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出牌规则挺身而出的意思意思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女权垂帘听政攻略]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
· · · ·
您当前的位置: → [女权垂帘听政攻略]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
[女权垂帘听政攻略]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
篇一 : 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让情夫殉葬: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历史的缔造者秦宣太后历史人物往往分为这么几种,层次比较低的是那种跑龙套的角色,这些人的作用就是当符号用,即便把他们的名字换成别人的名字也和历史的走向没有太大的关系。再高一个层次的就是历史的推动者,这些人对历史事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历史人物的最高层次就是历史的缔造者,他们开创了一个时代,并最终改变了一个时代。 而秦国的历史上,秦宣太后,就是这样一位可以改变时代的女性。她到底牛到啥程度呢?这么说吧,到现在都还有学者坚信,秦始皇的兵马俑其实不是给秦始皇陪葬的,而是给这位秦宣太后的。秦宣太后本是秦惠王身边地位比较低下的女人,她是楚国人,从种种迹象来看,她很有可能是陪嫁来的媵妾。秦宣太后在秦惠文王的时代被称为芈(琇)八子,这并不是啥名字,而是一个封号。这里来简要地谈一下,秦汉后宫的等级,秦汉后宫比起后世的明清来说,皇帝的女人封号还是比较简单的,秦国后宫分八级:皇后(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后来汉朝也沿用了这套制度,并把八子等同于男性官员中的中更一级,比五大夫还高两级,等于侯爵。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张良给刘邦立下了多少功劳,最后就是个留侯的爵位,可是在秦汉时代一旦皇帝喜欢这个女人,就很有可能被赐予侯爵待遇,谁说女子不如男? 在正式开始讲这位传奇太后之前,我们还是要复习一下功课,把秦国在战国时的发展的背景简要地说一下。在第一卷中,我们讲到了秦穆公及其女性故事,谈到了那位著名的晋国女子穆姬嫁给了秦穆公,并且给秦穆公带去了秦国第一位外籍雇员百里奚。从此,秦国开始走了一条比较有意思的发展路线,他们靠外援打天下。这个传统一直被延续到了战国,战国开始后,三晋韩、赵、魏率先变法,体制的改革,实际都要早于秦国。但是秦国继续发挥他们的优势,雇佣军模式,结果一个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登场了,这就是商鞅。商鞅,姬姓,是卫国的公族。最初,商鞅的首选并不是秦国,而是他师傅李悝所在的魏国,但是魏国看不起商鞅,那没办法了,找工作是件挺困难的事,哪给发工资去哪吧,就这样商鞅来到了秦国,因为商鞅知道,秦国人不排斥外来知识分子。而让商鞅没想到的是秦国是知识分子的天堂,这里不仅发工资,还给上五险一金,这下可是把商鞅美坏了。商鞅来到秦国的这一年正好是公元前362年,也就是秦孝公即位的当年。很多人认为商鞅是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商鞅一直劝孝公学尧舜禹汤的仁义,行所谓帝王之道。可是这套东西,就像我们小学时上的思想品德政治课一样,太死板,都是理论,是没有什么人愿意听的。政治家的思路是广阔的,既然这种老套的思想不能打动秦孝公,那么就换一个思路。商鞅大谈富国图霸之术,秦孝公立刻被打动了。怎么富国呢,照抄一下中学历史课本,商鞅是这样做的,编制民户,加强刑赏;鼓励小农生产,崇本抑末;奖励军功,按军功重新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推行县制;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等。这次变法里的很多条款实际是一次政治利益的重新洗牌,财富的再分配。商鞅的新法虽得秦国民众的欢迎,却严重地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顽强反抗。毛泽东同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革命革到自己头上,那就是不革命,甚至是反革命了。”而对于秦国的旧贵族来说,确实是这样的。在秦孝公死后,商鞅知道情势不好想溜,但是没跑远,被逮回来了,最后被五马分尸处死了。虽然商鞅死了,但是他所留下的变法精神,却没有因为秦国政权的更替而改变,这是难能可贵的。这种治国精神得到了传承,一直到秦国统一中国,甚至秦国最终的灭亡也和这种商鞅的治国精神有着很大的关系。而秦宣太后,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夺位秦宣太后是一个比较受秦惠文王宠爱的女人,从她生孩子的数量上就能看出来,当时王宫中的女人,能够得到秦王的一夜宠幸都实属不易,可是秦宣太后却为秦惠文王生了三个儿子,可见秦惠文王对她的恩宠。但是,芈八子的大儿子嬴稷,却被送到了燕国去当了人质。燕国是个小国,也和秦国并不接壤,更谈不上和强秦抗衡。秦国怎么会把一位王子派到那里去当人质呢?我想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秦惠文王的王后很讨厌这个受到君王宠爱的女人,她想报复这个得宠的女人,怎么报复呢,她想到了把这个女人的孩子送到外国去当人质这种恶毒的办法。秦惠文王辞世后,嫡长子秦武王即位,这位秦武王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他任用的人也都是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主。历史就是这样神奇,如果这位秦武王多活两年的话,整个秦国的走向很可能会向负面发展,而此时上天要把天命赋予秦国。秦武王很快就死了,他在位只有三年,这一年是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死得非常搞笑。《史记》记载:“王与孟说举鼎,绝膑。”他跟一个叫孟说的大力士比谁能把鼎举起来,人家霸王举鼎是因为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而秦武王纯粹属于健美教练的级别,连举重运动员都不算。结果,秦武王没玩好,伤了气,不久就死去了,这么蠢的皇帝在日后还有很多,这些蠢皇帝的事迹请参看我写的《他们曾经这样蠢》一书。秦武王的王后是一位魏国的女子,这位女子并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史料记载其他女人为秦武王生过孩子。好了,既然没有嫡子,那么秦武王的兄弟就成了秦国继承人的合法候选人。秦惠文王的儿子到底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秦宣太后的生育数量推断,应该不会少。王位这个东西永远是狼多肉少,想要得到它就要费尽心机。机会往往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有准备的是两拨人,一拨是秦武王的妻子和母亲,她们很快推举了公子壮为王。另一个集团就是以秦宣太后为首的利益集团,原来秦宣太后早就看着秦武王不着调,早晚有一天要出事,而自己的儿子也都在壮年,很有可能作为王位的有力争夺者,所以她做了细致的准备。首先,她私下联系了燕国和赵国,让他们在外围造势,推举在燕国的公子嬴稷回国即位。赵国不知道正是这个举动让后来的长平之战毁了整个赵国。在内部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弟魏冉,成为了最可依靠的外戚势力。结果既意外也不意外,远在燕国的嬴稷回国即位了,经过长达三年史称季君之乱的王位争夺战以秦宣太后集团的胜利而告终。胜利的一方笑逐颜开,失败的一方却只能接受悲惨的结局。公子壮、惠文后,以及其他的惠文王王子们,都被魏冉杀得干干净净,武王后也被赶回了娘家魏国。(《史记。秦本纪》:“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魏冉由于秦宣太后在助子夺位的功劳,被授予将军一职,嬴稷凭借母亲和舅舅的帮助,成为新一任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一个二流的后妃,一下子成了一个西方强国的太后,这种转变,有谁会想到呢?可是谁又会想到呢,秦国从秦昭襄王到秦始皇,历代君王都非常有作为,他们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秦国是由秦宣太后缔造的,这又有谁能想到呢?秦宣太后的眼光此时,虽然秦国的大局已定,但是秦国实际是万分危险的,因为各国都在观察秦国的动态,而秦国自身也要面临多线作战的严重威胁。秦宣太后为了避免这种威胁,做出了大胆的联姻计划。她命令儿子秦昭襄王娶楚国的公主为王后,同时也将秦女嫁给了楚国。再加上赵、燕两国和自己关系不错,这就让秦国的局势顿时稳定了下来。在内政方面,秦宣太后大胆使用了外戚,也就是自己的亲戚。在楚怀王的推荐下,秦宣太后让自己母族的寿担任秦国的宰相。魏冉又升官了,他掌握军权,被封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邓县),后来又加上陶邑(山东定陶)。