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人生online4三层小楼 三层和一层有厨房 在三层点料理在灶台上做完非要跑到一楼盛盘 三楼明明有组合柜

冰糖菜菜ELF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冰糖菜菜ELF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2ee696_88fe988',userId:,blogListLength:28};新民网移动客户端
您现在的位置: >
马来西亚华人爱吃我的卤菜——蓝翔厨师班走出的创业者
  曾经是蓝翔技校班长;曾经在全国20多家饭店边打工边学艺;曾经到马来西亚当大厨、开小店,并在异国邂逅美丽的山东姑娘;回国后曾经四次创业,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欣喜……
  40岁梁山好汉的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其实也可以浓缩为一句话:对厨艺的热爱让他拥有快乐富足、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老师很严格,掂勺基本功练得扎实”
  3月24日,记者来到梁山县,马路边一座三层楼的饭店很显眼,挂着“辣椒炒肉·泥鳅馆”的招牌,这就是的店。上午11点多,店里已有一桌客人,亲自掌勺,灶台上蹿起的火苗有几尺高,他从容地配菜配料、掂勺翻炒,不过三四分钟的工夫,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辣炒大肠就出锅了。“刚出正月,现在是饭店的淡季,店里请的厨师请假了,我一个主厨同时做十几桌菜没问题。”只要说起或做起菜,眼神里都是满满的自信。
  生长在梁山县一个小村庄,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他曾在当地一家饭店打工,端盘子刷盘子干了一年,每个月工资只有70元,“那时候就有了当厨师的梦想”。1994年,父母找亲戚借了一笔钱,和表弟一起来到位于济南的蓝翔技校,表弟学电气焊,他学厨师。
  在印象中,老师姓赵,要求很严格,开始练掂沙子,从一次掂30下到50下再到100下,每次都累得抬不动胳膊。学习雕花时,用萝卜雕刻玫瑰花,最后一刀用力过猛,玫瑰花不够完美,已经到了放学时间,老师把他留下,重新雕刻一只完美的玫瑰花。
  老师严格,身为班长的对自己要求更严格。练习刀功时,除了用学校配发的萝卜白菜练习,他摘来很多杨树叶子,在别人下课休息时继续练,先切丝再剁末。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还学了糖醋里脊、海鲜豆腐煲等拿手菜。
  三个月学习期结束后劳动部门统一组织考试,班里的同学大部分拿到当时的三级厨师证,以出类拔萃的成绩拿到二级证。
  曾在20多家饭店打工学艺,南北菜系一网打尽
  走出校门,的第一份工作在济南的明星小吃铺,“每个月拿300元工资,和学厨师前相比,翻了几番,心里那个美啊”,对在济南的第一份工作,印象深刻,每次说起来都乐呵呵的。
  济南不少饭店经营者或许对也有记忆,他曾在十几家饭店工作,开始是配菜,后来是厨师、厨师长、餐厅主任。他也曾到北京、青岛、滨州、临沂、菏泽等多地饭店工作。到2008年,月薪已经拿到四五千元。在他看来,换工作并不仅仅为加薪,更为了学习。每家饭店一般都有自己的拿手菜,与不同的大厨切磋,从原来精通的鲁菜,延伸到国内各大主流菜系。他在济南玉函路一家粤菜馆工作时,不仅学到了脆皮鲜奶的制作技艺,更通过自己的钻研,创新推出拔丝鲜奶,让客人们赞不绝口。
  谈话中,只要记者随便说出一个地名,他马上就能说出当地的特色菜。比如郓城,他也曾在当地的饭店任餐厅主任,学到了黄瓜炖鸡、蒸碗菜的精髓。
  “每离开一家饭店,老板都极力挽留我,但我说得很明白,不是工作不舒心,只是为了多学东西。”对厨师这行当,的理解是“学无止境”,比如做什么菜用什么油都是有讲究的。
  异国开店,让马来西亚华人想起家乡的味道
  2008年,通过出国中介,闯荡到马来西亚,在一家大酒店当厨师。每个月工资相当于人民币七八千元,比国内高不了多少,而且出国中介费花了5万元,当时有些懊悔。同样在这家酒店工作的面点师小胡是一位山东姑娘,心灵手巧,长相甜美。异国他乡邂逅,两人一见倾心,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两个人一起琢磨发家致富的路子。
  在工作的马来西亚酒店,猪蹄、猪肚、口条、鸡爪、鸭头等“下货”都是弃之不用的,当地厨师并不知道这些也可以做成美味。在酒店附近租了一个很小的店面,以低廉价格从酒店收购“下货”,然后精心加工制作卤菜,当地华人很多,的小店生意非常火爆。
  “有一次,一位经常光顾的中国人来买猪肚,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山东梁山,他一下子很激动,原来他是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德州人。”说起这段经历,很兴奋,一方面,第一次创业让他挖到第一桶金;另一方面,他用“下货”做的菜让马来西亚华人想起家乡的味道。
  回家乡四次开店终成功,炖泥鳅是绝活
  2010年,妻子怀孕,决定回国创业。他先是在济南经七纬十二路附近开了一家曹州涮羊肉店,租下店面的时候这里还没有设护栏,店面开张的时候设了护栏,开车没处停,生意一直不好,经营一年多,把在马来西亚挣的20万元全部赔进去了。无奈,又到饭店打工,做厨师挣工资,积累一些钱后再开店,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投入成本太少等原因,他后来在济南开的两家店也仅是不赚不赔。
  2012年,为了照顾家庭,回到梁山县,选择周边工厂较多的开起“辣椒炒肉”店,三层小楼,窗明几净,随处可见绿色植物装饰,与普通乡村小店黑乎乎、油腻腻形成较大反差。做的家常菜不仅口味好,而且盘子大分量足,回头客很多,年毛利润已经超过百万元。
  记者品尝到利用当地食材烹制的炖泥鳅,毫无土腥气,肉质滑嫩鲜美,在十里八乡非常有名。问起配料及做法,说这是他的绝活,秘方不可泄露。10天前,他丰富了店名,“辣椒炒肉·泥鳅馆”的招牌很抢眼。
  说起未来,信心十足,“下一步到县城开分店”。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微信号:xmwb1929有用、有益、有趣
新民网事由新民网出品微信号:xinminwangshi突发事、新鲜事、有趣事感人事、烦心事等你来爆料!扫一扫,关注有礼!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更多关于的新闻
数据加载中……
作为2015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暨环...
2015劳伦斯世界体育奖颁奖典礼在...
市公安局网安总队总工程师瞿伟放专程...
4月18日开始,有一个地方不容错过...
4月13日,法国街头艺术家Juli...
2015亚洲公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在...
这个双休日里,晴好的天气引来众多的...
【看4D大片,玩科技馆!】 最近,小侬给小朋友们的福利一波接一波。报名时间:5月23日—5月27日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社会监督投诉电话、来信来访地址及电子信箱:
1. 投诉专线电话:021-
2. 社会监督来信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邮编:201199
3. 来访接待:
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4. 投诉电子信箱: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社会监督电话、来信来访接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
受理时间接待时间为:
工作日上午9:30--11:00;下午1:30--4:00夏月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夏月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userId:3749201,blogListLength:27};榆仁镇(上) - 简书
榆仁镇(上)
字数 60019
本书故事纯属虚构,如有巧合,请勿对号入座。内容提要
