近代研制的重型火炮,主要配置在海防要塞的各炮台。其中,清朝爱国名  将关天培督造的铜铁大炮达3000斤以上,最重的达8000斤。这些大炮威力较大,在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功不可没。    
将军徒手犹搏战,自言力竭孤国恩。    
可怜裹尸无马革,巨炮一震成烟尘。    
这首诗中所称颂的将军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他面对英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  孤军守虎门,浴血奋战抗击英国侵略军,直至以身殉国,谱写了我国近代炮兵战史  上的一曲壮歌。    
19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出鸦片,造成了我国白银的大量流出,  形成了“渐成病国之忧”的形势。与此同时,英帝国主义派出军舰在我国沿海游弋,  以待时机。    
烟毒泛滥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  节制广东水师前去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 月3 日,虎门海滩烟雾蔽天,两万多箱  鸦片全被销毁,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而英国则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战争中,英军和清政府中的投降派相勾结,密谋将林则徐革职查办。琦善调任  两广总督后,下令撤除海防,把沿海的防御工事拆尽,甚至将海防重炮炸毁。    
朝廷的投降主义,使英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气焰更为嚣张。1841年五月7 日,  在门户洞开的情况下,英军突破虎门要塞的第一道防线——沙角、大角两炮台2 月  25日,英国侵略军向虎门的第二道防线发起进攻,靖远、威远、镇远三炮台同时遭  到英军数百门炮的猛烈攻击,靖远炮台是英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守将关天培用爱国  主义的大义来教育和激励官兵,用自己私人的钱财来奖励士兵,亲自带头宣誓“人  在炮台在,不离炮台半步”。官兵一体同仇敌忾,15门大炮并列在炮台前面,装足  弹药。当敌船靠近时,关天培一声号令,大炮齐轰,真是“海水腾沸焚飙轮”,接  连多次挫败了英军的进攻。    
2 月26日午后,突然刮起了强烈的南风,英军乘机发炮猛击靖远炮台,炮台多  处坍塌,守军死伤过半。关天培负伤十多处,鲜血尽染铠甲,仍指挥若定,亲自燃  放火炮杀伤敌人。全体官兵齐心协力,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使敌人无法靠岸。然  而天不作美,狂风之后暴雨骤降,大炮火门进水,无法鸣放,英军乘机围困炮台。  敌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上,守卫炮台的将士与英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血战。最后,  关天培和400 多名官兵宁死不降,流尽最后一滴血。
  战神出海——舰炮    
随着战场由陆地扩展到海洋,大炮也开始移师船上。舰炮是海军舰艇基本的武  器之一,它是随着火炮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早在公元前5 世纪,古人就曾将抛石机装在木船上用于海战。火药问世后,抛  射机可以直接将燃烧弹抛向敌船。到16世纪末,管形火器发展较快,臼炮、榴弹炮  开始出现在战舰上。但是当时火炮上没有瞄准装置,加上船体在水中摇摆,影响射  击效果,命中率低,射程近。后来,战舰上装备了发射爆炸弹的火炮,提高了战船  的作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战舰上广泛使用防护装甲。这样,用球形炸弹  对付装甲就很困难了。有矛就有盾,19世纪中期,舰船上开始装备发射长圆形尖头  弹丸的线膛炮,它能有效地对付战舰装甲。    
随着舰船装甲厚度的不断增加,装甲的克星——带风帽的穿甲弹问世了。这种  炮弹用膛压高的加农炮发射,能穿透与弹丸直径相同厚度的装甲。穿甲弹的使用,  使舰炮成为对付装甲行之有效的武器。    
1873年,鱼雷加盟海战之后,相应产生了口径为47和 57 毫米的舰用防(鱼)  雷速射炮。这种炮现已演变成能对空对海射击的高平两用炮,从而奠定了中口径舰  炮的基础。    
作为战舰主炮的大口径炮,主要用来攻击敌方的战列舰、巡洋舰和岸炮部队。  随着飞机用于海战,舰船上又开始装备高射炮。俄军在1915年装备的76毫米高射炮,  就是当时一种较先进的舰用高射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各国海军装备的舰炮口径较大,最大  达460 毫米,射程达20~45千米。这一时期,舰炮主要向提高大、中口径炮管的使  用寿命、射速和威力发展;研制中口径高平两用炮和小口径舰用高射炮。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舰炮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舰艇主要的作战武器。    
在世界舰炮史上,称得上舰炮至尊的是日本“大和”级战列舰的三座主炮,它  们是二战时期各国海军战舰上所有主炮当中最大的。每座主炮由3 门炮身长21.1   米。重165 吨、口径为460 毫米的联装炮组成,炮弹重达1 .4 吨,可击发到42千  米处。整个炮塔重达2510吨,相当于一艘护卫舰的重量,主炮塔钢浇铁铸,极其坚  固。1944年10月,“大和”号战列舰在菲律宾萨马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中,曾用9 门  主炮一次齐射,将美国护航航空母舰“甘比尔湾”号炸成两截,可见其威力之大!    