还有一位秦宣太后的同父弟弟芈戎,被封华阳君,封地先是陕西高陵,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变成了河南密县。秦宣太后的另两个儿子,公子市被封为泾阳君,封地在今陕西泾阳,后来又换了一块封地是宛(河南南阳);公子悝被封为高陵君,封地在陕西高陵,后来又换封地为邓(河南郾城)。这些能看出什么来?秦宣太后任人唯亲,扩张自己的势力?如果只看到这点,未免就太小看秦宣太后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秦国的扩张,这些外戚的封地,其实都并不在秦国的疆域之内,很明显是掠夺来的。穰、宛、邓三地,是公元前310年和前291年从韩国抢来的,而新城则是公元前300年从楚国掠来的。山东定陶是齐国的土地。掠地只是表面,秦宣太后更为厉害的是她对人才的重视,比如后来的武安侯白起就是魏冉发掘出来的人才,其实如果当时没有秦宣太后的认可,恐怕白起也只能在魏冉那里做个马前卒。秦宣太后也继承了秦国先辈爱引入外援的特点,很想在外国引入更多的人才,她率先看重的就是齐宣王的庶弟孟尝君。秦国要请这位强力外援来当国相,是下了血本的,秦宣太后命令自己的儿子泾阳君去齐国当人质,换孟尝君过来。泾阳君毫不在意,大摇大摆地去了,他有母亲和强大的秦国在后边撑腰,去齐国,没关系啊,就当公款旅游了。可他到了齐国才发现,原来齐国压根就不敢留这位爷。好吃好喝游览了一番后,齐王让孟尝君和泾阳君一起上路回国去了。有些人天生就有亲和力,孟尝君就是如此,一路上孟尝君和泾阳君成了要好朋友。但是孟尝君的门客们劝住了他,他们认为此次去秦国是凶多吉少,而孟尝君接受了这次建议,他第一次去秦国实际没有去成。就我看来,孟尝君一步错,步步错。最初,秦国请孟尝君来,确实是有诚意让他来当国相的,所以当第二次来请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答应了。但是这时候,秦宣太后很可能已经去世了,所以当孟尝君到达秦国后,事情发生了变故。首先,秦国内部出现了重大的分歧,有人对秦昭襄王说:“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史记。孟尝君列传》)秦昭襄王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不但闭口不提聘相之事,反倒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而且还要杀了他。泾阳君与孟尝君私交甚好,他知道了昭王的意图,便把真实情形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吓得魂飞魄散,本想到秦国来当公务员,这倒好,有可能被人当成死尸来处理了,恨不听那些门客的劝阻啊。其实,我倒认为是早来两年就好了。泾阳君此时告诉孟尝君,去找我嫂子燕姬帮忙,好使!原来燕姬是秦昭襄王的宠妾,秦昭襄王是日夜离不开她。孟尝君托人跟燕姬搭上了关系,燕姬答应为孟尝君说情,但是燕姬知道,孟尝君来时送给了秦昭襄王一件千年白狐裘,所以自己也想要一件。孟尝君这下可为难了,这千年白狐裘,世上只此一件,而且已经送给昭王做见面礼了,怎么办?正在愁苦之际,孟尝君宾客中有一人挺身而出,前往秦宫内库盗裘。这位门客学着狗叫,迷惑了守库人,果然将白狐裘盗回。孟尝君大喜过望,连忙请泾阳君拿着去贿赂燕姬。女人会使男人智力低下,特别是男人喜欢的女人。燕姬很快把秦昭襄王的智力搞得极低,秦昭襄王答应放孟尝君回国。孟尝君出来后,一路更名带着食客们跑到了函谷关,此时秦昭襄王的智商突然又恢复了正常,不对啊,干嘛要放孟尝君走呢,他身边可是奇人异士极多。追,秦昭襄王下令。孟尝君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半夜,照规矩是要清早鸡鸣之时才能开关放行。眼见前边大关挡道,后边追兵将至,孟尝君手下又一位奇人学起了鸡打鸣。士兵本来就困,听到鸡叫,也分不清是何时辰,以为天快亮了,立即开门放行。孟尝君大喜带着人马逃出了秦国。 其实孟尝君来齐国本来是秦宣太后的建议,让秦国可以多一个贤士,没想到让自己的儿子秦昭襄王给办砸了,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但是我们丝毫不能怀疑这位太后的眼光,因为如果能重用孟尝君,他带来的绝不只是他个人的智慧,而是一个可以称得上完美的团队。这支团队如果在秦昭襄王的时期就归秦国拥有,秦统一六国的步伐很可能会更快一些。但是可惜,秦昭襄王没有母亲那样的眼光和见识。同样可惜的是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既没有在秦国发生作用,也没有在齐国被重用。 复杂的情感在历史上我们看到的秦宣太后是一个复杂的女人,我们也同样能看到这个强势女人背后的那种平凡的情感。著名演员王姬曾经在自己的书中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秦宣太后的人生是很难的,她年轻守寡,又独立支撑起了大秦帝国,当一切都平静下来的时候,她感到了寂寞。寂寞是人最大的天敌,人为什么害怕死亡,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那种与生俱来的对寂寞的恐惧。《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秦宣太后这样的故事。匈奴的义渠王,归附服从了秦国,但是秦昭襄王继位后,前来朝贺的义渠王桀骜不驯,对秦昭襄王非常不屑,大有反叛之意。在这种情况下,外有六国,内政不稳,如果北方的匈奴再给自己点颜色看看,那可真是吃不了兜着走了。在此情形下,秦宣太后做出了一个让后人诟病很久的决定,私通义渠王。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夜情,而是那种长久意义上的牺牲,因为秦宣太后还为这位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这种关系维持了很久,当秦国再次强大的时候,秦宣太后开始对这位“情夫”下黑手了。首先她骗义渠王到了甘泉宫,这义渠王和秦宣太后做了几十年的情人,丝毫没有怀疑秦宣太后对自己的感情,可有些时候,感情是不可靠的。等待义渠王的不再是温柔乡,而是鬼头刀。秦宣太后命令亲兵把这个在自己床上混了几十年的男人杀了,她和他没有感情,也没有任何的情义,而他们所生的那两个孩子,在历史上也没有任何记载。《聊斋》里有一个女人把和霸占自己恶霸所生的孩子摔死的故事,我不知道秦宣太后是不是这样的狠心?但是所有的历史记载都提到了一句话,“秦乃虎狼之国”,不知道这样的惨剧会不会发生?自此秦国最后一个忧患被铲除,秦国把对匈奴的防线推到了长城一线,这下秦国可以腾下手来,把目标瞄准在统一中国上了。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故事挺特别,那就应该再听听下边的故事。楚国进攻韩国,韩派使者去向秦国求救。韩国使者名叫尚靳,秦宣太后把他召到了跟前,说了一番话。这番话被日后的史家称为跃然“史”上的淫词滥语,“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秦宣太后说得很明白,那就是对我有好处的我就干,对我没好处的我就不干,不过比喻的如此奸邪,而且跃然在《史记》之上,也真是世间罕见。对于这件事情的解释,我只能用秦宣太后的寂寞和她对大秦帝国的那种责任感来解释,这两重感情在她的心中充斥着,交错着,起着各种化学反应,最终她的淫词,却也能化作一道政治符咒贴在了韩国的身上。这就是最真实的秦宣太后。退位秦宣太后的辉煌是从她帮助儿子登基开始的,而秦宣太后的没落是从秦国的另一个能人开始,这个人叫范雎。范雎有功吗?当然有,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就是他提出来的。范雎有过吗?当然有,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后的退兵就是他一手导演的,如果白起一鼓作气,赵国早就被夷为平地了。但是人要看他的大处,从大处来说,范雎是对秦国和整个中国历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 比如,范雎入秦后,他马上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宣太后的弟弟和儿子们都太厉害了,厉害到秦昭襄王根本没有什么实权。魏冉等“四贵”在秦国已经习惯了唯我独尊的生活,可此时一个来自魏国的小子,要彻底改变这一切了。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派王稽出使魏国,来到了魏都。范雎的挚友郑安平听说秦使来到,认为这是范雎的好机会,便应聘做馆驿的仆役,找机会接近王稽。郑安平好不容易见到了王稽,说范雎是个能人,请求秦使见上一见。王稽同意了,因为任用六国的人才,一直都是秦国的传统。和范雎见面后,他顿时对范雎的才识胆气十分佩服,就将范郑二人都带回了秦国。但是范雎到了秦国一直没有受到秦昭襄王的召见,不是秦昭襄王不想见他,是因为秦昭襄王压根就没有权力召见他,召见了,怕母亲不高兴。后来,魏冉带兵去攻打齐国的刚(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范雎利用这个机会向秦昭襄王上书。这次,他终于得到了秦昭襄王的召见。范雎此时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他知道秦国现在并不在秦昭襄王手中,不敢贸然进言,秦昭襄王也知道这些,所以喝退了左右。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范睢这才说道:“吕尚遇见文王,文王厚待吕尚,吕尚就把掏心窝子的话都说了出来,所以文王取得了天下。