小镇里,一位遭人唾弃的“地、富、反、坏、右”后代,一夜之间得到村民的钦佩。是因为有了心爱的姑娘?还是因为有了哗哗诱人的钞票?每个夜晚,都燃放大量的炮仗。他是表达心中的喜悦还是宣泄心中曾经压抑的情感……到底是为了什么?本文演绎的就是主人公诸多方面的人生。一 私定终身 姑娘悲情打动好心人榆仁镇有三多:庙多,车多,秀才多。解放初期乃至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榆仁镇的庙还都基本上保留着,只不过风雨飘零,庙里供奉的“神仙”越来越少。榆仁镇小学从开始编制的一个班,扩充为两个班、四个班、六个班,到后来的十二个班,几个街凑不出钱来盖那么多教室,高一点年级的学生就会分到大一些的庙里去读书。就是各街出人,修复一下破损的庙宇,然后把庙里的神胎归并归并,腾出房来摆上桌凳、抹块黑板改成教室。像三四年级的学生去东边的老爷庙上课,五六年级的学生去北边的三义庙上课。即使如此,还有很多的庙宇稍加修缮就可以利用:如五帝庙、关公庙、娘娘庙、老公庙等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布票紧张,榆仁镇一夜之间冒出上百台纺线的车子。尤其是到了晚上,很多庄户人家的屋内都会传出吱呀的纺线声音。要知道,这些陈旧的木制纺车子是在小手工小作坊时代才有的,保留下来实属不易。天气冷一点的时候,榆仁镇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得到一些人穿着用棉花纺制的粗线织成的花白上衣。讲究一点的,把它染成蓝色或者青色,可看上去也显得不伦不类。由于买一绺线就要一寸布票,手艺巧一点的妇女还能纺出比较细的线,让孩子放风筝用。这样,不仅节省了布票,还能让自己的孩子在小朋友面前炫耀。榆仁镇派出所曾经参与解决多家宅基地的纠纷,老公安张来树所长发现这里的地契都跟印制的一样,不仅格式规范,字体也极为工整。后来才得知,榆仁镇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秀才,他们大多混得很穷,但代表着延续着这里的文化。原来,榆仁镇庙多,破的多;车多,纺车子多;秀才多,穷的多。这些都是早话了,至今有无也无关紧要了,且庙和纺车子与本书故事相去甚远。秀才还是有一点“联”,那么,就从这一一道来。夜已经很深了。围着被子坐在炕头儿的姑娘还在低头啜泣。旁边一直纳着鞋底儿的中年妇女忽然停下了手中的活儿,用针鼻儿向上拢了拢垂下的发丝,问道:“你不后悔?”姑娘抬起头先是一怔,继而用手帕擦去脸颊的泪痕,两眼发出企盼的目光,坚定地摇了摇头。这是三间老式夯土北房,两间堂屋,一间里屋。堂屋分两部分。东面是火炕,火炕的北头上面放着一张两米来长一米多高的大墙柜;火炕的下方正中央是能生煤炭的地炉,火炕靠南窗户一侧是能烧柴火做饭的灶台。西面开着门,正对着屋门靠墙摆设的是一张残损的条案,紧挨条案的是一张缺角的八仙桌子,八仙桌子两旁是装杂物的小柜。屋顶黑黝黝的,一只发着微弱亮光儿的灯泡吊在八仙桌子上方的檩条上。八仙桌子旁的小柜装杂物,也可装粮食,还可当椅子坐人。炕上的大墙柜是地地道道装粮食用的,中间隔着木板,一头盛小麦,一头盛玉米,粮食上面扔一只升或者一个瓢之类的量器。就连通着火炕的地炉也在炕沿儿下预留了一个洞,砌上一只微型缸,名曰温坛。别小看了这只温坛,冬日里临睡前有热水泡脚,早晨起来有热水洗脸。火炕的地炉一般时候是不生火的,等到一年的12月份,也就是该数九了,天冷实在挨不过去了才点燃。火炕旁的灶台大多是春秋两季用的,那个季节屋里窨,灶台不仅能做饭,还能烘烤屋子;尤其是炕头儿,就是土炕首先接触火的部位,总是暖融融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简陋,一切看起来有又都是那么实用,这是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北方一处典型的农户。中年妇女紧盯着姑娘的眼睛,又砸了她一句:“永远都不后悔?”“嗯,”姑娘深情而坚决地点了一下头。“那我这就去。”中年妇女说着,把剩余的麻绳在鞋底儿上绕了几圈儿往炕头的小篮里一扔,转身哈腰在炕沿儿下摸鞋。“妈——”紧贴大墙柜那头儿的被窝里探出一个小脑袋,他稚嫩明亮的双眸望着母亲,喊道。中年妇女从炉洞里摸出自己的鞋提上,朝被窝里的小男孩训斥道,“睡你的觉!”然后掩上门悄悄地出了院子。二 仗义施舍 二婶邻里邻外威望高中年妇女叫赵凤芝,是李姓来正的媳妇。来正早年丧父,受了大半辈子苦的母亲被姐姐接进城里了。因为男人在家里排行老二,人们习惯称呼凤芝为二婶。这天夜里她是当媒人牵线去,确切点儿说是去报信儿。二婶四十来岁,中等身材,不胖不瘦,梳着剪发。她生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女儿,叫玲儿,小的是个男孩,叫亮儿。男人来正是村里的治保主任兼民兵连长,晚上不是开会就是民兵训练,常常很晚才回家;睡里屋的亮儿借机以保护母亲为名,与睡外屋的姐姐换过来了。二婶心灵手巧,像裁衣服料、打纽襻、剪鞋样子等等女人的活儿都会。谁家姑娘媳妇求上门来,她无论多忙都要撂下手中的活儿;不但帮助你做,不会的还要教你。二婶还懂得农村的一些老礼儿,附近的乡亲娶媳妇娉闺女、发丧老人,她都是座上“宾”。二婶热心肠,时常周济一些生活比自己还困难的人。房后面那条街的老商家,男主人有病不能去供销社的收购站上班,女主人又痴呆,孩子放学回来总是饿,没有吃的,常来二婶家觑视。二婶看孩子可怜,什么烤白薯、馅饼子、窝头,只要家里有,从不吝啬。其实,二婶家里的粮食也不富裕,这从年终决算的口粮分配方式就可以看出来。每年的一年完了,粮食怎么分配就成了队委会的难题。劳动力多的家庭,要求四六开,劳动力少的家庭要求三七开。怎么个四六?就是工分占四成,人头占六成;三七呢?工分占三成,人头占七成。别小看了这一成,春天就有可能闹饥荒,饿一至两个月的肚子不是耸人听闻。举个例子说,公社批下来今年的口粮是三百斤,除去预发的每个人头二百斤,不是剩下的这一百斤按四六开或者三七开,而是那三百斤全年口粮按四六开或者三七开。本来找回来的余粮就不多了,再这么一算计,有些孩子多又没工分的家庭甚至要倒找。当然了,队里是不会强迫从你家要回粮食的,来年再扣么。二婶家两个孩子上学,一个半劳动力,属于中下等收入,生活也属中下等水平。队里的范秀莲家,五个半大的孩子,男人张荣又窝囊,哪年春天都要闹饥荒。这里的“窝囊”是指老实、没能耐。那么,怎样才不窝囊呢?一说就扯远了。村里的侯家,家庭状况与范秀莲家类似,还多了一张嘴。女主人“老母猪”就不让孩子饿着,她教育孩子,“不砸不抢还不会偷吗,寒碜怎么也比饿死好”。那个时候,偷东西逮着要被游街的。因此,村里人时常会看到有人脖子上挂着青玉米棒棒或者一串白薯在游街,后面跟着一个敲锣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这偷东西被游街的多为侯家人,这侯家人出场次数最多的又多为女主人“老母猪”。所以,每到研究粮食分配问题时,范秀莲都要鼓动劳动力少的贫困家庭出人闹队委会。碰上队长硬的,“就四六开了”,碰上队长软的,“再研究研究”、“再讨论谈论”。李家二婶从不参与,她讲好汉子怕掉过儿,劳动力要是吃不饱,粮食都没人生产了。前些日子,二婶家盖饭棚子刨了两棵碗口粗的歪脖榆树,把树皮卖给了走街串巷的小贩子。一棵粗一点的榆树的皮,值个两、三元钱,还要小贩子自己刮。临近中午,小贩子从破旧的自行车的褡裢里掏出一张烙饼问二婶能给下锅热热吗。二婶接过一看,什么烙饼,简直就是玉米面贴的糊饼。她二话没说,把锅里倒上油,放进葱花,炝好酱油,切得白菜头,不到一刻钟就热得了。刮树皮的小贩子端着热乎乎的一大碗烩饼感动得热泪盈眶。二婶说道,谁家再有一口吃的,也不会出来干这个。原来,这榆树皮是晾干了碾碎,过完罗掺在没有黏性的粗粮里吃的。那个时候,人们都在“抓革命,促生产”,小商小贩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看见就“割”。社员每日挣得的是名义的工分,那些孩子多劳力少的困难户一年到头见不到现钱,买油盐酱醋都成问题。一些地方管得较宽松,小贩子就偷偷摸摸出来,一个胡同一个胡同地小声吆喝着:“刮榆树皮――”他们把刮下来的榆树皮驮回家,晾干制成榆树面,养家糊口或卖掉换回几个零花钱儿。可能是二婶助人为乐、肯于施舍,在邻居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她敢于为人仗义执言,邻里谁家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解不开疙瘩又值不当拿到村里解决,就找二婶。二婶也不客气,该数落的数落,该支持的支持,邻里一般没有不给面子的。坐在二婶家里炕上啜泣的姑娘看中的正是这一点。她的泪水打动了二婶,她期盼着二婶出面,不但叫来“他”,还要说服那个死脑筋的爹。三 桂馨忤逆 当面气翻老爸李来金姑娘叫桂馨,是本姓李来金家的二姑娘。她25岁了,俊俏的鹅蛋脸旁梳着两个不长不短的辫子。她高中毕业,生在世代没有文化的李家可算才女了。桂馨的父亲李来金与二婶家的李来正是一爷之孙。父亲哥儿四个,爸爸排老大,二叔来银,三叔来奎,四叔来库。由于一个亲戚家没有儿子,三叔来奎长到十几岁的时候给他们过继去了。爷爷大秃瓢(因为他的大脑袋整天油光瓦亮的,孩子们既怕他,又恨他,背后都这么叫),脸蛋一绷,手杖一拄,是这个大家族中的绝对统治者。他的权力至高无上,像地里种什么,圈里养什么,甚至三个媳妇生儿育女,都得听他发号施令。他的隔代,除了大孙女、二孙女是抱着长大的,下边的一片都是拴着长大的。爷爷在家里说一不二,他的特权也处处体现出来。大屋里的火炕,他图清静睡在炕尾。但炕尾又凉,他就责成在炕尾的炕沿下多加了一个灶门。无论春夏秋冬,只要他感觉凉了,就叫儿媳妇烧上两把柴火。他的铺盖也是特立独行,被子厚、褥子宽,枕头大,卷起来在墙角一堆有三尺多高。特别是褥子底下铺的那张狐狸皮,从不卷起,每日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屋里人的一举一动。就餐,他更是吃上份,喝上份。掀开灶台上的七仞大铁锅,热气腾腾的箅子上常常是净面窝窝头、掺菜窝窝头和几个白面馒头。不用解释,不用分派,掺菜窝窝头是几个媳妇的吃的,镜面窝窝头是男人和孩子吃的,净面馒头肯定是爷爷吃的了。家里人吃西瓜,切瓜的那个人会将二分之一,就是西瓜的一半送到爷爷面前,并放上一把勺,其他人每人也就分得一角。孩子们很快吃完了,都用垂涎的眼光瞧着爷爷,等待着施舍。爷爷不吭声,大部分孩子不敢造次,只有一、两个受宠的敢与爷爷分一勺。成立农业合作社那年,镇子分成了三个街,西街、南街和东街。桂馨家所处的街是南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爷爷仗着“兵强马壮”,拒绝入社。后来,农业社修引水渠、打机井、施化肥,农田亩产翻着翻往上长。爷爷真是个老顽固,始终不为所动。他的家族处在最原始的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他的家族还没有入社,是南街村里乃至镇里仅剩的一个单干户。爷爷死后,爸爸他们哥儿仨才分了家,入了社,即入了生产队。奶奶由三个儿子的家庭轮流照养,一个屋半年。爸爸虽不识字,在村里却是个能人,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很长时间里,都从事牲口伢子的职当。可能是职业的使然,他有三寸不烂之舌,死人能给说活了,哭泣的能给说乐了。桂馨现在的母亲是父亲后娶的,生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她的爸爸从一开始就瞧不上她这个后妈,说不说就吼,动不动就打。