现代海战中,对舰攻击的任务主要由导弹完成,因而舰炮更多采用中小口径,  以对付来自空中、海上和岸上的反舰导弹。有些军舰保留一定数量的大口径火炮,  也不是用于海战,而是为着攻击岸上目标。    
由于反舰导弹体积小,隐蔽性好,速度快,机动性好,世界上已有50余个国家  海军装备了数以万计的反舰导弹。尽管各国采用多层防御以保护舰艇的安全,但是  总免不了有“漏网之鱼”,因此发展新一代舰炮形成海上最后一道拦截防线已是当  务之急。美国海军为给舰艇装备射速快、初速大和命中率高的舰炮,研制了结构新  颖和性能优良的多管25毫米开膛炮。    
开膛炮(即炮膛是敞开的)概念非今日始。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人戴  维·达尔迪克为简化火炮的结构、提高射速,就提出了开膛炮的构想。50年代中期,  美国达尔迪克公司便开始制造开膛火炮。到60年代初期,各种结构的开膛枪炮问世。  1967——1970年,美国TRW 公司获得达尔迪克公司的特许,研制出一种高射速新型  开膛炮。试验结果表明,该炮的射速比普通闭膛炮高 30 %。    
1988年6 月,美国海军与新泽西州利普斯堡特鲁得国际有限公司签订研制和生  产多管25毫米开膛舰炮的合同,以取代美国海军现役的MK15“密集阵”20毫米舰炮。    
美军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研制装备开膛炮,是因为这种火炮优点多,如结构简单,  活动部件数量少,坚固,体积小,操作方便,命中率高,杀伤力大,可靠性好,寿  命周期长,成本低。    
该炮采用多管固定式联装炮架,配有一转轮,转轮上开有多个三角形弹槽。它  发射三角形弹,弹丸嵌在三角形药筒里,药筒用塑料或复合材料制成,重量轻、密  闭作用好、价格便宜。射击时,炮弹横向输人转轮的三角形弹槽,转轮依次转到击  发和退壳位置,进弹和退弹均为横向运动,提高了射速。    
现代舰炮基本都具有高射和平射两种战斗性能,而且大都配备了雷达、指挥仪  等先进设备,使舰炮向着轻型自动化、高射速,以及增大威力和射程的方向发展。
  雄鹰卫士——航炮    
火炮不仅能“坐船”出海,而且还能“乘机”上天。    
最早的航炮是由地面移殖到飞机上去的,后来为了适应空战特点,航炮发展成  一个专门的武器系统。    
1903年莱特兄弟造出第一架飞机时,全世界并没有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尽管  人们研制是飞机用来架设和平的空中桥梁,可是飞机的第一个用户却是美国陆军。  1909年 8月,美国陆军购买了一架莱特式双翼机。191 年意土战争爆发。10月23日,  意大利皮亚礼上尉驾驶布莱里奥型飞机,在迪利波里与阿齐齐亚之间的土耳其阵地  上空进行了长达1 小时的侦察。11月1 日,加沃蒂少尉驾驶“鸽”式飞机向土军阵  地投掷了4 枚2 千克的榴弹,揭开了飞机用于战争的序幕。    
但是,飞机并不专用于军事,那时,飞机上没有武器装备,主要用于空中侦察  和炮兵的空中校正射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手枪、步枪首先被带上飞机,成为射击敌方飞行员的空  战武器。飞行员有时也带上几块砖头、投箭之类的东西,砸敌机的螺旋桨。俄国飞  行员涅斯捷罗夫曾在他的飞机机身后部装上一把长刀,用这把刀子把德军飞艇的蒙  皮划了一道大口子。另一位俄国飞行员卡扎拉夫曾成功地使用一种抓钩,钩住一架  德国飞机,并用机身把它撞了下去。    
这种原始的空战听起来更像是惊险的游戏,这种状况随着飞机性能的改进,特  别是机载武器的改进而结束了。19互5 年,法国人将机枪与飞机发动机机轴平行安  装,机枪的射速是每分钟600 发,双叶螺旋桨的转速高达每分钟1200转。为避免机  枪子弹打在自己飞机的螺旋桨上,人们在飞机螺旋桨上安装了金属滑弹板。实战证  明这种机枪很管用,法国人利用这种机枪击中了很多德军飞机。    