我现在只不过是秦国的一个过客,跟王没有交情,而我现在要说的事牵涉您的骨肉之亲。我愿以一片忠心进说,但不知王的心是怎样的。我不是因为害怕不敢讲。我知道今天讲了明天就会被害,然而我无所畏惧。人都免不了要死,如果能够对秦国有些好处,这是我最大愿望。我所害怕的是我死了以后,天下的人不知我是尽忠而死。”这几句话说得秦昭襄王很感动,便说道:“我有幸今天得见先生,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都说,不要怀疑我。”范睢展开他的宏篇大论:“秦国地势险要,军队众多,军民勇敢,可以成就霸王的事业。但闭关十五年,不敢进兵山东,这是因为穰侯为秦谋不忠。”范雎毫不退让,矛头直指魏冉。他见秦昭襄王没有怒气,便接着说道:“穰侯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刚、寿,这是失计。出兵少了,不能对齐国怎样。出兵多了,对秦国有害。今天秦跟邻国的关系都不怎么样。过去齐王南攻楚国,破军杀将,辟地千里,但是最后一寸土地也没有得到,齐国难道不想得地吗?形势不允许呀!各国看到齐国很疲惫,君臣不和,就兴兵伐齐,大破齐国。齐国所以大败,是因为伐楚而肥了韩魏,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敌人粮食啊。”战略不对头就得改,范雎提出了最新的作战方案,这也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的作战方针。从此,范睢日益得到秦王的信任。又过了几年,范雎又对秦昭襄王进言了,这次不是批评魏冉有战略性的失误了,而是直接告诉他,秦国很危险,危险的根源就是太后一党。“我在山东时,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没有听说齐王。只听说秦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君,没听说有秦王。王是一国的首脑,国家大事由王决定,有生杀予夺的权威。今太后能够擅自行事,穰侯能够把持对外大权,华阳、高陵、泾阳君可以自行决断,这是秦国的‘四贵’。四贵的权势盛,国家就危险,大王的权力怎么能不倾覆,令怎么能从王出?有四贵,也就没有王了。崔杼、淖齿是齐国的臣,齐君被他们害死。李兑是赵国的臣,主父被困于沙丘,百日饿死。今秦国太后、穰侯专权,高陵、华阳、泾阳君为羽翼,这跟崔杼、淖齿、李兑有什么两样?今天秦国从有等级的官吏到诸大臣,以及王左右的人,都是属于相国魏冉的,王在朝廷是孤家寡人。我实在为王惶恐不安。再这样下去的话,拥有秦国的不会是王的子孙了。”秦昭襄王被范雎打动了,他难道不知道这四贵很讨厌吗?虽然都是亲戚,但是也不能常常骑在秦王头上拉屎吧。秦昭襄王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他顾及自己的母亲,她为秦国付出的已经很多。可现在秦国真的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秦国在商鞅之后一直设立郡县制,所以权力大多是掌握在秦王的手中,少有地方割据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就要在秦宣太后的威势下产生了。所以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劝说下,终于下定决心,把执政的秦宣太后轰下台,然后把“四贵”解散,让他们该干嘛干嘛去。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把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逐出关中,免掉穰侯相位,改用范睢为相,封为应侯(应在今河南宝丰县西南)。而在秦国执政四十一年的秦宣太后终于走下了政治舞台。这对她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因为她太累了,这不应该是一个女人所承受的压力。 最后的花边新闻秦宣太后给我们最后的印象,是《战国策》里对她的记载,这可以说是她给世人留下的最后的印象。当“四贵”倒下后,秦宣太后也退出了政治舞台,秦昭襄王和范雎是怎么成功夺权的,史书上并没说,但是夺权的过程非常顺利,魏冉等人像是等着让秦昭襄王削藩一样,没有做任何的反抗。为什么?大家想过吗?我感觉这里边是秦宣太后的作用,因为“四贵”都与秦宣太后有着血缘关系,都是她最亲密的人,四贵在如此大的变故面前显示出了冷静,而秦昭襄王也并没有赶尽杀绝。这只能理解为秦昭襄王和母亲私下里达成了某种协议,能够让王权在和平的条件下过渡。秦宣太后办到了,她说服了自己的亲人,交出了他们手中的权力。包括她自己也要离开这个她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舞台。从这点上来说,秦宣太后配得上任何言语的称赞,因为她保存下的是秦国的实力。退休的老人是寂寞的,秦宣太后当初有两种感情在自己的心中反复冲击,一种是寂寞难捱的女性情感,一种是对国家的责任感,现在对国家的那份感情淡了。而女性的情感上的空虚,自然就占领了她感情的高地。秦宣太后有过很多情夫,但那大多数是为了政治需要,而此时她有了另一位情夫名叫魏丑夫。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四十二年,大概七十多岁的宣太后病倒了,这离她离开政治舞台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她躺在病床上,自知时日无多,想着心爱的小情郎魏丑夫,于是宣太后传下命令:“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战国策》)魏丑夫眼见得宣太后出了这么个主意,本来是想陪着这个老太太让她能给自己一点好处,现在倒好,要把小命搭上了,吓得他够呛,于是就去找大臣庸芮想办法。庸芮便去求见太后,秦宣太后召见了他。面对已经奄奄一息的太后,庸芮说道:“听说您要让魏公子为您殉葬?如果人死后无知,那么您岂不是白白牺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秦惠文王)这几十年来,在地底下怒火已经积得够多的了,太后您去了阴世,补过还来不及,哪还有机会跟魏丑夫寻欢作乐?”秦宣太后应道:“善!”然后就打消了这个想法。我们不知道她这最后一个“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一句怨恨的反话,还是一句真心的忏悔,或是她根本不想再杀害无辜。我想这一切只有秦宣太后自己知道了。 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秦宣太后薨,下葬在芷阳郦山。很多人反驳说,秦始皇兵马俑不可能是给秦宣太后的陪葬,我要反问,为什么不可能呢?这个女人为秦国付出了太多太多,她一生没有做过一件糊涂事,即便是大家反感的事情,都没有造成恶果。就是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牺牲了自己亲族的利益,而把政权还给了儿子。所以,大秦帝国实际是由秦宣太后开创的,她是彻彻底底的历史缔造者,虽然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没有她就没有秦国的未来,这样的贡献岂是一座兵马俑随葬坑就能够与之匹配的吗?当秦国统一六国,在历史记住了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想到过曾经有这样一位女人呢?谨以此章纪念那些在历史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却被遗忘的女性们。篇二 : 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让情夫殉葬: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历史的缔造者秦宣太后历史人物往往分为这么几种,层次比较低的是那种跑龙套的角色,这些人的作用就是当符号用,即便把他们的名字换成别人的名字也和历史的走向没有太大的关系。(]再高一个层次的就是历史的推动者,这些人对历史事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历史人物的最高层次就是历史的缔造者,他们开创了一个时代,并最终改变了一个时代。 而秦国的历史上,秦宣太后,就是这样一位可以改变时代的女性。她到底牛到啥程度呢?这么说吧,到现在都还有学者坚信,秦始皇的兵马俑其实不是给秦始皇陪葬的,而是给这位秦宣太后的。秦宣太后本是秦惠王身边地位比较低下的女人,她是楚国人,从种种迹象来看,她很有可能是陪嫁来的媵妾。秦宣太后在秦惠文王的时代被称为芈(琇)八子,这并不是啥名字,而是一个封号。这里来简要地谈一下,秦汉后宫的等级,秦汉后宫比起后世的明清来说,皇帝的女人封号还是比较简单的,秦国后宫分八级:皇后(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后来汉朝也沿用了这套制度,并把八子等同于男性官员中的中更一级,比五大夫还高两级,等于侯爵。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张良给刘邦立下了多少功劳,最后就是个留侯的爵位,可是在秦汉时代一旦皇帝喜欢这个女人,就很有可能被赐予侯爵待遇,谁说女子不如男? 在正式开始讲这位传奇太后之前,我们还是要复习一下功课,把秦国在战国时的发展的背景简要地说一下。在第一卷中,我们讲到了秦穆公及其女性故事,谈到了那位著名的晋国女子穆姬嫁给了秦穆公,并且给秦穆公带去了秦国第一位外籍雇员百里奚。从此,秦国开始走了一条比较有意思的发展路线,他们靠外援打天下。