她能说会道的亲妈不知得罪了哪个庙的阎王,早早地离开了人寰,撇下了她和姐姐。桂馨的姐姐桂兰,是家中的长孙女,爷爷奶奶都很偏爱她。由于自小得了痨病,她没能上一天学。桂兰会折纸剪花,尤其是剪得一手好窗户花。她剪的燕子和蝴蝶惟妙惟肖,贴在窗户纸上栩栩如生。她甚至看到什么就能剪出来,可惜,她长到18岁那年就去逝了。姐姐过世后,大家庭中的宠爱又集桂馨于一身。也是,她比起姐姐来,不但乖巧,还认得许多字,懂得很多大道理。她一有空儿就给爷爷奶奶讲笑话,常常逗得他们捧腹大笑……桂馨是被逼出来的。她知道早晚躲不过这一关,晚饭后就把自己搞的对象告诉了爸爸。爸爸一听,暴跳如雷,骂道:“你这个贱种,就瞅他好!远的不说,大歪子根红苗正,爸爸挣工资,多好的家庭。孙长庚,党员、退伍军人,有多好的发展前途。怪不得,给你提的对象一个又一个,你连看也不看。他郭海子有什么好的,要长相没长相,要钱没钱,要能耐没能耐;你图他什么?如果你愿意,我只当没你这个闺女,你也没有我这个爹!”她一气之下跑了出来。天已经黑了,去哪是好呢?她想到了私订终身的他——郭海子,可一个大黄花闺女就这么轻易地进了人家的门儿,过后遭到公婆揭薄儿多没脸面;再说,住哪儿。她又把自己的几位叔叔在脑袋里匆匆过了一遍:二叔来银那去不得,他脾气暴躁,简直与父亲一丘之貉;三叔来奎在县城住,听说迫害妻子蹲了监狱,三婶能接纳她吗;四叔来库窝窝囊囊,他怎么能保护自己。她想起了奶奶,奶奶如果还在世,她可以压服爸爸,他也不敢跟自己这样。最后,她想到了同是一个李的西院二婶家。二婶是看着她长大的,曾教给她炒菜做饭、缝补衣裳;二婶思想先进,看不惯传统的“婆婆妈妈”。二婶和她是有感情的,她应该到二婶家避一避。四
嫌富爱贫 二姐那是自愿入苦海被窝儿里的小男孩是亮儿。自桂馨躲进来后,他就没心思学习了。他匆匆把作业做完,在盆里涮了涮脚,没等晾干脚丫就钻进了被窝。他和桂馨平辈儿,叫她二姐。他知道二姐一肚子学问,想叫她给讲故事,可二姐不停地抽泣,他也就一直在被窝里憋着不敢开口。这是怎么了,天生欢快的二姐也有不欢快的时候,她遇到什么难事了?亮儿隐隐约约地听到妈妈与二姐的对话:二姐与本村一个叫郭海子的私下订了终身。那还得了,这郭海子谁不知道啊,文化么,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被学校开除了。在生产队里干活,那也是混。像“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他都不懂,甚至连儿童都会背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中的农业二十四个节气也说不上来三个。他虽然有膀子力气,但农业技术活儿什么也拿不起来。但他也有一手,那就是玩,淘鱼、摸虾、捉家雀儿,样样精通。每年的五、六月份是本地的旱季,郭海子就会和他的小伙伴密切观察村里那些池塘水位的变化。哪个池塘的水位最深处降到成年人的胸部,他们会振臂一呼“翻坑去!”几十个光屁眼儿穿裤衩儿的在池塘里来回这么一蹚,池水逐渐混了起来,先是小鱼小虾,继而是大一些的草籽儿、黄瓜鱼呛出水面。有网的拿网,没网的拿筛子、拿篮子、拿筐,甚至拿笊篱捞。亮儿记得有一年翻窑坑,那个池塘不仅大,坑底中心还有一个十几平米的塘中坑。大家搅和几遍了,仍不见大一些的鱼儿浮出水面。这时有人喊道:“看,海子哥!”原来池塘中心深,蹚水搅和的时候孩子们都绕了过去,这塘中坑变成了大一些鱼儿的避风港。海子早就熟悉“地况”,他一个猛子下去,就能抓到几条,然后甩给在岸上等候捡鱼的弟弟。孩子们看到海子摸到的都是一刬的鲫鱼,纷纷效仿,但成果甚微。原来,一般的孩童是很难做到潜水与抓鱼的完美结合。为了玩,海子从不计较后果。听说有一年的腊月,他把家中的两斗绿小豆偷了出来,步行10公里以外,粜了换来一袋子鞭炮。这二斗绿小豆虽说不是主粮,可是经济作物,产量极低,大田是不准种的;那是他家几个老爷们开垦拾边地收的,当时非常罕有,熬豆汤够割麦子的社员喝上一个麦秋的。这样的人,二姐怎么跟他过日子呢……假如,二姐真的嫁过去,待在一块儿的时间就少了,以后谁还给讲《牛郎织女》、《天仙配》和《白蛇传》那些故事呀。虽说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找对象嫁人,这是女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俗话所说,“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在婚姻上决不能草率,更不能感情用事。亮儿认为郭海子没有资格与二姐谈对象,配不上二姐。他要阻止这桩不般配的婚姻,又不知从什么地方插嘴,眼瞧着母亲下炕了,可刚一开口就被妈妈吓唬了一句。妈妈出去后,他想叫二姐快快逃走,躲得远远的,忘掉那个郭海子,然后让妈妈给她介绍一个工人,或者一名军官。一队的玉容姑娘,出身还是地主家庭呢,就搞了一个部队的副连长。南街人那个嫉妒啊,纷纷问父亲这个治保主任,部队来人外调,是怎么答复人家的,怎么一句“实话”也没说啊。父亲只是嘿嘿一笑:她父亲是地主,她又不是;她父亲剥削过人,她是新社会长大的……有些人开始打探玉容那个对象是哪个部队的,偷偷给部队首长写匿名信,说玉容作风不正,凭姿色乱搞男女关系。父亲回家说部队又来人调查了,有些贫下中农反映玉容有生活问题。母亲马上想到,肯定是范秀莲这些爱嚼舌根的人背后干的,便没好气地说,跟她(他)儿子结婚就没作风问题了!给一个姑娘栽赃陷害多损呀,缺德。但是,迫于部队的压力,玉容的对象没来得及和她结婚就转业了。在回村办理完户口后,玉容和她的对象来到亮儿家。玉容深深地给治保主任兼民兵连长李来正鞠了一个躬:谢谢二叔成全我们。玉容那个对象则给眼前这位老兵响铮铮敬了一个军礼。他表示:即使我离开钟爱的部队,也不会离开我心仪的姑娘。凭二姐的容貌,她也有条件找一位军官,何况她出身上中农家庭,政治上比玉容还高一个档次。可二姐与郭海子的关系,是她私下订的终身,并没人强迫她啊。假如她是天上的织女,七仙女,或白娘子,她忍心舍弃这个“农民郎”吗。现实中的玉容没有因为地主家庭出身遭到抛弃,郭海子会遭到二姐的抛弃吗。也许她做得对,她的思想已经达到了很高很高的境界,什么不嫌贫爱富了,“你挑水来我浇园”了……问题是,这个郭海子,用的是什么魔法啊!五 寻根究底 郭学海可是秀才之孙郭海子,学名郭学海,家中哥儿四个,姐儿一个。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家里人在生产队里一直都抬不起头。海子的爷爷郭兆祺,是乡里的最后一位秀才。在民国时期,他是开明人士。那个时候,由于家境较好,为人慈怀,郭老在镇子里享有很高的威望。闹日本的时候,日军为了赢得号召力和影响力,安排郭老当维持会会长,他推脱有病不予理睬。有些人给他出主意,让他挂个名,明着维持会长,暗地里为老百姓办事。那他也不干,他“怕脏了自己那身衣服”。原来,年轻时的郭老以穿长袍为主,岁数大了又以穿对襟为主,不过都是浅颜色的。对于那种蹭上一块锅烟子都辨不出的深色,他是拒之又拒的。郭老一心想办教育,镇上小学的前身“兆祺学堂”,就是老人家在民国晚期开设的。他不为赚钱,不收学费,可是在那个贫穷荒乱的年代又有多少孩子上得起学呢。解放后,“兆祺学堂”依镇子的名字改为“榆仁镇小学”,老人没有半点不高兴,因为他看到那么多贫家子弟能够读书学知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学校的创始人郭兆祺老先生已经作古了,政府为了感谢和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可尊可敬的老人,在榆仁镇小学的院门内立有他的半身汉白玉雕像,雕像基座上刻有他的一句校训:学海无涯。郭老有两个儿子,伯英和伯才。令郭老没想到的是,别说孙子这辈儿,儿子这辈儿就有一个脱离了文化。也搭着海子的奶奶死得早,管不过来,大儿子伯英不进学堂,整天在外面游荡。以至有一天,他给一位乡村土司令拉着马招摇过市回来了,人们才知道他当了土匪。解放后镇压反革命,伯英也被抓了起来。就在政府要判他的刑入他的狱的时候,他举证给八路军的武工队送过情报。他冒死穿过敌占区的三道封卡,使得武工队一位姓徐的政委躲过一次日伪军的抓捕。他讲,那是进了土匪窝后最危险的一次行动,脑袋都别在了裤腰带上。徐政委随解放大军南下了没能得到证明,但当地武工队里确实有过一位徐政委,这位徐政委也曾经对人讲过,他在本地得到情报逃过一次劫难。伯英的壮举不知道他是自发的还是受到什么人的派遣,很少有人知道,但他给土匪司令拉马是千真万确的,因为很多人都在街里见过。伯英是海子的父亲,只因他当土匪时年岁小且有“立功表现”才逃过政府的镇压。由于解放前这段尽人皆知的不光彩历史,解放后在村里一直也就被专政着。伯才念的书比同龄人都多,他在市里工作,家眷在农村。郭老的遗孀是续房,年龄与大个儿子伯英相仿。郭老的家是三合院,大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大儿子住东厢房,小儿子住西厢房。郭老生前就立下了遗嘱,东厢房归伯英继承,西厢房归伯才继承,大北房三间由夫人继承。原因很简单,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唯夫人还年轻,又无子女,郭老活在世上一天,就能从政府领到一份津贴;郭老不在了,夫人有可能没了依靠,没了生活来源,她有权处置三间大北房。两间房,对于小叔伯才来说凑合了,因为他在市里上班,不常回家,只有婶子和一对儿女。可对海子自己家来说呢,父母和他们的五个孩子,屋里南半间是炕,其他挨墙的地方或是床、或是粮食,就非常拥挤了。这么一个拥乱不堪的家,再有一个隔三差五就挨批斗的公公,别说漂亮的桂馨,换任何一位平平常常的姑娘也不愿嫁过来。所以,海子三十岁了,所谓半辈子光棍,搞上桂馨这么个大姑娘没人相信。六 打破门弟 亮儿母亲寒夜牵红线郭家的院落处在镇子的中心,分内院和外院。内院是由清一色的蓝砖构筑的三合院,坐北朝南,建有门楼,门楼内正对北房屋门的是一堵画着山水虫鱼的影背。郭家的宅院虽不如一些大地主家的宅院恢弘气派,但另有一番景象,隐隐透出书香的气息。外院是个园子,北东南三面用玉米秸秆扎成的篱笆围着;东面开一扇大门,大门是用紫穗槐条子编制的。园内靠北有几棵水果树,靠南有一口水井。水井旁砌有一水簸箕,通过垄沟连接着园内十几畦越冬蔬菜。