仿照这种办法,人们又将一些炮管较短、单发装填的地炮或轻型舰炮搬上了飞  机。但在使用中发现,这些登上飞机的地炮和舰炮过于笨重,后坐力大,射击效果  不好,不适应空战要求,于是人们开始研制飞机专用的航炮。    
但是,在飞机上安装航炮受到尺寸、重量、后坐力等方面的制约,因而口径比  较小,种类也不多。目前航炮多按其工作原理分类,有炮管后坐式、导气式、转膛  导气式、加特林转管式和链式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研制的航炮多为炮管后坐式、  导气式和转膛导气式,加特林转管式和链式航炮则是战后美国研制的新型自动航炮。    
由于航炮体积小、重量轻、射速快、弹丸初速高、威力大,很快成为主要的机  载武器,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位飞行员驾驶同一架飞机,  击落敌机352 架,这个数字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航炮的厉害。    
空空导弹研制成功之后,许多国家开始偏爱导弹,轻视航炮。20世纪50年代末  美苏研制的一些战斗机,大多只装导弹,不装航炮。不过在60年代末,经过越南战  争“真刀真枪”的较量后,美国又矫枉过正,重视航炮,轻视导弹。80年代以“导  弹为主,航炮为辅”为指导思想。而90年代则“远距离先打超视导弹,近一些用格  斗导弹,迫近用航炮”。看来对战斗机执行空战任务来说,三种武器缺一不可。
   打气球起家的高射炮    
19世纪下半叶,西欧战争此起彼伏。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 月,普鲁士派重  兵包围了法国首都巴黎,切断了它同外界的一切联系。    
法国政府为了突破重围,决定派人乘气球飞出城区,同城外联系。10月初,内  政部长甘必达乘坐载人气球,飞越普军防线,在都尔市进行宣传和鼓动,很快组织  了新的作战部队,并通过气球不断与巴黎政府保持联系。    
普军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研究对策,决定首先击毁这些人的气球。普军总参  谋长毛奇下令,研制专打气球的火炮,以切断巴黎与都尔之间的联系。    
不久,这种打气球的炮就制造出来了。它是由加农炮改装的,口径为37毫米,  装在可以移动的四轮车上。    
为了追踪射击飘行的气球,由几个普军士兵操作火炮,改变炮位和射击方向,  打下了不少气球,并由此得名“气球炮”。它就是高射炮的雏形。    
1906年,德国爱哈尔特军火公司(莱茵军火公司的前身)根据飞机和飞艇的特  点,改进了原来的气球炮装置,制成专门用来射击飞机和飞艇的火炮。这标志着世  界上第一门高射炮正式问世。设计师将火炮装在汽车上,并采用了与现代舰炮相似  的防护装甲。这门火炮口径为50毫米,炮管长约1 .5 米,发射榴弹的初速可达每  秒572 米,最大射高为4200米。    
两年之后,德国又制成一门性能更优越的高射炮。这门炮的口径为65毫米,炮  管长约2 .3 米,为口径的35倍。发射榴弹时初速提高到每秒620 米,最大射程可  达5200米,而且高低射界和方向射界也都相应扩大了。这门炮已开始使用门式炮架,  并利用控制手轮调整高低射界。采用这些改进措施后,火炮的机动性能有了较大提  局。    
继上述两种高射炮问世之后,1914年德国还制成了77毫米高射炮。1915年,俄  国研制成76毫米高射炮,它是一种防空加农炮,也可用来射击地面或水面上的目标。  在这一时期,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工业发达国家也制成了高射炮。    
在早期制成的高射炮中,性能最好的是德国1914年制造的77毫米高射炮。其突  出特点是在四轮炮架上装有简单炮盘。这种炮盘在行军时可以折叠起来,用马或车  辆牵引;作战时,打开炮盘,支起炮身即可对空射击。炮盘的使用既便于火炮转移  阵地,又缩短了由行军转到作战状态的时间。由于它采用控制手轮调整身管进行瞄  准,而且首次采用炮盘,因而射击命中率较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法国在两架双翼飞机上装上了炮弹,用它代替炸弹  轰炸德国军队的飞机库。接着,英国的飞机于1914年11月又轰炸了德国飞艇库,德  国损失惨重。    