这个传统一直被延续到了战国,战国开始后,三晋韩、赵、魏率先变法,体制的改革,实际都要早于秦国。但是秦国继续发挥他们的优势,雇佣军模式,结果一个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登场了,这就是商鞅。商鞅,姬姓,是卫国的公族。最初,商鞅的首选并不是秦国,而是他师傅李悝所在的魏国,但是魏国看不起商鞅,那没办法了,找工作是件挺困难的事,哪给发工资去哪吧,就这样商鞅来到了秦国,因为商鞅知道,秦国人不排斥外来知识分子。而让商鞅没想到的是秦国是知识分子的天堂,这里不仅发工资,还给上五险一金,这下可是把商鞅美坏了。秦昭襄王 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商鞅来到秦国的这一年正好是公元前362年,也就是秦孝公即位的当年。()很多人认为商鞅是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商鞅一直劝孝公学尧舜禹汤的仁义,行所谓帝王之道。可是这套东西,就像我们小学时上的思想品德政治课一样,太死板,都是理论,是没有什么人愿意听的。政治家的思路是广阔的,既然这种老套的思想不能打动秦孝公,那么就换一个思路。商鞅大谈富国图霸之术,秦孝公立刻被打动了。怎么富国呢,照抄一下中学历史课本,商鞅是这样做的,编制民户,加强刑赏;鼓励小农生产,崇本抑末;奖励军功,按军功重新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推行县制;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等。这次变法里的很多条款实际是一次政治利益的重新洗牌,财富的再分配。商鞅的新法虽得秦国民众的欢迎,却严重地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顽强反抗。毛泽东同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革命革到自己头上,那就是不革命,甚至是反革命了。”而对于秦国的旧贵族来说,确实是这样的。在秦孝公死后,商鞅知道情势不好想溜,但是没跑远,被逮回来了,最后被五马分尸处死了。虽然商鞅死了,但是他所留下的变法精神,却没有因为秦国政权的更替而改变,这是难能可贵的。这种治国精神得到了传承,一直到秦国统一中国,甚至秦国最终的灭亡也和这种商鞅的治国精神有着很大的关系。而秦宣太后,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夺位秦宣太后是一个比较受秦惠文王宠爱的女人,从她生孩子的数量上就能看出来,当时王宫中的女人,能够得到秦王的一夜宠幸都实属不易,可是秦宣太后却为秦惠文王生了三个儿子,可见秦惠文王对她的恩宠。但是,芈八子的大儿子嬴稷,却被送到了燕国去当了人质。燕国是个小国,也和秦国并不接壤,更谈不上和强秦抗衡。秦国怎么会把一位王子派到那里去当人质呢?我想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秦惠文王的王后很讨厌这个受到君王宠爱的女人,她想报复这个得宠的女人,怎么报复呢,她想到了把这个女人的孩子送到外国去当人质这种恶毒的办法。秦惠文王辞世后,嫡长子秦武王即位,这位秦武王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他任用的人也都是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主。历史就是这样神奇,如果这位秦武王多活两年的话,整个秦国的走向很可能会向负面发展,而此时上天要把天命赋予秦国。秦武王很快就死了,他在位只有三年,这一年是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死得非常搞笑。《史记》记载:“王与孟说举鼎,绝膑。”他跟一个叫孟说的大力士比谁能把鼎举起来,人秦昭襄王 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家霸王举鼎是因为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而秦武王纯粹属于健美教练的级别,连举重运动员都不算。[]结果,秦武王没玩好,伤了气,不久就死去了,这么蠢的皇帝在日后还有很多,这些蠢皇帝的事迹请参看我写的《他们曾经这样蠢》一书。秦武王的王后是一位魏国的女子,这位女子并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史料记载其他女人为秦武王生过孩子。好了,既然没有嫡子,那么秦武王的兄弟就成了秦国继承人的合法候选人。秦惠文王的儿子到底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秦宣太后的生育数量推断,应该不会少。王位这个东西永远是狼多肉少,想要得到它就要费尽心机。机会往往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有准备的是两拨人,一拨是秦武王的妻子和母亲,她们很快推举了公子壮为王。另一个集团就是以秦宣太后为首的利益集团,原来秦宣太后早就看着秦武王不着调,早晚有一天要出事,而自己的儿子也都在壮年,很有可能作为王位的有力争夺者,所以她做了细致的准备。首先,她私下联系了燕国和赵国,让他们在外围造势,推举在燕国的公子嬴稷回国即位。赵国不知道正是这个举动让后来的长平之战毁了整个赵国。在内部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弟魏冉,成为了最可依靠的外戚势力。结果既意外也不意外,远在燕国的嬴稷回国即位了,经过长达三年史称季君之乱的王位争夺战以秦宣太后集团的胜利而告终。胜利的一方笑逐颜开,失败的一方却只能接受悲惨的结局。公子壮、惠文后,以及其他的惠文王王子们,都被魏冉杀得干干净净,武王后也被赶回了娘家魏国。(《史记。秦本纪》:“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魏冉由于秦宣太后在助子夺位的功劳,被授予将军一职,嬴稷凭借母亲和舅舅的帮助,成为新一任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一个二流的后妃,一下子成了一个西方强国的太后,这种转变,有谁会想到呢?可是谁又会想到呢,秦国从秦昭襄王到秦始皇,历代君王都非常有作为,他们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秦国是由秦宣太后缔造的,这又有谁能想到呢?秦宣太后的眼光此时,虽然秦国的大局已定,但是秦国实际是万分危险的,因为各国都在观察秦国的动态,而秦国自身也要面临多线作战的严重威胁。秦宣太后为了避免这种威胁,做出了大胆的联姻计划。她命令儿子秦昭襄王娶楚国的公主为王后,同时也将秦女嫁给了楚国。再加上赵、燕两国和自己关系不错,这就让秦国的局势顿时稳定了下来。秦昭襄王 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在内政方面,秦宣太后大胆使用了外戚,也就是自己的亲戚。()在楚怀王的推荐下,秦宣太后让自己母族的寿担任秦国的宰相。魏冉又升官了,他掌握军权,被封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邓县),后来又加上陶邑(山东定陶)。还有一位秦宣太后的同父弟弟芈戎,被封华阳君,封地先是陕西高陵,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变成了河南密县。秦宣太后的另两个儿子,公子市被封为泾阳君,封地在今陕西泾阳,后来又换了一块封地是宛(河南南阳);公子悝被封为高陵君,封地在陕西高陵,后来又换封地为邓(河南郾城)。这些能看出什么来?秦宣太后任人唯亲,扩张自己的势力?如果只看到这点,未免就太小看秦宣太后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秦国的扩张,这些外戚的封地,其实都并不在秦国的疆域之内,很明显是掠夺来的。穰、宛、邓三地,是公元前310年和前291年从韩国抢来的,而新城则是公元前300年从楚国掠来的。山东定陶是齐国的土地。掠地只是表面,秦宣太后更为厉害的是她对人才的重视,比如后来的武安侯白起就是魏冉发掘出来的人才,其实如果当时没有秦宣太后的认可,恐怕白起也只能在魏冉那里做个马前卒。秦宣太后也继承了秦国先辈爱引入外援的特点,很想在外国引入更多的人才,她率先看重的就是齐宣王的庶弟孟尝君。秦国要请这位强力外援来当国相,是下了血本的,秦宣太后命令自己的儿子泾阳君去齐国当人质,换孟尝君过来。泾阳君毫不在意,大摇大摆地去了,他有母亲和强大的秦国在后边撑腰,去齐国,没关系啊,就当公款旅游了。可他到了齐国才发现,原来齐国压根就不敢留这位爷。好吃好喝游览了一番后,齐王让孟尝君和泾阳君一起上路回国去了。有些人天生就有亲和力,孟尝君就是如此,一路上孟尝君和泾阳君成了要好朋友。但是孟尝君的门客们劝住了他,他们认为此次去秦国是凶多吉少,而孟尝君接受了这次建议,他第一次去秦国实际没有去成。就我看来,孟尝君一步错,步步错。最初,秦国请孟尝君来,确实是有诚意让他来当国相的,所以当第二次来请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答应了。但是这时候,秦宣太后很可能已经去世了,所以当孟尝君到达秦国后,事情发生了变故。首先,秦国内部出现了重大的分歧,有人对秦昭襄王说:“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史记。孟尝君列传》)秦昭襄王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不但闭口不提聘相之事,反倒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而且还要杀了他。