进入内宅院,要穿过外围的园子,也就是东厢房后的一小片种植蔬菜的地。快要数九了,地面还没有结冰,可二婶还是冻得瑟瑟发抖,她的上身只是加了一件褪了色的花棉袄。她蹑手蹑脚来到郭海子家的园子外,隔着园子大门的缝隙朝里望了望。东厢房唯一的后窗户透出一星亮光,还好,屋里人没睡或者肯定有没睡的。她理了理短发,屏住呼吸,轻轻地晃了几下园子的大门。屋内没有回应,她又使劲拍打了几下。内院门楼的门响了一声之后,一位身体非常壮实的汉子顺着园子里的小路走了过来。“是海子吗,你还没睡!”二婶隔着园子的门喊道。海子听出来了,是来正家的二婶,忙给抬开大门,说:“二婶。这么晚了,您有事?”“有事!你爸妈都睡了?”“睡了。有事您就和我说吧。”“我就直说吧。你和桂馨的关系怎样了?”“正常着呢。我喜欢她,她也不厌恶我。”“你就别兜圈子了。我是问,你们俩的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了?”结婚呗。海子心里这么想,可婚结在哪,使什么结?“你去过她家啦,老家儿同意吗?请媒人了?”“没请媒人。对了,桂馨说今晚把我们俩的事告诉他爸爸,然后给我回话;都这个时候了,我的心放不下。“桂馨在我家呢;和她爸闹翻了。”“闹翻了?她爸不同意吧!”“不同意。”“我就知道她爸爸瞧不起我。不过,桂馨告诉我,她爸乐意也得乐意,不乐意她也得乐意。怎么,她爸和她摊牌了?”“何止摊牌,简直是……”“我早就料到了,她爸肯定不同意……二婶,您说我该怎么办?”“怎么办?那是以后的事。你去,到我那先把她接走。”“接桂馨?把她接走!接哪去呀?”海子回头看了看一家七口人住的那两间东厢房。二婶也是穷苦人出身,她很能理解海子的难处,叹了口气,道:“那也不能总呆在我家啊!”海子没墨了。黑暗中,他肯定特别难堪。这也是二婶所要的:搞对象是那么好搞的,凭什么娶桂馨这么漂亮的大姑娘……就你这人物,就你这条件?真要把桂馨娶到手,日后要好好对待人家,被让人家受了窝跛。二婶继续说道:“你到我那安慰安慰她,别把她逼上梁山啊!”“哎。”郭海子答应着,抬上大门转身就走。“等等。”二婶说,“你得向我保证,日后不能让桂馨受委屈!”“瞧您说的,都什么时候了,她肯嫁给我就念弥勒佛了。”“我是看着她长大的。桂馨虽不是我的亲生闺女,可我待她像亲生闺女,日后你欺负她,我也不干。”“如果待她不好,您就扇我耳刮子!”七 不堪回首 说客二婶放出心底话榆仁镇的地面比较平缓,西面稍高,东面稍低,每逢雨水下来都随着地势向东流去,排入村南的榆仁沟,再向东汇入渼清河。村子里一家一户多为井字形式,一般的布局是两三户、三四户南北排着,走东南门,出口是一条共用的南北小胡同,只能通过独轮手推车或稍宽一些的双轮小拉车。出了小胡同是东西走向的大胡同,俗称街道,可以通过马车等稍大一些的车辆。可能是朝阳儿,或者是走着顺,也可能是当地的风水,镇上的绝大多数住宅都是如此。也有一些例外的,像庙宇附近、池塘附近的住家,盖房就不能以简单的坐北朝南、冬暖夏凉为依循。如庙堂,周遭的后面和右面百步以内几乎看不到民宅,因为当地流传着“能盖庙前不盖庙后,能盖庙左不盖庙右”的俗语。在池塘附近盖房简单一些,别把房子盖在池塘的前面就行了。李姓在郭家的南面,隔着几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连接这些街道的,是一条老辈儿修的南北马路。不过,随着镇子中心的西移和南北新公路的贯通,这条老的马路相对僻静多了。第二天吃过晚饭,二婶来到东院,为了侄女桂馨的婚事,她想说服这位大伯子李来金。来金是位大个子,光尖尖的头顶,坐在炕头腿一盘,向屋地扫视,真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架势。屋内靠在炕沿儿的几个孩子和灶堂前的小个子女人正在聆听他的教诲。小个子女人是来金的第二个妻子,桂馨的继母。她给来金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大秃子在小学二年级徘徊,次子二秃子上小学一年级,女儿桂云还没有上学。她见西院二婶进来了,也不吱声,欠起屁股向灶堂前挪了挪板凳,烤着短巴巴皴巴巴的小手。来金对自己这个续房颇有微词,而对她生的三个孩子从不抱幻想。他常说(指后续的小女人):这模子还能倒出什么好果子。意思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此刻,他朝炕沿儿前的几个孩子一挥手,示意他们可以散去,给二婶让出座来。他知道二婶干什么来了,却又不主动提起。他对二婶叹道:“这子弟,一个比一个有‘出息’,跟来正换,别说一个换一个,仨换一个,人家也不换。唉——”说着,他瞥了一眼正在灶堂前烤火的媳妇,“爹矬矬一个,妈矬矬一窝”!大个子来金所说的“矬”,并不是生理上的缺陷,而是觉得续房生的几个孩子不尽如意,不如想象的聪明。那时候,他们那个大家族的几房媳妇为了生产、为了生活,都是把自己仅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往炕上一扔,就开始下地劳动了。再大点儿,婴儿能爬了,就用一根绳系着孩子的腰,另一头系在窗棱上,摔不着烫不着就得了。这些处在生长和发育的婴幼儿和猫狗有什么不同,甚至不如猫狗。如今,大个子把后代智商不高的责任全归结到笨拙的小女人身上了,他就忘记了他们的孩子自小就缺人管教。还有一层意思,他来金哪一点比不了来正,就是媳妇不成“方才罢了”。也是,像来金这么个大能人,再有能说会道的桂馨的生母辅佐,拉家过日子还有别人的份儿。不能说老天是公平的,但谁没个生老病死。大个子穿着对襟褂子,披着一副黑棉袄,嘴里叼着烟杆。听二婶挑明来意后,光尖尖的头摇得拨浪鼓儿似的:“和郭海子结婚,姥姥!她吃了秤砣铁了心,我和她断绝父女关系;我不是他爹,他也不是我闺女!”“气话,这些都是气话。她不是你闺女是谁闺女!”“她不是我们老李家人。可叹我对她那一片心!”“姑娘大了,能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跟着郭海子那个穷种是好?”大个子撇了撇嘴,“不是我来金小瞧他——放他三十年!”“三十年以后他才能过好了?”“三十年以后还不一定有我没我呢。”“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早晚会有这一天的。”“那她就嫁吧,随便找一户人嫁出去。我也不拦着,我也拦不住。她走她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什么阳关道独木桥的。真与郭家连了姻,都在一个队里,两家还有个照应呢。”“照应?他郭海子还是先照应一下他自己吧,几斤几两,吃几碗干饭。”“眼下郭家的住房是少了点,可他们有人,有劳力,盖几间房子是不愁的。”“给一个儿子盖几间房不愁,两个儿子、三个儿子、四个儿子,他郭家有多大底气。挑家过日子,就他那点出息……”大个子来金只是吸着烟袋,不时地露出轻蔑的神态。“郭海子少上了几天学是缺点,人还是蛮不错的,俗话说‘平安是福,健康是金’么。”大个子说道:“人不错?他爸爸就是土匪。他自己从小调皮捣蛋是出了名的,政府没给他那个气候,假如气候成了,他早杀人放火去了。健康?王来福身体好,四十多岁了都没得过感冒!”王来福何许人也?四十多岁一条光棍汉子,与母亲生活在二人世界里。他的母亲小二姐不能生养,他是抱来的。他没有什么心眼子,但他能认准谁是主人,谁是仆人。来福在家听小二姐的,在外听队长的。由于忠诚主子,又不怕得罪人,历任队长都重用他,作物熟了用他看青,运回来了用他看场。除去吃饭回家,没黑日没白日都长在队里。他没有婚姻,简短的一次恋爱也让养母小二姐给打退了。来福三十岁的时候,有人给介绍一位姑娘。姑娘哪方面都不错,就是眼识儿不大好,看东西朦胧,辨不出颜色。来福听妈的,不同意就不同意,反正也不着急,以后兴许找一位眼识儿好的呢。这一等就是十几年,养母小二姐已经去世,他却还在独身。他不会做饭,饿了活一团面,往开水锅里一扔,煮会儿捞出,用刀片着蘸酱油吃。一顿吃不了,下顿饭接着煮,接着片,接着吃。别人问他吃什么,他说不上名来,随口答道“煮棱登”。别人问他,是牛棱登(牛蛋)吗?他说,是白面做的。他没生过病,也可能是有过头疼脑热,但神不知鬼不觉一抗就过去了。“王来福哪能和郭学海比!”“怎么不能比。他郭海子要没家人伺候着,还比不上王来福呢。和桂馨结婚,他郭海子不配!李桂馨只要搞一个身体健康的就行了?去街里一抓一大把。”“都什么时代了。既然桂馨打定了主意,咱们做老家儿的高高兴兴把她娉出去就是了,以后的道由她自己走。”“她愿意她去呀,她没这个家。”“那郭学海要是从我那娶她,你可别嗔的。”二婶道出了真实意图。二婶知道这位大伯子非常自负,不可能做通他的思想工作,故先绕了一个圈子。大个子李来金想到了西院二婶会苦口婆心开导他,他不点头,二婶就会劝说桂馨回心转意,至少先回家来,慢慢再商量。谁料,二婶竟和桂馨站在一条船上。来金光尖尖的头又摇得拨浪鼓儿似的:“不行,不行,那不行!你给我揍跑了她;轰她远远的!”“我不能把她往绝路上逼!”这句话点醒了大个子,也点到了他的心痛处。他低头不语了,只管“吧嗒”、“吧嗒”嘬着烟杆。一锅儿吸完了,又捻上一锅儿……沉默了很长时间,他终于说出了一句:“任她去,谁叫我在外面尽说嘴呢。”八 走投无路 李家老妹自溺恶水塘原来,在来金的四弟弟下面还有一个小妹妹李老丫儿。大家庭里的哥仨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能说会道的来金主外,什么农机具、种子的采购啦,猪、羊的销售啦,大牲畜的买卖啦,都是他一手操办。老二来银也不是孬种,他凭着对农时节气、农业种养的熟悉,在老头子那说话也有一席之地。家中技术含量低的苦活、累活和脏活统统留给了呆头呆脑的四弟来库了。这个傻小子每日早早下炕,拿着镰刀背上筐,到村南榆仁沟割稗子草或再远一点的东边渼清河的浅水湾割芦草,喂养棚中的几头大牲口。待家中的大部分人起炕,他胡乱吃几口东西又赶着羊群放食去了。这只是农闲时,农忙时,他还要带上两个嫂嫂和自己的媳妇下地,在二哥的指导下种、耪、收割、晾晒和储运。不仅这样,家里的马厩、猪舍、羊圈也是他起,他垫;大田里的菜地也是他一罐一罐地舀水浇灌,顶多几个媳妇搭把手。而小妹妹老丫儿,那真是千金,称得上大家闺秀,什么都不用干,每天穿得干干净净的,嘴里嗑着瓜子到处遛荡着,串门、聊天。物以稀为贵么,和父母一样,几个哥哥对她也很溺爱。俗话讲,娇养儿女没后果。老丫儿20岁那年与村里一位当木匠的有妇之夫好上了。她夜里常常出去,很晚才回来。