由于飞机特殊的优势,一些地面使用的武器弹药如炮弹、手榴弹、机枪、步枪,  甚至手枪等,都相继成了“航空武器”,被装备在飞机上,用来攻击地面上的目标。  随后不久,飞机上便装备了专用火炮和炸弹。    
面对空中威胁,各国开始积极研制新的高射炮。着重改进了高射炮的瞄准装置,  使其射击精度有了很大提高。一战前期,用高射炮射落一架飞机平均耗弹量为11585  发,到一战后期,耗弹量已降为5000发。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高射炮和飞机在结构和作战性能  上都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发展比较缓慢。    
从30年代开始,日本、德国为了对外扩张侵略,加紧扩军备战,进而加速了飞  机制造业和军火工业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这一时期,飞机无论是结构  还是性能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采用的木、布等软质结构材料已被高强度的合金  材料所代替;飞行速度比原来提高了一倍,达到每小时500 千米左右;飞机的飞行  高度普遍达到8 ~10千米。    
与此同时,高射炮也毫不示弱,其作战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这一时期,高  射炮在结构和性能方面有这样几个突出的变化:首先,高射炮采用了长炮管,借以  提高初速和射高。有的小口径高射炮的炮管长度已达到口径的70倍,初速达到每秒   1000米左右,比原来提高近 50 %。中口径高射炮的射高达到10千米以上,是原来  的3 ~4 倍。其次,高射炮配备了先进的射击瞄准装置,提高了高射炮的命中率。  再次,在小口径高射炮上配备了装填和复进等装置,大、中口径高射炮则采用了机  械输弹设备,提高了高射炮的射速。另外,大部分高射炮都采用了自动化程度非常  高的火控系统,全面提高了高射炮的作战能力。    
到了50年代初期,由于防空导弹投入战场,高射炮曾一度受到冷落。然而实战  表明,防空导弹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完全代替高射炮。从60年代中期开始,小口  径高射炮又重新受到“青睐”。它反应快、命中率高、多管集中发射,可以迅速击  毁低空进犯的敌机。目前各国正在研究提高高射炮对空作战效能的各种新方法,高  射炮正向着小口径化、自行化、炮弹制导化的方向发展。导弹和高射炮合一的防空  武器系统在未来的战争中将发挥巨大威力。     打气球起家的高射炮    
19世纪下半叶,西欧战争此起彼伏。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 月,普鲁士派重  兵包围了法国首都巴黎,切断了它同外界的一切联系。    
法国政府为了突破重围,决定派人乘气球飞出城区,同城外联系。10月初,内  政部长甘必达乘坐载人气球,飞越普军防线,在都尔市进行宣传和鼓动,很快组织  了新的作战部队,并通过气球不断与巴黎政府保持联系。    
普军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研究对策,决定首先击毁这些人的气球。普军总参  谋长毛奇下令,研制专打气球的火炮,以切断巴黎与都尔之间的联系。    
不久,这种打气球的炮就制造出来了。它是由加农炮改装的,口径为37毫米,  装在可以移动的四轮车上。    
为了追踪射击飘行的气球,由几个普军士兵操作火炮,改变炮位和射击方向,  打下了不少气球,并由此得名“气球炮”。它就是高射炮的雏形。    