泾阳君与孟尝君私交甚好,他知道了昭王的意图,便把真实情形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吓得魂飞魄散,本想到秦国来当公务员,这倒好,有可能被人当成死尸来处理了,恨不听那些门客的劝阻啊。其实,我倒认为是早来两年就好了。泾阳君此时告诉孟尝君,去找我嫂子燕姬帮忙,好使!原来燕姬是秦昭襄王的宠妾,秦昭襄王是日夜离不开她。秦昭襄王 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孟尝君托人跟燕姬搭上了关系,燕姬答应为孟尝君说情,但是燕姬知道,孟尝君来时送给了秦昭襄王一件千年白狐裘,所以自己也想要一件。[)孟尝君这下可为难了,这千年白狐裘,世上只此一件,而且已经送给昭王做见面礼了,怎么办?正在愁苦之际,孟尝君宾客中有一人挺身而出,前往秦宫内库盗裘。这位门客学着狗叫,迷惑了守库人,果然将白狐裘盗回。孟尝君大喜过望,连忙请泾阳君拿着去贿赂燕姬。女人会使男人智力低下,特别是男人喜欢的女人。燕姬很快把秦昭襄王的智力搞得极低,秦昭襄王答应放孟尝君回国。孟尝君出来后,一路更名带着食客们跑到了函谷关,此时秦昭襄王的智商突然又恢复了正常,不对啊,干嘛要放孟尝君走呢,他身边可是奇人异士极多。追,秦昭襄王下令。孟尝君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半夜,照规矩是要清早鸡鸣之时才能开关放行。眼见前边大关挡道,后边追兵将至,孟尝君手下又一位奇人学起了鸡打鸣。士兵本来就困,听到鸡叫,也分不清是何时辰,以为天快亮了,立即开门放行。孟尝君大喜带着人马逃出了秦国。 其实孟尝君来齐国本来是秦宣太后的建议,让秦国可以多一个贤士,没想到让自己的儿子秦昭襄王给办砸了,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但是我们丝毫不能怀疑这位太后的眼光,因为如果能重用孟尝君,他带来的绝不只是他个人的智慧,而是一个可以称得上完美的团队。这支团队如果在秦昭襄王的时期就归秦国拥有,秦统一六国的步伐很可能会更快一些。但是可惜,秦昭襄王没有母亲那样的眼光和见识。同样可惜的是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既没有在秦国发生作用,也没有在齐国被重用。 复杂的情感在历史上我们看到的秦宣太后是一个复杂的女人,我们也同样能看到这个强势女人背后的那种平凡的情感。著名演员王姬曾经在自己的书中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秦宣太后的人生是很难的,她年轻守寡,又独立支撑起了大秦帝国,当一切都平静下来的时候,她感到了寂寞。寂寞是人最大的天敌,人为什么害怕死亡,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那种与生俱来的对寂寞的恐惧。《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秦宣太后这样的故事。匈奴的义渠王,归附服从了秦国,但是秦昭襄王继位后,前来朝贺的义渠王桀骜不驯,对秦昭襄王非常不屑,大有反叛之意。在这种情况下,外有六国,内政不稳,如果北方的匈奴再给自己点颜色看看,那可真是吃不了兜着走了。在此情形下,秦宣太后做出了一个让后人诟病很久的决定,私通义渠王。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夜情,而是那种长久意义上的牺牲,因为秦宣太后还为这位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秦昭襄王 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这种关系维持了很久,当秦国再次强大的时候,秦宣太后开始对这位“情夫”下黑手了。[)首先她骗义渠王到了甘泉宫,这义渠王和秦宣太后做了几十年的情人,丝毫没有怀疑秦宣太后对自己的感情,可有些时候,感情是不可靠的。等待义渠王的不再是温柔乡,而是鬼头刀。秦宣太后命令亲兵把这个在自己床上混了几十年的男人杀了,她和他没有感情,也没有任何的情义,而他们所生的那两个孩子,在历史上也没有任何记载。《聊斋》里有一个女人把和霸占自己恶霸所生的孩子摔死的故事,我不知道秦宣太后是不是这样的狠心?但是所有的历史记载都提到了一句话,“秦乃虎狼之国”,不知道这样的惨剧会不会发生?自此秦国最后一个忧患被铲除,秦国把对匈奴的防线推到了长城一线,这下秦国可以腾下手来,把目标瞄准在统一中国上了。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故事挺特别,那就应该再听听下边的故事。楚国进攻韩国,韩派使者去向秦国求救。韩国使者名叫尚靳,秦宣太后把他召到了跟前,说了一番话。这番话被日后的史家称为跃然“史”上的淫词滥语,“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秦宣太后说得很明白,那就是对我有好处的我就干,对我没好处的我就不干,不过比喻的如此奸邪,而且跃然在《史记》之上,也真是世间罕见。对于这件事情的解释,我只能用秦宣太后的寂寞和她对大秦帝国的那种责任感来解释,这两重感情在她的心中充斥着,交错着,起着各种化学反应,最终她的淫词,却也能化作一道政治符咒贴在了韩国的身上。这就是最真实的秦宣太后。退位秦宣太后的辉煌是从她帮助儿子登基开始的,而秦宣太后的没落是从秦国的另一个能人开始,这个人叫范雎。范雎有功吗?当然有,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就是他提出来的。范雎有过吗?当然有,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后的退兵就是他一手导演的,如果白起一鼓作气,赵国早就被夷为平地了。但是人要看他的大处,从大处来说,范雎是对秦国和整个中国历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 比如,范雎入秦后,他马上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宣太后的弟弟和儿子们都太厉害了,厉害到秦昭襄王根本没有什么实权。魏冉等“四贵”在秦国已经习惯了唯我独尊的生活,可此时一个来自魏国的小子,要彻底改变这一切了。秦昭襄王 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派王稽出使魏国,来到了魏都。[]范雎的挚友郑安平听说秦使来到,认为这是范雎的好机会,便应聘做馆驿的仆役,找机会接近王稽。郑安平好不容易见到了王稽,说范雎是个能人,请求秦使见上一见。王稽同意了,因为任用六国的人才,一直都是秦国的传统。和范雎见面后,他顿时对范雎的才识胆气十分佩服,就将范郑二人都带回了秦国。但是范雎到了秦国一直没有受到秦昭襄王的召见,不是秦昭襄王不想见他,是因为秦昭襄王压根就没有权力召见他,召见了,怕母亲不高兴。后来,魏冉带兵去攻打齐国的刚(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范雎利用这个机会向秦昭襄王上书。这次,他终于得到了秦昭襄王的召见。范雎此时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他知道秦国现在并不在秦昭襄王手中,不敢贸然进言,秦昭襄王也知道这些,所以喝退了左右。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范睢这才说道:“吕尚遇见文王,文王厚待吕尚,吕尚就把掏心窝子的话都说了出来,所以文王取得了天下。我现在只不过是秦国的一个过客,跟王没有交情,而我现在要说的事牵涉您的骨肉之亲。我愿以一片忠心进说,但不知王的心是怎样的。我不是因为害怕不敢讲。我知道今天讲了明天就会被害,然而我无所畏惧。人都免不了要死,如果能够对秦国有些好处,这是我最大愿望。我所害怕的是我死了以后,天下的人不知我是尽忠而死。”这几句话说得秦昭襄王很感动,便说道:“我有幸今天得见先生,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都说,不要怀疑我。”范睢展开他的宏篇大论:“秦国地势险要,军队众多,军民勇敢,可以成就霸王的事业。但闭关十五年,不敢进兵山东,这是因为穰侯为秦谋不忠。”范雎毫不退让,矛头直指魏冉。他见秦昭襄王没有怒气,便接着说道:“穰侯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刚、寿,这是失计。出兵少了,不能对齐国怎样。出兵多了,对秦国有害。今天秦跟邻国的关系都不怎么样。过去齐王南攻楚国,破军杀将,辟地千里,但是最后一寸土地也没有得到,齐国难道不想得地吗?形势不允许呀!各国看到齐国很疲惫,君臣不和,就兴兵伐齐,大破齐国。齐国所以大败,是因为伐楚而肥了韩魏,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敌人粮食啊。”战略不对头就得改,范雎提出了最新的作战方案,这也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的作战方针。从此,范睢日益得到秦王的信任。又过了几年,范雎又对秦昭襄王进言了,这次不是批评魏冉有战略性的失误了,而是直接告诉他,秦国很危险,危险的根源就是太后一党。“我在山东时,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没有听说齐王。只听说秦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君,没听说有秦王。王是一国的首脑,国家大事由王决定,有生杀予夺的权威。