老丫儿正在做着美梦,等待着那位木匠打离婚娶自己的时候,老爷子大秃瓢知道了。他是个正统人,自认为家规很严,家里出现“有损祖上阴德”之事那还了得。他拄着拐杖暴跳如雷,大骂特骂,骂自己没有出息的老闺女,骂那个占人家便宜的花木匠。冷静之后,他想出了绝招。为了切断女儿的“邪念”,他把老丫儿囚禁在小屋里:让三个儿媳妇轮流看管她;让老伴天天开导她,给她洗脑。一个月后,老丫儿被放出来了。她非但没有被教育好,还不知廉耻地跑到那个木匠家。那个男人避而不见。她哪里知道,男方迫于家庭的压力和众人的口舌,主动断绝了与她的私情。老丫儿感到绝望,海誓山盟的他怎么说变就变了呢?她不吃不喝,整天把自己闷在屋里。正在家里担心老丫儿的精神垮掉的时候,又一个闹心的事情出现了:老丫儿被发现怀孕了。老爷子不知可否,立即召开家庭会议,征求几个儿子的意见。老大来金表示,他外面认识的熟人多,也甭讲排场了,找一个家庭一般点儿的男人嫁出去算了。老二来银觉得,自己的妹妹还年轻,怎么说也是“金枝玉叶”,不能凑合,打掉胎儿可以从长计议。问题是,做人工打胎需秘密进行,老丫儿会配合吗。还是来金的主意更符合实际,给她找一位条件差一点、哪怕是多大几岁的鳏夫,倒贴点钱都认了。内外的强烈打击,把老丫儿的精神彻底摧毁了。她不与人说话,嘴边时常念叨着“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老爷子吓坏了,派人盯得更紧,以防唯一的宠幸千金做出什么傻事来。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她突然溜出了家门。老爷子把一家人全发动起来了,附近的邻居家、村头的破庙里、野地的废井筒子里、亲戚和朋友家,那个找呀。老丫儿失踪的第三天晚上,借着微弱的月光,大个子来金在村边三角坑水塘旁的小路上瞅见一个黑影,可一闪就消失了。真是诡谲,但凭直觉,他断定那个消失的黑影就是自己的亲妹妹李老丫。他走近水塘,塘边的紫穗槐茂密阴森,那个黑影儿就躲在里面。他是个走南闯北的人,常常走夜路,即使是半夜三更也没有遇到鬼的时候。这刻怎么了,他感到恐惧,浑身战栗,不敢接近那片神秘的紫穗槐,更不敢贸然进去。他断定,妹妹老丫儿出逃这几天肯定没有洗脸,头发也是凌乱的。他想呼唤,他想向她解释,是大哥的馊主意害了你,大哥对不起你,跟大哥回家吧,一切都依着你。可他又怕,妹妹李老丫真的从紫穗槐丛中窜出来会是什么境况:披头散发,一言不发,怒目而视……不知怎的,大个子来金没有发出声音。他注视着水塘,水是黑的,在西南风的怂恿下拍得岸边“啪啪”作响……天亮了,村里传出三角坑水塘里浮出一具女尸,大个子来金急忙跑去查看,坑边整整齐齐摆着一双浅帮儿绣花鞋。大个子李来金一眼就认出是小妹妹老丫儿穿的那双,鞋面儿上绣着花,那是桂兰她妈一针一线亲自绣上去的。他多后悔啊,他应该连夜里发动家里人和乡亲,包围那片阴森恐怖的紫穗槐林子,救出老丫儿……他的目光从塘里移到岸边,潮湿松软的地上有数不清的老丫儿徘徊的脚印。她可能不想死,因为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痛苦的、恐惧的;她又不得不死,因为这个世界上属于她的已经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九 用心良苦 妹妹才是背后的红娘郭学芳,是郭海子唯一的妹妹,大排行老二。由于家里孩子比较多,几个男孩儿又都不正经学习,父母和爷爷把精力都倾注在了她身上。学芳在县城念高中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她没能加入红卫兵组织,就不能随同学们去全国各地串联。她在学校待腻了,就回到家里;在家里,又盼着学校召唤她复课闹革命。等学芳熬到毕业,又没有了升大学的机会,便回到家里“囚”着。由于她的高中身份,又有几分容貌,别人为她介绍了一位家在近郊的军人。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外省市人矮北京市人半截儿,农村人矮城里人半截,学芳找了一位城乡结合处的伴侣也算有点福气。可对象处几年了,书信往来也很频繁,就是不见学芳有结婚的举动。桂馨是学芳的中学同学。那时候,桂馨家还没入社。每逢星期六的晚上,学芳都要邀请桂馨来自己家玩儿。父亲的东房杂乱、拥挤,奶奶的大北屋便成了两人的促膝交谈之地。夜里晚了,桂馨就和学芳睡在那里。慢慢的,两人都长成大姑娘了,学芳也搞定了对象;可人们发现桂馨和学芳还是拴在一起,就说桂馨有心眼儿,一准也想把“户口”迁移北上,学芳婚后肯定要把她介绍到那里。其实,学芳不是不想早点结婚,可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大哥学海这个“老大难”,年纪已经二十七、八了,在农村算得上大龄青年。如果他不尽快订下婚事,下面的几个弟弟等都会受到“株连”。学芳是一位非常有心计的姑娘,她思考着,设计着:世上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桂馨追求浪漫,富于想象,尤其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像诗歌、散文、小说等等什么都看。特别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她都看;而且常常随着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喜怒哀乐。学芳经常给桂馨借一些书籍看,特别是那些描写男女主人公社会层次悬殊、但最终走到一起的爱情作品。学芳家房后那块能种菜的小园子,由于叔叔在市里工作,他的两个孩子又小,实际上由学芳家种植管理。小园子在母亲的精心规划和孩儿们的努力下生机盎然。小畦里齐刷刷长出可口的蔬菜,小垄沟的背儿上长出一般高的蚕豆苗。桂馨不止一次看到郭家的几个哥们赤裸着上身在井旁轮换着摇水浇菜:一罐罐水冲进垄沟,在晨光的闪耀下似鱼的鳞儿。果木树都靠园子的周围,嫁接的果树还能结出好吃的水果。特别是水井旁那棵葡萄秧,一到夏季都爬满水井上面支撑起的大葡萄架,蔓叶茂盛,果实累累。园子里的蔬菜就像是为桂馨种的,像黄瓜、西红柿什么的,摘下就吃,不用吹,不用洗,清脆可口。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桂馨都会首先尝到杏子的鲜儿;八月十五月饼节,她又会吃到已经红背儿的又甜又脆的枣子。夏日晴朗的夜晚,桂馨和学芳常常在那架大葡萄下面谈天说地,描绘着美好的未来。开始人们谁也没往心里去,这只不过是姑娘家的表现而已。当传出桂馨与海子订婚了,才感到“大事不妙了,七仙女要嫁给董郎了”!传言吹进学芳耳朵里,她回道:“什么七仙女嫁给董郎,都是凡人,自由恋爱。”人们慢慢体会到学芳的用心良苦,她在牺牲了几个青春后悄悄地嫁了出去。婚姻不是一桩简单的儿戏,真要结婚,首先要有房子,然后是装修,置办家具,购买新衣等等,不是仨瓜儿俩枣儿就能了却的。可海子连新房都没有,何谈装修。有人提出,不是没房子吗,让海子把婚结在奶奶大北房的里屋,反正学芳嫁出去了,闲着也是闲着。听起来有道理,做起来远不是那么回事。想想,大北房三间是正房,长辈住的地方,却住进了孙子和孙子媳妇,两边厢房里的伯英、伯才哥俩心里好受吗;再说,让外人看了成何体统。海子与家人商量的办法是,盖两间新房供他和桂馨结婚用。一个是背着,两个是抱着,为何不一下盖三间呢,里外屋住着多方便呢。不过,新房在园子的北面,紧挨着奶奶的大北房东面的耳房,地方够不够不敢说,如果够,也肯定太挤了,东房山就要临街。再说,这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权宜之计就是凑合。盖房要先从砸硪(地基)开始,海子还没有行动。榆仁镇的硪,是把四根木杠绑在一个三、四百斤重的大碌碡的腰上,一个人喊号,抬碌碡的人和着,抬起,放下。砸硪的人都是年轻力壮的社员,起码要十六位,八个人一班。地基的好坏,全凭砸硪的;硪砸得好坏,全凭喊号的。南街村的孙长庚、周俞都是喊号的高手,一个声音洪亮,提劲儿,一个诙谐幽默,提神儿。喊号的第一句都是固定的,就是“高搭着起呀”,抬硪的人和着,“来嗨呦吼”,抬起放下。接下来第二句,根据个人的爱好就要喊出点花样了。号喊得好,硪就举得高,地基就砸的实,人还不觉得累。海子的婚姻受到村里大多数人的嫉妒,盖房呢也不大声张。他家只是借了一副木夯,两个人砸,分两班,“哎”、“嗨”,“哎”、“嗨”地砸完。好在人心齐,泰山移。郭家哥们多,东拼西凑,竟赶抢在天气上冻之前盖起两间土坯房。结婚典礼那天,李家二婶是既当媒人,又当桂馨的老家儿,一个礼儿不少地把桂馨的婚事圆和过去了。以后的什么回门啦,瞧单双九啦,还有正月初几的拜新年啦,一切皆简。晚上闹洞房,二婶又特意叮嘱亮儿多带一些小伙伴儿去,折腾折腾。因为嫉妒这桩婚事的人多,瞧不起这桩婚事的人也不少,别让二姐的新婚之夜冷清了。十 新婚之夜 桂馨憧憬未来新天地闹洞房的孩提走了之后,桂馨妆也没卸,只是趴在桌子上发呆。两间土坯屋全是明室,西边那一间大部分被火炕占据了。火炕上铺着崭新的芦苇席,靠北面摆着两只木箱,靠南面则是叠得整整齐齐的两床被子。门开在东边那间,迎门正中摆放的那张简易八仙桌子和两个小方凳,紧紧贴着北边的墙面。由于与奶奶的耳房贴近,西山墙没有留窗户,与之对应的东山墙留有一个窗户。窗下是用砖砌起的平台,平台上摆着洗脸盆、肥皂、牙缸、牙刷等洗漱用具。平台旁放着一只漆桶,里面盛满了清水并漂着一只舀子。窗台上摆着一只木匣子,里面放着梳子、皮筋和雪花膏之类的化妆品。窗棂上挂着一块长方形的玻璃镜子,镜面上贴着用红纸剪成的“囍”字。由于屋内摆设实在简单,使本不大的屋中空间也显得空空旷旷的。新屋的四周在地炉火的烘烤下冒着热气;潮湿的墙皮,把仅有的一点点光亮儿也吸走了……桂馨眼前出现了一匹高头大马,那马洁白如玉,一根杂毛都没有。马的脖子上挂着一圈铜铃铛,走起路来哗哗作响。马的背上骑着一位英俊的新郎,他的胸前佩戴着一朵大红花。紧随其后的是一顶八个人抬的大花轿,新娘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坐在里面。骑在马背上的新郎煞是威武,坐在轿子里的娇娘翩翩欲仙。吹鼓手吹着喇叭在前面开道,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跟在后面。