1906年,德国爱哈尔特军火公司(莱茵军火公司的前身)根据飞机和飞艇的特  点,改进了原来的气球炮装置,制成专门用来射击飞机和飞艇的火炮。这标志着世  界上第一门高射炮正式问世。设计师将火炮装在汽车上,并采用了与现代舰炮相似  的防护装甲。这门火炮口径为50毫米,炮管长约1 .5 米,发射榴弹的初速可达每  秒572 米,最大射高为4200米。    
两年之后,德国又制成一门性能更优越的高射炮。这门炮的口径为65毫米,炮  管长约2 .3 米,为口径的35倍。发射榴弹时初速提高到每秒620 米,最大射程可  达5200米,而且高低射界和方向射界也都相应扩大了。这门炮已开始使用门式炮架,  并利用控制手轮调整高低射界。采用这些改进措施后,火炮的机动性能有了较大提  局。    
继上述两种高射炮问世之后,1914年德国还制成了77毫米高射炮。1915年,俄  国研制成76毫米高射炮,它是一种防空加农炮,也可用来射击地面或水面上的目标。  在这一时期,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工业发达国家也制成了高射炮。    
在早期制成的高射炮中,性能最好的是德国1914年制造的77毫米高射炮。其突  出特点是在四轮炮架上装有简单炮盘。这种炮盘在行军时可以折叠起来,用马或车  辆牵引;作战时,打开炮盘,支起炮身即可对空射击。炮盘的使用既便于火炮转移  阵地,又缩短了由行军转到作战状态的时间。由于它采用控制手轮调整身管进行瞄  准,而且首次采用炮盘,因而射击命中率较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法国在两架双翼飞机上装上了炮弹,用它代替炸弹  轰炸德国军队的飞机库。接着,英国的飞机于1914年11月又轰炸了德国飞艇库,德  国损失惨重。    
由于飞机特殊的优势,一些地面使用的武器弹药如炮弹、手榴弹、机枪、步枪,  甚至手枪等,都相继成了“航空武器”,被装备在飞机上,用来攻击地面上的目标。  随后不久,飞机上便装备了专用火炮和炸弹。    
面对空中威胁,各国开始积极研制新的高射炮。着重改进了高射炮的瞄准装置,  使其射击精度有了很大提高。一战前期,用高射炮射落一架飞机平均耗弹量为11585  发,到一战后期,耗弹量已降为5000发。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高射炮和飞机在结构和作战性能  上都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发展比较缓慢。    
从30年代开始,日本、德国为了对外扩张侵略,加紧扩军备战,进而加速了飞  机制造业和军火工业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这一时期,飞机无论是结构  还是性能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采用的木、布等软质结构材料已被高强度的合金  材料所代替;飞行速度比原来提高了一倍,达到每小时500 千米左右;飞机的飞行  高度普遍达到8 ~10千米。    
与此同时,高射炮也毫不示弱,其作战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这一时期,高  射炮在结构和性能方面有这样几个突出的变化:首先,高射炮采用了长炮管,借以  提高初速和射高。有的小口径高射炮的炮管长度已达到口径的70倍,初速达到每秒   1000米左右,比原来提高近 50 %。中口径高射炮的射高达到10千米以上,是原来  的3 ~4 倍。其次,高射炮配备了先进的射击瞄准装置,提高了高射炮的命中率。  再次,在小口径高射炮上配备了装填和复进等装置,大、中口径高射炮则采用了机  械输弹设备,提高了高射炮的射速。另外,大部分高射炮都采用了自动化程度非常  高的火控系统,全面提高了高射炮的作战能力。    