今太后能够擅自行事,穰侯能够把持对外大权,华阳、高陵、泾阳君可以自行决断,这是秦国的‘四贵’。四贵的权势盛,国家就危险,大王的权力怎么能不倾覆,令怎么能从王出?有四贵,也就没有王了。崔杼、淖齿是齐国的臣,齐君被他们害死。李兑是赵国的臣,主父秦昭襄王 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被困于沙丘,百日饿死。[)今秦国太后、穰侯专权,高陵、华阳、泾阳君为羽翼,这跟崔杼、淖齿、李兑有什么两样?今天秦国从有等级的官吏到诸大臣,以及王左右的人,都是属于相国魏冉的,王在朝廷是孤家寡人。我实在为王惶恐不安。再这样下去的话,拥有秦国的不会是王的子孙了。”秦昭襄王被范雎打动了,他难道不知道这四贵很讨厌吗?虽然都是亲戚,但是也不能常常骑在秦王头上拉屎吧。秦昭襄王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他顾及自己的母亲,她为秦国付出的已经很多。可现在秦国真的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秦国在商鞅之后一直设立郡县制,所以权力大多是掌握在秦王的手中,少有地方割据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就要在秦宣太后的威势下产生了。所以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劝说下,终于下定决心,把执政的秦宣太后轰下台,然后把“四贵”解散,让他们该干嘛干嘛去。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把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逐出关中,免掉穰侯相位,改用范睢为相,封为应侯(应在今河南宝丰县西南)。而在秦国执政四十一年的秦宣太后终于走下了政治舞台。这对她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因为她太累了,这不应该是一个女人所承受的压力。 最后的花边新闻秦宣太后给我们最后的印象,是《战国策》里对她的记载,这可以说是她给世人留下的最后的印象。当“四贵”倒下后,秦宣太后也退出了政治舞台,秦昭襄王和范雎是怎么成功夺权的,史书上并没说,但是夺权的过程非常顺利,魏冉等人像是等着让秦昭襄王削藩一样,没有做任何的反抗。为什么?大家想过吗?我感觉这里边是秦宣太后的作用,因为“四贵”都与秦宣太后有着血缘关系,都是她最亲密的人,四贵在如此大的变故面前显示出了冷静,而秦昭襄王也并没有赶尽杀绝。这只能理解为秦昭襄王和母亲私下里达成了某种协议,能够让王权在和平的条件下过渡。秦宣太后办到了,她说服了自己的亲人,交出了他们手中的权力。包括她自己也要离开这个她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舞台。从这点上来说,秦宣太后配得上任何言语的称赞,因为她保存下的是秦国的实力。退休的老人是寂寞的,秦宣太后当初有两种感情在自己的心中反复冲击,一种是寂寞难捱的女性情感,一种是对国家的责任感,现在对国家的那份感情淡了。而女性的情感上的空虚,自然就占领了她感情的高地。秦昭襄王 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秦宣太后有过很多情夫,但那大多数是为了政治需要,而此时她有了另一位情夫名叫魏丑夫。[]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四十二年,大概七十多岁的宣太后病倒了,这离她离开政治舞台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她躺在病床上,自知时日无多,想着心爱的小情郎魏丑夫,于是宣太后传下命令:“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战国策》)魏丑夫眼见得宣太后出了这么个主意,本来是想陪着这个老太太让她能给自己一点好处,现在倒好,要把小命搭上了,吓得他够呛,于是就去找大臣庸芮想办法。庸芮便去求见太后,秦宣太后召见了他。面对已经奄奄一息的太后,庸芮说道:“听说您要让魏公子为您殉葬?如果人死后无知,那么您岂不是白白牺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秦惠文王)这几十年来,在地底下怒火已经积得够多的了,太后您去了阴世,补过还来不及,哪还有机会跟魏丑夫寻欢作乐?”秦宣太后应道:“善!”然后就打消了这个想法。我们不知道她这最后一个“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一句怨恨的反话,还是一句真心的忏悔,或是她根本不想再杀害无辜。我想这一切只有秦宣太后自己知道了。 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秦宣太后薨,下葬在芷阳郦山。很多人反驳说,秦始皇兵马俑不可能是给秦宣太后的陪葬,我要反问,为什么不可能呢?这个女人为秦国付出了太多太多,她一生没有做过一件糊涂事,即便是大家反感的事情,都没有造成恶果。就是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牺牲了自己亲族的利益,而把政权还给了儿子。所以,大秦帝国实际是由秦宣太后开创的,她是彻彻底底的历史缔造者,虽然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没有她就没有秦国的未来,这样的贡献岂是一座兵马俑随葬坑就能够与之匹配的吗?当秦国统一六国,在历史记住了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想到过曾经有这样一位女人呢?谨以此章纪念那些在历史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却被遗忘的女性们。篇三 : 十大垂帘听政的女人中国的历史属于男性。然,女人,特别是好女人,她永远也进不了历史,因为什么,因为这种女人讲究的是三从四德,从不抛头露面,守着一个家,上有公婆,下有子女,严尊夫教,举案齐眉,一熬就是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后人只见其贞洁牌坊,却不知此牌姓甚名谁;即便是得以成书立传,充其量也不过用一个“氏”字来代替。然,这世上总有那么一群或不安或出色的女人,在中国古代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脱颖而出,为貌似乏味的历史添加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垂帘听政”便是一种具体表现。。。。。。世人对垂帘听政的兴趣,大多在于它离奇多姿的宫闱秘事,至于其他方面的情况,可能就不甚知晓了。几千年以来,由于封建传统观念存在,女人抛头露面的机会很少,妇女们在与家庭之外的异性谈话时,碍于“男女授受不亲”,都是隔窗、隔幔、隔屏与来者对话。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皇太后,更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定”。但听政就免不了要与臣下交谈、听取宣奏,向大臣下旨等,而隔着窗、幔、屏或由伺女传递对话很不方便,所以便有了垂帘,史家称为“临朝称制”,民间则说成“垂帘听政”。中国历史上,共有24位女中翘楚“垂帘听政”,下面晓月给大家来介绍这其中的10位:NO1:宣太后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母后临朝摄政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史书记载,秦昭王的母亲“号宣太后,昭王立,年少,宣太后自知事。以同母弟魏冉为将军,任政,封为穰侯。太后摄政,始于此也。”宣太后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执政的女主。宣太后执政时也给秦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对外方面,为了巩固后族在秦国的权位,魏冉采取舍近求远的战略,以扩大其私人封邑。对内方面,反对秦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客卿制度,使本家族的人掌握朝廷内外大权。如华阳君初为将军,后任丞相。高陵君、泾阳君均任要职,参与朝政。随着秦国疆域的扩大,宣太后家族在朝廷上的权势也愈益扩大。他们是全国最大的封君地主,在朝中擅权专政,削弱了国君权力和中央集权,时人称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为“四贵”。四贵之家“富重于王室”,甚至“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宣太后当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政治昏暗,政令不一。宣太后在这40多年中,始终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不闻其有王”的局面。而昭王自己也认为他对国家大事做不了主,必须“旦暮自请太后”。自商鞅变法后,秦始终是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之手。昭王无法容忍母后长期临朝专权。最后,他听从范雎建议,收回全部大权,逐“四贵”于关外,改任范雎为相,这才彻底地结束了宣太后长期左右秦国朝政的局面。