这只新婚队伍在镇子的主要街道穿过,到哪儿都是招得满街筒子人驻足观望,风光无限……“压轿——”随着喊声,轿帘微微掀起,桂馨轻轻迈出轿门。透过柔曼的红盖头,桂馨隐约看到了轿前等候的学海和一旁矗立的大白马。桂馨伸出手挽住学海粗壮有力的胳膊,二人在人们的欢呼声和掌声中慢步走向圣堂的大门……“别想太多了,睡觉吧。”学海把被子捂好后,过来劝慰道。桂馨从幻觉中回到了现实。原先家里是有一头大白马,是爷爷活着的时候豢养的。大白马既温顺又漂亮,平时干干净净,舍不得用它驾车拉犁,遇有走亲访友的面子事,才把它派上用场。它还是新郎娶媳妇的“指定”坐骑,乡亲们有喜事讲究一点的一般都来借。当然了,借坐骑还得请人。大白马再温顺也是畜牲,要不,在婚礼行进中“玩”砸了怎么收场。二叔来银训示牲口有独到之处,是天生赶车的好把式,也是驾驭白马的最佳人选,给新郎官牵马自然而然就非他莫属了……灯熄了。这是第一回,桂馨不像旁人传说的早就和海子睡在一起了,更不向旁人传说的未婚先孕了。此时,她既没感到紧张,也没感到疼痛,而是任海子的摆布。海子则像一头公驴,发泄完后等待着下一回。窗户纸雪白雪白的。透过窗子中间镶嵌的仅有的一小块玻璃,可以看到外面娇羞的月亮。冬季的夜晚是漫长的,对于桂馨海子这对新人又是短暂的。月亮没敢在窗外久留,悄悄西下回到自己的闺房。过了阳历年一出溜儿就是春节了,“好过的节,歹过的春”。明年一开春,桂馨作为郭家的劳动力就要下地干活了。她算计着,这个家虽说年年分红,不欠队里的,粮食都能找回来,那也不能自满,还是有潜力可挖,不能两个劳力养着一个吃闲饭的就没什么可忧的了。利用早晚,她要让学海他们哥几个在园子里再砌一个大一点的猪圈,旁边再搭个鸡棚,多养猪养鸡,发展副业。别人家一年喂出一头肥猪,她要喂出三头、五头;别人家养的下蛋鸡十只八只,她要养二十、三十只。这样,家里平时进项与年底队里找尾结合起来,攒上几年钱,盖上一套三间砖到顶的大北房,让爸爸瞧瞧:自己没有嫁错人。十一 为弟腾房 海子被迫寄宿歪子家春节很快过去了。利用正月十五前生产队没有开工的空闲,桂馨给学海和他的三个弟弟每人做了一双新鞋。那哥几个甭提多高兴了,嫂子这、嫂子那的,整天围着她转,追着她叫。桂馨一高兴,掏出自己的私房钱撕了两丈青布,又给那哥仨儿每人做了一件系纽襻的马甲。家里人丁兴旺,充满了欢笑。一天夜里,海子掀开桂馨的被子钻了进来。桂馨道:“这几天你都没闲着,不要命了。”“命是媳妇给的,是媳妇给了我劲头儿,给了我精神,给了我希望;要不,我可能成了榆仁镇的抢劫犯,盗窃犯,强奸犯……”桂馨捂住了他的嘴。海子拿开她的手:“真的,外边都说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咱们家里还得加上一条,天大地大不如媳妇的恩情大。”海子见桂馨乐了,“没跟你开玩笑,我说的都是心里话。”海子说的是实话。像他这般年纪,村里贫下中农的后代早都结婚生子,有的还不只生了一个孩子;比他年纪轻一些的,花前月下谈着恋爱;年纪再轻一些的,也上着媒人。剩下他们这些家庭成分高的或者父母有“历史问题”的子弟,老大不小了还没人搭理。他们这些被专政的父辈儿,都是戴着“帽儿”的,劳动时间干的是淘厕所、砘地等脏活儿苦活儿,业余时间还要撅着屁股挨批斗、哈着腰扫大街。南街村的马厍氏和朱白氏都是五十多岁的小脚老太太了,队里每耩完一块地的种子,都是她们俩人拉着小桧一个眼儿一个眼儿地砘。新耕种的土地又松又软,两只小脚踩在上面一蹬一个窝儿。子女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又不能替,因为那不仅仅是劳动,也是思想改造。试着想,哪位姑娘愿意看到自己的公公整天推着四只粪桶走街串户掀茅坑淘大粪,或者又有哪一位姑娘愿意看到自己的婆婆捯着小脚曳着身子砘地。因为那不尽是思想改造,是羞辱,是凌虐。村里的小诸葛周俞算计了一下,北街除外,西街、南街和东街,每个街二十七、八岁以上的光棍儿都够一个班,除去“痴傻呆苶”,绝大部分又都是“地、富、反、坏、右”的后裔。为此,小诸葛周俞编了一个顺口溜儿用来讽刺他们:光棍儿苦光棍儿苦,光棍儿衣服破了没人补;光棍儿苦光棍儿苦,光棍儿有苦没地方诉;光棍儿苦光棍儿苦,光棍儿鸡巴硬了没地方杵;光棍儿苦光棍儿苦,光棍儿死了埋公墓(乱坟岗子)。海子没和桂馨交朋友时,每个夜晚都不着家,在外面瞎逛荡去,特别是他尽盯着村里的几位漂亮的少妇。外边传他偷窥女人化妆,偷窥女人洗头,偷窥女人凉衣服。女人的一举一动、一说一笑都显得那么神秘,对他都有极大的诱惑力。什么偷窥,是觊觎。照此发展 ,天长日久,谁敢保证不出事。自从学芳把桂馨领到他家,自从他看上桂馨,自从桂馨也有那点意思,晚上,他不在外面瞎逛了。他把宅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拥挤的小屋拾掇得整整齐齐。特别是他家屋后的菜园子,顶花带刺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群蜂追逐的黄花,爬在篱笆上的牵牛花,在路上向里这么一望,还真有点田园风光呢。海子不是陶渊明,但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汉子,他有着强壮的体魄和朴实善良的一面。女大当嫁的桂馨动心了……桂馨突然发觉海子静静地躺了下来,丝毫没有要和她玩一次的意思了,问道:“你有事要说?”海子沉思良久,说:“我们搬出去住吧。”“你也说得出口,我过门还不到俩月呢。”“我是说这人多,吵、乱,咱俩躲开他们。”桂馨没有吱声。娘家闹僵了,自己是被逼着跑出来的;公婆这边无论如何也要维持下去,不管以后自己受大屈辱,吃多大苦。海子暗暗高兴,自己真是娶了一位知书达理的妻子,但转念一想,又不能让桂馨蒙在鼓里:“是我妈的意思。”“你妈?”“你想,三弟学儒二十一、二了,四弟学寅也十八、九了……”“你甭说了,我明白了,是让咱们腾房。”“其实,这房也不全是咱们的。”“什么?”“我是说,这房子只有咱们一份。”一份是多少?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桂馨不敢往下想了。替小叔子着想,搬出去就搬出去,虽然脸面上有些过不去,可搬哪去呀,谁家有富余房啊。再说,在人家屋檐下,你也不能想养什么就养什么,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得看人家的脸色。海子猜到桂馨的心思,央求道:“你看这些可怜巴巴的弟弟,他们也要搞对象,他们也要成家,咱们就发扬点风格吧。”“我理解,你不用解释。”桂馨原本打算在后院开辟一块地方养猪、养鸡,攒上几年钱,盖上三间砖房,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即使盖上三间砖房又有自己多少呢,仅仅四分之一……桂馨问道:“搬哪儿去,住哪呀?你找好地方了吗?”“大歪子李建忠那。二歪子当兵去了,家里只有大歪子小两口和老家儿,他们家西耳房闲着。”桂馨明白了,大歪子自幼和海子就是臭韭菜不打梱儿,随他安排吧。十二 火烧黄狼 母亲撒癔症神魂颠倒正月的最后一天。傍黑儿,海子从大歪子李建忠家归置房回来。刚一进园子,发现一条黄鼠狼顺着东厢房后墙根向南遛来。黄鼠狼也发现了他,掉头就往回跑。听母亲说过,奶奶的大北房的东耳房住着黄鼠狼,别滋扰它们,因为在当地,黄鼠狼与狐狸、刺猬和蛇并称四大仙。狐狸,听说像狼,比狗小一点,他没见着过。刺猬和蛇,特别是夏天,他时常看到。漆黑的夜晚,当你听到哪个角落里或者草丛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准是刺猬在觅食。雨后向阳的地方,会有小蛇在晒太阳。当你抄起“武器”对大仙要发动攻击时,母亲看见就会阻拦:别打死它,轰走它(指刺猬),挑走它(指蛇)。黄鼠狼拉鸡,他也只是听说,大都在冬天。夜半,熟睡的人们听到鸡“咯咯”地叫唤,披上衣服拿上光亮儿出来,黄鼠狼早逃之夭夭了;十之八九,鸡也不见了,留在地上的是零零散散的鸡毛和依稀可辨的血迹。海子就是闹不明白,那么大的一只鸡,竟然被小小的黄鼠狼叼起就走,它扛得动吗。其实,他理解错了。为什么叫拉鸡呢,就是黄鼠狼叼着鸡的脖子,恐惧中的鸡扑棱着翅膀反抗,忽飞起,胡落地。由于头被牵引着,鸡扇动翅膀的抵抗力反而成了黄鼠狼拖动的推力。有人亲眼目睹过,黄鼠狼拉着鸡,瞬间就会消失在夜幕中。说也邪了,他们家的鸡从来没被黄鼠狼拉过,尽管有时忘了堵鸡窝。阳历年前,他家盖房子,把在奶奶东耳房里保存的檩条、椽子全用了,就剩下了奶奶的一副棺材板。可能是黄鼠狼觉得暴露了,无处藏身,天暖和了想找个新家……出于好奇,海子紧跟几步,看见黄鼠狼钻进奶奶东耳房的灶膛里。这下,激起了海子抓住它的欲望:要知道,一张黄鼠狼皮送到供销社的收购站可卖三、五块钱啊。他跑到灶前,抄起旁边的一块石板把灶门儿堵住,喊道:“妈——桂馨——拿条口袋来!”不见母亲和媳妇过来,他又急切地喊道:“学寅!快拿条口袋上房!”海子窃喜,这条黄鼠狼真是自投罗网,灶膛里黑洞洞的尽是烟灰,瞅它还往哪儿跑。海子看着四弟学寅拿着口袋上了房,他让他把口袋套在烟囱上,然后拽过两块青砖挤住石板。他卡了一把柴火,点燃,挪开石板塞进灶膛。他的想法不错,黄鼠狼隔不住烟熏火燎,就要顺着烟道往上逃,一蹿出烟囱,正好落在口袋里――抓活的。他往灶膛里塞了一把又一把柴火,可是熏了半天,也不见黄鼠狼从上面的烟囱中落入袋里。他傻眼了:明明看见它钻进灶膛的,怎么就是熏不出来它呢。这时,院子里传来母亲怪声怪气的叫声。海子忙跑过去,一看,母亲披头散发,又蹦又跳,口出狂言:“哈哈哈,呵呵呵,想抓我,没那么容易,我早蹽了!你就瞧好吧……”海子一愣,母亲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得了癔病,俗话所说的被鬼魅缠身了。海子从后面抱住母亲,可不知母亲哪来的那么大力量,一下子就甩开了他。海子再次抱住母亲,两手搭扣勒得紧紧的。正不知所措时,桂馨从外面回来了。她看到母子这副形态也吓了一跳:“怎么了,出什么事了?”海子说:“妈有病了。快,叫小祥子去!”小祥子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在南街村大队卫生室门诊部。桂馨感觉不对头,刚才出门时婆婆还好好的,怎么说折腾就折腾起来。这病既不是感冒发烧,也不是哪个部位磕了碰了,倒像撒癔症。她赶忙说:“小祥子看不了这病,还是请赵姥姥给瞧瞧。”“谁都行,你倒是快点去呀!”“我哪都不去,我没病,想扒我的皮,没那么容易!你也不打听打听,我是谁……”母亲在海子的怀里还在挣脱着,跳腾着。