到了50年代初期,由于防空导弹投入战场,高射炮曾一度受到冷落。然而实战  表明,防空导弹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完全代替高射炮。从60年代中期开始,小口  径高射炮又重新受到“青睐”。它反应快、命中率高、多管集中发射,可以迅速击  毁低空进犯的敌机。目前各国正在研究提高高射炮对空作战效能的各种新方法,高  射炮正向着小口径化、自行化、炮弹制导化的方向发展。导弹和高射炮合一的防空  武器系统在未来的战争中将发挥巨大威力。  
  应急中发明的迫击炮    
1904年,日军进攻我国旅顺港。当时,旅顺港由俄军驻守。日军采用挖壕筑垒  的办法,悄悄逼近了旅顺口。    
当俄军发现这一情况时,日军已近在眼前,形势非常危急。用一般火炮难以射  击这样近的目标,用机枪等轻武器射击,又伤不着躲在堑壕里的日军。在无可奈何  的情况下,俄军驻旅顺口基地炮兵技术副主任戈比亚托想起了他研制的“水雷臼炮”  及一种超口径长尾形炮弹,于是他命令将口径为47毫米的海军炮装在炮架上,以大  仰角发射蘑菇形的大头弹,将战壕里的日军打死打伤很多,日军只好暂时撤退。这  种迫击炮弹质量为11.5 千克,从炮口装填,弹体在炮膛外部,仅将弹尾部装人膛  内,射程只有50~400 米。这种应急中使用的炮和炮弹就是最早出现的迫击炮和迫  击炮弹。    
这种炮虽然威力不大,却让人们认识到它是近距离支援步兵的一种有效火力。    
早期的迫击炮在结构上与臼炮相似,它的射角一般都大于45度,因此弹道像抛  物线一样弯曲,是一种典型的曲射武器。由于弹道弯曲、初速小、射程近,因此能  打击加农炮和榴弹炮射击不到的隐蔽目标,它较好地解决了威力与机动性的矛盾。  同时由于射角大,发射时所产生的后坐力经由座饭直接传至地面,因此不需要反后  坐装置。迫击炮弹飞行时靠尾翼稳定,落角大,威力也大。    
早期的迫击炮还一直沿用那种大脑袋的炮弹——超口径长尾形炮弹。这种炮弹  从炮口填装,而将尖锥形的大脑袋露在外面。由于这种炮弹在膛内受火药气体压力  作用时间短,并且密闭火药气体的性能差,所以这种迫击炮初速低,射击精度差,  射程只有几百米。然而,它能在起伏的山地和难以通行的复杂地形条件下伴随步兵  作战,并且具有杀伤其他枪炮的低伸火力不具备的杀伤遮蔽目标的能力,因而在作  战中备受重视。    
由于战争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欧美各国相继研制和发展迫击炮,迫击炮  的生产技术也日益成熟。1917年4 月,法国在进攻爱恩河时,就集中了1650门迫击  炮。这时,迫击炮已一跃成为和加农炮、榴弹炮相并列的主要炮种了。迫击炮的结  构也有很大的改进,炮架可以分解,以便用人力负载,迫击炮的机动性大为提高。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迫击炮弹已由超口径弹改为同口径弹,炮的重量也大  幅度减轻。1918年,英国人斯托克斯又制成81毫米迫击炮,其结构与外型已接近现  代迫击炮。它由炮身、座饭、瞄准具三大部分组成,取消了脚架,全重仅为6 .2   千克。后来,世界各国大都以此炮为典型,进行仿制和改进。法国将此炮的炮身与  炮架的刚性连接改为缓冲器连接,提高了迫击炮的战斗性能,使它完全具有现代迫  击炮的基本特征。    
迫击炮与无后坐力炮一样,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使用方便等特点,并能在  较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灵活可靠地使用。同时它比无后坐力炮的射速更  快,火力更强,在历次战争中表现突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年5 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来到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前面沪定桥的  桥头和要道上碉堡密布,有重兵把守;后面有敌兵追赶,形势非常严峻。5 月29日,  飞夺沪定桥和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打响了。工农红军派出突击队直逼桥头,17名勇士  攀着碗口粗的铁索匍匐前进。对面敌桥头堡不断喷出火舌,企图阻止我军的进攻。  在激烈的战斗中,有的战士身负重伤,有的跌落在奔腾咆哮的河水中,但他们仍然  冒着炮火向前冲。    