NO2:赵太后第二位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在回答齐国的使者是曾经说下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是个能力极强的老太太,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说她的故事。NO3:邓太后邓绥,新野人,高密候邓禹之孙女,东汉和帝皇后,史称邓太后。邓绥,6岁读史书,12岁通《诗经》、《论语》,专志典籍,不问居家之事, 家人号曰“诸生”,其才能为诸兄弟所不及。其父邓训(时任护羌校尉)有疑难之事也常询问邓绥。她15岁应选入宫,16岁封为贵人。因邓绥身材修长,姿容秀美,处事谨慎,善待下人,在后宫很有威信,深受和帝喜爱。因此,阴皇后对她十分嫉妒,扬言要除掉邓绥。邓绥获此情报,向和帝哭诉,和帝于永安二十四年(102年)废杀阴后,立邓绥为皇后,绥终于如愿以偿。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时年27岁。邓皇后自己没有儿子,但她知道后宫生有两个儿子寄养在民间。一个年龄大些,但体弱多病,不能继位;一个是新生婴儿,刚满百日。她就立为皇帝,即汉殇帝,尊邓皇后为皇太后,邓太后临朝垂帘听政,但毕竟年轻新寡,多有不便,遂命其兄邓骘为车骑将军,可随招入宫议事。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殇帝夭折,邓绥定立清河王刘安为汉安帝,是年不足13岁,邓太后继续临朝。她一直到永宁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帘听政达16年之久。在此期间,她牢记阴皇后的前车之鉴,摒弊扬善,不计前嫌,先后减免受阴皇后诛连被遣免者之罪,并赐赠财物田地,给以生计,并把皇戚马氏、窦氏家属因罪禁锢者赦为平民,以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她专门为内戚和邓、马、窦氏家族子弟开设学堂,传授经书,培养名门之后。绥执政严明,内检左右,外抑宗族,连其兄触犯刑律也严惩不贷。她对内精简冗员,减去宫内老弱无用之吏 500余众。她对蔡伦改革造纸术极为赞赏,下令宣传推广,并封蔡伦为候,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铺平了道路。日夜操劳使年仅41岁的邓太后染病咯血,卧床不治。公元121年, 她抱病下诏,大赦天下,是年3月崩,与和帝合葬于顺陵。NO.4:褚太后作为一国皇太后,一生中伴历五位皇帝,三次出来垂帘听政,每次还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母亲、婶母、堂嫂;三次册立帝位,国中大事,均以“皇太后诏令”的形式颁布施行;三次临朝听政,又三次退隐归政,不但与民为恤,还与权臣周旋,有着令人信服的胆识谋略,又有难能可贵的霁月胸怀。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褚蒜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诸多伟大女性中的佼佼者。褚蒜子,出身名门望族,褚家世代为官。她从小就聪明伶俐,气质见识都不同于常人,因此被琅琊王司马岳选作王妃。公元342年,晋成帝司马衍病死,由于其子尚小,就传位其弟司马岳,于是19岁的褚蒜子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册封为皇后。抱着幼子第一次垂帘。司马岳当皇帝才两年便呜呼哀哉了,两岁的幼子司马聃继位,褚蒜子就又晋升为皇太后。由于司马聃年幼无法执掌国政,因此朝臣上表要求褚蒜子临朝执政。在她的治理下,东晋逐渐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期间大将桓温灭掉西南的成汉政权,尽收蜀地,又领兵三次北伐,使东晋军威大振。桓温开始位极人臣,就此也日渐骄横起来,给褚蒜子以后的执政制造了祸端。公元357年司马聃15岁时,褚太后归政其子,褚蒜子退隐崇德宫后,桓温更是一步步地放纵起来。临危受命第二次听政。公元361年,年仅19岁的司马聃暴病而死。此时成帝司马衍的儿子司马丕也已长大成人,于是褚蒜子便将皇位归于正统,立司马丕为帝。谁知司马丕对政事不感兴趣,却迷信方士,成天不吃饭,只吃金石药饵,年纪轻轻便病倒在床。大臣们只好上表请司马丕的婶母褚太后第二次临朝执政。褚蒜子再次垂帘不到一年,司马丕“登仙”而去。褚蒜子于是又颁布一道册帝的太后诏书,立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为帝。后来因谣言,桓温向褚蒜子提议废掉司马奕,改立丞相司马昱为帝。褚太后迫于桓温淫威,又因司马奕却已威信扫地,权衡利弊,只得下诏废掉司马奕。褚蒜子因而再次移居崇德宫,被尊称为崇德太后。司马昱是桓温的傀儡,皇帝当得没尊严不算,还整日担惊受怕,在位仅8个月便一命归西。司马昱窝囊了一辈子,死前却做了件自己做主的事,也算是斗胆和桓温较了把劲。他遗诏自己11岁的儿子司马曜继任,没有遵循桓温的意愿禅让帝位给他。桓温也因此连气带病而死。于是群臣再次上表,请求退隐崇德宫的褚蒜子第三次出山。已经50岁的褚蒜子,作为堂嫂第三次垂帘听政,久涉政坛,已经让她非常成熟。此次执政,褚蒜子逐步消除了桓温的子嗣势力,控制了朝中局面。褚蒜子仁行天下,将国家治理得头头是道。这些政令清明、与民生息的政治举措,也让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公元376年,褚太后再次下诏,归政于孝武帝司马曜。褚太后垂帘听政的政治生涯正式结束,从此她深居内宫,不问朝政。公元384年,这个对东晋王朝有着不可磨灭功勋的皇后,这个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的伟大女性,因疾而终,享年61岁。NO5:吕后吕后,名雉,山东单县人,从小就美丽聪慧,以果断和狠毒著称。汉初,刘邦宠信戚姬,有废掉吕后另立新后的想法,吕后为了保住其皇后宝座,将皇后宝玺掌握手中,想了种种计策。当时,骁勇善战、已有谋反之意的韩信是刘邦的心腹大患,因为刘邦曾与韩信有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所以刘邦一直拿韩信没有办法。吕后决定诛杀韩信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使群臣慑服。吕后设计将韩信骗到宫中,命人用布将其兜起来,用竹签刺杀了韩信,从此吕后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吕后前后掌权十六年,据悉,她掌权时,位于今天的广州地区有一个南越国,非常兴盛,为了制约南越的发展,吕后颁布命令禁止卖铁器和马牛给南越,借以对南越国实行经济封锁。吕后当时用来发布命令的,就是这块皇后之玺。NO6:萧太后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萧绰出身于辽代皇族著名四大别部之一的国舅别部,其父萧思温是辽朝的开国宰相萧敌鲁(述律皇后之兄)的侄子,萧思温历事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四朝,身居险要,又有援立景宗之功,可谓权倾一时;其母燕国公主是辽太宗的长女,可见萧绰的出身是何等的显赫和尊贵了。辽朝皇室耶律氏和萧氏世为婚姻,皇后多为萧氏。我们一般说的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燕燕。萧燕燕名萧绰,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萧燕燕的形象对人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她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不过历史上的萧太后却不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而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女功臣。辽景宗继位时,面对混乱的局面,的确想励精图治,大干一番事业,但自幼身体一直不好,军国大事除了依靠蕃汉大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她的皇后萧绰(萧燕燕)。他曾对大臣说: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这可作为一条法令。这说明萧燕燕可代行皇帝职权。乾亨四年九月,辽景宗驾崩,辽圣宗即位,萧燕燕被尊为皇太后,摄政。当时萧燕燕才三十岁,圣宗才十二岁,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辅佐下。太后和圣宗的地位才得以巩固下来。统和元年六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萧燕燕以承天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就此便开始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萧燕燕虚心诚恳,用人不疑,这一直为后世政治家所效法。