桂馨看学寅帮哥哥把母亲拖进屋里,这才出了院子奔赵姥姥家赶去。十三 姥姥叫魂 做人要有一颗仁慈心赵姥姥,亦称赵妈,桂馨娘家西院二婶的娘家大妈,就是亮儿的大姥姥。二婶姓赵,是当街的娘家,故年龄大一点的都随着她叫,称呼赵大妈、赵妈;年龄小一点的晚辈儿都随着亮儿叫,大姥姥、赵姥姥。这赵妈、赵姥姥听起来亲切,可不是一夜之间叫出来的,要不给乡亲实实在在办点好事,哪会有这么多人认可。赵姥姥会“叫魂”,附近十里八里的人都知道。村里人得了病,有赤脚医生;瞧不了,去镇卫生院;再瞧不了,去县医院、去市里医院。那么,再好的医院也瞧不好,再高明的医术也解不开的怪现象呢,即所谓的被鬼魂附住身体,谁来医治呢?见怪不怪,几千年了,民间就有这么一些所谓往来于阴阳之间的人。他们的称呼不雅,但确确实实解决问题,赵姥姥充当的就是这个角色。前些日子,“火神爷”刘青死了三七那天,他儿子刘生进山拉煤回不来,临走时叮嘱媳妇别忘了去坟地给老爹烧把纸。媳妇对公公的记恨由来已久:要不是他这个反革命分子,我们也不至于长期被人瞧不起,孩子升学当兵都受歧视。原来,南街村最早走集体化道路的时候,成立了两个农业合作社,一社和二社。刘青任社长的一社各方面都干不过孙旺任社长的二社,人家二社又是出劳模又是出社会主义的带头人,刘青忌恨在心。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偷偷溜到二社的场里。他先是透过窗户纸的缝隙向看场的小屋里观察,认为里面确实没人,看场的不在。接着,他匆匆走上场院的井台,四外看了看,然后把汲水的柳罐絮进井里,随后把井绳也摘掉扔了下去。正在给牲口喂草料的饲养员赵贵,就是赵姥姥的老伴,看见一个人影向井台走去。这个背影很熟悉,他一时又想不起是谁。他刚进屋坐下,就觉得窗户纸被映得通红。他开门一看,场院已是火光冲天。他赶紧回到牲口棚,牵出农业社仅有的几匹大牲口。赶来救火的乡亲束手无策,因为风急物燥,唯一的水源——场里的那口水井也被废掉了。时值深秋,那口井能汲上水又如何呢,不过杯水车薪。场内的玉米栈子和场边的玉米秸秆通通化为灰烬,连场房、牲口棚都成了废墟。赵姥姥的老伴赵贵,没有因为抢救出社里的几头大牲畜受到表彰,反而天天挨整,不许睡觉。让他供述:着火前的一些征兆,一些蛛丝马迹。因为那个时间,就他一个人在场里。如果提供不出有用的线索,他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看场的人平安无事,临走时人家委托了赵贵照看点,着火时人家正在家里吃饭,并且有证明人。这场大火造成的损失可大了,整整烧毁二社的半年劳动成果。派出所的张来树所长带领县公安局的人一驻就是两个月,到走也没能破案,村民们传说是火神爷放的火,哪查去。后来赵贵老人想起了那个夜晚熟悉的身影,对,就是他放的火,他就是“火神爷”;可是能揭发他吗,这个“火神爷”已经被定性为反革命分子,抓着就得枪毙。再后来,“火神爷”禁不住精神压力,投案自首了,被判了十年有期徒刑。随后,刘青这个火神爷的绰号在村子里便传开了。你说你干什么不好,为什么非当这个火神爷?烧毁了大批粮食秸秆不算,烧灭了多少小虫小鸟小动物啊。当个龙王爷,哪怕发的水再大,挨得骂再多,可过后给人们带来的是肥沃的土壤,连续几个的丰收年……在公公不能动弹的时候,儿媳妇巴不得他早点死,没少蹂躏他。可男人刘生的嘱托她又不得不听,那天拖到下午四点钟,她买张纸,剪吧剪吧,在村边点把火好歹给燎了。她刚赶回到家,脑袋就像炸了似的疼痛。女儿马上带她去镇卫生院、县医院,那里的医生都说她没病,可回到家就疼痛难忍。女儿连夜又偷偷跑到赵姥姥家,请姥姥给母亲瞧瞧。赵姥姥说你这个妈没有孝心,离坟地仅有三四里地都懒得去,烧纸送的钱让路上的野鬼给抢跑了。第二天,女儿又陪着母亲到爷爷的坟前烧了一回纸,赔了赔不是,她的头疼才好。“文化大革命”以前,公社派出所的张来树所长经常找姥姥,说她叫魂是传播封建糟粕,迷信,必须停止。停止的了吗?谁家的小孩儿或大人被吓着,看医买药就是不管事,求到姥姥头上,轻的,姥姥眼睛一眯缝,口中这么一念叨,不出半个时辰,患者就会恢复正常;重的,只要姥姥头脑一“迷糊”,患者症状就会减轻,连续个三、五回,患者基本可以痊愈。张来树所长心知肚明,姥姥的行为对社会没有什么危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上边压力大了,他就找姥姥装装样子。岂止执行公务的派出所所长张来树有压力,赵姥姥的家庭压力也不小。赵姥姥总是站在阳间的立场上,“摆平”一些“阴间”的事,免不了得罪那里的“债主”。据说,一天深夜,姥姥最疼爱的长孙小龙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他横眉怒目,指责奶奶多管闲事:“不该管的事,你别管!你管得了吗?她欠我的多了!”怎么回事呢,有一位患癔病的姑娘,父母请姥姥给她瞧过,病情时好时坏。赵姥姥为解人间的痛苦,“迷糊”了一回又一回,往返于阴阳之间。“债主”总是不得下手,遂怪罪起姥姥来,拿她最疼爱的长孙开刀,以吓阻姥姥再参与其中的纠纷。姥姥受人之托,就要替人消灾,她的敬业精神不免也惹来麻烦。赵姥姥年纪大了,自己觉得不知什么时候就被另一个世界招去,很早就开始物色接班人。这位“阴阳间”的调解人是传内不传外,就是传儿媳妇,不传闺女。姥姥有两个儿媳妇,可一个也看不上她们。来正家的二婶,和她走的很近,虽是老赵家娉出的闺女,可也没走多远,又有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姥姥就想把自己的独家秘诀传给她。几次暗示,二婶都没拣这个话茬儿。待姥姥向二婶挑明了此事,二婶推辞道:“来正是党员、大队治保主任,我再干这个,不太合适。”桂馨从家里出来,没有直接找赵姥姥去。一提到神呀鬼的,她就浑身哆嗦,感到害怕。她赶到二婶家,叫上二婶陪着去。赵姥姥也是个凡人,头上戴着一顶老年妇女特有的黑色栽绒帽子,帽子前面缒有一块翡翠般的玻璃装饰;只不过她的两只眼睛火辣辣的,看人看物像能够洞穿一切似的。她听完桂馨的描述后,埋怨道:“它又没叼你们家的鸡、没啃你们家的鸭,干嘛非要赶尽杀绝!”赵姥姥埋怨了海子的作法之后,又对桂馨的举动给予了肯定。她说做人要讲仁慈,要有一颗善心,没有善心,人人都包藏一颗祸心,尔虞我诈,天地间哪还有什么安宁可言。对待小动物也是一样,别看他不会说话,也是有灵性的。俗话说,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赵姥姥给桂馨的婆婆“叫”完之后,让桂馨先回去,她要留下二婶再絮叨絮叨。十四 我本善良 就怕人家扣上屎帽子选在一天的晚上,海子借来大歪子家的独轮小推车,装上父母称给的90斤玉米和60斤小麦,然后扔上俩人的铺盖。他四下踅摸了一下,好像还差点什么。他让桂馨从菜缸里捞几个咸菜,自己则进了园子。借着北屋门口透过来的灯光,他看见贮藏大白菜的菜窖。他登上窖顶,发现菜窖的天窗敞着。他趴下向里望了望,什么也看不见。他划亮一根火柴,可什么都没看清就燃尽了。他又连着划亮几根火柴扔了下去,确信一棵白菜也没有了,才失望地站了起来。他又走到一个土坑前,用镐搂开上层的枯叶,然后刨开有些僵硬的冻土,扒出了几头红萝卜。海子兜着刚出土的红萝卜出了园子,桂馨手拎着咸菜等候在小推车旁。海子漫不经心地说:“你没灌点咸菜汤呀?”桂馨心想,我提着两个咸菜疙瘩就够丢人的了,你还让我灌咸菜汤!海子看出了桂馨的心思,忙说:“咱家菜缸里的汤可是老汤,那都是精髓,传了几辈人了。焌上点花椒油拌面条吃,比黄花木耳打卤、比肉丁炸酱都香。”“香你自己灌去!”“你可等会儿我。”片刻,海子提着两瓶子菜汤回来了。随后,海子推车在前,桂馨拎着萝卜、咸菜,还有那两瓶子祖传的精髓紧随其后,夫妻俩悄悄搬进了大歪子家那间又矮又小的西耳房里。刚当家就感到柴米贵。别说煤、柴禾,就连油盐酱醋都没有。桂馨掏出仅剩的私房钱买了一套炊具,又买了一些油盐酱醋。大歪子在院内西墙根给他们垒了一个灶台,支上锅。自此,海子和桂馨真正独立地过起了二人生活。每逢下午收工,海子和桂馨都比别的社员晚一些回家。他们不走大路,顺着沟底、渠帮捡一些树枝、搂一些蒿草,为的是做饭使。晚上,绝大多数人家都已吃完饭聊着家常,海子两口子还在为最后一顿饭忙活。大歪子母亲看俩年轻人在灶台前又是扇,又是吹,呛得满眼流泪,很是可怜,走过去告诉他们:以后就用我们的煤火吧,我们做熟了你们做,就是晚点儿。海子和桂馨很是感激,但自觉,不到万不得已,他俩不去麻烦大歪子家。一天夜里,大歪子家独轮车的轱辘丢了。这个轱辘值40元,是大歪子的父亲省下一个月工资买的,那还了得。大歪子家报案后,派出所很快来了人。公安人员在大队和小队的干部陪同下查看了现场,认定是附近熟人作的案。理由是:一、不偷车单偷轱辘,没有走远,把轱辘摘下来便于收藏;二、当夜,大歪子家人没有听到邻居张森的狗吠声。很多人把怀疑的目光投在海子身上,因为他不仅“近水楼台、身临其境”,而且胆子大,并且还有过不良行为。先说胆子大:海子16岁那年,县里的引水灌溉渠榆仁段修成。上游的水库放下水来,水流经过榆仁沟的一对翻井,扒着井边光溜溜洗澡的一、二十个孩子,没有一个敢从进水口扎下去,然后从出水口翻上来的,海子就敢。这对翻井,井深十几米,地下管道长二十几米,水压很大,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危险可想而知。再说他的不良行为:六十年代末,街里有一位下乡知识青年练口琴嘴渴了,正好看到过来一辆进京送瓜的马车。他拿口琴的手一比划,“把式,给个瓜吃。”送瓜的把式就扔给他一个西瓜。这段传闻一时满天飞,人们不仅赞叹那位知识青年运气好,更对那位知识青年的胆魄表示出惊奇。海子听说后,觉得可以模仿,解解馋,弄口瓜吃。晚上,他拽上大歪子站在街边,有瓜车过来,他上前喊道:“把式,给个瓜吃!”赶车的把式紧吆喝两声牲口,瓜车擦身而过。海子不甘心,和大歪子顺道向南走。迎面又过来一辆瓜车,他再问,赶车的把式挥着鞭子急匆匆闪过。他和大歪子继续向南,出了村子,不知问了多少辆车,终于有一位把式扔给他俩一个西瓜。后来海子琢磨出,“要”瓜不能在村内的街上,那里人多,离派出所近,送瓜的把式有恃无恐。在村外就好多了,离村子越远越好,送瓜的把式孤立无援,个别胆小的总能把西瓜扔过来。联想到村里吹口琴的知识青年要瓜容易,那一定是在晚上,他手中的口琴在街灯的晃耀下,象一把寒光凛凛的匕首。送瓜的车把式是外乡人,肯定害怕了。什么事就怕传言,海子要瓜的举动招得村里半大的小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夜晚纷纷出动。