就在这关键时刻,我军炮兵部队架起了轻便的迫击炮筒。神炮手赵章成亲自操  炮射击。炮弹从炮口飞出,直向敌人碉堡扑去。顿时,火光闪闪,炮声隆隆,敌碉  堡被炸掉了。我军当时只有30发炮弹,全部发发命中,打得敌人无还击之力。在火  炮的支援和掩护下,战士们英勇奋战,很快渡过了大渡河,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迫击炮已成为步兵作战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    
20世纪40年代是迫击炮发展较快的时期,世界各国都相继研制出数量众多而口  径不同的迫击炮。英国研制出51毫米和76毫米迫击炮,美国研制出60毫米和107 毫  米迫击炮,苏联研制出50毫米和120 毫米迫击炮,德国研制出50毫米和80毫米迫击  炮。    
通常将口径在60毫米以下的迫击炮称为小口径迫击炮或轻型迫击炮;将口径在  60~100 毫米之间的迫击炮称为中口径或中型迫击炮;口径在100 毫米以上的迫击  炮则称为大口径或重型迫击炮。迫击炮一般由炮口装填炮弹,炮管为无膛线的滑膛  炮管,发射尾翼稳定的水滴状炮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用中、小口径迫击炮不足以摧毁对方坚固的防御  工事。因此,有些国家研制大口径迫击炮,如苏联研制了240 毫米迫击炮,德国研  制了420 毫米迫击炮,美国甚至试验过914 毫米迫击炮。    
大口径迫击炮身管长,炮弹重,不便于从炮口装填,改为从炮尾装填。这样一  来,迫击炮的结构就更加复杂了,重量也大大增加。为了发挥迫击炮的威力,提高  机动性,一些国家还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采用自行迫击炮和用牵引车牵引;改  变座饭形状和尺寸;用反坐力装置等等。虽然经过努力,炮重比以前有所减轻,但  是它已丧失了中、小口径迫击炮所具有的优点。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  家已不重视大口径迫击炮,开始注重发展60毫米和80毫米的轻型迫击炮,而且尽量  在威力不减的情况下,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例如,美国于 1970 年研制的 w 24  式 60 毫米迫击炮,全重20千克,只有81毫米迫击炮重量的一半,射程却与81毫米  迫击炮相同,达4500米。供单兵使用,手扶发射。    
目前,一些国家为了简化口径系列,实现一炮多用,已着手研制曲射、平射两  用迫击炮。这种炮既可以曲射打隐蔽目标,也能用反坦克弹直接打坦克;还有些国  家研制迫击炮与榴弹炮合一的迫榴炮。今后,各国除了不断改进现有迫击炮的结构、  弹药外,还将在各种炮的边缘寻找新的生长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新的迫击  炮将不断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坚固堡垒的克星——大贝尔塔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越来越多的比利时人认识到,德国的人侵已不可避  免。而比利时国小兵少,他们所能凭借的只有列日要塞。    