她有男子一般的气魄,执法严明,毫不软弱,甚至“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把北宋部队杀得尸横遍野,生擒名将杨业,几年后又与宋真宗确立“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NO7:献明肃皇后献明肃皇后,名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天禧四年二月(1020),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娥处置。后来,真宗更是病重,下诏让刘娥裁决政事。群臣开始不安起来,刘娥虽非太子生母,却对他视若己出,克尽母职,根本不是旁人所能离间。乾兴元年(1022)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然而丁谓想独揽大权,欺上瞒下,以为刘娥是女子无见识,刘娥虽然当初因为后位不稳培植他,多年下来早已查知丁谓的不法举动,此时更是怒不可竭,决心除掉他。当年六月,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被诛,丁谓罢相贬谪。丁谓被贬后,刘娥开始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刘娥自知出身卑微,宋朝以士大夫为尊,因此大力抬高母家,一直追尊加封祖宗:曾祖父刘维岳成了天平军节度使兼侍中兼中书令兼尚书令,曾祖母宋氏最后封到安国太夫人;祖父刘延庆为彰化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兼许国公,祖母元氏封齐国太夫人;父亲刘通为开府仪同三司魏王,母亲庞氏封晋国太夫人。刘娥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然难免有些偏袒家人,但并不纵容他们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氏姻族也没有做出为害国家的祸事。虽然刘娥掌权日久,不愿把权柄交给仁宗,但她却依然是个慈母,仁宗少时体弱多病,刘娥忙于政务,让杨淑妃照顾,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明道二年(1033)二月,举朝要行祭太庙大典,刘娥自觉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着衮冕祭祀太庙。群臣大哗,却只得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稍减了几样,呈了上去。二月乙巳这天,皇太后刘娥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为了将这场典礼搞得功德圆满,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仪式结束后,刘娥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自此,彻底还政于儿子仁宗。三月,刘娥病重,仁宗大赦天下,四处征召名医,然而却无法挽留刘娥的命,几天后,刘娥病逝于宝慈殿,享年六十五岁。NO.8 魏灵太后北魏后期,灵太后临朝听政。她荒淫无度,朝政十分腐败。肃宗孝明帝元诩即位时,只有6岁,只能由其生母灵太后临朝听政,执掌皇权。灵太后所用的人都是一些谄媚之徒,她放任这批人贪污不法,结果搞得“文武解体,所在乱逆,土崩鱼烂”,天下离心。灵太后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之多,竟慷国家之慨,下令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只要有力气,可将国库中的绢帛拿回家中。陈留公李崇和章武王元融因扛的锦帛太多,而扭伤了腰和脚。时人形容他们的丑态是“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财物,秽我明主”。灵太后佞佛不亚于梁武帝,为了广建寺院、佛窟,花费了大量钱财。公元516年,她下令营建规模宏大的永宁寺,用黄金造高8丈的释迦牟尼像1尊,玉佛像2尊,又建9层佛塔,塔高40余丈,上有金铎120余枚,金钉5400枚。佛殿犹如皇帝上朝的太极殿。寺内有僧房1000余间,每间都装饰豪华的珠玉锦绣。其耗费之巨,装饰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灵太后还花了24年时间,耗费80余万民工,在洛阳龙门修建佛窟。她还多次举行佛事,对寺庙佛教徒的赏赐动辄数万钱,结果导致北魏国库空虚,民众不堪负担。灵太后执政时期,北魏政府加紧剥削民众,由此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和葛荣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乘机起兵攻人洛阳,杀灵太后及其所立幼帝,并坑杀王公百官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不久,北魏王朝灭亡。NO.9:武则天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人人都知道清代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事,鲜为人知的是,唐代的武则天也曾经垂帘听政过。武则天的一生是一个大奇迹。一个女人,最后当上了皇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这个大奇迹是由若干个小奇迹构成的,没有这些小奇迹,也成就不了最后的大奇迹。什么是小奇迹呢?废王立武就是一个小奇迹。父亲的小妾,居然成为儿子的皇后,这是谁都料想不到的,可是武则天做到了。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在诛杀上官仪之后。开始垂帘听政,从幕后走向前台。与历史上大多数垂帘听政不同的是。在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时候,前头坐的不是小皇帝,而是她的丈夫,并称二圣。武则天公然走上前台垂帘听政,为的是表明高宗向天下臣民认可了武后参政议政的合法性。对武则天而言,这样做的第一个好处,就是使大臣无法再和皇帝谋划对她不利的行为。试想,面对帘子后面虎视眈眈的武皇后,谁还敢再对皇帝说:皇后专权,不如废之。二个好处是让武后对朝政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皇帝生病的时候,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都进一步增长。从此,政局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能再忽视武皇后的作用了。官僚们开始习惯于对一个女人俯首称臣,最后,心情复杂地注视着这个女人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NO.10:慈禧太后清代末年,垂帘听政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一套严密、系统、完善的政治体制。但是这套体制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残酷的政治斗争,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历程。清代建国伊始,并不容许后妃干预朝政,幼主即位,往往以摄政王代行皇权,或以辅政大臣辅佐少帝,处理国家大事。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世祖福临驾崩。康熙帝年纪尚小。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在“诣阙”上疏中,曾要求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孝庄太后颇有政治才能,论威望和地位完全可以左右局势,垂帘听政,但她宁可在幕后辅佐康熙,而不愿到台前来垂帘,故周南的建议为孝庄太后所拒绝。清代不许母后垂帘听政的“祖制家法”,直到清末才被铁腕人物慈禧所冲破。慈禧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她是个女人,一个末代皇朝神秘的女人。在一个以男权传统的社会,慈禧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内忧外患,还要面对“女人乱政必亡国”的逻辑结论。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女主执政,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老慈禧第三次临朝称制,前后共掌握清代朝政达48年之久。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垂帘听政制度也就寿终正寝了。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本文标题:[女权垂帘听政攻略]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版权说明
文章标题: 文章地址:
1、《[女权垂帘听政攻略]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一文由262阅读网()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杀3v3出牌顺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