他们聚集到村外,站在马路旁,什么是“要”瓜吃,简直就是截道,发展到后来就是抢。二队的李小三儿曾经从后面扒住瓜车,一刀子下去,拦西瓜的绳子是挑断了,西瓜也滚了一道,可他的左手大拇指也差点挑断了。“要”瓜风波迅速蔓延,以至于惊动了县里的领导。县里的公安局和镇里的派出所不得不干预了,他们化妆成便衣,骑着自行车暗中保护着外乡送瓜经过此地的车,才压下了这股抢劫风。人们对那位下乡来的知识青年没有过多的指责,而一致认为是郭海子掀起的抢、劫风浪,他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偷车轱辘,还有一些人认为不是郭海子干的,当夜刮四、五级西北风,掩去了许多动静,贼都知道,偷风不偷雨。还有,海子刚刚搬来,大歪子家于他有恩呐。生产队长孙长庚笃定是海子干的,并且态度强硬。他认为社会上这些偷鸡摸狗的蟊贼必须绳之以法,杀一儆百。嫌疑分子不承认,捆到派出所,“架不住三审”。二婶的男人、大队治保主任来正是持温和观点的人。嫌疑人不等同盗贼,再说,人的一生是可以改变的。海子已经娶了媳妇,过上安稳日子,他会珍惜的。还有人猜测,大歪子家丢车轱辘,邻居家张森的狗为什么没叫唤?夜里的风力也仅仅四、五级,张森家的狗不至于风声与人的动静都分辨不出来吧。十五 惺惺相惜 贾花凭添一道“风景”线张森五十多岁,是个乡村兽医,专给大牲畜瞧病的。外传他有独家秘方,几乎药到病除。村里人却不这么认为,什么独家秘方,说白了就是自己配药。配方里也没什么正经东西,田地里的疥蛤蟆,草丛里的蛇蜕,女人生孩子带来的“衣”,都能纳入。尽管如此,求上门的,或邀请他去给牲口看病仍大有人在。他是墙里开花墙外红,自己所在的生产队,还有南街村的其他几个生产队都不用他。看到外面经常有人请张森给牲口看病,本队的游二爷就很不服气:一个要饭都没地方去的叫花子却成村里的名兽医了。他跟生产队里的老哥们说,给牲口看病,自己也有“绝招”,并且师从某某大家的;张森玩的只不过是雕虫小技。那位老哥们把游二爷这些话传给了生产队长。队长说,好啊,正想有人向我推荐一匹拐马呢,买还是不买,很便宜。我给它买过来,游二爷要是能治好了,我给他记半个月的工分。原来,不是附近的生产队不用张森,而是他张口就是钱。外面的生产队,你要钱还有情可原,记不了工分,本队呢,他一张口也是五十元,这五十元钱成了张森的最低的出诊费了。因此,他自己所在的三队不用他,生产大队不待见他,其他几个生产小队也就不请他了。张森给生产队的牲口看病张嘴要钱有道理吗?假如也像队长许诺的“治好了我给记半个月的工分”。假设当年日值一元钱,一个工按最高劳动力十分计算,瞧好一个牲口才十五元钱的报酬。更何况,那些年的日值总在五六角钱徘徊,实际得到的报酬仅仅七八元钱。张森不懂经济学,但是他知道怎么做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反过来说,生产队不就是不分给张森粮食吃吗,不就是让他掏现钱买吗,他手头有钱。五百斤粮食才多少钱,瞧俩牲口的钱足够了。再说游二爷,他所谓的“绝招”是火针。就是把硬木的一头削成凸状,抹上油在火上熏烤,到了一定的热度,对准垫上桑皮纸的牲口穴位扎碾。可惜生产队里花了850元钱买的一匹健壮大拐马,经过游二爷数天,不,数月的针治,仍不能驾辕拉车。张森很少与本块儿的人来往。他整日里胡子拉碴,冬天里披着一件灰色的翻毛山羊皮大衣,头上捂一顶兔皮帽子;夏天里穿着一件半大的黑色夹袄,头上遮一顶破草帽。他走到哪肩膀上都挂着那个油腻腻的帆布褡裢,里面好像藏着多少秘密似的。自从成立农业社的那一天起,他就没在田地里干过活。几任书记,几任队长都拿他没有办法——他出身好啊。从十几岁开始,他跟随母亲流浪在外,以讨饭为生。村子解放了,他也回来了,而且是一个人。他家那片宅基地早已荒芜,原先的两间破土房就剩下半截墙圈了,唯一值钱的家当就是那棵尺把顸的梨树。他谁也不求,一个人脱坯和泥,又接起了两间土坯房。等到村里评成分,他以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落了个贫农。后来别人为他介绍了一位叫贾花才打了离婚的女人,说是不生养,问他要不要。他说是“母”的就行,于是便娶了过来。贾花这个女人不简单,别说梳头,手、脸她都不洗,整日蓬头垢面的在街上乱转悠,正面看上去,只有眼珠是白的。张森也不嫌弃,自己做饭自己吃,有剩余就给她一口吃,没有,她爱哪要哪要去。让人们记住榆仁镇的,不单单是这里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小学,还有一个满街乱转的贾花。人们一进入榆仁镇,十有八九会看到街上有一个脏女人,到处瞎逛。有人买了吃的,不小心被她抢了去,等你追上,她朝“战利品”“呸呸”两口吐沫——你不要了我吃。她虽不能生育,也喜欢小孩,偷的吃的,抢的吃的,还有她家那棵大梨树结的梨,就经常送给不大的孩子。她会拿着食物在小孩面前显摆:“叫大妈,叫大妈给你吃。”家大人看到后就会嚷:“腌脏,不能吃!”面对诱惑,馋得小孩子的心里痒痒的。贾花整日脏兮兮的在街面上瞎跑,张森怎么不管她呢?他不怕她丢人现眼吗,猜不透。其实,不是一家人,不进自家门。张森也不是挺干净的人,物以类聚吧。况且,他本人就是一个迷。张森曾对外人吹嘘,他给朱德老总拉过马,部队南下,他身体不好留了下来。知道一点内情的人说,他是国民党军队的兽医,被俘虏后在人民军队吃不了苦,开小车跑回来的。不管怎么说,他会给牲口看病,或者说他对兽医懂得一些。他瞧一个牲口,少则五十,多则上百元。牛皮不是吹的,要不谁还用他。张森的做事风格绝对不是给人看的,不管人们理解不理解。你像每年清明节那一天,张森都早早起来。他会提着一把锨来到村东南的乱坟岗子,给没有添过坟的坟头扔上几锨土。他一直坚持了数年,一直坚持到平整土地后的公坟时代……至于大歪子家丢车轱辘,村治保主任李来正觉得,谁偷去了还真不好判断:郭海子有嫌疑、张森有嫌疑,那么与张森打交道的那些人呢,虽说都与牲口有关,但不排除晚上有顺手牵羊的可能。因为张森家不仅与大歪子家一墙之隔;进出张森家,都要经过大歪子家的院门口,透过篱笆,院内的情况一目了然。假如那天晚上大歪子家的大门没有顶住,被人从外面悄悄抬开……十六 近处怕鬼 夜黑长庚吓跑郭大胆孙长庚是海子所在的第三生产队的队长,和海子一起玩耍长大的,上小学时也是“打打杀杀”。不过,他脑子好使,初中毕业当了四年兵,在部队立了功入了党,复员后在村里绿军装一穿,显得比海子高了一个档次。何止是比海子高了一个档次,从部队回到生产队,他处处显得比旁人高出一头。割麦子,别人一个眼儿,他占两个眼儿;别人一个眼儿割到头了,他两个眼儿也割到头了;别人该翻家垄了,他坐在地头“观山景”。稍懂得一点农活儿的人都知道,割麦子与耪地、施肥、掰玉米等其他农活一样,来到地头要先排家垄。就是看领人的队长从哪儿插镰,社员依次排开——哪个人想割哪个眼儿,就要占住那一眼儿麦子的地头。割到头往回返的时候,次序不变,排列相反,叫翻家垄。排家垄有个讲究,不能隔,必须按顺序占。因为地里有坟头儿,有机井房,还有大口井,谁的家垄遇到这些都会少干一点,轻松一下。有些奸滑之人排家垄时算计再算计,占得便宜,返回时还想方设法“碰”到这种待遇。为了对付这些奸滑之人,不知哪位聪明的社员发明了“翻家垄”。这样,排家垄时你占得一些便宜,返家垄时你可能就占不到便宜;排家垄时你占不到便宜,返家垄时你可能就占到便宜。孙长庚不按常理“出牌”,打乱了社员翻家垄的次序。当社员为谁该割哪一个眼儿麦子争吵不休时,长庚却坐在阴凉处偷着乐呢。除此之外,像修渠、装车等等这些非单打独斗的活儿,长庚也要显示他的不俗。长庚还有一个胜过同辈人的优点:机灵,遇事眼疾手快。复员回来的最初一段日子,无所事事,他去三队路西的收购站瞧宰猪。刚到大门前,就听里面喊道:“截住!别让它跑了!”话音未落,就从门缝窜出一条二百多斤的大肥猪。他一闪身,哈腰想绰住猪的后腿,没成想攥住了猪的尾巴。他顺势一拖,生生把个二百多斤的大家伙抡了起来,随后按下。赶来的人纷纷叫好,都伸出了大拇指头。原来,里面宰猪,没摁住,猪挣脱了后红了眼似的奔出逃命;如果跑丢了,将是一笔不小的损失。长庚当上生产队长后,正赶上县里开展的平整土地运动。他身先士卒,把家里的车、镐、锨,总之,能用的都贡献出来了,受到了公社革委会的表扬和队里社员的赞许。随后,他带领社员早出晚归,摸爬滚打在庄稼地里。长庚这样不辞劳苦,为的是队里收成好一点儿,分值高一点儿,年终决算让社员多分一点儿。他还要给上级一个好的印象:瞧,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出来的就是不一样。南街村第三生产小队的社员在他的带领下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再团结的集体也有不和谐的因素。长庚的做法,触动了个别人的利益。郭海子就吃不上饭了,他觉得长庚这么做不是积极,不是带头,是变着法儿治人,于是他找茬儿,上几天班歇一天工。人们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长庚这把火有个时日了还在烧着。他分派社员在哪块儿地劳动,他率先来到那块儿地里。那个时候,讲究起五更睡半夜,战天斗地。这日凌晨,月色朦胧,长庚扛着铁锹,第一个走出家门。今天的活儿是去东家洼挖一条排水沟。昨天他通知社员不打钟了,也不要来队部报到了,他要求社员四点钟直接在地头集中。为了节省时间,他也没去队部,拐个弯儿朝村子的东南走去。当走到村边三角坑水塘时,心里不免感到发毛。听岁数大的人讲,自从李老丫儿溺死在这个水塘后,没几年准淹死一个人。人们粗略地算了算,整合三年一条命。老人说,李老丫儿要不抓一个替死鬼,她永远都得不到超生。依此类推,死鬼三年后都超生了,活着的却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悲剧。还有人说,早先,夜间打着灯笼经过此地,灯笼会突然熄灭,过了三角坑水塘, 灯笼又会自然点亮。如今,谁也没人试过,谁也没人敢试,人们提起这个水塘就毛骨悚然。长庚是复员军人,放过枪,打过炮,不信神,不信邪。不过,前些日子村里流传的一个故事说得有眉毛有眼儿:一个傍晚,收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模拟人生4mod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