列日雄踞在马斯河左岸高达150 多米的陡坡上,就像是一座城堡的吊闸,守卫  着从德国进入比利时的大门。这一带的河道宽约180 米,是天然城壕,方圆48千米,  都有堡垒守卫。杰出的防御工程大师亨利·布里阿尔蒙在利奥波德二世的坚决敦促  下,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历经25年,构筑了列日堡垒群。意图是扼守马斯河的通  道,抵御德国的入侵。堡垒群构筑在河的两岸,距列日一般是6 ~8 千米,堡垒之  间各相距约3 ~5 千米。东岸的6 座全部面对德国,西岸的6 座环列在列日的周围  和背后。这些堡垒好像是在地底下构筑的中世纪城堡,地面上只露出一块三角形的  顶部,顶上伸出一些拱形罩盖,隐蔽着所有的炮塔。其他一切设施全部在地下,有  倾斜的隧道通往地下室,并沟通炮塔与弹药库和火力控制室的联系。6 座大堡垒和  分布其间的6 座小堡垒共有大炮400 门,其中最大的是口径210 毫米的榴弹炮。三  角形顶部边角处有小型炮塔,塔中的速射炮和机关枪控制着堡垒前方的斜坡。每座  堡垒四周都围有一道9 米深的壕堑,并各有一座像它的大炮一样能降落至地面以下  的钢制瞭望塔,塔上装有一台探照灯。每座大型堡垒由2 个炮兵连和二个步兵连共  计400 名士兵驻守。修筑这些堡垒群的原来意图是作为捍卫边疆的前哨阵地,而不  是作为抵挡敌军围攻要塞的阵地,因此必须倚仗野战军守住各堡垒之间的空地。    
比利时人过分依赖布里阿尔蒙精心设计的这些防御工事,守军人数不足,而且  都是预备役军人,每连仅有一名军官。德国人早就指责比利时违反中立,为人侵制  造舆论氛围。比利时国王直到8 月2 日才下令挖掘战壕和架设有刺铁丝网的路障,  以保卫堡垒之间的空隙地带,并清除有碍大炮火力的房屋和树木。尽管德国人估计  比利时人不敢应战,但是还是做好了强攻列日堡垒的准备。    
早在本世纪初,德军总参谋部就要求设计一种用于攻克堡垒的能在陆上运输的  最重型大炮。日军攻陷旅顺港的经验证明,重型火炮对于进攻要塞来说,是必不可  少的。这种重型火炮应是一种短炮管的日炮,能以高角度发射,使炮弹落在堡垒的  顶部,同时又能相当准确地击中特定目标。德军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大炮王”阿尔  夫莱德·克虏伯之子菲利茨·克虏伯,并要求绝对保密。菲利茨立即组织一些有经  验的设计师与工程师进行集体攻关,在1909年秘密研制出一种巨型臼炮,并以菲利  茨母亲的名字命名,称为“大贝尔塔”炮。这种炮长7 米,炮口直径420 毫米,炮  身连同炮车重达120 吨,能将近1 吨重的炮弹发射至14.5 千米之外的目标。每发  炮弹用掉的发射药近200 千克重,需要200 多名炮手。它还能发射装有延发引信的  破甲炮弹,让炮弹穿人目标内部后爆炸。然而,它太笨重了,搬运时必须将其分解  开,各由一辆火车头拖运。还必须铺设专轨,才能把它运到炮座上。同时,由于它  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因而必须浇筑几米深的混凝土底座,移动时再把它炸  掉。仅安置炮位就需要6 个小时。在此之前,已知的各种大炮中以英国343 毫米口  径的海军炮和海岸炮兵的279 毫米固定榴弹炮最大。但它们却都不能和大贝尔塔炮  相提并论。在以后的四年中,菲利茨·克虏伯继续研制一种可以分成几部分、适宜  公路运输的大炮。1914年2 月,样炮试制成功,并在库默斯道夫试验场试验,应邀  专程莅临现场观看的德皇非常满意。不过,在公路上用蒸汽机、汽油马达甚至用马  队牵引的试验,都证明仍需继续改进。预定在 日改进完毕。到1914年  8 月战争爆发时,克虏伯已生产了5 门420 毫米口径铁路大炮和2 门公路大炮。但  这些大炮在运输方面仍需改进。8 月2 日,总参谋部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把这些大  炮准备就绪。    
德军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奇服务端下载基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